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俗学】绍兴“祝福”民俗的考察与分析兼及其在传承中的变异(精选)
绍兴‚祝福‛民俗的考察与分析兼及其在传承中的变异
引言
绍兴的民俗因了鲁迅的小说而传播最广甚至家喻户晓的应当首推‚祝福‛,这是绍兴人每年旧历新年时最隆重最盛大的祭祀和节礼。‚祝福‛二字出自方言,意思与现代汉语迥异。范寅《越谚》卷中‚风俗‛门下云:‚祝福,岁暮谢年,谢神祖,名此,开春致祭曰‘作春福’。‛在越地乡间的口语中的确读如‚作福‛,音似桌子的‚桌‛。
‚祝福‛之礼始于元代,由于年深日久历经多次的嬗变,演化成了如今一年一度的习俗。笔者通过考察将在文中对‚祝福‛的起源与传承做一详述,并拟就其在传承中的变异略做分析。‚祝福‛起源的考察 1.1‚腊祭百神‛的遗风
吴越两地相邻在民俗上自然多有共通之处,何况正月是一年中头等重要的节日。顾禄《清嘉录》上卷十二记载了苏州的‚过年‛:‚择日悬神袖,供佛马,具牲醴糕果之属,以祭百神。神前开炉炽炭,锣鼓敲动,街巷相闻。送神之时,多放爆仗,谓之过年,云答一岁之安。‛后又引蔡云《吴歈》云:‚三牲三果赛神虔,不说赛神说过年。一样过年分早晚,声声听取霸王鞭。‛诗中描写的也都是农历十二月中的事,跟‚祝福‛已经颇为相像。周作人先生就曾据此说:‚如依据《说文解字》,冬至后三戌为‘腊’,腊祭百神,说越的‘祝福’与吴的‘过年’都是‘腊’的遗风,未始不可。‛他还考证了当时的历书,‚冬至丁酉后三戌为旧十二月二十一日,时节倒也正相当。‛①
1.2与宋末悼念‚南朝圣众‛的爱国活动相结合
‚祝福‛是与祭祀相关的节礼,那么祭祀的究竟是谁呢,根据民间的说法称之为‚祝福菩萨‛。而在佛教的典籍中是并没有这样的一个菩萨的,在绍兴市区的月池坊内有一家专门出售祝福神挂相的店铺供‚祝福‛当天人们祭祀之用,这张挂相上往往书写着‚南朝圣众‛四字。所谓的‚南朝圣众‛需要分两段来作说明。‚南朝‛指的是指沦亡的南宋朝廷,而‚圣众‛指的就是当年许许多多抗元殉国的忠烈之士。‚祝福菩萨‛其实就是当时‚南朝圣众‛中间再民间较有威信的几个代表人物。挂相上居中印着头戴香貂帽,身披大红袍,手执朝笏的大官,就是民族英雄文天祥;左边文官班里为首的是丞相陆秀夫;右首武将队里领头的是元帅张世杰。顶端的龙舟里坐着一位戴束发紫金冠的红袍少年郎君,就是年仅九岁的祥兴帝赵昺。
以文天祥为代表的这一批爱国志士的抗元行动最终都被元朝政府剿灭,文天祥在狱中写下《正气歌》英勇就义,陆秀夫身背幼主不愿受阶下之辱,毅然跳崖。许多当时的有识之士为了怀念故国和先烈,就用巧妙的方法创造出‚南朝圣众‛神的图像来,让后人来进行纪念活动。由于蒙古贵族对汉人限制十分严紧,所以公开诡称是一年一度请祝福之神。求神保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一年四季大吉大利。又为了防止万一,因此特地选择在腊月廿四至廿八夜间进行。
至此越地的腊月祭神与宋末悼念‚南朝圣众‛的爱国活动相结合,‚祝福‛也就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
2‚祝福‛的一般仪式
鲁迅在小说《祝福》中有过描述‚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已经‚说的颇仔细‛(周作人语)。
祭桌有一定的排列次序:‚桌帏和香炉烛台五事在向门口的一端;其次是三牲供品,茶酒;最末后是神马,是一张元书纸上印成的神像,用两支竹签插在一块‚烧纸‛上的。神位之后就是拜位,行礼的时间……则是子时吧。‛② ‚祝福‛在传承中的变异 民俗能够跨时空的传承,‚祝福‛之礼成于宋末历经千年仍在越地保留,但是,由于社会客观环境诸种因素的变化,及民俗自身质的局限,民俗在传承中要原封不动地流传下来,在实际中是罕见的,一般或多或少要发生变异,这是民俗传播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祝福‛同样如此,在长久的传承过程中结合不同的时代特征和观念发生了形式上的多种变化。
从前读书人家有种风俗,鲤鱼用于祭祀时是并不杀的,典礼结束仍放回池中,因为他们是要跳龙门的,是科举的一种迷信。如今科举早已废除,也不在有人担心鲤鱼是否跃龙门的事了,正月里一样煎‚元宝鱼‛,不过在我记忆中福礼上似乎是不用的。
再者,解放后男女地位平等,雇工做祭祀的事情已经十分少见,如祥林嫂这样的悲剧更是鲜有耳闻了,现在除去上香、焚纸需由成年男子完成以外,多半都是全家人共同参与,其乐融融的和谐家庭氛围较之祭祀的原始意义已经有过之而无不及了。至于曾经的爱国活动也早已经年深日久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清河坊贩售挂相的店铺已经转租,今后恐怕很难再见到老人们口中的‚南朝圣众‛了。
注释:①引自周作人《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彷徨〉衍义》
②引自周作人《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彷徨〉衍义》
参考书目:1.《鲁迅小说里的人物》 周作人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1 2.《绍兴百俗图赞》 绍兴市文联主编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7.6 3.《鲁迅小说集》 鲁迅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8 4.《中国民俗学》 陈勤建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8
第二篇:在传承与创新中实现新突破
在传承与创新中实现新突破
——记明珠宾馆房务部业绩再创新高
2016年6月27号,明珠宾馆上半年财务节点,房务部营业额同比增长32%,超额完成上半年业绩任务。7月份,日营业额继续飘红,月底成功突破80万,月平均出租率84.19%,刷新了开业20年的历史记录。在酒店业竞争激烈的今天,如何做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房务部经理孙青峰为这一里程碑式的成绩做了最好的注脚:“紧盯市场形势,细分客源市场,传承企业文化,不断调整创新,积累量变求质变,是房务部不断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
服务立本,成就品牌形象
深化服务礼仪,敢于让微笑的公卫大姐成为服务名片。服务礼仪在酒店行业算是老生常谈,上星级的酒店家家在做,展现方式也各有千秋。如何让客人对明珠宾馆的服务礼仪眼前一亮,是酒店管理者常常思考的问题。年初,宾馆下达了在各部门开展服务礼仪标准化的任务。房务部便确定了以“明珠有礼”为主题的为期三个月的服务礼仪培训活动,主要着眼于经常与客人接触的一线员工身上。房务部经理孙青峰在培训动员会上说,穿西装的会行礼不足为奇,穿套裙的举止得体也不足称道,拿着扫帚、拖把的,不仅能主动问好,而且能将服务礼仪做的标准而规范,才能体现酒店整体的礼仪素养。活动启动后,房务部采用定期课堂与日常例会培训并举的形式,先听讲照做,在实践中逐渐培养好的习惯,再将不定期检查纠正与日常督促指导贯穿其中,循序渐进的将服务礼仪深入一线员工内心。活动中期,各分部一线员工创造性制作了20多幅“明珠有礼”电子图示,以一线员工为主角,以其工作中的礼仪动作为内容,让每个一线员工在闲暇时间利用个人手机参与拍摄,共同讨论拟定标准,最后经过筛选统一制作定稿。该系列图示不仅得到了宾馆培训部的认可,更让那些平日拿着拖把、提着扫把的员工经受了一场深刻的服务礼仪洗礼。最后,通过总结客人反馈的情况,该活动有效填补了部门服务礼仪的“短板”,提高了服务礼仪的整体层次,促进了宾至如归的氛围塑造。
个性化对客服务,把“偶然事件”变成服务常态。在月度业绩创新高的7月份,楼层分部主动为客人洗客衣86件,受到客人表扬的服务案例128件。红彤彤的业绩背后,离不开个性化服务常态化的有力支撑。“个性化服务”的概念早在2005年就在部门萌芽,随着市场形势的不断变化,经过十年酝酿,房务部对个性化服务逐渐有了清晰的定位。从最初的以满意+惊喜赢得回头客到以个性化服务感动客人,从为提升业绩服务逐步升级为提升品牌形象服务,房务部在服务的不断持续改进中,逐步形成了独具明珠特色和烙印的服务品牌。也因此,客房服务菜单应运而生。在这张小小的折页上,按老人、亲子、女性、医药和家居服务类别的不同,分列了三十余款服务单品,让住客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明珠客房可提供的个性化服务项目,并根据自身的需要定制点单。其中为小住客购置的充气浴盆、儿童拖鞋和安全床挡,为老年人增配了康复浴凳、老花镜和防滑拖鞋,在投入使用后都让体验过的住客交口称赞:明珠让他们有着“到家的感觉”。如今,房务部的个性化服务逐渐从以前的“零敲碎打”发展成“有标准、成规模”,从服务工具匮乏发展到按需采购、批量储备,从仅靠员工自觉发展成客人员工双线互动,从偶然发生演变成常态化。当前,个性化服务已纳入员工绩效考核机制,与个人收入挂钩,鼓励员工在当前服务水准之上再度创新。个性化服务的常态化,不仅为宾馆赢得了更多更好的口碑,也为进一步巩固宾馆品牌形象添砖加瓦。
优化工作程序,为了客人的“三分钟”甘于大费周章。生意好的酒店总避免不了这样一个情况:每逢节假日,大堂总有排队等候结账的客人,更有甚者会大声说“我要赶车,你快点”,报号、查房、开票、结账,因涉及消费金额,员工们也是小心谨慎,这就导致了“想快快不起来”的情况。明珠宾馆作为豫西酒店龙头企业,入住率高、客流量大,更是不可避免。为不断提升客人满意度,把尊重、快捷的服务带给客人,房务部通过内部沟通、外部协调,于年初在本地区率先实施了免查房制度,打破了酒店传统的服务模式。为尽量减少制度推行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前厅部经理邓燕做了大量的前期调研工作,认真分析了近两年客房商品消耗及损耗情况,制定了周密的工作程序,并提前组织员工进行理论及实操培训,确保制度执行偏差率最小化,客人满意率最大化。据统计,每次结账为客人平均节省了“三分钟”的等待时间。人无我有,“三分钟”即是优势。房务部尽心竭力,就是为了持续营造点滴优势,不断积累,以期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走在前列。
收益管理撬动业绩提升
细分客源市场,让“做决策的人”接地气。明珠宾馆每年销售客房总量超过3万间晚,开业20年至今接待宾客超过100万人次。在数字化经营思维日趋完善的今天,这些数字中能“淘”出巨大的顾客信息。房务部近年来利用外出培训和自发学习,持续探索研究收益管理,不断尝试精确细分市场的方式方法,以真实数据为依托,评估旺季及节假日的收益机会,为产品销售指引正确方向。当前,房务部日报、周报、月报及节日分析等报表制度完善,此外,针对营销推广的活动分析,针对客房出租率的每日房型统计,针对同期业绩增降幅度的月度累计对比,都为整个部门乃至酒店高层提供了决策依据。正是基于对客源市场的精细化分析,把握客源脉搏,找准市场规律,才使得2016年客房的销售工作定位清晰,决策对路,从而奠定业绩攀升猛进的基石。
折扣权限下放,让“最熟悉顾客的人”定价格。在客房产品销售过程中,直接面对客人的是前厅部。据统计,前厅部每位员工每天平均接待住客及问询超过200人次。对顾客最熟悉的人,无疑是每天与其讨价还价的接待员工。为提高价格灵活性,满足不同需求的住客,最大化创造收益,房务部规定一线接待享有经理级别折扣权限,增大客房价格区间,丰富接待员工议价筹码,对把握销售机会提供了有利保证。结果表明,通过折扣权限而入住的客人,在散客中占30%,本来不住通过议价最终留下的有5%。折扣权限的下放,有效调和了市场定价和成本定价的矛盾错位,提升了产品价格在顾客心理层面的满意度,进一步阻止客源流失,保证了入住率的最大化。
合理预订销售,让“最有价值的客人”留下来。房务部上半年经营势头旺,客流量大,经常出现出租率高居不下的状况。2016年房务部在人手紧凑的情况下,专门分立预订部,对网络平台、协议单位、散客不同客源分门别类统筹订房,根据客史及单位消费档案合理排房,重点关注VIP客人及常住客,优先为协议单位和会员卡客户解决入住需求。前厅部通过每日晨报预订统计,晚间预订跟进,减小了预订延误率。通过与网络平台及相关单位的及时沟通,根据预订变更及时做出调整,降低预订取消率。在高出租率的情况下,要求接待员工坚持议价底限,灵活调换替代房型,最大限度提升出租率。6月份,一位客人电话订房,因需长住提出优惠要求,经接待员工与其反复沟通协调,最终以协议价入住,当月在宾馆消费36000余元,为部门业绩提升2个百分点。房务部运用收益管理的思维,以灵活、合理、动态的方式销售产品,力争留住每一位客人,这也成为业绩飘红的有力保证。
标准化客房消毒,让“鸡肋”变成亮点
近些年各大媒体纷纷曝光国内知名连锁酒店“卫生门”事件,此后“一条抹布走天下”等说法甚嚣尘上。致使很多客人在住店过程中,始终带着防备心理。明珠宾馆房务部针对这一现状,下大力气整治消毒工作,制定标准,严格流程,把业内口中的“鸡肋”当成亮点来做,不仅赢得了顾客对酒店卫生的信任与嘉许,更使得“明珠宾馆干净卫生”的形象口口相传。
五色抹布“擦掉”客人顾虑。早在“卫生门”事件爆发之前,客房清洁一律采用白色抹布进行擦拭除尘。虽然流程规范,但不便于客人分辨,导致大多数客人对酒店卫生心存疑虑。为打消客人顾虑,房务部想了诸多办法。先是将抹布染色,浴室用布和房间用布区分开来,但因加工染色并不规范统一,在客人看来并不能尽善尽美。后部门经多次研究,于去年年底采取以颜色区分抹布,对应不同位置的擦尘,摒弃以前取材废旧布草的传统方式,统一采购成品,且在环节上不放过任何一个漏洞。这样,不仅员工方便辨识,客人也能一目了然。房务部在“抹布”上下的功夫,让客人眼见为实,顾虑自消。消毒过的“马桶坐垫”,树立“卫生”招牌。据旅游业数据调查了解,近年来,外出住酒店的客人60%不用酒店茶杯,80%不用马桶坐垫,90%不用酒店浴缸。房务部在实施标准化消毒工作之初,就下决心严格“人体常触摸设施”消毒程序。加大设施用品储备量,在每个楼层添置了杯具周转箱,将“已消毒”与“未消毒”分类存放,严格消毒间、洗消池作业规范,物品消毒后方可进入消毒袋存放。并规定服务员在取用已消毒杯具时,必须使用免洗消毒液对手部消毒后方可取用,确保杯具在客人使用前一直处于洁净状态。而且,消毒作业已不再局限在客房,而是逐步扩大到公共区域,包括电梯按键、楼梯扶手、水龙头和电话等都在客房消毒工作的范畴之内。分管楼层工作的房务部副经理王春玲说:我们要做消毒就做到位,要站在客人的立场确定我们该如何去做,如何做的让宾客真正放心使用我们的设施,凡是客人可能触摸到的地方都必须是干净的。目前,客房部的卫生不仅赢得越来越多的客人信任,更使明珠宾馆成为我市消协及防疫单位的卫生示范点。
楼道里的消毒车让客人点赞。整理、擦拭、清洗、吸尘,严格的清洁程序保证了客房的干净、整洁,可房间空气质量、看不见的细菌、真菌如何处理,业内少有关于这一流程的话题,住店客人虽在意也未必强求。但精益求精的房务部,不满意“过得去”的评价。想方设法,设计了除菌方案,采购了紫外线消毒车,对全宾馆客房采取轮换式消毒照射。正常情况下,每间客房不低于每周一次,特殊情况,立即照射消毒。因客房卫生间空间独立,故单独制定了卫浴紫外线消毒方案。经检测,设置消毒车后,有效净化了客房空气,房间内细菌、真菌菌落总数远低于卫生标准指数,真正把易忽视、不可视的消毒位置处理到位。当消毒车穿梭于各个楼层,经过的老客户点头赞许,新客人惊讶赞叹。据统计,网络平台的客评上夸赞明珠宾馆“干净”“卫生”的评论占比超出30%,不仅提升了顾客满意度,也使“住在明珠”的口碑含金量日益加码。
人性化管理,打造和谐正能量团队
“保姆”意识引发凝聚力。在房务部中层管理者口中时常听到这么一句话,“你是顾客的保姆,我是你们的保姆”,顾客的问题员工来解决,员工有问题部门来解决。房务部经理孙青峰多次在部门会议上强调:部门任何人出的问题,都是我的问题。我们奉行一个原则,只要出发点是好的,容许犯错。一直以来,部门管理层有着极强的担当和责任意识,在严谨完善的工作规范下,一线员工能够敢于放开手脚全力以赴的投入工作。部门凝聚力的增强,另一个原因来源于部门对员工人性化的关怀。副经理王春玲多年来如一日,一直把部门员工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状况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在她看来,做员工的贴心人,把准员工的思想脉搏,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工作对部门整体管理工作相当重要。必须尽最大努力确保员工伤风感冒有人嘘寒问暖,遭遇特大困难有大家捐助支援,红白家事有代表去探望慰问。作为管理层,率先做到了员工无小事,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给予了充分关怀,切实解除了一线员工的后顾之忧。房务部50多名员工,历年来虽然也有走有留,但整体趋于稳定。尤其在楼层分部,超过10年工龄的一线员工达半数以上。部门管理者的担当与关怀,引导和带动着整个部门的团结向上,不断朝着更具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团队发展。
培养自信,激发团队青春活力。前厅部作为酒店的“窗口”,房务部始终严格要求,力求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有活力的接待团队。因前厅部员工平均年龄在25岁,热情高、有活力,前厅部经理邓燕细心了解员工心理状态,通过谈心,做员工的知心姐姐,帮助员工准确认清自我,扫除迷茫;组建一对一帮带小组,提高业务能力,使每个员工达到“零失误”,以得心应手的工作状态培育员工自信心;同时对每个新入职员工进行荣誉洗礼,激发以部门为傲的自豪心态。经过不断打磨,有着优良传承的接待团队,在工作中不断迸发新的灵感。年初,前厅部利用业余时间自发用手机拍摄了《青春是什么》短片,取材员工日常工作生活,立意“在岗位上绽放青春”,在宾馆乃至集团公司引起强烈反响。黄河旅游节期间,为方便客人旅游出行,前厅部自己动手制作了《三门峡旅游路线示意图》,细致的标识了各景点的景观路线;其后为方便客人问询,制作了《明珠宾馆周边标示图》,标识了周边银行、超市、医院、公交车站等日常活动场所,引得外来客人纷纷拍照留用。图文并茂,加上接待员工的解说指引,圆满解决客人的疑难问询。
耐心专注、严谨务实、精益求精、勇于创新。明珠人的本色凸现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这群明珠的工匠们不断雕琢着自己的产品,不断优化着自己的服务,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他们秉持“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的信念,其利虽微,却厚重坚实。在明珠匠人们的不断传承与创新下,相信不久的将来,他们将再创辉煌。(李汉文)
第三篇:民族民间声乐艺术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借鉴与传承分析
民族民间声乐艺术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借鉴与传承
摘要:民族民间声乐艺术的传承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民族民间声乐艺术在高校中一直备受喜欢,同时也是声乐学习的借鉴的内容之一,更具体传承民族民间声乐艺术的重要作用。本文对民族民间声乐艺术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借鉴与传承进行分析,首先分析民族民间艺术声乐形式,再分析民族民间声乐艺术风格,最后分析其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借鉴与传承。
关键词:民族民间;声乐艺术;借鉴与传承
一、民族民间艺术声乐形式
民族声乐宏观上可分为汉族声乐艺术和少数民族声乐艺术;按声乐体裁形式划分大致可分为民歌、曲艺、戏曲等。
(一)民歌
民歌是一个最接近人民现实生活的文艺,它和劳动者的关系最为紧密。它具有淳朴的语音、独特的品味与个性化的音乐气息,可以更真实、更灵活地体现出各个时期的生产、运动、生活与感情等方面的内容。我国疆域广阔,各民族汇聚一堂,为此民歌的类型与歌唱模式也是多样化的,可以说是奇光异彩,花样繁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更多的音乐人根据传统民歌进行创新,独创了具有跨越性含义与民族特色的新型音乐作品,例如新歌剧、秧歌剧等等。
(二)曲艺、说唱
曲艺也属于一个说唱艺术,它是我国独有的文艺。基本上是利用语言来进行论述,为此可以体现出明显的生活风格,长期以来也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说唱的类型丰富,同时也具有明显的地方特征。
(三)戏曲
戏曲是一个文艺技术比较广泛的戏曲艺术。它是在以前的戏剧类型“参军戏”、“跳戏”、“杂戏”等衍变过来的,随着国内戏曲类型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互相吸引、互相模仿,在歌唱技巧与表演方式上也慢慢形成了用嗓模式。形成了更多关于歌唱模式的理论资料,歌唱中关注以声递情,注重语言表达中的音量、语气、动作,以实现语言动人的目的。考虑到地域背景的不同,也体现出不一样 的艺术特征,北方响亮、豪爽,南方悠扬、润滑等。民族音乐延续了戏曲各种优美、通俗的风格,通俗在演唱、音量、语言、内涵、方法、声音的粉饰等层面进行了有效地完善。使民族声乐日臻完美。
二、民族民间声乐艺术风格(发声、语言、曲调等)
我国民族集中,地域广阔,不一样区域的生活环境形成了不一样的文化习俗、不一样的语言习惯、不一样的审美标准,以此也形成了不一样的音乐文艺,分别体现在发声风格、曲调风格、语言风格三方面。
(一)发声
“依字行腔”是中国戏曲演唱的重要原则。在悠悠岁月里,古人通过文字的发音特点,研究出了“吟唱”的艺术形式,之后在此基础上,戏曲界也研究了“依字调腔、腔依字走、字引腔行”等。这里的“腔”特指依据民族语言字音规律而发出的声调,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声音。
“字正腔圆”是传统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最高审美标准。“腔圆”是用“圆”的标准来规范“腔”的形态。这里提到的圆并非可以简单地定义为“圆润、圆满”等。通过传统的审美标准来分析,“字方腔平”内的腔代表着顺畅、滑润、体现感情的、有独特性的、优越的声音。它不仅仅可以体现粗声乐的形态,也能够体现出声乐的韵味。
(二)语言
不一样的民族有不一样的语音,这是声乐艺术形成不一样风格的重要原因。它会受到文字、语境、动作、词汇、音节及词义等方面的影响。为此,每个民族具有不一样的语言特点,以此形成了不一样的声乐风格特征。比如,汉族语言是汉藏文字体系,属于一个多类音调的单音节语言体系。单音节指的是一个文字一个音节,各个音节有三个内容可以组成,即声、味、调。此发音代表着汉族人民在发声的时候,舌头往前卷,舌位高,声道容积小且道短。
(三)曲调
民族音乐的曲调构成受到各民族的文化特征与审美标准的影响,而有不一样的变化。变奏属于我国民族声乐曲调内一个最典型的特征,它和西方声乐的变奏是完全不一样的,可以体现出独特的特性。通常是曲调添花变奏,在变奏阶段的构成不会改动,却是通过扩展或压制形成的节拍;另外一个变奏模式,是在变奏 的过程中添加新元素,这属于一个自由性的变奏;随着民族音乐的发展,也时常选择一个持续性的曲调应答模式来进行思索。它利用不一样的音区、音调、节拍等对置手段,将音乐推向高潮。
三、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借鉴与传承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我们可以借鉴我国民族声乐的演唱中的演唱技巧、语言、表演来教授学生,同时也是对我国民族声乐、民族文化的传承[1]。
(一)声乐技巧课
1、呼吸
“善吟者一定要先调气息”这对于歌唱者是非常关键的。稳定的呼吸是演唱的支持力与稳定基础[2]。为此,锻炼民族演唱模式也需要进行有效的呼吸锻炼,让呼吸对应的肌肉群得到有效地训练,实现“条件反射”的目的,这样在想唱或张口的一瞬间就可以调整气息,能够更灵活地进行控制。对于气息运用而言,“声”与“气”一定要调整平稳,如果两者不协调的话,都会影响演唱效果。唱高音气要向下拉,唱低音则气要略提;声音强气要治,要匀声音弱气要稳,要柔。不过在歌唱风格与感情不一样的歌曲的时候,其歌唱的速度不一样,那么运气的技巧也是不一样的,有柔有坚,有轻有种。民歌演绎的时候,其气息的调整与美声演唱方式是不一样的,一般在用气的时候,腰肌要往下往后,同时坐下的力量不要过大,内心要展开想象,这样气息的回转速度不会过快,气息往上往外运输的时候,要收口密集一些,就好比消防设备的水龙头一般,是身子大嘴巴小,这样歌唱出来的声音才会悦耳、轻柔[3]。
2、共鸣
(1)“口腔共鸣”,这是歌唱过程中最容易取得于产生的共鸣方法。“属于声音由咽喉里输出的首个共鸣腔体。”口腔共鸣需要得到“丹田”的支持,利用气息来带动声带,这样可以在咽喉里进行发音,之后通过声带来锻炼周围的肌肉、软骨及气息,以此可以实现声音的传递,经过喉咽部向前传送,在口腔的前上方产生的声音共鸣现象。
(2)“头腔共鸣”,这是声乐训练达到的最高目标之一。也有人称之为“鼻腔共鸣”[4]。在口腔共鸣的环境下,在歌唱者绝对放松的情况下,“声波也从上颌骨传到鼻部与鼻部上面的额窦中,然后在腔体内进行穿梭回荡,”以此可以形
成共鸣的效果。它能够让声音变得更有力,更顺畅,同时在音色方面也修饰得更圆满润滑。
(3)胸腔共鸣”,可以解决发低音时,压喉,使劲,胸紧等问题。也能够让高音形成根基,变得更松懈,没有发干、发哑、发紧的声音。它是“将口腔共鸣在上颌骨振动的反射位置调整到下颌骨上(胸前会出现塌陷的错觉),让声波在喉咙与组织器官里进行来回震荡,之后通过组织器官在胸腔里进行回转,以此可以形成共鸣。另外,在歌唱实践过程中,此三者是互相依赖,互相递进的,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不一样的仅仅是声音的高低出现了差异[5]。
4、行腔
行腔是民族音乐最特殊的技能与文艺表达方式,它是将歌唱的规律特点与灵活功能有效地兼并起来,是人类日常生活的统一表达与全面展现,其关键性是能够将民族音乐的理论与实践内容进行全面地表达。在中国上千年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中。民族声乐慢慢体现出了“依字随腔”、“字方腔圆”的风格,“行腔”也是民族音乐最具有特殊文艺表达方式的展现。
5、走韵
民族声乐在演唱时,特别讲究唱歌的韵味,有人称之为唱歌的“味儿”。“韵味”,就是“语言的美(文体、词意、声韵、感情语气、语调)与旋律的美(唱腔、节奏、强弱、顿挫、断连、收放、吞吐、滑擞、吟揉,装饰、风格,其还涉及到吟和伴奏的互相陪衬,经过凝思,神和物的形象思考(也就是意境),与简练精密、淡而全的文艺方式有效地统一起来
(二)声乐语言课
“说唱艺术”也可以叫做曲艺演绎,它是通过民间口头语与演唱方式历经长时间的变化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文艺模式。根据调查发现,当前存活下来的国内民间民族曲艺的类型差不多达到四百多个。
曲艺说表技能。是通过说来进行评话与演唱间的鼓书、弹词最能够体现说表与赞扬的朗诵;无厘头、幽默也是以说、学为核心,均要依靠说的技巧来表达和宣扬,也就是艺术特效。
吐字:其发音属于曲艺的基础经,歌唱者一定要准确的吐字,也就是确保每个文字的发音准确,例如其发音部位(“嘴、齿、喉、舌”)与韵母发音口型(“开、齐、撮、合”),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训练,这样可以让气息更顺畅,按照文字情节的要求,来进行调整,从而实现轻重缓急的效果,特别是以字音悠远、沉重的,可以让听众们感受到咬字清晰、悦耳的基本需求。
传神:说表基本上是依靠歌唱者的神态与声量进行论述周围的环境,从而营造各类气氛,来凸显人物,临摹各类人物的语言与思维,为此一定要做到传神,这样才有感染力。
使噱:噱就是笑料。评弹的“放噱”、相声的“抖包袱”都是将作品中的可笑因素通过一定的铺垫和表演,然后充分展开,取得响堂的艺术效果。
变口:在进行人物形象塑造的过程中,可选择性地把某个人物的言语通过方言或通俗话语进行临摹与仿照,不但可以体现出此角色的籍贯,通俗也可以体现出人物的品味、气质与社会地位等。
音响:运用口技的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以达到烘托气氛的艺术效果。评弹有“八技”之说,内容大体包括擂鼓、吹号、鸣锣、马蹄、马嘶、放炮、吼叫等。另有包括“爆头”之说。爆头即人物惊诧、愤怒、焦急时的各种吼声,北方评书称为“惊、炸”,演员须提高嗓音以表现人物惊诧高叫的语调。
贯口:也可叫做称“串口”、“快口”,通过有节奏感的言语来论述事情,这样可以贯穿流畅,一气顺完。歌唱者要提前背诵记忆,合理运用,这样可以起到感情渲染或者形成幽默感的作用。
批讲:涉及到对书中角色、事情的总结与评议,对书中所用的引文与历史中的典章体系等的诠释。有时候能够深入详解,有时候仅仅是一言片语,其目的是让听众可以更好地理解与吸收,分辨出是非美丑。批讲的内容可以详细也可以简略,只需要让听众对具体状况进行一个调整与转化。
三、声乐表演课
在民族音乐的歌唱中,歌唱者在演唱的时候要注意形神统一、心神兼容。戏曲是我国最具有特色的文艺表演,它注重的视觉与听觉的统一,可以载歌载舞地进行,戏曲的表演也是一步步来,一个招式、一个语言、一个眼神、一个面部表情都能够更好地宣扬或表达一个感情。演员的肢体语言训练都十分严格,也是非常成熟的。就戏曲而言,肢体语言直观作用于观众,是具有决定意义的。
动作语言对于民族音乐来说也是非常关键的,不过这通常被人们所忽略。大
部分音乐学者都认为,规范地使用动作语可以让歌唱形式变得更深刻,尤其是在新歌剧的表演中,可以在大部分音乐家身上总结出来。新歌剧的实际演唱与戏曲演唱技术结合起来、互相影响、互相完善,以此而形成一个新的艺术造诣,这样才可以和思想、角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统一表演的形式。
参考文献
[1] 杨琳.如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音乐文化[J].音乐时空.2014(18)[2] 崔丹.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思考和建议[J].作家.2014(16)[3] 张方.论青歌赛“三分法”之局限性——以《玛依拉变奏曲》为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08)
[4] 李静.现代民族声乐与戏曲艺术的比较研究[J].大舞台.2014(07)[5] 何英琴.论民族声乐艺术吸收原生态发声的意义和价值[J].音乐大观.2014(07)
第四篇: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中传承与发展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中传承与发展
摘要: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笔者认为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全球化、传承、发展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笔者简要地探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作了思考。
1、全球化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全球化的问题也进一步日益突显。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成为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焦点。詹姆斯·罗斯诺(James.N.rosenau)在《世界的混乱变化与继承的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全球文化”(Global Culture)的概念;赫姆林克从文化学出发提出了“文化同步化”的主张,认为文化的融合将使传统人文价值的单一向度迅速消失;怀特基于技术的进步断然:强大的动力技术将推动我们实现一个并不是由一个国家来统治世界,而是形成一个将波及地球的全部人种在内的单一政治组织。
“全球文化”的提出引发了一系列的关于文化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的全球悖论,主要有以下三类代表性观点:其一,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享廷顿代表的文明冲突论:1993年享廷顿在《外交》季刊上发表的《文明冲突论》,认为在二战后的世界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的各主要的文明之间的冲突将左右国际政治,并认为文化和文明之间的冲突是不可调和的。其二,主张文化趋同论—— 一元文化“普世”或占主导地位论:著名的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学无止境》则指出:随着发达国家的商业电视和过时节目进入不发达国家的同时,第三世界人民的创造性、积极性遭到了摧残;法国学者菲利普·英格哈德则宣称“全球化无疑是西方现代文明扩张的伟大结局”;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的终结》认为:随着美国自由民主的胜利,人类历史已走到了极点,世界大同将由西方价值观主导实现; 1
我国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界泰斗季羡林却认为:以分析思维见长的西方文化已走到尽头,而以综合思维见长的东方文化可以弥补西方文化的弱点,以解决经济发展而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危机。第三,主张文化融合论:① 不同的文化主体间,《文明:从“冲突”走向和平》一书中提出:文化之间的创造性碰撞可以使我们在不同价值观的比较中具有全球视野,更能认清价值观的错失所在,从而寻求文化上对立稳定的、多元的“和平”;汤林森在《文化帝国主义》一书中以话语分析的方法得出不存在文化帝国主义,只存有文化之间的影响的结论;② 对于民族文化与文化全球化的关系,詹姆逊(F.Jameson)提出“文化——民族主义”,认为“文化——民族主义”不是采取排他和否定的逻辑,而是战略性地吸收西方的科技和文化,使之成为本土的东西。③ 对于民族文化内部关系,费孝通先生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和“多元一体”的原则。
2、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2004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可能性贡献。“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则理应受到尊重”,“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弭隔阂、消弭误解。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近代中国的三次文化宣言,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策略指向演进的历史轨迹以及未来文化建设策略在价值取向和技术选择上的理性趋势。
3、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3.1 国际战略
3.11求同索异,开展文明对话。
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不同的文明和文化相互接触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这就需要我们以积极的态度走出去,主动开放、主动接触,寻求多元文化中相同的特质,作为平等共处的基点。意大利著名思想家和作家贝托?埃柯在1999年纪念波洛尼亚大学成立900周年大会的主题讲演中讲到“欧洲大
陆第三个千年的目标就是差别共存与相互尊重”。求同,只是我们接触的一个好方式;索异,才是我们走出去的目的。这里的“索”有两层意思:一是找出、寻找的意思;另一个是研究、探索的意思。只有深入探索研究异质文化,博采众长,汲取精华,去充实我们的内文化,我们的文化才会赋予新的内涵,才会有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还要加强国际文化教育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质特源,促进东西方文化的融通与发展。
3.12抵制“文化霸权主义”,坚持文化多极化。
对于文化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有诸多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是文化全球化的内涵就是文化的同质化或趋同化,有的认为文化全球化就是文化异质化的锋露,有的认为文化全球化的进程或现象是“多元文化主义”,有的认为文化全球化是文化的一体化,等等。对于文化的全球化,我们应该把它分开层次来看待。首先,在文化的全球化中,各民族文化的特质是不会改变的,也就是文化的全球化是以文化的多元异质这个前提进行的。其次,在文化的全球化中,确实存在一些各文化都内含的、普世的价值认同。如:民主、自由、平等、道德、伦理等,然而这些普世的文化未必有共同的实现环境和普遍程度。如人权问题,即使全球共识的,但又不能整齐划一。所以文化的全球化是同质化与异质化合理悖论的统一,同时我们要强调的是同质化并不等同于同一化。
以经济全球化为主载体的全球化运动,西方大国是其领导者,一切游戏规则及准入准出原则都由他们制定,进而对非西方或非发达国家施加影响或压力,美国文化无疑是全球中最具有霸权色彩的文化。徐元旦在《全球化热点问题聚焦》一书中写下:“美国的决策者认为,美国文化具有无坚不摧的力量,通过输出美国文化、价值方式和生活方式,使美国文化成为世界的主流文化„„美国的文化扩张不仅引起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忧虑,也遭到了法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抵制。他们把美国的文化扩张称为文化霸权主义、文化帝国主义、文化殖民主义等。”
对文化霸权主义,我们必须坚决抵制,这就需要我们解决好本国文化的传承、维护、建设和发展;也必须同国际一道共同遏制文化霸权主义,主导文化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2国内战略
3.21加强构建我国社会主义主体文化。“文化主体的转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化的性质。换言之,有什么样的文化主体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内容、文化形式、文化覆盖面。”从“五四”运动至今,我国的主体文化经历了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阶段,全面吸收民主科学、开放性的西方文化阶段,引入和建设“共产主义文化”阶段,到如今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阶段。这其中有经验,也有教训,但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建设一种具有历史延续性、超强稳定性、广泛的吸纳性、高度的精神追求的先进主体文化。党的十五大提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3.22引导文化走正规化、机制化、法律化之路。这主要是加强文化机制、文化机构的建设,出台一些保护文化发展的法律、法规,完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对文化的引导、控制和保护,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市场文化管理机制,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向良好的、健康的、先进的方向发展。
3.23加强文化产业及文化载体的建设。当今文化已融入各个领域,知识经济是时代主题。文化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1996年,美国的软件和娱乐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额高达600多亿美元,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全球电影总放映时间的一半是美国大片。中国占据文化资源丰富的强国地位。却是一个文化产业的弱势国家。中国有报纸2000多种、期刊8000多家、出版社700多家、电视台400多家,我们有如此丰厚的基础资源,我们要加快相关产业,如加快企业文化、旅游文化、广告文化的发展,以及电影、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媒事业的发展,这不仅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更重要的是以其带动文化事业的发展。
3.24重视文化教育,继承和发展传统民族文化。对待传统民族文化,毛主席早就说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传统的要批判的继承。而对于我们的国民,我们的后代来说,教育是文化传递和维护的最好方式,尤其是历史文化教育和现代化教育。邓小平同志说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可见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不仅事关文化事业的建设,更决定一个民族国家的兴亡。
3.25加强文化的理论创新和思维创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全体智慧的结晶和生机活力的表现。文化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的特征。而先进文化的基本特征就是博纳和创新。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是一个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文化兴衰存亡的关键性国家文化安全指标,创新能力便构成了国家文化安全全部内容的核心。全面推进国家文化创新能力系统的建设,是构筑中国文化安全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而创新能力不强,理论基础不足是我国文化发展的一个制约瓶颈。因此我们也要加快思想观念的转变、更新,加强文化领域的创新和开拓,融贯东西,内外结合,使我们的民族文化永远充满生机,为促进人类文明发展作出自己贡献。
3.26加强网络管理。新的世纪是数字化、电子化、网络化的时代,网络科技的高度发展为全球资源共享提供了便捷的条件。托夫乐曾预言“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将拥有整个世界。”网络文化具有主体性、虚拟性、不可操纵性、传播无限制性等特点。西方大国正是利用这些特点,再加上本身优越的高科技传播手段,以强大的攻势席卷全球。在美国的电子游戏中,到处充满了意识形态和民族国家的仇恨较量,如:《F22猛禽》中摧毁中南海,《红色警戒》中对社会主义的仇视。因此我们要加强相关领域的科研和开发,加强对互联网络的监督和管理,防止一些污染文化、消极文化、反动文化等低劣文化的进入,保护我国文化的安全。
4、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最重要的两个途径是:学校教育和媒介传播。
4.1学校教育活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是国家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2006年9月国务院发布《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笔者认为,要系统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还应该将其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
独立于语文、历史等其他各科。这是向中国知识阶层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而知识阶层是发展文化的生力军,是普及文化的传播者。这门课程应重在介绍中国传统思想、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传统风俗习惯、传统文学艺术等,让学生在这门课程中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产生敬畏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产生历史认同感和归属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发展的联系而产生自信心;吸收中国传统思想而提高道德修养,学习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而获得美的教育。
4.2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向大众、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
目前,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斯宾格勒的“文化有机论”与季羡林的“21世纪是东方文化世纪论”,以及不少学者认同的“太平洋世纪论”都认为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将成为世界主流或内核。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传统文化在扬弃了落后和腐朽,在吸收了中国新文化、新思想,在融合了世界先进文化后,将在中国、在全世界显出勃勃生机。中国“礼义仁智信”的做人原则,教化为本、以德为先的政治策略,饱含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风俗民情,孕育中国悠久历史的名山大川,将成为中国先进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蕴藏着丰富价值理念的中国传统文化将在人类新一轮道德价值规范的重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的和平崛起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我们向发达国家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会以新的方式与世界文化、现代文明并存,并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思想文化史》张岂之主编
2《全球化热点问题聚焦》徐元旦
3贵州数字图书馆
第五篇:历史文化在旅游景区开发中的传承与利用
历史文化在旅游景区开发中的传承与利用
□李海锋
一、心中有文化,才能重视开发“文化”
“文化”是“人文化成”的缩写。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领域,对“文化”有不同的认知和解释。在封建社会中,“文化”是“文治”和“教化”的总称。在现代社会中,“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二说: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有时也泛指一般知识。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主要在于它对人类社会的思想启迪、精神引导与道德提升,所谓“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的功用,是物质不能取代、金钱难以置换的。认识“文化”及其功用,是开发利用文化的前提和关键。
除共同的属性外,旅游文化有独特的功能——“养心”,即养智、养德、养神、养气,也就是通过参与旅游活动丰富阅历,增长智慧,获取知识,涵养德行,陶冶情操,砥砺品格,提供正确导向,增加正能量,同时愉悦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旅游文化能够丰富主题意涵,提高景区品位、滋养游客心灵,使游客得到意外收获和惊喜,对景区综合效益的提升大有好处。
在影响旅游文化的要素中,历史文化占比很大,它是旅游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是旅游文化永恒的背景和天空,是营养和滋润旅游文化的土壤和雨露,只有充分认识历史文化的无穷魅力,才能创造旅游文化的无限张力。历史文化是旅游文化的素材,要将它变成旅游文化,还须经过一番艰苦努力,由相关专家或专业团队进行专业的策划和设计,汇众智,集大成,利用各种艺术手段,才能创造出一流的旅游文化。
历史文化与旅游文化有关联又有区别。历史文化是小众文化,专业的影响面窄,涉及的人也不多,是专家学者们依靠文献典籍、考古资料和科学手段,针对特定的课题进行分析研究,服务于上层建筑。而旅游文化是大众文化,面向社会各行业、各阶层,涉及千家万户、国内国外,因此要老少咸宜,还要寓教于乐,让人们在愉悦健康的环境和氛围中,接受文化熏陶,达到养智、养德、养神、养气的目的,造福于社会大众。研究历史文化,要有认真的态度和严谨的学风,要有攻坚克难和坚忍不拔的精神,通过刻苦钻研,才能有所建树。开发旅游文化,同样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创业者不仅要洞悉旅游市场的需求,考虑投入产出的平衡,汲取和利用相关产业和行业的研究成果,还要按照主题定位,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文化艺术,才能打造出震撼人们心灵的旅游精品。这两种研究,方式方法不同,但都要呕心沥血,匠心独运,付出艰辛。
二、追寻历史文化,发展旅游文化
蓬莱八仙过海·三仙山风景区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今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十大优秀旅游企业,成为国家旅游最高奖项——飞马奖的获得者,景区获此殊荣,与重视旅游文化密切相关。
八仙过海·三仙山风景区位于山东蓬莱市北部顶端,滨临黄海,与庙岛群岛隔海相望。长山诸岛影影绰绰、似真似幻地飘浮在海面上,这里是我国海市蜃楼和海滋现象出现最多的区域,充满了神秘感,是历代帝王祭海、求仙、追梦的场所,八仙过海和徐福东渡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八仙过海·三仙山风景区由八仙过海和三仙山两大景区组成。八仙过海景区又名八仙渡,原是黄海岸边的矶头,相传吕洞宾等八仙在此乘坐铁拐李的宝葫芦漂洋过海。后来经过填海和改造,我们将它变成了陆连岛。从高空鸟瞰,它像一个宝葫芦横卧在海中,有八仙桥与陆地相连,进出非常方便。这里的阳光、大海、沙滩、海风、海韵、海景、海情迷倒了无数内陆游客,也得到了海外佳宾的赞赏。八仙故事是八仙过海景区的主题文化,过去宣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重点强调“各显神通”。后来根据与时俱进的要求,我们对八仙文化进行了提升,改为宣传“八仙过海,同舟共济”,弘扬的重点转向“同舟共济”。八仙过海景区是从其他企业收购的,迭经改建,才成为现在的模样。起初定位模糊,缺乏总体规划,事后虽做了许多补救,但还有不尽人意之处。
三仙山则是由我们独自规划、自主开发的。开发前,我们考察调研的足迹遍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颐和园、故宫、北海、避暑山庄等皇家建筑和苏州、扬州、杭州等地的私家园林激发了我们的灵感;计成等古今造园大师的著作又给我们许多启示,使我们较为系统地了解了叠山理水之趣、回廊漏窗之胜、步移景异之妙、内外借景之巧、南北园林之美,增强了开发三仙山的信心和决心。
现代人文旅游景区的开发与古典园林的利用颇有不同。古典园林是文化遗存,有深厚的历史烙印,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只能在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开发,主要任务是保护它、复原它、传承它。在利用时,不能恣意妄为,造成建设性破坏。而开发人文旅游景区,则要求开发商像营建主题公园那样,先明确开发宗旨,确定文化主题,然后进行市场调查和可行性研究,最后再作软件策划和硬件规划。三仙山风景区是宗教文化园林,主旨是三教合一、文化和谐。三教合一是释、道、儒三教在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相互包容、相互磨合的思潮。其萌芽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两宋时期不断发展,明中后期在福建正式成立“三一教”,主张三教合一。时至今日,三一教在我国东南和东南亚地区仍然很有影响。历史上,佛道不同源,三教时有对立,造成社会不稳定。在倡导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发扬三教合一的积极方面,是对促进宗教和谐和社会和谐的一大贡献,于是这一主旨思想便成为我们开发宗教文化的着眼点和切入点。
在建筑布局上,进入景区大门后,便有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呈现在游客面前。这座建筑群称为和谐大殿景区,景区的正殿为和气大殿。和气大殿正面供奉儒、释、道三教始祖,背面绘有明宪宗朱见深的画作《一团和气图》,此画构思新颖独特,远看像一尊大肚弥勒像,近看实为一儒一释一道拥抱在一起,三人合一头,暗喻三教合一,皆大欢喜。正殿前牌坊坊额上有文怀沙题写的“正、清、和”三个篆体大字。三教中,儒教崇尚“正气”,道教崇尚“清”气,释教崇尚“和”气,三个字实为三教文化的精髓,是对三教文化的高度概括。
开发人文旅游景区,必须汲取地方文化元素,才能凸现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新景区何以为名,是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古代传说,东海中有蓬莱、瀛洲、方丈三山,为神仙所居,三山合称为三神山,又名三仙山。《史记·秦始皇本纪》云:“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瀛洲、方丈”,所指即此。新景区面对大海,庙岛列岛在望,以三仙山为名,既贴切又应景,不惟能令游客追忆古代文化,产生无限遐想,而且能增加景区的文化厚度和历史沧桑感,于是“三仙山”便在众多的命名方案中脱颖而出,这是历史文化赐予我们的智慧。
在园林规划方面,我们秉承“一池三山”的造园格局,景区中间是人工湖,湖中有三个岛,分别以蓬莱、瀛洲、方丈为名,每个岛上都有一座造型别致的建筑,各成一个景点,分别称为:蓬岛春色、方壶胜境、瀛洲仙岛。其他景点则环湖排列,分布在山石绿荫之间。古往今来,园中的山石皆为意境中的山,做虚不做实,面积和体量皆不大。我们却反其道而行之,一改往日写意的手法,将三山(即三岛)做实做大,以便游客在岛上停留更多的时间,纵情欣赏园内的美景。史书上说,仙山上有玉楼琼阁和无数珍宝,我们便按照清代界画家袁江、袁耀的作品,将其极具美感的“画上仙境”复制到三山之上,令人耳目一新。袁氏画作中的玉楼琼阁恢宏大气、造型独特、富丽堂皇,在当今仿古建筑中鲜有作品能出其右。我们又在这些楼宇中陈列了各种材质的精美工艺品,供游客鉴赏。精美的建筑和珍贵的展品奠定了三仙山的文化品位,使之成为同类旅游景区中的佼佼者。我们对建筑设计和园林布局的构思能胜出其他景区一筹,仍然是受惠于传统的历史文化。笔者的切身体会是,对历史文化的研究越认真、越透彻,做好做强旅游文化的把握就越大。
三、荟萃艺术精品,建设“民间故宫”
建筑是人文旅游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袁氏叔侄的作品代表了封建社会巅峰时期的界画艺术水平,再现了圆明园和其他皇家园林部分已经失传的古典建筑的艺术精华。我们在复建过程中又聘请当代建筑大师进行了再创造,致使这些仿古建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令人印象深刻。
要向旅游文化的高标准进军,仅有巍峨壮丽的建筑、引人入胜的山水、多姿多彩的小品、各种珍贵的古树名木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在室内陈列的展品上下力气、花功夫,才能为游客提供一份丰富的文化大餐。作为弘扬宗教文化的旅游景区,无论是释教诸佛、道教诸仙,还是儒教诸圣,三仙山都有系列完整的展示,而相关展示品和收藏品的艺术标准和工艺水平皆臻于一流,游览过三仙山的人无不感到震撼。
三仙山是一座艺术殿堂,藏有国家一级文物26件,国家二级文物152件,三级文物500余件。未经鉴定或不须鉴定的藏品不可数计,游客称之为“民间故宫”。三仙山收藏的巨型木雕数量多、体量大、构思精巧、寓意吉祥,作品中以“八仙过海”、“达摩悟禅”、“十八罗汉坠云霄”等最负盛名,雕工皆浙江东阳等地的艺术大师。三仙山展出的字画,据不完全统计,仅珍宝馆内就有232幅,集中了历代和近现代风云人物和书画大师的墨宝。现在展出的字画,约占库藏总量的十分之一。为提高景区文化含量,我们还在三仙山修建了一座瀛洲书院,又投巨资购买了大批文化典籍。我们的目的不在于展示,而是希望将它建成研究三教合一的基地,更好地研究和弘扬宗教文化。这座书院浓厚了景区的书卷气和翰墨味,提升了景区的文化层次,受到文史工作者、宗教界人士和广大游客的青睐。
精美贵重的文化艺术品使参观者大饱眼福。我们在文化艺术精品方面的投资,是风景区不动产投资的数十倍乃至上百倍。将三仙山建成“民间故宫”,不仅是广大游客的期望和鞭策,也是我们的既定目标。三仙山风景区已开业6年多,我们的旅游文化建设仍在不间断地进行中。旅游景区的吸引物必须是文化艺术的精品,只有精品荟萃、珍品云集,才能吸引游客的眼球,超出他们的想象,给他们超级享受,让他们永远记住不平凡的文化之旅。
(作者单位:山东蓬莱八仙过海旅游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