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音乐欣赏课中“实践教学”与“审美教学” 两种教学方法的对比选择 发表过
浅谈音乐欣赏课中“实践教学”与“审美教学” 两种教学方法的对比选择
当今的世界正处于后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转向带给我们更多的挑战。音乐教育课程以它独特的学科价值,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关注。在音乐欣赏课中采用“实践教学”适应了当今的哲学、社会的走向与需求。本文从哲学理论的角度揭示从“审美教学”转向“实践教学”的紧迫性和可行性。希望可以给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带来一点启示。
一、对“实践”、“实践教学”的诠释
语言学的诠释学主要是通过语义学诠释和语用学诠释。语义学诠释是从词组的含义入手,是基础性的;语用学诠释是从语言使用的角度来诠释,是扩展的。因此“实践”在古代汉语中其意为实现、实行。现在各种教科书中大致把“实践”看成人能动的改造世界的活动。
“实践教学”是在教学中通过实践来指导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一种方式。在百度百科中提到“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
二、实践教学方法在欣赏课中使用的哲学基础
把“实践”引入到人类文化活动中是由亚里士多德开始的。20世纪90年代实践哲学开始在美国传播开来。它是相对于以“纯粹美学”为基础的审美教学的另一类新哲学观。这种哲学观的标志是埃里奥特提出了“音乐是一种多样的人类实践活动”的命题。[1]他的这种观点是把音乐创作做为一种人的能动活动,而不是纯粹的一部作品。那么在音乐欣赏课中,学生们听到的只是一部作品还是作曲家的能动活动的结果呢?这值得我们思考。在新哲学观面前,这种以欣赏一部音乐作品为目的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势必会被社会淘汰。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而教学也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教育的发展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进步的。因此我们的音乐欣赏课有不可逃避的责任——跟着时代的脚步,不断创新,适应今天的多元文化格局。而怎样跟随时代的脚步?是随波逐流还是自我反思?现在最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我们做出主观的判断,方法的取样不是通过观察音乐教师的教学来获得主观体验的,因此我们最重要的就是以哲学理论为基础,设计欣赏的教学模式。为什么要用“哲学”来审视音乐欣赏课方法选取问题呢?因为“哲学是人们运用包括系统性质疑、逻辑性分析或批判性思维在内的战略手段去展开的事情。”[3]哲学是尽可能的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问题,因此我们基于哲学角度去看待欣赏课手法的选取问
题是科学的,具有它的合理性一面。
三、审美与实践教学的取舍
后现代音乐教育是相对于现代音乐教育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对真理的否定,另一方面是对现代一体化的否定,提倡多视角、多元文化的世界观。19世纪那种“纯粹美学”带来的,审美教育正在走下坡路,世界的文化正在走向多维度思考模式。怎样来进行我们的欣赏课教学,是纯粹的以聆听为主的审美教学还是多维度的实践教学?这一系列的问题,笔者将通过以下几个观点进行论证。
1、审美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后工业社会的生存几率
后工业社会“全球化”模式的产生最初出现在经济和金融领域,它显示了世界商品与资本的共享与流通。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不再是各忙各的、互不干涉,而是呈现出极大地融合,这种经济上的融合必然带来文化的流通。进入后现代社会,在“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学家提出了“文化中的音乐与音乐中的文化”这一概念,意在指出现代的音乐不单单是唱歌、演奏,而是把艺术作为一种交流手段,增进人们之间的文化交流。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到“一种通过艺术的教育变成了一种通往艺术的教育。”这句话中提到了两个词“通过艺术”与“通往艺术”。“通过艺术”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一种艺术手段。“通向艺术”是把艺术作为一种目的,如通过艺术教育把人培养成音乐家。从以上两个词语中,我们就可以分辨出,后现代音乐教育不在一味的追求技术上的纯粹音乐艺术,而是寻找一种合理的音乐教育方法,培养综合性素质人才。
审美教育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它是单一性“纯粹美学”的教育。西方音乐是一种完美的数字化的比例,它以客观真理为目标,这种哲学会让人走向极端。真理并不是唯一,它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被批判掉,然后再产生更贴近真相的理论。简单的讲,真理只是相对真理。这使得我们那种只注重音乐作品的审美音乐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缺陷。现代哲学家罗蒂强调从认识论转向解释学,就是要从绝对真理转向自我创造。如果在欣赏课中仅以一部作品的审美来进行教学,那就走向了认识论的误区,局限了学生们的视野。
2、审美教学在音乐欣赏课中的弊端
音乐欣赏课多以独立的音乐作品为手段,通过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音响以及曲式等音乐的基本要素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这种音乐欣赏课多以聆听为主,教师在教授时会走入单一性教学方式的误区,下面通过两个方面揭示这种单一性教学方式的弊端。
⑴以审美为主的音乐欣赏教学会导致音乐与非音乐聆听的分化
音乐欣赏课中,存在着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即欣赏者与音乐作品之前的关系。审美教学方法,把音乐作为客体,把音乐等同于一部具体的音乐作品,过于狭隘。同时在哲学中,主体作用于客体并真是的反映客体,也就是我们通常在审美教学中只注重作品的曲式结构中等技术因素,这限制了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一部作品,它产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与社会的政治、经济、道德文化、历史紧密相连,而这些方面很难用审美教学这一单一的形式来学习。
⑵以审美为主的音乐欣赏教学会导致高雅与大众的分化
审美教育强调通过审美客体来陶冶审美主体,现代主义一味的追求客观的高雅性,他们认为只有高雅的音乐才能最大化的教化人。所谓的高雅音乐基本上以欧洲古典音乐为主流,这就会导致全球性的文化侵略。音乐欣赏课堂多采用古典音乐,流行音乐往往遭到排斥,这在本质上导致了高雅音乐与大众音乐的分离。
3、实践教学在音乐欣赏课中的具体应用
实践教学在音乐欣赏课中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欣赏课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这里简单的介绍几种方法,仅供参考。
⑴内省的音乐教学方式 这一教学形式来源于“师徒制”,师徒亲授最大的好处就是学生能够亲密与老师接触并通过大量的实践,最大限度的靠近真正的音乐文化。在音乐欣赏课中,通过内省的方式把学习语境变得简单化,能够使学生在欣赏课中亲自观察、体验老师解释、制作音乐的过程。这种内省教学在许多乐器弹奏中在奥尔夫、柯达伊音乐教学中广泛应用。通过老师的指导、学生的亲自实践,更有助于欣赏课的学习氛围。
⑵语境教学
语境教学是尽可能采用作品的原创性,让学生从中体会当时作者的所想所感,音乐作品是能动活动的结果,一个音乐创作者无论创作了什么样的作品必然与社会、历史、自然以及文化等方面相关,因此我们教学当中尽可能从多角度去挖掘作品的深层含义。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让每个学生搜集和作品相关的东西。可以是文化背景,可以是自己对某个音的独特见解,亦可 以采用边听音乐边画图或拿适合的物体打节奏来演奏音乐。教师做的事情就是分享学生们的劳动成果并作出肯定。
参考文献:
[1]David·Elliott.Music matters:A new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2]戴维·埃利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3]管建华:后现代音乐教育学,陕西师范大学,2006.[4]谢嘉幸、徐绪标:音乐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5]曹小容:实践论哲学导引,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6]马达: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第二篇:中职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与教学方法分析
中职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与教学方法分析
【摘 要】音乐教育是进行美学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主要特点就是情感审美,这也就决定了音乐教育的主要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教师的音乐活动是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的主要对象。本文主要从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审美教育方面来进行相关的探讨。
【关键词】中职音乐教学;审美教育;重要性;教学方法
当前我国对人才的要求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注重素质教育,音乐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主要结合中职院校的发展情况,对审美教育如何在学院开展进行详细的分析,以完美的将感性与理性结合起来,促进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音乐的旋律来拉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促进中职音乐的长期发展。
一、中职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一)审美教育实现了音乐教育
我国中职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全方位性的音乐人才,通过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使全方位性音乐人才发展成艺术人才,从而进一步地带动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在审美教育中认为,音乐教育存在着一些感性和理性的不同,但是审美教育完美地结合了感性和理性的问题,成功地解了感性和理性对音乐教育带来的不良之处,是音乐与人之间和谐发展,并能够让人进一步地渗入到音乐中,通过音乐的旋律来感染学生的情绪,滋润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得到更高的音乐造诣,从而更好地进行音乐教育服务。
(二)审美教育可以促进音乐教育
审美教育其实是一个非常广泛的定义,以至于审美教育被分为很多不同的模块,而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其实是为了让学生发现音乐里的美、感受音乐里的旋律以及作者演奏时的情绪波动。比如当老师教学生弹古筝《高山流水》的时候,按照传统的音乐教育只是教学生如何拨动琴弦,学生了解的只是《高山流水》的表面空壳,毫无实质情感,但是如果在教学生拨动琴弦的时候给学生讲解当年俞伯牙遇到钟子期之后那种“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的情感,那么学生领会起来会快很多,就能感受到作者作曲时候的意境,使学生在演奏的时候情感能够更加投入其中。法国的著名作曲家别尔通曾经说过“艺术中的第一美质在情感,而第二美质在于选择用以表达情感的演奏手段,但是只有两种品质的结合才能创造出完美艺术作品。”一个优秀的艺术家想要表达一首音乐的情感,首先要学会如何演奏自己的情感,才能够表达自己的音乐审美情感。
(三)审美教育有助于中学生的创作能力
音乐教育是一门艺术类学科,主要注重于艺术的设计,当音乐教育遵循中学生对音乐情感研究的规律中,那就是我们所说的审美教育。一堂成功的音乐课必须有一定的艺术结构,而审美教育也是这个艺术结构的一部分,只要转变教育观念,定准培养目标,就能将研究方法细化:在音乐教学中,从中学生的音乐爱好、音乐审美、音乐演奏,独立创作,层层深入下去,让学生对音乐有一个全新的体验。
二、审美教学的教育方法
(一)树立新的审美观念
在音乐教学中审美观念能够为学生提供独特音乐的体验方式,同时也激发教师和学生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使学生能够树立健全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操,不断的鼓励学生对音乐审美的研究,为音乐事业作出贡献。
(二)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
在音乐的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具备各种教学能力和创新想法,只要改变了原有?我坏囊衾纸萄Ю砟睿?全面对现代音乐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改革,通过对学生的课堂的教学任务以及课后的实践任务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比如,教授《欢乐颂》时,笔者会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回家之后通过上网等方式查出这首音乐的背景以及想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让学生自己动手所获取的知识,记忆往往要深刻。所以说让学生理解音乐艺术,理解音乐的变迁,深入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对音乐进行欣赏、审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和综合素质。
(三)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在学生欣赏音乐从而进入音乐的世界中,可以通过情景体验来激活以前所学到的音乐知识,并把这些感受表达出来,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音乐学习,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艺术审美情趣,从而将这些情趣运用到一些传统的古典、高雅的音乐中去。在国内众多的音乐演绎节目中来看,学生对流行音乐有更多的接触和了解,然而作为音乐教学者,就更应该发挥自己音乐的专业优势,培养学生对流行音乐进行正确的辨别、分析能力,让每一位学生能够正确地对待流行音乐,发现流行音乐中的美。这样在流行音乐的感染下更容易让学生获得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职音乐教学过程是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的过程,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工作,使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得到升华,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音乐审美能力与音乐创作能力。只要对音乐教学中审美教学的重要性和教育方法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那么就可能帮助学生走上音乐大师之路。
参考文献:
[1]欧阳红艺.中职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与教学方法[J].音乐教育,2014(5).[2]朱晓培.中职学校音乐教育方法探析[J].高校论坛,2012(11).[3]雷默.中国音乐教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
第三篇:浅谈音乐欣赏课中的体验教学
浅谈音乐欣赏课中的体验教学
美妙的旋律,和谐的音符,可以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徜徉辽阔的音乐空间,展开丰富的联想,运用深刻的体验方式,学生就会进行艺术殿堂。在职业中专音乐欣赏教学中,笔者尝试用体验式进行音乐欣赏教学,获得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准确地体验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任何一首歌曲或乐曲都是艺术家的情感产物,它通过音乐特有的方式来表现,或活泼或婉转或庄严或凄凉的情感,使人们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情操的冶炼。“乐由情起”,这是说音乐由情感而引起。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情感体验,唐诗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一种比拟,他是描写人对于情感的最基本的体验,是植物和动物所少有或没有的生理体验。而音乐创作的初衷正在于让欣赏者和自己有一样的或相同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共鸣。因此,准确地体验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课中的首要要求。例如我们听到这样一个主题:如罗西尼《霍拉舞曲》。我们自然会从这由弦乐器奏出的快速而又活泼的音乐主题中获得一种欢乐和喜悦的感情体验。这是由于快速引起的生理情感反应。又如鲁丁的《江河水》,我们听到这个缓慢的、如泣如诉的音乐主题时,一种悲苦、凄凉的感情会不由自主地在我们心头涌起。这是由于缓慢的速度引发的最基本的生理反应。又如波.肖邦《C小调练习曲》,当在钢琴上响起了下面这个在左手持续不断地上下滚动的音型衬托下,由右手奏出的号角般铿锵有力的音乐动机时:音乐中所表达的那种激昂悲愤的感情波涛,会把我们深深地打动。这是由于音乐本身的动态美给我们以直观的情感体验。以上是无标题的音乐给我们的较直观的音乐感受,这些音乐本身就存在着较容易理解的音乐内容和模式,欣赏者对它们的情感把握是一般人很容易做到的;对于有歌词的歌曲,欣赏者更容易通过对歌词的理解去把握音乐的情感内涵。
二、深刻地体验音乐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侯,欣赏者从音乐中获得的这种感情体验,并不是由于标题或文字说明等所引起的,而是一种感性上的直接体验。课堂实?表明:深刻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一个基本要求。例如,在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楼台会这一段音乐时,学生听完后,我让大家写出自己的感情体验,五个学生的回答分别是:①回忆的、依依不舍的。②悲哀的、带有哭泣的主题音调。③充满深沉的情绪。④欲言又止的。⑤远方的倾诉。五个学生的答案用语虽然不同,但他们的感情体验在性质上却比较接近,而且与原作的感情内涵基本上是吻合的。音乐是描写祝英台通过抗婚失败后,和梁山伯的最后相见,言语中流露出哀伤的、酸楚的、依依不舍的情感,学生们感性的直觉也是能够有所体验的。再如,在欣赏《牛车》,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学生回答出以下几种答案:①沉重的。②悲伤的。③艰难的,缓慢的。这些情感的表达,与内容也比较吻合,这是穆索尔斯基曲、拉威尔配器的《图画展览会》的一个纯情景的音乐,学生的答案分别从各个侧面反应了音乐的内容。对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进一步要求就是要有理解认识的参与,即欣赏者要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和了解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只有在对乐曲感情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之后,才有可能更深刻、更准确地领会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
三、全面地体验音乐欣赏知识的积累和音乐实践能力的提高,音乐之所以能够让不同层次、不同国籍、不同民族的人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和共鸣,是因为音乐本身有着许多共性的东西。如①速度的行进是音乐的脉搏:快速的乐曲善于表达快乐、愉悦的情感;慢速的乐曲善于表达哀伤、悲痛的情感;中速的乐曲善于表达抒情、流畅的情感。②力度的要求是音乐的气息:弱的乐曲善于表达安静、祥和的情感;强的乐曲善于表达强烈、张扬的情感;特强的音乐表达的是激烈、辉煌的情感。③音色的要求是音乐的色彩:柔和的弦乐善于表达细腻、甜美、抒情的情感;高昂的铜管善于表现坚强、奋发的情感;细腻的木管善于表现活泼、华丽的情感;强劲的打击乐善于表现激烈、兴奋的情感。④旋律的走向是音乐的风格:平稳的曲调表现平缓、流畅的情感;起伏的曲调表现强烈、高昂的情感;特殊的音程走向是某些民族音乐的风格特征。这些经验的获得有两种途径,一是乐曲欣赏的积累,有目的的欣赏乐曲的过程中,反复体验音乐的高低、强弱、轻重、缓急便可以获得较普遍的、大众化的欣赏能力。二是音乐实践的积累,在演奏或演唱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把握乐曲的情绪,就要细致地、认真地做到乐曲中各种技术的要求,这种实践活动对于直接欣赏音乐来的更直接,欣赏能力更容易获得。总之,欣赏者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首先对音乐表现为感性上的直接体验,其次欣赏者要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和了解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换句话说,欣赏者要准确、深刻和全面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这是欣赏者在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选择最优秀的作品作为范本加以分析、解释、评价,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评价,让学生在审美实践中,由浅入深地知晓音乐艺术,从而达到培养音乐审美力的教育目的。
第四篇:音乐教学欣赏课中的体会
内容摘要:
摘 要:“感受与鉴赏” 音乐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学习领域,针对这一领域的重要性与根据学生厌听音乐的现象,对如何通过音乐欣赏去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提高学生音乐审美的能力,进行了重开放式地提问题和重体验式教学法两方面的浅谈与描述。
摘要:“感受与鉴赏” 音乐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学习领域,针对这一领域的重要性与根据学生厌听音乐的现象,对如何通过音乐欣赏去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提高学生音乐审美的能力,进行了重开放式地提问题和重体验式教学法两方面的浅谈与描述。关键词:音乐感受能力;开放式;体验式
“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音乐心 理学 家研究表明:任何一种音乐能力,都是在音乐感受能力基础上 发展 起来的。因此,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激励学生对所听音乐发表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尽可能地为学生树立终生学习和享受音乐的目标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的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做了多次尝试和 总结,如今,得到了以下两点体会: 1重开放式,轻关闭式 在这里的“开放”,本人诠释为问题的答案范围宽:而“关闭”则是局限在某个具体情况的小范围问题去思考。在音乐欣赏课堂中,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偏重开放式地提问题,让学生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与感受发表自己个性化见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反之,则要尽可能地避开关闭式地提问题。学生是教学最有用而广泛的资源,我们应从多方面去开发他、塑造他,如果把学生引入一种思维或关在一个“峡谷”,以我个人的实践来看,会出现三种结果:
(1)不适应或这种思维较弱的学生对课堂产生厌感,甚至恐惧感;
(2)就算是适合某位同学的强项思维,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也会成为定向思维,出现智力偏向;
(3)整个课堂会很冷清,因为它不是面向全体学生,不注重四面鲜花齐放的创设。据此,我做了以下的教学尝试:
在欣赏课《瑶族舞曲》中,进行到欣赏第二部分主题时,我第一次是这样设计问题:请同学们认真感受第二部分的主题,完成以下三个问题:拍子(3/4);速度(中速);力度(较弱)。学生听后,老师按顺序逐个引导回答。实践后,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但由于受到关闭式问题的局限,学生的表现为两种;一是根据提问都不会的学生干脆不说;二是知道个别答案但顺序不对的也静止不动。由于没有空间让学生去畅谈,所以整个课堂陷入了冻结阶段,轻松、愉快的情绪一时被紧张、恐惧取而代之,结果以失败告终。之后,本人经过请教别人与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了第二试教,把这个问题设计为:请同学们认真感受第二部分的主题,并说说你的感受。欣赏音乐后,课堂真是像炸开了花,精彩不断,想说的同学非常多,既分别答出了以上的答案,又增添了很多个化的见解。如:“这一部分主题速度较慢,力度较弱,旅律悠扬,让人听后的感觉是悠闲自如,心情舒畅,所以我很喜欢。”我给予肯定鼓励说:“谈得真好!掌声谢谢他的精彩回答!”又如另一位同学说:“这一部分是以木管乐器独奏为主,音调统一,音色清晰、悦耳,让人陶醉其中。”我也及时给予表扬说:听得真仔细,说得也很完整,掌声表扬!„„虽然这些说法有时会出现大同小异,但是它是学生自己独立感受的结果,是开放课堂产生的效果。学生高兴、自由,老师轻松、自如,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自由的课堂,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最有效的途径,对提高学生音乐感受能力是最容易的环节。
第五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选择教学方法[范文]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选择教学方法
1依据教学任务、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具体的教学任务是王全不同的,这就学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学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新知识,那么教师就应该选择传授新知识,的教学方法。如:讲述、讲解、阅读等。
2依据课程性质,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科的性质不同,说要求的教学方法也就不同。例如:自然科学各门学科中,常常要用实验法,语文、历史就不用,在同一课程课程中,教材内容也还有不同的内容特点,如语文中也还有记叙文、诗歌、寓言、童话等不同体裁,这就要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3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年龄特征,和班级情况。小学低年级和小学中、高年级用的教学方法应有所不同,学生个性有差异,还的因材施教。
4依据周围环境条件和学校设备状况,选择教学方法不能生搬硬套。要看条件看实施的可能性。否则会事倍功半。
选择教学方法,一定要有辩证的观点,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优点,也有他的局限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把各种教学法结合起来使用,还要用于探索,大胆创新、创造出适应新时代,新教学任务需要的新教学方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