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探究数学学习中生活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县级课题研究第一阶段小结(大全)

时间:2019-05-12 06:55: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01探究数学学习中生活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县级课题研究第一阶段小结(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01探究数学学习中生活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县级课题研究第一阶段小结(大全)》。

第一篇:01探究数学学习中生活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县级课题研究第一阶段小结(大全)

南山中心学校

“探究数学学习中生活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县级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从2010年4月开始,我校依照长汀县教师进修学校提出的课题----《小学数学生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结合我校的实际,确立了《探究数学学习中生活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分阶段开展、进行探索实践。在研究中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深入挖掘教材中可以利用的数学资源,充分借助儿童的生活背景开展生动有趣、直观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逐步达到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的信心,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事实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技能。在这一年时间里我们努力着、探索着,现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变化是:实验班级学生的探究性、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为他们今后能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校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寻找教材中与生活化有关的内容进行课题研究,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颁发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学生对有现实背景的数学更感兴趣),教师必须深入挖掘生活中可以利用的数学资源,充分借助儿童的生活背景开展生动有趣、直观的数学活动,以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体验,并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二、从生活情景中探索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到处有数学。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规律、构建数学模型或通过实例体会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这些过程都是生活问题数学化的具体表现。

1、生活问题数学化

1)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许多数学问题本身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的。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发现前人已经发现的数学问题,对学生来说,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学中,对于需要研究的问题,教师不必急于自己提出,而是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或提供一定的实例,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发现和提出。如我校一位三年级的实验老师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表示出周围一些物体的长度。当学生量到橡皮长度是3厘米多一些时,自然感觉到这样一个问题:测量某些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也不够精确。当量橡皮厚度时,更会发现其厚度1厘米都不到,这时,需要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这一单位就是毫米,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探究数学规律。数学规律往往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后提出猜测,并通过科学实验加以验证的。如果我们的学生能经历同样的实践活动,或许也能发现并提出大胆猜测和假设。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加以验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得到培养,实践能力也能得到提高。例如我校一位六年级的实验老师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最先出示了一个影碟片,问:“如果要我们求这个影碟片(即圆形)的周长,你会怎么求呢?”同学们思考片刻,便各抒己见。有的说:“我会像书上介绍的那样,用一根线(或纸条)绕影碟片一周,剪去多余的部分,再拉直量出它的长度,即可知这个影碟片的周长。”有的说:“我会用书上介绍的另一种方法那样,把影碟片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来直接量出影碟片的周长。”还有的学生说:“我想可以在影碟片的外周涂上一层红印泥,然后沿着直线滚动一周,再量出红印泥的痕迹,即可知影碟片的周长。”这位老师在充分肯定了学生们的想法以后,又出示了一段绳子,绳子的一端系上一个小螺帽,然后抓住绳子的另一端拽动起来,小螺帽走的轨迹便是一个圆。此时这位老师便问:“谁能告诉老师,这个圆有多大呢?”一时间同学们鸦雀无声,都在想这个圆怎么求呢?此时,只见这位老师也不说话,只是停下来,把绳子缩短一些,然后又拽动起来;拽动一会儿,又停下来,把绳子再缩短一些,再拽动起来。这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要用书上介绍的方法去量这个拽动的圆是不可能的,我想它应该与你手上那段绳子的长短有关。”这位老师便不失时机地问:“你为什么这样猜想?”学生回答说:“你刚才在拽动小螺帽的时候,我发现,你把绳子收得越短,拽动起来的圆就越小。所以,拽动着的圆的大小与你手上绳子的长短一定是有关的。”其他同学经这位学生的点拨,立即讨论开了„„由此引导学生探究:“圆的周长与它的半径或直径有什么关系呢?”整个过程完全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从这一探索过程中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3)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中转化、代换等思想方法在生活中都有体现。小学数学中一些具体的思想方法,如移多补少、多加要减、多减要加、按顺序思考等在生活中也到处可见。如我校那位三年级的实验老师在教学加减法简便运算时,举了如下例子:“小明带了253元钱,到商店买一台收录机,到了商店,小明看中了一台标价98元的收录机,就从口袋中拿出()张一百元,营业员找回小明()元,这时小明口袋里还剩()元”。要求学生填空并列式表示出还剩多少元。结果学生列出的算式有:①253-98

②153+2

③100-2+153

④253-100+2。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自然能体会到为什么多减要加的道理。

2、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可以作为人们交流信息的手段,也可以作为一门技术,帮助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数学知识较为抽象,教学中可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理解数学知识的真正意义。

1)数学概念在生活中的原型。数学概念十分抽象,对于小学生来说,从生活中寻找概念原型的过程,既是建立正确表象的需要,也是理解概念真正意义的需要。如面积单位教学时,可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从而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概念的表象在头脑中也更加清晰了。

2)数学规律在生活中的实例。如在研究两个数量成正比例关系后,教师可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哪些数量在怎样的条件下成正比例关系。

3)数学“语言”在生活中的意义。人们可以用所学的数、符号或图像这些“语言”去描述世界,也可用严密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可让学生动手把12个圆片平均分,并要求学生用语言表述自己怎样分的,再用算式表示自己的分法。从而让学生不但可以体会数学语言的功能,还可以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真正意义。

4)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它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

三、初步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数学活动是不断丰富学生对数学的感受和经验,使学生把自身经验,感受与人类积累的数学知识相沟通的活动。因此,数学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接受,它还是学生主动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研究、探索学习、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并解决问题,进而发展自身的探索和创新意识,最终达到自己完善自己认知架构的目的。

只有将数学融入到了生活、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的本身,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熟练地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实际中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如在教学“测量”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到生活中去探索。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亲身体会,又反过来使学生也更了解生活。只有把数学教学生活化,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把抽象的数学变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

四、本阶段的反思和下一阶段的工作设想。

1、我校在课题研究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

1)实验老师的教育理论有待提高。实验推广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却没有及时总结、形成书面材料,使一些可贵的发现就从身边溜走了。

2)缺少丰富的活动充实研究。

3)数学生活实践课的开展要走向课堂外、走向社会,那么如何取得老师与老师,老师与家长,学校与社会的合作,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2、在课题研究实施中下一个阶段应达到的预期目标。

1)进一步形成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用以指导今后教学。

2)建立有效的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评估方案体系,为教学提供评判依据。3)收集“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经验论文若干。4)收集“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堂教学模式典型案例若干。

总之,我们在课题研究中要通过寻找学生生活中的数学,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有用的数学知识,将其带入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在课堂中实施教学生活化,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数学。并通过参与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南山中心学校课题组(执笔:李鹏辉)

2011年3月14日

第二篇:02探究数学学习中生活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县级课题研究第二阶段小结

南山中心学校

“探究数学学习中生活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县级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自2010年4月开始,我校依照长汀县教师进修学校提出的课题----《小学数学生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结合我校的实际,确立了《探究数学学习中生活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为子课题。课题研究工作已近两年,在两年的课题研究过程中,全校实验教师积极参与到课题的研究中,努力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氛围,课题研究已经小有成效,我们还将继续努力下去。回眸近两年的研究历程,有以下几点认识与体会。

一、领导重视,搭建平台

作为农村小学,我们学校的领导非常重视这次的课题研究,校长、书记赖思洪,副校长吴泽庚,教导主任李钦敏深入课题研究第一线,担任课题研究指导,作专题讲座,为课题研究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学校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还力争让每位实验教师最少外出培训一次;建起了多媒体教室;给教师办公室配备了电脑;还请专人免费指导教师做课件培训。学校领导还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谈收获,找差距,解决研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为全体教师搭建了课题研究的平台,从理论和教学环节上保障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同时,县教师进修学校领导也密切关注我校课题研究进展情况,负责这次课题研究的县小学教研室领导兰天主任亲自来我校调研,及时帮助解决研究中所遇到的困惑,提出指导性意见。

二、倾心投入,初见成效

从准备申报课题之日起,课题组成员就以极大的热情倾心投入,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大胆探索,反思总结,初步探索出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为:确定教学目标——创设生活情境——整合生活资源——解决实际问题——客观全面评价——形成应用能力。为了巩固和强化这一模式,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做到:

(一)、在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培养数学意识

许多数学问题本身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的。对于学生来说,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发现前人已经发现的数学问题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情景或提供一定的实例,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把知识用于生活,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实践能力。

1、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

数学是生活的一分子,它生存于生活这个集体中,离开了生活这个集体,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如在教学购物中,学生要解决两个常见的问题:应付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怎么解决呢?一位实验老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说说买东西有没有找过钱,并让学生说说买东西的情景:有多少钱,买了什么,要花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再让学生展开讨论:为什么要找钱?(多付多少就要找回多少)从实际经验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付出的钱—应付的钱=找回的钱。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而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兴趣。

2、捕捉生活素材学习数学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活素材,为教学服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到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在课余时间,我们要求学生到日常生活中、生产劳动中寻找数学,并把他们记录下来。当学生走进生活,仔细观察生活时,他们就会惊奇的发现生活与数学竟是那么的密不可分,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有数学,生活的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数学。

当我们翻开学生的记录时,我们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竟是那么的丰富多彩。有的同学在买衣服的时候找到了数学:“今天,爸爸带我去买衣服,爸爸给我挑了一件40元的衣服,爸爸给了店主100元,店主找给爸爸60元。这时我想到了100—40=60(元)。”有同学在分水果时发现了数学:“妈妈买回12个苹果,全家4个人分,每人刚好分到3个。12÷4=3(个)。”„„

3、再现生活情景学习数学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生活中。如在学习了人民币以后,我们展示出一幅小小玩具店的场景图,在柜台上摆了许多玩具,并标了相应的价钱,图中有三个小朋友分别要买两件不同的玩具,每人各应付多少钱?小朋友们最喜欢去玩具店了,利用这个场景,教者顺势问小朋友:如果你去了这间商店,你想买哪两样玩具?买这两件玩具要付多少钱呢?一提到让他们自己选择心爱的玩具,小朋友们顿时精神百倍,马上选好玩具并算出了价钱,这时,再出示书上类似的题目,小朋友们都能迎刃而解。通过做这个题目,小朋友们以后去商店买东西,都可以自己计算所付的钱数了。我们身边时时处处都有数学,课本上的画面营造了一个个很好的生活场景,数学教学时,就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些场景,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有用的。

4、回归生活空间学习数学

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挖掘教材的内涵,寻找切合生活的实际情境,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将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可以动手操作主动获取的东西。教什么样的内容,便要选择什么样的处所,学什么样的知识,便要带好什么样的工具。这样的教才是真教,这样的学方是实学。如教学“千米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在课堂上讲不清什么是1千米,教者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带好米尺和卷尺,来到学校的操场上,先要量出1米的长度,再量出10米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再用卷尺量出100米的长度,让学生从100米的这头跑到那头,感受100米的长度,再告诉学生1千米的长度要是10个100米那么长,再让学生感受,问学生我们的校园最长有1千米吗?从校门口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再测一测每名学生每分钟走多少米,问:你要走几分钟是1千米?学校的操场250米是一圈,跑几圈是1千米?你还有其他办法知道1千米有多长吗?有学生回答说通过看摩托车的里程表可以知道1千米的长度等等。通过让学生到操场来量、测、算、估的方法,使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地探求知识,并有自己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样的教学是扎实有效的。

(二)、在实践活动中构建数学知识,探索数学规律

让学生亲手经历实践活动,通过观察、操作、猜想、假设等方式,使学生充分体验,从而自我感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1、课本知识活动化

(1)挖掘教材中的“活动”素材。数学教材中蕴含着许多极好的“动态探索活动”的加工素材,关键是我们的教师要注意挖掘,研究中我们要求教师对教材的显性活动较为明显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只要有可能,都要设计操作实践活动,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指导、优化,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操作材料的选择、组织和利用。而对于一些概念、计算、应用题类型隐性活动明显的学习内容,要注意挖掘教材中观察、猜测、联想、质疑、辩驳、交流、概括等的思维性活动,把静态的知识加工成学生活动的素材。

(2)充实内容,设置活动空间。教材中有的课时由于篇幅的限制,没有提供详尽的教学材料,科学合理的充实可拓宽信息渠道,更有利地拓宽学生活动空间,提供创新机会,并能诱导学生勇于钻研,积极思维。如《圆面积计算》的设计,不能局限于书本提供的一 2 种转换形式,而应在等分转化思想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设想把圆形转化成三角形、梯形等多种方式。这样既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激情,又拓展了思维。

(3)重组教材,探究活动途径。教材的内容、结构是根据学科的知识体系编排的,有的不一定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科学重组。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教师创设购物情境,作为学习材料,调动学生的预备经验,在迁移中获得新知。这样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体现得非常突出,而放手让学生去探究,正是数学教学活动化的有效途径。

(4)开发拓展教材,促进活动内需。在立足于现有教学内容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展和开发,吸收和引进与现代生活、生产科技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通过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学习“百分数的应用”时,课前先引导学生到银行、商店去调查,了解关于存款、取款、利息、折扣等方面的知识。课堂上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有关利息和折扣等问题,让学生研究解答。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既学会了知识,又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

2、课外内容活动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产实际。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布置一些实践性的题目,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紧联系起来。教学前引导学生自己观察,调查某些项目;教学时,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等;教学后,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巩固。如:在学习了购物知识后,我们要求学生与父母一起去逛超市。买一买,算一算,应付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写一写数学日记:通过看收款凭证(现在超市基本上实行电脑收费,付款后有收款凭证)学生可以检查自己的作业。让学生逛了商场并进行购物后写数学日记,变书面作业为活动作业,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了,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运用了知识,而且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又巩固了新知识。

(三)、在资源开发中丰富实践形式,提高学生素质

在数学学习中开发与利用生活资源时要结合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使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趣味性、思考性、可操作性。

1、实践操作型

这种类型的活动课主要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测一测、比一比等形式,让学生在自己的操作、摆弄、实验中去观察思考,去感受数学的力量、价值。如在学习了时间的知识后,我们设计了一个“时间体验调查表”:

(1)室内体验:

①一分钟读()字;按这样的速度,一小时读()字 ②一分钟口算()道口算题 ③一分钟写()数字(2)室外体验:

①一分钟能跳()次绳 ②一分钟能拍()下球

③一分钟能做()个仰卧起坐(3)生活实际调查

①一节课是()分钟;课间休息()分钟;再加()分钟就是一小时

②早上(:)到校,中午(:)放学回家,下午(:)到校,下午(:)放学回家,在校时间为()小时()分

2、知识拓宽型

这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解答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的活动课,以此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可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有趣的数字”、“小鸡分饼”、“鸡兔同笼问题”、“算式猜谜”以及《开心学数学》中的问题的学习。

3、社会调查型

这一类型的活动课是通过学生的调查、体验,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理解社会,体会数学与社会的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应用数学的能力。如:在学习了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数量关系后,一位实验老师设计了一份实践调查表格:

(1)实践体验:

①实际走一走,100米大约要用()分钟 ②实际走一千米的路,感受一千米的长度 ③估计一下从你家到学校的路程是()米(2)调查体验:

①人步行每小时大约走()千米,汽车每小时行()千米,火车每小时行()千米,飞机每小时行()千米。

②马拉松长跑全长42千米195米,跑完全程的世界最好成绩是(),我国最好成绩是()。

三、有序推进,持续发展

近两年的课题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课题组成员能够在互动、交流、对话中吸取宝贵建议,不断调整,不断反思。并能正视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紧紧围绕数学课程新理念,为学生精心创设生活情境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探索和经历的兴趣,引发数学思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让原本抽象的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原本被动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不再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内在的渴望与需求而学习,学习有趣的、有用的数学。整体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唤发数学课堂生命活力,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服务。我们坚信,只要做课题研究的长跑者,一定会找到更适合农村数学学习的好途径,从而不断提升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水平。

四、下阶段的工作。

1、要求课题组的老师把“课题”实施到底。持之以恒,实践课题成果,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做好课题研究,同时提高实验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培养创造性人才。

2、希望得到领导的继续支持,首先要给课题组的老师减压,给他们留下更多的时间来做课题研究。其次,再烧一把“火”,加大课题的推广力度。建议可以开展如下活动:①实验教师开展课堂观摩与经验讲座相结合;②结对子帮带,实验教师指导某位非实验班的教师;③以学段为单位,开展课题研讨活动;④实验班教师和非实验班教师开展同课同构,或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3、在课题研究实施中下一个阶段应达到的预期目标。

1)进一步完善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用以指导今后教学。

2)建立有效的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评估方案体系,为教学提供评判依据。

3)撰写“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堂教学模式典型案例若干并编辑出版。

4)撰写“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经验论文若干并编辑出版。总之,在这次课题研究中,我们的老师倾注了满腔热情,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也收获了成功喜悦。但课题研究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不断实践,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懈努力,继续在实践中摸索,克服困难,总结经验,树立必胜的信念,今后的课题工作我们会进行得更加扎实有效。

南山中心学校课题组(执笔:李鹏辉)

2012年4月15日

第三篇:03探究数学学习中生活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县级课题研究第三阶段小结

南山中心学校

“探究数学学习中生活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县级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自2010年4月开始,我校依照长汀县教师进修学校提出的课题----《小学数学生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结合我校的实际,确立了《探究数学学习中生活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为子课题。课题研究工作两年多了,在两年多的课题研究过程中,全校实验教师积极参与到课题的研究中,努力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氛围,课题研究已经初见成效。回眸这两年多的研究历程,有以下几点认识与体会。

一、继续加强理论学习。

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要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纲要》精神,把握《(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新的教学理念,组织学习讨论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建构主义思想、活动教学等理论,努力把握这些理论的精髓和实质,用以指导课题研究实践,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同时,及时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发展动态和信息,不断调整本课题实验的研究工作。

二、探索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途径和方法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生活化的数学学习资源大量的存在于学生的生活,我们在两年多来的教学实验中通过以下途径把数学与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1、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a、发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学习资料:在新教材的编排中,穿插了一些供学生阅读的短文,即读一读栏目。我们在教学时,经常组织学生认真学习,这些材料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把握数学与生产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了解我国在数学上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b、发掘实际生活中的学习材料:包括关注校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留心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了解家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校园、家庭、社会环境都是学生生活的场所,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收集利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我们应该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2、使教学过程生活化

a、导入的生活化: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我们在导入时注意从生活实例引出数学问题,引起学习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在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新课导入中,我们一位实验老师设计了以下情景:先出示曹冲称象图片投影,用经典故事激活学生对形象蕴含其中策略思考的认同。接着设计了有奖促销游戏:3个有奖拉环换一瓶可乐。收集了6个有奖拉环,可以换几瓶可乐。要换4瓶可乐,需要几

1个有奖拉环?还设计了文具盒互换的操作演示:一个大文具盒比一个小文具盒多装5支笔,把满满一个大盒的笔放入一个小盒,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把满满一个小盒的笔放入一个大盒,又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在安排了充分的激活联想,社会和学生身边题材的参与性演示后,让学生找出从曹冲称象到有奖拉环换可乐,再到文具盒互换,三者的共同点?生活中你还见到哪些替换的现象?这样提问建立在学生充分感知、亲身参与的基础之上,各类学生总能用自身的生活积累和活动经验来思考,气氛非常活跃,其后的新课教学十分顺利。

b、例题的生活化:使用的教材很难尽善尽美地符合所有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教学时,我们经常结合自己的教学状况,对教材中一些学生不熟悉的、不感兴趣的内容及其情节和数据做适当的调整、改编,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取代。例如,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首先出示静止的画面,让学生观察并分类统计出画面上各种机动车的数量,学生非常顺利地完成了统计的任务,并说出各自不同的统计方法。接着让学生观看十字大街来往车辆的实况录像,同样要求学生分别统计出各种机动车的数量。车水马龙的景象,生动的生活画面,吸引了全体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十分专注,边看边记录,忙得不可开交,可当反馈信息不一致时,学生怀着急切的解困愿望,自觉地展开小组讨论。通过交流,集思广益,很快找出车辆类型多且同一时刻过往车辆数量多、一个人顾及不过来是导致统计失败的主要原因,并研究出各自的对策,当再次观看录像时,多数小组的学生用分工合作、分类统计的方法使第二次统计获得成功。

c、练习的生活化: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与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生活化。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后,我设计这样的练习:请第一小组的10名同学起立。

师:看到这些,你想到哪些分数?

生:我想到了四分之一,因为全部共40人,第一小组的10人占全班的四分之一。生:我想到了五分之三,这一组的6名男生占这组的总人数的五分之三。

„„

由于这一练习的设计就在学生身边,学生不仅参与的积极性高,而且很好地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3、课外应用的生活化

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a、开设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例如:在教学百分率时:我们根据班级人数,今天出勤人数等提出求出勤率的问题进行计算;在教学平面几何知识时:教室里可以找到哪些图形?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亲手去摸一摸,比画比画,并给它们归类。

b、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让学生设计并剪制匀称美观的轴对称图案,适当地用在黑板报、宣传栏上,用在主题班会的布景上,或运用轴对称知识设计建筑物造型、家居饰物,改变自己房间的局部布局等。

c、写数学日记:数学日记是一座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学生将学到的、看到的以小

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从而扩大学生视野,让其成为蕴育知识的摇篮。通过写数学日记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体验生活,激发用数学眼光看社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进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学好数学,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如在学习了反比例实际应用知识后,让学生写一写《生活中的瓷砖》,学了百分数的应用后,让学生写一写《我们身边的打折》等。数学日记写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感受与得失,反映学习过程中的喜悦与困惑,便于师生间更好的交流。

d、制作数学小报:制作数学小报可以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有趣的小报形式中去,让学生轻松地学知识;也可以借机鼓励那些学得一般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发挥他们的特长;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收集、整理资料、构思、排版、绘画等各方面的能力,最终达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1、学生方面:

(1)、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我们在课堂上注意创设生活化情景,给枯燥的数学问题注入生动的生活气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有时甚至不想下课。课后,学生也能主动去探索一些数学现象、数学问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有了明显的提高。调查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原来的73%上升到80.9%,相信自己肯定能学好数学的人数比例从原来的41.6%上升到53.9%。学生对数学有了一种向往,希望每天的数学课早一点到来,也希望自己寻找到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够在课堂中得到解决,也希望同学能提出更多的数学问题,有时我竟发现学生暗地里在比:谁提出的数学问题多,谁能解决的问题多。如今,你走进我们的课堂看到的学生不再是畏畏缩缩,而是一只只高举着,带有无数疑惑的小手,是一张张充满智慧的,散发朝气的小脸,是一双双兴奋的,带有成功喜悦的眼睛。

(2)、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生活化课堂教学中,很多学习材料都来自学生的亲身采集,这就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去获取信息,并对来自各种媒体的信息进行甄别、选择,对有用的信息进行处理。自从开始课题研究,学生会经常收集校园中的数学资源,把校园中的数学问题搬进课堂。另一方面他们还留意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从报纸、杂志、电视等新闻媒体了解信息,从与家长的聊天中捕捉信息。去年寒假,我们布置了一个社会调查,要求学生成立调查小组,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完成一份调查报告,要求学生参与社区活动,利用假期进行手工科技制作活动。开学后,我们共收到调查问卷五十多份,有对超市价格的调查,有对交通路口车辆的统计,有对零用钱的调查,其中比较好的成果有35份,学生手工制作20件

(3)、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教学的过程是人际交往与合作的过程。实验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合作学习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不管是课堂的探究性学习,还是课外的研究性学习,合作成了学生们学习的一种需要,学生经常三五成群,围绕某一个问题进行讨论,也经常会拿一些疑难问题来请教老师,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合作中,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4)、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活化教学中,学生身边的现实生活成为学生学习和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教师会经常性的提供学生实践应用的机会,让学生

亲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普遍提高。根据调查发现,了解社会上打折含义的比例从原来的41.4%上升到79.8%。我们整理学生数学日记40篇;数学小报20张。

2、教师方面:

(1)、对教材的使用更加合理

在两年多的实验过程中,我们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课堂。通过改编教学内容,提炼生活素材,引入生活话题,致身生活环境等方式使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

(2)、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我们数学组每两周组织一次教研活动,一学期组织两次课堂生活化论坛活动;教务处每月组织一次校内公开课活动,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开课、评课活动。多层次的实践活动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钟梅玉、范小金两位教师参加了长汀县青年骨干教师培训,李鹏辉老师在省级农村数学骨干教师培训中《小数的意义和产生》课件制作竞赛获三等奖,郑丽华老师的上课录像《时、分、秒》放在长汀县教育视频网展示并获得省级录像课评比二等奖。我们还收集了生活化教案20篇,课件20个,教师论文15篇。

3、课堂方面

构建了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把生活问题提炼为数学问题)——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应用于生活)。

各环节关系如下图:

这种“生活——数学——生活”的回归,把学生生活和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思考周边事物和生活问题的能力,运筹优化意识和创新精神。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处于发现——探索——成功——再发现的积极状态中,增强了学生探索的意识,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提高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四、课题研究中的问题与思考

1、本课题既有实践性又有很强的理论性,因此,要求课题组成员能在平时的实验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至理论层面,而在这一方面,一些实验人员显然还达不到,需进一步加强学习培训,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素质。

2、从两年多的研究来看,我们把重点放在课堂上,但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离不开课外学生对生活中信息地收集与处理。从实际运用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比较薄弱,他们在课外的活动大多需要教师、家长的支持、协助,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校大多数学生不可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和帮助,而我们实验教师对课外这一块的指导也感觉有点力所不能及。因此对课外学生信息的收集及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解决缺乏及时有效地指导与评价,如何改进?仍需进一步探索。

3、在日常教学中,生活经验常常是被具体的生活情境所代替,有时学生沉醉在游戏引起的兴奋之中,而把相关的数学思考抛在了一边。面对生活情境,学生往往被丰富多彩的外在的一面所吸引,而真正有价值的数学思考却淹没其中,不为学生所关注了,该如何有效的呈现生活情境,该如何处理好生活经验与生活情境两者之间的关系,值得我们今后更加关注。

4、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还在实验阶段,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如何完善,如何与其它教学模式、如何与其它课程整合还需进一步研究。

总之,开展数学生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实验教学,就是要求教师认真耕耘好生活实际这块土壤。一方面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围绕问题的解决,逐步把生活常识数学化;另一方面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使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人人身边有数学。在今后的教学研究中,我们还将进一步对这个课题进行探究。

南山中心学校课题组(执笔:李鹏辉)

2012年11月20日

第四篇: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课题研究小结

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课题研究小结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我校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我校网络环境下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课题也拉开了帷幕,网络应用于教育领域,给学生提供了大量便捷的学习机会,丰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使学习活动更加自主化,个性化,使美术学习的适应性大大加强.作为一名实验老师,我以极大的兴趣投身于该课题研究,并借助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教学,在近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有了一定的收获.一, 课程资源开发的方法.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我总结了几个步骤:分析教材——搜集资料——筛选资料—— 制作课件(制作交互平台)1,分析教材.分析教材很重要,也是备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先要思考什么样的材料对学生的学习有利.《会走的小人》中,学生要学习的是做一个纸小人,用手指头代替小人的脚来走路.这课完全是一种制作类课程.几乎没有现成的图片可以利用,这就需要教师制作很多范品,以及其他一些制作步骤等.《摇滚小精灵》一课,学生在学习中,要接触到生活中能摇动和滚动的物品,这样,我就可以到网上或者生活中来拍一些照片来利用.总之,学生需要什么方面的辅助,教师就应该倾向于哪方面.每一课都面面俱到是不现实的.2,搜集资料.资料搜集来源有很多,比如:通过自己手绘或者制作范品,通过数码相机和扫描仪采集入电脑.比如:通过互联网,在网上找到各种图片以及文字资料.比如,找到其他书或者照片进行扫描,或者直接利用别人已经有的课件或者材料等.还可以找到vcd,dvd碟片中的资料进行加工处理.3,筛选资料,有时候,一课的资料很多,应该让学生在一节课的有限时间内,接触到对于学习最有用的资料.因此,我们应该对资料进行筛选.最有用的资料,制作在课件中,有些资料,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的时间通过互联网来浏览.4,制作课件(制作交互平台).有了一定的资料,就需要有效的将这些资料呈现出来,以获得最佳的教育时机.课件制作的软件很多.我用得最多的是:powerpoint和flash,前者适合一些简单的动画和图片展示,例如:<>一课中,可以用powerpoint展示很多图片.而《会走的小人》,光展示图片不够,最好还需要一些有趣的动画.交互平台的制作比课件的制作要复杂一些,不但要编辑教师端课件,还有专供学生使用的学生端课件,以及讨论的平台和资源链接的平台等.学生在线学习的同时可以查询,提问,讨论.利用网上教学和教学管理平台,还可以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非实时交互,用来答疑,辅导,讨论,选课,提交作业等.虽然制作复杂,但是学生学起来自主性更强,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及时,准确,全方位的引导,指导,督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难,直至顺利学习.二, 课程资源利用的体会和成绩

如果说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授人以鱼”,那么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就是“授人以渔”.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提高了知识的摄入,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效果.影音媒体的运用以及动画的使用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件和交互平台的使用,也能更好的解决课堂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学生也表现出对于交互式学习的浓厚兴趣,他们对于去网络教室上课,有着极大的兴趣.对于老师的课件,也很感兴趣.我本人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题研究中,也收获颇多,对于一堂课有了更深的思考,制作课件的水平也逐步提高.在美术出版社的课件比赛中《摇滚小精灵》.《会走的小人》《恐龙世界》获得了一,二等奖.论文《人机交互式美术课堂教学研究》也获得了中南六省二等奖.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最重要的是,制作的时间仿佛不够,好多想法来不及实现.但是,我们作为先行者,已经走出了第一步,希望以后有更多的老师参与到其中来,让课程资源开发与共享成为所有老师共同的义务和权利.

第五篇:中区小学数学课题:“小学数学生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题活动阶段小结(范文)

《小学数学生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题实验阶段小结

中区小学课题组池泽沼2012.4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大力开发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借身边的人说身边的事,用这些真实生动的材料取代原有例题或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亲切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数学知识,学会用具体的生活经验形象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实现数学学习生活化;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分析、解决生活问题,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2011年3月开展该课题研究第二次研讨以来,我校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课题组全体成员积极投身于课题实验,收获了不少成效,现将我课题组近一年来的实验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实验教师素质。

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着生活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和利用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因此,以实验教师为核心的教师队伍的建设和优化配臵,始终是课程资源建设和管理工作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环节。所以,首先要加强对生活资源的理论学习,澄清生活资源的概念,强化生活资源意识,提高教师对于生活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各种生活资源。围绕本课题,以集中统一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题成员先后学习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文件,以及新课程的有关论著,如《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小学数学《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指导》、《新课程解读》、《走进新课程》、《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观看好的教学录像等,与此同时,课题组还积极为实验教师争取外出听课、学习、培训的机会,本县兄弟学校的教学开放周实验组教师更是踊跃参加,尽量使自己掌握前沿的知识和理论。并组织大家在学习中写读书笔记、心得,相互进行交流、讨论、总结。课题成员的业务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观念得以更新,从而拓宽了视野,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方案设计及实施过程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等,这对本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

二、开发利用生活资源激发探索的兴趣。

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学科的兴趣。数学教学要求学生自主发现数学问题,并凭借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一系列外部行为(如观察、猜测、实验等),予以自我内化,在经过思维碰撞、认知冲突之后,获得新的数学知识或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一种复杂而艰巨的心智劳动,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非常必要的。激发探

索兴趣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开发和利用一切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比如,为了让学生探索圆的有关知识,教师用计算机制作好多媒体课件,上课伊始,在屏幕上演示这样的动画画面:两人骑自行车比赛,一人的车轮完好无损,骑行又快又轻松;一人车轮受损变扁,骑行既慢又上下颠簸摇摇晃晃。卡通人物加上动态情景,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那辆变形的自行车为什么那么不好骑呢?这样,既激起学生的探索兴趣,又自然而巧妙地导入新课,效果极佳。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低年级的学生学习一段时间之后,显得有些疲倦。这时候,让他们玩一个猜图形游戏,会使大家精神大振。课前,师生制作一些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平面图形纸卡,装在袋子里。游戏时,学生伸手去摸,摸着一个就说它是什么图形,说正确得一分,说错的不得分。两个小组为一队,开展比赛,每人摸一次,最后看谁的得分多,谁就为胜者。利用自制的图形纸卡开展游戏比赛,适应了儿童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有效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振奋了学生的精神,学习活动得以继续进行。

三、开发利用生活资源拓展探索的空间。

现用的统编教材,着眼于知识的传授,学习内容常以结论的形式而不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探索的空间太小,致使探索式教学不能有效实地实施。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经历探索的体验,感悟探索的方法,增强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因此,教学时必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整合相关的课程资源,拓展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循着科学家走过的道路,去探索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和运用的过程。比如,探索乘法的一些简便运算,通常分两步进行:先了解,三个一位数连乘,先乘后两个数,结果不变。再弄清,先乘后两个数,有时比较简便。“有时”究竟是什么时候?留下了一个悬念。这个悬念不破解,学生就不能掌握乘法简便运算的基本条件,计算时盲目调整运算顺序,有时可能不但不简便,反而更复杂繁难。教学时,如果引导学生继续探索“有时”的具体含义,他们通过观察可以简便计算的式子寻找共同点,再进行归纳推理,就不难发现;三个一位数连乘,当后两个数一个是5而另一个是偶数时,先乘后两个数,计算比较简便。探索的空间扩大了,探索的历程拉长了,探索的成果更丰富了,探索的效益明显提高了

四、积极进行课题的研讨。在这一年的课题研究中,课题组成员深深感到协作精神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能共同探讨课题研究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讨论达成共识。自实验以来,我们以年级组为单位,每月进行一次课题组活动,或讨论集体备课,研究各单元教学,怎样利用课内外的哪些资源来更好的教学,或理论学习,一年来我们研究的重点落在“生活化数学教学教材如何建模”也就是“开发什么样的生活教材、怎样利用这些生活资源来进行教学”“这些教材的教学模式应该如何更好。”抓好组内公开课研究,我们实验老师每人每期都要上一节组内公开课,公开课做到:围绕专题集体备课→在本年级其他班试上效果→→针对问题再次研讨→整个数学组内上课→业务学习集体评课。2011年业务学习的时候,我校一至六年级的六个备课组长每人都围绕“小学数学生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了一次专题讲座,还请我们学校的特级教师,小学高级教师蔡有华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黄其柏副校长作了专题讲座,通过讲座大家进一步认识到本专题的强大生命力和对提高教学的深远意义,充实了理论基础,激发了专题研究的热情。项兰香、刘斌斌、邓莲莲、邱春梅上了全校的数学专题教研示范课,上教研课的老师与指导老师精心准备,借助备课组资源用心备课,结合我校教研专题“小学数学生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设计教学,通过学校教研课的形式研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探索新课程改革试验方法、途径,从而达到在专题教研中推进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展示我校专题实验的成果。2011年的11月我校举办了全县课堂教学开放周,多位老师展示了课堂实验效果,全体学生还通过一台文娱表演展示了全面发展的特长。数学组的钟盛梅、林丽娜老师开放日上的示范课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肯定,体现了新理念、新方法、新课堂,展示了我校课堂教学的新风貌。

五、阶段性成果分析。

(一)教师方面

1、教育观念有所更新。能够重新申视和定位教师角色。认为教师应该是学生科技学习和创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课里课外善于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正因如此,学生创造的火花才能迸发,实践的能力才能有所提高。

2、评价方式发生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的教学要求。在新课程理念的支撑下,我们更要用一种新的评价方式去评价。可以是自评,也可以是互评,然后根据其不足加以改进或更新,再进行二次评价,力争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

3、教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通过实验活动,全面提高了实验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学经验得到丰富,科研能力得到提高,懂得了挖掘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和利用生活中的资源进行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智力,使实验老师由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二)学生方面

通过《小学数学生活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研究》,学生在以下方面得到提

高:

(1)学生能够明确数学就在身边,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从生活中来,把数学问题贴近生活实际,提高了学生对日常的事物现象用数学的经验,懂得了数学的价值,了解用数学方法来处理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与现象的优越性,学会用数学思想方法来处理这些事件与现象,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生活所必需,是他们内心需要,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求知欲。

(2)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培养和激发,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现实生活中创设引入数学情境,不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钟爱数学,激发学习动机,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而且培养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体会到数学本身的强大魅力,感觉到数学课堂充满着智慧和乐趣,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提高了学习知识的兴趣。想去发现、去创造,产生迫切学习知识的愿望,并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操作实践、计算、概括等数学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在生活中大胆的学数学、用数学。

(4)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问题,用数学头脑思考问题。去构想社会现实,去体会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和无穷力量,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并使之内化为自身的需要,为培养高素质的未来人才奠定基础。在区数学竞赛中和区数学检测中,我校学生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六、存在的问题

1、每个教学班人数太多,生活知识的经历参差不齐,教学过程的控制难度较大,对于面向全体比较难实现。

2、利用生活资源教学要求学生有生活经历,教师更要有生活经历,现在的孩子生活经历少,围绕这个专题开展教学比传统教学更耗时耗力,有时会跟教学计划教学成绩产生一定的矛盾。

总之,生活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只要我们教师积极地从教学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发、利用好课内外的有效资源,我们的课堂必定会是一个风采迷人、朝气蓬勃的天地。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也提高了实验老师的素质。万丈高楼从地起,我们将一如既往的继续研究。

下载01探究数学学习中生活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县级课题研究第一阶段小结(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01探究数学学习中生活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县级课题研究第一阶段小结(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