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他们是怎样走进清华北大的 乔康
姓名:乔康
就读学校:北京大学药学院
高考成绩:650分
高中毕业学校:陕西省咸阳市渭城中学
★学习方法一
坚持记笔记 可当老师备课本
初中毕业后,乔康以全校第二的成绩考上了咸阳市最好的高中,并进入重点班。高一的课程对乔康来说很简单,他也因此有点沾沾自喜,滋生出骄傲的情绪。
大概是学校老师看出了重点班的学生都有点骄傲情绪,于是在第一次月考时给全班同学来了个下马威。那次考试题目非常难,大家普遍考得不好,乔康更是跌至年级140多名,对他来说不啻于一个巨大的打击,却也让他逐渐清醒起来,看到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自此以后,乔康的学习态度彻底转变,老师讲课的内容即使懂了,他也会认真听讲,笔记记得尤其认真、工整,仅物理一科的笔记就有三大本,高中毕业时,物理老师甚至找他要笔记当教案。
做笔记的习惯,乔康坚持了三年,从中受益匪浅。在课堂上记笔记,能把老师讲课的精华和核心记录下来,老师有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在课堂总结的知识点和一些方法、规律是课本和参考书中涉及不到的。做笔记不仅能记录下这些精华,加深对讲课内容的理解,更有利于考试前进行复习。
高中三年,乔康课桌上物品的摆放一直都坚持一种模式。文具盒摆在课桌正上方,方便拿笔;笔记本摆在正中间,那是课堂上要用到的主要工具;课本放在课桌左侧,便于翻看;草稿纸放在课桌右侧,老师的讲课速度很快,有些内容来不及记,就顺手在草稿纸上记下要点,课后再工工整整地誊写到笔记本上。
乔康记笔记也很讲究方法,每页纸的一侧都会留下一条边栏的位置,为所记的内容写批注,例如概念、公式、推理过程、例题、重点、难点、考点、总结等字样,目的是为了考试前复习翻看笔记本时,能一目了然,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学习方法二
制定任务表 比时间表更可行
乔康曾经尝试过制定时间表,一段时间后,他发现时间表并不可行,很难在既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时间表因此打乱,也显得没有任何意义。于是,他放弃时间表,改为给自己制定任务表,每天回家后列出当天要完成的任务,再一项项执行。
任务表上不是做数学题、背英语课文等粗略的内容,而是非常细致、具体的任务,比如做参考书上三角函数第一节的题目、做三篇阅读理解等。刚开始可能会很难完成任务表上的任务,但每天坚持这样做,日积月累后,就会发现完成任务的速度越来越快。
正是因为制定了任务表,要完成每天的任务,乔康的睡眠时间才会被再三“挤压”,但这也让他养成了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
通过任务表的实践,乔康总结出一个物理公式S(路程)=U(时间)ⅹV(速度)在生活中的运用,完成的任务和达到的目标相当于“S”(路程),如果速度不快,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如果时间不够,则要提高速度;若效率高,又能像挤海绵一样充分利用时间,那么能做到的事情就会越来越多。
★学习方法三
近20本错题本 在全班传阅
高中三年下来,乔康的错题本共有近20本,在同学看来,这是一个蔚为大观的“壮举”。他的错题本也经常在全班传阅。
每次考试过后,乔康都会找老师要几份考试的试卷,把他做错的题目、典型题、有价值的题目、有多种解法的题目一一从试卷上剪下来,贴到自己的错题本上,然后在不借助任何外界帮助的情况下重新做题,总结每一道题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对于有多种解法的题,他会详细写下每种解法的解题步骤。
在乔康看来,考试前为复习花费了不少时间,考试时做一份试卷耗时两小时,之后老师的讲解也有两节课的时间,如果不认真总结试卷,都对不起之前花费的时间。此外,从出题人的角度来看,出一份试卷的目的是尽量覆盖所有知识点,考后认真总结试卷,也是对知识点的一次细致复习。
进入高三后,新课程都已结束,该掌握的知识已经基本掌握,剩下的便是查漏补缺的工作。乔康认为,一份纸卷就是一张网,通过每次总结,找出“网”上的漏洞,进行弥补,如此以往,多次考试后,“网”铺得越来越细密,知识漏洞也会越来越少。
★分科方法
数学—多做题 善于总结
乔康说自己学数学没有捷径,只能靠多做题。多做题不是陷入题海中无法自拔,关键是要选对适合自己的参考书。乔康选择的都是典型例题,对每道题目都是详细解析的参考书。
做参考书上的习题时,乔康要求自己每一步解题步骤都不能省略,有多种解法的题,也必须写下每种解法的解题步骤。他的参考书上,空白部分遍布密密麻麻的字迹,他习惯在参考书上直接做题,写下对每道题的总结分析,这样便于日后复习时翻看。
英语—阅读理解需集中训练
高考前两个多月,乔康买了一本英语阅读训练专项参考书,共有150篇阅读理解,由于封面是黑色的,乔康管那本书叫“黑皮书”。
乔康给自己制定了阅读理解做题计划:每天做5篇阅读理解,每篇耗时5分钟。通常做一篇阅读理解需要10分钟,但他把时间缩短为5分钟,用以训练自己的做题速度,提高效率。
一个月的时间,做完150篇阅读理解后,乔康突然觉得考试中做阅读理解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每次考试几乎都能全对。至今他也无法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飞跃,或许只能用哲学原理来解释: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发生质的飞跃。
★高考经历
考前频出状况 却未影响成绩
高考之前,乔康复习得很充分,也可谓踌躇满志,但让他和家人没想到的是,高考时却频出状况,让人措手不及。
高考的前一天,6月6日下午,乔康突发急性眼结膜炎,两眼通红、肿胀,把爸爸妈妈吓坏了,赶紧带他去医院,滴了一个晚上眼药水后,幸好第二天起来眼睛已经不太肿了。
6月8日早上,乔康突发低烧,老师特许他进考场后带着毛巾蘸冷水。理综考试时,他通常会按照生物、化学、物理的顺序做题,也是从易到难的过程。但生物的第一道大题难度非常大,乔康开始做化学题,没想到化学的第一道大题依然卡壳了。他有点慌,因为生物和化学是他的强项,每次考试几乎都是满分。他放下生物和化学的所有大题,开始做物理,所幸物理答题非常顺利。
做完物理题后,只剩下一个小时,生物和化学的大题目都一道未动,乔康开始紧张。用毛巾蘸冷水敷脸后,他开始认真看题目,让自己平静下来。最后,除了生物第一道大题,其他题目都迎刃而解。
★课外资源
上网校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
乔康在大学期间多次担任学校晚会的主持人,他把这种不怯场的能力归功于在四中网校的讲座上得到的训练。
考上北京大学后,乔康在咸阳小有名气,四中网校咸阳分校的老师邀请乔康为高中学生作报告,分享学习经验。乔康记得第一次作报告是在西安交通大学的思源礼堂里,有2000多人参加。
报告会的前一天晚上,他专门写了密密麻麻的一张纸,把自己要说的话都写在上面,上台前看见黑压压的人群,依然紧张不已。硬着头皮上台后,他却突然平静下来,在台上侃侃而谈,他第一次发现自己有这样的能力。此后的报告会和讲座更是顺利,而且人越多,乔康反而越兴奋。
上高一时,乔康报了四中网校,在网校上经常使用的是“名师答疑”,乔康至今还记得他在上面提了一个问题:“速度和速率的区别是什么?”老师马上给出了他答复:“一个是标量,一个是矢量。”这个问题困扰了乔康很长时间,学校老师也无法给出他答复。
四中网校上的内容繁多,蕴含了各方面的内容,乔康认为最重要的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作为对学习的一种补充和帮助,才能达到使用的目的。
第二篇:他们是怎样走进清华北大的 周昱瑶
名:周昱瑶
就读学校:清华大学自动化系
高考成绩:684分
高中毕业学校:云南丽江市第一中学
★分科备考方法
英 语
学英语,首先要制订一个学习计划,包括一个可实现的目标。一个简单办法是:每天学习英语一个半小时,这一个半小时用来做三件事:
第一,多识字。词汇是英语的基础,高考前的寒假中至少要将这些词汇默写两遍。
第二,抓大头。阅读和完型填空是英语试卷中分数比例最高的项目。每天做一点,比如3篇阅读理解、1篇完型填空等。但必须限时做,和考试一样。
第三,勤背诵。最好能背诵3至5篇经典范文,每天还要朗读20分钟。朗读和背诵可以增强语感,有时候能凭语感迅速找到要填写的词汇,或者能迅速抓到一篇文章的中心意思。
此外,休息放松时适当看一些英语原版电影或CCTV9的电视节目,就更好了。这和朗读、背诵英语课文的道理一样。
语 文
每天进行一定量的阅读,可以对语感进行保鲜。
首先,每天自选一篇现当代作家的散文、杂文进行阅读。
其次,要多背古诗文,但这个背诵工作不能拖到高考后期,要在高考前期最好是在上学期就来完成这些准备工作。因为熟背古文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而且也会提高对文言文语感的把握能力。最后,针对高考中的客观题,需要进行错题收集,这也是将知识点进行整理和积累的一种方法。由于语文高考题中的主观题占分越来越多,所以要通过训练来掌握一些答题规范,在老师平时的讲解中,寻找解答此类试题的方法。
★备考心态
知识扎实安心 考前放松必须
周昱瑶一直没给自己定太高的目标,所以整个应考过程都非常平静。她跟着学校的规划,并执行着自己的计划,因为需要背的科目在上学期已经全部背熟了,下学期就只需要抽小块的时间去巩固,大块的时间可以用来学习讲究方法的科目。这样做的好处是使时间很充裕,更重要的是,让自己的应考心态平稳了,不会整天操心哪门课还没背熟了。
一般中学里,到高考前最后一周都会给同学们放假,周昱瑶的学校也给他们放了七天假。虽说压力小,但高考毕竟不是件简单的事。为了让周昱瑶放轻松,她的妈妈整天拉着女儿散步、逛街,还鼓动她买了一大堆零食,虽然这些零食周昱瑶未必能吃,但妈妈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女儿宣泄紧张的情绪。
★生活作息
睡觉前放松自己 周末真正的休息
周昱瑶有个绰号叫“睡神一号”,这是因为她特别爱睡觉,但她的觉就像猫打盹一样,课间10分钟都能被她充分利用。晚上休息前,周昱瑶会听会儿音乐或者看会儿武侠小说,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事情,却
让她紧绷了一天的神经得到了缓冲。周末,爸爸还会带着她打篮球,运动完再看会儿漫画,周昱瑶的星期天,是真正意义上的休息天。
周昱瑶备考成功,顺利进入清华,她最需要感谢的就是父母。周昱瑶进入高三后,因为要在学校上晚自习,需要在校吃饭,她不喜欢吃食堂,妈妈便在学校附近租了间房子,专门为周昱瑶做晚饭。晚自习回家,还有妈妈准备的宵夜。
妈妈操心营养,爸爸就当起了保镖。周昱瑶上晚自习,每天要11点以后才放学,为了确保女儿的安全,同时又能了解女儿的动态,周昱瑶的爸爸每天晚上都会去校门口接女儿。父女俩晚上骑着自行车穿越丽江古城,讨论问题、探讨理想,周昱瑶说,那种感觉很享受。
★志愿填报
挑学校看专业 挑专业看内容
许多高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只注重院校,有的为了确保能考上,甚至不挑选专业,周昱瑶认为这样非常不科学。高考分数没出来前,她一直的目标是北航,分数出来后,有希望能上清华,周昱瑶的父母和老师,经过多方面分析后,让周昱瑶报清华。
确定报清华后,为了能学习自己喜欢的空气动力学,周昱瑶决定选报清华航院,但经过查找,她发现航院要学近90门课,这令一向好动、爱玩的她打了退堂鼓,她不想让自己太累,于是就放弃了航院,报了自动化系。
周昱瑶说,如果她事先没有去查相关的院系资料以及所学内容,科目安排,她可能就去了航院,但这样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实在太累了。所以她认为,要参加高考的同学们,一定不要盲目选院校和专业,一定要事先了解一下自己想报的专业都学什么课程,不要简单地从院系或专业的名称来下判断。
★网校资源
网校是调节器 题型新贴高考
四中网校是周昱瑶的妈妈帮她定的。在压力最大的时候,上四中网校做做自测题,就成了周昱瑶平时的调节器。网校的在线测评、错题本,都可以有针对性的帮助复习,可以清楚的了解自己的进步情况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除了做题,她还会上论班级坛转转,看看别人都在干什么,学什么。
当然对周昱瑶帮助比较大的,还是四中网校上总结的知识点,对高三最后冲刺很有用。周昱瑶做题做累了,或者看书看累了,就会在网校里听课件,也算作暂时的放松。
周昱瑶认为网校上的模拟题比较新,不像课本上的或者一些模拟试卷,内容一直没变,题型也还是老一套,一点不新鲜。而网校的题型很新,比较贴近变化中的高考。
第三篇:他们是怎样走进清华北大的 冯洋
姓名:冯洋
就读学校:清华大学理学院基础科学班
高考成绩:保送清华
高中毕业学校:芜湖一中
★学习理念
不在乎排名 注重探索学科知识
通过政治学科的尝试,冯洋发现凭自己的能力,可以很轻松地找到学习的规律和应试的技巧,但他却打心里不愿意这样做。
冯洋记得一个小故事,一只猪走进了象群,猪取笑大象的鼻子长而丑陋,结果大象把自己的鼻子割掉了。在冯洋看来,世界上有三种人,一种人就像故事里的大象一样,别人说什么就做什么,无论事情正确与否,第二种人是想法和行为暂时比别人超前的人,第三种人则是像梵•高那样领先于时代的人,甚至不为同时代的人所理解。
冯洋说自己不可能成为第三种人,但绝对不能成为第一种人,不能唯别人的话是从,而是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当冯洋发现自己可以轻松自如地找到考试技巧,并且能成功地应付考试时,他反而不计较考试,不在乎成绩和排名了,开始以一种轻松的心态进行学习,上课时自己看书,推导定理,课后也只挑自己认为有趣的题目做。
冯洋认为为成绩、排名、升学而学习过于功利,他不在乎自己的分数和排名,而是注重对学科知识的探索,在他看来,那是与学科知识的一种沟通,他能心无旁骛地沉浸在那种探索中。
冯洋对自己的学习状态有一个清晰的把握,他觉得只要自己对自己的状态满意就行。当其他同学大都是背负着任务被动学习时,冯洋却是主动学习,并能找到学习的乐趣,成绩自然不赖,但此时的冯洋,已对分数和名次毫不关心。
★学习方法
数学—把几何当作古老学科膜拜
几何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冯洋虽然没有看过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等古典书籍,却仍然把几何当作一门古老的学科来膜拜。
刚开始学几何时,冯洋发现教科书的编排不太符合逻辑,把几何作为一个学科的整体性打散了,听老师讲完同位角相等、对顶角相等等最基本的几何定理后,从等腰三角形那个章节开始,冯洋就决定自学几何了。上课时他听老师讲完一个定理后就不再听讲,而是自己埋头去证明定理。
做作业或考试时,冯洋要求自己不能省略任何一个推理论证的步骤。当看到老师或同学解题时省略了一些步骤时,冯洋觉得无法忍受,在他看来,那些步骤恰恰是最能体现几何学精髓的地方。
冯洋很享受自己推导定理的过程,仿佛在冥冥之中找到了和这门古老学科连结的通道。
英语—摒弃应试 按照语言规律学英语
冯洋学习英语的方法也和同学完全不同,但他的理念却是学习英语最正确的方法。
刚开始学英语时,冯洋就意识到学英语应该开口说话,而不是先背单词、学语法。同样是学习语言,他联想到学习母语的过程,每个人打小开口说话都不是从学单词开始的,而是身处语言环境中耳濡目染之后,自然而然便说出来了。
学英语虽然没有语言环境,但学习任何语言的目的都是为了应用,也就是为了说出来。冯洋在课堂上仍然跟着老师的进度学语法、看课文,课后他却潜心看英文电影、听英语歌。当他觉得能听懂、看懂英文电影时,便觉得自己的英语听力应该不成问题了。
冯洋从来没有正经背过英语单词,初二结束的那个暑假,他突然有一种强烈想说英语的想法,但找不到人对话,他只能打开录音机,跟着标准读音疯狂地背课文。这样,既确保了自己发音的正确,让自己敢于说英语,通过背课文,单词其实也都记下来了。
冯洋刻意按照语言学习的方法来学英语,直接导致他应试能力的下降。英语老师很为冯洋着急,找到冯洋和他妈妈谈话,让冯洋的妈妈每天给他听写英语单词,每两个星期都要把听写本交给老师检查。
家庭听写持续了一段时间后,冯洋的英语成绩很快就提高了,就像冯洋所说,他心里有一套明确的标准和方法找到应试的技巧,只是自己不愿意用罢了。
高二结束后的暑假,冯洋央求妈妈买了台笔记本电脑,因为他要开始系统整理英语单选题。
通过做练习题和试卷,冯洋发现英语单选题中有很多重复出现的题,各种参考书更是互相抄袭,他决定把自己做过的题目和参考书上的习题进行整理,挑选出没有重复的试题,不仅方便自己复习,这份资料更能为学弟学妹们提供便利。
整理习题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从高二结束后的暑假一直持续到上大学之前,冯洋挑选了两本参考书,把每道没有重复的题目逐一录入电脑中,并且按照题目首字母的顺序进行排序,一年的时间下来,冯洋共录入了6000道英语单选题,而且没有一道题目是重复的。
上大学后,冯洋的笔记本电脑在学校图书馆被人偷走,这让他郁闷不已,因为6000道英语单选题和其他一些重要资料都没有备份,再也找不回来了。
竞赛之路•抉择
★高一时决定参加竞赛放弃高考
中考之前,冯洋参加了芜湖一中高中部理科实验班的考试,试卷题量多,出题思路也很刁钻,却很对冯洋的胃口,一边考试一边探索,让他觉得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快感,冯洋称之为“很低级的快感”(受到好奇心驱使而产生的快感)。
考上理科实验班后,中考成绩便无足轻重,只需走一个过场而已。
初三结束的暑假,冯洋过得挺快乐,先学吉他,再去沈阳去找爸爸。那个暑假,爸爸带着他在东北旅行了一圈,对生活在丘陵地带的冯洋来说,东北的风景让他觉得很新奇。汽车驶在高速公路上,冯洋看见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在大连看见了浩淼的大海,他突然觉得心里辽阔起来。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他下决心要做个中规中矩的好学生。
回到学校后,冯洋试着调整自己的状态,每堂课都认真听讲,仔细做课堂笔记,课后也如数完成作业。
读高中后,冯洋所在的班级是理科实验班,班里的学生被分成数学、物理、化学、生物4个小组,竞赛和高考两条路齐头并进。
正因为是理科实验班,老师讲课的进度比普通班级快乐许多,高二结束时,除了语文科目,其他科目的课程都已结束,高三一年专门为竞赛和高考做准备。
虽然冯洋开始中规中矩地学习,但过于紧张的学习仍让他觉得无法适应,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收效甚微,冯洋依然无法达到常人眼中好学生的标准。
冯洋知道,若参加竞赛能获省一等奖,进入全国决赛,很可能获得保送资格。经过仔细思索后,冯洋决定专心走竞赛道路,他跟妈妈说:“我不是高考的料,还是参加竞赛吧。”爸爸知道冯洋的决定后,特地乘飞机赶回来与冯洋商量。
最终,父母都尊重冯洋的决定,父亲的要求只有一个:走竞赛道路的同时也不能放弃高考。冯洋心里知道一旦决定参加竞赛,就必然要放弃高考,但为了让父母放心,他只好在口头上答应了爸爸的要求。
竞赛之路•调整
★学科成绩稳定有助心态平和
决定走竞赛道路后,冯洋在准备物理竞赛上投入了绝大部分精力。高一结束后的暑假,物理老师借了一本电磁学方面的竞赛书给冯洋,编者是一位在力学方面颇有研究的大学教授。
暑假里天气炎热,冯洋怕热,尤其不喜欢出汗后身上黏糊糊的感觉,他只好每天趴在或躺在地上,变化各种让自己凉快一点的姿势看书。暑假过后,冯洋看完了整本电磁学的竞赛书,并把书上所有的练习题都抄在一个本子上。
高二的学习依旧紧张,冯洋觉得很难合理调配时间,心理上难免紧张,他开始每天晚上在学校操场上跑步,以使心态平和,跑完步后一边压腿一边跟着磁带读英语。
上高二时,冯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备考学科上,竞赛复习的重点则是理解概念。在他看来,不管是准备高考还是竞赛,理解概念都是最重要的。
通过一个学期的调整,成绩虽然不拔尖,但各科老师都没来找冯洋谈话,他觉得自己的目标达到了,而且他在心里衡量过,以目前的水平,考上中国科技大学不成问题。学习成绩的稳定让他逐渐踏实下来,心态也更平和了。
竞赛之路•备战
★翘课“啃”大学物理教材
高二下学期开学,离2007年9月初的初赛(市级竞赛,为省级竞赛选拔参赛选手)只有8个月的时间,为了让自己从学科备考的状态进入备战竞赛状态,冯洋开始抄竞赛题的题典,以便尽快适应做竞赛大型题目的艰巨工程。
冯洋找到物理老师,商量能否不上物理课,自己复习竞赛内容。为了让冯洋安心备赛,物理老师答应了他的请求,并告诉他有问题可以随时来问。此后,每逢物理课,冯洋的身影便出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自习教室里、草坪上、花坛边,“啃”着大学物理教材。
高二结束后的暑假,班里参加物理竞赛的学生随物理老师一起到合肥,参加中国科技大学和安徽大学举行的竞赛培训班。那段时间只专注于竞赛,有一种单纯的快乐,十来个人的集体生活让冯洋感受到了大家抱作一团的温暖。在培训班里,冯洋还遇见了编写电磁学竞赛书的那位大学教授,特地向他请教了一些力学问题。
9月初的初赛冯洋顺利过关,获得复赛(省级竞赛,为全国竞赛选拔参赛选手)资格。参加复赛前,冯洋特地报名参加了四中网校,他想给自己留一条退路,一旦竞赛失败,他很需要这样一个平台来备战高考。
竞赛之路•决战
★获省物理竞赛一等奖顺利进入决赛
2007年9月23日的复赛是决定冯洋是否能获得保送名额、晋级全国竞赛的一场关键比赛。
复赛之前,冯洋一直在不断看题,把以前做过的题目和参加培训时的笔记重新温习了一遍。某次在学校上晚自习时,冯洋突然想到一道题目的解法,那道题困扰了物理竞赛小组的同学一年多时间。冯洋在黑板上用黄色粉笔写下了解题过程。此后,无论哪个班级用那间教室,冯洋写下的解题过程都一直原原本本保留在黑板上。
复赛时,冯洋的父母陪着他一起去合肥,因为房间不够,冯洋一家三口没有和参加竞赛的学生住在同一家宾馆,而是另外找了一家旅馆住下。冯洋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在一楼的阴暗房间,屋里灯光昏黄,红色窗帘外是高大的树木和池塘。
旅馆让冯洋找到了一种静谧的感觉,复赛前一天的下午,他就是在旅馆房间昏黄的灯光下看课件、梳理结构,心中静如止水。
复赛当天,冯洋早晨6点就起床了,他告诉自己一定要兴奋起来。到考场后,冯洋开始四处乱蹿,看见熟人就跑上去打招呼、拥抱,他想用这种方式让自己兴奋起来,缓解考场上的紧张情绪。
开始考试后,冯洋被一道题目卡住了,因为大赛经验丰富,很快便让自己平静下来,顺利解完其他题目。
复试结果出来,冯洋获得安徽省一等奖,进入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于2007年11月在深圳举行,冯洋的目标是为学校挣得一块银牌,以填补学校在物理竞赛上的获奖空缺。
但冯洋在决赛中没有如愿以偿,只获得了一枚铜牌,为此,他把自己归结为失败者,没有参加颁奖典礼就直接回到学校了。
★保送前后
获得学校唯一一个保送清华大学的名额
从深圳回到学校后,冯洋参加了学校的高三模拟考试,那是关系到是否能得到保送资格的考试。之前他一直把全部精力投身于竞赛,那次模考中却拿到了第9名,超过了另外两个参加数学和化学竞赛的同学,获得学校唯一一个保送清华大学的名额。
高三上学期,冯洋几乎是在奔波中度过的,11月去深圳参加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12月又赴杭州参加清华大学保送生自主招生考试。考试的过程和结果都没有悬念,冯洋被清华大学理学院基础科学班录取。
第四篇:读《清华北大他们是怎样考上的》有感
读《清华北大他们是怎样考上的》有感
《清华、北大,他们是怎样考上的》这本书记录了一位教师对18位考上清华、北大学生的对话实况。
他们有的曾经和我们大家一样,没考上重点高中,没进实验班。他们曾是普通班的20多名,或年级150多名,甚至是年级200多名。那么他们是怎样成功的呢?
根据他们的叙述,我发现他们提到最多的就是树立目标的意识。真正有远大理想和确切目标的孩子都能从过分贪玩中“拔”出来,用心学习。要想获得成功,最忌讳的就是没有目标,终日无所事事,就像一叶无人驾驶的小舟,漫无目的随风飘荡。每个人的目标只能靠自己选择,任何人都不能代替。有的家长给自己的孩子规定目标是北大、清华,若考不上会怎样怎样,其实成功是需要激励的,激励需要榜样,榜样就在我们身边的师长、同学伙伴中。身教胜于言传,崇尚知识的家长,将会影响感染自己的孩子。
像我们这些刚刚进入高中的新生,还需要有适应意识。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适应新的环境;以高中三年的学习目标,来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并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以高中各科的知识特点,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探究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我们还需要有正视挫折的意识。月考刚刚考完,大家的成绩都不是很好。许多同学遇到挫折后就败下阵来。若正视挫折的话,这小小的月考并代表不了什么,只要冷静分析没考好的原因以及时弥补自己的过失,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过分着急只能不断放大挫折对自己的不良影响。
小学、初中成绩的好坏,与未来好坏关系不大,只要不要成敢于平庸的心态,敢想敢做,敢于拼搏,就一定会成功,所以我们要树立拼搏精神,有拼搏的意识,我们要正确面对差科,多数学生接触新科目时,会不适应,这时有的学生轻易给自己下了结论:我学不好这科。我总是想:我不适合学数学,没数学天赋,但以后我会努力的拼搏的,我相信坚持、坚持、再坚持,成功会向我招手。
我坚信:成功属于我。
第五篇:他们是怎样工作的教学设计
《它们是怎样工作的 》 教学设计
刘俊芝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电灯泡、摩托车入手,设计了两个活动和一个拓展活动,用来说明能量装置的作用,启发学生发现和提出有关能量转化的问题。其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探究不同形式能量的转化,难点是制作风动小鼓。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透过一些装置的工作过程分析出能量是怎样转化的。2.能设计并制作出一个风动小装置。
3.能分析出自己制作的装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对同学的设计、制作成果进行公正的评价,并帮助加以完善和改进。
三、科学知识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通过不同的装置被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从图中分析、描述能量在不同物体之间转化的途径,在转化过程中利用了哪些技术和设备。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探究不同形式能量的转化。难点:制作风动小鼓。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电灯、电吹风、摩托车、电视机、自行车、电热水器的图片。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讲述:人们在生活中,为了更好的利用能量,需要通过一定的装置来实现能量的转化。电灯泡、摩托车都是一些常见的转化装置。你知道能量通过这些装置是怎样转化的吗?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二)新课教学 活动1:能量的转化
1.出示电吹风,提问:打开开关,电吹风就会吹出热风,把湿头发吹干。你能够分析电吹风机工作时,输出和输入的是什么形式的能量?
2.学生分析,并将分析的结果填写在书本P49。
3.引导学生汇报,提示电吹风的能量转化可不只有一种!
4.提问:在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能量转化的装置,它们是怎样工作的? 5.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能量转化装置,并填写在书本中的空白处。电灯、电热水器、凤力发电机、摩托车、电视机、自行车 6.讨论:我们在使用这些装置时,能量是怎样转化的?
7.观察:在教材P50的图中,你能够分析其中能量在各种物体中是怎样转化的吗?
8.将能量转化的过程记录在教材P50的表格中。活动2:制作风动小装置
1.布置任务:让我们利用风能,设计并制作一个小装置,使它在风的吹动下发出声音。
2.小组讨论:准备的材料和制作的过程、方法。3.小组的分工。
4.介绍并参照P51提供的制作方法。
5.学生在自己做的前提下,可以结合书本的提示来完成制作。6.学生制作。
7.分析风动小鼓在工作时,能量是怎样转化的呢? 8.创新:你还能够设计出更好的吗? 9.小组并结合全班的进行评价。★拓展:改造风车模型
(1)找更多的风动装置、电动装置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它们的工作过程和能量转化过程。
(2)让学生找出改造风车的办法,使风能转化成电能,将大家的办法记录下来。
(3)通过讨论交流,选出最佳的方案。板书设计:
第十一课 它们是怎样工作的
风动小鼓的能量转化过程: 风能——机械能——声能。
《它们是怎样工作的》说课稿
刘俊芝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人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第四课《它们是怎样工作的》。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法、说材料、说教学流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说教材
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第四课,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生活中的能量和植物与能量、物与能量的的知识基础上,继续学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体会到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存在着多种形式的能量,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相互影响,从而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运动与变化,维持着各种物体之间的平衡。能量的转化和控制促进了人类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技术的进步又为人类更好地控制、转化能量提高了条件。《它们是怎样工作的》围绕能量转化设计了两个活动和一个拓展活动。本课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电灯泡、摩托车入手,说明能量装置的作用,启发学生发现和提出有关能量转化的问题。活动1通过分析电吹风机等能量转化装置工作时所输入和输出的能量,认识几天的能量转化装置是怎样将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通过分析电能的产生和利用,描述能量在物体之间的转化过程。活动2通过引领学生设计制作风动装置,从实践层面上体验感受将风能转化成机械能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技术设计与制作能力和创造力,同时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有关能量转化的问题。结合教材的内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透过一些装置的工作过程分析出能量是怎样转化的。2.能设计并制作出一个风动小装置。
3.能分析出自己制作的装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对同学的设计、制作成果进行公正的评价,并帮助加以完善和改进。科学知识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通过不同的装置被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从图中分析、描述能量在不同物体之间转化的途径,在转化过程中利用了哪些技术和设备。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究不同形式能量的转化。教学难点:制作风动小鼓。学生的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基础的科学知识,有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对于能
量的多种形式,学生第一次学习,但是本节内容比较简单,在教学中,不仅应该调动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更应该使学习基础比较薄弱,或对科学这门课失去信心的同学在课堂上也有表现的机会,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学习科学的自信心。
三、说教法、说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实验,认识能量的转化方式和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通过技术设计和技术制作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这样不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力图体现以活动组织教学,还通过营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认识能量的转换。
四、说材料
我利用了多媒体,电灯、电吹风、摩托车、电视机、自行车、电热水器的图片、风动小鼓材料完成本课的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
六年级学生对能量转换基本没有科学的清晰的认识,教学时通过身边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弄清能量的转换是怎么回事,如通过开灯、放课件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人们在生活中,为了更好的利用能量,需要通过一定的装置来实现能量的转化。教师通过和学生谈话“电灯泡、摩托车都是一些常见的转化装置。你知道能量通过这些装置是怎样转化的吗?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引导学生认识能量可以转换并经常转换,能量的转换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为本课重难点突破做好铺垫。
2、自学: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首先我安排学生自己思考并试着完成49页能量的转化,通过自学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时间,并让学生对能量的转化在大脑之中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又安排了50页观察下图,分析能量在物体之间是怎样转化的,从学生较熟悉生活入手学习,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建构自己有价值的知识并迅速地发展其思维能力。
3、合作探究
科学课强调使学生学会科学的看问题和想问题,定量分析能使他们的头脑更精确化更科学化,只有能用一定数据来描述事物时,才算达到对事物性质的真正了解。因此我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师生共同讨论梳理图上的复杂而连贯的能量转换过程。这是书上的一幅彩图,教师引导学生准确描述,“流水能----机械能----电能----热能、光能、声能、风能”让学生体会到能量既不能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一种能量的消失,必然伴随着其他形式的能量的产生,并且任何一种形式的能量在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过程中,其总量都是守恒的。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是最普遍的定律之一,也是整个自然界遵守的普遍规律。这样就浅入深出将一个抽象的科学知识体系——能量守恒定律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科学的概念和思维。
在制作风动小装置的活动时,我设计让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风动小鼓。通过学生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合作,让学生亲历合作研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合作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这便是真正的科学教育。
4、展示交流
展示是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和评价学习效果的核心,是解决学生学习内驱力的金钥匙。高效课堂主张人人参与,个个展示,展示是学习成果的“发表、暴露、提升”。展示是课堂上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点燃学生智慧的重要抓手,是课堂教学中呈现的高效。
我在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能量转化的个人展示,和风动小鼓的成果展示,通过展示,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敢于展示,会展示”;
5、反馈:;在讲解完新的内容后,我留出充分的时间,及时的让学;板书设计:;它们是怎样工作的;流水能——电能——机械能——热能、光能、声能、风;风动小鼓的能量转化过程:;风能——机械能——声能;氛围中 “敢于展示,会展示”。让他们在展示中学生体会到能量的转化过程,体验到学习的愉快和幸福,体会到学习的成功感。
5、反馈:
在讲解完新的内容后,我留出充分的时间,及时的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练习,设计了填空题,目的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并让学生再次对能量的转化有一个新的认识和提高。
板书设计: 第十一课
它们是怎样工作的 风动小鼓的能量转化过程: 风能——机械能——声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