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情趣激兴趣引思考
创情趣激兴趣引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教学中要体现“以读为本”的思想,叶圣陶也曾对语文教学评语“语文课要以读书为目的”。翻阅书籍,发现古人曾有“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学自如”的学习古训,更不用说民间传流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民谚了。可见读书的重要性,怎样指导学生由“读会书”到“会读书”呢,我认为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使其终身受用。
一、创设情境诱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儿童积极主动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中我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首先特别注意上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因为好的开端相互成功了一半。如《桂林山水》一课,这是一片语言很美的写景文章,为了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我先让他们只看录像,不看课文。学生个个看的聚精会神,到了入情入境的境界时,我断电关机,问:“桂林山水甲天下,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这是我让学生打开书,引导他们去读,他们兴趣盎然,便如饥似渴的读起了课文来。读书之前,我还想学生讲明:读书要有一定的目的,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要求你,要带着问题去读,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再回头读课文,本课中,我要求他们一边读一边画出优美的词句,学生在认真读课文的同时,把这项任务完成得非常圆满,读书达到了相应的效果。
二、把握时机导读
一般来说,开篇之时,分析问题之时,归纳小结时,都是指导学生读书的最佳时机,老师应当在学生读书之前,要求学生有明确的目的,提出读书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完成读书任务。如我上《小抄写员》一课时,在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之后,让学生默读课文,划出写舒利奥几次受到父亲责备后的心理活动的语句,如,第23自然段的:“啊,爸爸,没有您的爱,我是活不下去的,——无论怎样,请您不要这样说呢„„”学生找准后,让他们自己找读的方法练习去读,体会思想感情,学生自读自悟之后,在全班交流,学生感悟不到的地方,教师再加以点拨。为了引导学生对这段比较复杂的心理活动深入思考,我有提出问题:舒利奥为什么一声不响的忍受着责备,忍着要流出的眼泪,心里却很是高兴?学生又一次默读后,体会除了父亲的体贴,敬佩之情。学生体会到位了,读书也就达到了目的。又如:《开国大典》这篇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学生在反复读书的基础上,了解了课文内容,又提出了表演课文内容的要求,在表演“典礼”这一内容中,一位学生学着毛主席的湖南口音,挥手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声音的出现,一下子渲染了课堂气氛,学生读书的兴趣更浓了。
三、及时鼓励促读
让学生应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寻找、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从无疑到有疑,就是阅读深入的问题,学生学习的主体,老师应为他们创造充分表现,主动发展的机会。鼓励他们再度的过程中大胆的提出问题,调动他们质疑和解疑的积极性,能够提出问题,不仅是学生主动性的表现,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自学能力。因此,我在实际教学中,成成鼓励学生用于发现问题,会提问题的人才能证明你会读书,会学习了,如果没有问题可提,那就成了问题。每学一篇文章,都要求学生谈谈比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要讨论的问题,由于学生受到了老师的鼓励,学生没有了负担,提问题的积极性也就高了,我从学生的提问中,选择两个最切合课文特
点和思路的问题作为教学活动展开的主线,围绕主线展开分析、讲座、评议,鼓励他们“自己研究自求结果”,尽可能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实践证明,这比老师一遍一遍的反复讲解有效得多。
四、提供时间练读
学生有了一定的读书基础,进行大量的阅读,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读书时间,因此每天早晨让学生阅读《自读课本》,学生可以采用自由式轻声读,读后小组交流读书问题,也可以采用直接分小组进行阅读,一边听一边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我还要用一些竞赛的形式让学生自主读书,读出感情,读中感悟。另外每天尽量抽出十分钟左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自己带来的书籍,读后相互交流,写出读书笔记,除此之外,布置家庭阅读作业内容,如:你知道新疆的主要风景区吗?你知道处宇宙之外还有生命存在吗?你知道目前世界上都有哪些种类的玻璃,他们各有什么用途?你想设计什么样的玻璃„„,这一系列的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书去解决,学生从大量的阅读中去感悟。
总之,
第二篇:情趣与兴趣教学设计
情趣与兴趣教学设计
同学们,当我们对某件事情感兴趣时,我们就会很投入,很忘我,不怕苦,不怕难,而且做了之后,印象特别深刻,同学们,你们是否会有着同样的感受呢?
那么,什么是兴趣?什么是情绪?情绪和兴趣的相互关系又是怎样的呢?高雅的生活情趣和庸俗的生活情趣对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又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和讨论的内容。
一、情趣与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兴趣爱好,如读一些好书,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可以使我们紧张的心情得到放松。
老师归纳分析
我们中学生的任务是学习,我们专心学习课程知识是正确的。但是我们在努力学习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一些兴趣爱好。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让我们学到很多我们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使我们的知识面更广,学到的知识更多,同时,培养兴趣爱好还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情操,提高精神生活的质量。
(你会分析了吗?)
情趣与兴趣的关系是怎样的? 区别:兴趣是短暂的,是经常变化的,而情趣是持久的,是稳定的。
联系:情趣是以兴趣为基础而产生的,没有兴趣就谈不上情趣,同时情趣通过兴趣表现出来;兴趣可以升华为情趣。(这可要掌握哟)
比如,养花,开始的时候是出于好奇心种了些花,但随着时间的过去,你就会发现养花可以使人的心情变得平和,消除烦恼,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情趣。
生活处处有情趣
同学们,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总能从日常生活的平凡小事中,发现乐趣,体验情趣,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情趣。生活中有许多新鲜的、美好的事物,就是在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才充满了情趣,情趣又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美。
教师归纳总结 高雅情趣的作用:
高雅的生活情趣有益于个人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开拓眼界和开发智力,有助于提高道德文化修养,还能使我们充分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符合现代文明的要求,也符合科学精神科学生活的要求。(你做好笔记了吗?)
(1)喜欢看小说,常常熬夜,导致第二天上学迟到
(2)上网打游戏,浏览黄色网页
(3)早上爱睡懒觉,衣着邋遢,不爱洗脸、洗手,说话爱带“脏”字等 (4)小丽爱化妆打扮,追求时尚,喜欢穿一些奇装异服
教师归纳总结 庸俗情趣的危害:
庸俗的生活情趣会损害人的身心健康,使人眼界狭隘,丧失远大志向,使人道德水平低下。(注意做好笔记哟)
练习与巩固 1 请列举一些具体的高雅情趣,它们有哪些积极的作用? 2 请列举一些庸俗的情趣,它们有哪些危害?
第三篇:情境激趣 趣引思维(二年级下册工作总结)
情境激趣 趣引思维
------08-09下学期教学总结
高琼华
在《新课程标准》中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进行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能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同时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具有抽象性。而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同时也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的形式。针对他们和这一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用好这本新教材,按照《新课程标准》的宗旨来使学生爱学数学,乐学数学,会学数学。我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始,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欲望和意向,是形成创新动力的重要基础,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构成小学教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与兴趣是紧密在一起的。只有对学习感兴趣后,学生才能自主地、自觉地去观察、研究和探索。对小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具有推动力的一种东西。
所以,针对二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在每节课的开始,都会精心设计一个生活情境,意在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真正感到数学并不是那么难,它就存在于我们周围,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例如,在教学《统计》这一内容时,我针对小学生对自己的生日记得特别牢这一特点,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生日是怎么过的,分别来了哪些客人,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说道:“大象伯伯今天也要过生日了,请小朋友看一下,他家来了多少客人呢?”这时学生的兴趣高涨,争着说自己的发现。这时,我抓住时机又问:“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因为这情景是学生所熟悉的,学生又提出了许多问题,课堂气氛显得尤其热烈。对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进行后面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教学起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课中,创设合作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学好数学的关键。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很难在认知过程中只凭借老师的讲解来获取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方法。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知识,真正达到“我做过了,我理解了”这一目的。并且由于二年级学生的单独动手能力还比较弱,比较乐于和同伴共同来做一件事情。这个实践活动我一般是采用变“单独学习”为“集体合作”。例如,在教学看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时,我让学生分成前后四人一组,然后让其中的一个学生按要求圆片。先放四个,再放两个,然后让学生说说看到的图,并列出相应的算式。这时,分歧就来了,有的小朋友说:左边有三个圆,右边有两个圆,一共有几个圆?算式是3+2=5;而有的小朋友说:左边有两个圆,右边有三个圆,一共有几个圆?算式是2+3=5。为什么同一幅图,却会得到两个不同的算式呢?这个问题一下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有的甚至走下座位,说要看看对方的小朋友是不是看错了,后来通过自己的观察,学生发现原来是因为看图的位置不一样,所以才会得到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当学生自己得出这个发现以后,对老师下面要教的例题,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就不仅仅是只停留于怎么写,而且还知道了为什么能写出两个算式。是真正地让学生理解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课尾,创设游戏情境,体验成功喜悦
小学生一般都好表现,如果你让他展示一下学会的新本领,他的积极性会很高。如果在表现过程中他获得了成功,那他以后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这种成功的喜悦会使他产生更高的学习兴趣,而这种兴趣又能再次激发起他的探究欲望,探究的成功又再次促进兴趣的萌生,由此,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因而,在每一堂课尾,我都安排了“精彩表现五分钟”。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以各种可爱小动物为载体,让学生来充当助人为乐的小英雄。例如,给蜜蜂引路,送小鸟回家,帮帮小熊吧,请你做裁判等各具特色的游戏环节,使学生在游戏中运用学到的知识,既检查了学生对本段内容的掌握情况,又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作用,使他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
第四篇:借数学绘本激趣引思
借数学绘本激趣引思,助小学低段概念教学 作者:朱雅萍 来源:《小学教学研究》2015年第03期
数学概念的教学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引入概念,形成表象;抽象概括,明确概念;分化比较,应用概念。由于数学概念相对比较抽象,这对以具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低段学生来说,学习概念时兴趣不浓,效果不好,普遍存在对概念内涵不明、外延不清、辨析困难等问题。在小学低段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可借助数学绘本激趣引思。
数学绘本是基于小学低段学生的生活经验,化抽象为具象的寓故事性、趣味性、情感性等于一体的课外读本。数学绘本比较符合低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借助数学绘本助推小学低段概念的教学,从故事与趣味中激发学习动机,在生动与具体中形成概念表象,在自主与动手中掌握概念本质,在改编与拓展中巩固应用概念,使得数学概念的教学变得有趣、有效。
一、借助数学绘本,故事与趣味中激发学习动机
数学绘本以生动的图文呈现,具有较强的艺术性与趣味性,展示了富有趣味的数学故事,让学生在生动有意义的故事中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增长数学智慧,让孩子有滋有味地品数学,使数学不再乏味、不再枯燥。这些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1.了解数学历史,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学习感兴趣了,学生才会主动自发地去学习。数学绘本为学生展示了现实的、熟悉的生活场景,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引领学生在自己的身边寻觅数学、发现数学、感悟数学,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使数学不再遥远、不再陌生。如通过以《九章算术》为题材的数学绘本的阅读,使学生能在五彩缤纷的数学发展史中走一走、看一看,用心感受中国数学的价值与美妙,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数数的教学中可引入《过去的人是怎么数数的呢》。师:同学们,你们会数数吗?生:会!师:是啊,数数谁不会呢?可是在古代,数数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过去的人是怎么数数的呢》。你想知道什么?生1:过去的人们到底是怎么数数的?生2:他们有哪些数数的方法?跟我们一样吗?师:是呀,生活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人们到底是怎么数数的呢?答案就在书里,让我们一起去书里寻找答案吧。自己阅读绘本,从每页的图画中,你了解到什么?
2.设置合适目标,激发成功体验
有了靶子才能瞄准射击,有了目标才能努力奋斗。如果目标建立得过于远大而不能实现,不但不能激发学习动力,反而会因为无法达成目标而沮丧,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和动力,所以不管是短期目标还是长期目标都需要合适。例如,用“数学绘本阅读卡”列出每学期要阅读的绘
本,阅读完一本并能简要表述其中的相关数学概念,就颁发给一张阅读卡,当积累到三张阅读卡时,就能换取一次额外的课余活动时间,或者换取一张家庭作业“免做卡”。学生在一次次的目标达成中,获得成功体验,就能增强学习动机。
3.亲子阅读绘本,激发情感碰撞
学生天生就喜欢听故事,当数学知识是以有关学生生活的事物为线索和背景呈现出来时,那些讨厌数学的学生就会慢慢喜欢上数学。一年级学生识字量比较少,可与家长一起阅读。选出绘本中的关键图文,以循序渐进的引导方法,亲子互动,享受共读数学绘本的乐趣,一方面增进学生与家长的交流,另一方面让学生更加亲近数学。待学生读懂绘本故事后,可根据绘本故事适时提问,让他们发现数学知识。
如《时间的故事》。学生阅读之后,教师提问:你知道时间是怎么来的?谁来说说一秒有多长?怎么表示?那一分钟呢?一小时里有几个一分钟?古代,时间是怎么表示的„„让学生再现绘本故事,品味“时间”的由来,积累对时间概念的认识。概念教学中,经常进行“绘本赏析导读”“亲子共读”,家长热情帮助学生解决数学绘本阅读学习中的困难,加强了亲子情感的交流,也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二、借助数学绘本,生动与具体中形成概念表象
学生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发展的,教学中应以直观形象性为基础,逐步向抽象逻辑性发展,使学生的知识从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数学绘本中丰富的故事情境为学生的数学阅读打开了一扇窗,把他们带进了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有趣,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吸收基础的数学概念,在生动与具体中形成概念的表象。
1.呈现故事情境,初步渗透概念
初步渗透是指当教学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单元概念时,运用绘本引发学生学习动机,但不涉及核心的数学概念。教学时,先引入简单的生活案例为单元概念的学习作铺垫,接着带领学生阅读绘本,透过图文诱发学生进一步提出疑问或想法,结合书中内容与故事情境,教师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带出与本单元相关的数学概念。
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绘本“直观呈现、生动有趣”的特点为概念教学服务。书中的有趣情节和生动画面可以将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形象化,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具体形象的支撑。
2.讨论分析情境,逐步探究概念
在引导学生阅读数学绘本时,有的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数学概念不熟悉。教学时可以在故事叙说的同时,刻意聚焦于即将学习的相关数学概念上,带领学生观察绘本内容、讨论绘本情境,再运用图文线索解题,或是提出学生回答、讨论的矛盾点,逐步探究相关概念。
直观形象的绘本可以在学生的“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活泼,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究数学概念的本质,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
三、借助数学绘本,自主与动手中掌握概念本质
绘本提供了很多自主操作的机会,学生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对概念的本质特征的掌握要比教师直接讲结论印象深刻得多,这就是“悟”的过程。数学思想就是在“悟”的过程中逐渐领悟的。
1.动手操作,构建概念模型
戴尔提出的“经验之塔”理论指出,宝塔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升则越抽象。教育教学应从具体经验下手,逐步上升到抽象,有效的学习之路就应该先充满具体经验。目前,我们的教育教学最大的失败在于使学生记住许多普通法则和概念时,没有具体经验作它们的支柱,学生对这些法则和概念的理解只能是抽象的、不具体的。因此,要充分理解概念,要从做的经验开始。模型构建是做的经验,通过模型构建,我们再去理解概念,就容易多了。
2.自主表达,辨析概念属性
概念辨析,首先是对概念所代表的实际物(含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辨认,不仅会对近似概念进行比较辨别,而且会对相关联的一些概念进行比较或区别。数学的概念都是有来龙去脉的,与其他的数学知识、其他的学科知识、学生日常生活、社会生活是有联系的。只有让学生了解且清晰表达所学数学知识与相关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才能辨析概念属性。如在学习“三角形特性”时,充分挖掘《三角形的故事》绘本中蕴含的数学元素,让孩子借助图画描述故事,辨析“三角形”概念的本质属性。
3.过程体验,掌握概念本质
“数”和“形”是数学中最基本的两个概念,华罗庚先生说“数无形时不直观,形无数时难入微”。借助绘本凸显概念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读——理解”“疑——提问”“做——解决问题”“说——表达交流”,经历和体验一些数学知识的获取过程,并掌握数学概念的本质。
四、借助数学绘本,改编与拓展中巩固应用概念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大多有一定的联系,常常是这个概念从另一个概念发展而来,同时又为后续的概念学习打下基础。基础没打好,概念不清晰,相应的技能、技巧就不易形成。为此,要利用数学绘本的仿绘、续写、创编等巩固应用新学的概念。
1.仿绘数学绘本,巩固数学概念
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总是以独特的方式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我们要利用学生的特性,不求画面多么精美,也不强求故事多么吸引人,只要把所掌握的概念用“画一画”的形式呈现,在绘本的“仿绘”中巩固概念。
2.续写数学绘本,应用数学概念
数学绘本往往会在某些地方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抓住绘本中的这些资源,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充分想象,对绘本进行合理续写。这样学生在续写的过程中,对于自己所学的概念,又有了新的认识,有利于概念的巩固、应用与深化。数学绘本将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最初浅、最好玩、最实用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概念,都蕴藏在美妙的故事中,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优美的画面和简洁的文字,将抽象的数理知识蕴含其中,让学生轻松地获得知识。绘本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运用,不仅能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绘本的魅力,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一个有利的脚手架,也为学生开心、快乐地学习创造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第五篇:审美激趣,激发读书兴趣
审美激趣,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生动凝练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培养学生正确的、健康的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审美理想,是作为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课内到课外,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意愿和情趣,提高探求更多知识的欲望。
一、在诗词意境中欣赏自然景致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祖国锦绣河山,旖旎风光的诗词歌赋,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欣赏自然景致美,从而升华起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操。如《登颧雀楼》的教学,教师通过讲解字词,引发学生对太阳落山,晚霞如火,大河奔流,峻岭高耸的壮丽图景想象,体会祖国山河的壮丽,并借此进行爱国感情熏陶。
二、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
我们都知道,只有深入理解课文,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少年闰土》这篇课文,鲁迅笔下的“知道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的少年闰土与“素不知道这一切”少爷公子们的两种形象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把握住少年闰土“知道海边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与少爷们“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进行比较,学生便会发现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而少爷们只不过一群孤陋寡闻、鼠目寸光的纨绔子弟。通过强烈的形象对比,在学生的心目中,一个健康活泼、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跃然纸上。
三、在记叙文中领略人格美。
人是社会生活的中心,社会的美都离不开人的美。而人的美又包括思想品德、才能、气质的美,思想品德的美起决定作用。小学课本中的记叙文都离不开写人,进行人格美的教育,能塑造美好人格、高
尚心灵,陶冶审美情操。
1、记人之文,抓住人物品格,展开审美评判,塑造美的形象。如《倔强的小红军》,教师通过对小红军舍己让人、争强好胜的道德评判,塑造崇高的美学形象。《黄继光》(第八册),通过对战斗过程的叙述、描绘,塑造其勇敢顽强、不怕牺牲的阳刚之美。
2、叙事之文,缘事寻人,对人评判,激发美感。如《师生情》,抓住王老师日夜操劳,同学们带着鸡到病房探望的事情,进行评判,揭示其互相关心相濡以沫的阴柔之美。《丰碑》(第十册),抓住军需长把生存留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事例,塑造出老红军的刚强、悲壮之美。
3、写景之文,发其思维,或联系景中之人或联想与景有关的人,赞美生活的创造之美、心灵之美。如《颐和园》(第七册),通过认识故宫宏伟的建筑艺术,引发思考:谁创造了这些建筑?进而歌颂劳动人民的创造之美、才智之美。《南京长江大桥》(第六册)通过介绍大桥的结构、建筑过程,赞美祖国建设的生活之美。
四、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我们教育的对象——小学生,他们毕竟受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能力是不强的。因此,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或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画面前,让学生面对画面,边听音乐边展开想象的翅膀:巍峨的庐山,瀑布从天而降„„一幅气势磅礴,引人入胜的大自然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祖国山河无比壮观,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
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具体可以这样操作:、推敲传神的词语。一般地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识琢磨,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欣赏优美的句子。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 “水、山”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琅琅上口的语感,把水的“静、清、绿”和山的“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这类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验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让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强烈情感。
3、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在引导学生琢磨人物对话时思考:为什么这句话他(她)讲合适,别人讲就不合适。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如《金色的鱼钩》一文中,老班长回忆起指导员对他说的一句话:“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这既是上级对下级的命令,又是指导员对战士的关心,对话言简意明,既反映了指导员的精明果断,又衬托了老班长的责任重大,表现了长征时期红军官兵的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又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这样一句话:“四周围黑洞洞的,怎能不碰壁呢?”(告诉我鼻子碰扁的原因)这含意深刻而又不失幽默的话,既表现了鲁迅处境的恶劣,又暗示了他藐视反动势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琢磨富有个性话的对话,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六、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
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轻重、快慢、长短、强弱、语腔和停顿、节奏等方面富于变化,构成充满感情、表达准确的美的音调,就是要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能力,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那么,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一些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二是自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美情感。四是议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如《再见了,亲人》一课。文中所刻画的场景、人物都充满激情,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去深刻体味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铸成的。小金花、大嫂、大娘、志愿军这些有血有肉的形象无一不是真、善、美的集中体现,文中所包蕴的扬善弃恶的情感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形象。难怪作家魏巍几十年过去后,对小学时的老师蔡芸芝先生美丽的仪容、朗诵时唱歌一样的音调还记忆犹新,历历如昨,铭感于内了(见魏巍《我的老师》)。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特点,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达到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兴趣,探求更广阔知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