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教育的阶级性来看待目前的教育缺失
从教育的阶级性来看待目前的教育缺失
山东省临沂市临港区牛庙联小 卢兴今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占统治地位的教育,总是统治阶级的教育。统治阶级总是利用教育来巩固其统治地位;被统治阶级也要利用教育争取本阶级的利益。教育的阶级性不是从来就有的,原始社会的生产资料为社会公有,教育也就成为全社会的事业。私有制产生以后,社会上出现了阶级和阶级对立,一定阶级的教育的目的、制度、方针、内容以至方法上便体现了这一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及其思想、观点、心理和习惯。从此,历代剥削统治阶级便牢牢地掌握着学校教育权。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为自己和后代争取获得教育权斗争,并利用教育传播社会主义革命思想。恩格斯认为工人阶级争取受教育权的斗争,既是促进工人阶级团结一致成为自为阶级的手段,也是促进无产阶级革命并为夺取政权作准备的有力措施。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列宁指出,“学校不仅应当成为一般共产主义原则的传播者,而且应当从思想上、组织上、教育上实现无产阶级对劳动群众中的半无产阶级和非无产阶级的阶层的影响。其目的在培养能够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一代人。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以我国的教育的目的必须为我们的社会和国家服务,其根本目的是:
一)培养学生做人 即思想道德教育
因为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无论其知识多么渊博,身体多么健壮,事情多么 会办,但如果他们却不会做人,那又有什么意义呢?可见,在教会学生求知、健身、办事的同时,千万不要忽 视教会他们怎样做人。做人,就是要求学生,遵守做人的道德规范,掌握做人的最起码知 识、技能、能力。这是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第一步,是最基本的要求;但这还不够,还应教育学生做 中国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为振兴中华而献身的雄心壮志;如果说着 眼于“人”的民族性,这也还不够,还应着眼于当今所处的时代,所面临的国际环境,着眼于孩子们未来所置 身的社会和世界竞争,使受教育者具有竞争意识、合作意识、时间观念、效益观念等具有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做现代的中国人。
(二)培养学生成才 即知识技能教育
众所周知,面对21世纪的挑战,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战略主动地位,我国必须培养多层次的大批优 秀人才。而要有效地完成这一任务,就应当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特别是在基础教育中贯彻这一意图 与要求,以便把基础教育办成提高国民素质与培养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奠基工程。
上述素质教育的两个层次的目的任务,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首先,做人是成才的基础。就是说,任 何人必须先学会做人,然后再谈如何成才;不会做人的人是成不了才的,即使成了才,对人民、对国家、对民 族也不会有什么好处。其次,做人又是成才的一项基本内容或要求。就是说,任何层次的人才都要学会做人,应当把是否会做人作为任用、考核与评价人才的一项重要指标。再次,做人与成才在相互制约、彼此渗透之中 获得发展。即是说,学会做人有助于培养成才,培养成才有助于学会做人。可以说,做人的过程就是成才的过 程;同样,成才的过程也就是做人的过程,成才之后仍要继续学习做人。成才无止境,做人也无止境。“活到 老,学到老,做到老”,在这里是完全用得上的。
现在的教育在培养学生成才方面已经达到了极致,在培养学生做人方面却十分欠缺。也就是说尽管素质教育喊了这么多年,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也有所改变,但那也只是宋丹丹在小品中穿上和脱下马甲的区别,知识还是那些知识只是换了一下“包装”;而在培养学生做人方面,特别是思想教育方面不但没有进步,而且还大大的退步了,具体表现如下:
一、大批的国内精英、顶尖人才外流:现在各国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尽管
目前我国条件不如发达国家,制度不如发达国家完善,但是也不至于有一些博士或者教授到一些不算很发达的国家去端盘子刷碗吧?这又使我想起了新中国刚建立的时候,那时我们有什么条件?但是一大批老一辈在发达国家学成或事业有成的科学家,冲破重重阻挠,克服艰难险阻回国建设我们的国家。这是一种什么精神?他们的精神是谁灌输的?我们现在的思想教育竟不如解放前的老私塾先生吗?
二、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越来越不服管。现在,我国有那么一些人一发现中国的一些教育问题,就会说美国怎样怎样,我们应该向美国学。于是我们应该像美国的下三滥学校一样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上课就可以乱说话,就可以乱提问题。可是美国的正规的学校也是这样的吗?慢慢的,我们的学校放松了学生的思想教育,学生们所谓的个性发展了,但是纪律性、组织性、尊重自己与他人,与人合作沟通的能力却越来越差了。最极端的例子就是富士康“十连跳”。
三、涉及学校、教师的被告案例越来越多了。尽管有些事情确实与学校有关,但是向
前十年与向后十年的案例比较一下,你会发现是极为不一样的。
四、大多数基础教育学校的思想教育机构和组织形同虚设。我国的思想教育机构和组
织是很健全的,在小学有少先队,在中学有共青团,在大学里有党组织。按理说,我们应该能培养出大量“又红又专”的人才,但是现实情况却是当上面要来检查了,大多数小学学校才想起红领巾来,即明天某某领导来检查学生一律要穿校服戴红领巾,大多数中学是将共青团员名单放进档案盒里好备查。大多数大学生入党的目的也很单纯:好找工作,考公务员能加上几分,将来好当官。现在极少学校还有像样的少先队组织,像样的团组织了,那更别说使用少先队组织、团组织来管理、团结、组织学生了。正规渠道不组织或组织薄弱,那非正常的组织或小团伙就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了。
到目前为止,我国仍然属于社会主义国家,所以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我们国家的特点:知识是没有国界的,那只有武装我们的思想。当前,我们需要做的事有:
一、以胡锦涛总书记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四好少年”为基础,构建适合当前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体系,加大宣传与学习力度,层层落实下去。
以前,我们有雷锋叔叔,每年三月是“学雷锋活动月”,现
在如果课本中出现这方面的内容,我得详细的向学生解释,解释完了学生还是不理解:这种事是真的吗?
毛泽东提词
雷锋照片
雷锋,解放前是一名孤儿。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入学读书。参加工作后,多次当选为劳动模范。1960年参军,两年多的时间里,立功三次,还被评为模范共青团员和节约标兵。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1963年初,他的优秀事迹公开报道。1963年3月2日,《中国青年》杂志首先刊登了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3月5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都刊登了毛主席的题词手迹。第二天,《解放军报》又首次刊登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同志的题词手迹。《中国青年报》随即转载。以后,陈云、叶剑英等同志也为雷锋题了词。号召全国人民学习雷锋的共产主义精神品质。从此,学习雷锋的活动在全国展开,而且不管政治形势如何变化,雷锋精神却经久长存。“向雷锋同志学习”逐渐成为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动员口号。由于老一代革命家的积极倡导,学习雷锋的活动很快从军队向全国各行各业发展,迅速兴起了一个全国范围的学雷锋热潮。共青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和全国妇联相继做出决定,并以各种形式组织了学习和宣传雷锋的活动。全国性的报纸,如《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等,以及地方报纸,都用大量篇幅报道了各地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情况,以及雷锋事迹、雷锋日记等。文化艺术和出版部门还出版了图书和画册,演映了雷锋的电影。随着学雷
锋活动的深入开展,全国各行各业和各条战线上,涌现出成千上万雷锋式的先进人物,社会上迅速地出现了一种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精神,进一步地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社会新风气。
3月5日,定为
学雷锋纪念日 之后,我们又有了“五讲四美三热爱”;
五讲四美
1981年2月25日,全国总工会、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文联、中国爱卫会、全国伦理学会、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等9个单位联合作出《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倡议》,号召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开展以“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为主要内容的“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
“三热爱”
即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
对比以前的宣传教育,现在呢?
二、加强组织建设,发挥组织作用。
如果没有好的组织形式,有再好的思想教育宣传也作用不大。所以我们一定要把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组织建立健全起来。
1、建立健全小学少先队的作用,使之确实成为学生在少先队辅导员的指导下进行自我管理,自我向上,自我学习的先进组织,而不是为了应付上面检查或节假日来临的围在脖子上的红色装饰物。
2、建立健全中学共青团的作用,真正让她成为引导同学们自我管理,正确交流,积极向上的先进组织。
三、加强和固定活动形式,积极营造全社会都参与的良好氛围。要树立一批积极向上的榜样或内容,国家加强和固定活动形式,积极营造全社会都参与的良好氛围,使之年年有,月月新,积极贯彻,层层落实,并且便于学生参加,利于上级检查。
五、培养一批思想素质好,组织能力强的基层校共青团书记、校少
先队辅导员。
国家应该积极培养一大批培养一批思想素质好,组织能力强的基层校共青团书记、校少先队辅导员,并形成常规,或者直接成立与之对应的团校或者队校,这样便于培训,布置任务和检查验收。
总之,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思想教育只有从小抓起,否则我们就会输在起跑线上。
第二篇:从正面来引导孩子教育随笔
为了促使幼儿遵守课堂纪律和游戏规则,有的老师喜欢从反面防备和堵截幼儿出错。例如,对自由玩耍时争抢玩具,午睡时高声喧哗等现象,老师往往会沉下脸来大声制止。如“不要抢了”“别闹了”等,但收效却不尽如人意。美国密执安州大学心理学家埃林斯特罗姆门认为:幼儿难以接受“不要”的指令,告诉幼儿不要做已经开始的事,反而强化了他们正在做的事,起不到制止的作用,相反,幼儿更需要成人从正面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怎样去做。
有一次,我要求幼儿看黑板上的图片,可有个孩子却一直盯看着自己的脚子。这时,我说:“请小朋友不要看自己的脚。”这下,全班小朋友全都去看自己的脚,好像脚上有什么东西似的。
后来,我想,如果我换一种说发:“请小朋友看看黑板上有什么”效果肯定会不错。这样,既强化了幼儿的正面行为,也削弱了负面影响。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这类事情,应该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从正面引导孩子该做什么,这样去做。
第三篇:如何看待新疆双语教育
为什么要推行双语教育?
——双语教育宣讲提纲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以下简称双语教育)是指在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本民族语言文字开展相关课程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
双语教育是新疆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通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来学习中华民族文化、国家主流文化、现代科技文化,使少数民族学生能够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获得更大发展;通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来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使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一、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是法律的规定
在宪法和有关法律中,专门列出条款,要求公民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班级)和其他教育机构,根据情况从小学低年级或者高年级开设汉语文课程,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 汉语是国家的通用语言,是包括各民族在内的中国公民都必须学习使用的语言。作为中国的公民学习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是天经地义的。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仅体现了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同时也是实现在更大范围内的交往和发展,当然也是国家的语言文字法律和民族政策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体现,有利于少数民族更好地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活动。
二、关于双语教育政策规定
(一)双语教育是民汉兼通教育。双语教育坚持民汉教学并重、民汉兼通培养,一直把母语教学作为双语教育工作的重点。中小学双语教育主要有两种模式,模式1是理科用汉语授课,文科用母语授课。模式2是全部课程用汉语授课,开设民族语文课程,不具备师资条件的学校,体育、音乐、美术可以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这两种模式都是双语教育,采取哪种模式,按照群众的意愿、教师和学生的情况由各地自行确定。
在中小学双语教育两种模式中,民族语文课程是从小学一年级起直到高中都开设,此外双语教育中还有一些涉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课程仍是用少数民族语言为主进行教学的,这些课程以及相应的教学课时都是要求开齐开足的。此外,自治区在民考汉学生中开展开设母语文课程试点。要求适当保留民语授课普通班,供学生和家长选择。加大对母语 文和使用母语教学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同时,开发和引进优质的教学资源辅助母语教学,保证母语教学质量。在学前双语教育阶段,语言领域学习中就有少数民族母语的学习。
(二)从“娃娃抓起”是双语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大量研究成果和语言习得实践告诉我们,幼儿学习语言,特别是学习口语有明显的优势,所以,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机,在学前阶段,给他们提供较好的语言环境,按照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提供大量实践机会,促使他们学好母语和汉语,能为他们进入小学后用双语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基础,能提高双语教学效果。
三、双语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双语教育是民族振兴之路。人类靠教育来传递先人的经验,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新人,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等原因,新疆民族教育基础薄弱,发展不平衡。一方面由于民语教学资源翻译滞后,教学资源短缺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另一方面,由于民族毕业生不懂国家通用语言,影响着他们直接获取更多信息。
在世界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国改革开放日趋深化,国家和社会发展使得对双语人才的需求程度迅速提高。实施双语教育,是为了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学生将来为了科研工作、获取信息、出国深造、谋求“高薪”职业,都必 须具有双语能力,必须是双语人才,这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懂自己的语言而拒绝其他语言只能使自己变成“井底之蛙”,要想爬出深井就必须学习其他语言文字从而在世人面前展示自己。“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我们等到发现孩子在高中乃至大学毕业以后,因为汉语等语言方面明显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限制了学生个体的发展,那时才来实施双语教育,那我们就过于滞后了。
双语教育丰富了民族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明确了民族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双语教育丰富了教学资源,进而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增强了教学实效,提高了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另一方面双语教育拓展了信息渠道,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和教师直接、快捷获取信息,开阔视野,有利于提高民族教育教学质量。
新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群众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而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只懂少数民族语言获取信息是有限的,而懂得第二语言、特别是品种多、使用人数多的第二语言,则会大大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提高竞争能力,这样,也更有利于个人就业、创业,有利于个人和家庭的发展,有利于脱贫致富。
(二)世界各国人民都热衷学习汉语。据统计,2011年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00多所孔子学院和500多个孔子课堂,海外学汉语人数已超过4000万。目前我区来华 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近5000人。在当今世界各国人民都热衷学习汉语的情况下,作为中国的公民学习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是天经地义的。
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正在积极推广双语教育。例如,新加坡也是一个双语化程度很高的国家,有80%以上的华人,国家规定4种官方语言,英语不是外语,而是全国官方语言,华语也是华人的官方语言。
日本一直是一个双语国家,古代使用中文和日文,一战前贸易利用英语,科技利用德语。二战以后,充分利用英语,引进新技术,使日本发达起来,成为经济强国。有一篇《日本酝酿“英语革命”》的文章建议“国会以立法的形式,正式确立英文作为第二官方语言的地位。”请注意这里说的是“第二官方语言”,不是作为第二外语。如果日本真正实现把英语作为第二官方语言,日本的双语化程度将更进一步提高。
印度也是一个双语或多语国家,而且双语化程度也是相当高的。印度国家官方语言是“印地语”,除此之外,还有十几种邦属官方语言,语言的复杂程度可想而知,但是英语成为全国共同语与各邦语言之间的纽带。说明在印度国内部英语化水平是多么的高。正因为如此,其IT技术才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此外,在加拿大、卢森堡、马来西亚、科威特、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双语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双语教育是发展繁荣少数民族文化的迫切需要。语言是交流沟通的工具。我国各民族的交流沟通主要是由国家通用语言完成的,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活动也主要是用国家通用语言来进行的,它的这种社会功能是国内其他任何一种语言所无法取代的。
双语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双语能力和文化交际能力为主要目标,是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少数民族在掌握母语的基础上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有利于与其他民族的沟通,有利于创造各民族之间相互欣赏、相互包容的良好氛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只局限于本民族文化的框框内,必将自我限制,只有当它吸收了其他文化的先进养分之后,才能弥补自己的不足,更好地发挥本民族文化的长处。双语教育正是文化交汇的特殊桥梁,无论哪个民族如果忽视了这座桥梁,那么它的文化也会进入狭小的死胡同而不能自拔。
实践证明,双语教育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得到包括广大学生、家长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的衷心拥护,群众送孩子进双语班的热情很高。在尚未具备条件开双语班和双语幼儿园的地方,群众也要求尽快创造条件办双语班、建双语幼儿园。
2006年首届少儿双语口语大赛,全区有近4万名少数民族儿童参加大赛。2009年第二届少儿双语口语大赛,全区有 100多万名各民族儿童参加。2009年首届大学生双语能力大赛,参赛选手达到4万名,共收到网络投票百万余张。规模空前,深受各界关注。获奖选手无论是母语水平还是汉语水平都很高,展示了双语教学的良好效果。
双语教育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业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2011年自治区启动首次双语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开展了小学四、六年级双语班和普通班的汉语学科质量监测,七个地州50个县市4万名学生参加测试。从此次监测结果分析来看,接受双语教育的学生的汉语成绩好于民语授课普通班,双语教育模式2好于模式1。据统计,双语班学生升入内初班、内高班和普通高校的人数逐年增加,录取分数线也不断提高。
因此,实施双语教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双语教育不仅贯彻落实了法律规定,更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弘扬的必由之路,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可以肯定为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人心所向,群众的期盼,是双语教育发展的巨大动力。
第四篇:感恩教育目前现状范文
感恩教育目前现状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
1.含义:感恩,应该是一种情绪体验,是个体意识到外界给予自身的恩惠,并在内心产生认可,意欲回馈的情绪体验。而感恩教育,就是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或方法,创造教育氛围和实践机会,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情感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可以引发青少年的自我反省意识、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及关怀意识。1
2.感恩教育的内容:
在感恩教育中,我认为首先要让孩子善于理解和发现他人之恩,即明白为什么要感恩,然后逐步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观。
1.引导孩子学会正确分析事物归因,只有如此才能明确他人对自己的帮助
2.权责的相辅相成意识
3.理想前途教育和广阔胸怀教育
4.引导青少年感受关爱、学会关爱
5.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感恩观
二.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材料一: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全人类共同推崇的优秀人格品质。开展感恩教育是改变当前青少年感恩意识缺失现状的必然要求,是增加当代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内在要求,是提高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必要前提。2 感恩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自身感恩意识的提高,而是感恩行动的传递、承接。材料二:感恩是对社会冷漠症的最好矫正。尤其在各种思想文化碰撞激荡、道德价值标准逐渐趋向多元的社会转型期,什么才是对人间良善的最好坚守和延展?分宜县一小开设的感恩课,无疑是契合现实需要的真正素质教育。
中华民族是个感恩的民族,感恩是做人的支点,是构建社会和谐、传承人类普适价值观的应有之义。“饮水思源,知恩图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羊羔跪乳、乌鸦反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恩文化成为民族传统文化里最为温暖的一部分,感恩精神在薪火相传、不断发扬光大的伟大民族精神中,亦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感恩课所需文化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感恩课的教育对象不只是豆蔻少年。3
材料三:宫清莲《“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途径探析》
第一,感恩教育应成为大学道德教育中环,使其成为大学生的基本道德索质;第二,感恩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回报社会的责任感。第三,感恩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心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第四,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校园的需要。1朱颖 感恩教育的缺失与重构途径 2010年第三期
同上朱颖
3感恩教育是精神最优质的营养http://edu.QQ.com2008年03月03日上海青年报
三. 目前青少年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及其主要成因4:(多从家庭、社会、学校、学生自身等几个方面来分析)
材料一:
1.当前的社会环境缺乏培养感恩意识的土壤
2.家庭不良环境或父母重智轻德错误思想的影响
3.学校重知能、轻品德的教育偏差
4.学生个体认知偏差,缺乏自我批评
材料二:< ”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有效实施途径探析>
1.,“ 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90后”大学生缺乏对父母养育之恩的认识;
2.“90后”大学生缺乏对老师教诲之恩的认识
二,” 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成因分析
1家庭教育观念有失偏颇2.素质教育未能与应试教育完美融合3儒家传统思想受到西力一思想意识的冲击
四.目前感恩教育开展情况
1.开展的覆盖面很广从企业、学校乃至社会都在提倡推行感恩教育。
2.我国有些地方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规定。如上海《中学生守则》将“学会感恩”列在第六条;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在2009年北大自主招生时表明,将不招收生活中不孝敬父母的学生。广西民族自治区把开展感恩教育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3.甚至出现了感恩教育的专题网站、不排除一些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网站
4.目前感恩教育的现状:形式单一,没有入耳入脑入心,停留在简单的洗脚、送礼的形式上,多是运动式的开展。
一位教育界人士直言,学校的感恩教育走进了一个怪圈,硬性要求越来越多,又是洗脚又是捶背,但学生的感恩之心依然很难激发。从某种程度上说,感恩越来越像作秀。“其实,不是孩子不懂感恩,是因为没有触动他心底的那根弦。”该教育界人士表示,与其要求学生为家长洗脚,记家长的结婚纪念日,不如创造一个别开生面的亲子互动机会,让彼此多些沟通和理解。
“当我们发现孩子们日益突出的自我意识后,在切实具有矫正力的感恩教育建构上,却显得茫然失措,于是“洗脚”、“献花”乃至下跪等等要求,都被我们作为法宝,却往往形式的意义大于内涵的价值。究其根本,这些举措多
5是节日性的或者运动式的,构不成触及心灵的培养”。
五.如何开展感恩教育(途径、方法)4 同上朱颖
人民时评:感恩教育缺的不是钱2010年09月14日08:44人民网王艳明
5材料一:朱颖 感恩教育的缺失与重构途径 2010年第三期
1. 以点及面,营造社会感恩教育的浓厚氛围
2. 从小落实,发挥学校感恩教育的主导作用
3. 加强沟通,改善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感恩之心的重要前提
4. 注重实践,搭建复合型的实践平台
5. 制度为本,构建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6
材料二;宫清莲《“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途径探析》
1、营造校园感恩氛围;2,强化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感恩意识,做到言传身
教。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
4、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材料三;< ”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有效实施途径探析>
1.创建洋溢感恩气息的校园环境;
2.2.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90后”大学生积极
3.投身社会实践
4.要培养“90后”大学生良好的感恩意识,需要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
会教育二种教育渠道密切联系起来,构建“二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 材料四:
二、加强“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
1.传授感恩道理,培养感恩意识。在认知层面上,教育“90”后人学生识恩、知恩;其次,在情感层面上培养“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最后,在实践层面上引份”90”后大学生感恩于行。
2.强化感恩实践,实现道德内化。首先,改进理论教育的方法,加强理论认知的作用。其次,注重适德教育和情感教育。再次,坚持感恩教育与实践相结合。6 同上朱颖
第五篇:从国外乡土史教育看我国乡土史教育的缺失
从国外乡土史教育看我国乡土史教育的缺失
陈玉荣
乡土教材,是相对于国家的统编教材而言。它关注的重点,是乡土的历史和文化。乡土教育是培养国民关怀社会生活,认识自然和人文世界的起点,兼具社会性、知识性和伦理性。乡土史是乡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内容很广,如地名、寺庙、家族历史的沿革等等,皆有其丰富的历史意义;作为乡土史教学的素材,大多具体、直观且易于观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是解决当今历史教育中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一剂良方,也符合认知心理学和关注学生生活实际的新课程理念要求。
这就从一定程度说明了一个学生,只有了解自己的家乡,才谈得上爱它,只有爱家乡,才能爱这个社会、这个国家。这是一个人成为一个思想上较为健全的人的根本。我们现在的世界正处于全球化的时代,地球村的概念,全球化和开放化的意识已经深刻地影响了年轻一代的思想和精神面貌,这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随之而来的另外一种文化现象——一种逃离自己生长的土地的倾向,从农村逃到中小城市,从中小城市逃到大城市,从大城市逃到国外,这是年轻一代的生命选择和文化选择。在这一选择中,对于家乡的疏离,会导致人的失根。因此,进行乡土教育就十分必要。目前,国外的乡土史教育已经走在了前面,他们的理论和实践可以提供给我们一些经验和启示,本文拟从中外比较的角度,简要论述一下这个问题。
一、国外乡土史教育概况。英国伦敦大学教育研究所詹姆斯认为:给小学生上历史课,最好从他们身边熟悉的事物,如一座年代久远的房子或一棵古老的树讲起,这样可以激发孩子们对历史的浓厚兴趣和好奇心。出于这种理念,在西欧国家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各类学校的历史教师都十分注意让学生进行乡土史方面的收集和编写工作,以亲身参与的形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收集和处理历史资料的能力。为给青少年学习历史提供方便的条件,法国政府规定每年 9月的第三周周末为“历史文化遗产日”。在这一天,全国11518处古迹、历史建筑和国家行政机构免费开放。这一举措深受青少年欢迎,欧洲一些国家也纷纷仿效这一做法。
在亚洲,日本的乡土史教育也开展得很广泛。1998年修改后的历史领域的学习内容,充实了有关乡土历史和生活方面的学习内容,通过展开日本人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去了解政治及社会变迁的各种条件。对于日本国的历史,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开展主题研究;通过对地区历史的调查活动,增强学生对地区的热爱之情,结合本地区历史现象,理解日本的历史。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既要联系家乡的历史,又要利用民俗学成果,参观调查博物馆、乡土资料馆,做到能够具体地开展生活文化学习。
我国港台地区自 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加强了乡土史教学的规范。香港地区中学阶段开设的历史课分为历史科(世界历史)与中史科(中国历史)两种。在回归祖国后不久的1998年开始实施新的初中历史《课程纲要》,新《课程纲要》中,历史科以本地史(香港史)为中心,中史科以乡土史为中心。历史科《课程纲要》建议,在提高和培养学生对过去的兴趣的同时,要求教师加强学生对社区及本土文化,以及对世界其他主要文化之认识。中史科《课程纲要》,则希望教师在中国历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本土历史,借此提高学生对本科的学习兴趣以及建立乡土感情和民族认同感,透过地方史事的认识,有助于中国历史的学习。
在乡土史教育中最具特色的是美国。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首席代言人杜威认为:传统课程最明显的弊病就是与儿童的个人生活与经验相分离,若要建立儿童在学习知识上的兴趣,必须消除他们的实际生活与课程之间的脱节。在他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中,历史教育就是从社区、乡土历史开始的。这种符合儿童认知心理的做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20世纪以来,美国几次修改历史课程设置的模式,但都遵循了这种由近及远的原则。更为突出的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有三十个州的法律明文规定,学校必须开设本州的历史课程。自20世纪末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标准颁布以来,美国各州相继出台了各自的课程标准,得克萨斯州和新墨西哥州就规定,每个中学生至少要学习1学期该州的历史(乡土史)。对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标准产生重大影响力的全国性学术团体布拉德利委员会所设计的《中学社会学科课程》规定,7年级的A、B、D三种D式中,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乡土史。AD式是地区和附近区域的历史和地理,BD式均为社会学科选修课,地区史。
在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多的美国教师发现社会历史具有的巨大兴趣潜在力,很多教师提倡学生走出学校和课堂去亲身 “感受”历史,他们经常把他们的课题安排在社区博物馆,并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的古代战场、古代工场的遗址、古旧建筑、古代桥梁,观看过去遗留下来的生活用品、衣服等,以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在美国,大多数较大的社区都有针对地方社区或州历史开办的展览,尤其欢迎学校团体去参观,在地方博物馆还伴有导游指导。此外,几乎每个社区都会有一位或几位老人把他们的大量业余时间花在研究地方历史上,学校鼓励并提供多种机会使学生和他们相接触,这些研究者不仅负责向学生们讲述社区过去的故事,而且还能够指导教师去关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教学资源。
除了帮助学生从心理上搭起通向过去的桥梁外,初等学校的历史教学还使用其他类型的学习活动,以促使乡土史学习达到生机盎然、富有意义的目的。下面是一些在美国乡土教学实践中比较成功的例子:一是搜集并展览表明社区历史的老照片;二是搜集并尝试先驱者的生活、学习民间舞蹈、调查地方文化中多民族群体的贡献;三是为校刊或地方报纸写一些有关地主历史的文章;四是列一份社区早期定居者的传记梗概;五是调查社区一些重要的老建筑物的历史;六是追溯一些地方工业的历史;七是彩绘一幅有关地方社区或州历史某些侧面的壁画;八是举办讲述地方、州历史某方面故事的盛会;九是制作一幅当地的地形地貌图,指出历史上的重要地区;十是制作国家、州或地方历史的时间表;十一是在班里组织一个小小历史学家俱乐部,并与地方和州的历史社团联系。
总之,美国社会科课程中历史的学习,并不把成就卓著的人放在学习内容的中心位置,它关注的焦点是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因而,从乡土史教育入手,最大限度的利用社区和地方资源,将过去的历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成为其历史教育的重要特色之一。
二、国内乡土史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乡土历史是祖国历史大河的支流,热爱家乡是中华民族自信的源泉。目前,乡土史的教育教学价值在国内的历史教育界是公认的,家乡辉煌的过去、灿烂的文化、名人的事迹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理应成为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思想情感的生动教材。同时,乡土历史与祖国历史血肉相连,对学生理解课本知识、形成学科能力起着众多辅导材料无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很多地区都编写了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乡土史教材,也有相当多的历史教师注意到运用乡土资源开展历史教学,特别把乡土史作为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据专家统计,目前各地涉及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有一半左右与乡土史有关。这些课题主要包括各地名人故居的维护与开发、历史人文景观中所蕴藏的民间传说和民风习俗、民族的产生与发展、桥梁民居街坊的演变、老城市改造的利弊思考、传统工艺、产业发展状况、历史人文景观的开发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等等。学生通过诸如设计课题、查找资料、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获得了对历史和社会的直接感受,了解了历史研究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着与他人交往和合作。以乡土史为内容的研究性学习过程,还增强了学生保护本地文物的意识,利用和开发本地历史资源的意识(注:本文系陈玉荣博士撰写,特此说明)。
更为可喜的是,一些在教改中走在前列的地区已经开始将乡土历史引入教材。据报道,正在编撰中的新的上海版历史教材首次加入了上海乡土史的内容,与中国文明史、世界文明史和主题史一起构建了全新的学科体系。其中,上海乡土史属于拓展型课程,主要向学生介绍上海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目标是着力培养 21世纪走向国际的又十分了解本国本地区文化历史的上海新公民。据悉,此次新增的上海乡土史采用全新的样式,以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来导入,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调查能力,加深他们对城市的了解和感情。比如在介绍外侨和洋泾浜英语时,用了很多像“一块洋钿温淘箩”等生动的话语吸引学生的兴趣,在介绍上海移民社会时,让学生回家了解自己家庭的移民历史,加深家庭观念。又如在介绍上海是“万国建筑博览会”时,让学生了解江南民居、洋房和中西合璧的石库门,并通过组织“发现身边的名宅”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保护意识。
但客观地讲,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乡土史教学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乡土史教学取得的成绩,主要是少数历史教师的个人所为。一些学校虽然有乡土史教材,但很少按规定的时间进行教学,绝大多数甚至没有进行过任何这方面的教学活动,乡土教育处于缺失的状态。澳门教师林发钦在个人网站的寄语中说:“在澳门,一个中学毕业生,可以很了解中国历史,也大致熟悉世界历史,甚至认识一点香港和台湾的历史,但对自己生活的家园澳门的历史却一无所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這种悲哀緣于我们长期缺乏乡土历史教育。2003 年底,在北师大举行的人文奥运与民间文化研讨会出具的一项调查显示,北京市民对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知识了解甚为贫乏,在有关北京历史与文化知识的调查中,600多名被调查者得分平均为 57.6 分。有 35%的市民不知道闻名世界的八达岭长城主要修建于哪朝,而关于北京城的中轴线,虽然从基本方向上绝大多数市民都知道是南北向,但是有 39%的人认为是天安门到地安门。为此,问卷设计者首师大历史系郗志群教授建议,加强学校对学生在北京历史文化方面知识的教育,这也得到了广大市民的认可和支持。73.5%的市民认为在北京的大中小学开展北京乡土教育、非常必要和必要,虽然北京历史文化知识与升学考试关系不大,但 95%以上的家长仍普遍认为有学习的必要。
这一点,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也深有体会。我所任教的学校是本区唯一的市级示范高中,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较宽,出过三星智力快车竞赛的月冠军。但在讲授近代史的几次侵华战争时,我发现几乎所有学生都不知道白河是海河的别称,不知道大沽的确切位置,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不了解近代列强的几次叩关都是从自己家乡的大沽口完成的。反思笔者自身接受过的历史教育,出现这种情况实属正常。在 12 年基础教育中,我既未专门学过任何有关乡土史的课程,也未接触过相关教材,这种局面至今没有改观,学生们的乡土知识只能来源于课堂和学校以外,其零散和稀少也在情理之中。但令人担忧的是,乡土史教育的缺失带来的已经不仅仅是乡土史知识的匮乏,更重要的是乡土观念和乡土意识的缺失。我布置了搜集有关五次大沽口战役材料的作业,很多学生当场表示异议,称家里没有这方面的书籍,无处下手;检查作业完成情况时,大多数学生回答没有查到。至于没有查到的原因,据笔者分析,一是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去查,即不会查;二是根本不想花时间和精力去查。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是受当前应试教育的影响。由于不是中考和高考科目(仅有少量文科学生要参加包括历史在内的高考文综考试),历史学科长期被当作“副科”对待,从学校到家长,再到学生本人,花在历史学习上的时间无不是能省则省。国家规定正式设置的课程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和考试丝毫不沾边的乡土史了。另一方面是国家和地方的教育部门重视不够。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对乡土历史教学的规定是很有限的,不仅没有象美国那样由法律规定必修州史,甚至没有象日本、港台那样以历史课程国家标准的形式促进乡土历史的学习。在新制定的初中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仍没有对乡土史的学习做出明确规定。而同期出台的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则明确规定,7—9 年级地理课程的内容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规定了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和学习的标准,并规划了如下活动建议和实施办法。另外,是来自社会各界的支持不够。乡土史是一种社会历史,对学生的乡土史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帮助,西方国家的乡土史教育之所以开展得有生有色,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得到来自地区方方面面的支持,如前面提到的美国社区中总会有一位或几位老人专门从事 地方史的研究,并负责向学生们讲述社区过去的故事,指导教师去关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教学资源。实际上,在中国也有很多类似的条件可以挖掘,但社会各界普遍缺乏这种历史责任感和教育意识,导致大量历史资源利用率低下,甚至是闲置浪费。
(三)对我们的启示。比较上述西方国家和中国乡土历史教育现状的差异,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首先,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乡土历史教育的重要价值,以国家法令形式确立其在历史教育中应有的地位,由各地区组织人力统一规范地编写教材,并保证课程的实施,甚至可以以必修课的形式在小学或初中开设,各地区组织升学考试时对乡土史的内容也要予以考虑,特别是高考命题。
其次,作为历史知识传播的具体实践者,广大历史教师应对乡土史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具体授课时应广泛联系乡土史的内容,舍得在乡土史知识上下功夫,花时间,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更要扩展思路,借鉴西方形式,用大量的乡土资源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唤起他们的乡土意识,在更为广阔的视野中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第三,社会媒体应加大报道和宣传,以多种形式呼吁全社会的重视和参与,提高国人的历史责任感和教育意识,以社会的共同努力,为乡土教育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总之,每一个地区,都拥有自己的区域文化,这其中除包含丰富历史文化遗产之外,还应包含民众对地区历史文化的认同。我们向中小学生展示传播乡土历史文化,不仅是在传授知识,也是向将来的民众灌输着对家乡历史文化的认同和热爱的观念。只有对家乡真切的热爱,才能衍生出建设家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才能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注:本文作者陈玉荣,祖籍陕西省蒲城,经济学硕士、MBA工商管理硕士、消费心理学博士,2004年被北京市组织部评为优秀人才称号,获得2万元的人才奖励基金。曾在国家研究机构从事过研究工作,在报社从事过编辑记者工作,在某著名企业集团担任过总裁助理兼企划部长工作,在某投资公司担任策划总监工作等,主要专著有《秋凉犹热:西方经济透视》、《创新赢得市场:珍贝成功之道》、《转型中国的路径抉择》、《不断进化的经营:全聚德集团多品牌战略营销》、《中国梦的伟大构想》以及正在与董英豪先生合著的中国廉政管理系列丛书6本中的前四本:《现代化的关键跨越:贫富差距与犯罪率实证研究》、《微时代的危机公关》、《集聚正能量:反腐、惩腐、防腐三步走》等6本中国廉政管理丛书的主笔,并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文章300多篇。现任商务部国际经济与政府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国度投资控股集团产业整合网媒体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