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委书记要解决好三个课题(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2 15:18: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纪委书记要解决好三个课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纪委书记要解决好三个课题》。

第一篇:纪委书记要解决好三个课题

纪委书记要解决好三个课题

纪委书记是纪委领导班子的“班长”,能否扮演好这个角色,直接影响到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成效。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对纪委书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当好纪委书记,笔者认为应解决好三个课题,即找准定位、提高素质、讲求方法。

找准定位履职尽责

定位,是领导干部在一定范围内所处的位置以及在工作中扮演的角色。找准定位,是做好纪检工作的前提。在实际工作中,纪委书记要摆正以下三个关系:一要摆正纪检工作与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的关系。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是党章赋予纪检机关的三项主要任务之一。紧贴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是纪检工作任何时候都要唱响的主旋律。作为纪委书记,必须牢牢把握这个方向,紧紧围绕党委、政府部署的中心工作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监督检查,严明党内纪律,提高行政效能,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提供有力保证。二要摆正纪检机关与各职能部门的关系。作为纪委书记,要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和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能作用,督促所在机关和部门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措施,并努力把反腐倡廉寓于各项工作中去。要调动各方面反腐倡廉的积极性,协调各相关单位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形成整体合力,共同推进反腐倡廉各项工作。在案件查办上,注意横向协作,加强与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审计机关的协调配合,形成案件查处的整体合力。三要摆正严肃执纪与保护干部的关系。党的每一位干部,都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作为党的纪委书记,要象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党的这一宝贵财富。在处理干部过程中,要做到宽严相济。既要深挖严查腐败分子,又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既要敢于要求、从严执纪,切实维护好群众的切身利益,又要鼓励干部大胆干事、艰苦创业,最大限度地调动和保护广大党员干部干事业、谋发展的积极性,使纪检监察工作真正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力量。

强化责任提高素质

纪检工作是教育人、挽救人的工作,纪检干部只有自身素质过硬,才有资格去规范、约束和检查别人。作为纪委书记,应不断在实践中锤炼自己、提高自己,勇作党员干部的排头兵,为广大党员干部做出表率。一要勤奋学习。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养。要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在掌握其精神实质、学以致用上下功夫。要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熟悉纪检监察工作的法律法规,真正成为纪检工作的行家里手。要加强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不断提高自己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二要坚持原则。古人云:“正人先正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纪委书记是党规党纪的具体实施者,不但要有坚强的党性原则和爱憎分明的政治立场,还应该具备坚强的政治勇气和敢于碰硬的浩然正气。处理问题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违了纪就要受到纪律的追究,违了法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样才能真正为党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三要淡泊名利。纪检监察工作性质和任务要求纪检监察干部必须讲党性、讲原则,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纪委书记更要起好带头作用。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经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要正确对待收入和生活条件上的差异,正确对待工作环境和难度,保持良好的思想境界和平和心态,能“吃亏”、比“吃苦”,甘于清贫,不争名利,不计报酬,达到“淡泊名利、宁静志远”、“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境界。四要严格自律。纪委书记要两袖清风,一尘不染,洁身自好。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慎独、慎微、慎言、慎行,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认真执行《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不为个人谋取私利。

讲求方法增强效果

纪委书记作为纪律检查机关的“班长”,必须注重策略和技巧,实干加巧干,才能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在实际工作中,要注重综合运用“六抓”工作方法:一是抓“龙头”带全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龙头”,是督促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全面负起责任的一项重要制度,纪委书记必须抓住不放,这项工作抓好了,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就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抓创新增活力。纪检监察工作创新,要从百姓反映最强烈的事情入手,从实际出发,研究增强工作活力的作法和措施,在工作方式方法上大胆创新。要着眼于制度创新和源头治理,强化对行政执法单位和执法人员的制约和监督,规范行政执法行为,避免执法的随意性,防止权力滥用而引发的腐败问题。三是抓落实重实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纪检监察工作的先进典型,把符合时代要求的基层单位好的经验挖掘出来,大力宣传,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超先进,从而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以此来指导和推动整体工作。纪检工作要克服“两张皮”现象,切实做到思想落实、组织落实、措施落实。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上,坚持“四个到位”,即责任主体到位、任务落实到位、监督检查到位、责任追究到位,真正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到实处。四是抓热点求成果。对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人民群众不仅非常赞成和支持,而且也迫切希望进一步纠正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各种不正之风,这也正是纪委书记需要紧紧抓在手上的重要工作。工作中,要注意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入手,严肃治理以权谋私、与民争利等直接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种不廉洁行为,有针对性地加大对中小学教育乱收费、医药购销领域的不正之风、拖欠农民工工资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治理力度,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我们工作带来的成效,同时也看到了我们党坚决惩治腐败的信心和决心。

第二篇:解决农民收入问题 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当前,关于农民增收问题从上到下,从理论界到实际部门,都给予极大关注,作了许许多多的探讨,提出了诸多的对策和建议,很受启发,我们认为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是个系统工程,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归纳和多层次进行分析,本文试图从“三个关系”谈点看法。

一、要正确处理好“农内”和“农外”的关系

在诸多的探讨农民收入问题的文章中,主要的是从二个方面进行研讨,一个方面是从农业内部去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另一方面是从农业外部去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当然也有一些文章比较系统地从内外结合作研究,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都无可非议。但是也有一种看法似乎有点绝对化,强调“农业的根本出路在农外”、“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功夫不在农内,而在农外,如果我们仍然重复过去‘打补丁’的做法,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我认为,城乡二元结构这个基本体制矛盾没有突破,无论怎样调节微观机制的政策都很难发挥作用,同时提出,创造农村发展的外部环境,首先要加快城镇化,尽可能吸纳农村剩余人口;其次是在战略上以新的资源开发带动农村剩余人口的转移,比如,在西部开发中,动员大量农村过剩劳动力从事水利建设,实行人海战术,以工代赈,以工授地,安置东部剩余农民;再次是在金融、保险、流通、批发等非农领域中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让农民有利可图,上述见解,被称为“农外论”。对这个“农外论”已有同志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农外富农之途是无可挑剔的,甚至是应当进一步深入阐述的,而且也是需要大大加以扩展的,但是认为目前“农内”进行增收活动“已经没有任何意义”,都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实际上,现阶段在我国广大农村开展增收活动,还是大有可为的,并且分别从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农地使用权流转和规模经营、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建设等方面加以论证。

本人认为,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或者说把解决“三农”问题,绝然地分为外部问题和内部问题,或者单纯从外部或内部去寻找解决途径,是不全面的,是欠妥的,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简单的道理上说,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内因,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外因也可以起到主要作用,不过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具体到解决农民收入问题,也很难单纯从内部或外部找到有效途径,这里仅举一例加以说明。

大家已经比较一致认识到,要解决“三农”问题,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农业结构调整问题,关系到农业内部许多问题,比如,农业的区域结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的突出的区域结构趋同效应,仍没从根本上解决,失去比较优势;农业的产品结构问题,高质量的农产品比重小。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同时也带来农业效益低的问题,但是如果单纯从农业内部去解决农业结构问题,就不完全切合实际,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里还有个外部的问题。很明显的,农业结构调整必须以劳动力转移结合起来,众所周知,目前农业结构调整,最为迫切的既要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也要进行要素结构的调整,关键在于农业劳动力的转移程度。所以,农业结构调整必须与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并进,必须在制度层面上做出调整,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推动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为农业劳动力的流动和合理配置创造条件和拓展空间。还有农业结构调整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支持,政府必须处理好财政负担与农民收入的关系,对农业结构调整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应与改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等等。农业结构调整涉及到许许多多的外部问题,切不可忽视,所以,农业结构调整既涉及到“农内”问题,也牵涉到“农外”问题,无法绝对地从一个方面去解决。

综上所述,我们的看法是,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必须正确处理好内部和外部关系,内外结合,表里兼治。

二、要正确处理好“分”与“合”的关系

20多年前,我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即在基本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基础上进行家庭经营,打破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集中劳动,集中经营,统一分配”的模式,相对于原来的“大、一、统”的经营方式,这实际上是一种分散经营方式,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20多年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证明,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是亿万农民的历史选择,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农村土地二轮承包时,中央作出决策,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

现在的问题是,我国农村经济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解决了绝大多数农民的温饱问题之后,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在这种背景下,有的同志就提出“小农”怎么长大的问题,认为,改革以来,我国农村从原有的集体制中裂变出2亿多个农户,这些规模狭小的农户仍然深深印有中国农村几千年来所形成的“单个马铃薯”特征,内在联系梗阻,组织脆弱,当前面对波诡云谲市场经济时,他们表现出严重的先天不足,因为“小农”难以提高效率、难以适应市场、难以避免伤害。因此,有计划地改变目前状态,提高我国农民的经济组织程度,使“小农”长大,已是当务之急,而且,这种组织起来,不是过去人民公社体制下的集体经济方式,也不是一个小农加一个小农的简单结合,而且按照现代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由其产业链条和内在的经济利益所联结起来的合作关系,诸如此类,见诸于报刊杂志上,主张把农民组织起来,或者主张走合作化的道路的文章和观点为数不少,比如,有的主张“倾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有的提出“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其农业发展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我们也应借鉴其经验并根据中国的国情,积极鼓励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联系与合作。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存在“统与分”,即“分”与“合”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继续坚持家庭联产承包制,还是采取各种形式把农民组织起来,我们认为,应当正确处理好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分”与“合”的关系。

首先,家庭承包经营决不能动摇,长期坚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不动摇,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农村市场经济,增强农民收入,农民是主体,谁也不可替代,家庭承包经营、乡镇企业、村民自治等农村改革都是农民首创,农民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只有充分发挥亿万农民的创造力,农村经济才能快速发展,农村改革才能进一步深化,才能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不动摇,是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基础,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从我国的国情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农业仍将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土地仍是农民最可靠的生活保障,事实证明,凡是土地承包关系不稳定的地方,往往出现的问题就多,社会就不稳定,所以,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最大因素。

其次,应当采取措施,逐步地有计划地把农民组织起来,诸如采用合作制等多种形式,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从事实层面来看,从已有的国内外实践证明,合作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主要优势是利益直接,民主管理,能够真正代表和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是农户与市场、生产和流通,农民与政府相互结合与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农业生产力越是提高,农业产业化越是发展,越是要求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专业化分工明确,从我国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由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农业发展是在分户经营的基础上进行的,生产规模偏小,且组织化程度低。据了解,目前我国加入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业只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经济效益提高,当然也就影响到农民收入的提高。

本人认为,要正确处理好农业发展的“分”与“合”的关系,以提高农民收入,制度创新更为重要,所谓制度创新,就是在实现农业产品化上,需要一套有效的组织形式,具体一点说,在农产品生产环节上应采取由家庭联产承包来完成,并提供初级产品;而在初级产品的销售环节,这是目前我国最为薄弱的环节,应组织起合作社并由其完成,这有利于统一进入批发市场,并获取较高的销售收入,最后,农产品加工环节,应由合作社或股份公司来完成,最好以股份制公司为主,这样,农业产业的不同环节,由家庭联产承包、合作制、股份制公司三种基本组织形式来完成,使农业产业组织基本形式多样化,突破现有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做法,上述作法,既坚持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又起到把农民组织起来的道路,互相兼顾,另一方面,一定要注意到,把农民组织起来,或者实施合作制,一定要坚持“条件、自愿”的原则,也就是要看条件是否具备,农民是否自愿,各级政府不能包办代替,不准强行实施,这在历史上已有过教训。

三、正确处理好“抽吸”和“反哺”的关系

在改革开放前,咱们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虽然也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大力宣传和提倡发展农业,但是,实际上发展农业是为发展工业服务的,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基础,发展的思路很明确,即农业为基础,优先发展工业,特别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其后再“反哺”农业,这实质上是由工业“抽吸”农业,把农业作为工业发展资金来源,实现工业原始积累,据有关部门测算,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通过“剪刀差”形式为工业提供了近1万亿元资金,年均每年200多亿元,由此,不难看出,改革开放前我国农业发展缓慢之原因的一斑。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提出优先发展农业,解决农业的基础性地位问题,特别是采取措施,从制度上革新,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放开农产品收购价格,使农民做到实惠,农民收入有很大幅度提高,大大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但是,由于我们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旧体制的影响依然存在,因此,发展的思维仍然带有旧思路的惯性。在解决农民收入问题上,重城市,轻农村,先城市居民后农村居民,其具体表现还是明显的。比如,近几年,市场需求不足,农产品消费首当其冲,价格长期低迷,农民卖难很突出,从而影响到农民收入,为刺激消费,开拓市场,在寻求解决出路的办法中,有人提出,先增加城市居民收入就会带动农产品的消费,刺激农产品价格的提高,进而增加农民收入,我们是有理由说,亿万农民为中国的工业发展和现代化立下汗马功劳,功不可没,但是,由于长期对农业的“抽吸”,“抽农补工”的做法,对我国农业发展的负面影响是很明显的,农业缺乏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导致农业生产率提高缓慢,农民收入增长不快,城乡差别扩大,因此,对农业的“抽吸”不能再继续了,应当尽快变“抽吸”为“反哺”。

实现对农业由“抽吸”到“反哺”的转变,利农利国,就争开拓农村市场,刺激消费来说,我国近9亿的农民,2亿多个家庭,任何商品普及率只要提高一个百分点,就会增加200多万件的需求,如果国家被真正“反哺”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可能很快就会转化为最终消费需求,拉动投资需求,形成国民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要实现对农业由“抽吸”到“反哺”的转变,国家要实施有效的保护农业的政策,而当前关键是国家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农业特别是水利和生态建设投入一定的资金,提高了农业的生产能力,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对农业的发展欠帐太多,远没能解决问题,广大农民渴望加大投入,最终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帮助防范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尽快提高农民收入。

第三篇:政法:新时代公安党建工作要解决好三个问题(政务信息)

新时代公安党建工作要解决好三个问题

在全国公安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公安机关要坚持政治建警、改革强警、科技兴警、从严治警,围绕“四个铁一般”标准打造过硬公安铁军,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职责使命。对浙江省公安机关而言,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关键是管党治警,核心是做好党建工作。党的建设是实打实的工作,容不得半点虚假和作秀。必须牢固树立“实功实做”的观念,坚持“实”字当头,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在推进中提升,切实解决好党建工作的“魂”“血”“肉”问题。

党建工作要有“魂”

党建工作的“魂”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决好“魂”的问题,必须明确党建工作目标,通过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抓班子带队伍、促业务树品牌,切实担负起党建工作主体责任。

要坚决把“两个维护”铸入灵魂,化为行动、落实落地。做到“两个维护”是首要政治纪律,是“四个意识”的集中体现,必须坚定坚决、走在前列,对习近平总书记、对党中央要思想上高度信赖、感情上衷心爱戴、政治上坚决维护、组织上自觉服从、行动上始终紧跟。

要坚决把“联系实际”铸入灵魂,植入内心、外化于行。各级党组织要倡导实践历练,以忠诚论党性、以实干论英雄,树立在实践中想作为、敢作为、善作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把党组织各项工作都纳入公安工作的各个环节,融入本部党门建本系交统流的中心任务,亮“实招”,促“落地”,真正做到党建与业务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

要坚决把“党内政治生活”铸入灵魂,化为习惯、用在经常。各级党组织的班子成员能否实现新作为,关键在于班子能否凝聚新力量、形成新合力,关键在于班子能否不忘党的初心、牢记党的使命。要增强全局观念和责任意识,把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带头落实民主集中制、带头参加双重组织生活,全面加强政治文化建设,旗帜鲜明抵制和反对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潜规则等庸俗的文化,涵养“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

党建工作要有“血”党建工作的“血”就是思路举措。从党建工作的具体任务看,无论是建队伍还是创机制,无论是搭载体还是兴阵地,每一项工作既需要提出重点任务的推进和落实措施,又要立足服务公安中心工作、服务全警的大局;既要坚持问题导向、实战引领,又要用创新的思路和举措破解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要坚决抓实基本制度。必须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星级评定”等制度,不让党建工作只写在纸上、说在嘴上、挂在墙上,而是落实到行动上。不仅要学会在监督下工作,还要学会按照制度办事,切实抓好制度执行,坚决按制度管人、管事、管物,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依规办事的意识,让照章办事成为广大党员民警职工的思维习惯,让遵规守纪成为广大党员民警职工的行为自觉,增强制度的严肃性和威慑力,真正把党建制度要求落到实处。

要坚决抓实基本载体。要从点滴做起,抓习惯养成,保持党员民警职工队伍良好的精神风貌。以问题导向和适应形势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创新载体、破解难题。譬如,针对出现的违法违纪现象,在开展专项教育的同时,要适时开展警示教育,探索警示教育新机制,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要落实党组织书记负责制,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践行新使命,忠诚保大庆”主题实践活动,建立健全各项活动载体的贯彻落实机制,坚持走好群众路线,汇集民智民力,切实把党的主张变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要坚决抓实基本阵地。要通过建设“最强党支部”、强

化政治功能、丰富党建元素、改进领导方式等举措,建强党建工作指导联系点、党员先锋岗等传统阵地。同时,利用微信、微博、微视频等新媒体手段,大力培育并推进新型阵地建设,通过创特色、建亮点、挖潜力,因地制宜抓好自身党建阵地建设,拓展党组织活动和党员教育活动的广度和深

度。大力开展党务干部培训,构建多维学习体系,做到全面

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努力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不断激发精神斗志,为公安机关各级党组织有效运转提供强力支撑。

党建工作要有“肉”

党建工作的“肉”就是责任清单。责不明则事难顺,责不究则事无成。

要明确责任、落实措施。依托《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明确规定党建工作的职责任务,实施党建任务清单式管理,完善项目领办、分部门联系、专项述职推进、民主评议等工作制度。按照“项目化落实”的思路,划定党建责任清单,将党建责任细化成具体项目、分解到具体人员,量化“硬指标”,形成“硬约束”。要强化管理、联动作为。加强党建工作常态化督查,改进以往听听汇报、看看台账的简单做法,积极采取“问支部书记、问政工室主任、问一般党员、问普通群众”的“四问”

办法,提高党建工作督查实效。加强对党员民警职工的纪律监督,检查厅属各部门党组织和党员民警贯彻《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等党内法规、制度的情况,以及勤政廉洁和遵守法律法规的情况,协助做好对党员违纪问题的处理,提出加强党纪、端正党风的有效措施,维护党的纪律。

要强化监督、深入研讨。强化党内监督是推进全面从严

治党的重要保障。要破解责任不落实、标准不统一、信息不

透明等问题,加大监督的强制性、拓展监督的覆盖面。要严格责任追究,落实责任分解机制,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固化从严问责机制,用好《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这个“尚方宝

剑”,“打板子”既要打痛、形成震慑,又要打响、警示他

人,既追究主体责任,又追究监督责任,释放有责必问、问责必严的强烈信号。同时,直属机关党委要协助厅党委做好机关党建的调查研究工作,及时开展谈心谈话活动,了解党员民警职工的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做好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

第四篇:改善民生要把握好三个原则

改善民生要把握好三个原则

朱步楼

“国以民为本,民以生为先”。所谓民生,就是人民的生计,其中最基本的就是人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社会的公正公平、权益诉求、社会安全、生态环境、精神满足、幸福指数等等,同样也是民生的重要内容。民生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影响整个国家改革发展大局。把改善民生放在战略的高度,作为政府工作的重心,既是坚持执政为民宗旨的具体体现,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既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动力,也对各级政府以改善民生作为工作重心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政府必须改变职能,更新发展理念,改进工作作风。

改善民生是全社会的共同期待,也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任重而道远。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既要发挥政府作用,又要引导全社会参与。改善民生,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调节收入分配,扩大社会就业,加强社会管理等,要切实强化政府在政策、规划、投入方面的职责,增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逐步解决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贵”和“难”的问题。与此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参与机制,把那些适合通过市场、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交给各类社会组织、中介机构、社区等基层组织承担,通过市场化竞争激励机制,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还要鼓励全体公民参与慈善捐赠、社会捐助活动,弘扬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激发全社会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积极性。

二是既要坚持尽力而为,又要做到量力而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改善民生有不少新的需求和期待。我们一方面要尽最大努力,解决群众迫切需要且又有可能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做好改善民生的工作,在呼应群众的民生期待中决惠民之策,行惠民之举,确保每个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确保每个困难家庭学生不因贫失学,确保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确保困难群众维护合法权益得到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使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成效。同时,也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承受能力,量力而行。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稳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维护人民群众的政治利益、文化权益和民主权利,决不能不顾政府财力超前过急地要求,更不能举办劳命伤财的所谓“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那样,不仅不利于真正解决民生问题,而且会损害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三是既要解决突出问题,又要建立长效机制。民生问题是历史的、具体的、动态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民群众对改善民生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民生的标杆越来越高,改善民生需要作出长期不懈的努力。各级政府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在解决影响民生的突出问题上下功夫、花气力。例如,要坚持富民优先,促进就业惠民、创业富民、社保安民,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要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要增加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步伐,解决好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要以政府为主导不断扩大经济适用房建设,增加廉租房房源,让所有低收入家庭做到“住有所居”;要从人口老龄化的实际出发,加快发展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切实做到“老有所养”。与此同时,还要将一系列富民、惠民、安民的政策措施加以规范化、制度化,上升为分配制度、公共政策和地方法规,努力形成惠及全体人民、保障困难群众和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切实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如建立公共财政对改善民生的正常支出机制,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建立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企业职工工资报酬、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水平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等,从根本上为改善民生提供制度保障。

来源:《学习时报》第418期

第五篇:职业教育中要把握好“三个衔接”

职业教育中要把握好“三个衔接”

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由此可知,职校学生不光要习得知识、学的技能还要学会自身的素养和职业道德,这样才能完美地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中国的职业教育之父黄炎培先生将职业教育的目标概括为四个方面:“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笔者认为,这句话精准、全面地阐述了职业教育的作用。职校既不像普高那样以传授知识为主,也不存在企业、工厂那样的劳务关系,所以在实际的管理和教学中要考虑到各种关系,笔者认为职业教育中应当把握好以下三个衔接:

一、课堂与车间之间的衔接

这里面也包含着两层关系,第一是文化课学习与技能培训。从培养目标的职业性出发,专业课理论成为课程结构的主体。同时专业课又必须深深根植于文化基础课的土壤中,并从文化课吸取必需或有益的“养分”。因而在建构总体课程结构时,应围绕专业课合理配置文化课,既要突出专业课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文化课的基础和相关辅助功能,科学地分布文化课、专业课“比重”,达到整体的协调一致。第二是专业理论课与实训课。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学生良好操作的保证,所以这个也需要考虑。

二、学校车间与工厂之间的衔接

有句话说得好:学校车间是学校,工厂就是社会。在学校的车间里,有老师耐心的教导和充足的时间去磨练,但是在企业和工厂,面对是同事的竞争、利益的掺杂、职业道德的体现等等因素。在德国,这些问题是没有的,因为他们采用“双轨制”,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同时也是企业的员工。近年来,我们也尝试此种办法,哈尔滨市政府领导提出了“用市场化运作方式解决技师学院建设问题”的思路,提醒劳动部门“从国企改革、职工„并轨‟中找出路”。于是,“由学校兼并企业,把企业的生产资源与学校的教育资源整合到一起,办一个前校后厂、产学一体化新模式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这一大胆的校企合作新模式思路初现端倪。

三、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衔接

职校的学生大部分毕业之后直接走向社会,在心智、综合素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成熟的地方,所以学校的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实际活动就显得十分重要。社会实践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中职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自信心进而成人、成才的有效方法,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促进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使职业教育成为全民的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必然要求。

传道、授业、解惑,塑造人的灵魂,是学校的根本职责所在。职业教育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会继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下载纪委书记要解决好三个课题(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纪委书记要解决好三个课题(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纪检监察干部要找准定位解决三个问题

    纪检监察干部要找准定位解决三个问题 纪检监察干部要找准定位解决三个问题纪检监察干部肩负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职责,承载着党和人民群众的期望,其工作的好坏关......

    新农村建设要解决好“五大难题

    新农村建设要解决好“五大难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地方党委和政府应针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突出矛盾,认真解决农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行路难、......

    货运改革要解决八大战略性核心课题

    货运改革要解决八大战略性核心课题 这次在全路各铁路局铺开的货运改革已经出现了重大失误,其严重失误体现在: (一)错将运输站段作为物流经营主体; (二)人为割断了铁路物流经营服......

    “三个一”学习心得体会—纪委书记

    “三个一”学习心得体会 守住清贫 耐住寂寞,做员工的勤务员 xx供电公司纪委书记 按照市公司安排,二季度公司组织班子成员开展了“三个一”廉政教育全面的学习,此项活动的开展不......

    解决“带病提拔”问题要把握三个关系(合集五篇)

    解决“带病提拔”问题要把握三个关系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从中组部和市委组织......

    学习历史要把握好三个环节五篇

    学习历史要把握好三个环节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学习历史要把握好三个环节》的内容,具体内容:从初一开始,学生才系统的学习历史。虽然我们常常说学习没有固定......

    要写好一篇作文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

    要写好一篇作文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 1. 审清题意。即要看懂题目的意思和要求。 2.第一,必须弄清题目要写的对象。如:《我这个小孩》和《邻居家的小孩》,虽然都是写小孩,但前......

    密切联系群众要解决好“形式主义”,切忌“耍花枪走过场”

    ***同道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上强调,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进展开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线路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