第一篇:论市场失灵与财政职能作用
论市场失灵与财政职能作用
摘
要
详细介绍了市场失灵与财政职能作用的关系。因为现实市场并不是完全理想市场,它由很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各种问题,就需要政府这样一个具有外部强制力的机构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和调节;而政府解决市场失灵引发的类似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失衡等问题。
首先对市场失灵做了多层次剖析,从市场失灵的含义出发、原因的分析、它的表现形式,再到政府的财政职能,引出了政府的财政政策,通过财政职能的发挥对市场进行调节,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从而趋近最合理、最优化的配置,使整个市场健康发展。
关键词:市场;政府;市场失灵;财政职能;资源配置
1.市场失灵
经济学中把所有妨碍人类经济活动进入帕累托最佳境界的各种原因统称为市场失灵。或者说当市场价格不能真正反映商品的社会边际估价和会边际成本,而市场机制转移资源的能力不足,从而出现市场失灵。正因为这些现状的存在,才要通过国家财政只能这一个杠杆调节这些问题,从而有助于经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1.1市场失灵的含义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一方面对经济学家而言,这个词汇通常用于无效率状况特别严重时,或非市场机构较有效且创造财富的能力较私人选择为最佳。另一方面又表明社会经济交易处于不均衡状态,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未达到最优状态,而需要政府的调节。
1.2市场失灵的原因
1.2.1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竞争是市场经济中的动力机制,竞争促进市场的活跃性,但是竞争的局限性在于同一市场中的同类产品或可替代产品之间展开的。由于物质技术条件、人为的和法律的因素以及地理位置、稀缺资源等因素而产生了垄断。使产品之间的差异不断拉大,资本规模扩大和交易成本的增加,阻碍了资本的自由转移和自由竞争。而市场又存在垄断,垄断造成的后果:产品价格高于边际成本,从而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此外,垄断还可能造成其他的社会成本。如完全垄断厂商缺乏降低成本和进行技术革新的动力,寻租行为等。正因为垄断的存在,市场就不可能处于完全竞争的结构。所以市场就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它就有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1.2.2公共产品
经济社会生产的产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私人物品,一类是公共物品。简单地讲,私人物品是只能供个人享用的物品,例如食品、住宅、服装等需要付费的。而公共物品是可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享用并不影响另一个人的享用,非排他性是指对公共物品的享用无需付费。例如国防就是公共物品。它带给人民安全,公民享用国家安全时一点都不会影响公民乙对国家安全的享用,并且人们也无需花钱就能享用这种安全。正因为这些公共产品的存在。整个市场的竞争格局就不一样了。整个市场就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市场经济。
1.2.3 外部经济效果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以互惠的交易为基础,因此市场中人们的利益关系实质上是同金钱有联系的利益关系。例如,甲为乙提供了物品或服务,甲就有权向乙索取补偿。当人们从事这种需要支付或获取金钱的经济活动时,还可能对其他人产生一些其他的影响,这些影响对于他人可以是有益的,也可以是有害的。然而,无论有益还是有害,都不属于交易关系。这些处于交易关系之外的对他人的影响被为外部影响,也被称为经济活动的外在性。例如,建在河边的工厂排出的废水污染了河流对他人造成损害。政府会给予产生正的外部经济效果的厂商在税收上会调节。从而也影响边际外部成本的税收。除了政府外这些企业对人直接造成的影响而对其赔偿也会影响厂商的成本。相反对人类的身心发展有益的企业或者新型企业政府会给其优惠或者补贴,从而也会影响其成本。这种影响就是工厂生产的外部影响,当这种影响对他人有害时,就称之为外部不经济;当这种影响对他人有益时就称之为外部经济;它直接影响着厂商的成本,从而影响市场经济活动。
1.2.4非对称信息
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因各种因素而收集的信息是不同的,出于某些目的一些人利用信息优势进行欺诈,从而损害正当的交易。这些欺诈现象会严重影响交易活动的正常进行,市场的正常作用就会丧失,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也就失灵了。若政府不能及时制定一些法规来约束和制止欺诈行为,那么市场难以正常运转。因为存在很多的认为因素影响的市场竞争的绝对化,所以市场也不是真正的完全化的。
1.3市场失灵的表现
1.3.1.失业问题
(1).竞争的失败和市场的垄断形成,由于市场垄断的出现,减弱了竞争的程度,使竞争的作用下降。很多的企业迫于此而破产,失业压力也增大。当然这仅仅是一个条件。
(2).当资本为追求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效率时,劳动力被机器排斥。另一方面从宏观看,市场经济运行的周期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不稳定性,也需要有产业后备军的存在,以满足生产高涨时对新增劳动力的需要。劳动者的失业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满足了市场机制运行的需要,但失业的存在不仅对社会与经济的稳定不利,而且也不符合资本追求日益扩张的市场与消费的需要。
1.3.2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公共产品是指消费过程中具有非排它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从失业人口的增多,依赖社会公共资源同样也增多。例如国防、公安、社会福利.医疗等等占用的公共资源就加大。当然这不仅仅是失业引起的,可能还有很多原因。但是对于市场生产公共产品与市场机制的作用是矛盾的,生产者是不会主动生产公共产品的。而公共产品是全社会成员所必须消费的产品,它的满足状况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福利水平。这样一来公共产品生产的滞后与社会成员与经济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就十分尖锐。就有可能导致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
1.3.3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 自然资源包括:淡水、森林、土地、生物种类、矿山、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等。而人类随时都依赖于公共资源,如渔民捕鱼、牧民放牧、煤炭的发电、与树木有关的生活用品。以江湖河流这些公共资源为主要对象,这类资源既在技术上难以划分归属,又在使用中不宜明晰归属。正因为这样,由于生产者受市场机制追求最大化利润的驱使,往往会对这些公共资源出现掠夺式使用,而不能给资源以休养生息。有时尽管使用者明白长远利益的保障需要公共资源的合理使用,但因市场机制自身不能提供制度规范,又担心其他使用者的过度使用,出现使用上的盲目竞争。
1.3.4影响区域经济的格局
各地区的市场机制不一样,自然资源,发展程度、经济条件存在着差异。地区经济的发展越高,劳动力素质,管理水平等也会相对较高,可以支付给被利用的资源要素的价格也高,也就越能吸引优质的各种资源,以发展当地经济。那些落后地区也会因经济发展所必需的优质要素资源的流失而越发落后,区域经济差距会拉大。各区的利用资源的程度不同,使用自然资源过程中也会出相互损害的问题,可以称之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负外部效应:江河上游地区林木的过量开采,可能影响的是下游地区居民的安全和经济的发展。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受到严重的破坏,从而影响各区域的经济格局。
综合上述两个原因,可知外部负面效应也很明显,生产或消费单位为追求更多利润或利差,会放任外部负效应的产生与蔓延。如化工厂,它的内在动因是赚钱,为了赚钱对企业来讲最好是让工厂排出的废水不加处理而进入下水道、河流、江湖等,这样就可减少治污成本,增加企业利润。从而对环境保护、其它企业的生产和居民的生活带来危害。
1.3.5贫富差距加大
市场机制遵循的是资本与效率的原则。一方面,资本拥有越多者在竞争中越有利,效率提高的可能性也越大,收入与财富向资本与效率也越集中;另一方面,资本家对其雇员的剥夺,使一些人更趋于贫困,造成了收入与财富分配的进一步拉大。这种消费拉动经济的这种作用会缩水,进而影响到生产,制约社会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使社会经济资源不能实现最大效用。
1.财政
2.1财政的定义
财政从实际意义来讲,是指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它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其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国家(或政府)的职能。从经济学的意义来理解,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2.2财政与政府的关系
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财政是一种政府行为,财政的主体是政府(或者说国家),是为实现政府职能服务的;政府是财政分配的组织者和主持者。财政包括中央政府财政和地方政府财政,国家财政职能是指中央政府财政应该承担的职责和任务,其对象是全社会。
3.财政职能
3.1收入分配职能
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它能通过税收的杠杆,缩小贫富差距。在各种不同的财政手段中,实现再分配的最直接的手段有:
(1)、税收转移支付,即对高收入家庭课征累进所得税并对低收入家庭给予补助二者相结合的方法,从而缩小因市场失灵造成的贫富差距。
(2)、用累进所得税的收入,为使低收入家庭获益的公共服务提供资金。为公共产品的供应提供更好的资金链,同时也是社会突发事件的有利保障。
(3)、对主要由高收入消费者购买的产品进行课税,并同时对主要为低收入消费者使用的其他产品给予补贴二者相结合的方法;例如:黄金首饰、化妆品高档酒水等都实行较高的消费税。
(4)、完善社会福利制度,使低收入者实际收入增加,个人收入差距缩小;同时给予低收入者福利补贴。这样既有利社会的稳定,也有利市场经济市场的发展。
(5)、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人口的合理流动,这是调动劳动者劳动积极。大力支持体育事业发展,增强劳动者的素质,既能在机械化的市场经济中占一席之地。
3.2资源配置职能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社会资源的配置有两种方式来实现,即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当市场机制失灵的时候,政府机制发挥其作用,调整市场机制的被动性。
财政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社会运行的主要杠杆,是政府配置资源的主体。因为,在经济体系中,市场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数量有时是过度的,有时是不足的,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缺乏效率。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就表现在对市场提供过度的商品和劳务数量进行校正,而对市场提供不足的产品和服务进行补充,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也能有效的调节各区域经济的不协调。资源配置只要表现在以下:
(1).财政可通过采取转移支付制度和区域性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强制度建设、消除地方封锁和地方保护、完善基础设施、提供信息服务等方法,促进要素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推动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合理流动,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2)、财政通过调整投资结构,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实现优化产业结构的目标。许多新型行业需要政府大量的资金与技术支持,它需要政府为其提供一个平台,通过产业政策指导和集中性资金支持,防止规模不经济的产生。对于优良企业,政府可以通过补贴等方式调节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相反,对于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破坏资源等行业,可以通过税收或其他方式进行调节。
(3)、市场无法有效提供公共商品,提供公共商品是政府的基本职责。政府一般以税收等形式筹措资金,以不损害市场机制和秩序为原则,提供公共商品。
3.3经济稳定职能
在市场经济中,实现充分就业、稳定物价水平、平衡国际收支是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的三个方面。
(1).充分就业,也称作完全就业,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假设,指的是除了正常的暂时不就业(比如工作转换等),所有的人都找到合适的职务,没有浪费现象。虽然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但是就业能够保障公民的基本收入,对人心的稳定有一定的帮助。
(2).稳定物价水平,物价水平是指整个经济的物价,而不是某物品或某类别物品的价格,是用来衡量所在的目标市场所潜在的消费能力和分析其经济状况的又一非常重要指标。物价稳定是经济稳定、财政稳定,货币稳定的集中体现,物价稳定同时标志着社会总体需求量的基本平衡,财政收支的基本平衡和时常流通的货币供应量与市场的货币量的基本适应。
(3).平衡国际收支。国际收支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体(通常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与世界其他经济体发之间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的货币价值之和。狭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经济、文化等各种对外经济交往而发生的,必须立即结清的外汇收入与支出。广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内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所有经济活动的货币价值之和。正因为国际收支的重大作用,平衡国际收支就显得极其重要。
综合上述三方面,要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保持经济稳定发展,就必须采取相应抉择政策,即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即时变动财政收入政策。都是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3.4经济发展职能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而所谓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即称为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所以,经济发展涉及的内容超过了单纯的经济增长,比经济增长更为广泛。促进经济发展是财政无法推卸的责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完全可以利用有效的财政政策,加快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所以政府通过财政部门实施的各种政策都与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
4.结论
市场是千变万化的,而市场失灵是广泛存在的,市场不能完全的主宰或者应变各种问题,证因为这样就很需要政府这样一个具有外部强制力的机构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和调节;政府解决市场失灵引发的类似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失衡等问题主要通过财政职能的发挥;而财政是政府的一个部门,是政府为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一个纽带。政府通过行使财政职能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优化资源的配置及收入再分配,提高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将市场失灵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小,向最优配置标准靠近,保障市场各方面有序进行,稳定经济发展。
第二篇: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职能作用
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职能作用 着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威海市财政局
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群众生活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近年来,威海市积极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重点实施清理“三大堆”、清理乱搭乱建、清理漫流污水、硬化街道、绿化村庄、亮化主要干道等“三清三化”,提出用3-5年的时间,将全市2000左右个村庄全部整治一遍,全面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威海市财政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坚持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的方向,积极优化调整财政支农结构,集中资金和力量支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自2009年以来共投入财政资金5.5亿元,完成了800个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占全市村庄数量的百分之四十,不仅整治了“脏乱差”,建设了“美亮净”,改善了“吃住行”,同时还提升了“精气神”,让人民群众得到多方面的实惠,为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充分发挥财政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上级的要求,也是群众的迫切需要,财政部门立足实际,在这项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008年市委组织的春节返乡调研中,市财政局就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问题提交了详尽的调研报告,得到了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立即启动了200个村的环境整治试点,并成立了由市财政局等16个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具体负责指导协调、调度检查、考核验收等工作,农业科承担各项日常业务工作。我们立足财政支农职能,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主动靠上去做工作,从宣传发动到组织实施,从日常督导到评比考核,都全程参与,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顺利启动、合力推进。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主要是当好“四种角色”:一是当好协调员,主动加强部门沟通。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资金。财政局作为牵头部门,不仅仅提供财力保障,还积极承担牵头抓总的职责,按照“分工协作、全员参与、整体推进”的原则,主动与相关部门加强联系沟通,及时协调解决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坚持每月组织召开一次成员会议,按时编印下发工作简报和进度情况,与所有小组成员一起总结交流经验,研究部署阶段工作,保证了环境综合整治的实施进度和质量。目前,已编发工作简报150期,其中40多期简报被市委、市政府领导批示。二是当好调查员,充分了解群众意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民心工程,必须以尊重民意为基础。我们结合结对帮扶、机关干部驻村蹲点等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了解农民的所期所盼,切实增强环境整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工作推进过程中,严格按照群众意愿来确定整治范围、资金投入和筹资筹劳办法等,通过财政资金的激励引导,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优先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妥善处理调动农民积极性和减轻农民负担的关系,努力做到村级债务不新增、农民负担不加重。三是当好宣传员,大力推广先进典型。主动协调各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大张旗鼓地宣传环境整治的好政策、好经验和好事迹,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牵头制作了《希望的田野,美丽的家园——威海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巡礼》等电视宣传片,总结推广了于思宽无偿投入全部积蓄1000多万元支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典型事迹,及时宣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鼓舞了士气和干劲。四是当好督导员,严格实施检查考核。建立了严格规范的督查调度制度,对工作开展情况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季督导、半年观摩,敦促各责任单位加快进度,完成既定的工作安排。对完成整治的村,逐个组织实地验收打分,将考核结果在媒体上进行公示确认,并多次牵头组织召开现场会,引导各市区、各镇村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形成了比着干、赛着上的工作氛围。
二、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激励作用,整合各类资金投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筹措是关键。两年多来,我们坚持“财政拿一块,上级补一块,集体出一块,社会捐一块,村民筹一块”的思路,广开资金筹措渠道,千方百计化解资金难题,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在资金的整合上,主要是采取了三种方式:一是坚持上下联动,整合各级补助资金。财政补助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的主要组成部分,要求中央、省、市、县四级联动。我们在用好上级补助资金的同时,每年年初都在市级财政预算内安排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要求县级按照不低于1:2的比例予以配套,并随着财力增长逐年增加。2009年市县两级财政共投入5300万元,2010年投入9000万元,今年安排2亿多元,超过了前两年的总和。二是坚持左右互动,整合各项财政支农资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仅仅是环境美化,也包括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各个方面。为此,我们积极创新资金管理方式,将分散在不同领域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农村环保、农村公路、农村自来水、农业产业化、小型农田水利、沼气、农村改厕、农房建设、农村绿化、农家书屋、农村社区建设等各类涉农财政资金整合起来,重点向环境整治村倾斜,力争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综合效应。通过有效整合各项支农资金,不仅整治了村容村貌,也带动了公共服务的延伸,加快了农业产业化步伐。目前,全市已建成镇村社区服务中心435处,覆盖辐射的村庄超过威海村庄总数的一半,受益群众达到80多万。新建农房10.7万户,改造危旧房1.4万户,切实帮助农民群众改善了住房条件。三是坚持内外齐动,整合各类社会资金。我们在加大财政直接投入的基础上,注重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投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两年多来,736个市县机关通过结对帮扶等形式投入资金9657万元,收到各类企业捐助7070万元、能人捐助2900万元。同时,鼓励农民筹资筹劳,广大村民共筹集资金2.7亿元,参加各种义务劳动达几百万人次,有效保障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顺利推进。
三、充分发挥财政制度的规范监督作用,形成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长效机制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长期性工作,整治容易维护难,要巩固已有的整治成果,必须建立长效机制。为此,我们注重建章立制,通过严格规范的财政制度,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迈上常态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主要是健全三项制度:一是健全农村环境综合养护机制。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能一次投入了事,而是一个持续投入的工程。着眼于完善村级公益设施养护体制,我们安排了专项资金,在村内道路、自来水管网养护以及村内卫生保洁等方面都出台了详细的管理办法,建立起常态化的管护队伍和服务网络,确保农村基础设施良好运转,让农民群众长期受益。目前,800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村都设有卫生保洁员、花木管护员和器材管理员,全市所有的镇都建成了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转运站,实现了农村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和“户保洁、村收集、镇清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全覆盖。二是健全财政资金使用和监管机制。我们建立了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做到账目清楚,支出有据,并及时将财政奖补项目建设的内容、筹资筹劳数量、奖补物资等列为村务财务公开内容,及时向村民公开,接收群众监督。同时,结合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项目监理、工程预决算等各项财政制度,严格资金的申报、拨付、使用程序,建立了绩效评价办法,做到每项工程、每笔开支都能精打细算、规范操作,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真正成为阳光工程。三是健全农村经济发展跟踪服务机制。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能光治环境之“标”不治发展之“本”,只有农业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条件。我们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环境整治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紧紧抓住农村土地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特色优势产业三个关键环节,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导向作用,牵头研究制定了多项制度措施,从资金、政策、人才、技术、信息等各个方面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给予全方位支持,探索出了企业兼并村庄、强企租赁土地、合作社带动土地流转、种养大户租赁等土地流转新路子,实施了农村能人领办、农民联合自办、龙头企业主办专业合作社等多种有效形式,有力推进了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两年多来,全市各级财政部门筹措资金1000万元支持合作社发展,使合作社规模达到1250家;筹措资金1000万元支持苹果产业发展,拉动全市农民人均增加净收益1700多元;筹措资金1200万元支持海参产业发展,新增海参养殖面积7万多亩,同时还筹措资金支持了特种毛皮、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发展,实现了农民、集体和企业的多方共赢。
虽然我们在支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上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与省厅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期待,与其他兄弟地市相比仍有不小差距。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落实省厅的决策部署,虚心学习先进地市的经验做法,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为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政府如何解决市场失灵
政府如何解决市场失灵
摘要:市场不是万能,存在固有的弱点,当市场出现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时,我们就称之为市场失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已经不适合社会的需要,尤其是经济危机频发,所以更不能放任自流,从而就需要政府的调控,需要政府来弥补市场失灵。尤其是,我国实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就更需要政府来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来弥补市场失灵。
政府弥补市场失灵,概括来说,就是运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来调节宏观经济,由称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根据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来决定采取哪一种手段抑或采取综合手段。然而,政府在运用这些手段时,除了政府失灵外,这些手段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弊端,有时也可能会扰乱经济的发展。
关键字:市场失灵,宏观调控
经济手段
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
弊端
经济手段是政府在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经济杠杆是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价值形式和价值工具,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等。也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国家还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等。对经济活动参与者进行引导,以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经济手段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是政府最经常使用的弥补市场失灵的手段。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但是由于市场失灵,也给中国中国的社会带来了很多的问题。比如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房价越来越高,甚至高的离谱,充斥泡沫,又如人们逐渐富有,私家车越来越多而造成的大气污染,直到最近的大范围的雾霾,都是市场失灵的表现。面对市场失灵的种种表现,政府通过调节个税起征点来减小贫富差距,通过征收二套房产税来抑制炒房需求,通过征收车辆购置税来抑制车辆的需求,弥补私家车通行造成的负外部性。这些都是政府通过经济手段来调节宏观经济,弥补市场失灵的表现。
然而,经济手段往往是政府最常用的手段,通常也是效果最明显的,但是经济手段也存在很多的缺陷和弊端。因为宏观经济是非常复杂的,很多时候可能会出现对经济形势的误判,又或者当经济手段起作用的时候,宏观经济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等等的问题。所以政府运用经济手段的时候要准确的判断宏观经济形势,充分考虑经济政策发生作用的时间,同时更要征求广泛的意见。
法律手段在很多时候是和经济手段同时运用发生作用。比如当政府运用税收的杠杆的作用调节个税起征点的同时,需要通过立法的形式来确定和保证政策的严明性。
法律手段是指国家依靠法律的强制力量来规范经济活动,保障经济政策目标的手段。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立法和司法,调节和规范经济活动。运用法律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作用在于,把市场经济主体行为、市场经济运行秩序,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等纳入法制轨道,依法调控,增强宏观调控行为的合法性和权威性。为了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约束力,对需要长时间坚持的政策也应将其纳入法制轨道,使重要政策转变为法律,以加大执行的力度。法律手段的基本内容包括市场主体法律制度、市场行为法律制度、宏观经济管理法律制度、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行政法律制度等。
而面对市场失灵,法律手段通常都是迅速而有效。比如通过修改税法来调节宏观经济,解决宏观经济中存在的贫富差距,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又如在通过《刑法》、《民法》、《经济法》、《食品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来规范市场经济行为,弥补因为利益驱动而造成的市场失灵,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也为其提供法律保障。
同样,通过法律手段来调节宏观经济,也存在着很多弊端。比如可能会过多的干预市场的发展,造成经济发展的固化,失去灵活性,甚至市场混乱。所以,政府在运用市场手段弥补市场失灵,调控宏观经济时,应该本着高度的谨慎性原则,充分掌握了解市场运行的情况,征求多方的意见,方可做出法律性的决定。
相对于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调节经济手段。
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行政手段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很常见的,比如工商局的检查,税务的查税,政府的命令等等。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垂直性、具体性、非经济利益性、封闭性等特点。
行政指令方法具有一定长处,不能忽视。一能维持行政管理系统的集中统一,便于充分发挥行政组织的管理功能。二是具有一定弹性,能比较灵活地处理各种特殊问题。三有利于政府直接领导、协调和控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业的发展。
行政手段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可随处可见,比如为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实行单双号限行,为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取消重点学校制度,为解决高房价问题,限制购买第二套房的措施,等等。
同样,行政手段的运用也会有很多局限,一是不利于发挥下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适当地单纯运用它,就会形成权力过分集中于上级、下级有职无权,养成对上级的依赖性,执行上级指示的被动习惯和消极意识。二是信息传递迟缓,失真率记。如果发讯者的权威小,则信息传递缓慢,接受率低;尤其在机构庞大、层次繁多的情况下,则必然信息传递拖延、失真。因此,对于行政指令方法,不能单纯依靠,而应与法律、经济、思想教育诸法有机配合使用;特别须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命令指示,防止主观主义、瞎指挥和简单强迫命令。
总之,政府弥补市场失灵,需要根据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在保证市场的基础作用的同时,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四篇:政府如何解决市场失灵
政府如何解决竞争失灵
我们知道只要有市场就有竞争,竞争失灵也会连带着市场失灵。市场失灵包含两种意思,一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这种情况通常用于无效率状况特别重大时,或非市场机构较有效率且创造财富的能力较私人选择为佳时。二是常被用于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
市场失灵的型态 :不完全竞争市场 独占 独买 寡占 卡特尔 买方寡占 独占性竞争 差别取价(差别定价)价格吸脂策略。
造成市场失灵的二个主要原因为:成本或利润价格的传达不适切,进而影响个体经济市场决策机制;次佳的市场结构。当然还有其他原因,如: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外部负效应问题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失业问题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等等。
如果市场失灵达到一定程度市场的正常作用就会丧失,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也就失灵了。此时市场一般不能完全自行解决问题,为了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转,政府需要制定一些政策来约束在这种情况下的欺诈行为。在宏观调控时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政府尽量不参与资源配置;二是一旦参与要以市场的手段来进行。针对市场失灵的表现,作为经济主体的各级政府,发挥应有的经济职能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可以采取如下对策:
首先,政府要做好提供公共物品的工作,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以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有良好的“硬件条件”。同时,政府还要承担起那些投资规模大、资金回收期长而又是对经济发展起重大影响作用的项目,这样,既解决了市场不能提供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问题,保证了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同时,政府投资在过程中还可以解决相当一部分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也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投资和生产,从而推动经济的繁荣。而对于经济发展中的垄断问题和其他不正当竞争问题,政府要站在仲裁者的立场,通过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并严格执法加以解决。
第二,政府要建立良好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和具体的运行体制,制定各级各类中长期的发展规划,降低交易成本,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软件条件”。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来说,当务之急是完善财产制度和市场经济制度。要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制定和研究,提出发展的重大战略、基本任务和产业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第三,政府还需要利用利率、国债、汇率、税收、预算等经济调控手段来“熨平”经济周期,使经济导入持续稳定的发展。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以国家的宏观目标和总体要求为主要依据,发挥财政政策的功能,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结构、调节收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保持币值稳定、货币供求总量的平衡。
第四,政府要通过收入政策、税收政策和其他相关政策,努力缩小地区之间的差异,城乡之间的差距,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使各个地区协调发展,在收入分配方面,政府要进行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导向,通过政策的倾斜,对不同地区和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公平与否的评价和调整。通过转移支付、完善税收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以扶持弱势群体,调节公众的心理平衡,达到维护经济稳定发展的目的。
第五篇:2013年物业管理课本复习:物业管理市场失灵与政府调节
2013年物业管理课本复习:物业管理市场失灵与政府调节物业管理市场失灵与政府调节
物业管理服务是一种商品,其价值的实现需要在物业管理市场中通过交换来完成。从理论上讲,这样的市场交换应该是以价值规律所要求的物业管理价格与其实际的价值相一致来进行,即物业管理服务的价格要与其内在的价值相符。
但是,在实际的市场运作过程中,由于物业管理服务的提供者和消费者对物业管理服务商品的相关信息的掌握程度不同,即物业管理服务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物业管理企业掌握的有关物业管理服务的信息(如成本等)要比业主多一些,这样就很容易导致物业管理市场出现无效率状态。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物业管理服务的质价不符,至少在这方面很难取信于消费者,这是物业管理市场发展中不和谐现象的根源之一。
由于物业管理市场中非对称信息的存在,还会导致物业管理市场失灵。针对物业管理的特殊性,在解决由于非对称信息所导致的市场失灵问题,通常可以设置健全的激励制度和监督体系。同时,政府也要加强对物业管理市场行为的指导与监管力度,如建立健全物业管理法律法规等。
此外,在物业管理过程中,也存在着外部性现象。同样,物业管理的外部性也有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之分。良好的物业管理所带来的优美环境不仅惠及物业管理区域内的业主,还给周围的居民乃至整个区域带来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就是物业管理的正外部性。由于物业管理是市场行为,对于物业管理正外部性问题,政府可以通过某种措施给予适当的激励,以弥补目前我国物业管理企业经营效益的部分缺口。
由于物业管理不当所带来的脏、乱、差等影响环境问题,它不仅对物业管理区域内的业主和使用人带来不利,也会给相邻区域,甚至整个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这就是物业管理的负外部性所产生的。对于物业管理所带来的负外部性问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性质,通过经济手段、行政手段等加以克服或弱化。
来源:环球网校物业管理师
环球网校物业管理师:http://edu.21cn.com/kcnet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