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管理视角下的企业道德实现机制5篇

时间:2019-05-12 12:09: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伦理管理视角下的企业道德实现机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伦理管理视角下的企业道德实现机制》。

第一篇:伦理管理视角下的企业道德实现机制

伦理管理视角下的企业道德实现机制

【摘要】:自从1997年在美国堪萨斯大学召开第一届企业伦理讨论会以来,日益重视和加强管理与伦理的结合已成为一种新趋势。美国本特莱学院的伦理研究中心在20世纪80年代所作的一项调查表明,《幸福》杂志排名前100家的企业中,80%的企业把伦理价值观融合到企业日常管理活动中,93%的企业有成文的伦理准则来规范员工的行为。美国企业界甚至出现了一种新型的职位:伦理主管。据统计,美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前1000家企业中,有 20%的企业聘有伦理主管,其主要任务是训练员工遵守正确的行为准则,并处理员工对受贿和报假帐等可能发生的不正当行为提出质疑。目前,欧洲约有一半的大企业设有专门的企业伦理机构,负责有关企业伦理工作;在亚洲,韩国和日本的大中型企业都设有伦理研究所,专门从事企业伦理精神的教育工作。种种迹象表明:企业管理在经历了传统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和科学管理与行为科学相融合的现代管理阶段之后,目前迎来一个新阶段,即伦理管理阶段。本文试就对我国企业伦理管理视角下的企业责任实现机制的建立进行探讨。

企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细胞。广大企业和谐发展,经济细胞充满活力,就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要保障企业和谐发展,就要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建设和谐文化的要求,实行道德化管理,打牢企业和谐发展的思想道德基础。所以企业和谐发展必须实行道德化管理,企业是一个由外部协作和内部协作构成的利益关系集合体,其所有行为都涉及到利益的权衡和选择,而所有利益选择都受制于一定的道德观念和原则,这就注定了企业既是经济实体也是道德实体。

企业道德化管理,是以旨在协调外部协作和内部协作利益关系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规范为依据的管理活动,它将先进的道德规范融入企业管理全过程,突出企业管理的道德因素,把企业伦理、企业法理、企业管理结合起来,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道德化管理体现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企业实现和谐发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功能和意义:

其一在于导向与凝聚功能。道德化管理要求企业及所有利益相关者,确立正确的企业目标、价值观和义利观,用合乎道德的理念、手段和行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坚持只赚取有道德的钱,企业把追求利益寓于为用户和社会服务之中,投资者、经营管理者和员工把追求利益寓于为企业作出贡献、辛勤劳动之中。这种导向功能,有助于包括投资者、经营管理者和员工在内的企业内部协作者实

现利益和谐,形成同心同德、共谋企业和谐发展的凝聚力和内在动力。

其二在于协调与整合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只有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开拓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是道德化生产与经营的产物,是道德化管理有效地协调内外部关系、整合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讲求诚信的结果,其背后是追求经济目标和道德目标相统一的人。只有实行道德化管理,才能使企业全体成员产生高度的道德责任感,自觉地用道德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形成将企业全部资源集中起来发挥作用的一种组织能力和集合能力,使整个企业高度地协调统一、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高效地组合配置。

面对着现有的市场经济情形下,伦理管理视角下的企业道德的实现机制得依托与企业的管理着力点,我讲着力点归纳总结后分析有三点:

1把提高产品品质和性能、满足人的需要与加强和改善企业道德化管理统一起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是企业为满足市场需求而生产的具有消费价值或交换价值的物品,其物质外壳与属性的背后是道德价值,企业讲道德、讲信誉、对消费者高度负责,就必然赋予产品较高的品质和性能。因此提高产品品质和性能的过程,实质上是加强和改善企业道德化管理、践行良好道德的过程。要在企业决策与执行、产品设计与生产、包装与展示中坚持以人为本、为人着想,加强质量管理与控制,尽可能满足人的自然需求和社会需求,具体化为对人的安全、实用、舒适、审美、环保的需要,满足人的经济和精神的追求,满足人对真善美的需要和追求,满足人们追求生活时尚和提升生活质量的需要,达到自然与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统一。

2、注重在企业营销过程中以道德价值增进品牌价值。企业营销是开拓市场、推介和销售商品的各种活动的总称,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是商品完成“惊险一跳”、实现价值的关键环节。在世界上,一流的企业都有一流的产品,成功的企业都有成功的品牌和无形资产作支撑;成熟的市场竞争本质上都是品牌竞争。而成功的品牌无不以道德价值的积淀与提升为基础。道德价值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在营销活动中由初始的以单纯的自我利益为中心,转变为以企业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的和谐为中心,而形成的企业信誉和品牌效应,是企业长期道德实践、履行社会责任而获得的美誉度,社会公众与用户对企业及产品的认可度,是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因此,要以道德价值增进品牌价值和无形资产,产品宣传推介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用户或消费者,不说假话,不设圈套;努力完成产品销售指标的同时,注重树立销售信誉,遵守销售承诺,做好售后服务;确保货真

价实,不制假售假,不漫天要价,按照价值规律和物有所值的伦理成本合理定价,使产品的经济性功能与产品的成本及其价格的制定保持基本的平衡关系,使价格与市场购买力有机和有效地结合,使生产者、经营者、用户(消费者)三者的利益协调统一,均得到实现。

3、将企业伦理文化建设与企业制度机制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企业伦理文化既包括企业思想理念、价值目标和价值判断、道德规范等意识形态内容,又包括企业制度机制等规制文化,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紧密结合起来,把思想理念、价值目标和价值判断、道德规范转化为制度机制,才能使道德化管理贯穿于企业运行之中,变成现实的道德实践和执行能力。因此,一方面,要在企业制度机制建设中体现道德化管理的要求。例如要把诚实守信的道德变成企业的自觉实践,就要在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制定严密的制度,包括质量保证制度、不合格商品退换制度、售后服务制度、诚信奖励与失信惩罚制度等等。另一方面,要把道德化管理的要求变成行之有效的制度机制。例如,树立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理念、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顾客至上的服务观、以敬业勤业精业为追求的职业观、以严谨诚信规范为宗旨的经营观、义利统一的义利观、时间就是金钱的时效观等等,是实行道德化管理的主要内容,要把这些道德观及相应的道德规范变成全体企业人员的共识和行动,就要建立道德化的企业决策机制,在决策中融入道德思考和道德评价,将伦理化决策落到实处;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使企业最高负责人和一般员工一律平等照章办事,遵守道德规范;建立科学的道德教育机制,扩大道德教育的覆盖面,将道德教育贯穿于企业全员培训之中,抓住员工入职、升职等时机进行道德教育,树立真实可信的道德典范,发挥道德典型的示范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道德教育活动,增强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之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提高道德教育的时效性,凝聚和引导全体员工为企业的和谐发展而奋斗。

例举福耀玻璃有限公司,该企业将伦理管理的道德责任制发挥到让人学习境界,福耀集团总部位于福清市宏路镇旗山村,村民们对记者说,每年的重要传统节日,他们都要到福耀厂区来舞龙舞狮放烟花,因为“福耀是个好邻居”,为村里做了大量铺桥修路、赈贫助学的好事。且福清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郑昆金说:“福耀是和当地玉融开发区同时诞生、一起长大的,是开发区的模范好公民。没有福耀,开发区不可能发展得这么好。”在开发区的硬件配套设施上,福耀不但从未提过多的要求,反而主动承担不少本应由政府承担的工程。除了对家乡的大力扶持和建设外,据统计,近年来福耀用于社会公益事业的捐款达6000

多万元。

许多人对福耀的认识是从横跨福厦路的一面巨幅广告语开始的——“我们正在为汽车玻璃专业供应商树立典范”——其中透露出的自信和责任意识,令人印象深刻。

那是在1987年,福耀公司刚刚成立,不少人对这句“狂妄”的广告语不以为然。然而这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广告语,它还是福耀对自身社会责任的战略规划,是严格自律的信条和率先垂范的承诺。与我们生活中出现过的无数广告语最大的不同是,它不但没有淹没在时间长河中,反而18年来越叫越响亮,引导整个行业走向规范和健康发展,并伴随着福耀从一家乡镇小企业成长为一个拥有16家境内外全资公司,年产值达24亿元的世界玻璃大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

福耀总裁曹德旺说:“我们要为中国人做一片自己的汽车玻璃。这片玻璃要让中国人用得起,用得开心,用得放心。这片玻璃代表中国人走向世界,在世界展示出中国人的智慧来。”在这一信念的支持下,福耀在发展过程中顶住了许多诱惑,专注于玻璃行业。

福耀做玻璃讲信誉,有一个很实在的例子。汽车前挡玻璃里的PVB胶片的国际价格每平方米是7美元,它的厚度是0.76毫米。当时市场上出现了很便宜的汽车玻璃,福耀技术人员经过化验,发现这种玻璃用的是0.38毫米的建筑胶片,价格便宜一半。有人建议也用薄的胶片,把价格降下来,但遭到公司决策层的否决——“我们做自己的。”

正是由于始终遵循“言必行,行必果”的为商之道,福耀才能成为汽车玻璃行业里唯一的“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成为中国内地唯一获得世界第二大汽车制造商福特公司的“全球优秀供应商金奖”的企业。如今,福耀在国内汽车玻璃市场占有超过60%的份额,同时创下“每十辆美国轿车就有一辆装配福耀玻璃”的奇迹。

参考文献:

[ 1 ]王红武.关于我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思考[J ].学术探索,2007(3):697.[3 ]魏英敏.当代我国伦理与道德[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1 :335197.[ 5 ]徐维群.现代管理的道德透视上海.世纪出版社,2008(12)

第二篇:行政伦理视角下的拆迁

行政伦理学课程论文

题目:行政伦理视角下的拆迁

学 院(系):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学生姓名:

课程教师:

完成日期:

公共管理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 2009级 0922310112 韦寿好 刘汶老师 2012年04月15日

行政伦理视角下的拆迁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近年来围绕城市强制拆迁而出现的暴力、自焚等事件在全国各地频频出现,这些有关强拆的事件严重影响了政府的想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一部分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也不排除有很多地方政府或开发商以公共利益的名义侵犯个人财产。本文主要论述城市拆迁中公共利益的界定以及政府的责任伦理问题。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政府的行为必须以实现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在拆迁中必须首先明确公共利益的定义,政府的强拆行为才可能是正义的、道德的。政府还应加强自身伦理建设和行政执法人员的行政伦理道德建设。

关键词:公共利益 政府 拆迁 行政伦理

加强行政伦理的制度建设,首先一个是要加强行政伦理法制化建设,通过行政伦理立法,把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力过程中,最普遍的、最基础的一些道德准则用法律条文形式确立下来,使行政伦理具有法律效力,让行政伦理通过法律手段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约束作用,使之对行政人员具有更大、更实际的约束力。没有相应的制度约束,就难以控制行政人员的自利短视行为从而损害到公共利益。最近两年政府通过了很多政策法规,对政府在拆迁中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这些法律政策的出台对地方政府及行政人员的强拆行为有了一定的约束作用,但也没能根本的解决强拆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办理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国有土地上 房屋征收补偿决定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明确要求如果补偿明显不公,法院不能受理行政机关提出的强制执行申请。这个总共11条的司法解释,自2011年4月10日起施行。今年国家把强拆的执行权由政府手中移交法院执行,依据司法手续走也许能避免拆迁恶性事件的发生,然而就在国务院的《规定》出台不久,又一个拆迁悲剧开始上演,2011年4月22日凌晨5时许,株洲荷塘区法院一百多人的执迁队伍对汪家正的房子进行强制拆迁,汪家眼看无法阻止强拆的情况下在楼顶拿着汽油瓶往自己身上倒,但拆迁并未因此而停止,在挖掘机挖到楼下时被迫点火自焚。4月30日,汪家正因多器官功能衰竭,经全力抢救无效,在医院去世。他用了最极端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那一点拆迁利益;通过此强拆事件,单单指望通过“与拆迁并无直接利益关联”的法院来限制政府的拆迁行为,显然是不现实的想法。我们来看看我国在有关拆迁方面有什么法律条文,这些法律是否能切实维护拆迁户的利益。

我国《宪法》第十三条规定,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可以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单位、个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这两部法律中都以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为前提。但这两部法律都没有对公共利益作出明确的界定,到底什么是公共利益,哪些项目才算是公共利益就成了限制地方政府假借公共利益之名肆意侵犯拆迁户利益 的关键。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在两次公开征求民意之后也出台了,该条例采用了列举的方法明确列举了7种属于公共利益的情形,但这规定的这7种符合公共利益的情形,也被很多人质疑。对于7种情形中的前几条我基本上是认可的,国外一些国家也都有类似的规定,但是第五项规定的“由政府依照城乡规划法有关规定组织实施的对危房集中、基础设施落后等地段进行旧城区改建的需要”中含有太大的空间,旧城改建是什意思?地方政府如果为了招商引资以旧城改造的名义征收公民房屋然后再将土地出让给开发商进行房地产开发或进行其他商业开发,是不是也能算作公共利益呢?拆迁法并没有对“旧城改建”的概念及标准进行界定,这就留给地方政府太大的自由空间。在新拆迁法出台之前就已经有不少地方以“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等名义实施拆迁,但实际上搞商业开发,新法规定对公共利益还是比较空泛,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而最后一项则是太宽泛了,这就给了地方政府更大的运作空间,争议太大。地方政府完全可以以改善城市形象、发展经济等理由将商业开发项目冠以“公共利益”的头衔,而被征收人没有法律依据来将其驳斥。

新拆迁条例用例举的方法首次明确了回答了什么属于公共利益,对地方政府的强拆行为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但也还纯在一些概念模糊的项目。要根本解决强拆这个问题,还应该完善有关的立法,给公共利益下一个更明确的定义,避免出现以上所说的概念模糊的问题。以上是从中央政府的政策和立法的角度上简单谈了一下,在拆迁中给地方政府的一些标准或限制。但地方政府面对拆迁也有两难的境地。一个地方要发展就免不了要建设,要建设就少不了要征地拆迁。如果这时候遇到了漫天要价的钉子户,政府是该妥协或强拆?如果妥协,答应钉子户的要求,那对于那些已经拆迁了的民众来说也是很不公平的,而且那建设的成本将会极大的提高,以后每个拆迁户都变成钉子户又该怎么办?如果政府选择了强拆,即便是政府的一切手续和程序都合法,钉子户还是以死相逼,出了事由谁来负责?强拆有可能激化矛盾,造成民众的过激行为,造成人员伤亡,主要领导可能会受到问责。不拆就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作为地区的主要领导不能发展当地经济也不利于自身的升迁。这就陷入了行政伦理中价值选择的两难境地。

接着我将从地方政府面对拆迁的两难境地谈谈我国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从财税体制上来说,我国实行的是分税制,只有土地收入是全部归入地方政府收益的。财税集中到中央政府,使得地方政府的的财政比较紧张,而地方政府又要承担较多的社会公共服务也要发展本地经济,中央政府划拨的预算是不够的。地方政府的财政紧张,一方面会使得拆迁的补偿是偏低的。拆迁户得到的补偿比较低,反抗的情绪就比较高。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就会想到可以通过拆迁卖地获得巨大的收入。只有通过改革财税体制才能改变地方政府一哄而上搞拆迁创收的现象。其次,现在我国考核官员绩效的体制也不合理。官员要在短期内做出政绩,获得升迁,看的主要是GDP。这时候官员就面临着角色冲突,一方面作为拥有人民赋予的公共权力,应该坚持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考虑到要做真正造福人民的事,而不是通过拆迁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做一些形象工程或者给开发商利益。另一方面,作为个人想要获得晋升,就要做出一些上级看得见的政绩,而做大GDP的最快捷径就是拆迁,从土地买卖中获得巨大收益,对GDP的贡献就会很大,所以官员要通过拆迁来做大GDP,以此作为自己晋升的基石。要改革官员的政绩考核体系,更全面系统地考核官员,才能减少这种官员为自己的晋升而肆意拆迁的行为。

当然,如果权力缺乏监督和制衡,再清楚明白的“公共利益”定义,恐怕也挡不住强拆的车轮。这说明,除了公共利益定义明确,还需要实现程序的正义。公共利益是公民共同的需要,如何实现,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实现,公民当有表达和决定的权利。惟如此,才有可能彻底、有效地消除“强拆”带来的种种恶果。所以除了法律和体制上的完善对政府和行政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之外,我认为还应该让人民参与监督,这样也能对政府和行政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促使其行政行为符合伦理道德规范。现存拆迁矛盾的根源是民众参与不够。在拆迁问题上,处于弱势的被拆迁人对于被拆迁事项的参与程度很低,所以,若要制约政府在城市房屋拆迁中对公共利益的解释权,必须要求政府在确定拆迁及拆迁范围之前,先向社会公众,尤其是要向将要规划为拆迁范围内的利害关系人,公告有关拆迁的事项,说明拆迁的公 共利益性质,接受利害关系人的询问,必要时须举行听证会。从程序上保证社会公众参与确认公共利益的权利,有利于防止公共利益的范围被片面扩大。经常出现因暴力拆迁而自焚、跳河等非常极端的手段来解决问题的事件,借公共利益之名行小团体利益之实等普遍现象存在,客观上导致征收和拆迁中的矛盾激化。

我们也会经常见到这样一种情况,村民们眼见某一个区域要征地拆迁,就想借着征地拆迁的补偿款一夜暴富,在自己的耕地或房子上加盖很多层的房屋。这是一些人为了自己的个人私利不顾公共利益的自私自利的行为。如果政府的拆迁行为的确是为了公共利益,而且程序都合法。有些钉子户还是坚持漫天要价一点都不退让。这就涉及到公民的自身伦理道德了。这就需要加强我国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公民的权力义务意识,个人利益服从公共利益。政府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在协调沟通不成的情况下,为了公共利益也可以通过司法途径进行合理的强拆。

结束语,以上就是我从行政伦理学的角度对政府拆迁行为的一些看法。政府拆迁的行为要合理,我觉得首先应该明确公共利益的界定问题。其次,政府应该改革财税体制,缓解地方财政紧张的局面。第三,要加强对政府和官员的监督,让民众更多参与。最后,公民也要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以公共利益放在首位。参考文献:

1、周江涛:“公权与私权的博弈--试论公共利益的界定”,载《法治与社会》。

2、王伟,鄯爱红.行政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洪艳,浅析我国行政伦理制度化建设的途径。

4、《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

第三篇:在和谐社会视角下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在和谐社会视角下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

讨班上的讲话中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基于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性,在构建和谐无锡与法治无锡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专题研究,结合无锡实际和依法治市的内在要求,探索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可行路径和有效方式。

一、社会公平正义的内涵

在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国家与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富有挑战性的话题。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正义有着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a protean face),变幻无常,随时可呈不同形状并且有极不相同的面貌”。①社会公平正义的标准是历史的、具体的,内涵是十分丰富和不断变化的。从社会学和经济学角度讲,社会公平正义要求社会成员的经济收入、消费水平和社会地位比较接近,不至于差距过大。从法学角度讲,社会公平正义是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相统一。从伦理学角度讲,社会公平正义是一种个人美德或者是对人类需要的一种合理满足。胡锦涛同志关于“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的论述,概括了当前我国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要求。具体来说,社会公平正义包括权利平等、分配公平、机会均等和司法公正等多方面。

二、构建和谐社会、法治国家与维护、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辩证关系

社会和谐的根本、法治的精髓都在于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法治国家最基本的原则。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曾说:“一定要公正。不公正,就破坏了秩序,破坏了和谐,这是最大的恶”。当前,在构建和谐无锡与法治无锡的过程中,必须全面认识社会和谐与公平正义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辩证统一、协调互进。

(一)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法治繁荣的重要前提和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法治国家是一个把公平和正义作为核心价值取向的社会。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必须把社会公平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二)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与法治国家过程中进行制度安排和创新的重要依据。只有遵循公平正义原则,制度安排和创新、各项决策和措施才能取得各界广泛认同、广泛支持,法律才能得到普遍服从,社会资源才能得到有效整合,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才能从中受益,真正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三)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与法治繁荣的内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法治国家,公平正义是题中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没有公平正义,社会就不可能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同时,也要认识到,只有在和谐社会与法治国家中,公平正义才有可能实现。

(四)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与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我国改革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社会不公的现象,如贫富、城乡、区域差距较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和谐稳定。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通过经济发展,同时也需要通过法律途径。因此,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当前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危害性

构建和谐社会与法治国家,必须直面当前社会存在的一些不和谐因素。我国改革开放20 多年来,在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不公平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分配不公。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富民政策包含了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思想,但有些地方不讲辩证法,造成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过大。中国社会科学院《2003 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一书的相关调查显示,在领导干部对2002 年所存在的社会问题的判断中,收入差距问题被列在第一位。

(二)就业和用人不公。就业过程普遍存在着一些歧视性的做法,如性别、户口、生理等方面的歧视,安徽芜湖就曾发生过受到各界广泛关注的“乙肝歧视案”。买官卖官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已构成职务犯罪,如近两年查处的少数党政领导干部贪污贿赂犯罪,以权谋私,买官卖官,造成权力和地位方面分配不公。

(三)教育不公。主要表现为:不同社会群体在各级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入学率上的不公平,同一社会群体的个体在发挥其潜能方面的机会不公平,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农民子女所占比例下降,贫困生比例上升。就无锡而言,在高等教育方面,既享受不到北京、上海等地的高入学率,也享受不到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低入学标准。同时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更为突出,贫困农民和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严重。

(四)社会保障不公。相对而言,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情况逐步改善,而非国有单位的职工,尤其是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进展缓慢,很不理想,政府提供的相应保障非常有限。可以说,农村基本上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看病难”、“因病返贫”问题相当突出。有的地方国家机关医保改革比较“彻底”,但配套措施并没有跟上,同时有的单位仍实行老办法,医疗保障不公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

(五)立法不公。主要表现在:立法机关人员构成不够合理,相当一部分人员是从政治、经济和知识精英中产生,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色彩比较浓厚,以贫困农民、民工和失业下岗人员为主体的弱势群体很难直接参与立法过程,不利于有效维护其合法权益。有的法律规定与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要求不相适应。

(六)司法不公。有些地方不严格执法、不重视程序和人权的问题时有发生。突出表现为: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罚代刑,违法采取强制措施,超期羁押,有罪判无罪,重罪轻判,罚不当罪,罪刑不适应,权钱交易,以钱抵刑,徇私、徇情枉法,违法办理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等,群众对此反映强烈。如近年来检

察机关在某市中级法院就查处了多起法官职务犯罪案件,其中反映的司法不公、不廉问题令人深思,发人深省。

(七)私权保障不力。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以公共利益为名,侵占私人权益和私人财产,或在私权受到侵犯后不能及时提供有效的司法救济。如有的地方政府以国家和公共利益的名义,低价征用农民土地,再以低价转让给开发商,或虽然按公开的市场价格将农民土地转让,但从中获取差价,从而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四、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对策思考

深入认识和分析当前无锡经济社会结构和利益关系的发展变化,完善地方性法规与政策,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当前加快推进和谐无锡与法治无锡构建进程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树立科学的和谐正义观。所谓和谐正义,就是“为了达到万有存在共同体的和谐发展而调适互为对象性存在的诸方面关系的共同法则。集真善美于一体的和谐正义是平衡万物价值的金规则,是整合程序上的和谐正义和实质上的和谐正义的平台”。②具体来说,要着力做好三点:一是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升公平的实现程度。把经济社会和法治发展的过程作为追求和实现公平的过程,在动态发展中提升公平的实现程度。二是以强化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监督是文明社会进行社会关系调适的最基本的手段,它的发挥程度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程度。针对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种种侵犯社会公共资源的行为和一些人利用社会公共权力谋取个人私利的非正常现象,必须建立完善的社会监督体系”。通过有效的监督,逐步消除实现公平和正义的政策性障碍和人为性障碍,同时加大反腐败力度,降低因以权谋私行为对贫富差距和弱势群体的心理带来的消极影响。三是全面认识公平的历史性和相对性,防止把公平等同于平均主义,或脱离具体历史条件追求公平。

(二)把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放到社会发展更为突出的位置。“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分配的公平属于生产关系领域的问题,权利平等和司法公正主要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问题。因此,一个社会的公平状况如何,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③而且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司法体制改革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在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深化各方面改革的同时,必须把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放到更为突出的位置来抓。只有把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好、实现好,经济社会和法治发展才具有坚实的基础。否则,就难以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影响经济社会和法治的健康发展。

(三)维护和实现行政公平。市场行为是实现效率的主要手段,政府行为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主要手段。“从市场经济的逻辑上看也应如此。因为真正的市场经济逻辑是:效率由市场去安排,公平则由政府管理”。④实践表明,政府不主持公平正义,社会公平正义就会严重缺失。当前,应重点做好四个方面,即:将注意力由集中于国有企业改革转向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建设,注重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从制度上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及相关问题,如三农问题和土地、财政、税收体制改革问题等;协调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从源头上解决好初次分配问题,强化国家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在法治建设中率先垂范,公平正义需要通过政府来维护和实现,而政府能否依法行政关系到公平正义的实现。

(四)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维护宪法和法律的统一和尊严,促进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是司法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一定程度上讲,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的核心就是实现司法公正。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为此,必须按照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的要求,完善司法机关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从制度上保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加强对司法工作的监督,惩治司法领域中的腐败。当前,应高度重视司法机关在解决社会矛盾中的作用,尊重司法权威,确保司法公正,为构建和谐无锡与法治无锡创造良好的司法环境。司法机关也应切实负起责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满足人们的合理诉求,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第四篇:价值链会计管理视角下的企业竞争战略研究

【论文关键词】 价值链 管理 竞争 战略

【论文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价值链会计管理方式不但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会计方法,更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管理方式。本文从价值链研究的基础概念及理论等入手,解析在价值链理论之下如何构建企业竞争战略。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各国不论是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的发展都更密切地参与国际分工。与此同时,对于各企业来说,在面临各种由全球化带来的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空前未有的挑战。如何在新的时期找到自身的出路或捷径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市场,势必成为每个企业不断发展所要探索的目标。价值链管理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一种新兴方法,其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最终目标,从供应商到顾客价值实现的一系列增值管理活动,以改变传统的会计管理方法。本文从价值链会计管理研究出发,试图总结出为提升企业竞争力更为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一、价值链和价值链会计管理概述

(一)价值链理论概念辨析

“价值链”是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1985年在其《竞争优势》中首次提出,他认为按照经济和技术的相对独立性,企业每项生产经营活动都应是其创造价值的经济活动,企业所有互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生产经营活动,便构成了创造价值的一个动态过程,这个动态过程称之为价值链。并且每一个企业都是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相互分离的活动的集合。企业价值链存在于由供应商价值链、企业价值链、渠道价值链和买方价值链共同构成的价值链系统中,它反映了企业的历史、战略以及实施战略的方式。1995年美国学者罗伯特基于虚拟价值的观点认为:“企业都存在由物质世界构成的实物价值链和信息构成的虚拟价值链”。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现代企业的发展已经离不开对价值链中各个因素的考虑和重视。

在我国,阎达五教授是首次在国内提出价值链会计管理的。在企业众多的价值活动中,并不是每一环节都创造价值,只有那些真正创造价值的活动,才可称为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来源于企业在某些特定战略环节的优势。可以说,价值链理论的应用有助于人们了解企业的价值生成机制,其既是一个分析竞争优势的工具,同时也是企业建立和增强竞争优势的方法。

(二)价值链会计假设

假设是每一种理论思想所必备的基础,价值链理论有如下四种假设: 一是经济联合体假设。价值链会计的主体应是以企业主体为基础,同时包括整个行业价值链(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中相关信息的新的经济联合体。

二是持续经营下的弹性会计分期假设;价值链会计以管理过程的时间序列为依据,以最快的速度反映企业价值链价值的流入、创造、流出等信息。因此,持续经营下的弹性会计分期在价值链会计中非常重要且必要。

三是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并重假设;价值链会计并不能完全脱离货币计量属性,但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并不能够全面反映各种价值活动,也不能全面反映企业内部价值链以及企业与供应商、渠道商和顾客价值链之间错综复杂的客观联系。因此,价值链会计应当是货币与非货币计量并用。[!--empirenews.page--] 四是交易期间假设。价值链实质是一个虚拟的动态联盟,可以以“链上实体的交易期间”作为会计期间,每次交易结束后编报一次会计报告即可。这样做可以使交易的账务处理保持完整性,同时也可以有效地避免跨期摊配时人为进行调节等问题。

(三)价值链会计特征

基于价值链管理的概念与假设,其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价值链管理的基础是价值。价值是企业一切活动的核心,企业不仅谋求总收入最大与总成本最低,更要讲究盈利最大化。第二,价值链由各种价值活动构成。价值活动是企业所从事的物质和技术上的界限分明的各项活动。这些活动相互依存,形成价值链条。例如,采购预先剪裁好的钢板可以使生产工序简化和减少浪费,有序的仓储与车辆调度等内部后勤活动有利于生产和销售等。第三,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价值链。虽在同一产业,但不同企业的价值链则不同,这反映了它们各自的历史、战略以及实施战略途径等方面的不同。同一个企业在不同发展时期的价值链表现也不同。这一方面表明企业的价值链具有动态发展性,另一方面还说明企业的竞争优势也会不断发展与变化。第四,运用价值链管理可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二、价值链会计管理的必要性

价值链会计并不仅仅是会计学的分支学科,它是传统会计管理在价值链理论下的延伸,实质是一种管理活动。价值链会计管理的必要性可以综述成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的拓展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价值链管理模式下,企业的概念从单一企业扩展到企业外部整个价值链上的供应商和客户,他们既是价值链会计信息的数据源,又是价值链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因此,对会计信息实时性和相关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内部价值链管理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内部价值链管理依赖作业成本和价值增值信息。从内部价值链角度观察,企业由一系列不同作业构成,内部价值链管理的关键是找出企业内部的哪些作业产生了企业的竞争优势,是真正的增值作业,然后对这些作业进行更有效的管理。通过更有效地管理战略性价值链作业,企业可以实现其竞争优势。

三是传统会计模式的局限性;价值链管理模式下,会计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则遭致越来越多的批评。财务会计方面,焦点在于财务会计无法反映企业价值的信息。如现行财务报告对前瞻性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等披露不足。管理会计相关性正在下降,传统的管理会计忽视了新的制造环境和新的管理理念。如,在信息时代的竞争环境下,产品寿命周期逐步缩短,许多先进企业已经实行“准时制”制造方式,实现了零存货。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会计传统知识中的“经济订货量”、“最佳生产批量”等方法已经没有意义。变革现行的会计模式已是大势所趋。“价值链会计是适应这一变革趋势的一种选择。”

四是会计管理职能的融合;从整个会计系统看,价值链管理环境下会计将更加深入地融入价值管理当中,打破了传统会计学科的界限,将财务会计、公司财务管理、内部审计、管理会计、成本管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会计信息要素和类型上看,价值链会计信息的要素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会计要素,而且包括消费者服务、生产效率、生产周期、产品质量等新的会计管理要素。信息的类型也不仅是事后的反映和核算信息,还包括事前计划和预算的信息、事中监督的信息。[!--empirenews.page--][1][2]下一页

三、价值链会计管理与企业竞争战略

(一)企业竞争战略

在《竞争优势》一书中迈克尔·波特还指出企业有三种基本的竞争战略:成本领先、标歧立异和目标集聚。所谓“成本领先”就是以低成本取得竞争优势;所谓“标歧立异”就是追求差异化,而“目标集聚”又分为成本集聚和差异集聚两种战略。简言之,波特的三种基本竞争战略可以归纳为两类:低成本和差异化。

低成本战略是传统的竞争战略,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经济、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和管理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差异化竞争已经成为现代企业最基本的竞争战略。差异化竞争战略最先在营销领域产生了作用,营销理论中开始强调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注重顾客的满意度,并进行渠道协同。企业竞争战略和营销观念的变化必将引起企业管理理论的变化,会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核心内容,因此有必要研究基于价值链上的会计问题,这就是价值链会计管理。

(二)价值链会计管理下的企业竞争战略

随着企业的发展与市场需求的日益变化,企业的竞争模式也有了新的取向。首先,企业的竞争核心从提供价低质优的产品竞争转变为争取客户最大满意度的服务竞争,先进的服务手段已成为企业制胜的关键。其次,企业的竞争范围从单一企业扩大到价值链,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管理的范围超越了自身的资源,延伸到了供应商、分销商和客户。再次,企业竞争的内容也从价格竞争转变为价值竞争。

企业竞争优势有三个主要来源:一是价值活动本身,它是构筑竞争优势的基石。无论企业价值是基本活动还是辅助活动,对形成企业竞争优势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企业通过优化各种价值活动本身可增强其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由于企业价值活动构成价值链条,将其与其他企业对比,可从整体上发现自身竞争优劣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以增强整体竞争优势。二是企业内部价值链的联系。价值链并不是某些独立经济活动的简单综合,而是由相互依存的各种价值活动构成的有机整体,竞争优势往往来源于这一整体。三是企业间价值链的联系。价值链不仅表现为同一企业内部各种价值活动的有机整体,还表现为与其他供应商和买方等各方之间的内在经济关系。供应商和买方等各方价值活动内容与方式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价值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加强企业与供应商和买方等外在有关方面的沟通与协调属于价值链管理范畴,这一活动无疑会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不难看出,价值链管理就是在分析企业价值链的基础上,怎样将企业的设计、采购、生产、储存、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从创造价值的角度上有机的整合起来,从价值创造角度出发,分配企业资源,做好计划、协调、监督和控制等方面的工作。价值链管理的意义就是寻找企业的增值业务,优化核心业务流程,发掘与管理企业价值链,从增加企业价值和降低成本、改善和提高企业服务质量方面利用企业资源,特别应当将企业优势资源运用于企业核心价值链上,以达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扩大企业价值之目的。[!--empirenews.page--](三)在价值链会计管理下企业竞争战略的实现 一是整合各种资源、协同各种力量;加强价值链中各企业的紧密合作,共担风险,共享利益。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用户,价值链上的企业除了追求自身利益外,还应该一同去追求改善价值链整体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通过合作减少各环节间的交易成本,有效地提升价值链的长期竞争力。企业核心能力来源于企业价值链管理的协同效应及企业价值系统(供应链)的整合协调管理,如企业文化、品牌等都可看作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而它们的培养决不是企业内部价值链的某项战略活动管理的结果,而应来自企业内部整体资源的协同,来自与企业利益相关的各个要素(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顾客等)。

二是提升流程的能力;对工作流程、实物流程、信息流程和资金流出进行设计、执行、修正和不断改进。它是通过供应链的建设、管理与创新来实现的,不仅包括内部价值链的不断改良和创新,还要统筹协调与供应商、中间商的经营程序,保障整个通路对顾客需求的快速而协调地反应,内部的研发、生产以及上下游企业的关系都是购并与战略联盟所希望加强的环节。通过企业合作和流程整合优化,降低各环节成本,从而推进盈利的增长,使价值链更有效率,提升企业以及整条价值链的竞争力。

三是价值链外包战略;企业应专注于核心业务,在价值链上明确定位,将非核心业务外包。这样,企业才能够更有效地集中利用资源,强化主业,并通过企业间的合作,增加业务的弹性。从战略上看,业务外包可以给企业提供较大的灵活性,尤其是在购买高速发展的新技术新式样的产品,或复杂系统的组成零部件方面更是如此。另外,当多个一流的供应商同时生产一个系统的组成部件时,就会降低外包企业的专有资产投资,缩短设计和生产周期。供应商既有相关方面的人才优势,又有专门领域的复杂的技术知识,而且可以不断地更新产品。企业实行价值链的外包战略,把其所研制的技术和零部件所要承担的风险扩散到每个供应商身上,就无须承担零部件的研究与开发计划失败的全部风险,也不必为每一零部件系统投资或不断地扩大配件本身的生产能力。这样,企业就可以全力改善本身核心业务的竞争能力。

四是开发企业核心业务。以顾客为中心,并以市场需求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以需求拉动供应的生产和流通模式,以便更快速适应市场变化、满足消费者需求,建立企业核心业务,还使得企业品牌增值而减少产品新品牌在消费者信誉度的考察风险,从而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品牌效应等。在价值链上明确定位企业的核心产品与服务,把非核心业务外包,企业能更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强化主业,通过企业的协作,增加了企业业务开发的弹性。

第五篇:管理视域下的制度视角

管理视域下的制度视角

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企业制度是企业管理的基础,靠人治不依法制,凭热情、靠感觉处理事务,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工作不落实,企业就不可能实现持续成长。企业向管理要效益,首先要认识到制度在企业所处的地位、所处的环境,认清企业制度在制定、执行中和企业文化、员工、领导及训新的相互作用机制,才能真正使制度在企业管理护发挥优势,才能真正实现管理出效益。

一、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

儒家文化思想在中国的传统管理思想中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传统的中国人将道德标准视为思考问题、看待事物的第一准则,而把对事物的确认当作次要因素来看待。受此影响,在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伦理问题被放到了中心位置,企业内部干部的优劣、职工的好坏,乃至企业决策与经营行为的衡量准则,都采用道德是非和伦理的标准,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了一种重义轻利、重工作态度轻工作效率的观念。企业经营中过多强调“德治”,却忽视了制度化建设和管理。

今天,在企业文化研究中,人们对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认识经常陷入一种误区:或把二者对立起来,或把二者混为一谈,分不清二者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有人把企业文化概括成四个层次: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种从

广义角度界定的企业文化,无疑把制度包含在内,即制度也是一种文化。但如果我们从狭义角度研究企业文化,制度只是文

化的载体,进一步说,把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式研究,制度与文化属于两个不同的管理层次和两种不同的管理方式。文化管理高于制度管理,制度更多地强调外在监督与控制,是企业侣导的“文化底限”,即要求员工必须做到的;文化更多地强调价值观、理想信念和道德的力量,强调内在的自觉与自律,是一种“精神境界”。

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在对人的调节方式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制度管理主要是外在的、硬性的调节;文化管理主要是内在的文化自律与软性的文化引导。文化管理强调心理“认同”,强调人的自主意识和主动性,也就是通过启发人的自觉意识达到自控和自律。对多数人来讲,由于认同了主流文化,因此,文化管理成为非强制性的管理;对于少数未认同主流文化的人来讲,一种主流文化一旦形成,也同样受这种主流文化氛围、风俗、习惯等非正式规则的约束,违背这种主流文化的言行是要受到舆论谴责或制度惩罚的。因此文化管理又具有-定的“强制性”。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对制度与文化的感受度不同。体力劳动者因为其作业方式要求标准化的程度高,对制度管理的强制性敏感度较低,也就是说,遵守制度是顺理成章的事,制度管理对他们更适合;脑力劳动者因为创造性强,要求自由度较高,对较低层次的条条框框则反感,需要较多的文化管理。这是超Y理论的研究

结果,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是互动的。当管理者认为某种文化需要倡导时,他可能通过培养典型的形式,也可能通过开展活动的形式来推展和传播。但要把倡导的新文化渗透到管理过程,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制度则是最好的载体之一。人们普遍认同一种新文化可能需要经过较长时间,而把文化“装进”制度,则会加速这种认同过程。当企业中的先进文化或管理者倡导的新文化已经超越制度文化的水准,这种文化又在催生着新的制度。

二、制度与员工

企业员工素质的高低与制度是否健全共同决定了企业管理的绩效,并将企业分为四种类型:活力型、散沙型、官僚型和健康型。活力型企业的制度也许并不完善,但由于员工责任心强,往往在制度并没有对员工的一些行为做出何种要求,高素质的员工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他们会全力以赴地去承担其各个任务,并妥善加以解决,而不会损害企业的利益和荣誉;如果企业员工素质不高,也许会专门寻找制度的空隙和不足,在制度约束不到的地方,采取一种投机行为,从而有损于企业而利于自身,这就是所谓的散沙型企业。在制度很健全的情况下,企业员工如果没有责任心,员工会感到处处受制度的制约,而天天忙于应付制度所要求的标准而不去踏踏实实地工作,整个企业表现为毫无活力,毫无激情。也就谈不上创造力和创新了。对国内外优秀的企业的研究表明,优秀企业都有一个共性:员工责任心很高且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极其完善,这同时也是许多企业家所追求的健康型企业。

三、制度与领导

在中国的大部分企业里,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老板既是企业制度制定的倡导者,甚至是制定者,同时也是制度的第一破坏者。在自己的企业里,老板好像以前的皇帝,凌驾于企业制度之上,不受制度的约束,这样就造成中高层管理者的效仿和员工的怨声载道。对同样的事,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而采取的奖罚不—,当问及企业到底是人治还是法制,老板却回答:当然是依法制企,你没有看我们有许多制度条款和下发的各种文件嘛!中国企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的企业确实存在着差距,但差距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坐井观天、自以为是,差距本身并非不可逾越,前提是我们首先要逾越自己。

老板和员工之间缺乏制度化的业务管理系统平台也是我国企业的一个重大病因。在我国,许多老板经常有这种感觉:不担心没钱,不担心没人,也不担心业务,担心的是企业的稳定运转。老板在,企业一切事务好办,但老板没有三头六臂,这将如何办呢?人力所不能及的地方,就是制度显现力量之处,你可不可以放下“老板的架子”,耐心地将企业的业务流程制度化,耐心地让员工按制度要求而不是你的指令工作?为什么有些企业家能够管理上万人,而另一些企业家只能管理一百人?关键还在与企业家自己内心相信什么。只相信自己的人自然信赖的是自己的权

威和亲信,认为员工只有在监督和压力下才会努力工作,而相信别人的人就会相信公平的制度,也只有公平的制度才会创造员工对企业的忠诚。

四、制度的规范性和创新性

制度本身就是一种规范。企业管理制度是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定和准则的总称,企业管理制度的表现形式或组成包括企业组织机构设计、职能部门划分及职能分工、岗位工作说明,专业管理制度、工作或流程、管理表单等管理制度类文件。实施管理制度需要相对规范的环境或条件,这就要求针对实施全过程是规范的,而且全员的整体职务行为或工作程序是规范的,只有这样,企业管理制度体系的整体运作才能有可能是规范的。

实施企业管理制度要有规范性的环境或条件的:第一,编制的制度是规范的,符合企业管理科学原理和企业行为涉及到的每—个事物的发展规律或规则的;第二,实施规范性的制度全过程是规范的,而且是全员的整体职务行为或工作程序是规范的;只有这样,企业管理制度体系的整体运作才有可能是规范的,否则将导致管理制度的实施结果呈现不规范的状态。

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性是在稳定和动态变化相统一的过程中呈现的。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性是要求企业管理制度呈稳定和动态的统一的,长年一成不变的规范不一定是适应的规范,经常变化的规范也不一定是好规范,应该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而实现

相对的稳定和动态的变化。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管理制度应是具有相应的稳定周期与动态的时期,这种稳定周期与动态时期是受企业的行业性质、产业特征、企业人员素质、企业环境、企业家的个人因素等相关因素综合影响的。企业应该依据这些影响因素的变化,控制和调节的企业管理制度的稳定性与动态性。

制度创新是管理创新的核心。管理制度的动态变化需要进行有效的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保证企业管理制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规范性、合理性和科学性。把握和利用好创新的时机是保持管理制变规范性的重要途径。

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性实施和创新活动的产物。如果用公式表示:企业管理制度=规范+规则十创新。一方面,企业管理制度必须按一定的规范来编制,管理制度的编制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另一方面,企业管理制度的编制或创新是具有规则的,这就是结合企业实际,按照事物的演变过程的内在规律,依据企业墅理的基本原则,实施管理制度重新,进而形成新的规范。作为企业来讲,应使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性和创新性之间的关系呈良性关系。也就是:规范性的因素是创新的产物,现行的企业管理制度里规范性的因素是前期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目标,同时,又是下一轮创新的基础。也只有这样,企业管理制度才能在规范实施与创新的双重作用下不断定善、不断发挥其保证与促进企业持续成长的宗旨。

五、制度的制定和执行

制度的制定和执行首先要达到公平和公正,因此要做到企业制度的三个审视:

第一,要审视制度是否使各直接参与者的利益得到平衡,产生互相制约的作用。制度作为公正的体现不但要求其形式是公正的,更要求其内容是公正的,要使制度约束下各直接参与者的利益得到平衡,体现权利与义务的对称。制度在其形式上是对人的利益的制约,既然是制约,对于相对人来说就有一定的心理承受限度,决定这种承受限度的是制度内容的公正、公平性。同时,制度制约下的每—个成员既是受约束者,又是监督者,女口果制度的内容是不公正的,就不能得到全员的认可。

第二,要审视制度出台的程序是否公正和规范。制度管理如果没有一个公正的出台程序就有可能陷入强权管理范畴。而强权发展到一定程度,往往会产生“指鹿为马”的结果,这就提出了制度创设程序的重要意义。制度本身客观上排斥强权,主观上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倚重强权、彰显强权。在当代企业的制度建设中渗入强权成份的情况屡见不鲜,试想,朝令夕改,出口成规的情况,在多少企业真正得到了彻底根除?而且管理越不规范,这种情况就越严重。

第三,要审视制度的执行是否真正严格平等。制度执行的最好效果就是在无歧视原则下产生的普遍的认同心理,这也正是制度执行中的难点问题。因为每个人在企业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制度的监督执行部门在企业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在执行制度时是很

难以做到完全公正和无歧视性的,这样往往就会影响制度的效果,危及制度的最终目标。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企业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要有合理性,即管理制度不能脱离企业实际,否则,管理制度就成了“花瓶”和“空中楼阁”。管理制度要达到合理性,必须坚持三个原则:一是适时。管理制度要适合时代要求,具备时代特征;二是适地。管理制度要适合企业所在地区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文化传统和道德规范;三是适企。管理制度要适合企业实情,适合企业实施,适合企业发展。

下载伦理管理视角下的企业道德实现机制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伦理管理视角下的企业道德实现机制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管理视角下的成本会计8

    四、从成本分析到实施成本管理 (一)实施成本管理过程中的常见挑战 1.把成本管理简单理解为控制花钱,认为只是财务部门的事。 2.只注重总成本的控制,不注重单位成本。 3.片面追求成......

    传统文化视角下职业院校教育管理浅析

    传统文化视角下职业院校教育管理浅析 郑小龙 (核工业卫生学校,湖南 衡阳421002)【摘要】本文就个人通过对中国的古圣先贤们关于师德、师道,关于学生的德、智培育的思想和方法的......

    强化机制创新 实现精细管理

    强化机制创新 实现精细管理 全面推进消防监督执法规范化建设 2011年2月25日 10:30 江苏消防总队 (查阅次数: 719 ) 消防监督执法规范化建设是当前公安部部署的“三项重点工......

    基于财务视角下房地产企业内控机制探析[本站推荐]

    基于财务视角下房地产企业内控机制探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房地产企业也在逐渐发展壮大,这就要求房地产企业具有管理与发展意识,从而实现内控机制的建......

    企业文学创作视角下的企业文化培育

    企业文学创作视角下的企业文化培育 【摘 要】企业文学创作是一种总结、巩固、以及创新的精神生产活动的过程,能够宣扬企业管理经验,达到培育企业文化的目的。通过解读文学创作......

    管理学视角下的企业员工培训

    管理学视角下的企业员工培训摘 要:培训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实现增值的一条重要途径,是人性观、激励理论等管理理论在日常工作管理中的提炼和应用,同时也是企业的一种系统化智力投......

    谈财务管理视角下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建设

    谈财务管理视角下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建设 [摘要]现今社会普遍重视廉政风险问题,高校是廉政风险出现最为频繁的地方之一,尤其是财务机构,该机构属于廉政风险出现的主体,也会诱发其......

    市场监管视角下集贸市场计量管理研究

    市场监管视角下集贸市场计量管理研究 市场监管体制进行“四合一”改革后,工商管理、质量监督、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和物价管理职能部门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发挥技术对市场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