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壳牌公司的环境关注看企业环境战略的制约因素(精)大全

时间:2019-05-13 07:01: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壳牌公司的环境关注看企业环境战略的制约因素(精)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壳牌公司的环境关注看企业环境战略的制约因素(精)大全》。

第一篇:从壳牌公司的环境关注看企业环境战略的制约因素(精)大全

从壳牌公司的环境关注看企业环境战略的制约因素

[摘要企业环境战略的选择是在政府法规、民法律意识强弱等外部的因素和企业的环境态度、发展战略、执行能力等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本文以壳公司为例,循着环境愿景、环境战略、环境政策、环境目的、环境目标和环境表现的线索,分析了公司环境战略的选择和执行。通过分析发现:外部环境的制约使企业都倾向于选择积极的环境态度。然而,在环境战略选择和执行中经济因素、战略形成过程和方式、内部执行力等也对环境战略产生不可忽视的制约作用。

[关键词]壳牌公司;环境关注;环境战略;情景规划

一、企业环境战略的外部制约因素

环境战略的制定与企业对待环境责任的态度和方针是密不可分的,企业对待环境责任的态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企业环境战略被看作政治战略的一部分,是企业为应对政府政策法规而制定的战略。环境保护被看作是企业的一种威胁,是一种增加成本的活动以及来自于法律和政策的约束。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投资,看作是净收益的直接流出,是对利润的侵占。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企业的环境战略以抵触和被动应付为主。而随着人类活动特别是企业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加重,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环境危机全面爆发后,全球对环境问题日益重视,导致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变化:

首先,各个国家都对环境问题给予了关注。政府制定了越来越多的法律来强化环境管制,环境壁垒成为企业国际化必须跨越的障碍,能够跨越环境壁垒成为企业获得市场机会或者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武器。

其次,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得对环境影响小或者对注重环境保护的企业拥有更高的美誉度。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从立法机构到股东到消费者再到社区,他们都对环境有着不同程度的关注。公司对环境的关注程度变成投资者衡量公司的一个重要指标。消费者的环境意识增强,对环境事件密切关注,偏好环境友好的产品和服务。

由于以上压力日益明显,环保思想从被动的“末端治理”,简单的“生产过程控制”开始转向“源头防治”,环境问题成为企业考虑的重要问题。政府和民众的环境意识增强、国家环境法规日益严格,是所有企业共同面临的外部制约因素。以下重点结合壳牌公司环境战略的选择和执行情况,研究环境战略的企业内部制约因素。

二、壳牌公司的环境关注环境战略规划过程。与壳牌公司其他的重要战略一样,环境战略的制定也始于战略情景规划。情景规划法也叫脚本法,壳牌公司的情景规划每3年讨论一次,主要关注三个领域:地缘政治学、国际经济和自然资源。情景规划通常是成组出现,在一组情景规划中,有一个代表不增长或者倒退的观点,另外一个代表则描述进步的、增长的未来的观点。

1989年壳牌公司的情景规划主题是:全球重商主义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1992年的情景规划主题为:1992-2020路障和新疆界。这两轮的情景规划中都对自然环境给予了个别关注。

在1989年的全球重商主义和1992年的路障脚本中,环境问题或者被忽略,或者被看作企业追求经济目标时遇到的“绊脚石”。在全球重商主义脚本中,无论是商界还是政界都不会关注环境问题。而在路障脚本中,来自公众和环境保护主义者的压力可能导致严格紧迫但不可行的环境政策产生——这是公司害怕的事情。

在1989年持续发展的世界脚本和1992年的新疆界脚本中,商界人员会注意环境问题,但处理方式不同。前者认为环境退化是一个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的问题,后者则认为环境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副产品,市场的动力和自我调节的作用就能自发解决这个问题。

1989年的环境事件以及当年的情景规划,使持续发展的世界脚本中的观点暂时占了上风,导致壳牌公司1991年7月修订HSE政策提出了对当时的石工业来说是最先进和最激进的目标。它提出壳牌公司要成为环保领域的领导者;最终消除废气、废物、废水等废弃物的排放;生产环保的产品,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如果按照壳牌公司的提示来使用的话,不会对环境造成损坏或者不良影响。这样的政策战略符合持续发展世界的描述,但3年后,全球持续发展的脚本管理人员看作是经济上不负责任的规划,是价格昂贵的选择,于是,又改选了新疆界脚本中的观点。环境战略选择过程。1992年10月,当新的全球规划主题产生时,环境发展战略的过程也开始启动,与路障和新疆界两个脚本相呼应,分别形成了全球变绿和绿岛两个环境战略脚本。

在全球变绿脚本中,环境标准在所有的国家都会稳步上升,尽管他们的起点和提升的速度不同。在绿岛脚本中,在富有的国家,由于对环境的强烈关注而导致环境标准迅速上升。而在贫穷的国家,只有当环境问题已经相当严峻时,环境标准才会缓慢地上升。

在环境战略规划的基础上,壳牌公司的专家组定义了四个战略选项:战略领先、积极探索、服从和逃避。战略领先型战略要求公司采用最高级别的环境标准,而以环保和绝对绿色来要求一个能源公司,这在经济上被认为是不可行的。逃避战略指的是对环境标准置之不理。由于这与壳牌公司公布的总体商业原则相悖,所以也被剔除。

对于保留下来的两个选项,专家组分别定义了两种执行方法,战略领先有严格执行和投机取巧两种执行方法。服从型战略的两种执行方法为:持续改进和最低限度地执行。这些战略的基本特点如下:

综合分析了各种战略的优缺点后,专家组剔除了投机取巧型和最低限度执行型,因为他们与壳牌公司全球化的经营范围和基本的环境政策不匹配。剔除后,留下严格执行和持续改进两种战略可供选择。接下来,壳牌公司对所剩战略选项进行了经济评价。1993-2010年严格执行战略将为壳牌下游公司带来的投入,在全球绿化脚本中为210亿美元,在绿岛脚本中为290亿美元。而采用持续改进战略带来的投入分别为140亿美元和190亿美元。评价后,持续进步的战略被确定为壳牌下游公司的环境战略。壳牌公司环境战略执行中的折扣。专家组报告和结论得到了壳牌公司高层的认可后,持续改进的环境战略被应用于壳牌下游公司。据环境战略家的介绍,该战略在执行中要满足以下6个条件:(1)严格执行现有的法律;(2)在保证经济上可行的前提下,使产品和操作过程朝着更环保的方向不断进步;(3)执行环境管理系统,并保证目标完成;(4)开展提升生产和操作过程环境表现的研究;(5)与政府合作,制定合适的环境目标;(6)在环境讨论中担任领导角色。

1993年壳牌英国公司和1994年壳牌下游公司的环境政策是在持续改进战略的指导下起草的,这个政策完全忽视了依然有效的环境政策HSE——政策(1991年),壳牌公司的环境领导地位、最终消除污染物的排放、提供对环境没有污染的产品的目标从他们的日程中被剔除了。主要行动也被简化为以下5点:(1)严格执行现有的法律;(2)追求不断进步的产品和操作过程,同时保持经济的可行性;(3)执行环境管理系统,并保证目标完成;(4)开展推动生产和操作环境表现的研究;(5)与政府合作,制定合适的环境目标。

三、壳牌公司环境关注的内部制约因素分析

从壳牌公司环境战略产生的过程和壳牌公司早期的环境表现中可以看出,理论上完美的环境政策并不一定会带来良好的环境表现,在从环境战略制定到环境表现的过程中,还有一系列微妙的环节值得思考:成本(或经济条件)具有一票否决权。从壳牌公司的环境战略发展历程来看,壳牌公司的目标一直采取的是积极的方式,没有把环保支出看作是对利润的剥夺。但在环境战略形成过程中,成本问题仍具有一票“否决权”。无论是战略选择还是策略规划,最堂而皇之的理由就是“经济上不合算”,在最后的方案选择中也选择了投入比较小的。壳牌英国公司对于自己甩开公司的HSE政策确定环境目标的解释是:他们的战略目的是使环境政策与经济目标和谐统一。这种明显的制衡说明,环境政策目标在执行时会由于经济目标的干扰而打折扣。这样的选择符合公司作为一个利润中心的特点。虽然环境表现上的污点会影响到公司的形象,但是作为一个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组织而言,放弃他认为收不抵支的方案是可以理解的,公众应该认识到公司环境战略的这个性质。自上而下制定环境战略。但不能忽视执行力。企业战略领导层的环境意识最为关键,企业远景、使命、目标的确立、创新战略的制定、环文化的形成等方面起着主导性作用。同时,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显性承诺有助于实施主动型环境战略。只有在企业高层环境意识的引导下,才能形成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壳牌公司战略层的环境理念与从上到下的战略形成过程相结合,保证了壳牌集团公司层面的生存、获利和稳定发展。如果操作层能实现获利,那么公司会帮助他们获得更高的利润。如果他们不能获利,那么公司可能会抛弃他们,操作层的环保表现不会直接影响公司政策的制定。

壳牌公司从全球情景规划到环境规划,再到环境战略的方法既复杂又微妙,既依赖于判断,也带有正规分析。以公司对于未来的判断为基础,考虑了不确定性因素。但在整个战略形成过程中,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对于公司环保实施能力的考量,这样完全不考虑实施能力的方案设计,为以后的“战略落地”增加了难度。在战略形成过程中,保证执行层的执行力是企业环境创新的重要保障。企业内部因素的控制是良好环境表现的重要保证。从壳牌公司环境战略制定和执行初期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战略和表现“两张皮”的现象在壳牌公司中有明显表现,壳牌公司是石油企业环境保护的先锋和主导者,它制定的《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是石油工业第一个HSE一体化的管理体系,它的许多做法是其他企业模仿的样板,也曾经连续几年被评为全球最具可持续发展能力和道德感的大石油公司,被授予过“最佳企业公民”的称号。但执行层的违规是家常便饭,经常因环境问题被罚以重金,甚至被告上法庭。当壳牌公司的总体环境政策要求彻底消除废弃物的排放时,Stanlow炼油厂的目标依然是达到皇家污染检查署(HMIP)所要求的标准。而且,经常也会由于达不到这个标准而受到惩罚。企业内部执行力弱是造成这种战略和表现巨大落差的重要原因,执行力弱致使环境战略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环境战略的重要目标是要影响公司内部的经营管理,在处理有关环境的问题时,环境管理人员的意见比首席执行官的意见还要重要,这是解决所有环境问题的最基本保证。另外,环境实践制度化也是很好地实施战略的方法。将环境业绩包括在有力的内部惩戒体制中,这既可以帮助公司减少环境风险,也可以帮助公司将环境目标的承诺制度化,使战略层的环保理念外化为企业优秀的环境绩效。外部沟通是影公共政策及提高环境绩效的重要途径。从壳牌公司环境战略执行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在操作层面最容易被忽略掉的是与政府合作制定合适的环境目标和在环境讨论中处于领导地位这两项,好像这两件事情只是战略决策层的事,跟操作层无关。

这些年,我们可以昕到很多来自壳牌公司的声音,壳牌行政长官曾在金融时报》上发表公开信,敦促政府对气候变化实施有效监管。壳牌公司美国的主席以壳牌的名义公开要求政府出台强制性的温室气体排放政策。但这些声音来自操作层的很少。其实,在环境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是操作层提高环境表现的最“聪明”的途径,这样做不仅能展现自己的实力,而且能使企业在公众的眼中更加“透明”。如果操作层不让民众感受到自己的努力,那么民众将会对公司造成的伤害印象深刻。民意测验一致表明,在科学家所认为的环境问题同使公众感到恐惧的环境问题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如果社会环境重点由公众的观点来决定,那么由此产生的措施就不会取得与其机会成本相当的利益。并且,也不会为公众和公司的利益服务,操作层在环境讨论中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公众的沟通,不教育公众,还可以影响当地政策的制定。

当然,就目前来说,不仅要对政府决策层施加影响,民间环保组织的力量也要尤其重视。在1995年布兰特史帕尔(Brent Spar)钻井平台事件后,壳牌公司的全球总裁科尔·赫克斯特罗特在谈到环境保护组织时说:我们没能理解这些组织的权威性越来越大,而同时,我们习惯于打交道的机构正面临丧失权威的趋势。我们低估了这些变化的程度,我们未能参与到与这些新兴组织的严肃对话当中去。从那以后,壳牌公司与“地球村”、“根与芽”和“自然之友”等多个民间组织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壳牌公司还参加了能源与生物多样性促进会,他们的台作在非洲加蓬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壳牌在热带雨林中开采石油,那里的生物多样性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受到了社会的好评。

四、壳牌公司环境关注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随着全社会环保理念的建立,我国企业已经广泛接受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尤其是大型企业具有了更强的谋求“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意识。但在实践中,从经营理念、产品设计、生产流程到营销、文化等领域则相对滞后。例如,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96年开始颁布了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强调企业要从管理着手预防环境污染,获得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认证,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身份,企业可以自申请认证。但据调查,我国企业对此反应迟钝,即使经济效益很好的企业也较少积极主动认证。于是,当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时就会发现经常会被以保障人类健康和动植物安全、保护环境等为由而被拒之门外。有时“万事俱备”,只差环保认证这一张“绿卡”,就会与国贸易或者国际合作机会失之交臂。所以,环境壁垒是我国企业国际化必须跨越的一个障碍。

从壳牌公司的对环境关注中,我国企业可以看到,环境战略关键在于练“内功”。因为在全民环保意识增强的情况下,企业在无视或者忽视环保问题上已经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而只作表面文章或者空头许诺元异于掩耳盗铃,授人以柄。企业从上到下对环保问题的重视,才是走向广阔国际市场的唯一出路。“内功”主要表现在:使环保思想成为核心价值观念。壳牌公司内部有一个《壳牌商业原则》,在全球壳牌公司的分支机构中通行,其中明确规定了可持续发展是壳牌公司的核心理念之一。壳牌公司的价值观中有这么一条: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承诺,意味着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考虑如何在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之间取得平衡,在短期需要和长期需要之间取得平衡,所有壳牌公司的计划都必须以此为基础。高层的重视和倡导,为壳牌公司营造良好的环境形象奠定了基础。把环保思想作为核心的价值观念,这是我国企业应该学习的地方,这样的核心价值观在企业中灌输,有助于环境战略的执行,对外部的承诺则能提高环境绩效。对公众的“透明”机制。当然,我们生活在一个“眼见为实”的世界,一味唱高调会使公众反感,降低公司的信誉。所以,企业必须学会对公众透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壳牌公司等大的跨国企业开始编制和发布环境报告,这是壳牌公司透明体制的最高表现,也是对公众关切的最高形式的回应。假如不主动沟通,公众对企业所造成的环境伤害的感受,比对企业纳税额的感受要深刻得多。壳牌公司在外部沟通中会尽力让大家对壳牌形成更公正的认识。每年的《壳牌集团年报》摘要都在全球范围内分发达200万份。环境战略需技术战略支撑。“内功”不仅仅是指在执行环境战略时的约束力,对我国公司来讲,有很多时候环境壁垒实际上是技术壁垒,企业无法突破环境壁垒是因为不具备相应的技术。所以,企业的环境战略要有配套的技术战略支撑。只有技术突破,才能走出靠廉价劳动力、出卖原材料、仿造、组装赚取利润的老路子,才能真正享有全球化带来的贸易利益。

第二篇: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环境因素分析

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环境因素分析

【摘要】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需要从企业外部环境和条件出发,在明确企业的目标和经营宗旨的基础上,依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本文针对企业人力资源战略外部条件与内部环境中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

一个企业的内外环境决定了它的整体竞争战略。也就是说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不断拓展,企业人力资源与企业的其他资源一样,总是受到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在制定企业人力资源战略方案时,必须充分地把握企业内外部各种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的程度,才能切实保证战略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一、企业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1、政治与法律因素。企业经营离不开国家特定的政治制度、方针政策和法律环境的影响。企业制定和实施任何人力资源战略,都必须符合国家和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发布的各种劳动法律、法令和法规,这是企业能够正常、永续经营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已经实施的《劳动法》《工会法》《妇女法》等法规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有重要的影响。

2、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劳动力供需,从而对企业人力资源战略产生重要影响。经济发展强劲必然拉动各行业的发展,使劳动力需求增加,劳动力价格上升,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也势必提高。相反,如果经济发展缓慢,则劳动力需求降低,价格下降,企业劳动力成本将会大大降低。

3、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企业外部的人员储备,从这个市场中可以找到企业所需要的各种员工,因此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也影响到企业的劳动力的变化。在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参与率、人口平均寿命、特定岗位的素质和技能要求、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等都会影响市场中劳动力的变化。企业制定人力资源战略,必须确定一定时期内劳动力需求的种类和数量,必须了解社会劳动力的供给、构成以及对特定人力资源的市场需求,才能有的放矢,掌握主动。

4、科学技术因素。企业经营中的技术变革对企业经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着技术与产品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导致现有岗位不断发生着变化,不断出现的新岗位要求更多掌握着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的员工来胜任。因此企业要密切关注科技发展动向,预测本企业业务及岗位对工作技能需求的变化,制定和实施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

5、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特征、文化传统、价值观、宗教信仰、教育水平、社会结构、风俗习惯等情况。社会文化是经过于百年逐渐形成的,它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观念和思维,影响着人们的行为。社会文化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人们的基本信仰和行为方面。

6、自然环境。自然资源日益短缺,能源成本趋于提高,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政府对自然资源管理的干预不断加强。所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给企业带来威胁或机会。

二、企业内部环境因素分析

1、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状况。企业现有人力资源是制定人力资源战略的基础,人力资源

战略能否顺利实施取决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的数量必须与企业规模和资本实力相匹配,过多过少或与企业发展状况不适应都将影响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在岗员工能够胜任当前岗位的需要并且完全可以适应企业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企业通过培训能不断提高员工素质的同时使其接受更高岗位的挑战,使员工的知识和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2、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企业战略是制定和实施人力资源战略的前提,不同的企业战略要求设置与其相匹配的人力资源战略。因此,企业必须首先明确企业经营宗旨及战略目标,根据总体战略的要求,确定一定时期内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总目标、总政策、实施步骤及总预算安排,并制定一套完善的业务计划进行落实。

3、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就是把企业的目标任务分解为职位,再把职位综合为部门,由众多的部门组织垂直的权力系统和水平工作协作系统的一个整体机构。企业的组织结构决定企业的职位数量和岗位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是实现人与岗位相匹配,因此,不同的组织结构所导致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活动也不一样。

4、企业资本实力与经营状况。企业资本实力与经营状况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源战略的定位,影响到企业人力资源运作模式的选择以及具体管理制度的制定。资本雄厚、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可以加大人力资源投资,以更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计划吸引人才,也有能力对员工进行高水平的培训,以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获得优秀的人才。而企业资金不足、经营状况不佳时,就只能按需用人,减少储备甚至减薪裁员。

5、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层次就是运用企业文化进行管理,因此,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战略有着紧密的联系。企业的价值观引导并规范着员工的行为,使他们知道应该怎么想、怎么做;企业精神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协调着员工之间的关系,还将企业中的各种成员凝聚在一起使企业在发展中更具稳定性。

第三篇:从教师角度看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因素

从教师自身角度看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因素

阜宁县芦蒲初中

肖正州

[内容摘要]:农村教育的发展受到教育管理、教师素质、教育环境、教学设施、家庭教育、布局调整、经费投入、政策落实、评价机制的制约。

[关键词]:制约、农村教育、领导能力、教师素质、教育理念、家庭影响、教育投入、办学设施、评价机制。

2003年,国务院召开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颁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明确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决定》提出:“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以及后来“两免一补”工作的逐渐到位。农村教育事业得到了加强。但仔细思考,农村教育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下面就本人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引起广大同仁及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学校领导成员管理能力较差,无学校发展的长期规划。

一所学校校长是灵魂,一个校长的任免关系到一所学校的命运,所以有关主管部门一定要坚持任人唯贤,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然而,在一些校区校长通过找关系,走后门才得以升迁。本身业务能力就不强,心中没有真正为一所学校设计一个长期发展的规划,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部分校长思想落后,腐化堕落,独断专行,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溜须拍马,不能够团结和带领广大老师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甚至导致其他管理人员及老师有很强的抵触情绪,工作消极,心灰意冷。

二、教师的非正常流动对教学工作的影响

因国家教育部门在教师编制上有严格的规定,即学生数与教师的比例,致使新教师难进入,而大量优秀教师外流(城市化),教师队伍年龄结构逐年增大,已出现青黄不接现象,此种现象在小学较为严重。而年轻教师、优秀教师流失严重,部分年轻教师被政府部门借用,还有的通关系调到城镇学校,造成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三、农村学校教师业务能力有限且难得有进修培训的机会。

农村教师很难得到培训提高机会(而且有的培训都是走过场),即使有,往往也成为校长关系户的专利。农村教师的知识水平低、知识老化、陈旧、专业技能薄弱、职业素养欠缺等问题尤其突出,极少部分师范毕业的教师其知识结构还是七八十甚至六七十年代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如何能满足现在学生的求知欲望呢?更不要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了,其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加之,农村教师经济收入低,在职教师的学习、培训举步维艰;相当数量未到退休年龄、不能适应教学需要的教师不能提前退休,教师队伍趋于老龄化,知识结构不合理,致使信息技术等课程难以开设,很多学校只好起用较年轻的教师边学边教,这种状况下的教学效果很难提高。

四、布局调整带来的不良反应。

近几年来,县级教育部门对农村教学网点布局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以前一村一校的现象不复存在。学校布局调整之后,学校教学资源进行了优化组合,精简了教师队伍,减少了教育经费投入。但是也出现了问题,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调整之后,有很多学生上学离家太远,一种情况是成为潜在的辍学生,另一种情况乘坐校车上学,由于校车数量较少,往往要往返多次或严重超载,导致学生的精力不足及存在大量的安全隐患;有的父母在外务工的,就花高费把子女带到其所有地,就近就读,然而,由于父母工作地点的转移,子女往往要辗转多个学校,不利于小孩的学习。同时农村学校教学设备陈旧、教学设施不足、教学方法落后,虽然在“教育现代化创建”期间,学校的教学设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如增添了部分图书、仪器等),但要满足完整的科学实验仪器,尚差大部分仪器,即使利用已有设备能完成的实验,其利用率也很低;加上部分小学食宿条件差,辅导员业务管理能力和责任心都跟不上。以上这些仍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五、教育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现在,在很多农村学校,大部分校长愿意将学校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到有关基础建设上,(如:绿化、房屋改造等)而不愿意在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工作投资,(如:教师培训、教学奖励等)这既不利于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团结广大教师集中精力专研教学。使得原来业务能力本来就不高的教师只能越来越差,教育质量长期滞后也就在所难免。

六、评价机制的缺失

1、年终的表彰激励措施不到位,对于每年的往往是能说会道或与领导关系亲近者优先,对于工作踏实、真正勤劳肯干的人往往不被注意;

2、职称晋升制度的不完善,每所学校在制定这项制度时,往往首先照顾到年老的同志(所谓的论资排辈)。

上述这两点往往对要求上进的同志造成很大的心理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教师工作的热情。

七、家庭环境影响学生健康成长。

农村学校学生家长大都是农民,他们接受先进思想文化教育的机会不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家庭教育严重不足。随着打工经济的升温,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已大量涌入城市,留守儿童比例逐年增加,而受农村“隔代亲”传统思想的影响,缺少父母关爱和教育的儿童在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过分溺爱下成长,天性活泼好动的儿童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心理,对孩子性格的培养和健康成长极为不利;还有部分留守儿童是完全寄居在叔叔、伯伯家中,这类留守儿童性格比较孤僻,也没有好的学习环境;甚至有的留守儿童是“大带小”,在家或租房在学校附近,他们放学后,还得做饭、做家务、带弟妹等。这样以来,留守儿童在思想上和经济上的压力都非常重,在他们的心里从小就烙下一个阴影,同时也给学校管理、教育带来了很大困难,学生在学校出了问题无法联系家长,不能及时的对孩子教育、监管到位。

八、农村学校教育理念落后,不能开足开全课程。

由于教师编制紧缺、学科结构失衡,学生除每天的文化课外,其它课程开不足开不全,即使有人去上也是敷衍了事,缺少专业的知识和认真重视的态度。农村教育仍然把升学作为主要目的,尤其是初中阶段,教师被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规定的学年统考奖惩制度所约束,在这种约束下,教师一直无法走出这一应试教育的怪圈。教师在教学中不是力图促进学生智力均衡、全面地发展,而是偏重于知识传授;一些学校和家长往往只关注优秀学生,忽视了大多数学生,导致大多数农村学生陷入“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境地。

九、读书无用论回潮导致辍学。

2000年,国家宣布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任务,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07年,又提出“两基”迎“国检”,巩固两基成果。事实上学生失学时有发生,辍学率仍出现了反弹。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学生的家长不重视教育,加上极少部分是家庭贫困,特别在打工浪潮涌动的今天,中学生辍学打工的现象较多。另一方面,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现在大学生就业整体不乐观的大背景下,那些背负着很大债务学习的农村孩子,一旦毕业无法就业,他们较高的教育风险投资就得不到回报,而农村义务教育的出口又不畅(即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出口有限和职业教育并不发达),导致农村“读书无用论”重新回潮,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小学向初中过渡时,就有一部分学生流失;辍学主要发生在初中阶段,而且辍学率随年级的增高呈递增趋势,初三为辍学高峰。

十、家庭教育问题制约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目前,农村很多家长都长期在外务工,经济收入相对稳定;加上,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从小学到初中免收学杂费。农村家庭都把教育问题过分依赖学校。农村的家长普遍认为:只要给孩子吃穿,教育的责任在老师在学校。在农村小学,不少家长把学校当成是“托儿所”,家长为子女提供的只是物质条件,而忽视了从精神上关心子女,尤其是与子女进行平等的、积极有效的沟通。完全是将子女的教育推向学校。

很多家长用打骂和物质刺激的方法教育子女,他们在子女犯过错的情况下全然不顾孩子的自尊打骂他们,有些家长在被告知子女在校违纪后,在校园里追逐打骂子女,给学校教育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农村家庭各成员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不一致。有些家庭父亲忙于生计,把教育子女的事情交给母亲,或父母外出打工把教育孩子的重任交给祖父母,这些孩子一般都比较受娇养,在校难于管教。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开始想着为子女选择条件好的学校了。他们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从本地学校到县重点或者一同外出在异地上学,不适应环境又到另一处,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学校。孩子忙于适应环境,无心读书,甚至结识了更多无心读书的同伴,养成了诸多的坏习惯。

十一、“尊师重教”没有落到实处,从而阻碍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

2008年,公务员工资大幅度提高,而教师工资却迟迟未提。对于城镇教师来说,他们可以从多方面去增加个人收入,而农村教师就靠财政拨的那丁点儿工资养家,只能勉强维持生计。教师待遇低,工资改革没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待遇问题。农村教师在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教书育人,享受的却是比城市教师低得多的待遇,除了工资,几乎没有任何的奖金、福利,使他们千方百计想调离农村学校。

城镇、农村教师经济收入及其他条件相差甚远,农村教师心理极不平衡,努力寻求改变,有门路的留职下海经商(也就是吃空饷现象),但大部分教师还得留在教育岗位,与身边曾经的同事相比,心理落差更大,从而日渐消沉,无心专研;加上在农村,由于娱乐活动少,有些青年教师对这种生活极不适应,只好以打牌,打麻将消磨时光,却不思进取,思考教学,其教育质量自然很难提高。而且其行为对学生将产生极为不好的影响,从而导致学生对老师缺乏应有的尊重和对学习的乐趣,使得教育质量难以得到提高。一些有条件有关系的教师调离后,造成原学校人员缺乏,加重了其他教师的教学负担和心理负担,加上待遇问题,更是无心从教。按照西方经济理论的观点“没有成本的投入或投入过少,就不能产生效益或效益极为低下”,同理可以推论,教师不能获得好的报酬,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这样很容易造成教师上课走过场、形式,而不追求教育质量。其次,因为投资额的不足,就容易使得一些高素质的教师另谋他就,从而使得教师的整体素质下降,达不到应有的学历程度,因此降低学生学习的效果,培养不出合格的人才。

总之,影响农村教育的因素是多方多面的、综合性。希望政府部门及教育主管单位能够深入基层,认真调研,倾听基层教师和广大农村家长对教育的意见和要求,尽快解决好农村教育问题,也给农村的孩子创造一个能给他们以全面发展的美好的校园。

第四篇:公司环境因素鉴定管理程序

公司 环境因素鉴定管理程序 1、目的 找出本公司重要环境因素,以作为环境方针及目标指标的制定依据。、适用范围 本公司所有的环境因素。、职责 4.1、各部门负责本部门环境因素的收集。

4.2、推行小组负责环境因素的鉴定评估。

4.3、企划部负责环境因素的汇总、编号、分发。

4.4、管理者代表负责环境因素鉴定结果的审批。、管理程序 4.1、环境因素鉴定的工作流程(见附件一)

4.2、环境评审(体系建立之前的环境评审称初始环境评审)

4.2.1、公司应从活动、服务、产品中列出对环境有影响的环境因素清单,重点考虑以下几方面:

A.向大气的排放;

B.向水体的排放; C.废物管理; D.土地污染; E.原材料与自然资源的使用; F.其它当地环境问题和适应性问题 4.2.2、在收集环境因素时要考虑正常运行情况,异常情况(非正常、维修保养、开停机等)和可预见的紧急情况。

4.2.3、在收集环境因素时还应考虑过去的,现在的及将来的状况。

4.2.4、各部门负责人收集本部门的环境因素,并评比其数量,发生的频率及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将此信息填写在《环境因素登记表》和《间接环境因素登记表》中。

4.2.5、环境因素的编号 按顺序号编写,并在备注栏中注明异常或紧急情况。

4.3、重要环境因素的判定评比 4.3.1、原材料及能资源的评比 A.能资源性质——(C)

1.利用可再生或可循环使用的,或不缺乏。

(1 分)

2.利用不可再生或不可循环使用的,或已缺乏。

(2 分)

3.使用有毒的,或限制使用的。

(3 分)

B.能资源及原材料的消耗量——(P)

1.日常使用情况已没有可降余地

(1 分)

2.日常使用情况有稍许可降余地

(2 分)

3.日常使用情况存在浪费

(3 分)

得分

R=C×P

当R≥6分

判为重要环境因素 4.3.2、固体废弃物评比 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管理的都为重要环境因素,公司固体废弃物的处置列为重要环境因素。其它各部门的评分标准:

A:分解性 1.易于分解

(1 分)

2.不易分解

(2 分)

3.特殊的/有毒的 (3 分)

B. 回收及处理 1.有回收或已有合格处理

(1 分)

2.没有回收或没有合格处理

(2 分)

C.产生量 1.每月产生量小于

10kg

(1 分)

2.每月产生量大于 10kg 小于 100kg(2 分)

3.每月产生量大于

100kg

(3 分)

得分 R=A×B×C

当 R>6 分时列为重要环境因素。

4.3.3、噪声的评比 厂界噪声直接判为重要环境因素。

现场噪声的评比:

A. 分贝值

B.暴露时间 ≤85

(1 分)

小时

(1分)

≤88

(2 分)

小时

(2 分)

≤91

(3 分)小时

(3 分)

≤94

(4 分)小时

(4 分)

大于 94

(5 分)

大于 8 小(5 分)

得分R=A×B

当R>5分时及A>94分时判为重要环境因素。

4.3.4、对共有有污染性质(液体)的评价方法:

A.发生频率 1.每天发生(6 分)

2.每周发生(5 分)

3.每月发生(4 分)

4.每季发生(3 分)

5.每年发生(2 分)

6.几年发生(1 分)

B.严重性 1.对环境或健康影响较小

(1 分)

2.对环境或健康有短期影响

(2 分)

3.对环境或健康有长期影响

(3 分)

4.对环境或健康有不可恢复的重大影响(5 分)

C.影响范围 1.影响工作现场(1 分)

2.影响厂区环境(2 分)

3.影响地区环境(3 分)

4.全球性影响

(4 分)

得分 R=A×B×C

R≥30 分及 B=5 分时判为重要环境因素 4.3.5、公司根据上述各项评分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最终决定重要环境因素,并记录在《重要环境因素记录表》及《环境因素判定表》中。

4.3.6、间接环境因素根据公司对相关方的影响能力及环境因素的环境影响程度,由质量环境推行小组开会讨论最终确定重要环境因素,并决定是否纳入目标指标管理。

4.3.7、无法量化及难以评分的环境因素可由质量环境推行小组开会讨论是否判为重要环境因素,并决定是否纳入目标指标管理。

4.3.8、不符合法规的环境因素,有相关方报怨或提出要求的环境因素直接判为重要环境因素,并纳入目标指标管理。

4.4、环境因素的修改 4.4.1、环境因素及重要环境因素应保持其适用性,如有下列情况应考虑重新审查和评估:

A..公司的活动、产品、服务有变更时; B.法规变更时;相关方意见有重大变化时; C.工厂有重大变化时(新增工程、工艺改变等); D.其它需做修改时。

4.4.2、若无 5.4.1 情况时,则公司应每年定期评比环境因素的适用性。

4.4.3、重新修改时应遵循本程序所述的步骤执行,并修改相应的记录。、相关文件 5.1、《 环 境 法 规 及 其 他 法 制 与 评 价 管 理 程 序 》

QEM/MZD-224-2003

5.2 、《 环 境 目 标 指 标 管 理 程 序 》

QEM/MZD-225-2003 5.3、《 文 件 管 理 程 序 》

QEM/MZD-202-2003 5.4、《 废 水 管 理 程 序 》

QEM/MZD-227-2003

5.5 、《 废 气 管 理 程 序 》

QEM/MZD-228-2003 5.6、《 固 体 废 弃 物 管 理 程 序 》

QEM/MZD-229-2003 5.7、《 噪 音 管 理 程 序 》

QEM/MZD-230-2003 5.8、《 化 学 品、油 品 管 理 程 序 》

QEM/MZD-231-2003 6、相关记录 6.1、《环境因素记录表》

6.2、《间接环境因素记录表》

6.3、《环境因素判定表》

6.4、《重要环境因素记录表》

附件 1:《环境因素鉴定流程图》 件 附件 1 :

环境因素鉴定流程图

环境评审开始

活动、产品及服务的确定 环境因素收集、编号 环境因素判定 环境法规 相关方要求

第五篇:从文化遗存看洱海环境变迁

从文化遗存看洱海环境变迁

摘要:早在5000多年前,人们便在洱海周边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洱海文明。从文化遗存看,洱海居民的活动和洱海环境之间存在着重要联系。传统农耕文化下,人们收集和利用生产活动产生的营养物质用于耕种,并向自然界掠取资源来肥田。随着物质生活的需要,洱海环境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模式被打破,人类活动强度提升,洱海富营养化加剧。洱海治理中,历史上洱海居民传统生产生活模式和洱海自身固有的生态循环值得参考。

关键词:洱海文明;农耕文化;传统生活;富营养化;洱海生态

洱海位于云南高原西北部大理市境内,是云贵高原上第二大淡水湖泊。早在5000多年前,人们便在洱海周边繁衍生息,创造了洱海文明。被水流冲入洱海的人类痕迹在河床堆积,保存下来的痕迹则通过考古研究被我们所认知。洱海湖泊沉积物研究与洱海历史文化研究显示两者有着重要关联,洱海先民生产生活对洱海环境变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能力逐渐加深。大理历史文化遗存承载了洱海先民的生产生活,是研究洱海先民活动与洱海环境变化关系的重要资料。

一、洱海文明的发展

张振克老师对于洱海湖泊沉积物研究显示:沉积物磁化率反应人类活动强度,100cm碳14年代为4473±40aBP,100cm以下沉积物磁化率均值为2%;90cm磁化率均值上升到10%,50-40cm磁化率达到第一个峰值;40-30cm磁化率减少;20cm磁化率达到最高值①。闵锐老师银梭岛遗址发掘显示:大约公元前3000-公元前2400年的新石器晚期,人们逐渐在海东银梭岛定居,主要食物来源为采集螺蛳、捕鱼和狩猎;公元前1500-公元前1100年,青铜器开始出现,生产力提高,人们食用螺蛳量逐渐减少;公元前400年左右该址被废弃②。吴金鼎教授马龙遗址发掘显示:大约3500年前,人类便在苍山马龙遗址活动,过着采集、游猎为主的定居生活;汉-南诏时期,洱海居民已经掌握耕种技术,依山修建了城墙;南诏以后该址同样被废弃③。

汉元封年间大理置叶榆县,洱海地区纳入中原版图。汉代至南诏时期,部落战争爆发,人口变化较大,许多洱海流域的早期遗址上修筑起与马龙遗址相似的城墙。南诏大理国建立,洱海流域成为我国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增加,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有了长足进步。元明清时期,洱海地区再次纳入中原版图。为加强统治,大量人口被迁移到洱海地区,洱海地区人类活动强度增强。文化、工艺、技术封锁被打破,洱海地区发展迅速,农耕文化走向巅峰。农耕的发展,让洱海居民逐渐挣脱自然束缚,开始改变自然,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洱海文化。洱海湖泊沉积物研究与洱海文明出奇一致,表明洱海文明和洱海环境之间有着必然联系。

二、洱海居民与洱海环境

银梭岛遗址考古发掘显示在5000多年前人们便在洱海周边繁衍生息,洱海水位在1960米左右,最早在2400多年前洱海才达到如今的水位;在这段时期,洱海水位变化较大。随着生产力发展,人类获取食物的能力加强,活动范围随之扩大;最晚至3500年前,人们在洱海流域的汉邑遗址、佛顶遗址、马龙遗址、龙泉遗址、中和遗址、余家田遗址等处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期,避乱的中原人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g,大理市境内出土了青铜锸等农具;马龙遗址第三层出现耕作痕迹,洱海地区有了耕作技术。

大展屯汉墓和下关市郊荷花寺村西晋墓出土的水田模型、陶仓、陶马、铜摇钱树等文物。汉晋时期,洱海地区和中原往来密切,农耕技术普及,人口随之增加。南诏时期,天宝战争中被俘的将士和南诏在成都劫掠的工匠推动了南诏技术、文化发展。《南诏仓储碑》和《南诏图传》是南诏农业发展的见证,樊绰《蛮书》记载了当时洱海地区风物和繁荣。大理国统治者仰慕中原文化,与宋王朝关系密切,文化和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农耕文化成形,洱海地区生活富足,《张胜温画卷》描绘了大理国的繁盛。

元明清时期大理再次纳入中原版图,技术和文化壁垒被打破;农耕文化走向巅峰,耕读传家成为洱海地区上层人士的象征。赛典赤均赋税、省徭役、建义仓赈灾、抚恤孤贫,并传授内地种植水稻桑麻等技术、兴修水利、开驿道等,为洱海地区发展奠定了基础工作。明代实行军屯和民屯,中原人口大量迁入大理,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成熟。大理市境内诸多的明代水利碑承载了垦荒的成果;宣德年间《大理府卫关里十八溪共三十五处军分民定水利碑文》是军屯、民屯发展的丰碑。古老的刀耕火种下,荒地逐渐减少,人们将视线转向洱海周边的湖泊、湿地;清代,洱海地区极其重视修建水利、开垦良田。《太和龙尾甸新开水利碑记》载王孝冶在邓川新修水利,开垦良田万亩;升任太和县知县后又新修水利,开垦龙尾甸良田万亩。康熙年间的《云南提标营田碑记》和《题奏营田文》记录了军队及军属开垦营田的情况。农耕文化影响下,人们对土地有着强烈要求,洱海自然环境因垦荒而逐渐改变。在历史长河中,洱海居民形成了传统生产生活模式:将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后用于肥田,人类活动产生的营养物质被冲进湖泊,沉积分解后也被用于肥田;人们还向自然界索取肥料,洱海边居民捞海草培田,苍山脚居民则打茅草肥田,民国三十四年《恭刊奉发判定海岸界限谕本碑序》记载了这段历史。

三、洱海生态恶化

以前洱海有着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水位变化明显,十八溪经常泛滥,河流、湖泊、沼泽星罗棋布。随着农耕文化发展,洱海居民开始向自然索取耕地,洱海环境遭到明显改变。“万物有灵”约束下,早期居民对自然充满敬畏,用乡规民约和习惯法来约束人的行为,避免激怒神灵;例如不准浪费粮食,不得破坏环境,不得污染水源等。在传统生产生活中,人们不仅将自身产生的营养物质用于肥田,还向自然界掠夺肥料。洱海居民向自然索取资源的同时,栽种树木美化村落,保护周边环境,维护至人与生态的相对平衡;大理市境内已知清代种树保护环境的碑文有《种松碑》等4通。

科学发展推翻了“万物有灵论”,乡规民约和习惯法的约束力逐渐丧失。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活动强度提高,自然生态环境负担加剧。化肥等农药大量使用,村民不再收集生活垃圾肥田,向自然界索取肥力的行为也逐渐消失。为了追求优越物质生活,人们大肆修建房屋,侵占良田、河流、湖泊和湿地。河流、湖泊和湿地消失,村民生产生活产生的营养物质未经分解利用排入洱海,村落生态平衡系统被打破,洱海逐渐富营养化。

为了生产生活需要,1963年西洱河上修建了闸门;洱海水位和水流被人为控制。水流减缓,营养物质在河床堆积。为了控制洱海水位,洱海自我净化能力随着水位变化减弱而削弱;洱海周边传统的耕作模式改变,人们不再打捞海草和淤泥肥田,还大量向洱海排放营养物质,导致洱海富营养化。大理是旅游城市,游客众多;由于缺乏管理与保护,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量营养物质被排入洱海,富营养化加剧。

四、洱海环境治理

水污染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污水治理是大理环境整治的重点。大理政府开展深化农村改革,加强村庄规划和建设监管,有效遏制了对自然环境的侵害;宣传环境保护,鼓励传统的节能减排生产生活方式,减少污染排放。开展“七大行动”加强洱海污染治理力度:四水入池、环湖污水管网系统、多塘系统、湿地公园、核心区治理等实施。四水入池、污水管网系统、多塘系?y弥补了村庄生态系统的污水收集处理,湿地公园修复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加强核心区客栈和餐饮业环境整治,控制污染源头;划定洱海保护红线区,逐步恢复洱海周边自然环境,修复洱海生态净化能力;逐步开展核心区清淤工作,帮助洱海析出富营养物质。洱海环境治理有所见效,富营养化程度有所控制。如今洱海流域人类活动强度远超历史上任何时期,河床富营养物质堆积日益深厚,洱海治理工作任重道远。

洱海居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模式为收集和利用人为营养物质,实现减排;向自然界摄取营养物质来肥田,减弱自然界富营养化。洱海流域工业污染极低,环境污染主要是水体富营养化。农作物生长需要大量营养,而水体富含营养物质;传统农业生产能有效帮助吸收自然界营养物质,减少富营养化。环境治理中,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值得参考。5000年间,洱海河床提升了1米左右,随着水位控制,水流减缓,人们生产生活产生的大量营养物质随之淤积。水位涨退是洱海自身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营养物质随着洱海水位涨退被冲击上岸,水体富营养化减弱。在新建湿地公园,恢复洱海自然滩涂的同时,可以考虑恢复洱海水位变化,加强洱海自身净化能力。洱海水位降低也利于清淤和富营养物质析出,便于洱海治理;在条件允许下可以逐渐尝试恢复洱海固有的水位变化。

注释:

①《云南洱海流域人类活动的湖泊沉积记录分析》 张振克《地理学报》2001年1月第55卷第一期

②《云南大理市海东银梭岛遗址发掘简报》 闵锐 《考古》2009年第8期

③《马龙遗址发掘报告》 吴金鼎 《苍洱报告甲篇》 P24-P52

下载从壳牌公司的环境关注看企业环境战略的制约因素(精)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壳牌公司的环境关注看企业环境战略的制约因素(精)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乡村基看企业运营战略

    重庆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运营管理(二专业)结业论文题目:姓名:陈舒靖(11009030203)指导教师:邹波成绩:日期:浅谈乡村基企业运营战略 摘要:“乡村基”作为中式快餐的领跑者,在近些年迅速......

    .改善企业营商环境需关注什么

    改 善 企 业 营 商 环 境 我 们 需 关 注 什 么? 一提到改善企业营商环境,人们往往会想到要简化企业审批办事流程,实行最多跑一次改革或者帮助小微企业拿到贷款以及为它们减税......

    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

    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 来源:饿狼辅助 http://摘 要 知识产权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随着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来临,知识产权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逐年上升,......

    从当今的国际国内环境看我国的国防建设

    从当今的国际国内环境看我国的国防建设 装备081张大亨010828133 [内容摘要] 国家不可无防,国防不可不强,为了确保国家安全、稳定和发展,也是为了打赢未来可能发生的高技术局部......

    从社会责任角度看企业非市场战略

    从社会责任角度看企业非市场战略 09工商1班范银霞0916101052 目录 一、捐赠实践 ................... 2 二、企业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 2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

    从《小时代》看企业微战略(全文5篇)

    在严格自律的基础上走差异化道路电影《小时代》以表现青年的“炫”著称。如果那仅仅是外在的炫富,自然容易遭到非议;但是如果能够将小时代之“小”和“炫”联系起来,在小经济就......

    网络环境下企业创名牌的营销战略

    网络环境下企业创名牌的营销战略 [摘要]人类进入21世纪,面临新的经济浪潮的冲击,飞速发展的国际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推动了电子商务、网络经济的飞速发展,一种区别于传统......

    政治环境对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影响

    政治环境对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影响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更是复杂且剧烈变化的。如何有效地分析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直接影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