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全面提升国有企业发展水平分析
自2015年11月10日总书记首次提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有关“供给侧改革”的讨论迅速升温,其理念在中央关于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建议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指引着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内的政策取向。
供给侧改革标志着我国经济政策的重大分水岭
当前,有的人对供给侧改革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认为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基础就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供给学派,实践基础是美国的“里根经济学”和英国的“撒切尔主义”。这种看法并没有切中我国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特别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实体经济、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措施,来解决我国经济供给侧存在的问题”。可见,供给侧改革可表示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公式,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这充分说明,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基础绝不等同于西方供给学派,不是简单的减税让利或政府退出,而是更加注重立足中国国情和发展特征,更加注重问题导向和趋势掌控,通过新的政策思路和手段,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探索一条新的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我国经济演进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市场经济的驾驭能力不断提高。从“三期叠加”的形势判断,到“经济新常态”的系统性论述,再到“供给侧改革”的主攻方向,由表入里,层层递进,不断探索、不断深化,呈现出一条清晰的逻辑脉络。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这意味着,未来较长时期内,政府将倾注更多的精力到“供给侧”,即转变过去片面强调“需求管理”的调控取向,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更加关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从而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继续谱写中国发展的全新篇章。“供给侧”成为新的政策着力点,标志着我国经济政策的一个重大分水岭。
深刻理解供给侧改革的基本内涵
供给侧改革体现了对中长期发展动力的重视。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供求关系。“供给侧”或“需求侧”,都不是高深玄奥的新概念,而是看待经济问题的两个角度。例如,“需求侧”包括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即我们通常说的“三驾马车”,其本质是经济发展的成果及其支出分配。需求不足会造成通缩,需求过度则会造成通胀。政府可以通过适度的刺激或抑制政策,熨平经济的短周期波动,使其回归正常增长轨道。“供给侧”考虑的是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配置,一般包括土地、资本、劳动和技术四大要素,其本质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相比需求刺激的“立竿见影”,供给侧政策的传导机制是间接性的,效益显现需要一定的周期,具体手段大致包含四类:一是通过制度变革激发微观活力,二是通过减税减费降低企业负担,三是通过结构优化改善配置效率,四是通过要素升级提高技术水平。由此可以看出,需求政策主要影响短期,而供给侧改革影响中长期,更加注重培育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供给侧改革适应了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经济增速换挡回落是新常态的最主要特征。这既有全球经济低迷的外部影响,也有中国经济长期有利条件正在发生逆转的内部制约,集中表现为四大成本的上升,即改革进入“深水区”的红利衰减造成的制度成本上升、人口到达“刘易斯拐点”后造成的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环境成本上升、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缩小(简单引进与模仿学习的效益降低)造成的创新成本上升。过去三十多年,中国经济创造了连续高增长的巨大奇迹,这得益于改革开放释放出的源源不断的内部潜能,但任何一种发展模式的优势都是相对的,随着国内外形势和条件的变化,供给端的动能出现减弱,中国经济增速的下滑就成了必然结果。在这种情况下,需求刺激政策只具有短期效应,不能真正提高潜在经济增长率,反而容易陷入低层次循环,在同一水平上不断扩大产能规模,进一步加剧结构性扭曲。因此,我们不能再寄希望于通过刺激需求来重回高增长通道。
供给侧改革关键在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再平衡。供给和需求是一体的两面,绝不能割裂看待。结构性改革可以用“短板理论”解释,如果将中国经济看作“木桶”,需求是“水”,供给是“板”,要增加木桶的容水量,应从三个层面入手:一是必须补上短板。中国经济的问题不是需求不足,有许多需求是长期普遍存在的,但由于供给做得不到位,潜在市场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例如,对于人们生活需要的养老、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对于城市运行需要的停车场、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对于社会日益迫切的生态环保要求,当前的供给都还远远不足。二是截长去冗,为发展腾出资源。在供给不足的同时,中国还存在较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这是由过去粗放发展模式造成的,特别是资源密集、投资导向的低端产品供给远远大于需求,变成了闲置和浪费,累积成结构性的扭曲和风险。三是提高供给的质量。供给侧的提质增效十分重要,虽然中国已经是制造大国,但人们走出国门却疯狂购买马桶盖、电饭煲,充分说明了我们的供给不够精细、创新不足,“板子”有瑕疵、有漏洞,不能将供给能力转化为有效需求。总体来看,中国经济结构性问题的核心其实是供给与需求存在错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专门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内在逻辑是要促进供给与需求的再平衡。这是供给侧改革与以减税放权为核心主张的“供给学派”的最大区别。
关于推进国有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建议
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促进现代化、保障民生、维护公共利益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在体制机制和历史负担等因素影响下,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与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格外艰巨,成为当前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攻关领域。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整体谋划,上下协同,多方配合,狠抓重点难点。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国资监管升级为管资本为主,充分激发微观活力。根据十八大以来的改革精神,国资监管要从“管人、管事、管资产”升级为“管资本为主”。管资本的前提是资本化改革,即国有企业以上市平台为主要载体,大力开展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我国国有资产总值已经超过100万亿元,通过“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不仅可以提高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帮助克服长期积累的资产固化、人员固化、管理固化等弊端,而且能够有效盘活存量沉淀资产,获得市场化造血能力,并借助资本市场放大资产价值,为产业转型升级拓展更大的运作空间。在企业资本化改革的基础上,国资监管的重点相应从经营层面转移到产权层面,监管部门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建立监管的负面清单和责任清单,要做到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在管资本的体制下,考核激励的导向作用十分关键,由于“补短板”的行为不一定能够马上产生效益,这就需要监管部门科学设计指标体系,增加对中长期效益的综合评价,提高对改革试错的容忍度,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驾护航。通过进一步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给定清晰量化的考核指标,然后赋予企业投资融资、选人用人、考核激励等方面更大的经营自主权,让企业和管理团队承担经营责任,从而更加重视投资效益、管理提升、技术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自觉远离产能过剩行业,最终通过企业微观层面的做活做优,汇聚为宏观层面的结构性改善。
第二,产业布局以战略为导向,实现科学合理的最优供给。国有资本布局应尽量避免一般性竞争领域,主动聚焦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在供给侧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一方面是加强对战略新兴产业的投资布局,推动院地合作、军民融合等技术转化,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扶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国企要做好社会服务,聚焦“煤水电气热”、养老、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和人们提升生活品质的需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技术水平,扩大覆盖人群,实现高质量高效率供给,打赢公共服务的精准扶贫攻坚战。对于北京国企而言,还应紧紧围绕首都“四个中心”战略定位、京津冀协同发展、超大城市可持续运营等重大问题,着力增强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生活配套等薄弱环节的投资强度。例如,我曾供职的首创集团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近三年大举进军环保产业,形成了“碧水、蓝天、绿地”和市政环境综合整治的“3+1”全产业链布局,迅速在行业内取得了领先优势。此外,首创集团近年来大力推进的京津合作示范区、轨道交通、石景山棚户区改造、东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小微和三农金融等项目,都充分落实了国有资本的战略性布局要求。通过在供给侧的改革探索,首创集团各项经营指标连年创下历史新高,资产总额、净资产、利润总额等主要指标三年时间全部“翻了一番”,相当于再造一个新首创,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值得注意的是,国有资本的投资领域往往带有一定程度的公益性、外部性,布局过少可能造成垄断低效或供应不足,过多则会造成恶性压价或资产闲置浪费,例如不是每个城市都需要发放电子垃圾处理牌照,完全可以通过区域协同解决本地的处理需求。因此,各级政府应该强化协同,按照“合理数量、适度竞争”的原则,做好顶层的规划设计,实现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最优化供给。
第三,构建市场化的经营机制,从根本上改善供给质量。供给侧的提质增效,根本是提高企业的基本素质,核心是构建市场化的机制,重点表现在“管理、发展、创新”三个层面。在管理层面,要建立和完善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形成从战略、计划、执行到监督、考核、审计的闭环管理系统,既简化流程、提高效率,又强化职能、防控风险,实现管理全覆盖,并可尝试引入行业对标管理等方法,更加全面而客观地评估绩效,严格落实考核与激励约束政策,在制度执行过程中不断塑造企业文化,激发全体员工的热情和活力。在发展层面,要认真分析企业自身特征和条件,一方面坚决去库存、淘汰劣势落后产能,着力降低经营成本和金融风险,另一方面对认准的优势产业坚定不移,在行业低谷和不盈利的培育阶段始终保持“熬”的精神,并在熬的过程中不断升华提高,持之以恒打造核心竞争能力,提升优质产能的供应水平。在创新层面,要深入推进制度体系、组织架构、激励措施的深刻变革,着力培育创新型人才团队,构建鼓励创新、有序竞争的良好氛围,深入研究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不断增强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实现多层次、精细化、有特色的高效供给,达到需求升级再造的效果。
第四,通过PPP转变理念方式,提升公共产品供给能力。许多人仅仅将PPP看作一种新的融资工具,这是很大的误解。传统国企在弥补社会“短板”的过程中,一直饱受效率低下和垄断经营的诟病,例如许多城市的地铁、公交、环卫、热力等地方国企仍保持着事业编制,政府与企业的界限不够清晰,但二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总是缺乏激励企业提高经营效率、提升供给水平的有效手段。十五年前,我在国内率先引入PPP的概念和理念,并推动实施了北京地铁四号线的PPP实践,最终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实践证明,通过引入社会投资者,可以打破公共产业的垄断格局,在多主体的竞争机制推动下,进一步推动政企分开,形成市场化的激励约束机制,从而转变公共产品的供应方式,根本上促进了效率和效益的提升。未来,公共产品的特殊性质必然要求“合格的”投资者,国有企业既有优势也有实力扮演“主力军”角色,通过推广PPP模式,吸收融合社会资本专业优势和管理能力,有助于转变政府对公共领域的投融资理念和监管方式,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市场化商业准则,进一步倒逼国企市场化改革,从而撬动更大的社会资本,不断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质量和水平。
第五,完善社会成本的分摊机制,帮助企业轻装上阵。国有资本相当一部分布局在产能过剩领域,特别是钢铁、铁矿石、煤炭、石油、石化等重化工业部门,产能过剩问题相对严重,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国务院常务会议已明确列出清单,对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或剥离重组,对持续亏损三年以上且不符合战略方向的企业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处置“僵尸企业”。这个过程非常艰难,主要障碍是国有企业存在大量因体制和历史因素造成的遗留问题,例如资产不完整、社会负担重或政策性亏损等,光靠企业的个体力量无法解决。因此,建议做好国有企业调整退出的基础性工作,清晰量化政府与企业各自应承担的责任比例,深入研究国有企业土地盘活、债务核销、资产重组、财政扶持基金等配套政策,不断完善合理的历史成本分担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做好资产处置的同时,妥善处理好人员的分流安置,充分发挥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流动平台作用,实现不良资产和劣势企业平稳有序退出。
第六,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更好发挥国企作用。国有企业属全民所有,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加强党的领导,不仅是国有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法理要求,同时也是国有企业在发展中的独特优势,是推进供给侧改革重要的组织保障。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抓好领导班子的“关键少数”,将政治素质作为选人用人第一标准,有助于强化理想信念,打造优秀而有战斗力的企业家队伍;加强党的监督作用,深入落实“一岗双责”和“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制度,有助于完善企业内控体系,增强监督合力,有效防范改革调整中的国资流失问题;强化基层党建工作,带动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凝聚人心、团结力量,形成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良好局面。国有企业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牢记使命、服务大局,自觉找准发展定位,认真履行示范带动、骨干支撑、公共服务等职责功能,为实现中国梦、国企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朝阳区人民政府区长)
第二篇:国有企业全面提升企业党建工作水平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搞好国有企业,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是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关键。充分发挥国企党组织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
中的作用,不仅对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过程中,我们紧密联系省内企业实际,按照十七大提出的“一条主线”和“五个重点”,逐步理清工作思路,实现党建工作机制创新,构建起“四五六”党建工作体系,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精神动力。
一、把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国企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取得了巨大进步,其根本原因正如胡锦涛书记指出的那样,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七大之后,从省国资委到各企业党委,各级党组织花大力做的一项工作,就是认真学习和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深刻内涵,不断增强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感情认同,自觉作为正确道路来坚持,作为科学理论来运用,作为共同理想来追求。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是国企党建工作最突出、最紧要的任务。一是落实好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紧紧围绕科学发展来审视和谋划党建工作,使党的组织资源、组织优势、组织活力为科学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二是落实好“以人为本”的核心,使党建工作更加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激励人,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反映广大职工群众的利益诉求,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是落实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使领导班子、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四是落实好“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正确处理好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和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关系,在融入中心、服务大局中实现党建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持续创新党建工作运行机制,不断完善企业党建工作
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国企党建工作形成了一些成功的做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应该指出,过去一些传统的东西经过实践检验仍然是有效的、管用的。但是,在新形势下,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过程中,国企党建工作在体制机制,特别是党建工作的运行机制上,也出现了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通过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最终达到责任明确、程序科学、管理规范、运行顺畅、成效显著的效果。在实践中,我们感到至少要创新六种机制。
1.创新组织领导机制,更加关注权利、责任与义务的一致性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作为一个阶段结束后,为加强先进性长效机制的建设,中央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地方党委、部门党组(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地方党委、部门党组(党委)抓党建的主要责任、工作目标和工作措施,在省委领导下,结合辽宁国企的实际,省国资委党委也出台了抓省中直企业党建工作责任制的文件,目的在于提高省(中)直企业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努力形成责任明确、领导有力、运转有序、保障到位的工作机制,促进党建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把国有企业特有的政治优势不断转化成竞争优势。
文件中明确规定了省国资委党委的职权范围,即党组织关系隶属于省国资委党委的省直企业党建工作,由省国资委党委领导;党组织关系属地的省直企业党建工作,省国资委党委进行指导。党的组织关系隶属省国资委党委的中直驻辽企业,其党建工作以省国资委党委领导为主,上级主管部门党委进行指导。这些规定,避免了因管理权限边界不清而造成的工作上的不协调。文件同时明确了省国资委党委抓企业党建应承担的六项责任:研究制定加强省(中)直企业党建工作的规划、计划、制度和措施,并认真组织实施;建立健全企业党的组织,指导企业党委改选换届;加强企业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特别是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及时整顿软弱涣散、作用薄弱的基层党组织;加强作风建设;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关心爱护企业党务干部。为了把责任落到实处,建立基层组织建设协调小组和省国资委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省国资委党委每年至少两次专题研究企业党建工作,解决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问题,对企业党建工作进行严格考核,既有激励措施,也有约束办法,考核的结果直接与企业领导人的薪酬挂钩。
各企业根据国资委的文件精神,结合企业实际,也都制订了各自的党建工作责任制,明确了权利、责任和义务。这样,从省委到国资委党委再到企业党委,形成了一层抓一层的责任体系,使组织领导机制得到健全。
2.创新干部选任机制,更加注重能力建设
建设高素质的领导班子,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中之重,其核心在于提高领导班子、领导
干部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如何提高党在经济领域的执政能力,是国企党建绕不过而且必须认真回答的课题。搞好国有企业,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关键在人,关键在领导班子。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企业领导班子成员的构成,领导人员的选拔、任用都有其特殊性,国有企业既要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又要依据《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尊重出资人的权利;既要发挥国资委党委的主导作用,又要赋予企业董事会对经营高管人员的提名、推荐、罢免等方面的权利诉求。同时,企业董事会、监事会、党委会、经理班子的产生方式也不相同。这些特殊性,就决定了企业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必须有一套符合实际的新办法。实际工作中,我们根据情况不同,分别采取了委任、选任、聘任、考任、派任等办法,充分尊重职工群众的民主权利,充分发挥经营业绩考核结果在干部升迁进退中的决定性作用,把那些思想好、能力强、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的能力建设,必须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按照十七大提出的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紧密结合企业改革发展的实际,坚持用发展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改造,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形成共同奋斗的精神支柱和思想基础。使企业的党员领导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的能力建设,重点是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着力提高企业领导人员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能力,进一步解放思想,着力查找和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努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更好地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集聚科学发展力量。认真研究制定符合省属国企实际的领导班子考核评价细则,通过细化各项考核评价指标,进一步促进企业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提高经营发展能力、创新意识、大局观念和团队精神,在领导班子中进一步树立“科学谋发展、务实求振兴”的良好风气。适应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对领导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进一步创新国企领导人员的选拔方式,按照职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标准,培养一批具有良好政治素质和专业素养的职业经理人,努力建设结构合理、素质较高、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意识的高层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3.创新党员教育机制,更加突出党员素质提升
党的先进性作用的发挥,最终要靠千千万万个高素质的党员来实现。按照十七大的要求,扎实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这个基础工程。为此,我们实施了四项子工程。一是实施“党员素质提升工程”。大规模培训党员,充分发挥业余党校、网络党校、党员活动室的作用,采取脱产培训与自学相结合,以知识竞赛、“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活动为载体,引导党员学理论、学技术、学科学,提高理论水平、思想觉悟,增强组织纪律性,增长业务技能和服务群众的本领,为提升工作业绩奠定基础。二是实施“党员意识培养工程”,组织党员认真学习和遵守党章,增强党员意识。按照中央关于定期开展党员党性分析的要求,在进一步总结试点单位经验的基础上,推行省(中)直企业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对优秀党员进行表彰,对不能很好履行党员义务和发挥党员作用的党员进行帮助教育,限期整改提高,对不合格党员进行组织处理。三是积极推广“党员承诺制”经验,普遍推行党员承诺。党员在向组织承诺的同时,要承诺为职工群众做几件实事、办几件好事,组织党员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参与社区管理、参加志愿者行动,积极投身到社会公共管理服务体系之中。在有条件的企业,尝试建立党员服务站(点),开展各种形式的便民利民活动。通过各种形式,搭建起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平台,使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四是开展“党员关怀”行动,建立党员政治关怀机制和困难党员帮扶救助机制。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畅通党员民主参与的渠道,通过为党员过“政治生日”、党员活动日、专题组织生活会、“三会一课”、表彰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等活动,增强党员的政治荣誉感和组织归属感。在做好“七一”和春节期间的节日集中走访慰问活动外,通过建立“帮困基金”等办法,构建起日常的困难党员救助保障机制,为老党员、困难党员和基层党员干部解决生活上的难题。
4.创新作用发挥机制,更加突出党组织整体功能的发挥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国有企业党组织,是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国企党组织建设,不仅是企业自身改革发展稳定的需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这个大局的需要。
在抓基层组织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抓住主线,创新机制,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十六字原则。抓住主线,就是以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为主线。国企党组织是否坚强有力,关键就看能不能很好地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我们在考核和评价一个党组织是否发挥了政治核心作用时,主要坚持“五看”:一看企业党组织在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在企业的贯彻落实方面能否发挥保证监督作用;二看企业党组织在推动企业发展方面能否发挥支持协助作用;三看企业党组织在企业重大问题决策方面能否发挥沟通参与作用;四看企业党组织在建设和谐企业方面能否发挥指导协调作用;五看企业党组织在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及群众工作方面能否发挥组织领导作用。从实际情况看,在这五个方面的作用中,情况最复杂的还是参与重大问题决策。企业采取的做法是,对于“三重一大”即重大事项、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大额资金使用等重大问题,采取党政联席会的形式集体讨论决定。一些企业还采取党、政一把手相互交叉任职的方式,从组织上来保证党、政融合。创新机制,就是要真正解决党建工作融入中心、进入管理,避免“两层皮”现象。企业党建工作要从过去“围绕”中心,转变到融入中心、进入管理上来,这不仅是观念的转变,更是工作方式的重大转变。由“围绕”到“融入”,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推动企业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谋划企业党建工作,具体做到“三个融入”。一是从体制、制度上融入,把党组织的机构设置、职责分工、工作任务纳入企业的管理体制、管理制度、工作规范之中。二是从工作内容、工作方法上融入,做到党的工作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同部署、同推动、同落实,形成同频共振、联动互补。三是从评价考核上融入,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的思想、方法和手段,设计出党建工作的衡量标准、考核办法,这种办法必须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体系、企业经营者业绩考核体系有机结合。突出重点,就是要把党内民主建设作为组织建设的重点,以增强创新活力,促进党内团结。企业党委按时改选换届,是尊重党员权利、发扬党内民主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每年根据企业党委任期到届或超届情况,采取电话提醒和书面告知的方式,对超期较长的当面约谈,督促企业党委按规定改选换届。今年,我们按照十七大的精神,选择一些企业进行党代表任期制试点,还在一户基层企业进行党组织班子直接选举试点。注重实效,就是要让党的工作成为企业价值链上的重要环节,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实际工作中,我们把开展“党内主题实践活动”作为党建工作有效融入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个重要载体,每年精心策划、实施一项“党内主题实践活动”。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开拓、节能降耗、增收节支等环节,以党支部、党小组为单位,以党员骨干为支撑,设立“共产党员创新工程”、“党员示范岗”、“党员攻关小组”,在“创新型企业”创建活动中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展示党员队伍的风采。2007年,我们组织开展了“创新创效,和谐发展,促进全面振兴”主题实践活动,各企业共设立共产党员工程项目594项、共产党员责任区2311个、共产党员示范岗1438个,开展共产党员攻关项目861个,提出合理化建议1306个,实现党员义务献工86939小时,创造经济效益3667万余元,增收节支5344余万元,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5.创新过程控制机制,更加注重执行的效率与效果
过程控制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这些年被大量引入到非物质生产领域,它把每一项工作流程都分为策划(p)、实施(d)、检查(c)、改进(a)四个过程(pdca循环)。企业党建工作作为一种非物质生产领域,同样适合采用这种管理方法。每年年初,我们研究制订党委工作要点,把全年的工作任务细化成《实施细则》,并量化为100分考核指标,下发各企业,这相当于p。各企业依据省国资委下发的《实施细则》,制订本企业全年党建工作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这相当于d。年中,检查一次工作落实情况,有的企业一季度检查一次,有的企业把党建检查与绩效考核结合在一起进行,有的企业召开半年工作会,专门总结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这相当于c。检查结果通报各基层单位,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改进意见,这相当于a。年底,省国资委对一年来各企业对《实施细则》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评比,评出优秀、先进、达标和不达标单位。通过加强过程控制,提高了执行效率,改善了工作效能。pdca循环同样适用于其他单项工作。
6.创新考核评价机制,更加强化党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党建工作是“软指标”、考核评价缺乏“刚性”机制,这是长期困扰基层党建工作的一个问题,做好基层党建工作的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价,是党中央关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建设而提出的一项具体要求。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有两个关键点,一是目标的设定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实际,是否具有针对性。对企业党建工作的考核评价,要体现企业特色,要体现“效率”、“效益”的概念,重点要放在促进企业搞好改革、加快发展、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上。二是有无一套切合企业实际的党建工作考核办法。我们对党建工作进行考核评价,主要有三种办法。一是党建目标管理考核。从2001年起,我们就开始了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的试点,将党建工作的各项任务以及促进生产经营任务完成的具体要求进行量化分解,形成百分制量化考核指标,每年以国资委党委的文件下发企业,年末进行考核,考核分为企业自检与国资委考核两个环节,国资委考核时由各职能处室考核相对应的项目,不仅增加了考核的权威性,也增加了考核结果的说服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二是企业党委书记(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业绩考核。从2006年起,我们试行了省监管企业党委书记(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业绩考核办法,年初签订责任状,年末与经营者业绩考核同步考核,考核的结果直接与年薪分配挂钩,试行的结果初步显现出这个办法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三是开展党建iso9000质量认证,引入借鉴国际通行的产品质量认证方法来评价党建工作,试点工作始于2004年,去年又扩大了试点范围,进一步提高了党建工作考核评价机制的客观性和“刚性”。
三、努力构建“四五六”党建工作体系,扎实推进国企党建
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系统的特点是全面的而不是单一的、是综合的而不是分散的、是联系的而不是割裂的、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是变化的而不是静止的。解决系统问题,就不能用简单的办法,而应该“综合治理”。
把企业党建置于企业整体事业发展的大局中统筹安排。企业党建与企业经济建设是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我们坚持做到,在年初部署经济工作时,一同部署党的工作;与企业领导人员签订经营目标责任状时,同时签订党建目标责任状;年底进行经营业绩考核时,同时进行党建工作业绩考核;在核定企业领导人员年薪时,党建工作考核结果是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把企业党建的各个部分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企业党建不仅有组织工作、宣传工作、干部工作、统战工作、纪检工作,现在还延伸到群团工作和稳定工作,工作的覆盖面较过去有了很大拓展,机构则相应压缩合并,人员相应减少、兼职增多,不少企业将过去的组、宣、统、工、团合并在一起设一个党群部,有的企业将组织与人力资源、宣传与企业文化、统战与群团工作进行合署办公,这种变化是企业应对市场竞争而对内设机构和职能进行重构的结果,是一种客观存在,从实践看,有其合理性。从国资委层面来抓企业党建,就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在谋划工作时,就必须通盘考虑,尽量避免政出多门。
统筹兼顾,构建“四五六”工作体系。“四”指的是“四好”班子建设,班子建设在企业各项建设中起牵头抓总的作用,班子建设搞不好,其他都无从谈起,我们按照中组部、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关于在国有企业领导班子中开展创建“四好”班子的总体要求,结合我们辽宁实际,制订了实施意见和考核细则,培育典型,有一户企业被中组部命名为“四好”班子。“五”指的是“五好”基层组织建设,组织是基础、是前提,没有组织,再好的人才、再优秀的党员都只能是一盘散沙,不能发挥群体效应。2004年以来,我们按照省委组织部的统一部署,在省(中)直企业开展了“五好”基层组织创建活动(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群众工作好、发展业绩好),活动开展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我们把“五好”创建活动的重点放在了基层党支部,也包括企业的二级、三级党委或党总支。党支部是党的最基层组织,是组织党员、发动群众去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基本单元,要把每一个党支部都打造成坚强的战斗堡垒,在选配支部班子、落实规章制度、丰富活动形式、完善业绩考核等方面,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六”指的是“六好”党员队伍建设(政治思想好、完成任务好、业务技能好、创新意识好、服务群众好、遵纪守法好),党员是党组织肌体的细胞,细胞不活组织也就没有了活力,只有每一名党员都成为优秀的战士,党支部才能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我们的党组织才能很好地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才能有所作为。
“四”、“五”、“六”所针对的对象、评价标准等都不一致,但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为了企业又快又好发展,为了加强党组织的建设。三者在内容上相互联系,互为条件,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它与“六种”运行机制一起,构成了国企党建完整的工作体系。(全国党建研究网)
国有企业全面提升企业党建工作水平
第三篇:案例分析·农业供给侧改革
http://lxks.offcn.com
【2017中公遴选·案例分析】
农业供给侧改革
【导语】2017各省遴选考试在陆续进行,由于遴选考试信息非常繁多,中公公务员遴选考试网会及时公布最新的遴选考试信息,便于考生查阅。
背景链接 【理论背景】
2016年12月19日至20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前中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时强调,要始终重视“三农”工作,持续强化重农强农信号;要准确把握新形势下“三农”工作方向,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此次农村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三农”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农业的长远发展。这次会议继16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后,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出重要部署,也是党中央首次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背景链接】
从外部看,经济增长换挡降速,农民外出务工和工资性收入增长明显受限,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导致对农业农村投入的增幅明显回落。从内部看,农产品需求升级了,有效供给跟不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到极限了,绿色生产跟不上;国外低价农产品进来了,国内竞争力跟不上;农民增收传统动力减弱了,新的动能跟不上。这些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不同程度存在,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突出的是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供给侧入手、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发力,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结构性矛盾问题。
综合分析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同于以往的结构调整,不是简单的少种点什么、多种点什么,或寻求总量平衡、数量满足,而是涵盖范围广、触及层次深的一场全方位变革。过去农业结构调整,主要是为解决供给不足,现在更注重质量、效益、可持续发展;过去主要着力于生产结构,现在更注重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经营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绿;过去主要着眼生产力范畴,现在更注重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激活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公教育总结,总体应把握以下三方面:
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这意味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不成功,不仅要看供给体系是否优化、效率是否提高,更要看农民“钱袋子”是否鼓起来。供给体系优化,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让城市消费者和农民实现双赢。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着眼农民、关注农民,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
http://lxks.offcn.com
主攻方向是提高农业供给质量。要以市场为导向,紧跟消费需求变化,不仅要让人们吃饱、吃好,还要吃得健康、吃出个性;不仅满足人们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还要满足对农业观光休闲等体验性服务性需求,满足对绿水青山的生态化绿色化需求,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根本途径是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一场广泛的生产力调整,也是一次深刻的生产关系变革。要用改革的办法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还可能会经历阵痛,甚至付出一些代价,但在方向性问题上不能出大的偏差,不能犯颠覆性错误,改革底线不能失守。
第四篇:坚持“六用六加快” 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坚持“六用六加快” 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珙县政府副县长 杨学东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发展现代农业也是我国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近年来,珙县按照“经济要继续领跑全市、继续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行列”的总体目标,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一以贯之的工作思路,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整体质量、综合效益,实现农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加快实施现代农业的标准化生产
以工业理念为指导进行农业开发,把农业生产的各种活动通过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种养和加工,使农业生产活动走向产业化发展的道路。第一,应用精确农业技术。加速普及农业机械化和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应用到精确播种、精确施肥、精确灌溉和精确收获等各个环节。近三年来,共购置农用机械1041台(套),农机总动力达16.9万千瓦;新增机电提灌机械562台套/2115千瓦;实现机械化抛秧1.12万亩,节水灌溉面达2万亩,机收作业12.7万亩。第二,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加速建立健全农业标准、检测、认证和监管体系,建成珙县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和农业检测检验站,形成管理、执法和技术服务三支队伍,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第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基地。建成以王家镇-玉和苗族乡为中心的3万亩烤烟基地,以孝儿镇-底洞镇为中心的5万亩蚕桑基地,以石碑乡-下罗乡为中心的1万亩茶叶基地,以王家镇-孝儿镇为中心的工业原料林基地和以巡场镇-上罗
镇为中心的生猪、肉牛产业基地。第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农业环境保护,以蚕桑产业为依托,按照桑-蚕-菜-苕-禽-路-沼-水-坝为一体的综合示范模式,实现产气、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并举,能量多级利用,物质良性循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二、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加快支撑现代农业的基础建设
坚持运用现代工程手段和工业装备来强壮农业的“筋骨”,夯实发展现代农业的设施基础和装备保障。一是推进耕地良壤化建设。在稳定耕地数量的基础上,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提高耕地的质量水平和集约利用程度。同时,重点抓好“金土地工程”实施,共整理土地13767亩,新增耕地2731.8 亩。二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坚持“远期、近期和当前并抓,大中小微并举,新建、配套与病险整治并重,开源与节流并行”的思路,加快农田水利建设进程。近三年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入17.2亿元,实现交通道路联成网、水利灌溉联到地、绿化美化联庭院、骨干产业联成片、学校医疗联农户、活动阵地联村民“六个联”目标。三是加快村道通达化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在前、资金保障为先、规范管理为要、责任落实为重、营造氛围为势,实现全县100%的镇乡通水泥路(油路)、100%的行政村(至村委会所在地)通公路,镇乡客运通达率达100%,村客运通达率达90%,全县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871公里。四是加强农业环境生态化建设。继续巩固我县8.68万亩退耕还林成果,实施天然林保护、改造工程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101.5平方公里。以农村沼气池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共修建沼气池16440口。
三、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加快引领现代农业的示范作用
坚持推行“科技兴农”战略,把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一是完善科技投入体系。确保县财政每年安排科技三项经费在本级财政
预算支出的1%以上,乡镇科技经费达到本级预算支出的0.5%以上,企业科技经费达到销售收入的2—5%,为农业科技推广和示范应用提供经费支持。二是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实施基层农技站改革,增强基层农技站服务功能,形成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示范户为核心的技术推广平台。加快实施“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科技富民推进行动”、“产业化科技推进行动”、“生物技术产业” 等工程,大力推广“工厂化养蚕”、“水稻大三围”、“玉米软盘育苗”、“脱毒马铃薯”等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应用;加快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着力培育一批科技大户,发挥对农民的示范带动作用。三是完善专利支持政策。鼓励自主创新,县上每年安排一定的经费,对申报专利的集体和个人,给予5000—10000 元经费奖励。大力支持智溢茧丝绸、金鹰、金园、鹿鸣茶业、林海集团等龙头企业创建技术研发中心。2010年,新组建禾康生物药业科技研究工程技术中心;成功的将珙县智溢蚕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升格为宜宾市蚕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全省蚕业民营企业唯一市级中心;全国第一家“竹荪健康产业研究院”落户珙县,将为竹荪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四是完善院县科研体系。强化同宜宾市农科院的合作,加快“宜字头”优质粮油产业化发展项目的规划与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示范推广水稻、玉米、油菜、小麦、食用菌、蚕桑、茶叶、茶花、水果及其他特色农产品新品种及各类农业成果,建立联系科技示范户,提高农户经济效益和科技进步显现度。同时,还将进一步加快特色农产品新品种的展示基地、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基地、高产繁殖种研究基地、无公害标准化种植技术研究及示范基地、培训教育基地等的建设进度。
四、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的特色产业
由于珙县呈现典型喀斯特地质地貌特征,终年少雨寡照,不适于精耕细作。如何突破传统农业经营规模小、劳动效率低、产业链条短、比较效益差和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的约束,发展现代农业?珙县在立足粮食平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50-52万亩,粮食总产量14.5-15万吨的基础上,坚持走因地制宜,特色富民的路子。利用全省21个现代农业基地项目建设(蚕桑)规划县的政策优势、国内特色独具的岩桂资源优势、适宜多竹生长的区位优势、全国大林业开发试验区和全国绿化“先进县”、“百佳县”优势,大力发展蚕桑、烤烟、茶叶、林业、畜牧等五大特色产业。一是通过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经营机制和思想意识,用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改造传统蚕业,用先进适用科技设备装备蚕业,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蚕业,用现代农业要求培育蚕农主体,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蚕业,逐步推进规模化经营和工厂化管理,扎扎实实地推进传统蚕业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推动整个蚕业产业的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建成优质桑园8.65万亩,全面实行小蚕共育到三龄达100%,重点村的消毒防病达100%,省力化养蚕面达100%,工厂化室外蚕棚养蚕面达100%,优质蚕茧工程覆盖面达90%以上。二是坚持把烤烟生产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大力促进特色农业布局向优势区域集中、要素资源向特色产业集中、基地生产能力向大户集中,依托科技兴烟,强化对烤烟生产实施自然灾害保险,着力打造以玉和苗族乡、洛表镇、王家镇、曹营乡为中心的4个万亩烤烟特色走廊示范带。三是以参加早茶节和国际茶业大会为契机,叫响珙县早茶区域品牌,积极推进石碑乡红卫村、洛表麻塘村、下罗乡兴隆村等三个茶叶生产专业村建设,力争优质茶园突破3万亩,产茶突破2000吨。四是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思路,依托申宇木业、观宝山林业、盛世金潮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林竹产业。同时,积极推进林权、林地流转,集体林权通过转包、租赁、拍卖和转让4种方式流转林权面积19.2万亩,林木纯收益达到1000-1700元/亩,与林改前相比提高了5-10倍。五是大力发展巡场镇三元杂交生猪、上罗镇优质
肉牛、王家镇特色水禽等,着力建设无公害家禽家畜养殖基地,实现畜牧业产值10 亿元,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比重超过60%。
五、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加快促进现代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坚持把产业化经营作为一件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联为一体,形成基地化种养、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系列化服务、网络化营销的现代农业产业格局。一是狠抓龙头企业集群化培育。重点围绕五大特色产业和竹荪、香精香料等优势产业,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打造产业化发展“旗舰”。全县已培育出“林海竹荪”、“智溢茧丝绸”、“金鹰食品”等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个、市级企业9 个、县级企业17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业人员2223人。二是狠抓专合组织多元化发展。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以龙头企业、经济大户、中介组织为核心,紧紧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组建农民专业协会,通过“支部帮协会”、“专家+协会+农户”、“能人+协会”、“农村服务组织+协会”等组织模式,大力发展和建设农村专合经济组织。使专合经济组织在产供销、技术服务和培训、规程、标准化生产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全县累计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67个,初步形成了以蚕桑、烤烟、蔬菜、水果、花生、生猪、土鸡、肉兔、水禽、渔业、岩桂、竹木、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体系。辐射带动农户4.5万余户,社员人均纯收入7678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828元增加2850元,高出59.03%,入社农户增收逾2.5万元。三是狠抓特色品牌市场化打造。初步形成了林海竹荪、上罗岩桂、下罗土鸡、底洞高山蔬菜、孝儿花生、洛表鲜果等特色农产品。集中精力打造品质优、叫得响、喊得亮的特色农产品牌,扶持龙头企业、协会申报注册无公害、绿色食品等农产品商标,目前我县已获得“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4个、“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6个、“四川省无公害肉猪生产基
地”认证1个、“无公害肉牛生产基地”认证1个,注册完成了珙县“老寨土鸡”商标。
六、用培养新型农民推进农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人才储备
坚持走抓点带面、典型示范的路子,创新培训理念,理清培训思路、转变培训模式,着力提升农村科技人才、产业化经营人才和乡土技术人才队伍素质。一是研用结合,搭建农业人才培训平台。以农村为重点、以科技为支撑,通过县――乡――村三级培训体系,统筹协调专业部门、专技人才开展烤烟、蚕桑、畜禽、农业生产等科学技术培训,使超过8万名农民掌握了一种以上的适用技术,重点村、重点企业人员基本达到了会一门、懂两门、掌握三门的水平。二是育智于民,高新科技武装农民。立足市场需求,创新培训载体,让培训和生产相整合,由培训机构直接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接,实行校企联合、订单培训、定岗培训,实现农民、培训基地、用工企业和人才劳务市场的四方联动。三年来,共输送各种专业人才1.02万人。三是加快转化,提高科技成果惠及率。跳出传统农业“靠天、靠经验、靠补贴”的发展理念,转变为“靠科学、靠技术、靠专业人才”的发展思路,在各乡镇发展了一批专业大户、运销大户,造就了一批 “田秀才”、“土专家”。上罗镇王乾友多年潜心从事食用菌的人工栽培研究,目前已取得“玉米竹荪套作双高产栽培技术”、“人工三塔菇栽培技术”等食用菌人工栽培专利技术,已在全县推广种植,农民在玉米地内套种竹荪,亩收入可达2000-4000元。洛表镇茂林村农民林富海发明的静态爆破技术,市场前景广阔,不仅为其带来上千万元收入,而且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第五篇:2016年,供给侧改革助力白酒战略提升
2016年,供给侧改革助力白酒战略提升
经过“黄金十年”的爆发式增长,白酒行业暴露出了诸多问题,积累了太多沉疴,这是白酒行业遭遇2013年以来“寒冬”的根本原因,也是白酒行业必然要经历转型发展的根本原因。正是居于这样的行业发展背景,全国人大代表,五粮液集团党委书记才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建言献策,呼吁白酒行业要进行供给侧改革,发出“国企改革再难也要走下去”的声音。那么,白酒企业的供给侧改革究竟改什么?
首先需要“市场的手”与“政策的手”相结合,提升行业整体竟争力。企业要从市场角度进行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政府从行业健康发展的角度,在环境保护、质量体系、食品安全领域出台一些更为严历的政策,淘汰一批质量差、环保不过关、纳税不规范的小型企业,净化白酒市场。其次,要补齐行业短板。白酒行业要从白酒产品的供需结构出发,及时跟上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变化的消费结构,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最后,白酒行业供给侧改革的推进,还需要中央在税收政策方面给予适当的调整,降低企业成本。许多人质疑,供给侧改革与白酒战略要上升到国家层面又有什么关系呢?对此,如果白酒企业不进行供给侧改革,“黄金十年”爆发式增长时期暴露出来的问题就得不到解决,积累下来的沉疴也无法却除,企业的内生动力就不强,品牌张力也不够。这样的白酒企业和品牌,即使上升到了国家层面,也没有超强的发展动力,国家战略也会成为一句空话。众所周知,任何一个国际品牌都有一个实力雄厚的企业在作支撑。如果这个企业的内生动力不强,品牌就缺乏了强有力的推动力,品牌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我们应当正确理解白酒企业供给侧改革与白酒国家战略的关系,使之在转型发展中得以健康发展,乃至跨越式发展。《华夏酒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