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龙岩市永定区委 永定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的若干意见

时间:2019-05-12 13:00: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共龙岩市永定区委 永定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的若干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共龙岩市永定区委 永定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的若干意见》。

第一篇:中共龙岩市永定区委 永定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的若干意见

中共龙岩市永定区委 永定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的若干意见

永委发﹝2015﹞9号

各乡镇(街道)党(工)委、人民政府(办事处),区直各单位:

根据《教师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以及省、市相关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加强我区教师队伍管理,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如下若干意见:

一、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的目的意义

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对于推动我区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发挥教育的基础、保障、后劲和支撑作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区教师队伍总体超编、年龄老化和学科不配套矛盾突出,教师“县管校聘”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部分学校超编严重,教师人浮于事、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凸显,这些矛盾和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区基础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影响了学校办学效益的提高。必须进一步优化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完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区域内流动机制,加大对富余学科教师的统筹调配和转岗培训力度,扭转部分学科教师在某些学校富余而在另一些学校严重紧缺的局面,重点解决“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差一个样”的问题,实现师资的均衡配置和优化配置,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创建“教育强区”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二、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

师德是教师职业的灵魂,是教师执教之本。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师德师风建设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校长是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第一责任人,必须率先垂范;学校是师德师风建设的主体,必须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要坚持立德树人,培育大爱情怀,增强教师爱与责任的意识,不断提升教师品德素养;通过创新师德“三项教育”,规范教师从教行为,维护师表形象,坚守师德底线,提高教书育人水平。学校要全面落实师德考核办法,教师凡违反《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中的二十条“禁令”的,当年度师德考核、绩效考核确定为不合格等次;情节严重、造成恶劣影响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直至移送司法部门惩处。

三、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的主要措施 1.加强学校教职工编制管理。按照省有关文件精神,由区教育局对区域内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实施宏观管理、指导和监督,充分发挥现有教师编制资源的最大效益。鉴于当前实际情况,在核定中小学校教师编制时,以“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为原则,按需核定专任教师岗位及职员、教学辅助人员或工勤人员岗位人数,并适当向城区学校倾斜。兼职督学、经区教育局批准借出人员不列入学校编制数。

2.规范教师流动调配管理。教师流动调配在每年暑假进行,超编和满编学校原则上不调入教师,特殊情况需调整的必须保证“进出平衡”。新聘用教师在5年内一律不得申请调动。区内学校在职教师申请调出区外,新任教师在我区服务未满5年的、在职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等自获得最高称号起在我区服务未满5年的不予调出。为了留住优秀教师从教,必须严格控制教师外借到非教育系统单位;获得区级及以上各类先进教师、骨干教师、名师、名校长、学科带头人,原则上不得借出区教育部门,这些教师在申请教育部门内部合理流动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3.建立紧缺学科教师补充机制。妥善解决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中部分学科富余、紧缺学科缺乏、年龄老化等问题,加大新教师招聘力度,做好师资队伍储备工作。根据我区教育发展需要,以“按需补充,适度超前”为原则,加大招聘教师力度,优化师资结构。2016年招聘小学教师80名、幼儿教师50名,2017年起根据生源增加情况逐年增加招聘人数;招聘中学教师将根据学科紧缺情况核定招聘人数。从2016年起新招聘小学、初中教师统筹调配到本区农村学校任教,期间分期分批到城区学校跟班学习1年;城区小学、初中遴选教师必须具备农村学校任教5年及以上经历。

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到我区任教。从每年教师补充计划数中划定一定比例由区教育部门自主招聘教师,区自主招聘教师对象为龙岩市级及以上在职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育部直属高等院校师范类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上述对象根据我区制定的具体方案直接面试招聘。

4.完善教师退出机制。在健全和完善教师社会保障的基础上,实行学校岗位设置管理和全员聘用制,实现学校(教育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行政任用关系向平等协商的聘用关系转变,完善教师转岗和退出机制。根据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的规定,教职工可向学校申请解除聘用合同,学校应依据与教职工所签订的聘用合同规定,提出解除聘用合同意见,并报区教育局审批;学校也可视教职工履职情况,依据与教职工所签订的聘用合同规定,提出解除聘用合同意见,并报区教育局审批。通过创新教师补充和退出机制,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清理出不适合教育教学的人员,让愿意从教、有能力从教且热爱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能够进入教师队伍并长期从教、终身从教。5.做好教职工岗位竞聘和超编学校(含学科超编学校)教师分流工作。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对全校教职工工作岗位安排负总责。学校在核定的编制内,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竞聘上岗,科学合理安排师德好、业务精、有活力、身体能胜任一线教学的教师任课;或在自愿原则下安排教师到职员、教学辅助人员或工勤人员岗位(如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学籍管理员、实验教师、寄宿制学校专职生管教师、电教人员、图书管理员、财务人员、安保工作人员等),教师安排到这些岗位工作、考核合格的,原评聘专业技术职务不变。

在本校未安排岗位的超编教师,可到区教育局或本区缺编学校(含学科缺编学校)报名参加竞聘,区教育局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进行调配;不参加竞聘或落聘的超编教师,由所在学校上报区教育局统一调配到本区缺编学校(含学科缺编学校)任教。

引导超编学校(含学科超编学校)教师合理流动,规范和加强学校岗位聘任管理,实行以下政策和措施:

(1)鼓励超编学校(含学科超编学校)教师调配到本区合溪乡、湖山乡、洪山乡、虎岗镇缺编中小学校任教,这些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已评未聘的直接予以聘任(聘期内调出即予解聘)。

(2)原来由小学转到中学任教的教师(含师范学校毕业直接分配到中学任教的教师)在所在中学参加竞聘,如落聘鼓励其调回缺编小学任教,这些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不变,如已评未聘的直接予以聘任(聘期内调出即予解聘)。

(3)2015年12月31日前,中小学男年满57周岁、女年满52周岁的在职教师,因身体及其他原因不能坚持正常教学的,本人自愿申请,列入区教育局单列管理,区教育局及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这些教师的管理,妥善安排好其工作和生活,让他们继续在适合岗位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具体管理办法由区教育局制定实施。

(4)学校安保工作人员鼓励在各校竞聘上岗中落聘的教师中按自愿原则聘任,城区学校安保工作人员在全区教师中公开、自愿竞聘。教师担任学校安保工作的,岗位转变,身份不变。

(5)学校要严格控制校聘临时工,职员、教学辅助人员或工勤人员岗位可以安排教职工担任的,不得聘请临时工,已经聘用的予以清退。

各学校要成立由学校党、政、工领导和教师代表组成的岗位聘任和教师分流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校教职工岗位竞聘、超编教师分流工作。教职工定岗、分流的全过程要公开透明,坚持公平公正,充分发扬民主,接受教职工的监督。

6.健全教师交流和支教制度。继续深化区域内学校结对帮扶制度和校长教师校际交流和支教制度,进一步开展小片区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工作,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辐射作用。学校要派出学段相同、专业对口、表现良好、业务能力强,能适应相应学科教学的教师参加交流或支教。严格交流和支教纪律,对符合交流或支教条件,不服从学校交流或支教安排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降一级聘任;对用资金或其他方式请他人代替交流或支教的,一律按旷工论处。用人学校要按程序和标准对交流或支教教师进行考核,经考核不合格的,由区教育局调配到缺编学校任教,专业技术职务降一级聘任。交流或支教教师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在用人单位考核发放。在同一所学校工作满6年,离法定退休年龄在5年以上的教师要进行交流,每年交流人数要达到应交流人数的10%以上。从2016年起,在同一所学校任职满两届(每届任期为五年)的校长要进行交流。教师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申报区级名师、名校长、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称号时,均须有在农村学校任(支)教1年或薄弱学校任教3年以上的经历,其中城镇义务教育学校40周岁以下(含40周岁)教师评聘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农村学校任(支)教2年以上经历。

7.发挥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区教育局在核定的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额内,根据所属中小学校社会公益目标完成情况、绩效考核情况、教师工作量大小、事业发展状况和岗位设置情况,按核定编制数发放中小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普通高中学校(含完中高中部)奖励性绩效工资高于全区小学、初中奖励性绩效工资平均水平5%发放。

奖励性绩效工资是学校搞活分配的重点,以教职工的实绩和贡献作为绩效工资分配依据,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坚持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倾斜。

8.合理规定教职工工作量。加强对教育教学工作量的管理,严格执行教学工作量的规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名师必须满工作量担任本学科课程;各级先进教师、已聘高级教师、中级教师(含使用专项岗位聘任的教师,如农村学校任教25年、西部支教、班主任工作、高中考成绩优秀等各类特聘教师)必须满教学工作量;校长及行政人员必须按要求任课。任课情况与教师绩效工资考评直接挂钩,同时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及滚动晋级管理、评先评优重要依据,对不服从学校工作安排、又无正当理由而未完成教学工作量的,一经发现,立即给予缓聘、解聘或下降一个专业技术职务级别聘任处理。

专任教师工作包括课堂教学工作和学校安排的其他教育教学工作(如下班辅导、教研活动、课外兴趣小组、家访、社团活动、运动队教练及其他集体活动等);每学年课堂教学工作量为中学不少于320课时、小学不少于480课时。中心小学、普通中学校级正职领导不少于上述标准的1/3;中心小学、普通中学校级副职领导、完全小学校长及因年龄切线退下领导岗位的原校领导不少于上述标准的1/2;中心小学、完全小学、普通中学中层干部不少于上述标准的1/2—2/3。职员、教学辅助人员、工勤人员(如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学籍管理员、实验教师、寄宿制学校专职生管教师、电教人员、图书管理员、财务人员、安保工作人员等)工作量按县教育局永教综﹝2009﹞182号文件“教师非教学工作量认定”标准及省、市、区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9.严格教职工考勤管理。学校要严格考勤制度,要安排专门人员对教职工上课、上班情况进行巡查,教职工实行签到或打卡、指纹识别等考勤办法,巡查和考勤结果及时公示。教职工凡需请假的,需办理请假手续,请假期限、请销假程序、待遇按照有关规定执行。教职工需要探亲的,安排在寒暑假进行;若确需非寒暑假探亲的,按事假处理。教职工擅自离开工作岗位的,自离岗之日起停发其工资,学校应及时上报区教育局并敦促其本人及时返回工作岗位,如其本人坚持不返校,按《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52号)第四章第十五条“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连续旷工超过15个工作日,或者1年内累计旷工超过30个工作日的,事业单位可以解除聘用合同” 规定,给予解除聘用合同。

10.加强校长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坚持把校长和班主任工作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来抓,制定和完善规章制度,规范校长和班主任工作要求,规范校长和班主任津补贴。建立健全校长和班主任绩效考评及奖励金制度,在“区财每年专项安排200万元用于提高班主任工作补贴”的基础上,区财政再增加2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班主任及其他学校管理人员工作补贴,班主任及其他学校管理人员工作补贴不再从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中列支。

切实履行全员育人职责,教师在岗位聘期内必须担任2年及以上班主任(含担任中心小学、完全小学、中学中层及以上干部、校团委书记、少先队大队总辅导员、年段长、教研组长、生管教师、课外活动辅导员)等学生管理工作(职员、教学辅助人员或工勤人员等不作班主任工作要求的除外),否则将予解聘或缓聘。

四、确保教师队伍管理措施落到实处

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的组织领导,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实抓好。完善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形成责权明确、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及时研究解决教师队伍管理中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区教育局成立加强教师队伍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全区教师队伍管理工作的统筹管理、规划和指导,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编制、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积极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有关工作。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新增财政教育经费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投入重点之一,切实保障教师培养培训、工资待遇等方面的经费投入。加强考核督导,强化督学队伍管理,督导室挂牌督学要认真履职,要对学校办学行为、教师履职情况重点督查,把教师队伍建设情况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考核和督导评价结果作为学校、教师评优评先、表彰奖励、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晋升晋级的重要依据,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五、本意见由区教育局负责解释。凡过去文件规定与本意见不一致的,以本意见为准。

中共龙岩市永定区委

永定区人民政府

2015年7月23日

第二篇: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的意见

各县直学校、中心学校,各民办学校:

为进一步优化师德行风和教育教学秩序,保障教育和谐、健康、优质发展,现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县教育和教师实际,就进一步加强教师(含代课教师)队伍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管理

1.教师要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方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积极健康,言行守法文明,为人正派高尚,严禁散布、传播违背党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方针的言论,严禁组织、参与非法活动。

2.教师要认真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教师义务,坚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3.教师要坚持依法执教,严格执行教育法规政策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自觉规范自己的从教行为,严禁以教谋私,维护自身良好形象。

4.建立健全教育、约谈、警示、惩戒制度,秉持“零容忍”态度,保持高压态势,大力整治教师从事有偿家教、接受学生家长吃请礼品、乱订滥订教辅资料、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违反师德规定的行为。对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教师,视情节给予警告、记过、降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撤销专业技术职务或行政职务;开除或解除聘用合同。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二、进一步加强教师业务管理

5.教师必须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6.教师要严格按照教育教学工作规范,认真履职,全面做好备、教、批、辅、考、评等工作,确保每一个工作环节扎实、高效、优质,不得敷衍塞责,马虎从事。对不能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或造成教育教学事故的教师,视情节给予批评教育、行政处分或解聘。

7.教师应当严谨治学,努力钻研业务,不断优化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效益。对业务上不学习、专业上不进取、工作业绩平庸的教师,不予评先评优、晋升职称。

8.学校应当建立健全教师业务档案,全面真实记录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情况,将其作为教师评先评优、职务评聘、提拔任用的依据。

三、进一步加强工作纪律管理

9.教师要顾全大局,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积极主动承担相应的工作任务,并认真完成,不许自行其是,推诿扯皮,拈轻怕重,只讲待遇、不讲奉献。对拒不执行学校工作安排的教师,要调离教育教学岗位,并扣除相应的绩效工资。

10.教师要严格遵守有关劳动纪律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考勤制度,按时上下班,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因故确需请假的,须按有关规定履行书面请假手续,假期结束后要及时办理销假手续,不得擅自多假或超假,不得虚报请假理由,更不得擅自离岗。

11.学校要按照有关规定建立考勤制度,实行坐班制,严格考勤管理。要按审批权限和规定的程序、时限批假,对请假理由不充分、不实的不予准假,对超假、擅自离岗的按旷工处理。对教职工病、事假,婚、丧、产假以及旷工期间的工资待遇要按照县教育局《关于中小学教职工考勤管理及休假期间工资待遇等问题的通知》(无教人[2015]5号)执行到位,对连续旷工15天或全年累计旷工达到一个月的,由学校上报县教育局予以辞退。

12.教师要严格遵守《国务院信访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采取合法渠道、正常方式反映个人合理诉求,不得缠访、闹访、集体越级上访,不得煽动、串联、胁迫、幕后操纵他人信访行为,不得在国家机关、公共场所非法聚集,不得在信访接待场所滞留、滋事。对违法信访的,将按《国家信访条例》有关规定处理。

四、进一步加强学校责任管理

13.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管理,责任主体是学校,第一责任人是校长。校长、副校长及学校部门干部要结合工作分工,全面担负起教师管理责任。要将教师管理责任分解落实到学校每一位管理者、每一个管理岗位,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14.学校要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的制度建设,用健全的制度来约束、激励教师,保障教师管理工作的公平、公正,保障教师管理工作的科学性、权威性。

15.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要经常与教师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生活、工作情况及思想动态,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对教师中出现的违纪违法倾向或其他不正常动态,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责任感,及时了解真实情况,及时采取预防性措施,努力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16.建立健全教师队伍管理信息网络,实行重大事项及时报告制度。学校在教师队伍管理中发现的问题,要在第一时间及时处理、第一时间逐级上报。对管理工作不力和未能及时发现、处置、上报问题的,要严肃追究校长和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2015年元月16日

第三篇:中共温州市瓯海区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

中共温州市瓯海区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

编辑:ccc 发表日期:2009-11-11 9:58:00

瓯委〔2009〕2号 2009年9月4日

各镇党委、街道党工委,区属各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按照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要求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见》(浙委发〔2009〕58号)和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若干意见》(温委办发〔2009〕90号)的要求,现就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按照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创新方法,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努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不断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主要目标。通过努力,到2012年初步建立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80%以上的镇党委(街道党工委)达到“五个好”标准,60%以上的村党组织达到“五个好”标准。重点要建立健全以下五大机制:

1、建立健全基层干部选拔培养管理机制。以镇党委(街道党工委)书记和村党组织书记为重点,进一步拓宽基层干部选任渠道,形成贯通城乡的基层干部培养链,进一步加强日常管理,使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更加优化,整体素质普遍提升,努力造就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队伍。

2、建立健全村级组织建设保障机制。统筹城乡党建资源并向农村基层倾斜,村干部的待遇和保障有效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基本报酬得到全面解决,并参加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村级组织规范运转得到有效保障,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进一步强化。

3、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党员管理服务机制。全面建立党内信息管理系统,加快推进党员服务中心建设,构建覆盖全区的党群服务体系,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发展、权利保障和党内激励机制更加完善。

4、建立健全城乡统筹的结对帮扶机制。深化“三联三促”活动,坚持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一盘棋”,进一步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非公企业、城市社区、机关、学校等领域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加强城乡基层党建双向交流与协作,推进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

5、建立健全镇村共创工作机制。按照深入开展争先创优和“三级联创”活动的要求,健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突出镇党委(街道党工委)的主抓责任,“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五好”镇(街道)、村创建和后进村整顿效果明显,努力形成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环环紧扣、整体提高的工作格局。

二、具体举措

(一)实施素质提升计划,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1、统筹城乡人才资源,选好配强镇(街道)村干部队伍。通过换届和干部调整,优化镇(街道)领导班子结构,把政治素质好、领导能力强、熟悉农村工作、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干部选拔进领导班子。注重在基层一线培养锻炼干部,建立全区后备干部库,加大优秀年轻干部提拔使用的力度。进一步创新以村党组织书记为重点的村干部选配方式,在本村内部选配干部的同时,打破地域、身份、职业界限,通过下派、回请、公开招聘等途径,拓宽村干部选任渠道。有序推进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严把选聘质量,切实加强管理和培养,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选好配强农村工作指导员,选派政治素质好、开拓意识强、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区、镇(街道)机关干部担任驻村指导员。鼓励机关和事业单位退居二线的人员到村任职或担任指导员。经济发展水平较好、村庄规模较大的农村社区,要积极建立农村社区工作者队伍。各镇(街道)要建立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重点在优秀党员、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致富能手、创业回乡青年中选拔培养村级后备干部。

2、打造贯通城乡的基层干部培养链。坚持从考录乡镇公务员名额中确定一定比例面向优秀村干部。在招聘镇(街道)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名额中确定一定比例面向优秀村居干部。对特别优秀的村居党组织书记,结合镇(街道)换届和镇党委(街道党工委)班子调整,依法依章选拔进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积极推荐政治素质好、参政议政能力强的村党组织书记作为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

3、加强农村党员发展工作,为基层组织提供“新鲜血液”。严格执行推优制、预审制、公示制、票决制和责任追究制等措施,规范发展党员工作,提高发展党员的质量。积极探索在农村外出人员中发展党员工作,切实解决常住人口较少村党员发展难的问题。实行村居主要干部亲属入党回避制,着力解决发展党员家族化、宗族化和长期不发展等突出问题。深入实施党员人才工程,将年纪轻、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党员作为各类人才的培养对象;吸纳一批思想觉悟高、群众基础好、有培养前途的优秀人才作为党员的培养对象;在党员队伍中挑选一批能带头带领群众共同创新创业的优秀人才,作为基层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的培养对象。

4、整合城乡各类培训资源,做好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工作。实行分级培训,落实培训计划。区级负责村居主要干部(即在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社区居委会主任,下同)的培训,每年每人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7天。镇(街道)负责其他村居干部和村民代表的培训,每届内组织轮训不少于一次,培训时间不少于3天。有计划地组织年轻村居干部参加农函大、电大函授班等接受学历教育,使45岁以下村居干部普遍达到高中以上学历,鼓励村居主要干部参加大专学历教育。进一步运用党校培训、学历教育、实践基地锻炼、外出实地考察、村官现身说法、导师“传帮带”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从2009年起,用5年时间,在加强经常性教育的基础上,由各镇党委(街道党工委)负责,对未纳入各级党委干部教育培训范围的基层党员普遍进行培训,每位党员每年参训时间一般不少于16学时。加强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设,发挥其优势,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经常性教育,提高他们带头带领创业致富、参与村级事务管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能力。

5、以推行创业承诺制为重点,切实加强村居干部考核管理。健全完善村居干部岗位职责,全面推行以“先定事、后选人、再践诺”为主要内容的村居干部创业承诺制,制定科学管用的目标考核办法,根据目标任务完成、全年综合表现及民主评议等情况,对村居干部进行考核评定。镇(街道)根据考核得分情况和平时表现,按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等次确定考核等次,其中村居主要干部优秀比例控制在所辖村居主要干部总数的15%以内。村居主要干部考核等次为优秀的,当年基本报酬上浮15%;考核等次为基本称职的,当年基本报酬发放50%;考核等次为不称职的,不发放当年基本报酬,取消该综合保险财政补助,不计算当年任职年限,2年内不得参加面向村干部的事业单位人员招考,原则上不作为下一届村干部候选人。

(二)实施关爱激励计划,充分调动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1、着力解决村居干部的报酬。从2009年开始根据基本报酬全面覆盖、财政全额支付、公平合理、绩效挂钩的原则和不低于农村劳动力平均收入水平的要求,全面解决村居主要干部的基本报酬。基本报酬发放与工作实绩、党员评议、群众测评和考核结果挂钩。村居主要干部的绩效报酬、补贴和其他村居干部的报酬、补贴,各镇(街道)要按照其所承担的工作职责、付出的工作时间、取得的工作实绩以及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提出具体指导意见,由各村经村民代表会议通过后,妥善予以解决。

2、推行村居主要干部综合保险制度。村居干部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村居主要干部参保费用,按照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保费的50%由区财政予以补助。因政策限制不能参保的,按照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保费的财政补助标准,补助其参加村干部养老金、意外伤害、疾病医疗等商业保险。不参加保险的,不予以财政补助。今后正常离职,继续投保的村居主要干部,累计担任村居主要干部9至15年的,区财政给予基本养老保险费30%的补助;累计担任村居主要干部16年以上的,区财政给予基本养老保险费50%的补助。非正常离职的,不予补助。有条件村的其他村干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其保费可由村集体经济予以一定比例的补助,具体方案按各镇(街道)的指导意见,经村民代表会议通过后实施。

3、完善离职村居干部定期生活补助制度。2009年开始正常离职,累计担任正职时间满9年以上、且男满60周岁或女满55周岁(2009年前离职的不受年龄限制)的村居主要干部实行定期生活补助。其中任职9至15年的每人每月补助120元,16至21年的每人每月补助160元,22年以上的每人每月补助200元。凡有以下情形之一者不列入补助范围:受到开除党籍或党内除名的;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触犯国家法律法规被判刑的;已经享受县级或县级以上部门所发固定工资及其他定期生活补助(最低生活保障和“三老”人员补助除外)的;已经享受区财政保险补助的;其它原因不适合列入补助的。

4、健全村干部激励帮扶制度。每2年评选一批优秀村居干部,并给予通报表彰和物质奖励。对评为区级以上先进或连续3年以上考核优秀的村居干部,优先考虑推荐为劳动模范等各类先进人选。对今后正常离职、累计担任正职时间满15年以上、且历年考核称职以上的村居主要干部,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适当物质奖励。每年组织村居主要干部进行身体健康检查,组织部分优秀村居干部进行健康疗养。对家庭出现突发性灾害或患重大疾病的村居干部、家庭特别贫困、工作勤恳努力的村居干部,给予适当的生活补助。各镇(街道)要及时帮助村居干部解决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5、扎实做好党员关爱工作。做好关爱老党员和帮扶困难党员工作,完善区党员关爱互助会运行机制,建立镇(街道)党员关爱互助站,为困难党员提供救助和帮扶。全面实行“三必访”制度,党员生病支部必访,党员家庭遭受重大变故支部必访,群众住院支部必访。开展经常性走访慰问和送温暖活动,帮助困难党员解决实际问题。对有志创业的农村党员,在资金、技术、信息上给予帮扶,支持农村党员带头和带领群众创业致富。建立健全党组织班子成员与党员谈心谈话制度,沟通思想、疏导情绪,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三)实施强村富民计划,不断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1、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完善村经济合作社管理制度,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兼任村经济合作社社长,进一步规范村级经济活动。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引导建立农村产业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努力提高农民和农业的组织化、市场化程度。

2、鼓励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以激活农村土地资源为重点,以发展集体物业经济为主要形式,建立村级集体稳定收入机制。区属有关部门和镇(街道)要因地制宜出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具体措施,重点抓好各种资源的盘活整合,落实集体非农建设留用地政策,合理开发和利用闲置的土地资源。切实用好农村土地征用后每亩返回60平方米住宅用房安置指标,要留取不少于15平方米用于村级集体综合开发。鼓励村集体以股份合作方式,发展特色农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来料加工业、农村服务业等,盘活集体资产,实现集体经济保值增值。综合运用加强村干部培训、选派农村工作指导员、实行部门挂钩、开展村企共建等措施,对集体经济薄弱村给予适当扶持。每年区级扶持集体经济薄弱村20个,各镇(街道)至少要扶持1个以上集体经济薄弱村,中心镇和经济实力较强镇(街道)至少要扶持2个以上集体经济薄弱村。

3、加快党员富民基地建设。要以“党员富民工程”为抓手,整合农村各类人才资源,采取集体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党员富民基地,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

4、大力推进党员服务中心建设。结合瓯海新型城市化和农村社区建设的实际,科学制定全区党员服务中心建设规划,做好中心区、中心集镇、中心村和城市社区等人员聚集地党员服务中心的提前布点工作。稳步推进党员服务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党务政策咨询、传播党建理论知识、办理党内有关业务、帮扶困难党员群众、反映社情民意等作用,使其成为党群服务体系的中心阵地。

(四)实施规范运转计划,建立健全村级组织工作运行的保障制度

1、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管理和使用,积极拓展综合功能,不断完善配套设施,逐步规范监督管理,切实发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办公议事、党员活动、教育培训、便民服务、文体娱乐的作用。

2、建立村级办公经费最低保障制度。区财政每年补助经济薄弱村办公经费1万元,主要用于必要的办公用品费、水电费、党报党刊征订费等维持村级组织基本运转所必需的开支,解决村党组织开展活动的相关经费,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逐步提高。

3、完善村级组织工作机制。全面落实《浙江省村级组织工作规则(试行)》,建立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统一协调的村级组织工作机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和管理程序,严格执行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全面推行民主恳谈会制度,凡重大问题要坚持“先党内后党外、先党员后群众”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健全村监督委员会等村级监督组织,普遍实行党务公开,进一步规范完善村务公开特别是财务公开,规范村账镇(街道)代理制度,切实加强村级民主管理和监督。

4、加强对村级配套组织和农村社会组织的领导和管理。村党组织要加强对共青团、妇代会、民兵组织等村级配套组织和老人协会等社会组织的领导,指导各类组织建立良性运行机制,依法按章开展工作,积极参与农村建设和村级事务管理。要把农村中思想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各界人士,通过法定程序选配为村级配套组织负责人。

(五)实施抓镇(街道)促村计划,努力形成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

1、开展镇村共创活动。按照深入开展“三级联创”和“先锋工程”的创建要求,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办法推进全区农村党建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每年确定10%的镇(街道)作为党建工作示范镇(街道)创建对象,确定10%的村作为农村党建示范村进行重点培育,确定10%的后进村开展重点整顿。被评为党建工作示范镇(街道)和示范村的,区财政分别奖励5万元和1万元。

2、完善镇(街道)干部绩效考核。紧密结合工作实际,采取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块、专项组推进服务模块、线上岗位履职模块等“三模块”形式,因岗定性定量考核,切实奖优治庸罚劣。

3、完善“三联三促”制度。按照“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要求,开展以“联镇(街道)、联重点村居、联党员群众”为主要内容的“三联三促”活动,发挥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能优势,推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帮助农村,助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赢互惠、共同提高。

4、健全干部驻村制度。按照“干部要下去、感情要上来、工作要落实”的目标要求,健全驻村干部目标考核办法,完善驻村工作制度,把驻村干部培养成群众贴心服务员、党建工作指导员、路线政策宣讲员、社情民意采集员。全面推行“一村一档”制度,由驻村干部负责收集村级组织基本信息,并把掌握村情民意情况作为其考核的重要依据。

三、加强组织领导

1、认真落实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镇党委(街道党工委)要认真落实村级组织建设责任制,镇党委(街道党工委)书记要切实履行直接责任人的职责,党委领导班子其他成员要根据分工抓好落实。镇党委(街道党工委)要经常研究村级组织建设工作,明确工作目标,研究解决存在问题。区委把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工作作为重要工作纳入目标考核,适时开展专项督查,并建立镇党委(街道党工委)书记抓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考评制度。

2、进一步加强镇党委(街道党工委)书记队伍建设。选拔政治上可靠,统揽全局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强,实际工作经验丰富、善于做群众工作,作风务实、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善于抓班子带队伍的优秀干部担任镇党委(街道党工委)书记,实行任期制,无特殊原因一般应当任满一届。建立镇党委(街道党工委)书记统揽本地重大事务的工作制度,镇党委(街道党工委)书记对本镇(街道)的领导班子配备工作提出负责任的建议,驻镇(街道)站所的干部任免需事先征求驻地镇党委(街道党工委)的意见并由镇党委(街道党工委)书记签署。适时制定镇党委(街道党工委)书记目标考核办法,设立镇党委(街道党工委)书记目标考核奖励专项资金,对目标考核突出者给予奖励。

3、健全农村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要重视加强农村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选拔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和有培养潜力的干部担任组织员,逐步建立健全一支素质优良、精干高效、专兼职结合的组织员和纪检员队伍,协助基层党组织抓好基层党建工作。镇(街道)专职组织员和专职纪检员按照中层正职配备,并落实相应的政治待遇和工作条件,符合有关规定可享受副科级待遇。

4、切实加强财政保障。区委组织部负责研究制定相关配套制度,区财政建立农村组织建设专项经费,用于本实施意见所规定的各项经费支出。要把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根据财力情况逐年增加。经费使用由组织部、财政局共同掌握。农办、农业、民政、审计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协调配合,确保专项资金落实到位,使用规范,管理严格。

本实施意见由区委组织部负责解释,原有规定与本意见不一致的,按本意见执行。

第四篇: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的意见

【发布单位】81908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7-02-04 【生效日期】1997-02-0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的意见

(1997年2月4日市政府二届五十五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

市政府:

深圳自建市以来,流动人口逐年增多,至1996年底,全市有流动人口255.1万人,是常住人口的2倍半。由于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给我市的社会、经济各方面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一是扰乱了社会治安,影响社会稳定与经济的发展。据统计,1996年全市刑事案件的95%为流动人员所为;二是外来劳务人员无序流动、多口审批,加大了我市劳动就业的压力,劳资纠纷案件大幅上升。三是严重影响了计划生育;四是给城市管理带来许多问题,如违章搭建、“三边”窝棚屡拆不尽,乞丐、擦车仔、卖花女等屡清不绝。

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是新形势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也是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为特区二次创业创造良好社会环境,迎接香港回归祖国的需要。根据中央、省有关指示精神,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一、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加强“流管办”力量

这是搞好我市流动人口管理的重要条件。由于我市外来流动人口多、管理工作任务重,必须强化“市流动人口管理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职能,并加强其力量。为此,将“市人口管理领导小组”与“市流动人口管理领导小组”两个非常设机构合并,组建新的市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公安局,为市流动人口管理领导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领导小组由五个区政府、市府办、综治办、计划、公安、劳动、人事、财政、工商、城管、建设、规划国土、民政、计生、运输等部门以及特检站、边防分局负责人组成。新组建的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

(一)根据我市流动人口计划,对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工作意见;

(二)协调各有关部门对外来人口的管理;

(三)督促检查各部门各单位落实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情况;

(四)承办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二、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法规,加大《深圳经济特区暂住人员户口管理条例》的宣传力度

(一)规范城市基础设施增容费的收取标准及缴交办法。必须严格执行市政府规定的对外来劳务工收取每人每年300元的城市基础设施增容费收费标准。其他部门和单位均不得将本部门、本单位收费项目作为办《暂住证》的附带条件,“搭车”收费一概取消。同时改增容费由用人单位负担为外来劳务人员个人负担。

(二)调整房屋租赁的税收政策。在堵塞漏洞、扩大税收征管面的同时,减少房屋租赁的税收种类,调低税率。具体调整办法由税务部门与市规划国土局及各区政府协商确定。

(三)《深圳经济特区暂住人员户口管理条例》与《深圳经济特区房屋租赁条例》中关于房屋出租与外来人口管理顺序问题,应明确外来人员办理《暂住证》须先“租住房屋”,同时限定日期在“居留两个月满十五日前向公安机关申办暂住证”。此事由市法制局牵头提出修改草案并经市政府同意后,报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四)修改完善“二线”管理的有关法规,加大处罚力度。自成立特区以来,“二线”管理一直沿用1986年省人大通过的《深圳经济特区与内地之间人员往来管理规定》及1992年市政府颁布的《深圳经济特区与内地之间人员往来管理规定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对违反规定者未制定具体处理办法,特别是对违规违章人员的惩处太轻,起不到惩戒作用。因此,须对《实施细则》加以修改、完善,强化处罚措施,加大处罚力度。具体办法由市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提出修订草案后,按规定程序报请市政府审议。

(五)制订有关部门对流动人口管理的具体协作规定。

1、明确划分各有关部门的管理职责:计划部门,主要负责制定和下达流动人口计划;公安机关,主要负责对流动人口的户籍管理和治安管理;劳动部门,主要负责对外来劳动力的管理;人事部门,主要负责对从特区外或外省市聘派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管理;

2、确定公安与劳动、人事部门在《劳动手册》、聘干手续与《暂住证》办理上的业务衔接,减少环节,方便群众;

3、确定公安与规划国土部门对暂住人员居住性出租屋的市场与治安管理的业务协作;

4、确定公安与城管、民政、特检等部门在清理“三无”人员问题上的职责与业务协作;

5、确定公安、劳动、人事、工商、规划国土、住宅、建设、民政、教育、卫生、计划生育等部门在计划生育管理上的职责与业务协作。通过明确各有关部门的业务协作,达到齐抓共管的目的。此项工作由市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牵头商有关部门制订。

(六)依据《广东省出租屋暂住人员治安管理规定》,结合我市的实际,制订《深圳经济特区出租屋暂住人员治安管理实施细则》。

(七)加大对《深圳经济特区暂住人员户口管理条例》和《深圳经济特区劳务工条例》的宣传力度,增强特区内所有公民(含常住户口和流动人口)应随身携带其有效身份证件以备查验的观念。

三、三、加强对外来劳务人员的管理

(一)实施“四定一参与”的有序化流动工程。劳动部门根据企业用工需要,与内地劳动部门合作,实行定向培训,定量输入,定期轮换,定额补充,参与管理。建立起输出有组织、输入有管理、流动有服务、调控有手段、应急有措施的规范化外来劳动力市场。同时加强劳动监察力量,及时处理劳资纠纷。

(二)将每年一次集中办理的务工、聘干及暂住证手续改为常年办理,以方便企业与劳务人员。具体操作程序由公安、劳动、人事、财政等部门协商解决。

(三)结合全市社会中介组织的整顿,对现有劳务市场进行一次清理,进一步明确、规范职业介绍机构及人才市场的职责权限。

四、四、加强特区“二线”管理

(一)加强海上及“二线”各口岸治安管理,市边防分局和“二线”各口岸派出所要严堵“三无”人员从海上进入,严打“蛇头”引带、贩卖假证件等活动。

(二)对“二线”铁丝网有损坏的应及时修复,定期检修,并加强强线巡逻。

五、五、加强对暂住人员出租屋的治安管理

(一)严格执行出租屋管理的“一证两书”制。根据《广东省城镇房屋租凭条例》、《广东省出租屋暂住人员治安管理规定》和《深圳经济特区房屋租赁条例》的规定,屋主出租房屋必须到房屋租赁部门办理《 房屋租赁许可证》,租赁双方与暂住地派出所签订《治安责任书》、与街道办(镇)计生部门签订《计划生育责任合同书》。租赁双方若违反“两书”规定,属于出租方责任的,由主管部门吊销其《 房屋租赁许可证》;属承租方责任的,按有关法规处理。

(二)从严查处居住性出租屋的违法行为和非法性出租屋。对居住性出租屋的查处,规划国土、公安与计生等部门要密切合作,联合行动。对非法性出租屋(指各类违章建筑、政策性限制的房屋和乱搭乱建的“三边”窝棚),由规划国土局牵头,其他相关的管理部门配合,经常检查,一经发现立即查处。

六、六、“三无”人员问题

“三无”人员(包括乞丐、擦车仔、卖花女等)屡清不绝,成了我市近年来社会治安及城市管理的“老大难”问题。流动人口管理的重点是控制住“三无”人员流入和沉淀的问题。为此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把好进口关。特区检查站、边防分局和我武警七支队要积极负起堵的任务;“二线”的8个公安派出所要积极协助武警把好关;深圳铁路公安处要堵住来自铁路的“三无”人员;边防分局要截住来自海上的“三无”人员。

(二)做好清理收容遣送工作。“三无”人员清理工作由市公安局负责,各区人员政府配合。各区公安分局负责辖区出租屋,“三边”地带窝棚的清理;巡警支队负责巡察路段两侧自行车道、人行道及公共场所的清理;公安派出所负责辖区各住宅区、小街小巷、各宾馆酒楼等的清理;公安交通管理局负责清理机动车道上的擦车仔。各街道办负责动员辖区内的“地主、业主、雇主”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不为“三无”人员提供栖身之地。对于收容的“三无”人员,需要治疗的由市卫生局安排治疗;劳动、工商等部门也要积极配合清理行动。市民政部门负责统一遣送。必须保证将已收容的“三无”人员全部遣送出特区。由公安部门负责对控制、指使乞丐、擦车仔、卖花女的幕后操纵人及引带的“蛇头”,依法予以打击。民政部门发现线索要及时提供给公安部门。

(三)设立“三无”人员待遣所。市收站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员和设施,内设一个待遣所,与收容站分隔开,专门收容擦车仔、卖花女、乞丐等待遣的“三无”人员。待遣所归收容站管理。

(四)建立经常清理“三无”人员工作制度。由市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统一组织、协调、指挥,以公安、劳动、规划国土、民政、城管和街道办(镇)为主力,建设、工商、计生等部门协助,每季度或半年一次,对“三无”人员进行集中清理。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龙岩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的意见(龙政

【发布单位】龙岩市

【发布文号】龙政办〔2008〕160号 【发布日期】2008-07-23 【生效日期】2008-07-2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龙岩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的意见

(龙政办〔2008〕160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于5月1日施行以来,我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取得阶段性的成效。参照《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规程(试行)》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暂行办法》等规定,结合我市2个多月来的实践,现就进一步规范有关工作制度提出如下意见:

一、关于主动公开

1、公文类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纳入公文正常办理过程。

认真界定公文的公开属性。公文拟稿科室在公文拟稿时必须在公文处理单上填写“公开属性”。“公开属性”分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和不予公开。公文的审稿人和签发人在审核公文时,还应审核“公开属性”、“内容概述”、“不予公开理由”等内容,对公开属性定性不准确等情况应及时予以更正。

从公文类别、用途上区分:请示、报告、会议纪要、内部明电、工作联系的函、涉及敏感事项的领导讲话等,暂定不主动公开。但需要公众广泛知晓或参与的、没有涉密内容的领导讲话应主动公开;布置工作、没有涉密内容、需要公众广泛知晓或参与的以“电报”形式印发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会议纪要中有需要公众广泛知晓或参与的事项,应当在剔除保密内容后上网主动公开,或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公开。

2、各发文单位要做好定密工作。公文的审稿人和签发人在审核公文时,要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保密审查。

3、领导签发后,参照《龙岩市人民政府政府信息公开目录(试行)》,确定信息类别,编制索引号。

4、公文印制后,在20个工作日内进行主动公开,主要通过三条渠道公开,即政府网站(含单位网站)、档案馆及图书馆的公共查阅场所。

市政府各部门单位公文类主动公开的信息,同时通过以下三条渠道公开:

(1)市政府网站公开:按市数字办提供的后台管理帐号,进入后台管理系统,将公文传至“龙岩市人民政府信息公开”专栏。已经建立网站的部门单位,同时在单位网站相关栏目公开;

(2)将纸质公文抄送市档案馆,并按《龙岩市政府公开信息送交办法(试行)》的要求,办理交接手续。同时,将电子文本拷贝或传输市档案馆(zwgk.longyan.gov.cn);

(3)将纸质公文抄送“龙岩图书馆”,以邮递、交换等方式送达。

二、关于依申请公开

依申请公开将是今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按照“谁生成、谁公开、谁答复”的原则,各单位要根据各自的实际,对依申请公开的受理、审查、答复等流程进行科学设置,对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必须在15个工作日内作出答复,并应建立以下工作制度:

1、建立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电话咨询记录制度。对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就有关政府工作的咨询,应及时回应,并做好记录。如咨询已涉及到依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则应提醒咨询者填写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登记表,进入受理、答复程序。

2、建立申请政府信息公开信函(包括传真件)登记制度。凡收到申请政府信息公开的信函,经办人员均应实行登记,符合申请要求的,进入办理程序。

3、建立网上受理制度。经办人员登录政府门户网站及部门单位的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网页,查看并进行登记。能立即作出答复的直接在网上答复,不能立即答复且符合申请要求的,进入办理程序。

4、建立来访申请受理制度。申请人专程来访,能当面答复的应当面答复,不能当面答复的,由申请人填写申请表,申请人确有困难不能填写的,由经办人代为填写,符合申请要求的,进入办理程序。

5、建立申请告知制度。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进入办理程序后,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由部门单位直接答复;不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由相关业务科室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出处理意见,报分管领导审批,经单位保密办审核后,根据具体情况填写各类《告知书》作出答复,并按申请人指定的方式向申请人提供相关信息。

6、市政府信息公开办收到的公开申请,视申请内容转相关部门单位答复,并向申请人及承办单位出具《受理(转办)告知书》,承办单位在答复期限内答复,并将答复内容抄送市政府信息公开办。

各部门单位依申请公开登记表可参考《龙岩市政府信息公开办依申请公开登记表》(附后)自行设制。

二○○八年七月二十三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中共龙岩市永定区委 永定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的若干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共龙岩市永定区委 永定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的若干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