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如何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发展道路(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2 02:27: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3如何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发展道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3如何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第一篇:3如何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战略目标。这是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实践探索的基本结论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用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引领文化发展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根本的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彻落实到文艺各个方面。要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解决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问题。发展中国特色导读要先为全社会形成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和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激发亿万人民群众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文化支撑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奋力开拓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就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推动在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规范,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所以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始终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道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追求有着高度的内在一致性自觉走与人民结合的道路,站稳群众立场,培养群众感情,坚持中国的发展道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权益。

第二篇:浅谈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浅谈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论文

浅谈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论文关键词:社会建设;中国特色;丰富发展

论文摘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社会建设活动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而对社会建设理论进行系统阐述和深入探索,则是由肩负着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共产党人开此先河。提出社会建设理论,对提高各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充分发掘各行各业共产党员的潜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式方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构建和谐社会,既要做好社会建设方面的工作,又要做好与社会建设相衔接相协调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工作,实现各种社会资源的优势互补。

胡锦涛总书记在《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理论观点,积极开展社会建设就是其中之一。他指出,要“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社会建设”理论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创新建设思路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设想。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上取得的新进展,既是对党执政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国外一些执政党执政经验与教训的借鉴;既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认真领会总书记的这段话,就会感到其中寓意十分深刻:首先,社会建设理论是一个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更为宏观的概念,其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社会建设活动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而对社会建设理论进行系统阐述和深入探索,则是由肩负着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共产党人开此先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是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伟大的理论创新成果。其次,提出社会建设理论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式方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是一个伟大的创举,然而,和谐社会建设,并未穷尽我国社会建设的创新思路,恰恰相反,它为我国的社会建设理论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更加充分的条件。再次,社会建设理论为我国建立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社会体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国要建立的社会体制是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体制,在此基础上形成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秩序相协调的社会秩序。由此可见,社会建设这一创新理论成果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和谐、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强调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领域要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在更高层次上发展,必须认真学习和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建设理论。

二、历练执政能力

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力量。社会建设理论的提出,为提高各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充分挖掘各行各业共产党员的潜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有助于提高各级党组织协调各方面工作的能力。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社会建设理论,强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协调发展,使我们党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加完善;同时,为党提高执政能力进行了周密的部署,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为调动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为全党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努力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了贯彻党的社会建设方针,各级党组织要充分发挥统筹全局、宏观指导和科学领导的作用,要经常分析社会建设状况,及时了解涉及和谐社会建设方方面 1

面的情况,不断深化对和谐社会建设特点和规律的认识,认真研究和解决社会建设中重大和突出的问题。二是有助于提高党解决自身存在问题的能力。社会建设理论的提出,开阔了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理论视野和实践环境,提高了党关注社会建设,从和谐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解决党自身存在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党为民、务实、清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党的任务更加繁重,从事的建设领域更为宽广,全党同志必须更加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增强了党在完成四位一体的建设任务的过程中更加关注自身的建设,建立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科学机制,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三是有助于提高密切联系群众、增强感召力的能力。社会建设理论,要求全党同志必须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与广大人民群众保持最广泛、最密切的联系,以自己的优良作风和良好形象带动群众搞好社会建设。全体党员只有充分发挥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才能在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业中,做出无愧于时代的光辉业绩。社会建设理论的提出,对于我们党在整个社会弘扬正气,从而提高党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威信、凝聚力和感召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四是有助于民族创新意识、创新成果的大量涌现。社会建设理论的提出,对于整个中华民族而言,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必将进一步激发全党全国人民学习新本领、新知识的能力,我们党要带领全国人民努力适应工作环境扩大、工作任务加重的新形势,努力学习,勇于实践。这种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就是一个逐步丰富和发展社会建设理论的过程。可以相信,我们伟大的党和伟大的人民,在社会建设理论的指导下,创新理论一定会不断出现,创新成果一定会大量涌现,中国特色社会建设事业一定会蓬勃发展。

三、完善建设措施

胡锦涛总书记不仅提出了社会建设理论,而且还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我们开展社会建设,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采取的措施:一是提出采取十项措施做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工作。这些措施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既要做好社会建设方面的工作,又要做好与社会建设相衔接相协调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工作,而且强调“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须全面、协调、快速、健康发展。二是要注意四个建设领域的差异。社会建设,侧重于社会结构的合理布局和优化。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全面推进这个新领域的工作,使之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个新的亮点领域;还要注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建设,逐步认识了这些建设领域的特点,不断深化认识其发展规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社会建设领域则不同,在以往的建设中虽然也积累了经验,但作为一个新领域进行全面建设,必然要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既不能用抓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方法来抓社会建设,又不能只顾抓社会建设忽视了其他三个领域的建设,更不能忽视与它们的协调。正确的方法是:积极认识和努力把握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同时要注意其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联系和协调,使四位一体的建设事业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三是要注意抓好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要把社会建设任务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生活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同基层民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还要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把社会建设目标与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过程中提高社会建设和管理水平,而且要不断地检查社会建设目标的执行情况,以便进一步改进。四是要尽快建立起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高效的社会建设机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候,要特别关注从建立社会建设机制方面思考和解决问题,这种机制的基本点是:协调各方利益,化解社会矛盾,迅速快捷地反馈各种社会信息,了解社会建设的薄弱环节和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四、优化社会管理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建设理论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要实现各种社会资源的优势互补,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认真学习和领会:一是要正确把握和科学处理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关系。社会建设强调长期的成果和经验积累,侧重于宏观谋略、筹划,对建设全局的掌控,就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并监督其执行情况;社会管理侧重于对社会运行过程中某个具体领域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的优化,执行国家社会建设的政策和制度并负责领导组织实施,处理社会建设中的各种问题。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是要在科学的社会建设方针指导下进行严密的社会管理。要深入研究和把握社会管理的特点和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加强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设和创新。三是要积极谋划良好的社会管理格局。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并使各方密切配合,发挥最大效率。四是要不断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改善公共服务质量,提高依法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并对公共服务的效果进行严格科学的检查,及时整改,实现社会管理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五是要形成社会管理互动机制。我们在进行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要推动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形成对全社会进行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科学的社会管理体系。我们必须注意,政府执行的社会政策一般具有“中位取向”,就是说,作为公共权力的受托者,各级人民政府必须体现大多数群众的利益,而对少数弱势群体及其他需要救助的特殊群体的需要,却无力实现最好的满足。例如对残疾人、低收入者的保护,等等。即使政府能够提供这些服务,也存在效率和成本问题。政府机构作为公共权力组织,与专业的社会救助组织相比,无疑具有运作成本高、容易导致浪费等劣势。因此,需要社会组织的介入,他们具有专业优势,又特别热情,办事环节少,成本较政府组织要低。所以,要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社会服务、反映群众诉求、规范组织行为的作用。要加强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建设,从建设和谐社区人手,使社区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方面发挥服务作用,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发挥桥梁作用,在维护社会稳定、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要以服务群众为主题,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拓展社会服务领域,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形成社会服务网络化的新格局,积极开展面向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保障服务,开展面向群众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要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信息和资源机制,加强和改善对公共信息、公共资源、公共物品的管理和应用。

总之,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建设理论把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有机地统一起来,既提出了现阶段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社会建设的要求,即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统一于“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使当前中国的社会建设的目标和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和清晰,又为我国未来的社会建设理论创新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我们要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社会建设思想,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视野和领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反腐倡廉论文: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

反腐倡廉论文: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

作 者:李京京

摘要

中国共产党在90年的发展过程中在各个时期的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逐渐走出了一条以被动的应对腐败问题到主动的惩处腐败的发展,建设“拒腐防变”的体系,从仅仅依靠群众运动反腐倡廉、到建立健全防腐制度体系的建设,更加注重标本兼治、惩防并举,更加注重完善制度、规范权力,更加注重维护民利、保障民生,更加注重整体推进、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将反腐推向了深层次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理论的指导思想、方针、目标、要求。

关键词: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 体系建设 指导思想方针

腐败现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古今中外众多社会都存在,因此反腐败是整个人类社会和世界所有国家共同面临的重大社会历史课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各项工作调整部署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在我国经济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历史时期,社会深刻变革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出现社会物质形态中腐败现象的滋生和社会意识形态中出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败思想,侵蚀着劳动群众创造的社会价值,威胁着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成果。中国共产党清醒的意识到反腐败斗争将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的建设工程。而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现代化和改革开放中所面临的腐败问题在长期斗争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之路,这条道路所包含的理论、方针、政策和制度是经过了实践检验并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一、以思想教育和发动人民群众运动为主要方式的反腐倡廉理论的探索

1942年我们党开展延安整风运动,是一次深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当时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反对主观主义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的延安整风运动。这是我党开展的较早的以思想教育为主发动人民群众的整风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针对建国初期出现的“贪污浪费狂澜和官僚主义”的问题,1953年从中央到地方开展了依靠人民群众运动的“新三反”“新五反”。1963年开始的“四清”运动使群众运动反腐的模式日渐成熟。

毛泽东同志始终认为如果思想道德防线崩溃,就难免产生腐败体系,要保证党的正确领导和廉洁,防止党员干部蜕化变质,思想教育和主观自觉是最重要的,因此,他强调通过整党整风的形式从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并明确提出了民主反腐防变的思路,认为民主是反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取得胜利和实现廉洁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为我们党的反腐倡廉理论地探索指明了方向。这种反腐模式适应了当时阶级斗争的需要,既有预防和惩治官员腐败、巩固新生政权的政治功能,更有净化社会风气、形成社会崇廉氛围的社会文化功能。然而,随着阶级斗争的扩大化,不仅最终导致了国家反腐体系的全面崩溃,而且引起了严重的社会**。

二、思想教育和法制融合形成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的框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到了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一方面,原有干部作风问题进一步演变成为了“拉关系”,“走后门”,等新的不正之风开始盛行。另一方面,贪污受贿现象更加严重,“官倒”,“官商”、索贿、走私、套汇、非法占有国有资产等经济性腐败不断蔓延,在群众运动反腐模式不适应新出现的腐败问题,防止阶级斗争的扩大化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应通过加强思想教育,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坚持这个传统才能抗住腐败;应通过法制保障人民民主,走依法制腐的新路子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并指出了反腐败过程的长期性观点“开放、搞活政策延续多久,端正党风的工作就得干多久,纠正不正之风,打击犯罪活动就得干多久。”初步构建了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框架。

三、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形成的基础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总结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经验,发展完善了党的反腐倡廉理论,提出了切合实际和行之有效的反腐倡廉政策,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有效开展反腐倡廉的路子。

这一历史时期中,查办了陈希同、成克杰、胡长清为代表的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查办了湛江特大走私案,厦门特大走私案,反腐倡廉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果与实效,对反腐败分子产生了很大的震慑作用。

江泽民在总结党的历史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要坚持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三项工作一起抓;依靠法治方式进行反腐败斗争的良性机制,进一步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减少消除产生腐败的条件;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健全遏制腐败的机制;要继续和发扬党风廉政建设的好传统、好作风,引导树立党员干部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推动纪律检查工作在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形成了全面防治腐败思路和策略。形成了由指导思想、工作方针等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思路和理论,作出了反腐败斗争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正确论断;制定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把工作思路由单纯的亡羊补牢,调整到未雨绸缪上,由被动的应对腐败问题到到严惩腐败问题,实现由浅层面到深层次的结合和转变,强化对腐败现象的源头治理工作,着力解决腐败深层次的问题,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

四、中国特色反腐败理论的形成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坚决惩治腐败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有效预防腐败更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把反腐败工作引深贯穿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反防腐败建设的理论成果。自2005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2008年5月又印发《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明确的提出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目标。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贯彻维护党章,以党的执政路线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紧密结合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根据新的时代条件和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以改革创新精神整体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各项工作,为实现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提供有力保证。

基本要求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坚持惩防并举、重在建设;坚持统筹推进、综合治理;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

工作目标

经过今后5年的扎实工作,建成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初步建立,反腐倡廉法规制度比较健全,权利运行监控机制基本形成,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党风政风明显改进,腐败现象进一步得到遏制,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有新的提高。《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形成了对惩防腐败体系建设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处六项工作布局。

《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和《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的相继出台,形成了反腐倡廉工作由单项工作到综合治理的结合和转变,由应急抓到经常抓的结合转变,由被动反腐到主动反腐的结合和转变,由自发拒腐到自觉拒腐的结合和转变。形成了着眼于全局和长远解决深层次的腐败问题,坚持系统治理和整体推进的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理论体系建设。

五、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的发展

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反腐倡廉建设毕竟是一个充满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一个过程,使得反腐倡廉更加注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更加注重标本兼治、惩防并举,更加注重完善制度、规范权力,更加注重维护民利、保障民生,更加注重整体推进、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更加有力的举措坚决惩治腐败、有效预防腐败,进一步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着力保障民生,兼顾社会公平正义,落实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建设体系之中。

参考文献:

[1]田湘波 顾 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探索》,载《检查日报》2009年9月29日。

[2]《新中国反腐倡廉60年:变与不变》,载《检查日报》2009年9月29日。

[3]何 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改革开放30年党的纪律检查工作》,《求是》杂志2008.24期19-22页。

[4]胡 杨:《论中国特色反腐模式转型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路径》,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4期。

[5] 徐喜林:《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主要构成》,载《中国纪检监察报》2009年11月24日。

第四篇: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宋洪远

1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中国农业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探索

自1949年以来,对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是什么,要通过什么样的路径来实现,党和政府一直在进行探索和实践。

早在1949年12月召开的全国第一次农业生产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就首次提出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关于农业现代化的内容,他在1961年3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又明确提出要有步骤地实现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化肥化、电气化。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总结新中国成立近30年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要走出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会议文件不仅拓展了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并且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政策和措施。

1998年10月,江泽民总书记在江苏、上海和浙江考察工作时提出:沿海发达地区要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加快发展农业生产力,建设发达农业,争取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为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7]1号)都对现代农业建设做出了部署和安排。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上述一系列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2007年中央1号文件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首次明确回答了什么是现代农业、怎样建设现代农业的重大问题。明确提出: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二、当前提出发展现代农业的背景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中国农业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的功能,而且还具有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农业功能的拓展和深化,表明我国农业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从发展的角度看,新阶段农业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有1 宋洪远,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该文是作者在2007年CARD、河南农业大学、《中国农村经济》杂志社共同举办的“新农村建设中的现代农业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论文。

如下3个方面。

1.资源约束。中国人多地少,目前人均耕地不足0.1公顷,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而且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耕地减少的趋势难以逆转。据估算,今后20~30年,仅住房和工业建设用地就需要8000万亩左右。人增地减,解决吃饭问题的压力越来越大。中国水资源匮乏状况更加严峻,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而且水资源时空分布很不平衡,80%以上的水资源集中在长江以南地区,淮河以北地区占有的水资源不到20%,不少地方不得不超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越来越低。干旱和缺水已经成为制约许多地区农业发展的“瓶颈”。

2.市场约束。过去中国农产品供不应求,农业基本不存在市场约束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急剧下降,食品消费的比重越来越小,并且从“吃饱”转变为“吃好”。2005年,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降到了36.7%,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降到了45.5%。同时,农业的国际竞争环境越来越严峻,不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进口冲击已显现出来,而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出口潜力还难以发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外农产品的进口冲击加大,2005年大豆进口量2659万吨,已超过国内生产量;棉花进口257万吨,已占到国内需求量的40%。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使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难度加大。农产品进出口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由多年来的贸易顺差转变为连年逆差。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预示着市场对农业发展的约束将越来越突出。

3.体制约束。经过近30年的改革,我国的农村市场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已基本形成,但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并未消除,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还存在许多体制障碍。以前农业对工业化的贡献主要来自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现在农村对城镇化的贡献则主要来自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以及资金的外流。据有关部门测算,1987~2002年,仅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就从农民手中获得土地净价差收益14200亿元以上。由于给农民工的工资较低,仅此一项2002年农民工对城市的贡献就达5200亿元左右。到2005年末,全部金融机构的农村存款大于贷款11378亿元。虽然这些数字在测算方法上不一定科学、测算结果也不一定准确,但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农民对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贡献。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资金、土地、物资、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由农业流向非农产业,由农村流向城市,这是工农和城乡发展差距拉大的深层原因。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党和政府在总结我国农业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和任务。

三、国家扶持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和措施

为了切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扶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政

策和措施。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面取消农业税费

从2000年开始,国家决定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以规范的农业税取代以前名目繁多的农村税费项目。2000-2003年,按照“减轻、规范、稳定”的原则和“三取消、两调整、一改革”的内容,农村税费改革由局部试点到全国推开。从2004年开始减免农业税、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到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费。至此,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屠宰税等各项税收,用于乡村办学、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乡村道路等的各项收费,公益金、公积金、管理费等共十二项税费全部取消,结束了2600年来农民交纳“皇粮国税”的历史,农业生产进入无税时代。

(二)增加农业生产补贴

为支持农业生产发展,从2002年起,中央财政对农民使用优良品种给予补贴,补贴范围从大豆扩大到2004年的小麦、玉米和水稻。从2004年开始,国家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主产区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其他地区也对本省(区、市)粮食主产县(市)的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农民个人、农场职工、农机专业户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给予一定补贴。2005年,增加了对牧区的奶牛良种繁育补贴。2006年,再增加了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接补贴。2007年,又增加了油料生产补贴和能繁母猪补贴。同时,对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给予保费补贴,对产粮大县和财政困难县实行奖励补助政策。

(三)加强农业设施建设

为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现代农业的物质装备水平,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引导农民开展直接受益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切实提高耕地质量,扩大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试点规模和范围;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入;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实施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和乡村道路建设工程;制定有利于农用工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发展新型农用工业;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为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集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五)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为更好地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实施优质粮食产业、种子、植保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发展健康养殖业,做大做强畜牧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支持“一村一品”发展;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生物质产业发展,促进资源高效利用。

(六)健全农村市场体系

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村市场体系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提高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水平;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采取鼓励扶持措施,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

(七)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为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发挥农村人力资源优势,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切实保护农民工权益;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人员培训制度,提高服务能力。

(八)加大农业投入力度

为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加大农业和农村资金投入的政策和措施。中央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比重。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和信贷资金投放结构,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高于上年。建设用地税费提高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农村。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注重发挥政府资金的带动作用,鼓励农民和社会资金投资现代农业。

(九)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深化农村改革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深化以乡镇机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和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为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完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加强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认真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推进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搞好农村水权制度改革,推进农垦体制改革等。

(十)强化农村公共服务

为加强和改进农村社会管理工作,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强化农村公共服务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投入力度,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四、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应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首先要把握一个关键,要从实际出发,探索现代农业建设模式;其次要突出一个重点,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第三是探索一个途径,强化农业基础,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看,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前提,开发和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

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均耕地和水资源占有水平较低,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一方面,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建设现代农业也必须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另一方面,还要顺应农产品总量需求增长、结构需求多样、品种需求优质的要求,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拓宽农业的发展领域。

(二)要以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引导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

我国农户众多,经营规模较小,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经营制度。坚持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是健全农村基本经营体制和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根据举措。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设设施农业,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和经营方式。

(三)要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重点,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资源利用率较低,环境压力增大。建设现代农业要下大力气转变发展方式,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特别是要注意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节约用水,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物质装备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要以增加农业资金投入为支撑,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我国农业发展长期受到二元体制的束缚,要素资源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促进工农业协调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必须加大农业资金投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发展水平。

(五)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探索现代农业建设的模式和途径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资源秉赋各不相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各地建设现代农业的起点高低不一。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建设的不同模式。要立足本地实际,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建设重点,循序渐进,不能简单地搞一种模式和实行一刀切。

第五篇: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时间:2010年03月16日 09时00分来源:《求是》作者: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对于我军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强军的统一,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一、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实现富国与强军的必然要求

实现富国与强军的有机统一,必须将国防和军队建设深深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体系中,充分发挥国防建设领域和经济建设领域资源整合的优势,实现一种资源投入,两种效益产出的“兼容型”、“双赢式”发展。

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既是富国之策,也是强军之道。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富国必须强军。在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格局下,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就“站不起来”,但是没有一定的军事实力,即使“站起来”,也不可能“挺起胸”。走军民融合发展路子,实现富国与强军的有机统一,一个国家就不仅可以“站得起”,而且可以在保障国家安全和维护世界和平中昂首挺胸。

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当今世界各国实现富国强军目标的战略举措。冷战结束后,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打破军民分割、自成体系格局,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相互作用日渐增强。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致的战略选择和政策取向,客观上要求我们适应这一发展趋势。

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完成新世纪新阶段双重历史使命的必由之路。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既可以有效避免军民重复建设、分散建设,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提高包括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内的国家整体建设效益,又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共同发展,起到相互促进、双向带动的效果。

二、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对统筹“两个建设”的与时俱进的发展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就是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使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兼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新路子,促进经济效益、军事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走出了一条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路子。“军转民”深入有效开展,“民参军”也迈出了关键步伐,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呈现出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格局。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对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迫切需要从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起来。实践表明,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既是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有效方法,也是实现国家安全与发展相统一的根本途径。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始终致力于探索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道路。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以军为主、寓军于民”的重要思想;邓小平同志要求包括国防建设在内的党和国家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提出“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重要思想;江泽民同志强调国防建设必须随经济建设发展得到加强,做到“两头兼顾、相互促进”,提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大力协同、自主创新”的重要思想。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同志把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通盘考虑,提出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的重要思想。从“军民结合”到“寓军于民”,再到“军民融合”,这些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了党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

三、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新路子

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激发活力,提升潜力,探索新形势下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真正树立军民融合发展共赢的理念。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彻底转变军地封闭、自我发展的观念,彻底转变制约“两个建设”融合发展的思想观念,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上来,不断开拓军民融合式发展新路子。

着力创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要注重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重点做好“六个纳入”,即把国防和军队建设与改革规划纳入国家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总体规划,把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纳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把重大国防设施建设纳入国家基本建设体系,把军队人才基础知识素质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军队生活服务保障纳入社会服务保障体系,把国防动员纳入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同时,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着力在建立科学高效的组织协调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和综合协调;着力在军民融合发展运行机制上

下功夫,着力构建权责对称、运转顺畅、激励有效、惩罚有力的运行机制;着力在健全与完善相关的制度法规上下功夫,构建一套层次分明、相互配套、彼此协调的法规体系,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工作的法制化、正规化、科学化。

着力解决好突出矛盾和问题。要把握好调结构、保增长、扩内需的发展机遇,把扩大投资需求与加强国防基础能力建设科学统筹起来,使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取得平时与战时、军事与经济两种效益;把握好调结构、上水平的发展机遇,把加强武器装备自主创新和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作为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大力提升现代武器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着力优化国防科技工业的组织结构、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把握好抓改革、增活力的有利氛围所带来的机遇,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走军民融合发展路子的根本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军民技术研发一体化、后勤服务保障一体化、动员建设一体化、人才培养一体化等方面改革的力度,消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创造融合活力。

下载3如何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发展道路(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3如何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发展道路(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与完善 09汽车服务工程2班 组长:罗满桦 组员:陶建华,谢锦利,陈志泽,李艺强,王侃。 进入90年代以来,轿车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买私家车就像70年代的“四大件”、8......

    在生活中发展 在实践中成长

    在生活中发展 在实践中成长 ——综合实践凝聚办学特色 邻水县鼎屏镇第二小学 何代昆 电话: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要培养少年儿童的创造能力,必须使学生从狭小的学校圈子和书......

    略论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科学内涵及其重要实践

    略论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科学内涵及其重要实践 民进杭州市委会统战理论研究组副组长 周祖德 一.前言 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内涵丰富多彩、体系日臻完善。整个体系以《党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初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初探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5班;学号: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

    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中国残疾人社会组织发起人特征 中国残疾人社会组织的发起人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本人,或者是亲属是残疾者为主体,他们在遇到问题之后找不到合适的帮助......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第二框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共计课时) 【教学目标】联系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这一观点,引导学生学会在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内认识真理。 通过对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观点的......

    论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论在实践中坚持和发 展马克思主义所在院系: 化学化工学院年级专业: 2010级化学基地 姓名:曲凌楠学号: 01010170指导老师: 王春风完成日期: 2011年12月论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

    简要谈谈你对中国特色农业发展道路的认识

    1. 简要谈谈你对中国特色农业发展道路的认识 中国特色农业科技发展道路必须做到哪几点 一:针对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紧缺的实际,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