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全套课程教案第22课《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6718834) - 副本
3、内容
主义:反对的专制统治(前提)
主义:推翻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核心)
主义:即“
”(补充)
4、评价:
(1)积极性:a是较完整的资产阶级
纲领。代表了资产阶级
、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
、和的共同愿望。
b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了
——***《新民主主义论》
结合材料谈谈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有何关系?
【课堂小结】
孙中山先生将西方的先进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提出了三民主义,并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将其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人民先后推翻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和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历程,但由于阶级的局限性和帝国主义的破坏,这些斗争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的独立与富强之路还有很远。路更长、夜更黑,但黎明即将到来,一个新时代正在酝酿中。
【自主探究】
2005年4月26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开始了两岸的“和平之旅”。他首站抵达北京,并于 4月27日 拜谒中山陵。
1、请说明连战先生首站和
三民主义是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了
第二篇: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五单元 第22课 孙中山的民主追求教案 岳麓版必修3
第22课 孙中山的民主追求
【课标要求】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孙中山先生关于“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新旧三民主义在推动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三民主义的提出、内容和影响;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内容和影响;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新旧三民主义的不同,掌握它们之间的差异,了解其在理论内容上的变化,掌握这种变化对后来中国革命发生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结合三民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的理解,认识到思想理论成果既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能指导社会实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孙中山和民主追求的学习,理解伟人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的高贵品质和为革命事业不断追求创新的精神。通过了解三民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认识到革命理论需要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完善的规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三民主义的影响,包括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新旧三民主义的不同;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关系。
【研读教材】
★导入新课
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海峡两岸、国共两党在对中国近代许多历史人物的评价上都是大相径庭,唯有孙中山先生,得到了国共两党的一致尊重,国民党尊称他为“国父”,中国共产党则尊称他为“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他的思想为什么能得到国共两党的一致重视?他的思想主要有哪些内容呢?
★梳理知识一、三民主义的思想渊源
1、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的失败
面对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先进的中国人通过中外比照,思考着怎样才能救中国。
继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之后”,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则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然他们都不主张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封建统治,而封建统治的腐朽是导致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根源。因此,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社会实践都以失败而告终。
19世纪末,当中国面临瓜分危机的时刻,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1894年,孙中山在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响下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改革纲领,但遭到冷遇。他深刻感到,清政府已腐朽不堪。从此,孙中山放弃了改良思想和行医职业,走上了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反动统治的革命道路。
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这就为三民主义的提出奠定了阶级基础。20世纪初,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开始在中国宣传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思想,这为三民注意的提出奠定了思想基础。
1894年孙中山创立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标志着孙中山民主革命的开始,民主革命需要纲领和指导思想,三民主义便应运而生。
2、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的影响
影响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形成的是法国的启蒙思想和美国的民主共和思想。孙中山从中主要吸取了“自由、平等、博爱”和“民有、民享、民治”的思想
3、中国传统思想的启迪
孙中山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主张“天下为公”,对于民权主义思想和民生主义思想的形成优势重要的影响。二、三民主义
1、背景
(1)必要性:鸦片战争后,各种救国主张相继失败
想一想: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的三民主义,其产生应当具备怎样的土壤和条件?
(2)可能性
2、提出
________年,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________在东京成立。提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革命纲领,并在《________ 》发刊词中,将其概括为三民主义。
想一想:三民主义和十六字纲领,存在着怎样一一对应的关系?“驱除鞑虏”中的“鞑虏”指的是不是帝国主义?是不是要反满?“驱除鞑虏”与“创立民国”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哪一个才是核心所在?为什么还要加上“平均地权”?
孙中山说:“我们革命的目标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种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3、内容
________主义:________ 的专制统治(前提)
________义:推翻________,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核心)
________主义:即“________”(补充)
4、评价:
(1)积极性:
①________是较完整的资产阶级________纲领。代表了资产阶级________、________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 的共同愿望。
②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并制订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________ 》。
想一想: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三民主义到底有没有反帝的要求,能不能起到起到反帝的作用?反帝要求是通过什么途径曲折表达的?实际效果怎样?反封建的要求又体现在哪些方面?怎样才能从根本上取缔封建制度?
(2)局限性:未明确的提出反对________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________纲领,不可能彻底完成 ________的民主革命任务。
三、新三民主义
1、背景
(1)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相继失败
(2)俄国________的胜利和中国________运动的影响
(3)________和________的帮助
(4)孙中山坚持民主革命的不懈追求。
2、提出
________年,国民党“一大”上通过宣言,确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对外反对________,对内各民族________
3、内容
民权主义:授予反帝反封建的个人和团体一切 ________ 和 ________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________,实行“________”政策
4、新三民主义的核心是________
5、评价:是三民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新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是指导________的思想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________的革命性,体现了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纲领。是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________,推动了________ 的发展四、三民主义学说的历史地位:三民主义学说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________,既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内容,又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的民族特色,并迅速成为当时中国先进政治思想的主流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及救亡图存革命斗争的纲领。
★落实课标
简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影响
★能力提升
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有何异同?新三民主义最主要的“新”在哪里?
【拓展思维】
这篇宣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区分了三民主义的两个历史时代。在这以前,三民主义是旧范畴的三民主义,是旧三民主义。在这以后,三民主义是新范畴的三民主义,是新三民主义。这有这种三民主义,才是新时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结合材料谈谈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有何关系?
【课堂小结】
孙中山先生将西方的先进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提出了三民主义,并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将其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人民先后推翻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和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历程,但由于阶级的局限性和帝国主义的破坏,这些斗争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的独立与富强之路还有很远。路更长、夜更黑,但黎明即将到来,一个新时代正在酝酿中。
【自主探究】
2005年4月26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开始了两岸的“和平之旅”。他首站抵达北京,并于4月27日拜谒中山陵。
1、请说明连战先生首站和第一个活动安排的原因。
2、连战先生在拜谒感言中说道:“中山先生领导国民革命„„他是一位革命家,更是一位政治家,他以民主、自由、均富的理念来追求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昌盛。”请你简要阐释孙中山的“民主、自由、均富”的理念。
【课堂反馈】
1、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国家前途》中指出:“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说,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这表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反对
A夺取地主土地 B收买地主土地
C.土地国有政策 D国家核定地价
2、《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其认识正确的是
A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B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
C都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D四者的斗争对象和斗争方式基本一致
3、蔡元培曾撰写过这样一副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他悼念的是
A孙中山 B宋教仁
C陈独秀 D鲁迅
4、孙中山在遗嘱中说:“集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这个遗嘱的原则与孙中山以下那一主张一致?
A兴中会纲领 B同盟会纲领
C新三民主义 D三大政策
5、本课内容涉及到孙中山先生一生两次重要的转变。你知道是哪两次吗?孙中山先生的这两次转变说明了什么?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我们应向孙中山先生学习什么?
参考答案:
★落实课标
三民主义有新旧三民主义之分
旧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是指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民权主义”是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国民一律平等;民生主义是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是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并制订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是对外反对帝国主义,谋求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独立和自决,对内反对民族压迫,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是授予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个人与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状况。
新三民主义是指导国民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是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能力提升
相同点:旧三民主义所提出的基本纲领,新三民主义基本都继承了,因为旧三民主义是新三民主义的基础。
不同点:民族主义: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而旧三民主义主要强调反对满清统治,具有狭隘性。民权主义:新三民主义强调普遍的平等的民权,而旧三民主义只提出“国民一律平等”的空洞口号。民生主义:新三民主义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两大原则,具体提出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和工人生活问题,与“扶助农工”政策紧密相连;旧三民主义只是空洞的提出“平均地权”。
新三民主义最主要新在明确提出了反帝的要求
【拓展思维】
1、新三民主义是国民党在国民革命运动时期的革命指导思想,三大政策是国民党的执政原则。
2、三大政策是实现新三民主义的途径、方法,而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的目标。
3、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没有三大政策就没有新三新民主义;没有新三民主义,三大政策就不可能形成体系。
【课堂反馈】
一、选择题 1.A 2.B 3.A 4.D
二、非选择题
1、孙中山先生一生有两次重要的转变,第一次是放弃改良而走向革命道路;第二次是在他领导的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失败后,接受苏俄和中共的帮助,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现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
2、孙中山先生与时俱进,不断调整革命思想;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民主追求;积极探索,顺应时代发展等。
3、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一定要紧扣孙中山先生与时俱进,为民主革命贡献毕生精力的高贵品质。
第三篇: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教案第22课
第22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岳麓版教案2009版 点击数: 228 【字体:小 大】 【收藏】 【查看评论】 接收回传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能够分析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识记“文革”中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史实;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及我国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建立、实施情况;结合事实分析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通过阅读、分析各种历史材料,训练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论从史出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历史资料的举例、分析,了解新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鼓励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文革基本史实和我国目前基层民主选举的有关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文革”发动及“文革”期间我国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学习和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成就,加深学生对民主法制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通过开展社会调查,认识我国的基层民主建设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继续改进和提高。【 教学重点 】
“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巨大成就。【 教学难点 】
新时期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 】
探究式、启发式、归纳法和讨论法。教 学 过 程 【 复习巩固】
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几年间,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
【 引入新课】
导言: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文革对民主法制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文革结束后,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不断取得了进步。补充概念:
民主: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管理国家;
法制:The rule of law;法律制度,静态的法律法规;
法治:The rule by law;法律治理,不但包括静态的法律法规也包括动态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活动,它体现的一种依法办事的良好社会状态。
一、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1、性质:文革,1966-1976年,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对党、国家、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内乱。
2、文革发动的原因:
历史根源: “左”倾错误,最终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其它原因: 毛泽东错误地估计了当时国内的阶级斗争形势野心家林彪、江青等的推波助澜。狂热的个人崇拜破坏了党内的民主决策。
毛泽东犯了什么错误?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出现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注:修正主义 修改马克思主义;否定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区别,否定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区别;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反对无产阶级专政。是一种资产阶级思想。反革命集团利用中反革命集团指的是? 林彪反革命集团和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人们对毛泽东的崇拜,对文革的发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毛泽东决定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来维护社会主义制度。毛泽东的错误个人决定成为了党和政府的决定而且无法更改。这是为什么??
个人专断个人崇拜盛行,民主集中制、集体领导制造到破坏。中国是个有着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国家,人治传统影响深远。我们来看文革是对党、国家、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内乱。
3、经过:在毛泽东的“革命无罪造反有理”得鼓动下,红卫兵运动兴起,文革全面发动,全国陷入一片混乱当中。
4、文革的危害
政治上: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民主法制遭到野蛮践踏、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 经济上:国民经济发展缓慢; 科教文上:对文化的摧残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出身唯成分论)
大学 大学 大家都来学。大家指的是工农子弟兵。工农兵大学。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5、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表现:举刘少奇案。(1)、人民的生命财产得不到任何保障;(2)、社会秩序极端混乱;(3)、人大制度、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遭到破坏;(4)、中共各级组织遭到破坏,党的规章制度被践踏。
6、文革的教训(1)、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2)、必须花大力气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3)、必须坚持国家工作中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禁止和克服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1、历史的转折——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决定改革开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成为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
2、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
(1)平反冤假错案;(民主政治建设的首要环节)
(2)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大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3)颁布1982年新《宪法》并多次修订,相继出台各种法律法规,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4)颁布《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规范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民主政治建设一大进步)(5)1999年,“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时期)强调:“依法治国”写入宪法。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据法律规定治理国家。
“依法治国”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一国法律体系的基础是根本大 法宪法。
三、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1、必要性。基层民主选举是我国落实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进行民主建设、保证人民投票表决的方式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举措,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内容:城乡居民依法直接选举居委会、村委会。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基层民主选举的示意图
上级政府指派
↓
(前)城镇居委会
干部
农村村委会
↑
(后)
根据选举法由人民选举
思考:根据基层民主选举的示意图,性质、职能转变? 性质:自治组织,职能:由监督管理转变为人民服务。
2、居委会、村委会的性质、职能
村民自治权的核心内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3、意义: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建设的重大进展。是中国政府为贯彻“依法治国”精神,保障群众的民主权利所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努力。
总结: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在文革期间遭受巨大的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向社会主义法治化国家目标前进着。
一、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1、性质:
2、文革发动的原因:
3、经过:
4、文革的危害
5、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表现:
6、文革教训
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三、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1、必要性。
2、居委会、村委会的性质、职能
3、制度的意义
第四篇:【历史】5.20《西学东渐》教案(岳麓版必修3)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②主要思想:
③评价:
A、地位—— B、作用——(2)魏源——《海国图志》
①依据——
②主要内容——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等(当时最详尽)
3、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途径、内容、目的)爱国性、进步性、局限性
4、结果及原因
(1)结果:没有完全付诸实践
(2)原因:A、清政府的腐败 B、闭关政策的阻碍 C、地主阶级的局限性
5、评价(1)进步性:
①促使新思想的萌发(核心、目的)
②激励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之路 ③出现一批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
①姚莹——《康輶纪行》 ②徐继畬——《瀛环志略》(历史地理、政治制度)
(2)局限性(实践、根本目的)
(二)地主阶级洋务派——洋务思想
1、背景
(1)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
①国内—— ②国外——(2)西学的传播扩大 ①传播基地——
②传播方式——设立企业、翻译书籍、报刊杂志、新式学堂、传教士的文化活动、政府官员出洋考察等。
③主要内容——军事技术、工业制造、自然科学、技术知识、哲学等。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④影响——中外文化的碰撞、冲击儒学核心文化、是否兼采西方文化(3)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体用之争
①焦点—— ②实质——
③结果——洋务派获得慈禧的暂时支持
思考:比较洋务派与顽固派的异同?
2、代表:中央—— 地方——
3、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提出——
(2)含义:“中学”—— “西学”——
(3)关系:“体”—— “用”——(4)实质——
4、实践及结果
(1)实践——洋务运动(机构、口号、内容)(19世纪60——90年代)
(2)结果——破产(国家独立、制度政权的保障、人的现代化)
A、外国的阻挠 B、封建顽固势力的破坏 C、洋务派力量分散 D、没有变革政治体制
5、评价
(1)积极:①指导洋务运动的开展②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③促进西学的传播,促使早期维新思想的发展,为由“用”及“体”的转变创造条件(2)局限(破产的原因)思考:比较洋务派与抵抗派的异同?
(三)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中体西用”(中法战争前)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1、代表——
2、主张——
3、主要活动——斥责顽固派、投身洋务运动
(四)特点及原因
1、特点:领导力量——
学习内容——
2、原因:
二、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一)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中法战争后
1、原因
(1)根本: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2)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播(3)吸取洋务运动的弊端
2、代表——
3、主张(1)经济——(2)文化——(3)政治——
4、评价(1)进步性
①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 ②为康梁维新思想奠定思想基础
(2)局限性——不系统不完整、没有付诸实践
(二)康梁维新派 19世纪90年代
1、背景(1)政治(2)经济(3)阶级(4)思想
2、代表人物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1)康有为
①主要活动
A、创办学堂、报刊—— B、著书立说——
C、领导“公车上书”(1895年)D、参与“百日维新”(1898年)②主张——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结合 A、内容 B、原因
C、评价
(2)梁启超 ①主要活动
A、创办学堂——
B、著书立说——
C、参与“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②主张——宣扬民权、君主立宪制;变革教育制度等(3)谭嗣同 ①主要活动 A、著书立说—— B、参与“百日维新”
②主张——宣扬自由平等、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4)严复 ①主要活动
A、创办报刊——
②主张——
3、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1)内容(核心)(2)评价 ①性质——
B、编译书籍——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②实质—— ③作用
4、实践及结果(1)实践——(2)结果及原因
5、评价
(1)爱国性(2)进步性(3)启蒙作用(4)局限性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 20世纪初、三民主义(见23课)
(四)特点及原因
1、特点:领导力量——
学习内容——
2、原因: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第五篇:高一历史(上)新课标教案(全套)[岳麓版]3
第3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
西汉王国问题产生的背景 汉景帝、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藩镇割据 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周世宗改革
北宋的建立
宋初中央 集权的强化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和宋初中央集权强化,以及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初步理解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地方分权和分裂割据的辩证关系,从而明白统一局面的来之不易,明白维护国家统一认识,反对分裂势力,仍是我们现在的民族大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汉语武帝的集权措施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难点:论从史出分析、说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组织学生通过网络下载有关历史图片,初步了解教材的相关内容。
2.思考课后的知识链接。
(二)导入新课
情境营造:用大屏幕打出秦王李世民征战图。
教学导语: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并非一帆风顺,从西汉到北宋,中央集权与地方 分权的斗争一直连绵不断。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唐中叶的“安史之乱”和以后的藩镇割据,都表明了中央集权过程的坎坷。那么,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它给人留下了什么启示呢?由此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用这种方式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结构
一、西汉前期的分权集权
1.汉高祖巩固政权
2.汉景帝平息叛乱
3.汉武帝加强皇权
二、唐中叶后的割据分裂
1.盛唐的安史之乱
2.藩镇割据的形成 3.周世宗改革及其意义
三、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1.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2.杯酒释兵权
3.“三冗”积重难返
(四)师生互动
一、西汉前期的分权集权
1.汉高祖巩固政权
情境营造:打出汉高祖画像和《大风歌》
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后,衣锦还乡。他大宴家乡父老乡亲,并组织120个小儿“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史记 高祖本纪》)。
课堂设问:刘邦建汉后,为巩固皇权,稳定天下,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如何?
(打出西汉前期形势图)
提示:刘邦大封同姓王,以为依仗刘氏“天下一家”的格局,就能巩固皇权,稳定天下,他分封给同姓诸侯王的土地面积甚至超过中央直辖的土地面积。结果他死后不到18年,诸侯王就发动了叛乱。
2.汉景帝平息叛乱
情境营造:汉惠帝以后,诸侯王羽翼日渐丰满,国势日盛,逐渐尾大不掉,“不听天子诏”,觊觎帝位。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济北王刘兴居发动武装叛乱。三年后,淮南王刘长又步其后尘。
课堂设问:面对诸侯国的尾大不掉,西汉的有识之士是怎样做的呢?
(打出贾谊、晁错、汉景帝、周亚夫的画像及平定七国之乱经过 示意图)提示:贾谊上《治安策》:“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终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小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辏并进而归命于天子。”晁错上《削藩策》:“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公元前154年,当汉景帝着手削夺诸侯王的封地时,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发动叛乱,“七国之乱”爆发。汉景帝几经犹豫,最终决定平叛。
3.汉武帝加强皇权 课堂设问一:汉武帝即位后为强化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打出汉武帝图)提示:建立中朝;设置刺史;推恩王侯子弟。课堂设问二: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10页最后一段小字,思考课文提出的问题:《治安策》《削藩生》及“推恩令”的措施有什么共同之处? 课堂设问三:汉武帝的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提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权力的过于集中也带来一些弊端,东汉后期即位的皇帝大多过于 幼小昏弱,“代行天威”的外戚和宦官互相倾轧,导致政局长期动荡。
设计意图:第一目的重点内容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但汉高祖和汉景帝的内容是它的铺垫,不能不讲,所以设计两段情景,使学生既增加学习兴趣,理解课文,又能节约时间。
二、唐中叶后的割据分裂 1.盛唐的安史之乱 2.藩镇割据的形成
情境营造:用幻灯打出唐玄宗的画像及白居易的《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 万骑西南行。”
课堂设问一:盛唐时期出现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的原因是什么?(打出唐玄宗、郭子仪、李光弼的画像)提示:由于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败坏,只图享乐,不理朝政,任由奸相当权,结果导致“安史之乱”。
课堂设问二:“安史之乱”对社会造成了哪些严重影响?(打出《唐代后期藩镇割据图》
提示:尽管唐大将郭子仪、李光弼最后平定了叛乱,但藩镇割据的局面已经形成。在唐朝后期的140多年里,河北三镇的57个节度使中,真正由唐朝廷任命的只有四人。唐朝内地许多节度使也效法三镇,各占一方,唐朝的统一局面被破坏,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同。
设计意图:教材并未详细介绍唐玄宗和“安史之乱”,但它又是藩镇割据的直接原因,创设情境简要介绍唐玄宗和“安史之乱”,可以起到既省时间,又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的作用。
3.周世宗改革及其意义
课堂设问一:五代十国是指哪五代、哪十国?(打出五代十国形势图)提示:五代十国口诀:“五代:梁唐晋汉周,前面加个后。十国:南平吴越吴,南唐闽和楚,还有南北汉,再加前后蜀。”
课堂设问二:周世宗改革的意义是什么?打出周世宗的画像。
提示: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人民生活更加痛苦。至五代后期,周世宗进行改革,南征北战,为以后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课堂设问三: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等现象出现的本质是什么?
提示: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设计意图:这里增加对“五代十国”口诀的介绍,主要是想让学生多掌握一种学习方法。
三、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1.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2.杯酒释兵权 3.“三冗”积重难返 情境营造:(打出赵匡胤、赵普的画像、陈桥驿及“黄袍加身”的照片。)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课堂设问一:赵匡胤即皇帝位后,为加强中央集权都采取了哪些措施?(打出宋朝中央机构示意图)
提示:在中央,三衙枢密院,兵权互牵制;行政归宰相,财权属三司。在地方,州郡属中央,设通判监视;文臣做知州,理财转运使。
课堂设问二: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利与弊?
提示:利: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弊:权力过分集中,导致臣下不负责任;机构臃肿,形成“冗官”,效率低下;军制紊乱,形成“冗兵”,战斗力衰退;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造成积贫积弱。
课堂设问三:与历朝开国之初“飞鸟尽,良弓藏;狡免死,走狗烹”做法相比,宋太祖的举措高明在什么地方? 提示: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既加强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又避免了因削夺兵权而可能引起的武装反抗。同时,还不会背上杀功臣的骂名。宋太祖的和平夺权要比历代帝王杀功臣的做法高明得多。
课堂设问四:试分析汉武帝和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各有何特点,利弊如何。
提示:汉武帝通过在中央设立“中朝”制度,削弱和遏制相权,在地方上采取推恩子弟、削弱王国和酎金夺爵等办法,解决诸侯王国尾大不掉的问题。同时设立刺史,加强中央对地方郡国的监控。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发展了大一统局面同,但权力的过分集中,导致档汉中后期外戚宦官的专权。宋太祖采取一系列措施使中央、地方机构的权限大大分化,使所有权力集中于中央和皇帝。至此,基本解决了历史上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争权的问题。但也导致地方 毫无独立性可言、中央权力极端集中的后果。最终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积贫弱局面的形成。
教学总结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斗争经历汉、唐、宋上千年时间方告一段落。但中央集权政治体制除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外,还突出体现在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中枢权力体系的调整与完善上。这是我们下一课要学习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