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法律论文:高校法律教育问题及相应对策

时间:2019-05-15 11:19: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优秀的法律论文:高校法律教育问题及相应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优秀的法律论文:高校法律教育问题及相应对策》。

第一篇:优秀的法律论文:高校法律教育问题及相应对策

优秀的法律论文范文:高校法律教育问题及相应对策

【摘要】高校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生力军。高校法律教育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以及法律信仰的树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高校开展法律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当前高校法律教育改进建议:更新法律教育理念、构建完整的法律教育体系、建立良好的法律教育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教育;权利意识

近年来,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全球化发展的大环境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程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1年3月10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吴邦国同志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一成就无疑是振奋人心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国法治建设工作已经告一段落,恰恰相反,这只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浩大工程的良好开端,是标志着我国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依”的重要里程碑。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要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笔者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也是最难做到的是“全民守法”。“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①。为使全体人民成为法治社会的坚定支持者、拥护者,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尤其要加强对建设未来社会的主力军――高校学生的法律教育。

一、高校开展法律教育的必要性

新中国成立以后,法制不断健全,从“一五”普法到“六五”普法,至今也已经三十年了。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然而封建思想在中国毕竟已经生存了两千多年,其影响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被彻底消除,所以国民心中仍残存有部分人治思想,而法治思维和法律意识都不是人与生俱来的,也只能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才能逐渐培养起。在人类社会文明变迁中,法律教育在社会教育中始终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法律教育以传承法律文明为主要路径之一,法律教育对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和信息科技飞速发展,当代中国大学生身上展现出了越来越浓的时代色彩。“80后”“90后”“00后”这些词语不再单纯仅指年龄段的不同,更多地反映出的是一代人的价值取向。尽管大多数学生都思想态度端正,积极向上,但还是有诸如“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之类的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在大学生群体中不同程度地流行着。我们反复强调希望文化可以得到多元化、多样化地发展,然而近几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率居高不下,尤其经济犯罪和刑事犯罪案件还呈现出了逐年增加的趋势,种种迹象都在提示我们深化德育改革,加强法律教育迫在眉睫。高校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后备力量,其法律意识是否牢固,对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和全民法律意识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高校法律教育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普法活动,不仅要保证法律知识在全校范围内得到最大程度地传播,还要请专门的法律人才通过组织关于法的概念、法的制定与实施以及法对社会的影响等相关内容的教育来帮助树立大学生的法律信仰,提升其法律素养,为今后公民意识的养成打下基础。客观地讲,高校法律教育今后的发展走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同时也会影响经济的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实现。

二、当前高校法律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法律教育工作都是通过教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课程得以展开的。这门课程自开设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了,授课内容相对比较全面、系统,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基本能够对我国当前的法律体系和法治建设有一个简单、概括的认识,法律意识及法律信仰得以一步步树立。然而成绩和问题总是相伴相随的。由于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进入大学之前所受到的教育程度各不相同,在法律认知方面也表现出了一定的不均衡,有一部分学生守法自觉性尚有欠缺,做不到知行统一,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也不够高,而有些学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法律信仰危机。以上种种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教育缺乏独立完整的体系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要经常在学生中开展纪律法制教育,增法律论文写作与发表搜扣扣号 1550116010 等你咨询来强他们的纪律法制观念,使他们懂得遵纪守法的道理”③。法与道德都是调整人们行为,维持社会秩序的社会规范。只不过道德强调自律,主要通过约束人的内心意志,确定善恶是非标准来规范人的外部交往行为;而法律强调他律,其条文规定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调整范围较窄。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随着法治社会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的法治观念逐渐增强,国家对法律教育的重视也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高校教育层面来看,法律教育是指通过讲授相关法律知识,模拟人们生活中常见的法律场景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其法律运用能力的过程。传统教育理念认为庞大的道德教育体系本身就包含法律教育的内容,只要培养学生使其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他们就自然而然地能够做到自觉守法、护法、用法,而无需再进行专门的法律教育。笔者认为这一观念歪曲了法律教育与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法律并不从属于道德,尽管二者的确具有相同的经济基础,但在本质上却是相互独立的,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只要德育工作做好了就等于完成了法律教育工作,法律教育仍然需要一个独立且完整的体系。

(二)基础课内容单薄导致学生法律知识欠缺

我国法制建设长期以来都存在着“重实体而轻程序”的现象。受其影响,高校法律基础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也会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有导向性地增加一些诸如刑法、民法、劳动法、经济法等学生感兴趣的与实体法相关的案例讨论,对于程序法部分则简单带过,殊不知这一行为更加助长了“重实体轻程序”现象的蔓延。法律意识的养成需要的是成体系的法律知识作为基础,仅有实体法的教学内容是远远不够的,程序法才是实体公正得以实现的有力保障。另一方面,“思修”的全称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单从名称就能看出该课程更加侧重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法律基础教学只是前者得以有效实现的辅助工具。且在现有的思修教材中,法律基础部分大约只占全书内容的三分之一,用短短几十页篇幅向非法科学生讲述我国现有的也是迄今为止最完备的法律体系,其覆盖范围之窄,内容之单薄可想而知。即便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了书本中提及的全部内容,也只是了解了我国当前法治建设的冰山一角,更何况这样的学生在如今的高校中是少之又少。大部分学生连基本的法律知识储备都不具备,遑论培养法律意识。..(三)义务本位思想仍占主要地位

“义务本位”的指导理念在我国传统高校法律教育中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绝大多数高校的法律教育都是以实现“学生自觉守法”为最终目的的,授课内容也都大同小异,概括地说都是告诉学生在如今以及未来的社会生活中,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该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哪些行为貌似合法但实际却是为法律所绝对禁止的,只有少部分内容提及学生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如何运用所学法律知识来保护自己。这种过分强调义务而忽视权利的教学模式抹杀了学生在法律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和思维能力,对自我维权意识的培养和学生在社会实践生活中灵活运用法律知识能力的提高都有较大的负面作用,甚至还有可能导致学生对法律学习产生抵触心理,进而产生一定程度的法律信仰危机。

(四)教育主体的法律素养有待提高

发展高校法律教育需要配备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为保障,考虑到法律教育本身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所以这支队伍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在当前高校法律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由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的定位是公共基础课,无论学校、老师还是学生自己都没有给予其应有的重视。课堂教学沿用的也还是应试教育的模式,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考试范围也局限于那本薄薄的教材,学生普遍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当前国内高校的“思修”老师大多不是法律科班出身,没有接受过系统且全面的法律教育,更加没有法律实际应用经验。在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往往也只是照本宣科,给学生讲一些相对比较容易听懂的或是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部分,对学生提出的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类涉法问题无力给出科学的解答。这一情况也是高校法律教育发展道路上的巨大阻力。

三、解决高校法律教育中所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20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的法学家霍姆斯•卡多佐指出:应以“伟大”的方法,应以“想象”的方法,应以“客观”的方法教授法律④。这句话和中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表达的意思基本一致:法律教育应当向学生传授的是法律的精神以及学习法律的方法,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而不仅仅是讲授一些简单的法律条文。高校法律教育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理念,然后再通过丰富法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扩展应用能力等手段进一步推进法律教育课程改革,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一)更新法律教育理念

1、要培养学生“法律至上”的信仰。1997年中共十五大首次提出将“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并突出强调了“法治”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良好的法律制度和法律知识体系要发挥其功能,必须以公民广泛深入的法律意识作为重要的配合条件。普法工作是一项整体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我们既要有效实现法律知识的普及与推广,同时也必须提升公民的法律素质和法治观念。⑤公民法律信仰的养成对于法治精神的传播以及社会法治化的实现来讲至关重要,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要建设者,对其法律信仰的培养更加成为了我国法律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不断加深大学生对于法律权威性的认识,使他们能够将个人对所学法律知识的理解与认知转化为内心的法律意识,他们才能发自内心地自觉地去遵法、守法、护法。

2、要培养大学生的权利意识。法律的核心内容是权利和义务,诚如马克思所说:“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⑥。二者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脱离对方而独自存在和发展。然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高校法律教育中一直存在较为严重的义务本位观,学生普遍缺乏主体意识。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学生理所当然应该享有与其他公民平等的一切权利与义务。为培养学生的权利意识,首先,要让学生对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使其认识到权利是每个个体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自由,体现的是人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其次,权利和义务在量上是对等的,二者总是相伴相随的,以往的教育都过分强调了履行义务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对于个人权利的保护;再次,要让学生认识到,权利只是一种通过赋予他人法律义务来保障个人利益有效实现的法律手段,任何法律上的权利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最终目的都是要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最后,权利和义务都有明确的界限,都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界限得当,符合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发展,就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反之则会引发社会动荡。

(二)构建完整的法律教育体系

1、创新教育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当前高校法律教育普遍采用的是“填鸭式”教育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和能力。为了提高听课效率,笔者认为应当改变授课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则主要负责在学习方向、学习方法等方面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并解答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等。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思修”课程的授课对象基本是非法科专业的学生,在课时量有限的情况下,老师的授课内容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许多问题无法深入展开,学生也不能真正掌握所学到的知识。但如果让学生作为课堂主体,他们可以通过课余时间的自主学习来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这时老师再就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解答,就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此外,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做出适当改进,例如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平台,确保信息更新的及时性,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地发掘学生的潜能等。

2、丰富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现行的“思修”教材比较偏理论性,而高校开展法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也就是说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法律知识储备,更要具备能够把所学法律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而后者是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之上的。事实上,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用法能力的途径有很多,例如:开展法律知识有奖竞答活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的找法能力;组织“模拟法庭”活动,由老师指定案例,学生通过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可以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通过模拟庭审现场可以提高自身灵活运用法律的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法制宣传、法律援助活动,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日常生活中的案例,在丰富阅历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其与人交流的能力。学法是前提,用法是目的,坚持学法与用法相结合,是学生法律素质提高的表现,也是当前高校法律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

3、提高法律基础课教师的法律素质。如前所述,当今高校法律基础课教师大多数并非法科专业出身,作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者和引路人,其自身的法律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笔者认为提高法律基础课教师的法律素质具体有以下几种途径:①对现有法律基础课教师进行定期考核,对于定期考核表现合格者,由高校继续利用现有资源以进修等形式对教师进行法律素质教育再培训,保证其法律知识和法律理念得以实时更新。对于定期考核表现不合格者,高校有权选择是否继续聘任该老师,以此激励老师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法律知识体系。②在选聘、续聘法律基础课教师时提高门槛,要求教师接受过正规高等学校法律专业教育并取得相应文凭。因为只有自身接受过良好法律教育的人才知道应该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能力,才能不仅仅局限于法条和教材中的内容,更多地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建立良好的法律教育环境

1、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虽然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并日趋完善,但社会法治环境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会对高校法律教育效果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的社会法律教育环境,就是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义利观,把严格遵守法律规范的观念渗透到社会群体的各个层面,使全社会形成一种共识,知道什么应当忠诚笃行,什么应当坚决反对。如今高校大多是相对开放的综合性大学,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能力,接触社会的机会也有很多,为了增强高校法律教育效果,应当加强对社会环境的治理。而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新闻媒体、数字传媒、互联网信息平台以及文化艺术栏目等网络信息传播平台对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都有着特殊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有鉴于此,政府应联合有关部门对网络环境加以综合整治,坚决取缔传播不良信息的网站,严厉打击网络犯罪,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此类媒体,进行法律知识与法律观念的传播。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够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增强对法律的信任感,使大学生时刻保持清醒而理智的头脑,进而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树立法律信仰。

2、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法律意识的薄弱与法律信仰的缺失都与他的成长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个和睦的家庭可以给子女带来温馨和愉快,激励他们奋发向上,家长良好的道德和法律修养,也能够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相反,一个充满矛盾的家庭则会影响子女的身心健康,造成其心理障碍,使孩子的情感长期处于被压抑的状态,长此以往便形成消沉、悲观、厌世的人生观。为此,应建立一种平等和睦的家庭氛围,父母给予孩子应有的尊重,培养其独立自主的人格。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保证不随便用家长的权利去压制孩子的思想,而是尽可能多地与孩子交流,及时发现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解决问题。此外,家长还应努力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在生活中遵纪守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孩子树立好榜样。

3、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作为大学生法律教育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场所,高校应坚持依法治校,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保证高校各项活动有序进行。首先,在规章制度制定过程中应广泛征求学校师生意见,尊重和保障师生的知情权与参与权,体现依法治校的民主性。然而,只是制定了规章制度还不够,还要确保它们能够得到贯彻执行,真正落到实处,实现人人都严格照章办事,不搞特权。其次,要建立和完善校园监督机制,实现信息公开,将学校各项活动、信息等暴露在阳光下,保证实现师生对学校工作的有效监督。再次,要完善校园纠纷解决机制,可以在校内设立法律援助中心、学生维权中心、心理咨询中心等,并配备相关专业教师及时解决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更好地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最后,为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氛围,还应定期在全校范围内举办法律知识与法律素养培训活动以及校园法制宣传活动,尤其要重点加强关于教育法、行政法、劳动法以及教师法等与教职工教学工作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教育。

四、结语

提高全民法律意识是实现现代化和建设法治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高校法律教育对大学生法律信仰的树立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而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如何对未来法治社会的构建影响很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代大学生必须信仰法律,崇尚法治。而我国当前的法律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加以改革和完善。我们要在更新法律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创新教育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将社会、家庭和高校的力量结合起来,建立良好的法律教育环境,从多方面共同改进和完善当前高校的法律教育。注重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法律教育的素质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9.②.魏琼..法律教育的起源:兼议对当下中国法律教育改革的启示[J]..中国法学,2014(02)③.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N].人民日报,2000-2-1.④.燕树棠..法律教育之目的[J]..清华法学,2006(03)⑤.韩世强、陈秀君..我国高校法治教育的现状与改革建议[J]..教育与现代化,2005(03)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16.

第二篇:农村教育问题及对策

榆次区的教育发展整体上存在不平衡状态,农村要落后于城填区域。尽管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对农村小学教育的投入,但总的来说,还有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设施资金投入不足,设备落后

近年来,国家对农村教育投资也比较多,但比起城市小学,各门主课及音体美等副课所学的仪器、器材、图书等投入仍有欠缺,使一些实验教学、实践活动无法开展,学生缺乏动手能力,没有主动学习的动力,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

2.教师待遇有待提高、教师调动频繁、师资力量匮乏

虽然今几年,国家对教师的工资及福利待遇方面都有所提高,但是农村学校仍然留不住老师,很多老师会抓住每年的回城考试机会,离开农村。当学生适应一位老师的上课风格及独特的教育方式后,面对教师的频繁调动,学生需要重新适应新的教学方式,这需要一定时间,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无形中加大学生的学习难度,可能会因为不能及时适应老师的教学方式而导致学习成绩变差。现在村里的副课老师一个人要带至少2-3个学校的课程,这种跑校的方式,一方面老师的精力有限,另一方面对孩子的全面发展非常不利。

3.家长素质较低,不能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榆次区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由于受农村大环境的影响,农村学校中学生家长大都是农民,素质都不很高,有的甚至是文盲,大部分孩子父母在外打工,孩子都是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属于“放养式”管理,因此,学生从小接受的家长给予的家庭教育不足。大部分家长只重视孩子的主课成绩,对副课成绩及爱好没有得到重视,学生发展不全面,未能给孩子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二、对策及建议

1.加大对农村小学教育的投入,均衡教育资源 一方面区委区政府、教育局等部门应加大教育政策的倾斜力度,继续支持农村小学教育。另一方面应调动社会力量,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关注农村小学教育,提高办学条件。例如:增加图书的种类及数量,按照学生数量配套相关的体育设施、学习器材等。

2.提高教师待遇

各级相关部门要依法依规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确保乡村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依法为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和社会保险费,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为学校捐助资金,用于教师帮扶。以便于留住老师,一定程度上减少他们的频繁调动,为孩子的学习提供保证。

3.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

使农村接受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等新观念,澄清人们对

义务教育在认识上的误区,加强对义务教育的宣传,重新认识义务教育意义与价值。

总之,办法总比问题多,我们农村义务教育要在地方政府的倡导与组织下,形成社会和家庭参与教育的机制。包括参与改善办学条件;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参与对教育的监督与评估;为学校教育提供各种社会实践场所等。当政府、社会、家庭三方力量融为一体、各显其能、各尽其力时,农村义务教育必将走上可持续的健康发展道路。

第三篇: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及对策

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及对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继续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为一名扎根基层的小学教师,我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良好思维意识,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努力改进专业技能,改善对学生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促进教育教学公平,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坚决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要求,为农村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其成绩是喜人的,但贵州农村劳动力存在着素质偏低的现象。这种状况极大地影响他们在劳动市场的竞争力度,难以融入社会,造成该状况的根本原因就是农村基础教育落后,且发展速度缓慢,它也是造成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而城市就业岗位对学历要求也越来越高,初中学历几乎没有意义,农村青年要想到城市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至少须有高中或职业高中以上的学历,而今农村孩子上高中率甚是不高,这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埋下了隐患,他们是难以融入现代社的。在劳动力市场上,可以说毫无竞争力的。他们只能随遇而安,得过且过。因而,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劳动力市场上,难以受到业主的青睐,只能从事较简单的,较受歧视的体力劳动,在打工生涯中,难以得到他人的尊重,备受欺辱和歧视。所以笔者认为,现今制约贵州农村教育发展的症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师资力量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城乡之间,重点小学与普通小学之间。城镇学校设施好,能够引进较为优秀的教师。

2、基础教育薄弱,小学、初中经费不足,农村及偏远山区大量缺少有水平的教师。

3、农村教育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由于农村教育硬件较差,教师不齐,因此,基本属于传统教育,尚难完全归属于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其结果,在农村,传统意义上的文盲和半文盲较多,现代意义上的文盲可以说几乎接近100%。

4、农村教育设备不足,硬件不硬,软件缺乏的局面。虽然近几年来农村基础教育发展迅速,成绩喜人,但其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矛盾日益凸显,农村学校已经实现的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还只是初步的,是低水平、不平衡、不巩固的,其中还存在一些“水分”,而城乡的差距扩大正在加剧,是一个严峻的现实。许多不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民需求的状况仍然存在,农村基础教育整体薄弱的现状还没得到根本扭转,正处于一种举步艰难、负重前行的困境中。

5、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经常缺乏资金买新的。

6、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工作负担重在农村中学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

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

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同时,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务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7、素质教育难以实行,课程改革举步维艰农村教育,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里。受大的环境制约和影响,教师们都把学生考高分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学校也用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依据。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课程虽然开设,但实则难以得到保证,学生的身心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知识面狭窄,观念滞后。

8、村级小学减少造成学生上学不便我所去的陈庄镇的爱林二村原来有一所村级小学,但由于教学条件差,教学设备落后,以及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教学质量较好的城镇学校就读,因此生源逐年减少,最后学校废止,目前大多数学生就读于一所乡级小学。撤并村级小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集中教育资源,节省教育开支,但目前农村小学不提供住宿,这就造成了部分家比较远的学生上学的不便,小学生年龄小,每天老回跑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学生的人身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

针对以上存在已久的问题,要改善,须对症下药,我们要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真正落实到实处,要强化改革力度,完善改革措施,健全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解决以上症结,我有几点自认为有效的途径:

1、继续做好大学生毕业支教工作,特岗工作,要求其到农村及偏远山区小学支教。特别是中央对大学生支教要有相关优惠政策,要抓住时机,利用中央财政补贴来扩大贵州农村的教育事业。

2、目前,实行城市教师下乡支教,这样不仅对偏远山村教师有一定的提高,还能促进教学质量。愿望是美好的,但事实不是这样,现在城市教师下乡支教一年或两年,都是流于形式,支教的老师90%以上的把几堂课上完,立即回城。要想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师范院校的大学生必须先到农村任教3年以上才能到城市任教。

3、对农村教师,偏远山区学校财政上还应加大力度,扶持农村基础教育,改善其学校的硬件设施。

4、,改善农村小学办学条件

改善农村小学的教育条件、物质条件,必需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并且政策尽可能向农村地区倾斜,向薄弱、偏远的农村中小学地区倾斜。没有相应的教育条件,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乃至校舍,提高质量只能是一名空话。中央及省级财政可依据各乡村学校的学生数将乡村教育的经费定额、定时、定量地通过银行划拨给乡的九年一贯制乡村学校,这样可避免教育经费在多个中间环节的截留现象,又可保证乡村教育经费的稳定性、均等性、可靠性。同时,要注重改造小学的危房,购置必需的教育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使村办小学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

5、学校教育的质量的提高需有好的领导,因而应打破校长职务终身制,积极推行聘用制。

6、加强师资培训,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信息共享。、7、进一步宣传教育法律法规,让农村的孩子真正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8、加强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乡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保证村小师资队伍稳定和扩充。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知识分子的政策,想方设法改善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因为“教师只有在具有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个人素质、职业前景和工作动力的情况下,才能满足人们对他们的期望。”在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注重教师培训的经常性,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农村小学教师能够参加继续教育。通过学习和培训,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有所完善,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另方面,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育责任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发展农村小学孩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由于所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学的孩子更需要教师的关心、激励和帮助。尽可能对每个学生,尤其是打工子女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多关注其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对他们的教育应以鼓励为主,使老师的鼓励变为孩子学习的监督和动力。

9、更新教育观念,开展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活动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保证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的课时,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农村教育管理者的素质教育管理水平。

10、实行寄宿制的管理方式

小学生由于年龄太小,每天上学需来回跑很不方便。而且学生路上安全也得不到保证。如果农村小学实行寄宿制,那么学校也便于管理,尤其是留守儿童,可以填补家庭教育的空缺,同时学生的人身安全也得到保证。对已撤销的学校校舍要合理利用,不能使之闲置。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而农村的小学教育更是重中之重。重视农村小学教育,改善农村小学教育现状,是农村义务教育能否顺利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加强农村小学教的力度,才能逐步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贵州经济要“在西部崛起”,实现全面小康,必须要高速的、可持续的发展,其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而教育的滞后却影响其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我们要继续解放思想、大胆改革、逐步改善农村及偏远山区的教育现状,只要我们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一代新的、高素质的贵州农民将会对贵州“在西部崛起”中作出巨大贡献。

第四篇:试论高校毕业生就业法律维权问题及对策

试论高校毕业生就业法律维权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试从高校毕业生就业法律保护现状展开探讨,从大学毕业生法律意识淡薄、高校法律宣传普及工作的失缺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应加强高校就业部门培训教育职能、配合学校德育部门加强法律知识的普及、强调签订劳动合同的重要性、并加强高校职业咨询的实效性、加强维权网络建设等几个方面的建议。

《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语言文字报》征集代理,优势代理《中国教育报》、《山东教育报》业务,发稿迅速!QQ:13247-25251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法律;维权

随着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和就业人口数量的增加,加之就业市场这些年正悄然发生了结构性变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窘境,在就业市场一职难求的背景下,一些打着“招贤纳士”旗号的公司或个人纷纷做起了“人力”生意,利用大学生求职若渴的心态招收廉价劳动力,并从中牟取暴利,更有甚者有人组织“空壳”公司以招聘为名巧立名目,收取各种费用后逃之夭夭。而诸多案例中,大学毕业生正扮演着“待宰羔羊”的角色。这些现象给我们高校教育者敲响了警钟,如何避免大学生权利遭侵害,如何加强大学毕业生法律维权意识已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

1.高校法制教育现状

1.1 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

法律在很多人眼中是个专业名词,似乎只有从事法律职业的人才有知晓的必要,寻常百姓认为只要遵纪守法就能相安无事,遇到纠纷时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寻求法律保护而是寻求关系协调,因此法律的普及常常会流于形式,收不到其应有的效果。大学生正处于校园和社会的交替阶段,法律知识的匮乏导致其对哪些行为会触犯法律认识不清,对择业就业阶段的诸多环节没有权利保护意识,因此,在新闻媒体上屡现大学生权利被侵害的报导,却鲜有大学生利用法律武器维权的事迹。笔者分析,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法律作为一门专业课多开设于政法院校或有法学专业的高校,其他专业的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全面系统的专业法律教育,纵使有法律课也主修刑法、民法等课程,对劳动法及合同法的讲授往往一带而过,其他专业的学生更是对权利保护、侵权行为、诉讼程序等概念一无所知。现如今,毕业生每天热衷于招聘会、投简历、参加面试等活动,对于就业相关领域的法律常识高校毕业生更无暇顾及,遇到就业权利得不到保障、人身财产权利遭受侵害的情况往往都采取自认倒霉或是另找出路的态度,不会利用法律的相关规定为自己主张权利、挽回损失。这种现象一方面由大学生本身知识储备不足、社会经验缺失造成,另一方面是由于就业市场被严重挤压所致,很多单位在招聘时唯学历论、唯资质论、唯经验论,造成很多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有时为竞争一个岗位,几百上千人挤一座独木桥,对于单位优劣、岗位好坏与否一概不论,很多不法分子就抓住大学生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与之草草签订用人协议,而很多大学生对协议内容常常一扫而过、不求甚解,最终为其中的某些霸王条款或是明显有失公平的款项所限制,得不到正常的劳动保障和薪金待遇,沦为廉价劳动力。

1.2 高校法制教育的缺失

目前,全国高等院校除以法学为主要课程的政法类院校外,其他高校涉及法律的课程主要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从名称可看出法律基础只占这门课的很小一部分,从内容看,这门课对法律的讲述也仅是对我国各部门法的概述讲解,并无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部门法细则讲解,也无案例分析。笔者曾在学校教授过这门课,一学期下来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内容的印象远远超过对法律知识的印象,法律知识沦为无关痛痒的鸡肋。除了这门课设计法律知识外,高校就业部门所负责的《就业指导》这门课也应担负起普及就业相关法律规定的重任,但现阶段高校所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授课教师多为非专业教师,有的精通法律却不懂就业,有的熟悉就业市场却对法律一无所知,学生得不到准确及时的法律信息,自然课程质量也随之大打折扣。在宣传普及方面,很多高校往往忽略了利用宣传栏、校园广播站等形式宣传法律常识,一方面,学校重视不够,渠道狭窄,另一方面,形式单一,内容僵化,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2.提高学生维权意识

2.1 学校应加强法制教育和法律普及

现阶段,学校的法制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就业指导》等课程来实现,仅仅通过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学生掌握的法律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况且这两门课对就业权利、劳动保障、劳动合同等相关阐述还尚为空白。笔者建议,为避免更多大学生正当权利遭受侵害,学校可专门开设《劳动法》、《合同法》等相关部门法课程,使学生全面详细的了解当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后该如何进行维权。

2.2 引导学生正确签订劳动合同

很多学生在毕业的时候仍然不能区分协议书与劳动合同,以为签订协议书就可以高枕无忧了,现行《劳动合同法》中明确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全面履行各自的义务”。但现实中,一些单位为了规避法律责任,往往不与毕业生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即使签订了合同,在毕业生劳动、休息、待遇等权利方面的规定也是含糊不清的,这些方面很多大学生不以为然,当发现自己权利受侵害时又发现找不到证据维护自身权益。所以,高校有义务为毕业生普及这方面的法律常识,防患于未然。

2.3 加强高校就业部门培训教育职能

目前,高校就业部门担负起越来越多的角色,不但要对外开拓就业市场,为企业和学生牵线搭桥,同时,对内要对在校大学生做好心理辅导和就业咨询工作,更重要的是完成系统的就业指导工作。在《就业指导》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就业课程中,就业工作人员则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这就要求就业部门人员一方面加强自身学习,尤其是法律知识的积累和深化,另一方面做好学生辅导工作,不但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课余时间可要利用就业咨询、就业讲座的机会扩大法律知识的宣传,使得学生维权意识有一个大的提高。

2.4 加大就业维权网络建设

就业方面的维权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的讲授分析,更应通过第二课堂开拓教育的渠道。目前在网络中尚无统一的针对大学生就业维权的服务咨询平台,高校网站在这方面的建设更是形同无物,笔者建议高校间可建成基于就业法律侵权与维权的信息共享平台,一方面就相关部门法细则阐述和解释做一列举,并结合现实案例进行实例分析;另一方面,请专家做客网站进行现场解答,结合各地律师事务所相关部门,将维权落到实处,让大学生切身感到法律是解决纠纷的第一选择,法律的地位不再是高高在上,同时使不法分子曝露于阳光之下无所遁形。

大学生就业法律教育及维权意识的培养问题已经不仅仅是高校或某大学生个人的问题,它已成为全社会需要关注的问题,相信在国家、高校、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下,大学生就业维权状况会得以好转。

参考文献

[1]丁兆玲.论大学生就业签约的法律责任与维权意识[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2]王城.大学生就业的理论与政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1.[3]杨熙玲.关于大学生就业维权现象的几点思考[J].大众商务,2009,5.[4]李永玲.高职学生就业维权意识教育问题初论[J].中州大学学报,2009,2.

第五篇: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姓名:徐培勇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农村老家,由祖辈或其他亲戚监护的,年龄在6—16周岁之间的儿童。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为了供子女上学、修房子、改善家庭生活条件,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不得不远走他乡,外出务工。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和工作的不稳定性,使得他们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农村老家,由孩子的祖辈或其他的亲戚代为监护,这样就形成了农村“留守儿童”这样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据网上不完全统计,我国有近1.5亿的农民在外务工,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5000万的速度增长,他们的子女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约2000万,其中超过1000万的儿童被留在家乡,成为“留守儿童”。

下面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对“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作具体的分析。主要问题:

心理不健康,性格内向、孤僻,行为习惯差,逆反心理重,学习成绩差

“留守儿童”短期或长期失去监护人,生活在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隔代家庭”之中,在缺乏父爱或母爱的环境中成长。由于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发展:性格内向、孤僻,厌世自闭,不善言谈,交往能力差,社会逆反心理重,空虚,自卑,胆怯,没有精神寄托。甚至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染上抽烟、酗酒、打架斗殴等恶习。大部分“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亲情的缺失,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性格扭曲,易走极端。“留守儿童”参加打架斗殴、逃学的事经常发生,不听管教,顶撞老师,甚至报复心极强。

大部分“留守儿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开小差,不积极举手发言,也不思考问题,即使被老师点名,也是答非所问,或直接说“不知道”了事,至于作业则是应付了事,错误百出,更有甚者连题都抄错了,更不用说结果了。当然,抄袭或不做的情况更是时有发生。

二、因素分析

1、家庭教育方面的因素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教育是每一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启蒙教育,父母长期在外,与子女分离的时间较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的主体变成了祖辈或其他抚养者。祖辈或其他抚养者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大致有四种情况:

(1)、祖辈对孙辈非常溺爱,对“留守儿童”的要求是有求必应,无论其要求是否合理,也无论是否在其能力范围之内,都是尽力满足。而对其顽劣习性却舍不得严加管教。从而养成了“留守儿童”的饭来伸手,衣来张口的懒惰习性,这样的孩子在家大多饭不能做,衣不会洗。性格倔强,不服从管教。稍有不如意,极易发脾气。

(2)、有的老人信奉“不打不成人,黄棘棍下出好人”的信条。在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时,言语粗鲁,动作粗暴,轻者辱骂,重则棍棒相加。这样教育下的孩子,逆反心理重,往往与教师或其抚养者的教育方向背道而驰,听不进他人的规劝,做事我行我素,不计后果。(3)、大多从三、四十年代走过来的农村老人,文化程度低,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更不懂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生长发育规律。加之年纪较大,精力有限,无论是在体力还是智力方面,都无力承担起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4)、有的农村老人因种种原因与儿子、儿媳的关系紧张,对儿子、儿媳留在家中的孙儿、孙女不愿过问。

2、学校教育方面的因素

(1)、大班额教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精力有限

2006年我省教育事业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全省小学班额在46人以上的教学班有75026个,占小学教学班总数的43.7%,其中56至65人的超大班额分别达到24752和19190个分别占小学教学班总数的14.4%和11.2%;全省初中班额在46人以上的教学班有51987个,占初中教学班总数的84.8%,其中56至65人的超大班额和66人以上的特大班额分别达到18051和16229个,分别占初中教学班总数的29.5%和26.5%。由于教育资源的短缺,现在的绝大多数农村学校,都采用大班额教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精力有限,没有时间顾及每一位同学。

(2)、教师心理因素

由于新的《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颁布实施。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行为纳入法制化轨道,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教师们害怕自己在对某些逆反心理重的“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时,学生顶撞自己而一时冲动,引起自己的教育行为触犯法律,给自己带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教师们大都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别给自己惹麻烦”的心态,对那些品质恶劣,行为习惯较差的“留守儿童”,听之任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其自由发展。(3)、对教师的考核机制方面的因素

现在,虽然我们口头上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要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共识,但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素质教育却无标准可依。素质教育的东风刚吹进一丝新鲜空气时,一些“有识之士”又大声疾呼:素质教育不是不要教育质量,而是要更高的教育质量。这本没有

错,但却被偷换了概念:更高的教育质量=更高的考试分数。社会、政府都只看升学率,当然各级教育主管领导也只有投大家之所好,表面上大讲素质教育,背后狠抓应试教育。错误的政绩观必定导致错误的政策导向。

各级部门对升学率的“崇拜”,导致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升学率决定了学校的校誉,甚至能决定领导的升迁、去留。在高升学率的重压下,勤能补拙、熟能生巧就成为教育的指导思想,增加训练量、反复机械地训练就成为主要方法,时间加汗水成了提高成绩的法宝。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仍然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准。以校或班为单位,全学区拉通排位次。年终评职晋级、评选先进,学生成绩好,位次靠前者上了,而学生成绩稍差、位次靠后的教师,只能望“级”兴叹。考核机制的偏差,直接导致了教师工作重心的偏移。这样,大多数教师都把自己的全部精力花在了如何提高学生成绩,提升班级在全学区的位次上。又有谁愿意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放在对学生品行的校正,心理健康的正确引导的这种成绩看不见、摸不着的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上来呢?

3、社会方面的因素

(1)、社会功利主义思潮影响

当今社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深入每个人的骨髓,衡量一个国家发达富裕与否,是看GDP的多少,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是看个人资产的多少。一些外出务工者,回家过年,当他们眉飞色舞地讲起自己的打工经历时,当他们出手阔绰、大把大把地花钱时,或多或少带有一些炫耀的色彩。致使部分“留守儿童”形成看谁比谁更有钱的相互攀比的心理。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大多数“留守儿童”因家庭教育的缺失,对读书的意义认识不清楚,加之受父母、兄弟、朋友在外打工挣钱的诱惑,甚至有些父母会在假期把孩子接到身边,让不谙世事的孩子们从小就听多了父母所描述的或他们自己已经亲身体会到的外面的花花世界,致使这种“读书无用,不上学也可以挣钱,不上学还可以多挣几年钱,不上学可以挣很多钱”的思想在不知不觉中降低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导致了厌学情绪的滋生,最终辍学。混迹于社会,无任何劳动技能,成天与社会上有不良习气的青年混在一起。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2)、社会环境的影响

人们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经营着各种各样的游乐场所。如舞厅、游戏厅、网吧,这些不但对未成年人开放,而且对学校也已形成包围之势。加之大多数青少年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的能力不强。于是,许多“留守儿童”在缺少监护人或教师的监管的情况下,时常进入这些游乐场所,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而不能自拔。

三、应对策略

1、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政府大力推进各种制度的改革,如城乡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及住房制度等等,从而消除农民工城乡流动的制度壁垒,给农民工及其子女真正的市民待遇,废除各种不合理的教育收费,如过别学校收取非本地学生的择校费、建校费等。从政策上鼓励更多的农民工将其子女带在身边,让他们也能像城市学生一样平等地就近入学,从而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政府可以因地制宜,大力引进工业企业,为农民工就近提供就业机会,也可以加大对农民工的技术培训,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为回乡创业的农民工提供优惠的政策待遇。让广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在家门口也能就业,在家也能劳动致富,减少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的数量,从而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让父母成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主体。

2、正确引导家庭教育

政府和学校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让广大农民认识到教育特别是对“留守儿童”教育的严峻形势及其重要意义。

学校经常召开家长会,积极向家长宣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让广大农民了解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生长发育规律,积极正确地引导家庭教育。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让孩子们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结合的教育模式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认识到学习的意义,成才的意义。

3、配置教育资源,解决大班额额问题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适度超前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各级政府应加强资金投入,对城乡中小实行超前规划、超前建设,扩大城乡基础教育规模。根据人口容量和流动人口数量,预测学生人数,为扩建和新建学校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改造,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遏制优质教育资源不足而导致的“择校风”,从源头上遏制“择校”而带来的“大班额”问题。

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提高教师素质,发挥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增强教师责任心,以更大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对“留守儿童”的关心、爱护中去,以缓解“大班额”压力。学校自身应探索“大班额”环境下的教学新策略和组织方式;组织和开展好课外活动,丰富师生课外生活,缓解师生的心理负担。

4、改革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

要想让教师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留守儿童”的关心、爱护中去,真正地提倡和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改革这种对教师的“分数评价”体制,淡化“分数”观念。

转变对教师的评价机制,让每一位教师不再为“分数”所累,不再成天脑子里只想一件事情,那就是如何拼命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让每一位教师教得轻松,让每一位学生学得轻松,让每一位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去关心“留守儿童”、关心学困生,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让每一位教师都有更多的时间与家长联系,向他们宣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向他们讲解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生长发育规律,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5、结对子,传递爱心

学校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如:足球比赛、蓝球比赛、乒乓球比赛、排球比赛等等,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内容,让青少年在比赛中为班集体争光,让“留守儿童”在比赛中感受到为集体争光的荣耀。从而在集体的活动中健康成长。

鼓励教师与“留守儿童”结成对子,每周与“留守儿童”有一次谈心记录,每周进行一次家访,与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的父母取得联系,向他们汇报“留守儿童”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同时,要求在外务工的父母定期与“留守儿童”通一次电话,了解、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

教师鼓励其他同学与“留守儿童”结成对子,成立学习互助小组,帮助“留守儿童”和学困生,让他们能感受到在集体中学习、生活的乐趣;成立课外活动小组,让每一位“留守儿童”都能感受到在集体的活动和游戏中的温暖。

6、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政府各职能部门加大净化学校周边环境的力度,坚决禁止网吧、游戏厅、歌舞厅等等游乐场所向青少年,特别是“留守儿童”开放。

充分发挥社区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作用,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个方面努力协调,积极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成立如妇女儿童委员会、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等,组织离退休教职工配合村委会构建群众性组织,他们完全有能力胜任中小学的教育和监护工作,给孩子在家庭的学校之间构筑一道健康的桥梁。借助各种媒体的宣传作用,加强村民对“留守儿童”的责任感的爱心的培养,使他们在某种意义上能像关心自己的子女一样关心、爱护身边的“留守儿童”,从而建立一种无形的、有效的社区儿童保护体系。

当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长期、复杂、综合性的问题,要想解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一人之力所能。只有广大农民在国家的系列优惠政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中得到真正的实惠,有相对稳定的生活、工作环境,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才能得到一定的缓解。要想真正的标本兼治,彻底解决,我们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人文上整体将其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总目标中,构建真正的和谐社会。

工作单位:四川省三台县百顷镇初中校 详细通讯地址: 四川省三台县百顷镇初中校 邮

编:621100 联系电话:***

下载优秀的法律论文:高校法律教育问题及相应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优秀的法律论文:高校法律教育问题及相应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及对策

    浅析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及对策 ——兼记我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闽清县高级中学林宜照当代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身心健康直接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和谐幸福......

    留守儿童学校教育问题及对策

    《留守儿童学校教育问题及对策》学习心得 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城乡差距却越来越大。于是迫于生活的无奈或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大......

    中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及对策探析

    中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及对策探析 摘要:中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也是我们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思想品德的优劣不仅直接关系到其个人成长、家庭幸福和社......

    冬梅的问题及相应对策(范文)

    1、贪大求全,安然公司自取灭亡 安然在投资领域、战略发展上定位于“分散化”,战略决策错误早期安然公司只经营天然气,后成功地把核心竞争力转移到动亢和发电,成为世界能源交......

    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若干问题及相应对策

    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若干问题及相应对策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电力企业内部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企业员工的思想也越来越活跃。为了能够有效地缩短企业价值观为全体员......

    酒店停车场常见麻烦及相应对策

    酒店停车场常见“麻烦”及相应对策 □侯兴起 随着驾车前来酒店消费的宾客增多,酒店停车场中出现的问题和麻烦越来越多,停车场管理越来越复杂,必须引起酒店管理层的高度重视—......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大规模人口流动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当前学校中一个比较突出的弱势群体,其教育问题已成为一个十分现实且亟待......

    论当前中国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

    论当前中国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家庭教育问题仍然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家庭是人生旅途上的第一个站点,也是永恒的站点。在这里,人们第一次开始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