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工业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武圣宫镇)
加快工业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
武圣宫镇龚玉龙 1308737912
3武圣宫镇工业小区,位于武圣宫镇集镇北部,始规划建设于2006年4月,总面积约200亩,园区工业年总产值3500万元,年上缴税金280万元。园区2007年11月由益阳市人民政府命名授牌为“武圣宫镇工业小区”。工业小区自成立以来,以橡胶制品业为龙头,以榨菜加工业为辅助,力促我镇新型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一、强化管理,科学布局工业小区
加快镇工业小区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互为条件,互相促进。以工业小区的发展,促进人口集中、产业聚集,加快小城镇建设,带动武圣宫集镇经济繁荣。加强工业小区领导,强化工业小区管理,有利于加快我镇工业经济发展,提升工业整体发展水平,形成工业小区与我镇经济协调发展格局。一是加强领导,镇成立了工业小区领导小组,形成了书记、镇长亲自抓,主管工业的副镇长具体抓,主管部门全力抓,相关部门配合抓,党政班子全参加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二是强化管理责任。各职能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协作,积极支持镇工业小区的发展。明确工业小区建设主体,科学 1
制定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健全激励机制。三是不断完善工业小区的整体修编,做到小区发展要地有地、要物有物,充分满足工业小区发展各项工作需要。四是加强工业小区公司管理,同时不断监督部门、条块对公司的行政行为,为镇工业小区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夯实基础,着力扩大园区的规模。
“科技兴镇、工业强镇”。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加快工业发展作为又好又快发展我镇经济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千方百计为企业发展铺路奠基,夯实基础。为了高标准,高起点地建设好工业小区,一是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以全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镇域体系规划为指导,认真制定工业小区选址、集镇建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障小区交通方便,电力充足,用水自如等要求。镇政府又将原建材厂、预制场和禹贡吹填地以及原湖南橡塑密封件厂共计160亩土地划归小区管理,并将县道旁太白洲河外洲近40亩划为小区管理。同时对小区的路、电、水合理规划,优先解决难题,用优越条件的小区吸引投资者。二是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产业集聚。湖南橡塑密封件厂改制,清洗了全市唯一集体所有的工业企业。企业改制后,化解企业职工社会养老等老大难问题,融入资金1700万元,解决了企业和社会的后顾之忧,同时公司为了发展,2010年投入资金750万元引进先进设备,优化工业流程,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力争在激励竞争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三是坚持发展传统特色产业。橡胶制品业和榨菜生产加工业是我镇两大传统优势产业。工业小区一建立,广东湛江新科食品有限公司收购裕康食品有限公司,融入资金和技术,加快我镇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带动和促进了我镇冬季农业生产。增加了农民群众的收入。四是坚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工业小区在没有引进大的公司到来之前,仍然保留原有的建材生产,方便集镇群众的生产生活。
三、优化环境,着力为小区工业发展保驾护航
从优化环境,落实政策入手,强化服务意识,主动高效地为企业提供政府力所能及的优势服务。一是优先解决路、电、水问题。湛江新科食品有限公司进驻我镇后,政府配合电力部门增驾一台变压器,保障企业用电。考虑食品加工用水问题,政府又积极争取,兴建太白水厂,解决公司用水问题,全面硬化了工业小区的道路。二是规划了小区用电,实行小区红线图,对侵占、挤占工业小区土地的,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坚决实施打击,绝不手软,太白村与工业小区企业发生纠纷,经政府调解仍不和,政府采取强制措施,责令其村支书辞职,保护企业的利益。三是依法依规解决企业产销矛盾,稳定经济发展秩序。我镇砖瓦厂实行租赁经营,老板为了聚财,低价预售红砖给农户,最后老板亏损,资不抵债,群众意怨大,对橡胶厂扩规征地发生阻碍。政府及时出面,组织司法、法庭帮组农户法律咨询、上诉。化解群体事业的抱负,维护小区公司的正常发展用地。四是积极协调处置工业小区与当地群众纠纷矛盾,把问题化解在事情的萌芽状态。五是严格监督部门乱摊派,政府严禁镇属部门商工业小区收取各种名利费用,新科公司来我镇生产,我们从未向该公司乱收一分钱,增强了小区公司来我镇生产的坚定决心。
四、突出特色,壮大镇域经济发展的两大支柱
两大产业的做大做强。一是以橡胶制品业为龙头,辐射周边个体橡胶制品户的发展。二是以榨菜生产加工业为主的农产品业加工,力争促使裕康食品有限公司年内投入500万元建厂,并投入深加工生产,确保宏旺蔬菜专业合作社进入土地流转信托公司,实现现代化经营,并逐步扩大规模。带动全镇蔬菜食品生产业壮大发展。并带动临近乡镇的榨菜生产,促进地域经济发展。
第二篇:发展新型工业加快转型跨越(2011.4.12)
发展新型工业加快转型跨越
近年来,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追赶长浏望、领跑大湘南”目标,充分发挥区位交通和资源优势,着力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经济在转型升级中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全县完成GDP163亿元,增长37.71%;财政总收入11.07亿元,增长37.86%;完成工业增加值68亿元,同比增长22.8%,其中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58亿元,增长28%。今年一季度,全县工业完成增加值12.86亿元,同比增长26.8%;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0亿元,同比增长49%。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以项目建设为引擎,培育产业促转型。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引擎,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奋进年”和“产业项目建设大会战”活动,加快培育壮大新型工业。一是精心谋划项目。积极对接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精心谋划储备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突出抓好矿产品和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策划准备了黄沙坪矿多金属利用、宝山矿业30万吨阴极铜、银星公司10万吨富氧炼铅以及年处理生猪30万头肉制品加工等投资上亿元项目30余个。同时,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策划包装了36万吨石头造纸、3.2万千瓦的荷叶风力发电等一批低碳产业项目。二是加紧启动项目。对各个重点准备项目,安排专门班子和人员做前期工作,并通过上争外引,及时嫁接上马,推动重大准备项目陆续从计划层面转入实施阶段。2010年全县共启动实施重点工业
项目35个,投资概算130多亿元;今年拟实施重点工业项目48个,总投资概算212.98亿元,其中:新建项目20个,投资127.77亿元;续建项目12个,投资70.21亿元;招商启动项目16个,投资15亿元。这些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500亿元、税收30亿元以上。三是强力推进项目。进一步完善领导责任机制、推进机制和督查考核机制,切实加强跟踪调度,实行挂图施工、倒逼推进,促推在建项目早竣工、早投产。2010年以来,我们通过积极开展“企业服务年”、“新型工业化奋进年”和重点项目建设百日攻坚活动,帮助企业融资近10亿元,解决各类困难和问题130余个,掀起了项目建设高潮。2010年启动的35个重点工业项目完成投资26.7亿元,其中建成投产企业22家,投产率达68.9%。
二、坚持以工业园区为平台,集聚产业促转型。坚持“园区兴工、特色兴园”战略,将园区作为第一平台来打造,推动了园区跨越发展,桂阳工业园今年被评为“全省最受公众关注的产业园区”。一是进一步优化园区布局。规划确立了以县工业园为中心,以长富、共和、宝山、芙蓉、燕山、春陵六个项目区为支撑的“一园六区”29平方公里大工业园区建设框架,明确界定了各项目区发展方向,初步形成了矿产品精深加工、能源建材、电子信息、轻工制造和食品药品加工五大产业集聚发展格局。同时,围绕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特色专业园区,引导建设了家具产业园、百万吨石墨加工城和桂阳贯耳(温州)工业园三个“园中园”。二是进一步完善园区功能。按照“两年大建设、三年大变样、五年大成效”的思路,先后投入3亿余元建设了15条共36公里园区连接道路、30万平方米标
2准厂房及办公、娱乐等配套设施,大大增强了园区承载能力。三是进一步增强园区实力。坚持新上产业项目向园区布局、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加大引企入园,打造实力园区。2010年完成园区规模工业总产值107.3亿元,同比增长139.8%;完成园区规模工业总产值67亿元,同比增长86%;完成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23亿元,同比增长54%。
三、坚持以资源优势为依托,提升产业促转型。坚持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立足自身优势和现实基础,着力推动“桂阳矿业”等传统优势产业“两型”化、高端化、品牌化。一是主动靠大联强,做强优势产业。坚持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加快推进矿产资源整顿整合,先后引进湖南有色、中国五矿等战略投资者,重点启动实施了百万吨多金属利用、百万吨干法水泥、30万吨电解铜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二是加强技术改造,延伸产业链条。按照“两头拉长、中间拉大”的思路,拉长产业链条,主攻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引进成熟技术和工艺,顺利完成了银星、联合锰业等一批铅锌冶炼企业的技术改造,大力支持兴达环保、锐驰矿业、申湘尾矿回收等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形成了电铅、精秘、白银、氧化锑、金属锌等9大品牌,有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三是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节能减排。按照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严格落实国家产业政策,顶着减少工业产值20亿元、减少税收近亿元的巨大压力,关闭淘汰小型铅冶炼、水泥厂等落后产能企业30余家,加快了产业升级和节能减排步伐。
四、坚持以招商引资为动力,承接产业促转型。积极抢抓我县 3
被列为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试点县的契机,大胆先行先试,扩大对外开放,不断实现承接产业转移的新突破。一是打造承接“洼地”。先后出台了《鼓励投资暂行规定》等政策性文件,对转移企业给予最大优惠和扶持,实行行政事业性收费除国家、省、市收取的部分及有偿性技术服务费外一律免收。积极推进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全县行政审批提速50%,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企业营商成本。同时,对引进企业实行全程跟踪服务,真正使企业“引得进、留得住、做得大”。二是构筑承接平台。用足用活“先行先试”34条政策,积极创新方式,多方筹资,大力推进标准厂房建设。在2009年建成18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并实现当年全部招租的基础上,2010年全县园区完成标准厂房建设30.78万平方米,完成投资3亿元。今年又安排建设3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已竣工标准厂房利用率100%,呈现出“项目等厂房、厂房促项目”的喜人局面。三是加大承接力度。着力加大招商考核,创新招商方式,增强招商实效。先后引进了顺发制衣、台达电子、亚泰鞋业等一批沿海产业转移企业及东莞方中集团、中建南方公司、广州贯耳公司等一批战略投资者。2010年全县新批外资项目9个,实际利用外资5343万美元,增长7%;实际利用内资18.27亿元,增长32.4%。
桂阳县经信局
2011年4月11日
第三篇:关于南江加快发展新型工业的思考(模版)
关于南江加快发展新型工业的思考
青理东
发展县域经济,工业是主力,实现工业化是加快南江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区位劣势明显,经济基础薄弱,不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都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南江工业如何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笔者在此提几点建议。一要将优势产业向“园区”集中
按照企业进园区、工业走廊化的模式,以交通干环线为轴线,突出工业走廊、工业城镇建设,形成结构合理、联系密切、发挥优势的点状式工业布局。制规划、强设施、建园区,将优势产业向园区、基地集中,以产业聚集,形成强大的产业势能,带动经济发展。
(一)制规划,明确目标。规划编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要推进经济快速发展,必须加快《南江县新型工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工作。一是做好企业发展规划。分企业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企业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发展目标、保障措施,具体落实新产品开发和技改投入计划,加快企业规模扩张。二是做好行业发展规划。对工业支柱产业资源情况进行调查摸底,结合重点投资区域的产业布局、可用资源和基础设施条件,就建材、矿业、食品、能源等工业分行业制定发展规划。三是做好园区中长期规划,优化产业布局,明确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
(二)强设施,夯实基础。继续构建大交通,完善城乡大电网,保护生态大屏障,进一步优化园区的供水、供电、通讯、交通以及园区绿化等基础设施。以通企道路建设为重点,抓好公路整治,保障公路畅通,提高通行能力。抓好电网改造,形成结构合理、供应充足、保障有力的电能供应系统。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抓好环境污染治理,努力实现资源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完善城镇和园区功能,增强生产要素聚集能力和产业承载能力。
(三)建园区,集聚发展。重点抓好以坪河、柳湾、沙坝为基础的矿产工业园,以东榆、乐坝为轴心的建材加工小企业园建设,县城至乐坝工业经济走廊建设,做大做强优势企业。加快企业向工业走廊、园区集中,发挥园区在构造平台、项目落地、资源消耗、改善环境、企业效益、落实政策、集中管理、集约发展等方面的优势,走产业聚集发展道路。二要将优势企业向“集团”集中
树立“堆罗汉、做乘法”的现代企业发展理念,整合资源、捆绑项目,强弱互补、强强联合、集团经营、规模发展,搞创新、促转变、施龙策,着力打造一批主业做强、多元发展的工业企业旗舰。
(一)搞创新,做响南江新型工业品牌。“借名兴县”,做响品牌。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推动冶金、建材、煤炭、加工等传统工业立县产品不断升级换代。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培育发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基地化、专业化生产的特色经济。重点发展粮油制品、干果制品、茶制品、中药材制品、菌类加工、薯类加工、旅游工艺品、水泥、冶金、煤炭、石材等11个特色产业及相关立县产品。进一步把南江黄羊、长赤翡翠米、云顶大叶茶、米仓山牌核桃、金银花饮料、南江石材等品牌培育成为国际国内知名品牌。五年内争取再培育5—6个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切实提高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促转变,做大南江新型工业集团。必须围绕“三个转变”(“分散型”向“规模型”转变,“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充分整合县内、县外两种资源,加快规模集约发展。发挥煤炭、冶金、水泥、石才、果、茶、药、牧等重点产业资源优势,积极鼓励、支持、引导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联合等方式,组建四川秦巴煤炭集团、四川米仓林业集团、四川翡翠粮油集团、四川北牧黄羊集团等加工、建材、能源大公司、大集团,把一个个小企业联合起来闯市场,向集约化、规模化和集群化方向发展。
年内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户,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增加值、利税分别比上年增长25﹪、20﹪、20﹪。
(三)施龙策,做强南江新型工业旗舰。坚持“扶强龙、治病龙、引外龙、兴小龙、育新龙、成龙群”,立“支柱”、栽“大树”、造“旗舰”。一是全力扶优扶强“龙头”企业。在继续扶持原有矿业、种养等产业 “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再确定一些企业为我县的重点“龙头”企业,实行分级扶持和联动扶持。二是推进老“龙头”改革,治好“病龙”。支持铁山公司、煤电公司等一批老企业加快技改扩能建设,用体制、机制和技术创新激活企业生机。三是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兴小龙”、“育新龙”。着力抓好东榆、乐坝等中小企业孵化园建设,形成结构合理、联系密切、区域优势明显的工业企业“龙群”。
三要将优势资金向“重点”集中
切实抓好重点产业、重点产品和重点区域的工业发展。对符合工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在同行业中优势明显、代表性强,产业链长、技术先进,成长性好、市场空间大,带动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和吸收劳动就业能力强的特色工业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引导和鼓励企业不断探索融资的有效办法和措施,争项目,引外资,积累资金,盘活资本,破解企业发展资金难题。
(一)集民资,主动发展。“政府资金搭台,民间资金唱戏”。一是鼓励调动各方的投资积极性,鼓励入股经营,吸收社会投资,实现合资办企业。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基础、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开放型的投资格局。二是构建银企合作平台,加强与金融部门的衔接,积极偿还企业贷款,防范金融风险;采取剥离、核呆等手段,化解企业债务,减轻企业负担。三是充分发挥企业融资担保作用,规范企业融资担保中心运作方式。用好用活国债资金和开发银行贷款,鼓励金融部门加大对企业经济投入,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手续,解决企业“贷款难”问题。
(二)争项目,助推发展。围绕“工业四百万”工程目标,重点实施“四个一批”(深度储备一批、争取开工一批、加快建设一批、建成投产一批),扎实推进“1668”工程,切实抓好工业项目的建设、招引、储备和推介工作,促进工业经济提速增效。一是“争取大项目”。在准确把握国家的产业扶持政策和投资导向的基础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围绕加强财源建设,集中力量论证、争取和实施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创税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二是积极争取政策。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向上级争取工业技改补助、特色产业开发、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和促进其快速发展。三是积极争取各类政策性补助资金和转移支付资金。在全力以赴争取大额类项目资金的同时不放松对零星专项资金的争取,努力增加全县发展资金运筹总量。
(三)引外资,强势发展。树立“借资兴县”、“借力兴县”、“你发财、我发展,你获利、我得税”的意识。以旅游、矿产、绿色食品等优势资源为“资本”,以优惠政策和良好投资环境为“卖点”,围绕“主攻川陕、突破西部、拓展全国、比选客商”的思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高档次、高起点地“引外龙”。设立专业化的招商引资机构,组建专业化的招商队伍,积极融入西南区域合作的宣传推介,做好工业项目的策划包装工作,适度打扮,使靓女更靓。如:青石、花岗石、大理石开发空间和潜力大,必须重点包装,引进一批石材龙头企业,增强石材城辐射带动能力。采取常驻招商、网上招商、组会招商、以商引商等形式全方位争取外资进入南江投资置业。
四要将优势科技向“企业”集中
树立“人才兴县”的观念,高度重视工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制定优惠政策措施,千方百计把各层次、各梯次的专业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工人向企业集中,提高科技含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一)提高工业人才素质。按照“班长抓班子、班子带队伍、队伍促发展”的思路,切实加强企业内部的企业家、营销人员、科技人才三支队伍建设。通过市场“赛马”,选拔、培
养高素质的人才,积极引进外来人才,培养壮大乡土人才。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表彰奖励有突出贡献的法人代表、管理团队、技术人才。
(二)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依靠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搞好技术创新,加强现有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提升,“借智兴县”。一是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快日产2500吨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塑料编制袋生产线建设以及竹坝铁矿二期扩能中段掘进、李家河铁矿扩能、秀水河铁矿改扩建、煤电公司技改扩能、铁山公司和秦巴煤炭集团、红潭河煤矿等企业技改扩能建设。二是依托南江火炬节能技术研究所,进行新型工业技术的自主创新与研发。鼓励和支持南江矿业集团建立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发挥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在我县工业经济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三是鼓励和支持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在设计、生产、管理、营销等环节的应用,通过应用信息网络技术使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与国际、国内大市场实现快速接轨。
(三)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坚决制止“三乱”,为南江工业企业发展保驾护航。政府从小事抓起,实施“城乡清洁工程”,从“扫地”抓起,用“扫地不力就扫人”的办法有效地促进发展环境的优化。部门切实转变服务观念、服务方式,主动服务,提高服务质量,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敢为人先。不能守着优势“等、靠、要”,要有“后来居上”的创业精神。
作者系中共南江县委书记
第四篇: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求是文章----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十二五”时期,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在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一、深刻认识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战略意义
“十一五”时期,我国工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工业整体素质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从总量看,“十一五”时期,我国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3%,2010年达到16万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截至目前,500多种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余种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19.8%,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业基地和世界工厂。从结构看,淘汰落后产能取得积极进展,重点行业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不断加大,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6%、用水量下降36.7%,工业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7%、15%。与此同时,我国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性能计算机等一批重大装备和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为我国抢占全球产业制高点和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创造了条件。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我们坚决贯彻中央一揽子计划措施,在较短时间实现了工业增速“V”型反转,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二五”是中国工业发展的关键期。一方面,全球经济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中,我国工业发展的国际环境和形势面临着深刻变化。一是世界经济增长模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在持续,主权债务危机还在蔓延,世界经济增速减缓,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来自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新兴经济体的同质化竞争压力加大,对工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二是全球产业结构在科技创新推动下正在进行深度调整。近年来,全球科技创新和技术革命步伐加快,信息网络、生物、可再生能源等领域酝酿新的突破,主要国家抓紧培育发展以绿色、低碳、高端为特征的新兴产业,围绕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三是工业生产方式加快变革。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柔性制造、虚拟制造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全球化生产和组织模式成为控制全球价值链的关键。
另一方面,我国工业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渐突出,严重制约着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和转型升级。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为0.69%,关键核心技术及装备主要依赖进口。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行业集中度偏低,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产业布局与区域能源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不相适应,中小企业发展活力有待增强。三是工业增长过度依靠投资拉动和出口带动,过度依靠资源能源消耗和低成本要素投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过高,生态保护面临巨大压力。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不高,缺乏具有较强国际化经营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品牌。五是工业行业管理基础薄弱,推进工业节能、淘汰落后、兼并重组等管理手段亟待充实,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足。
尽管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总体看,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工业发展的空间和潜力仍然巨大。“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54%,内需主导、消费驱动、惠及民生的政策措施将推动居民消费能力扩大和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城镇化进程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为我国工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此外,“十二五”期间,随着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完善,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持续深入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日益成为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内在动力。
二、“十二五”时期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
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既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十二五”时期,我们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推动工业发展由注重规模速度向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转变,由消耗传统生产要素向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由依赖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外延粗放式向内涵集约型转变,把工业发展真正建立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建设工业强国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为此,我们要着眼于“五个体现”,合理制定“十二五”时期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目标。
一是体现质量效益。处理好转型升级与发展的关系,综合采用工业增加值增速、工业增加值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质量品牌建设等测度指标,推动工业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既要保持工业较快增长,更要着力提高工业附加值水平。
二是体现自主创新。针对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突出问题,着力提高工业企业尤其是重点骨干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着力提高拥有科研机构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比重。
三是体现协调发展。优化工业行业结构、布局结构、组织结构,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钢铁、汽车、船舶等规模经济行业的产业集中度,提高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进一步增强中小企业发展活力。
四是体现融合发展。一方面,围绕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另一方面,围绕军民融合,显著提高军民资源开放共享程度,不断扩大军民结合产业的规模和空间。
五是体现可持续发展。要按照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业能耗、水耗、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等指标,强化目标的落实和考核。
三、“十二五”时期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转型就是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实现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升级就是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十二五”时期,我们要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本质要求,科学合理地确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要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着力突破共性及关键核心技术的同时,加强创新型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技术改造是促进企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技术改造投资省、周期短、效益好、污染少、消耗低的优势,运用先进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发展,通过增量投入带动存量调整,优化工业投资结构,推动工业整体素质迈上新台阶。
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涵。要创新信息化推进机制,推动信息技术深度应用,加快发展支撑信息化发展的产品和技术,全面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带动工业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要围绕设计开发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大力推进工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和再制造产业,积极推广低碳技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本质安全型产业体系。
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提升质量品牌是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要着力抓好品种开发、质量提升、品牌创建和服务改善,引领和创造市场需求,加强自主品牌培育,加强工业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不断提高工业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推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协调发展。要围绕形成资源配置更富效率的产业组织结构,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在规模经济行业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加强企业管理和企业家队伍建设,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质量。
优化工业空间布局。要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加快调整优化工业生产力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引导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创建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品牌形象优、配套条件好、节能环保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若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基地。
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要适应对外开放的新形势,提高工业领域利用外资水平,注重引进先进技术装备,着力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向境外转移生产能力,开展境外能源资源开发合作,提高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和整合价值链的能力。
四、努力营造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的环境
工业转型升级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完善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健全转型升级长效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要围绕转型升级重点任务,在产业科技创新、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质量安全、中小企业、军民融合等重点领域,制定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民用飞机、软件、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船舶、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发展的法律保障。
加强政策引导和财税支持。要制定和修订重点行业产业政策,抓紧制定新兴领域产业政策,加强产业政策和财税、金融、贸易等政策的协调配合,研究制定针对特定地区的差异化产业政策,制定发布重点领域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产业转移指导目录。当前,特别是要着力落实相关财税政策,在消费信贷、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企业兼并重组等领域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创新工业管理方式和手段,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形成平等准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促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领域集中。完善投资体制机制,落实民间投资进入相关重点领域的政策。落实企业境外投资自主权,支持国内优势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
第五篇:推进工业结构调整 加快工业经济发展
推进工业结构调整 加快工业经济发展
湖北省发改委
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湖北工业化进程作为全省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来抓,着力推进八大行业结构调整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抓好实施“三个一百”工程,提高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国际竞争力,带动中小企业加快发展。通过“三个一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加强工业经济运行调节,改善工业发展环境,促进我省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一、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行业结构调整。按照《湖北省新型工业化规划纲要》的总体发展战略,我省以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医药、纺织、建材、食品等八大行业为主,全面启动工业结构调整。
汽车行业:重点支持和服务东风汽车公司与国际跨国公司合资合作;抓好神龙轿车二期、东风本田二期扩建、东风—日产生产能力完善配套和规模化生产,提高我省专用车生产水平和关键汽车零部件配套能力。钢铁行业:重点支持武钢二冷轧和硅钢改扩建、新冶钢配套设施改造;支持武钢和鄂钢联合重组及冶钢做精做强。石化行业:重点支持武汉石化800万吨、荆门石化600万吨炼油改扩建及抓好仪长输油管线湖北段建设;进一步整合烟草行业资源。电子信息行业:重点支持长飞、邮科院等企业,发展光纤光缆、光通信系统及设备、新型电子元器件及材料、激光加工设备等产品。医药行业:重点支持三类以上新药的开发,加快生物制药产业化和中药现代化进程,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骨干企业。纺织行业:以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出口创汇能力为重点,加快推进棉纺织、服装生产力向优势企业集中,加快设备更新改造。建材行业:重点支持“四新两高”产品发展,依托华新等企业建设7
条大型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食品行业:重点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形成特色食品加工产业链。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和装备提高资源利用和节能降耗水平。
二、抓好100个工业重点项目建设,增强工业发展后劲。据调查,2005年全省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工业续建和新开工项目共803项,总投资额1487亿元。预计有400个项目在2005年建成或部分建成投产,预计新增产值580亿元、利税116亿元。初步选定机械汽车、石化、冶金、建材、纺织、轻工(含农产品深加工)、能源、高新技术行业100个项目,列入2005年“三个三工程”重点建设项目,预计有50个项目建成投产或基本建成。这些项目包括:
——机械汽车行业中有神龙汽车二期扩建工程、东风本田12万辆乘用车、东风有限襄樊中高级轿车基地和中重型车技术改造、东风车桥改造、中德合资激光拼焊汽车底盘总成,武锅锅炉回收等14个项目。
——石化行业中有武石化及荆门石化炼油扩能改造,湖北化肥厂油改煤,湖北宜化10万吨聚氯乙烯,沙隆达新品种农药,宜昌兴发集团三聚磷酸钠等10个项目。
——冶金行业中有武钢二冷轧、二硅钢、冶金节水改造、500万吨球团,大冶有色10万吨高精度铜板带,鄂钢转炉技改等9个项目。
——建材行业中有华新水泥南漳熟料生产线和粉磨站,武穴日产6000吨水泥,宜都二期日产4000吨水泥,大冶尖峰日产4000吨水泥,长利玻璃深加工,三峡新材浮法玻璃生产线等9个项目。
——纺织行业中有孝棉实业扩建32万纱锭、经纬化纤3万吨粘胶短纤,爱帝集团针织服装等10个项目。
——轻工行业中有武汉晨鸣林纸一体化、武汉统一饮料扩建、武烟技改、TCL300万台空调、武汉小天鹅80万台洗衣机等14个项目。
——高新技术产业中有武汉光迅光电子器件产业化、武汉邮科院移动通信(3G)产品、湖北三环信息银税一体终端、长飞光纤扩建等12个项目。
——医药行业中有宜都东阳光6000吨红霉素和阿奇霉素、中联药业扩建、广济药业1300吨核黄素、八峰药化700吨氨基酸等8个项目。
——船舶行业主要是长航青山船厂出口船舶基地扩建项目。
——能源工业中有清江水布垭、宣恩洞坪水电站、阳逻电厂三期扩建、黄冈大别山电厂等13个项目。
三、继续支持100家大企业做强做大、100家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加快市场主体培育。抓好100家重点大型企业、100家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是“三个三工程”的重要内容,是我省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一项重要举措。一是继续做好企业的动态跟踪管理,适时根据企业经营状况、发展规划和项目建设情况,对企业进行调整,择优充实新的企业和项目。二是争取100家大型企业和100家中小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利税以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5-10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增长;力争100家大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合计达到3000亿元,其中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6家(东风有限、神龙、武钢、武石化、荆门石化、长江电力),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5家(东风本田、鄂钢、冶钢、江汉油田、武烟),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38家;力争100家大型企业销售收入比2004年增长31%。三是进一步完善工作联系制度和目标考核责任制,做好季度详细分析报告和月度统计工作。四是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协调服务。
四、继续推进“三个一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一是按照省政府“三个一批”工作的要求,今年再完成武钢、大冶有色、南方集团、医药集团、铝业集团、江南实业、宜化等15户大型国有企业改制,以及50户国有骨干企业改制,基本实现100户国有骨干企业改制的任务;继续巩固省属企业改制改组和管理体制调整成果,基本完成10户省属重点企业改革脱困和改制重组任务。二是因企制宜,分类推进企业改制。大型国有企业以引进战略投资者,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主要形式。对国有中小企业鼓励实施管理层收购,积极探索国有企业改制的有效形式。三是加强规范运作和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认真做好国有企业清产核资、财务审计、产权界定、资产评估等基础工作;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程序,健全改制报批制度,做到每一个环节依法运作、规范透明。四是积极推进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以东汽、武钢等15户大型企业为重点,加快企业自办学校、医院、公安消防等社会职能移交地方政府管理。五是推进市州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全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对市州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指导。
五、加强对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和扶持,提高经济调控能力。一是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加快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企业发展,限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国家禁止的产业发展,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二是积极争取国债资金支持。扎实做好列入国家农产品深加工食品、林浆纸一体化、装备本地化等国债专项计划项目建设或前期工作。三是继续集中部分省预算内资金,实施汽车零部件、光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新医药、农产品深加工、技改贴息专项,带动银行贷款和企业自有资金增加对重点工业行业的投入。在各市州、县市全面建立信用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融资条件。四是切实加强对重点工业项目的协调和调度,及时监测项目建设进度,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五是加快武汉乙烯、湖北核电、东风雷诺轿车等重大项目,以及列入我省新型工业化规划的一批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年
底前有300个具有比较优势的项目能进入前期启动。六是加快我省投资体制改革步伐,制定和完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落实企业投资决策权。
六、加强经济运行协调服务,促进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一是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分析工作,适时掌握各地、各行业经济运行动态,特别是加强对经济运行中带有倾向性、全局性问题的分析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建议。二是抓好煤、电、油、运等重要原材料生产要素的组织调度工作,特别是做好冬季枯水期电力供应、煤炭采购、储备和运输,集中资源保重点、保急需。三是进一步推进银企合作,努力缓解企业资金供需的矛盾。四是引导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提高竞争能力。五是继续开展全省安全生产、消防、治乱减负大检查,为工业经济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六是通过经贸洽谈会、招商会、展销会等形式,支持企业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提高我省工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