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党校办学机制建设问题研究(正稿)
加强党校办学机制建设问题研究
中共博州党委党校课题组
州县党校办学体制改革以后,为了探索建立一套与新任务、新体制相适应的党校办学机制,按照州党委组织部和州党校的总体部署和要求,课题组对全州党校机制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调查过程和结果
(一)调查过程有四个特点:
一是调查时间长。这次对我州党校机制建设情况的调查,自2011年3月底成立党校机制建设调研组始,至今,历时数月时间。整个调查工作先后经历了准备阶段、调查阶段、归纳整理阶段和撰写调查报告阶段共四个阶段。二是调查覆盖面广。本次调查覆盖了州内外党校及系统外等方方面面。三是调查程度深。调查过程中,先后召开了4次座谈会,就相关事宜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许多重要共识。同时,课题组还专门或随机对各层次各方面的干部教师进行了个别访谈。四是调查可信度教高。调查中,相关同志对党校机制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建议,发现了一些建设性的做法和建议。因此,本次调查对正确认识我州党校机制建设的现状,对进一步理清我州党校机制建设的思路,有重要的价值。
(二)调查得出四个结论:
一是党校功不可没。调查表明,党校在博州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积极发 挥干部培训主渠道作用,2008年至2010年,州县党校举办各类培训班87期,培训干部和党员11769人次。二是发挥阵地和熔炉作用,为博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三是县乡党校坚持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不辱使命承担社会责任,为构建和谐博州做出了积极贡献。二是党校软硬件建设不平衡。既存在校际的不平衡,也存在校内的不平衡,还存在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之间的不平衡。比如州党校办公楼是一个建于70年代末不符合抗震要求的危楼;没有适用于新教法的专门教室;没有学员宿舍、没有电脑培训室,不具备学、练、吃、住一体化的学习培训条件,教师用的是2005年当时配置最低的电脑。博乐市、温泉县党校有校无园;有的楼房盖起来了,但内部设施或人员没跟上,影响了功能的发挥。教学基地建设滞后,几乎没有此方面的投入。三是党校作用呈弱化趋势。调查显示,我州党校建设中最严重的问题,是党校作用呈弱化趋势。一是党校的总体职能作用被弱化。由于重经济增长、经济指标、眼前收益,轻全面发展、人力资源、整体效益的现象比较严重,党校近年来处于边缘和冷落的境地。现行《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关于党校 “是党委的重要部门”的规定,在实际工作中难觅踪影;干部培训计划制定和执行不严甚至没有规划,随意性大。二是调研咨政作用被弱化。现实中,重大调研活动尤其是事关州县发展大局的调研活动很少安排州县委党校参与,党校“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职能和作用几乎被遗忘了。三是培训管理被弱化。没有形成的一整套系统、严格、可操作性强的教育培训工作的检查、督促、考核、奖惩等制度,干部培训工作中还存在 部署任务多、抓落实不够的现象;没有形成公认的培训质量评估体系,对培训质量的评价通常是采用考试的方式来结业;培训与使用结合不紧密,存在培训与使用相脱节现象。“不训不晋,先训后晋,晋训一致”的制度没有形成。四是党校队伍状况堪忧。党校专业队伍建设困难多,队伍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知识结构问题突出,年轻教师进不来,老教师没干劲;行政管理人员政治待遇低,优秀干部长期得不到提拔使用;党校教师没有挂职锻炼机会,理论联系实际难以落实;人员流动十分缓慢,直接影响到队伍的新陈代谢和整体活力。乡镇业余党校大多没有明确的兼职工作人员。
二、办学机制的含义
(一)办学机制的概念
对机制的本义可以从两方面来解读:一是机器由哪些部分组成和为什么由这些部分组成;二是机器是怎样工作和为什么要这样工作。
把机制的本义引申到不同的领域,就产生了不同的机制。如引申到办学领域,就产生了办学机制;引申到社会领域,就产生了社会机制。
理解机制这个概念,要把握两点:一是事物各个部分的存在是机制存在的前提,因为事物有各个部分的存在,就有一个如何协调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问题。二是协调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一定是一种具体的运行方式。
办学机制就是以一定的运作方式把办学的各种资源有机联系起来,使它们协调运行而发挥作用。
(二)办学机制的功能划分
激励机制是调动办学活动主体积极性的一种机制;制约机制是一种保证办学活动有序化、规范化的一种机制;保障机制是为办学活动提供物质和精神条件的机制。
(三)办学机制以什么为载体
机制的建立,一靠体制,二靠制度。通过建立适当的办学体制和制度,可以形成相应的办学机制。在机制的形成上,制度的作用更加直观,如:用人制度、激励制度、约束制度等。办学机制的构建要特别重视人的因素,体制再合理,制度再健全,执行的人不行,机制还是到不了位。
三、积极构建五项办学机制
(一)构建党校工作保障机制
要强化党委办党校意识,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党校工作的领导,保障党校事业科学发展。一是明确党委领导主体的基本职能。《党校工作条例》规定党委对党校的领导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内容:传达中央和上级党委的重要决定,把党校工作纳入党委整体工作部署和党的建设总体安排,定期研究解决党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问题,并进行督促检查;制定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参加党校培训轮训的政策,把干部的培训和使用结合起来;配备、考核党校领导班子;建立健全党政负责同志到党校讲课、作报告和同学员座谈的制度;发挥党校在党委和政府决策中的思想库作用;协调有关部门支持党校工作,为党校提供必备的办学条件;定期召开党校工作会议,交流经验,部署工作。二是 把党校建设纳入党委整体工作部署。加强对党校工作的研究,认真谋化党校发展,精心制定党校发展规划,把党校工作纳入党委整体工作统筹安排。党委常委会要定期研究党校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及时解决党校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三是兼任校长对党校人员实行下管一级。与当前各级党校培训对象下管两级的体制相适应、相配套,兼任党校校长的党委组织部长,对党校人员的领导和管理要实行下管一级,暨管理到二级机构负责人的配备和高级讲师的使用,而不是只管理到常务副校长一人即止,或者就委托常务副校长一人去管理全盘。四是建立党政领导干部到党校讲课、作报告、与学员座谈等制度。党委主要领导放下身段到党校讲课、作报告、与学员座谈对提高党校地位、强化党校职能、优化党校教学作用十分重要,应建立州县党政一把手每年到党校讲两次课的制度。五是要加强党校领导班子建设。从党的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从创建一流党校的角度出发,选好配强党校领导班子。六是建立党校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地方财政要把党校工作所需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增长而逐步增加,确保党校教学、科研、建设和发展的资金需要。对改善党校办学设施资金,应着眼长远、系统规划,每年集中财力解决一所学校。忌撒胡椒面。干部教育培训经费应适当集中,统一使用,以便资源共享,发挥集约效应。
(二)构建州县党校教学统筹机制
全面整合全州党校系统教学资源,以提升县级党校办学质量和效益为目标,建立地县党校教学统筹工作机制,实现教学业务“六方面 统筹”:一是统筹教学计划。州党校会同分校根据干部培训需要,精心设计培训项目,统筹制订各分校年度培训计划和具体方案。二是统筹班次学制。科学统筹设置各分校班次、课程、学制。研究实行州县党校一张“大课表”制。三是统筹教学内容。着眼于提高干部能力素质,以培训需求为导向更新培训内容。四是统筹教学研讨。州党校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博州党校系统校(院)长会议专题研究培训工作;州党校每年举办二次以上全州党校系统教研活动,普及新理念、交流新思想、推广新教法;充分发挥学科组作用,深化教学研究和探讨;每年确定若干调研课题,统筹组织专题调研,加强课题建设和评比,拿出理论成果,提升科研水平。五是统筹师资调配。继续完善优秀教师资源共享机制,加大师资统一调配力度,统一安排教学。实行党校师资在全州党校系统专题课程申报和竞争制度,继续推行优秀专职教师、兼职教师跨校授课。必要时可以打破州县界限,教师实行无校籍管理、按学科需要配置。六是统筹教学评估。改革现行的教学考核办法,建立全州统一的评教、评学、评管“三位一体”的综合教学评估体系,将评估结果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做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优。通过实施以上六方面统筹,把地县党校办学体制改革引向深入。
(三)构建专业队伍培养、使用机制
要按照“提高素质、改善结构、合理流动、稳定骨干、培养后俊”的要求,把人才队伍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一是全面的人才培养机制。既要重视提高教职员工的整体素质,又要重点抓好教研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既要通过制定培养规划,派到上级党校或普通高校进修、教学科研一线锻炼等途径提高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又要采取挂职锻炼、社会调查等措施增进对改革发展实践的了解,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要经常性开展业务交流活动,组织教师互相听课、评课。同时,加强横向联系,安排教师到外地兄弟党校观摩学习,取他山之石,攻自己之玉,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要重点抓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同时注意发挥中老年教师的经验优势和传帮带作用。特别是要落实和提高县级党校教师进修经费,给他们进修和实践锻炼机会;要鼓励和保障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精力用于钻研业务,提高教学水平。二是战略的人才引进机制。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有计划分步骤地完善专职教师师资结构和学科结构,解决师资不足、学科不全、骨干教师工作负担过重,无暇从事调查研究的问题。组织人事部门要为党校引进优秀人才和急需人才开绿色通道,积极引进有志于党校教育事业的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党校队伍。三是外聘教师动态管理机制。探索建立区域性的干部教育师资库,实行外聘教师动态管理,在加强自身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充分利用校外人才资源,增强党校师资力量。重点应让一些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较深理论功底的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不断进入到党校兼职教师的行列中来,要进一步落实党政领导干部定期到党校讲课制度。要用市场原则激励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到党校上课的积极性。四是以人为本的用人机制。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和改进对党校教师的管理,充分保障各项待遇的落实。大力营造“凭劳动赢得 尊重,让知识成为财富,为人才搭建舞台,以创造带来辉煌”的浓厚氛围,充分调动现有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探索党校教师干部与党政机关干部“双向交流”的机制。党委要把党校干部流动纳入整个干部队伍建设统筹安排,加大党校与其他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干部交流力度,注重从党政部门选拔优秀干部到党校任职,增强党校干部队伍的活力。要特别关注党校干部的交流使用,加大党校干部对外交流力度,切实改变党校干部“出生入死”的状态。
(四)构建严格完善的培训管理考核评价机制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能否取得新的突破,培训管理考核评价机制创新是关键。第一,要加强宏观管理。一是按照党管干部的原则,使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协作配合,才会保证管理体制更加完善,更好地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二是制定好干部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对干部培训的计划、环节、教学等工作的检查力度,做到及时反馈,逐步形成对办学行为和教学质量的监督机制和评价体系,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三是按《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建立考核和激励机制。将干部的教育培训情况作为干部考核的内容和任职、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组织(人事)部门在干部年度考核、任用考察时,应将干部接受教育培训情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四是严肃干部调训纪律,实行点名调学制度。坚决做到凡是确定的调学名单,无特殊情况不得变动;凡是参加培训的干部,不得安排学习以外的出差;真正做到干部培训期间与单位工作脱钩;五是加强对学员的教育管理,实行组织部门派员跟班学习、考察制度,培训结束时,要对学员进行严格的考试考核,并将考核情况记入培训档案。第二,加强监督和业务指导工作。《党校工作条例》第十一条规定:“上级党委党校负责对下级党委党校进行业务指导,包括:
(一)对下级党委党校执行中央有关党校工作的方针、政策的情况进行调研,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对下级党委党校的教学、科研、师资培训、信息化建设等进行调研,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三)制定科学的办学质量评估体系和办法,与有关部门共同对下级党委党校工作进行评估;
(四)中央党校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党校对下级党委党校的教材编写、科研课题立项、学科建设、学位评定等工作进行协调和指导;
(五)定期召开下级党委党校校长会议,沟通信息,总结经验,研究工作。” 以此为依据,州党校要会同有关部门,对分校办学能力、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每年进行一次评估,探索建立以“对照整改、定期检查、综合评估、评比通报”为内容的县(乡)党校检查评估机制。做到以评促建,促进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改善。以评促管,促进教学科研水平显著提高。以评促改,促进具体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以评促训,促进干部教育培训全面提升。把干部教育培训作为检查评估的关键内容和落脚点,着力提高培训的质量效益。第三,组织部门和党校都要重视对学员考核考评。一是严格教学管理,严格把好“考学关”和“评学关”。要硬化考试程序,考试不只是做做形式,走走过场,要来真格的。实行严格的结业考试或素质测试,并把真实的成绩公布于众,凭过硬的成绩才能结业,真正让每一个参训者不只是“认认人、串串门、养养神”,使干部学习之弦不松,动力不减;通过建 立干部培训期间的“学风档案”,如实地把学员的学习情况记录在册,供组织部门参考。建立较完善的学习成绩考核考评制度。二是完善干部学习培训的考核评价机制。完善学员学籍、考勤、考核制度,全面考核学员的学习态度和表现、理论知识水平、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情况,对中青班等重点班次学员要重点、全面考核并将考核情况向学员单位反馈。组织部门要参与指导对学员的考评工作。三是改善培训过程管理。配合自主选学平台建成,将以考试成绩为主的单项考核,改变为以“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质量=培训学分”为主的综合考核,规定必修学分60分,选修学分40分,奖励学分30分,共计130分,建立干部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将领导干部年度参加的组织调训、自主学习、学习纪律、学习成效等折算成学分。以学分制改革打破学习的时空局限,采取以集中培训和网上学习相结合的双轨制。
建议成立博州党校系统教育研究会。一方面要以已经积累的丰富经验为基础,对党校教育最为基本的带有规律性的一些认识进行总结和概括;另一方面,要加强党校与国民教育高校、党政机关不同的特点的比较研究。提高对党校工作的性质和任务的规律性认识。
(五)构建高效人文的行政后勤管理工作机制
着力解决在行政后勤等方面与现代管理理念和现代服务保障不适应的问题。服务保障工作的高效、稳定与和谐,事关党校干部教育事业能否又快又好发展的大局。建设一流党校,就要坚决贯彻从严治校、从严施教、从严管理的方针,切实做到校风学风建设明显加强,不断提高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水平。为此,一要严格校 风学风,严格学员管理。要把学校管理与自我管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以管促学,以学促管。二要加强机关党的建设,加大机关作风效能建设力度。从上到下,加强整体观念、大局意识的教育和引导,牢固树立纪律意识,使党校形象我的责任的理念深入人心,从而营造团结向上和谐温馨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党校人的精神状态。要抓好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抓好学习型机关建设的打造,最终达到全体教职员工自觉形成“党校是思想行为的净土,必须树立一种正气,党校是育人咨政的圣地,必须有团结向上的风气”共识的目标。三是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进一步深化后勤服务的社会化、规范化改革。建立高效的行政后勤管理体制,建立既符合党校教学规律需要又符合党校实际的社会化管理的运行机制。尤其是创新理念,将提高行政、后勤管理的精度和服务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提高行政、后勤服务教学、科研这一生命线的保障能力。四是要将制度、机制创新工作牢牢抓在手上。重点是梳理、修改、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努力探索建立健全促进创建一流党校的体制。要将建立健全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的一系列规章制度的落实做为重中之重,从而保证争创一流地州党校目标的全面实现。
我们知道,任何有机体的机制通常是依靠多种方式、方法共同起作用的,不同于一般的方式、方法可以单一起作用。我们只有建立完善的系统化的并能够不断自我纠错的机制,才能使党校建设稳步发展,保持长久的活力。
第二,要坚持正确的科研方向,着力解决科研实力、质量与党校作为党委、政府“智库”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科研是党校的基础,建设一流党校必须要坚持科研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服务,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服务的原则。一是要围绕服务大局,明晰主攻方向,做为县级党校的科研工作重点应放在“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上”。这也正是党校科研工作的活力之所在。为此,要围绕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与当地有关产业办公室、党委、政府政策研究机构和相关工作部门的紧密联系配合,选准决策服务的突破口,按照“不做大,要做专”,即要深、要实、要细、要专、要有用的原则深入调研,同时切实抓好成果提炼这一关键环节,最终要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某一方面的具体思路、方法和措施,从而真正发挥党校作为党委、政府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二是要加强学科建设。要根据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新要求和学历教育全面收缩的新情况,调整优化教研组织结构、人员机构,增设研究部门,整合研究力量,着力培养选拔研究型人才,着力培育学科带头人。三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激发教研人员的创造性。要积极鼓励有条件的教师按自身学科发展方向到国内各院校培训,积极鼓励教师参加高层次学术活动,要积极争取组织部门的支持,定期安排科研骨干、中青 年教研人员到基层挂职锻炼和携带课题到基层挂职研究。四是要加强组织领导,确立党校科研的基础地位,转变科研的发展方向。要加强对科研工作的宏观协调和管理,从组织领导、整体规划、科学管理、统筹协调这四个方面入手,在创新科研平台、经费投入、专业化培训等方面施以精心安排和部署。
创新培训机制
党校的“主业”是干部教育培训,党校的“生命力”在于干部教育培训的不断创新。过去五年,我区在干部教育培训方式方法上,积极探索并形成具有江津特色的两段式、并列式、互动式、对比式、递进式五种培训方法。去年,针对区县干部教育培训中出现的考核方式单项、培训形式单边、培训内容单薄、学习空间单一的“四单”问题,在重庆市率先开展了干部教育培训学分制改革。
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给干部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级党校是干部培训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必须适应干部培训数量特别是培养目标等方面的重大变化,树立新的办学理念,探索新的办学思路,搞好自身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干部培训工作的新要求。
由提高学员的理论素养为主向提高素质与能力并重转变 这些年,各级党校大力开展以理论和现代化建设必备知识教育为主的素质培训,大多数领导干部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今后,还要不断深化理论和岗位必备知识的教学,但更紧迫的是在“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党性修养”的教学布局中进一步突出能力教育这个重点,将理论与实际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各个方面作出新的调整:一是将执政意识、执政能力的教育贯穿于各个教学单元,并且增加执政能力建设专题的比重。二是理论教学不只看重“量”,而是强调“准、精、深”,要求有新语言、新思路、新材料、新观点,贴近学员的工作和思想实际,致力于培养学习理论的兴趣,增强获取理论的本领,养成运用理论的习惯,提高宣传理论的水平,强化创新理论的能力。三是全面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首先是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就是根据不同班次学员的特点确定教学课题的研究方向、教学内容、授课方式,打破学科界限,组建课题研究小组,进行集体研究,其最终成果作为教学专题的教案。还要大力推广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教学方式方法,让学员在具体案例中学会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在体验中领悟工作方法和艺术。
由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为主开展培训,向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与学员的实际需求开展培训并重转变
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培训,是由党校的性质和定位所决定的,也是能力培训的要求。三是动机和动力多元化。学员来党校学习,有的确实是来求知、“充电”,有的却带着其他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必 须牢固树立以学员为本的思想,根据各类学员的不同特点来设计教育模式和内容,分级、分类和分系统实施培训。比如,把曾经进党校学习的和未进党校学习的学员分开,中青年干部培训班根据学员性质分为一班和二班,开设优秀处级女干部进修班,优秀民族、宗教干部进修班,非国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培训班等。按不同类型班次设计不同内容的课程,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加快教学专题更新速度;增加实用知识的教学,如涉外知识、某些行业的专业知识等等;加大选修课程的分量,开辟网络教学阵地,以满足学员的不同需求,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实用性、多样性。
由学员适应党校为主,向学员适应党校与党校适应学员、吸引学员并重转变
领导干部来党校学习,不论职务高低,都是一名普通学员,必须自始至终经受党性锻炼。因此,必须坚持不懈地从严治校,对学员进行严格而又富于艺术的教育和管理。同时,党校还要考虑如何增强自身的适应力、吸引力,这是以学员为本的内在要求,也是要下更多功夫的方面。适应和吸引学员,最根本的是提高整体办学水平。要努力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艺术性、生动性,以渊博的学识感染学员;要不断改进管理和服务,在搞好生活上的服务的同时,更加致力于搞好学术研究和成长发展上的服务,以诚挚的感情激励学员;要努力改善学员的学习、生活条件,以人性化的设施方便学员;要营造和谐的办学环境和氛围,以党校的文化和精神塑造学员,做到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努力培养学员的党校情结。我们衡量党校的适应力、吸引力,要听学员在校内的评价,更要听学员走出校门后的反映,还要看党校给他们留下的印象,对他们人生的影响。看学员在工作中是不是常常运用党校教给他们的方法;在报告中是不是常常引用党校老师讲过的观点;在决策需要咨询时是不是想到党校的教研人员;组织学习辅导时是不是首先想到请党校的老师来讲课;同学聚会时是不是常常提起党校学习、生活的这一段经历。
由以培训为主,向培训、科研、咨询、学科建设并重转变 培训、科研、咨询是党校为党的能力建设服务的三大功能,学科建设是整合和培养人才、发挥三大功能的有力支撑。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培训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战略,全面提升整体办学水平。现在,与对培训、科研的重视程度相比,我们还没有把咨询、学科建设摆在应有的高度。
党校的咨询,主要是为党委政府的工作提供理论依据、理论解释、理论支持和对策建议。它是教学、科研工作的延伸。加强咨询,能够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进一步改进教学、科研工作。我们正在探索如何发挥党校的咨询作用:一是充分利用各类研究机构开展咨询。我校有5个省级研究基地、内设6个研究中心、挂靠8个省级学会,逐步发挥了与有关方面联系较多的优势,经常组织开展专题性研究和咨询。二是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开展咨询。学员的重要研讨活动邀请有关领导参加;组织学员围绕带来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研,有价值 的成果分类整理后向有关方面报送;教师学员的重大对策研究成果通过《决策内参》等专刊向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报送;发挥教研人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顾问等身份的作用,积极参政议政。三是积极参与重大课题研究开展咨询。这些年我校承担省有关部门组织的多项重大导向课题、调研课题、委托课题的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党校的学科建设面临两个大的问题:一是讲究学科建设的适用性和适应性,忽视学科建设的系统性和规律性。往往在学科建设上满足于开得出课、写得出文章,能满足培训工作的需要,而往往不重视研究工作的稳定性、连贯性和系统性;见子打子的多,有相对稳定研究方向的少;对学科应用研究多,对学科自身研究少。二是学科的整体布局有待进一步完善。党校的学科体系是在“老五门”基础上构建起来的,“老五门”是我们的传统和优势,但也要进一步加强建设。要围绕执政能力这个核心,对党校的学科体系进行重新构建。突出党校特色和地方特色,巩固传统优势学科,加强地方特色学科,发展干部培训急需的新兴学科,抓住重点,逐步推进,有所为,有所不为。实施校委联系学科制度,学术梯队培养制度,课题立项、人才引进与学科建设相结合制度,培养扶持一批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带动相关学科发展。
由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向基础理论研究与实证、时政研究并重转变 党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主阵地,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军,开展基础理论特别是党的执政理论研究责无旁贷,同时 也要围绕党和政府工作大局开展实证、时政研究。三类研究相互关联,都不可偏废。如何保证这三方面的研究取得实效?我们的基本做法是,把握三类要求,确立三个重点,采取四项措施。“三类要求”,就是基础理论、实证、时政研究的要求应该各有侧重;基础理论和文献研究讲究原创性,注重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实证研究讲究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时政研究讲究政治方向和宣传导向,注重准确性、艺术性和生动性。
三是以课堂教学与科研课题的结合为引导,推动教学科研一体化,形成教学、科研的良性互动。
四是利用丰富的教学基地组织社会课堂。我们发挥学员分布广的优势,在农村、企业和有关单位建立了各种功能的教学基地,有效地延伸了党校课堂。五是组织异地培训。较长时间的主体班都组织赴发达地区或境外、国外短训,弥补本校培训的不足。当然,在如何规范和保证实效等方面还要继续探索。
由主要培训干部,向培训与发现、推荐干部并重转变
加强干部能力培训,取决于党校做好自身的工作,还取决于学员的学习动力。许多干部参训的积极性不高,与干部培训和使用之间脱节有很大关系。解决好这一问题,关键是按照十六届四中全会要求,建立 和落实领导干部的学习考核和激励机制。这是个渐进的过程和系统工程,需要党校和干部管理部门共同努力。我们应当看到党校教育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拓宽视野,既要培训干部,更要发现、推荐干部。过去我们采取过一些有效的办法,如以考助学,对学员进行严格的考试考核,与组织部门和有关管理部门联合跟班考察,向组织部门推荐优秀学员等。今后要重点考虑如何通过完善考核办法、疏通推荐渠道使发现和推荐优秀学员的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如抓紧党校学历制度建设,与干部管理部门一道建立干部培训档案,使党校学历与干部任职资格、条件相衔接,与干部考核晋升相配套;建立学习情况通报制度,将学员表现情况定期向各级党委和有关部门通报,协助干部管理部门把干部在党校学习的情况纳入干部考核的内容;搭建学员展示自我的平台,创造更多发现优秀学员的机会;建立健全干部学习评价体系,把学员在研究式教学中的学习成果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二,研究培训规律创新培训方式方法。一是要不断优化班次设置。围绕各级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干部岗位履职需要,多办一些适用性强、见效快的短训班。二是要不断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积极推广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模拟式教学,探索和推广学员欢迎、切实管用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把组织要求、岗位要求与干部个人学习需求结合起来。在这里强调的是要正确理解“按需施教”,组织的需要是第一需要。三是要进一步创新培训模式。州党校将安排中青年后备干部培训班和乡科级干部培训班分别到疆外干部培训机构和疆内地州党校开展异地培训。推行干部自主选学,提供优质丰富的备选内容,利用网络平台,满足干部多样化、个性化培训需求。四是要完善教学评估机制。规范评价标准、完善评价方式,使整个教学评估体系更加客观公正。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双语教学考核评估体系。
第三,强化科研基础作用改进科研工作。一是要紧密结合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科研工作,注重应用性研究。将课题研究与当前党委、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结合起来;与我们当前正在开展的工作结合起来。要着重围绕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开展专项研究,整合力量、加强协作,不断提高科研水平。二是要努力促进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鼓励支持优秀科研成果向课堂转化。三是要建立科研经费保障机制。
第四,加强硬件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积极创造条件,筹措资金,进一步完善教学设施,不断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州党校、行政学院争取年内建成自主选学网络平台、互动教学教室和干部心理保健室。县(市)党校、行政学校要加强现代教学手段和信息化建设力度,切实改善办学条件。
第二篇:关于深化党内问责机制建设问题研究
关于深化党内问责机制建设问题研究
关于深化党内问责机制建设问题研究 时间:2016年06月22日
王品华 年初,总书记在中央纪委十八届六次全会上指出:当前的一个问题是,抓安全事故等行政问责多、抓管党治党不力问责少,问责规定零散、内容不聚焦。要整合问责制度,健全问责机制,坚持有责必问、问责必严。从实践情况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推进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在党内问责方面查处了一大批典型案件,体现了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职必追究的鲜明导向,有效推动了“两个责任”落实,党内问责的丰富实践,为进一步完善党内问责制度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健全党内问责制度要重点解决好以下四个问题:
一、关于党内问责启动方面问题一是问责概念不清。有的认为党内问责,就是对各级党组织及党员干部不履行、违法履行或怠于履行工作职责,导致党的形象、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利益受到损害,或者造成其他不良影响,依据党内法规追究责任的活动,既包括党纪处分,也包括诫勉谈话、通报批评、职务调整等其他所有的责任追究方式。有的认为,党内问责仅指落实管党治党责任不力,但又没有构成违纪的党员干部实施责任追究的行为。有的认为党内问责内容情形,包括党员领导干部履行所有职责行为的问责,有的则认为仅限于落实党的建设责任不力问题的追究,不包括其他方面的内容。二是问责对象不明。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一把手”责任与分管责任难以分清。实践中有的以集体责任代替个人责任,用分管责任代替“一把手”责任,操作弹性及空间过大,规定不够严密。比如,“决策失误”、“选人失察”,往往都是经过“集体讨论”,出现问题到底追究哪个人的责任,往往难以判定。另外在什么情形下,上追一级或上追几级,也缺乏具体标准。有的同志提出,“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弱化”、“抓党风廉政建设不敢担当造成严重后果”等问题,一般只认为只是党委、纪委“一把手”的责任,其他分管领导是否也需要承担责任,承担什么样的责任,都需要明确界定,以压缩自由裁量的空间,确保应追必追到位。三是问责程序不细。哪些情形必须问责,由谁提出问责,在程序要求的规定不细。在目前问责实践中,有的是党委提出问责,有的是纪委直接问责,有的是纪委提出报请党委问责,但到底应由谁提出启动,没有明确规定。在大多数情况下,纪委启动问责机制直接套用需要给予党纪政纪的失职渎职案件的程序。由纪检监察机关各业务室根据自己对所查处案件的理解把握来提出问责建议,有的地方在案件调查过程中就同步启动责任追究,有的则是案件办结后再启动追责问责,更多的则是等上级督办、领导批示后才进行责任追究,随意性较大。同时,党的组织部门也承担着抓党的建设的职责,对管党治党不力、党的领导弱化的单位和领导干部,也有启动党内问责的职能,哪些问责需报党委集体研究决定,哪些不需要报党委集体研究决定,哪些需要纪委、组织部门共同实施问责,不够明确,没有细化。
二、关于党内问责机制体制问题一是缺乏顶层设计。目前,开展党内问责的法规依据主要是《党章》、《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关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关于问责的条款规定零散出现在这些党内法规之中,问责内容不聚焦,问责标准不明确,而且问责主体、问责对象、问责方式等方面严重缺乏统一性,有的甚至相互矛盾。比如,《关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明确诫勉谈话比责令作出书面检查的问责程度要轻,而《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的规定诫勉谈话比责令作出书面检查的问责程度要重,根本原因是缺乏一个从顶层设计的《党内问责条例》。二是缺乏配套机制。在“一案双查”倒追问责方面,党内问责相配套的制度,包括回避制度、听证制度、申辩制度、救济制度、公开制度等,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在绩效考核方面,存在过于强调惩罚机制而忽视激励机制,容易滋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政绩观”,而且绩效考核指标设置不科学,影响了实施问责的实效性,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了党内问责的开展。三是缺乏严格追究。少数地方刚性落实党内问责不够,主要存在着“五多五少”:问责的“鞭子”高高举起的时候多;动真格打下来的时候少;问责追究采用批评教育、诫勉谈话、书面检查的多,给予党政纪处分和免职、降职等组织处理的少;“弃车保帅”、“追小保大”、“追副保正”等现象多,对单位“一把手”、或层级较高的领导干部追责的少;对党政机关问责的多,对企事业单位问责的少;对引发重大事故问责的多,对管党治党责任问责的少。在落实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过程中,也有以咬耳扯袖、红脸出汗代替诫勉谈话、通报批评等问责措施的现象。针对一些地方依然存在着有问题不查、有责任不追究,不按规定要求实施“一案双查”、偏袒失责干部、推脱掩盖责任的不良现象,缺乏专项监督检查,对不抓责任追究的责任问责不够。
三、关于党内问责方式情形问题一是问责方式不一致。《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的问责方式主要有:责令公开道歉、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等五种;《关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的问责方式主要有批评教育、诫勉谈话、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党纪政纪处分、调整职务、责令辞职、免职和降职等方式。《湖北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问责暂行办法》也提出了八种方式,其他还有问责实施评先彰优、提拔重用等“一票否决”的方式等,党内问责没有形成统一的方式。二是问责情形不明确。党内问责的情形主要有贯彻落实中央方针政策不力的;党的领导弱化、管党治党措施不力的;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力的;落实“两个责任”“一案双查”的;决策严重失误的;发生重大事故的;引发群众性事件的;选拔任用干部失察失误的;经济责任的,等等。对这些党内问责的情形,缺乏统一的梳理,导致有些方面情形问责了,有些方面情形的问责又出现了疏漏。三是结果运用不充分。当前,责任制考核和绩效考评的结果一般都是对前几名和后几名进行表彰或约谈,并没有转化为责任追究的直接依据。责任追究基本上是“一事一追”,没有做到“一年一评”、“一年一追”。同时,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挂钩也往往停留在文件上,容易出现互相脱节、“两张皮”的现象。问责追究结果没有实现和组织、人事等部门实现信息共享,与干部评先彰优、选拔任用挂钩不紧密,减弱了问责的严肃性和威慑力。
四、关于党内问责衔接协作问题一是党内问责与行政问责之间的效率困境。在行政问责中,对政府组成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进行停职检查、引咎辞职、免职等问责方式,在实际问责中往往操作程序复杂、环节较多,由于党管干部的原则,必须与组织人事部门协调才能将问责实施到位。同时,政府组成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往往兼任单位的党委书记,如果直接实施党内问责,往往问责效率会更高,但如果问责事项仅属行政决策失误导致的,又显得不够合适。二是党内问责与党政纪处分之间的衔接困境。《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明确,党政领导干部受到问责,需要同时追究纪律责任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但是现实中,有的党组织认为《纪律处分条例》已经要求很严很细了,只要依靠“六大纪律”来约束党员干部就可以了,不善于经常用党内问责方式来强化管理与监督党员干部。有的在实施通报批评、职务调整等党内问责措施后,应当对个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往往没有给予处分,存在组织处理代替纪律处分的现象。比如,有的根据调查情况给予问责之后,又发现新的问题线索或证明,也没有继续深入调查,及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有的在实施党内问责事后,没有对问责效果进行综合评估,没有对问题整改情况进行跟踪评定,再确定是否进行党纪政纪处分。三是问责决定机关与实施机关之间的协作困境。党内问责主体包括党委、纪委和组织部门等,落实行政职务调整、职级待遇调整等具体问责事项,有时还需要人大、政府、人社、财政等部门相互配合,但是因为缺乏明确的工作机制,导致在实践中往往“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问责决定机关与实施机关之间、问责实施机关相互之间分工不明确、沟通不到位,有时容易出现缺位、越位问题,甚至由纪委负责“包办”,导致问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果欠佳等问题。四是党内问责与党外关注之间的现实困境。一些重大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往往被舆论广泛关注,社会反响强烈,在实施党内问责时,往往涉及到政治纪律、保密纪律,不能及时向社会公布全部事实真相,社会公众所能看到的只是党内问责结果,而对问责过程一无所知或所知有限,党内问责的透明性不够,导致社会的质疑声不断发生。此外,一些被高调问责的领导干部时隔不久又低调复出,对于能否复职、多长时间能复职、复职有何程序,还未有明确规定,也容易引起群众的质疑。(作者系市纪委干部监督室主任)
第三篇:社区矫正监督工作制度和机制建设问题研究
社区矫正监督工作制度和机制建设问题研
究
【内容摘要】《刑法修正案(八)》及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确立了检察监督在社区矫正监督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就新形势下检察机关如何有效地对社区矫正实施法律监督,完善社区矫正立法,突出监督重点,改进监督方式,完善法律监督程序, 构建一套必要的、符合司法实际的和可操作性的检察监督机制,使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制度化、规范化,增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实效
【关键词】社区矫正 检察监督 机制 建议
社区矫正作为一种社会化的刑罚执行方式已经正式进入我国的司法领域,为了保障该制度能够发挥出应有的功效,避免其因运行不当产生新的社会问题,检察机关应该正确定位,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加强对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但由于我国的社区矫正在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中都只是处于起步阶段,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必要完善加强对社区矫正的检察监督,构建一套符合我国宪政体制特点的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制度和机制。
一、社区矫正制度概述
社区矫正(Community correction)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臵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1] 社区矫正制度,是一种尝试用最有效、经济、文明、人道的方式处罚犯罪人的背景下,产生的新的非监禁刑刑罚制度。发端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作为对刑罚报复主义反思的产物,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精神和预防犯罪的理念追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着刑罚轻缓化、社会化、人道化的浪潮,社区矫正制度跨越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法律文化传统,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已成为一种与监禁刑相对应的,重要的刑罚制度,对缓和社会矛盾、降低行刑成本、矫正罪犯恶习、帮助罪犯重新回归社会等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试行社区矫正工作起步较晚,于21世纪初开始探索社区矫正,被纳入到了司法体制与工作机制改革的整体规划之中。最早在2002年上海开展了相关的试点工作,2003年7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试点通知》),确定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山东6省(市)试点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试点通知》也成为我国第一个出现“社区矫正”字样的法律文件。正是从这一年开始,社区矫正逐渐走入社会公众的视野[2]。按照《试点通知》的规定,一直由公安机关负责的监外执行,将交由司法行政机关牵头组织和具体实施社区矫正,矫正对象的范围是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被暂予监外执行、被裁定假释以及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五种罪犯。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又相继出台了《关于扩大社区矫正试点范围的通知》和《关于全国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社区矫正工作至此在全国试行,并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益。截止2010年底,全国共有26.4万人被列入社区矫正,占“监外执行五种人”(即管制、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总人数的51.9%。2011年,《刑法修正案
(八)》正式将社区矫正列入刑法条文,社区矫正自此纳入了法制轨道。[3]
二、我国目前的社区矫正制度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刑罚性。执行主体的特定性、执行依据的法定性和执行方式的强制性是刑罚执行活动的三个固有属性。社区矫正在以上三个方面与刑罚执行活动属性的契合,决定了社区矫正工作作为刑罚执行活动的性质。
二是非监禁性。社区矫正是将矫正对象放在社区即社会上进行矫正,它是以限制矫正对象的人身自由或剥夺政治权利为前提。社区矫正的主体是社区矫正组织,其依托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对矫正对象实施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
三是矫正对象固定性。社区矫正的对象是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被暂予监外执行、被裁定假释以及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五种罪犯;
四是社会性。社区矫正以社会化的手段利用社会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促使其成为守法公民; 五是福利性。即帮困扶助,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在就业、生活和心理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利于其顺利适应社会生活。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特别是《刑法修正案(八)》和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的颁布,更是为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社区矫正在我国司法实践和社会管理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中的定位
对刑罚执行活动进行法律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重要职责。开展对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是刑罚执行监督的重要内容,也是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促进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保障刑罚的依法正确执行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于保障非监禁刑罚正确执行,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维护社区服刑人员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4] 2009年“两部两高”颁布的《在全国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职能是对社区矫正工作进行法律监督,这种定位是符合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刑事诉讼法律原则及目前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实际情况的。
(一)从法律依据上看
我国宪法第129条、刑事诉讼法第八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第224条、监狱法第6条、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5条都明确了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对刑罚执行活动的监督权;《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2条第3款规定:人民检察院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依法实行法律监督;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工作的决议(2011年5月26日河北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第二条规定:检察机关要进一步加强刑事诉讼法律监督工作。各级检察机关要加强对刑事诉讼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法律监督。……在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监督中,重点监督纠正违法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超期羁押、体罚虐待被监管人以及监狱不依法收监问题等。不断探索和完善对社区矫正进行法律监督的方式和措施。
社区矫正作为刑罚执行活动的组成部分,必然纳入法律监督的范围。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监督职能。
(二)从国外情况来看
国外虽然没有和我国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完全相同的制度,但各国为了保障按照法定程序实现判决裁定所确定的内容,一般对刑罚执行都有专门监督执行的规定。一是大陆法系,检察机关实施的监督方式上主要以强势的检察指挥执行,对执行刑罚活动中的一些重要事项有处理决定权。如《法国刑事诉讼法》第741条规定,缓刑犯不服从法定监督措施或不履行特定义务时,检察院可以向施刑审判官提出申请,要求将其收监执行。二是英美法系国家因采取当事人主义,其检察机关的职权较弱,不如大陆法系检察机关的作用强大。但是,英美国家的检察机关对监督刑罚执行方面非常重视,其检察机关也担负一定责任。美国《联邦刑事诉讼法条例》第3651条规定:“法院可以按缓刑条件要求缓刑人于缓刑的一部或全部期限内居住在某一居住区管教中心和参加其管教计划之中,或者两者并行”。英国的《缓刑法》于1907年颁布,经过百年的发展和演变,其缓刑制度已经比较完备,法律规定判处缓刑的人必须臵于缓刑监督机构的监督之下,监督机构的职责和目标是执行关于缓刑和社会服务的判决,通过监督、考察、服务、咨询等一系列措施,使罪犯服从法律,最大限度地减少重新犯罪和对社会公众的危害和威胁。从对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社区矫正监督制度考察来看,虽然法律体制不尽相同,但是对非监禁刑罚执行都非常重视,无一例外采取监督的运作模式。[5] 笔者认为, 正如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孙谦在2009年全国社区矫正工作会议上所言:“开展对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是刑罚执行监督的重要内容,也是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促进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保障刑罚的依法正确执行具有重要作用。”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中应定位于法律监督者的角色。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监督相关机关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和权限来进行社区矫正工作。
四、社区矫正检察监督
(一)社区矫正检察监督之现状
自开始试行社区矫正工作以来,各级检察机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依法认真履行行职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创新、努力实践,积极探索适宜实际情况、行之有效的监督方式。为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统一,保障法律的严格遵守和执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如上海自2002年8月启动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以来,通过日常检察监督,掌握监外执行罪犯的思想动态、监管表现和矫正改造情况,做到“任务、岗位、人员和责任”的四个落实,实现对矫正工作“环境、关系、动态、台账、档案”的五个清楚。明确将参与矫正检察情况列入考核内容,确保监督措施落到实处。他们将监外执行罪犯的交付执行、变更执行、司法奖惩、期满宣告等执法活动,作为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重点,综合运用检察建议、检察公函、纠正违法、查办案件等监督方法,不断提高监督能力和实效。重庆市检察机关坚持党委政府主导推动,检察机关主动参与服务的工作格局,正确把握既是监督者,也是社区矫正工作建设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定位,协助做好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帮教工作,共配合社区矫正组织开展集体法制教育82次,提供法律咨询1598人次。共发现和纠正未及时交付执行、法律文书不齐、执行期有误等问题500余件。针对社区矫正工作偏差及时提出检察建议,发现和纠正未落实相关制度52件。建议社区矫正组织对300余名人户分离、外出务工的矫正对象实行委托管理,防止矫正对象脱管失控。认真开展矫正解除检察,共发现和纠正执行机关不按期办理解除手续46件,有力维护了社区服刑人员的合法权利。
(二)社区矫正检察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社区矫正工作在我国还是个新事物,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法律制度不完善、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监所检察职能的发挥,影响着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实际效果。主要体现在: 1.未确立检察监督法定的、具体的、法律保障 检察机关是通过配臵相应的刑事司法权力发挥制约作用,来实现其维护国家刑罚权良好运行的职责任务的,法律监督保障机制设臵的欠缺是我国现行监督立法的结构性缺陷。“检察机关的监督需要在配合中开展”。[6]在实践中,检察监督遇到阻力最多最大的是纠正权和督促权,检察机关发现违法、违规情况,向有关单位提出纠正意见或者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检察建议书》,而检察建议书和纠正违法通知书是否接受,是否按照要求的内容进行纠正,取决于被监督者自身。如果检察建议和纠正违法通知书不被采纳,由于法律法规中没有规定对不服从正确检察监督行为的刚性纠正措施。加之检察机关游离于社区矫正执行程序之外,没有任何节制能力,监督者无力纠正或停止具体工作,直接导致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疲软,久之则被监督对象对检察监督不重视,一些人亦对检察监督缺乏信心,同时也导致检察人员自身工作积极性不高。被监督机关不服从法律监督怎么办,这是问题的关键。从现行监所检察定位以及实践现状来看,法律监督的本质仅是“告知”,检察机关的监督需要在被监督者的配合下才得以有效开展。往往使得监督流于形式,影响了检察监督的法律效果,又有损于检察机关的公正形象和权威性。
2.检察监督不能及时全面掌握信息
对执行机关实施法律监督的前提,是具有发现社区矫正监管活动中存在问题的能力。但是检察机关未参与到社区矫正刑罚执行程序之中,检察人员在工作中发现问题的渠道非常有限,严重依赖于社区矫正工作职能部门报送相关材料、提供相关信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制定了《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及《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加强和规范监外执行工作的意见》等法规中,都明确规定了实现社区矫正工作动态数据共享,以及社区矫正各环节向检察机关送达法律文书及情况通报制度,但一些职能部门却不能够按照有关规定送达法律文书、通报相关情况,实现数据共享。致使监所检察部门不能及时、准确掌握社区矫正对象在“判决、交付、监管、教育、考核、奖惩、解矫”等环节的执行情况,造成底数不准,情况不明,不能及时发现脱管、漏管以及其他违法违规问题。严重制约了检察工作的开展和检察职能的发挥,给社区矫正执行工作遗留安全隐患。
3.法律法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检察监督的时间滞后、手段单一
现行的法律法规中,有关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法律监督的规定过于原则,欠缺具体细致的运行机制,缺乏可操作性。刑法、刑事诉讼法和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等现行的法律法规都赋予了检察机关对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实施法律监督的职责,如: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五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执行机关执行刑罚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如果发现有违法的情况,应当通知执行机关纠正。《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二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依法实行法律监督。社区矫正检察监督权看虽“广泛”实却“空洞”,可操作性差使得检察监督难以真正有效开展;再则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存在着滞后性与被动性的特点。刑事诉讼法赋予检察机关对刑罚执行活动和刑罚变更执行活动的监督权是事后监督权, 如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五条规定:监狱、看守所提出暂予监外执行的书面意见的,应当将书面意见的副本抄送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可以向决定或者批准机关提出书面意见。时间上的滞后性,使得检察监督无法达到及时与有效性,社区矫正工作易出现监督漏洞;还有日常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手段亦有限、单一。检察手段无非是书面检察、实地考察、与有关人员谈话了解等方式,对一些明显的违法违规行为,使用的监督手段是《检察建议书》和《纠正违法通知书》,但《检察建议书》过“重”,《纠正违法通知书》过“硬”,面对对日常的大量、复杂的社区矫正事务性工作,《检察建议书》和《纠正违法通知书》已不能满足新时期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需要一些有针对性的较中性的监督措施。
(三)完善社区矫正检察监督机制建议
1.建立检察机关内部一体化协作机制
社区矫正的监管相对松散,衔接环节较多,法律手续交接繁琐,仅凭监所检察部门现有的人员状况,很难实现对社区矫正全面有效的监督。检察机关内部要建立内部协作联动机制,形成监督合力,解决监所检察部门不能及时、全面掌握社区矫正对象信息的问题。首先、监所部门之间应先行在检察专线网上实现检察系统内部共享的社区矫正检察监督信息平台,便于查询、通报、传递社区矫正人员相关材料和信息;其次实行监督前移、与案件管理部门、侦查监督部门、公诉部门、未检部门、自侦部门形成信息共享,及时掌握社区矫正人员基本案情跟踪监督,如公诉环节,对于公诉阶段大量使用的量刑建议中,公诉机关建议缓刑的行刑方式,未检部门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之前,都应听取监所部门的意见。监所部门对是否建议缓刑及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委托司法行政机关开展审前调查,建立起检察机关内部一体化监督体系,实现对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动态监督。建立巡视及督办制度,上级检察机关应定期到各地巡视,检察监督社区矫正监督,对于下级检察机关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应以积极的行动予以支持与帮助,针对重点问题予以督办,以增强监所检察部门的执法威信与公信力。
2.建立检察监督的保障机制
构建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制度,是制约权力的要求。法律监督是检察权的本质属性,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监督权是通过具体的监督行为,去发挥法律监督的作用。完整的法律监督过程,应当包括对被监督事物的知情权,对获得的信息的审查权,监督程序的启动权,以及落实监督的强制权。检察机关依据获得的被监督机关执法中存在问题的信息,审查后认为其执法行为存在违法问题,且已达到一定程度需要纠正的,检察机关启动监督程序。纠正被监督机关实施的与法律法规规定不相符的行为,或者督促被监督机关实施应当实施而没有实施的行为。法律监督要达到真正发挥促进依法执法,保障法律正确实施的目的,就应落实在具体监督行为的效力上。[7] 应当赋予检察机关在被监督机关不采纳正确监督纠正意见的强制权,确立对明知违反法律法规而不改正行为的惩治机制。明知违法而对检察机关的纠正意见既不执行,也不提出异议的,要增设被监督机关的义务性规定,明确其法律责任。法律监督应当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不服从正确的法律监督就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只有如此,方能保证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实施法律监督达到确实效果。当然检察机关还享有职务侦查权,对在实施社区矫正过程中出现的,司法工作人员有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等犯罪行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对那些日常没有达到追究刑事责任程度的违法行为,更需落实监督的强制力,确保检察监督的效果。
确立法律监督的约束机制。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作为一种公权力,亦应受到约束。应当明确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具体标准,规范检察监督提出机制;明确监督者谨慎行使监督权的义务;明确随意提出监督意见的法律责任,对监督意见进行必要限制。并赋予被监督机关向上一级检察机关或第三方提出复议的权力。
3.建立检察机关适当参与的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社区矫正执行机制
检察机关刑事诉讼法律监督,包括刑事侦查监督、刑事审判监督和刑罚执行监督。在侦查监督和审判监督中,检察机关参与到具体程序中去,是以一方参与者的身份发挥着监督制约作用的,这是经过司法实践检验,被证明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社区矫正的检察监督中,检察机关没有被设计进入到具体执行程序当中去,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履行监督制约的职能。从执法的实际状况看,检察机关不参与具体的社区矫正执行程序,就形成了发现问题难度大、纠正问题没有保障的局面,致使检察机关较难完成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依法实行法律监督的任务。
笔者认为,鉴于我国目前的司法实际,应当按照侦查监督和审判监督的模式,建立有检察机关适当参与的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社区矫正执行机制,以达到对社区矫正执行工作有效监督制约的目的。如:刑罚变更执行工作,执行机关发现社区矫正人员符合刑罚变更执行条件的,应当制作出相应的刑罚变更执行意见书,移送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予以审查。经审查认为符合刑罚变更执行条件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向人民法院提出刑罚变更执行的申请。人民法院通过审理后,确认符合刑罚变更执行的,作出刑罚变更执行的决定或裁定。融入具体执行程序之中去的检察监督,既可解决信息的获知及其及时性问题,又可利用检察机关在刑罚执行过程中的节制力,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检察机关的监督能力。只有这样检察监督的职能与其工作任务才是相称的,在制度上保证检察监督落到实处。
检察机关不应是一个旁观者,而应是参与到执行程序中去的制约者。对于交付执行、刑罚变更执行、解除矫正等重点阶段,都是检察监督的重点,都应起到确实的节制作用。构建符合我国司法实际的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制度与机制,是改造犯罪、保障人权,构建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
4.建立与党委、人大、政协的联系机制
我国社区矫正采取“联合办公大综治”模式,由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局组织实施,审判、刑罚执行、社区管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共同开展和实施。在配套法律法规不完善,保障机制未建立的情况下,要做好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有必要借助党委、人大、政协的力量,建立与党委、人大、政协的联系机制,制度性的汇报工作,及时将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重要工作部署和事项报告本级人大常委会。工作中提出的检察建议及纠正违法通知书,应将相关法律文书抄送政法委、人大,争取他们的理解与支持,确保监督工作发挥实际效用。
充分发挥联席会议制度的效能,与司法行政机关、公安机关、人民法院相关部门建全联系制度,加强相互之间的衔接、配合。实现微机联网,信息共享,及时掌握有关社区矫正工作,实现对社区矫正的动态管理和动态监督,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针对社区矫正人员思想动态、矫正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共同研究对策,制定措施。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协同开展社区矫正职务犯罪的查办和预防工作。对于查处的案件,要按规定向党委及时通报有关情况,争取给予支持与帮助。并协同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针对交付执行、刑罚变更执行、解除矫正等工作中易发生问题的环节,认真研究,堵塞漏洞,健全预防机制,从源头上遏制职务犯罪的发生。
探索新的工作思路与模式。中央综治办、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2010年省、自治区、直辖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监外执行工作考核评比办法》将监外执行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评比,建立考核的检察监督机制。这是一个一个很好的工作思路与模式,应努力将其完善与发展。这对于促进有关职能部门履行职责,认真执行社区矫正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政策,加强检察监督,保证社区矫正工作依法、规范进行将起到重要作用。
5.拓展监督渠道,提高检察监督的实效性
开展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要找准检察机关职责定位,做到不越位、不缺位,认真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真正把社区矫正监督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实行随时监督与定期监督相结合,探索建立健全刑罚变更执行同步监督工作机制,促进刑罚变更执行更加公开、公平、公正。探索实行减刑、假释案件开庭审理的检察监督,促进增强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工作的公信力。
建立健全社区矫正投诉、控告、检举制度,约见检察官及检察官定期接待谈话制度等规章制度,切实维护社区矫正人员的合法权益。
作者:海港区人民检察院
王文阁
第四篇:党校办学情况汇报材料
党校办学情况汇报材料
一、学校概况:
中共xx县委党校是在县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县委的重要部门,是培训轮训全县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
学校始建于1959年2月,原址设在县向阳镇大岭山村(原xx县革命委员会五七干校所在地),后因形势发展需要,县委、县政府从1983年起动议搬迁,先后历经9次选址,终在1998年1月搬迁到现址。当年,县行政学校成立,形成党校、行政学校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工作格局。学校现座落于钟灵秀丽、交通便利、商机云集的xx新县城入口处,占地面积18.6亩,建筑面积6970余平方米,拥有大小教室和多媒体、计算机教室8间(能同时容纳700人上课),小会议室、图书室、阅览室各1个,学员宿舍楼完全按二星级标准装修(配有空调、彩电、热水器)拥有标准套房72间,床位204张,食堂可同时容纳500多人就餐。建有日供水能力30吨的水塔和500kVA独立厢式变压器。现在学校环境优美、功能完备、设施现代,是培训干部、接待会议的理想场所。
学校现设教研科、办公室、总务科三个科室。现有教职员工50人,其中在职42人,退休8人,党员33人,专兼职教师19人(高级职称8人、中职职称8人、初级职称3人、研究生学历2人)。校委班子成员5人,校长现为县委候补委员、县政协委员。
学校XX年顺利通过省干教领导小组达标验收,成为首批湖南省合格县级党校。XX年又顺利落实中专体制评估升格,成为副处级单位。XX年又成功创建为“市一星级文明单位”。
二、办学成绩
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党校的精心指导下,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大力支持下,xx县委党校的办学水平实现了华丽转身。现将我们的办学成绩简述如下:
(一)、在争取上级领导重视和支持上开创了新局面。
一是党校的工作已成功纳入县委、县政府整体工作部署。我们通过找县委、县政府相关领导作专题汇报、邀请他们来党校视察、讲课、现场办公等形式,积极争取领导对党校工作的重视与支持。现在,党校工作已纳入县委、县政府整体工作部署,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像县委、县政府每年至少要召开1次专题会议研究党校工作,县委、县政府领导到党校现场办公,每年要解决2个以上实际问题,党政负责同志到党校讲课、作报告、同学员座谈等工作在我们这里已成常态。
二是我校的办学设施进一步完善。近几年我们共向县、市、省、财政和县直单位争取300多万资金对党校的办学设施进行了成功升级。先后建了校门、围墙、大、小会议室装修、食堂装修、综合楼办公楼、招待所室外室内装修、装配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新装变压器及及改电,绿化,办公设施添置,校坪硬化,活动室装修,文体设施添置,购买小车一台,建垃圾厢等等。
三是中专体制评估验收工作一次性顺利通过。XX年,我校接受了第一轮中专体制评估验收,由于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对党校工作的重视,全体教职员工的努力,我们一次性顺利通过验修。学校于XX年8月8日正式升格为副处级单位。
四是市一星级文明单位成功创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校委会领导高度重视,亲自抓、靠前抓,在原来获得“县一二星级文明单位”的基础上,经过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今年我们又成功创建了“市一星级文明单位”。现在,全校干部职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干事创业的激情不断涌现。
五是不断争取了一系列事关党校长远发展的优惠政策。例如:
1、县委下文归口培训,全县所有培训都放到县委党校举办。
2、主体班(中青、科干班)每年至少办2期(1—3个月)
3、在县委党校加挂一块“全县下岗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牌子,承接全县下岗职工职业技能培训。
4、党校全体教职员工工资实行统发。
5、每年全县的大型会议,党校是优先接待单位。
6、财政预算稳定增长。我校预算XX年为53.38万元,XX年为124.6万元,增加预算71.29万元,财政拨款经费从05年的66.07万元到09年的278.23万,增加拨款212.16万元。
(二)、在加强班子建设和教职工队伍建设上呈现了新面貌。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意识到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基础性,不断加强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一是抓班子建设。可以说一个团结、精干、务实的领导班子,是搞好一个单位的关键。我们以争创有“好的思想、好的能力、好的作风、好的形象”的“四好”班子为载体,不断加强班子建设。首先抓好领导班子自身的学习,成立党校中心学习组,每周安排半天时间集中学习,不断加强领导班子的政策理论学习,班子成员带头给教职员工上党课。召开了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在会上班子成员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了交心沟通、促进工作的目的。同时每个班子成员都以一名普通党员的身份严格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并一如既往地坚持了每周一次的校长办公会议和交心通气会制度,落实领导班子党风廉政责任制,健全监督机制,逐步形成了团结民主、廉洁高效的校领导班子。二是狠抓党员队伍建设,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形成了一支富有凝聚力、战斗力的党员队伍。校支部严格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在党员干部中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争当学习型干部”和争先创优活动,通过撰写学习心得,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支部不断探索建立永葆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完善支部管理制度。积极响应县委号召开展“三峡移民对口帮扶”活动。今年,我校选派2名农村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党员干部到相市乡与移民户结对帮扶,送去帮扶资金8000元。到目前为止,2户移民户家庭解决了生活困难和就业问题。同时支部关心离退休党员的组织生活,从资金上支持他们搞些适当的活动。支部按月足额收取党费,并建立了党费台帐。关心非党同志的组织生活,并实行专人联系入党积极分子制度。同时,支部对工会、共青团及妇女儿童的工作也很关心,年初制定有规划和措施。在职工中广泛开展“党校是我家,兴旺靠大家”主题活动。
(三)、在严格学校内部管理上采取了新举措。
在学校整体管理工作中,我们一直强调用制度管人、管事。今年,我们就学校用车、采购、出勤、科研、教学等方面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讨论,对原来多项规章制度进行了认真审阅和部分修改,经过校办公会议研究成讨论稿,提交全体教职员工进行讨论,然后民主集中,再对有关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充实,形成了新的29项管理制度,颁布施行,比如在坚持考勤制度方面,我们就将每月的150元出勤补助量化到每人每天5元,每天进行考勤记载,缺勤一天扣10元,月底统计,下月初发放。由于我们坚持以制度影响人、约束人、激励人、警醒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我们还在改革管理办法,强化岗位责任考核和首问责任制实施,全员参与后勤工作,提升优质服务意识等方面苦下功夫,不断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团队意识、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确保各项服务和保障措施准确、及时、到位,以树立学校的满意优质服务新形象。
(四)、在推进全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上取得了新成绩。
按照县委干部培训计划和要求,XX年,我校共举办科干班、积训班、村会计培训班、团干培训班、移民骨干培训班、下岗职工技能培训班等17类22期主体班次,培训党员干部2113人次。学校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办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办学空间进一步拓展。今年科干班,我们组织学员到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青岛等地区进行为期一周的异地教学和实地参观考察。通过异地培训和就近考察,进行双向交流,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开阔学员视野,通过比较分析,寻求加快发展xx的思路与对策。今年积训班,我们充分利用衡阳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红色旅游资源,组织学员到王船山故居、夏明翰故居进行现场爱国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效果非常好。
(五)、在提升教学科研工作水平上跃上了新台阶。
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党校的办学水平高低与否,关键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当前,我校主体班和各类培训班都是采用多媒体教学。一方面,我们在全校开展了“新人新课试讲”、“教师教学质量考评”等活动,培养教师的理论综合阐述能力和课堂语言表达水平的提高。这些活动自开展来,得到了全体专、兼职教员的积极参与与认同!也得到了全体学员的赞赏和好评!同时,我校每年都选派年轻教师参加省市党校系统的师资培训、观摩学习,增加年轻教师学习进修机会和下基层调研县情、民情的时间,促进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更加深入浅出,贴近实际,富有感染力。另一方面,组织以年轻教师为主的党校形势与理论宣讲小分队经常深入机关、乡镇、学校、企业和村组进行宣传辅导。今年以来,我校教师应邀到乡镇、办事处、县直机关有关部门等26个单位上党课、作专题报告39场次,培训党员干部5000余人次,反响十分热烈。同时,不断抬高进入党校任教教师学历门槛,今年我们就进了2名研究生学历年轻教师以充实学校师资队伍。另外,我校还建立健全了外聘教师资源库,弥补本校师资资源相对不足。
二是加大科研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科研是教学的基础,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是党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今年,我们又重新修订了《科研工作管理和奖励办法》,其核心内容有以下几条:
1、专兼职教师完不成调研、科研任务的年终评先、评优一票否决。
2、调研、科研成果进不了课堂的,少上课甚至不安排上课。科研成果进课堂的每课补贴科研资料费200元。
3、重奖调研、科研成果:课题组争取到省级科研立项即可安排调研经费10000元;教师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每篇奖励1500元,省级刊物上每篇奖励1000元,市级刊物上每篇获奖励500元(我校教师最多的一年可拿奖金1万多元)。
4、保证调研、科研用车优先,调研、科研差旅费实报实销。
5、实行调研、科研论文发表审核制,确保党校姓党。近三年来,据不完全统计,我校教师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累计发表论文、调研报告180多篇。其中,在国家级社科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在省级社科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在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科研论文120余篇;参与编写出版论文集4部;完成省委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社科规划课题5项;完成xx县委、县政府委托研究课题4项。总体上,县委党校专兼教师平均每年每人次发表各类科研论文、调查报告近3篇,参与完成各级科研课题2项。每年在省、市举办的各类学术理论研讨活动、科研成果评奖活动中,我校教师都有一批论文入选或获奖,多次受到省委党校、市委党校表彰。今年,在我校召开的全市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理论研讨暨科研工作会议上,我校有1篇科研论文荣获一等奖,3篇科研论文荣获二等奖,6篇科研论文荣获三等奖,成果丰硕。当前,我校教师已成为xx社科界一支具有相当实力的研究力量。
(六)在开展对外宣传交流上展示了新形象。
我校招待所重新装修升级,成了我校对外交流宣传的新名片,我们以此为契机,加大了对外交流工作的力度。一是“走出去”,加强与兄弟县市区党校的学习交流。今年,我校组织全体教职员工赴耒阳、祁东、衡阳、常宁、衡东等地党校考察学习,实地了解兄弟党校的建设现状,更对我校发展充满了信心。二是“迎进来”,构筑党校立体交流平台。我们利用学校日趋完善的教学设施和环境条件,逐步承接外来参观考察团队的培训学习任务,把党校建成宣传、展示、推介xx县的一个重要窗口和学习交流平台。XX年,我校先后成功接待了参加全县“两会”工作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全市党校系统科研工作暨理论研讨会会议的领导和同志们、全省移民工作会议的代表们以及湖南省首届农民文艺汇演的领导和演员们,社会反响良好。
三、经验总结
近几年来,xx县委党校的办学水平虽然得到显著提升,但离上级的要求还很远,与兄弟党校也还存在一定差距,但从我们自身发展的经验出发,我们觉得要提升县级党校的办学水平,下面几条经验弥足珍贵。
第一、要通过抓班子团结促和谐。团结出业绩、团结出人才。懂团结是大智慧,能团结是大本事。要使每一位班子成员象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班子的团结,做到既要讲党性、讲原则、讲纪律,也要讲感情、讲友谊、讲风格、多说有利于团结的话,多做有利于团结的事,不断融洽团结干事的工作氛围。近几年来,我们通过扎实有效的团结教育,团结理念深入人心。现在学校风清气正,和谐共荣!多年来想办而又未办的大事如今都得以办成!如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干部职工工资实现了统发等等。
第二、要通过抓队伍建设强素质。滴水不成海,独木难成林。县级党校办学水平的提高,离不开一支团结稳定、各尽所能、精干高效的干部职工队伍。有了这支队伍,我们就可以攻坚克难、攻城略地!近几年来,我们在千方设百计加强党校干部职工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的同时,努力做好干部职工的人本服务工作,努力建立起一整套“用待遇留人、环境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的用人机制。全体教职员工以校为家、以校为荣!对党校的归属感、认同感进一步增强。
第三,要通过抓教育培训拓层面。主阵地不能丧失,主渠道不能断流。县级党校如果不能结合世情、国情、省情、县情发展变化不断开设教学新专题、不断拓展培训新层面,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给力,那其发展就会越来越艰难。xx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所以相对来讲涉农涉军问题、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移民安置问题会比较多一点。正是出于对县情的清醒认识,近几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有针对性地开设了应急教育、群众工作、依法行政、技能培训、县城建设等教学新专题,以致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各类主体班次不降反升,培训规模不断扩大、培训层面不断拓展,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理论指导和舆论导向。这一举措同时也深获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认同与赞赏。
第四,要通过抓教学科研落实处。教学、科研是党校工作永恒的主题。教学出名师、科研出精品是党校办学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不抓教学科研,要想提升党校办学水平无异于痴人说梦!制度落实的力度决定了办学水平的高度!近几年来,xx县委党校狠抓教学科研制度的落实,教师在教学方面,如果过不了新人新课试讲关和教师教学质量课堂考评关,就丧失了上讲台的资格;教师在科研方面如果完不成科研任务以及科研成果进不了课堂的,就丧失了评先评优的资格。刚性管理带来的是教学科研的双丰收。
第五、要通过抓后勤保障上水平。党校学员就是党校的衣食父母,党校学员就是党校的最佳宣传员。学校后勤保障有力,学员在党校吃得好、住得好、学习自然好。学校声誉、吸引力也就自然而来。反之,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学员面前没形象,领导心里没位子。近几年来,xx县委党校就是通过抓学校食堂社会化改革、学校招待所星级装修、临聘人员规范用工来实现后勤保障上水平的。
第六、要通过抓对外宣传树形象。酒香也怕巷子深。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党校更需要加强对外宣传。要勤总结、善提炼、多形式,积极扩大对外宣传,不断提高党校知名度和美誉度。近几年来,我们通过向县《求实》快报及时投送党校工作情况,向全国、省市县知名杂志发表科研论文、邀请县市新闻媒体及时报道党校重大活动等形式以及在县里有关会议上,积极发声,献计献策,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第五篇:党校办学情况汇报材料
一、学校概况:
中共xx县委党校是在县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县委的重要部门,是培训轮训全县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
学校始建于1959年2月,原址设在县向阳镇大岭山村(原xx县革命委员会五七干校所在地),后因形势发展需要,县委、县政府从1983年起动议搬迁,先后历经9次选址,终在1998年1月搬迁到现址。当年,县行政学校成立,形成党校、行政学校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工作格局。学校现座落于钟灵秀丽、交通便利、商机云集的xx新县城入口处,占地面积18.6亩,建筑面积6970余平方米,拥有大小教室和多媒体、计算机教室8间(能同时容纳700人上课),小会议室、图书室、阅览室各1个,学员宿舍楼完全按二星级标准装修(配有空调、彩电、热水器)拥有标准套房72间,床位204张,食堂可同时容纳500多人就餐。建有日供水能力30吨的水塔和500kva独立厢式变压器。现在学校环境优美、功能完备、设施现代,是培训干部、接待会议的理想场所。
学校现设教研科、办公室、总务科三个科室。现有教职员工50人,其中在职42人,退休8人,党员33人,专兼职教师19人(高级职称8人、中职职称 8人、初级职称3人、研究生学历2人)。校委班子成员5人,校长现为县委候补委员、县政协委员。
学校2000年顺利通过省干教领导小组达标验收,成为首批湖南省合格县级党校。2008年又顺利落实中专体制评估升格,成为副处级单位。2010年又成功创建为“市一星级文明单位”。
二、办学成绩
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党校的精心指导下,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大力支持下,xx县委党校的办学水平实现了华丽转身。现将我们的办学成绩简述如下:
(一)、在争取上级领导重视和支持上开创了新局面。
一是党校的工作已成功纳入县委、县政府整体工作部署。我们通过找县委、县政府相关领导作专题汇报、邀请他们来党校视察、讲课、现场办公等形式,积极争取领导对党校工作的重视与支持。现在,党校工作已纳入县委、县政府整体工作部署,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像县委、县政府每年至少要召开1次专题会议研究党校工作,县委、县政府领导到党校现场办公,每年要解决2个以上实际问题,党政负责同志到党校讲课、作报告、同学员座谈等工作在我们这里已成常态。
二是我校的办学设施进一步完善。近几年我们共向县、市、省、财政和县直单位争取300多万资金对党校的办学设施进行了成功升级。先后建了校门、围墙、大、小会议室装修、食堂装修、综合楼办公楼、招待所室外室内装修、装配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新装变压器及及改电,绿化,办公设施添置,校坪硬化,活动室装修,文体设施添置,购买小车一台,建垃圾厢等等。
三是中专体制评估验收工作一次性顺利通过。2007年,我校接受了第一轮中专体制评估验收,由于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对党校工作的重视,全体教职员工的努力,我们一次性顺利通过验修。学校于2008年8月8日正式升格为副处级单位。
四是市一星级文明单位成功创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校委会领导高度重视,亲自抓、靠前抓,在原来获得“县一二星级文明单位”的基础上,经过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今年我们又成功创建了“市一星级文明单位”。现在,全校干部职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干事创业的激情不断涌现。
五是不断争取了一系列事关党校长远发展的优惠政策。例如:
1、县委下文归口培训,全县所有培训都放到县委党校举办。
2、主体班(中青、科干班)每年至少办2期(1—3个月)
3、在县委党校加挂一块“全县下岗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牌子,承接全县下岗职工职业技能培训。
4、党校全体教职员工工资实行统发。
5、每年全县的大型会议,党校是优先接待单位。
6、财政预算稳定增长。我校预算2005年为53.38万元,2010年为124.6万元,增加预算71.29万元,财政拨款经费从05年的66.07万元到09年的278.23万,增加拨款212.16万元。
(二)、在加强班子建设和教职工队伍建设上呈现了新面貌。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意识到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基础性,不断加强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一是抓班子建设。可以说一个团结、精干、务实的领导班子,是搞好一个单位的关键。我们以争创有“好的思想、好的能力、好的作风、好的形象”的“四好”班子为载体,不断加强班子建设。首先抓好领导班子自身的学习,成立党校中心学习组,每周安排半天时间集中学习,不断加强领导班子的政策理论学习,班子成员带头给教职员工上党课。召开了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在会上班子成员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了交心沟通、促进工作的目的。同时每个班子成员都以一名普通党员的身份严格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并一如既往地坚持了每周一次的校长办公会议和交心通气会制度,落实领导班子党风廉政责任制,健全监督机制,逐步形成了团结民主、廉洁高效的校领导班子。二是狠抓党员队伍建设,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形成了一支富有凝聚力、战斗力的党员队伍。校支部严格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在党员干部中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争当学习型干部”和争先创优活动,通过撰写学习心得,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支部不断探索建立永葆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完善支部管理制度。积极响应县委号召开展“三峡移民对口帮扶”活动。今年,我校选派2名农村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党员干部到相市乡与移民户结对帮扶,送去帮扶资金8000元。到目前为止,2户移民户家庭解决了生活困难和就业问题。同时支部关心离退休党员的组织生活,从资金上支持他们搞些适当的活动。支部按月足额收取党费,并建立了党费台帐。关心非党同志的组织生活,并实行专人联系入党积极分子制度。同时,支部对工会、共青团及妇女儿童的工作也很关心,年初制定有规划和措施。在职工中广泛开展“党校是我家,兴旺靠大家”主题活动。
(三)、在严格学校内部管理上采取了新举措。
在学校整体管理工作中,我们一直强调用制度管人、管事。今年,我们就学校用车、采购、出勤、科研、教学等方面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讨论,对原来多项规章制度进行了认真审阅和部分修改,经过校办公会议研究成讨论稿,提交全体教职员工进行讨论,然后民主集中,再对有关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充实,形成了新的29项管理制度,颁布施行,比如在坚持考勤制度方面,我们就将每月的150元出勤补助量化到每人每天5元,每天进行考勤记载,缺勤一天扣10元,月底统计,下月初发放。由于我们坚持以制度影响人、约束人、激励人、警醒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我们还在改革管理办法,强化岗位责任考核和首问责任制实施,全员参与后勤工作,提升优质服务意识等方面苦下功夫,不断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团队意识、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确保各项服务和保障措施准确、及时、到位,以树立学校的满意优质服务新形象。
(四)、在推进全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上取得了新成绩。
(五)、在提升教学科研工作水平上跃上了新台阶。
二是加大科研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科研是教学的基础,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是党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今年,我们又重新修订了《科研工作管理和奖励办法》,其核心内容有以下几条:
1、专兼职教师完不成调研、科研任务的年终评先、评优一票否决。
2、调研、科研成果进不了课堂的,少上课甚至不安排上课。科研成果进课堂的每课补贴科研资料费200元。
3、重奖调研、科研成果:课题组争取到省级科研立项即可安排调研经费10000元;教师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每篇奖励1500元,省级刊物上每篇奖励1000元,市级刊物上每篇获奖励500元(我校教师最多的一年可拿奖金1万多元)。
4、保证调研、科研用车优先,调研、科研差旅费实报实销。
5、实行调研、科研论文发表审核制,确保党校姓党。近三年来,据不完全统计,我校教师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累计发表论文、调研报告180多篇。其中,在国家级社科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在省级社科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在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科研论文120余篇;参与编写出版论文集4部;完成省委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社科规划课题5项;完成xx县委、县政府委托研究课题4项。总体上,县委党校专兼教师平均每年每人次发表各类科研论文、调查报告近3篇,参与完成各级科研课题2项。每年在省、市举办的各类学术理论研讨活动、科研成果评奖活动中,我校教师都有一批论文入选或获奖,多次受到省委党校、市委党校表彰。今年,在我校召开的全市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理论研讨暨科研工作会议上,我校有1篇科研论文荣获一等奖,3篇科研论文荣获二等奖,6篇科研论文荣获三等奖,成果丰硕。当前,我校教师已成为xx社科界一支具有相当实力的研究力量。
(六)在开展对外宣传交流上展示了新形象。
我校招待所重新装修升级,成了我校对外交流宣传的新名片,我们以此为契机,加大了对外交流工作的力度。一是“走出去”,加强与兄弟县市区党校的学习交流。今年,我校组织全体教职员工赴耒阳、祁东、衡阳、常宁、衡东等地党校考察学习,实地了解兄弟党校的建设现状,更对我校发展充满了信心。二是“迎进来”,构筑党校立体交流平台。我们利用学校日趋完善的教学设施和环境条件,逐步承接外来参观考察团队的培训学习任务,把党校建成宣传、展示、推介xx县的一个重要窗口和学习交流平台。2010年,我校先后成功接待了参加全县“两会”工作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全市党校系统科研工作暨理论研讨会会议的领导和同志们、全省移民工作会议的代表们以及湖南省首届农民文艺汇演的领导和演员们,社会反响良好。
三、经验总结
近几年来,xx县委党校的办学水平虽然得到显著提升,但离上级的要求还很远,与兄弟党校也还存在一定差距,但从我们自身发展的经验出发,我们觉得要提升县级党校的办学水平,下面几条经验弥足珍贵。
第一、要通过抓班子团结促和谐。团结出业绩、团结出人才。懂团结是大智慧,能团结是大本事。要使每一位班子成员象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班子的团结,做到既要讲党性、讲原则、讲纪律,也要讲感情、讲友谊、讲风格、多说有利于团结的话,多做有利于团结的事,不断融洽团结干事的工作氛围。近几年来,我们通过扎实有效的团结教育,团结理念深入人心。现在学校风清气正,和谐共荣!多年来想办而又未办的大事如今都得以办成!如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干部职工工资实现了统发等等。
第二、要通过抓队伍建设强素质。滴水不成海,独木难成林。县级党校办学水平的提高,离不开一支团结稳定、各尽所能、精干高效的干部职工队伍。有了这支队伍,我们就可以攻坚克难、攻城略地!近几年来,我们在千方设百计加强党校干部职工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的同时,努力做好干部职工的人本服务工作,努力建立起一整套“用待遇留人、环境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的用人机制。全体教职员工以校为家、以校为荣!对党校的归属感、认同感进一步增强。
第三,要通过抓教育培训拓层面。主阵地不能丧失,主渠道不能断流。县级党校如果不能结合世情、国情、省情、县情发展变化不断开设教学新专题、不断拓展培训新层面,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给力,那其发展就会越来越艰难。xx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所以相对来讲涉农涉军问题、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移民安置问题会比较多一点。正是出于对县情的清醒认识,近几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有针对性地开设了应急教育、群众工作、依法行政、技能培训、县城建设等教学新专题,以致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各类主体班次不降反升,培训规模不断扩大、培训层面不断拓展,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理论指导和舆论导向。这一举措同时也深获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认同与赞赏。第四,要通过抓教学科研落实处。教学、科研是党校工作永恒的主题。教学出名师、科研出精品是党校办学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不抓教学科研,要想提升党校办学水平无异于痴人说梦!制度落实的力度决定了办学水平的高度!近几年来,xx县委党校狠抓教学科研制度的落实,教师在教学方面,如果过不了新人新课试讲关和教师教学质量课堂考评关,就丧失了上讲台的资格;教师在科研方面如果完不成科研任务以及科研成果进不了课堂的,就丧失了评先评优的资格。刚性管理带来的是教学科研的双丰收。
第五、要通过抓后勤保障上水平。党校学员就是党校的衣食父母,党校学员就是党校的最佳宣传员。学校后勤保障有力,学员在党校吃得好、住得好、学习自然好。学校声誉、吸引力也就自然而来。反之,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学员面前没形象,领导心里没位子。近几年来,xx县委党校就是通过抓学校食堂社会化改革、学校招待所星级装修、临聘人员规范用工来实现后勤保障上水平的。
第六、要通过抓对外宣传树形象。酒香也怕巷子深。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党校更需要加强对外宣传。要勤总结、善提炼、多形式,积极扩大对外宣传,不断提高党校知名度和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