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彩票行业在政府经济中的地位及发挥的作用
考核内容与形式:运用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联系实际撰写一篇1500字左右的调查报告或工作报告。
考核要求:
1、选择一个比较熟悉的问题。
2、综合运用教材相关章节的理论。
3、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可以查阅有关文献,咨询专家,也可以到网上搜索资料,但必须注明资料来源。凡资料详实、来源清楚的至少可以得及格分;凡资料不实,来源不清的为不及格。
4、必须使用Word修改功能,以保留原始修改记录。抄袭者成绩为不及格。
关键词:福利彩票
政府经济
非税收入
论彩票行业在政府经济中的地位及发挥的作用
政府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广义的政府收入是指各级政府所支配的全部资金,其范围包括预算内收入和预算外收入。狭义的政府收入仅指国家预算内收入。政府收入的主要内容有税收、公共收费、国有资产收益、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等。在世界各国,取得政府收入的主要形式都是税收;而彩票收入,则是一种以发行彩票的方式筹集社会公益事业发展资金的非税收入。——温来成 09年7月第一版《政府经济学》
彩票是国家为支持社会公益事业而特许专门机构垄断发行,供人们自愿选择和购买,并事前公布规则,取得中奖权利的有价凭证。——《彩票发行与销售管理暂行规定》 2002年3月1日国务院监管部门制定、财政部颁发。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最开始发行彩票的几年中,我国彩票市场一度陷入混乱状态。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当时不可能走出计划经济的框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各级都把彩票的发行销售工作当作政府行为,依靠行政手段和政府推力,由政府和民政部门下达发行销售任务,向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摊派购买任务。我国的彩票业正式发展起步于1987年,按照1998年制定颁布的《中国福利彩票发行与销售管理暂行办法》,彩票销售总额由奖金,发行成本费和社会福利资金三部分组成,其中和奖金比例不得低于50%,发行成本费用的比例不得高于20%,社会福利资金的比例不得低于30%。从2001年起,国家进一步更新彩票的发行方式,扩大彩票的发行规模,并对彩票公益金的分配比例进行了调整。截至2007年,我国彩票业销售额已达到1016多亿元。
作为一种遵循“概率论”的国家博彩形式,彩票发行可以确保政府处于稳赚不赔的地位。对于消费者而言,彩票是一种用特殊的娱乐方式,在侥幸心理的作用下对潜在收益水平的预期总是会大于“理性”水平,人们总是期望用最少的成本获取最高的利益。这种对额外收入的预期和憧憬,会自然而然给消费者带来愉悦的心理。如法国,则形象地把彩票比喻为:政府发行彩票是向公众推销机会和希望,公众购买则是微笑纳税。从社会和经济效应的角度来说,彩票的发行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发行彩票为政府提供了一种选择性筹资手段,能使政府在必要时有效地筹集广大居民手中的“闲散社会资金”,用于发展中国社会福利事业。这部分募集到的资金可以用于解决残疾人以及孤老弱者的生活问题。从这个角度讲,彩票对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是至关重要的。——《中国“彩票经济”发展的理性思考》 其次,彩票的发行有利于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在促进博彩业发展的同时,也间接带动了旅游业,餐饮业,印刷业和广告业的发展和壮大,增加了闲散人员的就业机会,增加了国家的税收收入。
在我国,彩票发行分别由隶属于民政部的中国福利彩票发行中心和隶属于国家体育总局的体育彩票管理中心承担,按省级行政区域组织实施。国家发行彩票的目的是筹集社会公众资金,资助福利、体育等社会公众事业发展。如2007年通过发行福利彩票筹得的217亿元公益金中,50%上缴国家财政,主要用于补充社会保障基金的不足;其余50%地方留用,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全部用于“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社会福利和社会公益事业。——《政府经济学》
随着彩票业在国内的发展,很多由此引发的负面效应也接踵而来。如地下赌场,非法集资等等,近年来层出不穷。作为彩票业的主体发行者,政府完全有必要进行监督和查处,通过统一法规制度,明确管理机构,提高彩票资金使用率,加强社会监督——《发展中国彩票经济的市场分析及启示》等多种途径进行规范管理。只有规范对彩票市场的管理,“彩票经济”才可能健康发展,真正发挥其对我国社会、经济的积极效应。
第二篇:政府经济如何发挥作用[最终版]
我们看到,大大小小的经济政策都是由政府出台。那么,政府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究竟都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首先,政府在经济生活中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稳定经济。
第二,政府一定要提供公共服务。如架桥、修路、教育、环保、国防等等。如果让我们一直读书那该有多好,但是读书是需要钱的,需要支付学费的。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强盛,教育完全由政府投资,这是一笔巨大的财政支出,当我们的财政多一些支出给教育,教育事业发展了,国民的素质也就提高了。
如果说教育是软件,那基础设施建设就是硬件。当铺好了路以后,我们的经济轮子就转动得快多了。我国政府借国债铺了很多路,都是为了后面的经济发展,只有做好前面的铺垫,飞机才能在跑道上起飞,汽车才能在快速道上奔跑。
政府的第三个职能,是给每个人提供公平竞争的条件。一国政府一定要为全体人民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让有技能的人去创造社会财富,让会经营的人去当企业家,让有才干的人去当政府官员,让有知识的人站在课堂上……这是政府该做的事情。
国企的经理经常对民企的老总说:“改革的成本都让我们承担了,改革的成果都让你们享受了。”民营企业的人则抱怨说:“我们需要贷款时,银行对我们非常苛刻。"这些问题正是我国未来的改革要去解决的事情,政府就是要给所有人、所有企业,给他们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这样中国的经济才有希望。
政府的第四个职能,是解决收入再分配的问题。前面我们曾经谈到,说有些经济问题只靠市场机制无法解决,市场只能用价格机制解决问题,只要有利润,有人就愿意去投资,愿意去赚钱。但是,市场机制不能解决贫困人口怎么生存的问题。有些人没有工作能力,找不到工作,这些问题该谁负责呢?作为政府该不该给这些人发生活费呢?该不该让这些人有饭吃呢?当然应该!解决收入再分配问题是政府要做的重要工作。
所以,政府在经济生活中要发挥四个方面的作用:第一,稳定经济;第二,提供公共服务;第三,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第四,进行收入再分配。
第三篇:钻井工程在石油行业中的地位
石油工程概论课程论文
摘要 : 石油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大陆由往日的石油出口国转变为石油井口国。立足现状,认真务实的研究当前的形势,制定切合实际情况的石油贸易发展战略非常重要,而钻井则在石油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关键字:地位
发展
钻井
体会
Abstract: Petrol is very important in our economy system, especially for development and security.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china needs to import petrol instead of exporting it.For this situation, we must to find out the terrain, and then make a developing strategy to deal with energy problems with great effort.And we should know the importance of drilling in the petrol.Key words: status development drilling experiences
钻井工程绝对是石油行业中的前锋,钻井技术在石油行业中的地位是非常关键的。它关系到后期的采油以及对原油的开发及利用。如果没有钻井队的开发,后期的所有工作都是空话。钻井的技术也是关键的。石油的钻采,本来就是难度非常大的工作。费用高时间长,如果能在钻井技术方面有一点点小小的创新,那给石油行业节省下来的资本是无法预料的。
钻井工程是石油行业中比较辛苦前沿的工作,只有行业是资源有限,收益大,回报快的一个行业,石油在先代社会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钻井工程的重要性一如石油行业对社会的重要性。
九十年代,石油还是朝阳的产业,那时候的钻井工程在石油行业中的地位是不可比拟的。那是的钻井工人的效率低,主要是缺乏高科技的钻机,而如今的钻机都是先进的,这也就使得钻井队对工人的需要减少,但是工作的效率提高了很多。
为了寻找油气储藏,除了采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进行勘探外,还必须钻各种探井,为制定开发方案提供详细的资料。为了开采石油和天然气,要按照油气田的开发方案钻一批生产井和注水井。在油田的生产过程中,还要钻一些观察井和加密井。钻井工程是指在初步探明油、气、水储藏情况后,通过钻具对地层钻孔,然后用套管联接并向下延伸到油、气、水层的过程。钻井按照施工目的的不同,分为探井和开发井。探井包括地质井、参数井、预探井、评价井等;开发井包括采油井、采气井、注水(气)井以及调整井、检查研究井、扩边井等。
最古老的钻井方法是冲击钻井法,简称顿钻。由于这种钻井方法的效率极低,现在已经被旋转钻井所代替。旋转钻井法是用金属钻杆带动钻头旋转来破碎岩石的一种钻井方法。它通常使用转盘钻机,由转盘通过方钻杆来带动钻杆和钻头旋转。目前世界上绝大部分钻井工作量是由旋转钻井法完成的。现在,也有部分钻机已经开始使用井底动力发动机,又称井底动力机钻井法。另外,世界上还有井底发动机与柔性钻杆配合钻井法,但使用极少。
我国石油钻井从1949年建国开始到现在50多年间,经历了组建、发展和提高三个时期。目前,已经具备了较高的钻井技术水平。21世纪世界钻井发展的趋势是向自动化、智能化钻井发展,我国将重点发展旋转导向钻井技术、超深井钻井技术、大位移钻井技术、提高老油田产量的各类型钻井技术和加强钻井基础理论研究,加强钻井装备的更新改造技术,并在推广和应用先进的企业管理方法方面做出努力。
所有的井都要进行钻井设计。钻井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地质设计、工程设计、进度设计和费用预算四个部分。
井场定位必须符合钻井设计的要求,并充分考虑水源、道路、钻井液池井场施工条件等因素。井场大小应能容纳所有的钻井设备和房屋、库房、工房等。井场布置应以井架为中心,对钻井设备、设施和辅助设施按照施工的要求,进行合理的布局。井场布置以有利于钻井施工,有利于设备、设施和辅助设施的安装运行,有利于节约土地,有利于服务车辆的通行,有利于抢险,有利于防洪、排涝、防冻等为原则。钻井各设备之间的空间,应符合作业区和钻机危险区现有的有关规定。井场布局要考虑风频、风向,使井架大门方向尽量朝南或朝东。
钻机应有制造厂或者修理厂的出厂质量合格证等技术文件,并符合钻井工程设计对钻井主要设备选用的要求。安装钻机的井场和基础应符合按照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及技术文件的要求。安装所使用的各类工具或设备应齐备并有良好的使用性能。在用计量器具应检定合格。井场的有效面积应符合钻井施工设计所选定类型钻机的占地面积需要。井口至边缘要有一定的坡度,方井底部应有排水设施,使井场具备良好的排水条件。钻机主要设备的基坑应设在挖方上,如设置在填方上时,要进行相应的技术处理,使基坑的强度达到要求。安装钻井泵的基础应符合抗振技术要求。基础混凝土要按照设计要求配制。基础要有合格的平面度,四周用混凝土封闭。
钻机搬迁有分组搬运和整体拖运两种方式。组织搬迁时,若运载、吊装能力允许,一般尽可能采用整体拖迁的方式。分组搬运时,要有一个详细的钻机搬迁计划,其中要有人员、设备、运输的责任规定和偶发事件的应急计划。在钻机搬迁过程中,新、老井场都要指定一名最高负责人员来组织设备的装卸。在运输过程中,要服从交通管制。通过人口稠密的地区时,要遵守当地的法规条例的规定。
水上钻机搬迁时,要制定搬迁计划和应急计划,明确各个协作方的责任和义务,清晰的掌握天气预报情况,做好水下地面情况的勘察,明确勘察方法、新钻机的定位、锚定方法、测试张紧力、链环的连接、通讯责任和起抛锚拖船的选择等事宜。
一口井的设备安装完毕并经整机运行试验合格后,由质量检验部门和安全监督部门组织人员,按照安装质量标准、设备说明书和安全检查验收规定,进行严细认真的检查检验。钻机安装质量和安全使用条件经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准许开钻【1】。
钻进是破岩和加深井眼的过程。首次钻进是指埋设导管后、下表层套管前的第一次钻进。
首次钻进时,应使鼠洞的位置、鼠洞管的斜度与露出钻台的高度应有利于方钻杆的起放和摘挂水龙头操作方便;要按设计选择好人井钻具;使钻井液性能及其使用管理应符合钻井设计要求。
第一次钻进对井眼一般要求要直。钻进开始要控制钻压。在钻进过程中,要执行定深测斜制度,对易斜地层应采取满眼钻具或钟摆钻具组合等控制井斜措施。可使用减振器以减轻跳钻的危害,提高钻头和钻具的使用寿命。
钻达下表层套管深度后,及时进行下人表层套管、固井和高压试运转等作业。再次钻进前,必须先安装好井口装置,并找正天车、转盘和井口中心,固定牢靠。钻完固井水泥塞后,再次恢复钻进。除非是定向井、水平井等特殊工艺井施工,钻具组合应满足喷射钻井和防斜打直井技术要求。在施工过程中,要选择和使用优质钻井液,并及时进行钻井液的性能调整和净化处理,使之符合钻井设计要求和有关规定。钻进中,应根据井内情况变化和地面设备运转、仪表信息变化,判断分析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钻开油气层前,要按照钻井设计要求、井控规定和防火防爆的有关要求逐项检查合格。
安全钻达下技术套管(或油层套管)深度后,应根据钻井设计要求,及时进行测井、下人技术套管(或油层套管)、固井等其他作业。
在钻进过程中,同时伴有地质录井作业。地质录井的任务主要是取全取准各项地质资料及其有关的钻井施工资料。钻进过程中的地质录井工作包括钻时录井、气测录井、钻井液录井、岩屑录井、岩心录井、压力录井。
测井是认识油气层和评价油气层的重要手段。测井在钻达预定井深或钻过油气层后进行。钻井队要为测井施工做好准备并配合好工作。
在钻井过程中钻开油气层或完井以后,为了及时了解有关生产层性能及其中所含油、气、水等具体情况,并取得有关资料,利用钻杆或油管柱将地层测试器和取样器下至待测试层段,进行不稳定试井,取得该地层的产量、温度、压力以及井底开关井时间与压力关系曲线等多项数据,并取得流体样品。通过分析解释,获得在动态条件下地层和流体的各项特性参数,及时评价油、气、水层,为勘探、开发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地层测试的现场施工一般经过井眼准备、现场设备与测试工具准备、组织协调施工队伍或人员落实、下钻、封隔器座封和开关井、解封封隔器、反循环、起钻等几个过程【2】。
然后进行下套管固井和井口的装定。
钻井工程的主要工作和职责就是钻井,如果钻井队能加快对井口的钻速,这不仅能节省更多的时间,节省资金,更重要的时候为后期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更多的资源。这无疑是石油行业的喜报。
石油行业是国有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钻井技术更是石油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钻井过程的钻头血药穿过复杂的地层,并且需要多次更换钻头,还需要钻井液的浓度。这些不光是凭借经验就能完成的。其实这更多的是需要知识。也许正是由于地层中岩石的构造没有弄清楚,从而换错了钻头。这给整个口井的进度带来的损失时巨大的。甚至会给中国石油行业的进步带来不利的影响。在钻井的过程中,了解岩石的构造是非常关键的,但这并不是绝对的,换钻头以及正确的操作流程也是不能忽视的。只有靠扎实的技术才能完美的打好每口井并为石油行业创造出更多的利润。石油行业中钻井这一个环节本来就是一个投资巨大,收益也大的环节。一般钻一口井的时间都是几个月,但是这几个月的消耗是巨大的。但是如果我们钻井工程的技术有了新的突破,那么我们就可能会为祖国的石油行业节约出一大笔的资金,这对石油行业的法杖是非常关键的,也是很有必要的。没有钻井队有没有中国的石油行业。
参考文献:
【1】 《油田生产安全技术》 作者:王登文 出版社:中国石化出版社 版次:2003年版
【2】 http://wenku.baidu.com/view/c326ca868762caaedd33d4aa.html
第四篇:论私营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多种经济成分得以发展,私营经济的发展在这一总的经济体制架构中得以实现。对于究竟应该怎祥才能有效地促进私营经济的发展以及怎样才能真正发挥私营经济的积极作用等有关私营经济继续发展中的理论和政策问题,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九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接受了记者陈敬的采访。
陈敬(以下简称“陈”):在私营经济方面,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至今并没有取得比较一致的看法,观点、分歧相当明显,这个问题就是:私营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前景究竞如何?
厉以宁(以下简称“厉”):讨论这个问题,有必要先了解中国改革的走向,尤其是企业改革的前景。产权改革是改革的关键,中国企业的前途取决于产权改革的成败。
究竟什么是产权改革?在我国,产权改革是指:把社会主义经济中政企不分、产权不明、不自主经营、不自负盈亏的企业,改造成为政企分开、产权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产权改革既与改造原有的国有与乡镇企业有关,也与建立新的国有与乡镇企业有关,因为根据产权改革的思想,新建的企业从一开始就应当按照政企分开、产权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模式来建立。
市场对企业进行检验,市场竞争中盛行的是“适者生存”原则。企业必须按照产权改革的思路改造或新建,以便使他们既可以适应市场的变化而调整产品结构,生产社会需要、欢迎的产品,又可以用自己的价格较低、质量较高的产品去排挤竞争对手所生产的价格较高、质量较低的产品。更重要的是,通过产权改革,一切企业都处在平等的起跑线上,都同政府机构分开,都只是“遵守法律,照章纳税”,既不受政府机构的直接管辖,又不接受政府的机构对自身生产经营活动的行政干预。此外,通过产权改革,一切企业都承担投资风险,自负盈亏,而不再躺在国家或集体身上吃“大锅饭”,也不再受到政府(包括乡镇政府)的偏爱和特殊照顾。
了解了这些以后,让我们再来看看有关私营经济前景的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在我国现阶段,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固然是必要的,但私营经济毕竟有很大的临时性质。它是在目前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经济还不发达,以及公有制经济的力量还不够强大的情况下出现的。今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公有制经济力量的不断壮大,私营经济在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就会转入下坡路,先是受到较大限制,最终将被取消。到那时,社会主义经济又将回到统一的公有制经济模式之上。从这个意义上说,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带有过渡性,发展私营经济是一种权宜之计,私营经济在现阶段的重新出现也无非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幕插曲。
另一种现点与此不同。根据这种现点,今后的中国经济将是一个多元的经济体系,在多元的经济体系中,公有制经济占据主体地位,而私营经济作为多元的经济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将长期存在。这样的多元的经济体系既适应于低生产力水平和经济不发达条件下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同样适应于高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达条件下的社会主义社会。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经济不可能也不必要纯而又纯;只要是社会主义社会,经济体系就一直是多元的,其中包括了私营经济成份。此外,企业生产资料所有权也可以不是单元一的,而是由全民、集体和个人按照多种方式交叉、渗透而形成的混合性质的。在这种混合性质的所有制中,全民所有、集体所有、私人所有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就是说,一个企
业内部,可以有
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权的成分。所有制的多元化,包括混合性质的所有制的形成。
陈:对这两种观点,您持什么看法?
厉:在这两种不同的观点中,我倾向于后一种观点,但后一种观点也还需要展开讨论,以便进一步充实。
先应当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绝不是暂时的。生产力不发达时固然如此,生产力发达后,各地区的经济仍然不平衡,社会产品和劳务的供给也还不足,仅仅依靠公有经济难以实现发展生产、发展各地区经济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目标。因此,私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一部分,其存在与发展既是必要的,也是有利于长时期内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
如果我们对就业问题进行分析,那就看得更加清楚了。中国农村中隐蔽失业人数如此众多,农村人口外流将是长时期不可避免的事实,而中国要解决就业问题,不能搬用凯恩斯主义的主张,即不能依赖大量政府投资。虽然增加政府投资可以起一定的作用,但必须着重效率的提高,而不能因多招工而牺牲效率,否则仍会产生隐蔽性失业。在中国,就业问题的解决要靠制度创新,也就是靠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靠非国有经济、非公有经济来吸收劳动力。私营企业在吸收多余劳动力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就业问题的长期存在与非公有经济包括私营经济的长期存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正如前面已谈到的,要了解私营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必须先对公有制经济有新的理解。应当知道,迄今为此,某些人在谈到公有制的时候,所想到的只是传统经济体制之下的那种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这种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只适合于计划经济体制,是在指令性计划作为计划的唯一形式或主要形式的环境中存在和起作用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前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这种传统意义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不仅已经不再适应于客观经济现实,而且它们必将被改造、被替代。通过产权改革而形成的公有制企业即是新型的公有制企业,包括多种所有制混合但由公有经济控股的企业。所以,今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相适应的,将是新的公有制经济。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所要确立的经济模式是国家调节市
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模式。这时,市场所引导的公有制企业必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公有制企业。例如,以公有投资者为主的股份企业就是新的公有制企业的形式之一。
在今后的我国经济中,私营经济将同这种新的公有制经济并存,而不是同传统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并存。只要对新的公有制有所理解,那么对私营经济的长期存在问题也会有正确的认识了。这是因为,以前,正由于人们头脑里的公有制经济只不过是同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那种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所以一谈到私营经济同公有制经济之间的矛盾时,就会马上联想到私营经济同计划经济体制的矛盾,同指令性计划的矛盾,以及同那些体现着计划经济体制和指令性计划的要求的传统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之间的矛盾,于是私营经济也就自然而然地从本质上被看成是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消极力量;至于私营经济在各方面所具有的某些积极作用,也必然被看成是暂时性的、过渡性的。
实际上,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在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而以新的公有制经济代替传统的公有制经
济之后,同新的公有制经济并存的私营经济并不是经济中的消极力量。在法律、法规、政策所容许的范围内,私营经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它同新的公有制经济之间有着互相促进的关系。这种相互促进关系是在市场活动中实现的,即一方面,所有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包括新的公有制企业和私营企业在内)都以平等的商品生产者的资恪进行交易,用合同形式来实现自己的产、供、销;另一方面,这些企业是竞争对手,竞争促进彼此效益的提高,促进彼此既顾长期利益,又顾近期利益,而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兼并或联营又为社会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合理化创造了条件。
以上情况说明,新的公有制企业同私营企业的长期共存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即使生产力发达了,市场完善了,私营经济由于具有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的功能,具有同新的公有制经济互相促进的功能,它的长期存在也是合理的。当然,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私营企业的投资规模扩大也可能产生一些不利于宏观经济协调的后果,以及私人投资者的收入增长会产生一些不利于社会收入分配协调的消极作用,这是难以避免的,但这些都可以都通过国民经济的管理来加以缓解。
然而,对政府的国民经济的管理应有正确的理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管理与调节都是必要的。但要掌握这样一点:政府的调节要做得更好,就必须优化。优化就是适度调节,该管的管,不该管的,让社会自已解决。这就是“小政府,大市场”模式。小政府,是指有一个高效率的政府,人员不多,但十分精干;大市场,是指有一个完整的、完善市场体系。问题要由市场本身去解决,不用找市长。宏观调节这样做,经济就有秩序。这样,政府既能使经济运行得很好,政府的作用也并不减少,政府起着运行规则的制定者、执行者、监督者的作用。于是宏观调节就走上正轨了,对私营经济的管理也就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进一步说,我们不妨反问一句,难道新的公有制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就没有任何自发倾向吗?要知道,一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即使是公有制企业)都有某种自发倾向。由于这种自发倾向的存在,宏、微观经济之间的矛盾也就始终存在,这是使社会主义经济具有充分活力而必须付出的代价。既然公有制企业都加此,为什么单单责怪私营企业呢?问题不在于私营经济有没有自发性、盲目性,而在于社会主义的国民经济管理工作是否有效率,是否充分发挥了协调宏、微观经济的作用,是否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改进。
陈:在今后的中国经济中,私营经济所占的比例以多大为宜?您是怎样估计的?
厉:这个问题提得好。在讨论私营经济的前景时,私营经济存在的长期性与它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的大小有关。如果说私营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只占百分之几,那么在这种前提下讨论私营经济存在的长期性就没有多大意义了。因此,在讨论私营经济存在的长期性时,我们是以估计私营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较大比例作为前提的。那么,这一比例究竟可以有多大?这个比例可因地区而异。有些地区的私营经济所占的比例可以大一些,而就整个国民经济来说,私营经济的产值大体上以国内生产总值的30 %为限界。目前,私营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距离这个限界还很远,所以各个地区都应该大力促进私营经济的发展。
在这里还需要提出,以30 %作为限界是就整个国民经济而言的,某些地区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超过这一限界是允许的,因为这并不会使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发生变化。
陈:把私营经济的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大体上定为30 %,理由何在?
厉:这主要是从两方面来考虑的。一方面,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是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不仅要掌握国民经济命脉部门,而且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应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假定私营经济占据的比例超过了30 %,再加上个体经济所占据的比例和外资企业的产值所占据的比例,这二者合计可能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50%以上,那么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就低于50%了,这样将会削弱或淡化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这就与现行的宪法相抵触。另一方面,如果私营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较小,那就表明私营经济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私营经济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同样是不利的。
陈:依您的看法,既然在当今中国,私营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还低于上述限界,那么我们就不应担心私营经济发展过快过猛,而应担心私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过大,担心一系列与私营经济发展相配套的措施(包括管理措施)跟不上,以及担心从事私营经济活动的工商业户普遍存在着行为短期化的倾向,是不是这样?
厉:这正是当前要着重研究解决的问题。
私营企业可以有不同的形式。有的是独资的,有的是合伙的,还可以按股份制形式组建。对这几种形势进行比较,将会发现私营股份企业优于私营独资或合伙企业。无论从政府的角度来看,还是从私营企业自身的角度来看,这种优点都是明显存在的。当然,究竟私营企业采取什么形式,这应当取决于私营企业主的自愿,他们应当有这种选择权,政府不能要求其一律,不要硬性地规定私营企业不能采取股份制形式或必须采取股份制形式。硬性地作出规定是没有好处的。
私营股份企业同私营独资企业、私营合伙企业相比,从政府的角度来看,至少有以下好处;
如果私营企业采驭股份企业形式,那么,它将在几方面具有不同于私营独资企业、私营合伙企业的特点:
(1)股东会有权审查公司经营计划和财务预算、决算报告;
(2)股东会有权审查董事会提出的公司盈利分配方案;
(3)股东会有权审查公司的增资、发行股票、合并、转让、解散和清算等重大事宜;
(4)股东会有权选举、罢免公司董事、监事,公司董事会有责任向股东会报告公司的经营、财务状况,公司监事会有责任向股东会报告对公司的经营、财务状况的审查结果。
以上这些部表明,私营企业加果采取股份企业形式,私营企业的公开性显著地加强,私营企业将置于股东们的监督之下。相形之下,私营企业如果采取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形武,对其经管活动与财务状况的监督则要困难得多。
具体到某一个私营企业,那么它的规模以多大为限度?在讨论私营经济的发展前景时,这类问题并不是很重要的。首先应当了解到,如果私营企业采取的是非股份企业的形式,那么这种经济管理方式本身就会对私营企业的规模有一定的限制;而如果私营企业采职的是股份公司形式,规模可以不受经营管理方式的限制。但如上所述,以股份公司形式出现的私营企业在性质上与独资的、合伙的私营企业不完全相同。这种股份份公司形式的企业财产积累在一
定程度上具有社会积累的性质,或者说,积累中的一部分己经成为社会的积累了。
这是因为,按股份企业形式组建的私营企业应根据公司章程,在盈利中按一定比例提取公积金,用作公司的储备基金、发展基金。对社会来说,按这一比例所提取的公积金,尽管它们是私营股份企业的公积金,但却是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积累的一部分。因此,提取公积金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相形之下,私营企业如果采取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形式,企业盈利的分配与使用并无确切的规定。私营企业主不是没有可能把全部盈利用作个人消费,包括挥霍性的个人消费,从而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不管私营企业采取什么样的经营管理方式,都不必规定它的规模限度,而可以用宏观经济调节手段包括企业所得税等手段来制约它。私营企业是讲究规模效益的,它会根据自己的税后利润率(严格地说,是根据自已的边际净收益)来决定经营规模,而不可能不受任何制约地扩大规模。要知道,所有的私营企业都是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进行活动的,它们必须追求经济效益,否则就难以立足。如果私营企业愿意扩大规模,增加雇工人数,增加投资、增加产量,这反映私营企业是在法律、法规、政策所容许的范固内进行活动,那么对于它因预期净收益增大而愿意扩大规模的行为,政府不必加以阻止。
如果因私营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影响了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之间的平衡关系,政府可以通过宏观经济调节手段来制约它。如果因私营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影响生产同类产晶的公有制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额,那么这将刺激公有制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改进服务态度等等办法来增强与私营企业的竞争活动,在市场容量为既定的条件下,生产同类产品的公有制企业自身经济效益的提高,也会成为对私营企业规模扩大的有效制约手段。实际上,就目前的情况来说,私营企业经济方面所遇到的困难通常大于公有制企业,私人企业家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经营才能,才能在法律、法规、政策所容许的范围内使企业兴旺发达。私人企业家的这种经营才能是社会知识存量的一部分,应当使之发挥出来,这不仅对社
会主义经济有利,而且也有助于公有制企业经营的改善,有助于社会主义社会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成长。
陈:很多人关注私人企业家群体的出现使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这一现象,您是怎样看等这一问题的?
厉:不应否认,私人企业家的存在确实会使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扩大,这也是在协调社会经济发展方面需耍注意的问题。当然,这里所说的私人企业家的收入的增长(推而广之,还包括私营企业投资者的收入的增长在内),都是指合法收入而言。对于一切非法收入,无疑应当按法律、法规、政策处置。而对于合法收入,则应当采取累进制的个人所得税、累进制的遗产税和继承税来加以调节。
以上所分析的,都表明私营经济在我国的长期存在既不与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相抵触,也不与高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
以上的分析还清楚地表明,既然社会主义社会中需耍发展私营经济,那么,与其是众多的私营独资企业、私营合伙企业,还不如在有条件时引导它们向私营股份企业过渡。对于按规定的程序和章程组建的私营股份企业,政府便于进行管理,股东们易于进行监督,与之有业务
联系的其他企业也比较放心而愿意同他们往来。
陈:有些入在说到私营经济的作用时,往往将它的消极作用摆得充分一些,您是怎样看待它的消极作用的呢?
厉:关于私营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消极作用,需要根据具体惰况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要区分这样两种情况,即私营经济在违背法律、法规、政策的情况下有什么样的消极作用,与私营经济在遵守现行法律、法规、政策的情况下可能产生什么祥的消极作用。对前一种消极作用,可以用严格执法等手段来加以限制,但对于后一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消极作用(例如收入分配差距会扩大),究竟应当怎样认识?能不能采取某些手段来进行限制呢?甚至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私营经济的活动是在现行法律、法规、政策所容许的条件下进行的,那么要限制私营经济对国民经济可能产生的诸如收入分配扩大这样的消极作用,或者需要修改现行的法律、法规、政策,或者需要增加一些新的法律、法规、政策。但无论哪一种情况,是不是有可能在限制私营经济的消极作用的。同时,也限制了私营经济的积极作用呢?是不是还有可
能在限制私营经济的某些原有的消极作用的同时,又会使私营经济带来另一些消极作用?这些问题仍然有待于探讨。
再说,如果公有企业与私营企业二者都是合法经营的,那么私营企业的发展导致某些生产与服务领域内公有企业的销路下降、盈利减少甚至亏损,对此应作何评价?能否认为这是私营经济的一种消极作用呢?这种看法是不妥的。不能把这种情况的出现看成是私营经济的消极作用。这是因为,既然私营企业与公有企业的竞争是在二者都合法经营的前提下进行的,那么在私营企业所从事生产经营的一般性行业(竞争性行业)中,决定竞争者的盈亏得失的基本因素是商品与服务的质量、价格、花色品种、售前的宣传与售后的服务等。顾客的选择在这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私营企业能够战胜公有企业而发展起来,这不能被视为私营经济的消极的表现,而应当探讨一下公有企业为什么竞争不过私营企业,公有企业有哪些应改进之处,以便在竞争中超过私营企业。这正体现了机会均等,体现了公平竞争。
第五篇:第一节 民营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第一节 民营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中国的民营经济是富有中国特色而又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特征的基本经济形态,一般认为它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除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以外的各种经济类型的统称。我国的民营经济是主要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制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我国民营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民营经济是构造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发展民营经济的本质意义,在于构造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本前提。1992 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做出决策,宣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谓市场经济体制,是指经济活动的开展和经济资源的配置以市场调节为主,国家发挥必要的调节和补充作用的经济机制。市场经济体制具有这样的共性和特征:
第一,市场是经济活动的基础性调节机制。市场机制通过价格和竞争机手段引导社会经济资源在各部门的配置比例。第二,政府是市场经济的社会调控中心,其主要职能是法律、经济或行政手段为市场的正常运行创造必要的条件、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在经济完全实行公有制或者基本上是公有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制度的,因为在这样的条件下,不可能有真正的竞争,甚至根本就不需要有竞争,而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和生产效率等方面的优越性只有通过自由、公平、公正的竞争才能发挥出来。因此,市场经济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求多元化的微观经济主体,只有微观经济主体的多元化,才有真正意义的市场自由竞争;而只有自由竞争,才能使市场经济保持活力与效率,才能使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本经济规律发生作用。我国民营经济中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恰恰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创造着这样的前提条件。在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和公有制占绝对优势,政府既是企业的所有者又是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难以有竞争,经济难以有活力。经过 30 年的计划经济实践,我们深切认识到计划经济的弊病,又经过十余年的改革开放探索,开始体会到市场机制的活力,我们终于放弃了计划经济,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选择了市场经济,意味着我们必须放弃在长期计划经济制度下形成的“万能政府”的概念和权力,必须放弃在平均主义影响下形成的许多观念和规定,同时也必须放弃基本上清一色国有或公有的所有制结构。实际上,选择了市场经济,也就等于选择了混合经济,即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形态。因此,发展民营经济最为本质的意义在于构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没有壮大的民营经济,不可能建立起市场经济。
二、民营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首先,民营经济的发展,带动和促进了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方面发挥基础性的调节作用,从而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一种效率经济,它要求通过竞争使社会资源配置到能产生效益最大的部门,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最大效率。理论上,“公正”的政府计划人员决定资源配置最合理、有效,而听任自由竞争最浪费资源。但实践得出的结论恰恰相反:市场经济最有效,而计划经济最浪费。问题在于市场变化无常的需求是政府计划人员无法掌握的。在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市场在其资源配置方面发挥基础性的作用,这是因为民营企业处在市场之中,能感受市场的需求,一方面,利润动机刺激企业将资本按照更有利可图的方式重新配置;另一方面,破产机制迫使企业谨慎对待风险。前面是赚取利润的前景,后面是企业破产的后果,这样促使人们按照市场的指引去配置和再配置资源。而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市场的这种资源配置功能也逐步辐射和扩散,从而逐步确立了市场在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方面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
其次,民营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创造了条件。一方面,民营企业绝大部分是在改革开放 20 年期间诞生的新企业,民营企业是最不愿政府插手的经济实体,因为它们大都是顺应市场需求而诞生的,需要有灵活有效的市场退出或者转换机制来使它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进退自如。另一方面,民营经济和政府不是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所以,民营经济将是促进政府转变管理职能,使政府对企业的管理从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从控制型转向服务型的强有力的推动力量。
再次,要发挥市场的作用,还必须重视企业家的作用,民营经济对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贡献之一是产生了一批企业家,而没有企业家的市场经济是不可想象的。计划经济的弊病之一是抑制了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人们的创造性,其表现之一就是不能产生真正的企业家,因为“企业是政府的附属物和算盘珠”,根本不具备产生企业家的条件和环境。只有在市场经济体制和民营机制的环境下才能出现真正的企业家。例如,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2003 中国经济人物”评选活动中,提名候选人共有 20 名,我们可以看到相当多民营企业家的身影,在最终当选的 10 位 2003 经济人物中,就有 4 位是民营企业家。
最后,我国的民营经济是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制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积极推进转制进程。在整体上说,民营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发展过程中遭遇到众多不平等、不公正的待遇,例如在获得土地、资金等各种资本方面,在用人方面,在融资、发行债券、公司上市方面,在市场准入方面,在从事进出口方面等等。这些不平等待遇不仅损害了民营企业的利益,而且阻碍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民营企业和代表民营企业利益的工商联所争取的不是优惠,不是特殊,而是平等的待遇,这正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逐步确立民营企业的平等主体地位和公平竞争环境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过程。
三、民营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繁荣壮大的民营经济,已经逐渐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我国经济进一步向工业化社会纵深发展的重要基础。二十多年来,民营经济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生事物,得到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多年来,民营企业数量和资金总量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从 1990 年到 2002 年,私营企业从业户数增长了 24 倍,民营经济注册资金增长了 58 倍,达到 2.8 万亿元。根据有关资料,2003 年民营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已占据“半壁江山”,民营经济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近七成,而且民营经济已成为许多地区经济发展的主体,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安排就业的主要渠道。不仅如此,正如著名经济学家魏杰所指出的,新生代民营经济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所谓新生代民营经济,是指从 90 年代初开始成长起来的民营经济,它与过去老的民营经济有极大的区别。新生代民营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第一,它形成于我国经济从短缺走向相对过剩的时期,靠自身的竞争能力和对市场需求的开发与创造而发展;第二,它的创业者大都具有极强的技术和管理创新能力;第三,它在经营理念及管理方式上具有极强的现代意识;第四,它的创业者把创办企业当成自我价值实现的自主选择,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基础;第五,它在技术及体制创新上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其企业文化也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征,因而成为一种全新的民营经济概念。由上述新生代民营经济的特点可以看出,新生代民营经济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发展新经济的企业载体,对我国企业的发展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我国取得的经济成就与民营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民营企业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民营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表现出了公有经济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吸收了大量的城乡就业人员,减轻了社会的压力。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离不开民营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作为非公有制经济,它与
市场经济天然相容,互为发展条件,其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通过市场去实现。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不能将非公有制经济排斥在外。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明确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 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这是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增 加就业,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这个论断十分确切地指明了民营企业在 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地位。随着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逐步扩大,在经济社会中开始发挥越来越广泛的作用。第一,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企业产权多元化和产权明晰,从而有利于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第二,民营经济的运行机制最接近于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在民营经济中体现得最充分,因而民营经济对国有经济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第三,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加供给、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第四,民营经济具有相对分散、规模小、易吸纳劳动力的特点,有利于增加社会就业。第五,民营经济有助于调动多种积极性。由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和经营特点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形式,所以能够充分调动所有者、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第六,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培养和造就了能够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经营、管理人才。当然民营经济也具有一些消极作用,在有关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管理办法和法制规范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更需要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积极作用,克服和避免其消极作用,为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运作环境,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