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常态下推动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的探索和实践
新常态下推动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的探索和实践
[摘 要]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全党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同时,围绕晋煤集团企业“改革驱动、二次转型、转换动能、提质增效”的总体思路,和新时代工会组织建设工作所面临的新情况新变化新任务,如何在新常态下推动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的探索和实践,如何取得实效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工会工作 创新发展 探索 实践
中图分类号:S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8-0148-01
一、树牢大局意识,推动观念创新。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主动开展创新活动的观念和意识,表现为对创新的重视、追求和开展创新活动的兴趣和欲望。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就跟员工要准时上下班一样重要,作为员工的一种职业习惯,企业才有生机勃勃的生机和巨大的潜力。因此,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是企业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课程。
(一)充分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的作用
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国梦需要许多必备要件,其中之一就是创新,创新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起到基础和驱动的双重作用。晋煤集团成庄矿工会充分利用“晨光创新工作室”的有利条件,经常组织在技术技能、科研技改、经营管理、创新创效等方面有一定技术专长、工作经验、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本单位劳动模范或职工技能人才,以破解企业发展难题为根本,围绕本单位重点建设项目、关键技术岗位和重点生产环节开展技术革新、技术攻关、发明创造、合理化建议、难题会诊、项目研发、课题分析等科技创新活动,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难题。通过劳模的示范带动作用,激励和促进员工成长,实现技术、管理、服务等基础性工作的创新,将更多的技术成果和管理方法转化为生产力,持续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社会形象,这不但是企业树典立范的目的,也和“发挥劳模作用,带动员工自我创新”的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创建目的是一致的。
(二)提升普通员工的创新意识
企业发展,离不开作为主体的员工。要想提升员工创新意识,首先,该矿工会加强“员工与企业”关系的引导,让员工牢固树立“矿兴我荣,矿衰我耻”的观念,激发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事业心,增进职工对企业的感情和归属感;其次,利用各类会议、各种媒体加强创新工作的宣传,让员工明白,创新有大有小,却无处不在。重大的发现、重大的创造、重大的改革是创新;拓展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提出合理化建议也是创新,鼓励职工结合现场实际多出点子,积极参与各项改造。第三,通过各种渠道对员工进行理念灌输与行为引导,让员工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创新工作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实惠,也是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好的创新项目在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工人的工作劳动强度,改善工作环境、提升安全系数,减少事故的发生等等,引导工人自觉、主动参与技改创新。第四,重视员工的首创精神,从精神上、物质上积极鼓励员工立足岗位,查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员工自主创新能力。第五,积极在单位内部推广,宣传单位小改小革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等,真正?员工从思想上重视“创新创效”工作,摒弃对工作中存在问题“熟视无睹,麻木不仁”的懒汉思想,为确保设备的高效、快捷运行,提升精细管理水平勤动手、多动脑,真正让员工的创新意识贯穿于整个生产的全过程,2017年全年申报金点子100余项,用实际行动去实现安全生产效益最大化。
二、树牢服务意识,推动培训创新
2017年,是该矿抓责任落实,强素质教育的关键之年,为适应矿井生产形势,要进一步增强职工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矿工会大兴学习之风,找准工作和学习的结合点和落脚点,把学习提升和企业任务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有针对性地引导职工认清企业改革发展的形势,来实现新形势下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以下就拿该矿洗选厂为例把培训创新方式详细介绍一下:
1、培训人数进行“量化”。该矿洗选厂要求厂属正队以上管理人员每月不少于对4名员工进行岗位教育;各车间副队管理人员每月不少于对本车间的8名员工进行岗位教育;调度化验车间、厂部副队管理人员每月不少于对全厂各车间6名员工进行岗位教育;厂部业务室其它管理人员每月不少于对全厂各车间2名员工进行岗位教育。
2、对培训过程进行“细化”。管理人员上岗需携带《员工岗位培训卡》,每月26日前将《员工岗位培训卡》交安监室;车间负责存放、保管、更换《员工岗位培训记录本》及收集本车间管理人员《员工岗位培训卡》,每月25日更换下月记录本,26日前将上月培训卡、记录本交安检室;员工岗位培训完成后,受训员工要在《员工岗位培训卡》中签字认可,当班下班前将培训情况填写到《员工岗位培训记录本》中。
3、对培训内容实行“全面化”。要求培训内容以实际工作为出发点,可就现场中存在的安全注意事项、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隐患细则、三违细则、岗位应知应会、操作规程、事故处理等对岗位员工进行培训。
4、对培训结果实行“规范化”。考核周期为上月25日到本月24日;安检室负责将每月《员工岗位培训卡》、《员工岗位培训记录本》对照汇总、考核。
三、发挥工会职能,抓好劳动竞赛。
开展劳动竞赛活动是工会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增强干部职工主人翁意识,引导干部职工参与安全生产的重要载体。为了适应新形势,洗选厂工会积极采取措施,根据形势的变化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企业的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为企业生存和发展服务。
今年以来,为了赛出好成绩,该矿工会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探索劳动竞赛新形式,创新劳动竞赛载体,增强职工的创新意识,激发职工的聪明才智,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难题,使劳动竞赛成为干部职工施展才能、创造业绩的舞台。紧密结合本单位生产经营实际,想职工所想、急企业所急,更有针对性地确定劳动竞赛主题,及时下发年度劳动竞赛计划,使劳动竞赛的开展更加系统、更加规律。着力通过“师带徒”、“传帮带”等形式,整体提升业务水平。实践证明,在日常工作中实行的“学练结合、以学促练” 就是对构建比武长效机制的一种有益的初步探索,是值得继承和发展的宝贵经验。把技术比武工作作为提高员工队伍素质和工作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努力探索、逐步建立科学实用、规范有序、长期有效的练兵长效机制,帮助员工岗位成才,保障员工的素质和能力与时俱进。
总之,工会组织作为党与职工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只有立足大局,放眼长远,用新的观念和新的思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才能使工会工作争取主动,增强活力,在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荣.国有施工企业“党建+工会工作”创新模式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23):162-163.[2]李锋.创新女职工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低碳世界,2017(34):324-325.
第二篇: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新常态下工会工作(精选)
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新常态下工会工作
5月19日,省委常委、省总工会主席戴玉林就如何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精神,做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工会工作到辽阳市进行调研。
戴玉林先后深入到辽阳市职工服务中心、辽阳鸿飞电器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白塔区文圣街道长吉社区和辽阳市汤河温泉职工疗养院,详细了解了工会在促进企业发展、依法维护职工权益、开展困难职工帮扶和职工文化活动等方面的做法、经验和问题,直接听取了基层工会工作情况、干部和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在职工服务中心惠民超市,他向正在持惠民超市购物卡购物的职工王奎民了解了家庭生活情况,当听到王奎民对工会帮扶工作很满意时,他说,今后工会还会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让需要帮助的困难职工得到更多快捷实在的帮扶服务。在辽阳市汤河温泉职工疗养院,他走进尘肺、皮肤病和风湿骨病治疗中心,关切地询问正在康复治疗的职工的身体状况,并希望疗养院充分运用完善的康复设施和良好环境,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在下午的座谈会上,戴玉林与辽阳市总工会和部分县区、乡镇及企业工会干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工作交流。
戴玉林对辽阳市工会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辽阳市总工会按照中央、省委和上级工会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结合实际,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些工作有特色有亮点,走在了全省工会工作前面。
在谈到今后工作时,戴玉林要求各级工会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要把总书记在今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真正学懂、学深、学透,并贯彻到工会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不断推动工会事业取得新发展新进步。要始终坚持工会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坚持主动接受党的领导,始终围绕全省工作大局开展工会工作。要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为全会工作的着力点,既要依法维护职工权益,又要努力促进企业发展,在应对我省经济下行压力、推动新一轮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坚持有为才有位,努力把当前依法维权、扶贫帮困、职工培训和活跃职工文化、提升工会干部素质等工作抓紧抓实,不断扩大工会工作的有效覆盖面,不断提高工会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战斗力。要加大工会经费下沉力度,把工会经费进一步向全会重点工作和基层工会倾斜,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把更多的经费投向那些干部有干劲、工作有作为的基层工会,让工会经费在推动全会工作中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W
第三篇:论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发展新常态
北纬37度数字影像技术工作室.让中国CG行业更简单
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新常态
王东方
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新形态。就是有广大的人民群众创业创新、创享财富、共享财富。众 与 创 的结合,是对经济增长规律认识的不断变化,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本质的进一步揭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升级、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重要支撑。
一、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态的深刻变革
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换挡,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动力转换。其内在原因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加大,要素投入的创新区动力减弱,高消费、高投入、高消费、高污染的发展方式思维难以为继。大力推进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实现众创发展是适应新常态和引领新常态的必然选择。
经济发展战略的抉择,往往具有阶段性、历史性特点。从党的十二大上提出: 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到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变,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增长方式,再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使市场的资源配置齐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随着发展阶段与经济形式的变化始终在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迅速发展,产业链条更加灵活多变,创业创新不断加快。世界主要国家都在抢占未来发展先机。我国只有大力推进众创发展,真正地在创新驱动发展上迈出实实在在的步伐,才能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在 北纬37度数字影像技术工作室.让中国CG行业更简单
全球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众创发展是我国发展阶段过程中的深刻变革,是以广大人民群为创新 创业的主体。以创新创业为动力的发展形态的深刻转型,是中国经济社会包括 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路径在内的全面调整。在新的历史时期内,众创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从而为伟大的中国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二、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
当前,大力推进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走众创发展之路,众创发展之路,已形成社会共识。以 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为代表的众创发展的日新月异,大众创客不断涌现,众创空间迅速扩展。涌现出一批便利创业创新的示范基地,但是要清醒的看到,众创发展仍然面临着体制机制障碍。
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发挥还远远不够,市场自组织功能受到抑制,形成众创新形态,需要激活市场主体和创造力,放大自由创客发展空间,让市场机制自主选择、自我组织、自我发展的功能更显性化、更加强化。只有这样我国经济发展才能转变为自主创新,创新发展动力才能源源不断,包容和可持续发展也就有了真正的坚实基础。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作为创业型、创新型为主体的小微企业,尽管这些小微企业的企业规模小、数量总体上庞大,对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贡献巨大。但由于体制机制改革滞后,政策传导性缺乏有效载体,导致用以扶植政策难以正常发挥作用,市场缺乏 热情。
融资体制改革滞后,融资市场体制尚不健全。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的小微企业发展离不开融资。根据一般市场规律,小微企业融资需求自然会催生相应的市场供给,但由于我国中小银行和地方金融机构发育缓慢、制度规则不规范,服务 北纬37度数字影像技术工作室.让中国CG行业更简单
小微企业对接过少、匹配欠缺、效率过低,小微市场融资需求缺乏基本的市场机制支撑,面向小微企业融资的激励政策也因缺乏载体而效率低下。总体上看,我国的融资市场并没能为众创提供足够空间。具体从资金需求方看,大量小微企业由于规模小、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不规范、财务不健全,规章制度不明确、缺少可抵质资产、信息不透明等问题,获取市场融资困难。从资金供给方来看,我国的商业银行善于搞 批发、不善于搞 零售,客户主要是规模以上(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的大企业,缺少与小微企业相匹配的风险揭示机制和融资工具。从资本市场渠道来看,目前主要服务于小微企业的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区域性产权和股权交易所,以及中小企业债券市场门槛仍然过高,绝大多数处于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的微小企业难以企及。虽然近些年民营资本支撑的小贷机构和互联网金融正逐步形成新的金融业态。但由于体制上的障碍和监管方式滞后,抑制众融新业态的发展,没有与实体经济的众创形成有效对接。从支持政策来看,中共中央、国务院、财务部、中国人民银行近年来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出台一系列政策,成效明显,但在落实过程中一些地方仍存在政策使用成本过高、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
政府服务依然缺位,简政放权只是基本前提。简政放权是减少对实体经济 众创 发展的体制制约 无疑是打造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发展新型态的一个前提。目前,简政放权已取得明显成效,北纬37度数字影像技术工作室.让中国CG行业更简单 北纬37度数字影像技术工作室.让中国CG行业更简单
第四篇:新常态下乡村体验旅游产品创新与探索
新常态下乡村体验旅游产品创新与探索
【摘 要】随着新常态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也由粗放型逐步转化为集约型发展。中国旅游业产值亦突飞猛进。旅游业由传统单一观光产品模式向产品多样化、旅游诉求多元化和开发模式不断推陈出新的方向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既古老又新颖的旅游活动,逐渐成为了旅游业的新宠,但是乡村旅游主要功能特色和乡村性尚未完全体现出来。因势利导引导新型体验乡村旅游产品的发展,促进乡村农业发展多态化,已成为我国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关键词】新常态;乡村旅游;体验式
一、背景分析
(一)概念界定
1.新常态:是“习式热词”之一。新常态:“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
2.乡村旅游:指以优美的乡村景观为背景、独特的乡村文化景观为核心吸引物,将都市居民作为主要目标市场的旅游类型。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
(二)背景分析
体验旅游是全球旅游发展的趋势,而且体验旅游与大众消费和体验经济的发展相联系,体验旅游以旅游企业为舞台和道具,以游客参与互动为主要特征,以使游客得到各种感官刺激和精神震撼为主要目标的人性化、个性化的消费旅游。以提供的服务质量个性化作为满足体验需求的基本前提,建立以游客体验为核心的服务理念。乡村地区提供的体验服务包括为社区和游客提供关于乡村生态的“场景”和“剧情”,把乡村旅游的六大要素包括在乡村的生态场景和生态剧情之中。
总之,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乡村旅游与体验经济的本质是相融合的,开发体验式旅游产品能更好的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如何在新常态经济下,实现具有特色的“体验式”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并且做到该旅游形式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课题的重中之重。
二、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乡村旅游在国外已经发展成熟并已具规模,显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在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地区,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已经不再局限于提供观赏和食购等一般旅游功能,更多的是让游客参与,体现它的可操作性,对经营管理有较高的要求,并由传统的乡村村户转为生态农业专业户,专门负责教给旅游者一定知识,以防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提供给旅游者真实的旅游体验。
(二)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1.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加大,我国旅游产业所占GDP指数不断增大。乡村旅游迅猛发展,其产品类型和规模也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满足不同市场需求;
2.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力度加大。随着改革开放和农业的发展,农村条件日益改善,乡村成为城市居民消费的“主力城市“之一,因此对于乡村旅游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理论服务于实践推动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
3.乡村旅游的基本状况。我国旅游收入和接待人数占全国旅游总收入和接待人数较大,但是与我国丰富的乡村资源不匹配,资源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还存在许多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如产品单一化、同质化、服务水平较低、顾客体验度较低等问题。
三、乡村体验式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地域风俗文化开发层次较低,旅游项目文化内涵缺乏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旅游者消费需求日益个性化、自然化。所以,清楚旅游者的真正需要,创造有价值的产品,从而提高旅游者满意度。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更加注重参与性,提高游客的感官体验和放松,更加注重一种文化熏陶和心灵的净化。
(二)乡村旅游品牌创新水平低,全程参与式的旅游活动体验效果较差
目前乡村旅游品牌的越来越注重体验式发展,但是整体来看其旅游品牌依旧缺乏较高的创新力,使得全国乡村旅游有趋同的趋势,竞争力加剧,旅游活动的体验效果也并无独特的核心魅力。更具创新的乡村体验将使旅游者能够真正参与到整个农作的过程中,在整个过程中忘却一切烦恼,尽享参与的愉悦,找回真正的自我。
(三)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市场定位不明确
旅游市场的开发应根据各个年龄段的旅游者需求特点,来确定其最终的目标市场群体。中青年旅游者为了体验生活,释放压力会选择乡村旅游,而老年市场是不可忽视的,随着年岁的增长,他们更倾向于安宁、自然、舒适和谐慢节奏的生活。对于外国游客,体验多姿多彩的异国文化,感受不同的乡村风貌与乡村生活。
(四)乡村旅游开发过度,当地民俗文化及生态环境面临威胁
随着乡村旅游热的兴起,越来越多开发商急功近利,在开发过程当中忽略了对当地风俗文化、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四、乡村体验式旅游发展策略
(一)提高地域风俗文化开发水平,建立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旅游项目
底蕴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精神财富,更好的开发其文化价值,建立具有独特地域风情的体验式旅游项目是促进民俗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应对当地文化深度挖掘,找到文化发展优势,实现旅游者身体和心灵的升华。
(二)进一步提高创新水平,增强旅游者的参与性和体验性
通过整个旅游过程中旅游者与村民的近距离互动,促进双方情感交流,实现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改变传统观光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提高旅游者的亲身参与度,进而提高旅游的质量水平和旅游者的满意度。
(三)对旅游者需求进一步分析,明确目标市场定位
正确而精准的目标市场定位有利于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通过对旅游者需求的进一步分析,可以了解各个人群的消费特点,从而更有针对性的进行目标市场定位,促进当地旅游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适当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注重对本土文化及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实现对乡村生态环境和当地的特色风俗文化更好的保护。开展乡村旅游,村民会对村庄的整体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打造出美好的整体形象,会加强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以优化乡村增加吸引力,同时也会更好的保护当地固有的风俗文化,从而打造更有魅力的乡村旅游。
五、结论
乡村旅游促进农业产业多态化,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拉近城乡差距,使农村经济规模化、多态化,促进当地文化的保护,既符合可持续发展又能为游客提供新的旅游产品,响应国家旅游扶贫政策,建设和谐社会。与此同时,参与性极强的农事旅游,让人们切身感受与大自然的依赖关系,既能让游者忆苦思甜,还能让其缅怀过去保护自然,真正体验乡村式生活:亲自种菜、收割、饲养牲畜等一系列的原生态农村生活,以达到放松心情,回归自然,了解当地文化风俗,让旅游者切身感悟旅游,从而抽离传统的走马观花式“观光”旅游模式,提高旅游者满意度,促进国内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华.于静.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2015(4)
[2]唐建兵.新常态下乡村旅游的营销策略研究.[J].荆楚学刊.2015(8)
[3]郭磊磊.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产业升级发展.[J]辽宁农业科学.2015(11)
[4]张翠丽.浅谈广东乡村旅游的低碳化发展.[J]商业经济.2015(04)
第五篇:经济新常态下高校创新创业管理模式探索范文
经济新常态下高校创新创业管理模式探索
摘 要:高校创新创业管理是应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需求而产生的,是推动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提升信息经济时代学生就业率的强大动力。从创新创业管理的概念和意义入手,重点分析信息经济时代与创新创业相关的主体内在因素,即价值观、成就动机和创造力,以及本科与高职管理模式的差异。通过分析经济新常态下创新创业环境上的差异,从内外因相结合的角度探索高校创新创业管理新模式。
关键词:创新创业;经济新常态;管理模式;信息经济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8)18-0173-02
信息经济是中国经济强大的推动力,它必然给传统产业带来深刻改革,而创新应时代而生,主要解决的是发展动力问题。信息经济化时代,在我国经济常态化的背景下,高校管理和人才培养同样需要创新。近年来,创新创业管理成为高校重要教学改革事项,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呈现出发展和规模快速上涨的态势,但“创新创业管理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是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1]。创新是应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需求而产生,是推动高校教学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强大动力。学生主体的发展有规律可循,环境和管理制度的不同会使大学生心理状态有差别。因此,信息经济时代下,学生的主体因素和发展规律在创新创业管理中不容忽视。
一、创新与创业的概念与意义
1.创新与创业的概念。创新与创业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正如“创业教育之父”杰弗里?蒂蒙斯所述:“如果把创业比作美国经济的发动机,那么创新就是此发动机的汽缸,它带动了重要新发明和新技术的诞生。”[2]有价值的创新可以带来新的事业,创业过程中又可以产生创新。王占仁教授提出,“创新创业”在形式表现上是在“创新”的后面加上了“创业”二字,其实质是内在规定了创新的应用属性,是指向创业的创新,重在应用的创新,促进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商业化[3]。创新创业教育可以面向有创业意向的部分学生,也可以面向全体学生。在国务院和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文件和通知中可以明确显示,我国创新创业的定位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作为高校的重要教学改革,纳入教学建设,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我国开展的创新创业管理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相呼应,旨在激发全体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其创业意识,提高其创业能力。
2.经济新常态下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的意义。(1)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即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定增长。经济发展不再追求总量的增长,而是调结构稳增长。经济新常态就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4]。总书记强调,中国要走创新驱动道路才能真正强大起来。科技创新是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战略支撑。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和企业技术提升、产业结构升级、生产效率增长方式转变等等,都需要创新能力。由此可见,以应用型创新为导向的创新人才培养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2)高等教育的客观需要。信息经济时代全世界90%的科技资源集中在发达国家,摆脱在科技和知识产权上对发达国家的依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全世界的大学都在积极融合创新创业管理思想,为高等教育增添新的活力,对课程、教学、师资、人才培养等进行全新的教学改革。因此,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3)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发展程度表现在国民的素质高低,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发展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实质上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更需要重视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个性化培养[5]。创新创业的教育管理理念强有力地推进高校开始思考“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创新型人才”,更重视素质教育,注重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创新创业改革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等高素质人才,显然这需要分层次、差异化的个性化培养,这也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影响创新创业的因素
1.影响创新创业的内在因素。(1)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及对自己的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是决定一个人决定方向和采取行动和的标准。经济发展需要创新驱动,社会需要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学生首先需要对创新创业的意义和迫切性有准确的认识并内化到自己的价值体系,才能成为努力奋斗的原动力,否则即使有完整的课程体系,如果学生只当作应试教育行为模式应对,也很难实现激发学生大胆尝试和创新创业的行为。(2)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试图追求和达到目标的驱力。麦克莱伦认为,每个人的成就动机都都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阿特金森等人则发现,人在竞争环境中会产生两种成就动机心理倾向:追求成功的动机和回避失败的动机。目?说奈?引力越大,成就动机越大,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越多,成就动机越强。因此,创新创新创业作为高校管理改革应运而生,鼓励学生树立明确目标,允许失败,鼓励尝试。(3)创造力。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造力是和创新创业直接联系的心理因素,需要日积月累的锻炼和培养过程。创新创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驱力,是高校的教育管理改革方向,必然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价值取向。由此可见,教学体制改革不能只停留在高校,而需要全学龄教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求异思维,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提供一片沃土。
2.影响创新创业的环境因素。湖南高职教育质量2016报告,全省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已连续三年与本科生基本持平,高职学生毕业三年后月收入较毕业当年增幅达94.87%[6]。在学生创业认知调查研究中,“创业行动意向”高职学生有更强的意向从事创业活动,家庭也更能接受孩子创业的就业形式,但是学生普遍在“创业行动意向”都远弱于“创业准备意向”[7]。由此可见,家庭环境和高校环境对学生创业行为影响的重要性。
三、高职创新创业管理模式
1.融入校园文化,让学生入校就能感受到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和理念。中国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种下“铁饭碗”是价值取向的种子,所以千人竞争一个公务员职位也就不难理解。在高校中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环境氛围,形成新的职业价值倾向,激发创业的需要和激情。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环境包括制度环境、物质环境、精神环境。高职院的创新创业改革绝不是几名教师的任务,需要全员参与,转换人才培养理念。高分的学生不代表好学生,有想法、不墨守成规的学生应该得到更多鼓励和肯定,尊重个性化,发现学生身上闪光点,使所有的学生养成基本的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
2.创新创业教学设计。我国创新创业定位是面向全体学生,简单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显然不能满足错综复杂的个体差异。发散思维、创新精神、创造力等心理量需都需要从小的引导,需要循序渐进地培养,所以中小学的创新创业管理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因此,在设计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同时,要加强中小学的创业教育的配套开展。针对学生特点开设创新创业选修课和社团,从浅到深、循序渐进引导创业项目设计,通过逐级的竞赛给予学生奖励和正反馈,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拓展教学空间。
3.社会系统的支持。美国创新创业教呈现出支持保障体系完善、产学合作广泛、重视企业家精神培育和价值引领、注重国际性和开放性等特点[8]。可见,创新创业管理不是高校的“独角戏”,而需要一个庞大的支持系统,形成一种促进创业创新的生态体系。我国的创新创业管理也应该重视和鼓励各方力量参与。2015年,国办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管理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已经对创新创业管理改革做了整体部署,高职院校和企业加强合作,让企业积极参与到创业教育体系之中,通过有效的互动形成创新创业管理的生态体系。
4.完善创新实践基地,加强产教学研结合。产教学研结合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课本知识,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还能在具体的技能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重视人才订单式培养,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在就业竞争中表现出实力。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三者有机结合,鼓励创新研究,增强创新创业教学实践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四、结语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改革的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创新创业是一个复杂的生态体系,在推进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与时俱进,利用好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平台,有足够的耐心做到分层分类,逐步引导,推进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改革。高校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改革,培养和造就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有创业能力的高技术技能人才是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是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强大技能人才支撑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薛成龙,卢彩晨,李端淼.“十二五”期间高校创新创业管理的回顾与思考――基于《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的分析[J].中国高等研究,2016,(2).[2] 杰弗里?蒂蒙斯,小斯蒂芬?斯皮内利.创业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9-10.[3] 王占仁.“?V谱式”创新创业管理的体系架构与理论价值[J].教育研究,2015,(5).[4] 陈世清.什么是新常态经济[EB/OL].求是理论网,2015-03-19.[5] 张琳.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管理初探[J].职教通讯,2016,(11).[6] 湖南高职教育质量2016报告: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达91%[EB/OL].华声新闻,2017-02-14.[7] 王心焕.基于大样本调查的本科学生与高职学生创业认知差异分析[J].技术经济,2016,(3).[8] 郝杰.美国创新创业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