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工智能看意识觉醒(★)

时间:2019-05-15 09:49: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人工智能看意识觉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人工智能看意识觉醒》。

第一篇:从人工智能看意识觉醒

从人工智能看意识觉醒 ——观电影《人工智能》有感

看电影《人工智能》真是思维上莫大的享受。在我看来,影片生动地呈现了机器人大卫意识觉醒的过程——开始大卫虽形似真人,但也只能做出程序预设的反应;后来启动了“爱”模式(姑且这么叫吧)之后,表现出了与人类情感几乎别无二致的特征,如对“妈妈”的依赖,对“真儿子”马丁的妒忌,被抛弃后的恐惧等;再后来,大卫通过自主思考产生了“愿望”——找到蓝湖仙女,把自己变成“真人”。在机器运算结果(大卫做出的判断)与外界实际情况的比对过程中,大卫发现了自己是异于外界的存在(类似于确认了自我),对所处的情境做出能动的判断,并且强有力地去执行判断所指向的活动——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可以认为大卫产生了自我意识,并且这也许会是机器人产生意识的一个可行机制。

那么机器人能否具有意识,或者说能否被赋予意识,再或者,能否实现意识的觉醒?此处的“意识”不局限于“人类意识”,而泛指一种能动的判断力(区别于基于预设程序的被动判断),基本上包括认知外界与判断主体(或者说,自我)。目前主流的并广泛应用的是“弱人工智能”,即人造机器表现出智能的行为特点。其智能的实现依赖于预设的程序以及庞大的经验数据,面对外界刺激(给定一个输入值),它只能做出确定的判断,而不夹带随机性的成分。换句话说,这样的机器只能给出人类预设的(或者依照程序所得到的)答案,不会给出能动的、个性化的判断,也就是不会像真正的人那样思考。如果要造出“真正能够推理并采取理性行动”的机器人(即“强人工智能”意义下的智能),那么我觉得要引进一些随机性的因素,允许机器人在既定法则之外有选择判断的空间,产生不确定的结果,用来模拟人能动的、个性化的思维。(这方面可以利用量子效应的随机性提供技术支持)

如何定义并实现人工智能,我想最终都要归结为探索人类意识产生的机制,这个问题迷雾重重却又充满魅力。在这里我们姑且把意识限定为对外界的认知以及对认知主体的认识。到此我不禁发问,我们对于外界与自己的认知是被赋予的呢,还是我们进行自主思考的结果呢?我们的所谓的“意识”是不是已有观点在个体上的投射或者再现呢?这样的问题是会让人恐慌的,因为它毫不留情地直接指向了自我的身份确认。如果我所谓的认知并不是我自主思考的结果,甚至我根本没有自主思考的能力,那么我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既有观点的载体,我的“意识”也仅仅是一个副本。这样的话,其实可以有千千万万个“我”,或者说“我”这个称呼已经没有意义了,身份识别也失去了意义。我想,片末大卫在看到许许多多个跟自己长得一模一样并且有可能产生一样的意识的机器人的场景,可以很好地展示这种自我身份确认的危机及其带来的恐惧。

我相信我们确实有自主思考的能力,而我们对于世界与自己的认知是既有观点与自主思考共同作用的结果,问题在于这个认知当中我们的主体性有多突出?如果思考的主体性被既有观点淹没,那么这样的人的心灵是缺乏生机的。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个问题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在信息的洪流中谈“意识觉醒”是合理的。这里的意识觉醒不是指从无到有的意识产生的过程,而是指认知主体被重新认识和重视、认知的主体性不断突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重新审视过去的认知,运用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其进行重构,产生新的认知,我们的主体性被推到一个空前突出的位置,精神上也获得更广泛的自由。假如人工智能能够模拟这样的思维活动,那么我想机器产生意识应该是可能的。

第二篇:是谁成就了美狄亚——从《美狄亚》看女性意识的觉醒

是谁成就了美狄亚

——从《美狄亚》看女性意识的觉醒

班级:08级1班学号:080101062姓名:蹇 波

《美狄亚》是埃斯库罗斯的主要悲剧著作之一,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现象。美狄亚的遭遇是当日妇女的共同命运,妇女深受压迫,被禁闭在家中,不得参加公共活动,而男子则可以有外室,在外面胡闹,不受法律和道德的约束。欧里庇得斯接受了智者派的进步思想,对宗教信仰抱怀疑态度,他攻击预言者,责备天神邪恶,残忍,制造人间的灾难。不仅《美狄亚》是如此,他的《伊翁》《阿尔克提斯》也表现了这一点,对妇女境遇的同情。而《美狄亚》不同于《伊翁》《阿尔克提斯》的是,美狄亚做出了一系列反抗命运的行为,最后获得成功。

美狄亚是个异国女子,她集美丽与智慧与一身,却背叛自己的家庭,帮助伊阿宋取得金羊毛,同他一起前往希腊的伊奥尔科斯,在那里为伊阿宋报了杀父之仇,伊阿宋未能恢复王权,又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流亡到科林斯。而伊阿宋却要另娶科林斯国王的女儿,国王打算把美狄亚驱逐出境。美狄亚没有继续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开始复仇。这对于当时的逆来顺受的女子来说,是一个伟大的举动。这是对男权社会的一个挑战,也是这一时期女性意识觉醒的重要突破点。

在剧本的开场时,姆说:“我知道她的性子恨凶猛,她不会这样驯服地受人虐待!”这里侧面反映了,美狄亚不同于其他温顺的女子,而是一个烈性女子。

在第四场合唱队,“如今那神圣的河水向上逆流,一切秩序和宇宙都颠倒了:男子汉的心多么奸诈,那当着天发出的盟誓也靠不住了!从今后诗人会使我们女人的生命有光彩,我们获得这种光荣,救再也不会受人诽谤了!”可见在这之前,女人的生活,女人的地位受到约束。

而美狄亚用其行为证明了女性的美丽、智慧与勇敢,从而让人们逐渐改变对女性的看法。

第三场,美狄亚叙说到:“在一切有理智、有灵性的生物当中,我们女人算是最不幸的。首先,我们得用重金争购一个丈夫,他反会变成我们的主人;但是,如果不去购买丈夫,那又是更可悲的事。而最重要的后果还要看我们得到的,是一个好丈夫,还是一个坏家伙。因为离婚对于我们女人是不名誉的事,我们又不能把我们的丈夫轰出去。”这可以看出当时社会里的女性多么不被重视,女性在社会里没有自主权,丈夫可以明目张胆的另取新欢,女子却不能要求离婚,因为这是“不名誉的事”。

并且男人可以选择外出,女人却只有安守家中,“一个男人同家里的人住得烦恼了,可以到外面去散散他的心里的郁积,不是找朋友,就是找玩耍的人;可是我们女人就只能靠着一个人。他们男人反说我们安处在家

中,全然没有生命危险;他们却要拿着长矛上阵:这说法真是荒谬。我宁愿提着盾牌打三次仗,也不愿生一次孩子。”从这可以看出美狄亚的内心世界,是不赞同这种社会约束的。美狄亚在开始时接受命运,接受社会安排,安于家中,相夫教子,而伊阿宋却是背叛爱情,另寻新欢。这既是社会制度的不公,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待遇,也表现出男权世界的弊端。而美狄亚的报复行为,既是对自己命运的突破,也是对这种不平等制度的控诉。

美狄亚偷走圣物金羊毛,杀害胞弟,离开祖国,表现出对于爱情的主动追求。她的这种不同于传统男追女的做法,表现出她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

在剧中的一个重要情节是,美狄亚为了让伊阿宋承受抛妻弃子的最大痛苦,杀害了他们的孩子。从心理学上讲,美狄亚的这一行为是因为对于伊阿宋行为的愤怒和爱上伊阿宋这样的人的羞耻感。传统的女子在遭遇丈夫抛弃之后,往往会依靠子女,最终出人头地。但她杀子的行为也反映出对传统制度的彻底粉碎。在西方传统中,遭弃女子往往请求神明庇佑和拯救自己,“诗人们会停止那自古以来有辱我们名节的歌声!如果阿波罗,那诗歌之神,把琴弦上的神圣的诗才放进了我们的心里,那我们便会唱出一些诗歌,来回答男人的恶声!时间会道出许多严厉的话,其中有一些是对我们女人的,有一些却是对男人的。”而美狄亚却是向神明祈祷,请求神明惩罚伊阿宋。“啊,宙斯,切不要忘了那造孽的人!”

在决定杀子之前,美狄亚的内心也挣扎了一番,“可是我又为我决心要做的一件可怕的事而痛苦悲伤,那就是我要杀害我自己的孩儿!”,可知美狄亚并没有因为仇恨而失去理智,只是为了完成复仇,让伊阿宋承受最大的痛苦,证明自己“不要有人认为我软弱无能,温良恭顺;我恰好是另外一种女人:我对仇人很强暴,对朋友却很温和,要像我这样的为人才算光荣。”因此,在最后,她为了弥补对孩子的伤害,“我要把他们带到那海角上的赫拉的庙地上,亲手埋葬,免得我的仇人侮辱他们,发掘他们的坟墓。我还要规定日后在西绪福斯的土地上,举行很隆重的祝典与祭礼,好赎我这凶杀的罪过。”

长期以来,自母系氏族社会以后,女子就被给予不公正的待遇。即便是世人所熟知的圣人们也是如此,孔子:“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亚里士多德把女人看成是未成年的孩子,是思维的低能儿。阿斯奇诺士主张女人的义务就是做自己老爷的忠实走狗。尼采认为:“妇女一辈子都是不懂事的孩子。”卢梭认为:“女人的首要品德是顺从。”在一些知名的著作中,《创世纪》中把女人视为邪恶的毒蛇,夏娃因此要承受怀孕生子的苦难。在《新约》《旧约》里也是一样,一直持续到罗马帝国时代,女人无权决定自己的命运,顺从男人才是她们的美德。

而欧里庇得斯受智者派进步思想的影响,他“按照人本来的样子描写”,反映了雅典当时的各种社会问题,出色的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也被称为“舞台上的哲学家”。他十分关心妇女的命运,现存悲剧中就有12部写到妇女,其中阿伽门农的女儿伊菲革涅亚,阿德墨托斯的妻子阿尔

克斯提斯,一是希腊盟军统帅的女儿,一是斐赖城国王的王后,尚且是如此的悲剧:给女神献祭或代替丈夫去死。更不要说其他的妇女了。因此他让美狄亚在剧中第三场时说到,“在一切有灵性的生物中我们女人是最不幸的了。”正是因为他对于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对于女性不幸命运的同情,成就了一个新女性的传奇复仇。

参考文献:

[1]欧里庇得斯.《美狄亚》

[2]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编.《古

希腊三大悲剧家研究》,1986年3月第1版

[3]

第三篇: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走 向 海 洋

——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摘要:海洋以其丰富而且潜力巨大的资源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均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必将成为未来国际竞争的焦点。本文将以时间为轴,浅析中国的海洋历史,通过介绍当今世界各国海洋战略,剖析我国的海洋政策,进而从认识海洋价值、开发保护海洋、增强海洋科技创新以及参与国际立法四个方面来警示国民全面树立海洋意识,最终实现海洋强国。

引 言

2007年8月2日,俄罗斯的科考队员乘深海潜水艇,在北极点附近下潜至4000多米深的北冰洋洋底,插上一面高约1米的钛合金制造的俄罗斯国旗。加拿大随即表示将捍卫它在北极地区相关海域的领土主权。美国,丹麦,挪威等濒临北冰洋的国家纷纷采取行动,加入这场北极地区的权益之争。专家评估说,随着全球变暖进程,北极地区可能成为全球四分之一未开采石油能源的储存地。冰层消去之时,也是沉睡在北极冰川下面的丰富资源日益显露之日。谁控制了北冰洋,谁就控制了世界经济的新走廊。冰雪尚未消融,群雄已未雨绸缪。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中国该如何确立自己的海洋战略,又该如何梳理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呢?

一、纵观古今海洋之路,浅析中国海防历程

“我有点金,有点银,有几条海船在海上,有一个漂亮的老婆,我还要什么呢”这是一首西班牙民歌,在西方人看来,他们的财富幸福来源于海上,在他们的寓言中,海神波塞冬是仅次于太阳神宙斯的第二大神灵。而在喜马拉雅山脉东侧,古老的中华民族一直信奉幸福来自脚下的土地,来自辛勤耕耘,“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一直未曾觉醒呢

(一)商周时期

在河南安阳殷墟127甲骨坑发现的龟骨卜词中,我们发现商朝不仅可以造船,而且还有舟兵,据考古发现,商朝的外族夷人曾飘洋过海,到达过南亚大陆。在武王兴周灭纣之后,曾把领土扩至太平洋沿岸,可是黄土地优沃的土壤早已让周王朝脱胎换骨,凝重而浑厚的农耕文化战胜了如飘萍般散漫的海洋文化。从炎黄开始中华文明的初铸到秦始皇中央集权的统一,慢慢绵长的三千余年中,虽然海洋给过我们数不尽的惠赠,但是中国的先民从来都只是把海洋当做底色。高耸的喜马拉雅山和浩荡的太平洋就这样带给了华夏儿女几千年从容不迫的繁衍生息。

(二)秦汉至唐宋元时期

中国海军的最早记录是汉武帝的楼船军。三国时期,吴国造船业很发达,曾有万余人出海航行到达夷州(今台湾)。在白江村海战中,唐朝水军凭借坚船利器,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击溃了十倍于己的日本舰队,确立了大唐在东亚的中心地位。发展到宋代,政府已经拥有当时世界上力量最强的海军。1128年,海外贸易所得已经占据国库收入的20%,发达的海上贸易带动了制造业、加工业、服务业和运输业的兴盛。凭借着无可比拟的科技优势,中国的船长不仅牢牢掌握了印度洋航运的控制权,而且将贸易航线延伸到非洲的东海岸,中国不仅给贸易伙伴带去了丝绸茶叶等商品,也带去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工艺等,为建立在商业经济基础上现代世界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最终,元朝灭掉了在海上流亡了3年的南宋小朝廷,随后,隋唐以来以运河运“漕粮”的方式改为由海运完成。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魏源在《元史新编》中记载到,“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在元朝,通过海洋,世界被连为一体,中国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海洋权利,而公平的自由贸易是第一原则,相比之下,后来崛起的地中海海上霸权,则显得狭隘和局限。

(三)明清时期

在漫长的农业文明全球化过程中,中国与世界沟通的道路有两条,一条在内陆,一条在海上,海上丝绸之路是已知世界上最古老的航线之一,它形成于秦汉,繁荣于唐宋,然而随着明朝的建立,这条贯通于中西方贸易的纽带却戛然而止。明洪武四年,朱元璋的一纸禁令使得民间航海和自由贸易趋于窒息,原本已浮游于农耕文明之上的海洋气息被彻底剥离,普通百姓被硬生生的阻隔在世界贸易体系之外。当“开国禁海”成为祖宗定制延续下来,成为明朝长期执行的国策时,中华民族也就开始从海洋退缩,变得更加封闭而内敛,而此时欧洲的航海家们却在中国罗盘的指引下一步步逼近富饶的东方世界。公元 1566年,政府迫于压力,虽重新开放海禁,但是此时他们要面对的不仅有西方专业的海上贸易公司,还有专业的海上殖民军队,中国已被排挤到了海洋贸易的边缘。中国海商被迫与海盗连为一体,随着明朝政权的坍塌,这最后的希望之火也随之被扑灭。

不论是明还是清,统治者始终摆脱不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在此影响下,乾隆皇帝将多口贸易改为一口贸易,即只留下广州一个口岸进行对外贸易,这是中国近代海洋政策极其重要的转变。虽然这一政策对西方殖民者对中国的经济掠夺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但是原本可以通过正常贸易解决的矛盾却因此慢慢累积了下来,中国失掉了贸易自主权,从此开始落后于西方世界。

(四)近代时期

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出不了外洋就守不住近海,而失去近海,必将会失去家园。荷兰人走了,中国不会平静,更多有恃无恐的欧洲船只正向东方驶来。从此,中国的近代史成了中华民族最沉重的叹息。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东西方不同文明间的矛盾集中爆发,并且以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即使如此,统治者仍然没有意识到海洋的重要性。直到1874年,近邻日本登陆台湾,企图染 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指中国领土时,清朝统治者才如梦方醒,匆忙筹建海军。在日本将马汉的“海权论”作为发展建设海军的指导思想时,北洋水师却被用来保护封建体制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正是因为缺乏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北洋舰队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彻底沉没。随着仅有的海防力量的瓦解,中国陷入了支离破碎中,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这艘腐朽不堪的大船在欧风美雨的侵蚀下,已经濒临沉没的边缘。

从1840年到1949年这100多年间,中国遭受到世界列强近四百七十九次的入侵,入侵舰船一千八百六十多艘,兵力四十七万多人。中国几乎所有重要的港口、港湾、岛屿几乎屡遭列强蹂躏。如何守卫漫长的海岸线,成为中国现代海军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统览当代海洋局势,促进海洋意识觉醒

2013年3月12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宣布,已成功从日本近海地层蕴藏的甲烷水合物(俗称可燃冰)中分离出甲烷气体,并规划在2018年为可燃冰进入商业化开采确立技术基础,这是全球首次通过在海底分解含大量天然气成分的“可燃冰”取得天然气,标志着日本可燃冰开采商业化进程迈出“关键一步”。据估算,世界上“可燃冰”所含有机碳的总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的2倍。日本周边海域可燃冰的天然气潜在蕴藏量相当于日本100年的天然气消费量。日本先发制人的行动进一步说明了海洋拥有着十分丰富的资源。

(一)丰富的海洋资源

海洋占地球面积的71%,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各类资源,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都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海洋已经成为世界各个沿海国家争相开发的“蓝色疆土”。据有关专家预测,全球海洋上的资源总量要超过陆地上的资源总量。大体可以分成三大部分,一是海洋的物质资源,二是海洋的空间资源,还有一个是海洋能源。

1、海洋物质资源

海洋的物质资源又可以分为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海洋蕴藏着地球上80%的生物资源,其中海洋动植物就有20多万种以上,海洋微生物资源的种类更加难以估计。海洋中的非生物资源,包括油气资源和各类矿产资源。据目前估计,海洋的油气资源占全球石油储存量的45%,最后探明海洋的油气资源总量有可能占全球的70%,57%的海底大陆架都有可能是蕴藏着石油、天然气的沉积盆地,可见海洋蕴藏的油气资源非常丰富。目前全球海洋石油开采量最多的地点是墨西哥湾、巴西近海以及非洲安哥拉和尼日利亚近海。现在预计前景最好的还有两地,一个是北冰洋,还有一个就是在我国南海。海底还蕴藏着各种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金属结核资源总量就超过陆地。

另外海水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通过淡化,可以作为饮用水,以及沿海 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的工业用水和冷却水。并且海水中的各种化学物质也有其利用价值。

2、海洋空间资源

由海底、海洋水体、海洋上空和海岛组成的海洋空间资源对未来人类生存和拓展具有巨大价值。利用海洋空间资源,可以建海底仓库、海底隧道、跨海桥梁和海上机场,甚至建设海上城市。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人类的生活空间可以从大陆向海底延伸。现在已经提出“海底世界”、“海底社会”的概念,指在海里建各种各样的海洋空间站,并在海面建立漂浮辅助平台,依托海底可以建设资源基地。此外,海洋也是重要的国际海运通道,国际贸易多数是通过远洋运输来实现的。我国80%的外贸进出口货物是通过海洋运输来完成的,其中85%是要经过南海和马六甲海峡,可见海洋的重要性。海水的强大浮力可以把几十万吨的船舶托起来,船舶就可以在海上航行,这种借助浮力在海上航行所消耗的能量是最小的。只要对运输速度要求不高,它的运输成本比汽车、火车、飞机低得多。所以海上自由航行和安全对今后的发展也是很重要的。

3、海洋能源

海洋能源是21世纪人类值得重视的替代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等等。海洋能源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可再生性。风不会停,波浪也不会停,太阳是客观存在的能源。二是能源清洁度高。风能、波浪能、潮汐能、太阳能都是清洁能源。水分子中氢和氧分解后,氢也可以作为燃料,也是核能的重要原料。在现今世界能源紧缺之际,世界各国对能源的消费需求依然保持上升趋势,而且,各国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相对于传统能源,海洋能源的环保优势、经济优势及巨大开发潜力不断推动未来海洋能源产业的发展,海洋能源的开发必然会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二)发达国家的海洋策略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陆地面积急剧变小,以及近年来社会发展对资源的过度使用,资源短缺已逐渐成为影响人类发展最为重要的问题。因此各国将目光转向了蕴藏着巨大资源的海洋,期望从海上获益。

世界强国美国一直十分重视海洋经济的开发,从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就把海洋开发作为国家长期发展的战略重点,并在2000年成立了由总统任命的海洋政策委员会,从2001年开始正式全面审议美国海洋政策和法规,将对海洋的开发和管理上升至法律的层面。近年来海洋运输和滨海旅游业已经成为美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两大驱动力,海洋油气业也成为其支柱性产业。然而美国并没有停下开发海洋的脚步,一直着力于发展海洋科技,拥有众多世界著名的海洋科研机构。由于美国对海洋事业的高度重视以及资金投入的逐步加大,使得美国在海洋科技研究的许多领域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

岛国日本也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进行海洋规划,结合其优越的海上区位 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优势,建立起四通八达的海上运输通道以及巨大的海洋资源库。21世纪以来,日本的海洋开发正在向经济社会的各领域全方位推进,已形成近20种海洋产业。日本历来重视科技的发展,在海洋开发中也不例外,其海洋科技涉及海洋环境探测技术、海洋再生能源研究、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工程技术、海水资源利用技术以及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等各个方面。并且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十分注重对海洋的保护,颁布《海防法》防止海洋污染,并且日本民众对海洋有着强烈的保护意识。这种开发与保护并举的做法值得借鉴。俄罗斯的海洋开发也一直快于他国,2007年8月,俄罗斯的科考队员乘深海潜水艇,在北极点附近下潜至4000多米深的北冰洋洋底,插上一面高约1米的钛合金制造的俄罗斯国旗。俄罗斯的这种做法,说明其已经率先看到了北极地区蕴藏的巨大资源,并最先采取了行动。俄罗斯利用其阳光、沙滩、海水、优良的环境以及海边岛屿丰富的历史文化为基础,正在大力发展海洋旅游业。

三、剖析中国海洋政策,寻求崛起之路

(一)海洋深远的战略意义

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对陆地资源的开发竞争日趋白热化,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目光投向海洋,寻找新的突破。在全球范围来看, 这既是海洋开发的世纪, 也是海洋争夺的世纪。这是不可避免的世纪潮流, 我们必须跟上这个潮流。海洋问题对中国的影响将是长期的、全方位的和深层次的。海洋问题表面上是对渔业、油气开发、海上通道等方面的争夺,实际上是国家经济、科技和军事等综合实力的比拼,更是21世纪新一轮国家战略竞争的直接表现。为了确保我国在将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有绝对的优势,中国必须重视海洋战略,国民必须树立海洋意识。

海洋意识是制定海洋政策和海洋战略的前提,海洋政策、海洋战略又是海洋经济发展的保障,海洋经济则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更是未来新的生存空间。由此可见,具有现代性、前瞻性、行动力的海洋意识的树立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为了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中华民族需要强化自身的海洋意识,进而通过有效渠道在全民族树立海洋大国——海洋强国观。

(二)当代中国海洋政策

海洋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维护国家海洋利益和实现海洋事业发展的行动准则和规范, 主要表现在有关海洋事业的战略原则、法令、措施、办法、方法和条例等方面的制定与实行上。海洋政策与海洋事业发展紧密相关,在海洋发展全局中起影响和制约作用。目前在我国,对海洋政策给予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我们将从法律法规、政治外交以及经济建设三个层面分别进行阐述。

1、法律法规层面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涉海事务日益增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陆续出台。1996年3月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一 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次在国家长远发展战略性文件中把海洋提到重要地位;同年5月15日,批准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98年,中国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开创了中国对 200 海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海域依照国际法行使主权和管辖权的历史;2003年,国务院印发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在海洋科学技术方面,中国制定了《海洋技术政策(蓝皮书)》、《“九五”(1996—2000年)和2010年全国科技兴海实施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等多项海洋科技发展规划;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中国先后颁布实施了多项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海洋倾废管理条例》等。此外,在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前提下,中国政府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和平解决手段,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为自身和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2、政治外交层面

海洋主权一直是各国存在争议的焦点,为了维护我国的领海,中央政府在政治外交方面不断积极努力地与他国进行磋商。2000年12月25日,经过长期艰苦谈判,我国与越南签订了北部湾划界协定,这是我国根据新的海洋法,与邻国划定的第一条海上界线,有着重要的意义和积极的示范作用;2002年,我国与东盟10国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强调共同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以和平方式解决分歧,不采取使争端复杂化的行动;2010年,中国外交白皮书增设新章节,专述边界海洋问题,提出“安全外交”的理念;2012年12月14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代表中国政府向联合国秘书处提交了东海部分海域二百海里以外大陆架外部界限划界案;2013年3月15号,为保障我国海洋权益,中国海军第14批护航编队开始在亚丁湾护航。由此可见,近年来我国政府在海洋外交方面,一直给予很高的重视,海洋外交政策也正在逐渐趋于成熟,这对扩展国家管辖海域范围和未来发展空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3、经济建设层面

近年来,为了满足在经济建设中的能源需求,我国的战略手段正在不断的向海洋延伸。2005年3月,我国的中海油与越南、菲律宾的国家石油公司签署了协议,同年8月正式启动了海上作业,为逐步实现南海海域的共同开发创造了一个好的开始;2005年底,我国与朝鲜缔结海上共同开发石油协定,商定在两国毗连海域共同开发石油资源。这是我国与周边海上邻国在争议海域进行油气资源实质性共同开发的第一例。而且近十几年来,我国在海洋上地位和对海洋的投人都有显著的提高。我国海上石油产量, 已经超过全国总产量;造船的吨位,已经多年位居世界第三。深海大洋方面, 从太平洋的资源调查,南北极的科考察,到南海的大洋钻探,我国都已经进行了大量工作,并且已经取得国际瞩目的成果。但是各个项目、各个行业的进展,并没有形成合力,目前我国还没有国家一级的海洋计划。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三)完善海洋战略之建议

1、全面认识海洋价值,树立海洋发展意识

纵观我国的海洋发展史,从商周起步,秦汉至唐宋元发展,宋元时达到了一定规模。但这样的发展趋势并未持续下去,而是随着明清政权的消亡而再度沉寂。近代之前,不管是政府,还是民众,成熟的海洋意识并未真正形成。政府对海洋的重视一直滞后于对农桑的关注,只将海洋作为农耕文化的补充,对其的开发利用没有形成系统的指导思想。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海洋变幻莫测,惟有对其敬畏有加,才可以安稳生存。然而,今时不同往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对海洋的开发已势在必行。因此无论是政府还是民众,全面认识海洋价值,树立海洋发展意识,是把握今后发展时机的先决条件。要加强对海洋文化的研究,充分挖掘、整理海洋文化历史遗产,提炼、总结海洋文化内涵,弘扬、提升优秀海洋文化。

2、开发与保护并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随着对海洋的开发,关于海洋污染的报道也屡见不鲜,2010年的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就给我们敲响了海洋保护的警钟。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环境污染也随之加剧,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已经令人类为此付出了不菲的代价。海洋开发尚在起步阶段,我们应重视对海洋的保护,不仅要保护海洋环境,更要保护海洋资源,维持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资源枯竭之日也是人类灭亡之时。所以在树立海洋发展意识的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保护海洋的重要性,二者不可偏废其一。政府对海洋的开发方式要坚持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路子,防止把海洋经济发展简单化为“大开发”、“拼资源”,避免急功近利的开发倾向。要强化海洋功能区划和专项规划的控制性管理,既要保障国家和地方重大项目的用海需求,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要素支撑,又要切实防止盲目围填海现象。要建立健全海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运输和消费体系,减少海洋资源消耗。通过发展生产和消费中的替代技术,节约稀缺性资源。依靠技术进步,完善技术标准和规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研究和制定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法律法规,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监督和管理。要改善有利于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市场环境,制定配套的财税、投资、价格和外贸政策,形成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的长效机制。

3、增强科技兴海意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海洋的开发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巨大的人财物投入,所以国家必然是海洋开发的主体。除了提高综合国力之外,政府应制定适当的政策法规来鼓励海洋技术的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增强海洋意识,做好海洋规划,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各项基础工作,从政策和资金上扶持海洋经济发展”。一是要坚持陆海统筹,培育发展一批产业层次高、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海洋产业集群。要大力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推进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矿 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产资源、海洋能源、海洋装备制造等领域的海洋资源研发利用,以此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二是加快推动海洋科技产业化。抓紧建设海洋与水产高科技产业园区,建设一批海洋科研成果中试基地。采用支持和奖励相结合方式,组织开展海洋与渔业科技攻关招标,引导企业成为海洋科技创新主力军。三是加快突破海洋科技重点领域重点技术。

4、积极参与国际海洋立法,正确面对海洋争端

随着海洋资源的开发,海上争端必将愈演愈烈,现存的一些海洋公约必然会存在局限性,新的海洋开发规则也将尽快建立。我国应利用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增强在国际海洋立法上的话语权,为我国在海洋开发上争取主动权。此外,我国应该正确面对现存的海洋争端,政府要积极运用国际法赋予的海洋权利,从不同的层面斗争,做到有理、有力、有节。作为普通民众,我们应理性看待海洋争端,用妥当的方式表达诉求,不被一时的愤怒侵扰,以免被居心叵测的人趁机利用。

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是多么重要。面对世界各国日益重视海洋,发展海洋,进行海洋资源的开发,不断警示着我国勿忘“背海而亡、向海而兴”的历史经验,敦促我国建立海陆统筹、和谐发展的现代中国海洋战略,呼吁我国普通民众都能树立起保护我国海洋的意识。深蓝,是中华民族的底色;海洋,必将是中华民族的未来!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好讯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ytuymkjtyhrg987523 19

第四篇:论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

论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

中心论点:

妇女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古代父权制牢不可催的统治,封建礼数的摧残,使得女性地位下降到了一个令人骇然的地步,这一点在宋明体现的尤为明显。在明代,皇帝和皇后甚至亲自编写《女戒》之类的书来提倡“女德”,极力表彰妇女贞节.随着封建社会步入晚期,礼教日益严酷细密,对妇女的压迫日甚一日.直到19世纪末,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洋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的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随之而入,这种异质东西的传入与经几千年沉淀于中国人头脑中的意识发生了最为激烈的碰撞,人们被约束的思想也随之被打开,人们对女性的认识不再仅仅局限于贤妻良母,辛亥革命后,社会政治趋向民主,人们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女子学校制度、课程等不断变革,因此,一批知识女性不断觉醒,在教育、婚姻、职业、参政等问题上有了新的认识,并在这些领域有了一些作为。由此看来女性的社会作用社会地位并不亚于男性,甚至于在某些方面女性之作用比男者更胜一筹。主要事例:

一、从古代到近代,女性是受压迫最深的一个群体。父权统治将女性降低为附庸于男性的第二性,《系辞》曰“天尊地牢,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又曰“乾道男,坤道成女”。女性所能受到的教育,也只有《女儿经》、《女戒》、《女训》等等。(古代女性被迫害的事例)

二、甲午战争后,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少数率先觉醒的女性也开始将自己的命运与推翻清政府统治,实现民族振兴相联系,林宗素在《女界钟》中指出:“顾亭林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岂独匹夫然哉,虽匹妇亦有责焉”.薛素贞认为:“夫一国兴亡,匹妇亦有责任;同仇敌忾,吾咸具感情”.随着妇女问题的提出,女性意识也开始觉醒,开始追求与男性平等的权利.主要表现在:(20世纪初中国女性意识的开始觉醒事例)

1、兴女学.要争取权利,必须接受良好的教育,女子自己开始创办学校.如1904年杭州的惠兴女士创办了贞文女学堂。

2、办女报.她们认识到舆论宣传的重要性.这时期创办的报刊主要有《女学报》,《中国女报》,《神州女报》,《女界钟》等报纸。

3、建立组织,争取参政权.除了在舆论上鼓吹外,她们还认识到,必须“合群”.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后,为争取参政权,成立了“中华民国女子参政同盟会”,要求“男女平权之实现,女子教育之普及,家庭妇女地位之向上,妇女政治地位之确立”.4、废缠足,1901年清政府颁布禁止缠足谕旨,要求废除缠足陋习.在1907年颁布的《女子小学堂章程》中清政府再次强调指出:“女子缠足最为残害肢体,有乖体育之道,各学堂务一律禁止,力矫弊习”.规定在新学堂上学的女生一律禁止缠足,以为社会表率.三、女子意识的觉醒主要表现在教育、职业、婚姻、参政等等之上。在女子教育观上,知识女性把女学看作是强国之本,认识到女子教育可以使女子从业自立,正如西方的男女平等和教育造就了职业女性一样,可以促进社会经济整体水平和国力的强盛。因此,先进的知识女性不遗余力地倡导女子多读书,坚持女子德育、智育、体育三方面全面发展,最终成为能够自立、自强的国民。在女子婚姻观上,不再绝对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追求自由择偶,离婚自愿,更有宣扬独身者。在女子职业观上,清末时传入西方妇女就业状况,辛亥革命也极大地鼓起女性走向社会的勇气,众多知识女性意识到就业有利于她们自立,不再依赖于男子,广大知识女性开始探索就业途径,追求职业平等。在女子参政观上,受西方天赋人权学说的影响,辛亥革命以后,知识女性逐渐形成比较系统的参政观,中华民国的建立进一步进步女性参政的希望,主张女子以渐进方式参政。

民国成立后,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于1912年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初等小学校可以男女同校”。追求男女平权.新文化运动对纲常礼教的抨击,使之强加给妇女的种种束缚不再天经地义,婚姻自主的开始流行,就业机会的增加,一定程度的参政权利的获得,表明在追求男女平等方面已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颁布的《新婚姻法》和1954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妇女在结婚,离婚,财产,就业,选举等方面的平等地位,妇女解放运动翻开了新的一页.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妇女的权利作了充分的规定.如第4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1986年颁布,2006年修改通过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了女孩与男孩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如第4条规定:“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第五篇:从《青春之歌》看女性意识

从《青春之歌》看女性意识

摘要:《青春之歌》是杨沫著写的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形象的优秀长篇小说,也是一部以女性视角关注知识分子题材的重要女性主义小说。它成了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成了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走向革命的范本。本文以女性的角度,从《青春之歌》的创作思想和、典型人物的塑造这两方面简要分析此小说的意义,揭示其独特的价值。

关键词:《青春之歌》

女性意识

创作思想

典型人物

价值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有像丁玲、白朗、杨沫、茹志鹃、刘真等一批个性鲜明、才华横溢的女性作家活跃在创作领域,而且在她们具体的创作中时时还会不可遏制地体现出一种女性的生命体验、女性的情感判断和女性的文学气质。杨沫的《青春之歌》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青春之歌》是杨沫著写的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形象的优秀长篇小说,也是一部以女性视角关注知识分子题材的重要女性主义小说。它主要是通过对女主人公林道静这小知识分子从不屈服于命运和对家庭与社会的个人反抗到最后投入时代洪流走上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的“苦难历程”的生动叙述,以女性的视角形象地展现了“九·一八”——“一二·九”(1931--1935)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我国学生革命运动的历史风貌和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成为了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走向革命的经典范本。小说最大的艺术成就在于成功的人物塑造,特别是女主公林道静的塑造。林道静的出现引起了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对女性意识的再度关注和探析,掀起了女性意识的旗帜。在此,笔者从女性的角度,运用女性意识的理论简要分析此小说的意义,揭示其独特的价值。

一、从《青春之歌》的创作思想看女性意识

《青春之歌》这部以20世纪30年代初为生活背景,重点反映从“九·一八”事变至“一二·九”运动这一时期爱国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是以青年知识女性林道静的生活命运为线索来结构作品的。不难看出,它的构思有着杨沫作为女性鲜明的生命感觉和情感投射,蕴含了很多作者身上女性意识的精神。作者放弃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由高级文化培育出的犹豫、多虑、患得患失、软弱、不敢抗争以及敏感纤细等女性情感特征,她内心激荡着的是经过改造后和过滤之后的对更崇敬、更神圣、更纯洁的伟大革命事业的向往和追求。她有着顽强不息、勇于反抗、不怕挫折的女性意识的觉醒,有着自尊自爱、追求自由的独立女性人格的起崛,于是作者想通过《青春之歌》来创造一位符合心中理想的女性主人公来反映她身上的女性意识。林道静正是她完成了自己思想改造后,对其思想改造必由之路的确认并通过个人的心路历程得到确认的一个文学人物范本。

小说其实也是作者的亲身写照。杨沫在谈到她在创作《青春之歌》的心态时曾说到:“作家创造出来的形象,不仅可以教育和感动读者,同时也可以教育和感动作者本人。在创造卢嘉川、林红这些视死如归的共产党员形象的过程中,我自己的精神就仿佛升华了,就仿佛飞扬到崇高的境界中......”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好像把自己本人列入了小说的人物中,列入了犹如林道静那样受过了共产党员的教育感染后的愉悦及对共产党员无限的崇高敬佩之情。要是作者本身没有这样的意识,又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感悟体会呢?在“答读者”的一篇文章中,杨沫回顾了她之所以能够塑造出林道静这一形象的思想经历,她认为:“其根源正是因为我遵照了毛主席的教导,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和广大的群众生活在一起,战斗在一起,滚着一身虱子和他们同住在一条炕上。工农兵群众改造了我,那些崇高的英雄们教育和感染了我,所以我才能写出像卢嘉川和林道静那样一些人物来。只有人民生活才是创作的唯一源泉。如果我不曾投身到革命战争的烈火中去,如果我不曾接触、理解,并且常常爱像卢嘉川、林红那样的英雄人物,如果我只有一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经历,而没有在火热的斗争中得到改造的话,那我自信绝对写不出《青春之歌》来。”通过作品文本我们可以得到确认,作者在创作这部小说时的思想与这些追忆性的表述没有太大的差别,林道静也正是按照作家的这一体验踏上精神解放之路的。《青春之歌》不仅体现了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女性意识的觉醒,也反映了现实作家的女性意识强烈的崛起。

二、从《青春之歌》的典型人物看女性意识 《青春之歌》最大的艺术成就在于成功的人物塑造,而作品中最典型的塑造人物女主人公林道静。此小说不同于当时同类题材的一些作品那样,只是通过一些重大的革命事件来反映人物命运的变化及成长,而是巧妙地通过女主人公和三位男性的感情联系,将情感线索与精神成长线索交织在一起刻画人物,显示了一位女作家对女性心理和情感的特殊把握。作品中的林道静出生在一个大地主家庭,她的母亲是被她父亲霸占了的贫农女儿,她身上“有白骨头也有黑骨头”,她心地善良,同情民众,憎恨她的家庭,反抗她的家庭,为追求自由离家出走,想靠自己的力量谋求生存。但是她虽然逃离了她家庭给她设置的网,却又踏进了余敬唐的罗网,她从绝望走向自杀的道路。北大学生余永泽救了她,余永泽以“骑士兼诗人”的风度和温情体贴赢得了林道静的爱情。他们度过暂短的爱情生活,在许多实际问题上发生分歧。向往自由追求革命的林道静,终于认清了余永泽自私、庸碌、狭隘的本质,毅然与余永泽分手。林道静跨出了“爱”的小圈子,标志着她思想历程和人生道路的重要转折。这时期她的主要思想特征是向往革命,并投身到革命。她张贴标语,撒发传单,单枪匹马地进行革命活动,遭到国民党特务的逮捕,党组织营救了她,把她秘密护送到定县农村。在这里,党又派果敢、机敏、干练的江华同志领导她工作,在江华的帮助和教育下,林道静的思想逐渐成熟起来。在狱中,她又亲眼看到了共产党员林红面对敌人的屠刀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经受住了党的考验,出狱后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林道静的成长历程看,她对女性人格和女性意识具有强烈的追求并努力尝试去拥有获得。

林道静作为一个女性,“既是性的受害者,又是性的自觉者”。她与传统女性不一样,不想沦为男人的玩物,不想听从于家长的包办婚姻,不想屈服于命运额安排,她逃离了自己的家庭,踏上了流亡的不归路,这突出的反映了她的抗争意识,而抗争意识又因为她的女性身份而带有了更加深刻的内容。作品深刻的刻画了女性性别给林道静带来的灾难,但是这性别带给她的不仅只是灾难,同时也是一种挑战。林道静为抗婚毅然离家出走,只身到北戴河谋生,在经历了一系列挫折和打击之后,她对前途绝望了,在这样的时刻,“诗人兼骑士”的于永泽进入了她的生活,成为了她的伴侣。可是渴望着“独立生活”的林道静并不满足做家庭主妇,他对下层人民的同情,使她同冷酷无情的于永泽出现了裂痕,她逐渐的看清了于永泽的自私平庸的男性面目,通过与卢嘉川的交往,革命的新形势使她感觉到了与于永泽的格格不入。终于林道静摆脱了小资产阶级感情的羁绊,离开于永泽,义无返顾的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小说中,林道静自称自己的骨头“一半白一半黑”,其实这是林道静对于自己的家庭出身及阶级成分的困惑、苦恼的心理,这决定了林道静在以后的斗争生活中总是努力地改造主观世界以改变自己的阶级成分。一开始,林道静把自己的生存理想寄托在了爱情上,她与于永泽的婚姻使从小就孤苦无依的林道静暂时感受到了家庭的温馨,爱情的感动唤醒了林道静对生活的热情。可是后来她马上发现,爱情不是她的归宿,她不想被别人供养,要想在这个乱世中生活下去就必须另寻出路。而卢嘉川的出现,使她开始接受革命思想,逐渐明白,只有把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现实生活的残酷使林道静不信任任何人。对于独自沉醉在美妙爱情中的男人,林道静对他们表现出了更多的怀疑和彷徨,在一天天的生活中,林道静发现了男人(于永泽)的平庸和无能,没有能力去改变她的内心,也不能给她安全感,而当男人(卢嘉川)作为政治符号出现的时候,才使她觉得有了前进的方向,因为在长期的悲惨生活中林道静懂得只有政治才能救赎她,只有政治才是她生存权利的唯一保证。林道静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辗转于各种政治符号之间的过程,男人的自然性别被政治信息所取代,而林道静的女性性别便成为了她与政治结合的资本,这就是女性性别给林道静带来的机遇。从刚开始的逃避婚姻,到后来的拒绝、面对,最后接受自己的性别并成为自己的自救资本,这一过程,完全地展示了林道静由一个女孩到女人的转变。而政治在这一过程中是林道静追求自我解放、独立生活的终极目标,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无产阶级战士,从而完成自己一生的使命。林道静这典型人物的塑造充实丰满,生动感人,使作品有了较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从杨沫《青春之歌》的创作,使我们感受到即使在高扬着“阶级”、“革命”旗帜的20世纪50-60年代,文学创作中的“女性意识”并没有“完全泯灭”。正是由于这部出自女作家之手的作品反映出了强烈的女性意识,在那个年代显示了不同的格调,从而使《青春之歌》赋予了独特的价值意义,成为文学史上优秀的长篇小说。

参考书籍:

1、罗雪松:《性别视角下的文学诠释》,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9月

2、孟繁华、程光炜:《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3、杨沫:《中国当代长篇小说藏本:青春之歌》,中国人民文学出版,2005年7月1日

4、罗兴萍:《中国当代文学60年》,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年01月

5、吴道弘:《书旅集——四方文丛》,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中本113班

邱云荧

学号:201101402141

下载从人工智能看意识觉醒(★)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人工智能看意识觉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金准人工智能 从腾讯的机器人产业布局看我国机器人的发展

    金准人工智能 从腾讯的机器人产业布局看我国机器人的发展 前言 前段时间,朋友圈一篇名为《腾讯没有梦想》的文章引起了热议,文章开头的一句“腾讯正在丧失产品能力和创业精神,......

    从客家谚语看男女两性意识及其差异

    内容摘要:客家谚语是客家人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总结而成的,内容极为丰富,是我们初步探索客家男女两性意识的重要窗口。文章从有关教育观念和婚恋婚俗的客家谚语中,探讨客家人因受......

    从《倾城之恋》看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从《倾城之恋》看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摘要张爱玲小说下的女性以其孤独无力的苍凉而存在着,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倾城之恋》中的女主角较其张爱玲的其他作品而言稍显“亮......

    从个体意识看世界风云杂文随笔(定稿)

    世界是复杂的,小到一个人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大到一个群体的利益纠葛,进而再上升到国家间的博弈竞争,变幻莫测的谜局,出人意料的破题,就像浩淼无垠的宇宙,神秘莫测。世界也是简单的......

    美国女性题材电影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美国女性题材电影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摘要:女性电影是指电影创作者在创作中运用女性特有的创作、表达方式,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及对女性生存的压抑,以崭新的人文......

    浅论《简爱》中体现的女性觉醒意识

    浅论《简爱》中体现的女性觉醒意识 所谓女性意识,就是指女性对自身作为人,尤其是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对于男权社会,其表现为拒绝接受男性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义,以及对男性权......

    从教学改革看

    从教学改革看科学发展成就 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万代,决定国运兴衰,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石,是关乎社会繁荣昌盛的千秋伟业。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我党科学判断......

    从中央第十一轮巡视反馈看增强“四个意识”

    从中央第十一轮巡视反馈看增强“四个意识” 从中央第十一轮巡视反馈看增强“四个意识” 本刊记者 李靔首页上一页1 增强“四个意识”最终要落实到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