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概念下青年教师成长规律与培养方法研究试验中期报告
《新课程概念下小学青年教师成长规律与培养
方法研究》中期报告
抚顺市望花区逸夫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问题: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是目前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新课程理念较之先前更具有明显的人文性和鲜活性,作为落实新课程的教师当然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即“课改素质”,这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形势向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而教师“课改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一所学校进行课改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一所学校的前途和命运,我校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在青年教师占绝对比例的现实条件下,(我校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71.4%),他们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亟待加强和提高,对他们的教育和培养就成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所以于2005年10月决定申报《新课程概念下小学青年教师成长规律与培养方法研究》这一课题,并做了一些前期工作,课题于2006年3月开始正式实施。主要研究的内容为青年教师的培养内容、培养策略、自我培养机制的生成及评价的策略等方面。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及依据
本课题研究以马克思哲学、毛泽东教育思想、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导,依据以下法规文件和相关专著来支撑课题研究。
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4、《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5、《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6、《抚顺市教育发展规划》
7、有关素质教育、教师培训等方面的专著
8、《教育学原理》
9、《现代管理心理学》
10、《教学的原理 模式和活动》。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青年教师培养的主要矛盾入手,把握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处理好经验、现实、未来之间的关系,需要、满足和激励之间的关系,做到课题研究与师资队伍建设同步进行,将相应的、有针对性的研究成果,尽可能转化为教育行政的有效措施,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课题研究目标:
1、青年教师成长规律
青年教师的心理特点(青年教师心理的一般特征、青年教师的职业心理倾向)、青年教师成长规律。
2、青年教师队伍管理
管理目标着重青年教师教学工作规程研究;新教师工作考核评估研究;青年骨干教师动态管理研究;教师聘任制研究。
3、青年教师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是要针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研究,形成一个依据培养思想和培养规律,在培养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固的培养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包括培养过程中诸要素的组合方式、培养程序及其相应的策略。
4、培养工作阶段目标
阶段目标规划为新教师培训阶段,青年教师锻炼成长阶段,青年骨干教师动态培养阶段。
(1)新教师培训阶段。该阶段目标按五年时间,分四步走,上四个台阶来设置具体目标。
第一步台阶,“定心入门”。参加工作第一年的新教师,要适应学科教学各项工作,掌握学校工作一般规律,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谦虚谨慎,勤奋努力,初步掌握教学常规和教学基本功中的四项重点。即:“两字一话”(粉笔字,钢笔字,普通话);新课标和教材;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调控。
第二步台阶,“会上课”。在教学第二年要对照落实新课标的各项要求,严格按教学规律办事,突出学科教学特点,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完善教学方法,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掌握一般的教学基本功。
第三步台阶,“过关上好课”。在教学第三年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在大纲的指导下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在吸收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研究课堂教学最优化,争创优质课,教学基本功全部达标合格。
第四步台阶,“独当一面”。在教学第五年至十年内做到教学基本功熟练扎实,教育教学思想先进,善于学习研究,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能在学校工作中挑大梁、唱主角,逐步成为学校教学骨干。
(2)青年教师锻炼成长阶段。青年教师锻炼成长阶段按优化课堂教学、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学校工作业绩来设置目标。该阶段目标侧重青年教师锻炼成长的激励措施和操作方法研究,制定有关教学工作规程、教师工作考评意见、青优教师评选及管理办法,对青年教师进行“追踪听课”、“教学示范”、“科研指导”、“继续教育辅导”、“骨干教师建档”等项工作,以及在现代教育理论、现代课堂教学、教育科研实践等方面的各种促使教师进步的具体操作办法。
(3)青年骨干教师动态培养阶段。青年骨干教师动态培养阶段按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思想境界和创新水平来设置目标。该阶段目标侧重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及教坛新秀的具体要求来操作。
四、课题研究的措施及成效:
(一)、以事业感召青年教师,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每学期初,我校都组织新教师实地察看学校的校容校貌及学校的校史展览,让青年教师感受学校的奋进历程,感悟鉴真大师“一心弘法身相许,六渡迷津志不摧”的奋斗精神,激发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展学校的勇气,树立他们把教育当成一种事业来做的信念。青年教师在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帮助和督促下,逐步澄清了思想认识,提高了觉悟,树立起了正确的思想观念,保持了良好的工作态度。
(二)、以机制激励青年教师,培养他们的紧迫意识和进取精神。
课题开展以来,我校进行了问卷调查活动,了解青年教师业余提高素质的途径,走近名师的意愿及个人反思的水平及能力情况,并针对我校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青年教师成长目标责任书”分“师德修养、教学常规、教学效果、业务水平、教科研能力、走近名师”六块,为青年教师建立成长档案袋,分别由德育处、教导处和教科室三个部门对青年教师进行专项考核打分,年终进行汇总,再结合青年教师的自评(成长反思)进行综合打分,这种发展性评价方式,关注教师的个体差异,通过多渠道收集过程性资料,鼓励教师提高职业道德、教育教学及教科研等方面的素质,激发青年教师的进取意识。
青年教师的培养立足于调动教师本人的积极性,立足于让教师自己主动地投入到继续教育中去不断地学习和提高,把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放在了首位。我们把青年教师既看着是管理的对象,又当着是我们的伙伴和朋友,一切从他们的工作利益出发。我们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做到的,这一定是对他们的业务提高有利的,一定会使他们在工作中有所收获的。青年教师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些,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和建议了乐意接受,努力在工作中去落实,去实践。反过来,他们也主动地来找我们,讨教解惑,寻求妙方。我们和青年教师接触,他们谈得最多的是怎么提高教学质量,怎么改进教学方法,怎么处理好师生的人际关系。我们到学校听课,他们再也不怕丢丑、不怕别人听课,而是盼望我们走进课堂,去多给他们指点帮助。在学校工作中,他们服从分配,虚心求教,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表现出了当代青年的良好素质。青年教师的工作态度,普遍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好评。因此,把客观外界的需求因素、刺激因素和主观自身的欲望与奋斗联系起来,就能极大地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从而充分发挥出教育资源的力量优势。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个人的价值追求,在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以活动引导青年教师,深化他们对自身职业的理解和认识。课题开题以来我们主要开展以下活动:
1.要求每位青年教师做到“五个一”,即:每周听一节课、交一份规范教案、一篇教育随笔,每月一次公开课,每学期期末交一份个人总结或一份成长反思材料。(教导处负责)
2、继续开展导师制活动,学期初,安排好每个青年教师的辅导教师。(教务处负责)
3、行政领导平均每周听每位新任青年教师课或参加其组织的班活动一次。(教务处负责)
4、相关部门每月收阅、检查新任青年教师教案(或班会方案)一次。(教务处、德育处负责)
5、期末检查新任青年教师政治、业务学习笔记,收取其学习、工作总结。(教务处负责)
6、每月针对新任青年教师的工作要求,采用多种形式,安排一次辅导;本学期内,争取安排青年教师到外校听课两次。(教务处负责)
7、每学期安排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基本功(综合或单项)竞赛一次。(教务处负责)
8、督促新任青年教师认真参加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培训、“继续教育”等活动。(教务处负责)
9、每周开展一次青年教师随笔活动,每月开一次交流会,每月出一期《逸夫月报》,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种论文比赛活动。(教科室负责)
10、适时开展新任青年教师的业余活动。(工会、教导处负责)
以活动促进青年教师业务能力上台阶,反思水平上档次,使它们能够快速成长起来。
(四)、以科学的理念武装青年教师,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
开学之初学校出资专门购买了大量教育理论等方面的书籍,专供教师们阅读;教科室定期出《逸夫月报》青年教师内部学习交流材料,其中的“理论经纬”“热点探索”等栏目专摘教育理论及先进教育理念方面的文章,供青年教师学习参考;教导处每年都开展“导师制”活动,让身边的优秀教师直接与青年教师对话,学校通过“结对子”、“架梯子”和“写稿子”实现在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上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目前,我校青年教师通过学习,并不断对照自身的教育教学情况,基本都能做到周周有随笔,月月有交流,已经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文章的青年教师有很多位教师。青年教师的随笔论文参加各级各类竞赛也频频获奖。(获奖情况见附表)。
(五)、以广阔的舞台锻炼青年教师,强化他们的实践能力。
学校组织的每周备课组活动,青年教师每周的教学随笔评比推荐活动、每月的公开课活动,同题擂台活动,每学期的基本功竞赛,每年的个人收获小结,素质教育演讲等等,无不在磨砺着我们的青年教师,我校的青年教师已在市、区的基本功及评优课比赛中暂露头角。(所获荣誉见附表)
(六)、以真情感动青年教师,提升他们对学校的亲和力和甘于奉献的自觉性。
部分青年教师初踏工作岗位,教学实践能力较弱,学校领导与他们促膝交谈,肯定优点,指出缺点,多方法指导,少批评责难,在学校内形成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的指导网络,从细微处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为他们解除工作、学习、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广大青年教师焕发了“甘于清苦、乐于奉献”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形成了较强的凝聚力、战斗力。
综上所述,我校课题在“整体规划,突出重点,分段推进,发展理论,完善操作”的方针指导下,出真招、出实招,真抓实干,切实为培养青年教师付出努力,目前我校在原有3名市级以上骨干教师的基础上,又有9名教师达到了评选高一级骨干教师的标准,为此,在今后的一年里,我校将着重总结过去一年里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与存在的不足之处,不断完善研究方案,继续探索寻求“青年教师培养”的新策略和合理的评价方式,为丰实我校的办学底蕴再添新色。
五、课题研究的问题与反思:
我校的课题《新课程概念下小学青年教师成长规律与培养方法研究》目前主要分两个子课题进行探索研究,虽然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但感觉还存在许多不足,因此在未来一年中,我们准备拓宽渠道,进行以下尝试:
首先,在评价方式方面,我们准备(1)在原来建立青年教师成长档案袋注重过程性评价的基础上,再适量增加学生评教师、家长评教师等内容,每学期由教导处印发学生评教、家长评教的问卷调查。(2)举行教学开放周活动,每年举行一至两次教学开放周活动,向家长开放,向塘桥片或者争取向全市开放,打破以往关起门来说话的局面,将青年教师的服务水平公诸于太阳之下,使教师看到自己的成功之举和不足之处,及时调整工作目标和进程,优化教学过程,明确努力方向,激发教师发扬优势,克服缺点,增强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转变教育观,提高教育质量。
其次,在培养策略方面,我们看到“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在青年教师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准备(1)把教师的自我反思力度做大,效率做高,效果做实,切切实实发挥反思在教师成长中的作用,期待市区教科部门的专家领导能多给我们指导和帮助。(2)继续开展我校的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及导师制活动,并深一步探索活动的有效方式,探索建立良好互助关系的艺术,切实在教师之间建立起有效的互助形式。另外,我们准备加大跟兄弟学校交流的力度,建立经常性友好的交流关系,将同伴之间的互助关系扩大到兄弟学校之间的互助,让我们的年轻教师能够得到较高水平的指导,从而高起点地发展。(3)把专业引领的影响做大。去年我校把专家请进来的次数为零,为此我们准备开展请进来活动,或者找一些有关研究
课题方面的音像资料,让我们的青年教师能够开阔视野,听到专家的声音,得到专业的引领,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方法,向更高的目标冲刺。
我们学校根据新教育实验的有关理念以及抚顺市、望花区“加速成年教师成长”的有关计划,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起点低,底子簿,感觉在提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
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更加努力,争取借鉴其它优秀学校的经验,采用更有效的措施,取得更大的突破。
《新课程概念下小学青年教师成长规律
与培养方法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抚顺市望花区逸夫小学课题组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研究中期报告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付 秀 丽
一、课题实施的现状分析
前阶段,课题组全体成员紧紧围绕课题方案中所确定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在课题论证、课题分解、研讨交流、课题实施、经验总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达到了初步阶段的目的,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素养。
课题研究成功与否,与课题研究成员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为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素质,尽快掌握教育研究方法,课题组成立伊始我们就组织成员认真学习课题研究方案、自学相关理论知识,如《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最优化理论》、《有效课堂教学》等,这些学习使我们明确了“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教学策略”及“教学组织形式”等概念的界定。我们还组织各位成员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其解读、《新课程标准》及其解读等有关课程改革的材料,学习了与课题内容相关的理论专著和一些学术期刊。在学习中我们追求形式的多样性与结果的实效性,以个人自学与集体学习、讨论交流相结合。每次活动实行点名制度,并要求全体成员在学习的过程中认真进行学习记录。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达到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支撑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让各位组员统一思想,并致力于在课堂中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把教学过程之中的探究、发现、猜想、质疑、结论等认识活动显现出来。通过学习和研究,教师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观念也发生了积极转变。
(2)及时总结经验,强化过程管理,不断改进和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我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的目标要求,把课题研究和日常教学、教研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让课题研究真正走进课堂,走进教师教学的实际,走进学生学的实际;同时要求各教研组根据各子课题研究方案,加强课堂有效教学的研讨活动,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强化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是为了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每学期开始,都要求各子课题对上学期的研究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并交流新学期课题组的研究计 划和做法。此外,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反思”、“沙龙”活动,及时发现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或借鉴成功课题组好的做法,以达到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3)妥善处理课题组与学科组的关系,提高课题研究的有效性。
课题组每月仅活动一次,因此单纯以课题组活动开展研究,效果不是很明显。因此我们要求以学科组活动为主,让课题研究自终至终地进行;以课题组活动为辅,搭建交流平台,进行各子课题阶段性成果展示、交流,从而大大提高了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二、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
1、统一了全组成员的认识,增强了大家参与科研活动的自觉性。⑴通过对本课题的开题报告和系列专题理论文章的学习,使全体成员认清了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对教学组织形式的内涵、教学组织形式的实施策略、有效教学的评价等也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从而增强了全体成员参与研究的自主性。
⑵分层次要求和个性化指导,使每一位成员自觉参与到教科研活动中来 分层次确定目标和要求:新上岗教师——着重学习教学理论,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其尽快在教学上入门;中间层教师——着重要求其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根据学科组子课题的某个方面开展课题研究,以提高他们教学和科研水平;骨干教师——让他们自觉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反思、总结其教学经验,形成特色,发挥示范作用,努力打出旗帜。
个性化引导:各子课题内根据教师的特长、特点进行合理化分工,教学基本功扎实的带头上课题研究的示范课,写作能力强的做经验总结,年轻教师做好讨论记录和材料收缴工作,使课题组每一位成员都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
3、全组成员课堂有效性意识明显增强。
⑴集体备课的自觉性提高,有效性增强。部分备课组提倡课后备课,鼓励教师以创新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反思教学实践,不断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缺陷,针对缺陷进行改进,不断完善自己具有个性的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个人的教学特色。
⑵课堂教学有效性明显提高。
①做实验:多数子课题的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结合课题研究内容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抓各项实施措施的落实。
②重研讨:听课前,听课者必须明确教材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教学设计的要求;听课后首先听取授课者对教材的理解及教改研究思路的阐述,教学各环节的设计意图,从中能发现老师独到的见解,对其他教师启示很大;然后再由听课者向授课者反馈听课的意见或建议;最后大家共同研讨,肯定好的做法并进行适时总结进行推广,同时指出不足和问题,提出明确措施及时加以改进。
③促改革:结合新课改要求和新教材特点,即新教材中没有了明确的课文重点、知识要点、教学提示和背景知识,而提供了较多的教学材料,设计了许多问题和活动,要求教师发挥主体能动性,自拟教学目标,增删资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行为,使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的个人行为而是“师生互动”的良好局面。
⑶部分教师注意记录、整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新设计、教学个案、精彩片断、教案简历、反思日记,把教育教学中实践的经验及时上升到理论高度,内化为一种创新教育教学能力。
4、近一年有15篇论文在省级论文评比中获奖;有25篇论文在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5篇论文在国、省级刊物上发表。
三、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部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还不高。客观上讲这与教师的教学工作繁忙,教师个人理论功底浅有很大关系,但主要还是与教师的教科研意识淡薄,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有关。改进措施:进一步加强学习,注重正面引导。通过有关理论和教师个人成功案例的学习,使得教师明确加强学校科研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形成示范性学校特色的客观要求,参加学校科研也是教师个人专业成长迫切需要。广大教师只有通过亲身投入到教育教学科研中去,才会从中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才能不断提高教师个人的科学素养,从而促进个人的快速成长。
2、部分教师对课题研究的过程、研究方法还不够明确,以至于研究工作处于表面化、浅层次阶段。改进措施:加强学习,明确本课题或各子课题研究内容、3 常用方法;发挥部分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性作用,以他们研究的成功案例作经验介绍或召开教师座谈会,使得课题组全体成员学有榜样、做有示范,以进一步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3、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课题组成员能在平时的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至理论层面,而在这方面,有的课题人员显然还达不到,对个案的理解不全面,实践中有应付思想,只求有,不求精。改进措施,加强正面引导,要求有作为的教师不能只做“教书匠”,而要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具体理论认真进行反思,形成有自己风格的教学模式和富有个性的理论研究成果。
四、课题实施下一步计划
下一步计划我们将继续在课题组的领导下,定期活动,以活动推动课题的发展,使课题的深入研究得到保障。今后的工作我们更是任重而道远,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沿着有新意,讲科学的思路继续将此课题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精神延续在我们工作实践中,以全新的理念,积极的态度做好结题工作。实事求是,富有新意地撰写工作报告,研究报告。为结题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也为继续推进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做出贡献。
第三篇:青年民警的成长规律、培养途径和方法的研究
2014年信息与基层基础专业委员会征文
3.5241 ] 青年民警的成长规律、培养途径
和01方法的研究
吐鲁番监狱七监区 李希军 张宏伟 刘政
论文摘要:随着近几年监狱人民警察招录人数逐年增加、招考公务员力度的加大,青年民警在监狱民警队伍中的比例也逐渐加大,青年民警将在监狱各项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说青年民警是监狱事业长远发展的未来和希望。对青年民警的教育和培养工作理应引起各级组织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为监狱可持续发展培养后备力量。使广大青年民警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干好本职,为监狱的长治久安作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青年民警成长规律培养途径和方法
一、青年民警的成长规律
青年民警(特指35岁以下,其中绝大部分是面向社会公开招录和小部分武警部队内部考试招录)是监狱民警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近几年监狱人民警察招录人数逐年增加、招考公务员力度的加大,青年民警在监狱民警队伍中的比例也逐渐加大,青年民警将在监狱各项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说青年民警是监狱事业长远发展的未来和希望。对青年民警的教育和培养工作理应引起各级组织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为监狱可持续发展培养后备力量。
青年民警成长现状分析,普遍具有较高价值追求;普遍具有2014年信息与基层基础专业委员会征文
较高学历学位;普遍具有较强创新精神;普遍具有较强作为意识;普遍具有较强组织观念。青年民警的成长呈现出一个动态过程,既受自身德、知、才、学等诸要素的影响,同时又受监狱、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具体来说思想品质因素、价值实现因素、制度保障因素、教育培训因素、人文环境因素这5个方面因素是青年民警的成长规律,同时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对青年民警教育培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加强对青年民警教育培养有利于监狱长远发展。目前大多数监狱民警年龄结构不合理,没有呈现出合理的梯次结构,出现了断层,其断层面年龄层次差距较大,达到10多岁,中层领导普遍在45岁左右,45岁以上普通民警占总民警数85%以上,甚至更高。再过5年左右时间,就会出现中层领导的青黄不接,而那时青年民警正处于逐渐的成熟期和干事年龄。如果平时监狱党委和组织部门没重视青年民警教育培养,没有长远考虑,倒是断层面就无法正常弥补。在用人上就是力不从心、捉襟见肘。既不利于工作开展,更不利于监狱长远的发展。要确保监狱事业后继有人,就必须有步骤、分阶段、重点抓好青年民警教育培养工作,重视这支队伍的建设,并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
(二)加强对青年民警教育培养有利于青年民警的健康成长。青年民警有热情、有知识、有活力,但比较单纯,社会阅历浅,思想不够成熟稳重,遇挫折承受力弱、吃苦精神弱;谈话办事分寸感不强,人生目标不明确,易好高骛远。青年民警绝大多2014年信息与基层基础专业委员会征文
数均放在基层一线工作,面对的是简单重复的两点一线生活,短期内,他们对监狱工作会有一定新鲜感,会由不适应到慢慢适应,新鲜感过后就是枯燥期,加之他们远离家庭、朋友。如果领导不关心,组织不帮助、引导,他们就会被监狱年龄长的民警所同化,不愿学习,工作缺乏激情,慢慢变得平庸,工作应付了事,就会出现高学历低效率现象。在执法工作中,由于青年民警经验不足,思想单纯,很容易被罪犯所利用,发生执法违纪现象。青年民警受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易滋生比条件、比待遇、比高度的心理;同时由于生活单调,易在社会上结交不三不四的朋友,走入歧途。因此加强对青年民警教育培养既有利于他们的工作,更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成长。
三、青年民警的培养途径
完善监狱系统年轻民警成长机制、培养途径和方法的对策建议:完善青年民警成长的规划机制,确立发展路径,区分规划要点,分层协调推进;完善青年民警成长的培育机制,通过强化价值引领,强化学习培训,强化实践锻炼;完善青年民警成长的激励机制,由于物质激励的特点是见效快,却不易持久,且由于青年民警的物质欲望往往难以满足,需要更多地运用精神激励,体现人文关怀,如荣誉激励、批评激励、支持激励、情感激励等;完善青年民警成长的督导机制,健全职业保障机制,准确把握青年民警思想脉搏,实施分层分类管理,健全领导责任机制,完善家庭共建共管模式,健全帮扶机制,完善青年民警成长的保障机制。采取“四个走进”方式,进一步加强青年民警教育培养,强2014年信息与基层基础专业委员会征文
化青年民警思想道德建设,提升青年民警综合素质。
(一)走进历史,做青年民警成长的“引导者”。开展主题团日活动,组织青年民警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引导青年民警自觉发扬艰苦奋斗、拼搏进取的优良革命传统,激发青年民警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以青年课堂为载体,邀请监狱不同时期的先进模范为青年民警讲授主题团课,讲述老一辈监狱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帮助青年民警全面了解和感知监狱工作发展历史,引导青年民警自觉发扬监狱工作的优良传统,激发青年民警投身服刑人员教育改造工作热情,主动承担起监狱安全稳定和科学发展的重任。
(二)走进心灵,做青年民警情感的“倾听者”。积极搭建多个沟通交流平台,认真倾听青年民警心声。开辟青年论坛,就青年民警关心的成长、成才和职业观、价值观等问题,邀请所领导和社会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辅导,帮助青年民警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岗位与成才、成长与成功等问题。培育青年警营文化,通过开展辩论赛、征文比赛等形式,将青年民警对工作的所思、所想、所惑以多种文化形式表达出来,走进青年民警心灵,展示青年民警风采。
(三)走进模范,大力开展“走进模范”系列活动,通过集中学习、分组讨论、与模范挂钩等举措,全面学习先进模范的先进事迹,凝聚青年民警成长的精神力量。
(四)走进一线,做青年民警成才的“助推者”。以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为载体,号召广大青年民警深入基层一线,投身基2014年信息与基层基础专业委员会征文
层一线,在基层一线发挥才干,从基层一线汲取成长养分。采用“导师制”,通过“传、帮、带”等形式,由基层工作经验丰富,有一定理论功底的民警专门负责指导青年民警具体业务,使他们在从业之初就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搭建青年民警业务技能竞赛平台,结合省局岗位业务技能练兵比武专项活动,举办信息技术、顽危犯矫治、公文写作与处理、刑罚执行(法制)、安全生产等比赛活动,不断增强青年民警基层基本功,提升青年民警的职业自信心和职业荣誉感。
四、青年民警的培养方法
对青年民警教育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高瞻远瞩、超前谋划,又要分布实施、有的放矢;既要上下合力、整体推进,又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具体来讲应从以下五个放卖弄着手。
(一)重视系统培训,以学习促提高。对青年民警教育培养必须从学习抓起,特别是针对近几年监狱新招录公务员,要由上级统一组织,采取3至6个月系统培训,重点抓好理论与务实,使青年民警在走入岗位之前,能尽快适应环境,尽快进入角色,个监狱要组织新上岗民警实行为期一周的培训,由机关业务部门领导介绍工作,监狱机关制度和对民警管理办法、授业解惑。并提出工作及相关要求。同时还要安排1至3个月时间进行实习,为正式上岗做好各方面的准备,提高工作的起点。
(二)重视青年锻炼,以实践促成长。对工作一年以上的青年民警可普遍落实兼职制。入兼职狱政、狱侦、教育、劳动管理干事等,给青年民警锻炼成长的平台。对一些较优秀,但又感觉2014年信息与基层基础专业委员会征文
还需进一步培养教育的年青同志,可以尝试先任副分监区长或副指导员,待条件成熟后,再直接按组织程序提拔任用。经过三至五年左右时间,能让一部分年青同志走上分监区领导岗位,从而不断改善领导年龄层次结构,改变不合理现象。
(三)重视传统教育,以立志促传承。要以正在开展的“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大张旗鼓在青年民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聆听监狱老同志讲监狱发展史,传承监狱精神文明,组织青年民警赴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开展宣誓活动,在青年民警中开展“十佳青年”评选表彰活动,引导和帮助青年民警树立远大志向,树立提高监狱工作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把前辈的创业精神发扬下去。
(四)重视纪律约束,以从严促规范。青年民警的教育管理要注重抓氛围营造,促进作风养成;抓细节管理,促进风貌养成。从严管理,高起点要求,重点从日常礼仪、纪律要求的一点一滴抓起,对执勤执法、值班备勤等工作中的警容警姿等常规要求常抓不懈,形成规范,并把工作岗位作为训练场,及时纠正作风涣散问题,使警容风纪、言谈举止、礼节礼仪等方面始终符合规范要求。
(五)重视精神需求,以关怀促激情。关怀青年民警要从重视青年民警的精神需求上做起,了解他们所想所思,以关怀的方式抓青年民警文化精神建设,促进素质养成,提升工作激情。青年民警的文化水平高,多才多艺,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性、针对性、娱乐性强的文体活动,有助于引导他们培养健康的业余兴趣,2014年信息与基层基础专业委员会征文
缓解身心压力,增进相互间的沟通交流,达到提高文化内涵、提升综合素质的效果。
五、加强对青年民警教育培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对青年民警教育培养既要有超前考虑,但又不能急于求成。因为青年民警既有自身特点和优势,又存在明显不足,他们成长是有规律的,不能指望在短期内成长为一个优秀人才。因此,各级领导和组织部门在工作中药眼光长远,要一步一个脚印,绝不能拔苗助长。
(二)对青年民警教育培养既要做到从严要求,但又不能求全责备。青年民警由于年轻气盛,加之玩性较大,工作可能不是很严谨,对自身要求不会很高。在工作中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对他们要关心帮助多于批评指责,引导教育多于打击处罚,使他们真心感受领导和组织的关心,并将之化为工作动力。
(三)对青年民警教育培养既要做到有的放矢,但又不能简单粗放。对青年民警培养教育要做好整体推进,重点突出。要设置必要的培养锻炼平台,不能单纯说教,要注重实践锻炼,采取综合手段进行。
(四)对青年民警教育培养既要做到上下一心,形成合力,但又不能上紧下松、内紧外松、半途而废。对青年民警教育培养,关键在于党委重视,组织部门的教育引导,重心在于基层单位及其组织的培养锻炼,要从点滴抓起,注意抓全方位锻炼,并且长期坚持不懈才有成效。
(五)对青年民警教育培养既要做到突出重点,但又不能以2014年信息与基层基础专业委员会征文
偏概全。对青年民警教育培养重点放在正确价值观树立、人生目标的确立,以及由此引申的工作上的高标准严要求。要善于从中发现有发展潜力的年轻人进行重点培养,压担子给动力。同时又要防止以培养发现人才为单一目标,而忽视大多数青年民警群体的培养,只有青年民警整体素质高、队伍强,其中不乏青年俊才,这才是青年民警教育培养的最终目标。
最后在新形势下,要抓住青年民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善于从队伍建设的实际出发,“用智、用情、用心”抓好青年民警的培养教育工作,加强对青年民警教育和管理的重视度,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举措,充分调动广大青年民警的工作积极性,使广大青年民警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干好本职,为监狱的长治久安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百度搜索
吐鲁番监狱七监区 李希军 监区长 地址:新疆吐鲁番市大河沿镇吐鲁番监区七监区 邮政编码:838001 联系电话:0995-8645107 吐鲁番监狱七监区 张宏伟 教导员 地址:新疆吐鲁番市大河沿镇吐鲁番监区七监区 邮政编码:838001 联系电话:0995-8645107 吐鲁番监狱七监区 刘政 科员 地址:新疆吐鲁番市大河沿镇吐鲁番监区七监区 邮政编码:838001 联系电话:0995-8645107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课堂学生主动活动能力培养方法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学生主动活动能力培养方法研究 湖北省钟祥市长寿一中 马玉勤
一、课题名称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学生主动活动能力培养方法研究
二、课题提出
1、研究现状:
课堂教学目前仍然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西方国家特别重视本国学生课堂主动活动能力培养的研究,他们根据本民族的信仰和文化特色,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课堂教学引导,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我国也不例外。在新时期,尤其是在西方国家创新意识不断凸现,科技创新不断进步的情况下,我国把学校课堂教学学生主动活动放在了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学生课堂主动活动能力培养研究则多是在某一点上的突破,呈现出单一性、片断性、局部性和个体性。单一性,是指对课堂教学的某个操作环节的研究;片断性,是指还没有形成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学生课堂主动活动的体系;局部性,是指对某一学校、某一学科或某一阶段的实践研究;个体性,是指部分教师个人进行的研究,或是对个别学生的针对性研究。尤其是在我市,在这一方面较为明显。由于缺乏大范围、系统、整体的研究,导致课堂教学学生主动活动的断层,往往是少部分学生主动活动较好,而对大部分学生却忽视了,出现了从小学到初中、初中到高中的学生课堂主动活动的盲区,部分学生的主动意识成畸形,即使一少部分课堂主动性活动较好的学生在某一时期、某一时段表现较好,但持续性和整体性较差,甚至出现了部分学生在教师的压迫下被动的学习。为了大面积提高我市课堂教学学生主动参与水平,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为国家输送合格人才,我们认为研究中小学学生课堂主动活动能力培养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操作的全过程,从全局上加强对课堂教学的宏观控制和具体指导,是一个十分重要、十分迫切、十分现实的课题。
2、实践价值:
2002年9月,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在实践层面上拉开了帷幕,新课改对课程的性质、功能、内容、实施以及评价都进行了重新定位,一线教师作为新课改的具体实施者和最终实施者,怎样尽快领悟到新课改的精髓,把新课改的理念付诸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去,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主动活动的能力,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新一轮课程改革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面向学生的生活回归等教育理念,凸现出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尊重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等基本价值取向;新课改十分强调课程目标,对达到目标的内容与方法不做硬性规定,这就增大了教师在课程执行中的自主权,可以根据条件和需要以新的教学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为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生课堂主动活动能力培养方法研究就是在这种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应运而生的。
本课题的研究将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为突破,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合理有序的结构训练,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四个优化”,即优化目标结构、优化内容结构、优化训练结构、优化时间结构,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过程,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学生活动能力自主化,因而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三、理论依据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素质教育是“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与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课程标准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不同学科的课程标准也以不同方式提出了学生课堂主动活动能力培养目标。在教育方式上,体现出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学生要掌握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评价的重心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的本质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提出教学论的基本原则是“从做中学”。受他这些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率先在中国实践和推行了杜威的教育理念,并发展了他的教育理论,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本质论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论。改革开放以后,国外又发展了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如:美国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布鲁纳的“课程结构论”,前苏联赞可夫的“教学发展思想”以及苏霍姆林斯基的“人道主义教育思想”等;我们国家在吸取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后,倡导出“强调教育教学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提高民族科学文化素养的主要途径”的教育思想。这些理论都从不同层面论述到了“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观点,为我们探索学生课堂主动活动能力培养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而我们的研究就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探索新时期具有区域特色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主动活动的课堂构建策略,因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研究的目的
课堂学生主动活动能力培养要求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富有生机、充满探究的学习过程和“手脑心体并用的过程”,让学生动口、动脑、动心、动手、动身,注重学生的感悟和体验,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力求德、智、体、美、劳诸育的融合,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形成较完善的课堂主动活动能力培养理论和实践方法及评价方式,提供较为详实的个案以利指导教师开展课堂教学。
五、研究内容
1、学生课堂主动活动能力培养方法的研究 ①教师角色定位的研究 ②学生主体体现的研究 ③课堂教学情景设置的研究 ④课堂教育资源利用的研究 ⑤课堂流程建构研究 ⑥课堂偶然因素调控研究
2、学生主动活动课堂评价研究
六、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以中小学学生为研究对象,确立一些实验班和非实班学校,进行对比实验研究。
2、研究方法
①问卷调查法:对参研学生进行课堂活动能力进行测试,把研究前后的测试结果对比;也可以在每阶段任务完成后对参研学生进行测试,观察其能力变化,对结果进行研究总结。②叙事行动研究法:分为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行动研究,即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边计划、边行动、边改进。具体模式:“←计划←反省←观察←行动←计划”。行动研究是一种对教育行动的动态研究。叙事研究是一种较多关注教育“质”的研究,只得出“质”的结论,也就是定性的结论,很难把研究结果量化表示出来。它呈现出来的结果一般是叙事报告。目前在教育问题研究中,往往把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结合起来,称为叙事的行动研究。这是解决教育教学一线的实际问题的好方法。其具体模式:“教学设计 执教倾听评论和建议 反思 撰写教育叙事 再反思 修订自己的教学策略”。在学校思想教育活动中,在不断的行动反思中发现具有学校特色的思想教育途径和方法,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和发展。
③文献资料法。理论研究组对国内外学者、专家关于课堂教学的目标特点、内容选择、组织实施和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及经验做法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等进行学习和研究,通过专题讲座、召开心得体会会、信息交流会等形式进行深入领会,为研究创新提供方向指导和实践帮助。操作实践组按照课堂教学的要求,对乡村教育资源和学生课堂主动活动能力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然后和理论组一起设计农村中小学学生课堂主动活动能力培养研究行动方案,并付诸行动,检验方案的有效性和科学性、适应性。
④实验法:按教育实验的规范要求,编印相关资料和实验操作资料,选择实验样本,控制实验因子,进行较规范的实验,验证理论假设,并注重实验资料与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建立完备的实验档案。
⑤个案追踪法:参照检测评价的内容,或在教育行动中发现的问题,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建立学生课堂活动能力跟踪卡,进行个案辅导。
六、研究过程
研究周期:2006年9月至2009年12月 准备及初步实施阶段:(2006年9月——2007年2月)①制定方案,明确职责。
②确定各实验班,落实实验教师子课题。
③各实验班认真学习,宣传动员,了解各自研究目标,制定研究制度及研究计划等。
④进行研究前的调查,了解学生课堂学习现状,并收集整理资料,完成调查分析,制定切实有效的实施方案并报课题组。⑤课题组将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学校可根据情况聘请专家进行课堂研究专题讲座;提高教师的实验研究能力。
⑥加强领导和管理,努力在学校形成全员参与、全程跟踪、课堂全息培养学生主动活动能力的教学氛围。
2、全面实施阶段:(2007年3月——2008年12月)①探索在课堂上培养学生主动活动能力的内容和方法,对课题进行实质性研究,实验班根据各自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展开研究,定期组织交流活动,轮流提供研究现场,准备公开课或展示活动等。
②实验教师对各自承担的研究课题进行阶段总结,及时反馈问题和进展。
③继续组织培训活动和专家报告讲学,不断提高认识,掌握前沿信息;在子课题内形成明晰的、富有成效的、具有一定水平的研究思路,并指导研究工作的进行。④在实验班试验的过程中,课题组根据研究进展及成效开展课堂学生主动活动能力培养内容和方法的研究整理。
3、总结推广阶段:(2009年1月——2009年12月)
①各实验班进行后期的总结,将突出的成果在所在学校范围内推广。
②各实验教师根据课题组要求,进行研究后测工作,并观察、分析、总结调查结果,完成研究报告和相关资料。
③课题组收集并整理上交报告、材料,完成研究总报告。
④汇编各实验教师上交的研究论文,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验收、结题。
七、完成课题的条件。
本课题由校办主任马玉勤同志担任负责人,学校具体协调,教研组长和一线骨干教师参与研究,使课题研究具有有效的组织保障。
课题组成员大多具有中高级职称,都是学科教学、研究工作的带头人,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教研组长的工作性质和任务,决定了课题组便于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大面积指导教学实践,便于深入实验班开展实验点上的研究;多数人参与过地市级以上的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研究经验;课题组同志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过教学研究的文章,具有一定的研究水平。因此本课题研究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课题研究预计总开支为3.3元,其中资料费0.5万元,课件费0.4万元,调研差旅费0.5万元,会议费0.5万元,计算机使用及打印费0.4万元,成果鉴定费0.6万元,其它0.4万元。经费来源,学校筹资2.1万元,申请资金1.2万元。
八、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方案
2、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3、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4、《课堂学生主动活动能力培养研究案例集》及部分精品课。
5、《课堂学生主动活动能力培养优秀论文集》及部分音像、光盘资料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优雅育人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它可以促使学生在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推动下,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受到激励、鞭策、健康成长。我校自创办以来,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为师生创设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和一个勤奋的学习环境,融思想道德教育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有效地发挥了校园环境的育人作用,取得可喜成绩。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着重抓好四方面工作:
一、加强领导,努力挖掘物质文化育人功能。
校园是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的建设,都要体现学校的特色,要发挥其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近几年来,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从本校实际出发,对校园物化环境建设进行全面规划,紧紧围绕着“务实育人、张扬个性、主动发展、创造和谐” 的办学特色,从整体的布局到局部的造型及主体的设置都体现了“育人、个性、发展、和谐”的理念。我校面南背北,教学区、生活区和运动区“三区”的分布成一个“睡”着的“品”字,生活区在教学区的后面,运动区在教学区的右面。走进校大门就进入了教学区,在主道的“丫”处矗立的一个塑雕把道路分开,向两边延伸的道路环抱着教学楼,这一造型从空中俯瞰,像一个人双手托起一颗初升的太阳,预示着长寿一中的蒸蒸日上。教学楼成一个“凸”字形,在“凸”字的顶部镶嵌着一个跳跃的火炬形图案的校徽,整个造型象征着学校在老师的默默奉献和学生的活泼健康成长中不断崛起。生活区以南北贯穿的主道为对称轴,分为东西两块。房屋建筑,室内设计体现个性化,外观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区内有六栋房子,二、三、五、七栋房子是教师宿舍,四、六栋房子是学生宿舍。教师宿舍是具有都市气息的尖顶三坡或四坡或五坡流水式的别墅形建筑,学生宿舍是江南传统的两面坡式的四合院建筑,这一设计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理念,告诫我们的学生不忘过去,面向未来。房屋外墙的装饰上,主要选择凸凹不平的白色瓷砖,以增加光的漫反射,使校园更加亮丽,人的视觉感觉更加柔和。每一栋房屋都有一个主题。如,第三排房屋的造型像一个人伸出端平的双臂拥抱着前面的整个教学区。它突出的主题是“学习”,展示着余坡人勤奋好学,接纳世界的良好愿望。第五栋像一个人举着一个杠铃在强身健体。它突出的主题是“运动”,展现着余坡人热爱运动,拥有世界的良好愿望。第七栋像一个坚强的卫士屹立在余坡山头耕耘着脚下的土地。它突出的主题是“奋斗”,象征着余坡人坚强不屈,改造世界的美好愿望。这三栋房子完全诠释了我校的“小天地,大社会;小学校,大教育;小人物,大出息”的文化内涵。房屋间的空地里砌有花坛和田地,里面植有花草树木,突出了田园风光,把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巧妙的融合到一起,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友好相处。
二、合理规划,认真显示自然环境育人因素。
我校房屋林立,树木成荫,花坛锦簇,优美、典雅、和谐的环境隐含着巨大的育人功能。为了显现环境的育人功能,近几年来学校进行了合理的规划。一是在花坛里树木旁竖立警示牌,让花草说话,教育学生热爱环境,和自然和谐相处,如“我是你的朋友,请爱护我“”你护理我健康成长,我为你释放出清新”等等标语拉近了自然和人的关系。二是制造各种造型,赋予它象征意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进取意识。如前面提到的房屋造型的意义,再如教学楼后面的花坛,它的造型就象征着“团结出战斗力”。三是给房屋、道路、树林和绿地等命名。学校现在正在争取各方面的意见,通盘考虑,将在近期内给校园的各种设施命名,以此激励学生好学上进。
此外,物质和自然环境之美是人创造的,它能唤起师生的爱美之情,激发师生创造美丽校园的欲望。因此,在营造优美校园环境时,我们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把绿化草地,公共卫生场地分到各班,落实责任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拔除杂草,浇水施肥,修剪花木,天天打扫公共场地,使校园里地面无纸屑,厕所无臭味,墙壁无涂污。在劳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精心设计,渲染浓郁校园人文环境氛围。
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具有“桃李不言”的特点,它能使学生自然地受到熏陶、暗示和感染。它对塑造学生美的心灵,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赋予校园环境以当代社会文明色彩和教育意识,发挥环境育人作用,我们精心设计,努力创设浓郁的人文文化氛围。我们把 “长寿一中”,用四个1.2米 高的艺术字镶嵌在校门顶上,让学生目睹耳染,亲身感受母校的亲切关怀。校门两侧悬挂学校全称和“湖北省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学校”;教学楼外墙上悬挂校徽和校训:“团结、奋进、求实、创新”;各班教室正面上方悬挂国旗,两侧有醒目别致的班风条幅,室内墙上悬挂中外名人画像和箴言,教室后面墙上有板报宣传园地和《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主要干道与走廊里,设置了艺术、教育、科学、文化、体育等宣传栏,定期地搞好宣传报道,举行摄影、书画、学校活动展览及各类标兵事迹展示。此外,我们还在醒目地方张贴各类有教育意义的标牌,如“用文明的语言迎接甜美的笑容,用规范的行为实践灿的一天” “捧着一颗感恩之心来,带着一片温馨之情走”,并在中文字上标出汉语拼音,以配合推广普通话。学校校史荣誉室,设计新颖,内容真实,寓意深刻,系统地展示了我校创建以来,教育工作的历程和成效,渲染了浓郁的育人氛围。
四、加强管理,培育良好校园精神风貌。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它是学校师生共创和认同的文化价值的表现,并通过学校师生的精神面貌、校风、学风、集体舆论、心理环境等方面体现出来。要树立和形成良好的校园精神,关键在于加强校园管理,创设一个宽松、和谐、亲切、信任的人际氛围,形成健康活泼的心理环境和勤奋向上的学习环境。我们的作法是:
(一)、加强师德建设,培养良好教风。
教师是学校教育情景中最主要的要素之一,其人格特征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任何其它教育手段所无法代替的。我校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我们成立了学习领导小组,制订学习计划,健全学习制度,做到一周一次政治学习,间周一次教研活动,一月一交流,半年一总结。我们系统地学习《教师法》、《教育法》,和 《义务教育法》,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依据,认真开展“讲师德、树师表、铸师魂、练师能”的竞赛活动。坚持班主任盯班度,规定每天早、中、晚班主任必须到班跟学生交流一天的情况。每位教师每周晚上轮流到教室跟班辅导和管理。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宣染浓郁的教研氛围,发挥备课组的集体力量。在青年教师中开展教育基本功竞赛活动,落实老教师传、帮、带工作责任制。我们支持鼓励教师参加学历函授进修,并认真贯彻教育局制订的《钟祥市教育系统实施名师工程的工作意见》,抓好名师工程建设,全面提高我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逐步建立一支安教、乐教、善教,适应我校封闭式管理需要的教师队伍。
(二)、坚持封闭式管理,建设优良学风。
学习是学生在学校生活的主要内容,创设安全、宁静、勤奋、向上的生活、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除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外,我们还规定学生从周日下午至周末中午在学校寄膳、寄宿,统一做早操,统一夜自修。上课时间宿舍门关闭上锁,学生不得在宿舍逗留,晚睡熄灯前寝室长要检查室内人数,有缺宿现象及时报告管理人员。食堂规定开饭时间,学生排队刷卡购买饭菜。我们加强校园安全保卫工作,执行出入校门检查登记制度,外来车辆(公事车辆除外)一律不准进校园。学生非假日要离开学校,必须凭“班主任假条”。在抓好学生生活管理的同时,加强学生考纪、考风教育,强化学习质量管理,搞好中考备考指导工作,全面提高我校教学质量,增强学校办学的凝聚力。在此重点抓了宿舍文化的建设。在建设寝室文化中,我们遵循了自主、系统、教育和实效的四项原则,即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影响住校生行为习惯的各种潜在因素,然后以明确的教育目标为导向确定了寝室文化的具体内容,构建了寝室制度文化和自主管理文化。
1、寝室文化内容:一是学校精心挑选了一批名言警句布置在寝室楼道,还有一块展示寝室生活的小黑板和寝室管理公示栏,及时公布每天寝室动态和张贴当天报纸,在整个学生公寓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二是学校非常注重寝室内部的美化、整洁和协调。每间寝室可自由为寝室命名,可将寝室成员的照片、个人介绍等张贴于寝室门上;寝室内可以依照同学们的个性进行布置,如在桌上摆放盆景或其它装饰物品,床上的摆设和碗筷摆放可以有自己的花样,但必须整齐、协调。三是每月还开展一次以“爱我校园,美化环境”为主题的“文明寝室”评比活动,通过参观,相互学习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
2、寝室制度文化:学校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制订了《长寿一中文明寝室评比细则》。这一条例就学生寝室活动、内务管理、寝室用具及生活用品摆放,内务检查评比、奖励和处罚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的规范,并要求各寝室进行张贴。学校还建立健全了学生管理网络,每天都有学生进行检查,温馨提醒,定期与较差的寝室进行交流,培养同学们的自我管理能力,使他们逐步由服从转向内化;同时,寝室管理教师和学生对寝室存在的问题及时向所在寝室和班主任反馈,并进行统计,每周评出优秀寝室和整改寝室若干个进行通报,每月评出3个文明寝室给予奖励。
3、自主管理文化:现在学生中存在着生活自理能力弱,自律意识薄弱,自习时间不能自我约束,不适应全天候的集体生活作息制度。针对学生的现状,除了管男女寝室的教师专门指导外,学校每月召开一次由全体寝室长参加的寝室管理指导会,加强对学生的生活指导;同时,还邀请转业军人到校指导学生进行内务整理,每学期开展一次“内务整理”比赛,逐步树立起他们的自主意识,培养他们生活能力。
(三)、实行开放式教育,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学生能力。
封闭式管理容易禁锢学生的思想,束缚学生自主发展,甚至产生消极对抗情绪,如果搞得不好,会给学校教育管理带来困难。为避免这种现象发生,我们提倡开放式教育:
1、深化学生自律意识,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我们广泛听取师生意见,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让学生在行动中自我对照,自我约束。开展“创建文明班级,争当文明学生”竞赛活动,做到一日一检查,一周一小结,一月一总结,一学期一评比,有效地推进班风建设。
2、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发挥学校团委会、学生会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我校值日生积极协助值日教师,加强校园纪律督查。负责宣传、文娱、劳动的学生干部,积极出好各种宣传板报,他们在教师指导下,大胆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文体活动。如“庆元旦”师生联欢晚会、“庆国庆”歌咏比赛、弘扬“长征精神”演讲比赛、歌咏比赛和拔河比赛。团委会还组织青年志愿者走出校门,清扫街道、奉献爱心等,用实际行动显示我校青年团员的精神风貌。
3、充实德育内容,抓好思想教育。一是利用传统的节日,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家园的教育:“三八节”,学校开展“颂扬母亲,召唤台湾”征文竞赛活动,“五一节”,开展“走进春天,亲近自然”社会实践活动,“青年节”,展出学习“八荣八耻”优秀文章,努力使学生“知荣辱,树新风”;“母亲节”开展向母亲说一句温馨的话作品展活动,“助残日”开展“节约一分钱,献出一片爱”的捐赠活动等等。二是利用各种场合对学生进行“感谢母校、回报师恩”教育:三月份,在向雷锋学习月中,开展“为母校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活动;四月份,开展“向老师问声好,给老师一个惊喜”活动,利用国旗下讲话和课间操的时间,讲述自己周围优秀学生的事迹,揭发学生中的不良现象,对学生进行警示;五月份,开展“母校在我心中”读书阅报活动;九月份开展向“教师节”献礼活动,书写赞颂教师的文章,并选出优秀文章进行展出;十月份开展“长征精神”进校园活动,号召学生发扬长征不怕苦、连续作战的精神,锻炼身体、刻苦学习,回报母校。三是利用各种平台展示学生的作品,对学生进行成功教育:学校开通了校广播,新辟了德育宣传专栏,规范了“日常行为”曝光栏,添置了三个展牌,努力使学生的教育活动有声有色有形。每次活动后,都把学生的心得体会、善言谏语,通过广播、宣传栏和展牌展示出来,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教育。
4、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校园文化管理网络,形成教育合力。我们请公安干警带在押劳改犯来学校“现身说法”,用活生生的犯罪事实教育学生;请北大、清华研究生作报告,用生动感人的学习事迹教育感染学生。此外,我们还带学生参观黄陂水库,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和课外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知识运用能力。我们通过给家长一封信、家长代表座谈会、家访等形式,沟通家校联系,发挥了家庭教育的重大作用。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学习与成长研究》开题报告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学习与成长研究》
开题报告
课题负责人:洪久香
立项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继续教育中心
(南通广播电视大学如皋市分校)
邮政编码:226500
联系电话:***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学习与成长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立项简介
项目名称:《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学习研究》;项目类别: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立项时间:2007年10月;项目编号:FKB070281;子课题立项时间:2009年6月;子课题项目名称:《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学习与成长研究》,子课题编号:BJ08122288(注:在立项通知书上);项目子课题负责人:孙国红。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价值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学习与研究》是国家“十一五”期间对教师自学、成长所提出的要求,对完成当前教育改革是一个根本性关键问题。教育的改革关键是教师,教师的关键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成长。因此把“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学习与成长研究”作为我组的子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研究问题日益引起关注,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主题之一。就教师的学习与成长途径和方式而言,可以把它归纳为两大方面的因素。其一是教师外在因素的影响,即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学习,提高他们的文化、技能以及思想和政治素质;其二是教师内在因素的影响,即指教师的自我完善,在教学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追求、不断地进步和完善自我。在以上两大因素的促成和推动下,通过外在的和内在的两大因素的有机合成,在教育改革的大环境、大背景下,通过自己的工作实践,不断反思,得到提炼、升华,并不断克服教育改革前进中的诸多困难和问题,把自己锤炼成为一个新形势下的合格的人民教师。用自己合格的教师身份培养出能适应变幻无穷的国际新形势的一流人才。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和祖国教育的未来作出贡献。
三、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1. 通过调查,了解认识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发展中存在问题,如何克服教师学习与成长中的诸多困难和阻力,寻找出一条适应教师学习与成长研究的正确途径。
2. 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为学校制定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有利
于教师学习和成长的计划、措施,为有利于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3. 根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对照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具体目标,制定出一个适应于一般教师自身特点的切实可行的个人学习与专业成长发展的近期、中期和长远规划,确定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
四、本课题的预期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总结出近年来我们在教学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我,使之成长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并能初步了解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所在学校对教师的学习、培训,使之成长发展所采取的一些方法和措施(可查阅南通市教育局近年来的教师学习、培训计划等相关文件),了解优秀的同事在工作实践中如何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的典型经验。从中找出我们教师如何有效地坚持学习,使自己快速成长发展的优选途径。
五、本课题研究的过程设想
1. 由课题组成长于所在单位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本单位在教师的学习培训方面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帮助总结经验,找出存在问题。
2. 研究组各成员认真总结自己在以往的工作实践中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和成长发展的方法、措施,制定出本人近、中、长期的学习与成长规划,并在研究组成员内相互交流,相互取长补短,以顺利达到个人成长发展目标。
3. 各人将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以论文的形式加以书面总结,并撰写具有一定价值和水平的学术论文,并力争在公开发行的省级或省级以上的有关教育刊物上发表。
六、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实践
围绕选题,分别确定不同的调查对象,了解有关学校或个人在新课程背景下学习与成长发展方面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2.比较研究
将所调查单位的结果与国家及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具体要求目标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差距。
把自己和身边的同事在学习与成长发展方面的速度与效力进行比较。把先进的个人学习与成长典型与较滞后的个人学习与成长典型进行比较。通过比较研究法,从中找出既能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新形势,又能适合自己自身学习与成长发展的合理、有效的途径。
七、本课题研究的成员分工
洪久香负责课题研究的总体策划,提出研究思路和研究方向,组织撰写研究报告,协调研究组各成员的分工合作等工作。张秀峰等分别负责有关学校和教师的社会调查,负责研究材料的收集、整理,并加以总结。
各成员围绕课题主旨撰写一篇教师学习与成长方面的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论文,并争取在省级以上公开发行的教育刊物上发表。
虽然我们的科研经费自筹,开展活动受经济制约而十分窘迫,但有各级领导对我们的课题研究在时间上给予充分的保证和精神上大力的支持和鼓励,深信我们一定能按时、保质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八、本课题研究的具体阶段及预期结果
本课题计划将近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于2010年11月结题。研究进度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2009年6月~2009年12月
1.确定研究目标,撰写课题的开题报告和实施方案。
2.进行课题分工。
3.按计划进行第一阶段研究和实践。
4.参加总课题组科研活动。
5.制定好第二阶段实施计划方案。
(二)2010年1月~2010年6月第二研究阶段
1.开展第二阶段课题研究。
2.参加总课题组科研活动。
3.进行社会调查、总结、对比、收集、综合整理材料。
4.围绕总课题题旨,撰写有一定质量和价值的论文,并争取在公开发行的教育刊物上发表。
5.总结该阶段工作,计划下阶段工作。
(三)2010年7月~2010年11月
1.对各研究组成员撰写的论文进行交流。
2.申请中期成果鉴定。
3.继续联系研究成果(论文)公开发表。
4.参加总课题组活动,做好完整结题工作。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以研究报告、论文或其他相关形式出现。研究成果主要供学校中小学教师间相互学习、交流,为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有关教师学习培训、培养教师的专业成长发展作参考依据之一。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学习与成长研究》课题组
撰写人:孙国红
2009年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