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乐是如何表现文学性内容的
音乐是如何表现文学性内容
09级音乐表演班
薛友坤
090544043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然而又可以怎样通过音乐来表现出文学性内容呢?
音乐与文学从表面上看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艺类型,音乐通过音响的组合达到表现的目的,而文学的表现目的则通过语言的手段去达到。但是,语言与音响在表现形态上又有某种一致性,都是通过声音表现出来的。然而又可以怎样通过音乐来表现出文学性内容呢?
文学性,是显著但不是本质的特点。报告文学多种表达方式共用,叙述和描写并重,在既不虚构又不夸张的前提下,对大量材料进行巧妙的概括和提炼,运用形象的语言、精巧的结构,也可以适当运用曲折的情节,并采用各种文学艺术手法反映社会上的人物和事件。下面我们列举一些实例来证明,来阐释音乐是如何表现文学性内容的。
大家所熟知的悲剧小说《茶花女》是法国亚历山大·小仲马的代表作,他 为了与同名作家的父亲作区别,多称小仲马。他本身是法国剧作家、小说家。《茶花女》是小仲马的代表作。《茶花女》亦是朱塞佩·威尔第作曲的三幕歌剧。意大利文剧本由皮亚威编写,改编自亚历山大·仲马于1848年出版的小说《茶花女》。歌剧于1853年3月6日在威尼斯凤凰歌剧院首演。作品名称“La traviata”译作“流浪的妇人”,或“失落的人”。
这本小说讲诉的是巴黎上流社会的一位年轻貌美的名妓玛格丽特为青年阿尔芒的真挚爱情所感动,毅然离开社交生活,与阿尔芒同居乡间。阿尔芒之父责备玛格丽特毁了儿子的前程,玛格丽特被迫返回巴黎重操旧业。阿尔芒盛怒之下,在社交场合当众羞辱她。玛格丽特一病不起,含泪而死。阿尔芒读了玛格丽特的遗书,方知真相,追悔莫及。威尔第在剧中以细微的心理描写,展现了特定时代人们的心理状态。音乐采用意大利风格的曲调和舞曲,旋律诚挚优美,明快流畅,在布局上以音乐主题的统一贯穿和场、段之间的强烈色彩对比为特点,体现出感人肺腑的悲剧力量。序曲采用第二幕中的爱情主题和下行的悲怆动机,对全剧作了提纲挈领的概括。第一幕的《饮酒歌》,是以单二部曲式为基础的分节歌,轻快的舞曲节奏,明朗的大调色彩,以及贯穿全曲的大六度跳进的动机,表现阿尔弗莱德借酒抒发他对真诚爱情的渴望和赞美,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薇奥莱塔的咏叹调,则表现女主人公复杂微妙的心理矛盾。前半部分表现她初次感受到爱情时内心的波动,音调诚挚、直率;后半部分表现她对爱情的大胆追述和渴望,大跳的音调反映了她内心抑制不住的喜悦。终场的二重唱,是一个感人的音乐场面,第一段中近乎口语式的急切语调,是这一对久经磨难的情人终又重逢时狂喜而激动心情的描写;第二段的分节歌洋溢着浪漫曲的抒情气质,抒发他们对爱情和幸福的向往。但后来,与阿尔弗莱德热情奔放的旋律交织一起的微奥莱塔声部中,出现了半音滑行的痛苦呻吟的音调,并逐渐发展扩大,最后占据了主导地位。威尔第应用这种对比手法,刻划了垂死的薇奥莱塔对爱情至死不渝的追求,揭示了歌剧深刻的悲剧主题,具有震撼人心的戏剧力量。
音乐表现文学性因素无非就是过程、冲突以及抒情,那么音乐表现文学性内容又有几种主要的手段呢?有通过音调和节奏的特征模仿或暗示文学中的抒情和叙述两种表达方法,有通过象征性的音乐主题暗示情节发展的过程,有通过具有特定含义的音调象征特定事物,有通过音乐性的冲突象征文学性的戏剧内容,有通过情绪气氛的渲染暗示或象征某个概括性的文学主题。音乐就是运用这些手段表现文学性内容的。
文字叙述虽然是无声的,但对于人的内在听觉来说,它的语调所体现的节奏,韵律等也包含着音响因素。卓菲亚、丽沙曾经指出:“在读一篇文章、特别是读一首诗时,我们常常感受到它的音响价值,甚至于感受到由问号、惊叹号、逗号等提供的音调特征。这些记号表示着某种语言音调,即具有某种语义价值的口语旋律短句。”音乐具有强大的力量。
第二篇:初中音乐表现
初中音乐表现—演奏
一、器乐教学的意义、性质及任务的提出
谈器乐教学,我们首先应该了解器乐教学的意义、性质和任务。我国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音乐课程标准》中,不仅将器乐“演奏”与“演唱”等并列,作为表现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在感受与鉴赏、创造等领域都渗透了器乐演奏的教学因素。《音乐新课程标准 2011 版》中,不但将竖笛、口琴、口风琴等定为推荐使用的课堂乐器,还对演奏教学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如:【7-9 年级】能够主动地参与各种演奏活动,养成良好的演奏习惯;能够选择某种乐器,运用适当的演奏方法表现乐曲的情绪,力求用优美的音色进行演奏;能够对自己、他人或集体的演奏作简单评价;每学年能够演奏乐曲 2-3 首等。器乐演奏教学的这一发展态势,既反映了音乐教育本体属性的全面回归,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如何充分发挥器乐演奏教学在音乐审美教育中作用的重要课题。
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莫塞尔曾说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器乐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在这一领域内,它为我们音乐教学提供了独特而令人愉悦的音乐教育价值、效果的可能性。这精辟的论述,道出了器乐教学的宝贵价值与意义。器乐教学在音乐教育体系中既是学生学习音乐和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又是开发其智力的重要途径。人的大脑是由左、右半球所组成的,其中有些地方是特殊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当学生学习演奏时,双手必须做精细、灵巧的动作,这就使这些区域的活动力被激发出来,处于“兴奋”状态。许多科研成果表明,当学生学习与演奏乐器时,由于左右手指经常运动,使得反应更加灵敏,智力得到开发,而且对左半球与右半球的协调、平衡、和谐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与影响。这种智力的促进与开发,既表现在反应灵敏、思想开阔上,也表现在观察力敏锐、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等方面。从生理上分析,学生在演奏器乐时,美妙音乐影响其情绪,情绪又影响着荷尔蒙的分泌,进而影响其大脑分析能力和记忆力的发展。由此可见,通过器乐演奏不但能激发与影响学生的情绪,促进智力的开发,而且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这正是器乐教学的意义所在。
由于我们今天所谈的器乐教学隶属于音乐基础教育的大范畴之内,因此器乐教学的性质是由音乐基础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在我国,小学与初中阶段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育不是为了培养音乐专门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因此器乐教学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音乐文化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音乐的体验,在学习器乐的进程中学习音乐,提高素养,乃至受益终生,这正是课堂器乐教学的性质所在。本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一个音乐学习领域,器乐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其主要任务就是,通过以合作学习为基础的形式,学习并掌握音乐基本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调式、和声等);学习演奏的初步技能,能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演奏课堂乐器;在音乐听觉感知的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运用乐谱;能以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情感并以音乐的形式与他人进行情感的沟通。
谈器乐教学的实效性,我们还应该明确器乐教学内容及关注乐器的选择。
二、器乐教学内容及乐器的选择
中学阶段器乐教学的内容主要有: 1.继续学习课堂乐器的演奏方法,乐于参与各种演奏活动,在各项演奏活动中养成良好的演奏习惯,继续发展演奏乐器的技能; 2.发展学生合奏、独奏、伴奏能力。应至少掌握一种乐器的演奏方法,能积累独奏或与他人合作演奏一定数量的作品的经验。3.能够对自己、他人或集体的演奏进行评价。
在课堂乐器的选择上,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选用适当的乐器,充分运用眼、耳、手、口、脑等多种感觉器官并发挥其功能,实现启迪学生智慧,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审美能力,发展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才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也是我们需要认真斟酌的问题。
乐器的选择,有这样几个原则我们需要注意: 1.必须要选择音色个性不强的乐器以适合于学生合作学习; 2.选择音准好、音色美的乐器; 3.还应根据学校和师资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目前,口琴、竖笛、口风琴、电子琴、电钢琴等已成了广大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教学乐器,在音乐课堂中广泛使用。
三、器乐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应用
了解器乐教学的性质、任务、内容,是我们实践器乐教学的基础。而实际操作中,教师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器乐教学的效率。这就需要我们了解、掌握并有针对性的选择一定的器乐教学策略,以期提高器乐教学实效性。
(一)学习准确演奏
首先,我们认为,学生能准确演奏是实现器乐教学的目标,上好器乐教学的第一步。准确演奏,指学生能够运用正确的演奏方法,完成乐谱中对音准、速度、节拍、节奏、力度、音色等各方面的要求。这就直接关系到我们对于学生在音准、速度、节拍、节奏、力度、音色等各方面的教学策略选择与实施。因为我们很难想象学生们在没有稳定拍感、没有音准感念、没有力度对比的情况下,怎样主动感受、体验和合作表现音乐的美。
针对这些问题,下面就重点讲讲器乐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教学策略。1.甄选优秀教材 2.优选教法、学法
① “趣”字当头的演奏法训练
② 借鉴先进教学法训练稳定拍感和节奏感 ③ 借鉴柯尔文手势训练音准及多声部合作能力 1.甄选优秀教材
(二)体验合奏的乐趣
因此,在器乐教学伊始,教师们就应该关注学生合作演奏的能力,多引导学生进行合奏的音乐实践,让学生在器乐合奏中体验合作表现的乐趣;在此基础上切实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这里也有一个教学原则要遵循,即:因材施教。
器乐 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学生发展的共同规律与特点,又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各种不同措施,促进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在实际教学中,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在一节课上完全弹会老师布置的乐曲,一些学生在弹奏上就会有一定困难,而另一些有基础的学生就会出现在知识、技能学习上“吃不饱”,如果教师只顾及某一群体,势必会造成另一群体对知识学习上的厌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们可以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多采用分层教学的教学策略,例如:一位老师的器乐教学中,全年级学习同首作品《玛莉有只小羊羔》,进度慢些的班,就吹奏由三个音组成的改编版:
更灵气一些的学生(有一定的键盘基础),就分为主旋、伴奏两声部,按老师设计好的伴奏旋律(主
三、属三和旋分解),进行小合奏,效果极佳。这样,既让学得快的学生有发挥优势的场所,又不会使学得慢的同学感到灰心。课堂上的气氛活跃,学习兴趣高涨。
这样的分层合作教学,不仅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更有助于学生们在音乐活动中亲身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合奏是一种器乐演奏形式。由于合奏时各声部乐器按统一的节拍、速度、力度,在指挥的要求下演奏,所以必须要求学生们充分认识自己在合奏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整体和谐、统一协调、与人合作的能力与素质。合奏训练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演奏技能,提高了演奏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合奏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集体协作意识得到提高。下面我们来欣赏一段电子琴教学中学生合作演奏的曲目。< 雪绒花、八月桂花、故乡的亲人 >
通过这几段视频,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器乐合奏教学中学生的识读乐谱能力、器乐演奏能力、聆听能力、声部配合协调能力等均得以有效训练。这应该是我们今后一段时间内器乐教学的努力方向。尤其对第一段课例和第三段课例想多说几句。第一段《雪绒花》。我们前面已经提到,器乐教学目标中有一点很重要,即:学习演奏的初步技能,能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演奏课堂乐器。可以说,学生学习并掌握音乐基本要素,学习并掌握一些演奏技法,其最终目标就是为了更深层次地理解音乐,更加自信地表现音乐。这个片段课中,教师是一个有心人,她和学生一起创设了一个表演音乐的良好氛围。学生是在这个情境中完成合奏。不仅会对音乐及其表现情感有更深刻、直接的体验,也会在情境演奏中主动、努力地提高自身的演奏技巧,包括对音色、音量的控制——这些器乐教学中的难题。第三段视频《故乡的亲人》。我们前面也已经提到,《音乐课程标准》中对 7-9 年级学生的器乐教学,明确要求:“能够对自己、他人或集体的演奏作简单评价。”这位教师践行了这一要求。没有正确评价就不能继续提高。对于被评价学生来说,同学、老师的中肯评价可以帮助他们发现自己不易发现的问题;对于评价者来说,要评价的有水平,首先要认真聆听,这本身就是对音乐聆听能力的很好的培养;还要从音乐表现出发,运用音乐术语,进行评价。这当然是对知识知识、技能的一个很好的学以致用的过程。评价者、演奏者在这个教学环节都得到了音乐审美能力方面的锻炼和条。当然,完成这样的器乐合作教学,老师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共性的问题,比如:学生们在演奏速度上不能统一,声部配合上不够协调等等,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但出现这些问题是正常的,也只有在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音乐表现能力、协调合作能力才能得以不断提高。而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找准、用对教学策略。
比如演奏速度不统一,我们除了可以在学生齐奏、独奏时多增加稳定拍感、内心歌唱的训练,还可以用各种不同的速度演奏同一个节奏型,这样学生易于体会到速度快、节奏紧凑,速度慢、节奏宽松的关系;在训练中力求做到慢速时能稳得住,快速时防止越奏越快,变化程度时重点放在渐慢与渐快的过程上,突然变速时要掌握新速度进行的准确性。另外乐器的演奏法也会影响速度,比如在较快速度中吹奏乐器(竖笛、口风琴等)的快吐演奏法,这样的技术问题可以单独抽出练习,若仍然达不到要求,就应该适当地简化一下乐谱的节奏难度,切忌为了几个复杂的小节,无休止地练习,而引起学生的烦躁,使他们失去信心。
再比如合奏时各声部间不能互相倾听,协调合奏能力弱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们分声部进行击打节奏卡农的练习,训练学生相互倾听、相互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当然,要真正提高器乐合作教学的实效性,教师们还应有以下相应的教学策略做保障:(1)合奏的规模、类型要根据各地和各个学校的实际,因地制宜地来组织。(2)选择曲目要与学生的演奏水平相适应,曲目的选择还要注意趣味性、艺术性。(3)教师要有详细的训练计划和目标要求,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到高、循序渐进。
(4)教师的指挥应线条清晰,动作大方,节拍准确,乐曲情绪处理适当,学生能清楚的理解教师的指挥意图。
(5)重视学生的视奏训练。新作品练习前要指导学生先进行视唱、视奏,一方面解决了学生的识谱问题、指法、呼吸等技巧的统一问题,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获得了初步的情感体验,能更好的把握作品情绪,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引导学生参与对乐曲的处理,允许学生发表自己对作品内容与风格的处理意见。尊重学生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
四、教师需要具备的专业素养
通过前面的讲解,我们不难发现,要提高器乐教学的实效性,真正发挥器乐教学的重要作用,关键还在于授课教师们的教学专业素养,我把它们归纳起来,共有以下四点:
1.教师应有较强的范奏能力,这可以最直接而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教师应有精准的听辨能力,以保证最快速地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3.教师应具备分析归纳问题和对规律性知识提炼总结的能力,以期找到最有效的教学对策;
4.教师应具备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以期最大限度的提高器乐教学的实效性。
本讲内容说明:初中音乐表现领域的器乐演奏教学是一种审美教育,是培养与发展学生音乐素养的基础课程。学校艺术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而非专业教育。我们器乐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个人演奏家或者少数几个艺术专业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他们的一种器乐感知和简单的演奏技能,让学生多一条获得审美的途径。然而在器乐教学中不难发现,不少学生只是在被动地学习演奏,没有真正地乐在其中,所以本课主要从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器乐演奏的兴趣方面进行一些说明。只有学生对于学习的内容有了兴趣,懂得了主动学习,教学才能顺利地进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美国当代心理学家詹家姆士·莫塞尔说:“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的体验音乐的桥梁。”这一席话,道出了器乐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重大意义。而兴趣又是促进各项音乐活动的巨大动力,也是提高音乐教育的前提和重要保证。也就是说,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对于学生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有意义的活动有着一种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培养学生学习器乐的兴趣,不仅直接影响着学习音乐的效果,而且还影响到学生潜在的素质和智力、能力的发挥。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让学生喜欢乐器演奏,有学习的兴趣,才能让我们的器乐课堂生动起来,发挥器乐教学的功效。由此可见,学生学好音乐的关键是兴趣的培养。一般说来,学生都有着一定的爱好音乐的天性,如果家长和教师做耐心的、长期有效的培养和诱导,他们的音乐兴趣也容易被激发出来。然而,学生先天产生的对音乐学习的兴趣,特别是器乐本身及其发出音响的直接兴趣是并不十分专一,这就需要后天进行指导、培养,将学生对器乐的先天的好奇进一步发展为学生对乐器的演奏的浓厚兴趣。这时的兴趣就从“有趣”水平发展为“乐趣”,也就比较专
一、稳定化了。
一、注重初次接触乐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般来说,学生都有着一定的爱好音乐的天性,对音乐的兴趣也容易激发出来。初中生尤其是初一的学生,很多行为习惯还停留在小学生的层面上,对于新鲜的事物充满着好奇。
1.“兴趣”是初中生学习器乐的原动力。
教师可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演奏的教学乐器给学生认识,如葫芦丝、口琴、口风琴、竖笛等,让学生观察乐器外形、讨论一下结构,听听乐器的音色 , 老师自己最好能够比较专业化地演(吹)奏一支乐曲,不行的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乐器演奏的片段进行欣赏,通过视听结合让学生感受到乐器音色的美。
比如及时引导学生理解竖笛的一些常识,并做一些必要的示范讲解:(1)乐器名字:竖笛
(2)结构:有笛头、笛身、笛尾、吹口、六个按音孔组成。
(3)吹奏姿势和方法:上身直,头略低,斜拿笛,肩放松,孔按严,悄悄吹。开门见山,用乐器与学生说话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竖笛原来是那么好玩的,激发了学生学竖笛、吹竖笛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愿望等等。),把对竖笛的兴趣巩固下来并形成以后学习的良好习惯。
2.“有趣”是初中生学习器乐的续动力,教师可选简单的乐器(如口风琴)作为演奏乐器,挑选班级表现欲较强的同学,让这几位同学上台尝试怎么“玩”,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发现乐器演奏的方式。学生通过自己吹奏,既感受了音色,也“玩”了乐器 , 其他学生会认为原来这么简单 , 我也想“玩”,每位同学都有跃跃欲试的想法。
3.“知趣”是初中生学习器乐的内动力,教师专业化的示范与专业化的传授是学习器乐中很重要的一点,比如吹奏的气息、口风、舌位,弹奏的手型、指法、技法等,只有一开始就引领学生进入一个规范化的学习过程,才能有以后持续学习的可能,如果一开始就学习的不够规范,以后要更上一个台阶就很困难。教师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将自己表演的与老师表演的进行比较,找出两者之间的差距,激发出学生进一步提高演(吹)奏技术的愿望,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让学生的思想从一时无意识的感性好奇转变到要进行比较长时间的理性学习的准备中来。
有位音乐家曾说过:“创造音乐美感的愿望实际上是器乐教学中的惟一有效的动机,假如失去了它,我们就失去了学习的意志。”在器乐教学中,我们要以音乐本身为着眼点,面向全体学生,将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和对音乐的感受力作为目标,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感受力,让音乐的魅力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充分享受到每次演奏带来的美感和内心的喜悦,从而使学生获得内在的学习动力,主动去克服学习困难。
二、继续学习时把握教学节奏,保护学生学习器乐的兴趣
在器乐教学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学习半途而废者比比皆是。
1.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灵活掌握教学进度
开始学习时,学生往往受好奇心的影响,对乐器的形状、结构、音色、演奏方法等处处感觉新鲜,学习兴趣很高,但这种兴趣随着时日增加、难度加大,慢慢变成昙花一现,不能持久。不管是哪种乐器,在演奏技巧的学习时都会有很多困难摆在学生面前,若学生意志薄弱,而教师不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就会使学生对这种乐器产生厌倦感。
因此我们要有一个完整的器乐教学计划,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解决技术难点,整体上把握好器乐学习的进度与节奏,让学生吃得好、够得着。而其中演奏技巧的学习则可看成是一种“顺带”解决的问题,不要用专业的水平去要求学生。
器乐的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渐进的过程。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对学生的要求必须有不同的侧重,才能使学生逐步内化吸收各种演奏技巧。在教学中,不能一次给学生提出许多要求,这样急于求成,他们记不住、做不到,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产生烦躁、惧怕和反感等不良情绪。
2.适当把握教学难度,运用多种手段化解难度 在器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形象直观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相关技能。①如竖笛吹奏中吸气如闻花香,呼气如吹蜡烛,使火焰摇而不灭;
②如 在口琴教学中更应注重充分利用直观手段 —— 如板图、板画,形象地指导学生学习改变口型、含六盖四等吹奏技巧;
新式单音奏法:
张大口,把口琴含得深一些(含 5 个孔),用舌头盖住左面主音以下的 4 个孔(流出右面一个空)(见图),由右唇边奏出单音来,无论在上行或下行,舌尖总在左边,并始终不脱离琴格(舌尖要在琴格上拖动,不能离开)。
后加和弦伴奏(简称“后加伴奏”)
后加伴奏含法与新式单音相同,当右唇边奏出清晰的单音时,把盖在左边琴格上的舌头很快地开放一次,又立即盖回原处。在舌头开闭动作的同时,右唇边的单音须连续奏出,不可中断,舌头开放时所出的“锵”声,就是“后加伴奏”。伴奏记号“∧”,“ 0 ”为单音记号(即不加伴奏)。
北京顺义仁和中学辛艳玲老师,特点图文并茂,手势辅助,概念清楚,遍顺口溜。③在口风琴教学中,穿指、跨指、缩指、同音换指等 指法的运用要有比较形象化的图示帮助解决。
通过这些学生便于接受、乐于接受、生动有趣的展示形式,将抽象的演奏理论形象化、具体化,把复杂的动作简单化,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才能始终保持住,学习的兴趣才会得以保护。
在每节课中,只能确定一个练习的重点和难点,最好先让学生唱熟需要演奏的乐曲,这样就适当降低了难度,然后再进行器乐教学及练习,学习器乐的时间最好也控制在十分钟左右,使他们觉得难度适宜,增加了学习自信心,学起来较为轻松容易而意犹未尽,始终保持饱满的学习兴趣,并主动将练习延伸到课后,从而轻松、自然、稳步扎实地达到技能训练的目的。3.坚持课堂随机评价,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何器乐学习都是通过乐曲练习进行的,要掌握一支曲子需要坚持不懈的练习,这不仅需要学生有坚强的毅力,更要有一定的耐力。很多学生往往因为坚持不下去而自己淘汰了自己。因此,在器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发现学生身上的点滴进步并随时表扬鼓励,肯定他们做得好的地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视以上这些问题,不仅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切实地保护、巩固、发展他们的学习兴趣。初中器乐教学并非是一种终结化、专业化的活动,而是普及化、大众化的教学活动,应为学生终生可持续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通过我们有限时空下的教学与引导,能使学生在离开学校之后还能保持对器乐的热爱,这无疑是最成功的教学!
三、精选乐器及练习曲目,巩固学生学习器乐的兴趣
合奏——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学乐器到了一定水平之后,可以找一些合奏曲目练习,形式也可以多样,例如重奏、齐奏、打击乐伴奏等等,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更重要的是让大家一起体验到音乐带给我们的快乐。使学生在合奏中理解对乐曲的感受,体验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愉。
在音乐教学中,常见的教学乐器可分两大类:学生节奏打击乐器和有固定音高的简易乐器。作为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选用合适的乐器。一般来说低年级以学习打击乐器为主,如木鱼、碰铃、双响筒、铃鼓、三角铁等。让学生通过敲击、拍打、摇动等方法,使乐器发出声音,指导他们为课本歌曲配上打击乐,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相互协调的能力;到了中高年级和初中,可逐步加入有固定音高的竖笛、口琴等简易乐器,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通过演奏来表达音乐的情感。
在有些老师教学中有这样的配合,有的学生拿电子琴、电子合成器在演奏二胡声部,这是很好的一个教学策略。如果缺少某个声部,可以利用电子琴具有多种模拟音色的特点,让某些学生用电子琴来代替演奏一个声部、两个声部甚至几个声部,老师在这里边也可以代替演奏,使得缺失的声部可以得到补充。
器乐教学不是单纯的学习演奏的方法和技巧,而是通过演奏来表达音乐的情感,所以器乐教学一开始就要尽快与演奏乐曲、表现音乐结合起来。对于少年学生来说,生动有趣的教材应该以他们熟悉的题材为基本前提,我们要结合课本但不能拘泥于课本,精选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的练习曲目,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感到亲切、真实、有吸引力。如一首日本名曲《 伴随着你 》,因被日本动画片《天空之城》作为片中插曲后而为学生熟悉与喜爱,它旋律简单明快,事实证明将它作为口琴、口风琴或竖笛的学习曲目都非常成功。挑选它拿来作为练习曲,学生练习的积极性非常高。例如 清华附中胡军老师的课,这节课具有如下特点:①用音乐的方法学习音乐,在器乐教学中没有忘记音乐基本技能——学生听力的培养。②难点集中解决,无论通过唱还是奏。③先唱后奏,降低了学习单位时间的密度和难度。
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号》的插曲《我心永恒》也被师生们广泛喜爱。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乐曲的练习,不仅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技巧的演奏,更培养了他们的音乐感受力与表现力,巩固了他们学习器乐的兴趣。
如果在农村中小学,更应重视课堂乐器的学习。没有能力买乐器,可以自制和土造,同样能达到传承音乐文化知识和艺术的目的。就课程安排来说,应当以趣味性、娱乐性为主,而对于技术水平及演奏能力不作太高的要求。通过演奏活动,使学生深入了解我国音乐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更加热爱祖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为学生日后能在乐器演奏方面继续发展打下基础。还可成立乐器制作小组,了解笛子的历史及其构造,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动手能力,制作自己想象中的笛子,互相交流,互相讨论,最后还可以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使学生对学习乐器的兴趣更加浓厚。
四、搭建表现平台,发展巩固学生学习器乐的兴趣
培养一项兴趣不易,巩固一项兴趣,使之长久,更不易。孩子的注意力短暂,兴趣容易转移,“朝三暮四”是常有的现象。这时,老师就要开动脑筋,不断变换方式,创造多种环境,以巩固延续这种兴趣。如何让兴趣转变成爱好?如何让动机产生?这些其实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音乐的实践活动是由创作、表演、欣赏这几个基本环节组成的,其中演奏在表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演奏能力后,他们就会非常重视音乐的表现,在注重音乐情绪体验积累的同时,更加注重音乐想象力的发展。比如对音色的关注,风格的把握,情绪的处理,新音响的探索,新音乐形象的创造等。这就是所说的对音乐的二度创作,是人运用音乐想象力的行为和结果,是学生创造能力的体现。
学习器乐的演奏是对音乐最好的感受与体验,因为所有的音乐活动都需要人的参与。学生在学习演奏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表现音乐,总会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与演奏实践,同时器乐的学习又扩大了他们的音乐视野。通过演奏实践,既加强了学生对音乐知识的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视奏、视唱、识谱能力,培养了学生音乐的听觉感、音准感。
“学生都有适应集体意志的愿望,有与集体合作的愿望,有优于别人的愿望,也有得到集体赞许的愿望。”这些心理活动,都是激发、培养学生器乐学习兴趣的有利因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还要适时引入竞争与合作的机制,将器乐训练与歌曲演唱、律动、唱游、歌表演相结合,给学生表现、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听、唱、奏、动中感受乐曲旋律的强弱规律;还可采用齐奏、轮奏、重奏、领奏、伴奏等多种形式,鼓励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以及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鼓励学生在班队活动以及校内校外的各种形式的文娱表演与比赛中展示自己的才华。
总之,“教未见趣,必不乐学”,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热爱学习、产生强烈求知欲的基础。只有当学生自身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使整个认识活动兴奋起来,促使他去追求知识,探索其中奥秘。因此,在教学中,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就要讲究教学艺术、手段和方法,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他们的成绩得到大家的肯定,不仅他们的自信心得到锻炼和加强,而且也能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促使他们产生克服困难、继续学习的内驱力,对器乐教学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他们学习器乐的兴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第三篇:网页设计的内容表现
网页设计的内容表现
2007-04-26 09:
42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从原子时代向数字时代的转变,新世纪的天是互联网的天,互联网正在全世界进行着越来越深刻的革命。互联网代表着一种崭新的信息交流方式,它使信息的传播突破了传统的政治、经济、地域及文化的阻隔,使信息传达的范围、速度与效率都产生了质的飞跃。互联网是由成千上万的网站组成,而每个网站都是由诸多网页构成,故网页是构成互联网的基本元素。我国这两年的网络发展非常快,网站数量也以倍率增长,然而网页的设计却不容乐观。除了一些大的专业网站在版面的编排上比较讲究之外,其他很少见到界面设计考究、美术创意优秀的中文网站。其实谈到网页设计就不能不说到网络视觉信息的编排及归类,这是网页设计的特点,也是身处于信息化、数字化的当今设计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因为网络本身就是一个处理信息的巨型平台,设计者必须充分认识网络,了解网络的特征,才能使设计更加适合于网络上的传播。
一 网页设计中的视觉流程
网页是通过视觉元素的引人注目而实现信息内容的传达,为了使网页获得最大的视觉传达功能,使网络真正成为可读强性而且新颖的媒体,网页的设计必须适应人们视觉流向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由此确定各种视觉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和秩序。因此,设计时应该研究各种视觉造型元素之间的距离、位置、面积和视觉流程的问题。
视觉流程的形成是由人类的视觉特性所决定的。因为人眼晶体结构的生理构造,只能产生一个焦点,而不能同时把视线停留在两处或两处以上的地方。人们在阅读一种信息时,视觉总有一种自然的流动习惯,先看什么,后看什么,再看什么。视觉流程往往会体现出比较明显的方向感,它无形中形成一种脉络,似乎有一条线、一股气贯穿其中,使整个版面的运动趋势有一个主旋律。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一个平面上,上半部让人轻松和自在,下半部则让人稳定和压抑。同样,平面的左半部让人轻松和自在,右半部让人稳定和压抑。所以平面的视觉影响力上方强于下方,左侧强于右侧。这样平面的上部和中上部被称为“最佳视域”,也就是最优选的地方。
在网页设计中一些突出的信息,如主标题、每天更新的内容等通常都放在这个位置。当然视觉流程是一种感觉而非确切的数学公式,只要符合人们认识过程的心理顺序和思维发展的逻辑顺序,就可以更为灵活地运用。在网页设计中,灵活而合理地运用视觉流程和最佳视域,组织好自然流畅的视觉导向,直接影响到传播者传达信息的准确与有效性。所以在网页的编辑设计中,视觉导向是一个要点,网页的设计是一种创造,首先要立足信息的传达,但又要符合人们较为普遍的思维习惯,做到视觉流程自然、合理、畅快。成功的视觉流程安排,能使网页上的各种信息要素在一定空间内合理分布,能使页面上各信息要素的位置、间隙、大小保持一定的节奏感和美感。
二 网页设计的审美需求
网页设计是一门新兴的设计类和网络的交叉学科,近几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本身以网络为载体,把各种信息以最快捷、方便的方式传达给受众,在这种标准的要求下,逐步产生了审美的需求。人们对美的追求是不断深入的,网页设计同样如此。网页不光是把各种东西放上去,能看就行,这是远远不够的!要考虑如何使受众能更好地和更有效率地接收网页上的信息。这就需要从审美的方面入手,制作出清晰、整体性好的页面。使人浏览起来心情愉快,接收信息也会更加容易。网页设计的审美需求是
对平面视觉传达设计美学的一种继承和延伸。两者的表现形式和目的都有一定的相似性,把传统平面设计中美的形式规律同现代的网页设计的具体问题相结合起来,运用一些平面设计中美的基本形式到网页中去,增加网页设计的美感和大众的视觉审美需求。
我们经常所说的如变化和统一、条理与反复、对比和调和、均齐与平衡等,对网页中文字、图形、色彩的设计都是十分有效的视觉规律。首先,网页的内容与形式的表现必须统一和具有秩序,形式表现必须服从内容要求,网页上的各种构成要素之间的视觉流程,能自然而有序地达到信息诉求的重点位置。在我们把大量的信息塞到网页上去的时候,考虑怎样把它们以合理的统一的方式来排布,使整体感强同时又要有变化。怎样使它们脉络清楚又富有清晰的视觉效果等等。这样使页面更丰富,更有生气,看起来就不感到枯燥。其次,突出主题要素,必须在众多构成要素中突出一个清楚的主体,它应尽可能地成为阅读时视线流动的起点。如果没有这个主体要素,浏览者的视线将会无所适从,或者导致视线流动偏离设计的初衷。网页设计中各构成要素在组合时,要注意其结构的轻重大小、虚实、多少等对比因素,加强视觉力度,以强化页面的整体吸引力。作为形式美的法则,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不断发展进步,特别在生活节奏如此快的互联网时代,由于追求目标的变化,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地变化,但是美的本质是一样的,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很多目前不容易实现的审美形式也逐渐被克服,突破带宽的瓶颈,就会给网页设计的自如发展带来一片新的天地。
三 网页中各构成要素分析
对于网页设计来讲,其信息内容的有效传达是通过将各种构成要素的设计编排来实现的。网页的构成要素包括文字、图形、图象、标志、色彩等造型要素及标题、信息菜单、信息正文、标语、单位名称等内容要素。
1.文字的编排与设计
文字作为信息传达的主要手段目前也是网页设计的主体,文字是网页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也是网页中的主要信息描述要素,所以网页中文字将占据相当大的面积,文字表现的好与坏将影响到整个网页的质量。网页文字的主要功能是传达各种信息,而要达到这种传达的有效性,必须考虑文字编辑的整体效果,能给人以清晰的视觉印象,避免页面繁杂零乱,减去不必要的装饰变化,使人易认、易懂、易读。不能为造型而编辑,忘记了文字本身是传达内容和表达信息的主题。
网页文字编排与设计,重要的一点在于要服从信息内容的性质及特点的要求,其风格要与内容特性相吻合,而不是相脱离,更不能相互冲突。如政府网页其文字具有庄重和规范的特质,字体造型规整而有序,简洁而大方;休闲旅游类内容网页,文字编辑应具有欢快轻盈的风格,字体生动活泼,跳跃明快,有鲜明的节奏感,给人以生机盎然的感受;有关历史文化教育方面的网页,字体编辑可具有一种苍劲古朴的意蕴、端庄典雅的风范或优美清新的格调;公司网页可根据行业性质、企业理念或产品特点,追求某种富于活力的字体编排与设计;个人主页则可结合个人的性格特点及追求,别出心裁,给人一种强烈独特印象。
在网页文字的编排与设计中,由于计算机给我们提供了大量可供选择的字体,导致字体的变化趋于多样化。这既为网页编辑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对编排与设计的选择能力提出了考验。虽然可供选择的字体很多,但在同一网页上,使用几种字体尚需精心编辑和考虑。一般来讲,同一页面上使用的字体种类最多只能有三四种。由于文本字体的显示是需要本地硬盘字体文件的支持的,所以在互联网上使用过多的字体是没有意义的。文字在视觉传达中作为页面的形象要素之一,除了表意以外,还具有传达感情的功能,因而必须具有视觉上的美感,能给人以美好印象,获得良好的心理反应。
2.图片的编排与设计
图片是文字以外最早引入到网络中的多媒体对象。网络可以图文并茂地向用户提供信息,成倍地加大了它所提供的信息量。而且图片的引入也大大美化了网络页面。可以说,要使网页在纯文本基础上变得更有趣味,最为简捷省力的办法就是使用图片。对于一条信息来说,图片对受众吸引也远远超过单纯的文字。
网络图片的特点:一个特点是图片质量不需很高。因为网络图片一般只显示于计算机的显示器上,受显示器最小分辨率的限制,即使图片的分辨率很高,颜色深度很大,我们的肉眼也经常无法把它和一幅处理过的普通图片区分开来。一般来说,分辨率为72dpi(dotperinch)是大多数图片最佳选择;另一个特点是,图片要尽量小。网络页面的图片用于网络的传输,受到带宽的限制,其文件尺寸在一定范围内越小越好。这也是适应信息高速公路的要求。文件的长度越小,下载的时间就会越短。
图片的位置、面积、数量、形式、方向等直接关系到网页的视觉传达。在图片的选择和优化的同时,应考虑图片在整体编辑计划中的作用,达到和谐整齐。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在页面图片的合理选用时,一要注意统一,二要注意悦目,三要注意突出重点,特别是在处理和相关文字编排在一起的图片时。
3.色彩的设计
网页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一种艺术品,因为它既要求文字的优美流畅,又要求页面的新颖、整洁,使用色彩可以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使页面更加生动。而且,浏览者在浏览网页时,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页面的色彩设计,它的好坏直接影响阅读者的观赏兴趣。因此,色彩设计在网页设计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网页的色彩设计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整个页面的色彩选择,确定一个主色调,可以有利于体现网站主题。我们现在看到的网页,一般以浅颜色为背景的居多,如浅灰色、浅黄色、浅蓝色、浅绿色。以浅颜色为底,柔和、素淡,配上深颜色的字,如黑色,读来自然、流畅,也有利于突出页面的重点,有利于整个页面的配色,更容易为大多数人认可和掌握。其他一些次要内容,如背景图片、线条适宜采用不抢眼的颜色,以免喧宾夺主。只有少量精心选择的元素,为了突出强调的需要,才采用明亮的色彩,这些彩色亮点就会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但如果用得太多了,就会形成一种均匀的噪声,而达不到强调的效果。
其次,在背景的色调搭配上一定要注意不能有强烈的对比,特别是同时使用色彩对立的颜色。大面积颜色适宜采用低比度,因为过于丰富的背景色彩会影响前景图片和文字的取色,严重时会使文字溶于背景中,不易辨识。所以,背景一般应以单纯为宜。如果需要一定的变化以增加背景的厚度,也应是在尽量统一的前提下的一种变化。例如在制用标题时,为追求醒目的视觉效果,可用比较深的颜色,配上对比鲜明的字体。实际上背景的作用主要在于统一整个网页的风格和情调,对视觉的主体起到一定的衬托和协调作用,一方面吸引网民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有助于体现网站的主题。
四 结 束 语
网页作为一种新的视觉表现形式,它的发展虽然没有多长时间,它兼容了传统平面设计的特征,又具备其所没有的优势,成为今后信息交流的一个非常有影响的途径。网页设计是一种综合性的设计,它所涉及的范围非常的广泛,包括消费者心理学、视觉设计美学、人机工程、哲学等诸多方面,当然也离不开一定的科学技术发展。在本文中只从视觉传达的角度进行了一些阐述与分析。好的网页设计除首先应考虑其内容
上的精益求精外,其次就是对内容合理有效的视觉编排。美是任何网页所必需具备的基本因素,网页信息不仅是为了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创造一种愉悦的视觉环境,使他们有一种全身心的享受和共鸣。
第四篇:音乐文化的社会表现
音乐文化的社会表现
绪论
约翰布莱金在《人的音乐性》中说过,音乐是理解人类及其行为的手段,同样也是分析文化和社会的重要工具。普遍认为,音乐源于文化,文化寓于音乐。文化与音乐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包含;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本题所指即为文化内涵下的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音乐在我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是不容怀疑的,而在当今的文化交流和大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整理分析不同社会的音乐文化及其社会表现(所谓社会表现即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态),并总结得出一般性的规律就有着独特的意义。我们需要以什么样的心态和姿态面对音乐文化的交流以及其他社会文化中的音乐?怎样在这样的浪潮之中取得发展?这些都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以下取中国现当代音乐文化、西方现代城市音乐文化和非洲音乐文化为分析案例。在案例中挑选了一些比较常见的社会现象,虽然不一定全面,但也能一定程度上反映整体的情况。
一、个案整理分论
(1)中国现当代音乐文化的社会表现
进入现代以后,中国渐渐从闭塞走向开放,音乐文化中逐渐吸取西方元素,同时对中国本土文化也有所保留。
如今中国音乐文化在社会中主要是以传唱流行音乐为表现形式,典型的中国元素有戏曲、传统乐器等。在戏曲方面,主要有两个方向:
1、将戏曲与流行音乐等相结合,从而使得戏曲能融入音乐中,得到更好的发展(一般是用戏曲的唱腔配合音乐的曲调),代表曲目有《说唱脸谱》、《北京一夜》;
2、戏歌分开,各自独立,但是互相呼应,代表曲目有《北京欢迎你》。《说唱脸谱》的开头音乐是京剧《霸王别姬》中的一部分伴奏,这是一首京剧与流行音乐相结合的戏歌,借鉴京剧唱腔和旋律,将我国的传统戏曲元素巧妙地融入到歌曲之中,使整首歌听起来琅琅上口,亦歌亦戏。这广为流传的歌曲首先通过向京剧中注入流行歌曲的方式极大的扩大了京剧的受众面,宣传了中国国粹京剧,同时也助力了中国特色音乐文化的诞生,即融合了戏剧和音乐两种艺术形式的新型艺术。
另外一首是当代歌曲《忐忑》,本是一首严肃的艺术曲,完全是被网络所猥亵,于是没有起到可期待的效果,但其本身仍然是一首很有意义的创新作品,在海内外享有盛名。这首歌曲已经获得了欧洲举办的2010“聆听世界音乐”最佳作品演唱大奖。和连续3周蝉联美国格莱美“格莱美最佳音乐奖”。而网络上不少人在调侃这首歌并且寻找所谓的笑点。有些明星还顺应潮流推波助澜,甚至龚玲娜本人也没有给公众一个恰当的理解指引,仅仅一直娱乐大众。此曲作者为Robert Zollitsch,本曲以笙、笛、提琴、扬琴等乐器伴奏,运用戏曲锣鼓经作为唱词,融合老旦、老生、黑头、花旦等多种音色,在极其快速的节奏中变化无穷,夸张变形,独具新意,让人联想到古筝曲《十面埋伏》,给民族音乐的创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版,使得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焕发了新的生命力。这首歌中融合了古典与流行,东方和西方,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不仅仅是歌曲的本身,这首歌所引发的社会讨论也值得我们关注。中国音乐文化的最大特色就是融合,已经改变了过去国内中曲西曲相互独立的状态,这也是一种总的态势。
在传统乐器方面,笙箫笛古筝二胡等乐器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元素,无论是艺术作品还是流行歌曲中都很常见,并且波及国外,影响力很大。
与此同时,在中国城市中,街头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也在生根发芽,但是还没有很大的影响力。
(2)西方现代城市音乐文化的社会表现
因为我国近现代发展过程中受欧美影响较大,又因西方文化在以往的一段时间内一直在主导世界的文化发展,在我们的印象中,甚至是世界范围内大部分人的潜意识里,西方音乐文化要优于其他音乐文化,甚至有些人从曲式结构、技术和组织材料这些方面论述西方音乐优越于其他音乐分支的观点,而现在普遍认为这样的观点是狭隘偏颇的。音乐绝不能技术化、僵硬化。这在后面也会有论述。
西方城市中街头音乐盛行,街上常常可见身着新奇服装的摇滚青年、衣着正式的小型乐队和种种音乐游行,相对于中国来说公众参与度要高很多。不可否认,西方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更高,国民整体音乐素养也要更高。当代的街头音乐者有些像古时的吟游诗人,表演者和观众的行为都是自发的、个体的、没有契约的。这样一种被社会普遍接受的文化形式可以带给表演者心理上的人格尊重和文化认同感。街头音乐就是以这样的一种方式为西方音乐文化增光添彩。
与街头音乐相对的,应该就是在音乐厅中演奏的正式音乐。人们一向认为这种类型的音乐在西方最为繁盛和成熟。像维也纳的金色大厅,魏玛的歌剧院都是十分有名的场所。而历史上绝大多数的知名音乐家也是来自西方并且从事相关的工作。于是在西方音乐界之中便产生了欧洲中心主义,认为欧洲是世界音乐文化的中心并且欧洲的音乐文化更具意义,欧洲的音乐体系要比其他任何音乐体系更完善,要优于非欧洲音乐。这样的观点现在已经遭到否定,它形成的原因,其中一种就是欧洲音乐文化中,模式或者说格式非常重要,尽管他们强调个性的自由,表演的自由,但是仍然崇尚章法。欧洲艺术音乐教育中强调音乐是一种有秩序的音响体系,在这样的教育下,一些欧洲人创造并发展了一系列繁琐的规则和越来越多被认可的音响模式。于是那样的思想就显得理所当然。
西方城市音乐主要表现出一种自由、正式和秩序。(3)非洲音乐文化
这里的非洲音乐是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这片地区的土地比起北非可耕地、天然野生动、矿产丰富,受到伊斯兰宗教的影响比较少,人文地理景观不同,这片地区的音乐和其他地区的差异非常大,通常人们印象中的非洲音乐,无文字的部落音乐,即指此区的音乐。而非洲的其他地区,比如埃及和北非诸国,在音乐的属性上,是被归入阿拉伯音乐的。
非洲音乐在常人来看很难理解,但不能因为难理解就否定其成就和价值。这里以南非文达人为例。
1994年,南非废除种族隔离制度,同年,文达并入南非,此后的社会变化很大,这里只探讨之前文达较为闭塞的时期中音乐文化的社会表现。文达社会中,音乐的表演有特定的场合和特殊的目的,具有一定的政治性。在文达社会中,音乐不是以旋律,而是演奏者身体的律动为基础的。所以我们看见这些人演奏时都伴随着舞蹈,很有律动感。文达的音乐还兼具说故事的功能,而这故事几乎是文达的历史。而这种口传的歌谣也是文达的文学的一部分,因此文达乐师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文达的乐师无论是在皇室或村庄乐师是父传子,子传子的世袭制的。文达音乐的功能也主要通过以及声音和各种乐器的不同组合来确定在文达社会中,出生在一些特定家庭或者社会群体的人们,期望自己有特殊的音乐能力,因为音乐表演对于维持这些群体的稳定至关重要。文达的音乐表演只是社会活动的信号或标记。
由此可见,非洲音乐文化更突出社会性和生活性,音乐文化与人们的生活贴合得很紧密。而且非洲音乐结构上非常简单,组成要件也很少,主要重在全民参与,而不是少数人的专属。
二、共性总论
无论是中国音乐,西方音乐还是非洲音乐,所有的音乐形式都专注于唤起人内心中的共鸣,而不是脱离了人性的声响。除了音响模式外,音乐没有为社会和文化添加任何东西,但它能决定和引导社会、政治、经济、语言、宗教等等其他人类行为;可以作为理解其他民族和文化的有效手段;还能反映出一个社会的结构和体制。
结题
音乐无国界,音乐也不分优劣。应当采取积极交流的姿态,认识到音乐文化的作用和互相认识了解的必要性,以及音乐与社会、国家密不可分的关系。做到不盲目崇拜也不无故抵制,平和、包容的面对文化的交流浪潮,同时也要抓紧民族的根本,努力展现自身的风采。
音乐风格和形式的变化,通常是社会变化的反映。很多社会中音乐风格的变化,其实是社会状况的反映。
参考书目:
1、《人的音乐性》
2、《音乐人文地理》四册
3、《音乐存在方式》
John Blacking 著 洛秦 主编 韩锺恩 主编
第五篇:散文是指文学性较强又没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记叙文
散文是指文学性较强又没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记叙文。这种文体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占的篇幅不少。学会阅读散文,对提高中学生的读写能力非常重要。
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读文章可以采取这样的读法:读一遍,想一遍,再细读一遍。”将这种读法用于散文的学习上,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一、初读:由形入神,领悟文旨
人们常用“形散而神聚”来概括散文的特点。所谓“形”,是指散文的外在形式,其中最主要的是材料。散文的内容涉及面广,跳跃性大,可以涉及古今中外、天南海北、过去和未来。这些内容常常从表面上看互相之间并没有多少直接的联系,也很难说是按照什么样的时间或空间顺序组织在一起的。“形”是指散文的形式特点,“神”是指蕴含在“形”之中的作者的思想和感情。“神聚”即文旨集中。阅读散文首先要从“形”入手,一口气读完,即使有少数不甚明了的地方,也不会影响到对全文内容的把握,暂时放着,读过之后问自己,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写这些?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态度?思考这些问题,即是在逐步由“形”及“神”。为了快速而准确地把握散文的“神”,阅读时要特别注意下面这些句子:(1)文眼句或中心句。如《挖荠菜》中的“我对荠菜,有一种特殊的感情……”(2)叙述、描写基础上的议论、抒情句。如《枣核》的最后一段。(3)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如《安塞腰鼓》中的“好一个安塞腰鼓”等。(4)首尾照应的句子。如《紫藤萝瀑布》的起句“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和结句“我不觉加快了脚步”。(5)文章的标题。如《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提醒幸福》等。有些散文写得比较含蓄,一下子不容易抓住提挈的语言,就可以对事件一一分析,寻找它们的共同点或行文指向,想一想这些内容都与什么有联系,作者写这些都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也能从中比较顺利地领悟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叶圣陶先生说:“读一篇文章,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而只知道一些零零碎碎的事情,那就等于白读。”所以,阅读的第一步即是要努力把握文旨。这是比较科学的阅读方法。因为散文形散,所以只有首先抓住了文旨,才提起了文章的纲,才能正确地理解文章各部分的内容;也只有从表达文旨的需要出发,评判写作上的优劣得失,才有了合理的依据和标准。
二、细想:寻找线索,理清思路
优秀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体现在结构上有一条贯串全文的线索,这条线索把一幅幅迥然不同的画面、一个个纵跨时代的历史事件和天南海北的风土人情连成有机的整体。线索是结构的核心,抓不住线索,就理不清思路,就弄不清作者行文的初衷。抓线索读散文的方法是:一要弄清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有时可以在过渡段或过渡句中找到;二要善于辨识体现线索的语言标志,如间隔反复的句子等。散文常用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1)具体事物。如叙事散文《枣核》中的枣核,《小橘灯》中的小橘灯,《背影》中的背影。这类事物看上去很平常,却常常寓含着特殊的深意。如小橘灯是小姑娘自制的,从价值上看废物利用并不值钱,提着它走山路也“照不了多远”,但是,它使人想到小姑娘美好的心灵和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阅读散文时,要善于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1.散文,有的重在叙事,有的重在抒情,有的重在议论。散文作者通常把本意情感作了艺术化的处理才形成含蓄美。往往通过以下手法来实现:一是托物言情,借物言志;二是寓情于景,景之神乃作者之情;三是虚实相生,借助设想、想象,曲折地表达好恶与爱憎;四是运用象征或调动多种修辞手法将真意婉转而出。因此,我们在阅读鉴赏散文时,应该把握好这四个方面。
2.中学生对于散文,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理论知识与语言文字方面的修养。在语言文字修养中,词语的辨析与运用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本专题中的词语辨析主要是指成语的辨析与实词(主要是同义词)、虚词(包括关联词)的辨析。而这些词语的辨析又是同病句修改、修辞常规、语言得体等语文素质综合在一起的。
散文形式多样,变化无穷,因此,大多数同学在阅读散文时常常感到有些困难。这里给同学们介绍
一些阅读散文的方法。
一、寻找散文的线索线索是散文组织安排材料的“纲”。阅读散文要紧紧抓住这条“纲”,弄清它安排组织材料的规律,从而沿着这条“纲”去分析文章的内容,明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及其选
材组材的意图。例如阅读杨朔的《荔枝蜜》一文,就要找出“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这条线
索;阅读茅盾的《白杨礼赞》一文,就要找出“歌颂白杨树的不平凡”这条线索。aM
二、分析散文的语言散文语言优美、畅达,富有节奏,同时也凝炼、干净、富有哲理。因
此,阅读散文时,就要认真分析散文的语言优美、凝炼、畅达的特色,从而在形式上对散文加以赏
析。例如阅读朱自清的《春》一文,我们可以从那“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的美妙佳句
中感受到桃花的火爆热闹、杏花的如霞似锦、梨花的素淡皎洁,领略到由浓到淡的色彩变化过程,并体会《春》一文在形式上的美。<$.B
三、进入散文的意境优美的散文可谓“无韵之诗”,其意境可以与诗相媲美。阅读散文时,就要善于通过自身的感受,进入散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去。例如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一文,就要
充分发挥想像力,作柳宗元的同游者,和他一道欣赏竹树环抱、水清鱼游的自然美景,并且与作者
一起来感受小石潭的清凉荒寂,“情怆幽邃”,从中体会出文章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7
四、体会文章的感情感情是散文的精神,因而在阅读散文时,一定要注意体会散文的感情,以便激起心中的波澜,产生感情的共鸣。例如阅读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一文,就要注意体会作者
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感情;阅读张洁的《挖荠菜》一文,就要体现出“我”与荠菜 的特殊感情;阅读冰心的《小橘灯》一文,就要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的对“小橘灯”的深切怀念之
情。
五、把握散文的技巧散文的技巧即散文的写作特色,包括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多方面的特
色。善于把握散文的技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散文的内容,而且有助于提高我们写作散文的能
力。例如阅读杨朔的《荔枝蜜》一文,就要注意把握此文的这样几个技巧:借物抒情,托物言表;
欲扬先抑,波澜起伏;首尾照应,突出中心;记叙、抒情有机结合。
五、散文阅读常见题型
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
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
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整体感知应运作于动手答题之前。多数阅读的第一题就是提问整体感知中的写作内容或写作意
图,感知题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上,所以多数信息应从文中来。针对标题的设问往往也是整体感知。
因为标题或限定话题,或限定内容,或表达中心思想,或抒发感情。
①从文章标题入手,看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程、照应、段落层次等方面理清思路,动笔圈点勾画重要信息,如:总起、总结句,过渡句,议论抒情句,抓住主旨;
②理出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③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进一步把握文章的主旨。
人们常以“形散而神不散”来说明散文的文体特点。所谓“形散”是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组织材料结构成篇比较自由,可以谈古论今,表现方法也不拘一格,叙事、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都可以运用。一篇散文还要有一个明确而又集中的中心思想,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神不散”,就是说在中心思想约束的范围内可以任意取材、组材,去安排结构和确定表现方法。
人们常以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把散文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抒情散文又常常有写景抒情、托物抒情两类。不论阅读哪一类散文,都应注意以下问题:
1、了解散文的选材特点。散文选材自由广泛,时间、空间跨度大,但大都有独特的角度,要仔细体会这类选材的用意、好处。但也有的散文,往往又集中地叙述一件事、一个人,但不管怎样,散文的选材,都注意选取恰当的角度。
2、体会散文中的联想。散文常常以丰富的联想起到揭示中心、抒发感情的作用。例如,《白杨礼赞》中,由白杨树“朴实、力争上游、坚强不屈”的性格联想到与白杨树具有同样品质的北方农民,从而赞美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具有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的广大抗日军民。
3、掌握散文的结构、线索。散文的结构是不拘一格的,它看来似乎散漫,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一会儿又谈古论今,但即使它结构成篇比较自由,表现方法不同,中心思想却是明确而集中的。优秀的散文,总有一条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整体。所谓线索,就是贯穿全文叙事写人抒情的主体脉络。打个比方,线索就仿佛一根穿起珍珠的金线,文章的材料是珍珠,穿珍珠的金线就是线索。作为线索的可以是人、某个物品,也可以是时间、地点、人物的感情变化。找到文章线索,就能更清楚地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例如,《荔枝蜜》的线索就是贯穿全篇的对蜜蜂感情的变化。
4、分析散文的抒情方法。散文中常有抒情。抒情有两种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接抒发对某人某事的爱憎。间接抒情也叫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分析用象征手法写的散文,要找到作者赞美的事物与用做象征的事物之间的联系,这样的托物抒情才可能自然。因为每篇散文的抒情方法都不一样,因此阅读时一定要注意具体文章具体分析。】
赏析句子,答两点:1 语言(修辞)2 表达的情感
浅谈初中阶段怎样指导学生阅读散文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是说的这个道理。因此,我认为培养中学生阅读能力尤为重要。
在此我只谈怎样指导学生阅读狭义的散文――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因描写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写景散文和状物散文。写景状物类散文是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之以记叙、抒情、议论、说明等手段,以表现人文环境、自然景观和特定物件为主要内容的散文。在这类散文中,景、物是主角,是一个独立的艺术整体,也是一个能独立承担作者情感的艺术载体。它具有独立的艺术审美价值,还具有独立的思想、情感等内涵价值。最具有诗情画意,也是最受读者青睐的一类。因此,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十分必要。总的来说,阅读散文时,要善于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并欣赏其优美的语言。
我在教学实践中通常让学生用“四步自问”的方法来分析一篇散文。
1、文章写了什么景物?
2、景物有什么特征?
3、怎样来描写的?
4、为什么这样描写?
也就是同学们都知道的四点阅读要领:
首先,要明确所写景物。也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要抓住景物特征。包括对景物外在形态的描写和内在气质的揭示。
第三,要明确写作方法。包括行文思路和表现手法等。第四,要明确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下面我结合教学实例加以说明:
在教学《春》这篇散文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阅读的: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文章思路的基础上,我以其中的一段为例进行引导,主要让学生掌握分析这类课文的具体方法。之后他们能够举一反三,运用所学方法进行自学。例如:我以课文第四段春花图为范例,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就按上文阅读要领思考以下问题:
1、本段写了什么景物?
2、这种景物有什么特征?
3、运用什么方法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然后逐项引导学生回答出:
1、写的是春花。
2、有多、艳、香的特点。
3、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运用了联想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调动多种不同感官即分别从视觉、听觉、味觉多角度来感受春花的美。运用衬托也就是蜜蜂和蝴蝶的参与来突出花的特点。
4、突出春花的美好,从而从春花的角度来表现:春天是让人喜爱的,值得赞美的这一主题。课文的其他段落就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互相探究,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分析,课文的写作意图学生会很快就能理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我引导学生的又一例文。在分析第二自然段景物描写时,先让学生自问:本段写了什么?在明确写的是夏秋季的百草园的景物之后。再问:怎么写的?在反复阅读和讨论之后,归纳出:
1、调动多种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
2、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
3、采用以一概全的布局和从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写作顺序。
4、准确词语以及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的运用。为什么这样写?突出百草园确实是儿童的乐园。里边有好看的、好玩的、好听的、好吃的,它色彩艳丽,富有生机。由此,学生自然而轻松的就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我在教学《白杨礼赞》一文时,主要抓住写白杨树外形特征的一段课文,尤其是关键词语,来引导学生理解散文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这是虽在北方风雪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指导学生从干、枝、叶三者的外形特点,来理解白杨树的正直、倔强、不折不挠和力争上游的精神。通过外形特征来理解白杨树的内在气质,从而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团结奋进的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文章要表现的主题思想也就迎刃而解了。
例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散文的主旨
山东省济宁市第十五中学 崔晓光
摘要:通过阐述自己在散文阅读教学中的例子,论述如何引导学生通过速读去确定散文(狭义)的不同“类型”,并根据不同“类型”散文的表现特征,采用“抓住重点语段”、“抓住议论抒情语句”、“抓住事物的特点,联系生活”等方法,来把握散文的主旨。
关键词:散文的“类型”;表现特征;主旨;
散文只会将作者创作的广阔世界,暗示给细心观察深微体会的读者们。正是这种特质,使散文成了不少地市近几年中考语文的压轴试题。那么,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散文上有所突破呢?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散文的另一个特质——“形散神不散”。内容形式可以“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可主旨意蕴却聚焦在一个点上,总是鲜明生动、意气贯通。所谓“似散而实聚”是之谓也!正因如此,阅读散文时只要抓准了“神”,就等于找到了解读散文的金钥匙。
那么,如何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准确地抓住散文的“神”――主旨呢?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不同“类型”散文的特征入手,采用不同的方法感悟主旨。
一、速读,观其“型”
散文在结构和行文上,追求一种“自然之节奏”,那种意态像“散步”,似“闲谈”。要想准确把握住散文的主旨,就应当速读文本,在较短的时间内大量的占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感悟,发现其形式上的特征,对其“类型”进行定位。确定它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叙事散文,还是注重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抒情散文(不是学术上的严格分类,是就选材、表达等形式上的特征而言)。叙事类的,是以写人为主,还是叙事为主;抒情类的,是以写景为主,还是状物为主。
对于抒情散文,我们还要进行细处追究。写景的,要看是寄情于景,如《荷塘月色》;还是寄情于景的同时,又议论抒情,如《听潮》。状物的,要看是纯粹的寄情于物、托物言志,如《我的小桃树》;还是直抒胸臆、表达爱憎,如《白杨礼赞》。
二、精读,悟其“神”
通过速读,在分析、综合文章信息的基础上,确定了散文的“类型”,就完成了把握主旨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我根据不同“类型”散文的表现特征,引导学生采取如下方法把握主旨。
1.抓住重点语段,品味主旨。
对于以写人、记事为主的叙事散文,我引导学生运用抓住重点语段进行分析的方法,品味主旨。
这类散文通过记叙、描写来抒发感情,在选材上往往从细处落笔,重视侧面暗示。无论侧重写人,还是叙事,都有一个共同的表现特征:写人,形象不求丰满但很鲜明;叙事,情节不求完整但很集中。所抒之“情”,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鲜明”、“集中”的特点使得叙事散文中常常有集中表现主旨的段落。抓住这些段落和这些段落中的关键词语,便不难看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平中见奇、拙中见巧的散文艺术精品。文章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全力抒写父亲的背影。对父亲过铁道、上下月台买橘子情景的描写是全文的焦点,如同电影的慢镜头,非常细致、清晰,我们只要认真品味这部分重点语句,注意它与文章其它部分的前后联系,就不难体会出无限的父爱以及作者对父爱的深深感悟。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本文感人至深的人间真情,也就是文章的主旨,我引导学生反复阅读“买橘送别”一段课文,并找出父亲买橘过程中一系列的动词和作者看到父亲举动时的表现的语句,并联系上下文写出自己的感触。几分钟后,同学们开始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大多数同学从“探”“攀”“缩”“微倾”等词语中,体会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艰难,再联系上文“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和下文中“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便很容易感受到了文章抒写的“真挚的父爱”。看到父亲的举动,“我”的主要表现就是两次流泪,这正体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怜惜、痛爱之情。而“父子之间真挚的关爱之情”就是本文要表现的主旨。
2.抓住抒情、议论的词句,分析主旨。
对于抒情散文中,寄情于景又议论抒情的“写景散文”和直抒胸臆、表达爱憎的“状物散文”,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标出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语句,通过这些句子分析主旨。
这类散文以表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抒发感情为主,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往往直抒胸臆,表达爱憎,抒情、记叙、议论熔于一炉是其重要表现特征。由于议论就是作者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见解。那么,文中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语句往往体现或暗示散文的主旨。我们在阅读散文时,可以借助这些议论抒情的句子来找到主旨。
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行文错综变化,全凭主观感情暗中控制,形式上很随意。教学本文,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可读后,他们对作者抒发什么情怀,表达什么主旨,脑子里却是一片空白。
为训练同学们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我提出一个要求:请同学们再读文章,看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读完后,同学们发现全文以抒情和叙述为主,也有议论的词句。
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同学们再读文章,边读边找出文章中的议论句或者表达作者感受的词语。不少同学在首段中找到了“惊奇、喜悦与感动”,在15段中找到了“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同学们通过分析这些了句子,再联系作者叙述的材料就不难发现,作者写此文就是抒发初到北大,特别是初见北大图书馆的惊奇,能成为北大学生的喜悦和北大、北大人对自己人生巨大影响的感动、感激之情。直抒胸臆,表达爱憎是抒情散文的最大特点,所以抓住了抒情散文议论抒情的语句也就等同于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如《听潮》中“我喜欢海,溺爱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 ;《白杨礼赞》中“„„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这些抒情议论的词句或暗示文章的主旨,或本身就是文章的主题。
3.抓住事物的特点,联系生活,揣摩主旨。
散文所抒写的感悟来源于人生,来源于自然,无论其选材多么的无比广阔,所写的总是作者自己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因此,抓散文的主旨,一方面要从语言文字上揣摩;另一方面,对于纯粹的寄情于物(景)、托物言志,缺少议论语句的抒情散文,可在抓住所描写事物特征的基础上,联系生活(或作者的生活经历),揣摩主旨。
抓住事物的特征,联系人类生活
作家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倾透到具体的事物之中,但事物折射出的却是普遍的人生意义。阅读这类散文,我们只要通过阅读把握住作者所写事物的特征,再联系人生,就不难发现其主旨。
如《心田上的百合花开》,作家林清玄笔下的一株小小的百合花,生活在偏僻遥远的山谷、高数千尺的断崖,忍受野草的讥讽嘲笑、蜂蝶的鄙夷去实现自己的美好追求:“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最后“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
同学们了解了百合花的经历后,再联系人类生活,就会顿悟:百合谷其实就是一个充满世事艰辛的大社会的缩影,野百合的遭遇何尝不具有人生奋斗的典型意义:一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只有一种方式,那就是“以花来证明”。这就是文章的主旨。
抓住事物的特征,联系作者生活
有些散文抒写的是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反映的是他所经历的特定时代的一代(或一类)人的人生。如陆蠡的散文《囚绿记》中“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青藤,正是抗战时期,我们多灾多难而又坚忍不拔的民族的象征。作家对常青藤“繁茂苍绿”的祝福,所包含的正是他对民族光明前景的信念。
贾平凹的《我的小桃树》是典型的托物言志的散文,写了一棵多次遭受风雨摧残仍屹立风中的小桃树,最终,“那高高的一枝上,保留着一个欲绽的嫩红的花苞,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育出一个桃儿来的”。教学中,我首先布置学生预习时,收集贾平凹的生平事迹,让同学们了解作家是在文革中成长的一代人。课堂上当了解了“小桃树”的经历特征后,我让学生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结果同学们恍然大悟:“小桃树”的经历不正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时期青年的遭遇和追求吗?小桃树上挂着的“嫩红的花苞”,不正像青年心头在**年代没有熄灭的希望吗?
《听潮》作者鲁彦的妻子说“鲁彦说过,他爱大海,人生就像大海。”“我想,这句话也许能帮助读者理解《听潮》。应把作家对大海的感情和作家对人生的态度联系起来。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追求作品的意境同追求人生的道路是一致的。”这句经典的话,不仅告诉我们鲁彦散文《听潮》的题旨,也生动地佐证了联系作者生活经历阅读散文的科学性。
阅读散文,就像认识事物一样,只有抓住了它的特征,才能搞清其本质,把握其主旨。然而,要成功把握住散文的主旨,只注意这些方法还远远不够,还需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调动自己的人生经验,还要通过多读,培养良好的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