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不良习惯引发的安全问题
幼儿不良习惯引发的安全问题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时会发现部分幼儿有咬手指、抠鼻子等不良习惯,我们作为老师,看到幼儿的这种不良习惯肯定会及时纠正和教育,而我们在纠正幼儿不良习惯的同时更要注意安全问题。
这段时间有部分家长反映有些幼儿有咬手指、抠鼻子等不良习惯,刚好我们是开展“我自己”的主题活动,于是我们便结合主题开展“如何保护自己”的活动。在活动中,幼儿讨论了很多关于自我保护的问题,如不能咬手指,手指有很多细菌的,咬了会肚子痛。不要塞东西进耳朵,要不然会听不见东西的等等。很多幼儿说得头头是道。而这样下来,幼儿的各种不良习惯都有减少的情况。
这天,全部幼儿坐在凳子上整理衣物准备离园,我看到晴晴在抠鼻子,好象出于惯性似的我马上叫她不要抠并没有太在意,我走了一圈回来,又发现晴晴在抠鼻子,我还是叫她不要抠鼻子,我边说边拉开她的手,这时候晴晴想挣扎开我的手,看着我说:“我的鼻子里面有东西。”我马上意识到什么,问:“有什么?”晴晴说:“有玩具!”这时吓了我一大跳,原来晴晴抠鼻子是因为她书包上的小铃铛吊饰掉下来了,她因为好奇于是就把小铃铛塞到鼻孔去了!幸好铃铛的位置不是很深,我马上带她去医生那里用夹子把铃铛夹了出来。
我在想,如果我当时疏忽了晴晴的情况,认为她只是习惯地抠鼻子而不去理会,那么后果不敢想象。而在之后开展的教育活动中,我们通过游戏等方式,如在角色区开展类似的情境游戏,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知道安全的重要性,也巩固了他们的安全意识
第二篇:小心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引发灰指甲
小心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引发灰指甲
杭州同济灰指甲专科医院专家介绍说:灰指甲的发病病因有很多,一些生活中的不良习惯也会导致疾病的出现!那么生活中的哪些不良习惯会诱发灰指甲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小心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引发灰指甲:
[1]不良卫生习惯。
一般来说,个人卫生习惯与癣病的发生有直接关系。因此,我们应该经常换洗被褥衣物,保持身体清洁干燥很重要。
[2]公共场合混用衣物。
在公共浴室洗盆塘和在卫生条件差的游泳池游泳的人易传染上癣病。因此,对于经常出入公共场所的人来说,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不要随便用别人的衣物,也不要把自己的衣物、鞋子借给别人使用。
[3]饲养宠物。
饲养猫、狗等宠物者,易被宠物身上的癣菌感染。因此,专家建议宠物饲养者经常给宠物清洗,不要和它们太过亲近。
[4]其他疾病。
某些慢性病如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患者得灰指甲的几率比较大,症状也偏重。一些重症,如艾滋病、晚期癌症患者,不仅真菌性癣病发病率高,而且癣病分布广泛,表现奇特,十分顽固难愈。
以上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引发灰指甲的现象希望大家多加注意,避免疾病的出现!发现疾病要及时去正规的医院接受治疗!同济医院的“渗透软化新疗法”治疗灰指甲效果好,更多疗法或是疾病问题,您可以咨询医院的在线专家!杭州灰指甲专科医院同济医院竭诚为您服务!
第三篇:幼儿有哪些不良习惯?怎样矫正?
一、吮手指
表现:
经常将手放在嘴里,吮得津津有味。被家长或老师发现予以制止后,会停下来,但过后又会把手指放回嘴里吮。
危害:
孩子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手,手在接触物品时会沾染上细菌或病毒,将手放在嘴里,容易引起手指皮肤红肿破损出血,严重的还会造成手指变形,留下疤痕。另外,也会影响牙齿的发育。
原因分析:
两三岁之前的孩子吮手指,是对周围世界探索的一种方式,也是断乳后对母乳的依恋。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到四五岁时会自动矫正这种做法,因此,不必多虑。如果孩子四五岁了还吮手指,就可能存在身体或心理方面的原因。比如,可能是身体缺少铁、锌等微量元素;也可能是无事可做,感到寂寞;还可能是内心紧张、焦虑。
矫正方法:
1、养成法:
给孩子断奶要逐步进行,即:逐渐添加辅助食物,减少母乳量,切忌突然断奶。
在日常生活中,要让孩子了解“病从口入”的常识、吮手指的危害。同时,要不断丰富孩子的活动内容,让他多接触新鲜事物,多用小手去探索自然、操作玩具、动手劳动。孩子有事可做,注意力就会从吮手指转移到要做的事情上。
2、暗示法:
当看到孩子吮手指时,切忌呵斥。那样做,孩子会更紧张,吮得更加厉害,从而会强化吮手指的动作。正确的做法是,事先提出要求,当孩子要将手放入口中时,可以轻轻叫他的名字,向他摇头示意,并用眼神暗示他不要这样做。当孩子把手放下时,要摸摸他的头,以示表扬。在矫治的过程中,家长的态度要和蔼,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放松心情。实践证明,这样做,效果会好得多。
3、游戏移情法:
给孩子做一个小动物指套,告诉孩子:“这是你的好朋友,要爱护它,不能咬它。”小动物指套一方面能起到提示作用,让孩子约束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可能使孩子移情爱护好朋友的动作,减少吮手指的动作习惯。
二、爱吃零食
表现:
有些孩子正餐时不好好吃饭,饭后又吵着说肚子饿,要零食吃;有些孩子零食不离口,见到自己喜欢吃的零食就缠着家长买。
危害:
一旦养成爱吃零食的习惯,必然会在正常进餐时食欲不振,甚至不愿意吃饭。原因分析:
吃零食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因为,身体的发育成长使孩子的代谢速度远高于成年人,所以,消化比较快。零食可以消除饥饿感。目前,市场上的小食品大多香甜可口,深受孩子们的喜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小食品便成了一些儿童的伴侣,许多孩子对它们爱不释手,一些家长也往往用它们对孩子实施奖赏。因此,可以说,孩子爱吃零食的不良习惯,是由不恰当的教养方法促成的。
矫正方法:
1、养成法:
要充分重视三餐两点、普通饭食对孩子身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意义,每天定时定量为他准备能提供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和水的餐点,不用或少用方便食品,尤其是零食替代新鲜饭菜。
2、调控法:
一是控制品种,二是控制数量。零食也是具有一定营养价值的食品,让孩子适当吃一些也是必要的,但是,对品种要有所选择。孩子胃口小,吃一点就容易饱,应该少选择易产生饱腹感的食品,如,薯片、饼干、花生、开心果等。三至五岁的孩子的牙齿还是乳牙,五至六岁的孩子正在陆续换牙,为保证牙齿的清洁健康,不宜吃过多的甜食。切忌“家长只管买、孩子只管吃”。建议家长在三餐两点的“两点”中按排孩子吃一些有营养的零食,以补充身体所需。另外,家里不要同时储存三种以上孩子爱吃的零食,并要由家长负责保管,以减少零食对孩子感官的刺激。当家长要为孩子带零食去幼儿园时,应事先与孩子班级的老师沟通好,让老师了解带零食的目的,协助孩子管理好零食。这样做,既能起到家长期望的作用,又不至于影响孩子正常的食欲,不会分散孩子参与各种活动的注意力。
3、示范法:
家长要以身作则,在购买零食和吃零食时,都要有所节制。带领孩子购买时,家长要过问购买零食的数量和种类,指导他做出合理、适度的选择。
三、挑食偏食
表现:
吃饭时,总是在菜里翻来翻去,专门挑选自己喜欢的吃;不喜欢的,则一口也不吃,甚至非常反感,有时在家长的催促、甚至强迫下,才勉强吃一点。
危害: 科学研究证明,凡有挑食习惯的孩子,胃口都不大好。这是因为,在挑食的过程中,会抑制消化液的分泌。如果过分偏食,会造成营养不均衡,影响孩子的发育和健康。另外,挑食还可能使孩子产生一种特殊的心理,养成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挑剔的不良习惯,对其身心的全面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而且,在餐桌上翻找食物,也是对人不礼貌的表现。
原因分析:
孩子挑食,表示他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喜好,有了自己选择食物的愿望。这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一种正常现象。但是,由于孩子的心智还很幼稚,他的选择依据完全是自己的喜好,容易过分偏食,造成营养不均衡。防止或纠正这种习惯,要从矫正孩子的好恶做起。
孩子不喜欢某种食物,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不喜欢一些食物的味道,如,猪肝、虾、香菇、胡萝卜、牛奶、豆浆等;有的是对一些食物的口感不适应,如,海参、鸡皮、菜叶等。
此外,孩子挑食也可能有身体健康状况方面的原因,如:有的孩子肠胃失调,就不愿意吃难以消化的食物以及较硬的食物;有的孩子龋齿较多,咀嚼无力,就不喜欢吃大块食物和不容易嚼烂的食物;有的孩子由于患某种疾病导致吞咽困难,就不喜欢吃蔬菜叶子,因为菜叶容易粘在嗓子上。
家庭的饮食习惯也是导致孩子挑食的诱因之一。有的家长为孩子提供的食物种类比较单调,甚至只按照孩子喜欢的几种口味选择和制作菜肴,致使他没有机会接触其他食物和新口味。有的家长自身有挑食的习惯,自己不爱吃的食物,平时就做得少或干脆不做,这样,孩子就吃得少,甚至吃不到。有的家长还把自己不喜欢吃什么挂在嘴上,在就餐或购买食品时当着孩子的面说出来,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拒绝吃这种食物。
矫正方法:
1、对症治疗法:
如果是由于身体健康状况方面的原因,使孩子厌恶某种食物,应对症治疗,免得日久成习。
2、调剂法:
让孩子吃他不习惯或他不喜欢的食物时,可以将这种食物与其他食物调和在一起制作,用孩子喜欢的习惯味道遮盖这种食物的味道,他就比较容易接受了。如:将胡萝卜与猪肉拌在一起做馅,包包子或氽(炸)丸子。也可以将这种食物作为配菜加到主菜之中,降低孩子的适应难度,再配合以进餐时的语言鼓励,引导他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尝试吃这种食物。
3、疏导法:
首先,要让孩子懂得,在家里或在幼儿园进餐,是一种集体行为,不能只顾自己,把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包圆儿”,把自己不喜欢吃的东西留给别人。自己喜欢吃的别人也可能喜欢吃,应该让大家分享,并且要让别人多吃一点。吃饭时,每种菜都应该吃一点,并且要按顺序由外至内吃,夹了就吃。如果说在盘子里东挑西拣,翻来覆去地找“可口”的菜,既不卫生,也不礼貌。
其次,要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给他讲道理,让他了解挑食的害处,引导他逐步适应新口味。开始时,应允许孩子少吃一点,以减轻心理压力。当孩子接受劝导,品尝新的食物时,要及时给予表扬。
4、示范法:
家长不能以自己的好恶安排家庭饮食,不在孩子面前强调自己不喜欢吃什么食物,树立不挑食的好榜样;有新品种的食物时,要带头品尝,并鼓励孩子像自己这样做。
还可以鼓励孩子参与购买、清理他不太愿意吃的食物,让他对这种食物有个直观的认识。吃饭时,可以对他说:“这是宝宝买来(或洗干净)的,我们大家都要多吃点哟!”实践证明,这样做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5、游戏法:
如果孩子不愿意吃某种食物,平时可以创编或收集一些讲这种食物有什么营养、吃这种食物有什么好处的歌谣和故事,教给孩子唱,讲给孩子听。吃饭时,当孩子不想吃这种食物时,可以引导他回忆这些歌谣和故事的内容,激发他对这种食物的兴趣。
四、经常剩饭
表现:
有些孩子吃完饭,碗里从来没干净过,总会剩下一些饭菜。成人要求他回来吃掉,他总是说:“我饱了。” 危害:
剩饭是种不良习惯,长此以往,不利于孩子养成做事善始善终的好作风和节约的好习惯。原因分析:
剩饭是孩子进餐时常有的现象,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有些家长,尤其是祖辈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大多有一种习以为常的观念,认为孩子吃饱就行了,剩饭总比吃撑了要好,因此,不认为孩子剩饭是一种存在隐患的行为问题。所以,当孩子剩饭时,他们不仅不会阻止,还会主动替孩子吃掉。孩子见到每次剩饭都有人打扫,久而久之,就习以为常。
还有一种情况是,成人对影响孩子进餐的偶然因素不够了解,仍然按常量分配饭菜,也会造成剩饭。比如,增加新口味、新口感的食物时,如果烹调方法不得当,就会使孩子的进食量明显减少;孩子肠胃不适、口腔溃疡、龋齿发病、换牙时,也会吃得少一些;两餐之间缺少大运动量的户外活动,或者上一餐吃得过饱,都会影响食欲,吃不下饭;就餐之前或进餐之中,受到批评或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情绪不好,进食量也会有所下降。
此外饭菜可口,添饭添菜次数过多,吃不下,也是孩子剩饭的原因之一。有些则是来自孩子进餐习惯问题,比如,吃饭的节奏前松后紧,大家都已经吃完了,他却没有吃完;没有做好餐前准备,不得不在进餐过程中解决大小便问题,耽误时间;进餐过程中不专心,东张西望、发呆、把饭菜或餐具当玩具玩、说话聊天等,都会影响进餐速度,饭菜吃不完,只好剩下。
矫正方法:
1、养成法:
遵循少盛多添的原则,指导孩子根据自己的饭量盛饭和添饭,每餐宁可少吃一点,也不能因盛得太多而剩饭剩菜;如果有剩饭,家长不要帮助打扫,应该让孩子自己吃掉。这样,可以让孩子注意了解自己的饭量,知道每次盛多少饭菜合适。如果孩子剩的饭太多,不得不倒掉时,应及时进行教育,使他懂得什么是浪费、为什么不应该浪费,养成初步的责任感。
孩子进餐时,家长要注意观察,避免发生边吃边玩边说或前松后紧的现象,指导孩子专心进餐,并注意掌握好节奏,用比较均匀的速度平稳进餐。
2、疏导法:
制作新口味和新口感的饭菜时,要掌握好烹调方法,尽量适合孩子的口味,以使他尽快适应新食物;餐前指导孩子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发现孩子情绪不佳时,应及时做好疏导;餐前和就餐过程中不要批评孩子;依据孩子的身体情况、运动量及上一餐的进食量,指导他适量盛饭添饭。
3、示范法:
家长及家庭其他成员不剩饭,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五、上课小动作
表现:
在幼儿园参加集体活动时注意力不集中,比如:眼神游弋,东瞅瞅、西看看,就是不看老师的讲解、示范;手脚不闲,不是摸摸这个小朋友的手,就是拽拽那个小朋友的衣服。
原因分析:
首先,应该明确,坐立不安,不断地跑动、玩耍,说个不停等,这是许多学龄前儿童共有的特征,不能轻易地给这些习惯贴上“多动症”的标签。多动与好动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孩子自己无法控制的。要判断孩子是否有“多动症”,要去专门机构请专家做临床鉴定。
如果排除病理上的原因,上课做小动作的孩子,可能是精力充沛,但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自控能力差,还表现为不遵守秩序和规则,做事随便、无章法,缺乏自信,不能与人很好地合作。如果孩子精力旺盛,又没有适当的途径得以发泄,上课时便会做小动作,或去招惹别的孩子。
另外,如果孩子的现有水平跟不上活动的节奏,他听不懂、学不会,自然就会将注意力转到其它地方去。
也可能是孩子希望大家注意到自己,故意做出与众不同的动作,以引起别人的关注。矫正方法:
1、养成法:
鼓励、引导孩子参加一些适合其发展水平、直观生动的活动,激发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有意注意的习惯。
在家里,可以在一个比较固定的地方放置一些图书、纸笔和玩具,引导孩子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段安心看书、画画、玩玩具。在这段时间内,大人不要去干扰他,但可以走到他的身旁看一看,对他的表现和成果,给予适当的鼓励。大人的鼓励、赞赏,有助于孩子注意力的稳定。当他因受到外界的干扰而使注意力分散时,要因势利导,让他把注意力转到正在进行的活动上来。
2、疏导法:
根据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引导他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
对于精力过于旺盛的孩子,每天要保证至少三个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户外场地宽敞,有足够的施展空间,可以开展多种活动,以充分释放孩子的能量。为保证孩子身体健康,不使体力透支,在活动时间和运动量的安排上要科学。活动可以安排在上午十点左右、下午在午睡起床后。运动量大的游戏和运动量小的游戏要交替进行,比如,奔跑或球类游戏运动量大,当孩子玩一段时间后,要安排他休息一下或做一些轻松的游戏。夏天天气较热,户外大运动量的活动应安排在晨间和下午太阳快下山时进行,以便既能保证活动量,又能防止中暑。
对于爱跑个不停的孩子,可以对他进行一些专门训练,比如,要求他:“请走着把这本书送到××房间去。”如果孩子又跑起来了,应该要求他重新走一遍,并要坚持这样做。当孩子按要求做到以后,要给予表扬。有意识地重复类似的活动,孩子便会逐渐学习控制自己的行为。
家长要注意及时与幼儿园老师交流孩子的情况,选择适合孩子发展水平的活动内容。活动中,多请孩子参与互动的环节(如:扮演角色、回答问题等)。当孩子经常被老师叫到名字时,通常会加强注意力。当孩子能回答上老师的问题后,会希望回答更多的问题。同时,家长要积极配合,发展孩子的理解能力。当孩子能自如地参与活动时,自然会集中精力去做。
有些孩子在上课或玩游戏时精力不集中,也可能是身体不适,或有什么心理负担,应该弄清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调整或疏导工作。
3、告知法:
要让孩子知道,凡事都有一定的规则。规则会让我们的生活方便有序。比如,如果没有交通规则,就会出现交通拥塞现象;如果在影剧院大声喧哗,就会影响其他人;如果人多时买东西不排队,就会引起矛盾,拖延时间。
4、讨论法:
可以组织孩子讨论一下,上课时,如果小朋友都不听老师讲课,自己玩,会怎么样。引导孩子认识到,班里组织集体活动时,如果自己的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干扰其他小朋友学知识。同时,这种行为也很不礼貌。
六、不会分享
表现:
自己的玩具不肯给其他小朋友玩,即使自己不玩也不让别人碰;见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不经别人同意便拿来玩,经常会发生争抢玩具的现象。如果别人拿了他的东西,即使父母也会不依不饶,一定要还给他。
危害:
不会分享的孩子容易过分以自我为中心,难以融入社会、融入群体。严重的,会形成自私、霸道的心理。
原因分析:
分享的行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养成的。一般情况下,小孩子都会认为自己得到的东西应该属于自己的,别人不能动。比如:一岁孩子手中的物品被人拿走,他会急得大哭。如果成人不注意孩子分享的养成,慢慢地就会发展成以自我为中心了。
矫正方法:
1、感受法:
让孩子感受到分享的快乐。比如:两个孩子在一起时,可给孩子提供一个大皮球让他们一起玩,并指导他们用多种方法玩,使他们感受到两个人玩比一个人玩更有趣,体验共同游戏的快乐。
2、情景教育法:
在生活中抓住每个小事进行养成教育。比如:到游乐场玩时,如果人多玩具少,要引导孩子学会等待;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时,引导孩子相互交换玩具;在家中,也要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好吃的东西大家都有份,不能让孩子养成吃“独食”的习惯;设计一些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游戏(如:“两人三足”、捉迷藏等),让孩子在游戏中体会到合作的快乐。
3、疏导法:
讲一些《孔融让梨》之类的小故事、小寓言,教育提醒孩子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切忌在孩子不愿意、想不通时,生硬地强迫孩子交出玩具,要使孩子体会到玩别人的玩具的快乐,进而理解别人玩他的玩具同样也会很快乐,让孩子从情感上接受分享,愿意分享。
4、示范法:
家长要身体力行,为孩子做榜样。比如:家里有好吃的,要先孝敬老人,也可以让孩子送给邻居分享,给孩子一个良好的行为示范。
七、爱插嘴抢话
表现:
在集体活动时,常常打断主持人(或老师)的讲话,问东问西,或者说“我知道”、“我能做”;在家长与别人谈话中间,插嘴发表意见或陈述情况;同伴讨论或谈论某件事时,随意打断别人的话,发表意见。
危害:
显得没有涵养、不懂礼貌,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影响人际关系。原因分析:
一般来说,喜欢插嘴抢话的孩子,思维都比较活跃,反应敏捷,能跟上别人说话的节奏,并能理解大部分谈话内容,且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因此,要用积极的态度看待这种现象。尽管打断别人说话显得不大礼貌,但也不能过分地进行压制,而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势利导,引导孩子恰当地表述自己的意见。这样做,有利于孩子今后的成长。
据我们在工作中观察了解,有些孩子特别喜欢表现自己,听到别人说某件事,就情不自禁地急于把自己知道的有关情况或想说的话讲出来;还有些孩子抢话,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尤其是在家长和别人交谈的时候,孩子希望家长多关注自己,因此,会以各种方式打断谈话。这样的孩子,可能是感到平时家长对自己关注得太少。
矫正方法:
1、疏导法:
要鼓励孩子积极动脑思考问题,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提醒他在与别人交谈时,要认真倾听对方的谈话,当别人的话告一段落或者询问自己的意见时,自己再说话。要让孩子知道,这样做,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可以从别人的谈话中了解到更多的情况、学到更多的知识;随便打断别人的话,是对别人不尊重,是不礼貌的行为。家长在与别人谈话时,如果孩子在场,可以与他约定,有话要说时,先给家长一个暗示的信号,请家长安排说话的时机。
2、训练法:
为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可以定期组织专题谈话活动。每次谈话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进行,并在事前与孩子约定规则:按顺序发言;认真听别人说,中间如果自己确实有什么想法急于表达时,一定要先举手示意,并说“请原谅”,经主持人同意、并在发言的人中止发言时,自己才能说;如果随意插话,大家可以不予理睬,主持人可以制止,事后还要接受批评。如果孩子按规则办了,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在活动过程中,成人要带头执行约定的规则,并适时问孩子一些问题,引导他以正确的方法积极参与到谈话活动中来。经验证明,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能使他学会语言交流的方法和技巧,养成安静倾听的好习惯。
3、示范法:
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尊重,说话时,态度要和气,语言要得体;要注意倾听对方的讲话,不能轻易插嘴,更不能互相争吵;如果发生争执,也要学会克制自己,等孩子不在场时,再想办法解决。
要尊重孩子,与他平等相处,给予他充分发言的权力,保护他身上的积极性和锐气。在孩子还没有学会在恰当的时间表白自己的意见之前,不能用“小孩子少插嘴”之类的话去责怪他,更不能在外人面前责怪他,否则,会损伤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第四篇:“瘦肉精”事件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
“瘦肉精”事件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
1/8
目录
摘要.................................................................................................................................3
一、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4
二、双汇“瘦肉精”事件产生的主要原因.........................................................................4(一)政府监督制度失误,管理过程漏洞百出...............................................................4
(二)双汇集团价值观扭曲.......................................................................................4
(三)社会监督薄弱.................................................................................................5
三、对我国构建食品安全管理机制提出的建议..................................................................5
(一)政府完善并强化食品安全管理机制..................................................................5
1、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5
2、强化行政监管机制........................................................................................6
3、加大资金投入,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水平.........................................................6
4、取消食品行业的免检制度,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食品检验制度.....................................................................6
(二)企业树立正确的经营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6
(三)增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维权观念...........................................................7
(四)强化社会监督.................................................................................................7
1、加强媒体舆论的监督.....................................................................................7
2、加强同行业竞争对手之间的彼此监督............................................................7 总结.................................................................................................................................8 参考文献..........................................................................................................................8
2/8
“瘦肉精”事件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
摘要
【摘要】:食品安全的有效管理是整个社会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什么是“瘦肉精”。其次,分析并阐述双汇“瘦肉精”事件爆发的主要原因:政府监督制度失误,管理过程漏洞百出;双汇集团价值观扭曲;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淡薄;社会监督薄弱。最后,针对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管理机制提出几点建议:政府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强化行政监管机制,加大资金投入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水平,取消食品行业的免检制度,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食品检验制度;企业树立正确的经营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消费者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和维权观念;强化包括媒体舆论监督,竞争对手之间的彼此监督。【关键词】:食品安全;安全;管理
3/8
一、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
瘦肉精,克伦特罗是一种β-兴奋剂,添加于饲料中能提高几种家畜包括猪的瘦肉率。具有扩张支气管的作用,常用来防治哮喘、肺气肿等肺部疾病。当其应用剂量达到治疗量的5~10倍时,具有能量重分配作用,可使肌肉合成增加,脂肪沉积减少,因此俗称为“瘦肉精”。在畜牧业生产中一些非法使用者将其作为一种生长促进剂添加到动物饲料中,用以改善胴体的品质,同时也造成食品中盐酸克仑特罗(瘦肉精)的残留。当人们食用盐酸克仑特罗残留的产品后会出现一系列的中毒症状。我国禁止在畜牧业中使用盐酸克仑特罗。
二、双汇“瘦肉精”事件产生的主要原因
双汇“瘦肉精”事件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损失无法估量,影响极其恶劣。
(一)政府监督制度失误,管理过程漏洞百出
“瘦肉精”事件如果发生在资质差、不太有名的中小企业,也许影响并没有如此之大。在一个市场还不规范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出现一些问题是不能完全避免的,相对而言也是人们比较容易理解的。这次双汇“瘦肉精”事件之所以让人们如此的震惊,是因为涉及的企业是名牌企业,产品是国家免检产品,这是人们难以接受的。这正是由于政府在制定制度时缺乏科学的论证而造成的制度失误。起码有三点政府是没有没有考虑到的:一点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中存在一些消极方面,一些企业和个人为了追求利润,钻政策和制度的空子,作出损害国家和人民的事情,免检制度正是让这些企业和个人有空子可钻。另一点是企业的质量保证只能证明过去和现在,不可能用一个制度确保今后的质量,免检产品及其企业的确定是从企业的资质、产品的各项质量指标、以及企业产品过去的信誉等等方面严格考核而确定的,这一点一般不会存在问题,问题在于,由这种确定推断出产品和企业的今后,为其质量作保证,在现阶段是不科学的。第三点就是企业获得免检资格的途径。有谁能够保证我们的权力主体是绝对的清正廉洁依法办事而无任何的腐败可言?不考虑我国国情,盲目照办国外发达国家的某些制度,就有可能出错。
双汇“瘦肉精”事件的发生更暴露出我国质监部门的监督管理过程漏洞百出。日常监管不到位,习惯于搞运动式的突击大检查;对免检产品及其企业放弃监管,认为这些企业是免检产品的信得过企业,这是认识上的偏差。而双汇集团正是由于钻了这个认识偏差的漏洞的空子而脱离监管、昧着良心为非作歹却不为人们及时察觉。
(二)双汇集团价值观扭曲
双汇集团在追逐企业利润最的过程中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故意隐瞒质量真相超越了企业道德底线和法律准则,以野蛮的逐利行为严重侵害了消费者,以严重的违法行为危害了社会。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市场经济的利益驱使很多不法商人和企业唯利是图。对利益的考量大于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已经成为某些企业发展的定势思维。近年来,我国问题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从苏丹红一号、劣质奶粉、有毒大米、孔雀石绿到去年的毒豆奶、毒饺子、三鹿奶粉和本次双汇“瘦肉精”事件,为什么我国的问题食品屡禁不止?这显然
4/8 与一些不法商人的商德有关。一些企业利欲熏心,甚至不惜牺牲消费者的健康或者生命。双汇集团作为大集团大企业却把自身利益看的重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其恶毒程度让人难以想象。至于为什么会如此的恶毒,我认为是由其扭曲的经营价值观所导致的。
(三)社会监督薄弱
我国食品行业民间团体监管机制缺位、媒体监督力度不够、竞争对手之间无相互监督、等等社会监督管理的软弱无力是造成双汇“瘦肉精”事件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非常重要的原因,而民间团体监管的缺位应该是目前我国食品行业社会监管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民间团体监督无论从经济成本、人力资源、灵活性、处理问题的速度等各方面都有其独特优势。
在一个生产力不发达、科学技术水平不高、生产方式和生产条件还不足以承担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里,要求得快速发展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在所难免,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办法,不是放慢速度,而是坚持发展,在发展中求得解决,政府在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中起领导作用。因此,政府一方面从政府行为包括决策、工作、工作态度、工作作风方面,首先将自身工作做好,另一方面,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从政策、制度、法制、道德等方面加强执政能力,领导和组织全社会共同努力,积极解决矛盾和问题,避免和防止因人为因素而造成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对人民高度负责,决不允许以损害人民生命财产为代价求发展,对于出现此类问题采取果断措施,毫不手软,使那些拿人民生命财产当儿戏的企业和个人得到惩罚,使他们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作出伤天害理的事情。但是所有这些只有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借助强有力的不折不扣的执行才能产生实质性的效果,才能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才能防止将小问题拖成大问题。政府要做到面面俱到事必躬亲也是不现实的,很大程度上政府显得有心无力。我认为除了现有的质监部门等外在监管之外社会监管不失为一个条件合适的执行者,民间监管组织也就不失为一股不可藐视的强大力量。
三、对我国构建食品安全管理机制提出的建议
双汇“瘦肉精”暴露出了我国在食品生产方面存在的危机,也暴露出了我国企业在社会、安全、法律等各方面所存在的严重责任问题。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说:“中国企业正面临企业社会责任的挑战性考验。那种资本无道德,财富非伦理,为富可以不仁的经济理论和商业实践,不仅国际社会 难以接受,中国社会也已经不能容忍”。怎样让公众吃上放心食品是我们需要反思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政府完善并强化食品安全管理机制
1、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
虽然有很多法律法规涉及食品安全问题,但都是在食品安全事故的层次上来定性和处理的,还没有上升到公共安全的高度,法律地位较低。我国1995年颁布的《食品卫生法》很大程度上已经滞后中国的经济发展。另外法律体系中存在的漏洞和标准缺失,特别是时至今日我国尚未出台一部食品安全法,这使得从农田到餐桌一长串生产链中的诸多环节还缺乏相应法律加以规范。因而我国需要对现有《食品卫生法》进行梳理、补充和完善,制定完整统一的《食品安全法》。
5/8
2、强化行政监管机制
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是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食品安全安全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恢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强化监督机制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及社会各方应依法建立处理食品安全问题的一整套权力配置和组织建构方面的制度体系。国家标准制定部门要制定食品添加剂科学营养健康的详细标准;检测机构对所有食品产品实行先检验后上市的准入市制度;监督部门要运用法律赋予的各种权力防范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疏于监管或怠于履行职责的部门和负责人要承担公法责任。对于明知故犯、以牺牲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生命为代价的生产企业及负责人要依法严加惩处,决不能姑息迁就。只有这样,才能落实监管职能的机制体系,杜绝食品安全的再发生。
3、加大资金投入,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水平
在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管理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食品安全检测体系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检测是从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过程、运输以及市场销售等环节的内部自我监控和外部监督检查的重要手段。由于我国食品安全检测体系的不完善,检测水平发展不均衡,检测技术水平不高已经成为发展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瓶颈问题。因此,我们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大对我国食品安全检测体系的资金投入,快速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检测的科技水平。
4、取消食品行业的免检制度,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食品检验制度
这项制度的目的看起来很简单,一是鼓励和扶持优秀产品,且避免它们受到重复检测的骚扰。二是节约国家有限的执法资源降低检测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的有效性。多年来该制度受到了企业的热烈追捧,也为我国的经济建设,经济增长做出了一定得贡献。但是通过双汇“瘦肉精”事件使我们不得不承认这项制度的不成熟性。在其所带来的经济增长中更多的应该是数据上的放大,而且这项制度的实施要达到其预期目的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即诚信企业经营者和公正廉洁执法者。而现实中这样的前提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的假设。
就在企业对免检标志争先恐后趋之若鹜之时,能否真正通过公平竞争选拔出质量过关可以让消费者放心使用的产品的重任便落在了我们的具体制法人员肩上。然而各行各业的免检产品出现如此之多如此之严重的质量问题。我认为这正好暴露出我们制法人员有滥用手中职权进行权钱交易胡乱发放免检标志而扰乱公平竞争的腐败行为。政府、人民对我们的官员寄予了百分之百的信任人,而现实中作为执法主体和权力主体的他们也未必必然廉洁。
(二)企业树立正确的经营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
双汇“瘦肉精”事件不是企业一时疏忽而出现的一次偶然质量事故,而是企业为了追逐利润最大化,利用免检制度作出损害消费者身心健康的重大责任事件,性质是很恶劣的。追求经济效益,追求利益最大化并没有错,赚钱是企业经营之道,如果不赚钱,谈何办企业,谈何企业发展,追逐利润是企业天经地义的事情,问题出在唯利是图上,出在道德层面上。
企业要求得赢利,首先发展是第一位,要不断提高产量,有了充足的产品,6/8 才有钱赚;其次是能卖出去,这得靠质量,消费者信不信得过你的产品愿意买你的产品。著名企业依靠自己产品长期形成的品牌,取得群众的信赖,因此著名企业一般是很注重自己的信誉,也付诸与行动上的努力保护自己的这种来之不易的无形资产。确保产品的质量,不仅要重视每个生产环节,更重要的是企业高层领导的经营思想。为了维护企业的声誉,应注意两个方面的因素,一个是法制,坚决依法办企,不作违法的事情,不钻法律和制度的空子,不打擦边球;另一个是职业道德,不唯利是图,不投机钻营。在法制方面,著名企业基本都很注意,因为违法的事情最容易被发现,如有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在这方面著名企业一般不会轻易冒险,在道德层面上,有些质量问题不易外显,完全靠自律,有些企业正是在自律上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存在一种投机和侥幸心理,认为出现质量问题不大容易被发现,自以为具有一定保险系数。但是这些企业正好忘记了一点,任何产品有问题,总会被发现的,是会受到谴责的,甚至还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三)增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维权观念
安全意识是对安全产生环境的一种警觉性,由于人们的惯性思维和盲目的经验主义,往往很难形成对现状的安全意识,而安全恰恰就在此刻悄无声息的产生。古希腊有一位哲学家就曾经说过,“人的一半活动是在安全当中度过的”,我们的确是常常被无处不在的安全包围着,因此,树立安全意识十分必要。但是从现实来看,往往是一件食品安全事件爆发后只有人们意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食品安全安全意识才有可能因此而得以形成。维权观念是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做出反应并采取一定行为的必要的思想观念,而如今的大多消费者都只是典型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在维护自身权益的过程中草草了事,这正让不法商家的“出现问题花小代价便可息事宁人”的思想奏效,使其更加猖狂的从事不法行为更加肆无忌惮的伤害消费者。
综上所述,增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维权观念也是应对和管理食品安全问题一个必不可少的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媒体广告等途径来切实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消费维权观念。
(四)强化社会监督
1、加强媒体舆论的监督
在当今网络化高速发展并不断完善的情景之下,媒体不论从信息获取速度还是从信息传递速度和宣传广度上讲都有其他途径所不可企及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即便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人们通过电视广告等获取信息还是非常方便可行的,因而在食品安全这场无硝烟的战争中媒体应该积极充分发挥其独特优势担当起责任。在日常生活中对不法企业经营者施加舆论压力,同时及时进行信息披露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当然这与政府机关对媒体的重视和授权也是分不开的。
2、加强同行业竞争对手之间的彼此监督
利用同行业的企业对该种产品的工艺流程和质量合格标准熟知的优越性所建立起来的一种行业“黑名单”制度以便及时准确发现问题。如果某个企业在这个行业里面有了不发和失信行为,就要被开除,而以后企业再想进到这个行业里
7/8 会很难。企业破坏自身的信誉,无疑是自掘坟墓。这样做的最大特点是成员之间的自觉的相互监督,人人自律,这种“互查”和“自律”由于信息对称因而更加有效,同时也必然减少监管机构的监管成本。
总结
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政府质监部门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到质监部门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的有限的实际问题,而作为直接利益主体的消费者应该对自己的生命健康和安全负责并付出努力争取有所作为。
我认为,政府、社会、个人都应该充分肯定认可并支持这样的民间打假团体。而消费者更应该改变他们的看客角色积极去融入壮大他们的力量。我相信如果我们的社会能多出现几个像王海一样的打假英雄和打假组织,那消费领域的伪劣产品便会有很大程度的减少,这样时食品安全事件的爆发亦不会如此频繁。
我们国家的法律还在完善当中,社会、消费者和经营者自身,都应以更好的发展为最根本的目的,打击不法,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我们要使这些危害人民和社会的不法分子无处藏身。
参考文献
8/8
第五篇:从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的思考
从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的思考
摘要: 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滥用添加剂、多
头监管,政出多门、惩罚力度太轻等问题日益显现,这些问题 引发了本文作者对政府体制的缺陷的思考。关键词: 食品安全监管政府体制近几年来奶粉事件不断上演,从安徽阜阳的劣质奶粉到接二连三的毒奶粉事件,生产企业置人民的健康权与生命权
于不顾,将利益的黑手伸向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无辜的婴 孩,让他们一出生就饱受痛苦,实在是让人痛心。
而奶粉事件仅仅是食品安全问题的冰山一角,近几年来 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频频曝光,从不知名的小企业到人们曾 经信任的国内、国际知名企业,从肉蛋奶、米面油到调料、干 货,我们已经不知道身边的哪种食品是安全的,不知道哪种食 品是放心的,甚至不知道该吃些什么。
一、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当前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十分严重,通过媒体和网 络报导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就数不胜数,以下几个案例是近几年来发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1.金华火腿案
“2003年11月媒体曝光:有1200年历史的中国名牌产品金 华火腿竟然使用了敌敌畏。金华市的三家火腿生产企业在生 产‘反季节火腿’时,为了避免蚊虫叮咬和生蛆,别出心裁地在 制作过程中添加了剧毒农药敌敌畏,生产的大批‘毒火腿’苍 蝇也不敢碰”。
2.上海“瘦肉精”中毒案
“2006年9月的中旬,上海发生了重大‘瘦肉精’中毒事故,其中两百余人食物中毒入院。一名浙江人涉嫌向上海浦东上 农批发市场经销了一整车的问题猪肉,共189头,这些猪肉分 别销往上海多个区的60多家菜市场。而这批来自浙江海盐县 瘦肉精超标猪肉和内脏导致上海9个区共336人次中毒。据不 完全统计,1998年以来,相继发生18起瘦肉精中毒事件,中毒 人数达1700多人,死亡1人”。3.三鹿三聚氰胺案
2008年9月,甘肃等地报告多例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病 例,调查发现患儿多有食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历史,经相关部门调查,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三鹿 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初步调查,出现结石 婴儿5000逾名,涉及省份十余个。而这之后深受人们信任的
两大奶业巨头———蒙牛、伊利集团,也相继检出奶中含有三聚氰胺。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以上几件仅仅是近几年来发生 的较重大的案例。中国是人口大国,食品是每个人每天都要
吃的,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资料,“ 老话说得好,‘ 民以食为 天’,在这里,‘天’的意思是至高至大、最最重要,也就是说: 对于老百姓来说,‘吃’是生活的第一需要;‘食品’是生存的 第一现实”。
而现实生活中为何食品安全问题频频暴露,为何生产企 业敢于如此大胆地置人民的健康和生命于不顾,为何我们的 食品监管部门没有及时发现食品质量不合格,让众多的人们 牺牲了健康甚至丢掉了性命? 为何问题存在了这么久,我们的 政府迟迟不采取措施? 让我们来看看这些问题的背后究竟有 着什么样的漏洞。
二、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
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存在于表象上的 原因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的食品质量检测体系不完善,检测项目单一,检测质量标准低于国际质量标准。拿三鹿三聚氰胺事件来
说,国内的蛋白质检验“标准”存在缺陷,目前的测试法,只是测试奶制品中的氮含量,并按公式推定有多少蛋白质,不检
测蛋白质。正是这一检测标准,让不法分子钻了空子,他们先 是在牛饲料里掺一些尿素,提高氮的含量,后来就直接加入 化工原料三聚氰胺,使牛奶看上去蛋白高,纯度高,以牟取非 法利润。
第二,我国的食品检测部门数量偏少,目前全国已获得 授权许可的食品质检部门不多,且都分布在大中城市,在人 口众多的偏远县乡,缺乏质量检测设备。我国现在仍有3.2亿 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还有一些农村饮用水存在高氟、高砷、苦咸、污染与血吸虫等水质问题。我们的大多数蔬菜都来自 农村,在饮用水都不安全的情况下,生长出来的蔬菜能够安 全吗?
第三,乱用或不当使用化肥、农药、抗生素、激素和其他 有害物质,使有害物质残留于农产品、禽畜产品和水产品中。“由于多施和不按规定要求滥用农药,我国每年因农药引起 的食物中毒事件屡屡发生,特别是蔬菜中残留的有机磷中 毒”。“为了预防和治疗家禽、畜和水产品患病而大量使用抗 生素、磺胺类等化学药物,往往造成药物残留于动物组织 中”。在上海“瘦肉精”中毒案中,“瘦肉精”即盐酸克伦特罗兴
奋剂因可以使猪产生足够的瘦肉而被大量使用,从而导致众多消费者中毒。第四,滥用或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非食品加工化学添加 物。我国食品质量之乱,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与食品添加剂和非 食品化学添加剂息息相关。如果超量添加,就会导致人体过 敏、畸形、癌变或细胞突变。“随着各种新技术的添加剂的层出 不穷,不新鲜的、过期的、变质的甚至腐烂的食品,都可以摇身 一变,成为合格的食品,仅以牛奶行业来说,这样的例子就已 是比比皆是”。在黑龙江海林山野菜案中就是违法添加了化学 制剂,使得劣质的山野菜变得新鲜翠绿。
第五,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部门政出多门,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监管空白现象屡见不鲜。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 过程中,“我国涉及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有工商、质检、卫生、农业、药监、商务等多个部门,各部门缺乏统一协调和 统筹规划,多头监管使很大一部分力量在相互依赖、推诿中 消耗掉”。对于效益好的食品企业,往往多个监管部门重复检 查;而对公众反映的食品安全难点问题,如对农村食品卫生、小作坊、无证无照食品企业,各部门又互相推诿。这种“分段 监管”体制无疑为“无事抢着管,有事跑着躲”的现象滋生提 供了土壤。
第六,法律对违法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惩罚力度太小,对违 法者来说无关痛痒,起不到震慑作用。我国对违法食品生产经 营者的惩罚力度小一直是人们的呼声,我国1995年10月30日 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对违法经营者的处罚最 高为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而在2007年10月,全国人大常 委会向社会全文公布的食品安全法草案中规定,“构成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或者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 罪的”,除了可能追究刑责之外,“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 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食品原料等物
品,货值金额不足1万元的,并处10万元罚款;货值金额1万元 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10倍以上20倍以下的罚款”。广大群众 对草案中违法者的惩罚力度就觉得力度太小、太软、太模糊可在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七次会议刚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 简称《食品安全法》)规定:“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 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 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 款。”反而将处罚降低了。
马克思曾生动地描述资本家对利润的追逐: 有30%的利
润,人就会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就会践踏人类良知;有 300%的利润,就会冒着被绞死的危险去为之。所以,我国《食
品安全法》的这一规定太过于笼统,既没有划分城市与农村的地域差异,又没有经过成本效益分析违法者的利润,更没有考
虑到危害影响的范围,过低的罚款依然会让违法者随时“卷土 重来”。
从这部《食品安全法》,真正暴露出我们以上谈到的几点
表象上问题的最根本性问题———政府体制。就像一个人的外 部表现为失眠头疼、月经不调、皮肤衰老、烦躁胸闷等症状,不 能仅仅“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失眠就吃安眠药,头痛就吃去 疼片,这样作只能起到暂时的缓解作用,殊不知真正的原因是 内分泌失调,应该将病根找到再对症下药,才能够好得更快,疗效也会更好。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是如此,正如以上所 述,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检测、滥用添加剂、多头监管,政 出多门、惩罚力度太轻等问题,在刚刚通过的《食品安全法》中 都作了补充和完善,可是70%以上都是十人以下的小作坊的 生产经营者组成的被监管对象,要怎样使这些小型的生产经 营者按照法律规定添加食品添加剂,执政部门要如何监管? 菜 市场里的农民卖的“自家菜”又由谁来检验? 我们普通消费者 因食品安全问题身体受到伤害到哪个部门投诉? „„这些问 题不是一部《食品安全法》就能够解决的。
三、结语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它需要国 家和政府对这一问题严重程度的足够重视,在衡量民生和经 济的基础上把眼光放长远。曾在2003年抗击SARS中因表现杰 出而举世敬重的钟南山院士说过一句与食品安全相关的石 破天惊的话:“食品安全问题日趋严重,常此以往,50年后大 多数人将丧失生育能力!”这将会是中国人民的悲哀,也是一 个国家的悲哀。所以,我们的政府在处理一个重大问题的时 候,应当运用经济分析的方法,“集中分析社会成本的原因和 性质,并研究如何通过法律手段将其降低到最小限度,实现 社会效率”,“以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财富为目的,也就是以法律手段促进资源的最佳配置、促使
有效率的结果的产生,从而实现帕累托式或卡尔多•希克斯式 的最适宜状态”。
近年来,我国频受食品危机的侵袭,从三鹿奶粉三氯氰胺事件到双汇瘦肉精,台湾塑化剂事件。食品安全问题虽得到国家重视并采取具体措施进行防范,某些行业却对政府的监控熟视无睹,继续残害人们的健康。
一、食品安全问题论述
威胁食品安全的物质有些是被应用于化学行业的有毒物质,对人身体有严重危害。这些常识生产厂商很熟识,但出于节约成本的目的冒着触犯法律的危险,做危害人身体健康的勾当。食品的生产成本包括原料,应付职工薪酬和制造费用。食品行业原料在成本构成中占最大比重,是构成生产成本最主要因素。随着科技发展,化学添加剂多样化,原料作为变动成本在降低成本中易起到作用。因此,不法商家利用化学添加可替换性优势,将本该用于工业上的化学添加剂添于食品中。如在猪饲料中添加瘦肉精使猪肉瘦肉多以期得到消费者青睐,饮料中添加塑化剂增加饮料粘稠度,增加重量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企业致力于降低成本,赚取更多利润无可厚非,但定要以合法途径赚取,这种以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为代价的做法是破坏我国食品行业安全的不安定因素。
二、食品安全问题产生原因
1、内部控制制度。现代化经营中,企业将企业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有一定合理性,但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易引起企业短期行为。在食品中添加有损人身体健康的化学物品对企业而言短期内有利于企业,但这些短期利益的获得是以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代价。之所以产生食品安全危机,部分原因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设置不严,部分原因是企业道德缺失和法律意识淡薄。良好的内控制度可降低企业风险,有效遏制企业违法行为发生。内控制度设计上的缺陷易产生风险。如果不相容岗位员工串通起来合谋欺骗,这种风险很难防范。以食品原料构成为例,食品原料构成决定者和食品原料构成检测者如果进行合谋欺骗,这样很容易进行食品有害添加剂操作;高管之间存在利益冲突易使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遭威胁。高管间不能有效沟通,不能产生凝聚力易给基层员工和企业外人员涣散的感觉,此情形易给有心机者提供破坏内部控制的机会,通过不正当手段讨好部分成员做出违法事。具体内控制度是针对可预见时期制定的,随着内外部环境变化内控制度有失效的可能,故企业应随时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完善内控制度设计。拿三鹿为例,其奶源供应商发生变化,并未针对这一变化对奶源供应者以周全严密的审查最后导致事故的发生也在意料之中。
2、道德风险。管理当局对内控制度的忽视以及管理层自身的道德风险问题同样难辞其咎。人是制度的最终执行者,一套设计良好的内控制度如果得不到管理层主导指挥的有效重视,内控制度在实施上就缺乏规范性,内控被一个道德缺失者执行,其设计再完美也得不到良好控制。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认识、调节、教育、评价以及平衡五个功能。再健全的法律体系也需要道德的约束,日常生活中法律和道德互为补充而存在。在食品安全问题中,这种现象的产生是道德缺失和法律意识淡薄的双重作用结果。因此,在食品安全问题中,我们在检查相应的法律和制度漏洞的同时,更应审视执行者的道德。
3、消费者和生产者信息不对称。为了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发展绿色生态农产品,可是,经过实践后发现,这些产品大多存在有市场无销路的状况。无公害食品都可以通过16位数码查询获得产品产地等相关信息,但是受到市场无序竞争的影响,无公害产品的品牌效应不十分显著,消费者对无公害食品不十分信任。
目前,市面上不少商品都打着安全,绿色,无公害的旗号。据调查,这些产品中大多是打擦边球的行为,本身并不具备所宣传的资质。这种行为使得绿色食品真假难辨,难以取得消费者信任,无销路便无利润,商家自然不会干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其实,其中的问题就在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缺乏必要的联系沟通难以建立彼此间的信任。
三、应对食品安全问题措施
避免事故的发生要有一套设计合理,执行有效的内控制度,避免岗位相容性,对食品采购生产和销售各个程序控制。比如,加强检验的合法合规性,对监测人员定期培训。内控制度的有效运用,不仅涉及到具体的制度设计环节,还涉及到执行人员是否在制度执行过程保持内控制度实施的道路畅通。食品原料的采购和加工环节很重要,但更大原因是人的道德问题。内控问题涉及采购生产加工出厂各环节,出现食品问题的企业的食品测试大多为常规检验,如是否营养达标,干净卫生。对消费者食用后产生的后果缺乏相应检验和追踪调查,对由采购到出厂环节缺乏相应风险评价。蒙牛奶比三鹿贵1角至两角,差额就在检验成本上,人为放松质量检验导致食品安全问题。有效监督也是加强内控手段。三鹿奶粉号称经过1100道程序检测,但其制度未真正落实,出事源头在奶源,未对奶站经营者有效监督,这个环节的放松使其他环节的努力功亏一篑。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大多数企业极力扩张规模造成监管困难。因此,应当加强信息沟通。企业一旦有出事的苗头就立即采取措施,向上级报告。
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企业背道而驰的做法使多年付出的心血付诸东流,声誉再难恢复。可见,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很重要,良好的企业文化中,设计良好的内控制度会得到较好执行,各种不法之事将失去操作空间。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大查处力度,做好事前准备和事后防范,对出事食品加紧召回和销毁。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与生产者的沟通必不可少,正所谓产品要适销对路,当然,第一重要的是健康需求。因此,可以尝试建立由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参与的城乡互助型农业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