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市早期特殊教育现状研究的研究报告
1874年,北京出现全国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开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先河。
一、问题的提出
100年后,随着残疾儿童的早期干预。作为一种理念和方法被欧美国家普遍接受和实践,北京也在全国率先开始了残疾儿童的早期干预工作。这些工作在近年来获得了相当的发展,如不仅有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国办的弱智儿童幼儿园,也有残联系统举办的聋儿听力语言康复中心,还有个人或集体举办的残疾儿童早期教育机构。
但是,现有机构是否满足了北京残疾儿童早期干预的数量和质量需求,已有机构已经取得了哪些成绩、存在哪些不足,它们在发展中存在什么困难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进行研究、总结,本课题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研究的。
二、研究目标
了解北京市早期特殊教育的发展现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政府管理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三、研究内容
1.现有教育机构内早期特殊教育的实施现状研究。包括早期特殊教育的师资状况,早期特殊教育的教学方式、内容及课程设置和早期特殊教育的办学经费及教学条件等。
2.社区对学前残障儿童提供早期教育服务的现状。
3.早期特殊教育发展中的主要困难与解决对策。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调查法、观察法等对北京19个区县的学前教育科、对13所招收残疾儿童就读的早期教育机构以及市区东城、西城、宣武、崇文、朝阳、丰台的22个街道办事处的民政科和社区居委会进行了调研。发放问卷、访谈提纲469份,其中,区县教育官员19份,有残疾儿童就读的早期教育机构的领导、教师120份,残疾儿童家长220份,街道民政科官员和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110份。回收问卷、访谈提纲301份,总回收率为64.18%;回收问卷的总有效率为93%。
区县官员、社区的调查于2003年春节前完成,回收率很高;因为春节尤其是非典的影响,家长和一部分教师的问卷、访谈提纲回收率较低。
在进行实证研究的同时,还采用资料研究法对北京市和国家的相关法规进行了比较研究。
五、研究结果
(一)北京市残疾儿童早期教育的基本情况
1.接收残疾儿童就读的早期教育的机构数和在各区的分布情况
通过对北京市19个县市区(含燕山)教育局学前教育科的问卷调查和个别访问,截止到2002年12月31号,北京共有接受残疾儿童早期教育的机构(含接受残疾儿童的普通幼儿园)28个,①它们在各区县的分布情况、办学性质、在学人数等如表1所示。表中机构性质一栏的“国”代表国家办学,“集”代表集体办学,“个”代表个人办学。
表l 北京市各区县残疾儿童早期教育机构状况一览表
从表中看出,全市尚有48%的区县还没有残疾儿童接受早期教育的统计报告。在28家机构中,3家是专门的残疾儿童早期教育机构。一是西城区育红幼儿园——本市唯一的一所教育部门主办的弱智儿童幼儿园,二是朝阳区新运弱智儿童养育院——私立机构,三是中国聋儿中心——中国残联举办。
有3个聋儿听力语言训练班(海淀区、西城区设在普通幼儿园——属私立性质,宣武区设在宣武培智学校),3个弱智儿童学前班(宣武区、崇文区在培智学校,朝阳区在朝阳弱智儿童康复中心——属私立性质),1个盲童学前班(在北京盲人学校)。
有19所普通幼儿园接收了残疾儿童。
2.在学的残疾儿童的年龄分布
325名儿童中,7岁以下的268名,大于7岁的57名。分别占在读人数的82.46%、17.54%。
7岁以下的268名儿童在各个年龄段的分布情况见表2。
表2 在学的残疾儿童的年龄分布
3.在学的残疾儿童的残疾程度分布 在就读的儿童中,有316人有明确的残疾程度的划分或说明,即知道是属于哪种程度的残疾,其余9人则没有划分。残疾程度的分布见表3。
表3 在学的残疾儿童的残疾程度分布
4.在学的残疾儿童的来源
在325名在学儿童中,本市儿童只有187名(还包括7岁以上的儿童),其中,有67名没有在本区接受教育;外省市在北京就读的儿童有138名(占在读人数的42.46%)。几类儿童的来源分布如表4所示。
表4 在学的残疾儿童的来源
(二)早期特殊教育的师资状况
1.各机构教师的学历
通过对西城区育红幼儿园,朝阳区弱智儿童康复中心、新源里幼儿园,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语言训练部,宣武区培智中心学校学前部,北京盲人学校学前班,崇文区安乐幼儿园7所机构的82位教师、领导的调查,各机构教师的学历如表5所示。
表5 各个机构教师的学历分布
2.专业背景
这些教师中,没有人是专门的残疾儿童早期教育(或早期干预)专业出身,只有中国聋儿中心的25位教师具有特殊教育专业学历(但也不是早期教育方向)。
据国办的专门的残疾儿童教育机构的领导反映,教师们几乎都接受过累计一个月以上的不同形式(如会议、培训班等)的专业培训。个别个人和集体办的专门机构的老师也接受过累计一个月以上的专门训练。
但是,在教师问卷中,只有29人回答接受过特殊教育培训(共有61人回答)。这个矛盾可能是由老师们没有把会议当作是培训的一种形式所导致的。
普通幼儿园的教师则都没有经过专门的特殊教育培训或训练。
3.教师的年龄构成
从调查的80个教师的年龄构成来看,21~35岁的教师占多数,为48.8%;其次是36~45岁的教师,占25.0%;20岁以下和45岁以上的教师分别占8.8%、17.5%,教师年龄构成比较合理。
4.教师户口
除去教育系统的国办机构的教师户口基本上是北京的外,其他机构(含中国聋儿中心)的教师,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外省市户口教师任教的情况。
(三)早期特殊教育的教学方式、内容及课程设置
从宏观上看,现有机构的教学方式,基本上采用集体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各类残疾儿童的教学内容既有与普通幼儿园相同的内容,又有体现自己特色或体现残疾儿童特殊需要的内容。
但是,通过对有关机构的实地调研、观察和访谈,发现在教学上存在一些问题。
1.教学过于强调特殊性。一些聋儿语训机构把训练聋儿的听和说当作教学的唯一目的,未能处理好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和特殊发展即听力、言语能力的发展的关系,忽略了儿童全面发展的教学。
2.教学环境过于封闭。一些语训机构和个别的弱智教育机构,没有实拖开放式教学,残疾儿童缺少和普通儿童接触、融合的机会,不利于他们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3.存在收容的倾向。一些弱智教育机构没有很好地开展各种特殊教育活动,存在收容倾向。
4.教学方法单一。个别语训机构由于缺少正确的办学和教学理念,在教学上只是机械地使用刺激——反应的行为训练方法,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5.教学缺少家庭——学校、学校——社区之间的有机联合。残疾儿童的早期教育更需要家庭、学校和社区等多部门、多学科的配合,但是,现有机构缺少这种配合或合作。
6.缺少课程纲要。各个机构普遍缺少课程标准、课程纲要和教材,教学的随意性较大。
7.普通幼儿园对残疾儿童的帮助处在自发的阶段。此次统计,北京有19所普通幼儿园接收了残疾儿童,但由于这些机构的教师缺少特殊教育的专业训练,他们还不能有的放矢地对残疾儿童开展有效的教学。
(四)早期特殊教育的办学经费及教学条件
1.国办早期特殊教育机构。国办的早期教育机构包括教育部门主办的机构和由残联、民政等非教育部门主办的机构。
教育部门主办的机构包括国办普通幼儿园和特殊幼儿园,办学经费主要由政府拨款,这保证了基本的办学经费和办学条件。但是,由于办学成本高于普通幼儿园等原因,北京教育系统唯一的国办残疾儿童幼儿园——育红幼儿园和唯一的盲学前班,仍旧存在经费紧张问题。如育红幼儿园2002年的拨款是61万多(已高于其他国办普通幼儿园),盲校学前班2002年的开办费是15万,但两校当年仍旧都有5万左右的经费缺口,其他教学条件如教学场地、教学设施等仍有待改善。
非教育部门如残联系统举办的语训中心,不仅有政府拨款,还有较高的学费收入,它们不存在办学经费紧张的问题。但是,由于个别机构并没有把大量的学费用于教学活动,致使其教学条件如活动场地等仍需改进。
2.私立早期特殊教育机构。这些机构包括个人和集体举办的机构,基本上没有政府拨款,其经费主要靠自筹(包括接受募捐)。
由于办学动机所致,这些机构的办学条件差别较大,大多数只具备基本的教学条件,教师的工资也明显低于公立机构。同时,由于缺少政府的支持,一些机构没有长期投入的打算,这也影响了教学条件的改善。
需要说明的是,一些特殊教育学校自发举办的学前班,实际上也属于没有政府拨款、经费靠自筹这一情况。由于缺少强大的经费支持,大多数这种性质的学前班条件一般,缺少效益和规模。
(五)社区对学前残障儿童提供早期教育服务的现状
通过对城区22个街道办事处的民政科和社区居委会的调查,发现:
1.社区几乎没有为残疾障碍婴、幼儿提供有组织的、有效的早期干预或早期教育服务。
2.个别地区或社区为学龄期残疾儿童家庭提供了一些包括简单的家政服务、办理减免学杂费、办理经济救助等服务,但不是针对残障儿童的早期教育和训练。
3.包括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民政科在内的大量工作人员对有关残疾儿童的问题,并不是很了解。例如在回收的94份问卷中(在社区发放110份问卷和访谈提纲),只有11人回答对残疾儿童家庭的经济状况很了解,24人回答了解一些,而回答不了解和说不清的共16人,其余40余人没有回答(其实际情况是不了解)。
再如,有38人回答社区为残疾婴幼儿提供过服务,27人回答没有提供,13人回答不清楚,其余20多人没有回答。这些服务也仅是限于上文提到的办理减免学杂费、办理经济救助等。
(六)早期特殊教育发展中的主要困难
1.对于已经存在的早期特殊教育机构来讲,发展中的困难主要有:
(1)缺少政府的政策和财政支持。
从调查看,几乎各个机构都需要政府(进一步)的政策和财政支持。例如各个国办特殊教育学校的学前班几乎都是自发举办的,但由于得不到政府拨款,同时管理部门又限制各种收费(对残疾儿童当然不能过多收费),导致他们经费困难,也限制了规模的扩大和效益的提高。
再如,和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做法不同的是,北京几乎所有的私立残疾儿童早期教育机构都得不到政府的资助。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使得办学质量受到影响,发展规模受到限制,个别机构由于经费问题,不得不停办。
(2)没有全市性的残疾儿童早期教育(早期干预)的管理措施和法规。
缺少包括残疾儿童的鉴别标准,人学标准,残疾儿童的出园标准(接受教育后应该达到的标准或水平),残疾儿童的课程标准,训练教材和收费标准在内的一系列的具体的办学和教学的管理措施。
(3)家庭和学校的关系很难处理好。
大多数机构的家庭和学校,没有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的良好机制。许多家长完全把责任寄托在学校上,自己不参与孩子的早期训练工作,而学校又责怪家长对孩子发展的期望值过高。这实际上影响了早期教育的效果,也影响早期教育的发展。
2.就目前北京市如何开展残疾儿童的早期教育、早期干预工作来看,主要的困难是:
(1)人们的思想认识不到位
我国残疾婴幼儿的早期教育、早期干预工作起步较晚,人们的认识包括政府官员的认识、家长的认识和社会的认识,都需要有一个过程。
这样,政府的政策、法规、资金投入等就很难有效地指向残疾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家长也没有认识到要积极对残疾子女进行早期教育,从而影响了残疾婴幼儿早期教育的开展。
(2)法规没有成为举办特殊教育的指南和准绳。
尽管我们还缺少专门的残疾儿童早期教育方面的法规,但是,执行已有法规,如《残疾人教育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北京市学前教育条例》等,也足以能使早期特殊教育发生大的变化,走向大发展。但是,目前还没有把法规当作对残疾儿童开展早期教育工作的指南。
(3)各个系统不能协调工作。目前卫生、残联、民政都涉足残疾儿童的早期干预(含早期教育)领域,但是,它们各自为政,不能协调工作。例如,卫生部门只管在儿童的出生前后对孕妇和新生儿进行检查,但对查出的高危新生儿和残疾、障碍儿童,并不提供有效的早期干预。再如,中国残联在北京只举办了聋儿语言训练机构,没有开展其他残疾儿童的早期训练工作。
以上原因导致残疾儿童的早期干预(含早期教育)的主体不明、职责不明,缺乏监督,防碍了残疾儿童的发展,也影响了残疾儿童早期干预事业的开展或发展。
(4)缺少专业教师。没有更多懂得残疾儿童早期教育(包括早期干预)理念和方法的专业人员,尤其是国办普通幼儿园缺少受过特殊教育训练的教师,使得普通幼儿园不能有效地接纳大量的残疾儿童。六,研究结论
1.北京市残疾儿童的早期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接受早期教育的残疾儿童的类别较多,除盲、聋、弱智儿童之外,还有少数脑瘫、言语障碍、情绪行为异常儿童;安置方式多样,既有专门的残疾儿童幼儿园,也有附属在特殊学校或普通幼儿园的残疾儿童幼儿班,还有在普通幼儿园就读这种形式;多种办学主体使办学性质多样化,既有国办机构,如教育、残联、民政等部门主办的机构,也有私立——即集体和个人办的机构,既有国家部委举办的机构,也有北京市举办的机构;北京还同时接受外省市的残疾儿童入学,为外省市做出了一定贡献。
2.早期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
截止到2002年12月31日,占全市48%的区县还没有报告有残疾儿童在接受早期教育,全市仅有约160名接受早期教育的。残疾儿童,从全市幼儿园有20余万学生、每年有5万多名新生儿估计,应该还有大量的残疾儿童没有接受早期教育;一些儿童还不能方便地在居住的社区接受早期教育;3岁以下接受早期教育、早期干预的儿童还很少(这时教育、干预的长远效果会更好);现有机构的办学规模、办学条件、教学水平、管理水平等和优质幼儿园比较,还亟需改善和提高;社区和其他部门还没有有效地参与到早期干预中,社区服务几乎没有开展。
3.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北京残疾儿童的数量、应该接受早期教育的人数到底是多少,需要清楚;个别机构的办学思想需要端正;一些机构的教学理念需要更正;现有机构需要教育管理部门的有效管理、规范和评价,需要形成一套针对残疾、障碍儿童教育的包括入学鉴定、资金使用、教学质量评估在内的一系列的运行机制;需要相应的课程标准或纲要;大多数教师需要专门的培训。
七、对策与建议
针对本研究的结论和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与教育部门有关的如下建议:
(一)发挥政府领导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扩大残疾婴幼儿接受早期教育的比率
各区县政府的主要和主管领导要认识到特殊教育的意义,发挥政府的能动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如通过举办残疾儿童幼儿园、在普通幼儿园内举办残疾儿童班以及在普通幼儿园的普通班级内接收残疾婴幼儿等,积极扩大残疾婴幼儿的接受教育率。
(二)开展有关教师的特殊教育知识、能力培训
结合《北京市幼儿园教师“十五”继续教育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把残疾儿童早期教育(含早期干预)的内容作为北京市幼儿园教师“十五”继续教育的必修内容,以便这些教师有基本的教育残疾儿童的知识和能力,也为一般幼儿园接受残疾儿童创造师资条件。
为此,建议组织编写残疾儿童早期干预原理和方法方面的培训教材。
(三)制定残疾儿童早期教育的管理办法
建议制定《北京市残疾儿童早期教育管理办法》,对办学收费、办学条件、教学质量的监督和评价等做出规定,巩固现有的残疾儿童早期教育的成果,提高教育质量。
其中包括:
1.建立政府资助机制和奖励机制,对合乎评价标准的私立机构进行资金资助,对成绩显著的个人或机构进行奖励,每年一次,形成制度。具体的奖励数额可以由具体情况确定。
2.在相应的教育评估验收中,把残疾儿童的早期教育工作作为一项内容,对于没有残疾儿童接受早期教育或达不到标准(数量和质量标准)的区县,采用一票否决制,不予验收,以此来促进全市残疾儿童早期教育工作的开展。
3.规定各类残疾儿童早期教育的大纲和教学评价标准。为此,可以编写人数较多的弱智和聋童的早期教育课程纲要或训练纲要,或在《北京市三岁前儿童教养大纲》等文件的实施细则中设立残疾儿童专项或附件,对此做出规定。
对于达不到办学标准的园所,则限期整改,或进行罚款,以罚促改。
(四)建议政府加大资金投入,逐步建立以社区为依托、以教育为核心,家长、社会广泛参与的残疾儿童早期干预系统。
建议设立市残疾人工作协调办公室,具体协调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市妇女联合会等部门以及相关中央部门的工作,并制定相应的法规或已有法规的实施细则,逐步建立以社区为依托、以教育为核心,家长、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卫生、残联等部门各司其职的残疾儿童早期干预系统。
其中,最主要的包括:
1.进行全市残疾婴幼儿的流行率调查,搞清楚我市残疾婴幼儿的确切数目,为制定早期干预、早期教育政策提供依据。
2.制定《北京市残疾儿童早期干预实施细则》,统一解决相应的国家和地方法规还没有具体涉及或虽有涉及但法规与法规之间没有很好的协调到的残疾婴幼儿的早期教育或早期干预问题,如《北京市学前教育条例》第5条、《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实施)办法》第16、17条都谈到相应的残疾婴幼儿早期教育和早期干预问题,但具体如何实施则没有涉及。
其中,必须明确从出生到6岁各个阶段的鉴别、诊断、训练和教育的举办主体、实施主体,相应实施人员的资格条件、工作方式,干预或训练场所的规模要求,仪器、设备要求,干预内容或教育的内容,资金或经费来源、使用方式以及相应的奖惩办法等。
如果不能制定《北京市残疾儿童早期干预实施细则》,则可以结合《北京市三岁前儿童教养大纲》和《北京市学前教育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相应的0~6岁残疾婴幼儿早期教育或早期干预的细则。
第二篇:北京市义务教育现状研究
北京市义务教育现状研究
摘要:北京市义务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排名全国第一,教育经费、公用办公经费、师生比等指标名列全国前茅。北京市义务教育同也存在发展不均衡问题,城区与郊区、城乡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同时北京市还存在大量流动儿童,北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任务依旧艰巨。
关键词:
义务教育;外来务工子弟;教育收费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9-0206-02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我国从1986年制定《义务教育法》已有二十余年,现在我国96%以上的地区已经实现“两基”,这是我国教育的巨大成就。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2010年2月28日,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义务教育投入分配比例问题的研究,王善迈(1999)认为我国高等教育投资比例偏高,基础教育投资比例偏低.我国教育投资分配结构调整的方向应是在增加的教育投资中更多地分配给基础教育,尤其是县以下的中小学生,提高普教投资在教育总投资中的比例,保证九年义务教育的实现。杜育红(2002)对新体制试点地区的教育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得到体制变化对义务教育投入产生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现在我国教育财政实行县级统筹机制,这种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义务教育投入的稳定性与平衡性,但并不能彻底解决义务教育财政短缺问题,农村义务教育的突出问题是义务教育校教学经费不足。许俊良(2002)认为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经费筹集由县级政府负担,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增强县级政府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乡财政和村的收入规模小且不稳定,县级政府的财政收入规模更大也更稳定,这利于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亦减轻农民的负担。高如峰(2004)对深入研究了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进行实证分析,2001年国家开始实行的以县级政府主体的义务教育经费筹措体制,义务教育经费的筹资主体成为了县级政府,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投入了更多的专项资金。但是,中国经济地域差异很大,各个县级政府的财政收入差距也很大,义务教育经费总供给依然不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量还显不足。现在中央、地方各级政府之间教育经费分派比例结构不合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国家应该建立中央、地方分摊教育经费比例更加合理地财政体制,明确地方各级政府在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建立保证农村义务教育正常运行的经费保障机制。钱量(2007)从总量与增速两个方面对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支出进行研究,并对武汉中小学公共财政支出现状进行调查,但并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测算研究。
美国基础教育的办学模式分为三类:一是公立学校;二是私立学校;三是教会学校。私立学校占美国全部中小学的24.3%,有相当多的美国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读于私立学校。①公立学校的经费来源主要靠各级政府拨款,联邦政府拨给6%,州政府拨给46%,学区拨给40%,这些教育经费主要靠各级政府税收来支持。其它占学校经费的约10%主要由企业、公司等赞助,公立学校从小学到高中全部是义务教育,全部免费入学,学校还为困难家庭学生免费提供中餐。②私立学校经费来源,一是靠收取学生高额学费,各校收费标准不一样,收费标准由学校自定。华盛顿的伦敦私立学校,学费约占学校办学经费的70%,每个学生学费2万元;二是靠学校从社会筹措、基金会捐款,学校所得的社会赞助只能用于学校建设。③教会学校的经费来源与私立学校相似,大部分经费靠教会和个人支持。
在日本,小学学校基本都是公立。日本的中学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国立学校;第二类是县、市立中学;第三类是非营利性社团兴办的私立学校。日本从1984年开始普及了高中教育,私立初中与日本的私立高中联办,私立中学的学费高的惊人,只有富人才有财力入读。私立中学的教学质量远高于公立中学,日本考取东京大学比率领先的前20所中学中,15所是私立中学。日本基础教育的经费有国家和地方两个渠道,也有少量的社会捐赠。日本的教育支出占每年全国财政支出的15%,国民生产总值的5%,义务教育经费在日本国家总预算中所占的比例一直保持在50%以上,其中地方负责基础教育经费的50%。北京市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现状
北京市发展义务教育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明确教育收费明细,严禁义务教育学校擅自设立名目私自乱收费;另一方面加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保证义务教育学校开展正常的教育工作。
北京市政府关心义务教育工作,市教委为义务教育专门制定了工作意见,北京市义务教育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和就近入学,坚持以区县为主组织实施本区县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等原则。外地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京借读,按照《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务院做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文件精神的意见》(京政办发[2008]50号)规定办理,不收借读费。
北京市政府敢于创造新方法、新措施,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6年,北京市教委制定并颁布《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细则(试行)》,对原《细则》中小学和初中阶段部分项目已不适应当前的教学需求的条目进行了调整,将各学科教学仪器设备分为“必配项目”与“选配项目”。
为了规范教育收费,北京市教委制定《关于2009年北京市规范教育收费进一步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意见》,严格执行进一步完善的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要确保“两免一补”各项经费落实到位,杜绝出现挤占、挪用和虚报冒领的现象。各区县教委要负责明确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名单,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除按“一费制”标准收取作业本费、按成本收取伙食费外,不得向学生收取其他任何费用,严禁“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进一步规范城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代收费行为,取消初三讲义费。代收教材费必须按照规定选用《北京市普通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内的教材,教材费和作业本费不得超“一费制”标准。坚决纠正公办学校“校中校”、“校中班”等不规范办学行为,严肃查处公办学校以“一校两制”、“校中校”、“校中班”等方式乱收费的行为,严肃查处公办学校接收无本校学籍学生乱收费的行为。
2010年9月29日,北京市教委、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财政局联合颁布《北京市公办学校代收费、服务性收费管理办法》,公布中小学代收费项目,这些收费项目包括作业本费、伙食费,初中毕业年级升学体检费、学生儿童大病医疗保险费和学籍IC卡补卡费,并对项目费用额度进行了规定,从而杜绝了教育乱收费。
北京保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断加大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北京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连年提高,2003年,小学预算内生均教育事业费为3348.24元,初中为3680.72元;2009年小学预算内生均教育事业费为11662.02元,增长了3.5倍,初中为15581.06元,增长4.2倍。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也增长迅速,2003年,小学为860.57元,初中为1210.36元,到2009年,小学达到4722.87元,初中达到6352.23元。
在义务教育就读学生方面,北京市接受义务教育学生连年减少,2001年,在校学生数,小学为664443人、初中为525844人;到2006年,小学在校人数变为473275人,初中为332959人。2007年,北京市统计在校学生数时加入了籍学生,外地生占全部接受教育人数的2/3,从2006年到2009年的数据可以看出,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人数有所下降,但下降速度低于北京市接受义务教育学生人数的减少速度,与北京市类似的大城市,接受义务教育学生人数减少的速度十分缓慢。
北京市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
北京市将义务教育作为重点工作,不断加大对义务教育投入,制定相应的法规规范教育收费,杜绝教育乱收费,保证每名学生都能“有学上、上好学”。2010年,教育投入继续向农村地区、薄弱学校等重点领域倾斜,市级财政对远郊区县转移支付42.5亿元。全市各区县全面免除义务教育教科书费。投入10亿元改善来京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条件,2010年其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近70%。北京市义务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还存在有一些问题。
(1)义务教育学校管理问题。现在,北京还有一定数量的在京高校所属附中附小,它们是清华大学附中附小、北京大学附中附小、人民大学附中附小、北京航空航天附中附小、北京师大附中附小、北京科大附小等几所学校。解放初期,国家财政极度困难,基础教育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办法,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办学,这造成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部门不一,上述学校管理方式就是那种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北京市教委无这些学校的管理权,教委制定每年的教育经费规划时不可能考虑这些学校。
(2)教育经费分配不均问题。北京取消了重点校,推出一批示范校。示范校所得经费高于非示范校。同一所城市,市区学校高于郊区学校,重点学校经费高于普通高校,城市学校高于农村学校,不同地区的学校存在巨大的差异。
(3)学校布局与生源问题。城市化过程中,旧城区的人不断向外迁移,北京东、西、崇、宣(2010年7月东城区与崇文区、西城区与宣武区合并)的居民向朝阳、海淀、丰台迁移,崇文区的迁出中小学新建校址地域属于朝阳区,这些学校的管理权属于崇文区。城市人口迁徙也造成了个别学校生源短缺,国际标准班一般为30/班。旧城改造,大量的人口迁出,计划生育政策使得适龄就学儿童减少,这是旧城区学校生源问题的主因。
(4)外来务工子女上学问题。北京郊区存在大量的流动儿童,2009年,平谷小学新生为2300人,其中1/3为河北京郊生。2008年顺义公办中小学接收15138名非京籍学生。北京郊区存在大量流动儿童,这些流动儿童多为河北京郊籍。
参考文献
[1]?@王善迈.我国教育投资体制的改革[J].教育发展研究,1999,(6).[2]?@高如峰.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则政体制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2004,(5).[3]?@许俊良.县级管理体制:义务教育发展的突破口[J].教育发展研究,2002,(1).[4]?@王丽、王善迈.义务教育中择校寻租主体的行为分析[J].教育科学,2005,(6).[5]?@http://.[6]?@http://.[7]?@http://
第三篇:特殊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在人类尚无法根本控制残疾的当今社会里,总有约5%的人或早或晚逃脱不了残疾的怪圈,天赋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之人权已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共识,而教育则是残疾人通往享有平等人权社会的必由之路。
一、我区的特殊教育办学现状
虽然我区的特殊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现在初步形成了以随班就读为主,特教辅读班为辅的特殊教育办学格局。目前我区6-18岁共有智力残疾人数240人,有68人于特教辅读班就读,其余的270人分布于我区的各所中小学校随班就读,智力残疾生入学率达到95%以上。
为进一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残疾人教育条例》,为使我区在XX年年实现高水平、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保障社会弱势群体中的残疾儿童有一个适合他们的就学环境的,完善我区特教工作,保证“听残、视残、智残”三类残疾适龄人口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在区教文体局的高度重视下,加大力度,投入大量资金,筹办特殊教育辅读班。改变了大部分智障儿童因为条件限制,都在原有学校随班就读的局面。这是大势所趋,是为民办实事的一大举措。
现在各镇中心校都开办了特教辅读班,主要招收重度智力残疾学生。而新店中心小学辅读班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办的,现在共有生数18人,配有4名教师。独立开办于新店镇湖头村的原有校舍,校舍宽敞,各种特教教学设备基本齐全。
辅读班的开办,使我区在XX年年实现高水平、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巩固“双高普九”成果,推进“跨世纪工程”实施,搞好特殊教育,是我们以后面临的又一重要课题。
二、存在问题
1、对特殊教育的认识还不够,在发展特殊教育过程中还没有形成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的合力。政府对特殊教育投入不够,师资力量薄弱,特殊教育质量有待提高,家长的认识不到位,“随班混读”现象仍然比较突出。虽然各个特教辅读班和随班就读已经开办得有声有色,但是教师对特殊教育的认识还止于看住孩子,不让孩子随便乱跑的思想意识而已。
2、资源浪费
全区5个特教辅读班,每个辅读班十几人,规模不大。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资金的投入、师资的配备、各种特殊教育设备的添置,都应一一到位。五个辅读班,每个辅读班基本配备4个老师,一共有20多个老师,还有一些后勤人员的聘请也应到位。每个辅读班一套特殊教育器材(蒙台梭利训练器材、感统训练器材),一套5万,五个辅读班就25万。辅读班的学生人数不多,但是政府对辅读班的投入资金相对于普通学校教育投入来讲是一笔庞大的支出,这但是这笔资金分散到各个辅读班,又显得投入不足。
3、路上交通问题
由于翔安区地域较为广阔,智力残疾学生的分布也较为广。虽说各辅读班在于各中心校,地域处于交通比较方便的地方。但是对于残疾学生的上学、放学安全问题还是成了辅读班办学的一个瓶颈。各残疾生大多需要家属陪伴上学,乘车或雇摩托车到学校需时间半个多小时,所以现在各辅读班采取学校教师接送。条件好的聘请汽车专程接送,路程需要一个多小时。残疾生分布较广的雇请摩的接送残疾学生上下学。增加特教教师的工作量这事是小,重要的是接送学生路上的安全才是最为重要的问题。从家长手中接到学生,这责任就应该属于学校的,万一路上出了意外,谁也承担不起这个责任。部分路途近的,家长自己接送,但是,这就形成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局面,对于智障儿童的系统性、规范性接受教育成了问题。
4、师资问题
现在各辅读班的教师多为普通小学转岗教师,特教辅读班的教学对于他们来讲是一个非常陌生的概念。虽然上级已经组织了不少的理论实践培训,但是对于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学还只是杯水车薪,老师也非常尽力地做好辅读班的工作,成效还是非常低。还有教师的特殊教育岗位编制、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教师的补贴等都是教师期待解决的问题,不要让这些问题成为扼制我区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
三、我区特殊教育的发展策略
1、特殊教育资源的重新优化组合。
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基本策略是“以大量附设在普通学校的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特教学校为骨干”。国家也提出了:“在每一个人口超过30万的县区都设立特殊教育学校,让残疾儿童也能够象健全儿童一样就近入学”的要求。这就让我区办一所特殊学校有了政策依据。我区应建立一所特殊学校,将现有的辅读班资源进行整合,主要招收中重度智力残疾学生和听力残疾学生。学校采取寄宿式管理,学生上下学由家长自行接送,学生减少了在路上的时间,路上安全隐患相对比较小。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所有轻度残疾儿童少年均就近进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在办学层次上由义务教育向早期干预(即学前康复)和中等教育两端延伸,在教学内容上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并在初中重点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学校将逐步成为我区特殊教育的文化教育、职业教育、康复教育、教育科研、师资培训、随班就读巡回指导中心。
第四篇:平凉市特殊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平凉市特殊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一、调查内容与基本情况
1、学校基本情况
平凉市特殊教育学校始建于1959年,已有50年的办学历史,是甘肃省办学较早的学校之一。目前是全省14所特教学校中在陇东地区唯一一所集盲、聋、培智教育为一体的综合类学校。
学校现有教职工35人,其中专任教师31人,生活管理人员4人;教师中大专以上程度17人,占56.7%;中级职称13人,初级职称15人;50岁以上6人,50岁以下28人。全校现有三类残疾儿童130人,其中听障学生96人,视障学生14人,智障学生20人。分盲、聋、培智三个教学部,11个教学班,其中聋部9个教学班(小学6个班,初中3个班),盲部1个复式教学班(学制从小学到初中),培智部1个复式教学班(下设小学6个年级)。学校现有住宿学生101人。学校现占地面积52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有资源教室、律动教室、微机教室、图书室各1个,现有微机34台,图书4500余册。
学校实行全封闭式寄宿制管理,学生生源主要来自平凉市六县一区及周边陕西、宁夏等省区,学生中有80%来自边远贫困山区,条件差,经济文化落后,家庭生活比较困难,有的家长为了孩子上学来平凉打工,仅靠微薄的收入供孩子上学。
学校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盲校、聋校、培智学校教学大纲开设课程,同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需要,增设了按摩、理发、编织、美工等职业教育。
随班就读工作自2002年项目关闭后已成为学校正常工作,特教指导中心每年下乡、校对智力落后儿童进行摸底、筛查、指导各项目校规范建档、安臵随度学生,帮助随读教师分析学生学习、生活和个别辅导情况。
早期教育工作主要是免费提供家长培训,为学前教育做好过渡准备。
课程设臵:语文,数学、思品、常识、音乐、体育、美工、律动、理科(生物、化学、物理)、微机、定向行走、按摩、班会等。
考试形式主要是统考和自命题考试。统考题通常是和江苏、山东等校交流。题量和难度相对自命题都较大。学校统一组织考试,奖励前3名并在年终考核时加分。87年全省聋校语文统考排第二(兰州聋校第一)。
2、关于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编制现状
根据关于实施《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若干意见》和《特殊教育学校规范化建设标准》中的规定,每个教学班配教职工小学3.5人,中学为4.5人。目前,学校实际班级数11个,需教师44人,现实有教师35人,差额达9人,其中弱智和部分聋年级班额大,学生超过20人(教育部规定特殊教育学校每班12人);加之教师老龄化严重,50岁以上占全校教师20%;现有教师编制中普通专业20人,有特教专业背景的11人(仅占专任教师35%)。所以学校存在教师编额严重紧缺,师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导致个别化教学、康复训练、职业技能教育等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按照教学规律,康复训练最佳时间为0—6周岁,但由于学校人员和康复设备紧缺,使部分残疾幼儿失去康复的最佳时期,造成了终身遗憾。
3、关于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津贴补助情况
国家特殊教育补贴又称“特殊教育补贴费”,是对特教学校工作人员或手语翻译工资外的一种鼓励性补助。从1956年起开始设立,规定盲、聋哑、弱智等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其他在编正式职工以及手语翻译享有15%附加工资作为特教津贴。15%附加工资为本人基础工资加职务工资或岗位工资之和的15%。1991年5月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25条规定“特殊教育教师和手语翻译,享有特殊教育津贴”。“十五”期间,国家又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可适当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教工的待遇。目前,外省的特殊教育津贴从1994年---1998年期间,将特殊教育津贴补助的比例提高到30%。省内14所特殊教育学校在2007年国家工资改革后,有的地区特教津贴的计算口径已经按照新工资标准来进行,既岗位工资加薪级工资乘15%。而我校仍按原有工资标准的15%计算,另外,外地50%的学校已将在特殊教育学校工作15年以上的退休教师特教津贴100%计入退休工资基数,这些待遇差别因素直接影响到教师扎根特教工作的稳定性和积极性。
4、特殊教育学校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来源渠道问题:我校31名专任教师中,有普通专业的20名,有特教背景的11名,仅占35%。和发达地区特教专业70%以上相比较差距很大,制约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具有普通学历的教师中,老、病、残的也占相当一部分,整体师资配备多年处于劣势。究其原因:一是来源渠道不广泛,引入特教人才机制不健全。平凉市特殊教育学校隶属崆峒区主体办学,但服务于平凉市六县一区,由于人事体制问题,许多优秀特教专业毕业生无法进入,而来本区特殊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很少,2008年就处于断档状态。二是特殊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师资配备的多样性、专业性。聋儿的教育需要一大批康复医疗师、训练师、职业技能教师,这样才能真正承担起聋儿的早期干预康复和语训工作,职业技能的训练为残疾儿童今后走向社会奠定谋生基础,但由于师资紧缺、非专业化,这些工作均无法正常开展。
(2)特教教师专业培训难以落实。学校20名普通专业毕业的教师来源主要分三类:一是直接分配。二是从普校调入。三是以工代教,由工人转入教学。这些教师需要大量地岗前和岗后培训,但由于学校经费非常紧张,加之我省目前无相应完善的特教师资培训机构,给教师专业化成长带来困难,从而使教学工作起点不高,有的教师甚至无法适应特殊教育工作。
5、争先创优,办特色窗口学校
平凉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上下一心,在各自工作的岗位,争先创优,做出了显著成绩。
刘海同学,在2006年全省第七届残运会上,一举囊括了田径T36短跑200米第一名,100米第一名和跳远第一名,并刷新了一项全省记录,荣获4金2银的成绩,被《平凉日报》以《“平凉飞人”刘海的金牌故事》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在2007年8月世界特奥会上,刘海又获自行车5公里计时赛金牌。信文华同学也获公路自行车赛2块金牌,创立了平凉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历史记录;盲生张雅丽在全国残疾人文艺汇演中,以一曲《天下第一情》获银奖组第一名,在2008年1月,张雅丽参加全国CCTV青歌赛甘肃赛区的比赛,以一曲《和谐崆峒》获得特别奖,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盲生马力同学代表甘肃省参加第五届全国特教学校歌舞大奖赛获一等奖;聋生云丽,张茜参加全国残疾儿童少年书画展获优秀奖;在全省首届特教学校学生美工大赛中,我校参赛的9幅作品,有7幅获奖(其中二等奖4个,三等奖3个);学生云丽、王成和柳晓春在2008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宣传部,文化部、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文化活动部举办的“心向奥运,走进残奥,放飞梦想”全国残疾青少年优秀书画作品展中获得了优秀作品奖。
在历年的升学考试中,学校也成绩显著。2007届毕业班取得全省个人第二、第四的好成绩。近几年,有7人考入中等院校深造,其中聋生史海军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安美术学院,钱浩考入北京联合大学特教系专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盲生李建强同学考入高等中医按摩学院继续深造,李博同学毕业后,以精湛的医术,在平凉从事按摩工作。学校的美术教育成果和文艺队编排的精彩节目在校内外多次展演,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转变了广大市民对残疾人认识,也成为平凉特教事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问题的解决与建议
1、提高办好特殊教育学校的认识。特殊教育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良好的特殊教育就不能算是完整的普及教育,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都要高度重视特殊教育的发展,消除“普通教育都没有搞好,那有精力搞好特殊教育”的认识偏差。只要认识正确,特殊教育就一定能够办好。
2、整合人、财、物资源,办好综合类有特色的特教学校。
从目前现状看,平凉市共有两所特殊教育学校(崆峒区和静宁县各一所),普遍存在校舍少、学生规模小(崆峒区特校130人、静宁县不足70人)、师资紧缺、专业化程度低,办公经费紧张、无康复设备等制约因素。根据甘肃省第五届残疾人代表大会精神,每个地、州、市要办好一所综合类特殊教育学校的要求,平凉市和崆峒区两级政府决定对学校实施迁至新建,并将其作为市区政府为教育民生工程兴办的实事之一。新建学校计划为一所集三类残疾少年儿童学前康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高中职业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学校规划新建校舍总建筑面积16614平方米,可容纳学生560名,40个教学班。项目概算总投资3640万元,目前已争取到“特殊教育学校改扩建2008年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专项资金280万元。项目已近期开建,计划2010年8月全面竣工交付使用。项目建成后,将使这所学校成为真正意义上高质量、有特色的综合类特教学校。
3、完善人才引入和特校教师培训机制。
教师是办好学校的基础,特殊教育更应该注重人才的引入,2007年学校在上级部门大力支持下,公开面向全国招聘特教专业毕业生4人,这4名同志适应工作快,专业化程度高,责任性强,工作成绩显著。所以,针对特校教师的配备应该打破区域,面向社会聘用。同时,应根据残疾儿童教育的特殊性,引进医疗师、语言康复训练师、职业技能教师、按摩师、工艺美术类教师等。这些人才的引入,将改变学校的根本面貌。
教师的培训是现代特殊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在立足校本培训的基础上,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一是加强中青年教师各类专业技能培训,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投入一定经费,制定中长期的教师培训计划,联系省内、外特教师资培养机构,每年派数名中青年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方向。二是邀请省内、外特教专家来校进行讲学。三是加强省内外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联谊活动,取长补短,提高全体教师整体业务能力。
4、落实特殊教育津贴。
要发展特殊教育,首先要有一支热衷于特殊教育的工作者队伍,正所谓“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要有一支稳定的特教教师队伍,提供必要的社会待遇和物质待遇是重要的基础之一。(1)教育部门应联合财政部门制定统一的特殊教育补助政策,落实新工资套改后的15%特殊教育津贴。(2)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退休后特教津贴计入退休工资基数。这样做可以极大的稳定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激励广大特殊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献终身于特殊教育的坚定信念。特殊教育发展进程是一个奋斗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目前我市需要通过教育诸方面的改革、规范、完善来逐步推进特殊教育的发展。只要政府和特教人上下一心、共同努力、立足残疾儿童的发展、就一定能够开创特殊教育美好明天。
第五篇:北京市交通拥堵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北京市交通拥堵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交通拥堵在北京市已经由来已久,且交通管理部门也在逐年增加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资源,不断改善道路环境,逐渐限制小汽车的购买和使用。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小汽车使用比例依然居高不下,公共交通使用比例提升并不明显。因此,如何有效缓解和根治北京交通拥堵问题已成为学、政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
本文首先对北京交通拥堵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概括了北京交通拥堵的特点;其次通过城市规划发展、路网设计及配套设施、供需关系、公共交通体系四个维度对北京交通拥堵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从宏观、微观的两个视角提出了六条缓解和治理北京交通拥堵的对策建议,希望能为北京交通拥堵问题的缓解和有效治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北京交通拥堵
城市规划
公共交通体系
供需矛盾
一、引
言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私人交通工具开始逐渐更新升级和普及,私人交通的发展逐渐给城市到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交通拥挤和交通阻塞、道路交通网平均车速日益下降、交通事故增加、噪声和空气污染的日益严重、能源消耗量逐渐增加、停车场地严重不足。
北京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已经随着北京市政治、经济的发展,常驻人口的增加,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渐的显现出来。交通拥堵情况的恶化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居民的生活质量,机动车保有量日益增多,公共交通分担率始终偏低,小汽车出行率的居高不下使得北京市交通拥堵治理面临窘境。北京市在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采取措施,一方面不断的扩大公共道路交通供给,另一方面也在调整大众对私家车的需求,以平衡交通供需矛盾。但北京市交通拥堵程度始终不得明显缓解,那么考虑如何综合小汽车出行成本和各项治理措施来解决交通拥堵是学、政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
二、北京市交通拥堵历史与现状分析
北京市交通拥堵自2001年的一场大雪,使全市居民第一次认识到了交通拥堵给生活带来的不便。随着北京市单中心的城市建设格局和“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建设,主要的商业中心、就业单位、医疗设施以及重要生活活动基础设施均留存在市中心,由于市中心空间利用能力有限,越来越多的住宅区向外逐渐的扩张中建立起来。
2008年奥运会的举行,北京市采取了尾号限行的政策,交通拥挤情况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是随着小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限行政策的效果越来越减轻。2010年底交通又进入中度拥堵状态(北京市交通运行分析报告,2008-2011)。因此说,尾号限行政策仅在短期内对交通拥堵有一定的缓解,而由于出行的需求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车主开始购买第二辆私家车以满足在第一辆车限行时的出行需求。
从近五年来看,拥堵程度虽然比奥运会期间有所反弹,但是相比奥运会之前,交通拥堵情况有所改善,特别是受 2011 年北京市缓解交通拥堵综合措施(28 条)的作用,拥堵指数呈下降趋势。这说明北京市采取的交通管理措施,如尾号轮转行驶、车辆限号、增加停车费等被动型交通需求管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拥堵状况,但其效果也并不显著。北京市交通拥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早晚高峰拥堵严重。
北京市交通拥堵的常规拥堵特点与各大城市相同,在交通出行需求较大的时段如上下班两个时段为常规交通拥堵高发的时段。
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张,市中心成为经济活动中心,餐饮、娱乐、商务、医疗等场所均汇聚在市中心地区,而住宅区开始逐渐向北京市郊区分布,因此由城市外环向内环方向在出行早高峰拥挤严重,由内环向外环方向则在晚高峰道路拥挤比较严重。
(二)节假日出行量增加,进出京路段拥堵严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节假日人们更多的选择出京旅游,近距离出行选择私家车出行的占多数,因此在节假日来临的前一天晚高峰和第二天出京路段拥挤比较严重,在节假日结束的当天进京路段拥堵情况严重。
(三)主要商业活动中心、中小学周边拥堵严重。
北京市是中国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汇集了全球各大时尚品牌,因此也吸引了全国各类人群聚集于此,旅游、交易、商贸等活动的活跃程度较高,主要商业活动中心周边交通拥挤比较严重。另外,根据中国学生求学特点和家长对子女的保护心理,家长开私家车送子女上学情况也比较多,特别是重点中小学,远距离求学学生更多,学校周边拥堵情况更加严重。
(四)占路施工导致拥堵情况更加突出。
北京市近年来一方面在不断以行政手段控制小汽车出行量的同时,也在不断修整道路不合理设计和建筑,不断打通道路微循环系统,因此占路施工情况也在不断进行中,这也导致了交通拥堵情况发生。
(五)交通事故对交通拥堵影响更加突出。
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巨大,交通事故发生频率相对机动车保有量少的城市较高。由于北京市道路建设的现有特点,交通事故在出行高峰时段更易发生,由于上下班出行时段人们对正点到达的需求较高,高峰期间车速较慢,导致出行心理焦虑,反而更易引发车辆间摩擦的交通事故,而且在高峰出行时段,道路援救工作更加不易展开,交通拥堵会更加严重。
三、北京市交通拥堵原因分析
北京市为交通现状的改善做出了巨大努力,特别是对交通基础设施投资逐渐增加,但是仍然无法满足增长更加迅速的交通需求。造成北京市交通拥堵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空间形态、用地模式与交通系统的矛盾。
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方面城市交通的布局会影响一个城市的土地利用模式;另一方面,一个城市的土地利用和布局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城市的交通需求的产生(丁成日,2010年9月)。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单中心的城市结构和城乡二元结构的空间形态,人口和就业岗位大量的聚集于中心城区,进一步促进了中心城的高强度土地开发。随着中心城区功能不断增强,辐射状的路网结构还没有及时形成,逐渐形成了整个城区同心圆似蔓延开发模式。在城市发展初期,城市机动化发展未能跟上城市的发展,大量的城市功能在中心地带聚集,形成明显的向心式交通流,城市中心用地紧张,住宅价格昂贵,居民不得不选择居住在外城,职住分离模式导致潮汐交通的同时也进一步使居民过度依赖小汽车的使用。反过来,私有交通工具的普及,大规模的城市低密度蔓延情况加剧。
在这种交通模式下,城市功能无法成功转移,卫星城发展缓慢。而随着机动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空间沿着城市环状道路向外蔓延式推进,难以形成多中心分团式布局。快速路环线的全线通车,虽然客观上解决了交通问题,但实际上诱导了开发商沿环线进行高密度土地开发。随着北京房地产热潮升温,大量高容积率的建筑分布在环路周围,又产生了交通需求,导致环路拥堵。整个北京市继续以摊大饼的形式扩张,形成恶性循环。
(二)城市路网密度不足,道路设计与配套设施不够健全。北京早期的城市的规划缺乏现代城市发展的理念,更没有考虑到北京这座大都市高速发展过程中不断膨胀的交通需求。早期规划使为数不多的干道承担了太大的压力,而作为“毛细血管”的连接线太少,只要主干道有问题,道路系统很快就会大面积瘫痪。
北京的很多道路设计也存在缺陷,不够人性化、合理化。很多立交桥,最著名的是西直门桥,即便是老司机也常常会找错方向,迷路本身就是增加了交通压力。另外,北京部分道路的配套设施也不完善。一些司机在北京会迷路,除了因为道路本身设置错综复杂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便是道路信息提示牌缺失,或是信息不明确。
(三)交通需求增长速度大于交通供给。
在交通供给方面,“十一五”期间交通投资达到了 2500 亿元,而且城市道路的投资主要用于在原有路网上进行拓宽,很少是线路的增加和长度的增长,交通设施的规模增长仍然低于交通需求的增加。目前北京市交通需求快速增长主要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1.北京市人口不断增长,就业岗位大量增加。
2011 年末北京市登记常住人口(在京居住半年以上人口)2018.6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56.7 万人。近几年来,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引发大量交通需求必然给交通系统造成巨大压力。
2.机动车保有量大、使用率高。
随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小汽车的保有量和使用率逐渐增加。虽然已经采取限购政策,机动车保有量增速放缓,但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也早已突破了 500 万辆。作为最耗费交通资源的交通方式,小汽车的保有和使用量超出了社会经济承受的范围。对小汽车使用的依赖造成道路资源、停车场的巨大浪费,产生大量交通需求,远远超过了交通的供给。
3.个人出行频次增加。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善,居民的出行目的已经不仅仅是通勤需要,生活类其它需求逐渐增加,特别是商务活动、文化娱乐和购物等活动逐步增多,居民出行的多元化也给交通带来了巨大压力。
(四)公共交通体系较为滞后。世界上所有大型城市无不是主要靠公共交通尤其是轨道交通来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北京市政府虽然一直宣传以发展公共交通为主,大幅增加了财政投入,并采取了一些鼓励政策,然而,其效果似乎并不明显。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本来应该“优先”的公共交通体系较为滞后。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北京公共交通体系的完善远远滞后于家庭用车的普及,因而,公共交通体系一旦滞后,就会由于内在的自我强化机制进一步阻碍公共交通体系的快速发展——即便政府开始在公共交通体系建设方面空前加大投入,滞后仍然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公共交通滞后、私人轿车泛滥与道路拥堵之间存在着典型的恶性循环:公共交通滞后将会迫使那些收入稍高的群体放弃本来最经济与便利的公共交通出行方式,转而乘用最浪费道路资源的交通工具,导致整座城市越是依赖私人轿车出行,越是出现私人轿车的大量购买与大量使用,而且经常出现低效的“单人单车”出行。从而北京交通陷入了低水平陷阱。
四、改善北京市交通拥堵的建议
(一)着眼于城市功能的分散,转变城市规划理念,调整城市规划。
在建设首都经济圈时大力扶植卫星城、转移中心城区职能,加快北京中心城区的部分职能向城郊转移,逐渐使中心城与卫星城之间的地带城市化,最后实现以北京为中心的辐射式的城市连绵带或城市群,这不仅能够促进北京的协调发展,也能促进北京周边地区的健康发展。同时,放弃大规模建设“居住小区”的理念,增加路网密度,同时排除阻力,将原有“大院”和“小区”的部分内部道路向社会开放,增强主干道路间的连接性。
(二)加快建设城市轨道交通。
北京与国际城市东京、纽约、伦敦、新加坡的人口数量、人口密度比例对比来看,北京市轨道交通里程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市民对出行的需求。
北京市“十二五”规划中己经计划期间投资6600亿元用于轨道交通建设,计划五年间新建轨道交通660公里。北京市目前轨道交通在早晚出行高峰期间面临诸多问题,站台空间不足,出行高峰期间很多乘客需排队等候,车站内部拥挤不堪,而在出行高峰过后,非繁忙线路运行线路则面临运力资源浪费的情况。因此在新建轨道交通线路和车站时,要充分考虑到高峰出行时乘客拥挤滞留的问题,加大站台空间、容量建设,加长站台长度,增加每趟车次的乘客运送能力,缩短发车间隔。
(三)推进公交微循环建设,增加公交线路数量,提高地面公交资源供给。
北京市公交车数量相对较多,但是线路相对较少,尤其是解决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枝节线路过少。北京市公交电汽车运营路线主要分布在骨干城市道路上,对于低等级城市道路、居民区、交通细枝末节处的可达性较低。因此,应该改变未来地面公交发展的战略,推进微循环公交建设,扩大公共电汽车对于低等级道路,居民区的可达性,提供更多的车门对家门的服务,为公众出行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公共交通出行率,释放小汽车出行对交通形成的压力。
(四)经济与行政手段并行,加强停车场建设与管理。北京市虽然提高了部分地区的停车费用,但是不能避免一些经济活动区商家利用提供停车优惠或者免费停车的方式来吸引顾客,反而导致停车管理不规范。
在停车场建设上,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1.北京市可以效仿国外一些立体停车场建设和管理模式,引进汽车升降机器设备,纵向增加居民区停车空间利用,减少路面压力。
2.在商业娱乐区域停车场管理上,提高停车费用,采用行政条例规定商家不得擅自提供免费停车服务,减少开车进入交通拥堵高发区域的机会。
3.对违章停车现象采用严厉的行政管理手段,严格惩罚体制。往往经济惩罚并不能对违章停车情况起到明显的治理效果,必要时施加以严厉的行政管理手段才能达到管理目标。
(五)综合提高各类小汽车使用和购买成本。
由于目前北京市公共交通发达和覆盖程度不足以满足从私人小汽车中转移出来的出行需求,因此提高各类小汽车使用和购买成本还尚需时日,但是提高小汽车购买和使用成本将是未来北京市控制交通拥堵的重要手段。在小汽车购买上,可以在摇号购买的基础上对不同排量、不同容量、不同价格档次的小汽车按照逐渐递增的税率收取税费。
目前的摇号购车政策可以限制北京市小汽车的增长速度,但是北京市小汽车数量基数己经很庞大,可提高燃油价格,让未购买私家车的人将考虑由于成本提高的原因而打消购买私家车的念头,已购买私家车的居民减少采用小汽车出行。
(六)适时推出拥堵收费。
北京市交通管理部门应不断探索在高峰出行时段对拥堵情况高发的区域和路段进行拥堵收费的政策。拥堵收费需要建立健全的交通信息管理系统,实时记录进入拥堵区域的汽车信息,并且及时反馈到交通管理中心进行数据处理,北京市目前尚不具备完善的交通信息管理系统,引进系统并不困难,困难的环节在于推行和实施。因此拥堵收费可以与政府的出行鼓励政策相结合,例如,拥堵收费超过一定额度可以获得免费进入该区域的机会;拥堵收费超过一定次数可以抵消尾号限行的机会;拥堵收费费用积累到一定程度可以获得相应百分比的公交卡,鼓励车主采用公交出行方式等。
五、结
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多越多的人口涌入背景,交通拥堵现象越发严重,已逐渐影响市民的生活质量。事实上,加大交通供给不但无法完全满足交通需求的增加,更会促进新的需求的产生。交通拥堵治理应该将需求与供给量相结合,共谋而动。要从城市布局、土地利用、人口控制、平衡发展等更高层次加以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在公共交通发达程度可以合理承担所有可能产生的交通量时,提高小汽车出行成本的措施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才有希望使北京首都的交通拥堵问题得以缓解和有效治理。
参考文献
[1]北京市2008年交通运行分析报告[M].北京.北京市交通发展研究中心,2009.1.[2]北京市2009年交通运行分析报告[M].北京.北京市交通发展研宂中心,2010.1.[3]北京市2010年交通运行分析报告[M].北京.北京市交通发展研究中心,2011.1.[4]北京市2011年上半年交通运行分析报告[M].北京.北京市交通发展研究中心,2011.7.[5]丁成日.城市空间结构和用地模式对城市交通的影响[J].城市交通,2010 年 9 月第 8 卷第 5 期.[6]陈尚云,杜文.我国大城市用地形态与交通发展模式的研究[J].系统工程,2003,21(3):53-57.[7]薛华培.轨道交通与我国大城市的空间结构优化[J].城市交通,2005,3(4):39-43.[8]张小宁.交通网络拥挤收费原理[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9]李朝阳.现代城市道路交通规划[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0]陈勇.经济学视阙下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9,25(2):61-63.[11]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年)文本[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