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公寓管理社会化给学生思政工作带来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19-05-12 11:30: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高校公寓管理社会化给学生思政工作带来的问题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高校公寓管理社会化给学生思政工作带来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篇:浅析高校公寓管理社会化给学生思政工作带来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传统的班级概念逐步趋于淡化,以班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和主要工作渠道的情况也在逐步改变。而学生公寓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高校公寓管理社会化管理以来,特别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寓管理社会化管理以来,对传统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本文结合实际工作体会,就当前新形势下,面对产生的新问题,如何建立与之相对应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或管理模式,进行了浅要的分析。

一、公寓管理社会化带来的新问题

在目前公寓管理社会化的模式下,尽管学生依然居住在校园环境中,部分管理人员可能还是原来学校的职工,但学生公寓日常工作的管理主体已由学校的某个部门改为社会化的公司——物业公司,管理人员和学生之间由过去单纯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转变为服务与被服务关系,无偿服务也将转变为有偿服务,由此而带来了学生思想观念上、学校管理部门上的改变和想法。

问题一:学生的法制意识、权利意识在增强,要求服务的内容走向高层次

一直以来,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始终处于一种被管理的地位,学校于学生之间是一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行政管理关系,教育被当作一种管理活动来看待。如今,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教育不仅是一种管理活动,也是一种消费,大学生也不仅仅是受教育者,也是一名消费者。学校不仅每年要向学生收取数千元甚至上万元的学费,而且还要学生缴纳数百至上千元的公寓费。高校公寓管理社会化使学生的法制意识、权利意识在增强,作为消费者的大学生,他们要维护自身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想法越来越强,越来越普遍,要求服务的内容体现高层次,具有既重视物质又重精神的特点。物业公司如何才能在管理和服务中明确权责关系、更好地做好服务,进而实现管理、服务、育人三位一体,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

问题二:管理人员文化层次较低,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存在困难

在去年下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明确指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要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很明显,他们这些人都不是公寓管理人员。而公寓管理人员除了高层领导外,和同学们往日接触的最多的就是公寓里的楼长及值班人员,而这些服务人员普遍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而且多数人是来自外地的农民工加上又没有受过正规的专业培训,缺乏服务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只充当了“看门人”的角色,远远不能达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要求,这个就给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问题三:一段时期内,公寓中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管理出现一定的软化

在许多人的观念中,高校公寓管理服务既然实行社会化了,公寓内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用不着学校再去管了;也有的思政干部对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的紧迫性认识不足,并有一定的畏难情绪。思想认识上的不统一,就不可能保证行动上的一致,就有可能出现工作上的被动。因而在高校公寓管理社会化刚起步的一段时间内,公寓中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管理出现了一定的软化。我们曾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公寓向许多同学做过调查,不少同学认为辅导员、班主任进入宿舍的频率明显比以前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公寓的频率降低了,再加上物业公司公寓管理部门与各学院(系)的联系不如以前紧密,因此在公寓中发生的许多问题,也很难得到及时的解决及处理。

问题四:公寓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缺乏统一的安排,不能真正融入校园文明建设中

在高校公寓管理社会化以前,许多高校的公寓管理由学校设立专门的部门负责,而公寓文化建设也都是由学校按照校园文明建设统一安排,他们的公寓文化建设虽然在形式上存在单一的问题,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很好地融入校园文明建设之中。社会化后,许多高校的公寓文化建设由物业公司按照校园文明建设方案负责展开,文化建设活动中加入了很多社会化的元素,但由于整个文化建设的方案及经费完全由物业公司单方面负责,往往导致公寓文化建设规模小,声势小,对同学的影响小,难以起到实际的作用。

二、公寓管理社会化新问题的对策

物业公司做高校公寓管理有着他的特殊性,他一方面要做好管理,另一方面要做好服务,此外,他更承担着在管理与服务之余实现育人这一功能,做到管理、服务、育人三位一体!如何才能在新形势下、面对新问题来实现育人这一功能呢?主要还需物业公司在做好对物的管理和为人的服务的同时,实现管理与服务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育人的目标。

1.优化管理程序,提高管理水平

公寓管理程序上的优化主要需在公寓管理的法制化和民主化上做文章。法制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明确公寓管理部门与每个住校学生之间的权利及义务问题,具体做法如建立各种公寓管理的规章制度、与每个住校学生签定住宿协议等等。这样,管理上就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有助于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而随着学生法制意识、权利意识的增强,以及对知识、情感、信息、文化和精神生活表现出的强烈欲望,决定了他们需要有更高层次的服务内容和服务设施来满足。如何来满足他们、他们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服务?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用民主化的管理。民主化管理就是在学生公寓楼内通过选拔优秀学生干部,组成自发性的群众组织——公寓学生管理委员会,赋予他们从事公寓管理一定的权利和义务,让他们参与各种公约及规章制度的制定和修改,具体负责公寓文化建设的设计、开展和实施等工作。这样的一个来源于广大同学、最了解公寓的真实情况的组织,他们在工作上最具代表性、最贴近学生的生活,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三自体系中,充分唤起广大学生的自律意识,真正达到了管理的主客体统一。这样的一个统一,使得物业公司公寓管理部门能够更加明确自己的服务方向,为广大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赢得同学的满意,进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2.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保证服务质量

物业公司要做好社会化后的高校公寓管理就必须提高全体管理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这是摆在面前的一个紧迫问题。物业公司一方面要加大在人力资源成本方面的投入,从大专院校招聘一批既懂得一定的物业管理专业知识,又乐于为同学服务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加强对现有的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让他们加强对物业管理知识的学习,提升自身素质,使之能与住校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满足他们一些生活需要、心理指导等更高层次的需求——这是现代学生公寓物业管理人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服务质量,达到育人的目的。

3.设立公寓思政辅导员,建立网络宣传沟通平台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决不能推给其它单位。所以学校应该主动出击联系物业公司做好相关工作,并选拔优秀教师特别是优秀年轻教师进驻学生公寓担任公寓思政辅导员,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负责具体做好学生的日常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法律法规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负责了解学生公寓里学生的思政情况并在第一时间联系物业公司做出相应处理或汇报给学校处理。此外,对进驻学生公寓的思政辅导员要建立并强化激励机制,学校应联系物业公司一起对思政辅导员在学生公寓的工作表现进行考核,以更好的推进公寓思政工作的开展与强化。

思政教育虽不是物业公司的主要工作任务,但公寓里学生思政情况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公司的一些运做,所以,物业公司在积极配合学校做好相关工作的同时也应积极想方设法加强与学校、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

现在的大学生正在步如以网络为主体的“数字化生活”时代,网络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生活态度和思想观念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物业公司可以充分利用公司网站建立自己的宣传沟通平台,加强与学生、与各院的沟通,避免在公寓管理、服务上出现的信息真空。此外还可设立BBS论坛,让学生自由讨论,提出他们的问题。而物业公司则应积极联系校方相关思政人员一起参与到学生的各种讨论中去,并应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及时处理。这样的一个与校方一起与学生的交流、回答、解决问题的过程,既做好了管理,又加强了与校方的联系,还提升了自身的服务质量,同时也实现了管理、服务、育人三位一体。

4.以活动为载体,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推进校园文明建设进公寓

公寓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娱乐、交往的重要场所,又是大学生思想、精神交流沟通的会合地。学生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宿舍中度过的,而寝室风气、寝室文化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学生的成长,所以寝室的文化建设与学校的文明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再则,根据当今青年学生的特点,公寓文化建设必须要强调广泛性和互动性,要充分以各种各样的活动为载体,活动涉及的面要宽,要覆盖学习型、生活型、娱乐型、体育型等各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去调动每一个学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参与到公寓的文化建设上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的开展,使公寓管理的规定和要求融入公寓文化的创建活动之中,也使同学们在活动中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发挥了学生公寓的育人功能,让同学们真正地受到教育,真正地成长成才。物业公司在每年常规的做这些工作、搞这些活动的同时,更应积极地推行与学校一起联合搞公寓文化节,把营造育人环境及推进校园文明建设的各种活动集中性的与学校一起办好、办大,扩大影响力,更好的使活动发挥出他自己本身所应具有的最大意义。

2005年4月完稿于湖州南浔中

第二篇:云南高校物业管理主要问题及社会化对策

云南高校物业管理主要问题及社会化对策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物业管理逐步成为高校管理和后勤服务的重要内容,各地高校认真贯彻国家关于高校后勤改革重要指导思想,充分结合自身实际,努力探索高校物业管理模式,积累了很多具有自身特点、富有借鉴意义的实践经验。高校物业管理不同于社会其他物业管理,其业主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群体,不同的服务对象决定了高校物业管理功能的特殊性。高校物业的首要功能是服务,服务于高校广大师生和教学科研工作;其次是育人功能,高校物业以优质的管理服务教育广大师生树立劳动意识,珍惜美好环境;高校物业管理还具有社会和政治功能,其直接反映出高校的教学科研育人环境和管理服务现代化水平,因而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形象和影响力[1]。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陲,边疆、民族、贫困、山区“四位一体”是其基本省情,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支持下,云南高等教育立足现实基础,充分吸纳社会资源,办学规模和质量日益提升,68所高校经教育部备案、审批进入国家招生计划,目前在校大学生人数突破 70万人,给云南高校物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全新的挑战。文章在深入调查云南部分高校物业管理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了云南高校物业管理的社会化现状,深刻分析了云南高校物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客观提出了加强云南高校物业社会化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云南高校物业管理的现状

(一)服务范围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特殊历史使命,高校物业必须服务于高校的特殊功能使命,以规范化的管理服务满足高校内部不同主体工作、学习、生活的权利需求[2]。高校物业管理部门必须坚持服务师生,依据国家法律标准和服务协议规定,引进现代化的管理科学和服务技术,对各项物业实施专业化管理,为学校和师生提供多样化的优质服务,通过有效的互动服务构建浓郁的教书育人校园环境,推动学校的改革发展和办学质量的提升。

高校物业管理范围按照服务功能区域不同,一般可分为教师生活区、学生生活区、教学科研区三大区域物业管理,具体服务内容包括房屋建筑、公共设施、水电保障、环境卫生、苗木绿化、辖区治安以及其他有益于师生的商业代办服务[3]。云南各高校由于设置教室、宿舍、绿化、保卫等管理部门,物业管理范围和具体服务内容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云南大学物业管理范围包括校园、办公场所、图书馆、学生宿舍楼道和教室等公共卫生;西南林业大学包括校园、家属区公共卫生和校园绿化管护;楚雄师范学院包括校园、办公场所、家属区公共卫生和校园绿化管护;云南农业大学则主要包括校园、东校区家属区公共卫生和校园绿化管护及教室公共卫生管理,引进社会物业公司负责综合办公场所公共卫生和图书馆卫生,学生宿舍楼道由学生处宿舍管理科负责,引进保安公司负责校园安全保卫。

(二)管理制度

云南省全面深化高校后勤改革,着力构建新型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并不断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学校监管、学生参与、舆论监督相结合的高校后勤监管体系[4]。要求各高校加强后勤服务企业管理,按照 “权力与责任挂钩、权力与利益脱钩”的要求,完善监督、控制、评价体系,促使后勤服务企业规范有序地做好服务保障工作[4]。云南农业大学贯彻国家 《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精神,遵循管理机构和服务实体分开的原则,将原总务处职能改革为后勤管理处,代表学校履行后勤监督管理职能;同时整合学校部分后勤服务资源,新组建后勤服务集团,负责经营服务;后勤服务集团与学校的行政隶属关系转变为合同契约关系,后勤服务集团实行 “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经费实行 “拨改付”,即将人员工资、办公经费、后勤设施设备费等的经费拨款改变为按服务项目、工作量、服务质量支付服务费。

各高校物业管理为了提高服务水平,降低服务成本,结合本校实际积极探索建立高校物业管理规章制度,制定了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工作程序、行为规范等相关的文件制度,但这些规章制度多半停留在文件上和公告栏上,并未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执行的随意性也较大,执行的力度也不强。云南大学物业管理建立了校园保洁标准、监督考核办法,并设置专人监督考核;西南林业大学和楚雄师范学院物业管理均建立了监督考核办法,实行定期检查考核制度。多数高校是由一个或几个科室行使物业管理职能,虽然已经成立了物业管理公司等服务企业,但仍按传统的计划管理体制下的事业型部门管理,缺乏有效的激励管理机制。部分高校物业管理部门既具备企业管理特点,又具备事业单位管理特点,呈现半企业化状态,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但在学校内部其职能相当于一个科室级别,这样的物业管理企业职能很难有效充分发挥。部分高校物业管理实现完全企业化,校园内的物管企业积极走出高校,努力开拓校外市场。

(三)服务队伍

队伍建设是提升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的重要基础,是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内容。云南高校紧紧围绕后勤服务队伍的建设,积极开展后勤干部职工的培训教育,切实提高后勤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技能;加强后勤职工的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为深化改革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加强后勤工会组织建设,强化后勤员工的 “主人翁”意识,激发后勤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树立 “以人为本”的观念,关心后勤员工的思想、工作和生活,为后勤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创造必要的条件。

云南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改革各项工作起步较晚,队伍建设较为滞后,还未具备职业化的管理服务队伍,多数管理服务人员是教职工子女、家属和退伍转业军人,都是从原来的相关后勤服务部门分流而来,他们长期从事高校后勤服务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服务理念比较淡薄,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影响深刻,多数缺乏专业技能培训,服务能力和水平还不能满足现代化管理服务的要求。随着云南高校后勤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服务质量的逐步提升,和谐校园建设成效显着,从业人员逐年增加,年龄结构以中青年为主,40岁以下占一半以上,专科以上学历的职工人数有所增加,由于自然退休、工作调动等原因,专业技术人员人数有下降趋势。云南大学后勤物业管理服务从业人数约 200人,其中正式职工约 20人,外聘临时工约 180人;西南林业大学从业人数约 100人,其中正式职工约 10人,外聘临时工约 90人;楚雄师范学院从业人数约 70人,其中正式职工约10人,外聘临时工约 60人,可以看出云南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服务事业编制人员比例较低,外聘临时工已成为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服务的主力军。

(四)资金来源

云南高校物业管理经费主要来源于学校行政拨款和物业服务收费,各高校在明确学校与后勤的责权利关系,明晰资产所有权、使用权以及确保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由价格和财政部门合理核定后勤服务收费的范围和标准,事业性收费按照有关规定申报办理。学校后勤部门严格成本核算,通过面向市场、广开门路、多元筹资,保证同类服务项目的收费低于社会同行业标准[4]。云南大学、楚雄师范学院物业管理费用按照管护面积拨款,西南林业大学物业管理费用按照物业管理部门人员工资费用和材料消耗费用拨款。

高校物业管理服务育人功能决定了其公益性特点,既要遵循教育规律,也要服从市场规律,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注重社会效益和政治效益的统一[5]。高校物业管理一切以服务于学校教学科研为中心,亏本经营现象普遍,而且后勤离退休人员较多,管理成本和用工成本的逐年增加,造成后勤物业管理经费严重紧缺。云南大学、楚雄师范学院为从事物业管理的外聘骨干员工购买五险,云南大学外聘员工的月工资达到1500~2000元,楚雄师范学院外聘员工的月工资达到 1000~1500元;西南林业大学为从事物业管理的所有外聘员工购买五险,且月工资达到1500~2000元。

二、云南高校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模式落后

高校物业管理是为适应现代大学建设发展而逐步兴起的高校管理领域之一,也是高校后勤改革、提升高校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受计划经济时代高校管理模式和服务理念的影响,高校物业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正处于不断探索阶段,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也还未结合新形势下现代大学管理实际制定统一的政策法规,对高校物业管理服务进行规范引导,因而各高校对于物业管理服务缺乏完整的监督考核体系,日常管理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大[6]。云南部分高校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物业管理服务模式,整合学校部分后勤资源组建物管企业或面向社会公开引进物管公司,试图以企业化管理推动后勤物业管理改革,但是在事业管理体制的大环境中,物管企业仍受到学校指令性行政管理的约束,员工 “顾客至上”服务意识较弱,服务手段落后,在服务内容和收费等方面主要服从学校指令性规定,很难执行相应服务行业标准,多数情况下为了服务于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只能不计成本完成一些服务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物管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专业人才缺乏

为了建设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型大学,提升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高校的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普遍注重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到教学科研岗位,而对于后勤管理服务岗位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后勤高级管理人才和物业管理技术人员的引进还没有列入学校人才建设计划[7]。云南高校多数物业管理服务岗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临时工,工资待遇偏低,很难吸引有文化、懂技能的青壮年从事这些的工作,导致现从业人员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服务技能较低,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从业人员接受专业化培训机会很少。通过调查发现,部分高校校园保洁人员全部为外聘临时工,平均年龄达到 55岁,工资标准在 1200元左右,可以看出云南高校物业管理服务队伍年龄老化、待遇较低、用工风险较大的现象普遍。

(三)沟通协作滞后

高校物业管理服务范围涉及日常教学、科学研究、师生生活等诸多方面,工作内容错综复杂,由于教室、实验室、宿舍、水电、保洁、绿化等属于学校内部不同部门管理,各本部门都成立了相应的管理科室,造成物业管理分工过细过散,单打独斗现象普遍,工作推诿扯皮时有发生[8]。

云南多数高校成立了教室管理科、宿舍管理科、能源保障科、绿化环卫科、条件平台科等科室,安全保卫,分属于后勤集团、学生处、科技处、保卫处等校内部门管理,但是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地沟通协作和资源整合,导致部分物业管理资源重复投资,浪费严重,降低服务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经济效益成为纸上谈兵之事。

(四)经费来源单一

随着云南各高校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学校教学楼、宿舍楼、食堂等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一些设备设施超负荷运转,基础设备设施维修、卫生保洁、安全保卫等管护费用也会急剧增加,而少量的服务性收费等成本收益不成比例增加,甚至亏本经营,投入与收益严重失衡,学校的物业管理经费负担将会越来越重。另外,当前各高校物业管理改革处于不断摸索阶段,完善的管理体制机制还没有形成,学校与后勤的责权利关系还没有足够理顺,造成高校物业管理经费来源比较单一,资金主要来源于学校拨款和少量的服务收费。

三、提升云南高校物业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管理体制

为了提升高校物业管理服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各高校应该逐步改革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事业单位管理条件下的后勤物业管理机制,整合学校内部物业管理的资产、人员等资源,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原则,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物业管理公司,完整地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中剥离出来,能够自主地参与到社会物业管理竞争,在校外开拓自己的市场,不再按照学校下属行政部门管理;或是面向社会公开吸纳有实力的优秀物业管理公司参与管理,做好服务收费、监督管理和职工分流等热点问题,通过企业化管理促进学校后勤物业的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对于物业公司的管理应该建立监督考核体系,包括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工作标准和服务程序,主动接受学校和师生的监督[9]。

(二)建设人才队伍

高校应该核定一定编制,投入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后勤物业管理服务队伍建设,物业管理在编在岗干部职工的使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要与学校其他在编在岗干部职工一视同仁。在实施后勤物业管理改革的过程中,对原属学校事业编制的后勤人员要区别不同情况,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妥善安排;通过岗位设置、转岗培训、开拓项目、分流员工以及实行职工待岗或转岗等方式[4],切实提高物业管理服务效率。加强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服务人员的思想、业务、文化、身心等素质的培养,运用素质教育、岗位培训、技术考核等形式,培养一批懂专业、会经营、善管理的物业管理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意识。通过利益调整,引入竞争机制,加强岗位考核,做到优胜劣汰,逐步建立一支动态管理的高素质物业管理服务队伍。认真贯彻落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依法与编制外聘用临时工按照劳务派遣、人事(劳动)委托代理等方式办理用工手续,签订用工合同并参加社会保险,在岗、在职时待遇由学校自主确定。

(三)拓展经费来源

高校后勤具有公益性和育人特点,后勤物业服务于学校教学科研中心工作,服务收费标准较低,经济效益不明显,很难保障自身运转经费。

高校物管企业应该坚持以服务为本,千方百计开拓其他渠道,根据师生的不同消费层次和领域,开展多元化、多层次、多领域的有偿服务,有效弥补学校物业管理经费的不足[10]。一是拓展学校物业管理的经营服务功能,优化配套服务,开设快递收发邮件等;二是贯彻落实岗位责任制和工作标准,形成有效的成本监控系统,努力降低经营服务成本;三是积极开拓校外物业服务市场,承接社会上各类保洁、安保、绿化等项目;四是将校内的商业经营服务点以租赁的方式划入学校物管企业经营,以增加物管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五是校内不同区域的物业管理服务应该区分所有权,制定服务标准和要求,包括校内教职工住宅区,按照标准签订服务协议,交纳专项维修资金,支付相应的物业管理费,设立专门账户,做到专款专用。

参考文献:

[1]董磊.浅析高校物业管理的特色服务项目与特殊功能[J].现代物业·新建设,2014(7):129-131.[2]刘辉,刘卫民.新时期行业特色高校的功能重释与定位 [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144-146.[3]张岳,郭斌.高校物业管理社会化探析 [J].陕西农业科学,2007(5):145-156,148.[4]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云南省关于深化高校后勤改革建立新型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意见的通知 [Z].云政办发 [2009]153号.[5]张洁.新形势下高校物业管理发展分析及其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3(9):252,251.[6]王宇华.浅谈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J].高校后勤研究,2012(3):29-30.[7]樊春.浅析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 [J].当代经济,2012(10):102-103.[8]陈雪红,陈耀.浅谈高校后勤的物业管理现状及新需求 [J].高校后勤研究,2011(4):81-83.[9]任华.高校物业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J].北方经济,2013(9):94-95.[10]柳飞.关于我国高校物业管理社会化改革的思考[J].高校后勤研究,2007(5):49-50.(http://www.xiexiebang.com/feibiaozhun/)

第三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能让学生走出课堂迈向社会。在实践教学中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思政理论课的热情。但现今存在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在落实中普遍还存在一些问题,这需要我们结合中国国情,上层具体文件精神和高校学生管理的工作,再根据高校的具体校情和各个专业的不同特点设计出巧妙的方案,以总结经验来解决问题,才能打造出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的良好大环境和融洽的校园文化氛圉。

关键字: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一个人的高度,高校里,想要培养出一个德才兼备在精神思想领域有极高成就人才的主要方法是依靠高校思政课。高校思政课是保证大学生成为人才的基本.更是决定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理念依据。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各部委的文件精神,如何落实高校在实现知识技能传授的同时保证向社会输出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已经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高校思政课由于在身的特殊性和肩负的责任感使之与其他学科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它不仅强调着知识技能,更重要强调的是现今的科学理论与自身信念修养的完美结合,最终实现人才在思想上的全面升华。

一、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

时代在发展,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大环境,也为了丰富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国家相关政策已经出台,要求高校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故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将逐步成为各个高校最重视的环节之一。

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是指大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依据课程教学的内容和要求,主动积极的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并由此获得思想道德面的体验,最终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升华独特人格魅力的教学新型教学模式。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与其他科目的教学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它以课本为基础,充分利用教师资源,不断挖掘学生潜在思想素质,将最终目标锁定在大学生道德素质高追求的标准之上。将高校思政课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针对性,实现培养全方位立体式复合型人才教育的终极目标。

二、当前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教育里的重要环节,许多高校已经开展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内容,然而我国现存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着以下几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1、实践教学的重视度不够

基于国家政策的不断号召,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理念已经被诸多高校接受,然而大家对这种与传统教学有所差别的教育理念认识的高度却还不够。许多高校虽然觉得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有意义,但是基于人力物力投资消耗的综合考量,最终还是决定不开展实践教学,只是将这种教学模式放在口头响应上;还有许多学生基于现下社会压力现状的考虑,为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潜意识或者下意识直接就将实践教学这种耗费时间精力的教学模式摒弃在自身学习之外,对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产生“是在浪费人力物力”的偏见;更有很多老师对实践教学存在误区,认为理论上的完整就可以取代实践课,都导致我国现存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重视高度不达标。

2、实践教学的设备政策缺失

因为国家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政策强制要求高校开展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也没有设立相关的保障措施配合实践课完成,还因为全民上下在实践教学必要上无法达到统一的思想认识,再加上许多高校领导层基于资金成本甚至是学生的安全问题,主观意愿上的不想接受,都造成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设备如保障、师资以及资金等的无法到位,继而导致实践教学无法顺利开展。

3、实践教学体制不科学

协作机制不完善,教育接力环节不能完美实现,责任明确到个人很难实现。教师没有足够多的实践课经验以配合学生指导学生。更有甚者是某些学校开展了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课程,却将实践课程的最终目标定位成撰写的调查报告、社会实践材料等实践结果,完全忽略了实践课存在的根本意义,致使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课程无法得到预期的效果。

三、改善当前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的措施

1、根据自身情况,开展多形式的教育模式

现存的教育模式不符合实践课开展的需要,不切实际的教学体制需要被改革,教师们需具备挑战精神,善于打破传统,敢于创新,勇于探索多种模式的教育,并将取得良好效果的模式再次投入到教学中。采取相应的量化标准把强化实践教学作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一个突破口来抓。实现教务处、学生处组织的一体化协作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发挥德育的功能,实现人力资源整合与资源共享,最终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标。

学校在提供一系列保障的同时加强对老师教育模式改良的督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践课内容,用相应的考核标准衡量自身,达到实践课的培养目标。实现学校,老师,学生三位一体的立体式监督保障机制,强化改革实践教学里的不科学体制,必将有效地提高实践课的效果。

2、不盲目跟风,做贴近生活的实践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学校高层和教育部门不可盲目跟风。先进的教育模式值得学习研究,然而成功的模式并不适合所有学校所有区域进行复制。应该正确定位自身,充分利用生活作为第二课堂的实践载体,并不断赋予其具有时代气息的深刻内涵思想及教育教学内容理念,提升活动的层次品位,寓教于活动,使理论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此外。在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基础上,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联系起来,科学的解读实践教学的内涵,深入剖析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真探讨实践教学相关对策,全面总结实践教学相关成功案例,最终实现高质量教学的目标。

3、加大各方面综合投入使体制不断完善,职能部门形成教育合力

加大实践,经费,师资基地,安全等的综合投入,在为保障了实践课可以顺利开展的基础上全面推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具体的操作可以如下:合理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的关系,扭转学生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的实践课不重要的错误思想;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政策的要求,在经费方面给予学校、老师、学生等支持,为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的建设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以确保思想政治实践课程的顺利实施;不断充实和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资队伍的综合素养,在真正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结合当地情况,提供给学生与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性质、特点相符合的实践教学基地,以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根据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明确责任,杜绝实践教学安全风险问题,提出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消除隐患,防范于未然。

职能部门应该加强相互间的联系,形成在教育方面的有效合力。教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辅导应该自发的加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并身体力行真正深入到学生社会实践当中,全面了解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过程中思想状况的变化,总结社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要求并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要求。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全面发挥教育的合力作用与整体功能。将实践教学与教务处、学生处、具体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实现人力资源的整合和人力资源的共享,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使社会实践课高效、有序的推进。

4、完善考评体系,明确考核对象,注重形成性考核

建立相应的量化标准来检验实践效果,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构建完善的教学的考评体系,将实践的具体细节纳入考评体系,做到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科学性、全面性考量实践课的效果。

在考核过程中施行教育部监管学校,学校监管老师,老师监管学生的层层把关模式并在考核的过程中确保责任明确、任务细化,以此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的培养,学生的创新力的挖掘,将领导、教师、学生最大化集合,最大限度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实效性成果的展现必定会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加强,其效果也必然会提高。

结束语

总之,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质量就必须不断创新实践教学理论与方法,加强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在高校领导教学管理部门的支持,各职能部门的配合下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并与专业的理论基础相结合,做到服务社会优化自身素质,实践就业高要求的过程中建立并且逐步完善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用上层文件和国家相关规定来规范和指导,将口头上的实践教育真正的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依靠实践课程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里要求的针对、时效、实效,继而培育出符合国家要求,社会要求的心智健全、人格完善、知识能力匹配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志雄.试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2]唐华清.边境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2(21).[3]魏东.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0(10).

第四篇:高校教育管理社会化路径及对策论文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正在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并开始尝试使用“社会化”的模式,来作为新的高校教育管理形式。本文将以高校体质社会化的分析为切入点,通过对社团、后勤、公寓、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网络、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社区等七个方面的社会化管理方式展开详细的论述,进而探索出“社会化”高校管理开展策略以及途径。

关键词:实践活动;社会化;社区;教育管理

为了提升学生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保证学生毕业之后可以顺利融入到社会之中,国内各大高校一直在对自身的教育模式与管理模式,进行着不断的调整和完善,而教育管理社会化这一模式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为了对学生进行更好地管理与服务,高校工作者必须要探索出符合本校实情的社会化高校教育管理途径。想要达到这一目标,各高校必须要对体制社会化进行全面的了解。

一、高校体制社会化

自上世纪起,我国高校一直在对自身的教育管理体制进行着改革,形成了中央与省级政府两级管理的新模式,而进行本次体制改革的主要手段,就是“共建”。为了保证共建工作的顺利实施,中央以及地方都加大了对高校教育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并在学生公寓以及校园网络等方面的社会化改动,提供了多项优惠政策与扶持方案。并将一些地方高校纳入到了中央管理的范围之内,形成中央与地方共同管理新模式,使这些学校的办学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实际上无论是中央直属高校还是地方高校,都是在地方进行创办的,所以地方政府必须要加大对高校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使各级领导以及社会群众都能认识到高校在本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各高校也要本着“为民服务”的理念,来发挥出自身的作用与价值。

二、高校社会化教育管理开展策略

1.社团管理社会化

(1)提高社团各项待遇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自我展示以及自我培养的重要平台,对于学生的教育与管理而言有这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社团活动也是高校进行社会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一方面要加大对社团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使高校领导以及学生够正确对待社团,并积极参与到社团的各项活动之中;另一方面要对社团活动提供更大的支持,无论是在活动场地方面还是在活动经费方面,都要加大投入力度,保证学生社团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2)明确社团价值方向高校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要在党中央决策的指导下,使学生明确进行社团活动的价值方向,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并要加大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力度,要按照校园实情形成特色化校园氛围,使学生可以在这种气氛的熏陶之下,心灵以及心智能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社区管理社会化

在对社区进行社会化管理改革时,学校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对学校社区这一概念进行充分的认识,明确社区管理模式以及责任分配方式,只要属于同一区域内,就属于一个社区,就要严格遵守社区内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生活与工作。而社区管理者也应在加大区域内部学生管理力度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社区意识,是他们也能够自觉加入到社区的各项工作之中;一方面,要对社区内的每一项活动与文化宣传进行精心的设计,要保证活动内容的积极性与向上性。同时要对社区内的硬件设施以及软件设施进行不断的完善,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社区环境;另一方面,要提高对服务与教育结合原则的重视程度,要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为学生进行服务的理念,按照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其他综合情况,来实施个性化社区服务,进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3.实践活动管理社会化

在对高校实践活动进行社会化改革时,高校首先要认识到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并经常组织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提高,像社会调查、科技支农以及支教扫盲等对大学生身心有益的活动,都应是高校实践活动的内容;其次要将社会实践活动并入到高校教学体系之中,并设置相应的学分,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可以更加自觉主动的走入社会、了解社会,明确自己在社会中想要达到的目标,从而转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还要强化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力度。想要使学生可以在高压的社会竞争环境下得以立足和生存,高校不仅要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优化,切实提高学生的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养,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拓宽学生毕业之后的生存方式,使学生能够在毕业之后运用自身掌握的各项技能,在社会中发光发热。要鼓励学生到西部分析高校教育管理的“社会化”路径及对策龙漪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3.建立科学制度体系以规范人力资源管理高校应尽快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健全及落实,规范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基层进行自主创业以及就业,而各地也应成立相应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机构,帮助大学生了解各地的就业政策以及创业扶持方案,为大学生带来更加精细化的创业辅助方案,使他们可以在当地政府以及相关机构的保护与帮助下,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更好地为社会进行回馈。

4.网络管理社会化

(1)加大互联网思想教育人才的培养力度在新时代,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随着手机以及信息网络在校园中的不断推广,各高校对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开始重视起来。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使用网络方式,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不被网络的负面属性所影响,各高校必须要加大对网络思想教育者的培养力度,使他们能够运用自身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能力,来对学校的网络意识进行正确的引导。并通过特定平台对学生定期推送健康的网络思想内容,进而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行正确的引导。(2)强化对网络思想道德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资源获取渠道,在这些大量的信息中,不仅有积极正面的信息,同时还存在着带有不良内容的信息,对于辨别能力还处于提高阶段的大学生而言,如何辨别信息的好坏、如何正确对信息进行筛选,存在着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一问题,网络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利用自身的技能,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正确的引导,强化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使校园内部形成正确的网络使用风气,为大学生提供更加适合的网络使用环境。(3)实施信息网络监督管控制度由于网络信息内容过于繁杂,单凭网络思想教育者一己之力,很难对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的监管,保证学生信息使用的健康性以及正确性。所以高校还应加强对信息网络监管的建设力度,一方面要引进先进设备以及专业人才,建立校园内部网络管理系统,进而对校园网中的信息内容进行全面的甄别,最大程度减少不良信息出现的机率;另一方面要制定科学化的网络监管制度,要在保证学生人权的前提下,对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进行合理的控制,并通过合法、正确的手段,来阻止校园内部网络暴力以及不正当网络操作的发生。并要结合网络思想教育工作,通过及时沟通以及正能量信息传播等形式,对网络不良现象进行正面的阻击,形成正面的舆论导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保证校园内部网络始终处于一片“净土”之中。

5.后勤管理社会化

(1)正确选择后勤管理方式高校后勤工作涉及到的方面较多,作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一部分,该项工作自然也需要进行社会化改革。目前高校通常会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实现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第一,“横向联合”。这种模式主要是指,在同一区域内的各所高校会结成合作联盟关系,形成统一的后勤服务体系,来满足每所学校对于后勤方面的需求。第二,“主体分离”。这种模式也被称之为外包模式,即,学校不再负责后勤方面的服务与管理工作,而是通过外包的方式,将这部分工作交与社会力量,由其对全校师生开展后勤服务,学校只是从中起到监督与方向性指导的作用。第三,“联办模式”。即学校和社会进行合作,共同进行后勤工作。双方之间会按照协议,来对自身的责任与权利进行明确,并严格遵守协议进行各项工作。这几种模式都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以及问题,所以各高校不可直接套搬套用,而是要按照学校后勤工作的实情,来选择与本校实际情况相符的后勤管理模式,并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确保后勤各项工作的高质量开展。(2)借鉴企业管理形式实施后勤服务外包制度时,学校必须要建立配套的后勤管理机制,才能确保外包工作的顺利实施。学校可以借鉴企业管理的方式,来对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个体或公司进行约束,是实行企业化的后勤管理新模式。一方面,高校要与后勤经营单位就各自的权限以及义务达成一致,并使用书面的形式进行明确;一方面高校教育要赋予经营团体一定的权利,降低对后勤工作的掌控度,允许对方在一定范围内自由进行管理;另一方面可以实施后勤管理竞争制,使一些具有实际能力的团队相互进行竞争,而高校则按照“择优”原则,对后勤团队进行选择,以提高后勤的工作水平,带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社会化改革步伐。

6.公寓管理社会化

(1)设置统一管理方案,实施公寓管理新体制在对高校公寓管理实施社会化改革时,作为公寓管理主要领导者,高校各院系领导必须要对自己负责的公寓区域进行实地调查,并对每栋学生公寓的各项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将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制定出统一的公寓管理方案,并对每位领导人在管理工作中的权责进行明确,要求管理者不仅要对学生公寓进行全面的管理,同时还要在公寓管理工作中,将教育管理内容渗透到工作之中。同时要通过公选的方式,选出优秀学生代表来参与到学生公寓管理的工作之中,并可让他们参与对现行的公寓管理制度进行改革,让学校能够听到学生的“心声”,切实掌握学生的实际需要。此外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络,建立公寓管理平台,在平台上,管理者不仅会设定学生直接反馈区域,使学生能够及时将自身的需求与建议告知管理者,方便管理者及时对公寓管理方案及时进行调整,同时还会定期对公寓管理情况进行更新,进而将公寓管理工作与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2)加强学生自我管理与服务意识对公寓进行社会化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好地生活环境,服务的对象就是学生。但管理者必须要认识到,仅靠自己的力量很难对学生进行面面俱到的管理,必须要将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带动出来,使他们能够在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出主人翁意识,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公寓管理之中,甚至是其他学校内部的管理之中,真正将学生的建议融入到学校各项工作内,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更加人性化、高效化。

7.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

(1)责任意识教育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之前,基本都会受到家庭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独立思维意识较为薄弱,在责任承担方面也缺少一定的担当,这一点对于学生的性格形成而言是十分不利的。而在教育管理社会化之后,学校提高了对学生这方面教育的重视程度,开始逐步利用高校这个小的“社会环境”,来对学生的独立能力以及责任意识进行培养。同时会在坚持平等原则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他们摆脱以往只按照喜好来进行选择的习惯,让他们学会为自己的选择以及自己的行为进行负责,能够养成思考的习惯,避免盲目、冲动的事件发生。此外还要建立严明的奖惩制度,对于认真负责的学生,学校与老师要及时对学生的正确行为进行表扬,但对于做错事情的学生,老师要在保护学生自尊的原则下,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批评与惩罚,避免学生产生侥幸心理,进而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责任观,成为一名有担当的人。(2)法制意识教育国家出台相关法律的目的,就是为了对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以及人身安全进行更好地保护。但由于学生的学习环境以及生活环境较为封闭,学生虽然可以通过网络等途径,对法律的具体条例进行了解,但整体法律意识以及详细的法律保护方式了解程度较低,所以学校在加强对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同时,也加大了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期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法律观,正确使用法律武器对自身进行保护。高校老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提高学生对于常规法律的认知程度,同时还要对学生的法制观念以及法律意识进行培养,使他们学会法律法规的正确使用方式,使他们能够在维护好自身权益的同时,也能有效使用法律来保护别人,成为心系社会的合格公民。此外还要加大对学生合法意识的培养,要告知学生触犯法律的严重后果,使他们能够自觉遵守法律,不做违法乱纪之事。(3)消费意识教育与以往相比,现代大学生的生活水平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其具有的消费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但由于大学阶段的学生还处于青春期后期,部分学生的消费观还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诱惑,而购买一些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形成不良消费习惯。为了解决学生这一思想问题,高校可以从三方面入手对学生的消费意识进行更正: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理财意识,使他们能够学会制定每月消费计划,可以在支付一些必要的开支之后,可以合理对剩余费用进支配;一方面要对学生的消费观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按照自身的实际需要,购买适合的商品,避免学生出现盲目消费以及无用消费的事件,使学生的消费观念更加健康化;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学生节约意识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摈除攀比心理以及虚荣心理对自身的消费观的影响,从容对待与其他人之间的经济水平差异,降低贫富差距对学生自身消费观的影响。综上所述,实施“社会化”的高校教育管理,对高校的办学模式以及学生的管理教育而言都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因此高校必须要对自身的办学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针对各个环节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高校教育管理社会化途径,进而成功带动高校教育管理的改革,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高校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杨瑞.高等教育管理社会化的本质诉求与实施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6(2):63-65

[2]周元春.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社会化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6):221-222

[3]康凯.高校教育管理的“社会化”路径及对策[J].南京社会科学,2014(12):136-140

[4]谢瑞军.高校公寓社会化后的学生教育管理[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100-101

[5]陈清华.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途径——构建高校与社会双向参与结合机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5):58-60

[6]王初薇,李金永.基于社会化网络的高校教师教育知识管理系统构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7):43-45

[7]李磊,季绍文.浅谈社会化视域下的民办高校学生管理[J].昭通学院学报,2013(2):81-85

[8]田建伟.高校学生社团过度社会化问题及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2(2):73-76

[9]黄箭,戴春平,刘宇,罗士俐.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实现途径[J].中国西部科技,2008(13):64-67

[10]王剑娇.对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问题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4(9):48-49

[11]张伟英.社会化是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方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33-134

第五篇:新疆高校思政教育主体目前存在主要问题原因和对策

新疆高校思政教育主体目前存在主要问题原因和对策

【内容摘要】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是制约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因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提高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举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缺失表现是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需求被动化,参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动机功利化,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态度消极化。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强烈的主体意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学生主体性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呆板陈旧。激发学生主体性的对策,须茸重学生主体地位,强化主体性教育;优化和改进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赋予高校思想欢治教育以时代新内容;切实提高政治理论课教师理论教学与实践育人相结合的能力,促进教师主体性的合理发挥;科学构建评价体系,促进教育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关键词】新疆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

问题

对策

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育乃自我教育。”教育家叶圣陶则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不教育”不是放弃教育,而是通过自我教育达到非被动教育的状态。自我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实现培养人才的有效手段。大学生自我教育是指大学生为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自觉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是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目标进行的自我培养活动,也是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条件。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是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笔者一直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曾对大学生品德教育现状进行过一项调查,学生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满意率仅为36.65%,有44.75%的学生将这门课排序在教学内容需要改革的第一位置。可见,高校道德教育的成效并不为广大受教育者所肯定。因此,借鉴主体性哲学和主体性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构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以此促进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展和弘扬,主动进行自我教育与自我完善,同时也充分调动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和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无疑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主体性的含义及重要性

(一)大学生主体性的含义

所谓主体性,就是指主体在同客体的交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功能特征。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现代人素质的重要特征。弘扬人的主体性,增强人的主体性品质与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主体性是主体的本质或属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自觉、能动和创造的特征。”从完整的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包括两方面:施教过程和受教过程,二者合为一个完整而统一的有机体。在施教过程中,教育者是主体,发挥主导作用,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学生为客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受教育者的影响产生思想品德方面的变化。在受教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把握着接受教育内容的主动权,使教育者根据其反映改进教育内容和方法;而教育者则成为客体,受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程度制约。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各为独立主体并互为客体,以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相联结,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要求:必须遵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规律,充分引导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只有主动地、自觉地接受了经由教师传导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才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品德意识,并通过消化和吸收,并外化为自己的行为表现。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学生主体性,指的就是学生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发挥的主观能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二)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

目前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目的是要把外在的社会要求转化为大学生自觉学习提高的内在需求,“使学生主动认可教育目标,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汲取教育内容,并创造性地加以内化,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同时能动地反作用于教育者,影响教育者,做到教学相长,最终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1.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主体性是人全面发展的内在尺度,体现着人全面发展的程度和水平。在教育教学这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只有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得到发挥,才能完成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外—内—外”的一个过程;只有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得到发挥,才能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2.有利于更新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道德教育为重点,这是确定无疑的。但客观情况在变化,其思路也应作相应更新和调整。当今时代,新疆高校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着世界政治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的冲击,面对一群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年轻人,不能简单地局限于运用以往老一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而应该让学生更多的参与进来(如开展学生社团工作、学生干部、担当校园网的建设与维护工作等),让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找到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位置,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同时,学生主体性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也会调动教育者的主体性,从而形成一种双向良性沟通循环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一)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缺失的表现

1.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需求被动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真正达到教学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能否真正切实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能否把教育内容主动吸收并内化。从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过程和结果来看,目前学生的学习热情偏低,存在着消极应付的现象。眼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上以传统的“三基”(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授课的主要内容。在课堂上表现得非常被动,在课堂上表现出极大的思维惰性,仅仅是被动地坐在教室里“听”课,老师讲什么内容并不重要,考试能够通过就可以了。因此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一种为完成学校规定以期顺利毕业而应付了事的差使,学生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参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动机功利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人发展,处于这样一个社会转轨时期,大学生面临着多元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淡化、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例如目前一些大学生把“等价交换”等调整市场经济运作的法则用来指导自己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在参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功利性:对待学校党团组织开展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待作为必修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果没有一定的物质利益或精神奖励作为交换,看不到所谓的实实在在的“好处”,部分学生就抱以费时、费力、不划算的心态予以拒绝,或者消极对待敷衍了事。甚至在对待人党这样严肃的原则性间题上都摇摆不定,人党动机也表现出功利化。

3.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态度消极化。教育者要对大学生施加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不仅仅要重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之类的客观因素,还要更多的关注大学生内心对待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这一重要主观因素。因为只有有效的将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个人意识,大学生才可能将思想政治教育施加的影响外化为言行举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才算真正地达到。但是,不少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片面误解,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等于枯燥理论的强硬灌输和反复说教,讲的一套套都是“假”、“大”、“空”,跟自己不相关,没有多少现实意义,学或不学、听或不听都无所谓。因此,在接受的态度上表现得相当消极。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缺失的原因

1.学生缺乏强烈的主体意识。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需求被动化的表象之下所反映出来的,是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地位的迷失和主体意识的缺乏。培养和弘扬学生主体性不够,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建构学生的主体素质和主体人格的教育尚未充分实施。

2.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学生主体性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参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动机功利化的表象之下所反映出来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学生主体性的作用发挥不到位。就课程设置而言,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时效性不强、教材体系不尽合理,不仅让教师大为头疼,学生也感觉虚空,整个授课过程味如嚼蜡、意味索然。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呆板陈旧。创新工作思路是搞好思想教育工作的基础,陈旧的工作思路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少升级和活力的根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缺乏创新意识所带来的影响,就是在广大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挥之不去的呆板印象。古董呆板的事物对他们而言缺乏吸引力,其接受态度消极也就不足为奇了。大学校园里人尽皆知的“马列老太”就是古板陈旧的典型象征,反映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部分看法。

三、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激发大学生主体性的对策

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作为切人点去思考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既符合现代教育理论,又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提高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强化主体性教育

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体性,教育者必须把握好主导作用发挥的尺度:过度发挥可能会抑制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充分则不能引导学生主体性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教育者既要注意发挥主导作用,更要注意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首先,教育者应更新观念,明确目标,真正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在工作中遵循“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原则,以科学、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其次,教育者应认真研究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强化大学生主体性教育,有效激发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紧密结合。

(二)优化和改进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努力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首先应该大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这是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前提。只有切实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才能使思想政抬理论课教学有稳定的基本保障;教师主导作用的合理适度发挥,从而让学生主体性有足够的施展空间。

其次要改革教学模式:在研究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认识、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之上,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模式和新方法;从实际情况出发,克服以往“一刀切”、“齐步走”的弊端;丰富教学内容,在少而精的前提下,关注社会实际,运用生活中真实鲜活的事例予以引导;通过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拘一格,大胆创新,采用新颖活泼、为广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去充分调动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

(三)赋予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时代舒内容

创新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动力,是开拓工作新局面的基本方法。面对工作思路创新意识缺乏的现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努力消除思想政治教育给人呆板陈旧的印象,本着求实创新的原则去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思维。

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全局上、战略上谋划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以实现“四个拓展”为重点:(1)由单向性向多样性拓展;(2)由偏重灌输向注重渗透拓展;(3)由居高临下向深人基层拓展;(4)由单一层次向多层次侧面拓展。本着民主原则和疏导方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变革让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地走进学生,让学生真正找到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回归。

其次,要特别注意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深人开展社会实践,大力建设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有机结合起来,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文化活动之中。

再次,要开拓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新领域,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教育阵地。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扩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同时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与管理,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极大地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

(四)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论教学与实践育人相结合的能力,促进教师主体性的合理发挥

调整教学内容,确保内容上的与时俱进。要及时调适其内容,将最新的理论观点和思想补充进来,使其内容具有时代感,增强其感召力。创新教学方法,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发挥。具体说来,可以采用(1)激励指导与主体参与相结合;(2)理论讲授和讨论辩论相结合;(3)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4)自律和他律相结合。

(五)科学构建评价体系,促进教育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第一,重视评价标准的生成性。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或是写论文,或是考试,但不管是那种形式都应当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在内外环境不断变化,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相对地表现为动态特征。因此评价标准需要设计者随情境变化而变化。同样,主体性道德实践教育的经验也是不断生成,不断变化着的,如果评价的标准固定不变,就会丢失许多有价值的信息,甚至会产生错误的信息,误解评估的对象,丧失评价应有的功能。

第二,强调评价的多元主体取向。主体性的道德实践活动强调评价是管理者与教师、学生等主体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他们中的每一个主体对实践活动都有自己的认识与理解,评价过程应该是他们平等对话的过程,评价的标准是与他们达成的互识与共识。

第三,强调全景评价。多元主体性道德实践教育的全景评价即注重整体评价,全景评价要求对教育活动进行全方位的立体透析。例如既要从认知方面去评价也要从情感、行为方面去评价;既要对活动组织条件、道德内容评价,也要对师生评价;既要评价教育目标、教育途径、教育组织,也要评价教育实施;既要着眼于多元主体之间的共识,也要注重多元主体之间的互识。总之,开展评价时,要避免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第四,注重发挥评价工作的综合功能。通过评价道德实践,教育者得以将原先设想的教育目标、内容及方法等与德育选评中的实际情况加以比较,从而根据反馈的信息对其作以调整,求得目标的最终实现,形成实践、评估、研究、反馈、再实践的良好循环态势。学生作为道德实践的主体之一,通过所反馈的信息亦可找到提升的根据,并从内心深处为自己所作所为的道德实践训练与成果得到了认可,而充满幸福感并激发出再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借助于德育评价,鼓动受教育者开展自我评价,实际上也是自我再教育过程的有效实施。

总之,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形势下拓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思政教育的基本原则。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者应注重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关注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服务他们的成长需求。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尊重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育活动的思想引领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要把学生的呼声视作最需要倾听的声音,把学生的困难视作最迫切解决的问题,把学生的信赖视作最值得追求的情感。在实际工作中关爱学生,用真心实意来贴近学生,最终从情感上赢得学生,从而提高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大学生正值生理和心理渐趋成熟的时期,往往具有较强的主体参与愿望,但却缺乏科学有效的实际参与行为,主体意识在行为层面的表达还有待加强。而实践表明,学生的主体性在思政教育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成为教育活动的主角。这就需要学生工作者由“教育者”转变为“引导者”,引导学生以独立自主、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其中,将内在的参与愿望转化为外在的参与行为,将主体意识所具有的能动作用,转化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强大动力,在参与中实现自我全面发展。

下载浅析高校公寓管理社会化给学生思政工作带来的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高校公寓管理社会化给学生思政工作带来的问题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生管理问题及对策

    嘉应学院学生管理问题及对策 徐冰琪 政法学院094班 2090726110 摘要:嘉应学院是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嘉应学院在学生管理上有许多可取之出,但是问题也不少。首先,它延袭了传统......

    浅析学生管理问题及对策

    浅谈辅导员工作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时光飞逝,一年前,很荣幸经过层层选拨能被留下;一年后,同样很荣幸能够跟大家一起分享如何解决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学生管理工作能......

    公寓五学生思政助理 本学期工作总结(五篇材料)

    思政助理工作总结 回望过去的这学期思政助理工作,有收获,有喜悦,也有不足。但不管怎么说,在工作上我收获了宝贵的如何与人交流及管理好思政助理这个团队的经验。在过去的一个学......

    提升高校思政工作专业化水平

    提升高校思政工作专业化水平曹宁华一、专业化视野下的高校思研工作1、加强科研是实现高校思政工作专业化发展、提高队伍建设水平的必然趋势  制度条件:准入,聘任,培训,考核,奖惩,......

    走出高校思政课堂吸引力问题误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但目前社会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现状及效果的认识存在普遍误区,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吸引力......

    高校思政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探讨

    摘 要:高校思想 政治 教师专业化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 实效性的关键所在。近年来, 中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状况有所改善,但整体上仍存在较多 问题 。从根本上解决好思想政治......

    浅谈面对“90后”大学生,高校思政工作之对策(共5篇)

    浅谈面对“90后”大学生,高校思政工作之对策 【摘 要】“90后”泛指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生的我国公民,他们当中的大学生如今已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主力军。因此,探索“90后”大学......

    高职学生思政工作发言稿

    尊敬的专家: 下午好!我是来自旅游系的辅导员郭威。目前我系共有高职生127名,按照学院《政治辅导员(班主任)工作条例》规定配备专职辅导员一名。其中05高职综合班17名,07高职班34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