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中开展中国象棋特色教学的实践研究
扬中国象棋精髓
促学校特色发展
[内容摘要] 中国象棋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是古今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创造革新得出的成果。象棋与琴、书、画并列,被称为四大艺术之一,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光芒璀璨的一颗明珠,它深深地扎根在我国劳动人民生活之中,有着广泛的影响。让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接受中国象棋文化的熏陶,领略中国象棋文化的精髓,在活动中学会下棋,学会思考,学会严谨,学会尊重,学会处事,学会做人,这正是我校开设象棋特色课程的目的所在。[关键词] 象棋、特色、促发展
中国象棋不仅能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陶冶情操,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启迪思维,提高辩证分析能力,提升人的品位。为此,2009年育英小学推出了“中国象棋”特色教学课程,正式将中国象棋引进课堂,先在小学1—3年级兴趣社团中试行,这一活动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后学校特聘嵊州市中国象棋棋王马俊奇先生为教练,对全校学生和教师开展象棋培训,并同时充分挖掘象棋内涵,借助体育课开展“象棋课”“精英挑战棋王赛”和“中国象棋文化节”等活动,将棋艺与棋品教育巧妙融合,让学生在活动中领略象棋文化,明白“人生如棋”的道理。中国象棋重视开局、谋篇、布局到收盘的每一环节。学校在提高棋趣棋艺的基础上,更注重培养学生们从“车马炮兵象”中所领悟到的“勇往直前、与时俱进、跨越发展、执著追求、内政外交”的“五子”精神和竞技中的规则意识、竞争意识、进取意识与全局意识等,努力促使学生拥有良好心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达成轻负高效、启智育人的教育目标。身为象棋社团的负责人,为了展示学校所开展象棋教育这一特色,主要采取了以下
一些措施:
一、开发新课程,教学特色化。
为了使孩子们更好地会中国象棋的精髓。我们开发了象棋的校本课程,自编了一本《中国象棋》的校本教材,在一、二年级各班每周安排了一节象棋课,由科任老师按照校本课程的教学要求进行教学。为提高孩子们的象棋素养,学校每年都会开展“象棋文化知多少”、“我们的象棋大师”、“象棋与校园活动”等一系列为期一个月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探索象棋文化的内涵,领略象棋文化的魅力,达到以棋育人的目的。目前,这些活动已经成为学校的一项教学制度,这一做法有力地保障了师生个人才华的得以实施,促进了学生们知、情、意、行的发展,让少年儿童在活动中受到了很好地熏陶。校本课程从开发到实践的过程中,全校教师一步一个脚印,经过多年的教学、多方讨论、修改,最终形成了我校特色的“普及教育、兴趣培养、精英培养、外出比赛”的棋类教学模式。学校通过开设象棋校本课程不仅让全体学生都能从中国象棋的活动中得到熏陶,智力得到发展,还培养出了一批象棋小精英,他们在嵊州市乃至绍兴市的比赛中崭露头角,取得了令人骄傲的好成绩。
二、象棋特色显,师生齐欢愉。
“车如流水炮争鸣,龙腾马跃显深功”。每到校园象棋节,学校就会举行由全校学生参与的象棋比赛,在这一个月校园里热闹非凡,到处洋溢着关于象棋的欢声笑语,到处都充满了象棋棋子碰撞的声音,如悦耳的歌声。又似战场的号角声,次起彼落。学生们结对厮杀,从班级杀出棋王棋后,再从年级杀出棋王棋后。先进行校内挑战赛,又进行挑战嵊州市棋王的车轮赛,在校象棋社团的组织下,象棋教练们纷纷摆下擂台,接受校象棋精英们的挑战,象棋选手们踊跃参战。此时校园内,除了参赛对擂的还有观战加油的,欢呼呐喊声响成一片,场面极为
壮观。
三、重抓校棋队,刻苦磨利剑。
校象棋队是代表学校参加各级各类象棋比赛的队伍,是学校象棋水平的代表,因此抓好校队的建设,提高校队象棋水平,是展现学校象棋文化特色和提高学校知名度的最佳生力军。学校规定大课间活动时,各班每周定时进行象棋训练。而对于校队队员,则要求每人每天必须进行一个小时的特训。每逢双休日、节假日,则鼓励学生上网下象棋、与家长、与校外朋友下棋。学校每学期都会安排学校师生去各个象棋兄弟学校学习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博采众长,力争将学校的象棋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四、增强师资,提升教学水平。
教练员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我校象棋的整体水平。为让我校象棋社团能够争创一流,我校特聘请本市“中国象棋棋王”马俊奇老师亲临我校指导每一节社团课,并专设一名有象棋特长的老师作为校象棋社团的专职指导师,配合马老师上好每节社团课。为让更多的老师们能够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全员指导,学校不定期邀请马俊奇教练为全体老师进行象棋培训,开展象棋讲座,进行面对面的辅导培训。长此以往,我校让不少教师从不会到会,从会到精,逐步提高了他们的象棋教学水平。
五、连创佳绩,打响品牌特色。
经过学校多年的努力和全校师生的齐心协力、辛勤耕耘,最近几年来,育英小学的小棋手们代表学校参加了大大小小各级各项的无数比赛且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009年7月嵊州市第十四届嵊州市中国象棋比赛团体第三名 2010年7月嵊州市第十五届嵊州市中国象棋比赛团体第一名
2011年7月嵊州市第十六届嵊州市中国象棋比赛团体第一名 2012年7月嵊州市第十七届嵊州市中国象棋比赛团体第一名 2013年7月嵊州市第十八届嵊州市中国象棋比赛团体第一名 2014年7月嵊州市第十九届嵊州市中国象棋比赛团体第一名 2011年绍兴市少年儿童象棋比赛男子乙组团体第二名 2012年绍兴市少年儿童象棋比赛男子甲组团体第三名 2013年绍兴市少年儿童象棋比赛男子甲组团体第三名
2014年绍兴市少年儿童象棋比赛男子甲组团体第二名、女子乙组团体第三名
2014年绍兴市“绿洲杯”少儿象棋棋士等级赛中男女乙组团体第一名 几年来,育英小学开展象棋特色教育得到了学生家长及社会的广泛认可和一致好评。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同时,学校将继续深入开展中国象棋特色教育活动,进一步形成“以棋启智,以棋育人”的校园文化氛围,在这条富有特色的素质教育之路上继续阔步奋进,传承特色,发展象棋,发展教育,再创佳绩!
参考文献
[1]杨小微,李家成.“新基础教学”发展研究性论文案列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胡东方.教学新思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联名网
第二篇:健身气功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开展实践研究
健身气功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开展实践研究
摘 要:健身气功是优化运动形式,提升国民身体素质的创新手段,在小学阶段开展健身气功教学不仅有助于改善传统体育课程刻板、单一的不足,也是以更加丰富多样的渠道提高小学生体质体能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分析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常见问题,阐释了健身气功对小学体育教学的积极意义,并就实践策略提出了若干意见。
关键词:小学体育;健身气功;策略
气功是中国传统武术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正所?^“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可见气功是习武过程中支撑外在武术技能的核心内涵。正是看到了气功对于练习者身体素质和能力的巨大影响力,进入现代社会后,气功成为国人为强身健体而选择的传统运动项目的典型代表之一。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体育重竞技性轻全民性的大趋势影响着小学体育教学的形式与内容,造成小学体育课程单
一、机械重复的内容较多。学生对相对刻板的教学极易产生疲乏感,更有许多学生对高耗能的中长跑和球类运动等心生畏惧,导致小学生对体育课程缺乏兴趣和热情。这不仅使小学体育教学无法实现预期目标,更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二、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健身气功的积极意义
改编自传统气功的健身气功不仅包括了类型多样的肢体运动形式,还具备运作和缓、身体机能消耗适度等特点,不仅能够以多变的躯体运动方式吸引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也可以在更大程度上规避学生因身体疲乏产生的畏惧心理。不仅如此,健身气功不受场地、器材约束的特点,可以让小学生在课堂内外任何时间开展练习,这便能够确保体育课堂上的教学成果有机会延伸到课余时间,对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运动习惯大有帮助。同时,作为传统中华武术的创新形式,健身气功还能在学生的家庭中得到认同和接受,这显然非常有助于学生在课余时间自觉进行练习,使课堂教学成果保持一定的延续性,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三、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健身气功的策略
1.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小学生正在发育中,其身体和智力决定了肢体运动的协调性、稳定性等方面尚不成熟,这就要求体育教学不能急于求成,而需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学习健身气功可以先从局部的分解动作入手,等到对每个分解动作都能熟练掌握后,再逐渐将其一一组合成相对完整的套路。待学生进入高小阶段后,再尝试完成整套动作并掌握与肢体运动相配套的呼吸方法等。而为了让学生保持对学习的热情,教师可以在各教学动作之间适当穿插体育游戏,以不同频率的教学节奏保持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较高的关注度,继而对动作和套路更好地了解和掌握。
2.增加多媒体演示部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在练习过程中,学生很有可能对健身气功的动作特点、要领等难以全面、充分地理解和认知,即便有教师从旁指导和协助,学生也可能感到迷惑而影响教学效果。此时,增加多媒体演示部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就很有必要。
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让学生站在一个更加整体、全局化的高度发现健身气功在动作和套路上的转、承、起、合,从而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练习时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将学生的练习过程拍摄下来开展对比教学,还可以尝试用动漫手段夸张演绎健身气功的动作。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能更加形象地提高教学效果。
3.利用课余时间,巩固和强化教学效果
体育运动是一项必须经由时间积淀才能显现其成效性的过程性活动,仅仅依赖课堂上的几十分钟很难达到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故而健身气功教学除了在体育课堂上进行外,还需要学生在业余时间进行自主练习。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家长配合学生,将健身气功作为课后作业布置给学生和家长,家长可以借助手机等录像或摄像设备将学生的课后练习情况拍摄下来,上传给教师作为反馈。教师再根据反馈情况制订后续教学的计划,从学生存在的问题入手重点予以辅助指导,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
四、结语
教育改革开始以来,素质教育成为当前和未来中国学校教育的战略方向,其中体育成为与智育、美育等同等重要的形式和内容。但长期以来传统小学体育单
一、机械的教学内容常常让小学生丧失兴趣,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健身气功成为优化与创新教学的重点之一。健身气功相对柔和且不需要特定器械的特点,是其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与实践的优势,学校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发育状态等适当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成效性。
参考文献:
[1]王震,邱丕相,李志明.从导引图与养生功法的流变探研中国健身气功的本质特征[J].体育科学,2015(7):22.[2]罗亦可.对传统养生健身学说哲学思想的剖析与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6):18.作者简介:钟秀梅(1979―),女,福建武平人,一级教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
第三篇:创建特色课程实践研究
创建特色课程实践研究
——传承民族文化,促进幼儿德育发展的实践研究
立论依据:
一、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
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的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这表明,当今的国际竞争不仅是经济、科技、军事等有形竞争,更始隐藏与背后的思想、文化等无形的竞争,包括民族的精神的竞争。综观世界强国,他们都重视本民族的文化,如法国人对自己的民族文化“象对自己眼睛一样爱护”,英国人的“绅士文化”日本人的“大和民族文化”都非常强调重视民族对幼儿的文化熏陶。
所谓文化:文化是人类包括审美活动在内的所有精神活动的综合,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升华,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这一辨证统一的关系,决定了我们在关大青年学生中进行民族精神时,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教育,来增强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
二、从社会发展需要来看,对幼儿进行传承民族文化教育有着深刻的意义:
进入21世纪,时代发展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特点,世界的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析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多元化方兴未及,这些新情况、新特点、要求我们不断的丰富和拓展民族精神内涵,一个民族在生存和发展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是一个民族的精气和神魄,是民族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意志品格的集中体现和综合反映。民族精神既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有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积淀所创建的精神的凝聚。他是一个民族所公共认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是一个民族所共同遵循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所体现的理想信念和特征。因此,学校德育更应该把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及其重要的任务,以有效的抵制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传承民族文化的精髓,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当前中国的教育正轰轰烈烈进行深刻的课程改革,提倡重视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一样系统工程,它贯穿于基础教育的整个阶段。幼儿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李岚清在《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一文中指出:“进一步半好幼儿教育也是进行教育的重要环节,一些好的行为习惯应该从幼儿期养成,从娃娃抓起。就幼儿综合性基础素质来看,我们认为他应该具有两个因素,其中一个要素就是儿童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熟悉。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作出富有远见的理论阐述和战略部署,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国已将文化国力作为综合国力的一部分。”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培养民族精神,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强调:要“引导幼儿实际感受主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以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学校要开展“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要把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和在人民革命及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西道德典范结合起来。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精深的伦理文化遗产中,很多优良传统至今仍既有强大的生命力。由此可见,我们国家已经对传承民族文化,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非常重视,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可是近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民族文化陷入困境。人们的民族文化严重滑坡:家长只重视孩子知识技能的掌握,忽略了对幼儿进行民族文化、思想道德的启蒙熏陶,一些幼儿比吃比穿、贪图享乐、唯我独尊,甘当小“皇帝”、小“公主”;以至孩子长大以后,缺少思想、追星逐月、早恋丧志;甚至到了大学以后更是胸无大志、虚度年华、混取文凭;一些留学生飘然而去、学成不归、不思报国;更有甚者,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临下,且日趋低龄化……这些问题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青少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扭曲,不矫正这种扭曲,我们的民族怎能屹立于世界之林。因此,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必须长远发展,从娃娃抓起。
为了培养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让幼儿将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我们必须从小对幼儿进行民族文化教育。在中小学中对幼儿进行民族文化传统教育比较深入,也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而幼儿阶段这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因此为了弘扬民族文化,继承中华民族的瑰宝,我园提出了“传承民族文化,促进幼儿德育发展”的实践研究,以传承民族文化为切入口,重视幼儿园人文环境的建设,将民族文化教育贯穿于幼儿园教育的全过程,让教师与幼儿共同发展。
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在幼儿中广泛开展“中华古诗词经典诵读工程”,人文教育从娃娃抓起,这对强大祖国、繁荣民族、造福人类而言是功德无量的大事,也是贯彻“科教兴国”战略题应有之义。
第四篇:小学开展主题式跨学科教学的实践研究
小学开展主题式跨学科教学的实践研究
上海市大宁国际小学 徐晓唯1
[内容摘要] 课程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世界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跨学科教学作为课程整合的一种重要方式,也存在多样性。本文既是对以往课程整合方式的一种反思,又在实践基础上对如何是适合一线学校实际操作的跨学科教学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并通过四个主题案例的分析,来阐释跨学科教学实践中的要素和具体经验。
[关键词] 课程整合 跨学科教学 多学科课程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提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新的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课程结构将调整为:小学阶段以综合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因此,课程整合(台湾和香港多称课程统整)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纵观《纲要》和各学科课程标准,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在课程整合的要求主要包括:(1)课程目标的统整,即关注学生三维目标的整体发展;(2)综合课程的实施,比如品德与社会,科学与技术,体育与健康等;(3)强调跨学科的学习方式。比如体验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不同地区在操作策略上略有不同。比如广东省通过实施综合文科和综合理科来推进课程整合,上海通过研究型课程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两种途径来具体落实。
尽管在政策层面上不断重视和丰富对课程整合的要求和规范,也在实践层面上不断的尝试和探索,但是课程整合无疑是新课程改革的深水区,课程整合如何成为学校课堂的课程现实,这还是需要有一个从认识到行为的革命性转变的过程。
我们认为,这种认识的转变首要的是从学校的实际需求出发,在政策规范和理论引领的基础上,立足学校的实际进行灵活的实践与探索。这是我们确立《小学开展跨学科教学的实践研究》的基本初衷,也深刻影响了我们对课题设计与反思的进程。
一、我们对跨学科教学的选择和思考
上海市二期课改推行的研究型课程走两条途径,一种是独立的研究型课程,通过超学科主题探究的方式,来培养学生问题思维与探究能力。一种是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研究性学习方式。从广东省的运作方式而言,也是通过设立综合学科的方式,以独立课程来推进跨学科教学研究。从试点切入口上来说,比较符合跨学科本身的涵义。但是,对于学校一线的实践而言,还存在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些思考点成为我们跨学科教学的重要基础。
其一,教师的角色定位与适应力问题。
研究性课程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普遍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理念迷茫,许多教师根本不理解,也不求理解到底什么是学习方式的变革,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第二,实践技能的缺失。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如何在实践中创新过程,很多教师缺乏必要的指导和创新力。说到底这些问题的根本在于两个问题,就是教师角色定位和教师对新课程要求的适应。
其二,资源和时空的问题。课程综合途径和方式的多样性,对于资源、主题和时空的要求都比较高。和分科教学相对独立的课程方式,对于目前教师的时空和资源的限制往往比较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持续推进课程整合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和难度。
因此,我们确立了跨学科教学的两个基本原则:
1、要让教师成为直接的创造者和参与者,而非被动消极的接受者。这主要体现在课题组组织结 1 本课题组负责人:徐晓唯。课题组成员:朱建飞、黄丽娟、赵琦雯、姜丽凤、夏方、沈正亭、邵苓苓 构和运作方式上的变化。
学校选择了4个试点班级(一年级2个班级,二年级、四年级各1个班级),我们采取课题负责人总负责下的班主任项目负责制。
每个班级承担相应的跨学科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责任,由班主任负责协调相关跨学科主题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计划的制定、实施与总结。同时,为了协助班主任更规范的做好相关流程,学校科研室承担协调员,对实践与课题设计之间进行调整、组织和协调。通过组织机构上的重心下移,班主任承担的角色和责任就相对更加的重要,同时,对于协调员如何把握实践研究的方向以及提供必要的支持也提出了具体的挑战。
2、在跨学科整体思路的基础上,从简单的着手,从教师熟悉的着手。我们确立采用主题式跨学科教学的多学科课程模式。多学科课程模式首先尊重各学科本身的知识和学习目标的达成,因此,它并没有将分科教学对立开来,而是以分科教学为基础,降低教师教学设计的难度。其次,通过主题的联结,突出教师对跨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的把握和协调,通过统整多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从多维度发展对主题的理解和学习。
二、4个跨学科教学主题 通过一个学期的尝试,本课题共开展了4个跨学科主题式教学。4个教学主题分别是 “认识自我”、“我眼中的‘花花世界’”、“科技让生活更美好”以及“聚焦‘文化遗产’”。
三、主题式跨学科教学的实施流程
跨学科教学力求避免单纯分科知识琐碎的组合,而强调从学生学习过程来思考和设计,因此,我们规范了跨学科教学的基本流程。
1、选择主题和话题
主题和话题是不同的,话题可能和具体内容有关,而主题是话题涉及的基本内容或者观点。比如兽首事件是话题,而主题是文化遗产。主题是我们将跨学科教学从分科教学的组合推向深层概念形成的重要载体。
2、制定目标
新课改提出学生发展的三维目标,即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因此,这三维目标是我们跨学科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而对于跨学科教学本身而言,目标的制定具有两个方面的突出价值,其一是渗透主题,明确学生学习的预期表现。其二是提供过程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的依据。
根据布卢姆的目标分类方法,我们制定了目标核查表,提供教师跨学科教学设计的目标确立。
3、主题启动仪式
一般我们的跨学科主题教学会设计一个启动仪式,在启动仪式的过程中,通过对话题的探讨和相关信息的分享,主要明确三个任务:
(1)一个阶段的学习主题和目标
(2)明确跨学科学习的基本内容。包括团队的合作方式,活动场所和时间的变化,学习的序列以及相关的任务。
(3)了解主要的评估项目。在跨学科教学中会涉及相关的表现性评估内容的要求,也是作为学生主题学习的重要引导。
4、教学过程
主题式跨学科教学由分学科教学、拓展学习与现场学习等共同组合而成,因此它的流程需要结合主题拓展的需要,同时结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过程进行跟进设计。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之间的前后联系。(2)关注过程性的评估和指导。
跨学科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涉及到更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比如个体的独立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因此,提供必要的学习指导和任务驱动,创设相应的评估工具,是支持学生开展有效学习重要保障。
5、主题展示活动
作为主题式跨学科教学活动的最后一个流程,我们设计并组织了主题展示活动,通过作品展示,经验分享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作一个总结性评估,并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
五、反思
从跨学科教学的过程和结果来看,它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强化了教师学科联合的意识和主动性。
跨学科教学给教师提供了理解跨学科教学意义和价值的平台:
其一,通过跨学科教学,教师认识到知识的整体性以及学科教学中单学科的 片面性。超越本学科壁垒的视野提升了教师对知识和学习的理解。
其二,通过跨学科教学,教师对跨学科教学的策略方法等方面有了基本的尝试和掌握,为教师进一步实践跨学科教学提供了经验基础。
其三,跨学科教学的运作机制对于教师主体意识的唤醒与主观能动性的激发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为教师主观意愿上学习和推动跨学科教学提供了价值引领。
2、提供了学生更丰富的、多元的积极体验。
跨学科教学学生的参与面达到了100%,而涉及到跨学科学习活动任务的学
生参与面也是100%,学生完成作业或者任务的比率占到85%。我们从过程观察、学生访谈和作业成果汇总三个角度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况作了进一步的汇总,得出了以下结论:
(1)学生认为跨学科教学很有意义的占85%,较有意义的占15%;(2)学生认为通过学习收获很大的占90%,收获较大的占10%;
(3)愿意继续参加跨学科学习的学生比率中,很愿意的占95%,比较愿意的占5%;(4)在对跨学科学习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排序当中。丰富的学习形式、知识内容的拓展和对主题的趣味性、深刻意义的学习分别排在了前三位。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跨学科教学多元的学习方式和丰富的学习体验是得到学生的认可与欢迎的。特别是某些课外拓展的学习,比如有关兽首事件的资料整理、寻找角落里的花等活动需要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进行收集整理和拍摄,我们本来认为参与率不会很高,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完成率达到75%以上,某些项目达到100%,而且作品的质量很高,体现了学生更多真实的语言。二(1)班学生王某在寻找角落里的花的过程中,在反馈表上曾经这样写道:“我花了不少时间去找,终于让我找到了一朵墙角的花,花朵在角落里静静的开放,无论周边是否有污水,无论周边是否有垃圾,它还是开得很顽强,那一瞬间,我觉得它是最美丽的花朵。”
3、得到了家长的支持和肯定。
在跨学科教学中,我们很关注来自家长方面的反馈。从某种程度上,家长也是我们跨学科教学的参与者。比如,听妈妈讲出生的故事。比如对兽首事件的资料调查,我们也邀请了家长的支援。
从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家长对于这种丰富的学习方式表示认同,特别是境外班的学生家长,对于这种学习方式尤为赞赏,他们认为主题的选择与学习对于学生的世界观的形成是具有积极的引导意义的。而多元的学习途径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学习,也对学生的社交技能和团队技能提供了具体发展的平台,是真正关注到了学生发展的一种学习。
当然,我们在跨学科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思考跨学科教学开展所存在的困难和迷惑。第一,对于跨学科教学是否能够提高学生分科学习内容的绩效,我们还缺乏必要的证据,只能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经历和体验得到了丰富。因此,跨学科教学最直接作用体现在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丰富了学习方式,并通过主题初步构建高于学科知识的概念。而分科学习对知识结构的把握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意义。因此,我们认为分科学习和跨学科学习还是一个有机补充的一个整体。
第二,自始至终,困扰我们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在于跨学科教学缺少必要的指导性范本和教学手册可以参考。对于如何确定主题,如何开展跨学科教学缺乏必要的有助于综合学习的材料。
第三,在参与过程中,虽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但是并非所有学生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预期的目标。
第四,受现有教材内容的束缚,跨学科教学在话题和主题选择上存在较多的局限性。第五,我们在跨学科教学中虽然也注意到对主题的理解和学习来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但是很明显,分科的体系和目标要求还是会弱化主题本身的意图。
第六,教师在参与主题式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参与的程度、参与机会和理解程度还是多有不同的。不少教师对于学科与整体主题之间的联系,对于必要知识的教学还是存在着迷惑,分科的壁垒还是横在跨学科教学面前的一道厚重的墙。
但是,作为初步的尝试,我们通过跨学科教学这一课题的推进,逐步深化了对知识、现象特点的理解,促进了我们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认知,提升了我们对学生学习经历和体验的把握,而且从实际学习效果来看,学生和家长的兴趣也让我们进一步坚定深化跨学科教学的信心。
参考文献:
1、(美)PatriciaL.Roberts 等,《跨学科主题单元教学指南》[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
2、朱慕菊、刘坚,《2000年中国大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C],课程统整研讨会(2001年12月8~9日,台北)论文.
3、李子建,《香港学校课程统整的理念与实施:检讨与展望》[C],课程统整研讨会(2001年12月8~9日,台北)论文,4、李坤崇、欧慧敏,《统整课程理念与实务》[M],台湾心理出版社,2000。
5、林智中,《课程统整真的比分科课程为好吗?》[C],第三届全国课程学术研讨会(2001年9月2l一24日,长春)论文
第五篇:开展小学特色化阅读教学的研究
开展小学特色化阅读教学的研究
摘要: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语文教育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特色化阅读教学,在特色化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听话的基本能力,说话表达的基本能力、特色化阅读的基本能力和写作的基本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实践的能力,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平时的特色化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那么如何采用最优化的教学方法,提升特色化阅读教学的效果,让特色化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良好的习惯,并使其终身受益,形成一种全民特色化阅读的氛围呢?笔者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探究出了一些关于建设小学特色化阅读教学的方法,与各位同仁共勉。
关键词:情境
兴趣
空间
模式
21世纪以来,教育改革日趋深入,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指明了改革的方向,设计了改革的蓝图。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将特色化阅读能力的提升作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必备的技能,在特色化阅读中让学生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特色化阅读中享受祖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辉煌之美,陶冶情操和启迪智慧,获得思维的创新和灵魂的净化。小学生的特色化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地位和重大的作用,在特色化阅读中学生慢慢习得特色化阅读的方法,积累了特色化阅读的经验,形成了一种指导自己特色化阅读方法的技能。
一、创设特色化阅读教学的情境
小学语文传统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实际上就是教师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由于被动接受知识,学生身随而心违,就像被无形的枷锁约束着,不自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学习氛围,学生的轻松、愉快无从谈起,更不要说对小学语文有兴趣了。即使那些语文学习好的学生,也是为了分数和升学,把自己当作了记忆工具。这样时间久了,就形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出现了我们最不想看到的问题,一部分学习好的,学生在拼命学习,一部分学习差的,却在语文课堂上昏昏欲睡。所以课堂环境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新课程改革下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就是积极努力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做到这一点,好多教师以满腔热情投身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当中,举止优雅,目光亲切,精神饱满,态度和蔼……为了淡化传统教学给人们留下的阴影,我们要“寓教于乐”“动静结合”“学用结合”“师生配合”,创设一定的教学氛围。
二、培养学生的特色化阅读兴趣
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特色化阅读兴趣作为小学语文特色化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提升小学生特色化阅读能力作为一项系统的工作来抓,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兴趣对于一个人做某件事的成功具有一定的决定性的作用,可见语文特色化阅读兴趣的培养应该从小学生抓起。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结合本地的地域文化和校本特色创设有利于学生特色化阅读情景,在这种情景中提升学生的特色化阅读兴趣。例如语文教师可以在班级学习园地中专门开辟出一块特色化阅读专栏,里面张贴介绍有关特色化阅读的内容,在教室墙壁及各个角落创设一定的特色化阅读氛围,让小学生的视觉、听觉、“心”觉全方位参与到这种特色化阅读情境之中,在学生中形成一种特色化阅读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特色化阅读的全新理念,这样惬意的特色化阅读情境的构建是小学生特色化阅读兴趣提升的助推器。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一定的活动,把特色化阅读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专项来抓,让小学生在特色化阅读中感受成长的快乐,达到启智、强能的目的。
三、提供展特色化阅读教学的空间
教师应教师应充分有效利用课堂40分钟,从培养学生运用注释和工具书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改善基础性语文课程课堂教学结构,改进基础性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与方法,结合统编教材中的课文,进行多向拓展,增大教学容量,加大教学容量,加快教学节奏。具体的拓展途径有:由课文向作者的其他作品拓展;由节选段落向原作全文拓展;由课文向同一题材的其他作品拓展;通过指导学生表演课本剧的方式拓展;通过多媒体的恰当运用实现情境的拓展;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中拓展。新课程改革中多次提到,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培养学生自主特色化阅读、引导学生个性化诵读是小学语文特色化阅读课改革的落脚点。实施个性化特色化阅读,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留出足够宽阔的特色化阅读空间,赋予学生选择特色化阅读内容和调换特色化阅读搭档的权利,重视学生个体情感输出,使学生的价值取向始终处于良性发展趋势。
四、创建特色化阅读教学的模式
1.课前准备。课前我们要求教师充分分析教材隐含的信息。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实际,不同的文章采取不同的教法,做到教有特色;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指导,做到学有特色。对于相同的问题,教师心中有了多元的理解,学生才会有个性的发展。
2.课中点拨。我们要求教师应引领学生与文本深入接触,主动地、饶有趣味地去读。当学生个体需要一旦被激活,其个性也就充分地得以 发挥,课堂才会出现生成的东西。
3.课后反馈。阅读教学后,教师注重及时反馈,收集处理信息,如阅读卡、读书笔记等,让学生看到自己与别人不一样的方法和收获,促进共性发展,让每个学生学有所获,个性进一步得以张扬。
总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能再以单独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而应该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供有助于其终身学习的动力和基础,努力探索阅读教学策略的有效途径,有意识地把阅读教学策略和学习品质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进行,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从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逐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王风桐.小学语文微格教学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版.[2]刘清华.教师知识的模型建构研究[D].西南师大教育科学研究所,2004版.[3]李山林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案例教程[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