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日本邮政民营化改革
日本邮政民营化改革
一 日本邮政的现状、改革历程及方向
日本邮政系统拥有27万多名职工,约占日本全部国家公务员的1/3;在全国设有约2.47万个邮局,其中约1.9万个是“特定邮局”,“特定邮局”局长实行世袭制。其主要业务有邮件、储蓄和保险。至2004年3月末,总资产达到404.2万亿日元。其中,邮储余额达到220万亿日元,超过日本四大商业银行存款余额的总和,保险部门资产120万亿日元,相当于日本四大寿险公司资产的总和。这两类资产总和相当于日本当年GDP的2/3,是金融市场名副其实的“巨无霸”。
日本邮政创办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是典型的国营体制。20世纪80年代,继日本电信电话公司、日本烟草专卖公司、日本国有铁道公司成功实现民营化后,邮政改革一度是日本信奉新保守主义经济理论的政治家及官僚关注的问题。1997年9月,桥本内阁公布了行政改革会议的《中期报告》,该报告确立了邮政民营化的方向,但受到邮政省官僚、邮政工会及“特定邮局”局长的强烈反对,改革大幅度后退。同年12月,《最终报告》明确提出邮政不搞民营化,但要在5年以后改为独立核算、拥有经营自主权的“邮政公社”。此后,邮政三事业作为一体隶属于邮政事业厅,2001年编入总务省。也是在这一年,小泉出任首相,开始重弹邮政民营化改革论调。2003年4月1日,邮政公社的成立成为日本邮政事业创办以来的最大改革。2005年4月27日,日本临时内阁通过了“邮政民营化相关法案”,并于7月5日在众议院以微弱优势通过,但在8月8日遭国会否决。此后,小泉强行解散众议院,提前进行大选,由自民党和公明党组成的执政联盟获得了众议院480个议席中的327个(自民党占296个议席),超过了众议院总议席数的2/3,日本邮政民营化基本形成定局。
“邮政民营化相关法案”由《邮政民营化法案》、《邮政股份公司法案》、《邮政局股份公
司法案》、《邮递事业股份公司法案》、《独立行政法人邮政储蓄及简易生命保险管理机构法案》、《邮政民营化法案实施过程中关于相关法律制定的法案》等6个法案构成。根据该相关法案,2007年4月(因遭国会否决延迟到2007年10月)邮政公社将改制为由政府100%控股的股份公司,邮件、储蓄、邮政简易保险三大业务将分别改组为“窗口网络服务公司”、“邮递公司”、“邮政储蓄公司”和“邮政保险公司”4家股份制公司。
完成股份制改造之后,日本政府将修改相关法律法规,使这4家公司能与同行展开平等竞争。同时,邮政系统职员目前的国家公务员身份将取消,成为普通民间企业职员。然后,政府分批出售持有的公司股份,使公司逐步成为由企业法人和私人持股的民营公司。到2017年4月(因遭国会否决延迟到2017年10月),上述4家公司将完成所有的民营化改革程序。其中,邮储公司和保险公司成为完全独立的民营企业,其权利和义务与其他金融机构完全相同。在这两家公司实行民营化3年之后,政府将其持有的所有股份分期分批在证券市场出售。邮递公司和窗口网络服务公司则由一家政府持有1/3以上股份的控股公司控股。
二 改革的缘起
日本邮政系统巨大的规模与影响力,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其所享受的各种私营部门竞争者无缘享受的特权。这些特权包括:
1.政府对其存款与保单提供保证。例如,与其他金融机构如银行等的储蓄业务不同,日本邮政储蓄享有政府信用担保,最高限额为1000万日元。
2.日本邮政可兼营寿险业务。简易保险是由日本政府经营的非营利性质的人寿保险业务,目的在于增进国民福利,保证经济生活稳定发展,与一般民间经营的人寿保险公司相比,其手续简便,限制较少。
3.日本邮政拥有各种邮递业务的垄断经营权;税收与社会保障支出减免等,其所受的监管也不像私营部门所受监管那么严格。
一方面,私营部门的竞争者,包括渴望更多打开日本市场的国际金融机构,对日本邮政特权辄有烦言。比如,美国企业在日本的窗口机构日本美国商会(ACCJ)就一直密切关注邮政民营化改革的进程,2004年1月成立了一个民营化任务组,自2004年8月以来,就邮政民营化问题出版了4份报告。而摩根士丹利驻东京首席经济学家罗伯特·费尔蒙(Robert Feldman)更是在多个场合盛赞小泉的邮政民营化改革计划。另一方面,日本政府也希望将邮政储蓄和保险的巨大资金转移到私营部门,从而可以有效率地利用,促进日本的经济发展。
驱动小泉政府不惜孤注一掷推行邮政民营化改革的关键因素,是日本政府当前所面临诸多结构性挑战,诸如人口日益老龄化、人口数量降低,以及政府的财政危机。
2005年,日本厚生省报告称,日本总人口在2005年上半年出现下降,比原来预期的提前了两年(此前,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曾估计,日本人口将在2006年达到1.27亿的高峰,到2050年降到1.06亿)。2000年,日本生产性人口与依赖性人口之比为4比1,而到了2050年,这一比例估计将下降至1比1.5。2004年,政府在养老金、医疗等方面的支出为86万亿日元(8250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这一支出将增长近1倍,达到152万亿日元(1.46万亿美元)。
此外,政府为提振长期低迷的日本经济,大量投资于公共建设项目,进一步加剧了政府的财务危机,结果,日本的公共债务达到了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64%。相形之下,即便是长期为财政赤字所苦的美国,公共债务也才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63.7%。
199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金融厅(Financial Services Agency)主导推出“金融大爆炸”(Big Bang)改革,致力于扭转日本金融监管传统的“护航体系”,营造出透明、基于规则的监管环境,向国际最佳实践靠近,强调企业自负责任,以及事前与事后检查。
然而,邮政金融体系此时继续游离于金融厅的管制之外,这削弱了日本政府建立统一、稳健的监管环境的能力,而统一、稳健的监管环境对日本金融行业的未来成长至关重要。邮政民营化改革势在必行。
三 改革具体内容
对邮政公社的限制包括:(1)邮政储蓄、保险金额最高限额为1000万日元;(2)原则上禁止从事融资业务;(3)投资限制;(4)限制经营商品的范围;(5)邮政局的设置是为了保证公共服务提供的便利性,而非注重盈利性;(6)保证邮政政策费用的支出,如发行定期刊物和投资便于盲人利用的设施等。
对邮政公社的补贴和优惠包括:(1)免除法人税及固定资产税的一半;(2)不必支付储蓄保险金;(3)邮政储蓄业务及简易保险业务有政府信用担保;(4)可以兼营其他金融机构不可以兼营的储蓄、保险、邮政三项业务。
针对日本邮政民营化后的组织体系,小泉首相建议将日本邮政公社分为4家公司,分别从事邮政业务、保险、储蓄以及邮局资产管理。这4家公司必须于2017年度出售,完成民营化程序。
民营化后,原日本邮政公社的业务将分别由邮政局公司(邮局资产管理公司,也称窗口网络公司,其他三家公司的窗口业务委托给该公司)、邮递公司(即邮政事业股份公司)、邮政储蓄银行、邮政保险公司等4个部门承担。日本邮政公社改为日本邮政股份公司,成为控股公司,持有上述4家公司的股份。在民营化初期,控股公司由政府100%出资,此后,政府可能减少其持有的股份,但仍会保留超过 1/3以上的股份,因为邮递业务属于公共服务领域。控股公司持有的邮政储蓄银行、邮政保险公司的股份,至2017年,将全部出售。左侧的独立行政法人——邮政储蓄、简易人寿保险管理机构——是一个直接由政府管辖的过渡部门,负责处理民营化前已存在的储蓄和保险业务,维持民营化前政府规定的利率,在这些资金到期后,该部门也将消失。
邮政民营化的最终形态为:政府持有控股公司超过1/3的股份,控股公司依然全额持有邮政局公司(窗口网络公司)、邮递公司(即邮政事业股份公司)两家公司股份,而邮政储蓄银行和邮政保险公司将于2017年全部民营化,转为彻底的民有民营。政府介入降为最小限度,除必需的制约、补贴外,决策完全由企业管理层决定。
四 日本邮政民营化改革大事记 1871年:日本邮政系统成立。1875年:日本邮政储蓄推出。1916年:日本邮政开始销售寿险。
1992年12月:小泉纯一郎(Junichiro Koizumi)出任宫泽喜一内阁邮政大臣,就任时提出邮政民营化主张。
1997年12月:日本中央省厅的改革基本法明确记载了“不进行民营化等的探讨”字样,决定成立集三大邮政业务于一身的日本邮政公社。
2001年4月:小泉出任日本首相,决定对经济结构、邮政事业、养老保险体系等实施彻底的改革,任命庆应大学经济学教授竹中平藏(Heizo Takenaka)出任经济财政政策担当大臣。竹中平藏后被誉为日本“经济改革沙皇”和日本邮政民营化改革“总设计师”。
2002年4月:邮政公社议案和关于私营公司投递函件法议案被提交国会审议。5月:提交国会邮政公社实施议案和实施私营公司经营函件投递业务法相关立法草案。7月:法案获得批准,正式生效。
2003年4月:邮政事业厅改组为日本邮政公社,正式挂牌运营,成为日本最大的国营企业。
2004年9月:竹中平藏提出邮政民营化改革框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将邮政公社一分为四的改革方案。改组后的公司拟于2007年启动,实行民营化。
2005年7月5日:下午日本众议院(下院)以233票赞成、228票反对的微弱优势,通过了邮政民营化相关法案,包括邮政民营化法案、日本邮政股份有限公司法案等6项内容。根据法案,2007年4月前,现有的日本邮政公社将解散,成立一个国家控股公司。2017年前,国家控股公司必须售出其在邮政储蓄银行和保险公司所持的全部股份,实现民营化。
2005年8月8日:日本参议院(上院)以125对108票否决邮政民营化改革法案。
2005年10月14日:参议院表决通过 邮政改革法案,邮政民营化改革进入实施阶段。
第二篇:日本邮政
日本邮政
日本邮政(Japan Post)始于1871年,日本邮政公社的日本邮政业务分为邮政、储蓄、简易保险三大类。三大业务分设会计,实行独立核算。日本邮政过去是典型的国营体制,在近年进行了两次改革。2001年1月,由原来的邮政省、总务厅和自治省组建成总务省。2003年4月1日,日本邮政正式撤消了总务省邮政事业厅,成立了日本邮政公社,它的成立是日本邮政业132年来的最大改革。2015年11月4日,日本邮政上市,这是日本近30年来最大的国营转民营资产。日本邮政公社是一个自负盈亏的国有公共公司,目标是提供全面的、迅捷的函件和包裹寄递业务,简单、安全的储蓄业务和汇兑业务以及简易保险业务等,同时保留普遍服务。
一. 发展现状
2015年11月4日,是日本邮政私有化后上市的第一天,日本邮政控股公司及旗下日本邮政银行、简保生命保险(日本邮政保险)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主板同时上市,这是日本近30年来最大的国营转民营资产。日本邮政作为持股公司,与3家子公司即邮储银行,简保生命,日本便共司构成,其中,日本邮便由邮政事业公司和邮政局公可合并而成,从事邮政事业和具体的部。邮储银行和简保生命将其与客户的业务委托日本部便办理,相应地向日本邮便支付业务续费,向日本邮便支付的手续贾占据2家金融公司营业经费乃至事业费的相当大的比重银行达54%,简保生命高达70。邮政3家公司上市前后,其面对的最大困境就是收益力过低,收益力低就难以指望股票升。首先对邮储银行来说,邮储存款余额居日本银行首位。但其经营模式过于单一,靠吸收存款集中起来的资金大都购买了国债,其存余额为177日元,其中有136万亿日元用于购买有价证券,为此,在判断其收最力高低时,就不能与开展多种业务的大行相比与以经营春为核心业务的地方银行相比,银行的收益力通常用业务净收益率来表示,银行的业务净收益率近5年来几乎没有改,一直垂在9.25%左右仅相当于地方银行0.5%左右)一平的水平,部行将其存款购买国,并有用于款。加大力度重振邮便和物流事业。1.加大力度重振邮便和物流事业
日本邮便国内物流方面与大和运输和佐川急便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2013,大和运输占市场份额的36.3%,佐川急便占33.9%,日本邮便占11.8%。2014,虽然日本邮政的邮包快递业务的市场份额提高到13%,但与处于前两位的大和运输和佐川急便仍相差甚远2015年4月,日本邮政集团发布了中期经营计划。在邮便业务方面确定了为期3年的努力目标。
日本邮政与乐天株式会社合作,共同研究“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日本邮政在乐天商店设置包裹柜,客户可收取包裹。为提高包裹柜的使用率,第一时间取包裹的客户还可以获得乐天积分,享受优惠的投递资费。
2.通过跨国并购加大对海外物流公司市场开拓力度
日本邮便与欧洲大型物流公司Geopost国邮政的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自2014年10月底开始利用该公司的营业网,在以亚洲、欧洲、大洋洲为主的世界49个国家地区)开展国际宅急分事送业务。
2015年2月,日本邮政集团宣布其子公司日本邮便斥资6200亿日元65亿澳元)并购澳大利亚的货运物流巨头TOLL公司,成为集团成立以来资金规模最大的并购事件。日本邮便试图通过并购TOLL,获得其先进的物流经验及全球网络,通过TOLL构建起包括公路、铁路、航空、海运的面向全球的物流网络在世界55个国家建有超过1200家营业网点),进入亚洲、大洋洲等海外市场谋求生路,目前,日本邮便年营业额约为2.8万亿日元,并购TOLL营业额后将达到3.6万亿日元,世界排名将由目前的第八位上升到第五位。
有关新闻:
(一).日本邮政2016财年净亏4003亿日元 董事返还薪酬
【环球网报道 记者 王欢】据日本共同社4月26日报道,日本邮政集团25日发布消息称,由于旗下澳大利亚物流巨头“拓领控股”(Toll Holdings)业绩低迷,将在2016财年年报中计入4003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48亿元)亏损。净利润将从上一财年的盈利4259亿日元跌落至亏损400亿日元。这是2007年10月邮政民营化以来首次出现全年净亏损。为明确经营责任,日本邮政及子公司日本邮便所有董事将退还5%至30%的董事薪酬,为期6个月。
日本邮政集团被要求维持全国的邮局网络,早日重振业绩是其当务之急。邮政与物流前景严峻,依赖金融业务子公司邮储银行与简保寿险收益的格局短期内或将持续。
日本邮政集团2015年收购拓领,然而资源大国澳大利亚的经济受铁矿石等价格下跌影响而减速,导致公司业务量减少业绩低迷。由于相当于品牌价值的“商誉”评估下调等,2016财年净利润预期较之前的盈利3200亿日元大幅下滑。
(二).日本邮政推出新服务:在配送邮件时可承接回信的发送
人民网东京7月3日电
据日本时事通信社报道,日本邮政6月30日宣布将试行承接客户回信的发送服务。根据这项新服务,邮递员可在配送邮件时承接客户的回信,并将其返给原发信人。相关人士认为,人寿保险公司等由于需要通过面对面交付挂号信的方式简单确认投保人的所在地和健康状态,因此将会非常适合这项服务。
这一新服务从7月1日开始实施至明年6月末,其服务对象为发信需求量较大的法人。此次为试行服务,日本邮政将深入了解有意使用该服务的企业并完善其服务内容。根据使用情况决定明年7月以后的政策。
(三).申通牵手日本邮政,进口快件只需5-7天
10月2日,申通快递日本分公司“日本申通”与日本邮政股份有限公司(Japan Post Co.,Ltd.)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决定双方携手、强强联合,为位于日本国内面向中国的跨境电商客户提供跨境EC通关及配送“一单到底”的国际物流服务。通关无缝衔接,全程只需5-7天。
二.网络建设情况
2015年日本新的邮政网络POSTONS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业务趋势分析 尤其是对大宗用户使用邮政的模式分析,对邮件种类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对邮件的支付模式、重量分析可供业务趋势分析参考。
(2).产品设计和改进服务分析
通过对各种邮件和重量,以及折扣类型的分析,制定新的服务策略。对销量好的邮品的分析,提供邮品的质量分析,提供邮品的库存信息以及相应的库存管理。
(3).企业运营分析(4).质量管理
系统和定量的分析用户的查询和建议,以及各类邮件的处理时间,进行质量管理和控制
第三篇: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xiexiebang推荐)
1111320306金融112杨慧
公用事业是包括供水、供热、公交交通运输、电网、通信等在内的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提供公共服务的行业。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决定了在经济转轨国家初期只能由政府出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机制的发展,民营资本越来越充足,融资建设方式越来越多样,可以引入民间资本和外资等完成公用事业的民营化。由国有独资改为国有控股、合同承包、特许经营等,不仅需要民营资本的进入,降低门槛,建立民营资本的准入制度,而且需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否则会由政府垄断转为私人垄断,“寻租”现象也会不断出现。如在特许经营权的申请中,地方政府会偏袒地方企业,对由民营资本合资组建的公司不公平,仍法解决公共事业资源浪费大、效益低、服务差等问题。在改制为国有控股后,很多国有资产管理的问题可以借鉴国有企业改革国有控股的方法。
竞争中,一定会出现经营不善的国有企业的倒闭现象,因此也要处理好不良企业的推出问题,采用收购、重组等方式。
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有其实现的技术性原因,随着技术的发展,一些自然垄断的公用事业,如电网等可以由一些私有企业经营;即使是一些无法分割的公用事业,如公园、绿地等可以委托经营,政府向私人管理付费,减轻管理成本;一些自然资源,如煤矿、油矿等自然资源为主要原料的行业,可以颁布特许经营权,私营企业可以向消费者收费等。政府可以制定优惠政策、完善投资法规等。
为了防止私人垄断,政府可以对一些产品举行价格听证会,干预价格。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公用事业改革作出了明确表述:“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
下面从北京地铁涨价看公用事业价格改革:
一是对现有公共部门进行分类分层梳理,明确定位,并进行大范围收窄,交由更具效率的民 营打理,该退出的要逐步退出。比如公共交通,属于普惠式的,但又不是国家战略部门,就应该
逐步退出公共领域,转向民营范畴,或者部分领域和环节转向民营范畴。
二是参考淡马锡模式,地铁的投资可形成国家投资公司,除国有资本外,也可吸收民间资本 和外资入股;地铁的建设和运营,可采取招标、邀标等方式,吸收包括国企、民企、外企等参与
竞争,并承担建设和运维责任。
三是建立市场参考价格或影子价格的形成机制。首先是改政府定价为市场定价,取消政府审 批和专家评议;其次,由于公交带有资源垄断属性,价格不是供求自然议价决定的,而由政府出
面,设计某种投票机制,组织投资、运营、消费、替代品、异地同行、相关行业代表投票折中确
定。
第四篇:为什么要对公用事业进行民营化改革
为什么要对公用事业进行民营化改革
王自力
【摘要】:目前对为什么要进行公用事业改革多是以效率假说为分析前提的。本文认为,效率假说存在较严重的片面性。公用事业改革是地方政府在财力匮乏,无力继续提供经营公用事业所需的巨额特质性投资这一状况下的无奈选择。从这一认识出发,将为公用事业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公用事业改革 动因 效率假说 财务约束假说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英国对公用事业实行民营化改革以来,陆续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民营化浪潮。中国也不例外,从九十年代起,中国开始尝试对传统的公用事业公有公营体制进行改革,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后,公用事业民营化开始演变成为一种潮流。
为什么要对公用事业进行民营化改革?这个问题问得似乎有些过于幼稚。大凡所有的经济行为都可以顺理成章地以提高效率作为其行为目的,因此,为了提高公用事业的经营效率才对其进行改革也就似乎成了一个必然的答案。但本文认为,这个答案并不正确。
一、对效率说的质疑
对于为什么要对公用事业进行民营化改革,目前主要存在的观点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种观点以对传统自然垄断理论的修改为基础,认为,由于技术条件等等的变化,一些传统的公用事业领域已经具有了弱自然垄断的特性,对这一部分的公用事业,市场竞争机制可以而且应该发挥作用。因此,需要对这部分公用事业进行分拆,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市场效率。另一种观点认为,传统的公用事业公有公营体制由于存在所有者缺位问题,公用事业经营单位存在着严重的体制失效。市场化的(非公有制)经营模式较公有制经营模式更有效率,以前者来完全或部分地替代后者能够提高公用事业的经营效率。无论这两种观点的区别有多大,但他们存在一个共同的前提,即对公用事业改革的原因或者说目的是为了或能够提高传统公用事业的经营效率,只是在如何达到效率改善的途径方面存在分歧。
不能否认,公用事业公有公营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传统的自然垄断理论为其理论基础的,即由于自然垄断行业存在规模经济和边际成本递减,多个经营者经营于同一市场会造成规模不经济,同时,由于边际成本递减,边际成本低于平均成本,如果企业按边际成本定价原则,企业就必然亏损,等等。因此,在传统自然垄断理论下,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的公用事业必然不适合于市场经营,而必须政府 1
垄断经营。但是,随着鲍莫尔等人提出的可竞争市场理论,认为,决定自然垄断的是成本弱增性,在超出成本弱增性的范围内,可以引入市场竞争;并且在政府对价格规制的前提下,由于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垄断的在位者具有降低成本的压力,因而能够提高经营效率。而在对传统的公用事业市场化处臵中如何使这一部分资产能够得到最优价格,德姆塞兹提出了特取投标理论,即以竞投标方式由多家企业共同竞争,由经营权报价最低者获得对公用事业的经营权。
但是,由上述理论所得出的公用事业民营化效率提高假说存在一个疏漏,即他们把关注过多地投给了生产者们,而忽视了消费者。事实上,鲍莫尔等人的可竞争市场理论的理论假设并不现实,即潜在的进入者对在位者威胁并不象想象中的那么有力。理由是,由于经营公用事业需要大量的特质性投资,即使在位者能够获得高于正常利润的垄断价格,潜在的进入者也不可能在短期内进入这一市场,这可能至少需要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无论是在位者还是潜在的进入者都能够明确地知道这一点,因而结果必然是,潜在的进入者不可能真正地进入这一市场,竞争威胁自然也就缺乏现实意义,在位者可以放心地获取垄断利润。
更重要的是,对自然垄断理论的修正并不一定适合于公用事业领域。因为,公用事业通常具有自然垄断特性不假,但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的行业并非就是公用事业。为支持效率假说而列出的例子多出于电讯业,如中国联通与中国移动的竞争对市场绩效改善。但是,电讯业的产品特性与我们通常所指的公用事业服务存在巨大的差别。一方面,对于通讯这类服务的价格需求弹性比较大,即使不存在生产者竞争,生产者为了刺激需求从而使利润最大化,也具有降低价格刺激需求的愿望,因而目前移动通讯服务的价格降低并非完全来自于市场竞争,当前对这一市场竞争对价格的影响力显然被高估了。而我们通常所指的公用事业服务尤其是供水、供电、供气等服务都是人们日常生活、生产所必需,其价格需求弹性非常低,消费者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最为重要的是,这些公用事业服务在技术上至少在近期内根本不可能像移动通讯服务市场那样可以被分割被若干个生产者共同经营。在移动通讯服务市场,通讯网络并不是实体性的,消费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不受网络的地域分布约束来选择生产者。但是在水、电、气等的服务提供中,需要固定的网管分布来支持,难以想象两个生产者将各自的网管接入同一消费者,因为这几乎必然意味其中有一生产者的投入是完全无效的。由于这一原因,在这些公用事业服务领域必然存在着地区性的生产者垄断。如英国在实行公用事业民营化后,10个自来水和排污公司、12个电力公司仍然维持着地区性垄断的状况。既然垄断的局面无法根本改变,所谓的市场竞争效率也就无从谈起。
至于第二种观点,即在公用事业经营领域内,非公有公营的经营模式较公有公营的经营模式更有效率,但是这一观点早已受到众多学者的质疑。尽管一些研
究则显示,从地方政府中脱离出来,由私有部门经营,在一定条件下会相应地提高绩效(World Bank 1995;Gatty 1998);但另一些研究如Menard and Shirley(1999)显示,有时,公有的生产者表现的非常好,而有些私有的经营者表现很差。另一些经验调查表明,无论是哪一种治理模式都存在着许多问题(Cour des Comptes 1997)。国内的一些学者通过对英国公用事业民营化的研究,也认为所有制形式的改变与公用事业经营绩效并无显著贡献。从目前对公用事业经营体制模式的实证研究结果来看,并不能得出非公有的经营模式就一定比公有的经营模式更有效率的结论。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一些资料显示,英国自对自然垄断行业实行民营化改革后,这一领域的国企生产效率有了明显提高。在八十年代中后期,英国在这些领域的企业包括一些城市公用事业的生产率明显高于全英平均劳动生产率。这几乎让人感到,无论是归因于竞争也好,还是归因于体制也好,甚或是某些其他因素,总之是民营化或市场化改革使这一行业的效率提高了。效率说似乎不言自明。
如果仅仅从生产者的角度来理解,生产率的提高自然也意味着效率的改善。但是,这仅仅是从一个非常狭窄的角度来理解效率。事实上,城市公用事业是一种社会服务行业,考核这一行业的效率不应该仅从生产者效益最大化出发,而应该从社会福利最大,从社会效率这一角度来考核。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效率改善不应该仅指生产者,还应该包括消费者甚至更多。仅以企业生产率来解释社会效率,其说服力自然要大打折扣。而从中国的公用事业民营化进程中发生的一些事例来看,我们甚至可以断言在某些领域,社会效率不仅未因改革而改善,而是下降。例如长春汇津公司一案,由于民营化后的污水处理公司与政府发生资金纠纷,导致一方面巨额的企业资产闲臵,另一方面是数量惊人的未处理污水滚滚流入松化江。这一事例足以提醒人们对公用事业民营化的效率假说进行深刻而全面的反思。
二、公用事业民营化动因:财务约束假说
通常,城市公用事业经营需要有大量的特质性投资,如管网及大量的专用设备,这些投资都金额巨大且具有明显的沉淀性,一旦投入就很难转移为他用。基于这一特性,经典的理论认为,当一方在投入了大量的特质性投资后,由于合约的不完备性,几乎必然会引起交易的另一方的机会主义行为,即“敲竹杠”问题。由于事前估计到这种事后风险的存在,这会导致生产所需的投资达不到最优水平。因此,在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经常被检验的命题就是:高的资产特质性将易于导致一体化。依据这一观点,公用事业中最有效率的形式就应该是一体化的形式,即完全的公有经营或者完全的私有经营模式。但是在私有经营模式,如上文所述,一般在某一区域内很难产生另外的有威胁力的竞争者,单边的供给几乎必然产生严重的垄断问题。这里我们必须再次强调一些公用服务的消费特征。对于一般的消费品,当消费者是价格的接受者时,消费者可以根据价格调节其消费量,使物品对自己的边际价值等于价格。但对于大多数公用服务,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存在一个基本的需求量,在这个数量界限内消费者几乎无力根据价格来调整自己的消费。由于通常对公用事业服务的价格需求弹性都非常低,如果由私人完全拥有控制公用事业服务,那么他对公用事业服务的价格制定必然拥有过多的自由裁量权,就会产生对全社会的“敲竹杠”问题。而政府作为社会正义的维护者及现实的服务者及经营权的所有者,如果将公用事业服务权完全出卖给一个私有者,就必须承担因此而产生的这些严重后果。正因为此,即使在公用事业民营化程度很高的西方发达国家,完全私有的模式也非常罕见。如此看来,公有经营公用服务似乎就仍然是一种较优的选择。然而现实中所发生的民营化模式如BOT、特取投标等却与此推论明显相左。为什么呢?
对公用事业经营所需特质性投资而言存在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即财务约束。特质性投资一般都需耗巨资且不易于(或根本不能)被重新配臵,如沉淀成本在自来水行业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法国,这些成本在全部成本中比例高达80%(Claude Ménard,Stéphane Saussier1999)。因此,对于地方政府(他们决定公用事业服务经营权的归属)而言,对公用事业服务实行完全的公有一体化经营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拥有足够的财力来添臵和维护昂贵的特质性投资才行。事实上这正是大多数地方政府所面临的瓶颈约束。英国正是在财政支出捉襟见肘,对公用事业的补贴难以为续的时候才开始对公用事业进行民营化改革的。中国目前的情况也不例外。自1998年中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5年来,平均赤字比率上升到2.8%(郭庆旺等,2003)。政府在筹措设施建设资金等方面仍然面临着巨大压力;并且随着经济发展对公用事业服务需求的迅速增长,这种压力越来越大。以污水处理为例,按国务院批准的“十五”环保计划要求,到2005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要达到45%,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要达到60%。资料表明,要完成污水集中处理目标,全国需要新建1000多座污水处理厂,新增处理能力2600万吨/日,总投资达千亿元。在资金短缺这一硬约束条件下,地方政府往往不能选择那种他们本来偏好的治理模式(公有公营)及相应的投资方式。在完全公有公营与完全私有私营这种两难选择之间,需要寻找一种折衷方式。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市场经济进程加快,至200l年,国内民间投资与国有投资占全社会总投资的比重分别为47.3%和44.6%,民间投资已经超过国有投资。急速增加的民间资本急于找到新的投资领域,经营供水服务所需的巨额特质性资产投资在数量上对民间资本来说已经不是什么难以跨跃的障碍。一方面由于供水服务的特殊性,政府不能将其完全交给私人经营,另一方面政府满足不了经营供水服务所需的大
量特质性投资资金要求,并且法律也基本上限制了地方政府进行经营性融资,因此,政府需要寻求一种既能解决完成供水服务的资金问题,同时又能够保留对供水服务一定调控权的一种治理模式。现在流行的民营化模式正是这种折衷需要的体现。国外的相关研究表明,特质性投资使供水经营倾向于采用一体化模式经营,但是如果存在财务硬约束,政府就会转而寻求市场化模式(Claude Ménard,Stéphane Saussier1999)。
事实上,如果我们仔细考察目前流行的公用事业改革的几种模式,就会更加加深对这一认识的理解。以目前在公用事业改革中被采用得最多的模式BOT为例,这一模式的典型特征就是,政府借助民间资本建设公用事业基础设施,作为融资补偿,政府将公用事业的经营权出让给融资者一段时间后,收回经营权并最终拥有所有权。对经营公用事业所需的巨额特质性投资进行融资正是这一模式的现实特征和前提。而在目前中国出现的多例公用事业资产的整体出售案例中,也反映出改革的蛹作者政府偏好经济目标而非社会效率目标的明显倾向。在上海、合肥、福州等地的自来水业民营化,其资产售让都获得了较高的溢价,如2002年上海浦东自来水公司50%股权,7亿资产,溢价到20亿转让给法国威立雅。但正如一些专家所指出的,自来水价格的定价是以其资产核算为重要依据的,企业本身不可能承担溢价损失,必然要通过从水价收取中收回这笔投资,也就是说,这笔投资最终还是要由社会公众来承担,这也就意味着,在公用事业国有资产溢价转让这笔政府与企业的所谓“双赢”交易中,社会公众成为输家。
上述一切清楚地表明,政府在公用事业改革中,并非以真正意义的社会效率改善为初始目的,而是因为其所面临的现实条件约束所致,其真正的根源在于财力匮乏。财务约束是公用事业改革的最基本约束条件,一切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三、结论与启示
无论如何,公用事业改革都是从政府这里发起的,因此,考察这场改革的动因就必须从政府的行为目的开始。各方面的分析表明,政府在这场改革中是否以效率为目标值得怀疑,但是,政府现有财力难以继续承担公用事业服务这一前提却清楚无疑。公用事业民营化是政府在财力紧张这一约束条件下进行的一种无奈选择。
对公用事业改革的动因的重新认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任何经济行动都必定是围绕一定的行动目的进行的,不同的目标其相应的行为策略也会大不一样。在效率假说前提下,公用事业改革的理论讨论必然是以如何改善市场结构、如何完善企业体制等作为主要话题。但是,如果以财务约束假说为前提对公用事业改革予以重新认识,我们的注意力就会改变。事实上,改变市场结构、转换企业经营体制等措施的改革成本是巨大的,这一点几乎是不言自明,但能否达到预
期的所谓效率目标却是一个未知数。如果公用事业改革是因政府财力紧张约束所致,为什么不把目光集中于此,在这方面进行更多的尝试呢?
BOT等方式的广泛应用正是因为其融资特征,但这只是政府与民间资本之间的一种直接融资方式,应该有更多的融资方式可以探讨,包括间接融资方式。特别是对于像自来水经营这样一些虽然前期投入巨大,但其收入稳定可靠,在长期内投资完全可以收回并有盈利的行业,对投资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股票、债券、银行借贷等等都应是其可以考虑的融资方式。目前这些国企面临的最大融资障碍是,原有的企业资产多是通过银行借贷获得,企业的负债率过高,难以达到进入资本市场融资的一些基本要求。而地方政府受其财力限制,无法通过财政收入直接注资,并且一些法规也限制了地方政府本身的融资行为,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如何在这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找到解决办法,必然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郭庆旺,吕冰洋,何乘才:“我国的财政赤字“过大”吗?”,载《财贸经济》2003,8
[2]陈富良:“自然垄断行业:效率来自民营化还是来自竞争”载《当代财经》2000,4
[3] Claude Ménard and stéphane Saussier.Contractual choice and performance: the case of water supply in France.[4] Cour des Comptes(1997).La Gestion des Services Publics Locaux d’Eau et d’Assainissement,Rapport Public,Paris,Editions du Journal Officiel
[5] Ménard, C.and Shirley,M.(1999).Reforming Contractual Arrangemennts:Lessons from Urban Water Systems in Six Deveoping Countries,Washington DC,World Bank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研究中心
第五篇:日本邮政的私有化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安徽财经大学首届大学生商业挑战赛
策
划
书
策划人:葛安宝、胡浩
于美丽、李文镇
日本邮政的私有化
目录:
(1)日本邮政发展进程的基本性描述
(2)当下现状及评价
(3)独特的管理模式
(4)私有化后的主要企业架构
(5)私有化的经济学分析
(6)经验总结(特别是对于我国的启示)
一、日本邮政发展进程基本性描述
日本邮政公社始创建于明治时代的1871年,成立之初就明确了日本邮政的国营制度,旗下业务分为邮政、储蓄、简易保险三大类,这三大业务分设会计,实行独立核算。近年,日本邮政进行了多次改革。2001年1月,由原来的邮政省、总务厅和自治省组建成总务省。2003年4月1日,日本邮政正式撤消了总务省政事业厅,成立了日本邮政公社,它的成立是日本邮政业132年来的最大改革。
在日本政府的扶持下,2015年日本邮政在世界500强中位列38位,仅 2014年的营业收入就超过1296亿美元。日本邮政旗下的银行业务同样是日本第一。据报道,2014年日本邮政银行吸收存款1.4万亿美元。除存款业务以外,它也提供其它业务,特别是保险业务在2014年创造了40亿美元的核心利润。目前,日本邮政已经在全球拥有超过24,000分支机构,雇佣了近22万人全职员工,是日本最大的雇主,它在2014年一年就处理了188亿个邮件。
近年来,日本邮政举步维艰。为了达到维持全球服务需要的目标,完善偏远的地区服务的需要,使得日本邮政很难通过关闭分支或裁员来缩减成本,巨大的人力成本使其负重艰难。另一面,民众投递邮件数量的锐减致使邮政事业线的趋势一下再下。一年188亿的邮件处理数量虽然听起来相当庞大,但这一数量比7年前少了30亿个。
二、企业当下现状及评价
日本邮政业历经138年的发展,成绩斐然。进入21世纪以后,虽然民营化改革反复曲折、成败尚难预料,但从整体上来讲,其产业规模、功能结构和管理水平都达到了很高的层次。
(1)三大表现 【1】总体态势上的“一架马车”。均等化服务是车头,统御一切;国有邮政、快递企业是车之两轮,连接着市场;而驾车人,则是日本政府。【2】发展架构上的“一专多能”。总分有度,竞合一体,“差异化竞争、专业化经营、合作化发展”路径清晰。数据显示,全日本每年有269亿封信函由邮局经营。【3】改革道路上的“一化之争”。近些年日本邮政的民营化改革,各方意见不相一致,但是,纷争并不意味着重大方向会发生改变,重视的是市场需求、社会效益和消费者的意愿。
(2)五大特征 【1】老产业牵动新国政。说其“老”,是因为传统业务巩固,每年人平信函量仍处在222封的高位上。说其“新”,是因为除基本的邮政服务以外在其他行业也发展迅速。全面地融入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日本邮政不断地产生新业务、新思维、新力量,直至影响到国政决策。【2】低投入带来高水平。日本政府没有给邮政业补贴,邮政企业出现的亏损,通常以提高邮票价格、降本增效的办法解决,这些年都处于盈利状态,现已达到4300亿日元的净盈利规模。全国有邮政局所2.4万多个,代理点6.8万多个,邮筒19.2万多个,平均服务人口5200多人。邮政编码全面使用,条码化基本普及。【3】网络化形成全覆盖。日本邮政业服务网点遍及所有列岛,九州等偏远地区都有隔日达服务。服务价格比较低廉。冷链快递很发达,假如游客在上一个住处丢了假牙,很快就可以通过冷链快递在下一个住处收到。【4】弱政府聚力强监管。日本政权更迭频繁,政府看似较弱,其实法律健全、职能全面、手段充分。日本《邮政法》规定,总务大臣根据监管需要,可以对邮政公司发布监督令,核准计划书,审议财务运营报告,命令总务省官员检查邮政公司场所。【5】小技巧解决大问题。按照网业分离的思路,设计邮政经营组织体系;设定2万亿日元的社会和当地贡献基金,保障邮政普遍服务;坚持将EMS置于竞争性领域,至今未向外资开放国内包裹快递业务;考虑把高速公路服务区纳入网点规划,牢牢控制90%的普通邮件业务。
三、独特的发展模式
(1)为了发展EMS业务,日本邮政十分重视加强与国际邮政及国际组织间的合作,解决EMS邮件跟踪查询及EMS邮件在机场及运输过程中的时限和邮件安全等问题。较好地解决了EMS邮件的发运畅通、时限及安全问题,保证了服务质量,促进了业务发展。这些业务均拓展了一定的市场空间,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效果。日本邮政储蓄不仅在世界邮政金融界首屈一指,就是在世界各国的储蓄银行中也名列前茅。日本邮政储蓄在各个时期对稳定民众生活发挥着积极作用。未雨绸缪,日本邮政把发展邮政金融网点提上了议事日程。
(2)人是邮政经营的财源,如何发挥职员的潜能和工作的积极性,直接关系到为顾客服务的水平,关系到邮政事业的生存和发展。日本邮政对职员的教育和培训是依据法规、按计划实施的,邮政教育在日本一般被称为“职员能力开发”,它又具体分为个人业务能力开发、组织能力开发和基本素质开发三部分,并通过在职培训、脱产培训和自我开发等三种形式,构成比较严谨的日本邮政职员能力开发体系。“在职培训”即在职员任职单位的培训,主要是日常业务方面的培训,目的是提高邮政职员的基本业务技能或适应业务规章的变动。“脱产培训”即职员离开单位进行的培训,主要是对“在职培训”学到的知识或技能进行补充深化,以及对邮局组织管理知识方面的培训。培训分两种方式,一种是在本系统邮政大学校、中央研修所或地方研修所的集中培训,一种是委托民间学校或企业、公司等承担的培训。“自我开发”即职员利用业务时间进行的自我教育,主要有三种形式:通过参加民间举办的培训班、观看电视教育讲座等进行自学;通过对优秀提案进行表彰的“提案制度”来提高职员自我管理和参与企业管理的能力;倡导职员根据自己对邮政业务的考察研究,撰写论文并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报奖,来激发职员研究思考问题的热情,以达到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的目的。
(3)导入丰田式生产管理
日本邮政公社对外宣布,越谷邮局参考丰田汽车的生产管理方式,通过把投递地址分拣作业由 2次减为1次等方法削减多馀的作业,推进业务效率化,使邮政部门的生产效率提高了20%。邮政公社计划把在全国邮局推广此方法,以削减亏损邮政部门的成本。日本邮政从 2004年4月起,在1000个邮局采用丰田式管理,目标是使这些局提高10%的生产效率,并期望通过推进业务效率化,雇佣非正式工等措施,削减以人工费为主的经费400亿日元。
四、私有化后的主要架构
从10月1日开始,136年来一直作为国有企业运营的日本邮政公社将正式开始实行私有化,摇身变为一家拥有24万名员工的巨大私企的日本邮政集团。该集团总资产高达338万亿日元,从10月1日开始,日本邮政公社这个邮政巨无霸也同时被拆分为4家公司,即邮政储蓄银行、邮政保险公司、负责柜台接待服务的邮电局和负责邮件投递的邮递公司。按照私有化计划,邮政储蓄银行和邮政保险公司最早可能于3年后在东京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上市企业。依据日本邮政私有化改革的相关法案,整个邮政私有化过程从2007年开始,预计将于2017年完成。2009年7月,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内务大臣佐藤勉表示,政府原本考虑在2010年将这些部门上市。现推迟日本邮政公社旗下部门上市。日本邮政公社原计划最早于2010年将旗下四个部门中的两个上市,并在2017年前开始出售股份。这两个部门主营业务为银行和保险。
五、私有化的经济学分析
此次日本邮政的私有化主要是借鉴了美国的新古典综合派,该派的特点之一就是在货币政策上设定通货膨胀的目标,使货币的增长量与经济的潜在产出保持一致。目前日本所推行的私有化改革带有经济学的指导意味,一方面把国内的经济问题归结为僵化的体系,祭出改革的大旗,争取民众对于本次邮政私有化改革的支持,宁一方面,各种新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已经开始在日本扎根,并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日本经济的走向,这次的私有化改革也是一个施加影响的对象。最为典型的是以“挤出效应”解释日本所做的改革努力。把邮政私有化的理由是大量的邮政储蓄流入了政府的的开支,政府开支的增加侵占了个人的投资。通过切断政府开支所需要资金的供应渠道,达到降低政府开支、促使私人投资增加的目的,从而激活日本经济发展的活力,将日本逐渐带出这十几年来的衰退期,重新壮大国力。按照私有化的有关规定邮政储蓄必须在一定时间内购买政府的债券,待完全私有化后邮政储蓄可以决定自己的发展模式,与政府脱离关系。
六、经验总结(特别是对于我国的启示)
邮政改革的利益协调。中、日都面临着邮政改革利益调处问题。日本邮政的民营化改革,调处的是国有化、民营化、均等化之间的利益矛盾,这也是我国邮政业深化改革要解决的问题。无论是从日本的纷争,还是从我国的情况来看,都需要讲究对立统一方法,严密防范国有化走向垄断化、民营化走向自由化、均等化走向简单化。
普遍服务的持续强劲。中、日都存在着保持邮政普遍服务持续强劲的问题。在传统通信方式发生变革、邮政改革风起云涌、世界金融危机蔓延的背景下,两国邮政面临着相同的窘境:边远地区网点萎缩,业务量减少,国际业务高攀不上。但日本的可持续性要强劲许多,函件业务一直主打,成本核算科学规范,补偿机制健全到位、法律保障十分全面。我国邮政的普遍服务如何适应形势的变化,需要理清历史账、人均账、法律账和民意账,参考研究日本的情况,应当不失现实意义。
市场竞争的井然有序。中、日同为邮政市场大国,但日本的邮政市场法治成熟,竞争的层次性高,全行业集聚、集约、集优。从集聚上考量,大城市为主,90%以上的快件在东京、大阪、名古屋产生。从集约上考量,90%以上的邮件业务、90%以上的国内快递业务、90%以上的国际快递业务分别为国有、民营、外资占有。从集优上考量,全国性网络企业不是很多,国有的是日本邮政,民营的是宅急便等等,外资的是UPS等等。各市场主体注重定位、注重差别、注重竞合,没有加盟现象,没有价格战,没有欺诈、扣件、压件情况,也没有收寄验视、先验后付等繁琐问题,服务的理念、平等的姿态、专注的意志和极致的作风,润物无声般地流淌在整个行业,对于规范我国邮政市场,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