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川南江加快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四川南江加快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向传忠
今年以来,四川省南江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按照“一园一业、一园一特、集团经营、规模发展”的思路,紧紧扭住特色基地、集团龙头、名优品牌三大关键环节,重点从规划、机制、设施、服务等方面入手,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步伐,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一季度,全县特色农业总产值实现5.2亿元,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值1800万元,农民依靠特色产业人均增收62元。
一、立足“三大优势”,坚持科学规划创园
1、找准园区定位。立足资源、品牌、区位优势,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结合特色产业发展基础和现状,全县规划建设元顶子富硒茶产业园区,字库—回龙食用菌产业园区,红旗村、槐树村生猪养殖园区,水田坪村黄羊养殖加工园区,桥亭、杨坝等核桃产业园区,赤溪、流坝等金银花产业园区,长赤、正直等优质粮油产业园区共七大农业产业园区,今年重点打造元顶子富硒茶、字库—回龙食用菌两大产业园区,示范带动全县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2、优化产业布局。按照“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连片成面”的要求,以县为单元,打破区域界限,强化区域联动,加强产业协作,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区重点发展富硒茶、核桃、南江黄羊等产业,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区重点发展优质粮油、金银花、生猪等产业。坚持长短结合、高低配套、优质标准,大力推行“果药牧”、“果粮牧”、“果蔬牧”等发展模式,努力提高园区标准化生产水平。
3、明确建设任务。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分年度实施”的原则规划建设产业园区。规划期限为2009年至2012年,规划重点包括产业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特色品牌创建、基础设施配套、机制创新等方面内容。规划方式上,采取自上而下的宣传发动机制、自下而上的民主决策机制,由县级挂联领导牵头,以园区为单位,组织召开群众会或群众代表会,广泛征求农民群众对产业园区建设规划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园区规划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二、创新“三大机制”,坚持激发活力兴园
1、创新激励机制。县委、县政府制发了《关于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工作的意见》、《关于培育大产业的实施意见》、《加快土地集中规模经营促进投资农业开发的意见》、《关于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等文件,出台20条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扶持政策,12条培育产业园区优惠政策,重点从税收优惠、项目扶持、金融贷款、“四荒”开发等方面鼓励支持业主到农村租用农用地,促进投资农业开发。县委、县政府今年安排50万元,对择优评选的5个特色产业园区、5个农产品加工企业予以重奖。
2、创新投入机制。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大机遇,积极申报产业园区建设项目,争取大叶茶基地、农产品质量检测、畜牧技术服务体系等产业基地恢复重建资金995万元;争取翡翠粮油集团、米仓林业集团、巴忠罐头厂、桦兴食品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恢复重建资金642万元。有效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农发水保、以工代赈、土地整理、扶贫重点村等涉农项目800余万元,集中投入产业园区建设。切实搞好金融服务三农试点工作,对4家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实行公开授信,将小额信贷最高额度提高到6万元。
3、创新利益联结机制。以字库村、西坝村等村为示范,积极探索完善转包、租赁、入股等形式的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全县集中规模经营农用地4.1万亩。元潭乡字库村由村支部牵头,联合种养业专业大户,组建字库农业发展公司,集中租用农户承包土地150亩,规模发展食用菌30万袋,年实现收入90余万元。大力推行金融保障、企业保险、龙头保护、专合保证“四方共保”机制,促进土地、人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县农行率先在字库村抓点示范,对20户食用菌种植户专业户,按每户5万元的标准,一次性投放贷款100万元,有效缓解了农户投资产业园区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积极探索“龙头+园区+农户”模式,引导北牧黄羊集团、米仓林业集团、翡翠粮油集团、新合农特集团、富康菌业、桦兴食品等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实行二次返利,最大限度让利于农民。
三、扭住“三大关键”,坚持突出重点建园
1、做大基地规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托“一村一品”专业村,大力发展富硒茶、食用菌、金银花等特色产业。1-3月,字库农业发展公司建大棚60个,发展大棚蘑菇18万袋,完成70万袋黄背木耳生产袋;翡翠粮油集团租用农户承包地200亩,示范带动龙池、乐台、建华、清泉等村建成翡翠米优质原料基地核心区,全县规划翡翠米原料种植基地14万亩。全县新植金银花1万亩、核桃3000亩、富硒茶5000亩,完成茶园低改3000亩,建南江大叶茶苗圃基地300亩;建黄羊养殖小区27个、生猪养殖小区7个、一级生猪扩繁场2个,二级生猪扩繁场40个。全县新增南江黄羊4万只、生猪6万头,产业园区基地规模不断壮大。
2、做强企业集团。树立集团经营理念,坚持“壮大一批、引进一批、新建一批”的思路,采取入股、联姻、兼并等办法,有效整合博爱黄羊加工厂、南江羊肉制品加工厂、隆兴食品厂等6家企业资源,组建北牧南江黄羊集团,主要从事南江黄羊品种选育、营销推广、饲草饲料加工销售等;有效整合南江县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有限公司、南江县林产品公司、南江核桃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资源,组建米仓林业集团,主要从事核桃、金银花、旅游,兼营林副林特产品等;有效整合长赤翡翠米业有限公司、南江油脂有限责任公司、南江华香面业有限责任公司等6家企业资源,组建翡翠粮油集团,主要从事优质粮油种植推广、产品加工、销售等;有效整合农资、棉麻、土产等5家企业资源,依托县供销社的农产品销售网络体系,组建光雾山新合农特集团,主要从事木耳、蘑菇、板栗、蜂蜜等农副土特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运和销售等传统业务,不断把新公司做强,把老产业做大。
3、做响特色品牌。按照“一个产业、一个企业、一个品牌”的要求,坚持统一名称、统一质量、统一标准,集中力量打造南江黄羊、云顶茗兰、米仓牌山核桃、翡翠米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品牌,不断改变品牌多而杂的现象。将品牌创建纳入对相关部门的重点考核内容,县委、县政府对龙头企业首次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四川名牌、四川著名商标以及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龙头企业,分别给予3到10万元的奖励。全县先后创建无公害农产品品牌9个、绿色食品品牌10个、有机食品品牌10个。先后引进浙江、深圳等地茶叶、金银花产品营销商与县内种植专业大户合作,更新产品包装,创新销售方式,大幅度提高特色农产品销售量。先后在浙江、西安举办南江特色农产品展销会,在西安、重庆、成都等大中城市设立特色农产品销售窗口,南江黄羊羊肉干、金银花饮品分别打入上海、深圳市场。
四、强化“三大保障”,坚持优质服务立园
一是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坚持产业发展到哪里,基础设施项目就配套到哪里,有效整合各类涉农项目,配套完善道路、水利、农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修通园区道路,建好园区水利,拉通园区农电和通讯,切实解决影响和制约产业园区发展的不利因素。围绕“乡村公路为支线、内接外延、连网畅通”的目标,大力实施村道通达通畅工程,抓好产业园区道路新建和改造。切实抓好病险塘库整治和渠系配套,大力发展微型水利工程,千方百计增加工程蓄水,确保产业园区灌溉用水。依托沼气建设项目,配套建设生猪、黄羊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生猪扩繁场沼气,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经济。配套推广新型农业机械,努力提高产业园区农机作业水平,实现主要作业环节机械化。加快实施农网后续改造工程,有效保障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电力供给。
二是强化科技人才支撑。深入开展“人才开发年”创建活动,大力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根据特色产业发展需求,以各类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大户为依托,在新农村示范村和扶贫重点村组建村级科技信息服务点和科技入户小分队,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引导龙头企业加强与川大、川农大等科研究院校的合作,不断开发新产品,推广新技术,努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支持科技人员在身份、编制、经费供给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形式,到产业基地、龙头企业推广技术、从事科研,领办或创办经济实体,并提供税收、证照办理、资源配置等方面优惠政策,有效激发科技人才投身产业园区建设的积极性。
三是加强目标考核管理。健全完善产业园区目标考核制度,县委、县政府把农业产 业园区建设纳入全县年度重点工作予以考核,并把它作为领导干部提拔和评选先进的重要依据。实行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挂联产业园区制度,并保持5年不变,切实加强对产业园区的组织领导。成立富硒茶、食用菌、金银花、核桃、翡翠米、生猪、南江黄羊七大农业产业领导小组,分别由一名县级领导任领导小组组长,具体负责各产业园区发展的规划编制、组织实施和督促检查,协调解决产业园区发展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第二篇:巴中市加快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巴中市加快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巴中位于四川省东北部,与陕西汉中和四川广元、南充、达州接壤,辖巴州、南江、通江、平昌一区三县,188个乡镇,幅员1.23万平方公里,人口398.57万。近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1号文件精神,坚持农业发展要争先,狠抓农业产业园区规划建设,提升农业发展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了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取得的工作成效
(一)坚持规划立园,制定完善园区规划。围绕“发展通道经济,建设产业园区”的区域布局定位,按照“综合、集中、连片、连续”的原则,突出绿色、生态、有机特色,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决策,立足于高起点、高标准科学制订完善农业产业园区规划。市政府编制出台了《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各县(区)按照《技术导则》要求,结合各地自然资源和传统产业优势,制定完善了产业园区建设规划。
(二)突出特色兴园,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围绕“绿色、生态、有机”特色,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做大规模,做出效益,做出示范。坚持一村一品、一园一特,突出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品牌化推进、市场化驱动、整体化打造,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截至目前,全市有43个特色农产品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标志认证,17个农产品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各地农业产业
园区特色产业明确,发展重点突出。狠抓龙头企业培育,注重发挥农民专合组织的带动作用,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截止目前,全市共有8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0家市级龙头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规范发展各类专合组织102个,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带动作用明显,园区内产业链条逐步延伸,特色产业经营水平稳步提升。
(三)依托项目建园,夯实园区发展基础。坚持以项目为支撑,将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同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产业培育、人居环境改善、社会事业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有效整合各类涉农项目,夯实园区发展基础。坚持产业发展到哪里、基础设施就配套到哪里,全面推进园区内水、路、电、气、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统筹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同步发展,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求,结合我市盆周丘陵山区的地貌特点,突出村落特色,优化民居设计,依托产业园区建设建成各具特色、错落有致的新型村落。联结城乡优化园区,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
(四)创新机制活园,有序推进园区建设。强化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农业产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和新农村示范片建设领导小组,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各县(区)相应成立了领导机构,落实了工作经费,建立健全了工作机制,切实加强了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产业园区建设考评激励机制,市委、市政府就专门制订了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考评
办法,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实行奖惩,有力地推动产业园区建设。创新产业园区建设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业主带动、市场运作,形成园区建设的合力。规范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探索推进“龙头企业经营型、农机大户带动型、科技人员承租型”等土地流转模式,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政府采取整合项目实行以奖代补,培育产业引进业主投入,利益联结引导农户投入,最大限度发挥政府投入资金的乘数效应。创新群众满意度测评机制,坚持群众自已议、自已定、自已干,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园区建设成败的重要指标,全市已启动建设产业园区群众满意度达到95%以上,真正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土地流转的随意性比较大,部分流转土地未签订流转合同,有书面流转合同的,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概念不清、约定不明、双方权利义务不具体、流转期满处理办法不明确等问题,土地流转平台尚未能发挥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二是风险防范机制不完善。一方面园区经营业主与农户利益联结比较松散,缺乏密切的“共同利益”意识和完善的风险保障机制;另一方面我市属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农业基础条件差,工程性农业的比重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产业发展面临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
三是“四缺四低”问题突出。第一,园区建设缺乏融资平台,建设投入水平低;第二,特色农产品缺乏精深加工,农产品附加值低;第三,园区建设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第四,园区建设缺乏科技支撑,产业园区现代化程度低。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作配合。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把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工作机构,落实工作经费,配强工作人员,进一步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调联动、各级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形成推动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工作合力。建立农业产业园区建设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听取和研究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工作,及时了解掌握园区建设进展情况,确保快速有序推进。
(二)突出园区特色,细化完善规划。坚持一村一品、一园一特,立足各地资源优势和特色,确立园区主导产业,搞好园区规划布局。要将产业园区建设与新农村示范片建设、连片扶贫开发、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相结合,突出项目争取、村镇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社会事业发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基层组织建设等,做实做细产业园区规划。要进一步提升规划的科学性、严肃性,规划一旦确定、务必一抓到底。园区规划要细化到乡村,目标任务要分解到,强化督查考核,确保园区建设的质量和进度。
(三)整合项目资源,做大基地规模。牢牢抓住当前连片扶贫开发、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等重点项目实施的有利契机,整合资源优势,捆绑项目资金,积极打造以生猪、土鸡等为特色的畜产品基地,以翡翠米、地膜玉米、马铃薯为特色的优质粮油基地,以金银花、川明参为特色的中药材基地,以通江银耳为特色的食用菌基地,以核桃为特色的林产品基地,以优质水果蔬菜为特色的果蔬基地,做大特色产业基地规模。
(四)培育壮大龙头,提升产业水平。坚持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园区建设的关键来抓,培育壮大一批经济实力强、辐射范围大、以加工型和流通型为重点的龙头企业。围绕优质粮油加工、畜产品加工业、食用菌加工、林产品加工、酿酒、制药等,着力改造一批、壮大一批、引进一批、新发展一批农业龙头加工企业,增强带动能力和精深加工能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全市特色农业产业上档升级,提升农业产业经营水平。
(五)发展专合组织,增强带动能力。坚持按照“扶持而不干预,参与而不包办”的方针,采取龙头企业领办、技术部门协办、能人牵头兴办、农户自愿联办等形式,积极做好引导兴办、扶持发展、保护权益等方面的工作,促进“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专业市场、专业场园、专业大户”为特色的“五专”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引导专合组
织健全内部管理体制,规范运行机制,强化自我服务能力和发展能力。
(六)发挥品牌优势,强化市场开拓。充分利用全市43个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17个无公害农产品以及无公害猪、牛、羊生产基地的品牌优势,积极实施品牌战略,以品牌引领市场、主导市场、占领市场。发挥“中国银耳之乡”、“中国南江黄羊之乡”、“中国金银花之乡”、“中国核桃之乡”、“中国富硒茶之乡”等特色品牌基地优势,发挥品牌效益,做大基地规模。引导龙头企业市场开拓,支持行业协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农产品营销服务,大力培育农产品流通大户、农村经纪人。积极组织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等活动,加大宣传和推介力度,提高我市优质农产品的知名度,努力寻求发展机遇,不断拓展省外和国际市场。采取订单生产、农超对接等模式,探索在省外大中城市建立巴中特色农产品销售专柜,实现巴中特色农产品在省外市场的常态展销。
作者系中共巴中市委副秘书长、农办主任 李善君
第三篇:对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对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近年来,省市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抓项目、建园区、兴产业、富百姓”的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核心,坚持把产业园区建设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载体,积极抓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着力建设基础设施完备、特色产业突出、生态环境优良、科技应用优先、服务体系健全、富民增收
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截止目前,全区共实现土地流转3.5万亩,建成市级农业示范区1个,启动建设区级农业示范园区2个,乡镇级产业小(园)区25个,累计建成生猪、猕猴桃、蚕桑等特色产业为主导的乡级产业小区98个,园区核心区示范面积达5万多亩,辐射带动面积12万亩,园区生产总值占全区农业总产值比重达30%以上。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突出科学布局,加快特色产业发展。一是坚持一园一品、多园一品,着力发挥主导产业优势。按照突出特色、一村一品、集中成园的产业发展模式,突破性发展优势产业。昭化园区建成猕猴桃核心示范园亩,无公害蔬菜核心园3000亩;石井新场园区建成生物发酵舍零排放生猪养殖园2个,标准化圈舍98幢,年出栏生猪2.5万头以上;平乐园区规划建设猕猴桃示范园3000亩,优质桑园3000亩。二是坚持因地制宜,着力发挥特色产业的“配套”效益。石井新场园区配套建设工业原料林3500亩,优质烤烟园1400亩;平乐园区建设大棚蔬菜园500亩,实现了生态循环、旅游观光、综合示范的目标。三是坚持龙头带动,着力发挥涉农企业“第一车间”的作用。依托广元福润公司建成生猪养殖园区78个,年出栏生猪可达60万头;依托三元茧丝绸公司建成蚕桑基地乡镇10个、蚕桑园区3个,面积达1万亩;依托区烟草公司建成优质烟叶生产园区3个,种烟规模达到2万亩,年产烟5万担;依托中新公司建成猕猴桃示范园区5个,面积达1.5万亩;依托升达木业和详和木业建成工业速生原料林园区3个,面积达10万亩;依托钏锬公司建成香葱和蔬菜园区4个,面积达4000亩,在加快产业发展的同时,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保障,实现了一、二产业互动发展。
(二)突出基础建设,完善产业功能配套。一是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完善基础设施。为加快生猪产业持续发展,先后投资余万元,建成沼气净化池3000立方米,大力推广生猪生物发酵舍零排放养殖技术,切实解决了养殖污染问题;围绕猕猴桃产业发展,建成山坪塘27口,新修渠系2万米,坡改梯规范调形1.5万亩;围绕无公害大棚蔬菜种植,安装喷灌设施200余套、管网7000余米;围绕蚕桑生产,建设标准化蚕房300间,实现了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配套,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快速发展。二是围绕便民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坚持“节省、实用、够用”原则,切实加快园区道路建设。累计修建入园道路13.7公里,园区作业便道300公里,入户路1.2万米,基本达到了进出畅通。三是围绕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完善基础设施。坚持“简朴、美观、大方”原则,采取“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项目帮扶、信贷支持”的方式,大力实施“户办工程”,对园区内民居进行风貌改造,改善园区人居环境。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000多万元,实施风貌改造838户,建庭院530户700余亩,改厨、改圈、改水面达95%以上,建星级农家乐12家。
(三)突出机制创新,增强园区发展后劲。一是创新园区投入机制。坚持以业主(企业)自建为主体,以项目资金投入为引导,合力推进园区建设。先后实现业主(企业)投入2亿余元,整合项目资金1.4亿元,部门帮扶98万元,有效保障了园区建设投入。二是创新园区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三方合作兴产业、五方联动建园区”的园区运行新路子,协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专合组织、金融机构三方签订合作协议,由龙头企业与专合组织签订农产品生产订单,金融机构贷款给专合组织,由专合组织负责贷款的统一分配、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及货款的回收,并按交货单分期支付贷款,保证了每个产业都有一个龙头企业带动,有效解决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实现了企业、协会、金融机构、农民、政府五方互惠共赢。三是创新园区产业风险防范机制。引导园区业主和农民积极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建立现代农业园区产业风险基金,实行龙头企业订单收购,切实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与市场风险的能力。目前,园区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积已达1.7万亩,猕猴桃、蚕桑等产业均实行了企业订单收购。
(四)突出土地流转,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一是着力搭建土地流转平台。整合区政务服务中心和惠民帮扶中心资源,成立了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依托乡镇农村经营管理机构,组建了乡镇农村土地管理服务中心和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站,制定了土地流转规范程序,有效地促进了我区土地有序流转。二是积极推进适度规模流转。引导农民通过转包、出租、置换、转让、入股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3.5万余亩,带动发展特色产业4万余亩。在昭化园区规模流转土地3000亩,发展香葱、猕猴桃和蔬菜等特色产业;在元坝园区流转土地1500亩,新建优质桑园1000亩,建成川北最大袋料地栽黑木耳基地500亩;拟在柳桥园区流转土地8200余亩,规划建成优质桑园1200亩、猕猴桃园区3000亩、蔬菜基地亩,形成“土地向业主、资金向园区、产品向企业、农民向产业工人”集中的格局,走出一条“让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让土地从农民手中流转出来,让农民非农化起来”的园区土地流转之路。三是加快产业化经营。坚持龙头企业建基地、引进业主和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建园创业,培育养殖业业主90个、种植业业主171个,采取“公司+业主+基地”的形式,积极推进企业和业主集约经营土地,加快发展生猪、蚕桑、烤烟、猕猴桃、无公害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基地,有效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同时,农民通过收取土地租金、获得股金、取得薪金,有效增加了收入。
(五)突出督查督办,快速推进园区建设。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园区建设指挥部,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指挥长,区人大、政府、政协相关县级领导为副指挥长,实行分片负责,从相关区级部门抽调精干力量组建现场工作组,在建设一线协调解决园区建设工作中的问题,督促建设进度和把关工程质量。二是严格效能问责。将园区建设任务全部细化成项目,实行倒排工期,项目落实到每周,进度明确到每天,要求必须按进度完成任务,因特殊原因耽误工期的,必须加班赶上。无特殊原因延误进度的,实行责任倒查,诫免谈话,直至给予组织处理。三是定期督查督办。每周五以《园区建设落实动态》通报人员到位和进展情况,每周一区四大班子领导深入现场督办,在建设一线研究下一步工作推进措施。把园区建设纳入工作目标,与相关部门和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年终实行单项考核,确保园区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和土地流转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无经验可循,在体制机制创新上还需进一步探索完善。
二是资金整合难度较大,园区建设发展的投入瓶颈依然存在。三是土地流转规模较小,农业资源市场化配置不充分,集约化经营程度不高。
三、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围绕“提速加快、又好又快”的主基调,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因地制宜搞好土地流转,全面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一是要突出园区产业培育、基础配套重点。切实把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与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农业产业成为园区发展的主要支撑;加快园区电、路、池、渠系等基础配套建设,完善园区功能,提高园区档次。
二是要全力以赴抓好平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全力推进园区道路、河堤、土地调形等基础建设和猕猴桃、生猪、蚕桑、无公害蔬菜等产业发展,确保园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全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现场会的召开。
三是要积极创新园区发展机制。按照“龙头企业+基地+协会”模式,推动园区基地与龙头企业的对接,促进园区建设与工业发展互动共融;建立园区用工对接机制,搞好园区企业或业主同当地农民的用工对接,保障流转户农民依靠土地和务工增加收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推行全流转户“低保”制度和土地入股分红(租金加分红)机制,为园区快速发展提供土地保障;积极引导入园企业和农民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建立现代化农业园区产业风险调节基金,抵御农业面临的自然与市场风险,保障土地流转户切身利益。四是要进一步加大项目整合力度。抓住灾后恢复重建机遇,加大各类涉农项目的整合力度,重点向农业园区倾斜,为园区建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第四篇:对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经验材料
近年来,省市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抓项目、建园区、兴产业、富百姓”的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核心,坚持把产业园区建设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载体,积极抓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着力建设基础设施完备、特色产业突出、生态环境优良、科技应用优先、服务体系健全、富民增收
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截止目前,全区共实现土地流转3.5万亩,建成市级农业示范区1个,启动建设区级农业示范园区2个,乡镇级产业小(园)区25个,累计建成生猪、猕猴桃、蚕桑等特色产业为主导的乡级产业小区98个,园区核心区示范面积达5万多亩,辐射带动面积12万亩,园区生产总值占全区农业总产值比重达30%以上。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突出科学布局,加快特色产业发展。一是坚持一园一品、多园一品,着力发挥主导产业优势。按照突出特色、一村一品、集中成园的产业发展模式,突破性发展优势产业。昭化园区建成猕猴桃核心示范园亩,无公害蔬菜核心园3000亩;石井新场园区建成生物发酵舍零排放生猪养殖园2个,标准化圈舍98幢,年出栏生猪2.5万头以上;平乐园区规划建设猕猴桃示范园3000亩,优质桑园3000亩。二是坚持因地制宜,着力发挥特色产业的“配套”效益。石井新场园区配套建设工业原料林3500亩,优质烤烟园1400亩;平乐园区建设大棚蔬菜园500亩,实现了生态循环、旅游观光、综合示范的目标。三是坚持龙头带动,着力发挥涉农企业“第一车间”的作用。依托广元福润公司建成生猪养殖园区78个,年出栏生猪可达60万头;依托三元茧丝绸公司建成蚕桑基地乡镇10个、蚕桑园区3个,面积达1万亩;依托区烟草公司建成优质烟叶生产园区3个,种烟规模达到2万亩,年产烟5万担;依托中新公司建成猕猴桃示范园区5个,面积达1.5万亩;依托升达木业和详和木业建成工业速生原料林园区3个,面积达10万亩;依托钏锬公司建成香葱和蔬菜园区4个,面积达4000亩,在加快产业发展的同时,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保障,实现了一、二产业互动发展。
(二)突出基础建设,完善产业功能配套。一是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完善基础设施。为加快生猪产业持续发展,先后投资余万元,建成沼气净化池3000立方米,大力推广生猪生物发酵舍零排放养殖技术,切实解决了养殖污染问题;围绕猕猴桃产业发展,建成山坪塘27口,新修渠系2万米,坡改梯规范调形1.5万亩;围绕无公害大棚蔬菜种植,安装喷灌设施200余套、管网7000余米;围绕蚕桑生产,建设标准化蚕房300间,实现了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配套,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快速发展。二是围绕便民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坚持“节省、实用、够用”原则,切实加快园区道路建设。累计修建入园道路13.7公里,园区作业便道300公里,入户路1.2万米,基本达到了进出畅通。三是围绕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完善基础设施。坚持“简朴、美观、大方”原则,采取“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项目帮扶、信贷支持”的方式,大力实施“户办工程”,对园区内民居进行风貌改造,改善园区人居环境。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000多万元,实施风貌改造838户,建庭院530户700余亩,改厨、改圈、改水面达95%以上,建星级农家乐12家。
(三)突出机制创新,增强园区发展后劲。一是创新园区投入机制。坚持以业主(企业)自建为主体,以项目资金投入为引导,合力推进园区建设。先后实现业主(企业)投入2亿余元,整合项目资金1.4亿元,部门帮扶98万元,有效保障了园区建设投入。二是创新园区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三方合作兴产业、五方联动建园区”的园区运行新路子,协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专合组织、金融机构三方签订合作协议,由龙头企业与专合组织签订农产品生产订单,金融机构贷款给专合组织,由专合组织负责贷款的统一分配、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及货款的回收,并按交货单分期支付贷款,保证了每个产业都有一个龙头企业带动,有效解决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实现了企业、协会、金融机构、农民、政府五方互惠共赢。三是创新园区产业风险防范机制。引导园区业主和农民积极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建立现代农业园区产业风险基金,实行龙头企业订单收购,切实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与市场风险的能力。目前,园区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积已达1.7万亩,猕猴桃、蚕桑等产业均实行了企业订单收购。
(四)突出土地流转,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一是着力搭建土地流转平台。整合区政务服务中心和惠民帮扶中心资源,成立了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依托乡镇农村经营管理机构,组建了乡镇农村土地管理服务中心和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站,制定了土地流转规范程序,有效地促进了我区土地有序流转。二是积极推进适度规模流转。
第五篇:加快园区建设的实施方案
中共仪阳镇委员会 仪阳镇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园区建设的实施方案
为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推动我镇工业园区建设提速度、上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园区发展的现状
自2003年以来,仪阳镇以项目建设为重心,持之以恒抓招商,齐心协力抓项目,全力以赴抓争取,实现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大跨步前进。工业经济飞速发展,工业企业达到了156家,其中规模工业企业达到了35家。到目前为止,园区总建设车间及办公场所28万平方米,累计基础设施及设备投入126.3亿元,形成了商贸物流、新材料、新能源、机械、建材、橡胶制品、医疗设备、电气等8大主导产业的产业体系。同时,诸如鲁西〃义乌国际商贸城、深圳德方碳纳米管汽车动力电池、丰泉生态大酒店、美人海温泉开发、泰山植物园等一大批过亿元项目先后入驻,使我镇逐渐成为集高新技术产业、集成商务、消费终端、高档旅游开发于一体的新经济区域,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都呈现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仪阳镇工业园区的兴建形成了一定规模上的企业空间聚集,有力地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重新组合。但同时这种集聚又大多停留在“地理”上的集中,工业园区内聚集的企业群落具有明显的脆弱性,企业与企业之间没有形成相互结网的协同网络体系,缺乏大企业的“龙头”拉动效应,没有形成“小企业、大产业”的企业群落体系,也就是说缺乏完善的产业集群板块规划。
二、任务目标
结合我镇园区发展现状,通过科学规划,“十二五”期间,努力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布局,全面提升我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三区一园”的新格局,即:北部现代农业开发区,中部新兴产业开发区,现代商贸物流区,以及以世上桃源旅游度假为代表的旅游观光园。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6年,综合经济实力力争跃入全市强街镇行列。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工业利税年均增长30%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00家,其中规模工业企业达到了70家,高新技术产业企业达到30家,真正形成一批支撑全镇经济的“台柱子”企业。园区总建设车间及办公场所达到100万平方米,累计基础设施及设备投入300亿元。实现产业结构、产品技术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区域布局结构、资源配置结构的明显优化,最大限度的达到产业自主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明显提高,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三、工作重点
根据我市整体发展规划和我镇产业发展现状,努力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布局,全面提升我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进行传统产业升级优化,形成我镇经济“三区一园”的发展新格局。
(一)现代农业开发区建设 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综合开发区的战略部署,我镇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在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上做文章,着力提高现代化大农业综合开发区的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十二〃五”期间,计划增加大马力进口拖拉机及配套整地机械100台套,进口播种机50台,进口联合收割机20台,自走式喷药机1台,粮食烘干机20台。加强辖区石坞水库水源建设,完善渠系等配套工程,保证示范区旱能灌、涝能排。
二是着力建设优质有机蔬菜生产示范区。以石北、石西村为代表的石坞社区,建设5000亩优质有机蔬菜示范区。新建日光大棚1000个,配套农艺措施,选择高品质及专用品种,采取农业、物理、生物综合防治措施,示范区实现统一供种、供肥、供药,统一机械整地播种作业,大机械田间作业率达100%。以绿源有机蔬菜企业为龙头,分别侧重拉动棚宰蔬菜、陆地蔬菜、定点直供莱的发展.形成多个蔬菜基地。到2015年,建成泰安市最大的有机蔬菜基地,辐射共建基地2000亩,实现年加工精品蔬菜1万吨。
三是着力扩大租种规模。传播现代化大农业模式,到201 5年,租种农民耕地达到1万亩,逐步推进农民带地入股和参与经营.加快土地股权化进程,着力扩大延伸服务,延伸现代化大农业体系。四是着力拓宽共建广度。以农业共建为切入点,优化现代化大农业布局,开展畜牧养殖、龙头基地建设、旅游观光共建。到2015年,建成畜牧养殖场3个,蔬菜收储、加工企业2个,龙头企业基地1.2万亩,垦地旅游资源整合。建成“家喻户晓,首屈一指,声名鹊起”的知名农业观光景区。
(二)现代物流园区建设
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及滨河物流园区规划的基础上,为了使物流园区发挥其应有的带动作用,物流园区规划布局上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经济合理性原则。为物流企业发展提供有利空间,以物流现状分析和预测为依据,按服务空间范围的大小,综合考虑影响物流企业布局的各种因素,以义乌国际商贸城和新汽车站为据点,确定其他配套物流项目的最佳规模和位置。
(2)利用现有仓储设施原则。充分利用好在建的义乌国际商贸城的储备空间以及现有的园区内部仓储设施。这样仓库即可多分布在园区的主要集散地,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可满足物流企业对市场区位和交通区位的要求。同时充分利用已有仓储用地,也可减少用地结构调整和资金投入,是物流园区规划的捷径。
(3)统一规划原则。从城市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统筹考虑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布局,物流园区的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有关规划相协调,符合城市物流用地空间的统一布局和统筹安排,满足城市地域合理分工与协作的要求。顺应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的变化需要与城市功能定位和远景。
建设现代物流园区的三个平台:
(1)物流设施平台。发展与航空、铁路、陆路相关联的综合运输网络体系,提高仪阳物流园的疏运能力。其中包括:
航空物流枢纽依托济南遥墙国际机场建设,以集装箱运输为核心,大力发展国际航空货运和航空快递,连接国际、辐射内地的航空物流网络。努力建成省内最大、鲁西地区重要的现代物流服务园区。
公路物流枢纽结合青兰高速出口离我物流园区仅3公里的有利条件,济兖路纵贯我镇,依托“十一五”期间山东建成的高速公路网基本框架,形成公路网络辐射全国的大通道。
铁路物流枢纽 合理规划调整铁路货运场站布局,加快建立铁路快捷货运网络体系。充分打好泰安高铁西客站这张牌。
(2)物流业政策平台。从政策法规方面为现代物流业的加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推进物流发展的市场化进程,为各类企业参与竞争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目前重点是在物流园区的开发建设、国际著名企业的引进和现有物流企业的重组整合3方面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同时,加快制定物流业的技术标准,建立科学的物流业统计指标体系。
(3)物流信息平台。“十二五”期间要将我镇的现代物流园区基本建成全省乃至北方地区重要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其中包括基于EDI(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的面向全国的多式联运物流信息平台、面向全国的综合运输物流信息平台、工业产品交易信息平台以及面向国际的口岸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等。
(三)新兴产业开发区建设
要以我镇列入“泰肥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和“两带三区四园”产业格局为契机,依托泰肥一级路和济兖路,承接好市区“东拓、南展”为新兴产业带来的发展机遇,建成新兴产业高度发达的产业带,打造一个集商贸物流、高新技术产业、创意产业、集成商务、消费终端于一体的新经济区域,创建一个宜商、宜工、宜科、宜居的肥城东部新城区。
一是培植壮大现有新兴产业企业。通过各项服务措施,加快诸如碳纳米管汽车动力电池、风力发电、一滕轴承钢、电力环保设备厂、山东鼎鑫矿用新材料、新大地玻化微珠、康诚医疗设备等项目的建设速度,着力培植现有新兴产业企业壮大规模,对以后引进新兴产业项目起到引领带动作用。
二是实施传统产业升级。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升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立足点,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动力,努力推动传统产业上层次、提技术、创品牌、增效益,促进传统产业走创新型、效益型、集约型、生态型的发展模式,引导我镇橡胶制品、五金机械制造、服装加工、建筑建材等传统产业实现从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从低端生产向高端制造的“双转型”,推动传统产业“普转特”、“低转高”,加速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三是策划引进新项目。重点围绕“四新一高”产业,突出太阳能、LED节能光源、高性能纤维材料、环保节能设备等10个优先发展方向,加快策划引进一批重大新兴产业项目,全力与新兴产业开发区相融合,努力形成新兴产业的集群优势。
(四)生态旅游开发园建设
结合仪阳现有的旅游资源,以世上桃源为亮点,以温泉旅游为支撑点,以泰山植物园为着力点,以特色旅游为膨胀点。总规划区域面积达到4万亩,在规划发展中遵循以下原则:
1.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着力打造投资40亿元,总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的世上桃源旅游开发项目;投资8亿元,占地面积1000亩的温泉开发;投资5.3亿元,总控面积1.2万亩的泰山植物园等旅游项目,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到2015年,所有项目能够投入使用。
2.改善旅游地居民的生活质量。生态旅游应该为旅游地增加足够的就业机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让旅游地居民能够真正地得到具体的经济实惠.从而改善旅游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促使他们认识到生态环境的价值.并且有意识地组织起来去保护它.切实保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桃文化的宣传。紧紧抓住投资世上桃源风景区开发项目,加快落实桃品质改良工程,延长桃花观光期,深层次挖掘桃木文化。结合我镇已有的温泉优势,利用泰山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将泰山游客分流到温泉来,形成爬泰山、泡温泉的一体化流程服务。泰山植物园的种质资源圃,加大种质资源引进力度,丰富品种。
4、开展区域交流,争取同类合作。实现有仪阳特色的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在实施过程中,将我镇的生态旅游与合作互动结合起来,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同行交流,不断开拓,积极发展,以保护生态环境的永续利用和生态旅游的持续发展。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镇党委、政府成立专门的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组 长:王 涛(党委副书记、镇长)常务副组长:桑 刚(党委副书记)
副 组 长:武 超(党委委员、武装部部长)吕 伟(党委委员)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镇民营经济服务中心,办公室下设三个工作小组: 手续办理小组:李西征 外联组:任永康 资料组:
2、健全管理完善服务。继续实行重点项目推进“三法一调度”。围绕重点项目推进,开拓思路,大胆创新。实行“双服务”工作法。既要服务好投资商,想企业之未想,超前为企业考虑,主动为项目服务;又要服务好施工队伍,及时与施工队伍沟通,预见施工瓶颈,随时解决问题及困难。协调好投资商和施工队伍,形成齐心协力推进项目建设的强大合力。实行“企业工作法”。项目包保人员对所包的重点项目做到“吃透”项目办理流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跟紧”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随时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做好“基建厂长”,成为项目建设的行家里手。实行“早七晚六”工作方法。即指挥部所有成员每天早七点安排全天工作,晚六点对当天项目建设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实行重点项目周调度制度。各重点包保人员每周六向镇重点项目督查小组上报进展情况及当前困难,督查小组汇总后每周日下午向镇主要领导汇报,并于周一例会进行通报。
3、制订政策鼓励发展。为了引导鼓励工业园区健康快速发展,为了发动更多的人们群众参与招商、参与企业发展、参与仪阳建设。仪阳镇政府制订、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在原有制定的《仪阳镇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村级招商引资和新上项目的通知》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鼓励、支持新兴产业项目落户我镇,在今后的招商引资工作中,要从规范化要求出发,对加大招商引资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建设管理、扶持力度等方面进一步作出明确规定,逐渐形成亲商、爱商的良好招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