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验作为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
实验实训作为实践性教学一个重要环节,在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运用实验手段去发现、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作用,是其他课程所难以取代的。实验实训不仅在于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验证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在于作为能力培养,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素质的提高和工程意识的形成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正确认识实验教学对人才培养作用,充分肯定实验实训教学在整个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地位,将对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客观和主观上原因,实验实训教学改革滞后于理论教学改革,明显不能适应当前形势下人才培养需要。应该尽快把实验教学改革融入教学改革之中,逐步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综合培养。
高职高专机电专业教学计划中大多数专业基础和专业课开设一定数量的实验,大多属于演示。众所周知,高职毕业生,实践能力很差,毕业工作后长时间不能独立顶岗,给用人单位带来负担,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实践教学已成为发展的瓶颈。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除了实验仪器陈旧、设备台套数不足、教学手段比较落后、实验教师数量不足、教学观念尚未切实转变等原因之外,还存在以下问题:
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实验学时分散在各门课程之中,数量较少,因而在课程的成绩考核中所占的比例极小,且不少实验缺乏完善的考核办法,导致学生对实验课很不重视。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依然大量存在。
机电发展迅猛,出现许多新技术、新工艺,理论教学中及时增加了这些新的内容,而实验教学严重滞后,实验内容长期不变,造成理论实践教学的脱节。
各科实验之间的关联性较差,未形成有机的联系,尤其是机、电两方面缺少综合,无法形成专业特色。实验教学缺乏相对的独立性与整体优化,专业实验的工程特征不明显。
要保证基本设想的实现,并能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改变实验室的现有模式,合并分散同类实验室,尽快建立面向全院开设专业基础实验的实验中心,组建特色鲜明的机电中心。这样既有利于配置资源,又可改善实验学科、设备台套数欠缺状况,也便于系列实验课程开设。必须对相关的教学加以改革和完善。
改变教学方法,建立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实验教学新模式。让学生变为主动,变为积极,使实验课程为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掌握技术与研究科学理论的有效途径。将现代技术引入实验,推动实验教学手段现代化,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使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完整的知识与操作技能的训练,为毕业尽快适应专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篇:作为实践性技术的
作为实践性技术的“课堂观察”方法的发展性建构
课堂观察是观察者借助一些工具直接或间接地从课堂中获取信息的技术手段,不同于无意识或潜意识的生活中的观察。观察者的目的和技术手段决定了其价值取向,针对以往课堂观察方面的研究不足,我们基于课堂观察对于教学行为改进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取向、遵循“记录——诊断——评价”的技术路线,着重从三个层面开发课堂观察技术。
1.通识性信息记录和分析技术
这一层面的课堂观察技术,一般是基于那些导致有效教学的关键行为的认识[11],侧重于收集和记录课堂信息,是一种通识性的小角度观察——即从师生的行为现象角度对课堂教学环节、教学活动类型、师生互动程度、学生投入状态等做记录、由记录的数据做初步分析。
(1)选择性的文字记录法
学生的学习深受课堂中师生语言交流的影响,分析教师的语言沟通模式,最简单的方法是选择性地记录一些有效教学所关注的语言或行为角度。如教师的提问记录、教师的反馈记录、教师的结构性语言记录等。
(2)基于座位表的记录法
以勾勒出的教室座位分布图为基础,用一些记录者个人习惯的符号表示出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中所发生事件的空间分布情况,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到”教室中学生和教师所处的各种状态。如利用座位表记录学生学习状态、师生语言流动、教师和学生的移动路线等。
(3)基于媒体技术的记录法
即使是最为精心设计的记录方法,也会漏掉一些课堂中实际发生的难以预料的事件或信息。运用摄像和录音设备可以再现课堂现场,然后通过整理出的实录文本,从多个角度进行信息提取和“再加工”。如利用实录进行关键语义单元分析、师生语言互动分析等。
2.学科性内容分析和诊断技术
这一层面的课堂观察,倾向于结合学科内容本身对教学过程做出分析和诊断,侧重抓住课堂教学的整体结构层次、主要教学任务及其认知水平等,相对第一个层面的方法显得更具整体性和宏观把握。
(1)教学过程整体架构的分析与诊断
该方法基于传统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分析,发展为“目标—条件—过程—结果” 的四元分析[12]。目标分析,即针对学科教学内容而言的“重点”;条件分析,即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而言可能存在的认知“难点”;过程分析,即针对教学法而言的“关键点”,如何通过关键环节设计实现教学目标、又能克服学生的困难;结果分析,即期望学生在教学实施后获得的学习效果。这一方法关键在于观课前写出自己针对本节课内容的四元分析的“预分析”,然后在听课过程中对比实际发生的情况与个人预分析的差距,提出分析和诊断建议。
(2)教学任务认知水平分析与诊断
对于推动教学过程展开的主要学习任务,可以从两个层面加以分析。首先判断课堂里教师是如何呈现或布置学习任务的,并判断教师布置的该任务属于高认知还是低认知水平;然后,分析学生在学习任务的实施中是高认知还是低认知水平完成。从教师布置到学生实施,由此产生了学习任务认知水平的保持或下降,进而分析保持或下降的原因。但是不同学科对于高认知和低认知任务的划分是不同的[13],例如在数学学科里把低认知水平划分为记忆性任务和无联系的程序型两级,把高认知水平划分为有联系的程序型和做数学两级。
(3)学生学习结果的分析与诊断
对于课堂中开展的典型的重点学习任务,可以考察学生在其中表现出的思维结构,以此来分析和诊断学习任务对学生的挑战程度。如把学生在典型学习任务上的思维结构分为五个层级[14],前结构层次、单点结构层次、多点结构层次、关联结构层次、拓展抽象层次,这种分析学生学习结果的方法侧重在学生思维的“质性”水平,而不是“量”。
3.“以学论教”学习效果的评价技术
这个层面的课堂观察,严格地说是从学生获得的角度考察全体或部分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并以此作为改进教学的主要依据,是一种“以学论教”评价技术。
(1)采用工作单分析学生思维过程
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使用各种课堂任务单、习题纸、实验单、补充材料、导学案等各有其目的,如果在课后有意识地收集支撑学生学习过程的这些工作单,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填写情况,对学生留在上面的痕迹分门别类进行统计或枚举典型个案,可以得到一些定量和定性数据,反映教学过程中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和学习状况。
(2)使用前后测了解整体学习效果
设计前后测往往被看作“很专业”的测量,其实作为实践技术的前后测目的很简单:前测目的——了解新知未学前已经知道多少,后测目的——学习新知后不同学生达到什么学习层次,以前后测之间的增量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一般说来,前后测均不要超过 5 分钟为宜、针对教学目标的题目数量不超过 3 道,尽可能采用开放性的文字题,让各种层次的学生均可以回答为宜。
(3)利用分层抽样访谈估计学习效果
这种方法是以个别典型学生的思维表达来估计全班的整体学习效果。首先要能设计出检测本课学习目标的分层次的几个访谈问题,然后从优、中、后进生中各抽几名进行访谈,以此为依据估计全班学习效果。与前后测不同的是,访谈侧重在反映不同类型学生的思维过程和特点,是用个案性的细致描述作为对测量数据的补充。
总之,作为实践性技术的“课堂观察”方法的发展性建构,不追求每种方法和技术在理论层面的完美和严密。因为任何方法和技术、以及在课堂上获得的“硬性”数据,在观察角度的选择之初、在记录分类时,均已建立在观察者个人主观选择基础之上。对于中小学一线教师,只要能够以“能够区分教与学现象、为教与学改进提供依据”为根本目的展开课堂观察,就会为课堂教学改进和专业能力发展打开一个个崭新视角。
第三篇: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
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讲评
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讲评
雷玉华
练习、考试以后都需要进行讲评。可见,讲评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那么,如何进行讲评呢?
首先,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练习、考试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辨析错误,分析解题思路,归纳解题方法,从而矫正错误,强化知识、方法、技能、技巧。
其次,搞好典型剖析,矫正部分学生的错误。矫正学生在解题中的错误是评讲的主要任务之一,我们需要展示具有典型和代表性的错误,让学生辨析,在讨论、分析、比较、鉴别中搞清错误的原因,矫正错误。
第三,展示数学思想、方法、技巧、交给学生解题的 钥匙。讲评的过程,也是展示解题思想,总结解题方法、归纳解题技巧的过程。有些典型题目,虽然不太复杂,但却体现了一定的解题思想和方法,学生对这些题虽然会做,但对这种思想未必明确,教师在讲评时,就是要把题目所蕴含的思想、方法、技巧展示出来,以便学生在各种场合中都会运用,从而逐步实现会解一个问题到一类问题的过渡。
第四,当有一部分学生对一道道综合题一筹莫展,无法动手时,那就说明这道题有某个难点使学生的思维受阻,怎样突破这些思维的阻碍呢?教师在教学中暴露自己的失败,展示在寻找解题思路时碰了那些壁?如何转变?让学生看到教师的思维过程,从而体会碰壁转变的经验,从而突破思维阻碍的点,提高思维能力。
第五,挖掘多种方法,优化解题过程,培养思维能力。接一道题,思维各异,方法多种,评讲时,教师一引导学生,挖掘多种解法,并比较鉴别多种方法的优劣,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评价鉴赏能力。
以上的五个方面,不是在对每个题目的评讲都要做,而是根据题目的特点和学生的答题情况,确定评讲内容,找准重点,讲究实效。
第四篇:物理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教案
1.2 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两课时)
一、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统一计量标准的意义。熟悉长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以及与其他单位的换算。学习使用刻度尺,了解零点(零刻度线)、分度值、量程等概念。
了解误差,练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的方法。学习记录、分析、表达数据和结果。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些实例练习测量长度的方法。训练使用测量工具的规范操作。
通过测量活动,从中体会、练习灵活运用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训练实验技能的同时注意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重点和难点
长度的测量是本课时的重点,理解长度测量的基础性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内容
让学生观看课件的几幅图,回答图上提出的问题。学生无法准确的给出问题的答案,由此引出测量的重要性。
单凭感觉器官直接判断并不完全可靠,为了提高判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就必须借助仪器来进行测量
(二)从木工尺到米原器。
1.学生阅读教材“鲁班确定木工尺标准”的有关内容。讨论总结制定统一长度基准的意义。为了更好的进行科学、技术、贸易的交流,1888年,科学家们制造了一个国际通用的长度基准---“米原器”,作为各国测量1米的基准。世界上大多数国际都有米原器的复制品。1960年,国际计量大会通过了米(metre,简写m)作为国际单位制(SI)中长度的基本单位。
2.常用的长度单位还有哪些? 千米--km 米
--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μm 纳米--nm 举例介绍,使学生对各个单位有个粗略的感念,做到心中有数。3.重点介绍各个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1km=1000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00μm 1μm=1000nm 例1:5.6m=
mm?换算步骤:
1、先保持数字不变,将原来的单位换成所需要的单位;
2、保持单位不变,将数字运算出最后结果。5.6×1m=5.6×1000mm=5600mm 例2:68nm= mm。步骤:68×1nm=68×1/1000 000cm=0.000068mm 总结换算规则:
大单位化成小单位,乘以进率 小单位化成大单位,除以进率
(三)测量长度:迈开科学测量第一步 1.认识刻度尺。
①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刻度尺的零点(零刻度线)、分度值、量程三项内容。使学生明确,今后凡对有刻度的仪器,都要先弄明白这三项内容,比如温度计、带游码的天平、电流表以及电压表等等。再学习学生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书本的宽。并示范。
②明确长度测量的重要意义,向学生讲解,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而测量是实验的基础,可以说没有测量就没有物理学。物理学实验的许多测量仪器的读数是以长度的读数为基础的,因此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刻度尺的读数方法,对所有测量仪器的读数具有普遍意义.这就是掌握好长度测量的意义。2.使用刻度尺(结合课件讲解)
测量前:了解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量程;
测量时:①放对:使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的一端且使刻度线紧靠被测物,尺的位置要放正;②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不可斜视;③记录:既要记录准确值,又要记录估计值(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数),数值后面必须注明单位。3.重要的补充知识 测量长度的几种方法
累积法:测细铜丝的直径。把细铜丝紧密地排绕在铅笔上若干圈,测出这个线圈总长,计算出细铜丝的直径。平移法:测乒乓球直径。替代法:测曲线的长度。
轮转法:用轮子的滚动来测长度,如利用自行车轮测出弧形跑道的长度。其中:长度 = 轮子周长×轮子转动的圈数。
(四)了解误差
测得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异,这个差异叫做误差。
测量中会涉及误差的概念,对于误差,只要求学生知道由眼睛观察的值不可能很准确,所以测量必然存在误差,不要求具体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为了建立误差概念,可以让小组的每个人用同一把刻度尺测同一被测物一次,各自正确记录下测量数据,会出现不同的结果。然后每个人对同一测量重复三次,记下每次测量结果,亦会出现不同结果。由此引导学生从长度测量的不确定性,引出误差概念,认识到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总之,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测量练习时,对误差的概念只需让学生有所体会和认识,不可引申太多。最后可向学生说明,一般采用多次测量或累计测量,求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来减小误差。
(五)根据书上14页的内容,学生课后完成“建立你的信息档案”分别测量自己的升高、体重、脉搏等。学会实践。
四、总结
测量需要单位;长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刻度尺;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前和测量时的要点;了解误差
第五篇:实践性作业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课《观潮》
第一课基本信息 执教者 王娟 课时
时
所属教材目录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这篇课文描绘了农历八月十八日钱塘江大潮的奇异景象,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本文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教材分析 的思想感情。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指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可以作为第一段。“奇观”指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自古以来”是说钱塘江大潮自古就有。仅一句话,就突出了钱江大潮的“古”和“奇”。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生活经验有限,对着重描写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的学情分析
感受,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表象,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所描写的内容。
知识与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其中5个会认的字,6能力目标 个会写的字,7个要掌握的词语。)
过程与学习抓住重点句子,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教学目标 方法目标 文的内容。
情感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度与价值观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目标 思想感情。
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能够根据语言描写
重点
教学重难想象画面。点 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
难点
景象。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我始终贯彻创设情境的理念,通过图片、音乐、影像等艺术手段,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观潮情景,把学生带到真正的情景中去,方便学生更与 设计说明 好的理解课文。在此基础上,遵守学生的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的理念,通过朗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脉络,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设计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预设的图 时间)
1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曾经2课件出示:古诗的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引导学生体会引入,可以
(一)吟雷,钱塘潮水自天来。唐代大诗人刘“观潮”和“天让学生了解诵古诗,导入禹锡也曾经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下奇观”两个古人赞美钱新课
头高数丈触山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观”字各是什塘江大潮的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么意思? 诗句,知道
名称
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同时,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浓郁的学习语文的氛围,让孩子们能够在一点一滴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1、全班齐读生字和新词。
1、自由小声要充分
读课文,画出生发挥学生识
2、全班共同交流生字中比较复杂字和新词,采用字的主动的字形和容易读错的字音。教师重点自己喜欢的方法性,鼓励学强调“卧”字的第六笔是“竖折”。自学生字。生用多种方
法来识字,3、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2、同学之间重视对学生全班纠正读错的字音。互相交流自学生自主识字的字的情况,争取引导和交做到把字音读准流,激发学确。生自主识字
(二)自的兴趣。
3、朗读全文,主读文,探究
力争把课文读正学贵有识字
确,读通顺。疑,在阅读
教学中一定
4、默读课文,要给学生创在读书的过程中造质疑问难遇到不懂的问的机会,要题,请你用铅笔给足时间,做个标记。让学生能够
在读中生疑,并最终达到在读中释疑。
1同学们,你们在课前都搜集了学生结合资变换身
(三)变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现在就请大料,认真研读,份学习,让换身份,释疑家来做一名“小小地理勘探家”,结充分交流。学生感受到解惑 合你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和老师下发的了一种乐趣资料,看看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你能和新奇,同解决哪一个,想想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作天下奇观?
2同学们,你们真是一个个成功的地理勘探家,看来,学习课文的时候,适当地搜集一些课外资料对于了解课文的内容很有帮助啊!
课堂小结
时也有效地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学习是主动的,充满了探究。
同学们,通过对本课的仔细品读,你有什么感受?心情又如何?请带着恰当的心情再度一次课文。
2分钟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布置作业
2朗读课文。1分钟
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观潮
钱塘江大潮
天下奇观 潮来前:平静 声
形
色
板书设计 远
像闷雷
一条
白线 稍远
长
粗
横贯 潮来时:
近
白色城墙
再近
千万匹白色战马
潮来后:平静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我用三节课对这篇课文进行教学,重点讲读“潮来时”的情形。上完课后,效果感觉良好,也有许多的感受、体会。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
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学反思 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学生读之后自己再读,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参与到学生朗读中,学生再反过来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我巧妙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这样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这种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在和谐的气氛和环节设计中学生很自然地又学到了朗读和理解课文的技巧──带上动作表演读能理解词语的意思。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远远胜过常规的读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可称得上独具匠心,效果很好。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实施并落实语文五好目标,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如齐读、男女赛读、表演读、配乐读等,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如让学生谈谈“你为什么喜欢这句?”,培养学生的语感,落实五好目标中的“朗读好”。在“句子比较”这一环节里,通过不同语气的朗读,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一道填空文段让学生口头回答,同时也落实学生的“口才好”,更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三、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音和录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来时的录音,有闷雷滚动的声音,也有山崩地裂的响声,让学生想象,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达到“入境”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