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葫芦丝全按作5指法学习》教学实录
《葫芦丝全按作5指法学习》教学实录
教材分析:
葫芦丝全按作5的指法是最为常用的执指法之一,只要学生掌握了指法的学习方法,相当于成功了一半。教学目标:
1、学会全按作5的指法。
2、在学会指法的同时,掌握气息的运用。教学实录:
一、激情导入
1、师:今天羊羊们为什么这么高兴呢? 生:?
师:哦!原来今天他们要和大家一起来学习葫芦丝全案5的指法。
二、指法学习
1、师:今天我们从四个方面进行学习※认识葫芦丝的构造。※掌握音孔的位置及演奏姿势。※气息的运用※“咕“音的避免。
2、师:葫芦丝的构造一般由哪几部份构成呢? 生:4部分
师:分别是哪4部分呢? 生:吹嘴、附音管、主音管、葫芦
3、师:葫芦丝音孔的位置,正面有几个音孔呢? 生:6个
师:反面有几个音孔? 生:1个
师:下面说一下音孔做对应的音名。全按为低音5,开第一孔为低音6,开第二孔为低音7,开第三孔为1,开第四孔为2,开第五孔为3,开第六孔为5,开第七孔为6。
师:看到指法表,黑色和白色的圆圈分别表示什么? 生:黑色表示按孔,白色表示开孔。师:要吹出一个正常的音有一点是必须要做到的,凡是需要关闭的音孔不能漏气,否则发出的音都不准确。为了让吹奏的音更为准确,所以我们采用的是指肚按孔法。
4、师:看图片,按孔的手型那些比较好看舒服一些? 生:穿黄色衣服的人的手型。
5、师:指法和手型都讲过了,那气息该如何运用呢? 师:下面请李春华老师为大家讲解一下气息的运用。播放视频
三:“咕“音处理
师:咕音一般会在什么时候冒出来呢? 生:
师:乐曲开始时候,音头会有咕音产生;乐曲结束的时候音尾会有咕音产生。师:怎样才能把这个咕音解决掉呢?有一个小妙招哦!在音头的时候用“吐“的技巧就解决了,在音尾的时候,把嘴巴迅速张开就可以了。
四、达标检测
师:下面我们试着吹奏一下这8个音,注意刚才老师讲到的几点,按孔位置、气息的强弱等,每个音吹奏两拍。2/45—|6—|7—|1—|2—|3—|5—|6—|
五、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大家对全按作5的指法肯定有了一些了解,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需要同学们在课下的时间多多练习才行。
第二篇:5《白公鹅》教学实录
5.《白公鹅》教学实录
一、初读课文,概括动物特点 师:请用“公”字扩词。生:公园、公物、公牛
师:西班牙人好斗牛,斗的可都是公牛。
生:公羊、公鹿、公鸡
师:有一种公鸡叫斗鸡,这种鸡特别好斗,为食物或为地盘,直斗到最后一滴血干为止。古人好斗鸡,据说李白因斗鸡斗红了眼,竟拔刀把对手捅死。为鸡杀人,远走天涯成了逃犯。生:公羊、公鹿、公狮„„
师:公狮又叫雄师。凡公鸡、公牛、公羊、公鹿„„大都好斗,本文讲的是俄国作家叶·诺索夫的白公鹅,这只白公鹅是否也好斗?请看要求读课文:
1、读准字音;
2、感觉这只白公鹅是否好斗。
师:作者不愿意将“好斗”塞给他的白公鹅,他说,要是可以把军衔授给禽类的话,这只白公鹅理应荣膺——
生:海军上将!
师:海军上将,一军之统帅,好斗?“好斗”配给村野莽夫还差不多。“海军上将”用哪个词恰当?
生:威震一方!
【整体把握,从文章中抽离出白公鹅的特点。】
二、精读课文,感悟文章写法。
1、现在,我们请这位威震一方的海军上将出场。请一人读第2段,其他人注意上将的步态。这位上将一出场,怎样摆威?步态总是怎样?(慢条斯理、从从容容、不慌不忙、不紧不慢)这叫做第一幕:上将出场,不慌不忙。(学生记录:上将出场,不慌不忙)
2、出场了,就得表演了,请一人读第3段。这表演只是小试了身手。“身手”在这里引申为本领。小试身手,结果怎样呢?结果满河晃荡(学生记录:小试身手,满河晃荡)
3、接读4、5段,这次写什么?(与人争水)与人争水时,这只白公鹅极力炫耀它的威风,这是什么?(耀武扬威)(学生记录:与人争水,耀武扬威)
4、闹够了,该退场了,读第6段。退场之前,还干了什么?这可不是暗地里干勾当,这叫什么?(明干勾当)(学生记录:退场之前,明干勾当)
5、总结笔记。作者分四幕夸他的白公鹅威震一方: 上将出场,不慌不忙 小试身手,满河晃荡 与人争水,耀武扬威 退场之前,明干勾当
【整体把握后的精读,深入字里行间。分别从写了什么,结果怎样两个维度提炼文章的内容。提炼之后,猛然发现,一首工整的小诗呈现眼前,惊喜与满足写在了脸上。这样的阅读,享受着文章,也享受着创作。】
三、品析课文,体会作者语言。
作者从出场、小试、大闹、退场四幕,夸奖他的白公鹅,现在,我们从这四幕夸奖作者的文章,一品作者语言的特点。出场:
生:“它走起路来慢条斯理,仔细掂量着每一步。”说明白公鹅决不轻易落步。生:“落步之前,它总要先把脚掌往上抬抬,再合上掌蹼,就像收起张开的扇面一样;然后摆一会儿这个姿势,再不慌不忙地把脚掌放在地上。”“先„„再„„然后„„”不慌乱的走路顺序。尤其是“摆一会儿这个姿势”,足见这只白公鹅非常满意它的姿势。
生:“就是狗在身后追赶,这只鹅也决不举步奔跑。它总是高傲地、一动不动地挺着长长的脖子,好像头上顶着一罐水。”顶着一罐水,多稳啊!师:稳若——
生:稳若泰山!白公鹅形象跃然纸上。
师:语言生动形象,白公鹅栩栩如生。(板书:生动形象)小试:
生:“当白公鹅在浅水滩里挺直身子,扇动起两只长长的有力的翅膀时,水面上便泛起层层涟漪,岸边的芦苇也会沙沙作响。”用水面与芦苇侧面说明白公鹅翅膀威力之大。师:啊,是这样啊!我正纳闷,明明写白公鹅,却写水面与芦苇,以为是多余的,看来写水面,写芦苇并不多余。这叫做语言简练。(板书:简练)大闹:
生:“有时它率领一伙公鹅横成一排,直奔鱼竿” 这只白公鹅就像一个海军上将,率领一个舰队来示威了。
师:这段里的“赖着,厮打、耀武扬威”可不是褒词,这些词语是作者讨厌这只白公鹅,所以,这段话应该这样读,师满含恼怒读。
生:不能这么读!这里明贬实褒,表面恼怒,实则喜欢。师:哦,正话反说!正话反说有什么好处?(板书:幽默)退场:
生:“有多少次,它径直把我罐头筒里的鱼饵咽进了肚里,有时还拖走挂着鱼饵的钓绳。干这种勾当它从不偷偷摸摸,总是从从容容、不紧不慢的。”这里也是正话反说,表面讨厌,实则欣赏。
师:欣赏它明人不做—— 生:明人不做暗事!
【隐去老师光环,让学生成为明星。学生运用既往经验,独自品析语言。其言其情,无不令人刮目相看。从写作的角度建构阅读课堂因此有了坚实的依据。】
四、总结板书,启迪写作灵感
读板书前三行,这是作者夸他的白公鹅。读后三行,这是我们夸作者的语言。我们也学作者的语言,夸夸我们喜爱的小动物。希望你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当堂小练笔)
第三篇:教学实录
《背影》课堂实录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一谈到中国的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一谈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就不能不提到(板书《背影》。这篇散文因成功的描绘了“父爱”这一主题而被广为传诵。那么朱自清是这怎样描写这“深沉的父爱”的呢?
师:有信心将这篇课文学好吗?
生:有!(声音响亮)
师:那,谁能告诉老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
生:朱自清(一齐回答)
师:你还知道作者多少?
生: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春》。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明确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目标展示:
1、掌握生字新词。
2、抓住“背影”展示人物
3、通过朴实的语言体会深沉的父爱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迅速浏览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出下列字词,并给予解释
狼 藉、踌躇、蹒跚、迂腐、颓唐、琐屑、差事、举箸
2、文中共写了几次“背影”?(找出描写含有“背影”的)你认为哪次“背影”最生动?
3、提出疑难问题,并讨论解决。
生: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用9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以上题目的自学。
生:开始自学
(9分钟后)
师: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将你发现的疑难问题互相解决一下。生:互相质疑解疑
(7、8分钟后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师:谁来写一下屏幕上的生字?
生1:黑板写。
生:错!老师他写错了一个字!
师:谁来纠正一下?
生2:狼 “藉”的“藉”写成了书“籍”
师:他纠正的对吗?
生(齐答):对!
师:请生1将这个词语读两遍,记住。
师:“蹒跚”是什么意思?
生3:走路缓慢,左右摇摆的样子。
师:很好。谁站起来,将其它的词语解释一下?
生4:表演。师:很好。看来同学们对于字词的掌握比较好,下面找位同学说一下几次背影?哪次最好?(众生举手)
生5:四次。
师:请你把含有“背影”的句子读一下
生6:读文中含有“背影”的句子
师:概括每次的“背影”并板书
①点题的背影
②买橘子的背影
③离别的背影
④思念的背影
师:你认为哪次“背影”写的最生动?
生:(几乎是异口同声):第二次。
师:同学们与老师一样也认为第二次买橘字
生:全体同学举手
生9:读第六段
写的好?哪位同学来读一下? 师:我来读一下,你们比较一下老师与他读的有何不同?
师:范读
生10:老师与刚才那位同学读的不同之处是,老师重读了许多动词。比如:穿过、跳下、戴着、布、蹒跚、攀着、缩等词。而且感情深沉、富有情感。读来的感觉让人觉得比较感人。
师:请学生再来读一遍
生10:读。
师:好,请坐。这个同学读的不错。
师:这些词为什么要重读?
学生讨论后回答。
生11:用“穿过”、“跳下”、“爬上”
表现父亲买橘子显得费事。
生12:文中的“三布”写出了父亲家境惨淡。
师:你读一下好吗?
生:12读
学生齐读 师:好,那么家境如此惨淡父亲还想着为儿子买橘子,体现了什么?
生13:父亲对儿子的爱
师:很好,那老师还重读了“蹒跚“
为什么?
生14:“蹒跚”写出了父亲走路的姿势。
师:你造一个句子好吗?
生14:你瞧:“前面蹒跚走来一个刚学步的孩子。”
师:好!请坐。板书:蹒跚
师:文中的“攀”、“缩” 微倾写出了父亲了什么?
生15:写父亲爬月台时的艰难,努力
师:板书“艰难”、“努力”
师:找位同学读一读。并体会儿子当时的心情。
生16:读
然后齐读。(全体学生)师:读得很好,尤其是读出了儿子悲伤的心情。
(老师针对板书小结这些字词 字里行间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学生再齐读一遍买橘子是的句子进一步体会父子深情)
师:文中还写了其他“背影”请你找出这些体现父子深情的句子。
(讨论、阅读6分钟后,让学生回答)
生:(争先恐后)回答。
师:你认为文中还有那些特色?
生17:“语言朴实”
特别是父亲说的那几句话?
(学生品读)
师;(随机小结)这五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但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之情,谁说父爱不伟大,谁说父爱不细腻,这就是伟大的父爱!
师:文中你还有哪些疑问?提出来讨论解决。
生17:本文为何用“背影”为题?
(讨论解决)
师:这篇文章通过运用抓住“背影”这个聚焦点的写法,运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深深的父爱”
师: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写一篇记述父母、祖辈、老师、同学爱自己的文章,题目自拟。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评析: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就设下疑问:给学生设置了悬念,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展示目标,便于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课堂学习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有章可循。
习题在设计上强化了基础知识——字词的学习,注重训练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如本课中习题1、2、3、的设计就着重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不是简单的巡回走动,而是参与学生的自学活动,掌握学生自学情况的一手材料,一来有利于教师操作后面的课堂教学;二来可以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如:教他们查字典解决字词,将疑难问题做好批注等。
注意了基础知识的反馈和矫正,自主学习落到了实处,不流于形式。
学生读,表演训练了学生的胆量,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强烈的表现欲。
引导学生饱含真情的朗读句子,有利于学生积累好的语言,有利于学生体验文章的情感,更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学生在读中将文章的主题理解地更透彻,体会地更深刻,在有所感悟和思考的同时,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获得了思想上的启迪
不同水平的学生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教师针对学生在阅读中暴露出的问题或者不足,适当给以启发和引导,并作示范读,读出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教给他们读文章要把握感情,通过读体会伟大的、深沉的父爱。并让学生读之后概括 “通过写……的事情,表现了……的主题。”学生阅读及概括效果明显较好。
注意了基础知识的反馈和矫正,自主学习落到了实处,不流于形式。
教师有意要设计这个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父亲的五句话①体会父子深情②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
在学生质疑解疑过程中,学生独立解决。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学学习情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所以掌握基本的写作方法是很必要的。
抓住取材、构思两个环节,让学生模仿课文,抓住人物的典型闪光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手法进行写作,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体会:
在教学中,能够创造性的使用新教材,能够让学生自主、交流、拓展。充分体现学生 的自主性。新教材的知识点包含在课堂活动中,在学生活动中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很好的处理好三维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大胆使用新理念,重在教会学生做人。对学生的回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形成一种全方位的认识。本节课我能够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让学生较好的体会文章的主题。完成了教学目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四篇:魏书生《统筹方法》教学实录全(推荐)
魏书生《统筹方法》教学实录
(一)师:同学们坐在主席台上,台下千位老师听课,大家有些紧张吧?我教大家一种放松的方法,双手放在膝盖上,闭上两眼,内视鼻尖……(边讲方法边指导,学生按教师要求做动作)
师:同学们有什么感觉?
生:感觉心情轻松了!
师:心情轻松了,咱们上课。(全体起立,师生互相问好)
评:引导学生适应上课环境。因为魏老师是用别人的学生上观摩课,这一步似不可免。
师:老师要讲的这篇文章大家可能不愿学。同学们愿学小说、散文、诗歌,不愿学说明文。今天我们学一篇说明文,施加一个意念,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学。不愿学的文体学起来都快乐,那么语文学习不就成为一件乐事了吗?我们这节课学《统筹方法》。(用隶书体板书:《统筹方法》)
师:先不要翻开书,同学们知道这篇文章是谁写的吗?
生:(集体)华罗庚。
师:华罗庚的身份?
生:(集体)我国著名的数学家。
师:我再提一个问题,什么叫“统筹方法”?谁能不看书,凭自己独立思考,回答这个问题?
生:就是笼统说明事物的方法。
师:她敢于独立思考。
生:就是系统的完成一件事的方法。
师:有点接近正确答案。下面不再猜了,大家一定非常想知道什么是统筹方法吧?那好,请同学们到书中去找答案。争取一分钟内找到并记住这个概念,现在开始!(学生看书,半分钟后陆续举手要求回答。)师:请找到答案的同学一起回答。
生:(齐)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师:对,同学们没用一分钟就找到并记住了这个概念。同学们说,这叫什么说明方法?
生:下定义。
师:对。作者用下定义的方法说明什么是统筹方法。谁愿意到前面,在黑板上默写这个定义?男女同学各推荐一名写字好的同学到前面来比赛好吗?(学生们热情的推荐,被推荐的男生说:“我一定能取胜”,教师赞许,男生同女生上台板书。)
师:写得正确,字很工整,看上去男同学写得更好一些。(男同学会心的笑)
评:课文的题目就是本文要说明的内容。理解了什么是“统筹方法”就为下面读懂课文打下了基础。教师从题目入手,用“激疑”的方法,引导学生很快的从课文中抓住“统筹方法”的概念并且记住了;动手的是学生,落实的对象也是学生,而且看得出来——学生感到很轻松。这个设计可谓巧妙。
师:学习这篇课文,教师准备教会大家哪凡件事呢?(学生七嘴八舌,教师边重复边板书:学习重点:1.字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不无稗益。)
师:大家听我喊“预备一起”,用一分钟看课文下面注释,然后自问自答,可以出声。(学生迅速翻开书看)
评:定向,这是魏老师教学法中很重视的一个环节。它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重点。我们在下面的内容中也可以看到这个特点。
师:我暂时不提问,下面做第二件事,老师想领着咱们思维的战舰驶向何方呢?(学生边思考边说,教师板书;1.字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不无稗益。2.学习用图表说明事物的方法;3.读懂全文,会说、会写、会用。)师:先学习用图表说明事物的方法。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同学们想用多长时间在课文中找到这个例子并记住它?
生:(齐)一分钟。(接着学生立即看教材,全神贯注,学习积极性极高。教师看表一分钟后。)
师:时间到。作者举了一个什么例子?
生:泡壶茶喝。(听众大笑)
师:(笑着纠正)是“烧开水泡茶”。请你把烧水泡茶过程讲一遍好吗?(学生回答)
师:他说得对不对呀?
生:(齐)对!
师:他说泡茶有几道工序?(学生历数五道工序)
师:作者说这五道工序有三种安排方法,书上还画了图表说明。大家看书上图表是对哪一种方法的说明?
生:(集体)是对办法甲的说明。
师:办法乙和办法丙怎么样?
生:这两种办法都窝囊。
师:作者没说“窝囊”,他说的是“窝工”。好,下面准备把办法乙和办法丙也分别用图表加以说明,请男女同学各自推荐一名代表在黑板上画图。(男女生各一名到前面在黑板上画图表)
师:让他们两人先画,咱们看书上图表,大家想,如果文章没有文字解说,只有图表,能不能看得懂?
生:光有图表,我认为也可以看懂。因为图很清楚,图上又有文字。(学生指着图述说了一遍)
师:好!他说得很明白,的确只看图也能懂。现在大家看黑板。(女学生已经画完,教师对她小声说了句话,她转身在图上改了一处。)师:同学们看,他们画得对不对?
生:办法乙我认为画对了,办法丙画得不对。(教师请他上黑板订正,并交待下面的同学可以商量,可以上讲台帮助修改。一男学生在座位上小声说图画得不对,教师亲切的拍拍他的头,笑着问:“你怎么不上去改?”男同学站起来跑到黑板前修改。全班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有的热烈商讨,有的跑上前去,黑板前有四五个学生争争抢抢,你擦我画,很是活跃。)
师:(男女生都已画完,回到座位)好,我们比较一下,看起来还是女同学画得好一些,一看图就一目了然。男同学的图表用序号表示,也算是一种创造。(女生们非常自豪,男生们也觉得公平。)
评:学习用图表说明事物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做两件事:1.从课文里找到“烧开水泡茶”的例子,复述——搞清楚泡茶有几道工序,进而确定“甲”办法最好。2.让学生给办法乙和办法丙画出图表。如果说第1个小环节是“大众化”的——很多教师都这样做过,那么,第2个小环节的设计是魏老师独出心裁的“匠心”——它可以便学生仿照办法甲的图示动手画一画,实践一下图表说明的方法;在学生动手画图表的过程中,加深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又乐此不疲。真是一石三鸟。有了第2个小环节,再来看看第1个小环节的作用,其间的联系是多么紧密!如果第1个小环节没有第2个小环节支撑,其价值也就很小了。教师教学的重点却正是在第2个小环节上——让学生去动手学、做。
魏书生《统筹方法》教学实录
(二)师:图表说明法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现在看我们思维的战舰距离第三个目标“读懂”还有多远呀?请同学们把全篇阅读一遍,重点读结尾一段。(学生读)
师:懂了没有?
生:(集体)基本懂了。
师:懂了,还要会说。每位同学都把办法甲说一遍,七嘴八舌的说,大声说,说错了也不要紧,要解放自己。(学生纷纷大声述说)
评:“懂”是相对的,大声“说一遍”较之教师“讲”——对这样的课文来说,要有用得多,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又会加深对内容的理解。魏老师要做的一切都是从学习的实际出发,让学生活动起来,要落实在学生身上。
师:不仅会给别人讲,还要会写。今天这节课,我们没有时间用笔写了,课上我们说,其实是用“口”写,回去以后把说过的话整理出来,就是用笔写,同学们愿意的话,回去写一篇短文,作业我不检查,因为我明天就要回辽宁了。请同学们增强写作业的自觉性。除了会说、会写,还要会用。同学们思考一下,生活中我们应用统筹方法的实例,大家愿意商量还是愿意自己想?
生:自己想。
师:自己想也可以,商量也行。(过了两分钟学生要求发言)
生:比方说打扫一间房子、桌子、凳子、墙壁,那就可以先踏着桌子、凳子。
师:她说的例子属于统筹安排工作进程范畴,但跟今天所学的联系还不太紧密。谁能举一个做事窝工的例子?
生:比方我星期天帮妈妈做饭做菜,我家有两个煤气灶,可我却先摘菜、淘米,然后才想起烧水做饭,做完饭,才想起做菜,这样就窝了工。
师:怎样才不窝工呢?
生:我先烧水,等水开的这段时间,淘米、洗菜。水开后,米下锅,等饭熟的这段时间炒菜。这样就节省了不少时间。
师:他讲得很好,谁能让自己的思维从厨房和家庭中解放出来,举一个别的例子?
生:学校开运动会,总是在进行竞赛项目的同时,安排田赛和团体操,这就节省了时间。
师:这个例举得好,大家如果细心,还可以发现更多的使用统筹方法的例子。同学们以后参加工作,就可以用作者教给我们的统筹方法去做好自己的工作,学会这样做工作就等于—— 生:延长生命。
师:对!延长生命。请同学们商议总结一下咱们这节课的学习重点与学习过程。(学生们兴高采烈的说本节课三个学习重点及难忘的学习过程)
师: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盼望大家今后经常运用统筹方法,提高学习工作效率,为人民、为祖国多做实实在在的事情。
评:最后这个环节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举例子”的方法,进一步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好课文内容,同时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
总评:魏书生老师的这节课主要有这样两个特点:
一、始终将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地位。
语文课从一定意义上说,是训练课,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训练课,而接受训练的是学生。因此,可以这样说,没有训练的语文课不是成功的语文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活动就是在接受“训练”。魏老师的课上,教师只是学生阅读和表达训练的组织者,我们见不到教师过多的讲解——因为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自己去“有所得”,而这样的课文学生通过努力又完全可能自己解决问题。
二、充分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
这节课,学生学得活跃,教师上得轻松。除了魏老师的教学设计巧妙之外,他善于运用教育心理学组织课堂教学,不能不说是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教师充分利用“鼓励机制”,注意表扬,或用语言表扬,或投去赞许的目光;不批评任何一个在回答问题中出现错误的学生,多是给以引导或鼓励(鼓励其大胆思考);即使纠正学生答题的错误,也往往是小声提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利用初中学生心理特点组织男女学生之间开展学习竞赛。从课堂实录中,我们可以看到,魏老师在学生竞赛中又很注意平衡,不使男生或女生感到失落或难堪,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些离开教师对心理学、教育学的学习和理解是难以做到的。
第五篇:母鸡教学实录
母鸡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大家好!生:老师好!
师:老舍先生笔下的《猫》如同一个既淘气又可爱的孩子,那么他眼中的 母鸡又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老舍先生的另一篇文章《母鸡》。(板书)大家来齐读课题—— 生:《母鸡》
师: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课文后再仔细母鸡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生:自由读文
师: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我们开火车读吧,请—— 生:如愿如诉、反抗、成绩、欺侮、凄惨、慈爱、辛苦 师:请我们一起再读一遍。生:(齐读词语)
师:谁知道“如愿如诉”是什么意思吗?
生:指:没完没了的抱怨和诉说,课文中指没完没了的叫。师:这位同学不仅结合字面的意思来说还能联系课文来说。很好,大家再好好想一想:母鸡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
生:母鸡很炫耀自己;它很负责、很辛苦;刚开始令人讨厌,后来就变得慈爱很勇敢。
师:那么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作者对母鸡态度的两句话,找到后给它画下来,读一读。开始!生:(学生找)
师:找到了吗,谁能说一说。
生:“我一向讨厌母鸡。”“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师:大家看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有了巨大的变化。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话,请男生读第一句话,女生读第二句话。生:
师:作者对母鸡为什么会有发生这么巨大的变化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答案,并和小组同学讨论商量一下。生:
师:作者刚开始对母鸡非常讨厌,从课文的好多地方可以看出这种讨厌之情,能具体的说说看吗?
生:我觉得一到三自然段都写出了作者对母鸡的讨厌之情,你看“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没完没了,并且没有什么理由,讨厌!”
师:这是课文第一段中的句子。你看出了讨厌之情。还有那些地方流露出讨厌之情的。
生:“有的时候,它不这样乱叫,而是细声细气的,有什么心事似的,颤颤巍巍的,顺着墙根,或沿着田坝,那么扯长了声如怨如诉,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个小疙瘩来。” 师:结起个小疙瘩,请再读一读。生:(再读)师: 生:“它永远不反抗公鸡。有时候却欺侮那最忠厚的鸭子。更可恶的是遇到另一只母鸡的时候,它会下毒手,趁其不备,狠狠地咬一口,咬下一撮儿毛来。”
师:看来呀,欺软怕硬,喜欢炫耀自己是不受人欢迎的。下来谁还愿意来说说。
生:“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儿成绩;就是聋子也会被吵得受不了。”
师:看来呀,喜欢炫耀自己也是不受人欢迎的。作者运用了夸张的说法把自己这种讨厌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下面我们就来读读前三个自然段。体会作者对母鸡的讨厌之情。生:(学生读)
师:那后来作者为什么就不讨厌母鸡了呢?请小组交流。
生:作者不讨厌母鸡是因为他发现母鸡有了鸡雏后变得特别勇敢,好像什么都不怕似的。它不让任何人侵害到它的孩子。比如,第五自然段“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一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听,挺着身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假若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发现了一点儿可吃的东西,它咕咕地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让它的儿女吃。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它自己却削瘦了许多。”
师:还有谁说说自己的感受呢?
生:“它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不知教多少次。它还半蹲着,让它们挤在它的翅下、胸下,得一点儿温暖。它若伏在地上,鸡雏们有的便爬到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别的地方,它一声也不哼。”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读第七自然段吧。生:(齐读七自然段)师:谁还想说说呢?
生:“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无论多么贪睡的人都得起来看看,是不是有了黄鼠狼。”“一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听,挺着身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师:同学们,请大家再读读4到7自然段,让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多读两遍。鸡妈妈让你感动的地方要多读几遍,好好体会一下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生:(学生读)
师:谁来读一读感受最深的句子。生:(指名读)
生:我有个疑问,作者最后一个自然段说“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为什么不说“我不再讨厌母鸡了。”了呢? 师:提的好,谁能回答呢? 生:我觉得用“不敢”比“不再”更能体会作者的感情。师:你有什么想法呢,你来说一说吧。
生:我认为作者是被母鸡的母爱所感动了,“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让作者由衷地说“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师:此时,作者被母鸡所表现的母爱所震撼了。他也不是简单的喜欢了,而是对母爱的神圣、纯洁所尊敬了。“它伟大因为—— 生:它是鸡母亲!
师生通读“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师:请同学们再把最后两个自然段读一读吧。“它负责——”读——
生:“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师:学完了母鸡这篇课文,我们再回忆一下上一篇课文《猫》,这两篇课文都是老舍先生写的,而且呢都是写小动物的,请把两篇课文联系起来想一想:它们都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呢?请大家想一想吧。
生:(学生思考)师:我们来交流一下吧。
生:我感觉这两篇老舍先生的文章都是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把小动物写得活灵活现的。
生:我觉得两篇文章都写成了小动物的特点,不同的是老舍先生对《猫》始终都是一种喜爱之情,而对《母鸡》写了从讨厌到不敢再讨厌的情感变化。
师:能比较两篇文章的不同,非常好!你说说。生:我发现作者特别喜欢小动物。
师:是的,老舍先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所以他笔下的小动物才显得那么生动、鲜活!
师:好,我们就学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