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新形势下应如何处置公安机关与新闻媒体间的关系
浅析新形势下应如何处置公安机关与新闻媒体间的关系
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错综纷杂,相互交织,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公安机关和新闻媒体,一个作为维护国家稳定的专政机关,一个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两者毋庸置疑地共同立于矛盾的最前沿阵地,为国分忧,为民解难。新闻媒体作为舆论工具,担负着对各行各业实施新闻监督的职能,公安机关的执法、服务活动、队伍管理以及警察的个体行为等同样在其监督之列,两者之间的摩擦、冲突也因此时有发生,矛盾日积月累。在一些地方由于媒体的失实报道和负面报道较多,导致公安机关和新闻媒体之间的摩擦、冲突呈愈演愈烈之势,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形象,给社会稳定带来了负面影响。本文结合工作实际,通过对公安队伍现状及当前公安机关在对待新闻媒体监督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就公安机关如何正确对待新闻媒体的监督提出几点粗浅的见解。
一、客观分析公安队伍现状,正确认识新闻媒体监督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新闻媒体的监督是公安机关实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不断增强,政治上、精神上的诉求越来越多,对公安机关执法活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是公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是公安机关的生命线。早在1996年,江泽民同志在视察济南交警时亲笔题词“严格执法,热情服务”,随后,公安部迅速在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了向济南交警学习活动。近几年,公安部又先后开展了“三项教育”、端正执法思想教育、大练兵等一系列教育活动,在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有:一是权本位思想严重。一些基层公安机关和少数民警认为,公安机关是重要的治安行政和刑事司法机关,党和国家赋予了公安机关很大的权力,如果执法权限受到监督制约,无法施展,那么执法活动就被捆住了手脚,担负的职责就难以履行,认为自己是法律的忠实执行者,这些权力就理应为我所用。二是法纪观念淡化。一些民警对权力互相制衡是法治社会权力运行的基本要求和客观法则缺乏理性认识,错误地认为既然手中拥有了权力,就要用足用够,从而把慎用权力的忠告当作耳边风,导致滥用权力、超越职权、执法违法等行为发生。三是执法水平不高。群众看公安,关键看破案。但公安机关一些民警的法律素质不高、法制意识不强,对应知应会的法律法规不熟悉、不会用,造成打击不力、破案率低,群众意见较大。四是执法不规范、不文明。一些民警在执法活动中重实体、轻程序,未严格按法定程序要求办事,在执法环节上,刑讯逼供、滥用枪支警械、滥用强制措施等侵犯人权的问题屡禁不止比较突出,甚至执法犯法;在执法态度上,“冷、硬、横、推”和“四难”现象仍或多或少地存在,内务管理存在脏乱差。上述执法中存在的问题,都会有损公安机关的执法形象,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前公安机关的一项极其重要的紧迫任务。新闻媒体对公安机关执法活动进行监督是其职责之一,其监督由于社会影响面广、影响力大,特别是对公安执法中存在问题的曝光,会给公安机关多年苦心塑造的良好公众形象和公信力带来严重影响。正因为这样,促使公安机关下大决心,花大力气,采取强有力措施狠抓执法工作,确保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并更加主动自觉地接受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
(二)新闻媒体的监督是公安机关加强队伍管理的需要。公安队伍建设是公安工作的永恒主题。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在全部公安工作中,队伍建设是根本,也是保证。”近几年来,各级公安机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建设过硬班子,纯洁公安队伍,树立良好警风,提高执法水平”的总体要求,坚持政治建警与依法治警、从严治警与从优待警相结合,扎实推进公安队伍建设。应该说,近几年公安机关在队伍管理方面的力度是比较大的,成效也是很明显的,以“五条禁令”为例,自2003年1月1日起实施至今三年半多时间,民警涉赌、涉枪事件以及酒后驾车引发交通事故等现象得到十分明显的遏制。但当前队伍管理中也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有的问题还相当突出,严重损害了公安形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管理制度不健全,制度执行不彻底,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第十九次全国公安会议把“依法治警”确立为公安工作的指导方针以来,各级公安机关在队伍的正规化管理方面作了大量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并收到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其中有一些制度本身不科学不规范,缺乏可操作性,再加上一些地方从本部门利益考量,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规章制度没有很好地去执行,导致工作落实不了,任务完成不了,问题不断出现,管理制度形同虚设。二是监督制约乏力,警令不畅,工作流于形式。当前,对公安队伍的监督普遍存在着内部监督不力、外部监督不畅的问题。在内部监督方面,虽然公安纪检、督察、政工等部门均负有监督管理的职责,但各部门在履行监督管理的职能上,存在着关系不顺,责任不清,互相扯皮的现象,导致各个监督环节相互脱钩,没有形成监督合力,而且大多数监督是在事情发生以后再进行的;在外部监督方面,人大、政协、社会群众对公安具体业务部门的职责权限、法律依据、办案程序、办事程序等了解不多,致使监督不到位,更多的流于形式,内外部没有真正形成严密的、具有较强威慑力的监督制度体系。此外,当前公安队伍中以权谋私、违反“五条禁令”等问题仍屡禁不止,为黑恶势力、丑恶现象提供“保护伞”以及个别单位、民警工作中弄虚作假等深层次问题开始显现。鉴于上述情况,很有必要进一步拓宽内外部监督渠道,借助新闻媒体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监督,大力宣传正面典型,曝光反面典型,对于促进公安队伍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三)新闻媒体的监督是公安机关推动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需要。群众路线是公安工作的根本路线,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是公安工作的根本方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公安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做好公安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把公安工作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打牢公安工作的群众基础。新形势下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在人民群众中的位置轻重和形象好坏,直接关系到能不能有效贯彻群众路线,关系到公安机关能不能切实肩负起打击敌人、保护人民、惩治犯罪、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的历史使命。因此,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只有赢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才能更好的发动、组织和依靠群众。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各地公安110报警服务台先后开通,公安110本着“有警必接,有险必救,有难必帮,有求必应”的宗旨,严格执法,热情服务,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保护神,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树立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良好公众形象,极大地密切了警民关系。2003年8月,公安部推出了30项便民利民措施,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在这当中,新闻媒体功不可没,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正面宣传报道,及时地将公安机关在打击敌人、保护人民、惩治犯罪、服务群众、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等工作中所付出的重大牺牲和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报道出去,对公安机关良好形象的树立和警察公共关系建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巨大作用。为此,对于新闻媒体的负面报道,公安机关也应尊重客观事实,自觉接受监督,加强与媒体沟通联系,增进理解互信,消除摩擦冲突,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要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以更高的姿态积极推进公共关系建设。
二、当前公安机关在对待新闻媒体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公安机关之所以受到新闻媒体和公众的特别关注,是因为公安机关的警务活动具有新鲜、刺激、悬念、惊险等特点,而且内容相当丰富,对媒体和公众具有较强的吸引力。通常情况下,媒体对公安机关的报道大多是积极的、建设性的、富有成效的,但由于多种复杂的原因,负面报道、失实报道也屡见不鲜,导致公安机关与媒体之间产生了摩擦和冲突。当前,一些公安机关在对待新闻媒体监督中存在着以下几种不良倾向,须引起重视并加以纠正。
(一)自高自大,拒绝接受监督。由于我国在过去较长一个时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公安机关的管理工作更多的依靠政策来实施,重人治、轻法治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公安老大哥”、“公安机关不同于一般行政机关”的陈旧的思想观念至今仍在一些人的头脑中作怪。因此,当媒体进行监督时,不管是非曲直,马上沉下脸来,明显表现出不快,甚至闻讯大怒,暴跳如雷,神经特别敏感和脆弱。有的缺乏同媒体打交道的经验,面对媒体的采访,一味的拒绝,但又说不出拒绝的理由。有的明知自己理亏,但胳膊使劲的往里拐,绞尽脑汁找出种种客观理由拒绝接受监督,且明确告知“少管闲事”。
(二)反应迟钝,被动接受监督。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传播的渠道越来越多,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而公安机关在主动引导社会舆论方面的工作比较薄弱,缺乏应对机制。面对媒体监督时,显得心慌意乱,六神无主,特别是对少数媒体的不加节制的渲染、炒作和失实报道,久久拿不出应对的方案,干等着挨批挨骂,而没有奋起反击,贻误战机,造成工作很被动,使公安形象受到极大损害。有的工作中出现问题后,没有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和解决,风闻媒体要曝光后,托关系,找门路,说尽好话,赔上笑脸,宴请送礼品,甚至坦言:只要不见报,啥事都好商量。
(三)委曲求全,消极接受监督。通常情况下,公安机关因自身确实存在问题而授人以柄,对媒体的负面报道大多采取委曲求全、息事宁人的消极态度。而有的明知媒体的报道无中生有或严重失实,却不会或不屑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正当合法权益。有的因受地方党委、政府的指派不得不参与城市拆迁、土地征用、催粮征款、计划生育等非警务活动,一旦与群众发生冲突,成为媒体指责的重点对象,代人受过,好比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有的面临形象危机时,对舆论的影响力认知不足,对媒体揭露的自身存在的问题,如“四难”和“冷、硬、横、推”现象,进行横竖攀比,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这些问题和现象各地区、各部门都普遍存在,根本不足为奇,因而对媒体的监督不屑一顾,不负责任地说一句:你媒体想播就播,想登就登好了。此外,对社会上一些小报小刊和互联网站过度渲染、恶意炒作公安机关内部存在的问题缺乏有效的应对机制,在客观上纵容了一些新闻媒体为制造“卖点”而不惜采取胡编乱造、添油加醋、猎奇斗狠等不良行径。
三、对公安机关如何正确对待新闻媒体监督的几点思考:
新形势下公安机关要切实履行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的方针,大力加强公安宣传工作。同时,必须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打破旧的思维方式的束缚,主动自觉地接受新闻媒体监督,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和管理机制,全面推进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一)正确对待新闻媒体监督,必须与时俱进,切实转变思想观念。200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进一步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减轻基层和农民负担的通知》,为认真贯彻《通知》精神,各地公安报刊全部停办,公安宣传阵地大大收缩,对公安舆论宣传或多或少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新形势下各地公安机关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切实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开辟新的宣传阵地,充分利用党报党刊和电台电视台等主流社会媒体来做好公安舆论引导工作,努力营造全社会理解、支持公安工作的舆论氛围。同时,要在对待媒体舆论监督的思想观念上进行一次革命,坚决屏弃狭隘的、陈旧的、片面的、模糊的思想观念,增强警察形象危机意识,积极创新接受监督的理念,要积极稳妥地推进警务公开,切实增加公安工作的透明度,主动自觉地接受舆论和社会监督。
(二)正确对待新闻媒体监督,必须加强合作,共同构架理解的基础。公安机关和新闻媒体之间发生摩擦、冲突,对双方都没有什么好处,严重的是混淆了公众的视线,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那么,双方能否可以找到构架理解的基础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公安信息含金量高、蕴藏量大,是新闻媒体开采和挖掘的重点对象,而公安机关也希望更多的新闻媒体来开采挖掘。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时说,新闻单位在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方面负有重大而光荣的使命。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他叮嘱说:“报社的同志要有大局意识、全局观念,坚持政治家办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登什么,不登什么,怎么登,都要从全局出发,从党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出发。”当前新闻记者队伍的素质良莠不齐,政治素质和工作作风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近年间仅中国记协接到的有关记者搞有偿新闻等不正之风的举报就达一千多起。因此,新闻媒体对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实施舆论监督时要从实际出发,从有利于促进问题的解决和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高度出发,把握好量和度,要本着中立、客观、谨慎的态度,不要受利益驱动,确保监督的公正性。对公安机关而言,如果能做到虚怀若谷,用一种开放接纳的心态,主动接受新闻媒体的监督,那么双方之间的角力就会避免,摩擦就会减少,合作的前景就会充满希望和生机活力。
(三)正确对待新闻媒体监督,必须立足现实,积极探索应对媒体的方法。对待新闻媒体监督,不仅要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坦诚的态度,而且还要有具体的应对方法。针对当前有的地方公安机关在对待媒体监督特别是出现警察形象危机时,不懂得或不善于如何同媒体打交道,使自己陷入困境的状况,公安机关很有必要就如何应对媒体进行专门的探索和研究。笔者以为,如何应对媒体,除了采取主动与媒体进行有效合作,以合适的公关手段来影响媒体的立场,实现于我有利的目的外,还应掌握必要的应对媒体的技巧,譬如如何应对记者的专访、随机采访,如何应对带有主观色彩的提问,如何应对敏感问题,如何应对媒体的负面报道等等,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仔细地研究。特别是对媒体的负面报道,要把握原则,坚持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冷静应对,尽量避免正面冲突,防止发生失误被一些别有用心的记者咬住不放,恶意炒作,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
(四)正确对待新闻媒体监督,必须着眼长远,建立健全接受监督的长效机制。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新世纪新阶段党和政府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对公安机关而言,应高瞻远瞩,切实增强角色意识和大局观念,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建立健全接受新闻媒体监督的各项长效机制。
1、建立新闻发布制度。近几年,根据《公安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公安舆论引导工作的意见》精神,全国省级和一些地、市级公安机关已经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笔者以为,新闻发布制度应全面推广,经济较发达地区条件具备的县级公安机关也应建立新闻发布制度,在地、市级公安机关的指导下实施新闻发布工作,尚未建立新闻发布制度的地、市公安机关必须抓紧建立。同时,对新闻发布的具体内容的权限要予以明确,严格审核把关和发布程序,实行归口管理。通过建立新闻发布制度,及时发布准确、权威的公安新闻,正确引导舆论。
2、建立沟通联系机制。各级公安机关应加强与同级党委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的联系,坚持经常走访,互相交流,增进了解,加深感情。可采取定期召开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通报一个时期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主要情况及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认真听取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对公安宣传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沟通,努力形成共识,使公安机关存在的问题尽可能通过内参或其它内部渠道进行批露,对一些确需公开报道的,也应注重宣传效果,从有利于公安机关改进工作,有利于维护团结稳定的大局出发,客观公正地进行报道。
3、建立危机处理机制。各级公安机关应建立健全危机处理预案,对于可能会造成较大社会影响的负面报道尚未见报的,公安机关宣传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要及时沟通,迅速查明情况,并主动与党委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进行协调。对于问题确实存在的,要表明对问题的态度和处理问题的决心,尽可能使其不见报;对于失实或问题根本不存在的无中生有的报道,要郑重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规劝媒体不要草率行事,必要时可提请上一级公安机关出面与同级党委宣传部门协调。对于已经造成社会负面影响的报道,问题确实存在的,要通过媒体公开报道对问题的处理结果,消除负面影响,树立正面形象;对于已经造成社会负面影响的无中生有的报道,要通过媒体澄清事实真相,以正视听,防止炒作,必要时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
4、建立公安舆情研究机制。各级公安机关要牢固树立全国公安宣传“一盘棋”思想,打破地域界限,充分发挥公安情报信息工作的效用,全方位、多角度及时跟踪和定期分析研究本地新闻媒体和网站关于公安机关的社会舆论动态,对于苗头性和倾向性的问题,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于本地媒体和网站有关外地公安机关的舆情,要及时提请上级公安机关通报给外地公安机关落实应对措施。
总之,如何正确对待新闻媒体监督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应引起各级公安机关的高度重视。各级公安机关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情施策,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全面推进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上新台阶。
第二篇:新形势下公安机关窗口单位应如何提高服务质量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新形势下公安机关窗口单位应如何提高服务质量
作者:邢 昀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6期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基层窗口单位存在的“冷、硬、横、推”问题,提出采取便民利民服务,对窗口单位工作进行全程监督等办法,使基层民警带着感情为群众服务。在“四要三无一满意”的要求下,改善态度,转变观念,密切警民联系,从而提高公安机关窗口单位的服务质量。
[关键词]窗口单位;存在问题;便民利民措施;全程监督
[中图分类号]D631.1
[文献标识码]A
第三篇:新形势下公安机关窗口单位应如何提高服务质量
新形势下公安机关窗口单位应如何提高服务质量
近几年来,各级公安机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结合实际,不断加大政治建警、从严治警和依法治警的力度,通过开展“三项教育”、创建人民满意活动和实行警务公开、便民利民服务等多种措施,使基层窗口单位不同程度存在的民警公仆意识淡薄、作风粗暴、接待群众“冷漠、蛮横、生硬、推诿”的问题有明显改善,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尤其是基层派出所不断推进新时期的公安工作和文明服务保障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公安队伍建设,改善和密切了警民关系。
一、在新形势下,要下大力气解决基层窗口单位的“冷、硬、横、推”问题,务必提高基层派出所等单位的服务质量
首先,各级公安机关要充分认识解决基层窗口单位“冷、硬、横、推”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基层单位特别是派出所的工作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公安机关的重要对外窗口,是贯彻落实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方针的关键环节。要充分认识到,解决这个问题,只要公安机关上下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取得成效,树立起公安机关、公安民警的良好形象。
其次,各基层窗口单位要认真贯彻《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严格考核,结合实际制定行为规范和具体整改措施,切实转变基层工作作风。
最后,各级公安机关要逐级建立责任制,对民警个人工作中出现的“冷、硬、横、推”问题,被群众举报查实或者被明察暗访发现的,要进行严肃处理。同时,要进一步加大警务公开的力度,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评议。
二、要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为根本标准,带着感情做群众工作,找到窗口单位“冷、硬、横、推”问题存在的症结
基层窗口单位“冷、硬、横、推”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基层公安干警在对待群众工作中缺乏感情,没有切身体验百姓生活,关心百姓疾苦,为百姓排忧解难,没有广泛征求人民群众意见和建议。
1.注重实践,解决民警同群众的感情问题。同人民群众的感情问题,就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这是公安机关落实“严格执法,热情服务”要求的根本保证,也是长期以来制约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瓶颈和顽症。思想教育乏力、违法违纪屡禁不止、作风粗暴、服务质量差乃至查证难、抓捕难、群众不配合等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由此造成的。正是由于感情问题没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公安机关虽花费大量精力年年搞教育整顿,但都难以取得明显成效。窗口单位公安工作要以深化民警同群众的感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克服以往单纯说教、灌输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缺点和不足,在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服务群众中,通过民警自身的认识和感受,达到沟通心灵、促进理解、进而增强感情,提高民警严格执法、热情服务自觉性和主动性的目的。其积极意义就在于在实践中体验、在自我教育中提高,从民警的内心深处真正打牢民警同群众的感情基础。群众实践成了做好民警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好学校、最佳途径。
2.以实实在在的基层窗口单位的踏实工作有力地推动整体工作,形成信息灵、反应快,群众支持的良好态势。那些基础工作听起来没什么新鲜事,做起来却是一项“苦差事”,正是这样,窗口单位才日益显出蓬勃的生命力,发挥出对公安整体工作的推动作用。
首先,应规范责任区工作,进一步明确责任区民警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方向,工作任务更加量化。其次,要拓宽信息渠道,增强工作主动性,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最后,要在“调解难”、“查证难”等问题上实现突破,提高办案效率。
群众真正需要的往往不是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利益和要求是否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而是是否有人真正能关心、理解他们,他们就会最大限度的让步。即使问题一时解决不了,他们也会给与最大限度的体谅。民警与群众平等相处,说话知心,所营造的气氛就足以体现出民警对群众的真诚。
3.在基层窗口单位如派出所提高服务质量使民警的思想政治素质,工作水平和作风在群众工作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群众工作使民警直接面对群众,直接面对各种各样复杂棘手的问题,在逼着民警必须不断提高群众工作水平的同时,也使民警时刻接受着群众的监督。
三、强化窗口建设,完善各项便民利民措施,内练素质,外树形象,争取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认可
1.坚持“一次办、立即办、全天办、公开办”的快捷服务
(1)接处警迅速。接报警后,城区5分钟、农村15分钟内赶到现场,先期处置。
(2)依法严格查处治安案件,公正调解民事纠纷。
(3)限时办结各类手续。对合理、正当的落户、迁移、登记、居民身份证等事宜,手续齐全的当场办理,一时难以办结的,要在期限时间内予以办理。
(4)对治安案件或调解民事纠纷要快查快结,实行期限办案制度。
(5)各级公安机关要加强服务工作
第四篇:新形势下公安机关窗口单位应如何提高服务质量
近几年来,各级公安机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结合实际,不断加大政治建警、从严治警和依法治警的力度,通过开展“三项教育”、创建人民满意活动和实行警务公开、便民利民服务等多种措施,使基层窗口单位不同程度存在的民警公仆意识淡薄、作风粗暴、接待群众“冷漠、蛮横、生硬、推诿”的问题有明显改善,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尤其是基层派出所不断推进新时期的公安工作和文明服务保障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公安队伍建设,改善和密切了警民关系。
一、在新形势下,要下大力气解决基层窗口单位的“冷、硬、横、推”问题,务必提高基层派出所等单位的服务质量
首先,各级公安机关要充分认识解决基层窗口单位“冷、硬、横、推”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基层单位特别是派出所的工作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公安机关的重要对外窗口,是贯彻落实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方针的关键环节。要充分认识到,解决这个问题,只要公安机关上下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取得成效,树立起公安机关、公安民警的良好形象。
其次,各基层窗口单位要认真贯彻《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严格考核,结合实际制定行为规范和具体整改措施,切实转变基层工作作风。
最后,各级公安机关要逐级建立责任制,对民警个人工作中出现的“冷、硬、横、推”问题,被群众举报查实或者被明察暗访发现的,要进行严肃处理。同时,要进一步加大警务公开的力度,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评议。
二、要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为根本标准,带着感情做群众工作,找到窗口单位“冷、硬、横、推”问题存在的症结
基层窗口单位“冷、硬、横、推”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基层公安干警在对待群众工作中缺乏感情,没有切身体验百姓生活,关心百姓疾苦,为百姓排忧解难,没有广泛征求人民群众意见和建议。
1.注重实践,解决民警同群众的感情问题。同人民群众的感情问题,就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这是公安机关落实“严格执法,热情服务”要求的根本保证,也是长期以来制约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瓶颈和顽症。思想教育乏力、违法违纪屡禁不止、作风粗暴、服务质量差乃至查证难、抓捕难、群众不配合等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由此造成的。正是由于感情问题没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公安机关虽花费大量精力年年搞教育整顿,但都难以取得明显成效。窗口单位公安工作要以深化民警同群众的感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克服以往单纯说教、灌输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缺点和不足,在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服务群众中,通过民警自身的认识和感受,达到沟通心灵、促进理解、进而增强感情,提高民警严格执法、热情服务自觉性和主动性的目的。其积极意义就在于在实践中体验、在自我教育中提高,从民警的内心深处真正打牢民警同群众的感情基础。群众实践成了做好民警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好学校、最佳途径。
2.以实实在在的基层窗口单位的踏实工作有力地推动整体工作,形成信息灵、反应快,群众支持的良好态势。那些基础工作听起来没什么新鲜事,做起来却是一项“苦差事”,正是这样,窗口单位才日益显出蓬勃的生命力,发挥出对公安整体工作的推动作用。
首先,应规范责任区工作,进一步明确责任区民警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方向,工作任务更加量化。其次,要拓宽信息渠道,增强工作主动性,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最后,要在“调解难”、“查证难”等问题上实现突破,提高办案效率。
群众真正需要的往往不是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利益和要求是否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而是是否有人真正能关心、理解他们,他们就会最大限度的让步。即使问题一时解决不了,他们也会给与最大限度的体谅。民警与群众平等相处,说话知心,所营造的气氛就足以体现出民警对群众的真诚。
3.在基层窗口单位如派出所提高服务质量使民警的思想政治素质,工作水平和作风在群众工作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群众工作使民警直接面对群众,直接面对各种各样复杂棘手的问题,在逼着民警必须不断提高群众工作水平的同时,也使民警时刻接受着群众的监督。
三、强化窗口建设,完善各项便民利民措施,内练素质,外树形象,争取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认可
1.坚持“一次办、立即办、全天办、公开办”的快捷服务
(1)接处警迅速。接报警后,城区5分钟、农村15分钟内赶到现场,先期处置。
(2)依法严格查处治安案件,公正调解民事纠纷。
(3)限时办结各类手续。对合理、正当的落户、迁移、登记、居民身份证等事宜,手续齐全的当场办理,一时难以办结的,要在期限时间内予以办理。
(4)对治安案件或调解民事纠纷要快查快结,实行期限办案制度。
(5)各级公安机关要加强服务工作,做到每天有专人接待,对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做到件件有结果,事事有答复。
(6)公安机关要把开办特种行业、公共场所和文化娱乐舱所标准在社会上公布,以利于场所营建和从业人员配备,具备开业条件后,可以提出开业申请。
(7)实行昼夜24小时值班备勤,随时处置各类刑事案件。
(8)对申请办理社会公共安全产品准产证、准销证的,5
日内进行检查验收,符合条件的办理批准上报手续;简化军民住宅建筑设计安全防范审核周期,做到随来随办。(9)缩短身份证制证周期,加快制发证速度。
2.坚持开展基层工作的全方位服务,即全程服务
(1)积极解决治安热点、难点问题。尽最大努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治安热点、难点问题。一时难以解决的向群众做出答复,取得谅解。
(2)定期向群众报告工作。各所和民警每月向单位、群众报告一次工作,征求意见和建议。
(3)认真接受群众监督。设立群众监督台、公开监督电话,接受执法执纪监督员和警风警纪监督员的工作监督,制定改进工作措施。
(4)对本市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一般事故的肇事车辆,不适用简易程序处理的,二天内检验完毕放行,不予押款;对外地车辆和本市个体车辆以及发生重大以上事故的车辆,三天内检验完毕,押款放行。
(5)因特殊情况需进入市区的外地大型货车,市郊九个检查站凭提、送货单,随时为其办理通行手续。
(6)对机动车上照,取消单位介绍信,驾驶员、机动车转籍、过户档案的时间,由原三个月延长到六个月;对车辆改型、补驾驶证(不含违章吊扣)、行驶证等随来随办;办理车辆业务的各种收费,一次收完。
(7)延长部分机动车定期检验时间。
(8)户政民警热心解答群众在办理户籍、证件事宜中的疑难问题保证群众顺利办完,不出现差错。
3.坚持文明服务
(1)警务公开、全天候为群众服务。各所和民警都设立警示牌、留言牌、公开栏、宣传栏,统一印制“明白纸”,便民服务手册,公开办事程序及户籍手续,昼夜为群众服务。
(2)严格按标准收费。按照收费项
目和收费标注收费,不乱收费,不超额收费,不打白条。
(3)对在我市务工经商的外来人员,要主动宣传有关法律、政策,主动为其办理寄住登记、暂住户口证等手续。
(4)各派出所一律在门前安装红灯,设置明显指示标志,方便群众报警报案。
(5)执行勤务民警要着装整齐,警容严整,在纠正违章时,先敬礼,后处理,语言要文明。
(6)在主要交通岗亭、治安检查站设便民服务台。
(7)把文明用语、忌用语打印成册,民警人手一份,并且制定对新来民警进行考核制度,使每名民警说话文明,举止得体。
4.开展多种形式的热情服务
(1)便民利民上门服务。批准、办结、退回的各种手续、证件,由民警送到群众家中或上门帮助完备,不让群众跑第二趟;对烈军属、孤寡、残疾等有特殊困难的农户定期走访,帮助解决困难。
(2)接待群众热情。严格“禁酒令”,持证、挂牌上岗,打气筒、饮水瓶等便民用具齐全。
(3)各级公安机关都要从加快改革开放,服务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本着从简精神,科学确定办事程序,减少办事环节,能一次性办完的决不让群众跑第二趟。
(4)单位和群众上门办事,不冷漠,不刁难,不推诿,热情接待,快速办理。对不属自己职责内的要礼貌地告之其应找的具体部门。
(5)民警要做到提前到岗,正点办公。不论节假日、双休日,凡单位或群众与有急需办理有关手续的,都可提前预约办理。
(6)外地车辆发生一般交通违章,批评教育及时放行;发生交通事故优先处理。
(7)政部门在现有办公用房紧张的条件下,对户籍接待室进行简易装修,增设长条椅、暖壶、茶杯、纸、笔等用品,方便群众。
四、自我揭短亮丑,剖析不足,树立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狠抓制度的落实,用制度来规范行为
实行全程监督,对存在的办事效率低、服务质量差、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的问题进行全面的监督检查,把问题交给民警进行讨论,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进,逐步树立以民为主、以民为本,以民为师,以民为镜的观念。
1.窗口单位以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办事效率为目标,紧紧抓住接触面广、涉及人数多,群众意见较为集中的治安案件和交通事故处理,全面推行公开裁决、公开处理制度。
为确保此项工作取得实效,基层窗口单位在建立治安案件公开裁决室、交通事故公开处理室,统一各种标牌,设置公告兰、咨询台。
2.基层公安机关从实际出发,对派出所等窗口单位的执法活动实行全程执法监督,确保执法公正。为配合执法全程监督的事实,对执法单位各自执法内容及程序、时效等,按法制科的统一要求,制作了“执法程序示意图”,挂在各个办案单位墙上,使执法民警一目了然的看清自己执法全过程怎么运作,注意什么,完成什么,使他们对自己执法办案的具体操作更加明白。
3.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地方做起,促进各项公安工作的顺利开展。
基层派出所等单位民警为了解决老百姓最不满意的问题和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他们立足于从人民满意的地方做起,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通过有针对性的到百姓家进行走访调研,征求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认真的整改,做到了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他们针对市区群众对交通拥堵不满的情况,市局交警支队改变勤务方式,延长站岗时间。针对市区拎包、
入室盗窃、流氓滋扰破坏旅游秩序等突出问题,先后开展了“治痞除霸”、“打击盗窃”等专项斗争,净化了社会环境;针对群众对警车牌照乱挂、乱鸣警报、乱停、乱放等不满意的问题,他们对全市警车牌照和警报装置进行了专项治理、收缴牌照,警报器。同时加大督察力度,对饭店、娱乐场所门前停放警车、民警着装出入餐饮娱乐场所进行了专项督察,有效的解决了公安机关及民警形象不好的问题。针对群众对某些案件处理时间太长不满意的情况,大胆对警务管理和队伍管理机制进行改革,实行了刑事案件跟踪督办制度和治安案件显示制度,从立案、破案、采取强制措施到提出起诉一律由局领导全程督办,重特大案件由局长亲自督办,一般案件由分管领导督办,做到了快出境、快立案、快侦查、快破案、快缉捕、快处理。
综上所述,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加强队伍建设,牢固树立执法为民思想,进一步加强派出所等公安窗口单位的执法工作、队伍建设和内部管理工作,各级公安机关各窗口单位应能够做到“四要三无一满意”,“四要”即“人要精神,物要整洁,说话要和气,办事要公道;“三无”即无违法违纪案件,无涉法越级上访案件,无不和个人元;“一满意”即广大人民群众满意。
人要精神,总的要求是:纪律严明,作风严谨,着装整齐,穿着大方,举止端庄,精神饱满,昂扬向上。具体做到:着装规范、举止端庄、仪容整洁、忠于职守,听从指挥。物要整洁,总的要求是:办公场所及会议室、宿舍、食堂、卫生间要干净整洁,办公秩序井然有序,物品摆放规矩整齐,窗明几净;院内无杂草、垃圾,车辆停放有序,花草修建整齐、各派出所及“窗口”单位标志、标牌、门前灯箱、室内标志牌、墙上悬挂的制度、标语要统一规格、字样。说话要和气,总的要求是:对办事群众热情接待,服务周到,态度和蔼,语言文明,想民所想,急民所急,帮民所需,把窗口单位建成密切警民关系的纽带和桥梁。做到:接待群众要热情、服务措施要周到。办事要公道,总的要求是:严格执法程序,公平、公正、公开执法,不徇私情,不谋私利,真正做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做到:严格办案程序、严格执行法律、公开执法活动。无违法违纪案件,要求是:端正执法思想,杜绝违法违纪行为发生。重点做到:禁止滥用职权、严禁刑讯逼供、严禁徇私枉法、严禁贪污受贿。无涉法越级上访案件,要求是:带着感情为民执法,带着感情做好群众工作,不发生因公安机关执法不严、执法不公、徇私枉法等问题引发越级上访事件。无不合格人员,要求是:全员做到政治合格,业务熟练,在政治、业务考核、考试中达标,每名民警都能适应本岗位需要。人民群众满意,要求是:要达到辖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满意率95%以上。服务对象满意率90%以上,问卷调查满意率85%以上,行风评议名次迁移。以此在新形势下,提高公安机关各窗口单位的服务质量
第五篇:浅论司法公正与新闻媒体监督的关系
浅论司法公正与新闻媒体监督的关系
浅论司法公正与新闻媒体监督的关系
【内容摘要】司法公正是指司法权运作过程中各种因素达到的理想状态,它是现代社会政治民主、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司法公正由于与人们合法的权利和义务密切相关,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而新闻媒体具有传播信息、形成公意、帮助公众实现知情权的功能,是公民知情权与自由表达权的体现,代表着公民权利对公共权力的制衡。所以,在现代法治国家,新闻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是紧密相联的。如何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对司法的监督与促进作用,避免其对司法公正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实现既保护公民依法享有的言论自由和新闻媒体享有的新闻自由,又维护司法独立公正原则和司法权威与正义,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笔者拟对司法公正与新闻媒体间相互关系以及如何构建二者间的和谐关系进行概略分析。
【关键词】司法公正 审判独立 舆论监督 媒介审判 新闻自由 司法权威
引 言
法谚“正义不仅应当得到实现,而且应当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给新闻媒体监督司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释,那如何处理好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和司法公正的关系呢?新闻媒体和司法在形式上都宣布其价值追求是“公正”,其二者间既存在目标的一致性,又存在矛盾与冲突,即司法追求的是法律公正,而传媒体现的是自身或受众观念上的道德意义的公正。如何实现两者的协调共存,最终实现社会公众追求的正义与公平是司法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笔者拟对司法公正与新闻媒体间相互关系以及如何构建二者间的和谐关系进行概略分析,以期更好的指导工作。
一、司法公正的价值内涵分析
司法公正,是法律的自身要求,也是现代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其内涵就是司法机关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公平与正义的原则。司法公正是以司法工作人员的职能活动为载体,以严格依法为基准,要求人民法院在审判过程中坚持平等、正当的原则,且要在审判结果上体现公平、正义的精神。
司法公正涵盖整个司法工程,其价值蕴含包括适用法律平等、诉讼程序正义和判决结果公平等方面 [1],具体可从以下四方面进行理解:一是实体公正。指现行法律分配给人们的权益与其通过司法活动所确认的权益相一致,且这种一致性应得到司法机关的充分保障。关于实体公正,我国法律确立的基本原则是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即客观地认定案件事实和准确地适用法律。二是程序公正。指在法律适用的具体运作过程中充分保障每位当事人及其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益,它是实现实体公正的重要手段,是长期司法实践中对处理各类案件程序、手段、方法规律性的科学总结。三是执行公正。即按法定程序公正、严格地执行生效的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使纸上的东西得到切实的履行。四是形象公正。指司法人员的执法形象必须公正,也就是说司法人员在执法的过程中,除了要严格按照实体法和程序法的规定处理案件外,在言行上还要符合司法人员的身份。只有司法机关形象公正,社会公众才能信任司法,司法救济才能成为社会公众一旦发生纠纷的首要选择,促使社会公众的矛盾和纠纷都能通过司法途径得到消解,从而避免社会矛盾的非法律手段解决。
可见,实体公正、程序公正、执行公正和形象公正是司法公正的有机统一实体,都要求司法人员忠实地服从和使用法律,始终站在客观中立立场,不偏不倚,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二、新闻媒体监督对司法公正的促进作用和相互间的冲突分析
(一)新闻媒体监督对司法公正的促进作用
一是有助于实现审判公开。审判公开是现代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是司法民主的重要标志。当前,不少法院由于受审判场所、设施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旁听需求,加之现代社会中人们工作繁忙、时间紧张、居住分散,不可能经常以旁听的方式来了解司法、监督司法。在这样的情况下,新闻媒体的报道实现了间接公开,扩大了人民法院案件审判的公开面和透明度,使广大群众能够及时详细地知悉一些广为关注的案件的审判情况,使法庭审判得到进一步延伸和扩展,人民法院审判公开的原则得到更彻底、更有效地落实。
二是有助于提升审判质效。新闻媒体的监督对人民法院实现司法公正,提升审判质效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新闻媒体通过对瑕疵裁判、冤假错案的无情披露,监督司法机关有错必纠,启动审判监督程序,从而最终使个案的错误裁判得以纠正,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最终的维护。另一方面,新闻媒体的监督有力地促进司法机关发现自身工作存在的缺点和疏忽,从而改善自身工作作风,使司法活动也变得日以文明和规范。同时,新闻媒体的有力监督提高了司法审判的透明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司法腐败的机会,使审判真正成为了“阳光下的审判”。
三是有助于改进审判作风和提升执法水平。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在提高司法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执法能力,促进其转变工作作风、廉洁自律、文明办案方面均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审判工作经新闻媒体的关注和介入,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办案法官的业务水平。新闻媒体对庭审情况进行报道,客观上会促使法官认真学习相关的程序法和实体法,以更加认真的态度、严谨的作风和高度的责任心去阅读案卷,深入了解案情,严格依法审判案件,以更加缜密、严谨的思维进行判决。一方面必将提升办案法官的职业涵养。在新闻媒体的监督下,会促使办案法官按规定着装,开庭程序会更加规范,法庭仪容仪表会更加严整,开庭用语会更加规范,作出的判决会更加缜密、严谨。所以,审判机关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干警素质的同时,强化新闻媒体对审判活动的监督是十分必要的,它能有效提升办案法官的综合素质,也能有效抑制司法腐败现象的发生。
四是有助于扩大办案效果。新闻媒体对人民法院审判工作进行报道,有利于扩大办案效果,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理念。人民法院通过案件审判,惩处犯罪,调处纠纷,服务经济发展大局,但法院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审判工作的被动性、中立性。新闻媒体通过对审判工作的报道,扩大了审判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在预防犯罪和矛盾纠纷的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依法治国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新闻媒体通过对具体案件的报道,在实现其自身价值和利益的同时,也在向社会公众宣传和普及法律知识,在全社会培育法治理念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新闻媒体监督对司法公正的负面影响
新闻的及时性原则要求新闻报道要快,要及时,才具有新闻价值,于是新闻工作者常常过多的强调新闻自由,对司法活动的报道往往超越了法律的界限,而司法活动具有一定的过程和程序。可见,新闻媒体过早的报道、评论势必会侵犯司法独立的原则,形成媒介审判,对司法公正产生消极的影响,从而对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造成伤害。可以说,新闻报道追求的案件往往是具有生动性、重要性、显著性、新奇性的案件,从而引起公众关注与参与,形成媒体热点,而且,新闻媒体对司法案件的报道往往注重结果,追求惩恶扬善、分清是非为目的的正义,这使得其常常要对司法机关追求的以建立在程序正当基础上的正义构成强大的冲击,对人民法官判案形成强大的媒体压力,从而产生“媒介审判”的不良效应。
媒介审判这一概念发端于美国,由“报纸审判”演变而来。我国台湾学者尤英夫认为:“报纸审判的意义较为广泛,即任何民、刑事案件在普通法院审判前或审判后,由一般性或法律性报纸所刊载的消息或意见,不论其是以文字、图片、漫画及其他方式,不论其目的是在讨论、分析、攻击、侮辱与案件有关的法官、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关系人,或案件内容及其胜负得失,凡足以影响审判者,都可称为报纸审判。” [2]
笔者认为,所谓“媒介审判”是指新闻媒体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案件作出判断,对涉案人员作出定性、定罪、定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其是对人民法院审判权和犯罪嫌疑人的公民权利的双重侵犯。新闻媒体报道的对象一般是民愤极大,影响甚广的“非自愿社会公众人物”,在事实的选取上往往是片面的、夸张的,所发生的案件一般具有重要性和显著性。随着传媒业的迅速发展,媒体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和白热化,一些新闻媒体对具有极大影响力和可读性的案件报道趋之若鹜,对其进行长时间、大容量、一边倒的宣传和炒作,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氛围。在这样的情境下,司法机关在对案件进行审理时,就不得不考虑公众媒体的压力,从而导致某些案件无法得到公正的审判。这实质上是一种严重的越位现象,其干扰了人民法院的独立审判,损害了法律的尊严。对“媒介审判”与司法公正两者间的冲突性,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审判活动追求的“事实”与新闻媒体报道的“事实”两者间存在差异。司法审判活动遵循“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也就是说审判活动只依据“法定事实”对案件作出判决。新闻媒体也有在“全部事实”范围内对案件进行报道的倾向,但是新闻事实的“真实性”要求有别于法律对案件事实的“真实性”要求,即新闻事实是记者通过采访等途径了解到的事实,而司法审判所要求的是能够以确凿的证据来证实的事实。新闻媒体对案件信息的收集也不像诉讼程序那样受到严格的限制,它可以报道某些只注明消息来源的未经证实的消息,而法庭却不能采用这样的信息。由于两者所采用的“事实”不同,因此,人民法院进行审判活动的结果与新闻媒体对所披露的案件所期望的处理结果之间必然存在冲突性。
2、新闻媒体的介入会给办案法官造成先入为主的影响。新闻的典型性原则要求新闻媒体从社会公众心理考虑,抓住典型、重大、疑难、复杂案件进行报道,引起公众关注与参与,形成舆论热点。在现实生活中,新闻媒体监督司法活动时,对于某一案件,经常在司法机关尚未作出处理之前,往往裹挟着社会道德来评判案件,进行有倾向性的报道,有时甚至带有个人观点的评论,形成巨大的社会舆论影响司法人员的办案思维。这些都可能给办案法官造成先入为主的影响,从而严重影响了司法公正的实现。
3、“有偿新闻”的出现势必对司法公正造成不良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论国内还是国外,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在对司法活动进行监督过程中,新闻媒体往往出于自身生存的需要,会在吸引公众“眼球”上大做文章,个别法制观念淡薄的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在利益驱动下,在未结案之前,也会做出倾向性的报道,甚至对案件妄加评论;有的为提升网络点击率或阅读量,经案件当事人的邀请,在未全面了解案情的情况下,对案件进行歪曲报道以迎合案件当事人的诉讼需求,导致了许多与事实不符的细节趁虚而入。也就是说,新闻媒体通过有偿新闻、媒介审判等形式形成“媒体压力”,这必将侵害某一方案件当事人的权益,损害新闻媒体形象,对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三、对构建新闻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间和谐关系的建议
新闻是自由的,其对法庭的报道和批评是需要的,但由于司法活动的严肃性和司法判决在社会上的重要影响,当新闻用于报道和监督司法活动时,其自由的范围和程度应该受到必要的限制。一旦诉讼程序开始,新闻媒体的自由必须向公正审判的公共利益让步。当新闻用于报道和监督司法活动时,由于司法活动的严肃性和司法判决在社会上的重要影响,新闻自由的范围和程度应当受到限制。不仅新闻的采集、发布和传送要遵照有关法律规定进行,而且发表意见和进行批评更要慎重。也就是说,从事司法报道和监督的记者要采取对法律负责、对真实性负责的态度,要承担更重的法律责任。实践中,新闻工作常常过多的强调新闻自由,对司法活动的报道往往超越了法律的界限,从而对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造成伤害。所以,新闻媒体既要发挥披露司法腐败、促进司法公正的积极作用,又要对新闻报道加以规范和引导,以此防止和消除对司法公正产生的负面影响。
为削除新闻媒体与司法行为两者关系上的紧张与不和谐,从而实现司法公正独立和传媒自由的平衡,并依法加以保障、引导和监督,使之达到良性互动与合理构建,形成媒体与司法之间的积极合作、良性互动的主导性关系,逐步探索和建立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与新闻媒体正当采访权的合理界限是十分有必要的。那么,在法治推进的过程中,如何促进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独立的良性互动关系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一)对司法机关自身的要求
一是提升执法办案水平。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强大的舆论压力,人民法院应积极提高审判人员的综合素质,确保司法公正是当务之急。法官的法律知识丰富了,业务水平提高了,将会把一个高水平的庭审展现在新闻媒体记者面前,以其闪烁着法律的尊严理性和智慧的专业才能赢得记者的尊敬。同时,办案法官要精心审判好每起案件,认真制作每一份法律文书,保证案件从实体到程序都不出现瑕疵,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二是大力开展审判公开活动。公开审判的主旨在于让民众亲眼见到正义的实现过程,这一过程对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具有提示性、感染和教育的作用,并成为今后行为的指向;程序公开还提供了对诉讼过程实施社会监督的可能。[3]在审判工作实践中,应根据案件性质,有意识地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案件进行“阳光庭审”,大力开展巡回审判、法院开放日等活动,积极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群众旁听案件庭审,并加大裁判文书上网、庭审直播、全程录音录像等网上信息公开的力度,加强与网民的互动,及时为网民答疑解惑,推进“阳光司法工程”活动的深入开展,让社会各界了解法院、理解法院,使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想做法院文章的人没有机会。同时,应准予新闻媒体对公开审理的案件进行采访报道,并为其深入基层、深入实际采访报道创造便利条件,解释必要的司法程序和司法规范语言,引导新闻媒体在采访报道工作中尊重有关法律法规所保护的个人权利和司法部门依法独立行使权力,尊重司法事实,尊重司法程序和诉讼规则;
三是健全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开展审判执行工作过程中,人民法院应通过健全、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等方式,建立与新闻媒体对话的常规渠道,减少舆论炒作风险。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和诉讼的不同阶段,各级司法机关的的新闻发布机构和新闻发言人应及时将群众关心的案件情况公之于众,使新闻媒体可以从正规渠道获取官方消息,让公众及时了解事件的真相或诉讼的进展,这样既确保了公众的知情权,同时也防止公众的猜疑和舆论盲目的导向,最终达到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平衡。
四是强化自我宣传意识。人民法院在抓好执法办案的同时,应充分利用院内外各类宣传平台,丰富宣传形式、拓宽宣传渠道,及时上报稿件、编发院内信息简报,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宣传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壮大宣传声势,做到审判活动与宣传工作合声合拍,为审判执行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出浓厚的宣传氛围。一方面要抓好法院内部的自我宣传。充分利用法院外宣网站、微博等快捷、便利的宣传平台对审判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及时宣传,不断提升法院司法公信力。一方面要充分借助外媒搞好对外宣传。进一步加深与各类媒体的沟通,努力与其建立起诚实可信的良好关系,协同做好每一个旁听庭审案件的宣传报道工作,拓宽法制宣传面,形成集中宣传报道的声势。
五是提升面对新闻媒体的能力。面对新媒体出现的即时化、多样化、复杂化、国际化新情况,一个涉法的网络事件很可能形成“无利害关系冲突”,形成“网络暴力”从而殃及法院。面对新媒体这柄“双刃剑”,人民法院应与时俱进地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对新媒体时代法院工作规律的研究,着力把握新媒体的传播规律,悉心体察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主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有效引导公众情绪,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法院权威的声音及时传送到微博等新媒体的各个角落,最大限度增加舆论的“正能量”。工作中,应完善与审判工作相关的舆情收集研判机制、预警机制、危机公关应急处置机制、一站式答复机制等,对突发性事件,应在第一时间把真实可靠、准确无误的新闻发布出去,以抢占先机,把握主动,提高司法机关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权,降低与新闻媒体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从而避免新闻报道失实,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二)对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要求
一是提升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涵养。新闻从业人员应遵循新闻职业道德,规范自身的行为,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正视新闻媒介与独立司法的区别,时刻谨记自身的位置与职责,做独立、公正、超脱的旁观者,树立距离意识,保持足够的冷静,不要急于做评判、下结论,有效防止“媒体审判”。工作中,应坚持客观、真实的原则,切实尊重审判独立,遵守法庭秩序,报道案件信息时认真负责,严谨审慎,客观公正,向社会公众报道真实的审判过程和客观的情况,坚决杜绝“有偿新闻”,以新闻从业人员的良好职业形象,与法官一道为实现媒体监督与案件公正审判的良性互动做出努力。
二是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法律知识学习。审判活动有其不同于其他行业的职业特征,从事法制报道的新闻媒体记者和编辑要了解审判规律,熟悉基本的法律知识,尤其要把握现代司法的基本原则和审判工作特点。所以,新闻从业人员应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熟悉司法运作过程,对审判过程中的报道要慎重、严谨,对正在审理中的案件不作评述性报道,应不偏不倚,避免倾向性,不得充当诉讼一方当事人的代言人,不得充当当事人与法官间的裁判员、审判员,更好地处理好新闻媒体与司法机关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新闻媒体对司法公正的不良影响,最终达到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平衡。
三是强化涉诉稿件的审核监督。新闻媒体应加强内部的审稿力度,对监督司法的稿件进行严格审查,把好政策法律关,确保没有明显的诱导和倾向性的内容,防止可能影响司法独立或者侵权的报道流向社会,避免错误舆论压力影响司法机关正常的司法活动,侵害司法独立,损害司法公正,从而正常有效地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
结 语
总之,活跃而健康的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不是司法独立的障碍,恰恰相反,它在更大程度上保障了司法公正。司法公正主要由司法独立来保证,舆论监督则通过客观地展示和评论司法过程,协助实现这种公正。正如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布莱克所言:“言论自由与公正审判是我们文明中的两种最为珍贵的东西,实在难以在二者之间取舍。”[4] 新闻媒体的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冲突是现实存在、不可避免的,正确处理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之间的关系,找到媒体监督与司法权威之间的平衡点,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媒体对司法的监督作用,避免其对司法活动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保证公民知情权和监督权的实现,又能促进司法审判的公开,维护司法独立和司法权威。要达到二者的和谐统一,应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尺度,需要媒体和司法机构的共同努力。从而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发展,维护司法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