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课堂“沉闷”问题的研究 路雁飞
初中语文课堂“沉闷”问题的研究
指导教师:路雁飞 课题研究小组成员:
组长:李庆彪
组员:田潇敏、李静、刘欣、田清岩、王颖、胡富强
课题实施年级:八年级
山西省汾阳市海洪中学
课题名称:初中语文课堂“沉闷”问题的研究 课题研究背景和目的:
现实背景:
初一活,初二趴,初三躺一躺。这几乎成了流传在老师和学生中间不用说的秘密。初一的学生还保留小学生的特点,活泼好动,上课踊跃发言;到了初二,很少有学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到了初三,更是寥寥无几,成了老师“满堂灌”。本应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沉闷不堪,令人昏昏欲睡,有的偶尔回答一两句,有的为了考试还记些笔记,有的则干脆睡觉,下了课才醒来。有的老师这样形容我们是下课动如脱兔,上课静如处子。笑过之后,我们却为此深深忧虑,学生的任务就是在课堂上学知识,可我们却把课堂变成了休息的场所,这与新课标要求相去甚远,我们把这个问题向老师反映,老师也表示应该研究研究,改变现状。
理论背景: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具有独立意义、独立人格的个体的人,发展的人。也就是说我们才应该是课堂上最活跃的主角。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努力创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我们应该形成自主创新探究的学习方式,与老师构建平等双向理解的和谐民主平等的互动互惠的师生交往关系。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自发的、有目的、有选择的过程。按照新课标要求,我们应该主动探索所学知识,主动实现知识的建构,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目的:
旨在通过本课题研究,分析课堂沉闷的原因,针对原因下猛药,下准药,努力扭转课堂沉闷的现状,还自己一个生动的充满趣味和信心的课堂,不仅学到知识,更加能掌握技能,真正成长为符合素质教育,能够担当起未来祖国栋梁的人才。
课题研究过程和方法:
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0月):确定课题,制定方案,安排事宜。
第二阶段(2012年10月——2012年11月):设计调查问卷,搜集理论资料(网络、图书馆等)
第三阶段(2012年11月——2012年1月):实施调查问卷,采访老师和学生,整合材料,形成成果。
研究方法:
问卷法、采访法、文献查阅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系统地研究“语文课堂沉闷”的原因,根据这方面的教育研究成果,结合自已的学习实践,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找出规律,设计出合理的研究方案。
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做准备工作,召集小组成员开会确定课题,这一课题的提出完全是实际学习生活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由李庆彪提出,全组通过,然后制定研究方法,主要是调查问卷和走访老师同学。以李庆彪为主,王颖、胡富强、田潇敏、李静、刘欣,田清岩负责辅助工作,调查和走访事宜。
第二阶段各自搜集材料后开会汇总,并设计出调查问卷(附后)。第三阶段实施调查工作,问卷共一份,15题,其中主要是选择题,还有开放说明,补充自己的见解。在初一、二、三年级各取两个班展开发放,田清岩与各年级调查班级班主任做好协调工作,取得支持,李庆彪、王颖、胡富强负责发放与收回清点工作,田潇敏、李静、刘欣负责回收后的整理数据工作。获得数据依据后,进行分析和研究,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和需要更详细证明的地方进行进一步采访获得实例依据。最后整合所有材料,生成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研究成果:调查问卷分析及课题研究报告
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以“学生对语文课堂沉闷的看法”为主题设计,15个小题,三个年级六个班参与调查,共计360份,高达87%的同学认为现在的语文课堂上的有些没意思,第三小题的相关数据和走访显示,36%的人上课的时候能紧跟老师的步伐,20%带着疑难听讲,可见是预习过的,相对前一种要轻松,12%的能够思考走在老师前面,可见对教材内容有了相当的理解,7%的选了投入地思考,但有6%的人没做选择,走访中得知他们进入不了课堂氛围,原因既有自己听不懂基础差,有老师引导不得力。“你参与课上讨论的情况”一问16%的人表示参与(不排除假性参与,就是浑水摸鱼)没兴趣参加的竟然也有16%。当问到“你认为造成语文课堂沉闷的原因”,56%的人选了前两个选项“老师讲课没意思”“老师提问没深度”7%的人则在其他一栏备注“不喜欢老师”,问及原因很多人就表示老师语言单调枯燥,听不下去,有人干脆就说罗里八嗦,有46%的人表示自己听课最集中改状态只有20分钟,还有人更少。老师提问不想回答,长时间下来对于老师的提问都麻木了,(这个信号很危险),但回答第六小题时,62%的人坦陈自己主动性差,懒惰,不记不思。最后要求提出课堂沉闷现象的建议时,8%的人空白,55%的人针对老师意见多,普遍要求教师调整策略,精心设计课堂,幽默风趣,调动课堂气氛,37%也从自身角度挖掘应自觉主动投入学习,毕竟好好学习受益人是自己。心得体会:在老师的指导下,虽然时间不长,但是经过这么一次活动,我们各方面的特长都得到了发挥,无论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还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时我们也学到了许多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同学间的合作意识也与此同时大大地增强了。
课题生成报告:
师生共建有效课堂,努力消灭沉闷现象
有人说语文是人学,教的是听说读写思,学的是情感态度方法技能。语文真正是拓展人的学科,通过已有知识延伸未来知识,这就需要我们学语文,学好语文。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当前的语文课堂在趣味性上增色不少,但“沉闷”现象却依然存在,究其原因在于:
一、教师的角度看:
1、教师的授课方式、教学语言等,是影响、调节课堂气氛的外在因素。教师授课语言枯燥无味,讲的过多,不和学生交流,限制了学生思维的过程。学生没有良好的上课习惯和思维习惯,不肯动脑,不会动脑,长而久之,成了恶性循环。于是我们经常看到学生听的无精打采,甚至会出现成排睡觉的现象。而教师只顾自己讲,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上课。没有师生互动的教学,课堂肯定是一潭死水。
2、教师教学思路不清,设置的目标过高,问题不是学生经过思考能够的着的,又或者问题太简单,学生不屑于回答。教学的方式单调,即使是展示课件,目的不清,被课件牵着鼻子走,学生感受不到教师的魅力,感受不到课堂的魅力,感受不到教材的魅力,兴趣和热情调动不起来。在这样的情绪中上课,学生与老师关系是割裂开来的,甚至在管理不当的情况下会出现对立场面,直接影响课堂效果。
二、学生的角度看:
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心理和学习方式是影响课堂气氛的内因。在调查和采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习效率高、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是能坐的住的,状态稳定,不受周围人与环境的影响,紧跟老师步伐,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式。反之,学习状态不稳的越容易受别人影响或影响别人。学生的心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比如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注重面子,特别是在同龄和异性面前有害羞的感觉,基础差的,觉得答案不准确的,生性内向的,怕要是回答错了,即使老师不批评,自己的面子也下不来,除非老师点到名。有的成绩差的干脆站起来也不说话,沉默比答错强,可以自己暗示自己:我不是不会,是不答。这种现象越到初三越明显。
还有一种心理现象,就是从众。所谓法不责众,老师提出问题后,给学生留了思考的时间,但往往会观望,先作壁上观,看看其他人举不举手,如果有,那么自己也悄悄举,如果没有就不举。回答的时候初一的学生还七嘴八舌,到了初二,就寥寥几人,到了初三,则干脆老师你说吧,反正我们听着呐。
另外一种心理则具有很大的主观色彩,就是对老师的喜好。也许幽默,也许关心,也许因为某件事让学生佩服,也许只是因共同的爱好,学生就会对某一个老师喜欢,喜欢他的人进而喜欢他的课,反之也是各种各样的理由不喜欢这个人就会不喜欢听他的课,自然上课时不会有很积极的反应。
同样是从调查和走访中,我们经过理性辨证的分析,针对这种沉闷的现象,提出以下的策略:
一、从教师的角度来说:
教师要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个人穿着打扮要既美观又得体,不老土,拉近与学生关系,也不过分怪异,追求所谓的时尚,影响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当然更重要的是加强自身教学素养,深刻钻研教材,设计独到的教学流程,全身心投入教学,以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精心设计情景教学,导入环节或者是一段短小但言辞优美引人入胜的文字,或者是名人名事名言,又或者是概括文章内容的自创文字,以趣味性激发学生兴趣,以启发性促使学生积极进入文本。进入文本以后,也要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配以音乐、图片、幻灯、投影、录音机、视频等,让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当然这种方式要明确只是工具,为学习服务,而不应受制于它。
2、认真钻研教材,吃透其精髓,将问题设置到学生能够的着的高度和深度,使学生人人能够参与进来,激发上课的兴趣,体会成功的喜悦。根据教材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竞赛法、激励法、游戏法、展示法、奖励法、活动法、测试法等等,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变着法子的调动学生的情绪,激活课堂氛围,比如某节课你觉得学生“沉闷”了,就偶尔变个花样,让学生来讲几分钟的课,或者朗读朗读课文,虽然可能耽误了教学时间,但那种没有效率的不耽误时间的课,效率更低,“磨刀不误砍柴功”。教师要相信自己的学生,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做好辅助工作,为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提供广阔的空间。
3、教师要善用肢体语言。当课堂出现沉闷征兆时,教师可以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唤醒他们的热情,对于学生每一个问题和答案,教师都要认真对待,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也许只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点头便可将学生从低谷拉回来,让学生喜欢自己,和学生成为朋友,“信其师,听其道”,才有兴趣和热情参与教学活动。
二、从学生的角度来说:
首先改变“读书无用论”的错误心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教育是个体生命历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代社会学校教育发展使个人的成长有了固定的场所和固定的教育者,可以这样说是人就必须参与教育活动。现在好多人心里都有这样的想法,我家里有钱,我爸爸妈妈有权,将来能给我找个好工作,不愁吃穿,那还费事学什么。俗语有云: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汉。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观念。
其次纠正害羞从众的不当心理。教师精心准备,表情柔和,眼神鼓励,问题适当,甚至问题也会回答,可就是不举手,不参与。成功的体验是多么愉悦啊。当自己的成功又影响到别人时,这种愉悦感更加强烈,因此一定要消除自卑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想学、能学、会学、乐学、勤学、好学。
最后克服喜恶分明的心理。任何人不可能任何时候都满足另一个人的喜好需要,更何况一个老师面对好几十学生,所以不要过分强求老师何时何地何种情况
下都符合你的要求,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老师只是辅导,是学习的促进者。我们才是自己学习的主体,所以不要把学习好坏的责任都推到老师的身上,我们要与老师主动配合,融入其中,积极思考和回答老师问题,促进课堂向深度进行,当课堂出现沉闷时,我们也要努力激发自己的热情,和老师共同努力营造和谐和轻松的有效课堂。
老师认真把握教材,研究学情,充分利用多种手段,放手把讲、评、研讨的时间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学、交流、发问、评价,当这一切都形成良好的习惯后,我们的课堂一定能够活跃起来。附:
调查问卷
您好!
欢迎参加“学生对语文课堂沉闷的看法”的调查工作!此次调查旨在此次调查,对语文课堂做出改进。希望你抽出一点时间积极配合我们的调查工作,谢谢你的参与。
说明:本次调查采用匿名形式,我们将严格保密你的信息,你可以放心作答。
1、你认为语文课堂沉闷吗?
沉闷()比较沉闷()不沉闷()
2、你上课时的状态大体是:
想记住老师讲的每一句话()
把握知识要点()
总是在思索“为什么”()
记一下板书提纲()
3、你上课的思维状况是:
紧紧跟着老师走()
带着疑难问题听讲()
自己的思考走在老师前面()
投入地思考()
4、你参与课上讨论的情况是:
经常参加()
有时参加()
偶尔参加()
没兴趣参加()
5、你认为造成语文课堂沉闷的原因是:
老师讲课没意思()老师提问没深度()学生不活跃()其他()________
6、你个人的学习主动性如何?
主动完成学习任务()
能够完成学习任务()
不得不完成学习任务()
不想完成学习任务()
7、你认真听讲的状态能维持多久?
10分钟左右()20分钟左右()30分钟左右()一节课()
8、你对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是否满意? 满意()不太满意()不满意()
9、你认为教师课堂教学在时间分配上总体现状如何?
老师上课应该多讲一些()
老师上课讲得太多()
老师讲课所占时间合适()
老师上课讲得太少()
10、老师上课时的形象你喜欢吗? 喜欢()不太喜欢()不喜欢()
11、老师上课的语言你认为:
风趣幽默()一般()古板()很没意思()
12、你有自己喜欢的老师吗? 有()没有()
13、遇到困难,你采取的措施有:
请教老师()
请教同学()
网络、图书馆等途径()
不管它()
14、在学习方面你对自己的信心是:
充满自信()
比较有把握()
需要再努力()
比较困难()
15、你认为若要改变课堂沉闷的现象,需要如何? 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2年11月
教师指导报告:
首先要向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总体介绍,明确课题研究是做什么,有何意义,包括哪些内容。开题之初,我很惊讶孩子们敏锐的眼光和高度的洞察力,选准题、选好题,相当于一篇作文的好开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他们所选的这个课题难度要适宜,既与学生日常学习活动紧密相关又符合学生自己的知识能力、研究能力,还有条件许可,能较易获得相关资料,教师及时的指导当然是大力支持,顺利克服了研究过程第一个困难或障碍。最开始他们定的题目是:课堂“沉闷”现象的课题研究。这个太大,最好以小见大,化大为小,因此他们加上了“初中语文”更好下手。
课题实施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计划安排是否得当,得当的计划事半功倍,完成时间、研究方法、成员分工、最终要实现什么目标,形成什么成果、所需的条件等都要有一个宏观的系统,安排人员分工时,我先让他们自己安排,因为课题是由李庆彪提出,他比较有想法,进行哪些项目有头绪,因此任组长,三个女生心细,负责结果的运算,剩下三个男生跑腿,基本合理,我又把田清岩单独安排负责外出交涉,因为他较为胆大,嘴巴甜,交往能力强。然后开会时我督促他们阶段性目标计划,包括课程实施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时间分配、研究目标、主要内容、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尽可能想得详细些,以使今后研究顺利完成。
现在的孩子有几个不是玩着电脑长大的。说实话,他们利用电脑网络获取资料的办法和途径比我都熟练,我则在他们遇到困难或出现畏难情绪时负责鼓励和
安抚,当然更主要的在调查问卷的设计上进行了指导,与主题无关或影响主题生成的问题,一律删去,换之以更准确的问题,虽然不繁,但也不太简,既够探究主题,又不致引起被调查者的反感和不满。在这过程中,发生过小小的不愉快,因为都不愿意拿掉自己想出的问题,争论不休,我严厉地批评了王颖和李静,他们问题类似,都上就啰嗦,只能留一个,但是互不相让,我指出一个团队必须要有团结合作的精神才能很好地完成目标任务,两个人都认识到自己的这种行为无助于集体行为,甚至阻碍了集体的行动,最后又互相谦让,握手言和。
最后成果出来后,我也禁不住热泪盈眶。这份报告选题不算太新,但直击课堂现实,是学习中常见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具有很有用的现实作用,研究过程中孩子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团结合作、稳定大局的能力令我倍感惊喜,平时只顾学习,想不到当给了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他们出乎意料地完成了。也许我们做的这个不是最好的,也许我们有过争执,有过吵闹,也许我们还有过那么一刻想要放弃,可是我们坚持下来了,我的孩子们,虽然辛苦,几个月开会开会,跑腿跑腿,可是当热腾腾的调查结果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又是多么幸福。愿你们展翅高飞,明天更美好。附:教师研究性学习评语:
1、全体组员:活动过程记录详细,表现出色,都能按时积极地完成所分配的任务。在研究性活动中每位同学都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认真撰写开题报告。望继续发扬合作探究的精神,老师期待你们更大的进步;
2、李庆彪:作为小组组长,做出了很好的榜样!用很短的时间完成自己的任务,然后很热心的来指导帮助小组成员。
3、田潇敏、李静、刘欣:面对繁杂的统计工作,你们表现得很细致,有耐心。对调查数据的分析较准确,结论正确,表述简明,问卷分析很认真,结论自然而然生成,记录认真有条理,很好!望以后注意,并做好组员间的交流;
4、田清岩:在这次研究中,你能积极参加研究,遇到不懂的问题能及时询问老师和同学讨论,给同学提供了很多有用的资料,热心帮助小组成员,做事积极认真负责,合作并有成果肯定是开心的;
5、王颖、胡富强:你们正直热情、懂事而又认真,既锻炼了人际交往的能力,培养了人际合作精神,又提高了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继续努力!
指导教师:路雁飞
课题研究小组成员:组长:李庆彪
组员:田潇敏、李静、刘欣、田清岩、王颖、胡富强
课题实施年级:八年级
第二篇: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管窥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管窥
江苏省新沂市高流初级中学 刘学军
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取得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的过程与方法的体现。那么,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有哪些策略呢?
一、深入钻研教材,把握课文重点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材。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教材,要在“语文教材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课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课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我任教初中语文多年,但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
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总是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我才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用什么方法最好,用什么形式才能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一个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只有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钻研,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去琢磨,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1、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我从实践中总结了创设情景如下方法:①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②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景;③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景;④利用名言警句创设问题情景;⑤借助各种故事创设问题情
景;⑥借助各种媒体创设问题情景。
我们在课题研究中,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总结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途径:一是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用暗示激励学生,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欣赏的话语,是一种给予,一种沟通。允许学生提出无价值的问题,不轻易否定。二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如:①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②注意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③组织汇报讲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④开展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三是重视对问题的筛选,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后,教师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指导者,应该鼓励并放手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
三、坚定一个理念,略去无用环节
要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高效有序,教学过程中要坚定一个课堂有效的理念,略去无用环节,突出教学重点。以导入环节来说,在之前我所上过的公开课上,总是把导入设计过繁,虽然语言优美或设计新颖能吸引听课者的眼球,但是归根结底如果没有很好地达到为我的教学任务服务的目的,那么它还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需要认真改进。因此,人民教育出版社张华娟博士谈到,导入便是“读书人的引子”,要精粹、要短,重点在于让听众安静下来,进入状态,巧妙
地衔接到说书人要讲的故事中去。我从实践中对比总结出好的导入要做到三点:“衔接紧密”、“引起兴趣”、“富于实效”。我在讲授《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拿出一本事先准备好的《山海经》给同学们看,让同学们看其中令人惊叹的插图——“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这些图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过来。紧接着我问:“想要这本书吗?”同学们热情高涨,纷纷响应,我又不紧不慢地说:“鲁迅先生当年也怀着和你们一样的心情,下面让我们进入课文看看,是谁把这本让他朝思暮想的《山海经》带给他的。”很自然地就导入了课文中经典的一段“阿长送书”。这样的导入环节用时少,但学生的热情已被充分调动,思路已随老师的导入进入文本,这就体现了导入的高效性。在备课时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设计教学活动,不能为活动而活动,更不能为热闹而活动,要看学生能通过每个教学环节收获什么,在高效的理念指引下进行教学,略去那些无用的、花里胡哨的环节。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才能行之有效,真正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焕发活力,凸显实效。
第三篇:初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有效性研究报告
《语文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报告
驿马初中语文马国华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是根据市教研室新的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通过计划、调查、实践和总结反思等几个环节,积极探索课堂师生提问的有效性。我们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得远远不够。有的只是老师在漫无边际的发问,学生只能是有一句无一句得在应和;甚至有的课堂只有老师的滔滔不绝,很鲜见有学生举手发问。何谈师生提问的有效性。
本课题的研究是根据新一轮的课堂改革的要求下而提出来的。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好的问题能带动一堂课,好的问题需要设计,一定要有效设计。什么样的问题设计称得上是有效问题设计?那就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尤为值得深思的了。
二、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试图探索出课堂上用提问点击学生兴趣点的的规律、总结出一条让学生产生疑问的的教学策略。
2、通过课题研究,积累一组课堂师生有效提问的典型案例。
3、重视研究过程,在课题研究中习得新的教学方式,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4、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5、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三、本项目研究的内容:
张楚廷先生说:‚教学,从根本上说,是思考着的教学引导着学生思考,又让思考着的学生促动教师思考。而在这一过程中,问题是最好的营养剂。‛朱绍禹先生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问题贯串于
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基本保证,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条件‛。可以这么说,设置有效的问题,是引导学生开启思维,走进文本,去体验、感悟、想象、探究,达成教学任务,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且重要手段。语文课堂中有效高效的问题应该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人文积淀,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潜入文本,与作者对话,与社会、自然、人生对话,走出文本,获得智慧,走向幸福的成长。但是从课堂观察来看。低效无效的问题比比皆是:问题设置随意,提问目的不明;问题指向不清,重点不突出;局限于信息搜寻,缺乏思维广度和深度的训练;问题间没有梯度,缺少层次性和逻辑性;问题泛化,不顾文本和文体特征等等。这些低效无效的问题远离语文素养培养的目标。
有人说:“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问题设得实,设得巧,不仅能“传道、受业、解惑”,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因此,好的问题能带动一堂课,好的问题需要设计,一定要有效设计。什么样的问题设计称得上是有效问题设计?那就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尤为值得深思的了。
四、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条件,使他们在主动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研究自然、研究生活的有效能力,形成有效未知世界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而语文课教学的实施主要是通过提问的形式实现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多但却较少是有效性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有效。本研究以〈〈新课标〉〉的要求为航线进行实验语文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1、材料学习法。研究新的教育理论和教改发展动态,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支撑和构建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教育思想。
2、活动研究法。力求用最新教育理论,解决有效性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采用公开课的讲课、议课、评课等活动,在活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这是本课题的主
要研究方法。
3、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一些成功教学课例的研究吸收新课程有效性教学设计的成功经验,总结有效性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的规律。
4、开展教研活动,总结活动收获,积累经验,改进自我。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材料学习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进行。
五、成果形式
1、研究报告
2、教学故事
六、研究时间及步骤
时间(2013年9月——2014年7月)
研究步骤:
第四篇:初中语文课堂“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初探
初中语文课堂“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初探
丹阳市实验学校
毛丽娟
我们的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素质和技能为主,形成一定的语文能力,然而目前,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格局普遍存在。因此老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想办法将教学重心下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怎样引导?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是关键,因为一切思维活动均从问题开始,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问题导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有一定的发展空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一、“问题导学”教学法的含义
问题导学法又称“设问教学法”,也称“问题情景教学法”,就是通过老师精心设置问题和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形成教学活动的双向交流,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合作探究、开拓创新等能力,并提高学生思维素质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其核心是以学生自我探究为主,重视学生主动学习和能力培养,老师诱导点拨,略加示范,实现课堂教学模式从“教师为主”到“学生为主”的转变。这种方法的实质是在学生意识形态领域内创设一种探究问题的氛围,让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以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目的。“问题导学法”把“教学”改为“导学”,用“问题”启发学生来学习语文。在这教与学的过程中,语文老师应特别注意三点:
1、以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为中心,把教学内容问题化,老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解决问题的指导者,学生学习的鼓励者;
2、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直到学生理解弄懂为止;
3、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二、“问题导学”教学法的操作模式
根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思维活动规律,“问题导学”教学法要求老师根据所授内容的特点和所授对象的认知水平,将一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划分为一些前后联系的动态环节,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展示总结——迁移提高”等五个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获取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强化师生的互动双边活动。一般以两课时为一教学内容。
1、激情入境,引发兴趣。语文课和其他课不同,属于人文学科范畴,阅读篇目饱含作者创作的激情,因此,在问题提出之前,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接受教育、发展能力的主要动力,它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兴趣的方式多种多样,或示范、或表演、或朗诵、或吟唱、或模仿等均可,尤其是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得导入环节容易准备和操作。该环节时间不宜太长,控制在5分钟以内。作者、背景简介等可设置问题导入。
2、质疑问难,活跃思维。这就是阅读思考,启发思维的环节。“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思维由问题引起,疑问是发现之母。问题可以是老师课前精心设置,也可以是学生预习自主提出;可以个人提出,也可以合作研讨提出。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善疑好问,要善于巧妙设疑,创设问题的情境,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会答”到“会问”。当然,问题的设计应注意以下方面:①问题要针对教学内容,不能偏题;②注意启发性,选择的角度要新颖,精心设计“若隐若现,可望可及”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③设置的问题要有层次,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为此,抓住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以此为设计各个问题的依据。在教学的实践中,应根据学生实际,按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分层次,有梯度的设
问,把学生思维逐步引导向更深层次,让学生在克服重重困难后获得成功的喜悦,更加激发求知欲望,从而更加主动地继续钻研和探索;④涉及面要广,不能只针对某一部分学生,应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问题的设置应照顾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恰当的设问,使学生通过思考后能回答,也就是在“跳一跳能够得着”的高度上,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问题可以板书于黑板或用学案下发,也可以用课件显示,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
3、自主合作,探究答案。对问题的理解,较容易的可由学生单独探究来完成,较难的可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来完成,从而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可根据座位的不同摆放采取不同的思考问题的形式:秧田式的座位排列可用单独或“四人帮”的形式思考或讨论,“四人帮”形式即前2人和后2人形成学习小组展开讨论;茶馆式的座位排列可利用小组内部异质,小组之间同质的特点展开思考,小组成员不同知识层次的互补产生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合作,小组之间优差生的均衡带来小组间的良性公平竞争,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答案,为理解课堂知识奠定自身的基础。这个环节大约30分钟左右,为下一课时的展示做精心的准备,更重要地是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4、课堂展示,研讨总结。有疑就要释疑,释疑的最好方法就是研讨争辩。根据学生准备的情况,个人展示或小组派代表公示问题的答案,或板书、或演示、或讲述,形式由学生自定,其他同学或小组针对答案可以展开争辩,达成共识,老师加以指导确实有难度的问题。这个环节可以采用竞赛的方式,精心设计好竞赛的流程和规则。问题的选择和回答不一定面面俱到,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问题的难易情况进行,问题逐一解决,目标逐一达到。根据问题的多少和难易程度,时间可有弹性,控制在30到35分钟之间。
5、巩固知识,迁移提高。可以用问题的形式选择刚学知识进行巩固,或者选择相关的知识,扩散思维,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这个环节可控制在10到15分钟。
“导学法”五环节中,“提出问题”是基础,“自主探究”和“展示总结”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一次语文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后两环节的完成情况,老师必须充分发挥“导”的作用,帮助学生,甘当助手,让学生真正理解问题,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充满自信,大胆展示。这样能创造活跃有序,思维开阔,没有压力的课堂氛围。
三、“问题导学”教学法的特点及作用
“问题导学”教学法重点解决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不浓,主动性不强,课堂缺乏活力带来的效率不高等实际问题,能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就业素质。它有如下特点:
1、主要理论依据是布鲁纳和奥苏贝尔的认知学,即认为学习是把新知识与人脑旧知识相互结合的过程,强调学生的学习是以一定的知识经验为背景的,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的知识经验,而把新知识作为预先给定的东西“灌给”学生,而应该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生长新的知识,从而扩大学习者原来的知识结构。
2、符合了学生的特点,初中生的思维处于半成熟阶段,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欲望,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学习,3、体现了民主教学的思想,蕴含了生本教育的理念,教师为学生服务。
“问题导学”教学法让学生在情景中学,在自主的状态下学,并得到老师的鼓励,自觉地把探索问题答案的探究活动进行到底,从而学到知识,将对学生带来巨大的作用:
1、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学生是带着问题进行自学的,为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会去熟读教材,精读材料,主动挖掘教材,做好读书笔记,从而形成良好的读书方法。
2、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存在偏科思想,加之语文阅读难以理解,甚至较为隐晦,如果再加上教师填鸭式的教学,势必让学生丧失兴趣。“问题导学”就避免了这些弱点,首先针对要点设计问题是压缩了教材内容、降低了难度的;其次,有了问题等于有了学习目标,使学生主动参与,就会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3、能锻炼学生的胆量,培养学生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团结互助精神,加强集体荣誉感,同时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形成一定的语文能力,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一定的帮助。
4、有利于促进老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教学观念的转变。“问题导学”教学法对老师的理论素质和教学功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只有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转变教育观念,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源于“启发式”教学模式,但与“启发式”教学模式相比,其更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自主学习,形成课堂教学的新格局。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证明:用“问题导学法”教学,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有利于扩大学生视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解决语文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势必对学生的终身学习起到重大影响,也利于学生适应将来的学习型社会。
第五篇: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实验方案(转贴)
(2008-01-03 19:19:56)标签:杂分类:他山之石
谈
新乡市长垣县樊相镇中心校语文课题组
一、课题名称 《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1、2002年9月,长垣县整体进入新课程教改实验区。本次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变化,即转变过去单
一、被动为主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然而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到教师的观念、施教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课改中出现了“不穿鞋难走路,穿错鞋走错路,穿旧鞋走小路,穿新鞋走弯路。”的现象,用旧方法教新教材,课堂教学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维目标得不到真正落实。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长期如此,将直接影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败,直接影响新一代人才的培养。
2、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呼唤学习型社会、学习型人才的声音也越来越强。课堂教学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作为一所农村初中,近年来学校不少骨干教师相继调出,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为使学生的各项素质和能力得到提高,鉴于以上几点此,我们提出了“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希望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引领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而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在于:
转载(1)探索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优化,提高课堂有效学习的策略。(2)构建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
(3)建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课程课堂教学优化体系”。
2、实践意义在于:
(1)组织、实施有效学习优化策略的实践研究,有利于新课程改革在农村初中的顺利实施。有效学习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有效学习所说的“有效”,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课堂教学有没有效益的首要指标。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与有效学习有先天的联系。本实验研究能较好地推进学校课程改革的步伐,同时切实解决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华而不实”问题。
(2)组织、实施有效学习优化策略的实践研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3)组织、实施有效学习优化策略的实践研究,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并通过教学实践的总结反思和自我调适,优化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能力,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能培养一批观念新、业务素质高、实验操作能力强的教学骨干教师。
(4)有利于学校改变教学管理制度。通过探索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优化,提高课堂有效学习的策略,建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课程课堂教学优化体系”。
四、课题研究内容
1.确立语文教师的学科管理思想,从“有效”且“高效”的角度思考语文教学的系列行为,包括课前的准备:有效地计划制定、教材的研究、学情的分析、教案的设计等,课堂教学的实施:教学策略的落实、教学目标的达成等,课堂教学的后续性:课后练习的布置、及时到位的辅导、准确的评价与补救等。将每一个环节的工作放到语文“教学”的系统中统筹管理,有效落实。
2.研究语文教学系统中每个环节的“度”,即相关教学活动达到怎样的程度才是最有效的,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才是最高效的,优化环节结构。
3.细化语文教学系统各环节的教学行为,以系列教学行为的有效组合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五、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属于应用研究范畴,要以教育调查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为主,辅之以文献法和实验研究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研究,(1)了解国内外有关本课题研究的现状,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切入点和侧重点;(2)掌握学科管理的基本方法。
2、观察法。深入教学实践,跟踪观察了解语文教学三个阶段的现状,摸清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
3、问卷调查和访谈。编制语文教学三个阶段的教与学的方法与效果调查表,为语文教学系统性管理把脉,以便对症下药;同时通过个别访谈,了解师生对教与学的过程、方法及结果的心理需求。
4、行动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课题内容边研究边调整,在行动中不断推进课题进展。
5、个案研究法。选取特定的人与课题,对整个语文教学系统的逐个环节进行描述与分析,写出案例分析报告。
六、课题研究步骤:
(一)研究思路:
首先进行广泛的文献资料研究,了解国内外当前对于有效(高效)教学研究的进展以及语文教学研究的动态,从中确定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在此基础上,对农村的初中语文教学效率作全面的调查研究。根据现状,又确立几个子课题研究小组,以系统结构优化为中心,从不同角度研究语文教学的“高效”问题,最终实现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二)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07.9.22——2007.10.22)(1)学习课程改革的理论,尤其是关于有效、高效教学的理论,掌握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动态。
(2)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有关本课题研究的经验和成果,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重点。
(3)制定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的方法,成立研究组织。
(4)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科研理论,并做好成员的分工安排,确立子课题方案。2.准备实施阶段(2007.11——2008.2)(1)请专家指导,进一步论证课题方案。
(2)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重点研究教学效率。(3)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学科管理的相关理论,掌握一定的管理方法。(4)对本课题作初步的文献研究。3.全面实施阶段(2008.3——2009.8)
(1)采用访谈、观察等方法,了解教师的语文教学理念,分析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效率、教学质量的关系。
(2)从管理的角度确立教学三阶段(准备、施教、巩固与评价)的地位,研究其有效(高效)性所要达到的度。
(3)从实践层面上进行语文学科管理研究,把各阶段的教学行为放到系统中全盘统一管理。重点采用行动研究法,边实践边总结改进。
(4)将教学准备行为分解为教师教的准备行为和学生学的准备行为,研究其高效性策略。
(5)研究总结高效课堂的管理,从教学策略的角度指导教师反思并调整自己的课堂管理思想与教学艺术。
(6)研究课堂教学的后续行为,包括学生的作业练习、教师的辅导补救、学习效果的诊断评价等,应该达到一个怎样的度才是高效的。
(7)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地对研究人员进行理论、研究实践的培训,及时调整研究的方法和进度。
4.总结阶段(2009.8——2009.12)
(1)总结研究成果,写出相应的研究报告、论文或论著。(2)总结出语文高效教学的一般规律。(3)探索出培养高效性语文教师的途径和方法。
七、成果形式
1、论文
2、研究报告(实验报告,经验总结报告)
八、课题人员分工:(略)
九、课题的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成为整个时代发展的特征,因此教育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教学不允许出现浪费:时间的浪费、智力的浪费以及其它教育资源的浪费,任何一种浪费都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发展,都会造成教学的高耗低效。而教学系统结构的优化与否是导致教学效率和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追求高效的语文教学不仅成为广大师生的目标,同时也是整个社会对教育的期待。既如此,本课题的研究就会得到全方位的支持,有利于形成研究的环境与氛围。
本课题提出之后就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全力响应,同时上级教研主管部门的领导也鼎立支持,他们在研究方向、研究重点、研究方法上给予了具体的指导,提供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准备帮助开展本课题的调查研究。课题组成员经过细致的文献资料的查阅,掌握了大量的有关本课题研究的最新资料,找准了课题的切入点,完全有信心做好课题研究工作。
参加课题研究的人员主要是语文教学的县市级骨干教师。有市县名教师2名,中学一级教师4名,他们大都参与过省市级 “十五”课题的研究,在市级以上教育教学杂志上发表过数篇文章,完全有能力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本课题的研究得到了学校一把手校长的全力支持,为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学校不仅添置了上网的专用电脑,而且购置了大量相关的书籍杂志,研究经费学校全额拨款,需要多少学校拿多少,同时给课题组成员提供大量外出调查研究和学习的机会;学校规定,只要是课题研究,学校提供所有的物质和时间上的保障,并将尽力为课题组成员提供学习研究的平台。另外,本课题的研究还得到了县教研室领导的高度重视,这就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优质的人力资源。
十、预期成果的价值: 1.实践价值:
在农村教学条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指导教师利用仅有的教学资源投入,得到最大的教学产出,其实践价值就在于:
(1)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高效教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优质教学的追求。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的天职。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提高教学质量也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核心体现。而高效教学所追求的就是教学效益与效率——一方面要有优质的结果,另一方面要有优质的过程,进行高效教学研究,坚决反对那种把“提高教学质量”与“加班加点”之间建立“暂时性神经联系”的思维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效教学的本质追求。
(2)有效地改变当前语文教学的低效状态,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还学生以“血色”与活力。教学从有效性纬度上有四种形态:有效教学(高效教学是有效教学的一种高级状态)——低效教学——无效教学——负效教学。低效、无效乃至负效教学的大量存在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用于学习(特别是重复作业、机械训练等)的时间之长、负担之重、效益之低下,“日光”加“灯光”的教学,已经成为学生身心发展的严重障碍,陶行知先生曾经抨击过的那种“把血色赶跑了”、“甚至有些是把生命赶掉了”的那种“杀人的”的教学,今天涛声依旧!反对低效(无效、负效)、探索高效教学已经达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本课题的研究就是为了改变当前的低效状态。
(3)帮助教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一是独立钻研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得到提高;二是课堂教学水平得以提升;三是辅导点拨及时精当,做到要言不烦;四是对整个语文教学过程的管理科学规范,能够优化教学系统的结构。把教师从繁重的低效或无效劳动中解放出来,提升教学生活的质量,促使教师走上一条教学自由之路。
(4)改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由于语文属于母语教学范畴,学生学起来不像学其他学科那样有新鲜感以及学会之后即刻获得成就感,而且语文能力的形成也不是一日之功,需要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所以学生对语文的态度常常是无所谓,进行高效教学研究能够很好地改变学生对语文的态度及学习时的精神状态。
2.理论价值:
(1)丰富语文课程改革理论。从目标上来说,课改的真正落脚点是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媒体的包装报道,与高效教学的追求是完全一致的;从过程上来看,新一轮的课改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衡量其成败与否的关键指标,而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是语文高效教学策略最核心的关注。本课题的研究将有助于充实语文课改理论。
(2)在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探究语文高效教学,把“教学”放到从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引发到效果的真正落实这一个过程中作整体上的管理,优化其过程结构,而不仅是某一教学环节上的探究,这将有助于确立教师的学科教学管理思想与高效教学观,提升其语文素质化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