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音乐对庆典现场气氛的引导与情感渲染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毕业设计(论文)
庆典现场气氛的音乐引导与情感渲染
学生姓名:王有群 学 号:08094104 专业班级:音乐学08-1 指导教师:张楠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摘 要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沐浴着高需求的春风,同时也经受着受众专业化的考验,所以具备专业的音乐知识在文化产业中是十分可贵的,尤其是在神圣、典雅的婚礼庆典现场中,巧妙、专业的运用音乐可以控制现场气氛达到新人、宾客与承办方所期许的各种唯美的效果,为新人的婚礼增光添彩。本文重点阐述音乐对于庆典现场各个部分的气氛引导与情感渲染,在还原庆典现场真实气氛条件下对于音乐的选择和运用在气氛引导和情感渲染的作用。
关键词:庆典;音乐引导;情感渲染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ABSTRACT
In the society of today's high-spee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not only bathed in high demand spring breeze, but also endured the audience of professional test, so have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music in cultural industry is very valuable, especially in the sacred, wedding ceremony scene, ingenious, professional use of music control of the atmosphere to the newcomer, guests and sponsors want various aesthetic effect, for the couple's wedding Zengguang luster.This paper focuses on music for celebration spot in various parts of the guide and emotional atmosphere rendering, in reducing celebration site real atmosphere conditions for music selection and application in atmosphere guide and emotional rendering effect
Keywords:festival;music guide;emotional rendering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目录
第1章 前言„„„„„„„„„„„„„„„„„„„„„„„„„„„„„„„„„1 第2章 庆典策划阶段的各个部分的气氛分析与音乐分析„„„„„„„„„„„„„„2 第3章 庆典现场对于各个部分的音乐引导 3.1 音乐对于庆典开场的气氛引导与情感引导
3.2 音乐对于新人入场时的情感主线引导 第4章 庆典现场音乐对于各部分的情感渲染
4.1 西式婚礼宣誓环节的情感渲染
4.2 中式婚礼三拜环节的情感渲染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1章 前 言
21世纪的中国大地沐浴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文化新风已经30年了,30年来,我国的社会文化产业在直线的向上增长,尤其是在婚礼文化上体现得更加的明显,婚礼文化的品质也在不断的上升,婚礼的风格更是不断的借鉴西方婚礼的形式。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在婚礼中的体现尤为明显,尤其是在婚礼过程中音乐的使用更能体现当今中国社会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融合,并且,当今的庆典产业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受众专业化,所以客户的高要求要标准就决定了我们从业者必须具备专业的庆典知识尤其是音乐专业知识和音乐专业技能,在婚礼的每一个环节中,音乐的作用都是十分重要和巧妙地,恰当、巧妙的运用音乐的气氛渲染,整个婚礼都会被音乐的气氛所正确的引导和丰富的渲染,从而达到完美的效果,反之,如果没有恰当的、巧妙地运用音乐的催化作用,整个婚礼现场将会十分杂乱、情绪不统一、音乐与现场气氛不搭调、那么这场婚礼就是失败的。能否驾驭、专业、巧妙的运用音乐的催化作用也是检验婚庆公司和婚礼现场司仪本人专业技能的一种标准。所以,具备专业的音乐理论和技能在当今的文化市场上是十分占有优势的,正如好莱坞配乐大师James Horner—詹姆斯.霍纳所说:“正是音乐给这些一帧一帧移动的无聊影像注入了生命之泉。”所以,音乐就像是灵魂,庆典本身则是肉体,灵魂给肉体思想和创造力,肉体则给灵魂一个能够创造思想与创造力的平台,音乐就是这样富于思想和创造力,它能在思想上引领你进入各种气氛当中,所以,我们就应该在婚礼中运用音乐的这一特性,用音乐引领气氛、用音乐控制气氛,从而达到我们所追求的完美的效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2章 庆典策划阶段的各个部分的气氛分析与音乐分析
中国著名婚礼司仪、缘分司仪组创始人张铁龙先生曾经说过:“婚礼其实就是一个情感的大熔炉,是礼的根本。[1]”这话十分的正确,从新婚的喜悦、宣誓的庄重、父母证婚人主婚人嘱托中的期待、拜父母的亲情与感恩、交杯酒的浪漫、许愿沙的温馨、交换指环的许诺、礼成后的激动,都是情感集中的体现,此时如果正确的进行情感分析和音乐分析,将是策划案中十分重要的。目前,传统婚礼的意义与功能将逐渐转向真正意义上的人生庆典兼社交行动,所保留下来的传统的意识的内容,已经成为了体现民族传统与家庭伦理的活动,并且吸收了很多外来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婚礼当中,《周易学说》刘沅曰:“女归采纳、问名、纳吉、纳征、请朝、亲迎六礼备后而成婚„„故吉。” [3],当今的婚礼虽然已经少见这种传统的形式,但是在现代婚礼当中类似的形式的步骤不可或缺,尤其是婚礼现场的气氛与情感都是在现场步骤中升温和高潮,把握好步骤、控制好气氛是必须要掌握的,下面我就从策划阶段的气氛与情感分析入手进行详解。
婚礼的前奏是暖场,嘉宾入场、互相道喜,此时的音乐作用就是引导着入场的嘉宾们的情感然后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统一,在传统中式婚礼当中,暖场音乐大都选用比较喜庆的民乐合奏,例如唢呐等等,在当今郊区或乡村一些婚礼现场的暖场音乐依旧使用民乐合奏,民乐合奏的优点在于:它能迅速的、集中的统一入场嘉宾的情感;但是劣势在于:民乐合奏尤为吵闹,并且曲风单一,入场嘉宾受民乐合奏统一情感虽然很快,但是由于民乐合奏曲风嘈杂、单一,嘉宾的情感很容易就会转移到其他的地方,会使婚礼前现场杂乱无章、人声鼎沸,人们各聊各的,这就很大程度影响到婚礼进程的情感与气氛的统一,很多婚庆同行都认为拿民乐合奏作为暖场音乐在气氛情感统一上得不偿失。那么在西式婚礼或者中西式结合式婚礼当中,使用的暖场音乐都是比较舒缓的轻音乐,例如钢琴曲、弦乐合奏等等,现在城市中的婚礼现场暖场音乐都基本上是浪漫轻柔的轻音乐,都市生活节奏快,大家每天都很疲惫,此时在现场唯美浪漫的轻音乐轻柔的飘进嘉宾的身边,嘉宾的身心一定会放松了很多,由于轻音乐曲风多种多样,并且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轻音乐,是需要大家静下心来去欣赏的,所以轻音乐作为暖场音乐的优点在于:能够长时间的保持婚礼前现场的稳重、浪漫与情调;但是缺点是轻音乐不够喜庆,有些比较保守的新人和家长会质疑这一点,并且轻音乐虽然统一情感作用持久,但是统一速度慢,但是对于现代酒店婚礼将
[2]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近两个小时的暖场时间,一味喜庆的民乐合奏就显得浅薄了,所以很多同行都选择轻音乐作为暖场音乐。
婚礼的开场是重头戏,这是体现婚庆公司设备实力司仪专业素质的重要标准,开场时的大气恢弘的开场音乐考验着设备音响,缤纷多彩的灯光冷焰火秀更考验着婚庆公司其他的设备,更是对司仪能够控制全场气氛的考验。开场其实就是一个气氛的整合,把台下的嘉宾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台上,为之后的气氛的引导和情感的渲染做铺垫,那么开场音乐的作用就是显而易见的了,开场的音乐分为两种,最常见的是很大气很吸引眼球的开场,但是往往有造势之嫌,而且会提前疲惫嘉宾的欣赏审美;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是冷开场,用较为柔和的音乐作为开场,然后引导着气氛一点一点往上升,但是冷开场如果没有把握好很容易变成了真正的冷场。
宣誓是新人面对今后的生活所许下的庄重的承诺,更是携手面对未来生活的诺言,针对神圣的诺言,巴洛克时期或者古典主义时期的康塔塔或者宗教合唱作品在气氛渲染上绝对会让整场宣誓充满了神圣感,但是不足之处在于神圣感有余但是较少喜庆感,这就要求使用宗教音乐的宣誓环节之后的环节要重新营造喜庆的气氛,并且乡村婚礼或者比较保守的新人不认可这种艺术形式,这些都需要婚庆公司和司仪共同协调提前做好各种准备工作。
中国人最讲究的就是“孝”和“感恩”,所以婚礼上父母的环节是最充满感情的,它既能体现了父母对于自己孩子今后生活的期盼和依依不舍,也能让新人患者感恩的心来履行孝道。这一环节是情感爆发的一个点,改口标志着父母接受了你的新婚另一半、敬茶则是开始履行孝道的起跑线、红包意味着父母对新人的期盼和认可,而随后的三拜父母则是情感的全面爆发,这时的音乐选择是决定成败的重要因素,《感恩的心》或者《我的父亲母亲》就会落俗且不符合当时的环境,运用国外作品就更不符合最具中国特色的父母环节了,所以,很多的商家决定自己运用Media技术合成一些原创伴奏,再请当地歌手演唱来取得最合适的父母环节背景音乐。
交杯酒、婚戒、许愿沙、香槟塔、烛台等等都是彰显新人浪漫、唯美爱情融为一体的婚礼道具,在后面的环节详解的时候我会一一详解音乐在其中的运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3章 庆典现场音乐对于各个部分的气氛引导
3.1 音乐对于庆典开场的气氛引导与情感引导
在上文中我们分析了开场音乐的的两种形式,为了取得婚礼的完美效果,在这里我详细讲解冷开场的音乐的运用与庆典现场效果。
冷开场,顾名思义,就是用较为温和典雅的音乐作为开场音乐并迎出司仪,冷开场是西式婚礼的惯用手法,大都是以教堂音乐的形式出现,音乐体裁多为合唱,但是在东方文化的意识形态中,合唱多为低沉、忧郁的,不符合婚礼的格调,并且从婚礼效果上讲,合唱的人声会和司仪主持的声音发生冲突,所以合唱体裁的开场并不适合中西结合式的婚礼,古典主义交响乐、室内爵士乐或者钢琴曲、器乐曲都可以运用到开场来。
在气氛上,冷开场肯定不如民乐合奏能够迅速营造出喜庆的气氛,但是一旦营造出那种浪漫、温馨的气氛就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这种浪漫和温馨一旦贯穿全场,整场婚礼既可以免去了大喜大庆的俗套还可以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就像一座山峰,不是一上来就是高挺的,也是从低到高一步一步到达顶峰的,开场的气氛也是如此,如果一上来就是大气的音乐,台下嘉宾的审美疲劳一下子就会提前很多,这就等于提前挥霍了台下嘉宾的气氛,就像低档舞厅的DJ,一直是单调的鼓点,虽然火爆却让人觉得乏味。
巧妙的运用的冷开场,让大家的气氛一步一步的跟着音乐和司仪有条不紊的递进,在音乐的选择上,最好是能够选择旋律线上行但是旋律优美的音乐,在这里有一个成功的案例,有一场拉丁风格的婚礼,开场音乐选用的极具拉丁风格的吉他独奏曲《月光伦巴》,旋律线上行并且还具有优美的旋律感,再加上西班牙双语司仪用浪漫的西班牙语和极具表现力的汉语共同将整场婚礼的气氛控制得恰到好处,有扬有抑,在气愤的最顶端迎来了新人的入场,整个开场可以说是完美至极。
在情感上,冷开场是最符合情感走向的一种开场模式,受众的情感不会一下子接受嘈杂的环境,循序渐进的情感过程才能最大限度的推动婚礼现场开唱的气氛走向和高潮点。
3.2音乐对于新人入场时的情感主线引导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新人入场,是婚礼中的第一个小高潮,也是新人期盼已久的给自己的亲朋好友的一次幸福的第一印象,所以,把握好新人入场的情感就等于把握好了整场婚礼的情感,所以音乐的作用在里面就可想而知了。
大部分婚庆公司再入场的时候都是选用婚礼进行曲,婚礼进行曲有两首。一为门德尔松所作歌剧《仲夏夜之梦》的第五幕前奏曲,一为瓦格纳所作歌剧《罗恩格林》第三幕开始时的一段混声合唱《婚礼大合唱》,因常用作婚礼音乐而得名《婚礼进行曲》,后被改编成管弦乐曲。前者欢快激情,后者庄严肃穆。按照西方的传统,新娘入场时要奏的是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新人步出教堂时要奏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在非教堂婚礼中,更为普遍使用的是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这是瓦格纳所作歌剧《罗恩格林》的第三幕中贵妇们引导新人入新房的混声合唱,改编成管弦乐就成了现在的《婚礼进行曲》。这首乐曲曲调优美,速度徐缓,庄重中不失抒情,是新人入场的绝配。[6]
对两首乐曲都割舍不下的新人,常常会用瓦格纳的为进场曲,门德尔松的为退场曲。
新人进场时,庄严肃穆,代表了爱情情感的神圣和对未来生活的承诺的庄重,在情感上既符合了新人对于婚姻的景仰也承载了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4章 庆典现场音乐对于各部分的情感渲染
4.1 中西结合式婚礼宣誓环节的情感渲染
在西式宗教婚礼中,在上帝的认知和庇护下求得永恒,并依照上帝的约定尊崇交易对婚姻的理解和规定,延伸到承诺和彼此生命赋予对方的教义宣告嘉宾新人宣誓永在一起。[8]宣誓就代表了新人互相都接受彼此的誓言,并且成为了合法的被认可的夫妻,但是在中西结合式婚礼中,宣誓仅仅是对方接受彼此诺言的一个形式。但是这种形式之所以被认可,就是因为宣誓可以给对方一个承诺,并且接受对方的诺言,这种无形的诺言会增加新人婚姻的神圣感和使命感。所以,在宣誓环节恰当地使用音乐的情感渲染作用,会让这种神圣感与使命感极大地增加。
之前我们说过西方教堂音乐并不适合中西结合式婚礼的开场,教堂音乐和声编配基本上都是三度或六度的不完全谐和音程,这种编配所产生的声音效果特别和谐,在人的听觉器官中可以获得一种“共颤”的奇特效果。所以教堂音乐不是那种震撼性的音乐,而是一种渗透性的音乐,所谓渗透性,就是潜移默化的去影响新人的情感,尤其是在宣誓环节,当用上渗透性很强的教堂音乐之后,他们许下的誓言在潜意识里就会镀上一层神圣的、不可反悔的思想。这就是音乐恰到好处的运用会从潜意识上影响新人的思想,去渗透你的思想,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效果。
4.2中式婚礼三拜环节的情感渲染
中式婚礼的“三拜”指的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和夫妻对拜,因每一拜都需要三叩首,所以,加起来就是“三拜九叩”。
首先我们说拜天地,天和地是古代人从生活经验中已经认识到的自然生存环境,对于人类的繁衍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人生存在天地之间,依靠天地化生的万物而生存,所以拜天地是三拜环节中的第一个环节;拜高堂是婚礼进程中最温馨也是带有高超的一个环节,中国人最讲究的就是“孝”字,中国人把孝视为百德之首,所以拜高堂这一环节往往就有新人的孝敬之情在里面,在拜高堂是如果恰当地掌握好音乐煽动情绪的作用,那么效果就会从单一的喜庆延伸到多样性的情感交集,让嘉宾的情感也跟着新人一起流露、一起感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从而达到完美的效果;夫妻对便是新人表示对于对方的尊重、爱慕、今后生活的相濡以沫的多种情绪交集的环节,在农村、市郊的婚礼中,夫妻对拜这一环节大都演变成了闹剧,随着当今人们的素质越来越高,夫妻对拜环节慢慢地也像典雅神圣方面靠拢,这也就需要音乐做出相应的情感的渲染和引导。
三拜环节的音乐配合有两种,一种是直截了当的喜庆的民乐合奏从拜天地一直响到夫妻对拜,另外一种是三个环节配有三个不同的音乐。第一种虽然符合喜庆的气氛,但是其实是适得其反,拜天地拜高堂都是体现“忠孝”的环节,但是一到夫妻对拜的环节,被民乐合奏一直影响的喜庆情绪被压了两个环节之后终于释放,所以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婚礼闹剧,甚至出现过新郎被朋友摁着头鞠躬扭了脖子上的筋不得不中断婚礼的情况。这样的闹剧虽然喜庆搞笑,但是却极大地破坏了婚礼整体现场的效果,所以我赞成一个环节一个音乐。
拜天地可以用一下民乐合奏,体现新人并没有忘本,骨子里流的血依旧是传统的;拜高堂的时候就要用有关于父母、感恩的音乐,也可以用煽情的轻音乐,把父母情、儿女情、感恩之情、孝敬之情很充分的用音乐体现出来;夫妻对拜的时候用一些浪漫温馨的轻音乐就可以将气氛稳定住,还能凸显新人之间的脉脉之情,可谓一举两得。
无论步骤多么繁琐,婚礼只是婚姻道路上的一个形式,婚姻的美满幸福才是最重要的。[7]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5章 音乐对于庆典现场的情感影响的理论总结与成功案例
婚礼,是一种法律公证仪式或宗教仪式,用来庆祝一段婚姻的开始。为了营造出不同凡响的效果,婚礼通常会搭配有良好的音响效果,以求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幸福印象。在传统中式婚礼中,人们追求热闹、喜庆的氛围,往往通过小型的民族乐队来助兴,乐器通常由唢呐、笙和钹等组成。与之不同的是,西式婚礼中,人们往往追求浪漫、温馨的意境,古典音乐或轻音乐形成西式婚礼背景音乐的主流。其中,最常见的有瓦格纳的《婚礼合唱》和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无论是什么形式的音乐,都是为庆典现场的效果服务的,从引导、到渲染再到高潮,庆典现场的音乐必须严格按照嘉宾情感走向去选择和使用,所以,分析婚礼之中的情感与气氛就十分的重要,为之后的音乐引导与渲染铺垫的道路。这是一个中西结合式婚礼运用音乐的成功案例。①、婚礼序言(号角,音乐灯光秀)3:38分。
小号与低音鼓演奏出前奏,在激昂的旋律中管弦乐演奏出主题,通
过小号与长号交替演奏出主旋律,体现一场盛大婚典即将开始。同时通过音乐和灯光效果的双重作用,在气氛上引导宾客将注意力集中到婚礼当中。②、新人入场(婚礼进行曲)——门德尔松,9:26分。
雄壮的音乐,平稳的节奏引出新人入场,新人手持鲜花向来宾招手
致谢,展现了婚礼盛大的场面,也更加体现了新人的爱情和婚姻是神圣的、庄重的,这就在潜意识上引导新人珍惜即将开始的新婚生活,也是对亲朋好友的一种情感上的表态。③、证婚人、主婚人上台(效果音),0:10分。④、爱的誓言(圣母颂)——巴赫,5:24分。
由擅长写宗教音乐的作曲家巴赫刨作的圣母颂,通过风琴演奏,是
对神圣爱的誓言的一种承诺。宗教音乐的作用就是通过庄严肃穆的音乐来体现神灵和正义势力的神圣,那么在宣誓中使用宗教音乐会使整个宣誓萦绕着神圣承诺不可反悔的气氛,也是通过音乐对新人即将开始的新婚之路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⑤、交换戒指(天籁之声),5:44分。
采用天籁之声,把天、地、人完美的结合,更能体现出戒指的纯洁、高尚。⑥、切蛋糕(乘着歌声的翅膀)——门德尔松,2:24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抒情的小提琴演奏,体现了新人此时美好的心情。
⑦、浇灌香槟塔、交杯酒(香槟波尔卡)——约翰旌特劳斯,2:28分。通过交响乐演奏出具有跳跃的旋律为婚礼增添了欢快、喜庆的气氛。⑧、新娘抛花球(斯拉夫舞曲)——德沃夏克,4:19分。
运用交响乐演奏出欢快的旋律,体现了新娘与来宾之间互动的欢乐场面。⑨、烛光(婚礼合唱)——柏林交响乐团,10:58分。
唱诗班的合唱。运用在烛光婚礼中,给人一种神圣,浪漫的氛围。⑩、爱的圣火(Chariots offire)——管弦乐,3:42分。
低音鼓、小军鼓滚奏,将整个音乐向高潮推进,在最高点与整个管弦乐融合,高潮部分将烛光仪式推到了顶点。
⑾、新娘致父母的感谢信(母亲教我的歌)——德沃夏克2:06分。钢琴与小提琴的对话,演奏出了新娘对父母的感恩。⑿、向父母献花(爱的礼赞)——艾尔加,3:52分。明快的轻音乐,体现了新人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⒀、婚宴开始(春之声圆舞曲)——约翰施特劳斯,5;48分.
运用圆舞曲,体现了婚宴正式开始热闹非凡的盛大场面。我们可以看出在这场婚礼中所使用的音乐均来自西方的一些著名乐曲,但其风格却和西式的婚礼不尽相同,因为这场婚礼的具体流程与构思设想与西方的婚礼思维截然不同。可以说是一种中西结合式的“中国式的西洋婚礼”。在我国现代的婚礼中,越来越体现出一场婚礼中音乐的重要性,成功的婚礼离不开好的音乐。[1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致谢
在本论文完成之际,我要向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张楠老师的热情关怀和悉心指导。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张楠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从开题报告的修改、论文的架构拟定到最终定稿,他给予了殷切的指导,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无论是在论文的选题、构思和资料的收集方面,还是在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成文定稿方面,我都得到了张楠老师悉心细致的教诲和无私的帮助,特别是他广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使我受益匪浅,在此表示真诚地感谢和深深的谢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参考文献
[1] 李文娟.中国传统婚礼及其蕴涵的伦理思想.《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6 [2] 曲彦斌.中国婚礼仪式史略.《民俗研究》.2000.2 [3] 陈戍国.蓝甲云.《周易》之婚俗婚礼考论.《北方论丛》.2007.1 [4] 张雅秋.王玉峰.中西方婚礼习俗差异.《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学教育家》.2008.13 [5] 高含菊.热闹喜庆与庄重浪漫——汉英传统婚俗文化比较.《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6] 周玲捷.瓦格纳与门德尔松《婚礼进行曲》的风格比较.《北方音乐》.2011.11 [7] 安雅.“绿色婚礼”——从奢华到简约的回归.《绿色中国》.2007.14 [8] 王吕.浅谈中西方婚礼文化的差异.《魅力中国》.2010.11 [9] 包福存.婚礼仪式研究综述.《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10] 宋永全.浅谈现代国人婚礼中的音乐使用.《金山》.2010.5
第二篇:音乐色彩与情感教案
音乐色彩与情感
一、教材分析
色彩不仅是艺术领域中的问题,也是科学问题。当物体在光的照射下产生了颜色,从而使人们产生了对色彩的认识。色彩寄予艺术家浪漫与梦幻的幻想,或是忠实的表现出现实的世界。而科学家们根据色彩探索着它的来源,研究着光的神秘。心理学家从色彩中剖析人的内心世界,追寻人性的深处。人们对色彩的认识既充满了理性也富有感性的一面。
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他唤起人的丰富联想。并且色彩也能直接反映出人的心理、情绪的变化。在艺术的领域,音乐和美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同样,音乐也能用色彩来描绘表达人们的情感。本节课让音乐与美术结合,学习了解光的规律、三要素,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与颜料的三原色,色彩的对比调和。通过实验和个性化的创作,亲身体验色彩的魅力。
二、学生状况分析
初中预备年级的学生正处在一个非常单纯并且有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的年龄。他们对于色彩非常敏感,有时能创作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作品。我们通过这个课时的学习,带领他们正确认识色彩,并引导启发他们对于音乐中色彩的感悟。让艺术不仅限于美术,而是多方位的结合,这样对学生以后的艺术学习能起到很大的帮助。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感受色彩之间的变化,了解色彩的对比和调和两大特性。过程与方法:学习了解色相明度饱和度后完成一张用色彩表达音乐的作品。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色彩,学习色彩,运用色彩来表达不同的情绪或感觉。
四、重点难点
重点:熟练运用色彩的三要素,体会作品通过色彩表达了哪些情绪。难点:怎样将色彩关系在作品中运用。
五、教学材料
水彩,水粉,油画棒,蜡笔,铅画纸等。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同学们在两分钟之内分为5-6个小组。(如果要使用水粉颜料的话)
二、引入
之前的几节课我们寻找了奇妙的点,体会了线的韵律,那么这节课我们来感受一
下面的魅力。要说到面,最直观的就是大块的色彩,而色彩的奇妙不仅限于美术。我们来看一下下面的两幅画,然后老师会放两段音乐,大家来说一说哪副画更适合哪段音乐。
(播放第一段音乐)(约1分钟)
好,大家觉得刚才哪段音乐适合哪张画呢?
对第一张,那么有谁能说说为什么觉得第一张合适吗?
(暖色为主,高纯度,高明度,对比色对比)画面给人感觉兴奋,热烈【PPT展示文字】 那么接下来再听听看第二段音乐。(播放第二段音乐)(约1分钟)
这段音乐更适合那张图呢,对第二章。根据第一张图的原因,说说看这张图和音乐有哪些契合点?
给人感觉忧伤,深沉。
为什么色彩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学习的色彩的基本知识中可以解答。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图。中线的上半部分我们将其称为暖色,下半部分为冷色。
暖色给人能带给人温暖、热情、喜庆等气氛的色彩。而冷色则是能带给人冰凉、清爽、安宁等感觉的色彩
纯度,就是色彩的饱和程度。
明度,是色彩的明暗程度。
对比色。色轮上150度至180度的范围内的两色即为对比色。那么有对比色就有相邻色。相邻色的运用不像对比色那样强烈,而是对画面的同调起了协调作用。
而色相,顾名思义就是色彩的相貌。
上面这些我们称之为色彩的三要素。
即色相明度纯度。
在学会了色彩基本知识之后我们来巩固一下大家说说看第二张画有哪些特点。(冷色为主,低纯度,低明度,相邻色对比)
当然在一幅画中,除了色彩也绝不能忘记线条和形状的重要。比如之前的两幅画,线条也有给人不同的感受。
硬直的线条和尖锐的形状容易给人更加兴奋的感受,而平滑的线条则是沉稳宁静。
不同形状能使色彩对比或者是强烈、柔和,或者是紧张、放松。
我们来看一些形状与音乐的联想。
下面我们来看几组范例
大家想一想
低音可以联想于比较_____的色彩。 高音可以联想于比较_____的色彩。
尖锐的高音可以联想于纯度__明度__的色彩。好,接下来就请大家根据喜欢的音乐完成一幅色彩的作品。也可以根据老师之前举例的音乐进行创作。
作业布置
完成一幅以音乐喂主题的色彩作品。
课后小结
第三篇:情感体验对音乐教学的重要性
情感体验对音乐教学的重要性
摘要:情感体验在音乐欣赏中具有独特的意义,这是由于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情感的艺术,音乐欣赏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体验的引起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可以说,音乐教学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情感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情感和音乐中表现的情感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对音乐发生情绪反应的能力应当是音乐感的核心。也就是说,音乐的情感体验应成为教学的核心。而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通过实践性的音乐活动,使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内在的音乐感受。这种感受能拨动人们美的心弦,激发出精神的火花。
关键字: 情感 体验 音乐 教学
一、音乐的情感体验是音乐教学的核心 1.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音乐是听觉艺术,通过声音直接作用于我们的心灵,使我们获得某种情绪的感受。音乐是没有语义的,音乐表现的首先是情感,它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音乐表现形式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任何一首音乐作品,无论是有无标题,不管是表现自然风光的还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都是作曲家将自己的感受通过音符来描绘出来的,作品中寄托着他们丰富的思想情感。这种情感再通过音乐特有的表现方式表现出来,使人们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从而更好地感受、体验音乐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因此,音乐比其他艺术能够更直接、更有力地渗透到人心灵的深处。比如在听同一段音乐时,有人会手足舞蹈,也有人会潸然泪下,音乐能让人陶醉,甚至忘掉自我。可见音乐的情感性是音乐美的具体体现。音乐对人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的专家来说,在音乐的创作、表演和欣赏三部曲中,每一步都是以情感体验为核心的。
正如高尔基所说:奇妙的音乐在心灵深处引起的强烈感情可以使人忘记一切。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也曾说过:音乐就是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音乐。正因为音乐本身是表达情感的艺术,所以我们的音乐教育才不应该忽视情感的培养。只有使学生处在形象活泼的音乐氛围中,才能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情感体验是感受音乐的独特方式 情感体验是感知音乐的基础。音乐艺术不像文学那样直接叙述事件,也不像美术作品那样直接描绘生活,它以其特有的声音语言叙说着情感,注重的是内心的情感体验。作曲家的创作就是自身情感的表达。柴可夫斯基说:“创作是一种抒情的过程,是灵魂在音乐上的一种自由。”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合唱)》表现了作曲家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崇高思想;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表现的是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哪一部音乐作品不是作曲家情感的表达呢?
如大家非常熟悉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既不能变现蓝的色彩,也不能表现多瑙河具体的形象,从音乐流畅和跳跃的旋律中我们感受到的只是一种优美、欢快的情绪,这种情绪体验就是我们理解音乐的基础。既然不能表现多瑙河但为什么又叫《蓝色多瑙河圆舞快曲》呢?这就需要我了解作曲家创作的背景。
施特劳斯应奥地利维也纳男生合唱协会指挥赫尔帕克的邀请写一首表现多瑙河的歌曲。当他看到诗人格涅尔写的赞美多瑙河的诗歌《美丽的蓝色多瑙河》后,激情了创作家的心思,很快就完成了歌曲的创作。由于音乐优美的旋律和它表现出的对生活热情的赞美,赢得了人们的赞赏。在小提琴轻轻震音的背景下,由圆号奏出的优美三个音,1 3 5 |5--,成了蓝色多瑙河的代名词,随着多瑙河奔腾的河水流向了全世界,带给我们无限美好的情感体验。许多音乐家在音乐的情感性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我国音乐学家周海宏教授把音乐的情绪分成积极性与消极性两种、表现积极性情绪的词语有:兴奋、明朗、快乐、轻松、自然、健康、自由等。表现消极性情绪的词语有:伤感、悲伤、紧张、压抑、低落、昏暗等。
以上这些词语都与人的情感有关,可见,情感体验是感受音乐的主要途径之一,离开了情感体验就不能进一步感悟音乐。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的丰富情感应成为核心的任务。
二、音乐的情感体验是学生陶冶情操、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重视音乐教育的优良传统。孔子有一句名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说通过音乐完成个人的修养,使人的精神境界更加完美。
作为完美人格的人来说,他要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和自我调控能力、健康的心理和与人沟通能力等社会能力,将来才能适应社会。赵宋光先生在《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中指出:“高情商使人具备更好的竞争力、调节力、控制力和交际活动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多元化的音乐作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音乐世界是一个丰富的情感海洋。英国的海里斯认为:“音乐可以在心中引起一系列的感情。一些声音在我们的心中激起悲哀,另一些声音激起快乐等。所有这些情感都是通过音乐作品来表达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用多元化的音乐作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如表达爱国之情的《我的祖国》;表达生活之情的《彩云追月》、《四季童趣》;表达热爱大自然的《小小雨点》、《雨中》等。学生在学习这些作品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使音乐课成为学生真正喜爱的课,让学生在音乐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
三、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感受音乐魅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比其他艺术更直接作用于人的感情。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必须注重情感交流,要通过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及其塑造的艺术形象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产生愉快、痛苦、愤怒、兴奋、忧愁、哀伤等情感与精神共鸣,达到与音乐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陶冶情操,激发其乐观向上的精神。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学生的身心特点为基础,积极地与学生产生情感交流,以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引导和激发他们对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愿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的音乐智能。
1.通过音乐本体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音乐是由节奏、旋律、音色、和声等基本要素构成的。通过感受不同的音乐素材才能获得情感体验,因此,从音乐的本体出发时启发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其中旋律是表现音乐情感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一切音乐的情感体验都是由旋律旋律而产生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从旋律入手,引导学生体验不同旋律所产生的不同情感。如:费利斯的《摇篮曲》用了许多级进的旋律,情绪平稳,表现了温柔的母爱。在《快乐的女战士》中,跳跃、欢快的情绪则给人带来欢快的情绪,好像看到了女战士们俏皮的舞蹈。
2.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心理因素做了生动具体的描述:“所谓课上的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会到创造的快乐。”音乐教学就是要通过多种方法创造这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其中,在音乐教学中创设音乐情境就是最好的办法之一。创设音乐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获得情感体验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我们在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在教室唱是一种感受,在国旗下唱又是另外一种感受,如果在天安门广场升旗时唱就会有更加深刻的感受,这是情境的心理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室应该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之中增加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如:歌曲《火车开了》,我们可以把教室装饰成一个火车站,学生的座位就是一列客车,老师是列车员,全体学生是乘客,把知识点设计成车票,如节奏、旋律等,回答正确之后才能检票上车。在老师和学生一起开火车的活动中,学会了歌曲,并表演了“火车开了”的游戏,这种音乐情境既然创设了“火车”的情境,又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情绪,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音乐欢快情绪的感受。
在小学教材中有很多关于旧社会或战争时期的歌曲,对于生活在新社会的孩子来说,这是非常遥远的事情,他们无法理解体会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及内心的感受,所以不了解歌曲的真正涵义,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小孩子去参加战争是件很好玩的事情,因此,把事例运用到教学中,让学生在感情上接受它、喜欢它,然后再进行教学,这样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案例】在新授歌曲《儿童团放哨歌》前,我采用影片导入法,直接把学生带入影片的情境中去,再设以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如“你知道什么叫‘鸡毛信’吗?”“那时侯战争时期他们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进行联络的?你能来模仿一下吗?”等等,为歌曲的学习作了很好的情境铺垫。再配上讲述鸡毛信的故事,儿童团员海娃机智、勇敢的与敌人较量,最终取得胜利的英勇事迹讲给大家听,以感染学生的情感,激起他们的学习愿望。
在音乐课上,儿歌、谜语也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文学形式,在教学中也可以将一些难于记忆或趣味性不强的歌曲内容以形象、生动的儿歌或谜语出现,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在学唱四川民歌《数蛤蟆》时,先用儿歌诱导学生想象蛤蟆活泼蹦跳的欢乐情景。
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乒乒乓乓跳下水,蛤蟆不吃水(太平年),蛤蟆不吃水(太平年)荷儿梅子呀,水上漂,荷儿梅子呀,水上漂。
学生们认真的听着,都纷纷举起了小手,争着来念。学生在富有童趣、形象的语言描绘中,情绪高涨,注意力集中,手舞足蹈地演唱着,高兴得不得了,饶有兴致地一只一只往上数了起来,唱得非常动情。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创设情境,也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如只用一台录音机和一盒磁带,来解释某一音乐作品,然后边播放音乐,边引导学生感受想象作品所展示的形象、表达的艺术内涵,以及谈谈自己听后的感想。假如作品跟他们的生活接触紧密的,那倒是可行的;而像一些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且前所未闻的,学生就没法想象或想象与内容相差甚远,更谈不上体会、表现了。而借助适当的图画、投影、幻灯等媒体,便可形象的展示音乐所表现的意境,从而让学生来了解明白歌曲情绪、角色心情及意志表态,完美他们的表演。
【案例】在教授歌曲《八只小鹅》时,我在纸上画了一副玩鹅图;在一个树林里,有一个清清的池塘,水草丛生,小鹅们在这里悠闲地玩,它们有的拍水,有的捉虫,有的在岸边休息,有几只小鹅在岸上唱着歌,还有几只小鹅在围着看哪,非常热闹。小朋友们看着图画,模仿着各种鹅的造型,随着音乐像小鹅般地划起了水。一副生动形象的场面出现在我的面前,个个是积极投入,尽情地表演,自然而又富有童趣。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得学生对音乐的有了一定的理解、感受,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趣味。
创设情境是为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增加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创设情境的方法和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一定要根据音乐教学的内容,不能脱离教学内容,而且要简单、明了,切不可喧宾夺主,另外也不一定每节课都要创设情境,要有选择选择的有目的的进行,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这样,才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否则只能是画蛇添足。
3.展开联想翅膀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贝多芬说:“当我作曲时,总在心里描绘着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向前进行。” 可见音乐作品是与一定事物形态联系在一起,与人的生理、心理反应联系在一起的。在音乐欣赏中让学生投身其中,诱导他们通过心理活动设身处地的构思,以获得鲜明生动的意象感觉,体验到音乐作品所抒发的感情,并对作曲家描绘的“音画”展开联想并进行情感体验,如演唱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同学们联想到战争时期解放军奋勇杀敌的情景,联想到奥运会上为国争光的运动员们,联想到自己每周星期一上午在学校举行的升旗仪式上高唱国歌,注视着国旗冉冉升起时的情景,联想到在天安门广场上国旗护卫队每天随着太阳一同升起而举行的升旗仪式。表演也是创设情境的一种方法。从简单的动作、歌表演,到小小的音乐剧表演,对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很大的作用。如在学唱《两只小象》之后,引导学生根据音乐形象,用自己的方式表演。他们可以随着音乐边唱边模仿小象的动作表演,兴趣盎然。有的学生还能发挥想象,模仿小象拍手、跺脚、小跑的动作,有的还设计了小象在河边摔倒了互相帮助的情节,想象力非常的丰富。在这种情境中,既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发挥了他们的音乐创造力。
4.教师的情感是激发学生的情感的决定因素
音乐虽然具有丰富的情感,但是没有审美能力的人对音乐的美感也是一无所知的,在学生还没有完全独立的理解音乐的时候,教师的情感就是决定的因素了。在音乐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都需要教师激情的感染、热情的启迪与引导。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和鼓舞,”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激情感染、激励和鼓舞学生,这样才能呼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这就需要教师要多亲历音乐实践,多听音乐,反复的听,要从分析音乐结构的狭隘的范围中跳出来,丰富自己的文化修养,在文化的大背景下去感受体验音乐,才能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教师的情感对激发学生的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才能把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传达给学生,和学生做朋友,时常面带微笑,以婉转的声调感动学生的积极性;以优美的语言启迪学生的智慧;以高昂的情绪鼓舞学生的热情,引导学生以愉快的情绪,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音乐的学习之中,才能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再来还需要教师充满激情的范唱或弹奏,在我们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时候,往往忽视了教师的范唱或弹奏。这是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最佳手段之一,用教师的激情引发学生的激情。如《大树妈妈》是一首优美的深情的歌曲,歌颂了大树妈妈对小鸟的百般呵护。“大树妈妈,个儿高,拖着那摇篮唱歌谣。摇啊摇,摇啊摇,摇篮里的小鸟睡着了。”如果教师能用饱满的情感,亲切柔美的声音演唱,就一定能激发起学生爱妈妈的情感。在学生欣赏音乐的时,如果教师能亲自演奏,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如果教师有一定的演奏能力,亲自演奏,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要比录音强烈得多,这就是为什么虽然现在的录音技术可以达到和原生一样的水平,但是人们还是要去音乐厅亲临感受音乐的气氛。因为任何机械都不能代替演奏者的情感。
综上所述,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在情感上有了深刻、正确的理解,才能对音乐有更完整的理解。在音乐的教学中,只有让情感得到充分的体验,学生才能真正领会到音乐特有的魅力,达到音乐欣赏的目的。只有重视音乐中的情感体验,才能够使学生真正感知音乐、理解音乐,才能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健康全面的成长。
参考书目:
1.《音乐学科教育学》 曹理 著 2.《情感教育心理学》 3.《文化与音乐教学》 4.《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卢家楣 著 段金星 著 陶晓勇著
第四篇:如何引导和培养少先队员对祖国的朴素情感(论文二)
安阳市少先队工作学会第25次年会论文(2010年)
如何引导和培养少先队员对祖国的朴素情感
内容摘要:当代少先队员应当具备朴素的爱国主义教育,朴素的爱国主义其实就是本能激发的一种对祖国热爱,维护祖国的情感。爱国主义应该是一个逐步升华的过程,爱国主义是千百年历史发展长河中,积淀、凝聚的对自己民族和国家一种最无私,最纯洁、最深厚的感情,对祖国、对人民朴素的爱,升华至爱国主义价值观层面的理智的爱,以此作为准则,来分析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人和事;以此作为标准,来衡量判断社会上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关键词:朴素教育爱国主义少先队员
一、当前社会爱国教育概况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网络的完善。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治国理念相悖的诸如贪图享乐、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等不良风气。究其原因是教育的缺失,是教育在与时俱进上的滞后。同样在当下,我们的少年儿童在家庭、社会普遍追求学习成绩和学分的情况下,他们的情感缺失也很严重。如亲情的缺失、友情的缺失、感恩的缺失、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朴素情感的缺失。亲情的缺失、友情的缺失、感恩的缺失充其量是少年儿童个体或其家庭的遗憾。但是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朴素情感的缺失,则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兴衰。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 1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是明智之举,才是人间正道。因此,作为少年儿童最亲近、最值得信赖的少先队组织,就应该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对社会主义祖国朴素情感的责任。这也是少先队组织属性使然。对党、对社会主义祖国朴素情感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要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和身心特点,采取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的的方式方法来引导和培养少先队员对祖国的朴素情感。
二、以灌输教育为主,以活动为载体,加强少先队员对党、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情感的培养。
所谓“灌输”,一是指把水流引导到需要水的地方;二是指输送到教育的对象。这里所指的“灌输”,是指后一种意思。这种“灌输”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看似有一点违背教育规律,但是通过多少年的教育实践,这其实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的方法。由于媒体的发达,网络的健全,孩子们主动接受、学习思想、知识的内容难免会良莠不齐。因此,只有 “灌输”这种教育方法,才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培养对党、对社会主义祖国朴素情感的方法之一。本人认为对少年儿童进行爱党、爱国主义祖国教育,要克服“成人化”,不能指望用大道理向他们灌输爱党、爱国主义祖国知识,这样非但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还会使孩子们产生厌倦感,而是应该站在队员的立场上,组织适合他们的教育活动。即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来实现“灌输”教育。
1、开展系列主题教育。
围绕爱党、爱国主义祖国的教育内容,开展活动时间长、活动范围大、受教育面广的系列主题教育。如开展“廉洁教育进校园”、“小手牵大手—我与党员交朋友”、“小手牵大手—小康社会知识进万家”、“我爱祖国的蓝天”,“唱红歌,承遗志,勇担当”等系列主题活动,通过演唱、演讲、朗诵、辩论会、报告会、班会汇演等多种方式
系列组合。让少先队员在活动中直接感受、感知,从而实现“灌输” 对党、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情感这一主题。
2、党的知识进课堂。
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各自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两史一情”教育,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充分接受爱党教育的熏陶。充分利用“主题队会”对学生进行爱党教育,通过开展主题明确,针对性强,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学生自主等具有特色的主题队会活动,培养少先队员对党的深厚感情,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树立高尚情操和远大的理想,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3、传唱爱党爱国主题歌曲。
搜集选取《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学习雷锋好榜样》等爱党爱国主题歌曲,以学校红领巾广播站为主阵地,每周向学生教唱一首。每周选一节课前十分钟定为学校合唱“每周一歌”的时间,让学生们在唱的过程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奋发向上的热情。同时,学校还可举办了爱国主义歌曲大赛。
4、开展“我爱五星红旗”活动。
将每周一的传统升国旗仪式,分为旗手简介、出旗、升旗、唱国歌、国旗下宣誓和国旗下讲话6个环节,形成统一的规范。利用这种既传统又新颖的方式,激发爱党爱国之情,特别是利用国旗下的讲话机会,向学生灌输国情、国史、党史知识,进一步加深学生党的先进性的印象。同时还要充分利用七
一、清明等重大节日,采取邀请老革命家作报告,听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孔繁森的故事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5、加强阵地建设,营造“灌输”氛围。
要加强少先队的网站、队室、宣传橱窗、黑板报、队角等阵地的建设,并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营造出浓烈的爱党、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氛围,让广大在这种“灌输”氛围中得到教育和熏陶,从而实现教育的目的。
三、以渗透教育为辅,借力各方力量,潜移默化地培养对党、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情感。
所谓“渗透”,一是指液体从物体的细小空隙中透过,一是比喻一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这里所指的是后一种。即巧妙地借助其他方面的力量,通过多种形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情感。
1、动员少先队员多关心国家大事,通过看新闻、看报纸等形式,然后一周进行一次交流,让学生来谈谈这一星期所搜集到的国家大事。
2、动员少先队员多观看有中国队参加的国际比赛,让他们在比赛中感受到自己是中国人,增强他们的爱国情。
3、经常带领队员走出校门,观察社会的变化,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4、多给少先队员讲述解放前的故事,让他们的内心受到震撼,从而更珍惜现在的生活,激起爱国情。
5、抓住一些有利的契机,对少先队员进行爱国这方面的教育。比如说“神舟”的飞天,奥运会、亚运会的顺利举办等等。
6、与革命历史博物馆、烈士陵园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强联系,定期与他们联合开展活动,在历史和波澜壮阔的革命故事中震撼孩子们的心灵,渗透进强烈的爱党、爱国情感。
7、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育学生爱党、爱国,我们辅导员首先要做到爱党、爱国,首先要给队员们起到榜样作用,这些都渗透在平时我们生活的一个小动作、一句话中。比如,在升旗仪式时,我们是否先做到了肃立、行注目礼;观看爱国影片后要求队员们写观后感之前,我们是否给队员们讲了我们的观看感受;看到地上有一条红领
巾时,我们是否能把它捡起来叠好,平时是否有有损党的形象的消极言论等等,这些看似很简单很琐碎的行动是我们教育队员爱国的最好教材,也是最好的榜样示范。
总之,培养少先队员对党、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情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育工程,非一日之功。我们要作好“持久战”的准备,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要与时俱进,要把这项教育当作事业来干。只有这样,我们伟大的祖国才会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后继有人,并且不断披荆斩棘,从胜利走向胜利,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五篇:信息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与引导之研究
《信息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与引导之研究》课题研究终期报告
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工作的必需,但网络对小学生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小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知识越来越多,并且能自己上网获取信息。这本来是个社会迅速发展良好体现,但是学生年龄小,分辨是非能力差,因而出现了小学生在网络中上当受骗、浏览不健康的网站、利用电脑犯罪等一系列的社会性问题。
就目前而言,这项工作还是刚刚起步,相当多的学校对开展网络信息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留于表面,只限于从制度等方面进行限制学生上网,尚不能真正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研究,对小学生的信息心理了解的不够。只有少数地区开展对此进行调查研究。如据江浙一带的调查显示,网络在青少年知识获取、学习教育、社会参与、人际交往、娱乐、职业选择、生活等方面显示出很强的支持性效应。如在对青少年上网目的的调查中,48.6%的中小学生上网是“为了获取学习知识”;45.5%的中小学生是“为了查看各种信息”和“经常去网上寻找需要的信息”;还有30.9%的青少年是“为了和许多朋友在一起玩儿”;28.5%的青少年则是“为了看电影、听音乐和玩游戏”。调查还发现,有49.8%的中小学生经常上网查询国内外重要的新闻事件、当今的时尚话题和热点话题。48.7%的教师反映经常上网的学生“知识面较广”。与此同时,网络的过度使用也给青少年的身心发育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使其对网络产生强烈的心理依赖。
随着网络的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急切地走进了网络世界,他们在这一空间里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但是我们看到:由于缺乏自理能力和自控能力,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迷恋于网络不能自拔,有的甚至已经沉迷于网络,以至于上网“成瘾”。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长时间上网容易使人产生社会隔绝感和沮丧孤僻、悲观等心理障碍,同时还会造成视力下降、颈椎病和肠胃病等身体疾病。
总之,网络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游戏耽误了学生们的学业。这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我们人为地创造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创造了一个理想化的纯洁的德育氛围,一切的德育内容,都由教育者经过筛选以后呈现、传递给学生。这完全是一种单纯的、灌输式的德育模式。在相对封闭的社会中,学校与社会的差距不大,道德观念是单纯的、一元的,这种封闭的、灌输的德育模式,因其效率高,而颇见成效。随着社会的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文化、道德日趋多元化,“理想”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社会的实际之间的反差越来越大。而网络的加入,使得学生更为直接面对多元的社会文化,面对繁杂的未经选择的信息。而学校对此既无法再作筛选,也不可能游离于多元文化之外而独立存在。在这种现状中,传统的德育模式已经显得力不从心,无法适应了。
因此,如何培养小学生信息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显得极为紧迫。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和训练,调节小学生的心理机能,开发其心理潜能,让学生懂得自我心理保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促使其人格健全发展和心理素质全面提高,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要求。为此,我校提出“信息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与引导之研究”这一课题。
“信息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与引导之研究”活动的开展,其研究意义就在于:积极调查与探讨信息技术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引导和帮助学生在通过网络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网络中的不良信息,避免学生在网络中上当受骗、浏览不健康的网站、利用电脑犯罪等一系列的社会性问题,做到安全上网,努力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外界与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他们信息心理健康的发展,提高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让计算机真正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学习工具。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通过商讨,我们确定的本课题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积极调查与探讨信息技术对小学生心理的影响;
2、对全体学生开展信息心理健康教育,使之正确地使用网络,加强自我认识,增强自我调控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重点)
3、对沉迷于网络或已有信息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其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难点)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理论
社会化是指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学习交往,逐渐形成适应于该社会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从而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青少年时期生理接近成熟,智力迅速发展,导致其独立意识的增强。他们感到自己不再是小孩,而是大人了,因而他们要求取得与大人大体相同的地位,产生了很强的独立性意向。但是,与之相对应,青少年心理并未成熟。由此,青少年社会化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青少年处于发育阶段,尚未形成科学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某些消极的、不健康的事物缺乏分析、判断、辨别的能力,因而极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侵袭。
第二,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育不协调。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生理发育的速度加快,心理发育相对滞后,“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特征明显,普遍表现为自控能力较弱,挫折承受能力不强。
第三,青少年思想活跃,富于幻想,喜欢追求刺激,效仿心理较强,在特定环境中,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由此观之,我们必须努力把握少年社会化发展的规律,找准网络对其心理影响的原因,因势利导,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的认识论,也是不断发展的哲学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虽然不是直接的教育理论,但它却应该是我们开展教育科研必须依赖的哲学基础。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最前沿的科学论断。这一伟大理论站在哲学的高度,承认、重视人的主体性,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中,将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让每个人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的同时,也获得个性的进一步解放以及自由全面的发展,向人们展示了“和谐”的丰富内涵。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中,要努力学习体会马克思认识论及科学发展观理论,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使之对儿童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1.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分析法。
调查研究:主要在研究的前期。通过发放调查表,初步了解学生对网络的喜好程度及影响程度,为后项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行动研究:在建立健全班级信息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系统,以及学校网络教育管理机制,并不断实践、总结与完善,适时在一定范里内推广。
个案分析:主要是对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子女等特殊群体,进行个案研究,实行跟踪服务,把握群体规律,制定有效措施。
2.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03年7月--2003年9月)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统一组织和指导该课题的研究工作。(3)成立信息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负责教师培训和指导各班开展信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第二阶段(2003年10月--2004年8月)调查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发放
调查表,初步了解学生对网络的认识程度。(2)建立心理咨询、交流网站,提供学生倾诉心声的园地。(3)制订实施信息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方案,指导各成员制订好课题实验方案和实施计划,报课题领导小组审定。
第三阶段(2004年9月--2005年8月)实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探索实施信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2)班级信息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网络和管理评价系统基本建立,并取得初步研究成果。(3)对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子女等特殊群体,进行个案研究,制定相关措施,净化心理环境。(4)总结各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步经验,并推广。
第四阶段(2005年9月--2006年7月)总结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研究并初步完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网络和管理机制。(2)网络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之研究全面推进,并进一步巩固提高,总结经验并力争在全区推广。(3)各成员完成研究报告,编印实验研究报告集及论文集。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1.组建队伍,学习理论
课题研究是一项艰苦、复杂而长期的工作,不仅需要教师有吃苦耐劳的品质,更需要教师具有善于钻研、勇于探索、敢于改革的能力。这就需要凝聚一批教师,围绕课题研究内容,不断学习、实践、研究、思考,才能在一定时间内顺利完成研究任务。我们从学校实际出发,以“先吸收,再培养”为宗旨,吸收了学校优秀的班主任加入课题组。现在,我校课题组有低中高班主任各一名,心理健康老师两名,都是学校的骨干教师。“先吸收,再培养”目的在于吸纳对此课题感兴趣的成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进行研究地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科研质量。
我们理论培训也不放松。一是组织老师们学习建构主义理论,因为建构主义它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天生”就对信息技术“情有独钟”,它可以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二是多次组织教师外出听课。一方面把教师带出学校学习经验,每学期课题组都有成员外出听课学习。另一方面积极与兄弟学校加强沟通,增进校际间的交流。第三,积极参加苏州市组织的各级各类教科研活动,更新了教师的观念,开阔了教师的眼界。三是邀请专家、上级领导作讲座,了解教改动态,了解先进的经验。每学期我校都安排一个讲座。一年多来,我们邀请了江苏教育研究副主编金连平、研究生城博士后工作站齐伟等老师跟教师面对面交流,同时深入实验课堂,使教师们受益匪浅!四是要求要求教师从网上学习理论经验,参与网上论坛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增进横向交流。课题组有好几位教师在学校博客建立了个人空间。理论学习采用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结合、讨论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尤其是集中学习,更讲究其高效性及活动意义。分散学习也保质保量,要求写好个人心得,学校做到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督促。
同时加强了教师老师技能培训。我们要求课题组成员成为落实各类培训的先行者。2004年的上半学期,信息中心的老师组织课题组老师进行网页制作的培训;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全部通过了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并顺利通过了考核; 2005年6月,2名老师参加苏州市教育学会课题负责人培训班的学习,完成了培训班规定的各项任务,经书面考核,获得结业证书。实验教师认真上好实验课是搞好课题研究的关键。实验课分两种:一种是自己围绕课题开展的教学活动,我们称之为“研究活动”;另一种是在课题组范围内上的研究课,称为“实验课”。我们要求每位实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围绕课题研究目标积极开展研究活动,把比较成功的研究活动上传到网上;同时每位实验教师准备一节实验课,抓好备课、上课、评课各环节,强化实验教师的研讨意识,提高研究能力。
2.组织调查,分析原因
做好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前提是对我校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现状、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有较
全面、客观的了解。因此我们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表,从实验教师的班级中任抽80位同学进行了调查,并随机抽取了20份作为样卷,做了具体的分析。通过调查分析,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在我们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著名的家庭教育专家陈健翔博士指出,当前国内青少年网瘾人群集中在初高中学生偏多,但小学生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中,这与我们的调查分析大体吻合。这些“网瘾学生”的性情变得烦燥,具体还表现为身体技能下降、智商受阻、情商失衡、人格扭曲。网络成瘾 的深层原因恰恰是我国教育问题的放大,即学生成就感不足、生命活动单
一、人机交往贫乏、娱乐欠缺。
把调查的数据统计的放在这儿,作比较详细的分析,再与专家的说法进行对比。
作为家庭教育专家,陈博士特别指出现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由于独生子女政策,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进入“零风险”时代,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学生参加各种活动,从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在如何戒除网瘾上,陈博士提出自己的思路:首先,戒除网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家长、学校、社会一起参与,需要从医疗诊断、心理咨询、人际交往辅导等方面全面入手。其次,网瘾的“根”在网外--网外教育和引导失当,因此戒除网瘾关键是系统疏导。通过调查分析与比照性学习,为我们开展研究工作提供了借鉴和研究思路。
3.软硬兼施,健全机制
要课题研究中,我们积极加大了加快软硬件建设的步伐。硬件建设方面,为了促使课题研究的健康有效开展,我们本着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精神,竭尽所能,把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学校有五十坐标准机房两个,另外还有一个电子阅览室,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在软件开发和管理方面,学校构置了相当数量的软件,包括音像资料、投影片、光盘等。同时,积极建设本校的资源库,提升网络应用水平和技术,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教师在学校的任何一台电脑上可以访问资源库,下载后就可以使用,为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在今后的研究中,我校的资源库将不断地丰富起来,为我校的现代化教育提高服务。
4.心理辅导,完善个性
形成心理健康的一条重要途径是青少年在真实的社会中同他人和社会的互动。青少年时间充足、精力充沛、感情丰富,他们不但需要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也必须时时接受他人的喜怒哀乐。青少年只有置身于这种真实的情感环境中,才能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我,促进自身的社会化。但是,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多,家庭成员工作、学习、生活压力的加大,家庭内部的沟通减少,使青少年极易到网络中寻找社会交往和精神寄托。在虚拟网络中,传统的交往模式被彻底消灭。他们可以无话不说,无事不做,感受“自我价值”,寻找精神寄托,寻找刺激,打发时间。在现实生活中不能体现的情感体验在虚拟网络世界中可以轻易得到,久而久之,青少年不愿或很少向现实生活中的他人表露自身的真实情感,也不愿接受他人情感的表露,生活中稍有烦恼,便极易想到网吧,在那里逃离真实的情感世界。这种习惯严重阻碍着青少年个性情感的社会化发展。
试想,一个人得不到他人的尊重与信任,那他在其所生存环境中能够有归属感吗?如果此人在毫无归属感的环境中生存,因某些问题导致心理冲突而陷入痛苦,其心灵能否得到抚慰?毫无疑问,此时他们的第一心理需求自然是寻求能够支持他们的力量以获取心理上安慰与平衡,否则便是心理失衡和无助。而在网吧这个虚拟世界中,他们通过枪战游戏、聊天等方式,使其心理冲突得以缓解。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他们似乎已经找到了需要的感觉,仿佛视自己为“画”中人一般,久而久之,一种潜意识的心理状态不断积累,进而强化了意识的层次。其情绪显然受快乐欲望的支配,并周而复始地沉迷其中,形成了网上心理依赖。受毒之深,如同吸毒一般。
调查发现:经常出入网吧的青少年,普遍有厌学情绪,交友无助。无论在学校、家庭还是在社会,自己总是得不到理解和接纳,自尊心和自信心也经常遭受伤害,因此,自卑、怯懦、焦虑、烦躁、厌学、自制力差、受了委屈无处倾诉等就成了他们较为普遍的特征。而学校、家庭在教育方面,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智育,而忽视或弱化了学生的心理成长及心理需求方面的满足,使他们的成长环境受到扭曲。调查还表明,这些青少年也有对各种知识的需求与渴望,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对友情也有很高的期待,十分在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他们时常处于心理矛盾或冲突的痛苦之中,而得不到必要的帮助。在无奈中,使其想通过网上游戏体验成就感,以达到情绪的宣泄并从中寻求精神上的兴奋和刺激。
依恋网络造成青少年双重人格。何谓双重人格?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人在网络中的表现与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有很大的反差,甚至判若两人。在网络出现之前,人们一般采用语言和书面两种交流方式,这两种交流方式都具备确定性,即每个人都可以清楚地意识到交流的对象,从而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因此人们不得不按照自己的本来面目与他人交往。相反,网络的一大特点是匿名性,甚至连男、女、老、少,干什么的都无从知晓,这种间接虚拟的交流方式避免了面对面交流中出现的顾虑,却也带来了责任的缺失--每个人都可以不计后果地展示自己内心的隐私和黑暗,追求宣泄和解脱,久而久之,一些人在网络中“塑造”了一个虚拟的自己,这个虚拟的人物也许柔情万种,也许可怜之至,也许至刚至强,这个虚拟的人物满足了这些人实现“理想”的愿望,甚至有人纯粹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而骗取他人感情、财务,体现了人性中极不道德的、肮脏的一面,这就使现实中真实的人与网络中虚拟的人无法重合,不能相互印证,从而导致双重人格。网络双重人格不利于个体的健康发展,尤其是青少年,因为这种人格的裂变将直接导致某种心理偏差,如社交恐惧、否定和逃避现实,说谎等。同时,它也为社会带来了一些不稳定因素。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课题全体成员还努力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有效地渗透信息心理教育,引导学生健康上网、安全上网。同时,课题组成员把研究的心得与反思及时进行记载,并归纳总结与提炼,使之形成原则、方法与策略,为后继研究提供有力保障。学校还有一个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为了让学生健康上网,安全上网,学校进一步加强学校、家庭及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的健全与完善,这为课题顺利开展提供了保证。
举一个心理辅导的案例,我们的个案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本课题自2005年3月被确定为市级德育课题后,我们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了定向、连续、有序的研究。三年多来,我们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吸收外界教科研的信息和借鉴他人研究成果,朝着实验方案中制定的目标,扎实,勤恳地开展着研究工作,努力克服硬件、软件上的一些薄弱之处,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教师在课题研究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反思,认真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本文集收藏了教师参加各级比赛获奖、投稿发表的论文和教学设计,另有一部分是质量较高的教师经验总结。自从开展本课题研究以来,课题组成员及全校教师充分利用课题理论和实践的优势研究环境,积极撰写论文,发表多篇论文。有1位教师信息整合课获全国级一等奖。教师在各类基本功竞赛、课堂教学评比中获奖,在课堂教学观摩中和各类讲座中获得好评,获得各类综合性的荣誉称号;学生有?人获省、市级各类奖项。
师生和学生信息素养和技能的提高;可举例说明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堂教学模式的成功构建;可举例说明
科教师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意识的加强和能力提高;可举例说明
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的氛围形成,推进了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可举例说明
七、课题研究的困惑与讨论
现代显示器越变越薄,可聚集的网民越来越多。芸芸众生集合在这方的小天地里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语言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俯首及拾、遍地开花的都是异彩纷呈的网络语言。想要在这个地方推行某种“正统”表达方式是困难的,网络的自由空间注定了它的语言表达将无拘
无束。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漂亮的女孩不再是“美女”,而被称作“美眉”;称你是“大虾”,千万别生气,那是夸你是网络高手(大侠);如果有人发给你“7758520”,别以为是电话号码,他是想说“亲亲我吧我爱你”。在聊天室、BBS、讨论组里,网络语言漫天飞。何谓“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是指人们在网络交流中运用的一种特定的语言形式,通常以屏幕文字、音频及视频(如语音、视频聊天)等形式进行相互的思想、信息的传递和沟通。一方面,网络语言具有简捷、直观、通俗、幽默等特点,符合年轻人的个性选择,很容易在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中流行。另一方面,网络语言又具有隐蔽性、平等性和虚拟性等特点,在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网民群体中,由于人格、心智的局限,以及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极容易导致青少年网络语言的失范,引发人格分裂,而传统道德规范对网络语言的约束性不强,已不能适应网络社会的急剧发展。
其实世界上所有的语言产生都和今天的网络语言一样,都是为了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产生的,所不同的是产生的时代背景不相同。但是网络语言与现实语言也有共通性,即它们都应该遵守社会公德,互相尊重彼此的人格、传播健康向上的信息,这些都是应该遵循的普通的道德规范。然而,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是不能忽视的,在现实中,由于网络语言交流的特殊性,使得网络语言,特别是青少年的网络语言的失范,成为一个十分普遍而突出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仍然值得我们会思考与不断研究新的对策来加以解决。
(执笔人:冯凌燕,2006年11月)
附一:课题研究相关成果
学校获奖或相关荣誉表
教师发表论文表
教师获奖论文表
学生相关发表或获奖情况表
附二:课题研究资料汇编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例(文本、录像),主要是依据课题研究目标“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整合”而开展,教师参加各级公开课、研究课活动的文本与录像;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案例(文本);
3、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研究论文(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