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进一步规范村级安置留地管理的指导建议
各市、县(市、区)国土资源局:
自2002年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征用的通知》(浙政发〔2002〕27号)以来,全省许多地方因地制宜地开展了村级安置留地,对发展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拓展就业渠道,推进劳动力结构调整,提高被征地农民生产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有的地方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政策把握不准确、开展不平衡、指标分配不公平、项目选址难落实、供地方式不规范等问题。为此,现就进一步规范村级安置留地管理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积极拓宽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安置渠道
各地要站在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从适度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建立农村、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强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的角度出发,准确把握省政府提倡实行留地安置政策的内涵和目的,积极拓宽征地安置的有效途径。
各地要在充分尊重和维护农民意愿和权益的前提下,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适合本地实际的征地补偿安置方式,不能搞“一刀切”。既可以继续实行留地安置政策,也可以通过提高补偿标准、加大就业扶持力度、建立健全被征地农民的失业、养老等保障制度等方式,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保障问题。
二、努力健全村级安置留地管理制度
各地可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镇规划实施、建设用地供给潜力、征地补偿标准及安置方式、政府财政支付能力等条件,合理设定村级安置留地的实施范围、对象和标准。
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人均耕地面积低于0.2亩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因国家建设需要(不包括本集体经济组织建设项目)实施征地的,可安排村级安置留地指标。具体安置留地标准以实际被征收的农用地的土地面积为基数,按一定比例核定,但最高不得超过10。各地要将村级安置留地指标纳入当地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与年度农用地转用指标的安排使用相挂钩。
要充分考虑城市规划功能分区、土地分等定级、二三产业收益水平以及土地利用规划指标等因素,合理确定村级留地中二三产业用地比例以及具体建设项目用地面积和建筑体量,维护实施村级安置留地的村际间土地收益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要建立村级安置留地指标结算制度,对安置留地指标的核定、使用以及预支、调剂实行台帐管理。安置留地台帐可作为安置留地建设项目用地预审、项目立项、规划审批的依据。
三、依法规范村级安置留地开发利用
村级安置留地的开发利用,要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有关规定,由村民会议依法讨论决定。实施具体建设项目的,其土地所有权性质可保留农村集体所有,办理集体土地使用手续;也可通过征收变更为国有土地,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
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各地要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正确引导村级安置留地建设项目依据产业分类分别向工业园区(功能区块)、城镇社区集中,充分发挥资源共享、产业集聚的社会效应。同时,要采取积极灵活的土地处置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自主开发、合资合作、产权租赁、物业回购等方式实现安置留地向“物业化”转变,形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业主经营不动产产权租赁的安置留地利用方式,从而建立起运营成本低、经营风险小、经济收益长期稳定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
(一)对用于二产开发建设的安置留地,各地要在开发区、园区或工业功能区块内予以优先安排,并可以全省工业用地最低限价标准协议出让土地使用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自主或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出资)、出租方式与开发区、园区或其他经济主体联合开发建设多层标准厂房等生产生活配套设施,以出租厂房等物业或以收取固定收益的方式获取长期稳定的经济来源。
(二)对用于三产开发建设的安置留地,可安排用于村镇农贸市场、敬老院、文体设施等公益事业建设,但不得用于开发建设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各类经营性项目。
(三)对因政府实施经营性用地出让涉及村级安置留地的,应予以征收。并在此基础上按照本地经营性用地的平均出让价格水平,给予相应补偿,或者回购开发项目中的部分商业、办公用房返还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实现安置留地返还收益的“物业化”,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租赁经营活动提供优惠可靠的不动产来源。
(四)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且拟撤村建居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市、县(市、区)政府批准,可按照拆旧建新的原则将安置留地用于统建、联建农民公寓,逐步实现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的减少相挂钩的目标,进一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严禁将安置留地以宅基地形式分配到户。
(五)对确因规划选址、用地指标、项目引进等原因造成安置留地无法开发利用,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受财力、物力和人力等因素限制自动要求
放弃安置留地的,市、县(市、区)政府可以货币形式回购安置留地。具体回购标准,各地可按照本地区平均土地收益水平以及财政支付能力确定。
四、正确引导村级安置留地收益管理和使用
村级安置留地收益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乡镇等其他任何单位不得截留或变相截留。村级安置留地收益的使用事宜,必须由村民会议依法讨论决定,主要用于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安置留地项目及村公益设施的建设。
第二篇:进一步规范村级安置留地管理的指导建议(定稿)
各市、县(市、区)国土资源局:
自2002年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征用工作的通知》(浙政发〔2002〕27号)以来,全省许多地方因地制宜地开展了村级安置留地工作,对发展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拓展就业渠道,推进劳动力结构调整,提高被征地农民生产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有的地方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政策把握不准确、工作开展不平衡、指标分配不公平、项目选址难落实、供地方式不规范等问题。为此,现就进一步规范村级安置留地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积极拓宽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安置渠道
各地要站在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从适度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建立农村、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强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的角度出发,准确把握省政府提倡实行留地安置政策的内涵和目的,积极拓宽征地安置的有效途径。
各地要在充分尊重和维护农民意愿和权益的前提下,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适合本地实际的征地补偿安置方式,不能搞“一刀切”。既可以继续实行留地安置政策,也可以通过提高补偿标准、加大就业扶持力度、建立健全被征地农民的失业、养老等保障制度等方式,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保障问题。
二、努力健全村级安置留地管理制度
各地可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镇规划实施、建设用地供给潜力、征地补偿标准及安置方式、政府财政支付能力等条件,合理设定村级安置留地的实施范围、对象和标准。
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人均耕地面积低于0.2亩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因国家建设需要(不包括本集体经济组织建设项目)实施征地的,可安排村级安置留地指标。具体安置留地标准以实际被征收的农用地的土地面积为基数,按一定比例核定,但最高不得超过10。各地要将村级安置留地指标纳入当地土地利用计划,与农用地转用指标的安排使用相挂钩。
要充分考虑城市规划功能分区、土地分等定级、二三产业收益水平以及土地利用规划指标等因素,合理确定村级留地中二三产业用地比例以及具体建设项目用地面积和建筑体量,维护实施村级安置留地的村际间土地收益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要建立村级安置留地指标结算制度,对安置留地指标的核定、使用以及预支、调剂实行台帐管理。安置留地台帐可作为安置留地建设项目用地预审、项目立项、规划审批的依据。
三、依法规范村级安置留地开发利用
村级安置留地的开发利用,要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有关规定,由村民会议依法讨论决定。实施具体建设项目的,其土地所有权性质可保留农村集体所有,办理集体土地使用手续;也可通过征收变更为国有土地,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
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各地要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正确引导村级安置留地建设项目依据产业分类分别向工业园区(功能区块)、城镇社区集中,充分发挥资源共享、产业集聚的社会效应。同时,要采取积极灵活的土地处置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自主开发、合资合作、产权租赁、物业回购等方式实现安置留地向“物业化”转变,形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业主经营不动产产权租赁的安置留地利用方式,从而建立起运营成本低、经营风险小、经济收益长期稳定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
(一)对用于二产开发建设的安置留地,各地要在开发区、园区或工业功能区块内予以优先安排,并可以全省工业用地最低限价标准协议出让土地使用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自主或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出资)、出租方式与开发区、园区或其他经济主体联合开发建设多层标准厂房等生产生活配套设施,以出租厂房等物业或以收取固定收益的方式获取长期稳定的经济来源。
(二)对用于三产开发建设的安置留地,可安排用于村镇农贸市场、敬老院、文体设施等公益事业建设,但不得用于开发建设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各类经营性项目。
(三)对因政府实施经营性用地出让涉及村级安置留地的,应予以征收。并在此基础上按照本地经营性用地的平均出让价格水平,给予相应补偿,或者回购开发项目中的部分商业、办公用房返还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实现安置留地返还收益的“物业化”,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租赁经营活动提供优惠可靠的不动产来源。
(四)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且拟撤村建居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市、县(市、区)政府批准,可按照拆旧建新的原则将安置留地用于统建、联建农民公寓,逐步实现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的减少相挂钩的目标,进一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严禁将安置留地以宅基地形式分配到户。
(五)对确因规划选址、用地指标、项目引进等原因造成安置留地无法开发利用,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受财力、物力和人力等因素限制自动要求
第三篇:关于加快推进安置留地建设的实施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安置留地建设的实施意见 市安置留地建设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国土资源局
市规划建设局市房产管理局
近年来,我市安置留地分配与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规范情况,严重影响和阻碍了安置留地的建设。为了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全面推进安置留地建设,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加快推进安置留地建设,有利于解决住房问题,改善民生,促进群众安居乐业;有利于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推进现代化大城市建设;有利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安置留地建设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加快建设、有序推进、禁止炒卖、稳妥处理”的要求,明确工作职责,规范操作程序,加强政策引导,全面推进安置留地开发建设,着力解决群众住房难问题,不断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努力推进现代化大城市建设。
二、职责分工
(一)村集体为安置留地分配的责任主体,对分配方案的确定负直接责任,并负责组织、督促建设事务。村两委或建房主体要成立项目指挥部,具体负责建设事务,项目指挥部须设立基建资金专户。
(二)各有关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安置留地建设的引导、监督、协调及最终名单的审核把关。
(三)市安置留地建设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安置留地办公室”)负责安置留地建设的政策研究、解释和工作指导。
(四)国土资源、房管、规划建设、工商、税务、公安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工作。
三、相关政策
(一)建房主体确认办法。为有利于推进安置留地建设,根据有关法律政策,由村集体根据相关政策和程序确定建房主体。土地供应、确权登记等,以村两委依据本意见规定的程序和要求上报备案的最后建房主体名单(以下简称“最终名单”)为准。
(二)最终名单确定程序。
整合程序。以2009年11月30日上报的最后持有指标者名单为基础,如持有面积与设计套房面积不成套,允许在同宗土地名单范围内调剂整合成套,调剂整合时间要求在三个月内。调剂双方必须领取市安置留地办公室印制的专用整合表格,在村两委的监督下,经双方签字同意,村两委确认后,上报乡镇(街道)审查,由乡镇(街道)统一上报市安置留地办公室备案,严禁在名单范围外买卖指标。调剂整合后,各套建房主体必须明确,允许共有。
确认程序。调剂整合结束后,村两委要将名单和面积张榜公示7天,公示结束后,由村两委确认。
审核备案程序。村两委将确认后的名单先报乡镇(街道)初审,再报国土资源部门审核后,将名单上报市安置留地办公室审查备案,有关部门依据市安置留地办公室审查备案的最终名单办理相关手续。不报最终名单备案审查的,有关部门不予办理相关手续。
(三)房地产权属登记依据。市安置留地办公室审查备案的最终名单作为登记房地产权源依据,不得以任何形式变更,非最终名单内的任何人均不作为物权初始登记对象。未办供地手续的安置留地项目,在办理供地手续时,必须以最终名单作为供地文件的附件。已供地未建设的安置留地项目,以最终名单作为建房主体依据。已建未分配的安置留地项目,以最终名单作为建房主体依据,给予办理初始确权登记。
(四)最终名单审查备案后的非本村村民,在申请办理土地证、房产证前,须向国土资源部门补交土地出让金,标准为1500元/平方米(按建筑面积计算)。
(五)鼓励已分配安置留地指标的村集体,回收回购已分配的建房指标,并委托国土资源部门以招拍挂方式公开出让。
(六)今后凡居住功能的安置留地,必须委托国土资源部门以招拍挂方式公开出让,其规划设计条件仍按安置留地政策执行,获得的出让金在扣除相关规费后全额返还给村集体。对有关规费提留采取特殊政策给予优惠,对标准作如下调整:
1.土地出让金业务费由成交额的2%调整为1%;
2.土地出让金收益基金由成交额的3%调整为0.5%;
3.土地管理费不提留,全额返还。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稳妥推进。各有关乡镇(街道)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安置留地建设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联系重点村的工作机制。市安置留地办公室和各有关乡镇(街道)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条件成熟的村进行试点,以点带面,稳妥推进。
(二)简化手续,优化服务。国土资源、规划建设、房管等有关部门要简化审批手续;金融机构要对安置留地建设给予融资支持;国土资源部门要按规定给予安置留地办理抵押登记手续,获得的抵押贷款,专项用于安置留地项目建设。
(三)加强监管,规范建设。各有关乡镇(街道)和部门要加强对安置留地建设各个环节的监督,严格执行有关政策,确保规范建设。
(四)严禁炒卖,严肃查处。禁止建房指标转让、炒卖,禁止再发放任何形式的“指标红证”。房管、国土资源、规划建设、工商、税务、公安、监察等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坚决制止炒卖“红证”行为。对买卖、转让、炒作安置留地建房指标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从严惩处,非法经营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公职人员、村干部参与买卖炒作“红证”的,从严追究党政纪责任,决不姑息。
对发现有炒作“红证”行为的村,不予办理建设手续。
五、其他
1.本实施意见由市安置留地办公室负责解释。
2.本实施意见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军转快讯:《关于进一步规范基层工作指导和管理秩序若干规定》
军转快讯:《关于进一步规范基层工作指导和管理秩序若干规定》
关键词:军转 张为臻 规范基层工作 军转考试 军转资料
经中央军委批准,四总部日前颁发《规定》,要求全军和武警部队进一步规范基层工作指导和管理秩序。
习主席对基层建设高度关注,强调要采取硬性措施解决“五多”问题,减少部队忙乱,增强基层内生动力和工作主动性。军委和四总部领导对规范抓建基层秩序作出指示批示,提出明确要求。《规定》起草组认真学习贯彻习主席重要指示,以《军队基层建设纲要》和其他有关法规制度为依据,总结吸纳部队有益做法,对进一步规范基层工作指导和管理秩序作了深入研究论证。《规定》形成初稿后,2次征求四总部机关和部队意见,先后4易其稿,确保了针对性、创新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
《规定》共12条,紧紧抓住基层反映最强烈、最期盼解决的问题,从加强工作统筹、减少会议文电、精减大项活动、严控检查评比、落实休假探亲等方面,提出科学合理、具体实在的对策措施。张为臻博客
比如,要求旅团级单位落实“三会一条线”制度,防止任务多头下达、造成基层忙乱;减少基层干部参会,保证每周工作日基层干部无会日不少于3个;防止文电干扰基层,各级机关不得向基层索要文字材料;在同一个旅团级单位组织的试点先行、观摩交流、集训培训等活动,每年不超过1项;到同一个旅团级单位的工作组,1个月内不超过2个;压减基层登记统计,由“八本六簿三表一册”减为“七本五簿三表一册”;无特殊情况,基层每周工作日不少于2个晚上的课外活动时间由官兵个人支配;配偶未随军又确在驻地长期工作生活的士官,可以同符合离队住宿条件的其他士官一样,在休息日、节假日按照统一安排轮流回家住宿;未婚下士与父母不在一地生活的,任期内每年享受一次探望父母假,每次假期20日,等等。
《规定》明确,各级要加强对执行《规定》的督导检查,师旅团级单位每季度进行一次讲评,军级以上单位每半年进行一次抽查分析,对违反规定的予以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领导责任。
(原题目:四总部颁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基层工作指导和管理秩序若干规定》;来源:中国军网;作者:解祖;责任编辑:牛晨斐)
第五篇: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的建议
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的建议
提 案 人:####3 理
由: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使许多农民有了农业以外的就业渠道和收入来源。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后,在利益驱动、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土地流转十分频繁,这为扩大农业规模经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增强农业基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由土地产生的纠纷逐年增加,土地流转困难重重。其原因除国家一系列利农护农政策的落实,改变了土地经营的外部环境,土地流转面临着新的形势外,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也是重要原因。
当前,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有:
1、传统思想观念重。一些农户担心流转后失了地、丢了根,不愿流转;有的外出收入高,对那点租金无所谓,不愿流转。家庭承包地块零散、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不好流转;法律法规和政策上没有制约土地抛荒的“硬措施”,影响了流转。乡镇经管工作“缺人缺钱”现象突出,一些服务难以到位,不能及时、有效开展土地流转服务,规范各类土地流转行为,制约了流转。
2、流转机制不健全。目前,缺乏有效的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土地流转市场还没有形成,流转信息不畅,土地评价缺乏依据,农民咨询没有门路;鼓励土地流转的激励机制尚未完全形成,金融支持、税收减免等配套的政策措施还没有操作性办法;乡镇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对土地流转的管理和监督职能也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总体来说,目前土地流转的主流还处在一个自发的、分散的的状态。
3、保障政策不完善。由于农村的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主要还是依靠土地收入解决看病、上学、养老等问题,普遍把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来看待。加之当前就业压力大,二三产业进一步吸纳农村劳动力有限,许多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缺乏一技之长,不能、不敢离开本乡本土外出谋职,自然也不愿流转或放弃土地。
4、规模经营比重小。全市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基地、带动土地流转方面发挥的作用还远远不够,还没有形成主导作用,绝大部分龙头企业流转面积较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市农村土地的大规模流转。流转主要发生在本村村民之间,向企业和村外人员流转较少。
办理提案的具体建议:
1、逐步完善和健全各项政策措施。一是完善流转扶持政策。将新增惠农补贴重点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推动涉农金融机构创新方法,对规模经营主体给予贷款支持。不断完善农业保险制度,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二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农村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流出土地农民的培训,提高转移就业能力和收入,努力消除流出土地农户的后顾之忧。三是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积极推动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倾斜,推动涉农项目向土地流转区域集中,推动建设项目由规模经营业主来实施,为适度规模经营提供更好的基础。
2、积极推进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创新农村土地经营体制机制。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赋予农民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多元主体,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开展土地流转。只要有利于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提高农业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各种形式的土地流转都可以探索。经营规模宜大则大,宜小则小,不搞“一刀切”、一个模式。
3、着力培育多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扩大经营规模,支持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建设稳定的生产基地。大力宣传农业致富典型,吸引更多的能人、工商企业、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参与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
4、全面发展多元化农业服务主体。加快建立集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疫病防控“三位一体”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完善以钱养事机制。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特别是农机、植保、测土配方施肥等行业的农民合作社,加强服务人员技术培训,为规模经营提供内容更全、质量更好的服务。
5、不断强化对土地流转的服务与管理。强化政府在土地流转中的服务和管理职责。加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和管理体系建设,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搭建土地流转平台,建立土地流转信息网络,建立土地流转价格形成机制,引导流转双方签订规范流转合同,完善土地流转备案、登记和档案管理制度,有效化解土地流转纠纷,维护双方合法权益。纠正和查处土地流转中严重侵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非法改变流转土地农业用途、乡村组织违法违规土地流转等问题。
办 理 情 况:近几年,在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为了缓解土地闲置、撂荒问题,坚持“依法、自愿、有序、规范”的原则,立足市情实际,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大力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着力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积极引导农民按照市场机制进行土地经营权流转。初步形成有效的土地流转模式,取得了一定实效。使土地流转“流”出了特色,“转”出了活力。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2.5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9.64%。成立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275个,带动农户20000余户。但是您提案中所提到的问题确实存在,近年来我局采取多措施进行解决。一是加大宣传引导工作,先后组织到先进县区考察学习土地流转工作经验。同时,采取召开现场会、座谈会等形式,大力宣传关于土地流转的政策精神。通过对农户土地流转前的效益对比,使农户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提高了农户流转土地的主动性,变“要我流转”为“我要流转”;二是成立土地流转领导小组,协调全市的土地流转工作。农业局成立土地流转领导小组,协调全市的土地流转工作,由经营管理站具体负责此项工作。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工作流程,规范了流转信息档案,制定了土地流转合同范本为农民免费使用。强化土地流转信息收集、登记备案、档案管理及土地的监管。强化土地流转仲裁委员会职责职能,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有力地促进了土地流转;三是注重规范形式,创新模式,以多元化促进土地流转。按照“政府引导、法人投资、企业经营、产业化开发”的思路,大力引导各类组织和个人参与土地流转,促进流转主体多元化。如中泰华丰、亲亲草原、金海农业等一大批龙头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建立了高标准的农牧业主产基地,为促进我市现代化农业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注:市农业局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