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病例为基础的病理生理学课堂讨论教学

时间:2019-05-12 22:10: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病例为基础的病理生理学课堂讨论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病例为基础的病理生理学课堂讨论教学》。

第一篇:以病例为基础的病理生理学课堂讨论教学

以病例为基础的病理生理学课堂讨论教学

黄英,王树人

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成都610041

摘要: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BL)是指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及自学的教学方式。我们应用PBL原理并结合中国医学教育的特点和我校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了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CBS)。本文就CBS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实施情况谈几点体会和建议。

关键词:教学模式;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CBS);病理生理学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亦称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或问题解决型学习等,是指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及自学的教学方式[1,2]。PBL是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麦克玛斯特大学首创。目前,PBL已成为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医学教学中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

自1997年以来,我校在美国中华医学会(CMB)及教育部的资助下,应用PBL原理并结合中国医学教育的特点和我校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了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 Study,CBS)。CBS是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临床病案为引导,启发学生学习、讨论有关的基础医学科学问题,理解这些问题的实际意义,但并不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临床知识,更不要求学生通过病案讨论解决临床问题[3]。

一、开展以病例为基础的病理生理学课堂讨论教学的基本概况

CBS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之一即是病案的选择。我们针对本课程的重点、难点,由高年资教师负责病案的选择(3个病案均来自本校附属医院的实际病案)、学生手册及教师手册的编写整理工作。为避免涉及过多不相干的内容冲淡我们的讨论主题,我们对某些过于临床的内容进行了适当删减,即讨论内容紧紧围绕病理生理学这门课程的重点即发病机制、机能代谢的变化[4]。参加CBS学习的对象仅限于临床医学专业5年制(3年级学生),每班约30人,由1位教师负责,每班分成5~6个讨论小组。CBS课堂讨论的时间安排在学期末。病案讨论分2次进行,每次2学时。我们的具体方式是:(1)每次病案讨论均提前2星期将病案发放到每位学生手中,学生根据病案中提出的有关问题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及讨论。(2)课堂讨论的具体过程是:教师简单介绍病案小组进行30分钟的讨论每组选派1名中心发言人在全班发言同组或其他小组同学可进行补充或质疑老师进行归纳总结,给出正确答案。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将CBS教学方法引入病理生理学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有利于学生将病理生理学知识与临床知识融会贯通,使学生体会到病理生理学作为一门医学桥梁课程在以后的临床医学课程中的学习乃至以后的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而且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等。尽管CBS教学模式有上述诸多优点,但通过具体的实施,我们也发现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1.学习对象的选择

目前,我们仅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进行了CBS的试点。由于这些学生还没有接触到临床课程,更没有临床实践经验,有些学生面对病案中超出目前所学知识的内容部分,觉得束手无策。加之有些学生的自学及自律能力相对不是很强,要很好地完成病案的预习及讨论任务,势必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因而有部分学生感觉有些吃力,教学效果并不如我们预期所设想的那么理想。笔者认为,CBS这种教学模式可能更加适用于成人医学教育。理由如下:(1)成人医学生大多具有一定的临床实践和经验;(2)他们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较成熟的自律能力;(3)他们经过一定的临床实践后,更能体会到自身医学知识的不足和知识的重要性,因而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笔者认为,如果能在成人教育中实施CBS这种教学模式,效果可能会更好。当然,我们目前所面对的教学对象主要还是以本科生或7年制为主,这些学生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没有临床知识和经验,此外,他们的自学能力、自律能力等各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再加之师资力量也相对不足(一个教师面对30个学生)。鉴于上述原因,我们考虑是否能将病案讨论课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出,让那些学有余力又有一定自学、自律能力且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来选修。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重点培养精英,另一方面也能限制讨论课的人数,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参与讨论,从而保证课堂讨论的效果。

2.教师的引导能力

在病案讨论的过程中,尽管学生是主体,但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显得很重要。如何在有限的课堂讨论时间内完成讨论任务,教师这个主持人角色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重视讨论课,仔细查阅各种相关资料。只有认真备课,教师才能熟悉和掌握病案要求,才能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题、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也就是说教师只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讨论课,充分准备,才有能力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作好引导作用。另外,在CBS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营造一种宽松、开放的氛围,要积极鼓励每一个学生畅所欲言,尤其要鼓励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学生。

3.学生的参与热情在这几年的CBS试点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参与热情差异很大,有约50%的同学热情较高,能够认真准备,其余的则敷衍了事,个别学生甚至不准备。究其原因,最主要的CBS课堂讨论与成绩没有挂钩。部分学生认为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与考试成绩没有直接关系的病案讨论,没有实际意义。尽管现在强调素质教育,但分数仍然是衡量一个学生能力的关键指标,因而学生也比较看中分数,重视考试。若想充分调动学生病案讨论的积极性,我们认为考试仍然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指挥棒。我们可以将病案讨论与学生的平时成绩挂钩,或是将病案讨论的内容或形式引入到考试中。

4.时间安排

目前,我们一般是在学期末集中进行病案讨论。笔者认为,这种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原因在于学期末会有很多的课程考试,学生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与考试无直接关系的病案讨论。如果能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穿插病案讨论,这样效果可能会更理想。

5.与临床相关科室进行联系和协作

病案讨论中涉及到很多临床知识,如果我们让这些没有任何临床知识和实践的3年级学生仅仅面对纸上的病案进行讨论,有点纸上谈兵的感觉。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我们有充足的病源和病种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积极与临床相关科室进行联系和协作,尽可能让学生在病案讨论前能有机会去医院接触一下相类似的病人。如果学生有了一些直观的视觉接触和初步的临床认识和感受,势必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病案讨论热情和讨论效果[4]。

6.学时问题

病理生理学是桥梁学科,是与临床学科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鉴于这门学科的特殊地位,我们认为目前仅有2次、4个学时的讨论时数显得很不够,有点“蜻蜓点水”、“言犹未尽”的感觉。能否适当压缩病理生理学理论课的课时数,让学生能够有一定的学时参与病案讨论,值得一试。

由于我们已习惯了多年的传统教学模式,因而面对与传统教学模式截然不同的CBS教学模式,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我们要在这个适应的过程中,认真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从而进一步完善CBS教学模式。倘若我们在CBS教学实践中能够注意上述问题,并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策,如:选择合适的教学对象、加强教师的引导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合理地安排课堂讨论时间,并与临床相关科室进行紧密联系和协作等,那么将有助于CBS这种教学模式更大地发挥其效应,从而也能进一步促进医学教育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漪.以问题为基础教学过程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生理学教学种中的应用.西北医学教育,1999;17(1):50 2.沈建新,王海燕,王海江.PBL: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国外医学 医学教育分册,2001,22(2):36 3.方定志,张祖辉,周同甫.教师对以病例为引导教学的评价.西北医学教育,2000;8(1):25 4.王树人.病理生理课程改革的初步体会.华西医学教育,1998;3:25

第二篇:病理生理学病例讨论

病理生理学病例讨论

病例讨论

(一)某男性患者,因呕吐、腹泻伴发热 4 天住院,患者自述虽口渴厉害但饮水即吐。检查发现:体温38.2℃,呼吸、脉搏正常,血压 14.7/10.7kPa 110/80mmHg),有烦躁不安,口唇干裂。血清钠150mmol/L,尿钠25mmol/L,尿量约700ml/d。立即给予静脉滴注 5% 葡萄糖溶液(3000ml/d)和抗生素等。2天后,情况不见好转,反而面容憔悴,软弱无力,嗜睡,浅表静脉萎陷,脉搏加快,尿量较前更少,血压9.6/6.7kPa(72/50 mmHg),血清钠122 mmol/L,尿钠8 mmol/L。

试分析:

(1)该病人治疗前发生了哪型脱水? 阐述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2)为什么该病人治疗后不见好转? 说明其理由。应如何补液?

(3)阐述该病人治疗前后临床表现与检查结果变化的发生机制。

病例讨论

(二)某男性患者被诊断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实验室检查:pH 7.23,PaCO2 3.2kPa(24 mmHg),BB 36.1mmol/L,BE–13.9mmol/L,SB 13.6 mmol/L,AB 9.7 mmol/L。

试分析:

①该患者发生了何种酸碱平衡紊乱?处于什么代偿阶段?为什么?

②原发性和继发性变化指标是什么?这些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③他可能有哪些机能代谢的变化?

病例讨论

(三)某患者男性,既往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史,近1个月经常呕吐,钡餐检查发现幽门梗阻。实验室检查:pH 7.52,PaCO26.7kPa(50mmHg),BB 63mmol/L,BE +13mmol/L,SB 36 mmol/L。

试分析:

①该患者发生了何种酸碱平衡紊乱?处于什么代偿阶段?为什么?

②原发性和继发性变化指标是什么?这些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③他可能有哪些机能代谢的变化?

病例讨论

(四)90 mmol/L。

试分析:

①该患者发生了何种酸碱平衡紊乱?为什么?

②原发性和继发性变化指标是什么?这些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病例讨论

(五)慢性肺心病患者,合并呼吸衰竭、肺性脑病,用利尿剂、激素治疗。实验室检查: pH 7.43,PaCO2 61 mmHg,AB 38mmol/L,Na + 142 mmol/L,Cl

(3)患者的胃和肠的溃疡有何不同?为什么?

(4)倘若未及时处理,可能会有什么后果?

病例讨论

(九)患者男性,25 岁,因急性黄疸性肝炎入院。入院前 10 天,患者开始感到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腹胀。5 天后上述症状加重,全身发黄而来我院求治。体检:神志清楚,表情淡漠,巩膜黄染。肝脏重大,质软。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00g/L,白细胞 3.9 × 10 9 /L,血小板 120 × 10 9

/L。入院后虽经积极治疗,但病情日益加重。入院后第 10 天腹部及剑突下皮肤出现瘀斑,尿中有少量红细胞,尿量减少,血小板 50 × 10 9 /L。第 11 天,血小板 39 × 10 9 /L,凝血酶原时间 30 秒(正常对照 15 秒),纤维蛋白原定量 2.4g/L,经输血及激素治疗,并用肝素抗凝。第13 天,血小板 32 × 10 9 /L,凝血酶原时间 31 秒,纤维蛋白原 1g/L,继续在肝素化基础上输血。患者当日便血 600ml 以上,尿量不足 400ml。第 14 天,血小板 28 × 10 9 /L,凝血酶原时间 28 秒,纤维蛋白原含量 0.8g/L,3P 试验(++),尿量不足 100ml,血压下降,出现昏迷而死亡。

试分析:

(1)此患者虽然发生了 DIC,导致此病理过程的原因和机制是什么?

(2)此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为什么进行性减少?凝血酶原时间为什么延长?纤维蛋白定量为什么减少?3P试验为什么阳性?

(3)患者发生出血的原因和机制是什么?

(4)患者少尿甚至无尿的原因是什么?

病例讨论

(十)患儿王××,女性,6岁,因发热、腹泻2天住院。入院时,体温39℃,呼吸深快,38次/分,血压12.0/9.6 kPa,心率98 次/分,烦躁不安,出冷汗,尿少,腹痛,解灰白色胶状粘液样稀便,夹杂少许血丝,一日七、八次。血象检查 WBC 11.8 × 10 9 /L,多核 50%,杆状核 40%,淋巴 10%,大便镜检见多数脓球及 RBC,用丁胺卡那静脉滴注。住院第二天病人体温高达 41.2℃,神志不清,皮肤发绀,呼吸表浅,47 次/分,心率120 次/分,血压 6.7/4.0 kPa,pH 7.32,[HCO3-]18.1mmol/L,PCO2 3.2 kPa;少尿,250 ml/24h。经输液、吸氧、抗酸、间羟胺等治疗,血压未见回升。住院第三天患儿体温 35.5℃,皮肤出现瘀斑,穿刺针孔不断渗血,鼻衄,呕出大量咖啡色液体,出现柏油样稀便,无尿,从导尿管导出血尿 40ml。急查血: WBC 4.8 × 10 9 /L,中性67%,杆状4%,淋巴29% ; RBC 3.0 × 10 12 /L,血小板 13 × 10 9 /L,血涂片可见盔形、星形、三角形、半月形的破碎红细胞,占红细胞的15%。凝血酶原时间3.5min,纤维蛋白原 1.5 μ mol/L,FDP 250 μ g/L。经输液、输血、肝素等治疗未见好转。血压测不到,患儿昏迷,抢救12小时无效死亡。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试分析:

(1)本病例的诊断是什么?有何根据?

(2)本病例的疾病发展过程如何?

(3)本病例入院时血压 12.0/9.6 kPa,心率 98 次/分,呼吸 38 次/分,烦躁不安,出冷汗,尿少,发生机理是什么?此时微循环有何改变?这些改变有何代偿意义?

(4)住院第二天,患儿血压 6.7/4.0kPa,神志不清,呼吸表浅,47次/分,心率120 次 /分,少尿,发绀,pH 7.32,[HCO3-]18.1 mmol/L,PCO2 3.2 kPa,发生机理是什么?此时微循环改变如何?

(5)本病例住院第三天又合并什么病理过程?其发病机理是什么?

(6)本病例出现多部位出血,其发生机理是什么?

(7)本病例血压进行性下降的机理是什么?

(8)本病例 RBC 3.0 × 10 12 /L,涂片可见破碎红细胞(占15%),说明什么问题?其机理如何?

(9)本病例是休克引起 DIC,还是 DIC 引起休克?

病例讨论

(十一)患者女性,35岁,因发热、呼吸急促及心悸2 周入院。4 年前患者开始于劳动时自觉心跳气短,近半年来症状加重,同时出现下肢水肿。1个月前,曾在夜间睡梦中惊醒,气喘不止,经急诊抢救好转而回家。近2 周来,出现怕冷怕热,咳嗽,痰中时有血丝,心悸、气短加重。患者于七、八岁间曾因常患咽喉肿痛而作扁桃体摘除术。16 岁后屡有膝关节肿痛史。

体检:体温 39.8℃,脉搏 160 次/min,呼吸32 次/min,血压 110/80mmHg。重病容,口唇青紫,半卧位,嗜睡。颈静脉怒张。心界向两侧扩大,心尖区可听到明显的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肺动脉瓣区第二音亢进。两肺有广泛的湿罗音。腹膨隆,有移动性浊音。肝在肋下6cm,有压痛,脾在肋下3cm。指端呈杵状。下肢明显凹陷性水肿。

实验室检查:红细胞 3.0 × 10 12 /L,白细胞 18 × 10 9 /L,中性粒细胞 0.90,淋巴细胞 0.10。痰

中可见心力衰竭细胞。尿量 300~500ml/d,有少

量蛋白和红细胞。尿胆红素(++),血胆红素31 μ mol/L(1.8mg/dl),凡登白试验呈阳性反应。血浆非蛋白氮 25mmol/L(35mg/dl)。

入院后立即给予抗菌素、洋地黄和利尿剂治疗。于次日夜晚突然出现呼吸困难,病人烦躁不安,从口鼻涌出泡沫样液体,经抢救无效死亡。

试分析:

(1)患者的原发疾病是什么?引起心力衰竭的直接原因和诱因有哪些?

(2)你认为患者发生了哪类心力衰竭,有何根据?

(3)该患者先后出现了哪些形式的呼吸困难?最后死亡原因是什么?

(4)根据患者的病情,分析水肿的发病机制?

病例讨论

(十二)患者男性,55岁,3个月来自觉全身乏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常有鼻衄。近半月来,腹胀加剧而入院。既往有慢性肝炎史。

体检:营养差,面容消瘦无光泽,巩膜皮肤黄染。有蜘蛛痣和肝掌;腹部胀满,腹壁静脉曲张,有明显的移动性浊音。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

实验室检查:红细胞 3 × 10 12 /L,血红蛋白100g/L,血小板 61 × 10 9 /L,凝血酶原时间20秒(对照15秒),血清凡登白试验呈双相阳性反应,胆红素139.2μmol/L,血钾 3.2mmol/L,血钠104mmol/L,血浆白蛋白25g/L,球蛋白40g/L。

入院后进行腹腔大量放液,并给大量的速尿治疗,次日患者陷入昏迷状态。经应用谷氨酸钾治疗神志一度清醒。以后突然大量呕血,昏迷加重,输库存血200ml,抢救无效死亡。

试分析:

(1)该病的原发病是什么?诊断依据是什么?

(2)分析本病例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状况。

(3)分析本病例的凝血功能。

(4)经治疗后患者出现昏迷,诊断应是什么?其发生机制及诱因是什么?

(5)治疗措施有无错误?为什么?

第三篇:病理生理学病例讨论教学法探讨

病理生理学病例讨论教学法探讨

病理生理学作为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在医学教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但由于它的理论性强,学科知识的广度、深度和跨度大,往往使学生在学习时比较] 从而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必须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运用病例讨论的教学方法不但能将教学内容和实际病例相结合,完成桥梁的作用,而且能将抽象的理论感性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一、病例分析可以巩固与提高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多年来,我国的基础医学教学以填鸭式为主,讲授的内容主要以教材为主,脱离临床实际。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脱离实际。而病例讨论课把向学生传授医学知识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作为教学的重点,因而收到较好的效果。

根据病理生理学理论课教学内容和进展,依据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选出适合医学本科的最佳病例。通过对病例的分析讨论,让学生掌握所学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例如,在学习了“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紊乱”理论课后,选择1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例,并提出问题:病人有无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紊乱?属何种类型?为什么?应如何治疗?在治疗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学生围绕议题自由发表见解。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糖尿病时由于胰岛素不足,葡萄糖利用减少,脂肪分解加速,导致酮症酸中毒。糖尿病还可引起渗透性利尿,患者可出现高渗性脱水。代谢性酸中毒时,细胞H+进入细胞内与K+交换,使血钾升高。通过这样的发言讨论,加深了学生对疾病的了解,达到对本章内容的全面系统的掌握,使知识活学活用。帮助学生复习已学的理论知识,弥补学生的临床与理论的脱节问题,同时将理论教学中相对独立且分散的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条清晰思路,起到对知识的系统复习、综合应用、巩固提高的良好效果。

二、病例分析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迅速掌握重点内容

很多学生在刚刚接触《病理生理学》的时候,很茫然,不知道自己当前所学的知识在以后工作中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无目的的学习,只能是死记硬背,很难做到学以致用。病例讨论的引入,使学生运用病理生理学知识去解决临床问题,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都会大幅度提高。例如讲到《休克》这一章时,引入临床休克病例,引导学生用所学的休克三期的微循环特点去判断病人处于哪一期,并给出治疗原则。在讨论过程中,临床上常用的诊断和治疗原则都会体现,如诊断休克不能以血压的下降作为标准,因为在血压下降之前病人已经进入休克早期;休克的最佳治疗时期是休克代偿期;治疗休克一般要先纠正酸中毒再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而这些原则的依据就是休克三期的微循环变化特点。学生通过病例明确了为什么要学习微循环变化特点,又联系生理、病理、药理的知识,还突出了这一章节的重点内容,可谓一举三得。

三、病例分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抽象内容感性化

病理生理学不像病理学既有大体标本又有组织切片,看得见、摸得着,具体形象,易懂易学。传统的理论灌输式教学,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消化吸收十分困难。病例是活生生的东西,会在人的脑子里形成了一个具体的印象。临床病例的提出,使学生感兴趣的同时,又觉得有难度,所以会积极思考讨论,寻求答案。一旦答案公布,思路正确的同学内心充满了成就感;分析错了的同学,找出自己的不足和思维的局限性,提高了学习效果。从而使学生把学习知识当作是自己的精神需要而不是负担。这种模式以临床病例为主线,学生掌握了学习主动权,从原来的只听、只看,变成了去寻、去找,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通过病例将抽象的理论感性化,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把病理生理学的理论知识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联系起来,使死板的理论与活生生的病人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易于接受。在解决病例问题过程中,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教师的指导深入浅出,会使学生的认识一步步深化,从而锻炼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横纵联系,培养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病例分析引用的是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典型临床病例,所以是对授课内容的复习;同时又要求学生根据病人产生的症状、体征进行分析、判断,所以要求学生要横向和纵向联系自己所学知识,又是一个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过程。例如某男,31岁,烟酒史十余年,三年前出现餐后胃痛、返酸、嗳气,应用碱性药物可缓解。近半年内反复发作,病情逐渐加重,于住院前三天因饱食突然出现呕血及便血,继而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口渴,血压下降,脉搏120次/分,呼吸25次/分,住院前一天出现意识模糊、烦躁,尿量90ml/天,Hb80mg%,血清钾7.0mEq/L,血pH值7.23,PaCO2↓,AB↓,SB↓,CO2CP20mEq/L,尿呈酸性。在当地未经任何治疗,转入我院。请问:本病例的原发病是什么?又继发哪些病理过程?原发病与继发病理过程是什么关系?目前应该怎样治疗?本病例除了对休克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等知识的复习外,还有一个目的是要学生学会横向联系,理解各病理过程的相互关系及发病机制:溃疡合并出血→失血性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代谢性酸中毒、高钾血症。通过讨论,使学生在纵向上掌握了基本病理过程的基本理论,并且从横向了解相关的病理过程的联系,能够做到把整本教材的内容贯穿起来。

五、病例讨论有利于早期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病理生理学一般设置在学生从对正常人体的认识转向对患病机体的认识阶段,在这样一个时期引入病例讨论,在教师积极有效的启发下,激发学生用基础理论知识进行逻辑推理判断,逐步建立临床思维的意识和能力,意义深远。一方面,引入的病例医学术语使用恰当,表述完整,使学生较早接触规范的临床工作,为内外妇儿的学习开了一个好头;另外,在课堂引入病例讨论,使学生熟悉这种学习形式,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大有帮助。

讨论课教学既要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要能培养学生分析病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正确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虽然讨论课是以学生活动为主,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忽视。精心组织是讨论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组织工作做得好,学生讨论活动组织得好,会极大地调动学生讨论问题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会积极思考,主动发言,相互争论,从中受益匪浅。教师也从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分析中反馈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和改进教学的信息,从而改进教学。

总之,在病理生理学授课过程中引入病例讨论,适应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形势,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对于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提高了对教师临床知识的要求。

第四篇:病理生理学教学反思

病理生理学教学反思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医学基础学科, 又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本人认为青年教师需要把握住以下三个环节:课前准备、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课后反思, 从而提高病理生理学课堂授课效果。1 课前准备

只有非常充分细致的准备才能确保课堂的顺利展示和讲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以教师的角色去准备, 更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综合来说, 课前准备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驾驭能力。能够熟练驾驭教材是认真备课的前提条件。《病理生理学》的理论性较强, 涉及到的机制多而复杂, 尤其是正常生理机制比较抽象。教师必须做到对所讲内容烂熟于心, 机制推理严密合理。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把握住教材,凡是涉及到授课的内容, 包括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的内容, 一定要反复钻研, 精雕细琢, 抓住本质, 弄清含义。合理规划教学过程。制作高质量课件。应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而不是简单的文字搬家。制作课件时尽量避免大段的文字说明, 多用箭头示意图或者图表。否则学生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 影响教学质量。比如在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紊乱的章节加入简图, 表示细胞内外的液体分布与移动, 细胞膜上的离子交换等。或者加入动画效果来演示离子的交换, 分泌与排出、重吸收的现象, 生动形象。另外要注意对概念中的关键词做出特殊标记, 便于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 也能加深印象, 便于记忆。还可以适当介绍与本章节有关的前沿的研究成果, 使学生拓宽知识面, 提高科研兴趣。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很多学生反映《病理生理学》的知识又多又乱, 对讲授的基本机制和机能变化既不能充分理解又无法相互联系, 死记硬背只求考试过关, 考试之后很快就忘记了这些内容。因此,在教学中就体现在以熟悉的事物、内容去理解认识那些陌生的事物和内容。涉及到病理生理学复杂抽象机制的讲解一定要深入浅出, 易于理解。比如:失血性休克时毛细血管前阻力比喻成水龙头阀门调节来解释。对于某些在临床上常见的病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时可以采用比较式教学法。比如高渗性、低渗性脱水,本质都是脱水, 为什么后者没有口渴反应? 为什么对机体造成的影响不同?因课时有限, 不易实现纯粹的案例式教学。可以在完成相应的理论授课之后适当穿插难度适中的病案分析, 提示思考线索, 鼓励学生主动提问与教师进行讨论。也可布置病例分组讨论, 选派同学代表发言。在此分析过程中强调推理正确论证严密, 从而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活泼具体。适时提问也是提供给学生思考机会、活跃气氛的有效方法。在课堂上提问基础知识, 能够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可用临床现象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比如介绍水中毒的概念时, 强调水对于生命是不可缺少的物质, 是否越多越好? 讲述国外喝水比赛致死的事件提问喝水过多会对机体造成哪些损伤? 章节小结时的简单提问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章节主要知识点, 有利于回顾复习。3 课后反思 授课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任务完成。无论教师在课前做了多么细致的准备工作, 仍然难免会在课堂上遇到新问题、新情况, 即便是已经重复多次授课的内容也会有新的体会和收获。因此, 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与配合表现对此次授课的效果进行回顾分析。这种反思是很有效的反馈机制, 能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突破和提高。青年教师授课结束后, 应了解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 学生理解时是否仍有困难。如未实现预期效果就要找出原因, 制定补救措施。另外青年教师也应该尝试适当改革教学方法, 思考是否还有比预设更好的方法手段。比如酸碱平衡紊乱中的肾脏排酸保碱的调节机制较为复杂, 往往需要较多的学时来详细介绍, 授课之后发现单纯讲解理论较为枯燥而且学生反映抽象难懂。以后可以用示意图进行辅助说明, 因为“一幅好的插图能够使理性问题感性化, 抽象问题具体化, 深奥问题通俗化”。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意见和掌握情况。教与学是双向交流的过程, 同时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 以便教学相长, 共同进步。教师可以在课后与学生一起讨论课堂接受效果, 关注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必要时可召开师生座谈会, 鼓励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也可以在下节课之前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上节课所重点精讲的内容, 不仅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而且能够督促学生课后复习, 及时解决遗留问题。

综上, 青年教师可通过实施充分的课前准备及课后思考反馈以便进行顺利流畅的课堂讲解。同时青年教师也要不断加强学习, 通过多环节、多途径提高《病理生理学》课堂授课效果,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五篇:教学病例讨论有关规定

教学病例讨论有关规定

教学病例讨论是实习阶段培养学生临床诊断、治疗、预后估计等决策思维的重要教学活动之一。其目的在于培养医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医学前辈、上级医师和同学间的知识经验构建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培养自学和口头表达能力。主持教师一般应由主治医师以上、并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的教师承担。教学病例讨论要求:

一、各科室每1~2周安排一次教学病例讨论。

二、教学病例讨论应以学生为主体,选择典型或虽不典型但有助于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病例。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事先分工准备,查阅教材和参考书,在讨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表意见。

三、病例讨论应事先作好备课,将选择的病历摘要和学生发言提纲书写在《揭阳市人民医院教学活动表》中,为达到较好的讨论效果,注意提供给学生的发言提纲不要写得太简单。

教师备好课后,应提前2—3天发到学生手中。在讨论时,要按预先设计的教学意图,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引导和组织学生就病史的完整性,必要的辅助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及其依据、治疗方案的选择等展开充分讨论,并作适当的归纳和总结并作好书面记录。

四、教研室应将教学病例讨论的时间、内容列入实习教学计划并记录实施情况。对于新担任此项工作的教师,教研室应给予指导,并安排有关教师进行示范性观摩教学。

下载以病例为基础的病理生理学课堂讨论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病例为基础的病理生理学课堂讨论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病理生理学PBL教学案例一分析

    病理生理学PBL教学案例一分析 案例中的张某,感到疲惫无力。第一次是在得了急性肠胃炎后,由于肠胃炎引起的较频繁呕吐腹泻,进食少,使得张某血钾大量丢失,而同时又无法得到很好的补......

    护理疑难病例讨论教学

    护理疑难病例讨论 姓名:郭婵英 性别:女, 年龄:67岁 住院号:199663 时间:2013年3月10日5PM 地点:内科办公室 讨论目的:提高护理质量 参加人员: 主讲人:罗兰 责任护士黄月华进行病情介绍......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病例讨论

    第二篇附录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病例讨论 (一)一病人高热、咳脓痰。血白细胞升高,中性93%。X线胸片示肺脓肿。一个月前病人背部皮肤脓肿,至今未愈。(书P109、册P231,金黄色葡萄球菌) 讨论:1.可......

    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的教学组织形式

    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的结构方式,即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应如何组织,教学的时间、空间应怎样有效地加以控制和利用的问题。课堂教学是目前......

    以运输为基础(推荐阅读)

    一、以运输为基础 Menlo Logistics(CP)门罗物流、 Roadway Logistics(ROLS)罗德威物流服务公司、 Yellow Logistics Service美国货车运输、Schneider Logistics美国斯奈德物流、......

    构建以人防为基础

    构建以人防为基础“四防”一体化的安全防范体系确保实现监狱安全稳定随着监狱法制化,规范化建设的推进,监狱工作“首要标准”的提出和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改造罪犯的必然要求,都......

    以课堂为主题演讲稿大全(汇编)

    以课堂为主题的演讲稿汇总课堂,对人们来说,一个多么平凡的词语啊。人们对它充满了希望,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课堂演讲稿,方便大家学习。 课堂演讲稿 1 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

    中学物理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精选五篇)

    中学物理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 湖南省隆回县司门前镇中学(422200)魏仁东 湖南省隆回县教研室(422200)李社元 《教学大纲》中规定:“初中物理教学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