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管理学课程实习大纲
农业管理学课程实习大纲
一、目的与任务
通过实地参观考察,了解我国农业管理现实概况、农业管理的特点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思考农业管理发展方向,加深对农业管理基础理论和管理方法的理解,丰富教学内容。
二、内容和要求
组织学生到县级农业管理部门、镇政府或农场参观考察,听取农业管理部门领导、基层干部的介绍,有条件时安排学生与当地农业管理干部、农民进行座谈。调查了解当地农业管理现状、农业管理特点和农业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考察农业经营模式和管理改革的方向。
三、方法与步骤
每学年秋季开课,时间为0.5周。
第1天,介绍课程实习计划,参观考察;
第2天,根据考察情况撰写实习报告;
第3天,分班进行交流讨论,并交实习报告。
实习地点以实习基地为主,兼考虑选择其他有自己管理特点的县(市)、农业企业进行实地考察。
教师需预先制定好课程实习计划,制定必要的调查表格,联系好实习地点,并有专门教师进行指导。教学实习指导教师1~2名。
四、成绩考核
课程实习的考核主要从实习态度(15%)、工作规范(15%)、实习报告(70%)三个方面进行。参观调查必须认真细致,不迟到,不早退,不缺席。实习记录、调查表格必须完整、规范、整洁。调查完成后需根据考察和调查情况撰写实习报告。实习报告内容应包括当地农业及其管理现状、特点分析,介绍发现的管理问题或好的管理模式和方法,阐述自己体会或建议对策。
农业管理学课程实习成绩按照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进行四级评定。
撰写人:陈建军
审核人:任永浩
第二篇:《档案管理学》课程实习大纲
《档案管理学》课程实习大纲
一、实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实习,使学生基本了解并初步掌握档案管理工作的一般过程和基本方式和方法。提高独立工作的能力。树立热爱档案管理工作的专业思想,全心全意服务于上海的档案事业,增强为档案事业服务的责任感。
专业实习的具体要求是:
1、增强学生的基本功训练,特别是要突出学生操作技能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2、学生从理论上加深对档案学基础知识的认识,在实践上对档案管理操作流程有感性的认识。
3、培养学生认真塌实、实事求是的态度与作风。
二、实习内容和时间安排
1.专业实习内容
1)熟悉档案管理工作的业务。
2)掌握收集、整理和利用等各项档案工作。
3)熟悉政务信息资源收集、整理和利用的业务。
4)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对档案管理、政务信息资源的管理。
2.专业实习时间安排
专业实习时间总共为二周,实习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学习动员阶段。学习与档案实习有关的基础知识,加强实习纪律教育,做好实习前期的准备。
第二阶段为实际操作阶段。在实习基地老师的指导下,按见习、实习和独立操作三步。
第三阶段为总结交流阶段。实习结束返回学校,首先进行小组交流,然后组织大会交流。
三、实习组织领导及指导形式
3.由系负责教育的主任、教研室负责人和教师组成实习领导小组。
4.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组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
5.由各档案馆、室负责实习的领导、专业指导教师与师大档案系直接指导老师共同负责学生的思想工作与业务指导。
四、实习要求与评分
6.要求学生遵守所在档案馆、室各项规章制度,尊重实习指导老师与领导,按要求做好各项实习工作。
7.要求学生按时填写实习手册中规定的各项内容,并写好实习报告。
8.评分:先由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按实习情况评定表的要求进行打分,填写实习意见。
第三篇:《城市管理学》课程论文大纲
《城市管理学》课程论文大纲
1、目标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城市管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城市管理体制、城市规划管理、城市环境管理、城市社会管理等内容。
2、要求
课程论文提交时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首页附《课程论文评阅表》;第二部分:《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要求论点正确、论点明确、材料翔实、论证充分,层次清晰、语言通畅,格式规范。
论文字数不少于5000字;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所参考的资料不得少于2本书和3篇论文文献。
3、选题要求:
在《城市管理体制的比较与分析》、《城市规划管理》、《城市环境管理》、《城市土地资源管理》、《城市水务管理》、《城市公共设施管理》、《城市社会管理》、《城市经营与城市品牌》、《城市危机管理》中任选一题。
4、评分标准:
论文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平时成绩占50%。
(1)论文成绩≥90分。标准:论点正确、有一定创见性;论证严谨、思路清晰、逻辑性强;结构安排合理,层次清晰;能紧密结合社会现实或对现实有启发意义;见解独特,对问题有深刻透彻的分析;格式规范且字数在3500字(含5000字)以上。
(2)论文成绩80-89分。标准:论点正确、有一定新意;思路清晰、符合逻辑、层次分明;论文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问题的分析较为深入;格式较规范,字数在3000字(含3500字)以上。
(3)论文成绩70-79分。标准:论点基本正确,思路较清晰;结构基本合理、层次较清楚;有一定的见解,但具体思路尚有考虑不周之处;格式基本符合规范,但仍有个别不符合规范的地方,字数在3000字以上。
(4)论文成绩60-69分。标准:论点基本正确;结构有不合理部分,逻辑性不强;分析的不够深入、全面;格式规范尚可,但不足之处较多,字数符合要求(3000字)。
(5)论文成绩∠60分。标准:论点不正确;思路混乱、文不对题或有明显抄袭痕迹;格式不规范,字数严重不足。
5、格式要求:
见《课程论文评阅表》模板和《论文标准格式》模板。
《城市管理学》课程组
2012年05月
第四篇:现代工业企业管理学-课程大纲
课
程 教 学 大 纲
工业制造学院
《现代工业企业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
Modern industrial enterprise management 课程代码:
01120180
课程类别:公共类课程()学科类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其他()
学
分:
2.0
总 学 时:
其中实践学时:
0 授课对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先修课程:
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等
一、课程目的与任务
《现代工业企业管理学》是研究现代工业企业基本特征、运作规律、管理方法的一门学科,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作为与企业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关系密切的机械工程系的学生,必须掌握现代企业管理尤其是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具备初步的解决企业管理尤其是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适应企业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之需要。本课是面向全系本科非管理专业的一门企业管理基础课程,这门课程的开设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面向就业及就业后快速适用工作环境非常重要。通过学习本课程,应使学生了解、掌握现代企业的基本概念;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熟练运用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具有一定的运用企业管理尤其是生产管理的工具和方法解决企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企业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的需要。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现代企业的基本知识及其活动基本规律,以及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包括企业管理概论(企业的概念及类型、管理及企业管理的概念、企业的目标与责任、企业生存环境分析)、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管理的基本职能、企业战略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库存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的有关知识。其中,管理的基本职能、战略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库存管理为教学重点。
三、教学内容(按章、节、目三个层次详细编写,含具体要求、重难点内容和学时分配)企业管理概论(学时数:4学时)2.1 企业的概念与特征
1.1.1 企业的概念
1.1.2 现代企业的特征 2.2 企业管理的概念及特征
1.2.1 管理的二重性
1.2.2 企业管理的概念及特征 2.3 现代企业类型
2.4 企业的目标与责任
1.4.1 企业的目标 1.4.2 企业责任
教学要求:了解企业的概念与特征、企业管理的概念及特征、企业的目标与责任等。掌握现代企业类型等。
重点:企业管理的特征、现代企业类型。难点:现代企业类型。管理理论的形成与演变(学时数:4学时)2.1 西方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2.1.1 泰勒制
2.1.2 法约尔理论 2.1.3 行为科学理论 2.2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2.2.1 万里长城
2.2.2 丁谓重建皇宫
教学要求:了解西方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掌握科学管理、组织管理、行为科学理论。重点:西方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难点:西方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3 管理的基本职能(学时数:4学时)3.1 决策
3.1.1 决策的类型 3.1.2 决策的过程
3.1.3 决策的影响因素 3.2 计划 3.3 组织
3.3.1 组织的类型 3.3.2 结构设计 3.4 控制
3.4.1 控制的类型 3.4.2 过程要求 3.5 领导
3.5.1 领导者的素养 3.5.2 领导方式理论 3.6 激励
3.6.1 激励理论 3.6.2 激励方式
教学要求:了解管理活动的职能划分;掌握各管理职能的具体内容。重点:管理的基本职能、管理组织的类型。难点:管理组织的类型、领导方式及其理论。需求战略管理(学时数:2学时)4.1 战略管理概述
4.1.1 战略的构成要素 4.1.2 特点 4.1.3 层次 4.2 战略环境分析 4.3 战略选择与评价
教学要求:了解战略的构成、选择与评价。掌握战略的环境分析。重点:战略环境分析。难点:战略环境分析。
生产组织
(学时数:4学时)5.1 第一节 工厂布置
5.1.1 工厂选址 5.1.2平面布置 5.2 生产过程组织
5.2.1 生产过程的构成
5.2.2 生产过程的客观要求 5.2.3 生产过程的类型 5.3 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 5.4 生产过程的时间组织 5.5 生产过程组织形式
5.6 第六节 新的生产组织形式
5.6.1 成组技术
5.6.2 柔性制造系统 5.6.3 5S 教学要求:了解工厂布置;掌握生产过程的空间和时间组织、组织形式。重点:战略环境分析;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和时间组织;生产作业。难点:战略环境分析。
生产计划与生产控制
(学时数:2学时)6.1 生产计划
6.1.1 生产计划的指标 6.1.2 生产能力的核定 6.2 生产作业计划
6.2.1 生产周期
6.2.2 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 6.3 生产作业控制
6.3.1 生产调度
6.3.2 生产作业控制
教学要求:了解生产计划的内容;掌握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与控制。重点:生产计划。难点:生产控制。
质量管理(学时数:6学时)7.1 质量与全面质量管理
7.1.1 质量的概念
7.1.2 质量管理的发展与内容 7.2 全面质量保证体系
7.2.1 概念 7.2.2 内容
7.2.3 运转方式
7.3 质量管理常用的统计控制方法 7.4 ISO 9000简介
7.4.1 戴明环
7.4.2 八项质量管理原则 7.4.3 ISO9001标准条文 7.5 6σ管理
教学要求:了解质量管理的发展与内容、常用的统计控制方法;掌握ISO 9000中戴明环、八项质量管理原则。
重点:质量的概念,全面质量保证体系,统计控制方法。难点:质量保证体系。8 物流管理(学时数:2学时)8.1 物流管理概述
8.1.1 物流概念 8.1.2 分类
8.1.3 物流管理的起源与发展 8.2 供应物流管理
8.2.1 概念 8.2.2 构成 8.2.3 决策 8.3 生产物流管理
8.3.1 概念
8.3.2 需求计划 8.4 销售物流管理
8.4.1 组织
8.4.2 需求计划 8.4.3 分销计划
8.5 回收与废弃物流管理
8.5.1 概述 8.5.2 技术
教学要求:了解物流活动,提高物流效率,认识物流管理的重要性。重点:库存管理。
难点:废弃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学时数:2学时)9.1 第一节 人力资源的招聘与培训
9.1.1 人力资源招聘的程序、原则 9.1.2 人力资源培训的分类 9.2 第二节 人力资源的绩效考核
9.2.1 绩效考核的作用 9.2.2 绩效考核的程序 9.2.3 绩效考核的方法
9.3 第三节 薪酬管理
9.3.1 企业薪酬体系的构成
9.3.2 企业薪酬体系的影响因素
教学要求:了解薪酬管理;掌握人力资源的绩效考核。重点:人力资源的招聘与培训、绩效考核。难点:人力资源的绩效考核。
四、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一)推荐教材:
王关义.《现代企业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年8月第2版。
(二)参考书目:
⑴ 王关义.《生产管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⑵ 黄渝祥.《企业管理概论》(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⑶ 徐国良.《企业管理案例精选精析》(第3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大纲撰写人: 李玉龙
系(教研室)意见:
学院学术委员会意见:(签字)
学院审核:(签字、盖章)
****年**月**日
第五篇: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 课程大纲
我们编写的这29篇“提要”包含了这三类理论的一些主要代表作。当然,也还有一些重要的著作没有纳入,挂一漏万,在所难免,而且限于篇幅,也不可能包罗一切。但从这些提要中,基本上可以看出各类理论的主要代表观点及西方管理理论的演变过程。下面我们就结合这29篇提要对这三类管理理论作一鸟瞰。
前3篇提要概括地对西方管理思想和管理学派的发展演变作一简要回顾。其中第1篇《管理思想的演变》较全面地纵论了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该书的4个部分分别介绍了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产生古典管理理论的科学管理时代,产生行为科学理论的社会人时代、以及当代各种管理理论并列的当前时代。读了这篇提要,可以对西方管理思想自古到今的发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第2篇《管理备要》正如其副标题所讲,是“70位先驱者生活和工作的历史记载”。这70位西方管理的先驱者主要属于古典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的创始人和发展者,也有一些是在管理思想的应用和管理实践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几乎涉及西方所有的重要国家,其中有许多史料是我国所罕见的。第3篇提要包括孔茨的两篇文章《管理理论的丛林》和《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它们主要介绍60年代以来西方的各种管理理论和学派。把这3篇提要结合起来阅读,可以对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演变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在古典管理理论方面,本书主要在两篇提要中予以介绍,第4篇《科学管理原理》介绍了泰罗的代表作。泰罗首创的科学管理理沦主要包含以下一些要点;(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了挖掘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潜力,就要在试验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有科学依据的“合理的日工作量”。这就是工作定额原理。(2)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即适合于其工作而又愿意努力干的人,而并不是指在体力或智力上超过常人的“超人”。(3)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这就是标准化原理。(4)为了鼓励工人努力工作,完成工作定额,实行一种刺激性的计件工资制。(5)工人和雇主必须认识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双方都有利,因此双方都必须来一次“精神革命”,变互相对立为互相协作,共同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努力。(6)把企业中的计划职能(相当于现在的管理职能)同执行职能(即工人的实际操作)分开,变经验工作法为科学工作法。
(7)为了提高工效,实行职能工长制,把管理工作予以细分,由八个职能工长代替一个工长(此点以后未获推广)。(8)应用例外原则进行管理控制。
第5篇提要是《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这是法约尔的名著。法约尔不仅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重要代表,并且是以后发展起来的管理过程学派的鼻祖。管理过程理论的要点有七:(1)管理就是在组织中通过别人并同别人一起完成工作的过程。它可以通过分析管理人员的职能从理论上加以剖析。(2)可以根据管理经验总结出一些基本管理原理,用以作为认识和改进管理工作的说明和启示。(3)可以围绕这些基本原理开展研究,以确定并扩展它们在实践中的作用。(4)这些基本原理可以为形成一种有用的管理理论提供若干要素。(5)如同医学和工程学一样,管理是一种可以依靠基本原理的启发而加以改进的技能。(6)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有时会由于违背某一基本原理而造成损失,但基本原理本身仍是可靠的。(7)完整的管理理论包括两个组成部分,其核心部分是基本管理理论,另一部分是从其他学科吸收来的同管理有关的知识,如应用系统理论、人际关系理论等。
在行为科学理论方面,本书包括13篇提要,即从第6篇到第,18篇。第6篇《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是行为科学的创始人梅奥的代表作.梅奥率领一批人在1927--1936年期间断续地进行了为期9年的霍桑试验,得出于与古典管理理论大不相同的3点结论:工人是社会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通过提高职工的满足度来激励职工提高劳动生产率。这3点结论把管理的重心转移到人的因素上,成为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的理论基础。在本著作中,梅奥进一步把视野投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的社会和治理问题,涉及现代资本主义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可供我们研究西方经济和社会的管理问题作参考。第7篇提要是马斯洛的《人类动机理论》。关于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是行为科学家
研究的,个重要领域。他们认为,人们各种各样的行为,都有一定的动机,而动机又产生于人们本身内在的、强烈要求得到满足的需要,因此,在企业管理中,可以根据人的需要和动机来加以檄励,使职工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同时职工也能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要。行为科学的激励理论大致分为3类:(1)激励内容理论,主要研究激励的内容和因素等,如马斯洛的人类基本需要等级论、赫茨伯格的“激励因素一保健因素”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等都属于这一类。(2)激励过程理论,主要研究从动机的产生到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如弗鲁姆的期望机率模式理论等就属于这一类。(3)激励强化理论,强调行为的结果对以后行为的影响,如斯金纳等人的强化理论即行为修正理论就属于这一类.此外,还有把上述三类理论综合起来的,如波特一劳勒的期望机率模式理论就是一种综合理论。本提要介绍的马斯洛提出的人类基本需要等级论是西方行为科学家中提出较早的一种动机理论,对以后的行为科学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第8篇提要介绍了赫茨伯格的两篇著作:《工作与人性》和《再论如何激励职工》。在《工作与人性》一书中,赫茨伯格介绍了他与其他一些人进行的匹茨堡调查及“激励因素一保健因素”理论的提18篇。第6篇《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是行为科学的创始人梅奥的代表作。梅奥率领一批人在1927--1936年期间断续地进行了为期9年的霍桑试验,得出了与古典管理理论大不相同的3点结论:工人是社会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通过提高职工的满足度来激励职工提高劳动生产率。这3点结论把管理的重心转移到人的因素上,成为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的理论基础。在本著作中,梅奥进一步把视野投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的社会和治理问题,涉及现代资本主义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可供我们研究西方经济和社会的管理问题作参考。出过程和主要内容,并从心理学等角度作了探讨和阐述。《再论如何激励职工》一文则除了对这一理论作了回顾以外,还分析比较了这个问题上各个理论学振的观点及赫氏这一理论所处的地位,并提出了职务丰富化的原则和实际应用等。
第9篇提要介绍了麦克利兰的两篇著作:《渴求成就》和《权力的两面性》。麦克利兰在此提出了成就需要理论。他指出,人的基本需要有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情谊需要。其中成就需要的高低对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成长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但是,有强烈的成就需要的人往往只占少数,所以应设法提高人们的成就需要.麦克利兰在后一文章中还阐述了权力的两面性,即两种不同的权力观:“社会化权力观”和“个人化权力观”。前者以影响他人为核心,但出发点在于为他人着想,后者则以实现个人统治为核心。他还提出了强化权力的积极面和限制其消极面的一些措施。
第10篇提要是劳勒和波特的《工作绩效对工作满意感的影响》。劳勒和波持在本文及1968年发表的《管理态度与工作绩效》中提出和完善了著名的波特一劳勒期望机率(激励)模式。在这一模式中,个人的努力取决于绩效和奖酬的评价和期望,绩效则受到个人努力、个人对自己应起作用的理解和能力、环境因素等方面的制约,绩效导致个人获得的奖酬(内在奖酬和外在奖酬),个人把所得奖酬同他自己认为应得的报酬相比较,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满意或不满意的感觉。这种感觉又反馈回去影响下一轮的努力和绩效.波特一劳勒期望机率模式同弗鲁姆的模式是一致的,但更为发展和实用了。
第11篇提要是麦格雷戈的《企业中人的方面》。关于企业中人的特性问题,从来是管理学者注意的中心问题之一,早在古典管理理论中就有人探讨这个问题,以后不断有人继续对此进行研究。麦格雷戈在本文中提出的“X理论一Y理论”是当代行为科学中最出名和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但也有些行为科学家认为这一理论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而没有看到世界上的确存在着一些天生懒惰而不愿承担责任的人。对于这些人,就不适用Y理论而应采用X理论了。因而以后有所谓“超Y理论”的产生。
第12篇提要是阿吉里斯的《个人与组织:互相协调的几个问题》。阿吉里斯在本文中提出了
另一种有代表性的有关企业中人的特性的理论。但是,他的这一理论也受到另外一些人的批评,认为不能把正式组织看得一无是处。而且,如果使所有的日常工作都成为更具挑战性的工作,就会使工作变得更为复杂,要求工人有更高的技术和能力,从而使许多工人不能胜任其工作。所以,这是不现实的。
第13篇提要是利克特的《管理的新模式》,利克特在理论上的贡献主要在领导行为方面。他在本书中提出的管理的新模式不同于传统模式的主要有两点,(1)支持关系理论,即领导对下属应采取支持态度并使下属体会到这一点,从而建立起领导者与下属互相支持的关系,共同为提高生产而努力。(2)以工作集体为基本单元的组织结构,即通过“联系栓”把整个工作集体连结成为一个基本单元的组织结构。1967年,利克特又发展了他的观点而提出—。种把领导方式分为4类系统(即4类领导方式)的模式。我们在本提要的作者介绍部分中作了介绍。
第14篇提要是弗鲁姆的《管理决策新论》。弗鲁姆在理论上的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提出了一种期望机率模式理论。这是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过的,属于激励过程理论的范围。本捉要在作者介绍部分予以简要介绍。至于本文内容则主要属于第二方面,即从分析领导者与下属分享决策权(即参与式管理)的角度出发,将领导(决策)方式分为三类五种,设计出了一种树状结构判断选择模型。
第15篇提要是布莱克和穆顿的《新方格理论》。有关领导方式的方格表示法开始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工商研究所。他们从1945年开始对企业领导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经过研究,他们认为组织中的领导行为主要包含两项因素:对工作的关心和对人际关系的关心。他们以这两项因素分别作为横轴和纵轴,画出了表示领导行为不同风格的四分图。以后,布莱克和穆顿进一步予以发展,在1964年出版的《管理方格法》一书中以纵横轴各分9格,共有81个小方格的方格图代表81种不同的领导风格。本提要是依据该书的1978年修订再版作的。
第16篇提要是本尼斯的《组织发展与官僚体系的命运》。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重要代表之一的德国的马克斯·。韦伯(1864-1920)提出了一种“官僚体系”(或译为“行政组织体系”)理论。韦伯认为,纯粹的官像体系是效率最高的,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建立一个按规则行使正式职能的持续性组织;有明确划分的职权领域;行政机关按等级系列原则来组织;为了合理地应用一个机关的行为指导准则,必须对有关人员加以专门训练,然后才能予以担任公职的任命,组织中的管理人员必须同其生产资料的所有权相分离,组织所有的财产同官员的私人财产要完全分开;任职者不得滥用其正式职权;管理行为、决定和规则以书面形式加以规定和记载。至于官僚体系的组织结构,则为主要分成决策层、执行层和操作层三层的金事塔形组织。韦伯的这一理论受到西方许多学者的高度评价,其中的许多主要内容迄今仍为人们所遵循。但是,也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本文就是对韦伯理论进行批评和评价的代表作之 第17篇提要是西肖尔的《组织效能评价标准》。西肖尔在本文中探讨了组织的目标类型和特点,分析了衡量各种组织目标的标准,提出了一个评价标准的层次结构,颇有新意,受到了管理学者的重视。但是,以后有人批评他是从封闭系统的假设出发的,没有注意到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这一特点。
第18篇提要是大内的《Z理论》。近年来,由于日本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美国经济的发展相对落后,引起了国际管理学界对日本经济管理经验的重视和美日经济管理经验的对比研究。有一些管理学家认为,整个讲来,日本的管理经验和原则较美国传统的管理经验和原则为优越。因此,美国企业界应结合美国国情借鉴日本经验来改进自己的管理。本书就是这种观点的—种代表。当然,也有一些管理学家不同意这种看法,仍然认为美国的管理经验和原则整个讲来优于日本,只需加以改良和完善就可以下。
在当代管理理论方面,本书包含以下11篇提要。第19篇提要包括巴纳德的《经理人员的职
能》和《组织与管理》两篇著作。巴纳德是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他吸取意大利社会学家帕雷托、德国管理学家韦伯和美国管理学家卢因的学说来研究组织问题,建立了他自己的有独创性的管理理论;《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是他的代表作,全面地探讨了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的三个基本要素、经理人员的职能等问题。《组织与管理》是他的另一重要著作,精确地论述了领导的性质等问题。
第20篇提要是西蒙的《管理决策的新科学》。西蒙是决策理论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本书中全面地阐述了他的观点。西蒙的这些观点受到了西方管理学界和经理人员的重视。但是,赛尔特和马奇认为西蒙的决策理论没有同企业的经济理论紧密结合。所以他们提出了一种企业行为理论,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企业的组织目标;企业的组织设想,企业的组织选择;企业的组织控制。他们认为,企业不能把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作为首要目标,而应全面考虑生产目标、库存目标,销售目标、收益目标四者。在企业的组织设想方面,可以认为,企业是收集、处理、传递有关环境情报的信息系统。至于企业的组织选择,是指怎样在组织中选择实现企业经济目标的手段,以及如何规定选择手段的程序。企业的组织控制则是关于执行企业组织决策的控制和领导。他们的这些观点也是值得重视的。
第2l篇提要是德鲁克的《管理:任务、责任、实践》。德鲁克是经验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本书是他最主要的代表作。他在本书中全面地阐述了他的管理哲学和管理的任务、责任、实践的各个方面,被人誉为是管理的百科全书。其中有关管理组织的几章经他缩写为(今日管理组织的新样板》一文发表于美国《哈佛商业评论》杂志1974年1--2月号上,也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第22篇提要是戴尔的《伟大的组织者》。戴尔是经验主义学派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他竭力反对存在着任何有关组织和管理的“普遍原则”,主张用比较的方法对大企业的管理经验进行研究。本书就是他这一主张的具体体现。他在本书中用比较方法研究了美国杜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国民钢铁公司和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的一些“伟大的组织者”成功的管理经验,并把他们的“基本类似点”搜集起来予以分析,得出一些一般性结论。但是也有的管理学家指出,这种“一般性结论”事实上同戴尔反对的“普遍原则”是一回事,所以戴尔是自相矛盾的。
第23篇提要是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的《组织与管理——系统与权变的观点》。本书是权变理论学派的代表作之一。权变理论学派的基本出发点同系统管理学派是一致的。它同经验主义学派也有密切的关系而又有所不同。经验主义学派的研究重点是各个企业的实际管理经验,是个别事例的具体解决办法,然后才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作些概括,而权变理论学派的重点则在通过大量事例的研究和概括,把各种情况归纳为几个基本类型,并给每一类型找出一种模型。权变理论同行为科学也有密切的关系。
第24篇提要是洛希的《组织结构与设计》。洛希也是权变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同莫尔斯提出的“超Y理论”成为权变理论学振的理论基础。本文是1970年出版的他同劳伦斯合写的《组织结构与设计》一书的导言。通过这篇导言可以了解该书的大致内容和洛克等人在组织结构理论方面的主要观点。
第25篇提要式菲德勒的《让工作适合管理者》。本文是菲德勒第一篇系统阐述他的权变领导理论的文章,全面建立起他的理论框架,并在以后进一步予以发展。总的来讲他认为要提高领导效率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改变领导者的个性和领导方式,另一方面改变领导者同下属的关系、改变工作的结构程度和改变领导者的地位权力。
第26篇提要是豪斯和米切尔的《关于领导方式的目标——途径理论》。本文介绍的目标——途径理论也是一种权变领导理论,它以期望机率模型理论和俄亥俄大学的领导方式双因素模型理论为依据而发展出来。西方一些管理学家认为,目标——途径领导理论虽然还不够完备,如对确定领导方式的多种因素尚待进一步研究,但它指出了在管理监督领域内可能的发展趋
向,井强调对职工进行激励的关键作用,所以具有重要意义。
第27篇提要是坦南鲍姆和施米特的《如何选择领导模式》。本文介绍的“领导模式连续分布场”(或译领导方式连续统一体)理论是又一种权变领导理论,其特点是以领导者运用职权与下属享有自主权不同程度的结合来区分不同的领导模式。以后,他们又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理论,突出了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组织与环境之间各种力量和因素的相互作用。
第28篇提要是伯法的《生产管理基础》。这是管理科学学派的代表作之一。管理科学继承泰罗科学管理学说的传统,结合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在管理的精密化和定量化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某些领域的确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虽然他们把一切管理问题都归之于数量和公式的企图受到了某些管理学家的批评,但仍不失为一家之言。从这篇提要中可以看出管理科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29篇提要是明茨伯格的《经理工作的性质》.这是经理角色学派的一本代表作。经理角色学派是最新出现的一个学派,宦从经理角色这一新的角度来考察和研究管理工作,别开生面,受到了管理学界的重视。目前这一学派仍在继续发展和形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