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检察委员会办事机构有关问题的透视与思考(合集)

时间:2019-05-12 21:43: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检察委员会办事机构有关问题的透视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检察委员会办事机构有关问题的透视与思考》。

第一篇:对检察委员会办事机构有关问题的透视与思考

内容摘要:【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基层院检察委员会办公室在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和考察,力图从实际工作需要和提高检委会办公室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出发,就改进检察委员会办公室管理职能、提高工作效能、完善运行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基层院检察委员会办公室在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和考察,力图从实际工作需要和提高检委会办公室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出发,就改进检察委员会办公室管理职能、提高工作效能、完善运行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字】定位 例会制 双轨制

设立检委会办公室,实行委员专兼职结合,是基层检察机关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按照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的要求,完善司法机关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检察机关改革实践证明,检委会办公室作为检委会制度运转的协调中心,其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影响基层院检察委员会议事效率和议事质量。因此,改进检委会办公室工作制度,完善其运行机制,提高其工作效能,是确保检察委员会有序、高效、高质运转的基础。

一、目前基层院检委会办公室的基本状况 通过交流互访和咨询市院有关部门等方式,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北京市18个基层检察院均未设立专门的检委会办公室[1],设有专职检委会委员的只有通州、昌平、顺义、大兴4个院,其余14个基层院也均是采用挂靠或者合署办公的办法,设立专门人员和兼职内勤来承担检委会办公室的具体业务工作。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

1、基层院受理案件业务较多、规模较小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基层检察院的内部机构的设置上不如上级院精细;

2、出于精简、统一、效能的改革思想;

3、人员调配难落实的现实原因。以我院为例,就没有专门设立检委会办公室,而是明确由研究室承担检委会办公室职能,专职委员承担检委会办公室的初步审查、填写专职委员审查意见等工作,同时也未设检委会兼职秘书,而是由研究室派员担任检委会办公室的内勤并列席会议,负责从事收集讨论材料、会前通知、会议记录、决定执行反馈监督等事务性工作。

二、实践中检委会办公室采取的工作做法及工作流程

三、检委会办公室管理职能弱化的原因探析

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从目前的检委会办公室的运行效果来看,还存在机构定位不准、工作质量不高、作用发挥不明显的问题。

(一)检委会“门前岗”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尚未建立起例会制度。

通过检察系统内部机构改革,虽然检委会办公室依照要求建立了起来,却被一些法学学者认为是“装样子的摆设”[2],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1、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缺乏可操作的办事规则及规范;

2、讨论事项(案件)的提起程序缺乏有规则的指导;

3、检委会例会制度[3]尚未形成,“临时动议”一定程度存在。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改进和加强检察委员会工作的通知》要求:“为及时处理检察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在法定期限内讨论决定有关重大案件,各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可实行例会制度。”我们通过调研发现,绝大多数基层院在实践中并未实行例会制度,当碰到一些未提交检委会讨论而确属有争议的案件时,往往采取的做法有三:一是作补充侦查决定,延长审限;二是同公安部门协调,作撤案处理;三是向上级院汇报,听取上级院的指导意见。另外,有的基层院对一些有指导意义的案例则交由研究室人员撰写“案例分析”以供探讨。这样一来,从表面上看是减少了提交检委会讨论的事项(案件)数量,实质上呢?一方面牺牲了检委会委员们的法律专业学习的机会,因为每一次有准备的检委会讨论都会无形地提高委员们的法律专业知识储备,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另一方面,作为基层检察院本身就应当主动、独立地完成其所受理案件的审查起诉工作,一遇到争议就寻求上级院支持甚至是与公安机关“协调”,是回避问题、推脱责任的表现。可行的办法就是要积极发挥检委会办公室“门前岗”的作用,该提交的就提交,该上会的就上会,让案件来锻炼、磨练专职委员及检委会其他委员,提升他们法律专业知识的储备。

(二)提交议案的“过滤器”作用未得到充分体现,容易造成“担审不担则”现象。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改进和加强检察委员会工作的通知》要求:“检委会办公室应当对提交检察委员会讨论事项(案件)提出法律咨询意见供检察委员会讨论时 参考。对于经审查不属于检察委员会讨论范围的事项(案件),检委会办公室应提出意见,报请检察长决定。”此举一方面是滤除不属于检察委员会议处的案件或者议题,一方面则在于纠错补漏、滤除案件承办人或议题提出人主观因素对议案的“杂质”影响,进而保证提交检察委员会讨论的议案质量。同时按照《检察委员会组织条例》的规定,提交检委会讨论的案件应是重大、疑难案件。而在实践中,有的承办人害怕承担责任或是在办案中碰到外来压力,于是将一些本不该提交讨论的案件也提交到检委会,通过检委会来做出“平衡意见”,以便将来集体承担责任,这给检委会议事质量带来负面影响。此种现象称为承办人“担审不担责”现象。解决的办法是:一是进一步明确检委会的议事范围,对何种案件、何种议题是可以提交检委会讨论决定的作出具体规定;二是积极发挥检委会办公室的“过滤器”作用,由专职委员对提交讨论事项(案件)的可议性和当议性提出初查意见。

第二篇:关于对检察委员会工作的几点思考[最终版]

关于对检察委员会工作的几点思考

检察委员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主要特征,是我党民主集中制原则在检察工作中的集中体现。检察委员会是法定的业务决策机构,为检察工作的科学部署、正确决策、公正执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结合检察工作实际,研究如何充分发挥检察委员会的职能作用,强化检委会工作效果,对于集中集体智慧促进检察工作的科学发展大有裨益。

一、当前工作中存在的几点不良倾向

1、检委会职能弱化的倾向。按照《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组织条例》和《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议事和工作规则》的有关规定,检察委员会拥有研究处理案件、研究重大问题和总结工作经验、探索工作规律三类职能,包含了审议贯彻国家法律政策的重大问题和重大专项工作部署等十项内容。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检察委员会往往只侧重对案件的研究决策,而忽视了对其它重大问题和经验总结等事项的研究,检察委员会成为了单一的案件研究机构,该提交检察委员会研究决定的议题和事项而没有提交,使得检察委员会的职能遭到弱化。

2、报告材料提供不规范的倾向。按照相关规定,在检委会召开三日之前,议题承办部门应当将文件草案、书面报告等书面材料送达给各检委会成员。《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议题标准》对报告材料的内容做了明确详细的要求,但是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工作量过大或认识不到位等原因,存在着报告内容过于简单,说理不够充分,引用不

够全面等情况,承办部门不能提供全面详实的汇报材料。使得检委会成员难以全面掌握研究情况,难以进行充分的研究论证,影响了议事决策的质量。

3、学习培训形式化的倾向。检委会的职责任务对检委会委员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又因一些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及检察制度相继出台,这就更加需要检委会组织不断提高学习力,组织开展有效的学习培训活动。可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培训力量短缺、检委会成员难以凑齐等原因,很少组织起高效的学习培训活动,即使在上级院的明确要求下组织活动,也很难做到参训人员齐备,培训效果良好,使检委会的学习培训活动有形式化的倾向。

4、以“彼会”代“此会”的倾向。按照《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组织条例》第九条的规定“检察委员会实行例会制,定期开会。”《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议事和工作规则》第四条规定,“检察委员会会议一般每半个月举行一次;必要时可以临时召开会议。”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一规定大都执行不到位,有什么案件、问题、事项,通过党组会或检察长办公会研究解决,而不再召开检察委员会。此举不但违反了条例和规则的规定,也因其他会议缺乏相关的程序细则要求,从参加人员的范围、研究的程序和质量方面,均不及检察委员会,使得议题的决策质量下降。

5、表态发言跟风的倾向。检察委员会实行民主集中制,这一规定体现的是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就是各位检察委员之间权利平等,根据议题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坚持原则实事

求是,充分发表意见。可是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委员不动脑、不思考,随着别人意见跑,做跟风式表态,有的则或碍于情面,或出于私心,或因从众思想,跟风发言,使检委会的民主原则流于形式,降低了检委会的决策水准和议事效果。

二、不良倾向存在的原因

上述问题的存在既有历史原因,又有委员配置、人员设置和工作量分配等现实原因,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对检委会地位认识程度不够。《检察院组织法》规定“各级人民检察院设立检察委员会。委员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在检察长的主持下,讨论决定重大案件和其它重大问题。”明确了检察委员会是法定议事决策机构的法律定位。可是一些地方对此缺乏必要的认识,把检察委员会等同于一般的议事机构,认为这个机构可有可无,有问题、有事项只要是通过集体研究就可以了,没必要必须召集检察委员会。更有甚者把检委会当做“挡箭牌”。将一些基本情况不明朗的案件事项拿到检察委员会研究决定,以检委会集体承担责任,把检委会当做推卸责任的载体。由于对检委会所处地位的认识程度不够,也直接导致了检委会能力素质建设的放松,降低了工作标准,使得检委会工作水平停滞不前。

2、对检委会工作要求落实力度不够。《检察委员会组织条例》《检察委员会议事和工作规则》和《检察委员会议题标准》均对提交议题的范围、提交程序,检察委员会委员的职责义务,报告材料的内容要求,议题的审议程序,表态发言的顺序作了详细明确的规定。但

是实际执行落实过程情况却差强人意,导致研究议题的确定不科学,报告材料的内容不规范,议题审议程序不合理等现象的发生,直接影响了检委会的民主科学决策质量。

3、议题范围的界定有待于健全完善。《人民检察组织法》《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议事和工作规则》对研究议题范围做了明确规定,其中重大案件,重大问题,疑难、复杂案件,重大专项工作,重大业务部署等位列其中。对于重大案件的范围,我们一般按照高检院在统计工作中给予的分类加以界定,但是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定性没有争议的案件,若要全部提交检察委员会研究,将严重消耗人力资源,实无必要。同时重大问题,疑难、复杂案件,重大专项工作,重大业务部署的界定不够清晰,疑难、复杂的标准难以掌握,致使检委会确定议题缺乏科学性。

三、不良倾向的解决对策

以上五种不良倾向已经影响了检委会研究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制约了检委会工作的深入开展,限制了检察工作的科学发展,为此研究强化检委会工作已势在必行。

1、加强检察委员会的组织建设。一是严把进口,疏通出口。将政治思想素质过硬、有较高理论水平,较强的实践经验、学在历本科以上,独立办案5年以上,责任心强,实事求是,敢于讲真话的检察官纳入检委会组织,并且可以尝试公开竞争的方式进行初选,然后提请人大常委会任命。将那些庸庸碌碌、无所作为,不学习、不思考的举手委员,通过法定程序调整出检察委员会。二是加大检委会委员的

培训力度。通过请专家、看视频、委员上台讲课交流学习心得等方式,开展行之有效的学习培训活动。坚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检委会委员的政治敏锐性和责任感,使其从工作大局和法律事实的高度行使自己的权利。坚持加强对检察工作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学理论的研究理解,不断提高委员的理论业务水平。坚持学习上的与时俱进,对新出台的法律、法规进行专门的学习,加深理解,准确应用于实践。把检察委员会建设成为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素质优良、精于研究的队伍。

2、进一步细化审议议题的范围。针对区域差异和级别差异,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议题范围。掌握的重大案件除明确规定的提请抗诉、复议案件外,应当包括符合以下标准的案件,即达到高检院确定的重大标准,并且在定性、犯罪数额以及其它法定从重、加重、从轻、减轻情节的认定上存在争议,足以影响定罪量刑的案件。重大问题除明确规定的贯彻国家的法律政策、讨论通过向同级人大所做的检察工作报告等情况外,还应当包括上级院组织的各类专项活动、年初的工作整体部署和规划,同级党委、政法委安排部署的重要工作,与公安、法院协调的重要事项,本院开展的大规模活动以及其它应当提交的议题。总结检察工作经验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应当实行例会制,每季度举行一次,由各委员结合从事的工作提出议题,共同研究。

3、进一步落实检委会的规范操作。为提高检委会的议事质量,应进一步规范检委会的操作,需要把握以下几方面。一是议题的报告

材料要规范。要严格执行《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议题标准》,做到材料完备、内容齐全,用语准确、解释明白、引用全面。案件的报告材料力争能够重现案件经过,使各委员准确掌握案情,清楚诉争焦点,全面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对于重大事项则要清楚介绍事项的缘由、根据和背景,调查研究论证的过程,以及规划步骤、具体方案和保障措施。二是要进行事先的充分研究。以事先的充分研究推动检委会的充分论证,确保产生最优的意见和最佳的方案。就是要求议题承办部门和工作人员以及主管领导,在提交议题前要进行专题辩论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高质量的报告材料。并在三天前将材料发放到委员手中,各委员要在掌握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研究探讨,为检委会的召开奠定坚实基础。第三是表态发言程序要更严谨。要按照先专职委员、后非领导职务委员、再领导职务的委员的顺序发言,防止因领导权威影响其他委员。又要对委员的发言质量有所要求,既要有明确的表态意见,又要阐明理由根据,防止无思考研究的跟风式发言。

4、建立检委会委员的跟踪考核机制。检察委员会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集中制决策办法,导致有的委员认为有责任集体承担,不差我这一票的思想,不负责任随便表态。为防止这一现象的发生,有必要建立检委会委员的跟踪考核机制,为各委员建立表态档案。详细记录每个委员对每一案件和事项的表态意见,与最终处理结果对照确定得分。形成错案的,对发表错案意见的委员依照错案追究办法予以追究。并将该考核纳入公务员考核体系,对表态意见同正确结论相悖的委员,记录在案,在年底考核时予以扣分,与干部的奖惩任用相挂

钩。对考核情况连续3年优秀的,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优先提拔重用。对连续5次出现错误表态的,调整出检察委员会组织。并实行委员末位淘汰制,每年组织一次综合考核,将连续3年得分最低者调出检委会,再通过公开选拔的方式递补。

第三篇:对太原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问题与思考

对太原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问题与思考

文中所提的问题和针对问题解决的思考都具有极大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一个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出好点子,用好干部”是其本职所在,杜效林局长的文章从人事制度改革上给我们以启迪,望各级教育战线的领导同志们在自己的实践中不妨去试一试,会有益的。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手段。为进一步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加快优化领导班子结构步伐,加大对干部的管理监督力度,加强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积极构建激励有为、淘汰平庸、大力改革考核制度的科学的评价干部机制,形成一个广纳群贤、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通过我对太原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现状的分析,认为仍存在一些困扰人事干部制度改革方面的问题,需引起足够重视,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一、太原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现状

为进一步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去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执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加快优化领导班子结构步伐,加大对干部的管理监督力度,加强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建设,一个广纳群贤、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加快选拔年轻干部的步伐。我市出台的《中共太原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的意见》及其补充意见《关于在县(市、区)中层干部调整中大力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的通知》,都明确规定了年轻干部培养选择的目标、条件和程序。在去年的县(市、区)中层干部调整中,35岁以下中层正职达到整体中层干部总数的15%,35岁以下的中层副职达到整体中层副职的25%。在新一届县级党政领导班子中,大学本科第一学历以上的有34人,占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总数的18.9%,比换届前增加了9.5%。

加大对干部的管理监督力度。我市认真贯彻执行干部谈话制度、诫勉制度、回复制度、离任审计制度和公示制度。去年以来共对170名县级干部进行了任前公示,对22名离任干部进行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并建立了干部监督工作督察员制度,聘请党性强、作风正、经验丰富的老干部任监督员,把从严治“吏”落实到干部的任前、任期、离任的各个环节,加强了干部宏观管理。截至去年年底,我市累计审批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及县(市、区)科级干部职数1412个,使不按规定越级提拔、任职期限不满及不经党委集体研究等违反《条例》的行为得到了遏止。

激励有为、淘汰平庸,大力改革考核制度,努力形成科学的评价干部机制。去年年初,我市组织18个考核组,采取述职、测评、召开座谈会、个别谈话、调查核实、实地考察、征求意见等形式,对全市95个县级领导班子和768名领导干部进行了考核。市委还召开目标责任奖惩兑现大会,对经考核确定的15个优秀领导班子和122名优秀领导干部进行了通报表彰,并颁发了奖牌和奖金。同时对6个群众意见较大、矛盾突出、工作不力的班子提出了充实、加强和调整的意见,并对考核中发现的德才兼备、政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结合换届进行了提拔任用。

开展公道正派教育,加强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建设。严格程序标准,建立长效机制,是取得学教活动成效的关键。去年以来,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先后召开了向各县(市、区)、市直单位、企事业单位、知识分子等征求意见座谈会,并向工作对象、服务对象、上下对口部门发出征求意见表,开门纳谏,查找问题。此后,紧紧围绕“做领导干部为了什么、在工作岗位上干了什么、在群众中的形象如何”等召开民主生活会,进行对照检查,剖析问题,解决问题。针对我市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中存在的差距,开展了市管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调研,形成了《市管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调研报告》。针对青年干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台了“关于选拔市管后备干部的实施意见”,对县(市、区)培养使用年轻干部提出要求。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制度,修订了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力求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公道正派的要求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

二、存在问题

目前,我市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中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深层次的难点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干

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

(一)干部“下”和“出”的渠道不畅,配套制度不够健全;

(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机制还有缺陷;

(三)科学的考评机制还需建立健全;

(四)干部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仍然存在;

(五)党政机关职务职级设置不尽合理,干部激励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六)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还存在着滞后的现象。

(七)干部“带病上岗”、“带病提职”的问题应引起重视。

(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与一级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还需进一步协调配套。

三、几点思考

(一)针对“干部‘下’和‘出’的渠道不畅,配套制度不够健全”的问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后,中央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解决干部能上能下问题,作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口,集中力量进行攻关。力争在推行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党政机关干部竞争上岗、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党政领导职务任期制、调整不称职和不胜任现职干部以及完善考核、推进交流、加强对领导干部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由此,应实行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度、交流和任职回避制度等。针对一些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任职无期限、届满不卸任的不合理状况,抓紧制定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度,深入研究任期制的适用范围、任期任届、任期管理和任职期满干部的安置措施等,制定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法规,待条件成熟时出台。

(二)针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机制还有缺陷”的问题,要进一步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进一步落实党员、干部和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继续推行和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差额考察、任前公示、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全委会投票表决、党政领导干部辞职制等已经出台的制度,并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完善。加大干部交流力度,进一步落实和完善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制度。

1、在干部考察过程中反映有严重违纪违法问题且线索具体的,要进行认真调查核实,在没有查清之前,不要急于作出提拔使用的决定;

2、对拟提拔的干部,在提交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前,均要先听取纪检监察机关的意见;

3、对新提拔的干部均将按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任前公示制和试用期制,并进行任职谈话,尤其要对廉洁自律方面提出严格要求;

4、干部提拔后,将进行跟踪考察了解,有重要来信举报或发现行为不检点的,要进行诫勉谈话或函询;

5、对在重要岗位上的干部,发现有严重问题线索、不宜继续从事现岗位工作的,先从该岗位上调整下来,视情况作出适当安排,同时进行调查核实。

(三)针对“科学的考评机制还需建立健全”的问题,抓紧制定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标准。要初步建立起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促进干部考核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干部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干部的思想和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目

前,一些领导干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经济增长速度、轻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重显性政绩、轻隐性政绩,重短期效果、轻长远发展的倾向。一些干部特别是一些年轻干部心浮气躁,做表面文章,搞各种不切实际、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这些问题固然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同目前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不够科学有很大关系。因此,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准确地考核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四)针对“干部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仍然存在”的问题,要建立健全干部激励惩戒机制,真正使干部才有所展、功有所奖、过有所惩,是党的干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是要建立健全党员领导干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从2005年开始,用一年半时间在全党开展后备干部培训。通过这项活动,全面提高党员素质,焕发党的基层组织的活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实际工作。二是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在干部使用上,要旗帜鲜明地鼓励开拓,支持实干。对德才兼备、政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要大张旗鼓地给予表彰和奖励,并委以重任。同时,对那些平庸无为的干部要及时调整;对那些不负责任、造成重大决策失误或重大事故的干部要严肃追究;对那些欺骗上级、糊弄群众、伪造政绩的干部要及时查处。三是要研究建立适合领导干部特点的党政人才奖励制度,建立综合体现工作职责、能力、业绩、年功等因素的职务与职级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对担任同一职务时间较长、工作出色、实绩突出的干部,要提高职级方面的待遇,发挥职级的激励作用。同时制定符合企事业单位实际的薪酬制度。四是要制定政策,鼓励、支持各级干部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安心本职岗位。对那些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地方工作的干部要多关心,对那些不图虚名、踏实干事的干部要多鼓励,对那些注重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干部不能亏待。要通过健全激励惩戒机制,使勤政为民、求真务实的干部得到褒奖,使好大喜功、弄虚作假的干部受到惩戒,形成鼓励干部干事业、支持干部干成事业、激发干部干大事业的良好环境。

(五)针对“党政机关职务职级设置不尽合理,干部激励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的问题,完善职务和职级相结合的制度。针对当前一些地方领导干部特别是县(市)一级主要领导干部不安心本职工作、职务变动过于频繁的问题,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完善领导干部职务和职级相结合的制度。改革和完善职务设置,规范非领导职务管理;科学设置职级结构,建立体现能力、业绩、资历等要素的职级体系,在职务晋升以外,为机关干部开辟职级晋升的职业发展阶梯;改进职务与职级的关系,增强职级的激励作用,使职务和职级既保持一定的对应关系,又相互独立,干部可以通过提拔职务晋级,也可以单独晋升职级,工作岗位变动后可以“级随人走”。

(六)针对“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还存在着滞后的现象”的问题,应加快建立与我国政治体制相适应的、富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务员制度体系。在《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基础上,针对公务员录用、管理、监督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颁布《公务员法》及其配套制度和办法,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制度。一是要建立科学的激励竞争机制。严格考核制度并以考核结果作为主要依据,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公务员进行奖惩、培训、职务晋升、晋级增资以及职位调整,做到能上能下,从而真正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克服“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二是要建立正常的新陈代谢机制。一方面,要在人员录用上严格把关,坚持按德才兼备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选拔优秀人才;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离退休、辞职、辞退等制度,积极推进机关人员交流和部分职务聘任制,使公务员做到能进能出,以增强机关的生机与活力。三是要建立勤政廉政的约束机制。从录用、晋升、考核、奖惩等各个管理环节,尽可能把公务员的义务与权利具体化并具有可操作性,以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以及推诿扯皮、不负责任等种种弊端,从而为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提供组织保证。

(七)针对“干部“带病上岗”、“带病提职”的问题,认真贯彻落实“5+1”(注:《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党的地方委员会全体会议对下一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表决办法》、《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和《关于党政领导干部辞职从事经营活动有关问题的意见》等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文件。这五个文件,并与此前由中央纪委和中央组织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对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进行清理的通知》并称为“5+1”文件)的文件,把防止和杜绝干部“带病上岗”和“带病提职”作为一项重点任务来抓。对“带病上岗”和“带病提职”的干部,将对其选拔任用过程进行调查,确实存在用人失察失误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切实解决干部“带病上岗”、“带病提拔”的问题。

(八)针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与一级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还需进一步协调配套”的问题,为确保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要打破人才单位所有制和地区所有制,建立健全统一的人才市场,实行人才流动,在人才流动和市场竞争中,实现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和人才资源的优化组合,为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体制环境;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相适应,要求积极发展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为此,必须切实保障公民的选举权、监督权和罢免权,改革和完善选举制度,使政务类官员的升迁降黜,真正由人民群众说了算。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与行政体制改革相适应,要求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基础上,建立从国务院到地方各级政府自上而下强有力的政府工作系统,不断完善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此,必须赋予各级行政首长以相应的干部人事任免权,形成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运转核心的公共行政体制。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任重而道远,因此,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以建立健全科学的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为重点,以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为目标,建立和完善发现、培养、选拔、使用、考核、监督等各个环节的有效机制和科学方法,根据党政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不同特点,坚持“三支队伍”一起抓,使各项改革配套进行,整体联动,相互协调,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第四篇:目前机关干部不良作风透视与思考

目前机关干部不良作风透视与思考

目前机关干部不良作风透视与思考

作者:夏金明

机关干部作为党政机关的重要力量,在平凡的岗位上,担负十分具体的工作任务。他们的现实状况如何,是各级领导乃至全社会都必须关注和重视的问题。最近,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当前部分机干部的思想状况比较混乱,存在一些令人担心的不良现象。

1、政治热情滑坡。面对目前机构改革和体制性障碍,一部分机关干部,感到无所适从,思想模糊,精神滑坡。具体表现为“三无”。一是无信念。不关心政治,缺乏政治理想和政治信仰,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信念,对现代化建设以及党和政府的信心十分淡薄。有的认为,政治是空的,理想是远的,权力是硬的,钞标是实的。“不讲政治,抛弃空的,不求自励,不想远的,丧心病狂,抓住硬的,头脑发昏,大捞实的”。造成许多地方,政治学习,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忘掉。会议开不齐,学习喊不扰;二是无追求。胸无大志,得过且过,既没有长期设想,也没有近斯打算,争先创优的热情明显衰减,“今朝有酒今朝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精神空虚,沉迷于打牌赌博,精神萎靡不振;三是无所谓,“事不关已,高高挂起”个人主义严重,一切以“我为中心,对自己有利的就干,对自己不利的就反对,对党的事业,对各种公益事业漠不关心”。“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只做和尚不撞钟。任务完不完成,工作有没有进展,矛盾解不解决,似乎都是上级的事,领导的事。忘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混”字心理十分严重,浑浑噩噩,破罐破摔。根本没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想法。

2、工作干劲锐减。一部分机关干部,工作不负责任,说了不办,定了也不干,在其位不谋其政,占着茅坑不拉屎,安安稳稳占位子,忙忙碌碌做样子,疲疲沓沓混日子。市场经济他懒得学,也懒得闯,养尊处忧混日子,一年到头,无所谓“业绩”,无所谓“奉献”,更淡不上“创造”。具体表现为:一是不敢抓,面对矛盾,一些机关干部不是积极主动,而是消极应付,不是理直气壮,敢抓敢管,而是畏手畏脚,软弱无力,平时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办事互相推诿,不敢担硬担,遇到问题绕着走,遇到矛盾能推就推,能拖就拖,不敢批评人,更不敢得罪人。既为别人留面子,也为自己留后路。怕违反政策犯错误,怕得罪人遭打击报复,怕失选票丢位置。二是不想抓,由于干部制度上的问题,现实生活中,一是确实存在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甚至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捣蛋的,捣蛋的不如抬轿子的,“干了也白干,不如落清闲”。社会上流传的民谣:“苦干实干,做给天看;东混西混,一帆风顺;任劳任怨,永难如愿;会捧会献,杰出贡献;全力以赴,升迁耽误;会赞会溜,考绩特优。”当然这未免也有一些偏激,但是也多少反映了一些不正常现象,或不足之处。二是确实存在“少做少错,多做多错”的现实,越是干事的人,惹的麻烦就越多,处理不好得罪的人就越多。想为人民干几件事的人,有时必然会要损害个别人的利益,可能还要挨骂或指责,但是由于用人制度上的不完善。最后组织部门来考察,落得的意见说法也多,这给那些想干事的人,心灵上造成了极大的创伤。反过来,致使想干事的人干事的积极性全没了,最后是“不落后,不争先,舒舒服服混几年。

3、不良心态增多。

近几年来,由于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贫富悬殊,贪污腐化;办事不公的现象多有发生。给部分机关干部,心理上造成了许多影响,导致了他们不良心态的增加,一是吃喝玩乐的多。有的干部一上班就约酒摊约牌摊,约来约去;有的干部习惯了“经济半小时”,饭前来两圈,饭后觉得不过瘾,还要接着来。有的干部在牌桌上一坐一天,输了签单,什么牌都敢打,什么人都敢来,多少钱都敢赌。有的干部张嘴就是赢了多少,输了多少,谁喝倒了,喝了多少。二是说闲话的多。有极少数干部,不琢磨事,专琢磨人,专爱打听小道消息,热衷于道听途说,捕风捉影,添油加醋,飞短流长,拨弄是非,尽扯一些与正经事无关的话题,经常散布一些不利于工作的言论。这些闲话,有时象冷枪暗箭一样伤害同志,惹事生非,令人生气,既影响团结又影响工作。三是发牢骚的多。有的人爱发牢骚,甚至牢骚很盛。工作不被人理解要发牢骚,建议得不到采纳要发牢骚,没有提拨要发牢骚,待遇不均要发牢骚,工资未及时到位,要发牢骚,个人利益得不到满足,要发牢骚,在牢骚面前,有些干部包括一些负责干部不但不加以引导、劝解,反而跟着起哄,推波助浪,使之泛滥开来,好象谁敢对党和政府指责,发难,对着干,谁就是“为民请愿”的“英雄”。如果是问题解决不了,消极因素和消极气氛却增添不少。四是妒贤的多。就是对那些德才兼备、才能出众、干事多、会干事、贡献大的人,进行嫉妒、挖苦、讽刺乃至打击。有造福者,就必有造谣者。有的人自己做不好,也不愿别人做好;自己干不出成绩,也不愿别人干出成绩;别人做出成绩他就要极力

第五篇:加强检察委员会决策能力和规范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加强检察委员会决策能力和规范化建设的若干思考检察委员会是检察机关依法在检察长主持下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业务决策机构,是检察机关最高业务决策机构,对保证检察权正确行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和改进检察委员会工作,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是检察机关一项长远的、带有根本性的制度建设。对于加强党对检察工作的领导,贯彻集体领导原则,实现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保证检察机关依法正确行使检察权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组织条例》第四条明确规定了检察委员会的八项工作职责,可以粗略分为重大案件和重大事项两大类。在实践中,检察委员会研究决定重大问题的作用并没能很好地发挥,而且呈逐渐弱化的趋势。首先,检察委员会讨论重大问题少,研究具体案件多。在有的基层检察院看来,检察委员会的主要作用就是研究案件,不管是适用法律存在分歧的、还是承办人认为把握不准的,都统统提交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这样,检察委员会工作往往造成两个极端,要么是无事可做,要么是忙于研究决定案件。其次,检察委员会有被党组会、院务会等代替的情形。《条例》规定,凡是提请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的工作报告、专题报告和议案,都需经过检察委员会研究决定。但能坚持做到的少之又少。有的地方由于检察委员会、党组会、院务会在组成人员上存在很大的同一性,在研究决定重大事项时,可能没有以检察委员会的名义召开和作出决定。实践中的这些做法,无疑会削弱检察委员会的职能,损害其权威,使其从最高业务决策机构沦为仅仅解决办案活动中疑难杂症的部门。

与党组会、院务会、不同,检察委员会与检察长同为检察机关的领导机构,检察委员会作为检察机关法定业务决策机构,其作出的决定具有法律效力,相关单位和部门必须严格执行。根据《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组织条例》《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议事和工作规则》有关规定,检察机关的重大案件和重大业务问题必须经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检察委员会的集体讨论不仅有利于利用集体智慧慎重处断,统一思想,形成正确、科学的决定,而且可以通过检察委员会的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依法决策,实现检察机关保障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宪法要求。

一、为提高检委会决策质量和效率,必须提高检委会决策能力。检委会决策能力是指检察长依照法定程序和权限,运用司法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检委会委员准确、高效决策,保障宪法和法律统一正确实施,促进司法公正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本领。当前以检委会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为重要内容的检委会改革,其最终目标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检察决策系统。因此,提高每个检委会委员的业务素养完善知识结构、进一步理顺领导体制、健全依法履行检察职权的保障机制、优化外部执法环境等,这是加强检委会决策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加强检委会决策能力建设是公正执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由检察机关的性质决定的。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担负维护司法公正,保障法律统一正确实施,保障实现公平和正义的法定职责,必须具有与党的执政能力相适应的司法能力和水平。因此,进一步加强检委会决策能力建设,既是由检察机关的宪法地位和本质属性决定的,符合检察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也是民主法制建设的新要求。

(二)、加强检委会决策能力建设是检察事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前,检察事业既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检察机关要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职能作用,就要进一步服务大局、融入大局,全面提高法律监督能力,主要包括惩罚刑事犯罪,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能力;化解社会矛盾和纠纷,保障社会和谐的能力;促进社会管理创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能力;保证公正廉洁执法,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的能力;保障人权,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能力等。而每一项检委会重大决策的作出,都是体现了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能力和水平。

(三)、提高检委会决策能力是检委会自身建设的需要。

掌握决策权力的人或机构必须具备良好的决策能力。只有权力和能力匹配,才能办实事、办好事。同样,检委会是业务决策机构,也需要每个检委会委员的良好的决策能力来匹配。因此,提高每个检委会委员的决策能力水平,不仅是检委会自身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保障人权、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更是检察机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全国政法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强化法律监督、强化自身监督,构建和谐社会和公正执法的法治环境的需要。

二、加强检委会决策能力和规范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当前加强检委会决策能力和规范化建设,就要转变执法观念、提高理性决策水平、完善检委会委员结构配置,不断推动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保障。

(一)转变执法观念,提高理性决策水平

首先,要树立理性决策理念,转变执法思想。明确检察机关的宪法定位,树立法律监督和法律至上,不唯权、不唯上意识。其次,要强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确立严格依法办事的法制意识,强化国家法律公平、公正统一实施的意识。由于检察监督权是通过运用诉讼手段即司法权力来实现的,因此,检委会决策还要遵循诉讼规律,符合客观性、判断性、亲历性、独立性、公正性等诉讼要求。同时,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强化人权保障和程序优先的观念,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围绕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社会稳定的大局,办案讲究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经济效果的有机结合。

(二)依法拓展职能,提升检委会决策的影响力

长期以来,检委会讨论个案多,研究法律政策少,偏重解决个案,缺乏类案指导,影响了检委会职能作用发挥。要将检委会建设成为民主、高效、权威的业务决策机构,检委

会就不能再满足于单纯对个案作出处理决定,而要突破以案就案的常规,加强对案件的研究、跟踪、总结,并善于提取案件中反映的类案问题加以指导并完善办案机制。以实现从个案决策到类案指导,从案件处理到办案机制建设的职能拓展。

(三)加强检委会组织建设,夯实基础保障

紧紧围绕检察业务工作加强检委会组织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人才辈出”的检委会队伍。一是严格检委会准入制度。应当将法学理论水平高、法律政策适用能力强、办案经验丰富的资深检察官充实检委会队伍;三是完善检察高素质人才养成机制。检委会要加强各类学习、培训和带教。形成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用人才的良好氛围,努力将检委会建设成为检察人才高地。

(四)建立检察委员会委员例行学习制度

建立委员例行学习制度,有利于充分理解和落实检察委员会有关的工作规则,提高委员的议事决策能力。在学习时间上,可以利用现有的检察委员会例会制度,在研究议案前开展学习。在学习方式上,既可以在例会上集体学习,也可以组织委员外出考察学习,还可以通过旁听法院庭审、到先进单位学习等提高工作能力。在学习内容上,学习最新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其他单位关于检察委员会的工作经验,开展案例剖析特别是错案剖析等。这样,既可以解决例会制坚持不够的问题,也可以提高委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同时,还可以克服因例会制坚持不好而引发的检察委员会职能“虚化”问题。

(五)完善专职委员工作职责。一是兼职的禁止性。专职委员应当专门从事检察委员会工作,一般不得兼任其它职务,以保证专职委员将全部的精力放本职工作上。二是工作岗位的专属性。专职委员除履行委员的工作职能以外,还应当在检察长的授权下,领导、指导检察委员会日常办事机构的具体工作,包括程序性和实质性的工作。三是工作职责的专门性。专职委员除了应当履行和其他委员一样的职责以外,还应该有符合其特点的其它职责,如督促相关部门落实检察委员会决定、总结检察委员会工作经验和问题、研究加强和改进检察委员会工作的具体措施等,以促进检察委员会各项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改革创新是检察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检委会决策能力建设要始终坚持用改革的思路与方式来解决创建中遇到的问题,形成一个能够不断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有效保障各项检察工作稳步推进的动力创新机制。检委会的规范化建设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检察制度出发,结合本院实际,贯彻整体规划、突出重点、稳步推进、注重实效的原则。根据深化检察改革的要求,检察委员会建设问题应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意见,适应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进一步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

下载对检察委员会办事机构有关问题的透视与思考(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检察委员会办事机构有关问题的透视与思考(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思考

    尊敬的党组织:环境污染问题逐渐成为困扰世界各国发展的瓶颈。环境污染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生存环境、人类生命健康、人类的生产生活都会造成直接的破坏与影响,环境污染的后......

    对反腐败问题的几点思考

    内容提要: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腐败的表现形式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旧的反腐体制、反腐机制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本文从腐败现象的特点出发,分析了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根据建立......

    对南海问题的思考

    对南海问题的思考 敬爱的党组织: 我一直在关注近几年来在我国南海发生的领海争端问题,作为由我国最早发现和命名,并最早持续对其行使主权管辖的南沙群岛,却在近几年来一直受到周......

    对“反腐倡廉”问题的思考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对“反腐倡廉”问题的思考 对“反腐倡廉”问题的思考 摘要:贪腐现象在当今社会极为普遍,危害深远,不治不行。本文从社会现状入手,对其进......

    对国有企业管理问题一些思考

    关于国有企业管理问题解决途径的思考笔者在合资企业工作多年后受邀进入一家国企,工作中观察到一些有趣的现象引起我思考。在翻看一些讨论国有企业问题的文章时笔者发现自己发......

    对城镇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对城镇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4-4-6信息来源:中国发展观察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按照人口普查的统计口径,1996—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年......

    对幼儿园收费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对幼儿园收费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摘要】近年来,幼儿园收费问题不仅已成为学前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成为一个广受社会关注的问题。笔者对国内部分地区近三年来出台......

    关于对黑出租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对“黑出租车”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随着居民的收入增加,我市汽车保有量增加,与之伴随而来的,则是城区常住人口和机动车辆迅速增加带来的交通非法营运。“黑出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