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考核从模糊走向清晰
让考核从模糊走向清晰
为何政府口头上注重实效,却奖励了那些专会做表面文章之人?为何政府强调考核要以绩为主,却往往凭主观印象评价成员?为何政府掀起“效能风暴”,“风暴”之后,一些人“出勤不出工、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效”低效依然?答案是政府缺失一副管理的透镜——恰当的考核。美国当代绩效考评专家迪恩·斯彼德在《绩效考评革命》中指出:恰当的考核,小的变化都清晰可见。那么,对一个组织来说,什么才是恰当的考核?博乐市国税局以部门对成员考核为突破口,通过的实践与实战得出:看清真实面目,给出客观评价,实现多劳多得。
一、考核存在的问题
尽管国税系统的考核历经二十多年,无效考核、模糊考核,甚至负效应考核时有发生。比如:不干的分高,干的分低;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主要表现形式如下:
(一)考核扣分,方向“跑偏”。各级政府部门考核其实就扣分,如**国税所有被考核者以1000分为基本分,不达目标要求就相应扣分。这种以完美假设为前提的考核,直接导致三个结果:不干一定得分,干了可能扣分;干的越多扣的越多,干的越少扣的越少;把抓“坏蛋”当成考核目的,差错决定结果,差错决定成绩,差错决定排名。
(二)考核成员,成为盲点。考核分三级,即上级对本级考核,本级对部门考核,部门对成员考核。一般来说,针对不同对象,考核的方式、方法和指标也会有很大差别。然而,现实中对成员一般照搬照抄对组织的考核,甚至不考。
(三)考核方向,本末倒置。《公务员法》规定对公务员要全面考核“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工作实绩。“德能勤廉”是因,“绩”是果;“德能勤廉”做的是与否,主要通过“绩”来检验;由于“德能勤廉”难以量化,绩又不好把握,于是测评虚的当主考,扣点实的做副考。
(四)考核虽有,徒有其表。不考不行,考了无果,考核只是为了安抚上级,这样的结果,如果再与评先、评优、奖励等直接挂钩,必然出现负效应。于是应付考核、被动考核、消极考核、机械考核,甚至放弃考核,最后权力干预成了不得不用的手段。
综上所述,当前绩效考核似乎的问题是扣分,是打钩打叉,是重点不在实绩,特别是不针对成员。其实质是理念上走错了方向,技术上拿错了工具,操作上拾错了“宝贝”。因此,对绩效认知上的错误,导致在错误的地方永远找不到正确的答案。
二、考核研发的“七步”
博乐市国税局07年开始对绩效考核进行研究,09年10月对成员实行“加分为主,减分为辅”考核,对部门实行的KPI百分比考核,终在该局“七步”成诗!
第一步,解决“干什么”的问题——确定考核指标。对成员来说干什么就考什么,对部门来说重视什么就考什么。09年1月份开始,将各部门岗位和岗位下的工作事项逐一梳理,共列出工作岗位42个,列明工作事项1163个,明确了各岗位职责下具体都有哪些“活”,确定了对各部门考核的关键指标。
第二步,解决“怎么干”的问题——《工作标准说明书》。企业管理实战专家张国祥说:“流程到位,傻瓜都会,流程是能将说变成做的唯一途径。”对所有考核指标弄清流程、确认时限、划分类型、固定分值,从而确立了上下认同的考核标准。用时达5个多月,书写完成43万余字的县市局《工作标准说明书》。
第三步,解决“干得怎么样”的问题——《考核指标分值确定办法》。分值按考核指标的重要程度、耗时程度、风险程度、难易程度、辛苦程度、频繁程度和稀缺程度七个原则,结合十个工作类型设定了分值区域,确定了考核指标分值,从而完成考核指标最关键的量化。
第四步,解决“干了什么”的问题——《考核申报表》。次月3日前被考核者根据《工作标准说明书》,只要在EXCEL《绩效考核申报表》填报上月指标完成量,绩效也就自动生成完。由于操作方便简单,让成员成为考核的主体,为考核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第五步,解决“出了错怎么办”的问题——《考核扣分办法》。把过错定性为过作为、慢作为、不作为、伪作为和乱作为五大类,统一扣分表格,统一扣分性质,统一扣分口径,统一扣分标准。对过作为从轻;对慢作为略重;对不作为、伪作为和乱作为从重;划分了过错的直接责任人、主管科长和科长不同扣分额度。
第六步,解决绩效“如何实现”的问题——考核流程。部门主管根据个人申报,结合实际,审核成员申报的真实性与准确性;部门内勤对成员汇总排队,分配人均300元绩效奖,人事科审核后并在网页阳光公布。
第七步,解决“质疑声”的问题——绩效答疑。考核必然涉及成员利益,他们的各类问题,管理者定期回答,这是管理者的义务,也是对成员的尊重。公开质疑、网上回答、有效沟通和达成共识。目前已完成《绩效答疑》30期,解答问题181条。
三、考核的收获 由于“工作有记录、过程可监控,结果可核查,绩效可考核”,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干多干少和干好干坏,在绩效考核的透镜下一目了然、水落石出。
(一)自我管理的能力强了。由于考核实行的是自我申报,自我收集资料,自我记录日志,自我填报绩效报表。月月排名、月月兑现、月月公开;主动反映工作实绩成了一种必须行为,我的业绩,我做主;要“挣分”,靠本领,有本领,靠学习。
(二)主动“找事”的人多了。“加分”体现的是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干什么得什么,干的多可能扣得也多,但得的也多,不干则一分没有。只有多干、干好,才能多得分,才能使自己的排名靠前。于是主动工作、主动下户,主动向纳税人打招呼的人多了。
(三)管理者有权威了。不积极、不主动和不负责曾是一些成员的自画像,过去“不想干”、“不愿干”变成了现在“争着干”、“抢着干”,甚至觉得上司给自己安排工作就是对自己的信任和照顾,于是心怀感激,油然而生;工作交办顺了,成员借口少了,科长有权威了。
(四)团队的面貌变了。考核由神秘变得透明,过去考核的主体是领导,现在考核的主体是自己,人人会算,个个都懂。大家误会少了,理解多了;懈怠少了,主动多了;冷漠少了,微笑多了;整体的精神面貌变了。
(五)积极的价值观形成了。通过考核这个公开平台,成员之间既是合作的同事关系,也是正常的竞争对手,一时的干好不算什么,只有持久的干好才会凸显出来,能干能挣不是出风头,能干、想干、多干成了多数成员的主流价值观。
(六)评先评优有“标尺”了。过去“表现怎么样,领导说了算”;现在“表现怎么样,自己说了算”。考核结果成了干部选拔、评先评优、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如成员评先评优,绩效排名要在本科成员中上,方能进入候选人资格。
(七)廉政自律强化了。纪检监察人员通过对《工作标准说明书》学习,基本掌握了易出执法风险点的流程和操作,如税额核定、纳税评估、行政处罚、公务采购和资产拍卖等风险点,从而在这些关键环节会监督、能监督、愿监督和敢监督了。
(八)政令执行畅通了。通过对过作为、慢作为、不作为、伪作为和乱作为的精准定位,恶性过错大幅减少。正如杰克·韦尔奇所说“成员不会做你要求的事,但一定会做你检查和考核的事。”
(九)人员配备更合理了。哪个科室忙?哪个科室闲?过去如同雾里看花,没人说的清楚。有了自行申报,就有了量化的比较,根据工作发生的频率,就能做出谁忙谁闲的判断。
管理的起点是考核,以考管人、以人干事,以事看德、以德论人。因此,考核是关键,但要想成功,必须在“三关”上有所突破:理念上理清思路、找对方向;技术上方法得当、看清真相;操作上直接了当、简单明了。
四、考核推进的建议
2009年10月10日记者胡军采访了北大纵横资深管理专家胡学谦说:绩效考核素有“世界级的管理难题”之称,调查表明,外资企业90%有绩效考核,其中70%感觉有效;而被调查的内资企业只有70%有绩效考核,但其中却90%都感觉基本无效。
(一)推进之前要学习。绩效考核必须是在岗位规范、流程清晰、目标明确的前提下才能推行。而考核指标要一一设计,能量化的必须量化,不能量化的也要精细化。它是一门科学,需要知识、经验、悟性与现实的融会贯通。向有实战经验的专家学习,向已经成功的企业学习,在实战中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没有理论,就上升不到高度;没有实战,就挖掘不出成果。
(二)成员考核要强化。无论组织战略多么宏大,部门指标多么完备,成员都是最终的决定因素。如果不激活组织中最底层、最细小、最原始的细胞——成员考核,即使考核设制再完美、再精致,这样的考核其实也就是披着考核外衣的伪考核。
(三)部分薪酬要绩效。“排队”与“分赃”是职业经理人管理至胜的两**宝,“排队”就是绩效管理,“分赃”就是薪酬管理。新优道的姚绍龙一针见血的指出:“只讲文化,不讲薪酬就是耍流氓。”绩效与薪酬越粘合,对工作推动就越有力。奖励指向哪,行为重点就在哪。
(四)试点成果要软件。尽管该局用EXCEL表格就能将绩效考核上下贯通、运行流畅。但是在这个大数据时代,传统耗时费力的事在网上实时就能搞定,特别是通过软件,能将好的理念、思路、方式、方法和制度形成长效的固化机制,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
真正的考核不仅是减法,还有加减乘除;不仅是避短,还要扬长;不仅是扣钱,更是发钱;不仅针对团队,更要针对成员;不仅要有压力,更要有动力;不仅是抓“坏蛋”,更要树榜样!不仅是单赢,更要是共赢;不是少数得利,多数人吃亏,反而是多数人得利,少数人吃亏!德鲁克说:“一切管理都是绩效管理,管理者最终管的是绩效。”好人不一定有好报,但好报一定造就好人,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就是创造产生好人的土壤。再好的想法,如果操作执行繁重复杂,就难以落地生根。博乐市国税局通过实战和实践的尝试,将考核的复杂,变为系统化、流程化、标准化、简单化和工具化的可执行的操作,找到了恰当的考核,并将考核清晰起来,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从企业到政府的华丽转身。正如冯仑所说“创新来自于最有体验感的基层草根,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
第二篇:模糊到清晰----《焦裕禄》观后感
从模糊到清晰
-----《焦裕禄》观后感
一直以来,我都知道焦裕禄这个人,可是他在我的脑海里并不是那么的清晰,尤其是这些年,几乎没有人在我的耳边说起“焦裕禄”这三个字,他好像是离我们的世界越来越远,甚至让我有名字都快记不起来的感觉。
正当我认为历史就是让人遗忘的时候,在文件、电视剧、电影、讲话中,“焦裕禄”这三个字,还有他的故事一下子多了起来。看来,很多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调皮的潜了一下水,再一次冒出来的时候却变得如此生动起来。
和同事们一起静静的看着《焦裕禄》,有时和他们聊几句,但更多的是在细细的品味这个真实的故事,用心去感觉他面对着一堆要饭小孩的那份慈悲,面对县委门卫呵斥的那份淡定,面对基层干部的那份关爱,面对“违规责任”的那份担当,面对风沙、内涝、盐碱三害的那份无畏,面对困难的那份风趣幽默,面对“孬种”的那份凛然气概,面对老百姓的那份纯真孝心……可是,他好像是从未面对自己?也不对,如果真要说面对了自己什么的话,应该是那份“无我”。
从百度上查了一下焦裕禄同志的经历,得知他曾经逃荒到宿迁县城东15里双茶棚村,给地主胡泰荣家当了2年雇工,住在地主一头是猪窝、一头是牛草的小棚里。虽然我无法体验他这种
人生经历的感觉,但我在他面对洪水围住的村民那哭哭啼啼的说“不如去讨饭”时,勃然大怒的拍桌子骂“假如哭能把老天爷吓回去,我就和你们一块哭 ”,“你们都是娘们,越说越孬种了”的瞬间,发现那个“笑呵呵的好人”像变型金钢似的成了顶天立地的汉子。
越了解焦裕禄同志,他在我心中就越来越生动,越来越可爱,越来越让我陷入深深的思索。
常有人“与时俱进”的说,焦裕禄的那个年代已经过去五、六十年了,当时的情况与现在有天壤之别,那时的做法到现在很多都不适用了等等。然而在我看来,虽然时间过去了半个世纪,但就像在说昨天,甚至是今天发生的事一样:
他面对的风沙,不就是我们的外患吗?
他面对的内涝,不就是我们的内忧吗?
他面对的盐碱,不就是我们自身的问题吗?
……
我是一个地面电视频道的总监,是做党的媒体工作,近些年的感觉,犹如片中所说“地里一看,明盔甲亮;进村一看,房倒屋塌;掀开锅一看,瞪眼八叉”,面临的就是“灾荒压头、人口外流、干部发愁”。
在移动互联大潮的冲击下,在众多电视盒子的挤压下,地面频道的广告经营压力越来越大,单频道创收举步维艰。可是社会的生活成本依旧在上升,员工的职业愿景也依旧在攀升。我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还是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立即行动起来?
我应该怎么选择?
《焦裕禄》给了我一个答案:党将一方事业交托给我,种好我和同事们的一亩三分地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切不可出现“灾荒压头”,让大家营养不良而得“水肿病”。我也相信,黑夜中那密密麻麻的一院子的百姓的事大过天,只要我和他们一条心,无须借助那些苍白的语言,所有的困难都将成为我们发展的机遇。
此刻,我在以焦裕禄命名的那面镜子前,静静的审视着自己,发现自己的图像渐渐的模糊后,变幻成了一个高大而清晰的拄着棍子走在沙堤上的人。
第三篇:清晰的现实,模糊的梦想
清晰的现实,模糊的梦想
从《特写》主题上看这部电影对我的感触较大,一下子就能引起共鸣,因为萨布齐恩和我都是影迷,都为电影而痴狂,因此荒废了大部分的时间而不被理解,常常被人看作是玩物丧志。以影迷的心态来看萨布齐恩是很正常的,他冒充导演马克马尔巴夫是对这门艺术的终极追求,在这一点上我举双手赞同,因为我也有此体会(108.186.242.21)。众所周知电影的成败主要来自于导演的能力,当然好的剧本也是重要的,还有靠演员的表演功力。但是主要的作用还是导演,好的剧本可能在不同的导演理解后有不同的想法,有的就变成了平庸之作,而演员表现的再好,导演在前后期的制作中表现一般,效果也就可想而知。所以导演的工作主要是将每个画面完美的拼接起来,让观众感觉到画面的流畅美感就行了,至于意识问题,也就是电影到底说了什么让观众自己去理解。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这部《特写》主题用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却是形式主义。影片大体分为两部分,回忆萨布齐恩的骗局过程和审理萨布齐恩的庭审记录。两个部分来回穿插,运用拍摄手法大不一样,骗局部分采取一般叙事型的流程,而庭审部分采取记录式。
骗局部分的拍摄是按现在电影通常所用的手法,画面的剪辑.长度.场面调度很流畅的反映了整个事实。这些效果加起来让我们感觉画面如此的流畅清晰。如果这一部分单独出来的话,我们会认为萨布齐恩就是一个下流的骗子,不必同情他。真是这样的话,这部电影会是一部失败之作。
庭审部分采取的是纪录片手法,不加任何背景及光学特效,直接用长镜头来表现这个过程。看过此片的朋友会有一种感觉,庭审部分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用特写镜头拍摄这一过程给人一种模糊感,不管镜头中画面是萨布齐恩还是受害者以及法庭内的其他人都是公平的对待,这种不加任何修饰的模糊感恰恰给我们的感觉是真实感,让我们相信现在的画面不是刻意的表演而是真实地记录。所以当萨布齐恩陈叙他冒充马克马尔巴夫是为了获得一种久违的尊严,体会到了平常没有的快乐。更重要的他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快感。但是萨布齐恩也意识到这是错误的,从内心中忏悔并求得受害者谅解。
影片最后实现了一种和谐的状态,真正的马克马尔巴夫带着萨布齐恩一同到受害者家中做客,实现了大团圆式结局。我到此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感,导演真实的想法是这样吗?细细体会后恍然大悟,这正是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高明之处,用两种手法衬托出影片的寓意:(108.186.242.39)现实是无比清晰的,梦想似乎有些遥远模糊。这让我想起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那句话:梦想要植根于现实。
第四篇:清晰又模糊的爷爷的脸
清晰又模糊的爷爷的脸
我爷爷假如还在世,早已经
100多岁了。根据爷爷当年的身体状况,加上我们家族祖传的健康基因,村子里的人都说我爷爷一定能活到一百二十岁的。这或许是我们村子里那些长辈对我爷爷的良好祝愿。
但是,我爷爷在世只活过这个祝愿中高寿的三分之一岁月。
我爷爷的家当时还是比较富裕的,曾经有几十亩土地。就是因为我爷爷早逝,我奶奶,一个寡妇,拖着5个子女,家里一应农事,都要找邻居帮忙。我奶奶很善良。无论是帮我们家做事的大人和他们的孩子,还有没有帮忙的那些邻居家的孩子,我奶奶都想着法子给他们吃的。那时候,能有一口吃的,那就是天大的福分了。
我奶奶的婆婆比较小气。看见我奶奶给孩子们吃的就生气。那时候,我奶奶除了田里的脏活、累活干得最多。回到家里做饭,总是她烧火。冬天还能就着灶膛取暖,夏天就不用说了,做一顿饭,不知道要淌几身汗,碎草沾的浑身都是。小厨房灶台烧火的地方,后墙上有一个小斗大的窗子。没到做饭的时候,邻居家的孩子便向小窗子为了过来。我奶奶就会把吃剩下的,也有刚做好的玉米面饼子,馒头,从小小的窗子里递出去,给孩子们分着吃。过年前,我家是一定要磨豆腐的。一个村子,大概也只有我们家自家做豆腐过年。我家豆腐做好了,第二天,半个庄子,佳佳早晨起来都会发现有一块豆腐在他们的锅里。不用说,那是徐二嫂子天没亮就送到的。徐二嫂子,是我们那个村子上和奶奶年龄相仿的人,甚至岁数比我奶奶大量一截的人对我奶奶的官称。向下一辈一辈,便叫着徐二妈、徐***。我奶奶没有姓名,她的娘家姓夏,在后来政府填写一些材料时,便填上一个“徐夏氏”。
土改了,按照我们家的条件,当时够划分为富农的。富农,在后来的运动中悲惨境地,很多人都是知道的。但因为我奶奶对人那么好,一个庄子的村民都为我们家求情,加上我爷爷去世早,而且在日本鬼子的毒打时表现出中国人应有的气节,最后,政府把我们家划分为下中农。后来的运动中,我们家没有一个人受罪。
我小的时候,看见我身边很多小伙伴都会在爷爷怀里撒娇。我虽然也会在奶奶的怀里撒娇,但总觉得,爷爷也应该经常抱抱我,也应该像别的孩子的爷爷那样,经常用硬硬的胡茬,扎我的脸,把我扎得咯咯地笑。我问奶奶,我爷爷到哪儿去了。每当这时,我奶奶就会吃那个厂叹一口气,平静地说,死了。
那时候,我还太小,还不知道死了是怎么回事。奶奶就说,被打死、气死的。但听了奶奶的话,我还是不知道死了究竟意味着什么。知道我大了一些,听邻居中长辈讲,才算明白,我是永远见不到我的爷爷的。
我的爷爷是个非常有本事的人,长辈的邻居们都这样说,人好,身体好,会武功,三五个大汉,到他面前,都近不了他的身子。我爷爷还会打枪,我们家那小四合院的草房,他跑几步一跳,就能上去。唯一不好的,就是脾气倔。你爷爷也就是因为有本事,才会死得那样早。长辈们说道这里,都会摇头叹气。
接下来便是一个重复了很多次的故事,我听了,不知道那个故事里的爷爷是不是真的有过。
我的爷爷年轻的时候就喜欢舞枪弄棒。几十斤重的石锁,在他手里就像一个小玩具。我爷爷成年之后,因为家里比较宽裕,经常有附近的土匪到我们村子里去骚扰,要钱要粮,甚至抬人(绑架勒索)。我爷爷就是不买他们的账。我爷爷买了两管火铳子。有两次,十几个土匪来我们村子抢东西。我爷爷叫来两个邻居,在我家小院子两边的屋顶帮他的火铳子装火药,他就和土匪交起火来。这边放了一枪就从屋脊上飞奔到另一边,另一边放了一枪,再回到这边。两杆火枪,硬是没让土匪讨到便宜。十几个土匪最后驾着两个伤员走了,土匪头子虽然发狠,但以后再也不敢轻易到我们村子里胡来,整个村子也安静了许多。
没事的时候,我爷爷就拉着和他年龄相仿的邻居练石锁,练武功。纪念练下来,每个人都能对付个把两个。有时,他的伙伴会说,徐二哥,比划比划?但没有一个人赢过我爷爷一次。
我家午后,是涟水通往淮阴城的一条大马路。抗日战争期间,涟水、淮阴两地的日本鬼子经常开着汽车,耀武扬威从马路上驶过。为了切断涟水、淮阴两地日本鬼子互相支援,八路军经常把马路挖断,交鬼子的汽车无法通行。
一个夏天的午饭后,日本鬼子的两辆汽车从涟水到淮阴城里去办事。我们村子后面的一段马路又被八路军挖断了。鬼子的汽车到了这里开不过去,便下车含我们村子里的年轻人来修路。很多人虽然也对日本鬼子狠得咬牙切齿,但面对鬼子手里明晃晃的刺刀枪,都忍气吞声带上铁锹去修路了。我爷爷正在树荫底下乘凉,鬼子老远向他叽哩哇啦喊一通。我爷爷明知是喊他去修路的,可爷爷坐在那儿恁是没动。两车上只有几个鬼子,可能孩子到势单力薄,鬼子没有开枪。但一个当官墨阳的鬼子交他两个手下走到我爷爷身边。两个鬼子兵到我爷爷身边,有对我爷爷叽哩哇啦一阵子。我爷爷头也埋汰,旁若无人。一个鬼子兵接下腰间的皮带,照着我爷爷光溜溜的脊背就抽了过去。一下、两下、三下。我爷爷坐在凳子上,没反抗,也没支声儿,甚至都没动一下。看到这个情景,村里的人都来劝说,说我爷爷同不懂你们的话,打也打了,骂也骂了,饶他一次吧。最后,日本鬼子看路也修好了,可能有急着去办事,便悻悻地走了。
我爷爷被打得太狠了。那鬼子的皮带,都是铜扣做得。有因为夏天,我爷爷连褂子也没穿,他的脊背上横七竖八被抽出十几道血口子。殷虹的鲜血浸湿了裤腰。我爷爷忍着痛站起来回家,清洗了伤口就躺下啦。这一趟,就是几天。几天时间,我爷爷的伤口不但没有愈合,还感染化脓。我奶奶赶忙情人把爷爷送到淮安的河下的一家比较出名的医院治疗。但我爷爷的伤势就是不见好转。再加上我爷爷从来没受过那样的欺辱,心里憋着一口气怎么也吐不出来,最后还是走了。
长辈邻居,讲到这里,都会长长地叹口气说,我爷爷要不是那样倔强,那会有那样的事情。我奶奶偶尔也会讲,每次讲到这里,她那深陷的眼窝里还会蓄满泪水,或者是一片凄然茫然。每次听到这里,我在幼小的心里也会责怨爷爷,如果当时稍微迁就一点,不久还能活着吗,我也就能在他的怀里幸福地撒娇,也会跟他学武功,如果我从小就学的一身务工,不孩子到该有多神气!
我爷爷含恨离世那年,我父亲只6岁,我奶奶也只有30多岁。那一年,应该是1943年。
我小的时候,我父亲在外地教书,母亲天天要到生产队干活挣工分,我是在我奶奶怀里长大的。我奶奶给了我无限的依恋和疼爱,但没有爷爷的疼爱,是我一生的遗憾。我父亲从6岁便失去了他的父亲,我长大后,常常体会着我父亲从小没有父亲疼爱的孤寂和锥心。但渐渐地,我不再去责怪我爷爷的倔强了。我父亲也该算是单亲家庭的孩子,爷爷离世后,我奶奶更是什么事都由着他,这也更加养成了我父亲倔强的脾气性格。耳濡目染,我的脾气性格也比较倔强。母亲常说,我的脾气藿香我的父亲,就像我父亲的脾气藿香我爷爷那样。我奶奶就会微笑着说,不传代,就不是我们徐家的人了!
我爷爷去世的时候,虽然家里条件还算可以,但毕竟是在农村。所以我爷爷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每当想我爷爷的时候,就想起我奶奶那双凄然又茫然的眼睛,就会想起我父亲孤寂悲楚的童年。我没见过我的爷爷,能和我爷爷对话的,只有每年清明、七月
十五、春节前夕,满心肃然地走到我爷爷的坟前,毕恭毕敬地给我爷爷化一堆纸钱,然后,毕恭毕敬地跪下,毕恭毕敬地磕头。对着那对黄土,对着我爷爷坟头或青翠,或枯萎的小草,想象着我爷爷似乎清晰又模糊的音容笑貌。
我奶奶在87岁的时候因为摔了一跤,躺在床上不能起来。我母亲一边到生产队挣工分,一边悉心照料她。我母亲的孝顺,在我们那里是出了名的。越是这样,我奶奶看着我母亲那样劳累,就越对自己不争气的身体生气。我奶奶的棺木是十几年前就准备好了的,棺盖下压着一块红布一直放着。我奶奶躺在床上,一次次地说,她应该去找我爷爷了,说我爷爷太狠心,一走就是三四十年,也不回来看看她。最后,我奶奶在88岁那年,终于如愿以偿,和我爷爷躺到了一个坟墓里。也许,只有在那里,我奶奶那延伸才不再会那样凄然茫然。
我的爷爷如果还在,今年应该是115岁。如果真是那样,我爷爷应该是满头银发,长长的白胡子,一副仙风道骨的样子吧。
第五篇:让思想解放从观念走向实践
让思想解放从观念走向实践
来源:《求是》杂志2010年第23期
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是建设学习型政党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提高领导干部科学发展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吉林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已经成为解放思想的助推器,成为科学决策的中继站,成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引擎,在推动吉林各项事业的进步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习助推思想解放
一个地区发展的快慢、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解放的程度和改革开放的力度,而思想观念的形成和思想解放的基础是学习。“在深入学习中统一认识,在解放思想中明确思路”,一直是吉林省委中心组学习的重要目标。吉林作为老工业基地,是实行计划经济最早、退出计划经济最晚、受计划经济影响最重的省份之一,思想观念与发达地区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解放思想的任务很重。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一直把解放思想作为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举措。吉林省的几轮解放思想活动都是省委中心组作总动员,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迅速行动,带动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响应和参与,最终掀起全省范围的思想解放浪潮。一次以“继续解放思想、推动吉林振兴”为主题的省委中心组扩大学习会,各市(州)都设立了分会场,全省进行了现场直播,10万余党员干部直接或间接参加。今年,省委中心组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转变方式、科学发展”,在新的起点上对解放思想赋予了新内涵,也拉开了全省解放思想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序幕。
观念制约思路,思路关系出路。中心组学习带来的是发展的时代眼光和全局襟怀,带来的是科学明晰的发展思路和坚定的发展实践。通过中心组学习,吉林人对自己所处历史方位作出清晰准确的判断:吉林正处在夯实基础、积蓄能量、调整结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节点;处在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支撑、相互融合、互动发展的关键节点;处在破除体制机制深层次矛盾,激发创新发展活力,加快形成经济内生增长机制的关键节点。在这样一个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关键时期,必须加大改革开放和实施人才战略的力度,以增量带动结构优化,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以发展保障民生改善,走出一条符合吉林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
确定发展目标,是思想解放的过程,而实现这个目标,更是思想解放的过程。2010年,吉林省确定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九项重点工作:着力优化经济结构、着力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着力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着力从干部和人才上提供有力保证。这九项重点工作,成为全省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成为全省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战场。从省直到市(州)、县(市、区),从机关、企业到科研院所,全省党员干部积极行动起来,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铆足赶超劲头,增强发展意识、破解发展难题、提升发展质量,把解放思想的成果实实在在地由观念层面向实践层面转化,体现到每一项具体工作中,转化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际行动,迅速形成了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学习激发经济活力
一切进步都始于开拓创新,一切创新都源于内生动力,而学习是开拓创新的不竭之源。宏观调控、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企改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就业、扩大投资、扩大开放、自主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依法行政、文化产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等,每一个省委中心组学习专题,都关系着吉林发展振兴,都体现了对科学发展理念的新理解,对省情的新认识,对发展思路的新开拓,为吉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带来了不折不扣的执行力。
活力来自放权、再放权、真正放权。始于2005年的“简政放权”开始走向纵深,破除部门狭隘的利益观,强化为纳税人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的理念。各地、各部门结合群众评议反映的突出问题,自查自纠不合时宜的“条条框框”,为企业多设路标,少设路障,多想可行的办法,少说不行的理由。各部门通过“晒权”等办法,把现有行政许可项目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向社会公布,广泛征求基层群众、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加强对放权情况的监督检查,真正做到真放权、放实权。如今,长春市41个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政府部门已基本实现了部门审批集中办公,审批时限压缩了1/3。
活力来自“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比学赶超激情。从西部草原到东部山麓,从科研院所到生产一线,吉林大地上的每一寸土地都感受着、实践着改革创新带来的激情与活力。今年7月20日,一份2010年上半年全省各市(州)主要指标增长情况一览表,登在《吉林日报》一版显著位置:
既有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全口径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又有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公开晒“成绩单”、晾“排行榜”,增强了又好又快发展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激发了奋发向上的昂扬斗志,在全省上下营造出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活力来自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能动性的“人”。能否完成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各项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要围绕科学发展选准干部、配强班子、聚集人才、建设队伍,从干部和人才上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保障”,这是发自2010年3月省委中心组学习会上的声音。仅仅5个月后,吉林就在全省集中开展了一次省市县三级联动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工作。1262个厅处科级领导职位,基本涵盖了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省管职位面向全国选拔,市州管职位不低于1/3面向全省选拔,县(市、区)管职位不低于1/3面向所在市州选拔,来自省内外的18257人报名参加公选考试,形成了各类优秀人才公开竞争、不断涌现、脱颖而出的生动局面。
活力来自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效。2010年上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投资、消费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呈现“高位运行、发展协调、质量提升”的良好态势。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就业形势持续好转,节能减排取得阶段性成效,吉林人迎来了经济持续增长、民生不断改善、社会更加和谐的大好时期。
学习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在吉林省的发展历程中,2010年是发展方式转变之年。在中心组学习会上,吉林省领导班子再一次达成共识: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保持全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势头要求吉林“转”;统筹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三者深度融合、互动发展要求吉林“转”;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赢得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竞争的主动权,提升区域竞争力要求吉林“转”;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改善民生,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更要求吉林“转”。通过学习,吉林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战略眼光,以更大的发展气魄、更有力的工作措施,走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道路上。
体现和遵循科学发展规律的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一批支撑吉林未来发展的大项目拔地而起。北车长春轨道客车集团时速380公里动车组制造平台建设项目启动,中石
油吉林石化公司千万吨炼油改造工程、千万吨炼油项目开工,长春大成公司年加工225万吨玉米、生产225万吨化工醇和100万吨差别化聚酯项目上马,一汽―大众AudiC7产品及厂房建设项目开建。全省今年谋划开工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00个,投资亿元以上重大项目700个,投资3000万元以上在建项目2090个,新开工项目3210个,大中小项目遍地开花,为增强发展后劲奠定了良好基础。
具有吉林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全面推进。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农业现代化保障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力拔头筹,成为迄今为止惟一一个国家批准实施的沿边开发开放区域。随之而来,全省又打出一套四个层面的组合拳: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互动,长吉一体化率先启动,东中西部区域联动,城镇乡村共进互动,全省城镇化发展的路数一目了然,呼之欲出。由36个单位组成的吉林省汽车与石化产业配套协作战略联盟正式成立,两大传统支柱产业将在深度融合中实现质的跃升。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工程、4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及以实施百亿斤肉类工程为重点的15个牧业产业园区和1000个牧业小区,则展现出一幅生动的现代农业画卷,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局面前景广阔。
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科学发展不仅是让天更蓝、水更清,更重要的是让群众腰包更鼓、日子更富。通过大规模实施“六路安居”和暖房子工程,全省564万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住房保障实现了从城市到农村、林区和工矿区的全覆盖,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实现了住有所居、住得温暖。文化民生得到极大改善,一大批省、市、县三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拔地而起,3300个农村文化大院红红火火,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旅游基地列入全省发展战略。长影、“吉林歌舞现象”、“吉林电视剧现象”、“吉版图书现象”、“吉林期刊现象”等吉林文化品牌正在加快发展成文化大产业。
多年来,吉林省委中心组始终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坚持客观世界的改造与主观世界的改造相统一,努力使理论学习的过程成为领导班子加强自身建设的过程。实践表明,中心组学习能够不断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真正让领导干部把思想统一到加快发展上,把精力集中到为民造福上,把本领用在克难攻坚上,把功夫下到狠抓落实上,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