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际班病理生理学双语教学体会及展望(共5则范文)

时间:2019-05-12 08:18: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国际班病理生理学双语教学体会及展望(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国际班病理生理学双语教学体会及展望(共)》。

第一篇:关于国际班病理生理学双语教学体会及展望(共)

国际班病理生理学双语教学体会及展望

郝雷,陈瑶,刘志跃*,司效东,常培叶,宣成睿,白静,康毅敏,龚延萍

(内蒙古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9)

摘要: 在我校各专业国际班的病理生理学教学中进行了双语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一定量的专业英语词汇,提高外语表达能力,适应激烈的人才竞争需求。结合教学实践浅析双语教学在病理生理教学中的应用体会,并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了思考。

关键词: 病理生理学;双语教学;涉外专业

中图分类号: R363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我校与英国布莱德福德大学在护理、医学心理、药学、生物技术等专业开展了联合办学,学生经过三年国内医学专业学习,参加雅思考试,通过者(6.0分)将进入布莱德福德大学继续深造。所以国际交流能力是涉外专业(我校称国际班)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之一。如何提高国际班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使得学生既精通专业知识,又掌握英语的精髓,在与国际交流中应用自如,实现与国际接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我校双语教学起步较晚,目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因此,我们在国际班病理生理学教学中进行了双语教学的初步探索及思考,以期对五年制临床本科专业开展病理生理学双语教学的可行性提供依据。

一、体会 1 双语教学的目的

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是指以两种不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一般是指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在我国和其他一些亚洲国家,双语教学一般是指用英语和母语同时进行学科教学[1]。在此教学模式中,要综合考虑学校师资力量,配套教材选用情况,学生外语水平及接受能力等。我们在病理生理学的教学中采用双语教学,其目的为使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掌握病理生理学的专业英语单词,提高英语应用能力,为学生今后走向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2]。但是如果单纯为了追求英语教学效果,过多重视语言本身的教学而忽略了专业基础的学习,将会偏移教学活动的重心,与我 们教学目标背道而行。其次,双语教学只是教学手段,而非教学目的。我们借助两种语言的教学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视野,提高自身迎接挑战的能力,从而对病理生理学知识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如果因此成为教学过程中的负担,则得不偿失,丧失了双语教学的优势。所以明确主要的教学目的是先决条件。2 双语教学的方法

在授课中,应用启发式教学与双语教学的有机结合,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扩展教学内容,逐步“渗透”病理生理学专业英语词汇。病理生理学主要研究疾病过程机体的机能代谢改变及机制,和学生前两年所学的专业基础课关系密切,并且专业英语词汇较长。如果学生专业基础不是很好,再加上较难记忆的英语词汇,难度较大。因此,一般而言,在授课初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熟悉配合程度不高,英文授课比例较小,尽量用中文讲授。对于一些重要的病理生理学专业关键词汇采用中英同步讲授,在课堂上反复使用,强化记忆,不要为了强行满足双语的要求而全英文“满堂灌”。当学生适应双语授课,师生配合较好时,尤其是专业英语方面的表述已经熟悉和习惯后,可逐步增加英文授课的比例。英文的表述尽量用单句,简洁易懂,同时,根据授课章节的难易程度及学生的接受情况灵活调整英文授课的比例,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采用启发式教授专业知识配合英文讲解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提出、解决及专业英语的运用过程。我们制作了内容丰富、表达生动形象的双语多媒体课件,穿插大量的图片、动画、视频,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接受情况适时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英语作答,增加师生互动。由于国际班学生涉外专业的特殊性及对英语的额外重视,因此英语水平及接受能力相对较强,学习愿望较强烈但是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层次差距较大,所以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及进度。3 教材的选择与使用

在教材的选择上,外文原版教材内容丰富,适用面广,偏重于临床,内容接近学术前沿。但也有一些问题存在,如原版教材不能结合我国实际,与其他专业课程衔接性较差,篇幅过长,文字语法偏难使学生难以接受[3]。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我们授课中选择王建枝、陈国强主编的《Textbook of Pathophysiology》英文教材[4],编写内容基本与中文版的《病理生理学》一致,2 难易适中,而且用语规范,符合英语国家的习惯和用法,是较合适的病理生理学双语教材。在授课过程中,我们也尝试自编讲义。密切结合授课内容,将本次课涉及的关键医学专业词汇及重要发生机制过程用全英文以“总结”或“概要”的方式编写课前预习讲义,使学生能抓住授课重点,减少学习难度,从心理上接受双语授课。双语教学师生课前准备

我校病理生理教研室双语授课教师均有医学硕士学历,已通过英语六级考试,具备较强的英语交流能力。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除了要精通病理生理学专业基础知识,对所授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同时要求教师有较强外语水平,较高知识整合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因此备课任务繁重也至关重要。广泛阅读原版英文教材、文献,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发展,有助于在课堂上突出重点,恰当启发,激发学生双语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学生要求课前预习,大致读懂教材并准备一些英语问题去听课。在预习过程中就会自主学习,收集资料对知识进行整合吸收,无形中锻炼了学生思考、表达、交流等多方面实际能力。课后及时巩固复习,我们根据所学章节内容,布置问题要求学生完成,提倡用英文回答。或者节选一段英文文献要求学生翻译成中文等等。通过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询资料过程,增强了自学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同时,安排一定的时间对作业情况进行讲评,对要点进行复习、讨论和答疑。5 双语教学考核模式

采用综合考核方式,即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期末成绩,卷面百分制,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各占10%,期末成绩占80%。试卷命题过程中,采用中英结合方式,全英文命题根据具体情况占有一定比例,比如名词解释、简答题可以使用全英文命题,并且以适度加分来鼓励学生尽量用英文答题。

二、展望

在我校各专业国际班的病理生理学双语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能接受并且赞同此教学模式,根据体会我们认为还存在下列问题并提出几点建议,将有助于其他非涉外专业病理生理学双语教学。1 师资力量

病理生理学双语教学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要有较高的英语表达能力。3 尽管目前高校教师的学历普遍较高,均硕士或以上,但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使得专业英语表达交流能力不高。因此师资力量的培养是双语教学改革的关键。我们展望开展双语教学的教师能有定期的进修,参加英语口语培训班等的经历。有条件者可以出国学习,不仅提高了英语表达能力,还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学习如何“地道”地表达英语专业词汇,一举多得。2 教学学时安排

目前双语教学的教学大纲、学时安排与非双语班一致。而实践证明,在相同的总学时安排下,要想保证双语教学的质量,只能删减一些章节;或者为了完成规定章节,双语教学的难度深度就会下降。有文章指出,双语课程教学学时比普通班多10%左右[5]。比因此我们建议双语病理生理学课程应充分结合学校整体教学计划、学生实际水平、师资力量等重新制定教学大纲,适度增加教学学时。3 制订考核标准,完善评估体系

我们目前的考试考核标准是参考非双语班,每章考题分值比例与难易程度同非双语班一致。但是双语教学有其特殊的教学目标,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模式,规范启发式教学和双语教学行为,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也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适当增加分组课程讨论考核及英文病例分析成绩考核。4 其它

英语应是持续学习的过程,任何语言的学习都要好的氛围,多听、多说、多看才有好的效果。因此,双语教学也需要多学科连续动态的进行。如果学生在接触病理生理学课程之前的其他专业基础课已经开设过双语教学,那么此课程双语教学的难度会大大降低,同时,知识内容的连贯,教学方式的一脉相承对学生来讲可最大程度的保持学习积极性、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这也是我们展望其他非涉外专业开设双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为了保证双语教学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在师生双方均不感觉压力较大的前提下,提倡小班授课,一般不超过50人为佳。[1] 彭小春.病理生理学开展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分析.西北医学教育,2009,17(2):322-323

[2] 彭均华,罗晓秋.病理生理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25:177-178 [3] 李颖,王舒然,孙长颢.启发式教学和双语教学相结合在医学教育中探讨.中 4 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0:1-2 [4] 王建枝,陈国强.Textbook of Pathophysiology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267 [5] 刘辉琦,刘杰,王生兰,等.病理生理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讨.医学教育探索,2010,9(11):1528-1529 [作者简介] 郝雷,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心血管病理生理学及病理生理学基础课程理论研究。

Experiences and prospect of bilingual teaching in Pathophysiology in

international classes

HAO Lei, CHEN Yao, LIU Zhi-yue*, et al(Department of Pathophysiology, Inner Mongolia Medical College,Huhehot 010059,Inner

Mongolia, China)[Abstract] Bilingual teaching of Pathophysiology is conducted in our international classes.Though these measure, students can master much professional English vocabulary and enhance English ability of expression.So they can adapt to fierce talent competition.Combining with teaching practice, we analyse application of bilingual teaching in Pathophysiology and think about some questions during teaching.[Key words] Pathophysiology;bilingual teaching;foreign-related professional

作者:郝雷,HLP8079@163.com, 电话:***,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华大街5号 内蒙古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010059 5

第二篇:病理生理学教学反思

病理生理学教学反思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医学基础学科, 又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本人认为青年教师需要把握住以下三个环节:课前准备、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课后反思, 从而提高病理生理学课堂授课效果。1 课前准备

只有非常充分细致的准备才能确保课堂的顺利展示和讲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以教师的角色去准备, 更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综合来说, 课前准备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驾驭能力。能够熟练驾驭教材是认真备课的前提条件。《病理生理学》的理论性较强, 涉及到的机制多而复杂, 尤其是正常生理机制比较抽象。教师必须做到对所讲内容烂熟于心, 机制推理严密合理。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把握住教材,凡是涉及到授课的内容, 包括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的内容, 一定要反复钻研, 精雕细琢, 抓住本质, 弄清含义。合理规划教学过程。制作高质量课件。应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而不是简单的文字搬家。制作课件时尽量避免大段的文字说明, 多用箭头示意图或者图表。否则学生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 影响教学质量。比如在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紊乱的章节加入简图, 表示细胞内外的液体分布与移动, 细胞膜上的离子交换等。或者加入动画效果来演示离子的交换, 分泌与排出、重吸收的现象, 生动形象。另外要注意对概念中的关键词做出特殊标记, 便于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 也能加深印象, 便于记忆。还可以适当介绍与本章节有关的前沿的研究成果, 使学生拓宽知识面, 提高科研兴趣。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很多学生反映《病理生理学》的知识又多又乱, 对讲授的基本机制和机能变化既不能充分理解又无法相互联系, 死记硬背只求考试过关, 考试之后很快就忘记了这些内容。因此,在教学中就体现在以熟悉的事物、内容去理解认识那些陌生的事物和内容。涉及到病理生理学复杂抽象机制的讲解一定要深入浅出, 易于理解。比如:失血性休克时毛细血管前阻力比喻成水龙头阀门调节来解释。对于某些在临床上常见的病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时可以采用比较式教学法。比如高渗性、低渗性脱水,本质都是脱水, 为什么后者没有口渴反应? 为什么对机体造成的影响不同?因课时有限, 不易实现纯粹的案例式教学。可以在完成相应的理论授课之后适当穿插难度适中的病案分析, 提示思考线索, 鼓励学生主动提问与教师进行讨论。也可布置病例分组讨论, 选派同学代表发言。在此分析过程中强调推理正确论证严密, 从而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活泼具体。适时提问也是提供给学生思考机会、活跃气氛的有效方法。在课堂上提问基础知识, 能够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可用临床现象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比如介绍水中毒的概念时, 强调水对于生命是不可缺少的物质, 是否越多越好? 讲述国外喝水比赛致死的事件提问喝水过多会对机体造成哪些损伤? 章节小结时的简单提问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章节主要知识点, 有利于回顾复习。3 课后反思 授课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任务完成。无论教师在课前做了多么细致的准备工作, 仍然难免会在课堂上遇到新问题、新情况, 即便是已经重复多次授课的内容也会有新的体会和收获。因此, 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与配合表现对此次授课的效果进行回顾分析。这种反思是很有效的反馈机制, 能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突破和提高。青年教师授课结束后, 应了解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 学生理解时是否仍有困难。如未实现预期效果就要找出原因, 制定补救措施。另外青年教师也应该尝试适当改革教学方法, 思考是否还有比预设更好的方法手段。比如酸碱平衡紊乱中的肾脏排酸保碱的调节机制较为复杂, 往往需要较多的学时来详细介绍, 授课之后发现单纯讲解理论较为枯燥而且学生反映抽象难懂。以后可以用示意图进行辅助说明, 因为“一幅好的插图能够使理性问题感性化, 抽象问题具体化, 深奥问题通俗化”。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意见和掌握情况。教与学是双向交流的过程, 同时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 以便教学相长, 共同进步。教师可以在课后与学生一起讨论课堂接受效果, 关注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必要时可召开师生座谈会, 鼓励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也可以在下节课之前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上节课所重点精讲的内容, 不仅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而且能够督促学生课后复习, 及时解决遗留问题。

综上, 青年教师可通过实施充分的课前准备及课后思考反馈以便进行顺利流畅的课堂讲解。同时青年教师也要不断加强学习, 通过多环节、多途径提高《病理生理学》课堂授课效果,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三篇:学生眼里的病理生理学双语学习体会论文

【摘要】 目的:从学生眼光总结病理生理学双语学习过程,并对病理生理学双语教学效果的改进和提高提出一些思考。方法:从病理生理学双语学习的授课对象、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取、课前课后的准备、学习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大多数学生对双语教学表示赞同。结论:病理生理学应灵活地选择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双语教学模式。

【关键词】 学生视角;病理生理学;双语教学

病理生理学是基础医学理论学科之一,也是一门临床学科与基础医学课程间的桥梁学科。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特别是功能代谢的变化及其发生机制。在医学学习的第三个年头,我们迎来了病理生理学的双语学习。虽然之前对双语教学并不陌生,比如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但是相对于病理生理学而言,作为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对学生要求更高,同时专业术语多,英语专业词汇量大且较偏,进行双语学习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在老师的精心教导和我们学生主动的学习配合下,在病理生理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收获颇丰,现将一些体会总结如下。授课对象

双语教学授课对象为基础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及七八年制医学生。李湘鸣等[1]在扬州大学医学院选择了63名女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约63.15%学生赞成开展双语教学,约一半学生担心双语教学会影响课程的学习,这也是我们学校的真实写照。大多数学生对于双语教学是支持的,因为这不仅扩大了自己的专业英语词汇,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英语能力,但是由于医学学科专业词汇量大且偏,我们学生都有一定的畏惧心理。病理生理学开课时间一般选择在大三,该阶段我们已学习了生理学、生物化学等相关课程,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同时英语水平包括词汇、听力等也达到一定程度,基本具备了病理生理学双语学习的条件。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取

现在的大学课程教育基本上都使用了PowerPoint(PPT)演示文稿,它直观而形象化,减少了老师上课板书的时间,但是由于信息量大、节奏快,难免重点不突出,并且多媒体教学的教学速度快、内容多,大多数同学都有抄笔记则影响听课、听课则来不及抄笔记的苦恼。为了解决这个困扰,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在大量参考国内外优秀病生英文原版教材的基础上,自己改写、编辑了一本自编教材:《The Syllabus of Pathophysiology》,它内容言简意赅,注重基础和专业词汇的提炼,条理清楚并且语法较简单,便于同学理解,并且将上课所用的PPT演示文稿的要点详尽地归纳出来,这让我们在老师讲授知识的时候,免去了抄笔记则来不及听课、听课则来不及抄笔记的苦恼。同时,为了适应基础医学专业对基础学科的要求,病理生理教研室为我们选订了人民卫生出版社供八年制及七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用的《医学病理生理学》,这本书专业性科学性强,同时还向我们推荐一些原版英文文献目录。这样不但提高了我们英文实际应用能力,而且有时也会从与中文教材不同的角度来认识老师的课堂内容,对提高专业知识也极有好处。课前课后的准备

由于老师在教学中所用的PPT绝大部分是英文版书,我们学生在理解上总有一些困难,因此,老师在PPT中会将某些较难理解的专业词汇用中文标注或解释。在上新内容前,老师会先把上节课的重点内容用PPT演示文稿归纳出来,带着学生共同回忆一遍,且在每次课快结束的时候,也会留出一些时间预先把下节课要讲的主要内容提示一下,而且还将需要我们预习或复习的其他学科的知识点提前告诉我们,以便我们有针对性、有效率地进行课后的复习和课前的预习。此外,也会将某些难点、重点整理成文档或PPT发到学生邮箱。这些教学方法在我们学生中产生了很好的反响。学习方法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机制和规律的学科,老师始终强调学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病理生理学知识。若在此基础上还能运用谐音、联想等方法来进行记忆,无疑会对病理生理学学习起到一定的帮助[2]。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常将各种看似复杂的内容联系起来,让我们在笑声中记住了重点及难点。比如在钾代谢紊乱一节中,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对神经布∪獾挠跋焓遣±砩理学习当中比较难的一个部分。一方面是它们和神经布∪狻⑿募〉缟理知识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则是在解释各个变化时,并非都是用一个机制来解释。如何记忆这些内容呢?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背道而驰”来概括钾代谢紊乱对神经布∪獾挠跋臁@如,低钾血症时,神经布∪馐浅极化阻滞。超极化阻滞中的“超”即有“高于”的含义,低钾血症的“低”和超极化阻滞中的“超”,从方向来说二者不就是“背道而驰”吗?同理,高钾血症时神经布∪庥跋斓幕制是去(除)极化阻滞,而“去(除)”则含有“减去、减少”的意思,那么“高”和“去(除)”不也是“背道而驰”吗?[2]。因此,借助于各种巧妙方法使我们对相关知识的记忆即快又牢。教学模式

相对于实用性较强的临床专业学科来说,基础学科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比较枯燥。为了让我们感觉到病理生理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同时也为了提高我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老师引入了问题解决型学习(Problem睟ased Learning,PBL)模式[3]。在相关章节的学习中,老师会以临床病案为引导,启发我们学习、讨论病案中涉及的病理生理学相关知识[4]。比如在学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这一章节时,老师给我们举了一例因宫内死胎导致产妇大出血、DIC的病案。在课堂上,通过对病案的学习讨论,提高了大家的学习兴趣,起到了很好的课堂互动作用。此外,通过课后查阅相关文献、与同学一起讨论思考病案,加深了我们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PBL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我们将病理生理学知识与临床知识融会贯通,使我们认识到了病理生理学在以后的临床医学课程学习中的重要性,而且培养了我们的自学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双语教学的建议及思考

随着我国的不断开放,国际间交流愈加频繁和习以为常,通过双语教学,不仅能提高我们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医学英语功底,同时对于以后查阅文献也有很大的帮助,因为目前主要的、高层次的医学文献基本都是英文文献,没有扎实的医学英语基础显然是不可想象的。但是,英语毕竟不是我们的母语,在英文的基础上还要同时学习一些有时用中文讲课都比较费解的专业知识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挑战,再加上目前的教学条件下,除少数在国外有较长留学经历的老师外,大多数老师的英文水平只能算差强人意,如果用纯英语的讲课方式,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在课堂上出现听不懂、走神等反应,这样不仅直接影响了课堂效果效果,而且也会让这部分同学对这门课程失去了学习信心和热情。因此,我们认为,双语教学并不应该有一个规范的要求和形式,而应该照顾多数学生,根据师、生双方以及教学内容的情况,灵活地选择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双语教学,比如对于简单容易理解的内容,可以采用纯英语教学的方式;而对于偏难的知识点,可以采用中文讲解,以降低难度。当然,学生参差不齐的英语能力也影响了双语教学效果,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受经济和环境所限,他们的中、小学英文培训条件远不能与城市中的好学校相比,因此,在面对双语教学方式时,他们感觉到非常吃力。通过收集同学对双语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我们认为自由选课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对于英语基础扎实、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选择以双语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的课程;而对于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若让其选择双语学习,其结果可能是英语、专业知识一样都没学好。我们认为,对于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的这部分同学倒不如让他们选择以中文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毕竟对于中国医学生而言,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比英语显得更为重要。

双语教学的引入标志着我国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改革的启动。双语教学模式不仅使我们学生掌握了相关课程知识,而且也扩大了我们的专业英语词汇量并提高了我们的专业英文阅读能力。此外,也为我们今后了解国内外最新学术动态、从事科学研究打好了基础,对我们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双语教学模式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和改进。

【参考文献】李湘鸣,朱网娣,陈秀云.女医学大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态度[J].扬州大学学报, 2003, S1: 66-68.黄英,王树人,植茂辉.病理生理学中的巧妙记忆[J].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2001, 18: 97.方定志,张祖辉,周同甫.教师对以病例为引导教学的评价[J].西北医学教育, 2000, 8(1): 25-26.王树人.病理生理课程改革的初步体会[J].华西医学教育, 1998, 3: 25-26.

第四篇:病理生理学习题——缺氧课件

缺氧

单5选1(题下选项可能多个正确,只能选择其中最佳的一项)1.[1分]关于缺氧的描述,下项最为贴切的是 A:血液氧饱和度降低 B:吸入气体氧分压降低

C:组织供氧不足或不能充分利用氧 D:血液氧含量过低 E:血液氧容量降低 标准答案:C

2.[1分]低张性缺氧主要血气特点是 A:血液氧分压低于正常 B:血液氧含量低于正常 C:血液氧容量低于正常 D:动脉血氧含量低于正常 E:动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 标准答案:E

3.[1分]等张性缺氧时 A:血氧容量降低

B: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C:血氧饱和度降低 D:组织细胞利用氧障碍 E:血氧含量正常 标准答案:A

4.[1分]低氧血症是指 A:血液氧分压低于正常 B:动脉血氧含量低于正常 C:血液氧含量低于正常 D:动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 E:血液氧容量低于正常 标准答案:B

5.[1分]动脉血氧分压是指

A:100ml血液中实际含有O2的毫升数 B:溶解在动脉血液中氧分子所产生的张力 C:血红蛋白和氧结合力的大小

D: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为50%时的氧分压 E:血液中血红蛋白的氧饱和度 标准答案:B

6.[1分]血氧饱和度一般是指

A:血液中溶解的O2量和总O2量的比值

B:Hb结合的O2量和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的比值 C:HbO2和未结合O2的Hb的比值 D:HbO2和Hb总量的比值

E:未结合O2的Hb量和Hb总量的比值 标准答案:B

7.[1分]决定血氧饱和度最主要的因素是 A:血液pH值 B:血液温度 C:血氧分压 D:血液CO2分压

E:红细胞内2,3-DPG的含量 标准答案:C

8.[1分]缺氧时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右移的最主要原因是 A:红细胞内2,3-DPG浓度升高 B:血液H+浓度升高 C:血液CO2分压升高 D:血液温度升高 E:以上都不是 标准答案:A

9.[1分]有关血氧指标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不确切的? A:血氧容量决定于血液中Hb的浓度及Hb和O2的结合力 B:血氧饱和度的高低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的量无关 C:动脉血氧分压取决于吸入气中氧分压的高低

D:血氧含量是指100ml血液中实际含有O2的毫升数

E:动-静脉血氧含量差正常与否主要取决于动脉血氧含量及组织利用氧的能力 标准答案:C

10.[1分]P50 是指

A:氧含量50%时氧分压值 B:氧容量50%时氧分压值 C:氧饱和度50%时氧分压值 D:溶解氧量50%时氧分压值

E:动静脉血氧含量差的50%时氧分压 标准答案:C

11.[1分]缺氧性细胞膜电位改变主要是由于 A:脱氧酶活性下降导致线粒体呼吸功能降低 B:溶酶体肿胀、破裂 C:细胞内ATP含量降低

D: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增高,钠、钙内流,钾外流 E:胞浆内缺氧诱导因子活性增高 标准答案:D

12.[1分]低张性缺氧引起组织缺氧其动脉血氧分压须低于 A:12.0 kPa(90mmHg)B:10.7 kPa(80mmHg)C:9.3 kPa(70mmHg)D:8.0 kPa(60mmHg)E:6.7 kPa(50mmHg)标准答案:D

13.[1分]下列关于低张性缺氧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血氧容量正常

B:动脉血氧分压和氧含量降低 C: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大于正常 D:静脉血分流入动脉是病因之一 E:可出现呼吸性碱中毒 标准答案:C

14.[1分]氧疗对下述哪类病人效果最好? A:室间隔缺损伴有肺动脉狭窄 B:外呼吸功能障碍 C:一氧化碳中毒 D:心力衰竭 E:氰化物中毒 标准答案:B

15.[1分]大叶性肺炎患者引起低张性缺氧时血氧改变是 A:血氧容量下降 B:动脉血氧分压下降 C: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 D:静脉血氧含量升高 E:动静脉氧差增大 标准答案:B

16.[1分]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发生缺氧的始动因素是 A:吸入气的氧分压过低 B:肺泡气的氧分压降低 C: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D: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 E:动脉血氧容量降低 标准答案:B

17.[1分]血液性缺氧的血氧指标变化是 A:动脉血氧分压下降 B:动脉血氧含量正常 C: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 D:血氧容量降低

E:动静脉氧含量差增加 标准答案:D

18.[1分]关于一氧化碳中毒的叙述,下列哪一项不适宜? A:CO和Hb结合生成的碳氧血红蛋白无携氧能力

B:CO抑制RBC内糖酵解,使2,3-DPG减少,氧离曲线左移

C:吸入气中CO浓度为0.1%时,可致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脏难以恢复的损伤 D:呼吸加深变快,肺通气量增加 E: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 标准答案:D

19.[1分]一氧化碳中毒造成缺氧的主要原因 A:O2与脱氧(还原)Hb结合速率变慢 B:HbO2解离速度减慢 C:HbCO无携O2能力

D:CO使RBC内2,3-DPG减少 E:以上都不是 标准答案:C

20.[1分]引起肠源性发绀的原因是 A:一氧化碳中毒 B:亚硝酸盐中毒 C:氰化物中毒

D:肠系膜血管痉挛 E:肠道淤血水肿 标准答案:B

21.[1分]某患者血氧检查为:血氧容量12ml%,动脉血氧含量11.4ml%,氧分压13.3 kPa(100mmHg),动-静脉氧差3.5ml%,患下列哪一种疾病的可能性最大? A:慢性支气管炎 B:慢性贫血 C:矽肺

D:严重维生素B2缺乏 E: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标准答案:B

22.[1分]循环性缺氧时血氧指标最特征性的变化是 A:动脉血氧分压正常 B:血氧容量正常 C:动脉血氧含量正常 D: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 E: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增大 标准答案:E

23.[1分]最能反映组织性缺氧的指标是 A:血氧容量降低 B: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C:动脉血氧含量降低 D:血氧饱和度增加

E:动静脉血氧含量差降低 标准答案:E

24.[1分]氰化物抑制生物氧化使组织利用氧能力减弱的机制是 A:与氧化细胞色素氧化酶结合 B:与还原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结合 C:增高线粒体内膜对H+的通透性 D:抑制ATP合成酶的活性 E:造成氧化磷酸化脱耦联 标准答案:A

25.[1分]下列哪一种疾病发生的缺氧,其动脉血氧含量可明显下降? A:脑血栓形成 B:冠状动脉痉挛 C:肾小动脉硬化 D:肺栓塞

E:食管静脉曲张 标准答案:D

26.[1分]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大于正常见于 A:低输出量性心力衰竭 B: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C:一氧化碳中毒 D:氰化物中毒 E:亚硝酸盐中毒 标准答案:A

27.[1分]下列哪一种物质导致的缺氧不属于组织性缺氧? A:H2S B:NH4CN C:NaCl D:As2O3 E:P 标准答案:C

28.[1分]血氧容量正常,动脉血氧分压和氧含量正常,静脉血氧分压与氧含量高于正常见于 A:心力衰竭 B:呼吸衰竭 C:失血性休克 D:氰化钠中毒 E:慢性贫血 标准答案:D

29.[1分]支气管哮喘引起的缺氧中下列哪一项血氧指标的变化不存在? A: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B:动脉血氧含量降低 C: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 D:动静脉氧差正常或下降 E:静脉血氧分压降低 标准答案:C

30.[1分]造成组织缺氧的主要机制是 A: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B:血氧含量降低 C:血液氧饱和度降低

D:单位时间内流过毛细血管血量减少 E:细胞组织与血液之间氧分压梯度变小 标准答案:E

31.[1分]常用下列哪项指标反映内呼吸情况? A:动脉血氧分压 B:P50 C:静脉血氧分压 D:动脉血氧饱和度 E:动脉血氧含量 标准答案:C

32.[1分]低张性缺氧导致细胞缺氧的机制是 A:静脉氧分压降低

B:静脉血液氧饱和度降低 C:毛细血管平均氧分压降低 D:毛细血管血量减少 E:血氧容量降低 标准答案:C

33.[1分]血液性缺氧导致细胞缺氧的机制是 A:动脉氧分压降低

B:单位时间内毛细血管血量减少 C:血氧容量降低

D:静脉血氧含量增高 E:细胞内呼吸障碍 标准答案:C

34.[1分]循环性缺氧导致细胞缺氧的机制是 A:动脉氧分压降低

B:单位时间内毛细血管血量减少 C:血氧容量降低 D:血液氧饱和度降低 E:P50 降低 标准答案:B 35.[1分]组织性缺氧导致细胞缺氧的机制是 A: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B:血液氧饱和度降低 C:组织利用氧障碍 D:毛细血管血液量减少 E:血液氧容量降低 标准答案:C

36.[1分]急性缺氧引起下列哪一类变化?

A:肺小动脉收缩,肺血流阻力增大,肺动脉压升高

B:刺激化学感受器,反射性通过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脑血管收缩,出现精神症状 C:心肌活动加强,代谢旺盛,腺苷产生增多,使冠状动脉收缩 D:交感神经兴奋,小动脉收缩,心输出量减少

E:使血浆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使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明显增加 标准答案:A

37.[1分]氧中毒发生主要取决于 A:氧的湿化程度 B:氧分压 C:氧流量 D:给氧时间 E:给氧方式 标准答案:B

38.[1分]急性低张性缺氧时机体最重要的代偿反应是 A:心率加快

B:心肌收缩性增强 C:肺通气量增加 D:脑血流量增加

E:腹腔内脏血流量减少 标准答案:C

39.[1分]低张性缺氧引起肺通气量增加的主要机制是 A: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 B:刺激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C:直接刺激呼吸中枢 D:刺激肺牵张感受器 E:以上都不是 标准答案:B

40.[1分]肺通气量增加是下述哪种缺氧最重要的代偿反应? A:血液性缺氧 B:组织性缺氧

C:单纯性循环性缺氧 D:急性低张性缺氧

E:长期、慢性低张性缺氧 标准答案:D

41.[1分]急性缺氧引起下列的血管效应是 A:冠脉收缩、脑血管收缩、肺血管扩张 B:冠脉扩张、脑血管收缩、肺血管扩张 C:冠脉扩张、脑血管扩张、肺血管扩张 D:冠脉扩张、脑血管扩张、肺血管收缩 E:冠脉收缩、脑血管扩张、肺血管收缩 标准答案:D

42.[1分]急性缺氧时血管收缩和血流量减少最明显的器官为 A:肝脏 B:肾脏 C:肺 D:胃肠道 E:胰腺

标准答案:B

43.[1分]心肌缺氧的主要代偿方式是 A:提高摄氧率 B:降低耗氧量 C:释放储备氧

D: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 E:增加血流携氧能力 标准答案:D

44.[1分]心肌缺氧引起冠状血管扩张的最重要的局部代谢物质是 A:腺苷

B:前列环素 C:K+ D:CO2 E:H+

标准答案:A

45.[1分]最易引起肺动脉高压的病因是 A:CO中毒

B:亚硝酸盐中毒 C:慢性贫血 D:高热

E:慢性阻塞性肺病 标准答案:E

46.[1分]急性缺氧导致肺动脉压力升高的主要机制是 A:右心输出量增加 B:肺小动脉收缩 C:左心功能不全 D:肺小静脉淤血 E:肺血流量增加 标准答案:B

47.[1分]慢性缺氧使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明显增加的主要机制是 A:刺激肝脏使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生成增加 B:增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骨髓的生理效应 C:抑制脾和肝对红细胞的破坏

D:刺激肾脏近球细胞促进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形成与释放 E:交感神经兴奋、肝脾储血库收缩 标准答案:D

48.[1分]以下哪一种原因引起的缺氧往往无发绀? A:呼吸功能不全 B:组织用氧障碍 C:心力衰竭 D:静脉血掺杂 E:窒息

标准答案:B

49.[1分]关于发绀的描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缺氧不一定有发绀

B: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超过5g/dl便可发生发绀

C:动脉血氧分压低于6.7kPa(50mmHg)、血氧饱和度低于80%时易出现发绀 D:严重贫血引起的缺氧,其发绀一般较明显

E:发绀是否明确,还和皮肤、粘膜血管中的血量有关 标准答案:D

50.[1分]以下哪一种病因导致缺氧时,红细胞内2,3-DPG不增加? A:阻塞性肺气肿 B:肺水肿

C:严重维生素B2缺乏 D:肺纤维化 E:心力衰竭 标准答案:C

51.[1分]严重缺氧致细胞损伤时,细胞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变化为 A:细胞内Na+增多 B:细胞外K+ 减少 C:细胞内Ca2+减少 D:细胞外H+减少 E:细胞内H+减少 标准答案:A

52.[1分]循环性缺氧患者进行氧疗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PAO2 B:提高PaO2 C:提高SaO2 D:增加血浆中溶解的氧 E:促使CO2的排出 标准答案:D

串5选1(每组>2题共用题干,每题仅一个最佳答案)男性,14岁,被人发现在浴室昏迷(使用燃气热水器),该患者血液的碳氧血红蛋白为60%.诊断为CO中毒。

53.[1.5分]CO中毒通常引起哪种类型的缺氧 A:组织性缺氧 B:循环性缺氧 C:血液性缺氧 D:乏氧性缺氧 E:失氧性缺氧 标准答案:C

54.[1.5分]该患者的皮肤黏膜颜色应为 A:青紫色 B:樱桃红色 C:咖啡色 D:玫瑰红色 E:苍白色 标准答案:B

55.[1.5分]关于该患者血气指标改变正确的是 A:动脉血氧分压下降 B:动脉血氧含量降低 C:血氧饱和度增加 D:动静脉氧差增加 E:动脉血CO2分压增高 标准答案:B

56.[1.5分]CO中毒引起该患者缺氧昏迷其机制包括 A:形成碳氧血红蛋白,失去携带氧的能力 B:2,3-DPG生成减少,氧解离曲线左移

C:CO与血红蛋白分子中某个血红素结合后,将增加其余3个血红素对氧的亲和力 D:急性CO中毒使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增强 E:A+B+C 标准答案:E

57.[1.5分]吸氧是治疗缺氧的基本方法,但根据缺氧类型不同,氧疗的效果有很大差异,请问常规吸氧对下列哪种患者效果最明显? A: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B:右向左分流的先心病患者 C:亚硝酸盐中毒患者 D:氰化物中毒患者 E: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标准答案:A

患者男性,33岁,因进洞穴探险后感到头晕、头痛、心慌、胸闷半小时而入院。入院查体:T36℃ R26次/分P112次/分 BP90/50mmHg 神志淡漠,口唇紫绀,肺部听诊未闻及啰音。心率112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血气检查示:动脉血氧分压、氧饱和度、血氧含量下降而血氧容量正常。

58.[1.5分]根据上述血气检查结果,该患者发生的缺氧类型为 A:血液性缺氧

B:低张性缺氧

C:循环性缺氧

D:组织性缺氧 E:等张性缺氧 标准答案:B

59.[1.5分]该患者皮肤粘膜出现紫绀是由于 A:脱氧血红蛋白增多 B:氧合血红蛋白增多

C:碳氧血红蛋白增多

D:高铁血红蛋白增多 E:血红蛋白减少 标准答案:A

60.[1.5分]患者出现缺氧的原因是 A:外呼吸功能障碍 B:吸入气氧分压低下

C:静脉血流入动脉血

D:CO中毒

E: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标准答案:B

组5选1(每组试题与5个共用备选项配对,可重复选用,但每题仅一个正确)61.[1分]硫化氢中毒时 A:动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 B:静脉血氧分压高于正常 C: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大于正常 D:血氧容量降低

E:动脉血氧饱和度高于正常 标准答案:B

62.[1分]矽肺时

A:动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 B:静脉血氧分压高于正常 C: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大于正常 D:血氧容量降低 E:动脉血氧饱和度高于正常 标准答案:A

63.[1分]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瓣狭窄时 A:动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 B:静脉血氧分压高于正常 C: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大于正常 D:血氧容量降低

E:动脉血氧饱和度高于正常 标准答案:A

64.[1分]乘飞机升入大气压为21.3 kPa(160mmHg)的高空,吸入相同压力的纯氧时 A:肺泡气氧分压降低 B:肺泡动脉氧差增多 C:动静脉氧含量差不多 D:动脉血氧容量降低 E:静脉血氧含量升高 标准答案:A

65.[1分]严重左心衰竭患者吸入25%氧时 A:肺泡气氧分压降低 B:肺泡动脉氧差增多 C:动静脉氧含量差不多 D:动脉血氧容量降低 E:静脉血氧含量升高 标准答案:B

66.[1分]慢性缺铁性贫血患者(血红蛋白60g/L)间断吸入202.6kPa(2个大气压)的高压时 A:肺泡气氧分压降低 B:肺泡动脉氧差增多 C:动静脉氧含量差不多 D:动脉血氧容量降低 E:静脉血氧含量升高 标准答案:D

67.[1分]CO中毒时皮肤颜色为 A:发绀 B:苍白 C:樱桃红色 D:玫瑰红色 E:咖啡色 标准答案:C

68.[1分]严重贫血皮肤颜色为 A:发绀 B:苍白 C:樱桃红色 D:玫瑰红色 E:咖啡色 标准答案:B

69.[1分]亚硝酸钠中毒时皮肤颜色为 A:发绀 B:苍白 C:樱桃红色 D:玫瑰红色 E:咖啡色 标准答案:E

5选多(每题可有一项或多项正确,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70.[2分]吸入气氧分压大小取决于 A:吸入气氧浓度(FiO2)B:吸入气压力(PB)C:血氧饱和度(SaO2)D:水蒸气压力

E:PACO2(肺泡气二氧化碳分压)标准答案:ABD

71.[2分]决定组织供氧量的因素为 A:动脉血氧分压 B:动脉血氧含量 C:血氧容量 D:组织血流量

E:Pa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标准答案:ABCD

72.[2分]计算组织耗氧量的指标有 A:动脉血氧分压 B:动脉血氧饱和度 C:动静脉血氧含量差 D:组织血流量 E:血氧容量 标准答案:CD

73.[2分]严重慢性贫血患者在支气管哮喘发作时的血氧指标检查结果可有 A:动脉血氧分压下降 B:血氧容量降低

C:静脉血氧分压下降 D: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减小 E:吸入气体氧分在降低 标准答案:ABCD 74.[2分]大失血引起休克持续较久,并发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时,可有哪些类型缺氧? A:呼吸性缺氧 B:血液性缺氧 C:循环性缺氧 D:组织性缺氧 E:肠源性发绀 标准答案:ABC

75.[2分]低张性缺氧引起肺通气量显著增加的代偿意义在于 A:提高肺泡气氧分压有利于氧弥散入血 B:增加肺血流量有利于氧的摄取 C:增加心输出量有利于氧的运送 D:使氧离曲线右移有利于血液释放氧 E:呼吸肌耗氧量增加 标准答案:ABC

76.[2分]急性轻、中度缺氧使心率增快的机制有 A: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受刺激 B:肺牵张反射增强 C:交感神经兴奋

D:呼吸运动过深的反射刺激 E: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受刺激 标准答案:BC

77.[2分]缺氧初期心输出量增加的机制是 A:心率加快

B:心肌收缩力增强 C:静脉回流增加 D:呼吸运动增强 E:心肌耗氧量增加 标准答案:ABCD

78.[2分]急性缺氧时机体的主要代偿反应是 A:肺通气量增加 B:心脏活动增强 C:氧离曲线右移 D:血液携氧增加 E:组织用氧加强 标准答案:AB

79.[2分]急性低张性缺氧引起的代偿性心血管反应表现在 A:心输出量增加 B:血流分布改变 C:肺血管收缩 D:毛细血管增生 E:骨髓造血增强 标准答案:ABC

80.[2分]严重持续缺氧时心脏的变化有 A:心动过速

B: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C:心肌收缩性减弱 D:心输出量减少 E:期前收缩 标准答案:CDE

81.[2分]缺氧时肺组织内增加释放的缩血管物质有 A:白三烯(LTs)B:内皮素(ET)C:血栓素A2(TXA2)D:前列环素(PGI2)E:一氧化氮(NO)标准答案:ABC

82.[2分]缺氧时,肺组织内增加释放的舒血管物质有 A:内皮素(ET)B:前列环素(PGI2)C:前列腺素F2α(PGF2α)D:血栓素A2(TXA2)E:一氧化氮(NO)标准答案:BE

83.[2分]缺氧时血液系统的代偿反应有 A:红蛋白结合氧亲和力增加 B:红细胞内2,3-DPG减少 C:骨髓造血功能增强 D:氧离曲线右移

E: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 标准答案:CDE

84.[2分]下列哪些病因引起的缺氧使红细胞中2,3-DPG增加? A:氰化物中毒

B:热射病引起机体过热 C: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 D:心肌梗死伴发休克 E:硫化物中毒 标准答案:CD

85.[2分]低张性缺氧时红细胞内2,3-DPG增多的机制是 A:脱氧血红蛋白增加

B:氧合血红蛋白构型异常 C:红细胞内pH升高 D:2,3-DPG透出红细胞减少 E:内皮素(ET)增多 标准答案:AC

86.[2分]严重缺氧出现心功能障碍的机制是 A:心肌能量产生障碍 B:代谢性酸中毒

C:心肌细胞内外K+、、Na+分布异常 D:直接对中枢的抑制作用 E:细胞内Ca2+外流增加 标准答案:ABCD

87.[2分]慢性缺氧时组织细胞具有代偿意义的变化有 A:毛细血管密度增加 B:线粒体数目增加 C:肌红蛋白量增加 D:溶酶体膜通透性增高

E:细胞钠、钙内流、钾外流 标准答案:ABC

88.[2分]缺氧时代谢变化有 A:有氧氧化减弱 B:糖酶解增强 C:代谢性碱中毒

D:细胞内Na+增加、K+减少 E:机体耗氧率增多 标准答案:ABD

89.[2分]严重低张性缺氧引起的细胞损伤主要包括 A:细胞内缺K+而Na+浓度增高 B:线粒体的脱氢酶活性升高

C:磷脂酶活性升高使溶酶体膜被分解 D:细胞自溶、坏死 E:胞浆游离Ca2+下降 标准答案:ACD

90.[2分]中枢神经系统对缺氧十分敏感的原因有

A:仅占体重2.2%的脑组织耗氧量为全身总耗氧量的23% B:觉醒和睡眠状态都持续耗氧

C:脑组织所需能量的85%~95%来自葡萄糖的糖酵解

D:脑内氧储备少,脑血流中断10~15s,储备的氧即耗尽 E:脑血流量约占心输出量30% 标准答案:ABD

91.[2分]缺氧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机制包括 A:神经介质合成减少 B:细胞内游离Ca2+减少 C:ATP生成不足 D:溶酶体酶释放

E:神经细胞膜电位升高 标准答案:ACD

92.[2分]有关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的描述哪些是正确的? A:心肺疾病可引起缺氧耐受性降低

B: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耐受性降低 C:机体代谢率增高,耐受性降低 D:适应性锻炼可提高耐受性

E:某些呼吸酶活性降低可提高机体对缺氧耐受性 标准答案:ABCD

93.[2分]氧中毒主要损伤 A:中枢神经系统 B:血液系统 C:呼吸系统 D:消化系统 E:泌尿系统 标准答案:AC

94.[2分]急性缺氧时机体产生的代偿反应有 A:呼吸加快加深

B:组织利用氧能力增强 C:心输出量增多 D:氧饱和度正常 E:血液重分布 标准答案:ACE

95.[2分]贫血患者引起组织缺氧机制是 A:毛细血管床中平均氧分压降低 B:血氧含量减少 C:血氧容量降低 D:组织血流量减少 E:PaO2正常 标准答案:ABC

96.[2分]CO中毒和亚硝酸盐中毒产生缺氧的相同之处有 A:典型发绀

B:氧合血红蛋白减少 C:呼吸兴奋剂疗效佳 D:氧离曲线左移 E: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标准答案:BE 97.[2分]某患者血氧指标检查为:PaO2 12.6kPa(95mmHg),PVO2 6.3kPa(55mmHg),血氧容量10.8ml%,动脉血氧饱和度95%,动静脉氧含量差2.8ml%,此患者可有哪些类型缺氧? A:低张性缺氧 B:血液性缺氧 C:循环性缺氧 D:组织性缺氧 E:淤血性缺氧 标准答案:BD

98.[2分]左心衰竭伴咳泡沫样痰,存在的缺氧类型有 A:低张性缺氧 B:等张性缺氧 C:循环性缺氧 D:组织性缺氧 E:氰化物中毒 标准答案:AC

第五篇:病理生理学病例讨论教学法探讨

病理生理学病例讨论教学法探讨

病理生理学作为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在医学教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但由于它的理论性强,学科知识的广度、深度和跨度大,往往使学生在学习时比较] 从而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必须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运用病例讨论的教学方法不但能将教学内容和实际病例相结合,完成桥梁的作用,而且能将抽象的理论感性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一、病例分析可以巩固与提高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多年来,我国的基础医学教学以填鸭式为主,讲授的内容主要以教材为主,脱离临床实际。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脱离实际。而病例讨论课把向学生传授医学知识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作为教学的重点,因而收到较好的效果。

根据病理生理学理论课教学内容和进展,依据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选出适合医学本科的最佳病例。通过对病例的分析讨论,让学生掌握所学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例如,在学习了“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紊乱”理论课后,选择1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例,并提出问题:病人有无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紊乱?属何种类型?为什么?应如何治疗?在治疗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学生围绕议题自由发表见解。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糖尿病时由于胰岛素不足,葡萄糖利用减少,脂肪分解加速,导致酮症酸中毒。糖尿病还可引起渗透性利尿,患者可出现高渗性脱水。代谢性酸中毒时,细胞H+进入细胞内与K+交换,使血钾升高。通过这样的发言讨论,加深了学生对疾病的了解,达到对本章内容的全面系统的掌握,使知识活学活用。帮助学生复习已学的理论知识,弥补学生的临床与理论的脱节问题,同时将理论教学中相对独立且分散的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条清晰思路,起到对知识的系统复习、综合应用、巩固提高的良好效果。

二、病例分析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迅速掌握重点内容

很多学生在刚刚接触《病理生理学》的时候,很茫然,不知道自己当前所学的知识在以后工作中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无目的的学习,只能是死记硬背,很难做到学以致用。病例讨论的引入,使学生运用病理生理学知识去解决临床问题,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都会大幅度提高。例如讲到《休克》这一章时,引入临床休克病例,引导学生用所学的休克三期的微循环特点去判断病人处于哪一期,并给出治疗原则。在讨论过程中,临床上常用的诊断和治疗原则都会体现,如诊断休克不能以血压的下降作为标准,因为在血压下降之前病人已经进入休克早期;休克的最佳治疗时期是休克代偿期;治疗休克一般要先纠正酸中毒再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而这些原则的依据就是休克三期的微循环变化特点。学生通过病例明确了为什么要学习微循环变化特点,又联系生理、病理、药理的知识,还突出了这一章节的重点内容,可谓一举三得。

三、病例分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抽象内容感性化

病理生理学不像病理学既有大体标本又有组织切片,看得见、摸得着,具体形象,易懂易学。传统的理论灌输式教学,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消化吸收十分困难。病例是活生生的东西,会在人的脑子里形成了一个具体的印象。临床病例的提出,使学生感兴趣的同时,又觉得有难度,所以会积极思考讨论,寻求答案。一旦答案公布,思路正确的同学内心充满了成就感;分析错了的同学,找出自己的不足和思维的局限性,提高了学习效果。从而使学生把学习知识当作是自己的精神需要而不是负担。这种模式以临床病例为主线,学生掌握了学习主动权,从原来的只听、只看,变成了去寻、去找,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通过病例将抽象的理论感性化,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把病理生理学的理论知识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联系起来,使死板的理论与活生生的病人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易于接受。在解决病例问题过程中,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教师的指导深入浅出,会使学生的认识一步步深化,从而锻炼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横纵联系,培养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病例分析引用的是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典型临床病例,所以是对授课内容的复习;同时又要求学生根据病人产生的症状、体征进行分析、判断,所以要求学生要横向和纵向联系自己所学知识,又是一个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过程。例如某男,31岁,烟酒史十余年,三年前出现餐后胃痛、返酸、嗳气,应用碱性药物可缓解。近半年内反复发作,病情逐渐加重,于住院前三天因饱食突然出现呕血及便血,继而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口渴,血压下降,脉搏120次/分,呼吸25次/分,住院前一天出现意识模糊、烦躁,尿量90ml/天,Hb80mg%,血清钾7.0mEq/L,血pH值7.23,PaCO2↓,AB↓,SB↓,CO2CP20mEq/L,尿呈酸性。在当地未经任何治疗,转入我院。请问:本病例的原发病是什么?又继发哪些病理过程?原发病与继发病理过程是什么关系?目前应该怎样治疗?本病例除了对休克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等知识的复习外,还有一个目的是要学生学会横向联系,理解各病理过程的相互关系及发病机制:溃疡合并出血→失血性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代谢性酸中毒、高钾血症。通过讨论,使学生在纵向上掌握了基本病理过程的基本理论,并且从横向了解相关的病理过程的联系,能够做到把整本教材的内容贯穿起来。

五、病例讨论有利于早期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病理生理学一般设置在学生从对正常人体的认识转向对患病机体的认识阶段,在这样一个时期引入病例讨论,在教师积极有效的启发下,激发学生用基础理论知识进行逻辑推理判断,逐步建立临床思维的意识和能力,意义深远。一方面,引入的病例医学术语使用恰当,表述完整,使学生较早接触规范的临床工作,为内外妇儿的学习开了一个好头;另外,在课堂引入病例讨论,使学生熟悉这种学习形式,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大有帮助。

讨论课教学既要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要能培养学生分析病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正确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虽然讨论课是以学生活动为主,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忽视。精心组织是讨论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组织工作做得好,学生讨论活动组织得好,会极大地调动学生讨论问题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会积极思考,主动发言,相互争论,从中受益匪浅。教师也从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分析中反馈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和改进教学的信息,从而改进教学。

总之,在病理生理学授课过程中引入病例讨论,适应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形势,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对于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提高了对教师临床知识的要求。

下载关于国际班病理生理学双语教学体会及展望(共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国际班病理生理学双语教学体会及展望(共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病理生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华篇)(共5则范文)

    脑死亡的概念及其诊断标准 全脑功能(包括大脑、间脑和脑干) 不可逆的永久性丧失以及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 能永久性停止。 1. 不可逆性昏迷和大脑无反应性 2. 脑神经反射消......

    病理生理学PBL教学案例一分析

    病理生理学PBL教学案例一分析 案例中的张某,感到疲惫无力。第一次是在得了急性肠胃炎后,由于肠胃炎引起的较频繁呕吐腹泻,进食少,使得张某血钾大量丢失,而同时又无法得到很好的补......

    国际商法(双语教学)参考文献

    国际商法(双语教学)参考文献 山东大学法学院姜作利 1. Alan Redfern and Martin Hunter: Law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Sweet & Maxwell New Y......

    幼儿园双语教学的体会

    幼儿园双语教学的体会 儿童语言发展各方面研究表明,~岁是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幼儿从出生起便开始主动积极地学习语言,并且可以同时接受几种语言信号。结合在幼儿园进行的双语......

    幼儿园双语教学的体会

    幼儿园双语教学的体会 幼儿园双语教学的体会2007-02-16 10::15幼儿园双语教学的体会 儿童语言发展各方面研究表明,~岁是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幼儿从出生起便开始主动积极地学......

    以病例为基础的病理生理学课堂讨论教学

    以病例为基础的病理生理学课堂讨论教学 黄英, 王树人 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成都610041 摘要: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BL)是指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

    双语教学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

    双语教学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 【摘 要】 本文对我国成果较突出的双语教学模式浸润式和递进式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和国外先进国家的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关键词】 双语 教学模式......

    生理学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应用体会

    关键词:生理学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机体正常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是理论性和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由于难以象形态学科那样进行直观教学,因此在教学中就更需要讲究教学方法,就要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