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内外勾结盗窃农信社借据行为定性

时间:2019-05-12 14:53: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内外勾结盗窃农信社借据行为定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内外勾结盗窃农信社借据行为定性》。

第一篇:论内外勾结盗窃农信社借据行为定性

近日,笔者碰见这么一个案件,基本案件情况是这样的:李某是某信用社的出纳员,一日,李某的朋友张某对李某说:“我现在尚欠你们信用社贷款5万元,但是我目前没有偿还能力,你们信用社又催得紧…,只要你能够将我的借据拿出来给我,我就不用还信用社钱了,到时候我给你一万元钱的好处费,你看怎么样?反正这是公家的事情,没人管的…。”在利益的驱使下,李

某答应了张某的要求,并双方密谋窃取借据的方案。后不久,李某利用信用社管理信贷借据的会计离开的间隙,窃取了张某的借据交给张某,并获得了一万元的“报酬”。

该案中,对于李某与张某构成共同犯罪,大家都没有什么分歧。但是,对于李某和张某的行为定性却存在比较大的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李某与张某构成共同的职务侵占罪。因为李某是信用社的工作人员,他窃取借据是利用了职务之便利。

一种意见认为,李某与张某构成盗窃罪的共同犯罪。因为李某盗窃的借据是在张某的邀请下进行的,而且与李某的本职无关。

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因为要判断一种共同犯罪行为的性质,就要分析该犯罪行为的构成要素。笔者根据刑法第二十五条:“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的规定来分析该共同犯罪的要素。

一、从该共同犯罪的行为主体分析

要分析共同犯罪的行为主体,就要分清楚主犯与从犯。本案中,发起盗窃借据犯意的是张某,邀请他人参与共同犯罪的也是张某,并且张某在该盗窃行为中起主要作用,根据我国刑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张某应为本案的主犯;李某在本案中协助张某盗窃贷款借据,是协助犯,属于从犯。构成共同盗窃犯罪的行为主体要求。

二、从该共同犯罪的主观方面分析

在整个犯罪过程中李某和张某在主观上都在积极追求借据被盗出这一危害结果的发生,表现为直接的共同犯罪故意。符合共同盗窃犯罪中的主观要求。

三、从该共同犯罪所侵害的客体分析

李某虽然是信用社工作人员,但是并非管理借据的会计,管理借据并不是其职务行为。李某取得张某借据是利用了主管借据的会计外出的空隙,秘密窃取的,这一行为并没有对李某作为信用社出纳员这一身份的客体造成侵害,故应当只能够以盗窃罪定性。只是因为该盗窃行为所侵害的是金融机构债权凭证这一特殊主体,即盗窃金融机构,这只是影响量刑,而不影响定性。

四、从该共同犯罪的客观方面分析

客观方面,李某在与张某的共同犯意下从信用社盗窃到了借据,并获得张某给的“报酬”,其犯罪行为已经完成,信用社的债权因借据这一债权凭证的被盗而受到了侵害。李某和张某的共同盗窃犯罪已经实行终了,所欲侵犯的客体已经侵犯。

综上所述,无身份的张某与有身份的李某共同犯罪,因并没有利用李某的身份职责便利,且又是无身份的张某为主犯,故本案件应根据犯罪实行行为的性质定罪,即李某和张某构成盗窃罪的共犯。

第二篇:小学生盗窃行为

小学生盗窃行为

自四年级接班以来,发现本班学生的偷窃行为屡见不鲜:学生李某从同学家里偷得手机一部、现金若干,与同学丁某、薛某分脏;学生叶某从班长书包里偷走班级经费80元;学生王某偷走同学高某伙食费100元„„此类事件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不仅仅给个人、家庭和学校造成恶劣的影响,更易使学生因小偷而成大偷,进而导致学生道德品质和社会风气的恶化针对以上情况,本文从本班学生发生偷窃行为的主客观原因和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并在实践中进行探索,以期抛砖引玉,引导更多的学者、专家探索防范小学生偷窃行为的良策,帮助我们防范于未然。一.小学生偷窃行为成因

1、主观原因

①逆反心理即俗话所说“你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较强。当学生感到自己不被老师、同学所重视,或经常受到批评及至不恰当的责骂时,便容易产生此种心理。明知偷窃是不对的,但却以活得轰轰烈烈等借口来为自己开脱。更有极少数学生误以为这样可以让自己获得控制感和安全感。有个别家长本身就品行不正,孩子自然有样学样。如邻班就有这么一位家长,儿子偷窃不仅不批评,还跟儿子一起享用儿子偷窃来的财物,并帮助隐瞒事情的真相,这样家庭出来的学生当然很难会以偷盗为耻。

②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学生接触社会的面越来越大,各种知识、文化激荡、充斥校园,学校难以脱离社会而成为一个真空场。现实生活中,成年人的道德失范随处可见,在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未成年人。如聚众赌博、参与“六合彩”非法赌博活动等现象屡见不鲜。还有互联网、通讯等信息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在为人类进步带来契机的同时,也经常有一些负面的、消极的事物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有少数同学非常乐于模仿从这些渠道学到的各种奇异行为,当然也包括偷窃的行为。③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思想教育不力,有的教师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对所谓的问题学生冷眼相看。在这种冷漠态度下生活,问题学生便会产生各种消极心理乃至采取抵制行为,甚至采取偷盗来对抗老师。还有少数教师认为偷窃行为的教育是学生家长的事情,做老师的莫需管闲事,只要学生不发生安全方面的问题就行了。更有以分数定成败的升学率教学,“重智育轻德育”教学模式难以全面引导学生的行为。

二、小学生偷窃行为对策

1、加强与家长的密切沟通

当学生出现偷窃行为时,应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一是登门造访,把孩子的具体情况如实向家长反映,同时了解该生的家庭情况,家庭教育方法,针对其生长环境找出问题的症结,求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二是召开小型家长会,召集有此类行为的个别学生家长,汇报学生表现,了解家教情况,共同探讨教育学生的方法和途径,必要时可共同学习有关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此外还可以利用家长来校接送孩子,电话联系等方法与家长密切沟通。这样做,一来能够双管齐下,共同教育,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受到一种压力,认识到这种行为是为家庭所不容,为学校所不许,为社会所不齿。同时,也有利于提醒家长注意教子方法,培养孩子完善的人格。平时保管好自己的财物,避免孩子有更多偷窃的机会。

2、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学生出现偷窃行为,心理负担较重。担心被人发现暴露后又担心教师责骂、同学讽刺。这时候,教师应该察言观色,及时掌握学生的心态,铺以必要的疏导,使其尽快解除心头之虑。可以晓之以理,与其重温《小学生守则》有关内容,讲述诚实为人的道理,强调诚实的可贵,指出偷窃的危害。可以动之以情,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打动其心扉,用老师殷的期望启发其思想。甚至还可以轻描淡写地淡化问题的严重性,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使问题迎刃而解。①坚持正面教育,拉近师生距离

对于有小偷小摸行为的学生,教师必须客观的对待他,而不能主观的将学生圈定为“小偷”,教师应单独与学生进行交谈,让学生知道偷窃是耻辱,然后了解他偷窃的动机,消除诱因,并告诉他小偷小摸行为被别人知道了会难以得到他人的信任。在我的教学中,曾有学生张某,因为偷窃行为,同学都疏远他,导致他的成绩一落千丈。为了改变他的情况,我积极对他进行引导,首先我非常重视他的存在,让他觉得我心中有他、关心他。与他相遇时,我会经常叫住他,询问他的近况怎么样?其次,我在课余时间经常找他聊天,告诉他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最重要的一点是,如果他有哪一方面有进步,我就及时地进行表扬,让他觉得做坏事的他与大家心目中的形象不符合。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张某克服了偷窃的劣习,学习成绩也比原来进步了很多。

②提高师德水平,树立良好典范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为人师表、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高尚的师德、良好的个性品质来教育、引导学生,发挥教师“典范”作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做到以德感人,以德服人,以德育人,促进学生提高觉悟,改正缺点。③开展集体活动,丰富学生生活

丰富多采的集体活动能培养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并使他们的思想得到教育,情操得到陶冶,习惯得到培养,意志得到磨砺,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如针对学生偷窃行为的发生,组织开展“我是社会的好儿童”为主题的班队活动。可以开展“我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清扫红领巾路、宣传家乡设表演等活动。还可以借助一些有纪念意义的节日,开展大中队活动,既让学生找到生活的乐趣,又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丰富学生的生活,同时让他们能多为别人考虑,不再以自我为中心,懂得“小时偷针,大时偷金”的可能性和严重性。④深入学生心理,开展心理训练

无论是怎样的学生,教师都不能厌恶他,应该走进他的内心,了解他的想法。对于偷东西的学生,教师应细心了解学生偷窃的原因,从而寻找解决的对策。由于社会的进一步复杂化,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进一步增多,心理素质有待于不断提高。目前,学校教育存在着重智轻德,重学科成绩,轻整体素质培养的现象。学生有许多思想症结,不良习惯被忽视,没有得到及时解决或纠正。因此,建议有条件的学生开设小学生心理咨询辅导站,负责解决学生生理及心理上的一些困惑和需要解决,纠正的问题。也可尝试在班级设立班主任信箱,为学生排忧解难。在布置学生写周记时,可以不定期地让学生写写《我的心理话》。《某某,我想对你说》之类的内容,从而了解学生的心思。而对于有偷窃行为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心理疏导,找出其养成偷窃习惯的原因,以多方面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教育,定期与其交谈,及时了解其转化过程,给于必要的指导和鼓励。

3、依托社会资源,共护雏鹰长成 可以聘请校外辅导员,让他们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克服攀比心理,杜绝超前消费。在我班,留守儿童俱乐部辅导老师和结对 “留守父母”已成为帮助学生克服偷盗行为的主要措施之一。我们还聘请了法制副校长,学生中扎实开展法制教育的同时,结合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不良习惯进行了分析点评,指出危害所在,力争把不良行为杜绝在萌芽状态。偷窃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更不是短时间内能改变的,需要我们全面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采取所有手段、办 法,完善措施、制度,形成校内外齐抓共管,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的教育体系,实解决小学生小偷小摸的行为,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接帮人。相信只要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共同关心,努力和重视,小学生的偷窃行为一定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学生将朝着健康的、诚实的心灵之路不断迈进。

第三篇:朱某的行为如何定性

朱某的行为如何定性

主要案情

朱某,男,1958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1999年5月任T县县委书记。2000年下半年,T县曙光公司(私营)投资的酒店装修缺少资金,该公司法人代表刘某找到时任T县县委书记的朱某,请朱出面打招呼,从县财政局借钱。朱某随即打电话给县财政局局长王某,要王想办法解决。王提出按规定财政资金不能借给个人或私营企业使用,只有通过乡镇转借给刘某。朱某同意,并要求王某落实好。此后,刘某按照朱某的意思直接找王某,并找S镇党委书记李某做工作,通过S镇出面帮其转借。同时,朱某也打电话给李某,让李尽快为刘某办理借款手续。2000年10月20日,王某同意S镇财政所以镇企业周转需要为名从县财政局下属收费局借款50万元,当天刘某就以支农周转金借款的名义从S镇借走了这50万用于酒店的装修。事后,刘某、王某将事情告诉了朱某。该50万元刘某至案发未归还。2000年12月,酒店装修工程结算缺少资金,应刘某的请求,朱某给县财政局副局长许某打招呼要许想办法从县财政局再借些钱给刘某,许应允。随后刘某找到H镇党委书记尹某做工作,要求H镇出面为其转借资金。随后刘某找到许某,许即安排预算股副股长谭某从预算资金中拨25万元到H镇财政所,再由刘某从H镇将这25万借走。该25万元刘某至案发未归还。为感谢朱某对自己公司的 1

支持,刘某先后送给朱某人民币15万元。2005年,朱某被他人举报,此案案发。

分歧意见

关于朱某的行为如何定性存在如下分歧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朱某打招呼让县财政局变相借款给刘某开办的私营企业,致使借款在案发时不能收回,属于滥用职权行为,事后又收取刘某贿赂15万元,朱某滥用职权是为刘某谋取非法利益,属于行为和手段的牵连,应以受贿罪从重处罚。

第二种意见认为,朱某同时存在滥用职权行为和收受贿赂行为,应数罪并罚。

第三种意见认为,朱某指使他人将财政局公款借给私营公司使用,属于挪用公款行为,同时又收受贿赂15万元,构成受贿罪,应数罪并罚。

关于《朱某的行为如何定性》的案件分析报告 本人同意第三种观点,朱某的行为构成挪用公款罪和受贿罪,应数罪并罚。

第一、朱某的行为构成挪用公款罪。

国家工作人员朱某“打电话给县财政局局长王某,要王想办法解决”、“并要求王某落实好”、“也打电话给李某,让李尽快为刘某办理借款手续”、又“给县财政局副局长许某打招呼要许想办法从县财政局再借些钱给刘某”的行为,属于挪用公款行为。虽然朱某未亲自挪用公款,但其利用县委书记的职务要求王某、李某和许某等人将公款变相借给私营公司,其本质是个人决定以S镇和H镇的名义将公款借给私营公司,进行营利活动。朱某事后又收取刘某人民币15元。因此,朱某的行为符合200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解第三百八十四条第一款的解释》中的第(三)项“个人决定以单位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谋取个人利益的”之规定,属于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因而构成挪用公款罪。此外,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认定挪用公款归个使用有关问题的解释》中并未提及“个人决定以单位名义将公款借给其他单位使用”的情形如何定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解释对此情形予以明确。

本案中,朱某滥用职权,指使他人将公款变相借给私营公司,致使75万元公款在案发时不能收回,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亦构成滥用职权

罪。但朱某的挪用公款行为是滥用职权行为的特殊表现,是一个行为同时触犯二个罪名,属于法条竞合。根据《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滥用职权罪和玩忽职守罪)“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特殊罪名优于一般罪名的规则,对朱某的犯罪行为只定挪用公款罪这一特殊罪名。因此,朱某构成挪用公款罪。

第二、朱某的行为构成受贿罪。

朱某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指使他人将公款变相借给刘某的私营公司,事后收受刘某15万元人民币,其行为构成受贿罪。

第三、应对朱某进行数罪并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第一款“因挪用公款索取、收受贿赂构成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之规定,对朱某应以挪用款罪和受贿罪数罪并罚。

综上,朱某构成挪用公款罪和受贿罪,应数罪并罚。

第四篇:论信用卡诈骗罪定性1

论信用卡诈骗罪的定性

随着我国经济、金融制度的发展,由以前的计划经济走向了市场经济,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就出现了许多新型的金融支付工具。如金融机构发行的各种信用卡,信用证,票据等,其中犹以信用卡为主要的信用支付工具,这些带有信用功能的支付工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已被普遍使用。但是当我们在享受着信用卡带来的便利时候,信用卡已成为犯罪分子的重点攻击目标,从而极大地损害了信用卡的信用度,也严重地破坏了金融秩序,经个人和社会带来重大的损失。从而刑法在1997年将信用卡诈骗罪纳入到了刑法典内,信用卡诈骗罪是传统的诈骗罪中分离出来,被单独列为一个新的罪名,这个改变足以体现我国司法对此犯罪行为的重视,也是我国刑法在打击信用卡犯罪的实践中不断完善的体现。但对于使用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的法律认定和处理,争议很大,如:借记卡诈骗行为的定性问题、单位能否成为犯罪主体、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问题、用他人遗忘的信用卡取款的、骗领信用卡并使用的,恶意透支,采用盗窃信用卡信息的方式复制信用卡等,并且在司法实践中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关键词:诈骗罪 信用卡 信用卡诈骗罪 一:什么是信用卡诈骗罪

(一)什么是诈骗罪

1:首先信用卡诈骗罪也是一种诈骗罪,是一种特殊的诈骗罪。在我们的刑法还没有单设信用卡诈骗犯罪前,信用卡诈骗犯罪都是定性为普通的诈骗罪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只是后来因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此类专门以信用卡进行犯罪的案件增多,才在后来的刑法修订中单列了这项罪名。所以,在理解信用卡诈骗罪时,我们应先对诈骗罪的基本定义有所了解。所谓诈骗罪的定义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2: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普通诈骗罪构成要件:

第一犯此罪的主体要件是一般主体,即任何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目前我国还未规定法人也能构成此罪的主体。

第二犯此罪的主观方面应当是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第三犯此罪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有些犯罪活动虽然也使用一些欺骗的手段,甚至也追求一些非法经济利益,但因其侵犯的客体不是公私财物或不限于公私财物的所有权的,也不能构成诈骗罪。第四犯此罪的客观方面是以虚构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使财物所有人、管理人产生错觉,信以为真,从而让受害人自愿的交出财物。而所谓的隐瞒真相,就是对被害人掩盖客观存在的事实,以此哄骗被害人,使被害人交出财物。

在对普通的诈骗罪有了上述的理解后,我们就能对信用卡诈骗罪有了一个前提的认识,这为我们更好的对关涉及信用卡犯罪问题进行定性。

(二)什么是信用卡

我们在全面认识信用卡诈骗罪前,我们应先要知道什么是信用卡。因为信用卡诈骗罪是利用信用卡这种特殊的介质来进行诈骗活动的一种犯罪行为。那什么是信用卡呢,根据1996年1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本法所称信用卡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商业银行向个人和单位发行的信用支付工具,信用卡具有转帐结算,存取现金,消费信用等功能。1999年3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本办法所称银行卡,是指由商业银行向社会发行的具有消费信用、转帐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或部分功能的信用支付工具。第五条规定:银行卡分位为信用卡和借记卡。

第六条规定:信用卡按是否向发卡银行交备用金分为贷记卡 准贷记卡两类;贷记卡是指发卡银行给予持卡人一定的信用额度,持卡人可在信用额度内先消费后还款的信用卡;准贷记卡是指持卡人必须先按发卡银行的要求交存一定金额的备用金,当备用金不足支付时,可在发卡银行规定的信用额度内透支的信用卡。

从以上表述可知,首先出现的是信用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后来才有的借记卡。在立法上,随着借记卡的出现,才有了二者的和称,即银行卡这个新概念。由此而制定了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从定义可知,信用卡具有该法法条所规定的全部功能,借记卡只是具有部分功能的信用支付工具,即借记卡没有透支功能而信用卡具有透支功能。信用卡诈骗就是利用信用卡所体现的信用及透支功能而实现的,信用卡所具有的透支功能被滥用后,产生的社会危害性大于普通的诈骗罪,所以我国刑法规定把信用卡诈骗从普通诈骗罪中分离出来。在信用卡诈骗罪中所规定的信用卡一词是否就单指银行卡中的具有透支功能的信用卡,而不包括借记卡呢。目前,在我国法律界有一部分认为:我国刑法所规定的信用卡诈骗罪中的信用卡就只能是具有透支功能的信用卡,而不具有透支功能的借计卡则不认为是信用卡诈骗罪中所指的信用卡,但如果犯罪嫌疑人采用复制受害人的借记卡,后用复制的借记卡将卡的现场采用多种方式将卡内的现金取走的行为又该如何定性呢。如只能按照信用卡诈骗罪中的介质只能是信用卡外,这种行为是不是就不构成信用卡诈骗罪呢。

(三)什么是信用卡诈骗罪

1:有关信用卡诈骗罪的定义

所谓信用卡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信用卡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2:信用卡诈骗罪的构成要件(1)主体要件

根据刑法规定本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即任何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构成,同样这与普通的诈骗罪的主体构成一样,法人不能构成此罪的主体条件。

(2)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是故意,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行动目的,即行为人明知道利用信用卡去侵占他人财物是非法的行为而故意去做的。虽然在我国的刑法条文中没有明确写出本罪的故意目的性,但是比照普通诈骗犯罪的本质属性和该罪侵犯的客体来看,应该是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故意之外,还必须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3)犯罪客体

本信用卡诈骗罪所侵犯的客体是一个复杂客体,即侵犯了金融管理秩序同样也侵犯了公私财物的所有权,所以说信用卡诈骗罪所侵犯的客体是一个复杂的客体。信用卡诈骗犯罪的目的主要是非法占有合法信用卡所有人的财物,所以这种犯罪行为首先是侵害财物的所有权,包括公共财产和私人财产,其次是以信用卡为犯罪媒介,利用信用卡所具有的业务功能实施犯罪行为,去扰乱信用卡业务的正常秩序,从而严重妨害信用卡的信誉,同时也严重妨害了我们金融机构的管理秩序。

(4)客观要件

由于信用卡业务的复杂性,信用卡诈骗犯罪在客观上也表现出复杂多样性。具体体在客观方面是有四种方式:使用伪造的信用卡; 使用作废的信用卡;冒用他人信用卡;恶意透支。

(四)信用卡诈骗罪的分析 1:使用伪造的信用卡

所谓伪造的信用卡,具体有一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指从表现形式到具体内容,完全模仿真实的信用卡,按照真实信用卡的图案、版块、模式及磁条密码完全的去非法制造一张新的信用卡;第二:是指在真实的信用卡基础上进行伪造,比如随意涂改真实信息、伪造信息,或在空白的信用卡上输入其他用户的真实信息、或输入虚假信息。通过上面这二种方式得来的信用卡都是伪造的信用卡。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是信用卡诈骗的一个重要形式,在这里行为人必须有使用伪造信用卡的行为才构成本罪。这里的我们所说的使用是指利用信用卡的法定功能进行的支付、消费、结算等行为。如果行为人只是伪造信用卡,自己没有使用的或把信用卡进行销售的,都是不能构成我们所说的信用卡诈骗罪,而只能按我国刑法第177条规定,以伪造、变造金融凭证罪进行相关的定性。如果行为人在伪造作用卡后又自己使用的,它同时触犯了伪造金融票证和信用卡诈骗罪。其中伪造行为是犯罪手段,使用行为是犯罪目的,按刑法规定以行为人的犯罪过程、数额大小具体确定犯罪幅度,然后择重处罚,不能以数罪并罚来处理。

2:使用作废的信用卡

所谓作废的信用卡是指因法定原因失去效用的真实信用卡。信用卡作废的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信用卡超过有效期限而自动失效:信用卡被挂失而失效;持卡人在有效期内要求停止使用并交回原发卡银行而失效。无论是哪一种失效原因,凡是利用作废的信用卡进行侵占他人公私财物的行为均属于信用卡诈骗罪。

3: 冒用他人的信用卡

所谓冒用他人的信用卡是指未经过持卡人同意或者授权,非法持用信用卡并擅自以持卡人的名义使用该信用卡,进行信用卡法定功能的支付、消费、提现等诈骗行为。冒用他人的信用卡,行为人必须是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是合法持卡人借给朋友、或交给家人使用的情况,在本质上不同于冒用的特征,应区别对待。

冒用他人信用卡不仅包括“持卡”冒用,还包括“无卡”冒用。即金融机构在互联网上设置的网上银行,信用卡用户可以在网上进行电子商务,银行给每位信用卡用户在网上设置有个人密码,但是在网上这种密码本身很有可能被冒用或破译,这种冒用密码或破译后利用密码进行的网上信用卡支付行为,达到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目的,这种行为不因为没有具体的信用卡而改变犯罪性质,也属于信用卡诈骗罪。(4):恶意透支

在理解何为恶意透支时我们应先理解什么是透支,并在什么样的情况的透支就是法律意义上的恶意透支的行为。第一: 所谓透支是指持卡人在发卡银行帐户上已经没有资金或者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根据发卡银行的批准或双方协议,允许其超过现有资金额度而支取现金或消费的行为。信用卡具有的这种透支功能是其他金融凭证所不具备的。第二:所谓恶意透支是相对于善意透支的一种违法行为,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故意在超过期限内、额度内透支的行为,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拒不归还的行为。如何理解并适用恶意透支应还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就是恶意透支信用卡的人必须是合法持有此张信用卡的人员,如果持有此张信用卡的人手上的这张信用卡来源是非法,如偷来的,捡来的,骗来的等通达非法的方式得来的信用卡,再进行使用此张信用卡时就直接构成信用卡诈骗,只要其数额达到刑事处理的线就触犯了刑法。这种方式得来的信用卡的主体并不能构成恶意透支的主体。正常的信用卡的得来是我们向银行提供真实的身份及真实的证明材料,再经过银行有关部门的审核,之后,交于申请人使用的具体信用功能的一种银行卡。第三:恶意透支必须是故意的,即透支人在透支前已明确知道自己没有能力归还,但仍持卡消费或提现的行为,或者是有能力偿还的但在消费或提现后根本不想还的行为,是一种主观意识上的不愿意行为。如何才能确定行为人的这种透支行为就是一种恶意透支的行为呢,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关恶意透支的行为表现有下面几个方面:行为人透支的数额根据其自身的条件是不能按期归还的,可以认为是种恶意透支的行为。第四:我们刑法意义上的恶意透支在客观方面的表现上有两种表现,其一是超过规定透支限额的透支,其二是超过规定期限的透支。其中透支限额是指各发卡银行规定的持卡人可使用的超过其实际存款额以上的最高限额,对于超限额透支的持卡人各发卡银行随时可以催收,如果持卡人未经银行催收而自动归还的或者催收后及时归还的,不以犯罪处理。对于超期限透支的,且经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构成恶意透支,以信用卡诈骗罪处理。

(五)信用卡诈骗罪的处法定刑 任何法律的制定都是以相应的强制制裁作为执法法律保障措施。我国刑法在信用卡诈骗罪的法定刑的规定是:有下列情形之一:使用伪造的信用卡; 使用作废的信用卡;冒用他人信用卡;恶意透支。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信用卡诈骗罪的起刑立案标准是数额较大标准是五千元以上;数额巨大的标准是五万元以上;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是二十万元以上。

三 分析几种信用卡诈骗罪的表现形式及认定

(一)采取窃取他人信用卡信息后复制信用卡后使用的行为的认定,案例如下:

2009年3月2日晚上,犯罪嫌疑人员吴义安排手下的同伙陈小燕到一酒吧里做服务员,并交给陈小燕一个采集信用卡信息的机器,要陈小燕在受害人将信用卡交由陈小燕代为刷卡时,陈小燕就乘机将受害人信用卡的信息窃取,并在受害人输入信用卡密码时将受害人所输的密码记下。后将此二个信息交给吴义,吴义在得到这二个信息后,通过用电脑刻录的方式将陈小燕窃取来的信用卡信息复制到另外一张信用卡卡内,从而制作了一张与受害人具有一样的信用卡的信息的信任卡。之后,在一ATM机车通过输入密码的方式将受害人此张信用卡内的现金八万元转走后多次提现。针对上述吴义与陈小燕的行为该如何定性,有过二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应定为盗窃罪,其理由是陈小燕是用秘密的方式获得了受害人信用卡内容,同样也是采用秘密的方式窃取到了信用卡的密码,从而得到打开受害人账户的钥匙,进而进入到受害人的账户内将受害人账户里的钱给偷走,所以就定性为盗窃罪。之前《浙江省人民检察院公诉处诈骗类犯罪案件专题研讨会会议纪要》中规定:在使用信用卡时,不需要查验身份证明,只需凭密码消费或提现,行为人通过破译、窃取的方式得到密码而使用的,一般可以盗窃定性。这个纪要就认可这种意见。还有一种意见就是认为这种行为应定性为信用卡诈骗罪,其理由是行为人的行为是一种冒用他人信用卡的行为,就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

(三)项的规定以信用卡诈骗罪惩处。

针对上述二种意见,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陈小燕与吴义的行为可以分为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秘密窃取为主,表现是在陈小燕在得到受害人交给的那张代为刷卡之际,乘受害人不注意这际将此张信用卡内的信息窃取了,后又乘受害人在输信用卡密码时不注意保护之际也窃取到了此张信用卡的密码。第二阶段是以冒用受害人的身份进行刷卡提现和转帐为主。即持复制的信用卡获取财物,从而达到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我们知道盗窃罪的主要表现特征为采取秘密手段当场窃取他人的财物;诈骗罪的表现特征则是以虚构和捏造的事实骗取受害人的财物。根据此案件的情形,陈小燕与吴义采用秘密窃取的手段窃取的是受害人的信用卡信息及密码,并没有窃取到财物。而取得财物的行为是采用了虚构、捏造的他人信用卡,冒用他人身份进行提现,刷卡消费,转账等方式来得到的。所以,应以信用卡诈骗罪进行定性。

(二)盗窃了他人的信用卡后使用的,应如何认定。

关于这个问题,本条第3款规定“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处罚。”这种情形是指盗窃犯罪分子盗窃他人的信用卡后并使用该信用卡进行诈骗财物的行为。所谓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包括犯罪分子盗窃信用卡后自己使用该信用卡,也包括犯罪分子的同伙或朋友明知是盗窃来的信用卡而使用该信用卡的。在后一种情况下,对盗窃犯罪分子的同伙或朋友可按盗窃犯罪的共犯处理。如果某人不知道信用卡是盗窃来的而使用,对使用者则不应按盗窃罪进行处罚,应当按照其使用的具体情况和情节,依照有关法律处理。如某盗窃分子窃得一张信用卡后,对其朋友说是拾来的,由其朋友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对使用者就不应按照盗窃罪处理,应当按照冒用他人的信用卡进行诈骗的规定处理。

(三)捡拾信用卡在ATM机上取款行为的定性问题 案例如下:2009年9月20日,受害人张小燕在中国工商银行ATM机上取款时用的是借记卡取钱后,忘记将卡从ATM机上取走,自已就离开了现场,后被徐春从卡内取走现金四千元。针对徐春的行为该如定性。关于这个问题有二个意见,其一就认为徐春从ATM机上取走钱的行为是一种侵占的行为,因为受害人是自已忘记将已经输好密码的借记卡取走,这就像将自已的钱包掉在马路上一样,后被徐春捡走一样,是一种侵占行为。第二种意见是认为这是一种信用卡诈骗行为,因为我国刑法所规定的信用卡是指商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具有消费、信用款、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受害人张小燕所用的卡也是这种卡,就属于信用卡的范畴。徐春仅持有借记卡是不足以占有其中的财产,还必须通过冒用等手段才达到非法占有的目的。因而可以定性为信用卡诈骗罪。

(四)本罪与非罪的界限

构成冒用他人信用卡进行诈骗犯罪的行为人主观上必须具备骗取他人财物的目的。只有主观上具备诈骗的故意,客观上有冒用他人信用卡的行为,才能构成本罪。实践中有的信用卡持有人将自已的信用卡借给他人使用,如借给自己的亲属、朋友等。在表现形式上使用人也是在冒用他人的信用卡,但使用人冒用他人信用卡的行为是经持卡人同意的。虽然这种行为违反了信用卡使用规定,但是使用人在主观上并不是以非法占有持卡人的财物为目的,因此,不具备信用卡诈骗罪的本质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纠正或者按照有关规定处理、不能适用本条作为犯罪处理。

第五篇:非法拘禁期间勒索财物的行为如何定性(范文)

非法拘禁期间勒索财物的行为如何定

一、如何区分非法拘禁罪与抢劫罪

案例一:被告人杜某与张某之间存在赌债纠纷,杜某遂纠集他人于21时许将张某及其女友宋某二人强行劫持后分别关押,在关押期间,杜某与他人对张某、宋某进行殴打,逼迫张某出具九万六千元的欠据一份,逼迫宋某交出随身携带的银行卡,逼问密码后从该卡上提取现金一万元,次日13时许将二人放走。经鉴定,宋某的伤情构成轻伤。

本案被告人杜某自归案以来,一直强调自己与张某之间存在债务纠纷,是张某伙同他人设赌局骗取自己的钱财,自己只是想要回被骗的钱财。被害人张某对杜某的辩解并不予认可,辩解自己虽然与被告人赌过博,但是并不存在设局骗钱的事情;被害人宋某陈述自己对本案并不知情,自己与杜某之间并不存在经济纠纷。本案存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索要超出债务范围的钱财如何定性?二是针对张某的行为如何定性?

(一)行为人索要超出债务范围的钱财应当如何定性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赌债虽然不被法律保护,但为索要此类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构成非法拘禁罪。该解释只是对此类行为做了一个笼统的规定,但是在现实中,行为人索要超出债务纠纷的现象并不在少数,超出部分应该如何认定呢?笔者认为既然是债务,那么依据文义解释,不论是合法债务还是非法债务,都应当在限定在债务的自身范围内,超出部分不能用“债务”来定义。结合该司法解释和刑法规定的非法拘禁罪的法律规定,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理解:行为人为索要债务而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超过法律规定的时间,就应当定性为非法拘禁罪。值得注意的是,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条规定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也就是说在存在债务纠纷的基础上,法律在一定范围内容忍行为人的暴力行为,这个范围是应当限制在重伤程度以下,只是作为一个加重情节,不再单独作为犯罪处理。

前文我们提到行为人索要的超出债务范围的部分不能认定为债务,也就是说索要超出债务的部分,应当认定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故意,按想象竞合犯罪来解决这个问题,犯罪行为人由索债为目的转化为非法占有为目的,这种犯罪目的的转化已经为一般的非法拘禁犯罪所无法涵盖,行为人的行为触犯了非法拘禁罪与抢劫罪两个罪名,定抢劫罪是比较合理的。

就杜某的案件而言,双方在是否存在赌债纠纷上存在争议,当然也就无从验证债务的范围,债务的数额、存在与否直接影响对杜某行为的定性,如果不存在,那么杜某的行为就是典型的抢劫罪,且因数额特别巨大,应当在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期间量刑,刑罚要重于非法拘禁罪的量刑。在客观行为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而影响罪名、量刑事实不清的情况下,本着有利于被告人原则,采信被告人的供述,将杜某拘禁张某的行为定性为非法拘禁罪。

(二)如何认定当事人以外的特定关系人

在本案中对宋某身份的定性存在较大的争议,查明的事实是宋某是张某的女朋友,在张某赌博的过程中,宋某一直陪在张某身边,因此有观点认为宋某属于特定关系人,杜某向其索要张某的赌债并不为过。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特定关系人”是指与国家工作人员有近亲属、情妇(夫)以及其他共同利益关系的人。首先,司法解释将特定关系人限定在检察院侦办的职务犯罪案件中,在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不得随意扩大司法解释的范围,也就是说在普通刑事犯罪案件中,没有“特定关系人”一说。其次,就该法条而言,特定关系人还应当与行为人的犯罪行为有直接的关系,如隐匿赃款、居间介绍等。

在本案中,宋某虽然因为恋爱关系与张某有很亲密的关系,但是这种亲密关系并不意味着宋某与张某对外是一个整体。如同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尚分夫妻共同债务和个人债务一样,有什么理由将张某与宋某的经济混为一谈呢?宋某在整个赌博过程中只是一个旁观者,并不是赌局的设定者,更不是参与者,也就是说宋某仅仅是名证人,被告人杜某以张某欠赌债殴打宋某,并向其索要钱财,其理由在法律上是不能成立的,用殴打行为得到的银行卡并取出一万元的行为应当用刑罚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性处罚,即构成抢劫罪。

二、非法拘禁罪与绑架罪的区别 案例:被告人任某多年前收买一被拐卖妇女钟某,共同生活多年并育有一双儿女,后钟某出走跟随和某共同生活,任某遂约集他人将和某骗出后强行带至山西,与和某的家人取得联系后,任某提出两个条件:一是让和某的家人拿出三万元作为子女的抚养费;二是让钟某回到山西换回和某。在拘禁和某长达8天之后,钟某回到山西,用自己换回了和某。

一般情况下,绑架罪与非法拘禁罪之间的界限十分明显,不难区分,容易混淆的是绑架罪与为索取债务而非法拘禁他人犯罪之间的界限。这两者在主观形式上都是故意,而且都有索取财物的目的,客观上非法拘禁罪的限制人身自由行为也可以表现为绑架行为的方式。区别在于在非法拘禁罪中,行为人与被害人之间是存在债务关系的,行为人索要财物的行为都是基于债务的基础之上;绑架罪中行为人与被害人之间没有任何的债权债务关系,案例中的被告人任某为勒索财物,以和某拐走钟某,自己的一双子女需要抚养为由,向和某的家人提出3万元抚养费的理由,无论从法理还是情理上,都是不能做出合理解释的,因此将非法拘禁和某后向其家人索要财物的行为,应当定性为绑架罪。由此,在司法实践中的案件中,要有确实充分的证据证明犯罪人与被害人有债务关系,才能定性为非法拘禁罪。

通过上述两个案例,我们不难看出非法拘禁罪、抢劫罪与绑架罪三罪在主、客观方面存在共性,即行为人都以索取财物为目的,采取了不同程度的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的方式,具体案件需要结合案情进行具体分析,只有严格站在法律的角度,全面、认真的分析行为的危害性,衡量行为应受的惩罚性,做到罪刑相适应,才能有力的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

下载论内外勾结盗窃农信社借据行为定性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内外勾结盗窃农信社借据行为定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村委会擅自批宅基地行为的定性

    村委会擅自批宅基地行为的定性村民委员会在划拨宅基地时,向用地户收取一定名目不一的费用,这种行为实际上是一种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出让行为。 集体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村民委员......

    论不正当竞争行为

    论不正当竞争行为 【摘要】不正当竞争是一个内容广泛、性质不易确定的概念,因而各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被外国学者比喻为内外形千变万化的“海神”或“模糊而变幻不定的云彩......

    见义勇为行为的民法定性-法学学士

    Abstract Samaritan acts a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virtues, has been deeply branded with the mark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which to some extent, protect the liv......

    中介机构协助虚报注册资本行为的定性

    中介机构协助虚报注册资本行为的定性 作者:梁婷 发布时间:2011-11-18 09:55:22 〔案情〕 1999年1月,被告人周×伙同李×(另案处理)在无注册资本的情况下,向卢×借款100万元,采用......

    论农信社的精细化管理

    论农信社的精细化管理目前,信贷业务仍作为农信社的主营业务,90%以上的营业收入来源于此。十多年来农信社经历了多次改革,信贷资产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由于信贷业务的粗犷式......

    会计行为论读后感

    会计行为,行为的艺术 ——读《会计行为论》有感 大一的暑假,我选择阅读的书籍是林钟高的会计行为论一书。这个暑假也因这本书而充实。 阅读完前言我懂得了:行为会计是行为科学......

    侵占执行款行为之定性[优秀范文5篇]

    侵占执行款行为之定性 一、基本案情2006年10月的一天,魏某(原某法院执行法官)在恢复执行A公司诉B公司货款纠纷一案中,提出利用他人的名义与A公司签订风险代理合同,约定从案件执结......

    强制拆除违法建筑行为定性与规范

    强制拆除违法建筑行为定性与规范 ——基于对《行政强制法》第44条的解读 丁晓华  2013-03-22 13:55:57 来源:《法学》(沪)2012年10期 【内容提要】《行政强制法》第44条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