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实现我区教育跨跃式发展论文
经过10年的开发建设,西藏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藏的教育也必将继续担负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努力实现西藏教育的跨跃式发展目标,着力提升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将是实现西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我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和平解放前,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1951年,创办第一所小学——昌都小学,开创西藏现代教育之先河。1956年,创办第一所中学——拉萨中学。1965年,第一所高校——西藏民族学院诞生。经过近60年的发展,一个包括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及成人教育在内的具有西藏特点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初具规模。截至2008年底,西藏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017所,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8.5%;初中入学率92.2%;高中阶段入学率51.2%;高等教育入学率19.7%。另外,在全国各地各级各类学校就读的在校生有1.9万余人。西藏的74个县(市区)已完成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2.4%。
近年来,中央政府不断加大对西藏教育的支持力度。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农牧区中小学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提高了义务教育保障水平。从1985年开始,国家对西藏义务教育阶段的农牧民子女采取“包吃、包住和包学习费用”的措施,2007年又全部免除中小学生学杂费,使西藏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免费义务教育的地方。
二、实现我区教育跨跃式发展的重要意义
1.实现教育跨跃式发展是我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
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10年来,西藏教育发展虽然在整体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实现了迅捷的发展,但与内地各兄弟省市相比,西藏教育的水平、质量和社会效益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突出表现在: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在整体上还比较落后,师资队伍参差不齐、专业水平整体不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缓慢,教育管理和教育理念相对落后等方面。因此,实现教育跨跃式发展是我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
2.实现教育跨跃式发展是我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和客观要求。
跨越式发展是一种快速度的发展,要在遵循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用尽可能短的时间达到目标。教育是适应未来发展的事业,是提高人口素质的根本所在,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建构现代文明大厦的基础。当然,教育跨越式发展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情况下,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正是我们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和要求。
3.实现教育跨跃式发展是实现我区经济社会跨跃式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目标。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其它省市和兄弟民族。在中央的关心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各兄弟省市的对口援助下,西藏经济社会的状况发生了并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区提出了跨越式发展目标。当今世界,知识和人才、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正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这一发展趋势,既为西藏跨跃式发展提供了利用高科技和先进知识超越传统模式发展的有利机遇,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切实把实现教育跨跃式发展作为实现我区经济社会跨跃式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目标。
三、牢固树立“教育是第一民生”理念,把“教育优先发展”落到实处
民生不仅包含经济生活,而且包含文化生活,既需要经济的支撑,又需要文化的支撑。教育作为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手段,在文化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并培养科技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可见,教育的发展可以为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提供丰富的源泉,奠定坚实的基础。
西藏地处边疆,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藏地区的发展和藏族人民福利的改善,事关民族和睦、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的大局。如何克服环境和人力资源方面的劣势,使相对封闭的高原经济融入市场化进程中,使藏族人民能够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避免全球化产生的风险,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中长期发展战略问题。
四、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努力实现我区教育跨跃式发展目标
明年,我们将迎来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近60年来,随着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和西藏民族的新生,各项社会事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基础教育事业也以其不平凡的历程和令人瞩目的业绩,为西藏经济发展、民族繁荣、社会进步和历史性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正如前文所言,西藏的现代基础教育是在特殊的社会环境和自然条件下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西藏教育虽经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年来的巨大发展,但其发展的水平、质量和社会效益在整体上仍然较低,与“办人民满意教育”,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笔者以为要改变这一现状,除了要有 “聚万众之心,集全民之智,倾全区之力”办教育的热情和决心外,还要有善于捕捉机遇、敢于创新、敢于超越的勇气和智慧。
第二篇:对我区注重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2
我区注重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逐步提高教师待遇,实施学校多元化发展,大力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实现教育普惠于民
当前仍存在建议一是进一步健全教育服务体系,大力推动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我区儿童、少年等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二是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人才
三是课程
四是安全切实保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公办幼儿园等工程质量
五是经费
下来应进一步完善我区的教育惠民工作,实现教育普惠于民,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区构建珠江口东岸现代服务业功能区、惠州“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加深,以及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个体获得教育机会将越来越取决于个人努力的成分,而不是先天的家庭背景因素,从而教育在职业地位的获得中也具有重要影响。
于受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的影响,教育机会在各个人群中的分配也是不平等的。
(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第三篇:会昌县:落实优先发展战略,统筹城乡教育发展
落实优先发展战略统筹城乡教育发展
中共会昌县委会昌县人民政府
‚十一五‛期间,会昌县委、县政府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希望工程来抓。五年县财政用于教育支出10.28亿元,地方财政对教育投入年均增长44.4%;实施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教育项目9个,每年县重点工程都有教育项目;引进师范类优秀大学毕业生1391人。做到了教育经费优先落实、教育项目优先安排、教育人才优先保障。2010年,我县城镇和农村学生数比例达到7:3,实现了学生向县城和乡镇中心学校集聚,有力地促进了城乡教育统筹协调发展。
一、大力实施教育园区建设,优化城乡教育布局,加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2006年,县委、县政府充分倾听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热切期盼,针对教育资源布局不集中、不均衡、利用率不高,教育基础设施落后等突出问题,在全省率先高起点规划建设教育园区,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青少年校外活动、教育培训、‚三馆一中心‛(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体育中心)等相关资源要素集中优化组合,实现文、教、体资源集聚共享,做到做大县城教育园区‚龙头‛,带动乡镇中心教育园区‚龙身‛发展。实践证明,建好一个园区,能够有效地优化教育布局,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提升教育幸福指数。一是形成“合力”,破解用地难。
1教育园区建设最大的困难就是用地问题。2006年开始,我县把争取教育项目用地指标摆在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首位,优先解决教育园区建设用地。在省国土资源厅的大力支持下,对教育园区建设涉及的文武坝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同时选择荒山荒坡作为教育园区建设用地,每一个项目用地和规划设计都充分吸收群众的意见,调动群众‚主人翁‛的积极性,较好地解决了用地、征地难等制约教育园区建设的‚老大难‛,满足了会昌中学、‚三馆一中心‛、第三中学、新职校、体育中心等建设用地需求。二是争取“外力”,高品位规划设计。聘请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名牌‛单位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增强了园区建设规划的适用性、科学性和前瞻性。每个项目建设实行公开招投标,在全国、全省范围选择资质良好、实力雄厚、信誉优等的施工队伍,保证了工程质量。三是充分“发力”,高效优质建设。实行‚交钥匙‛工程,每个项目县委、县政府都成立建设指挥部,由2~3名县领导主抓主管,每个项目都有一个工作团队,保证了每个项目及时开工、按时竣工。每建成一个项目,都没有给学校留下一分债务。
在抓好县城教育园区建设这个‚龙头‛的同时,我县坚持把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到中心集镇,合理配置农村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2007年开始,我县对全县教育布局进行了整体规划,计划用5年的时间,调整教学网点73个,实现10万学生4万在县城、5万在乡镇中心学校、1万在农村小学就读。2006年以来,我县投入2500万元、接受
社会捐赠1000余万元,率先在珠兰乡启动乡镇教育园区建设,吸纳了全乡小学四年级以上学生就读。去年底,结合周田因地陷学校整体搬迁,我们在周田长江规划‚两校一园‛(中学、小学、幼儿园)400亩建设用地,一期工程投资7835万元,打造容纳3000名小学生、2800名初中生、600名学前幼儿的教育新区。‚十二五‛期间,我县继续以强化县城教育园区功能为带动,以做大乡镇寄宿制、片区中心学校为重点,以完善村完小和教学点为补充,形成优质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城乡教育发展更加协调的办学布局。
二、大力优化教育环境,扎实落实优先战略,高位推动教育跨越发展
一段时期以来,我县教育质量一直低位徘徊;在国家部(委)处室负责人中,没有一个会昌毕业出去的学子;大量优秀生源外流;大部分学校是典型的无图书馆阅览室、无电教实验室、无运动场、无围墙、无校门的‚五无‛学校。老百姓怨言多、反映大。2006年,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班子下定决心,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牢固树立‚强县必先强教‛‚强教必先优教‛的理念,把教育当作‚打基础、管长远‛的大事来谋划,大力营造‚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责、师以从教为荣、民以助教为乐‛的社会氛围,形成全社会重视教育、支持教育、共抓教育的强大力量。
第一,“教育民生”优先落实。县委每年召开县四套班子领导和各乡镇、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的教师节表彰大会,营造尊师重教氛围;县委常委会每季专题研究一次教育
工作,先后制定完善10个教育发展规范性文件;县政府常务会每次都有教育议题,集中办好学校建设用地、校园周边环境整治、落实安全措施、维护校产安全等实事;5年县委公推公选18名正副校长,建立‚优上、平让、劣汰‛的教师管理和培养使用机制;县财政每年按生均1500元的标准,资助300名边远山区品学双优学生进城就读;5年‚消化‛代课教师678人,妥善解决了一大批长期代课教师的‚出路‛。第二,教育投入优先保障。2006年以来,我县投入39281万元校建资金,改造校舍38.9万平方米,新建校舍26.5万平方米,消除危房8.7万平方米,彻底改变了过去学校‚五无‛现象。尤其是新建第三小学、第三中学,县城学校平均成班额由72.5人下降到56人,有效化解了学校‚大班额‛。实施农村学校‚温暖工程‛,解决了长期以来农村学生用不上热水、喝不上开水的问题。第三,教育人才优先引进。我县每年组织参加全国、全省、全市师范院校举办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出台并落实优秀师范本科毕业生来会昌任教取消见习期直接拿定级工资、建设教师公寓、经济适用房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教师居住、发放边远山区学校教师岗位津贴等‚特殊‛政策,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稳定了农村教师队伍。2006年以来,我县共引进新教师1391人,占全县专任教师的33.5%,平均每年引进新教师278人。同时,大力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教师培训经费100万元,启动实施‚名师培养计划‛,加快教师专业成长。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77.4%、93.8%、91.5%。
三、大力探索农科教结合、“三教统筹”办学新路,实现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
如何拓宽一部分农村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后的出路?怎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少数农村学生厌学、辍学等问题?我县结合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实际,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人才需求,在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原书记、全国九届、十届政协委员、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李永海同志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支持下,2007年5月创办了一所新型农村教育改革学校——江西革命老区会昌珠兰示范学校。珠兰示范学校现有60个教学班、3000名学生、165名教职工,形成‚一校五部‛(幼教部、小学部、初中部、职高部、成教部)办学格局,率先在全省实现12年免费教育。学校实践全新的办学理念。学校遵循温家宝总理关于‚农村教育必须改革,坚持‘农教结合’的办学方向,实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教学、科技和生产相结合‛的指示精神,形成教育对象不分年龄,让当地农民终身受教育的‚小村庄、大教育‛格局。学校办有农民夜校,建有农民远程教育网站,并把图书、微机、实验室等资源免费为农民开放,实现村校资源共享,为农民提供致富信息和技术培训。学校推行农村特色素质教育。学校开发利用太阳能、沼气等生态新能源,形成‚猪—沼—果‛产业链。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小学高年级、初中部和职高部开设社会实践课,组织农技兴趣小组。学生学用结合、校企结合,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深厚感情,培
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合格人才。学校实施十二年免费教育。学校创办了脐橙园、良种母猪场、中药材枳壳基地,建起了日产沼气300立方米的秸杆沼气池和校内现代农业科技实验园等。这些实体,既是学生的实训基地,又是引导当地农民发展新产业的示范基地,同时还是学校的勤工俭学基地,为学生享受12年免费教育提供了经费保障。
珠兰示范学校的有益探索,辐射推动了我县农村学校改革发展。我们在庄埠、晓龙、高排、洞头、中村等农村初中加强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让一部分无法或不愿升入高中读书的农村学生在校期间学到1~2门生产劳动实用技术,让学生毕业后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岗位‛。‚农科教‛结合,激发了农村学生的‚兴奋点‛,让农村学生找到了广阔的‚天地‛,探索了一条农村学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后的创业新路。最近,温家宝总理、刘延东国务委员对珠兰示范学校的办学实践给予了充分肯定,成为我们继续探索农村教育改革的强大动力。
‚十一五‛期间,虽然我县的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比,与兄弟县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今后,我县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全国、全省、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强大动力,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促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实现会昌教育提质进位和跨越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四篇:人力资本观与我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人力资本观与我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徐国成 徐充
【摘 要】人力资本观是建立在传统的经济理论无法解释物质资本投资带来经济增长之后所出现经济现象而产生的一种理论体系。它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提出提供了理论依据。针对我国目前人力资本及教育投资现状,提出我国教育投资的对策,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关键词】人力资本 优先发展
【作者简介】 徐国成(1964-),男,吉林省长春市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长春中医药大学 副教授。(吉林 长春 130117)
徐 充(1953—),男,吉林长春市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 长春 130021)
人力资本观是在传统的经济理论无法解释物质资本投资带来经济增长后所出现的经济现象而产生的一种理论。针对传统的资本、劳动投入分解后经济增长量会出现巨大剩余、活劳动减少而价值量却增加等经济现象,人力资本观都给予了明晰的解释。
一、人力资本观的主要观点
1、以劳动力要素分析为中心的人力资本理论。以西奥多.W.舒尔茨(T〃w〃Shultz)、爱德华〃丹尼森(E〃F〃Denison)等为代表。西奥多.W.舒尔茨指出,传统的经济理论把经济的增长仅仅归结为物质资本的增加,而实质上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的增加更重要。同时,舒尔茨把教育投资视为人力资本的核心,突出强调教育投资的作用。舒尔茨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在于,他不仅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人力资本理论,使其成为经济学上的一个新的门类,而且进一步研究了人力资本形成的方式与途径,并对教育投资的收益率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做了定量的研究。
丹尼森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在于对人力资本要素作用的计量分析。由于用传统经济分析方法估算劳动和资本对国民收入增长所起的作用时,会产生大量未被认识的、难以用劳动和资本的投入来解释的“残值”,对此,他作出了最令人信服的定量分析和解释。他最著名的研究成果是通过精细分解计算,论证出美国1929年一一1957年经济增长中有23%的比例归功于美国教育的发展即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积累。[1]
2、以构建技术内生化增长模型为中心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以保罗〃罗默(Paul Romer)、罗伯特〃卢卡斯(Robert〃Lucas)等为代表。保罗〃罗默、罗伯特〃卢卡斯等人都在不同程度上进一步发展了人力资本理论,采用了数学的方法,建立了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模型即知识积累模型。
保罗〃罗默把技术进步内生化为不以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为载体的知识积累过程,提出知识积累论即人力资本存量越多,人力资本的生产率越高,经济增长率也就越高,因为知识通过教育具有“溢出效应”,投入的越大,积累的越多,人力资本的边际产出率就越高,经济增长就越快。罗伯特〃卢卡斯把人力资本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纳入知识积累模型当中使之内生化、具体化为“每个人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最后得出结论: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基础,人力资本积累的途径为正规的学校教育和在实践中的边干边学。
综上,人力资本理论明确指出了其发展的最佳途径是学校教育。教育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过程中,能提高人的劳动能力,实现知识与技能的重新组合,不断为社会积累人力资本。因此,优先发展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主渠道。
二、优先发展教育是人力资本发展的核心
优先发展教育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把教育投资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使投资主体依据人力资本的合理性来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育结构、扩大教育规模,从而实现教育发展处于经济社会各行各业领先的位次。具体表现为,在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整体布局上,确立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地位;在政府和居民收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为教育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财力,尤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的增长速度应不低于同期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保证教育优先形成相对完 善的体系、合理的结构、适度的规模和较高的质量。
1、人力资本的基本内涵确定了教育要优先发展。人力资本的重要来源是教育投资,并且人力资本质量的高低也取决于教育投资的数量和质量。这是因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人口质量包括人的知识、技能、文化水平等,而知识的获得主要来源于教育;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舒尔茨指出:“教育远不是一种消费活动。相反,政府和私人有意识地作投资,为的是获得一种具有生产能力的潜力,它蕴藏在人体内,会在将来做出贡献” [2]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关键。教育对人力资本形成的作用,集中表现在人们接受教育后,形成了有高质量的人力资本,从而增加了人力资本的存量。[3]
2、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特征决定了教育要优先发展。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特征决定了教育要优先发展。一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间接性、长期性。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果是人的知识、能力提高后形成的劳动力,只有将劳动力再次投入到生产领域并与生产资料结合后才能产出物质效益。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一般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得到回报。但人力资本一旦形成,就可
[4二]是人力资本以相当长时间地发挥作用,维持其收效,所有者可终身受益。投资的累积性、可变性。由于人的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因此,人力资本的存量不是一次投资形成,而是经过不断连续追加才能形成,正是由于这种追加才使教育要优先发展。
三、我国人力资本现状及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教育投资不足,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公共教育经费的总量低,人均公共教育经费少。世界银行《1995年世界发展报告》显示,美国年教育经费总量平均为3145.76亿元,日本年教育经费总量平均为1649.54亿美元,德国、法国年教育经费总量平均在700-900亿美元,中国、印度年教育经费总量在100亿美元左右。我国又是人口大国,人均公共教育经费只有208美元,仅相当于美国1998年的1∕
9、加拿大的1∕
7、德国的1∕6,[5]与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财政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偏低。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显示,我国政府投入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维持在2.5%左右,直到2001年才突破3%的比例,而发达国家公共 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都在5%以上。[6]
2、我国教育供给不足,教育资源匮乏。义务教育发展基础仍相当薄弱,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调查显示:到2001年,全国15岁以上的文盲为8700万,超过德国的人口总数,尚有522县未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覆盖了全国10%的地区,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辍学与流失的问题,这既降低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又囤积了成批的低素质人口和文盲。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滞后,半数初中生无法升学。
3、人力资本积累不足,人才资源欠缺。至目前为止,中国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为3877万人,仅占从业人员的5.5%,相当于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仅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7.5%;高级人才仅占5.5%。[7]人才结构分布不合理,行业、产业布局不均匀。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现代医学、环保等工程技术人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地区间分布不均衡,全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85%集中在东部地区。人才流失严重。目前通过各种渠道,中国移居国外的本科以上的各类专业人才已达到45万人[8]。越是人力资源不发达,越不容易留住人才,而人才流失过多反过来又加剧了人力资源的不发达。
四、以人力资本观为指导,制定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从我国现行的教育投资体制来看,还未真正摆脱传统观念的掣肘,一整套运行机制还存在着某些不利人力资本形成和开发的方面,如,教育的生产性虽已被理论界所接受,但并没有实施决策;教育的纯消费观念仍继续支配着决策行为;长期以来,我国对固定资产投资,称为“基本建设”,认为是发展生产力的第一要素,而对教育投资,把它定性为“非生产性开支”,这种观点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我们的决策行为和投资方向,这实际上仍是一种重视物质投资而轻视教育的做法,这种不协调性必然制约着教育的优先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人力资本观为指导,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1、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正确选择教育投资模式。按照综合国力和人均GNP水平划分,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正确选择人力资源开发和教育发展的模式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我国的教育投资渠道单一,投资面过窄是造成教育资金不足、人力资本生产不能满足经济增长需要的主要原因。所以应打破教 育投资过于依靠政府投入的单一模式,建立多层次的教育投资梁道,提倡和动员社会力量办学,积极鼓励企业、个人和社会团体对教育进行投资,积极吸纳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等等,形成以国家办学为主体、多种力量共同办学的教育投资新模式。
2、改革人力资本投资的新体制,建立新的教育投资运行机制。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存款余额已达到15万亿以上,在如此大的社会资源条件下,我国教育却困于经费短缺,其根本原因是我国的人力资本投资市场还没有建立起来,还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市场机制把社会资源导入人力资本投资市场,因此导致我国社会团体、家庭和个人的许多资源并没有投入到人力资本生产中去,这表明我国存在着人力资本投资的制度障碍。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进一步改革人力资本投资体制,建立新的教育投资运行机制是紧迫的、必要的。
3、优先发展教育要防止教育投资“过度”问题。教育投资“过度”是指在经济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教育投资比重过高、教育投资结构不合理、教育发展规模过大等问题。“优先发展”决不等于“过度发展”;优先发展教育必须在人力资本理论的指导下做好人力需求预测,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信号,把市场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判断人才市场的走向,并根据人力资本价格的浮动,以确定增加或减少某级某类教育投入量,否则就容易出现教育投资过度的偏差。
4、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加大教育投资的总量。教育投资是教育事业得以发展的物质前提,它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因此,确定教育投资应保证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并保证教育投资比例应随着经济的增长而而增长,体现经济要发展、教育必先行的原则,按教育投资占总投资量的相对值和绝对值来规划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级各类教育。
5、优先发展教育还要调整投资方向,努力实现教育公平。由于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阶层之间发展差异较大,使各地区教育资金积累能力 5 及地方政府对教育投入的不平衡,导致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存在。为弥补此缺陷,国家应给予其政策及财力上的支持,保障受教育者的机会均等和弱热群体的受教育权利,减少教育不公平现象,体现教育的公益属性。
[参考文献]:
[1] 周新芳.人力资本理论文献综述[J].现代经济信息,2008,(1).63 [2] 美)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 教育和研究的作用 [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36 [3](美)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 教育和研究的作用 [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80 [4] 刘华东 教育投资:促进人力资本发展的核心[J] 高等教育研究 2002.(9)[5] 王玉崑 教育经济学 [M] 2005:101 [6] 2000年中国教育绿皮书.[N]中国教育报.2003.6.23:3 [7] 张忠元、向洪主编:人力资本LMl.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107 [8] 张忠元、向洪主编:人力资本LMl.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36
The human capital view and our country educate give priority to the strategy to search newly Xu Guo—cheng1 xu chong2(1.Jilin University Marxism institute graduate student 2.Jilin University professor of Marxism, doctoral tutor Jilin Changchun 130012)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human capital theory core viewpoint analysis, proposed the implementation education gives priority to development the strategic necessity, through to our country human capital and the edu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proposed our country educates the investment the mentality, the measure and the means, to formulates gives priority to development the education strategy to have the guiding sense.Key words: Human capital Giving priority to the development 6
联系方式:徐国成 邮箱:jl-xgc@163.com 电话:*** 0431-86172403
第五篇: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打造西部教育明星城
在这美好的金秋时节,我们满怀由衷的喜悦,热烈庆祝第二十一个教师节。我代表市委、市人大,向全市辛勤工作在教育战线的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向曾经为我市教育事业做出积极贡献的离退休老教师表示亲切的慰问!向多年来一直关心和支持我市教育事业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教师是铸造人类文明的工程师,教师职业是一种淡泊名利、无
私奉献、倍受全社会敬重的职业。中华民族的发展始终凝聚着教师的辛勤汗水。我们每个人所拥有的健康体魄、优良品格、顽强意志、进步思想、丰富知识、非凡能力,都与教师的辛勤培育息息相关,如果没有教师,我们的民族就会倒退,我们的社会将会停滞。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在全社会的关心支持下,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幼儿教育得到快速发展,“普九”水平进一步提高,高中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取得明显成效,成人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学校管理水平、教师队伍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为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有力地推动了“三个文明”建设。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更是教育战线的全体教职员工敬业爱岗、无私奉献、辛勤耕耘、团结拼搏的结果。
教育是富民之本,强市之路。我市要建设“五城三高”、实现“两个率先”奋斗目标,关键是要依靠两大动力:一是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二是依靠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人才集聚。
因此,我们要着力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加速推进科教兴市进程,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智力支撑和强劲动力。
一、充分认识优先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教育对提高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省委书记苏荣同志讲,抓教育,就是抓发展的本钱。一个教育优先进步的地区,也必然是最有希望的地区。
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生产力。在建设“五城三高”、实现“两个率先”的伟大实践中,全市的教育工作承担着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培养造就大批现代化建设人才、推动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的历史使命。因此,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把教育、科技以及吸引人才、聚集人才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打造西部教育明星城,推动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打造西部教育明星城,就是要发展教育名牌,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做大做强优质高中,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通过结构调整、优化资源,深化学校用人、分配、奖励等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增强公办学校的活力和效率,切实提高全市教育教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贯穿于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贯穿于青少年成长的全过程。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将课堂教学、校内教育与社会实践、校外教育及各种活动载体密切结合。将知识传授与行为养成密切结合,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要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把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全市人才工作的总体战略统筹考虑,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依法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和聘任制度,提高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要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大力倡导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使广大教师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为全市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师资保证。要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加强学校领导斑子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抓紧抓好,切实把那些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同志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要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路子、新办法,努力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培养造就一支战斗力强、群众信赖、能够带领教职工不断开拓创新、勇于进取的好班子。努力把全市各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成“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坚强领导集体。
三、形成加快教育发展的动力和合力百年大计,系于教育。推进教育发展,打造西部教育明星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市委、市政府要继续坚持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配合抓的齐抓共管制度。全市各部门、各单位,都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教育发展的决定》,积极开展多形式的支教、助教活动。财政部门要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提高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为教育优先发展提供物质保证。公安、工
商等部门要密切配合教育部门对学校及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优化学校发展环境。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重点宣传优秀教师、尊师重教的典型事迹。各行各业都要积极主动地关心支持教育,想教育之所想,急教育之所急,通力协作,为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总之,要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的良好氛围,共同推进我市教育事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