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公平问题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公平问题
【摘要】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人们在欢呼社会进步的同时,越来越为社会不公平和腐败现象所带来的种种问题所困扰,并由此而导致社会各界对社会公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广泛关注。因此,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及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社会公平的意义重大。
【关键词】市场经济;公平;关系
一、正确理解公平的涵义
公平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然而人们对公平的理解并不相同,且许多人在公平的理解上存在偏颇。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角度来理解公平的涵义。
首先,我们通常说的公平至少可分为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两个不同的范畴。经济公平主要是指各种生产要素、各个经济主体能够实现等价交换。社会公平是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诸方面的概念,主要是指社会成员享有均等的机会,拥有平等的权利,特别是拥有平等的生存权与发展权。经济公平与社会公平互相配合,互为补充。
其次,从动态层面来看,公平又可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这三种状态的公平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是结果公平的前提和保证,公平的起点和过程最后都要通过结果表现出来,并且要受到结果的检验。结果公平是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的最终目标,起点的公平和过程的公平都是为了保证结果的公平。因而我们在谈论公平问题时,不光要看结果是否公平,同时要从起点和过程的角度来衡量是否公平。在解决公平问题时应当三者兼顾,不可偏废。
二、全面地理解“社会公平”概念
社会公平具有十分广泛的含义。从社会角度看,它是指社会成员在政治、法律、文化、道德、教育等上层建筑领域方面所受到的公正、平等待遇,即表示利益和权力分配的合理化。从经济角度来考察,社会公平主要是指人们在财产占有、产品支配,以及就业、生产、分配、交换、收入、消费等方面所得到的平等。
首先,社会公平要求人们参与经济活动,从而获得经济收入的机会上的均等。这里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的平等地位;二是指人们从经济活动中获得的经济利益的平等。显然,这两层含义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即在均等的生产条件、劳动权利、收入分配标准下,获取相同的经济效果。然而一些非经济因素,诸如人的天赋能力、受教育程度、劳动经验、人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以及自然条件等,也会影响人们最终获得的经济利益。因此,即便在均等的条件下,也未必取得相同的结果。
其次,社会公平要求与效率相统一。公平与效率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两大主题。效率的提高必然依靠劳动者积极性的发挥。而积极性能否充分发挥,又取决于劳动者对自身经济利益实现公平与否的感受。因此,只有精心自觉地去协调它,达到公平与效率的和谐一致相互促进,在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
三、市场经济与社会公平之间的辨证关系
市场经济与社会公平之间是既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辨证统一关系。
首先,二者是一致的、统一的。
第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推动人们思想观
念的更新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从宏观上促进社会公平;而且在微观上有利于增强经济主体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整体意识,实现社会公平。
第二,强调社会公平能够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沿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社会公平的基本原则要求市场经济系统内部各类经济主体必须按照公平、规范、统一的市场竞争规则平等地参与竞争,保证市场竞争公开、公平和公正,使市场机制在调节资源配置上发挥基础性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强调社会公平,改变高低悬殊的收入和财富分配的做法,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加和谐、更有凝聚力的市场经济系统外部环境,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这对于发展市场经济是必不可少的。强调社会公平,对高收入者征税,对待业者和低收入者实行救济、补助等福利措施,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必须的社会保障体系。它不仅有利于企业减员增效,也有利于企业破产法的实施,对那些负债累累、扶助无望的企业实施破产,从整体上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强调社会公平,消除两极分化,先富起来的人和地区带动后富起来的人和地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国民经济有序发展。
其次,二者也有矛盾和对立。
第一,市场经济的消极作用危害社会公平。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市场机制既有调节供求、有效配置资源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有负面效应,危害社会公平。这在市场经济系统运行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其一,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市场竞争原则,会导致收入严重不均,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冲突,影响社会安定,同时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不够完善,加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商品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易于诱发一些企业和个人不择手段的经济行为,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等等。其二,在市场活动中,商品交换要以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这就容易使一些人产生对货币的神秘感,认为“金钱万能”,有了金钱就有了一切,从而诱发拜金主义思想。一些单位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利用权力和工作之便,搞权钱交易、贪污受贿、腐败滋生蔓延,危害了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其三,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追求的目标是自身的经济效益。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既有同一性,又有矛盾。市场经济对解决环境污染、公共消费品生产、公共设施建设问题上缺乏必要的劳动力,一些企业和个人在从事某项活动、作出某种抉择时,过多地考虑个人或小团体的物质利益,产生利己主义、本位主义思想,无视社会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往往会造成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这就使经济主体在权利和义务、地位与作用上产生不平等,危害了社会公平。第二,如果片面强调社会公平,则不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社会公平,不能任意夸大,片面追求。例如,强行拉平人们之间的分配收入和财产,抹煞了劳动差别,实则剥夺勤奋苦干、贡献较大者的劳动果实,去添补懒惰、不思进取的“饭锅”;使得更多投入、更善于经营者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同时也滋长了懒惰依赖之风,从而造成经济的低效率。又如,片面追求社会公平,为了保障职工不失业,通过政府行为或其它行为去阻止企业减人增效和企业破产,这在客观上起着保护落后、支持缺乏责任心的行为和懒惰态度。再如,西方国家实行了“从摇篮到坟墓”的广泛福利措施,这些政策的确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但是又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社会福利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竞争,牺牲了效率,以至出现“英国病”、“瑞典病”,经济增长减缓。
四、当前我国财富收入分配中的当前我国社会公平的特点、现状、成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富收入分配中的社会公平在整个社会公平及公正体系中处于重要的甚至核心的地位。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是财富收入分配社会公平的基础和前提,但一个国家、社会财富收入分配社会公平实施的水平会严重影响其它公平实施的状况。
我们在讨论财富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的时候不能只注意到竞争结果的不公平,却同避经济生活中规则的不公平(起点与过程的不公平);当然也不能把社会公平看成仅足财产的分配过程,并因此把社会公平看成是国家职能“必须强化”的合法依据之一,把财产所有权和市场配置资源视为社会不公正的原因。
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财富收入分配社会公平并不是平均主义,而是一个同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基本价值体系。盲目或无原则地追求平等或“公平”将导致权力的集中和国家的过度干预,进而造就一个职能、规模和占有资源都不受限制的政府,而过分。大”而。强”的政府对市场社会来说决不是福音,它将对市场和公民个人的自由及公平竞争秩序构成威胁,市场机制将无从发挥作用。这一切都是与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相悖的。
我国现阶段是一个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等突出问题。目前中国社会中一个显著特点是整个社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财富收入分配社会公平的日趋失衡。而其特点不光是指各阶层人们的财富收人差距存在着日趋失衡的现象,而且还存在着大量的、用不公正的手段获得或者说是凭借对行政权力的控制换取财富的现象(这是最大的特点和根本点)。目前中国公众最深恶痛绝的恐怕并不是财富收入差距的日趋扩大.而是那些贪污受贿新权贵的以权谋私。当前我们无法接受的社会现实或现状是:一方面是少数权势者凭借特权成为暴发户,另一方面却是千百万普通劳动者被迫下岗失业,陷于贫困之中。其基本生存权失去保障;社会财富主要不足集中到勤劳致富、守法经营者之手,而是集中到了特权持有者、攀附权势者、贪污腐败者之手。
当前我国财富收入分配公平日趋失衡的成因主要有:
其一,一次分配存在缺陷。对此。至少有两大不利因素:一是一次分配制度没有法制卜的保障。如中国尽管有最低工资制度,但法律名存实亡;并H最低工资制度在多数情况下只针对城市居民(不包括农民和在城市的农民工)。二是结构性的经济垄断。经济垄断对城市不同社会群体的收入分配差异影响最大。在“抓大放小”中的“抓大”策略影响下。中国形成了一些巨大无比的国有企业。这些国有企业也往往是垄断企业.如电力、铁路、电讯、银行、证券、保险、烟草和石油等。尽管不同行业的收入不可能平等,但收入差异过大现象主要是通过垄断行业造成的。越是垄断性的企业,工资管理越是失控。这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只要这个结构存在,不仅改善财富收入分配社会公平失衡情况没有任何希望,丽且也导致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
其二,公共服务没有到位。公共服务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如果。以钱为本”,那么就难以提供真正的公共服务。提供公共服务应当说是有效改善财富收入分配社会公平失衡状况的手段之一,也是政府二次分配的主要内容。但现有的公共服务显然没有对改变财富收入分配社会公平失衡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因为首先是公共服务的不足,甚至缺失。更为严重的是,现在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大多都是向有钱人群倾斜的。无论是教育、医疗和公共交通等穷人都遇到种种障碍,尽管所有这些领域较以前都有较大的发展。
其三,公共投入优先顺序严重颠倒。一方面,国家用于改善基本民生方面(如社会保障、扶贫解困、义务教育以及公共卫生等)的资金十分有限。另一方面,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豪华性的公共投入(如楼、堂、馆、所等的基本建设及高比重的行政公务开支等)比例过高。
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社会公平的措施和方法
实现社会公平不是要改变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取向,相反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来推进社会公平,同时也借助其他身段来弥补市场经济自身的不足。目前,我国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树立科学的社会公平观。
首先,我们所讲的公平是有效率的公平。社会公平只能是在效率基础上的公平,离开效率基础的单纯公平没有任何意义,因而我们追求的公平应以保障最低限度的效率为极限。其次,我们所讲的公平是有差异的公平。不承认个体差异的公平表面看来公平实际上是不公平的。事实上,没有差异的公平也是不存在的,差异性公平才是现实社会中真正存在的公平。当然这种差异性要有一个“度”,这个度就是不能超越社会的心理承受底线。再次,确立科学的公平观还应懂得:公平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过程。社会公平是一种目标,是一种追求。是需要长期奋斗才能实现的美好理想,我们需要为实现这种理想而不懈努力。
(二)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目前,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健全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保证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中的平等地位。一要加快国有资本的结构调整,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促进国有资本和其他资本的公平竞争。二要推进垄断行业改革,扩大市场准入,减少市场主体起点的不公平。三要加强市场监督,严厉惩治各种违背市场公平规则的经济行为。四要推进劳动力和要素的市场化,矫正不合理的要素价格,调节劳动和其他要素以及各要素报酬之间的比例。五要强化垄断收益的分配管理和调节,减少或消除由于垄断带来的不合理超额利润。总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追求效率的优势和实现经济公平的本性。
(三)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无论起点如何如何平等,过程如何公正,其结果总是有先后胜负之分。因此,政府必须从公平与公正的出发,从关注经济建设转向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具体而言:一要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公共财政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财政。完善公共财政要求政府减少对生产领域的直接投入,加大对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投入。二要改善税收制度。税收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源泉,也是保障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政府通过对高收入者和高消费者的高税收,可抽取高收入阶层一定数量的收入转移给低收入阶层,保障全体社会成员都应享有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我们可以学习国外一些做法,实行累进税率制的个人所得税;征收资本利得税、遗产税、房地产税和消费税等针对富人的税种。三要重点关注弱势群体。实现社会公平不仅关注过程的社会公平更要关注结果的社会公平。弱势群体处于社会底层,对社会公平与否有切实的感受。因此,要在鼓励和保护勤劳、合法致富的前提下,加强对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的保护。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应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
(四)强化社会整合机制
现阶段我国公平问题突显的原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市场不规范,经济秩序混乱,以及社会其它领域中同样存在的管理失范。即拿1994年通胀中的情况看,由于秩序混乱和失控,各利益集团的利益实现和利益交换就缺乏有效的整合机制,于是纷纷采用涨价这种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垄断价格到处出现,不规范的“泡沫经济”猖獗,“暴利”现象成为高收入阶层获利的突出方式。由此而刺激投机行为、寻租行为、欺诈行为、犯罪行为的滋长,促使政府腐败现象恶化。这可说是一场社会整合的危机。因而,要造就和维护社会的公平格局,必须强化社会的整合机制。根据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初期的经验,“软政府”的管理失范和社会整合危机将沉重打击工业化的进程。所以规范市场,使竞争有序化,防政府必须能够有效管理社会,止秩序混乱和失控,防止社会行为的非理性和盲目性。从这一要求出发,政府必须尽快加强自身的调控能力,提高自身的管理功能,尤其要强化中央政府的调控权威。同时,必须强化政府行为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坚决消除盲目的集权倾向和实际管理中的自行其是并存的状态,坚决刹住以“敢闯、“变通”、“绕道走”的名义抵制政令,为“小地方”、“小群体”、“小部门”谋取特殊利益的行为。加大惩治腐败的力度,在体制上和方法上阻止政府权力向市场生活中的不正常的渗透和市场交易行为中向政府行为的渗透,切断社会中的利益集团向政府行为游说,企图左右政府决策的通道,保障政府体系运转的整体健康。
(五)推进慈善事业的发展。
慈善事业是动员社会力量进行社会救济和从事公益活动,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慈善捐赠可以弥补公共财政之不足,客观上起到社会财富再分配的作用。慈善事业带来的影响不仅是经济的,还有社会与政治的,能发挥市场和政府无法替代的作用,赢得弱势群体对社的认同。目前我国慈善机构所掌握的资金总额还不到GDP的0.5%,而美国每年捐赠的慈善资金高达GDP的9%。积极推进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建立全社会认同的慈善环境是解决社会公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总之,树立科学的公平观可以明确目标,激发斗志。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使人们获得公平的发展机会。完善政府公共服务和慈善事业可以更加促进这种公平,最终实现社会公平。
【参考文献】
1、张屹山,于大力:试论我国的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社会科学战线。2007.22、张晓林,要有一个科学的公平观。江汉论坛。2007.53、杨小明,张涛:论有差异的公平。学术论坛。2007.34、李强、洪大用,市场经济、发展差距与社会公平。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
第二篇:论市场经济下的党风廉政建设
论市场经济下的党风廉政建设
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正在深入开展。在大力遏制腐败多发蔓延势头的同时,必须从源头上加以预防和治理,坚持标本兼治,整体推进,从根本上解决腐败滋生的问题。在源头治腐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发现问题,解决矛盾,才有利于这项工作的稳妥健康发展。
一、当前源头治腐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中之重,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近年来,在各级党委的高度重视下,这项工作已经开始取得进展。但是,我们要看到,这项工作极其艰巨、复杂,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目前,在一些单位和部门,已经开始出现新的情况和问题。概括起来,大致有四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
在反腐败这个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应该说绝大多数同志都是拥护的。但是,这并等于说源头治腐的思想基本解决了。实际上,当源头治腐的制度真正触及到自已,落实到日常工作的各个程序和环节的时候,便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顾虑和困惑。
有的同志担心,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各种手段层出不穷,按照源头治腐的要求,如果每件事情都要严格按制度办事,势必束缚企业的手脚,导致在歪风盛行、正不压邪的社会背景下,最终危及企业的生存。现实中,企业确有很多事情要通过各种“公关”手段才能解决,一些政府部门和办事员“不给好处不办事”、“雁过拔毛”、“吃拿卡要”的现象比比皆是。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将使相当一部分企业处于进退
2、实际工作中存在阻力
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涉及到我们工作、学习、生活、社交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时时处处在规范和约束我们的行为,对多年来形成的套路和习惯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从某种程度来讲无异于一场真正的“革命”。在这一严峻的考验面前,会有少数人过不了关,自觉或不自觉地站到了这场“革命”的对立面。
有些政府部门和执法人员把手中的权力视为谋取私利的工具,多年来形成的衙门作风和贪欲的心理,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如今要在他们的领地推行源头治腐,其中的难度不言而喻。
有些单位由于是垄断行业,“虎”气“霸”气十足,行业不正之风根深蒂固。源头治腐工作要在这些单位真正落实,绝非轻而易举。如不动真格,不下大气力,将很难做到实际成效。
还有为数更多的单位,长期以来习惯于钻政策空子,打擦边球,搞所谓“变通”,搞自已的“土政策”。这些在某些人看来已经是约定俗成、天经地义的事情,与源头治腐的制度和要求格格不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决这方面同样需要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在企业中,源头治腐工作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阻力。有的人平时也懂得按制度办事,但遇到实际问题便往往头脑发热,抛开制度另搞一套,使制度形同虚设;有的人出于个人的阴暗心理,对源头治腐不支持,不配合,消级应付,敷衍推诿;有的人热衷于搞小团体主义置制度、纪律不顾,对发生的问题知情不报,欺上瞒下。虽然这些问题从整体上看只是个别现象,但危害极大,影响极坏,务必予以肃清。
3、具体操作上存在难度。
从目前来看,有些制度的执行情况并不理想,存在着执行难、操作难、坚持难的问题。而配套制度的缺乏,往往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比如说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规定和收入申报的规定,据了解,很多领导干部并没有申报,但却没有任何人来过问和追究。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制定出相关的检查监督制度,没有任何部门对此承担失察责任。又比如实行“企务公开”制度,本来是一项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的重要举措施,理应受到领导的重视和关注。但在实际操作中,一方面缺乏上级部门的具体指导,另一方面又受到“商业秘密不能公开”、具体数据会引起群众误解“等意见的困扰,使得这项工作举步维艰,最后半途而废。
4、体制机制上存在缺陷。
源头治腐工作作为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配合。但是,当前宏观上体制机制的缺陷,对这项工作形成了严重的阻碍和制约。
政治体制的弊端。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使政府职能未能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迅速转变,该放的权没有放,该管的事没有管,企业的经营活动往往受到政府的制约,政企之间利益时常发生冲突。如减轻企业负担,是源头治腐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政府的一些职能部门因受到利益驱动,不愿放弃对企业的控制,一些巧立名目的摊派和费用照收不误,企业敢怒不敢言,致使源头治腐的有关规定形同虚设,难以落实。
经济体制的缺陷。现阶段,我国尚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渡时期,市场本身还存在各种缺陷和漏洞。这既给了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也助长了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投机心理。在不正当竞争愈演愈烈的作的监督,针对业务经营中的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不断加大制约力度,完善管理制度。认真开展了对领导干部住房、用车、出访、通讯工具、子女从业等一系列专项清理检查,把源头治腐工作的各项要求落到了实处。
在“管钱”上,要强化了资金监管,严格执行各项财务制度,坚持“一支笔”审批,收支二条线管理。严禁设立帐外帐,清理取缔“小金库”,制止对厂家乱收费,严格控制业务招待费,杜绝公款吃喝,查处奢侈浪费,定期进行财务审计,发现问题坚决予以处理。组织有关部门对各种罚款收入等六项收费管理进行调研,针对出现的问题制定一系列的管理制度。
在“用人”上,要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德才兼备”原则,严格按干部选拨任用的规定和程序办事,在提拨干部时,坚持实行公开招聘、个人自荐、民意测评、组织考核和集体研究决定。对干部定期进行考核,民主评议不合格者予以免职。坚持实行“任前公示”制度,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在选拨领导干部工作中,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实行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坚持任前公示、任中考核、任后审计制度。使干部管理工作能得以顺利进行,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三、对今后源头治腐改进工作的设想
1、坚持党委、行政统一领导,形成坚强有力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单位、各部门通力合作,协调行动,形成推动源头治腐工作的强大合力。要赋予纪委更高的职责和更大的权威,充分发挥纪委在源头治腐工作中的组织、领导、协调、监督作用,动员一切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
第三篇:论市场经济下的道德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加强道德教育。
市场经济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面,如竞争、优胜劣汰,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对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另一方面对资产阶级的道德败坏,也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他们说:资产阶级“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再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的虔诚、骑士的热忱、小市民的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激发,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他们把资本主义的道德沦丧揭露得淋漓尽致,只剩下金钱至上。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长期高速增长,GDP已居世界第四位,引起了世人的惊叹。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的道德怎么样,也应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从“以经济为中心”的国策到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从刺激消费的措施到以金钱为尺度的舆论,从大众媒体到广告宣传,无不把“经济人”的行为准则当作金科玉律,忽视了道德的导向,出现道德的要求与行为准则的矛盾,无诚信与商业道德的矛盾,损人利己与公众利益的矛盾,追求奢侈豪华、铺张浪费与艰苦朴素的矛盾,出现丧失人格、丧失国格与人的尊严的矛盾,等等。所有这些都有损中华民族的形象和优良传统。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应大力弘扬道德的作用和意义。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道德是对人行为的准则和规范的一种评价。道德是通过人们的自律或通过一定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道德是人际之间无文字的契约,道德是和谐社会的调节器,道德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标志。
人类社会是由众多的个体组成的,社会需要把分散的个体整合为一个有秩序、有效能的整体,这就需要用法律、制度、组织、道德等多种整合手段,其中道德的整合作用,更具有普遍性、基础性、根本性、自觉性、长期性。社会的秩序需要道德来疏导来节制,社会的人际关系需要道德来维护。
人们讲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需要法治来规范,需要制度来制约,这是非常必要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但在进行法治管理的同时,还应加强道德教育。法律管制可以立竿见影,道德教育可以长期发挥作用,良好的道德是实现法制的基础,法律是优良道德履行的保障,二者应相辅相成。但从长远来看,道德的作用远远大于法律的作用。因为道德约束是自律,法律约束是他律。道德约束是内在的,法律约束是外在的。道德约束是自觉的,法律约束是被动的。道德约束管事前,道德约束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约束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法律约束只在某些时候、对发生后的某些行为实行惩治。道德约束可给人带来愉悦,法律制约令人痛苦;道德引导人不做坏事,法律是禁止人做坏事;道德可成为人生的追求,法律让人惟恐回避不及;道德是调节社会的一剂良药,法律是调控社会的一剂苦药;只有道德的社会使人平静、温馨、和谐,无道德的社会让人不平、怨恨、争斗……。因此应加强道德的宣传和教育,使法律约束和道德的自觉约束相结合,将法律约束变为道德的自我约束,就能使市场经济出现一个良好的秩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企业是要赚钱的,或者说利润最大化,这是经营企业的一个基本要求。但追逐利润也要讲究道德,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就是商品的交换原则:一要等价交换,二要自由交换,因为任何特权、垄断和割据,都会造成不等价的交换,获取的是不义之财,是一种损人利己的不道德行为,最后对己也不利。在经营进行上欺骗只能一时一事,是暂时的,不可长期欺骗下去,因为人们发现后就不与其来往,使其信誉扫地,最终破产倒闭,以损己而告终。所以商业要讲道德,我活你也活,要讲互利,要讲诚信,要讲信誉,这是创造商品品牌的基本要旨。商业品牌包括产品的质量、分量、诚信和服务。商品的品牌对一个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品牌是一个企业树立起一面旗帜,顾客凭这个旗帜认同你的商品,品牌是一个企业的信誉,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品牌是财富,是企业的生命。砸了牌子企业要破产倒闭。所以一个企业要像爱护生命一样来爱护品牌,维护品牌就要靠企业的自我要求和自律,这就是商业道德。
同时,提倡企业道德也是提倡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要遵纪守法经营,还要讲究诚信,应尽社会责任,如遵守合约,维护社会安定,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减少资源的消耗,对顾客负责,维护国格和企业信誉,如现在一些行业实行召回制,这既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维护企业的声誉。总之,企业不仅要赚钱,还要负起社会责任,对顾客负责,对社会负责,这样就会有一个好的社会环境,人际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可以顺利发展。所以,提高企业的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最终对企业是有利的。
企业诚信度的提高,一方面是企业自身的要求,另一方面靠政府的管制,对不遵守合约及失信者,政府要加大惩罚力度,对有很好诚信度者,应予表扬。关键是政府本身也要讲诚信,应依法行政,要兑现自己的承诺,不失信于民。特别是政府出台的法规和执法要公正合理,否则会引发道德和法制问题。所以,政府在这方面肩负重要使命,应起模范带头作用。
商品经济要求等价交换,自由交换,在上层建筑就形成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就是反对特权和专制。这也是资本主义的一种道德观念,维护人际关系的一种准则。在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作用下,资本主义产生了两个制度,一个是议会制,一个是股份制。议会制制约政府和官员利用公权谋私利,应尽社会责任。股份制的基本特征是企业私人资本公众化,垄断资本分散化,制约私人资本的发展。就是在这两个制度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中产阶级在不断增大,社会保障制度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工人阶级的状况得到改善,社会得到稳定,资产阶级也从中获得利益。从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阶级矛盾有所缓和,经济获得发展,这就是既利他又利己的一种社会效应,是自由、平等、博爱观念在发挥作用。当然,自由、平等、博爱在资本主义社会有其阶级局限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应当消除这种局限性,可以大力提倡自由、平等和博爱,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弘扬道德作用是大有益处的。
第四篇:论市场经济下的公证诚信
论市场经济下的公证诚信
诚实信用原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民法基本原则,被称为私法领域的“帝王条款”。同时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市场经济的灵魂。社会要进步,经济要发展,就必须要讲诚实、守信用。公证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信用保障法律制度,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代表国家对自由经济、民事活动进行适当干预,确保各类经济、民事主体保持诚信,确保各种经济、民事活动真实、合法、公平、公正,避免和减少风险,确保合作、交易安全,并为依法进行各种经济、民事活动和解决各类纠纷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真实可靠的证据。诚信是公证最大的价值所在,是公证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公证在社会信用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这都是不可争议的事实,然而在当公证机构被剥离了行政色彩,推向市场的时候,我们却不得不重新探讨市场经济下诚信对于公证的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政治都有举世瞩目的成就,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让更多的中国人富裕起来,但也应该看到的是,有很多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了自己,急功近利,言而无信在日常交易中频频出现,客观上导致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相互欺骗,社会诚信度下降,人们开始怀疑一切。这种现象是市场经济发展充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因为市场经济是由市场主导生产,而不是由政府强制,让市场主导经济发展这种情况下,能够极大的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但同时也容易诱发人的贪欲,求利心理。特别是当个别人在牺牲了诚信能够换取经济上的最大利益后,就会引发更多人的效仿,不诚信会渐渐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另外中国的传统文化由于长时间受封建意识的影响,人真实的欲望难以表达,谄媚常常换来好处,诚信却令人处处吃亏的思想根深蒂固,进而使社会诚信度失衡。而不诚信的最大后果就是交易难,交易成本高,交易风险大,经济发展缓慢。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公证的作用就尤其的突显出来,也正是这样的情况才使更多的人们把希望寄托与公证。公证能够给人放心,而法律所赋予公证的三大效力更是努力把风险降到了最低:
第一、证据效力。公证书具有法定的证据效力,一旦涉及诉讼,人民法院可以直接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九条将“已为有效公证文书所证明的事实”列为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的事实之一。
第二、强制执行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18条规定,对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而不必经过诉讼程序。
第三、法律要件效力。即法律、法规规定或国际惯例或当事人约定必须办理公证的法律行为若不履行公证程序,则该项法律行为就不能成立,不具备法律效力。公证书是国际交往中各国公认的文书,它不同于一般文书,具有效力上的公示性、公信性以及适用上的普通性、跨越性。公证文书的出具,体现了不应被怀疑的诚信原则,体现在对当事人事实的一种真诚的记录。它的信誉就是公证文书在社会上的公信力,并且其效力遍于全世界。
如此有力的效力让公证成为人们信赖的标志,公证成了繁杂的交易中能够让人安心的一块净土。但同时也是一些不法之徒千方百计想要利用的工具,公证人员在工作中经常会与不诚信的人打交道,如有些审办涉外公证的当事人办理假学历,假经历、假亲属、假结婚等;还有的当事人拿着假公章、假营业执照、假证件申办经济合同公证。也有经过公证的经济合同一方当事人擅自违约,如借款人不按期还款。在一些招投标活动中有的招标单位企图以公证为幌子,事先内定中标单位等等。作为预防性的法律证明机构,公证肩负着对被证明法律行为的真实性、合法性的调查、审查、把关工作,是预防纠纷的一道重要防线,而这道防线的巩固凭的就是评价诚信的公证人的诚信。
然而近年来,尤其是当武汉体彩舞弊案和西安宝马案之后,公证业的诚信受到空前的质疑。不知不觉中,公证这个靠信用吃饭的行业,开始面对诚信的流失。自公证机构改革以后,公证机构不再是国家机关,而是自负盈亏的事业法人和中介机构。进入市场以后的公证机构,既要行使国家的公共证明权利,又要填饱自己的肚子;一方面要坚守诚信原则,一方面又要忍受利益的诱惑。可是,利益要求最终会决定行为方式,加之无相应立法,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暂行条例》一暂就是二十多年,公证法迟迟不能出台,使公证行为本身就缺法可依,导致公证机构可以随意拿作为国家公权的国家证明权作换取部门利益的筹码,参与非法利益的再分配,甚至做腐败和作弊的帮凶,完全背离了公证的初衷,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加剧了社会的不诚信度。
导致这样的结果,也就是国家证明权成为商品的主要原因是:
公证市场化导致国家公共证明权利成为商品;由于从前的行政体制下的公证机构越来越不适应经
济发展,需要将其转制为自负盈亏的社会中介组织,然而改革并不是要把公证处完全推向市场,公证行为完全市场化运做,那样势必导致公证业如菜市场,国家证明权如白菜土豆般交费即与。
公证处管辖范围不明,公证处之间竞争激烈致使公信力下降;曾经一度出现没有出不了的证,什么处女公证,整容公证,爱情公证,绝食公证,只要在我的公证处办理,就绝对配合当事人的请求,服务周到,价格低廉。为的就是争取案源,与其他公证处竞争。也就是说,蛋糕只有一块,谁的“服务”好,吃到的就多,而不是分割好给每人,慢慢消化。
公证业务无法定与非法定之分,统统归于当事人自愿,公证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如果不去努力迎合当事人的需求,就难得到当事人的认可,更难得到这笔业务。看一些地方公证处网站上刊登的公证人员为争取业务而奔波的文章,宛如一般商品的推销,这既是公证业的无奈,也是法律界的无奈。
司法部部长张福森日前在安徽调研司法行政工作时表示,中国的公证应当实行实质公证,不能市场化。张福森指出,公证市场化,必然与公证制度的基本定性相悖,也会带来过度竞争,导致公证的公信力下降,进而危及公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必须注意防范和坚决制止。他认为,公证机构的设置、布局和公证人员的执业准入,不能由市场说了算,司法行政部门要代表国家进行调控,并发挥主导作用。要坚决遏制公证机构通过回扣、协办费等手段争揽证源的不正当竞争。
诚信正是在市场竞争中流失的,或者可以说有市场经济的地方就有丧失诚信的条件,而作为建立和巩固诚信原则的公证制度,应该立足于市场经济,又不可自身市场化,如球场上的裁判,不能参与角逐,但又不能离开球场,这样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又不至于偏袒任何一方。公证机构虽然不是裁判,却永远是各种交易的见证人。既要射门,又要吹哨的裁判没见过,将公证处定性为自主开展业务、独立承担责任、按市场规律和自律机制运行的事业机构,却又指望其执行国家职能、发挥监督作用,也同样是鱼与熊掌兼得的美丽幻想。
面对市场经济下的诚信流失,笔者认为应当由以下方式来固本防失:
第一、进一步完善公证相关法律法规,在即将出台的《公证法》及其他法律法规中明确法定“必须公证”事项,把公证的业务来源在法律上加以强制,同时也是诚信保障在立法上的表现。也只有先以立法的方式确定“必须公证”,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公证的公正;
第二、明确公证机构性质,即使为事业机构或合伙制,也不能简单的推向市场,要加强监督和处罚力度,明确责任,从行政管理角度确保公证的行为严谨;
第三、规范证据搜集制度,同时注意公证机构对于证据搜集硬件设施的保障,减少失误,在制度上和技术上保证公证的证据合法有效;
第四、加强公证人员素质建设,推进公证员职业化进程。诚信更多的还是要依靠公证员的自身素质,只有公证员爱岗敬业,坚持法律与事实,才能在工作中作到诚信为本;
第五、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诚信教育,诚信宣传,光凭公证员公证机构的诚信,既不能成功,也不会长久。诚信其实是全社会的责任。
孔子说:“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不可无信,公证员更是如此,公证最大的价值就在于“诚信”二字,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否诚信关系着公证业的存亡,诚信不仅是个人的立世之本,也是公证的固业之根。
第五篇:关于社会公平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社会不公平现象”的调查报告
1、你的年级是______
2、你来自()
A、大城市B、中小城市C、乡镇D、农村
3、你身边是否存在不公平现象()
A、存在B、不存在4、你如何看待不公平现象()
A、很正常,不存在绝对的公平B、危害社会稳定,必须制止
C、放任自流,人们素质提高了就会消失
5、你身边存在哪方面的不公平现象()(多选)
A、公务员考试 B、就医 C、升学 D、办企业 E、就业 F、升迁
6、你认为存在不公平现象的原因是()(多选)
A、政府官员腐败B、政府信息透明度不高C、社会监管不力
D、法制不完善E、政策执行不到位F、人们素质不高
7、当面对不公平现象时,你会()
A、检举告发B、效仿C、不理会
8、你是否赞同媒体加大曝光不公平现象的力度()
A、赞同,利于消除不公平现象 B、不赞同,会激化矛盾不利于稳定
9、你认为亟待解决的不公平问题是()
A、政府官员腐败B、就医C、升学D、就业
10、你认为如何才能消除不公平现象()
A、弘扬民主B、健全法制C、坚强监督D、信息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