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对中国社会的不利影响

时间:2019-05-15 05:52: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英语对中国社会的不利影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英语对中国社会的不利影响》。

第一篇:英语对中国社会的不利影响

英语对中国社会的不利影响

赵亮

李芳

纪小影

李晶晶

指导老师:胡晰亮

二零一三年六月 摘 要

度,什么是度。马克思曾这样定义: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读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一物就转化为他物。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发展,国际间的文化日益密切,而英语作为全球通用的语言就自然变得非常重要。但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人过度的学习英语,已经超过了那个“度”,使英语进入了一个白热化阶段,它严重打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以应试考试为目的的英语教学。它让我们忽视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削弱了学生学习我国文化的积极性,不仅如此,它还将西方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传入到我们国家,同时也对中国学生的升学及未来就业产生了很多不利的影响。

关键词:英语

影响

中国社会

目 录

1、对中国学习英语现状的调查....................................................5 1.1对在校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调查......................................5

2、英语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况..................................................7

3、英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8 3.1 英语对升学及就业的影响...................................................8 3.2 英语对汉语言及汉文化的影响..........................................10 3.3 英语对我国学生价值观及意识形态的影响........................11

4、结论..................................................................................13 参考文献......................................................................................14

前言

英语是当今世界应用最广泛的语言,为了加强与外部的交流和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我们需要培养大量熟悉和精通英语的人才。但我们重视和学习英语只是一种手段,是基于我们改革发展的需要,而不是把它当做唯一的目的。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深受其害,荒废了其它学科,使整个中国的教育质量遭到很严重的打击。汉语及汉文化也蕴含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英语学习耗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更让人担忧的是英语学习风已经刮到幼儿教育中来。幼儿园时期就开设英语必修课,儿童是我们国家的未来,他们将来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重担,如果让他们从小就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语言和文化,必然会影响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这对我国的发展是不利的。

英语在大学更是被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有些学校规定过不了四级就拿不到学位证,四级过了,还要准备考六级,准备研究生英语考试。频繁的英语考试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忽略了专业课的学习,不利于我国专业型人才的培养。

不仅如此,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社会主义低潮徘徊,西方资本主义更是加深“颜色革命”的多元攻势,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攻势就是西方语言和文化的传播,以此来影响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价值观,从而消弱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实力。1对在校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调查

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安徽新华学院本专科学生,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7份。整理分析结果如下: 1.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英语

65%的学生从初中是开始学习英语,35%的 学生是从小学或更早开始学习英语,从这里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更早的接触英语。2.自主学习情况

每天进行自主学习英语的时间,10%的同学每天花大于3小时学习英语;25%的同学每天花2——3小时学习英语;30%的同学每天花1——2小时学习英语;35%的同学每天花不到1小时学习英语,85%的学生没有晨读英语的习惯 3.学习英语的途径

65%的同学通过课堂学习英语,20%的同学是通过看电影学习英语,10%的同学通过英文歌曲来学习英语,5%的同学是通过英语讲座及杂志学习英语

4.是否参加过需要付费的英语培训机构

75%的同学没有参加过英语培训,而仅有25%的同学参加了英语培训。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自己学习英语的态度 5.对英语学习的情感态度

65%的同学对英语是持喜欢的态度,而有35%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喜欢英语 6.在英语哪方面有优势

45%的同学在阅读放面有优势,25%的同学在听力及写作上有优势,30%的同学在其他方面有优势 7.能否在日常生活中用到英语

85%的同学认为很少用到,只有15%的同学会偶尔用到。这表示在日常生活能用到英语的机会很少

8.在每次的升学考试中英语是否会成为“拖腿”学科 55%同学认为英语会成为拖腿学科,45%的同学则认为不会 9.是否应该取消英语四六级考试

45%的同学认为有必要,35% 的同学认为没必要,20% 的同学不清楚

10.是否有必要开设大学语文课程

80%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开设语文课程,20%的同学认为没必要或不清楚

11.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78%的同学是为了应付考试,22%的同学是因为喜欢或其它原因。12.您认为企业和用人单位是否有必要降低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

74%的同学认为有必要,12%的同学认为没必要,剩余的均为不清楚

2英语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我们都知道英语现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也挺广泛的,英语的分类也很多,比如商务英语,交际英语等。另一个方面就是英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比如,厕所,车站,餐厅等。所以英语时刻围绕着我们。

我们都明白的一个道理就是,我们从小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升学以及就业,所以对于我们学生来说英语至关重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英语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再满足于翻译英文资料,能听懂外国专家的学术报告,而是要能和外国人进行直接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话题的口头交流。不仅是听外国人说,也要谈自己的想法。通过磋商,求行共识。尤其是自从中国加入WTO以后,这种交流更加频繁。用人单位,尤其是外贸公司对大学毕业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更加重视、需要能够以口头、书面形式进行商务洽谈。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他们不再只凭看档案、听介绍来寻用人才,而是通过英语交谈、答辩、翻译、写作等多种方式来考核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无疑,这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全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是从幼儿园开始知道整个学业完成。英语只是一种工作语言。在我国,英语只是一种外国语。作为一种外语,它只是在涉及外国人、外交事务、外语文献和情报资料、涉外旅游、涉外经济等方面才需要。我们非常艰难地学习英语,不是因为日常生活需要,不是为了装饰,只是为了升学以及工作的需要。但是我们必须花许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它,如果我们学不好英语我们就会被各种考试淘汰下来,更不用说是面对现在的就业大军。况且现在工作对英语的需要具有多样性。首先,不同的行业和岗位对工作人员的母语水平、其他知识和技能准备的需求有巨大的差异,对外语水平的需求更是如此。虽然说英语时刻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要知道一些简单的英语就好了,也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在学习英语上面,但是如果你想深造的话,那就要努力学习英语。英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1英语对升学及就业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对英语采取“全民皆兵”的教学模式,更知道把英语作为受教育者必修的科目而贯穿于社会整个教学过程的状况,可能在全世界也不多见!

其实英语也不过是一门语言。我们不论干什么都要讲究其价值,在科技领域的应用中,除了翻译英文资料与撰写国际论文能用得到英语,其他情况基本用不到英语。因此,我们犯不着不分对象、不管用途的让全国人民一道都把宝贵的时间耗费在既难学又难背的英语上!因为,英语不是我们学习的全部,把英语的学习神圣化或者绝对化,已经违背了学习外语的本来目的。对于英语热的场面除了能够满足一部分实行“全民英语教学”鼓吹者的腰包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实际价值!

我有一位中学同学,他的数学成绩很优秀,还参加过省里举办的数学竞赛,拿过二等奖。学校把他作为重点对象来培养,但后来就是由于他的英语成绩太差,使他高考落榜,转而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一家技术工人学校,早早参加了工作,荒废了学业!就不得不让人无奈地感叹:是严酷无情的英语考核制度断送了他的大好学业!我却想说:由于古板的英语考试制度,也许中国又失去了一位可能的数学家!

对于浩浩荡荡的考研大军来说,英语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每年都有很多专业成绩很优秀的学生,因为英语没过分数线而惨遭淘汰,但一些专业成绩平平而英语成绩突出的学生却成了录取的亮点。英语已经成了中国大学生的第一专业,不管是学习国际贸易还是学习古汉语,只要想考研进一步深造,就必须过英语这一关。

我认为英语的用途和使用者是有特定范围的,作为一些日后很少用到英语的大学学科或在以后的工作中几乎用不到英语的专业,为什么非要强制学生学习英语呢?这难道不是在白白浪费他们大好的青春吗?假如他们用这些时间更加努力去加深自己的专业知识,说不定又会有一项伟大的发明诞生了!

因此,英语不应作为当代中国学生的必修课,没有一大批拥有特殊技术的专业人才,即使全国人民都会英语又怎么样呢?当然,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但是一个没有专长的人,国际上的专家学者谁会与你交流,充其量你也就是一个翻译罢了,我想我们中国的教育体制不是为了把所有中国人都培训成只会外语的翻译吧?!

我不否认英语的重要性,但这决不能成为全民学外语的理由,如此的耗费时间、精力与国力,实在是得不偿失!

既然我们在大学课程里设立了英语专业,那么根据爱好,那些喜爱英语的学子完全可以在这里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而成为专门的英语人才;而对于另外一些不喜欢英语,不喜欢死记硬背,但个别科目成绩很好的学生,我们也不能将他们拒之门外,根据这些学生的特点,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修学他们自己所喜爱的专业课,而将英语只作为一般的考察课目即可。即对于外语有时间就学学,没时间、没兴趣,就不必死记硬背了!

这是我对中国英语教学模式的一点建议,我想我们不会再由于某些学生仅仅因为英语不好而抹杀了他的其它一切天赋与优点吧?

3.2英语对汉语言及汉文化的影响

任何交际都基于语言,所以社会的改变会在语言变化上有所体现。因此,从语言的角度来分析英语对汉语的影响我认为还是很有说服力的。

英语是当今世界适用范围最广的语言,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尤其是与美等国家日益频繁的接触、交流,英语在国内也越来越被重视,并流行起来。

如现在大学校园里流行的招呼为“hello”,”hi”之类的词语,而不再是过去的“吃了吗”或者“你上哪儿去啊”。大学生在告别时长说“再见”,“慢走”,而现在流行“bye bye”,另外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只会用英语表达英美文化,却表达不出中国文化,比如现在的学生会说美国的白宫却不知如何表达中国的故宫。

不仅如此,语言还是文化的载体,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得不学习西方的文化。当然与历史上的文化渗透相比,就时期帝国主义的政治目的更为隐蔽。英语学习表面上好像不涉及政治立场,但实际上却是在美化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使得我国青年学生盲目的去追求,从而形成一种文化领域的依附关系。要知道文化可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精神、物质、知识和情感的集合体。但目前西方的愚人节、情人节和圣诞节在我国年轻群体中很流行,而我国传统节日则被忽视。年轻人觉得“洋节”更好玩,更热闹,但好玩,热闹的背后是在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这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缺失,更是一个民族的缺失。唯物主义辩证观认为矛盾具有特殊性与普遍性,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它的特色存在,那么这个民族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3.3英语对我国学生价值观及意识形态的影响

当前,一些西方反华势力面对日益发展、强大的中华民族,到处鼓吹中国威胁论。但特别需要引起我们大家高度注意的是,某些西方国家正通过各种途径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从而影响我国人民的思想价值观念,以此来达到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和平演变的目的。而这些人群中,大学生作为思想活跃的一族,再加上他们对英语的这种狂热学习,使得他们更容易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例如,现在有一种叫经济全球化的思想颇为流行,它让很多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和对立已经消失。全世界所有民族正在走向共同的“信息社会”,因此,使得学生们关注全世界整体利益的意识远远强于对本国本民族利益的关注。换句话说就是:这种思想弱化了学生对国家的意识,使他们产生消极的爱国主义情怀。还有一些国家主权论为“人权高于主权”等理论观点对传统的民族国家主权观、安全观产生了严重的冲击。这也使得大学生产生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蔑视国家主权,漠视集体利益的错误思想。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国防安全意识,主权意识将会消失殆尽。而这些只不过是西方国家借经济全球化时机,推行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标准。一些大学生因此全盘否定中国的“黄土文明”,崇尚西方的“海洋文化”,崇拜西方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信奉“金钱至上”,以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作为行动指南,因此成为“西化”的俘虏。

而另一后现代主义思想所宣传的虚无主义、怀疑主义,使得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了一种流浪意识。再加上当代许多中国人正体验者中国社会的物质匮乏和精神危机的痛苦。比如说:“中国的房价让很多人成为了房奴”。还有些腐败等其他问题让很多人对中国社会丧失信心,反而对西方文化产生了向往。使他们不再追求,不再思想,而是在随波逐流中麻醉自我。

唯物主义辩证观认为内因决定外因,内因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起决定性因素。曾经在西方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和殖民下,我们的先人都未对我们华夏民族失去信心,而如今我们拥有了强大的军队来保卫我们的国家,但我们的国人却正在对这个社会失去信心。究其原因,正是这种西方文化思想的侵略和这种“全民皆兵”的英语教学模式,严重的影响了我国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总结

全民学英语的教育方式弱化了国人对汉语言的学习。《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80.8%的确认为存在汉语应用能力危机,而当中54.4%的人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我国国内的教育环境缺乏对母语的热情,国人的汉语日益退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这种语言文化产业表面上好像和政治立场沾不上边,但实际上却在美化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使得我国特别是青少年在这种语言文化学习中盲目羡慕和追求这些价值观念,从而忽视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念。因此我们不能淡化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客观存在的斗争。所以,我们必须要有明确的认识和充分应对。因此,我认为可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考虑。

1.正确处理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辩证关系。

2.扶植优秀统文化,提高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文化教养,增强校园文化,社会文化,家庭文化之间的联系与配合。教育青年学生创造性和批判性地接受西方文化以及减少其负面影响。

3.重视汉语教育。汉语是我国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整个华夏民族丰富的文化基因,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各种象征,情感,记忆。它更是传承中华文明的唯一纽带。

4.提倡从小加强中文教育,重视中文语言文字和口语表达。

5.改变大学课程中的英语教学方向与方法。治理中学,大学,考研等各教育阶段的“英语崇拜症”,调整英语与其他学科在考试中的分数比例,评职称和就业与外语水平要求不应一刀切。

参考文献

[1]郭建庆,高雨阳. 美国文化传播策略及我国之应对[J]. 前 言,2008,(12): 195 - 197.

[2]游戚东. 论美国大众文化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牛仔 裤现象之研究[D]. 广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 [3]王恩铭,吴敏,张颖. 当代美国社会与文化[M]. 上 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13.

[4]阮炜. 多元语境中的中华文化认同[J]. 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7(2): 49 - 52.

[5]韩辉. 大学生文化认同结构及与自我价值感的关系研 究[D]. 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2002. [6]赵剑英,干春松. 现代性与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危 机及重构[J]. 学术月刊,2005,(1): 11 - 18.

[7]韩震. 论全球化进程中的多重文化认同[J]. 求是学刊,2005,32(5): 21 - 26.

[8]张利丽. 全球化背景下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 响[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 187 - 189.

致 谢

本论文的完成是在胡晰亮老师的细心指导以及同学们的帮助下完成的。在每次遇到问题时,老师都会不辞辛苦的讲解,才使得本论文顺利的完成。从论文的选题到资料的搜集直至论文最后修改的整个过程中,花费了老师和同学们很多的宝贵时间和精力,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地感谢!老师和同学们这种严谨的学习态度,开拓进取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心都将使我受益终生!

第二篇:浅谈舆论监督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浅谈网络舆论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文(社会学专业|***)

网络舆论,通常是指网民以博客、微博、留言、论坛发帖、跟帖等方式,对公共事务,社会热点,网络话题等通过互联网渠道表达的意见。特点是互动性强,传播广泛,促使人们在网络交流中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开放,网络舆论的影响力可以说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近些年来发生的“某局长日记门事件”“郭美美事件”“温州动车”事故“乌坎村事件”以及最近的“***事件”等在都社会引起巨大的反响,而这些事件的背后都离不开网络舆论在其中起到的特殊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舆论的发展已经影响到中国的政治发展。

最近中国政治的大事想必就是两会的圆满召开和前些日子对***同志的重大处分,对中国的政治格局未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而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这两件事说起来很大但是似乎又不大,大家该干什么几点钟起床几点钟上班似乎也没什么变动。料想以前,这些事无非也就是饭后茶余的一个话题而已。而现在时代变了情况也不同了。一方面,随着教育的普及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并且受到西方自由民主等观念的影响,思想上的独立性增强。另一方面,现代城市社会忙碌的生活节奏,人与人之间冷漠化的状况下,除了互联网我们似乎无处发泄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就拿作为全国最高立法权,任免权,决策权的机构--人民大表大会来说,其本应是广大人民的意见渠道、代表广大人民利益,但是现实中的人民代表大会现状又不禁让我们产生巨大思想落差。于是我们看到两会期间微博上晒出的各种人大代表穿着和其背后身世的“深挖”新闻,诸如人大代表们的爱马仕的皮带、阿玛尼的包包、甚至是迪奥的眼镜等等,除了对这些代表们大跌眼镜之外,让人不禁对这些细心的网友大为折服。我们看到,虽然这些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关于人大会内容的报道甚至不算是新闻,但是从其在互联网上引起的热议,以及背后庞大的网友关注量,无形之中都给当权者的行为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料想由一条皮带强大的网友们都能搜罗出背后的那么多故事,网络的监督的力量自然不言而喻了。对于中国网络监督力量发展历程而言就不得不再次提起那场令国人悲恸的7*23温州动车特大事故。事故最先被知晓是通过一名乘客发布的微博,随后这天

微博被短时间内转发上万次。并且在此后的工作中,微博一直起着时时直播的作用,在呼吁温州市民献血,微博寻人,掩埋车头,小伊伊获救等过程中甚至持续性的为传统媒体提供第一手的报道资料。但是料想中国有庞大的宣传队伍与机制,关键时刻却没有人负起责任对民众做出清晰而有力说明,这实在是一个值得引起思考的怪现象。同时民众在这场惨痛的事故中不禁深思责任的主体--中国铁道部。网络言论更是铺天盖地向铁道部施压,一向作为铁老大这么坚实的机构到底是谁的过错而引发这场灾难?而我们的网民也不再是会一两次的“雷击”就能摆平的了。当我们尤其明显的看到当局对掩埋车头以及是否下令停止救援的解释既含糊不清而且缓慢时,民众对这种官方的荒腔走板的危机处理手法表示出强烈的愤慨,彻底的谴责和批判使铁道部面临一场舆论危机,同时公民的不满甚至殃及到对政府的不信任。我们还记得08年发生在胶济铁路“4*28重大事故”,那场事故死亡人数72人并有416人受伤。相比于这次的温州动车事故,胶济铁路的人员伤亡更为严重。在运用铁道部“传统式”的处理重大灾难事故方法后,事故舆情得到很快的控制,没有形成如此次温州动车事故的空前舆论危机。而如今三年过去,尤其是在社会化媒体微博征地的兴起和爆发式的增长的今天,我们所面对的舆情环境和公众的表达方式与渠道,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靠“中国式”的快速通道控制舆情与民意的处理方式,早已行不通。信息的流通已变的越来越快速与不可操控,封口式的强制措施只会使公众的情绪更加激化,这次的温州动车事故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就是因为形成了网络舆论的强大力量,才使得相关部门不得不顶住压力还广大民众一个彻底的真相,而不是一个电闪雷击或者把车体掩埋之后第二天照常通车就行什么都没发生一样。我们也可以从这些事件中看到网络舆论对当权者和广大民众的一个相互作用。一方面网络舆论形成的巨大力量促使当权者能更好的发挥其服务于民的职责,而且网络舆论的强大问责力量更是对执政者合理执政起到很大的督促作用。从近些年来的“药家鑫案”“吴英案”“孙志刚案”等事件由于网络舆论的推动使原有的陈旧的制度被重新审视而改革,我们很欣喜地看到了这种进步,但是又很无奈,因为这本是当权者权力职责应该做到的却被忽视了。不断怎样,因为网络舆论这样一点一滴不断积累的力量而促进社会不断地向前推进着的结果,总归是令人值得高兴的。另一方面来说,民众由于有了发挥言论的渠道,即使对于一般的普通人来说,这样的方式很渺小。但是相比以前的言论垄断时代,有总比没有好。公民的对政治生活的热情空前高涨,真正的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份子。通过网络,公民最贴近地了解到政府的工作过程,使政策的制定、决策和执行过程透明化。网络使公民与政府官员的对话成为可能,顺畅通达的电子访问打破了身份的限制,削弱了等级观念,为自由平等的交流铺平了道路。普通公民通过网络访问国家元首已不再是天方夜谈。网络也使政府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收集各种意见,并获取信息反馈,避免了多层过滤使信息失真。这样无形之中公民的政治素养也在渐渐地得到进步。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愈来愈大,著名社会学家刘少杰提出网络化社会“缺场交往”的概念,并且建构了别具一格的网络社会权力机构模型中也指出,网络信息权利作为一种崭新的权力机构必定会引起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网络交往中的舆论力量中也存在着“广场效应”,大量的“无名群众”很容易聚集在一起造成个体意识的不自觉丧失,这种自发性,狂热性非机构型的行为很容易去趋向极端,情绪化明显。一旦触及敏感问题,就会因为理性的降低有可能形成“多数人的暴政”。比如由于当前中国存在的一些贫富差距等社会不公现象,使得社会矛盾积蓄,一些群体也被贴上了特定的标签,这些特定群体主要包括官员、富豪、明星、医生、警察、城管等,而由此衍生的“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等花样繁多的标签也正被人们以狂欢方式给网络事件当事人粘贴。而一旦被标签化,一些网民可以不顾事实就给人定性,并由此呈现出网络暴力倾向。

总的来说,中国网络舆论的力量越来越壮大,如何让舆论在良性的轨道里发展,是理性评论人的责任,但更是官方的责任。不管怎样,网络舆论的政治作用仍然是让人期待的,为了促进它的良好运行,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坚守。

故。

第三篇:旅游业发展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模版]

大量事实表明,旅游已成为环境污染源之一,因此有必要对于旅游污染环境的主要途径及其特殊性做一总结,长期以来,人们总把旅游发展视为一种经济活动,偏重追求其经济效益,而相对忽略了普遍存在的旅游对环境的影响。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是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旅游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不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带来相关的负效益。

众所周知,旅游的发展一方面依赖于环境;而另一方面,由于旅游环境的脆弱性,旅游发展又给旅游环境带来破坏和影响;因此,对旅游环境不妥善管理和系统保护,势必影响到旅游发展的持续性。旅游对环境的破坏。

旅游对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对可供观赏的山川湖泊、名泉瀑布、名胜古迹、森林资源,动物资源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损害和污染。旅游对环境的危害一方面来自游客的破坏,大批游客拥入,致使基础设施紧张,旅游旺季造成的游人在某一景区的高度集中破坏或影响了该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旅游对环境危害的另一来源则是外来投资商及当地旅游部门的大规模开发活动,这种破坏在第三世界旅游发展中国家的表现更甚,消极影响更大。究其原因,旅游开发和发展对环境的损害可归纳为如下三点: 首先,旅游部门只顾眼前利益,对旅游资源做过度性、掠夺性的开发;其次,是对景区环境的粗放式管理,对旺季游客过分集中的现象缺乏科学的、合理的疏导或价格调控等管理手段;再次,旅游发展过程中,景点开发以及旅游基础设施病态膨胀的趋势日益明显。

因此,如何一方面发展旅游,一方面合理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旅游赖以持续发展的环境成为旅游界急需迫切解决的课题。

国家有关部门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我国的旅游业尚没有自己专门的旅游环境保护法,我国政府1985年才将旅游业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一项事业,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旅游业在我国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因此,关于环境保护虽然在立法上作了许多工作,但在法律、法规的监督执行方面却缺乏健全管理。旅游区大多数基础建设项目,没有按规定程序办理有关环境保护手续,有的虽然办了,但没有相关部门的配合把关,流于形式。

虽然中央反复强调环境的重要性,但在许多地区的旅游开发和发展中,以牺牲长期效益为代价来换取短期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④旅游开发、发展过程中生态意识不强

我国许多风景优美的旅游区座落在偏僻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如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仍处在半封闭、半开放的发展状态中,过着原始的伐薪取暖、辟地种田的生活方式,因此,当其居住地被开发成旅游点时,居民们或破坏生态或猎杀动物以供纪念品交易,并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旅游经济收入。居民低弱的生态意识也反过来影响了旅游者的生态意识,旅游区内随地乱扔纸屑、果皮、对文物乱涂写等不文明行为很是普遍。⑤旅游区客容量超负荷问题远未从理论上和管理上得到解决。尤其是知名度较高的景点和景区,旅游旺季时,长期“人满为患”。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归纳的八个方面的负面影响,具体如下:

(一)对地表和土壤的影响 随着各自然区域内旅游活动的开展,旅游设施开发与日俱增,已使很多完整的生态地区被逐渐分割,形成岛屿化,使生态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人工化改造,如地表铺面、植被更新、外来物种引入等。无论是陆地还是水域表面都可能受到旅游活动的影响,岩岸、沙滩、湿地、泥沼地、天然洞穴、土壤等不同的地表覆盖都可能承受不同类型的旅游冲击,尤其是地表植物所赖以生存的土壤有机层往往受到最严重的冲击。如露营、野餐、步行等都会对土壤造成严重的人为干扰。土壤一旦受到冲击,物理结构、化学成分、生物因子等都会随之发生变化,并最终影响土壤上植物的种类与生长,昆虫、动物也会随之迁徙或减少。

(二)对植物的影响

人类的旅游活动对地表植被和植物的影响可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大类。直接影响行为包括移除、踩踏、火灾、作为营火材料采集和对水生植物的危害。间接影响财包括外来物种引入、营养盐污染、车辆废气、土壤流失等问题,这些都会间接地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健康。1.大面积移除

这是人类旅游活动对植物的最直接伤害。比如,为兴建宾馆、停车场或其他旅游设施,大面积的地表植被剔除,甚至还从外地搬来其他土壤进行客土,以符合工程上的要求,这无疑是对植物族群抄家灭族的行为。2.游客践踏

旅游活动对植物的影响中,游客践踏是最普遍的形式。只要游客一踏上公园或绿地,他的双脚就可能施压于植物身上。游客观赏自然风景区后,势必产生植物种群的改变,即使是轻度的使用,有时也会造成重大的变化。游客对植物践踏行为会引起一系列的相关反应。如会影响到植物种子发芽,因土壤被踩实而导致幼苗无法顺利成长;对于已成长的植物,则可能因踩踏而导致其生理、形态等发生改变;步行道规划设计不合理,也可能影响到濒危植物物种生长;游客所搭乘的交通工具常会留下车痕,造成植物组成的改变。3.采集

采集也是对植物的一种伤害行为。游客最常见的采集动机是想摘下某朵漂亮的花,或想尝尝果实的滋味,或是想带一部分植物回家种植。此外,许多游客迷恋植物的神奇疗效,一到野外看见药用植物就摘,使许多药用植物的天然族群愈来愈少。

此外,由于旅游者不慎或管理不善可能导致的森林火灾,致使植被覆盖率下降;任意砍伐树、竹作木屋、竹屋和烧柴等,毁坏了一些幼木,改变了森林树龄结构;大量垃圾堆积,导致土壤营养状态改变,还会造成空气和光线堵塞致使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等。

(三)对动物的影响

旅游区的开发可能会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或庇护所。游客到达旅游区后,无论是旅游活动本身或是游客所制造的噪音都会干扰野生动物的生活和繁衍。而且一般游客总喜欢“有吃又有拿”,嗜吃各种山珍海味,又偏爱收集各类野生动物制品,以显示自己的霸气,这样野生动物的生命就受到了威胁。1.干扰

游客从事户外旅游活动时,不可避免地会对生存其中的动物尤其是较为敏感的鸟类和哺乳动物造成干扰。如西双版纳的象谷,由于大规模游客的进入,影响了野象的生活规律,使经常出没于原始森林溪水旁的野象,现在只是偶尔有一两头到此活动;游客从事水上活动也可能对水鸟族群造成威胁,使水鸟不能好好孵蛋、导致失温,天鹅或水禽还可能对被钓客的钓钩挫伤,或食入钓鱼用的小铅块而丧命。游客使用各种旅游设施时所产生的噪音也是其中的一大影响因素,如手提音响、水上摩托车、汽艇均产生极大的噪音,这对动物的影响相当大;同时,水上各种船舶还可能产生油污污染,从而影响水中生物的生存。此外,游客在沙滩上的活动也会影响动物的生长,如影响海龟产卵行为等。2.对野生动物的消费

旅游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其中游客对野生动物的消费行为最为严重。我国的游客不仅吃海鲜,更爱吃山珍,各种珍禽异兽只要没有毒,都有可能成为游客猎食的目标,造成这些族群数量的下降甚至绝迹。除了吃之外,游客还喜欢购买野生动物的相关制品,如动物毛皮、象牙等;许多海域原本有各式各类的贝类,但大量供人食用以及被制成各式纪念品后,贝类的数量锐减。

(四)对水体环境的影响

水体环境在旅游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旅游活动对水体环境的影响也是相当广泛而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船舶油污、垃圾污染

旅游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旅游船只所排放的垃圾、油污的污染。如桂林漓江,每逢旅游高峰季节,旅游船只几乎是首尾相接,组成浩浩荡荡的“船队”,不仅破坏了游江意境,而且船舶排放的污物大大超过漓江的自净能力,造成江水污染。很多水边地区,如海滨、泉点、河边等地为发展旅游业而修建度假村、休闲中心,其餐厅、宾馆等排放的污水和垃圾也是水体的污染源。2.水上运动 随着度假旅游活动的日益兴盛,湖畔、河边、泉点等地水上运动项目,如水上摩托艇、划船、踩水、游泳、垂钓、跳水、潜水、驾驶帆船等,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度假生活内容,同时也给水体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水上摩托车活动不仅对沙滩及海岸线产生侵蚀作用,而且其产生的涡流也会影响海域生态如珊瑚礁内的浮游生物和鱼类,漏出的油污还会污染水体,甚至会散布化学物质威胁水体生物的健康。

(五)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随着游客进入旅游区以及供游客乘坐的交通工具蜂拥而至,汽车排放的大量有毒尾气、扬起尘埃和众多游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以及旅游区内的宾馆、饭店等生活锅炉排放的废气,都会对旅游区的大气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1.交通工具污染

数以万计的游客使用的私人交通工具,是最没有效率的运输方式,它不但会消耗更多的资源,也会排放出更多的大气污染物。这种车辆所引起的大气污染以光化学烟雾污染最具伤害性,光化学烟雾中存在许多高反应性的光化学物质,不但会影响植物,还会危害人体健康。光化学烟雾严重时会影响视线,降低能见度,造成游客困顿;它所含的某些物质可能会刺激眼睛,造成流泪等不舒适的感觉。此外,交通工具所排放的废气还可能含有有毒物质,威胁地球生态的健康。从全球气候变化的角度来看,废气排放可能导致酸雨,也可能排放使地球增温的温室气体,或是排放诱发臭氧层空洞的物质。2.垃圾等固体废弃物

垃圾等固体废弃物有机含量高,如处理不当,会滋生细菌和病毒,特别是堆放在底层的有机物,因严重缺氧,厌氧菌迅速繁殖,病原菌滋生,并产生恶臭;旅游公厕如管理不善也会产生恶臭,增加大气含菌数。3.封闭环境中的大气污染

如溶洞、餐厅、娱乐场所等,除受外界大气影响外,还受内部污染物排放影响,如旅游者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水汽并携带病毒和细菌、吸烟增加的二氧化碳和烟雾、使用电子设备释放出的大量正离子、装修释放的有害物质、取暖散发出来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烟尘等,由于空气流动差,空气污浊,令人头痛、气闷、食欲不振、精神不佳,甚至导致某些疾病传播和发生。4.旅游设施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旅游宾馆饭店是任何一类旅游形式都必需的生活服务设施,对大气的污染源主要是供水、供热、供能的锅炉烟囱、煤灶的排气、旅游地域小吃摊排放的废气等,释放出来的主要是燃烧煤、煤气和液化气产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烟尘等,总量虽较工业小,但排放源分散、高度低、距景点近,且多无除尘设施,对旅游地大气质量影响大。

(六)对环境卫生的影响

旅游活动对环境卫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固体废弃物垃圾污染。在很多风景名胜区,人们随处都可见到游客丢弃的各种固体废弃物垃圾。垃圾污染现已成为我国很多风景名胜地区的一大祸害,是一个十分普遍而又棘手的问题。

我国游客总喜欢将各种食品,如点心、糖果、饮料等带到户外,或是到旅游区附近的土产店、海鲜店里大吃大喝,为当地环境制造出了许多垃圾。南岳衡山每年约有6000吨的经营垃圾、2000吨的旅游垃圾倒入旅游区内的溪流和水体中。某些山地的谷地几乎成为登山游人丢弃杂物的垃圾桶。山谷垃圾难处理,日积月累,臭气熏天。此外,这些垃圾的处理也是一大难题,因为“没有一种废弃物的处理方法是全然安全的”,如处理设备要耗电、耗能,而且部分污染防治设备会产生二次公害(如焚化炉可能排出含有有毒物质的废气),再次威胁环境,甚至损害大众健康。

(七)对环境美学的影响

旅游活动对环境美学的不良影响主要在于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和旅游业的不合理开发建设。1.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 有的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除了眼看、耳闻、鼻嗅之外,还有在古树、碑刻、石头等上刻字画画的不良习惯。刻字留念可以说是最常见的游客恶习,不仅破坏景观,而且会影响一些植物的生长,降低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比如,我国许多风景名胜区的岩壁上,本可欣赏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雕刻技巧,却常可见到“××到此一游”,或“×爱×”的心型图案,给人大煞风景的感觉。再如,我国黄山风景区非常盛行同心锁,情侣买来同心锁挂在树木旁的铁练上,可怜的巨树身上围绕成串的金属,古木参天的天然意境也全然被破坏了。2.旅游业的不合理开发建设

旅游设施建设项目的规划不当或开发过度,会使当地原有的景观环境遭到破坏,即所谓的“开发污染”。旅游开发的实质是在自然山水或原有风景区的基础上添加人工建筑,使之适应旅游活动开展的需要。但现今的很多的旅游开发,只考虑迎合其主观上认定的旅游者的兴趣所在的审美特点,忽视或根本不顾及该项目建设同周围景观环境的协调,从而造成对该地景观环境的侵害。如山东泰山、北京西山、中岳嵩山森林公园等,索道悬空,电线杆插天,严重破坏了山岳风景区的原有神态;浙江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昔日“见屋皆寺庵,逢人尽僧尼”,现在山上山下,摊店林立,现代化娱乐设施遍布全山,流行音乐已淹没了寺院传来的梵音,洋楼与寺殿争高,摇滚与梵音共鸣,此情景,与佛教圣地相去甚远;黄果树瀑布下游7公里处的天星景区,其内修了一个体积过大、黄色琉璃瓦屋顶的茶室,与景区的一个天然喀斯特盆景公园特色很不协调,破坏了自然美,违反了自然法则

(八)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1.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首先,由于部分游客的文化修养不高,认识不到文物古迹的珍贵和不可替代性,盲目地在文物上刻画或坐卧在文物古迹上拍照等不文明行为,会造成文物古迹不同程度的损耗和破坏。其次,众多的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水分,使文物古迹受到侵蚀,特别是一些古老洞穴、佛教石窟中的壁画和雕像等文物古迹表现得非常明显。由于洞穴和石窟中原本湿度就高,再加上众多游客呼吸作用所带来的大量水分,加快了珍贵的壁画和雕像的腐蚀速度。另外,照相机的闪光灯,数以百万计游客的汗水、指印,也会使得壁画和雕像受到腐蚀。如著名的敦煌石窟,因受照相机闪光灯及数以百万计游客的汗水、呼吸(二氧化碳)和指印的破坏和腐蚀,许多壁画的逼真细节已失去光泽,变得暗淡模糊,红色和肉色逐渐变为黑色。

再次,众多游客的脚踏也会损害文物古迹。如我国的万里长城长期以来由于大量游人的攀登,造成挤踏破坏,很多地方已受到严重损害;北京的故宫由于游人川流不息,碰肩抵足,曾将大殿内的金砖踩出凹坑,广场和通道的金砖也损害得很厉害,有人估算,故宫铺地的“金砖”,每年磨损达10~20毫米;颐和园蜿蜒700余米的彩饰长廊,路面的砖,几年就要更换一次。

第四篇: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阅读答案

教育在儒学中占有最为重要的位置。孔子被奉为至圣先师,孔子以后的历代儒家,他们也大多数既是思想家、政治家,而同时又都是杰出的教育家,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教育思想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教育,基本上就是尊孔读经的儒学教育。儒家教育思想的许多积极因素,多来源于儒家人物直接的教育实践。儒家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儒家教育思想中的许多成分,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首先,儒家有教无类思想的提出,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适应了社会的发展的需要。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包含以下两种含义:第一,从人的外在性来看有教无类是指在教育对象上,不分地域与国别,不分贵族与平民,人人都应该受教育。第二,从人的天赋素质以及后天的习惯与行为方面来看,有教无类是指不论智愚、不论品行善恶,只要诚心求教,都应当给与教育。这不仅对先秦时期的教育具有积极意义,对现代教育的发展也同样存在深远的影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而发展教育则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首要任务,教育公平则成为了人们最关心的话题。当今社会的教育公平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教育机会公平。它的一个极端是教育机会均等,但在现有条件下,由于教育资源的稀缺性,这是不可能实现的。而我国教育机会的不均等主要表现为:农村初中生辍学、中学阶段的择校、不同省市高考分数线的差异、城市打工者子女入学及某些教育腐败等。这些问题是显性的,反映的是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不公平问题。总的说来,我国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为城乡差异,地域差异和阶层差异明显。另一个是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均能得到充分、全面、和谐的发展。虽然必定存在发展的差异,但是不应该存在由学生家庭背景、性别、种族和学校条件、教师态度等外部原因引起的个体差异。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在当今这样一个教育资源有限社会中,仍存在实施的困难性,但其思想中的平等观念,对我们改革教育制度仍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追求教育的高质量和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是现代改革的时代特征。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使大多数人接受教育是社会应为之追求的方向。其次,儒家因材施教的倡导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始自孔子,虽然他并没有在理论上提出因材施教的概念,但却始终将之贯穿于教育实践活动中。所以朱熹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注重在人的差异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每个人的发展,是科学求实的,是孔子留给后世的弥足珍贵的教育思想财富。从现代教育发展的角度来说,接受教育在家庭背景、性别、民族和性格等因素存在差异。教育本应以学生实际出发,既要提出统一要求,又要照顾个别差异,把集体教学和个别指导结合起来,使每一个学生的才能都得到充分发挥。但在高考这无形指挥棒的指导下,教育越来越倾向于单一化,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将学生培养成善于高考的模子。这样的教育方式直接导致了高分低能,理化知识强,事件经验缺乏的学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会给一个国家的人才培养构成一定的威胁。因此,在当今这样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更需要的是多方位的复合型人才。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才能培养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所以说因材施教才是扭转局面的关键。最后,儒家思想比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孔子常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要善于自省、明于外察,别人身上好的品质和坏的方面都可以作为自己的老师,自己则应该加以分辨和取舍。进而鼓励学生在老师面前不要谦让甚至有时候学生也可以作老师。在中外教育史上,像孔子这样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实属罕见。这对于我们现在要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来说,具有启发意义。(节选《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有删改)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A.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教育,就是尊孔读经的儒学教育,来源于儒家人物直接的教育实践。B.在先秦时期教育中,儒家有教无类的思想已经体现出它的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对现代的教育也有深远的影响。C.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始自孔子,孔子还在理论上提出因材施教的概念。D.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将学生培养成善于高考的模子,使得教育越来越来倾向于单一化。E.只有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才能培养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13.下列关于因材施教这一思想,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B.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C.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D.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14.儒家的教育思想在现代社会中有什么现实意义?(4分)15.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4分)北京大学创造机会鼓励学校保安队员学习。17年来,该校共有300名保安员获取了大学文凭。北大帮保安调整适合学习的岗位和班次,北大的一些课程也允许保安员们旁听,一些教授也非常喜欢好学的保安员,有的老师不仅向他们赠送书籍,还把自家的旧电脑送给了保安员,方便他们学习;另外,北大工会组织开办的平民学校每年也都会给保安员们留出 20个听课名额。参考答案12.(5分)B、E(A.基本上是尊孔读经的入学教育。C.孔子没有在理论上提出。D.因果颠倒)13.D(A..有教无类的思想B.躬身实践的重要性C.学习的目的)14.(4分)(1)儒家有教无类的思想对促进教育公平,改革教育制度有重大的借鉴意义。(2分。教育公平1分 教育制度1分)(2)儒家因材施教的倡导,这对扭转教育单一的局面,培养多方位复合型人才具有重大意义。(1分)(3)儒家思想比较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这对我们培养创造性人才具有启发意义。(1分)15.(4分)(1)这段话体现了儒家的有教无类这一思想。(1分)(2)有教无类指的是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1分)(3)保安本身就是这个社会地位比较低的群体,但是北大并没有因为这个原因而拒绝让他们入学。而且还给他们创造学习的机会,例如允许保安员们旁听、赠送书籍送电脑给他们、给他们留出听课名额,从而激励保安们努力学习。(保安身份1分,结合具体文本分析1分。如果学生只答教育公平这一观点最多给两分。)

第五篇:基督教伦理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三章基督教伦理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摘要

基督教作为世界宗教之一,在世晃历史上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它的伦理 思想更是其中的奇葩。基督教进入中国社会,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

本文以基督教伦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及影响为主线,探索基督教伦理思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接触与交融过程,重点针对基督教的伦理思想对当代中国社参的影响进行了论述。

第三章主要论述基督教伦理思想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及其影响,分析了基 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并进一步说明了基督教伦理思想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影响。

关键词t基督教 伦理思想 传播 影响

基督教在中国经历了与社会相适应的本土化历程,从唐太宗贞观年间景教传 入算起,基督宗教出现在中国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从明代罗马天主教在中国开始活动算起,距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从1807年马礼逊来华传教作为基督教持续性的大规模传教开端的话,距今则只有将近两百年的历史,不论基督教在中国活动的历史长短,其在变化和适应中发展则是一贯的,基督教作为具有西方政治和文化背景的宗教,蕴含着一种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的价值观,与中国固有的思想、信仰、风俗、习惯存在较大的差异。从明末清初至近代,中外传教士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设法将基督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以适应中国的国情,明清时期来华耶稣会和各方传教士为了调整与中国政权的关系,向封建帝王称臣纳贡并参与修改历法,积极寻求王权的保护;广泛结交中国士绅并主动与儒家文化相妥协,允许中国教徒祭天祀祖等;近代柬华天主教会和基督教差会极力兴办新式学校报社来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培养新式知识分子;兴办社会慈善事业并积极参与救济和赈灾活动;丌展中国基督教自立运动和中国教会本土化运动,以增强中国人在教会中的作用,弱化外国势力的影响;一部分中外传教士还积极支持中国社会的改良和民族民主革命,以上活动收到了一定效果,到1949年基督教已经被一小部分中国人所接受,基督教文化也在~定程度上融入了中国文化之中。

3。,基督教伦理思想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灾难后,经过半个世纪的 改造和发展,中国基督教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基督教成为我国政府和人民认可的主要宗教之一。

基督教伦理思想同基督教主流文化占统治地位的西方国家,有着本质的不同,即在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主要体现出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不参与政治,二髭世俗化发展,三是在党的宗教政策框架下开展活动,努力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发扬其博爱这一普世倾向的原则,提倡平等、诚实、守信、守法遵章等道德原贝IJ,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过程中,努力丌拓入文和社会关怀空问。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的建立做出其积极的贡献。

“博爱、平等、信义、民主、诫”等思想不仅是基督教伦理思想的主导思想,同时也是具有普世倾向的道德原刚,对于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来说也具有十分 重大的借鉴意义。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正面临着经济、科技、文化发展 以及由此丽产生的新的生活方式的全新挑战: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健全和全球经济 一体化的冲击,呼唤着更加合理的伦理道德观柬指导人们的生活。而基督教伦理 思想作为一种信仰体系、价值体系和思想文化体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及现 代化的意义自然也是多方面的,也是中国社会主义伦理道德整合中所要吸纳的重 要对象。进一步研究基督教伦理思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对于利用其积极 因素发展优良传统文化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就是说,基督教伦理思想与当代中国社会的伦理道德对中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非常大的积极作用和借鉴意义。

3.2.2基督教伦理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基督教中具有普世倾向的博爱、平等、信义、诫等伦理思想有益于当代中国 社会的伦理道德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基督教伦理的博爱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建设会产尘积极的影响。

基督教伦理以爱为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主要原则,耶稣说过:“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基督教以爱为纽带,建立了上帝与人,以及人与人关系为中心的价值体系,强调无差别、无条件的“泛爱”主张,不仅要“爱你的邻舍”、“爱人如己”,而且还要爱自己的罪人和仇人。基督教强调要为“爱”牺牲,义不能与爱隔绝,耶稣钉十字架的极点是舍去生命。

基督教认为上帝是爱每一个人的,包括罪人和被遗弃的人,乐善好施的人和敌人。它以爱为纽带,建立了上帝与人,以及人与人关系为中心的价值体系。并且把“爱你的邻舍”、“爱人如己”作为爱上帝的体现,基督教的“爱”的教义体现在人际关系上便成了人们彼此之间也应该有爱,正如耶稣吩咐“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么相爱”(约13:34)互爱是建立在对等的基础上。在互爱的基础上,要尊重人,要待人真诚、诚实,守信,公正。不能猜忌和判断人,不能只看见别人的缺陷,而无视自己的无知,《圣经》中多次的提及了人际交往中的对等行为,“你们怎样判断人,也必怎样被判断;你们用什么标准衡量人,也必照样被衡量,”“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的木屑,却不理会自己眼中的梁木呢?”(马太7:2-3),所有这些话语都可还原为出自《圣经·新约》中耶稣的一句最精炼的而内涵无限宽广的话语,耶稣说: “你想人家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这条做人的法则成了人类普遍遵循的处世原则,成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法则,与中国的“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处事原则相类似。教导人们要从自我出发,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欲安天下,必先正其身

这种思想虽然忽视了国家、民族及每个个体具体利益的客观性,但对未来世界和平和人类福祉却起着一种精神感召和引导作用,它对于现代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问的关系方面所面临的种种问题,都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包括重塑现代新型、和睦的人际关系,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己本身的关系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它的这种博爱精神和我国当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有着相似之处,两者对于构建和平世界和和谐国家起着相得益彰的作用。

2005年我国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就是要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这里无一不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仁爱思想,体现出社会主义社会对道德的要求。其中的伦理关系首先是人与人之问最基本的关系。基督教伦理的“博爱”思想中强调的“爱人如己”道德精神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理想,对于在现今道德沦丧、精神失落的世界罩重塑高尚的道德情操,建立一个与现代科技文明相匹配的、充实的精神世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基督教伦理的平等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建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基督教伦理反对把人当作色情的工具,主张一夫一妻制。男女平等,抵抗破坏家庭和睦的社会缺点;

基督教提倡平等观念,在《圣经》中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伦理思想随处可见(当然神和人是不平等的),在路德的“因信称义”说罩就提倡信徒之间平等的原则。路德指出只要受洗入教心存信仰,任何人都可归入“属灵等级”,都可享有与教卑.、主教和神甫同样的权利和义务。“因信称义”强调信徒与上帝之间直接交流,只要唪固自己的信,就能称义获救。在这里,路德否定了教会特权阶层在个人得救中的中介作用,因为我们在基督罩面就是祭司和君主,相信基督的都是如此。这种平等观念同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平等虽然有很大的区别,但其内在的精神价值却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应汲取的。我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制度长达数千年的国家,传统文化中严格的等级制度对于建设一个平等,自由、民主的国家任重而道远,在当代中国社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致力于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民主法制、平等自由等观念已经渐入人心。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下,推进民主进程,倡导平等观念,是对一个国家和世界和平的巨大贡献,因此有选择地借鉴基督教伦理思想的平等观念等世界精神文明成果,将有助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顺利推进。

最后,基督教伦理“信、诫“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建设会产生积极的

影响。

基督教伦理强调以诚待人,表罩如一,无论“近远”、“内外”、“面背”。如《圣经》之《摩西十诫》中所说到的“不可撒谎作伪证”等思想;利玛窦也曾说“友者于友,处处时时一而己,诚无近远内外面背异言异情也卜”。”

此外,基督教教义的“诫”思想同样有益于人们加强自律意识,提高遵纪守 法意识,我国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可以利用这部分思想内容,以完善社会主义道德 的约束作用。

基督教在我国断断续续发展了一千多年,但始终也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主要是因为基督教伦理思想同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等诸多方面存在严重的分歧,在与我国的主流文化不相适应的同时还起着较大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一,基督教信仰建立在唯心主义和有神论的思想基础之上,作为基督教思想体系的出发点,无论基督教进行怎样的改革,这点不会有根本的变化。尽管对某些具体内容可以作符合社会需要的解释,但脱离不了神学非科学的虚幻的本质。基督教的神创说、宿命论、来世说、灵魂观以及相信神迹等基本观念,会引导信徒产生消极厌世的思想,把眼光从现实世界转向彼岸世界,对现实中遇到的挫折与困难缺乏斗争的勇气和信心,最终归结为天命,听由神意或命运安排。这种消极影响在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教徒文化水平偏低的地方显得更为突出,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例如,部分信教群众由于痴迷基督教,沉醉于基督教生活,以致影响乖常的生产、生活和工作;有的地方基督教势力膨胀,阻碍科学文化知l识的普及与提高,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干预经济建设、教育普及、婚姻自幽等;有的地方基督教活动频繁,加重了信教群众的经济负担;有的基督教内部教派之闯,教派内部不同利益群体之『自J纠纷不断,冲突频发,危及社会安定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民族之问或民族内部的不和,影响社会稳定;少数不法分子把基督教同封建迷信活动结合,妖言惑众,诈骗财物,毁人健康,扰乱社会秩序。利用基督教情绪煽动或蒙蔽一部分信教群众对社会不满。制造事端,严重破坏社会正常秩序;甚至还有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利用基督教搞分裂祖国的活动,破坏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

第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境外敌对势力和用基督教多方式多渠道对我国进行渗透活动,妄图颠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危害国家利益。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某些基督教组织及反华敌对势力利用基督教对我国的渗透加剧,以传教或民间交往为幌子建立据点,培植地下势力,攻击我国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和“三自”方针,甚至有的同国内极少数对社会主义制度不满的教徒或犯罪分子相勾结,欺骗拉拢信教群众制造事端,严重破坏国家安全和社会的安定团结。

结束语

基督教伦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主要表现为基督教要适应中国社会 而不断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基督教必须适应新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体要求,这

是基督教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社会的

性质决定着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相适应的性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基督

教既不是统治阶级用柬麻痹人们的工具,也不是被压迫被剥削人民用来逃避现实

或用来作为阶级反抗的外衣,基督教完全己成为人们个人信仰的私事。就宗教本

身来说,其内部的等级压迫、封建剥削等阶级社会的残余,从整体上已被清除了。

基督教信仰第一次真的成为私人的事情,真证实现了基督教组织同国家分离、教

会同学校分离的原则,从认识上消除了过去将基督教信仰者的有神论与社会主义

者的无神论在世界观上的不同作为政治上对立的错误。在保障基督教宗教信仰自

由的基础上,团结广大信教群众共同走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道路,这是社会主义

条件下相适应问题同以往的阶级社会中相适应问题的根本区别。

在目Iii『,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扩大和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

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巨变。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

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这在为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提

出了新的要求的同时,也为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充分发挥基督教伦理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扩大基督教伦理思想与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建设相适应的内容,减少和克服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不相适应的消极因素,逐步从基督教的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变革和调适,使基督教真正成为创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力量。.

其次更为重要的是要扩大基督教伦理思想与社会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相适应 的内容,这是基督教改革的目标,也是基督教在社会主义社会获得生存与发展的

要求。从理论上讲,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将会长期存在,这只是从宏观上对宗教

这一历史文化现象给予的总体认识,但具体到基督教在我国的发展,若要在社会

主义社会长期存在,就必须通过不断的革新和改革,不断扩大与社会主义社会相

适应的内容,逐步适应社会主义的总体要求,社会主义彳。会对其具有可容性,这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若基督教对社会主义只有对抗性和破坏性,它就会失去

继续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就会被信教群众抛弃,被社会主义扬弃。在新世纪新阶

段,扩大基督教伦理思想与社会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相适应的内容,就必须从思想、伦理道德、个体关怀等方面,调整基督教伦理思想与社会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关

系。

基督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遗产。我国基督教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发挥基督教在文学艺术、建筑旅游等方面 的特殊作用,使基督教更好地为当代社会服务,这是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

应的题中应有之义。要使基督教伦理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相适应,一方面要充分

发掘基督教教义中伦理思想的积极思想,引导信教群众积极进取、热爱国家、热

爱现世生活。随着世俗化潮流的加剧,基督教伦理教义相应地对出世的基督教伦

理的神的外衣给予了入世(人的现实生活需要)的阐释,对出世和入世思想进行

了全面的深化。如基督教在中国近代以来开展的:本色化运动的深入开展,“三自’

爱国运动委员会的立教思想等等,都是在古老的基督教教义中挖掘符合现代社会 的积极思想的有益探索。另一方面要使基督教根据社会主义社会的变化,对基督

教教义的伦理思想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解释,赋予基督教以时代气息,以适应当

代社会和当代信众的要求。我国的基督教界已经对此做出了积极的尝试,通过主

动加强思想建设,不断扩大思想上的适应面,树立社会主义社会基督教的新面貌。

在伦理道德方面,逐步把关注人与神的关系转变为更关注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扩大对人的关怀。基督教伦理思想从根本上是劝人向善的,是教导信众

通过修持走向真、善、美的理想世界。从这方面讲,基督教伦理思想与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有着一致性。基督教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发扬基督教戒律在伦

理道德方面的积极因素。一是从规范人与社会之阃关系的层面上,发扬不杀人、不偷盗等思想,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二是从调节人与人

之『自J关系的层面上,发扬“孝敬父母”、“敬师友”、“爱人”、。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语”、“不做假证害人”等思想,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三是从个人

修养层面上,发扬不贪、不淫、不伪、不惰、不患、不酗酒、不赌博等思想,提

高信众的个人修养,引导信众做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优秀公民。实质上,这些基

督教伦理道德大多缘于世俗道德,缘于人类对美好社会的理想追求。在这方面的

相适应中,应当注重发挥基督教在把发掘基督教伦理中的积极因素同弘扬民族传

统美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起来,共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参考文献

1.《基督教史》任继愈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

2.《基督教哲学在中国》汤一介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 3.《基督教神学思想导论》[加]许志伟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lO月

4.《基督教教育与中国社会变迁》黄新宪著,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

5.《中困宗教通论》詹石窗,盖建民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 6.《儒学与当代文明》张学智主编,卷一,九州出版社,2005年6月 7.《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化》卷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3月 8.《基督宗教伦理学》第一卷,卓新平主编,9.《中国与基督教》增补本,[法]谢和埘著,耿晟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10.《基督教学术》第二辑徐以骅,张庆熊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3月

11.《韩国研究论丛》第十二辑 12.《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2005.09 13.《当代儒学的发展方向》吴光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5年6月 l 4.《儒家德育学说论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03 】5.《基督教与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16.《儒学与现代化一中韩开儒学比较研究》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韩}黄秉泰

17.《二十世纪宗教思想》{英)约翰.麦奎利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07 1R.《基督教哲学》尹大贻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0j 19.《圣经IH约全书》《圣经新约全书》

20.《奥占斯丁的基督教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05 21.《奥占斯丁忏悔录》华文出版社,2003.04 22.《爱的福音一中世纪基督教人道主义》华夏出版社,2005.07 23.《基督教哲学1500年》人民出版社,赵敦华著,1994.08 24.《中图基督教神学的构建》段琦论文1998年月11月

25.《基督教宗教思想与21世纪》,罗秉祥、江丕盛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

26.《人道与神道:宗教伦理学导论》,吕大吉著。

柏__

抓码王

http://uu88s.com

jd2GF004f7xv

123

下载英语对中国社会的不利影响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英语对中国社会的不利影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辛亥革命的不利影响

    论辛亥革命的不利影响 公元1911年,在中华大地上爆发了一场旨在推翻满清政府的反封建革命运动,因为此年正值辛亥年,以故称之为辛亥革命。 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历来是众说纷纭......

    城镇化对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doc

    城市化产生的内在机制是什么?试论城镇化对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城市化是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和趋势。城市化现象放映在社会生产......

    人口因素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精选]

    人口因素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院系:基础学院电气信息类班级:三班 姓名:尹娜学号:201250828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孕育着13亿人口,所以,在发展经济、......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内容摘要: 大家都知道,四人帮粉碎了之后,很多在文革中被错误批判的人民群众和领导干部们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

    宅基地流转对住宅市场的不利影响分析[大全5篇]

    宅基地流转对住宅市场的不利影响分析 摘 要:目前我国对农村宅基地流转有各种限制,但是在低价格的刺激下,隐形市场交易发展迅速,更有很多学者以保护农民利益为由主张农村宅基地入......

    地球的破坏给人类带来的不利影响

    地球的破坏给人类带来的不利影响的表现有: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一是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速度加快,森林生态功能衰退,草地资源退化,水生态环境系统仍在恶化;二是农业和农村水环境......

    2010年高二历史复习心得体会和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中国近代民族复兴历程之思考1840 年,随着中国大门被列强的大炮轰开,摆脱侵略、实现民族复兴就成了中华民族的首要任务。中国各政治派别先后登上历史舞台,发起了一场又一场救亡......

    论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变化对中国企业文化的影响5篇范文

    论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变化对中国企业文化的影响一、对人际关系和企业文化的认识 人际关系是同人类起源同步发生的一种古老的社会现象,也是人类中最普遍、最常见的一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