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任务引领”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时间:2019-05-12 23:18: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用“任务引领”提升课堂教学实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用“任务引领”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第一篇:用“任务引领”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用“任务引领”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摘 要:“任务引领”式教学方式是将教学内容科学分解为单个的“任务”,通过“任务设置”“任务分配”“任务执行”“任务汇报”“任务评价”五大环节,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热情,达到人人参与,人人受益,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任务;分组;实施;评价

目前大部分语文课堂还是以老师讲课为主,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这样的课堂收获的不是知识,不是感悟,是对语文学习深深的厌恶。如何改变语文课堂的现状,这是我们中职语文教育者需要深思的问题。笔者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将“任务引领”模式引进语文课堂教学颇有实效。

下面我们将围绕 “任务”这一关键词,阐述“任务引领”教学法在中职语文课堂上的具体应用。

1.任务设置

教师可以将一篇课文中学生“应知应会”的部分看成是学习的“总任务”,“总任务”下设有“分任务”,再把每一个“分任务”的内容细化为几个简单易操作的“子任务”,完成每一个“子任务”合起来就是完成了一个“分任务”,完成每一个“分任务”,就完成了“总任务”,就掌握了“应知应会”的内容,完成了整篇课文的学习。

教师设置任务时应该在语言表述上尽量使用指令性的语言,动宾结构的短语。以小说单元的教学来举例,学生“应知应会”的所有内容,小到字词,大到课文的主旨合称“总任务”,可以设置以下分任务。任务一:了解作家及其作品;任务二:解决字词困扰,复述课文情节;任务三:分析人物形象;任务四:探究人物描写方法;任务五:归纳文章主旨。这几个分任务下又分别有子任务,每一个任务都有具体的指向性,让学生明确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当然,一般的任务只需简单带过,核心的任务才是一节课、一篇课文最应该重点注意的地方。

2.任务分配

分配任务之前,教师应该根据学情,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一个班级有几十个学生,但分组数不宜超过5组,每个小组要选定一至二名同学作为学习小组长,教师分组时应考虑学生间的友情和合作,将好、中、差三类学生适当搭配。分组将学生的个体荣誉与小组的集体荣誉“捆绑”起来,可以极大地带动一部分学习不集中或成绩稍差的学生投入学习。为了增强小组的凝聚力,还可以让他们给自己的小组起一个响亮的组名,设计组徽、讨论奋斗目标等。

确定了分组之后,教师就可以分配任务了。各个小组间的任务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如果任务相同,学生在完成同一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把各组完成情况的优劣进行对比,各个小组之间自然形成竞争,学习效率得以提高。如果任务不同,各个小组完成任务后进行小组之间的交叉对比学习,最终使各个小组都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多个任务,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面,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3.任务执行

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交流意见等形式来共同完成任务,同时也要学会表达,学会聆听、最大限度理解他人的想法,从而共同提高。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能采取“放羊式”的方式,在向学生讲明要做什么的同时,还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做,指导学生想办法、找出路,特别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每个学生顺利完成任务。这一阶段,教师的“指导者”“学习伙伴”“导航者”的身份较为明显,学生得以在和谐平等、亲切友好的氛围中实施探究性学习。

4.任务汇报

汇报展示一般采用PPT演示的方式,汇报的人选可以采用随机抽号的形式,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均等的上台的机会。这样可以避免一部分学生无所事事。上来汇报的学生肩负着全组同学的希望,就连一些原本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也是丝毫不敢马虎,这样的课堂就不仅仅是老师和某些优等生的课堂,而是全班同学的课堂了。这既造成班级中各个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也是小组之间相互借鉴学习的机会。学生不再只是学习的个体,而成为与小组其他成员荣辱与共的整体。

5.任务评价

我在实际操作中,将评价分为“自评”“他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满分10分,任务完成质量3分,学习态度2分,团队合作精神3分,学习效果(包括PPT演示)2分。本组,其他组以及老师分别根据情况打分,最高分为本次的优胜小组。对于优胜小组的奖励,我是用的分数,有时候是加在平时成绩上,有时候干脆就加在期中、期末考试的成绩上。分数本身其实并没有什么用,如果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何乐而不为呢?

让我们积极探索、实践,用最适合的方式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乐趣还给学生,帮助他们成为终身的学习者。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旅游商贸学校)

第二篇:用创新思维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用创新思维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是实践的主渠道。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要让受教育者发挥潜在的素质,敢于探索.敢于求异.敢于创新,从而增强自身能力。而我们初中语文课堂的创新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积极主动地在课堂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体验提高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挖掘学生的潜在素质,塑造其创新能力呢?

一、以“趣”促“疑”,创设一个成功的开端,以兴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设一个乐观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实践证明,任何一种创造,都必须有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而这种精神离不开对某种事物浓厚的兴趣。因此语文课要利用语文本身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例如在导入新课时创设情景,可根据教学采取不同形式:或提出问题,造成悬念,让学生因好奇而学;或描绘画面,呈现形象,产生美感,因爱美而学;或揭示实物,在观察中引起思考,为探究而学;或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产生亲切感,因贴近生活形成关注而学;或触及学生情绪领域,唤起心灵共鸣,因情感驱动而学„„无论是好奇,求知,还是情感关注的需要,都是形成一种努力去探究的心理。这种探究心理的形成,对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初中学生(尤其是低年级)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快乐和满足。这种积极的情绪保证了学生们热烈地投入学习思索中。

二、鼓励质疑,求异创新,营造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氛围。

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是创造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敢问”,爱护学生“敢问”的良好心理行为。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敢于放手,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注意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空间,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表现自我,在“敢问”基础上“乐问”,“会问”,这样才会有创新。

首先,让学生学会在何处质疑。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时,我鼓励学生质疑,学生认为读懂了,纷纷说没问题,这时我提出了“文中‘跳往助之’的‘遗男’几岁了”的问题,原文中没有直接说明,便有学生互相张望,但看书细致的学生马上发现了答案――课下注释“

七、八岁”,再问“这么小的孩子去挖山,他爸爸同意吗?”学生们很快都从课下注释中找到了答案。

其次,使学生知道提什么样的问题。对于初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对于提什么样的问题常常不置可否。因此当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可以进行归类,告诉他们哪些是有价值的,哪些是无用的,通过逐步研究,使学生明确我们要提那些有价值的问题。

最后,坚持让学生质疑并在质疑过程中一起评析,哪些是有价值的问题,慢慢很多同学都能提出一些很有见解的问题。

对于传统课堂结构,教师也可以尝试些改变。如果在课堂上学生之间互相提问和学生向老师提问,这样回答问题的对象就改变了。这种课堂结构使学生在课前都会认真预习,遇到不懂问题便拿到课堂上来置疑。质疑的基础是学生对课文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思考。“问”是学生阅读的灵魂,学生只有读懂了才会“问”。这样学生不再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成为获取知识的主动者。他们不但想方设法提出不懂问题,而且还要把课文尽量弄明白,以便在课上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在讲《狼》一课时,同学们通过预习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有些我都没想到。如:为什么屠户一开始不主动对付狼?如果屠户担中没有“剩骨”,他又会怎么做呢?《狼》一文主人公是狼还是人?等等,这些都是学生通过预习找出来的。学生只有大胆地提出一些新问题,才能使他们思想不受约束,思维上才会有创新,才能使他们敢于说出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才敢于怀疑权威,怀疑书本,从而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或结果。提问是创新学习的重要环节,只有当学生“提问”,“会问”后才能有创新。

三、提倡多思,合作释疑,启发创造想象。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除了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外,还要重视集体思考和探索。对于课堂上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简单的,同学们争先恐后回答;稍难些的,老师可点拨指导;再有难度的,我们就要采取伙伴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解决了。相互协作,善于交流,乐群和众这些优良品质应是新一代人的行为特征。古罗马哲学家昆体良始终强调一个观点就是:“大家一起学习可以相互激励,促进学习。”比如在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问到:“为什么说夏日的百草园在充满‘童稚’的‘我’看来是个美的地方?”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畅所欲言,还有同学问到“何首乌”与“木莲”各是什么模样?于是我让他们展开想象.根据文字(课文与注释)把他们想象中的“何首乌”与“木莲”画在纸上,甚至还可以画出自己想象中的“夏日百草园”或“百草园的一角”,画后让学生们一边展示一边解说。这样,同学们不仅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回答了自己提出的不懂问题.同时还扩大思考领域,集思广益,在提倡多思的基础上引导启发学生创造思维。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无论创造想象还是再生想象,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都非常重要!

胡雯,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武汉。

第三篇:用智慧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习作教学 多元开发

【内容摘要】 在习作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习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在同学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我们要积极开发写作素材,让同学们在课堂与生活中能摄取更多的写作素材,在阅读名篇中能汲取营养,丰富想象力,真正提高习作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习作 生活 课堂 阅读 有效性

在传统的习作教学中,本来最富有个性的习作变得虚假、机械,几乎都是应训式的练习。学生习作千篇一律,缺乏童真童趣、真话真情。学生见到写作文就头疼,教师也怕上习作课,习作教学存在“低效高耗”的现象。如何提高习作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爱写、乐写、会写,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

一、生活为习作奠基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告诉我们习作的素材问题。生活是习作的源头,小学生习作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是来自现实生活。如果学生生活丰富,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会深刻,写起习作来就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

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接触一些人和事,因此教师要引导他们走进生活、观察生活和感受生活,教给学生一些观察的方法,如观察人物,可抓住肖像、衣着、神态和言谈举止进行仔细观察,通过观察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等;如观察植物,可通过视觉了解植物的形状、颜色、姿态等,通过嗅觉去闻它的气味等等。另外,老师还可引导学生及时捕捉孩子们感兴趣的生活现象,作为习作的素材。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景物,突发的事情,有些画面如不及时捕捉,就会稍纵即逝。因此,我们要学会抓准机会进行有效的习作训练。如:近期经常下雷阵雨,同学们看到变幻莫测的天气,他们感到很好奇,他们坐在课室里就会情不自禁地向窗外张望,甚至发出怪叫,面对这样的一种自然景观,同学们就会想看得更清楚些,这个时候就是我们培养孩子们观察能力的好时机,我们可以把孩子们带到走廊上仔细观察天空,看看风起云涌的景象,看看暴风雨来临之前大地的变化,孩子们有了亲身的观察,有了习作的第一手材料,孩子们写起习作来就会有话可说,就不会出现:假、大、空的现象。习作最根本的要求是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孩子们亲身经历过了,他在文章中就会自然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一天,我像往常一样走进课室给孩子们上课,课已经上了十分钟了,突然,从外面传来 了一声巨响,顿时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吸引住了,接二连三地传来了两三声,这时我注意观察了班上的孩子们,孩子们一个个闻声望去,神情惊慌„„随之“哗”的一声惊叫起来,注意力全集中在那巨响当中。看到孩子们那一脸愕然,我告诉了孩子们那是隔壁工地打桩的声音,打桩孩子们从来没看过显得特别感兴趣。于是,我把孩子们带上楼顶上去观察打桩的过程,因为新鲜的事儿,孩子们看得特别认真,下来时还喋喋不休地议论着。此时,我不失时机地设下一个小练笔:那一声巨响„„(要求把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知道的写下来。)

学生一:那一声巨响声音实在太大了,似乎要把我的耳朵震聋,随之课室又晃动了几下,我还以为是发生了地震,心里一慌,整个心都要跳出来了。

学生二:那一声巨响来得太突然了,那一刻,我很想知道到底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接着老师说带我们到楼顶去观察隔壁工地打桩的过程,那时,我迫不及待想马上冲上去看个究竟。

学生三:这是我第一次亲眼看到打桩的过程,虽然看的时间不长,但让我认识到万丈高楼从地起,实在不简单。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从小打下良好基础的重要性。

学生四:外面突然传来巨响,顿时我以为地球爆炸了,迅速闻声望去,只见外面工地上一根又粗又壮的黑铁杆插入云霄,远远望去就像我们的“神州六号”那样威武。„„

这一个个精彩片段的描写,是我们一个个孩子独特的感受。这独特的感受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只要我们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就会发现许多新鲜事,生活也变得精彩起来,生活有多精彩,我们的习作就会有多精彩。

二、课文为习作引路

语文教材选入的文章,文质兼美,典范性强,是我们用于指导学生习作最好的典范。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好课本上的优秀课文,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述思想的方法。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广泛阅读,该背的课文要背诵如流,该记的内容要记得滚瓜烂熟,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美文”熏陶,体味谋篇布局,达到善于借鉴运用自如的目的。同时把习作训练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随堂积累优美词句。我们谁都知道优秀的文章少不了精彩语段的修饰,这些优美华丽的词藻从哪里来呢?主要靠平时的积累。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就要教会学生积累与运用的方法,为我们的习作做好准备。在我们的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文章写得意犹未尽,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这也是我们训练孩子们习作的大好机会。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课标》将充满意趣的想象作文,列为小学生习作的样式,开辟了学生自由写作的新天地,大大地丰富学生的作文题材,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我们应该充分地挖掘教 材中的“疑点”、“精点”,打开学生想象的翅膀,放飞他们的心灵、放飞他们的思想,让他们自由地遨游在广阔无垠的蓝天下去寻找、去发现教材中的精彩。

在学习《争吵》一文时,故事我们是那样地熟悉,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这个故事带给我们很多思考与启发。我们大家都知道,发生矛盾以后,“我”可以说是百感交集,甜酸苦辣一起涌上心头。我俩课堂上都相约好了,放学后,都在外边等着你,想象我们见面时会说些什么?会发生什么事?假如你是克莱蒂你心里会怎样想?有了心灵的触动,就有了表达的欲望,上完了这节课以后,我请同学们赶快把自己所思所想写下来:

学生一:克莱蒂轻轻地走过来对我说:“安利柯,真对不起,请你别把这事放在心上,我不是故意的,让我们像从前一样做好朋友,好吗?”“我”当时愕然了,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学生二;说实在的“我”(克莱蒂)觉得安利柯有点小气了,这么一点小事还怀恨在心,但我不能与他斤斤计较,“我”应该用我的宽宏大量去化解这一场矛盾。

学生三:“我”(安利柯)一路低着头走过来,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甜酸苦辣一起涌上心头,正在我苦恼之时,后面有只温暖的手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说“让我们做回好朋友吧!”

学生四:他们两个相见时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因为他们知道:真正的朋友应该经受得起考验,患难才能见真情。

有了大胆合理的想象,就有了更多完美故事的结局。在同学们的习作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克莱蒂”“安利柯”的形象,这些习作的内容,正是我们同学一个个心灵的表白,更是真情的流露。

三、多元开发为习作积累素材

学生的课堂除了语文课堂,还有各具特色的其它学科课堂,只要稍加留意,课堂中的美无时不在,激情无时不有,我们要善于发现,用心捕捉,巧妙引导,就会自然地捕捉到写作素材,激发起写作激情。比如,从音乐欣赏课上捕捉孩子们那张开想象的翅膀尽情驰骋的情景;从快乐体育课中捕捉孩子们那忘我活动的场面;从美术课上捕捉孩子们的妙笔生花;从品德与社会课上捕捉孩子们撞击出的思维火花;从科学课上的一个个小制作、一个个小发明、一次次养蚕经历、一次次播种过程、一次次观察发现中获取习作材料。让学生尽情享受其中,同时不断积累写作素材,并及时引导,让学生在激情满怀中快乐作文。

四、拓展阅读为习作提炼润色

广泛阅读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小学生语言积累明显不足,写起文章来,就难免“入不敷出”。因此,要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但是单从课文中学习知 识,积累素材,是远远不够的。我除了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外,还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并从实际出发,向学生推荐一些童话、寓言、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以及中外名作名篇的编写普及本等。

在阅读过程中,我强调学生要自备阅读笔记本,随时摘抄妙词佳句,精彩片段,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书是前人的经验、智慧的结晶。在不同作者的笔下,同一事物是千差万别、绚丽多彩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察世界的方法,自己的风格和语言。那些动人的画面,精彩的描绘,形象的比喻等优美词句、语段、表达方法都要取之精华的作文基本功。我引导学生将外物转化为内物,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为自己的文章增色生辉。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是说多读是提高学生作文的基础。小学生活泼好动,真正让他坐上数分钟,读一篇长文章,他是没有耐心的。即使让他读作文范例,他往往也是蜻蜓点水式的读法,不深入了解文章的写作技巧。这就要求教师要与他们一起欣赏好作文。我就根据不同内容的文章,采取不同的读法:写景的文章就读得山清水秀、心旷神怡,有一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之感;记事的文章,就读得扣人心弦、如痴如醉;写人的文章,就读出欢蹦乱跳、活灵活现的感觉。让学生了解文章的精句妙段,并和自己一起去读,久而久之,学生对阅读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广泛的阅读,学生就能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同时在不同的阅读方式中,培养学生语感,激发灵感,有了语感与灵感,习作就会水到渠成。

五、勤于动笔为习作广开思路

好文章是练出来的,但仅仅依靠习作课上学生冥思苦想,“闭门造车”,肯定达不到理想效果。指导学生写日记或周记,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写作训练方法,日记可以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随时记下来,内容不拘,可长可短,非常灵活。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不仅能大大增加练笔的机会,而且能使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更加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当然,引导学生写日记,关键是激发兴趣,启发自觉,一般不宜把日记作为必须完成的作业来布置。要使日记成为学生生活上的乐事,让学生想写、爱写。这样学生不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练笔的热情就能经久不衰,习惯成自然了。学生习惯了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事物,并做到专心致志,开动脑筋,选择有意义的、感受深刻的记下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这样写作的素材也就丰富了,写作技巧也就会逐渐提高起来。到那时,无论写人、记事或写景的记叙文,都会有血有肉,生动具体。还可以坚持写读书笔记,这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开拓写作思路,提高认识事物,表达事物的能力,又是有效提高作文能力的捷径。

习作教学并没有我们想象当中那么难,关键是我们在习作教学过程中要教得有方,写得 有法,多元开发生活素材,为精彩习作增添光彩。

【参考文献】

[1] 《开放式习作教学》[M] 张云鹰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出版社,2011.[3] 《语文教学通讯》 [J] 2012年第7、8期

第四篇:妙用“支架理论”,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妙用“支架理论”,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摘要: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在已知的基础上构建未知。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可以运用“支架理论”,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为学生搭建脚手架,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自主探索、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相信学生,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支架理论”就是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创造自主发展的各种支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教师不再是“解题达人”,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合适的时机为学生搭建合适的支架,借力支架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并不断关注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的情感发展、思维波动等外部特征,在恰当的时候给予适当点拨,从而让学生获得发展,体验成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为学生搭建“支架”:

一、以“导学案”架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立交桥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以导学案为支架,创设知识结构图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亮点,它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软环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

要构建良好的流程图,教师要以导学案为载体,注意其主体性、引导性、探索性和层次性,从而充分发挥导学案的支架作用。

1.主体性

主体性是指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课堂教学,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展开。如导学案的问题设计、学习流程、方法的推介都必须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为基础,这样才能起到指引和支架的作用。

2.引导性

导学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教师要放任学生,而要无为而教。导学案既有要学的支架引领,又有教的支架预留,它要预设课堂的种种可能性和可变性,并预备不同的方案,为学生多种思维方向提供桥梁,帮助学生渡过思维的拐点。

3.探索性

以“等比数列”的教学为例,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可以通过“等差数列的有关公式有哪些?”等问题引导学生回顾等差数列,为即将学习的新知识“热身”。然后,教师让学生细心观察以下一组数列“6,36,216,1296…”,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总结该数列的特点,从而自然地导入新课。最后,教师可以把学生分组,开展分组讨论,让学生总结该数列和等差数列的异同点,并共同推导出相关公式。

4.层次性

导学案要发挥支架作用,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兼顾个体。层次性本身就是一种支架,学生借此选择学习内容,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二、以“问题链”支起学生思维的方向盘

学习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以问题为支点串联知识,形成“问题链”,有利于学生活化知识、激活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固定点――新旧知识连接点――新知增长点”的过程中有序展开,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在进行支架式教学时,教师要做到利用问题贯穿教学,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提问来调动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精神,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借助支架的力量向上攀登,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虽然问题链的创设方法有很多,但都要符合启发性和连贯性这两个原则:

1.连贯性

以“函数与方程”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用问题引出课题,如“二次函数y=ax2+bx+c(a>0)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入函数与方程这一新课题,接着提问“函数f(x)=x-3x+10的图像与x轴有交点吗?我们如何去判断一个函数的取值范围”,从而引出函数值域这一教学内容。这样一步一个脚印,让学生在问题链支架的作用下向纵深迈进,产生一种“爬坡”的愉悦感。

2.启发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迁移能力,找准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点,所设“问题链”既要有温故的旧问题,又要有推新的新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生发跨越障碍的心理愉悦。“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都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不是信息量的简单积累,它同时包含由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由此可以看出,学习过程是新旧经验双向、有效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如在教学两个等差数列相加时,笔者设计了两种不同的提问方案:①方案一:两个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相加后,新的公式能否作为一个新数列的通项公式?新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表达式是什么?②方案二:两个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相加吗?新的公式能否作为一个新数列的通项公式?新数列的公差是什么?

相比之下,方案二没有遵循由“故”到“新”,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的梯度,而方案一问得极其巧妙。古人云:“应用之妙,存乎一心。”教师只有为学生着想,设置有梯度的启发性问题链,学生才能顺势而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以发展性评价撑起学生自信的大舞台

鼓励和赏识是学生隐形的“支架”,是学生信心增长的坚实台阶。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针对个体特征提出不同要求,并分步达成,分层进行,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有所发展,而不能只盯着结果和标准答案进行非对即错的终结性评价。

肯定和表扬应伴随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愉悦,从而扬起信心的风帆。教师切不可挥舞着“标准答案”的大旗,向学生施压,尤其是对学困生,要多用几把尺子来衡量学生,既要有耐心、恒心,又要多创造条件,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优势,让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并以此为支架,不断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

第五篇:以任务引领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以任务引领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内容摘要: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教学内容能够被设计成不同的任务,让学生在“任务”的引领下,以“任务”为中心来促进学生主动地吸纳、调整、重组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自主学习,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达到既学好物理,又通事理,更明人理的效果。

关键字:任务 引领

一、以“任务”为引领的教学及理论依据

(一)以“任务”为引领的教学意义

以“任务”引领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完成任务为目标的教学方式。其方法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以具体的任务为主线,围绕着完成任务这一具体目标,使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探索、去发现有关的知识、技能,从而实现物理教育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具有情境性、任务性、自主性的特征。通过对任务的提出和任务的完成来实现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而传统的教育则把知识看做一种教育结果,它关心的是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现代教育却把知识看做一种过程,它除了关心所传授的知识的数量外,更关心的是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使学生获得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什么样的情感体验。因此,重视以任务的提出、完成任务情境的创设和完成任务过程中的体验,是现代教育有别于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

(2)以“任务”为引领的教学理论依据

以任务为引领的教学依据的主要理论是认知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因此,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基本条件,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和合作是意义建构的具体过程,而意义建构则是建构主义学习的目的。建构既是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二、以“任务”引领的教学模式

以 “任务”引领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老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又使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学会了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学到了相关物理知识(即学物理),又能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即通事理),更能通过合作与协作,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即明人理)。在此,以九年义务教育沪科版《物理》第十三章“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教学为例,阐述以“任务”为引领的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具体教学过程举例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

教学中可以在引导学生回忆基本电路的组成,用多媒体演示手电筒的工作情况后,提出任务:你能将实物连接起来吗?

在教学中要有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和机会来创设情境。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会更感兴趣。新课程尤其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在课堂上呈现生活情境,必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通过创设情景,完成准备性任务,使学生能在一种轻松的情景中融入本课时学习内容中,并为完成主体任务奠定了基础,引导学生进入探究状态。

(二)结合学生和教材特点,精心设计任务。

教师提出如果再给你一盏小灯泡接入电路,在刚才练习的基础上能否连接出电路,使两盏小灯泡都能发光?学生实验连接两盏灯的电路。教师巡视,有目的地请两组同学到黑板上连接两种电路,画出电路图。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具体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进行知识的探索和意义建构,并不断开拓学生的思维。在准备性任务的迁移作用下,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每一个任务,并动手动脑,相互协作,得到发展。在此实验中,学生活动能否成功,只需由灯是否发光来表明,因此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课堂上充满了成功的喜悦。

(三)合作交流,意义建构

教师质疑:这两种连接方式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得出串联电路、并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的干路和支路,并了解串联和并联不仅是用电器的连接方式,也可以是其它各元件的连接方式,如在上面并联电路中,电源和开关是串联的。教师提出,在刚才的两电路中,若增加两个开关,能不能使一盏灯熄灭时,另一盏灯还发光?以此引导学生进行假设、猜想、设计方案、画出电路图并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由学生演示并说明:在串联电路中,两灯总是同时熄灭,同时发光;在并联电路中可以使一灯熄灭,另一灯发光。(也可能有学生把开关接在干路上)教师接着质疑:为什么加上两个开关后,串联电路中两灯还是同时亮、同时灭;而并联电路可以使其中一盏灯发光,另一盏灯熄灭呢?由学生讨论得出:因串联电路电流的路径只有一条,而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路径不只一条。教师趁此再问并联电路中两灯还可以同时亮、同时灭吗?

基于探究目的的实验是为了探究或发现,为了证实或证伪而寻找事实证据、收集数据资料的过程;是基于自己的假设和预想、经过主动设计和计划、不断进行反思和调控的心理活动极为丰富的过程。第二个任务是在学生第一次成功的基础上,在最近发展区内设置问题情景,促使学生进一步发展,获得成功。这种知识的递进过程,是由学生独立尝试、积极思考、通过直观现象获得的,使学生在思维训练和技能训练两方面都能得到提高。

(四)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多媒体出示四个电路图。问:哪个是串联电路,哪个是并联电路?为什么?引导学生根据电流的路径可判断是串联、还是并联电路。多媒体演示夜晚的路灯、满天星彩灯串联、高大建筑物上的彩灯、家庭照明电路。这些灯是串联的还是并联的,为什么?由学生讨论得出:路灯是并联;满天星彩灯串是串联;建筑物上的彩灯既有串联、也有并联;家庭照明电路中所有用电器是并联。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任务的理解,还要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以后完成更复杂的任务做好铺设。学生获得直观知识后,教师不急于归纳总结,而是先让学生尝试解决实际任务,在解决问题中体会了刚才所学的知识,促使学生下一步自己独立归纳总结。

(五)深化应用,开拓思维

媒体展示一:打开电冰箱门,你会发现灯亮了,这时冰箱的压缩机可能正在工作,也可能没有工作,试一试画出冰箱工作电路简图。

媒体展示二:某单位有前后两个门,前门来人时坐在传达室里的人看到红灯亮,后门来人时看到绿灯亮。你能否给他设计出电路图?

拓展性任务不仅要求学生认识电路,还要求学生根据实际需要独立画出电路,鼓励学生的进一步发展,促使学生学以致用。在这样的任务情境下,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而活跃的思维则是知识升华的催化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任务,从而使所学知识活化和迁移。在遇到类似的生活难题时,想到并会运用知识设计、创造。

三、运用“任务”引领教学的建议

(一)任务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任务的提出,应有利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任务的设计又要有适当的梯度和难度,既要让学生有成功的可能,同时更要具有培养科学思维的价值。教师应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最近发展区),通过任务来引导思维,但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观察和探究。并在课堂内外积极探索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多种课堂教学形式。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生自身参与的归纳和推导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任务设计要充分重视学习兴趣的激发和保持

在教学中,出乎学生意料的演示、生动形象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学生生活中以及科学技术和社会中的有趣事例、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和小实验、不断出现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和随之而来的学生讨论,这些都是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教学中必须创造更多的机会使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参与和实践来感悟科学方法、学习科学知识。

教师不能仅满足让学生感到新奇或吸引学生的注意,更重要的是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的技能,在解决任务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三)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意义建构 对于教师所讲的内容必须让学生有一个理解和消化的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意义赋予的过程。即学习者必须依据自身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对教师所说的做出解释。也就必须在新学习材料与主题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之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从而使其获得确定的意义。正是从这样的角度去分析,在教学中就应牢牢记住这一点:学生所学到的往往并非是教师所教的,教师更不能以主观的分析和解释去代替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不应该将学生看成一张可以任意涂上各种颜色的白纸,或是一个可以任意装进各种东西的容器。恰恰相反,我们应当注意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新的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四)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任务”引领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向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一方面要努力学习充实自己,另一方面遇到拿不准的任务,教师要坦诚承认自己的不足,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和学生共同研究、思考,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同时,教师适当露拙,对形成激励思考,勇于创新、不怕出错和露短的氛围大有好处。否则,教师遮遮掩掩,只会扼杀以“任务”引领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冯杰,《中学物理实用教学60法》,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2005、9;

2、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

3、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4。

下载用“任务引领”提升课堂教学实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用“任务引领”提升课堂教学实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践行任务型教学法 提升职高英语教学实效

    践行任务型教学法提升职高英语教学实效 【摘要】任务教学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将任务型教学法应用于中职英语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学习参与度的提高,是加强中职英语教学实效提高的......

    提升教科研实效

    提升教科研实效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上海市金川中学 程福初 教师的成长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磨练,既要有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总结和反思,又要通过相互的学习和交流,共同提高......

    用挥洒自如的教育机智引领课堂教学

    用挥洒自如的教育机智引领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与教育机智 大竹县观音镇中心小学:林爽 教育机智是教师教育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一线教师在实......

    打造生本实效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范文模版]

    打造生本实效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在县中学课堂转型培训会上的发言 淳安县教育局教研室 周飞生 中学政治学科作为肩负学校学科德育主渠道和升学教育主阵地双重任务的重......

    《如何课堂教学有实效》听后感

    《如何课堂教学有实效》听后感 17号下午我们几个去长江东路小学听了名师讲座,其中李政涛老师的《如何让课堂教学有实效》让我受益最大。对于我们这些刚刚走进工作岗位的老师......

    专业引领课堂教学实践有效提升生物学科素养

    专业引领课堂教学实践 有效提升生物学科素养 ——2016年11月21日刘恩山工作室专题培训活动纪实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 卢镇岳 为了深入学习、领会初中课程标准、高中课程标准(......

    任务引领式教学

    “任务引领型”课堂教学模式 任务引领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一)创设情景,出示任务 一个好的任务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上课前,教师首先必须重视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创设激发......

    任务引领培训小结

    校本培训小结 青浦区职业学校 许美凤 通过主题为“任务引领,活动发展”的校本专题培训的心得体会,对任务引领教学法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任务引领教学法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