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2016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2单元 第2章 第2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
第二节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能说出组织的概念,能概述构成人体的组织是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能识别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2. 学生会使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切片;
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初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生能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2.学生能从微观到宏观,从部分到整体,逐步对人体形成完整意识;
3.学生对细胞分化形成组织难以理解。
课前准备:
1. 学生课前准备:教材、笔记本
2. 教学器材:大屏幕投影、电脑、显微镜、四种组织的永久切片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组织教学,创设情境
师:我们已经知道,植物、动物和人体都是由许多细胞构成的,细胞通过分裂可以增加数量。但亿万个细胞简单地堆砌起来是不能成为生物体的,因为生物体具有严整的结构体系,只有当生物体的各种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时,才能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
它们是怎样构成生物体的呢?今天我们就以人体为例来讲解“第一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板书]第三章 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第一节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二、分小组讨论预习提纲、并看教材预习
师:请同学们看书预习,并分组讨论预习提纲各题:
①动物和人体的生长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它是什么细胞?它经过怎样的变化成为多个细胞?
②什么是组织?它是怎样形成的?人体有哪四种组织?分别有何功能?
③什么是器官?
④什么是系统?八大系统怎样构成人体?
生:看书预习并讨论回答。(略)
三、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解答
师:①动物和人体的生长发育都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这个细胞就是受精卵,受精卵通过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
在人的胚胎发育早期,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方面都很相似,并且都具有分裂能力。后来,除了一小部分细胞仍然保持着分裂能力以外,大部分细胞失去了分裂能力。在发育过程中,这些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逐渐出现了差异,最后形成了具有不同形态和不同功能的各种细胞。这种由一般到特殊,由相同到不同的细胞变化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师:②受精卵分裂形成一群细胞,然后这些细胞在形态、结构上发生变化---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做组织(tissue)。(见书P63图Ⅱ-15“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板书]
一、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师: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和结缔组织是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为什么要分化形成四种组织呢?它们分别具有什么功能呢?
生:讨论回答。(略)
师:②(讲解四种组织的特点及功能。)(见书P62、63)
师:③不同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organ)。
[板书]
二、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
师:例如,见书第64页图Ⅱ-16、17、18。
师:如果你的皮肤不慎被划破,会疼、会流血。这说明皮肤中可能含有哪些组织?
生:讨论回答。(略)
师:④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system)。
[板书]
三、器官构成系统和人体
师:例如,见书第64页图Ⅱ-19“消化系统”。
人体由八大系统,它们分别是: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这八大系统协调配合,使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
四、总结与笔记上,并用大屏幕投影展示
五、通过实践来验证我们所学 实验4 观察人体的基本组织(见书P62)
1. 目的要求:
⑴学生会使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切片;
⑵认识、区分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2.材料用具: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永久切片,显微镜。
3.方法步骤:见书P62(略)
[作业]见报告册P11《实验4 观察人体的基本组织》 教案点评: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这一节的内容看似平淡,但学生学习起来相当困难。由细胞形成组织,由组织形成器官,由器官形成系统,由系统构成整体,既包含了微观上的难点,同时也具有宏观上的难点。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要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逐一去理解。并通过自己真正的动手操作实践来进一步验证自己的所学。
在教学上应进一步启发学生探索生物更多奥秘的激情。
第二篇:七年级生物上册2.2.2动物体的结构层次说课稿讲解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是学完细胞的结构和生活后的延伸,教学内容主要讲述人体的结构层次,为学习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打下基础。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于生物体是一个整体有一个概念,也为今后学习动物的结构特点、行为方式做好铺垫。教学目标
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确定如下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组织的概念,概述人体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
2、识别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3、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能力目标
使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切片,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初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生物学观点。重点和难点
重点:生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
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难点:生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
从微观到宏观,从部分到整体,逐步对人体的结构层次形成完整的认知。
二、教法和学法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实施教学。
情景设置法: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堂上来。
观察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讨论中形成结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
归纳法:引导学生归纳出人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指导学生观察教材“想一想,议一议”中的图片,提出问题:鱼发育的起点是什么?图中省略号代表的过程大致是怎样的?在鱼由受精卵发育成大鱼的过程中,随着细胞的分裂,形成了许许多多的细胞,这些细胞长得都一样吗?它们是如何构成大鱼的?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
总结导入:动物和人体的发育都是从一个细胞——受精卵开始的,下面我们就以人体为例,来探讨从细胞到个体的结构层次。
(二):探究新知
出示预习提纲:
1、动物和人体的生长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它经过怎样的变化成为多个细胞?
2、什么是组织?组织是怎样形成的?人体有哪四种基本组织?它们的基本功能有哪些?
3、什么是器官?
4、什么是系统?人体由哪些系统构成?
学生先自己阅读教材,然后小组长带领全组同学讨论预习提纲中的问题。教师到各小组了解预习情况。内容一: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
教师出示人体不同种类细胞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其形态、结构上的不同,介绍各类细胞的功能。提出问题:这些形态、结构各不相同,功能各异的细胞是怎样形成的呢?带着问题观看受精卵经多次分裂后再分化形成不同种类细胞的动画。感知细胞分化的过程。
逐一展示图片,师生归纳:受精卵通过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这些细胞起初在形态、结构方面是很相似的,并且都具有分裂能力。后来,除了一小部分细胞仍保持着分裂能力外,大部分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都发生了变化。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个或一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的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出示细胞分裂与分化的过程简图,学生讨论,区分细胞分裂与分化。
展示人体四种组织的图片,介绍构成各种组织的细胞特点。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12,思考:受精卵是怎样形成各种不同组织的?师生归纳组织的概念。
指导学生对照教材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插图,4人一组,在显微镜下观察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尝试用表格的形式从细胞组成、功能等方面比较四种基本组织,加深理解。内容二: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
展示胃的解剖图,引导学生认识构成胃的几种组织,明确引出:胃是以肌肉组织为主由多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具有消化功能的器官。
展示大脑、心脏等的图片,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的器官分别由哪些组织构成,其中以哪种组织为主,这个器官具有什么功能?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出器官的概念。探讨:皮肤属于组织还是器官? 内容三:器官构成系统和人体
做“卡片找伙伴”的游戏,在每张卡片上写上器官名称: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口腔、食道、胃、肠、肛门、肝、胰腺、胃腺、肠腺、唾液腺、心脏、血管、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脑、脊髓、脑神经、脊神经、骨、肌肉、关节等,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归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系统的概念。
出示八大系统结构图。让学生分别说出八大系统的名称、组成及功能。
观看运动员起跑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有哪些系统参与了这个过程?说明了什么问题? 通过讨论、分析,得出:人体的各系统是相互配合的。认同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展示心肌细胞组成心肌,心肌构成心脏,心脏构成循环系统的一部分,循环系统与其它系统一起构成人体的图片。引导学生从微观到宏观尝试归纳人体的结构层次。
(三)收获感悟
引导学生梳理知识,总结学习方法。
(四)巩固提高 完成课后练习
我的说课完毕,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第三篇: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4章第2节食物网教案
第4章 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第二节 食物网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
(1)了解生物间的食物关系是错综复杂的。(2)知道什么是食物网。
2、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资料,进行语言表达。(2)学会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形成热爱自然、保护生物的情感。
(2)关注与生物有关的社会问题,具有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学会分析资料,讨论当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成分数量变化,其他生物的数量会发生什么变化,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观察理解教材中“物质和能量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流动”示意图,弄清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事物网流动。教学方法:分析讨论法、实验法、讲授法。教具准备:食物链小卡片。学生准备:食物链小卡片。
教学地点:各班教室。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上节课内容:食物链和生物防治法。
教师活动:拿出上节课制作的食物链小卡片检验学生,判断是不是食物链,并将其粘在黑板上。
学生活动:集体判断食物链的正误。
提问:由于人工捕杀青蛙导致青蛙数量剧减我们采用什么方法?
学生活动;举手回答:保护青蛙或是养鸡,或生物防治法。(设计意图: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情况)
教师活动:观察黑板上粘贴的各条食物链,看一看,想一想,这些生物之间是否只是单方向的食物联结?或者是鸡是不是只吃草,草是不是只被鸡吃?
学生观察后发言,教师引导总结它们并不是只吃一种生物,一种动物可以吃多种生物。例如,鸡可以可以吃草,也可以吃蚱蜢;一种生物也可以被多种动物所吃,例如,蚱蜢可以被鸡吃,也可以被青蛙吃。因此,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食物关系。
导出新内容错综复杂的食物关系。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激情)
师:这几条食物链我们观察食物关系不清晰,我们找同学来来做个试验让我们的食物关系更清晰。其他同法学在下面自己拿出上节课的食物链做。老师拿出另外和黑板上粘贴一样的食物链让学生将食物链中相同的生物重叠起来。
师:同学举手上台做小实验,组织其他学生自己活动,将食物链中相同的生物重叠起来。
学生活动:举手同学上台重叠食物链中相同的生物,其他同学拿出自己上节课做的食物链自己重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观察,重叠起来后各条食物链相互交叉连接起来,形成的了一个什么结构,它像个什么?
学生分析后回答:重叠起来后各条食物链相互交叉连接起来,形成的了一个网。
师:导出食物网,建立食物网的概念。
指导学生打开课本阅读食物网概念:并一起总结,板书食物网概念。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继续观察黑板上粘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观察分析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反应了生物之间通过食物而形成的复杂联系。二者对比,指导学生明确食物链中的食物联结是单向的,食物网中的食物连接是多向的。
教师指导学生继续观察黑板上粘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观察分析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除了反应生物之间通过食物而形成的复杂联系,同时还反应了什么东西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流动的情况呢?
提问: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由于长时间的干旱,这个生态系统中青草全部枯死了,哪些动物的生存最先受到影响?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分析后举手回答:首先受到的是蚱蜢,并解释原因。
教师引导蚱蜢只以草为食,草没有了,蚱蜢没有了营养物质和能量,所以最先受到影响。
继续提问:现在人们食用野味,捕杀青蛙,青蛙数量聚减,这个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的数量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分析后举手回答:蛇的数量减少,鹰的数量减少,蚱蜢的数量增多,草的数量减少,并解释原因。
教师引导:青蛙减少,蛇的食物减少,营养物质和能量减少,同样鹰的营养物质和能量减少。青蛙减少,蚱蜢的天敌减少,大量繁殖,所需食物增多,所以草的数量减少。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并明确当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成分数量变化,其他生物的数量会发生什么变化,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依据食物链、食物网的知识,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每一物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同时通过这两个问题认识到食物链和食物网除了反应生物之间通过食物而形成的复杂联系,同时还反应了物质和能量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流动的情况)
教师活动:讲述能量在食物网中的流动规律:从绿色植物开始流向植食性动物,再流向肉食性动物,并板书。
引导学生举例分析食物链中能量的流动情况。例如:从草开始→蚱蜢→青蛙。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师活动:现在人们吃野味不仅仅局限在青蛙身上,已经开始向其他的生物伸手了,指导学生阅读“野味”和“打狼”两则资料,分小组讨论完成后面的讨论题。
板书:人类活动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影响
学生活动:阅读“野味”和“打狼”两则资料,分小组讨论完成后面的讨论题。
学生举手分析资料一和资料二带给我们的信息,并解答后面的讨论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资料、解读数据的能力)教师小结在生态系统中,处在每一个环节上的生物都很重要,并且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一种生物消失,就会使整个食物链中断,从而影响整个食物链和食物网,甚至危及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如果人类活动过多地干预某一部分,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衡,导致人类自食其果,我们每个同学都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形成热爱自然、保护生物的情感,并关注与生物有关的社会问题,具有社会责任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课堂小结:将食物链中相同的生物重叠起来,个条食物链接相互交叉连接起来形成食物网,能量在食物网中的流动规律:从绿色植物开始流向植食性动物,再流向肉食性动物。人类活动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影响已经非常大,我们要保护每一种生物和每一个生态系统,从而才能与自然和谐发展。板书:
食物网:
能量在食物网中的流动规律:
绿色植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
人类活动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影响
作业布置:本章学到了什么第2、3题。
第四篇:新人教四下数学教案第2单元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备课教师 王赞赞
第一课时《观察物体(2)》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立体图形,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三个小立方体拼成的几何形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用正方体搭立体图形的活动,经历观察、想象及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模型的形状。
教学难点:根据从不同位置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视图,能用正方体进行拼搭。
三、教学准备
课件、立方体模型、摄像头、方格纸。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师:当下我们的中国正在飞速发展,自主品牌越来越有竞争力,刚刚在广州汽车博览会上就新发布了一款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无论是外形、动力还是空间都获得好评一片,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出示图片)
2.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款车怎么样?为什么摄像师对相同的一款车要拍这么多张照片呢? 预设:
生:方便全面观察
3.师:看来我们要从多角度观察物体,通常我们从几个方向观察物体? 预设:
生:从正面看、从上面看和从左面看
(教师板书:从正面看、从上面看和从左面看)
4.师:如果给你一个组合的立体图形,你会观察吗?我们就从这三个方向进一步全面的观察物体,看看大家能够有什么收获?(板书题目:观察物体)【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的现象引入新课,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和生活经验明确研究主题。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同时,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
(二)探索新知
1.观察同一立体图形
(1)师:请看屏幕这是由四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有三位同学进行了观察:
你能想象一下这三位同学分别是从哪几个方向进行观察的吗? 预设:
生:小刚从上面看的,小丽从正面看的,小明从左面看的。
(2)师:到底对不对呢?你们的桌子上也有四个小正方体,请你们轻轻搭出这个立体图形,实际观察一下。
(3)出示活动建议:
①分别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立体图形。②在方格纸上拼摆出你看到的图形。③验证拼摆的图形与观察到的是否一样。(4)学生活动,师巡视。
(5)汇报信息:(将学生作品贴黑板上)
(6)集体反馈:
问:谁的观察结果和他的一样? 看看,我们刚才的判断对吗?
(7)小结:我们分别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了这个立体图形,通过从不同方向进行的观察,对于这个观察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 生:通过观察这个立体图形,我们发现: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设计意图】观察与想象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不可缺少的要素。通过全面、有序的观察活动,使学生对所观察的物体有了整体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表象。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的同时,培养了空间观念,提升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观察不同立体图形
(1)师: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这个由老师搭成的立体图形,搭建的方法有很多,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试试?
(2)一生任意将四个小正方体拼摆成几何体(教师黑板上贴出学生对应作品)预设:
(3)师:请你先想象一下,然后在方格纸上画出这个几何体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形状。(4)学生动手操作(5)反馈交流,展示作品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的、、开放的、积极的活动过程。给与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个性化的活动,并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辅助学生的观察和想象,明确结论科学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确定方法。(1)师:我们已经观察了两个不同的几何体,结果和大家想象的相同吗?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应该如何想象呢?有什么方法吗?同桌讨论一下。
(2)集体交流(3)方法提炼:
先确定集合体的长、宽、高,从正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长和高这两个要素; 从上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长和宽这两个要素; 从左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宽和高这两个要素。
【设计意图】从更理性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总结提炼方法,培养学生探索知识本质的习惯和意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三)巩固提高 1.基础练习:
下面的图形分别是小强从什么位置看到的?连一连
(1)学生试连线(2)动手拼摆,验证想象 2.提高练习: 练一练 【设计意图】通过连一连、找一找、想一想和猜一猜的活动,使学生认知得到巩固,为后续课程中进一步研究二维与三维图形打下基础。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视野,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
(四)提炼升华
1.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吗? 2.师:宋代大诗人苏轼有一首《题西林壁》你会背吗? 预设:
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师:这首诗是什么意思你能解释一下吗? 预设:
生: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4.问:请你结合这首诗,再想一想今天学习的内容,有什么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跨学科的知识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凸显数学的应用。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美、感知美、欣赏美、追求美。
五、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完成课堂作业本
全课反思: 第二课时《观察物体(2)》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多组由小立方体拼成的几何形体,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并发现不同几何体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想象、拼摆、验证的过程,体验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物体的结果,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情况的变化性和多样性。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发现不同几何体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三、教学准备
课件、正方体模型、方格纸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手影游戏吗?人们用灵巧的双手能够变换出很多活灵活现的影像。让我们欣赏一下。
2.师:在刚才的视频里,你们观察到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预设:
生:人的手没变,影子的形状变了。
3.师:你知道吗?在对图形观察的过程中,也会存在类似这种的变与不变的现象。今天我们就从这个角度来研究对物体的观察。(板书: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入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明确研究主题。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同时,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探索新知 1.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观察了这个由四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其实搭建的方法还有很多,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试试?
出示图形:
2.活动建议:
(1)用4个小正方体搭出一个立体图形,(2)想象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并在纸上摆出来。(3)观察立体图形,验证想象的结果。(强调:只摆一个立体图形观察)3.学生活动,师巡视调样。
4.师:哪组愿意把你们的作品到前面来展示?
预设: 第一组展示:
(1)师:他们组摆了一个这样的立体图形(黑板贴图),他们摆的和观察到的形状一样吗?
(2)师:请大家观察一下,这些从不同方向看得到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吗? 预设:
生:从正面看和从左面看相同。
(3)师:前面我们发现“从不同的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4)通过观察这个立体图形,你又有什么新想法呀? 预设:
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也可能是相同的。第二组展示:
(1)师:还有哪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的作品?
(2)问:这个立体图形,检验一下,他们摆的和观察到的形状一样吗?(3)师:比较一下这两组的观察结果,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预设:
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从同一方向进行观察,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5.同时出示三组图形
(1)师:为什么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从同一方向进行观察,所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呢?(2)师:这3个物体,从哪面看到的形状相同?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不同?怎样可以快速判断? 6.学生分组讨论 7.交流信息 预设:
生:看三个物体的长、宽、高,对应两个数据相等时,从对应角度观察才有可能相等。8.师:我们还有很多种拼摆的方式,是不是也会有这种现象呢?我们来看一看。(展示其他方案,应用观察方法对比)
【设计意图】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学生的学习只有亲历其中才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学生自主地研究,利用现实生成的素材,可以让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发现更能够被普遍接受。
(三)巩固练习P14做一做
这3个物体,从哪面看到的形状相同?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不同?(1)学生独立解决问题(2)集体交流结果: 预设:
生:这3个物体从左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是相同的,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3)实物验证并说明方法的正确性
【设计意图】适当的巩固练习,有助于学生对于方法的掌握,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数学模型。
(四)提炼升华
1.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吗? 预设: 生:要全面观察
2.师:是呀,观察要全面!请看屏幕,看到这张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3.师: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再来看看,你又有什么发现?
总结:人生的起起落落、浮浮沉沉是难免的。对不同的生活际遇,我们应以乐观、豁达的态度来看待。时候换个角度看,你会发现,人生原有另一番滋味,另一道风景。正如清·钱泳《履园丛话·水学·三江》:“大凡治事必需通观全局,不可执一面论。”
【设计意图】英国著名数学家哈代在《一个数学家的辩白》中写到:“数学家的造型与画家和诗人的造型一样,必须美;数学的美很难定义,但它却像任何形式的美一样真实。”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在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全面观察认识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数学,而是将其上升到哲学世界观的高度,这是一种“大数学观”的体现。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完成课堂作业本 全课反思:
第五篇:三年级上册第2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
教学
内容
4.《古诗三首》3课时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2课时6.《秋天的雨》2课时
7*.听听,秋的声音
1课时
语文园地
2课时
计划课时
10节
单元
教材
间的联系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给人带来美的感受,秋天给人以丰收的快乐。本单元围绕“秋天”为专题组织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秋天里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了孩子在秋天活动的快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美丽的景色。本单元《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三篇课文都是精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是略读课文。
单元
教学
目标
1.认识37个生字;会写39个生字;正确读写“水泥、亮晶晶、图案、排列、规则、迟到、颜料、丰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三首》《秋天的雨》第2自然段。默写《山行》。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秋季景色的美好。
4.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描写景色的句子的作用,从中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单元
教学
难点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和重点词语。
2.引导学生在充分阅读,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的过程中,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3.体会描写景物特点的词句,领悟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4.边读边想象作者是怎样运用自己的语言把秋天的美丽独特描写出来的。
单元
教学
措施
及设想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学习古诗,要读懂诗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
生字卡片和多媒体课件
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材简说】
本课包括《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都是描写秋天景色的诗句,借景抒情。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
课
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理解《山行》的诗意。
教学
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
难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二
课
时
教学
目标
1.理解《赠刘景文》古诗的意思。
2.背诵古诗。
教学
重点
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
难点
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三
课
时
教学
目标
1.理解《夜书所见》古诗的意思。
2.背诵古诗。
教学
重点
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
难点
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奔主题,简介作者
1.教师板书课题,简介三首古诗的作者。
2.自读古诗。
二、自读古诗,识记生字
1.引导学生读古诗,把生字圈起来。
2.交流识字。
3.再读古诗。
三、理解《山行》,感受意境
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教师点拨: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是傍晚之景。
第一句的“远”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了“远”。第二句的“生”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飘浮的动态美,也说明了山高。“有人家”让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山林充满生机。第三句的“晚”写出了作者留恋美景。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句,突出霜叶耐寒的品质。
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整首诗的意思,你觉得哪句诗写得好?
2.课件播放秋天的霜叶。
3.再读古诗,背诵古诗。
五、课外作业。
改写《山行》或画一幅山行图。
一首好诗是美的,一幅好画是美的,一篇佳作会更美,你愿意把刚才游览岳麓山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吗?你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第二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查阅资料所得。
2、看图说话
二、学习古诗《赠刘景文》,品味诗意
1.故事导入:古时候,有个叫刘景文的诗人,他很有才华,可50岁了还没被朝廷重用,所以整天闷闷不乐,他的好朋友苏轼邀刘景文到他家做客,俩人边喝酒边聊天,苏轼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就写下了这首诗。
2.板书课题。
3.学生自读诗句,诗中写了秋天的什么景色?(课件出示)
4.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三、再读感悟,想象画面
1、自由读诗,结合插图思考:诗歌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色?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合作,交流读诗后的体会。
4、交流后再融入感情读一读。
5、小组汇报自学收获和不懂之处。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1、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读了这首诗后,头脑中形成了什么画面。
2、根据诗意,参看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学写生字
1、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2、学生认读。
3、引导学生观察范字,说说怎样书写。
4、指名板书生字,师生共同评价,探索写好汉字的方法。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了解诗人
1.师: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的纷飞的黄叶给人带来无尽的思乡情绪。你还记得哪些我们学过的思乡古诗呢?
二、学习古诗《夜书所见》,领悟诗情
1.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看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古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课件出示一、二句诗,引导学生交流,假如你是一个漂泊在外的诗人,读了这两句诗,你是什么样的心情?
3.出示三、四句,引导学生思考:哪些是作者想到的?为什么会想到这些?
4.引导学生感悟写法。
5.读、背古诗。
三、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1、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读了这首诗后,头脑中形成了什么画面。
2、根据诗意,参看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四、课堂小结
师: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更多地收集这些优美的古诗,更好地去领略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瑰宝所带来的无限魅力!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设计
【教材简说】
课文用一个小孩的眼睛去发现梧桐叶落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的美景,体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
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去发现小作者观察到的每一个景点,体会比喻句的妙用,感受到小作者的观察细致,想象丰富。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
课
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词语,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
重点
认识生字、词语。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水泥道的美。
教学
难点
初步体会隐喻的写作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二
课
时
教学
目标
1.感受文中的优美句子。
2.练习写话。
教学
重点
理解相关句子,感受作者的语言美。
教学
难点
练习写话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问题导入
1.同学们,想一想,你们每天上学、放学走过的水泥路是什么样的?用一句话概括。
2.今天,我们要欣赏到一条“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你想知道是什么样的吗?(板书课题)
二、初读识字
1.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
2.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
重点指导“凌、增、棕、靴”的读音和“铺、印、图、迟”的笔顺。
三、熟读感知
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按结构归类复习生字。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精读感悟
1.自读课文,了解作者观察到的每个景点。
2.理解词语:明朗、亮晶晶、湿漉漉、熨帖、凌乱。
3.欣赏文中的比喻句。
4.根据课文内容释题。
二、赏析美句
1.默读课文,用“”画出写美景的句子,用“”画出作者高兴的句子。
(学生读后,课件相应出示)
2.欣赏、体会这些句子中的美。
三、总结仿写
1.多美的水泥道啊,你们喜欢吗?
2.你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吧。
7.《秋天的雨》教学设计
【教材简说】
作者的笔触从感觉、色彩、味道、动物的活动几方面为我们描绘出了秋雨中大地的多姿多彩与事物的变化。
学习本文,一方面指导学生从语言中感受秋雨的独特,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去体会,从文本中学,从生活中学,这样才能更好地感受秋天的雨的独特魅力,激发对人、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
课
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熟读课文,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
重点
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词语,熟读课文。
教学
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二
课
时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要学会自己面对生活中难题的能力。
教学
重点
围绕中心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
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要学会自己面对生活中难题的能力。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教师板书“雨”,引导学生说一说春、夏、秋的雨各自的特点。
2.教师出示秋雨及秋季景色的图片。
3.板书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引导读文,提出阅读要求:读准确、读通顺,对课文中的生字、新词、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识字情况,强调“匙”的读音。
3.组织学生概括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抓住中心句概括内容的方法。
三、再读课文,随文积累
1.引导学生读课文,边读边标记自己喜欢的词句。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仿写。
四、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带领学生书写,注意笔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句,引入新课
1.教师出示词语卡片,认读。
2.回忆上节内容:说说课文从哪几方面写了秋天的雨。
二、抓重点段,品析课文
1.引导学习第1自然段,思考:秋天的雨是如何把秋天的大门打开的?
2.引导学习第2自然段,思考:
(1)走进秋天,我们会看到什么?
(2)这么美丽的颜色,秋雨都送给了谁?
3.引导学生自学3、4自然段,思考:秋天的雨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4.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说说:为什么秋天的雨给小朋友们带来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三、练习巩固,总结全文
1.组织学生分小组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积累词句。
3.教师总结全文。
4.作业:把自己喜欢的词句写在本子上,背诵喜爱的段落。
四、总结,拓展
1.总结本课学习内容。
2.布置作业。
7*.《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
【教材简说】
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把握,学习能力的培养。由于本课是阅读课,教学时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阅读本课“阅读提示”,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自学课文,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本课设计上的另一突出特点是朗读的指导,采用教师的配乐范读、学生的朗读、默读等方式深入感悟文本,以读促讲,以读促想,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深化学生对本诗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由文字想象画面的能力,促进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
课
时
教学
目标
1.会认9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仿写诗文。
教学
重点
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教学
难点
仿照诗歌的形式,仿写诗文。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游戏导入,质疑引入
小游戏:听音说画。
1.课件播放各种声音。
2.引导学生说说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3.你脑海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4.板书课题。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你脑海里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2.老师想请6位同学朗读诗歌。猜猜看,为什么请6位同学?注意读准读通,相机正音。
3.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4.小游戏:找声音。(文中描写秋的声音的句子)
三、品读想象,体会交流
1.引导学习第1~3小节,提出要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小节,边读边展开想象。
2.引导学生描述画面,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你的脑海里呈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3.引导学生评议,交流感受。
4.指导学生朗读。
四、仿写诗歌,积淀语言
1.指名学生朗读第4~6小节。
2.指导学生仿写诗歌。
3.引导学生读一读自己写的诗歌。
1.《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
【教材简说】
《语文园地二》是第二单元的复习课,分为交流平台“书写提示”和“日积月累”四个板块。“交流平台”板块重点交流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解的词语应该怎么办的问题,通过讨论、交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词句段运用”板块首先让学生学会使用形容词来形容春、夏、秋、冬四季,重点把握好每个季节的特点;接着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句段中的基本含义,明白“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道理;“书写提示”板块则重点讲解书写姿势和书写规律,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日积月累”板块学习关于秋天的词语,提示学生注意日常积累。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
课
时
教学
目标
1.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养成正确的读书写字的习惯。
教学
重点
学习查字典,正确书写。
教学
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二
课
时
教学
目标
1.积累描写四季的词语,背诵“日积月累”中描写秋天的四字词语。
教学
重点
培养学生自主积累词语
教学
难点
理解词语、成语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回顾《秋天的雨》一文中,是怎样理解“五彩缤纷”这个词语的?
2.小组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看哪个组总结得多。
读书的时候,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我会这样做:
①查字典;②联系上下文;③找近义词;④请教老师和同学……
二、词句段运用。
1.我会写。
(1)和同学交流,描写四季的词语有哪些?(两个字、四个字都可以)
(2)写一写:
春:暖和春暖花开春风拂面百花盛开桃红柳绿
夏:炎热烈日炎炎挥汗如雨绿树成荫骄阳似火
秋:凉爽秋风落叶金风送爽硕果累累秋风瑟瑟
冬:寒冷北风呼啸冰天雪地鹅毛大雪银装素裹
(3)读一读,记一记。
2.我知道。
(1)学生读句子,交流对句中带点词语的理解。
(2)说说自己理解词语的方法。(查词典;联系前后句子意思)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师:今天是我们去语文园地游玩的日子。这次语文园地又有什么精彩内容等着我们呢
?咱们一起进去看看吧!
二、书写提示。
1.观察图中小学生书写的姿势(身体端正、握笔姿势正确)。
2.正确书写田字格的字(横平竖直、把字写端正)。
四、日积月累。
1.学生自读词语,说说这些词语的共同点。(都是描写秋天的)
2.简单理解词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