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思而行”显优效
“三思而教”显优效
东兴镇中心小学 张乔华
教学专家认为,所有的课程研究和设计,都是建立在课堂研究的基础上,而课堂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工作。当教师成为研究者,能够批判地考察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够理解并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那么,某些激动人心的口号才能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由此,我深感行为跟进对教师乃至整个课程改革的作用。不断地尝试与反思是进行行动研究的前提。通过不断改进策略,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并渐次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行动研究的主要功能。现就苏教版第六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三次教学来说明反思后的优效性 第一次试教
1、复习面积单位有哪些。这些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大胆地猜测一下。
2、现在我们就一个个来验证自己的猜测。
3、验证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的关系。(利用手中的材料动手操作、验证、汇报交流。)
4、验证平方米和平方分米的关系。(动手操作、验证、汇报交流。)
5、验证平方米和平方厘米的关系。(动手操作、验证、汇报交流。)反 思:
学生学起来毫不费力,动手操作得也十分成功,效果看上去很好,尝试似乎是成功的。但我却发现了一个本质的问题: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缺少一种真正的情感体验和认知体验,更缺少一种主动探索信息、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学生的学习应是一种再创造,那么学生在课堂上按指定行事会有创造吗?他们甚至都没有了自我,有何创造可言?
反思整个过程,我觉得这个设计不符合新的课程理念,教学的开放度不够。不过我从学生的操作过程中了解到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思维是很活跃的,关键就在于我们能否给他们提供一个开放的、自由的思维空间。所以,我没有着急,我知道怎么去改进。改进策略:
让学生自己决定研究的主题,在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层面开展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用自己的办法去量、拼、摆、推理等,碰到问题组内想办法解决。改进后的教学:
1、这些面积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大胆地猜测一下。(三组关系中有的是
10、有的是100、有的是1000、10000等)
2、看来大家得出的意见难以一致,我们可以想办法来验证一下,利用自己需要的工具或材料,选择一组自己喜欢的来进行研究。
小组开始活动。学生也开始活跃起来了,动起来了。
很快,我发现这不是一个好现象。我在巡视中发现,有的小组做得并不象说的那样,有的小组甚至不知道怎么做,特别是在准备的材料中有1平方米的纸板,8个小组中有5组一上来就打开了这张纸,但却又不知道从何下手,一会儿拿尺,一会儿小纸片,没个主意。幸好另三组进行的还可以,研究的是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我才得以较顺利地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汇报交流。这时,我真的有点着急了。反 思:
我认为这个设计方案符合新的课程理念,既然设计方案没问题,那问题就出在教师身上。现在的课堂都提倡开放,这一点无庸置疑,但完全让学生自由发挥,教师的作用又何在?这一节课的结果已告诉我们,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而且是不可替代的。开放是可取的,注重体验,注重过程,都要有个度的问题,我觉得我没有把握好这一点。回顾我的教学过程,有这样的环节,我问:“这些面积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大胆地猜测一下。”“我们可以想办法来验证一下,利用自己需要的工具或材料,选择一组自己喜欢的来进行研究。”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后就按自己的思路开展活动。在这里教师的作用几乎是一片空白。等到学生开始操作时,我发现了问题,再想去作指导已经有困难了。改进策略:
一、是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
二、在动手操作前要让学生明白自己“做什么”和“怎样做”。
三、要能及时将学生的回答加以概括和提升。
因为这是一节校本教研课,所以通过讨论,我根据研究合作组的意见,在另外一个班级又进行了一次尝试。再次改进后的教学
1、这些面积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你为什么会猜测是100或1000呢?
2、我们想办法来验证一下,你觉得可以用哪些工具或材料?
3、你想验证哪一组,你准备利用这些材料怎样来验证?
4、小组讨论,交流一下想法。(说出自己的想法,了解他人的想法)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设想,尝试一下,也可以听了别人的设想有所启发来进行尝试。
5、进行尝试。你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组进行研究。接下来的小组活动,开展得井然有序,我在各小组间巡视,对操作有困难的同学给予帮助,对学生的某些不当做法加以规范。
6、汇报交流。先让学生说说在操作过程中有什么困惑吗?有一组研究的是平方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提出来说还没有结果。我暂时放了一放,先让别的同学来汇报研究过程。
学生汇报的过程是一个展示自我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碰撞的过程。学生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摆、量、画、推理等等,学生充满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熠熠生辉。
在等到有的学生说用推理的方法后,刚开始有困难的这组同学深受启发,不由自主的站起来说:老师,我们现在已经知道,1平方米等于10000平方厘米了,接着就把这个推理过程完整的叙述出来。还说:如果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去摆的话,那太不可取了,太不科学了。其他同学不由自主的给予赞赏的掌声,我看到听课的老师也点头微笑了。我,反而语拙地说:“你说的真好。”„„ 三次教学后的深思:
课堂教学是灵活多样,不断生成变化的。教学不必拘泥于某种特定的程序,更不能模式化、形式化,应致力于使研究过程灵活多样、丰富多彩。如本次研究中,有行动者个人的反思,有同伴互助,有专家引领。教师迅速分析原因并采取策略。从实际情景出发,根据需要,随时检讨、不断修正,并不断生成新的内容,让反思及时化为行动,追求我们理想中的课堂。
有效教学永远值得我深思。如今,自主探究已经成为学生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学习方式,但我们在考虑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它是否有效,这是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的。
数学课堂该让学生的个性飞扬。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不必也不能强求思维的一致性,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看到更多的应是学生个性的张扬,创造能力的培养。所以如何让课堂成为展现学生个性的舞台,也是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小学数学教师应充实自己数学的学识。我们总感觉小学数学有什么难的,不就是那么一点点东西吗?是呀,从知识的角度来说的确是很简单。问题在于教师如何以这些知识为载体,引导学生从事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除了传授知识以外,数学教师更有责任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眼光和品位。这不是一项轻松的工作,却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值得我们努力,再努力。
第二篇:三思而行的成语
【成语】:三思而行
【拼音】:sān sī ér xíng
【简拼】:ssex
【解释】: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出处】:《南齐书?公冶度》:“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示例】:终身大事也应该~。欧阳山《三家巷》三0
【近义词】:深思熟虑、郑重其事
【反义词】:不假思索、轻举妄动
【语法】:作谓语、宾语;指经过反复考虑后再做
三思而行 成语接龙
【顺接】:行不从径 行不副言 行不及言 行不履危 行不由径 行不由路 行不知往 行不胜衣
【顺接】:按辔徐行 霸道横行 败德辱行 半路修行 苞苴公行 倍日并行 倍道兼行 倍道而行
【逆接】:不壹而三 倒四颠三 鼎足而三 隔二偏三 观隅反三 接二连三 径一周三 举一反三
【逆接】:三三两两 三三五五 三三四四 三上五落 三下两下 三不主义 三不拗六 三不足畏
第三篇:追求优效课堂的初探
追求优效课堂的初探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课程资源三大要素组成的。其中,师从其“教”的行为,实现对课程教学的组成、引导;先从其“学”的行为,从课堂上汲取知识,获得发展;课堂资源作为一件师生之间的媒介,是课堂教学得以进行的依托。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每个教师孜孜以求的事情。我认为:追求高效率的课堂,必须从关注学生的“四点”做起。
一、关注学生的起点。
数学源于生活实际,学习数学又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是,现实生活既是数学的起点,又是数学学习的归宿。而教材中的有些列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差距,学生不够积极,影响教学效果,如果教学深入到学生的日常活动之中,尤其是结合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数学“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第一课时,教材的主题图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图和金、银、铜牌的三个国家的国旗,列题1是中国和加拿大的国旗和运动员及其跳水成绩。就主题图而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显而易见,然而就三面国旗中,除了我国的国旗外,那两面国旗是哪个国家的有多少人知道?跳水成绩用小数表示又有多少学生知道?这节课学生的起点是什么?我在教学之前做了一个调查:
(1)请试着计算下面各题:(写出竖式)1.25+0.4;2.34+0.46;3.72-1.5;3.7-1.52;3-1.52(2)你认为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相同与不同)
调查的结果
<1>第一题是5个计算题。
①.全对(没有化简也算对)的占56.4%;②旧知识出错(非小数加减的知识点)12.8%;③相同数位对齐做加法正确率100%,④结果不化简100%;⑤数位不同减法错(新知识点)30.8%。
(2)第二个问题:
①“相同,都是”满一进十,借一当十,只不过多了个小数点。观点与之近似的占76.3%。②“不同,小数加减法有小数点,整数没有。”观点与之近似的占21.1%。③其中有7.9%的学生认为小数的末尾可以随意添0,而整数却不能。
从调查中发现: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不是一无所知的,甚至全体学生都知道“相同数位要对齐。”但对于小数部分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结果末尾有0等新情况,学生存在疑惑。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该充分地考虑并尊重学生这些已有的认识基础,努力为学生解除困惑,掌握新知识创造条件。
学习起点的确立,不是凭空想象来的,而是从调查中发现的。当然,自己学生的学习情况,做老师的也能了解一些。但对学生课外的情况老师要想知道就得多观察,多了解了。
二、关注学生的亮点。
我们知道,上一节课容易,上一节精彩的课却很难,要想每一节课的上的精彩,则是难上加难。新观点下的课堂是活的,应该是学生实实在在地学,有个性地学;教师真真切切地教,有策略地教。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固然是好,但意想不到的是也属正常。
例如,我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练习课时,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张叔叔用篱笆围一个长6米,宽4米的长方形鸡圈,需要篱笆多少米?”
题目一公示学生马上算出:(6+4)×2=20(米)
师:谁还有不同的意见?
生1:6×2+4×2=20(米)
(正当我想就此结束此题时,突然一生问:“可以是别的吗?”我先是一惊,然后又说:“请你说说看?”)
生2:我家的鸡圈是一面靠墙的,就不需要用那么多篱笆。
师:生2能联系实际,这个与众不同,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生3:也有两面靠墙的。生4:也有三面靠墙的。
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善于观察,联系实际想出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不简单!下面请根据你的方法,先画出不同围法的示意图,再列出相应的算式,求出结果。也可以小组合作交流解决,最后我们比一比,看看哪组的方法多。
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善待“意外”,妙用“亮点”,让学生对不同的观点进行有意义的思辨,学生对知识就有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
三、关注学生的疑点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李政道博士曾经说过:“什么是学问?就是学习怎样问。”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有多种活动的形式,比如对某个情况中的信息加工处理,提出数学问题,或在解决某一个数学问题时,不断寻找中间问题等,这些活动都是相对独立数学思维活力。学生只有经历这样的活力,才能不断提出数学问题。
例如教学“小数除以整数”第一课时22.4÷40=(千米)
师:想想你是怎么算的?
生1:22.4千米=22400米,22400÷4=5600米,5600米=5.6千米 学生2:224÷4=56
学生3:22.4÷4=5.6
老师:想想,学生2学生3是怎么用竖式计算的?可以交谈讨论。
学生4:学生2是等算完后再点上小数点,学生3在算的时候就点上小数点。
老师:这两种方法哪个好?
学生5;学生2的好,因为小数点的处理中,加法、减法、乘法、都是算完后再点上小数点的,所以除法也要这样。
学生6:我认为,先点上小数点更好些。
在两种意见相持的情况下,再看老师是怎么出现的?
老师:22.4÷4我们要先算什么?
学生:22÷4=5……2
老师;余数2和4合起来是多少?
学生:2.4
老师:24÷4=?
学生:用24÷4=6
老师:24表示多少?6表示多少?
学生;24应该是24个十分之一,所以6是6个十分之一,也就是0.6
老师:那么,6在哪一位上?
学生:6写在十分位上。
老师:那么,要先点小数点还是后点小数点?
学生:要先点小数点。
老师;22.4÷4这道题的特点是什么?你认为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小数除法,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课堂的推进有多种可能性,为了某一个问题引起争论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表现,教师要及时辨析学生的争论对于数学学习的意义与价值,要适时把握,要在极富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课堂进程中,不断激活新的教学状态。
四.关论学生的错点
华罗庚说:“天下只有哑巴没有说错过话,天下只有白痴没有想错过问题,天下没有数学家没有做错过数学题。”在我们的课堂上,在学生的作业中,学生出现错误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老师如果有一双慧眼,或许能在学生的错误中发现错误的价值,这样,错误也就美丽了,这是我在解简易方程复习课教学时后一个片断:
老师:这节课,我们来复习“解方程”。下面是我在你们的作业中收集到得一些题目,你们先分析看看对不对?如果不对,错在哪里?先提议思考,后交流讨论。0.4×0.8+1.5x=7
0.32+0.5x =7
0.5x =7+0.32
X =14.64(2)7.8—1.4x=3.6
1.4x =7.6—3.6
1.4x =4.2
X =0.3(3)6x—1.4x=32.2
6x=32.2+1.4
6x = 33.6
X = 5.6(4)4x—4×3.1=4.5
4X—15.5=4.5
4x=15.5+4.5
X=4 这些题目出现后,先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读题,再让学生分析各题的错误所在。在此之后,让学生反思,解题要注意或预防哪些错误?
学生总结:一要写“解”,二是数据不能抄错;三是计算不能出错;四是关于等式不能用错;五是能算的要先算。
数学课上,一些老师提的许多问题,并不是学生的问题,只是教师为了通过学生的回答兑现教案而已。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才真正是学生自己的问题,.探究与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们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才会真正投入。让我们广大教师和学生一起直面错误,它是指导我们数学课堂教学走向高效的有益途径。
第四篇:追求数学课堂的“优效”
追求数学课堂的“优效”
追求课堂教学的“优效”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对课堂教学的探索永远都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优效课堂中的“效”,有“效果”之意,亦有“效率”之意,更有“效益”之意。所谓“优效”,就是追求效果、效率、效益的统筹兼顾,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的和谐共生,追求教师专业水平与学生学科素养的同步提升。
优效课堂应彰显学科本色。在学科领域内探索课堂教学的“优效”,最基本的是对学科基本规律的把握和领悟。就数学学科而言,数学课应该尊重数学的传统,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根据数学的发展规律来进行,“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基本概念,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把握数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因此,优效课堂必然是深刻的。
优效课堂应突显求实风范。求实风范,就是追求朴实的教学实施、真实的思维流露、扎实的教学效果;求实风范,根植于“深刻理解教育理念,深入把握教学内容,深度研究教学对象”之上。显而易见,优效课堂也必然是智慧的。
追求数学课堂的“优效”,要以读懂教材为前提。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教材把握不好,或者把握偏了,方法越高明,越会南辕北辙。”读懂教材,不仅要宏观上理清思路、细节上学会推敲,而且要把握教学内容的本质,教师要深入思考: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知识,这个知识的本质是什么,它与其他知识有怎样的联系。
追求数学课堂的“优效”,要以读懂学生为基点。读懂学生,就要读懂学生的经验,读懂学生的思维,读懂学生的情感;以学生为基点的教学,教师要不停地叩问:这节课准备把学生带到哪里去,学生现在在哪里,如何带他们到那里,怎样知道已把他们带到了那里。追求数学课堂的“优效”,要以设计“有过程”的教学活动为保障。没有“过程”的教学,学生就没有真正的“探究”,也就没有对数学学习、数学学科的积极感受。“过程”主要指学生数学学习的“建构过程”,即由学生的已有生活、学习经验向系统的学科知识的运动过程。
课堂生来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也许我们为之追求的课堂教学永远不可能尽善尽美,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探索的步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第五篇:三思而行 再思则矣
三思而行 再思则矣
论语里有一个故事,季子文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思可矣。”
孔子却对自己的学生说过一句话:“三思而行,再思则矣。”学生问:“一件事情是去想三遍然后再去做嘛?”孔子说: “不是的,一件事情想两遍去做就可以,想得太多反而会使思维限定在一个地方,从而看不见更大的方向。”这是古代圣人的智慧,两句古话都告诉了我们,做事情不能有从众心理,必须要深思熟虑。不然,可能会酿成大错。
拉伯雷《巨人传》中的故事:巴奴越受羊贩邓特诺诟辱,乃购其一羊驱之入海,群羊见之均起而效尤,纷纷投海,卒至羊贩邓特诺于抢救时亦溺死海中.今以巴奴越绵羊喻盲从之众.这就是著名的羊群效应。羊群效应告诉了我们,从众心理是不可取的,在市场中的普通大众,往往容易丧失基本判断力.人们喜欢凑热闹、人云亦云。这样只会使自己的思维定性,从而造成不必要的后果。
然而,在古代,不思考酿成大错的也不在少数。
例如三国时期的失街亭.叙蜀国参军马谡因刚愎自用而使军事要塞街亭失陷的故事。兴六年,属参军马谡先锋.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干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就是因为马谡刚愎自用,既不听取别人的意见,自己也不去思考其中的隐忧,从而造成了街亭失守,自己被斩。
这些鲜明的例子就在我们眼前呈现,做事情要三思而行。这不是空穴来风,是经过历史的长河力证过的。
北宋有个大科学家,名叫沈括.他小时侯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他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他去问妈妈,妈妈说:“兴许是花开花落,有早有迟吧!”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汉朝的王商也是一个冷静,不从众的人。
王商为汉成帝的丞相,遇事冷静理智,从不人云亦云,很有主见.有一日,长安城中盛传要发大水,满城的人都忙着逃命,整个长安城中一片混乱,似乎已水临城边,就连皇上的勇父、大将军王凤也吓得劝成帝赶快上船,聊以避难。而汉成帝也果真为其言辞所动,准备暂且迁离京城。王商力阻汉成帝随迁,指出轻信谣言、妄迁京师会遗患无穷。后来证明,发水之说实为谣言。为此汉成帝很是看重王商。
沈括和王商的事例都告诉了我们,做事情不能盲目随从,要有自己的主见。怎么有自己的主见,就要冷静下来,认真的去思考这件事情的利与弊。然后我们在付诸行动。这样犯错的几率就会小之又小。但是,我们不能光思考不去行动,这样只会成为赵括,只会纸上谈兵。我们必须要思考在行动。
我们人类,在如今的社会,必须学会深思熟虑,而不是去
“思考”
现在,人们更愿现意追求的是过眼的繁华,不是一种真实的沉淀!当然不能说他们没有去思考,只是这些个思考少了许多深层的东西,一句话,太肤浅!难道真的只有那些个财富才能让你开心?可是那些也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啊!你们经常抱怨活得太累,可是你们又何曾去想过放松呢?为了一点点小的利益,将大脑的高速地运转着!你不是巨人,就不要跟他们一般生活。当然,无论你们思考与否,地球都在正常转动。日子总在过去,太阳也按着它的规律,出于东,落于西,看起来似乎一切都没有变化。如果是这样,那么人类将在枯燥与单调中灭亡。
三思而后行,不思则惘,再思则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