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岛市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关于印发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操作细则的通知(共)
青岛市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关于印发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操作细则的通知
文
号: 青应急发〔2010〕7号
各区(市)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市直有关单位,中央、省驻青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青岛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根据国务院应急办《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指南》要求,市政府应急办编制了《青岛市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操作细则》,经市政府领导批准,现予印发,供组织指导应急演练时参考。
青岛市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
二○一○年三月十日
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操作细则
目录 总则
1.1 应急演练定义
1.2 应急演练目的1.3 应急演练原则
1.4 应急演练分类
1.5 应急演练计划 应急演练组织机构
2.1 演练领导小组
2.2 策划部
2.3 保障部
2.4 评估组
2.5 参演队伍和人员 应急演练准备
3.1 制定演练计划
3.2 设计演练方案
3.2.1 确定演练目标
3.2.2 设计评估标准与方法
3.2.3 编写演练方案文件
3.2.4 演练方案评审
3.3 演练动员与培训
3.4 发布演练公告
3.5 应急演练保障
3.5.1 人员保障
3.5.2 经费保障
3.5.3 场地保障
3.5.4 物资和器材保障
3.5.5 安全保障 应急演练实施
4.1 演练启动
4.2 演练执行
4.2.1 演练指挥与行动
4.2.2 演练过程控制
4.2.3 演练解说
4.2.4 演练记录
4.2.5 演练宣传报道
4.3 演练结束与终止 应急演练评估与总结
5.1 演练评估
5.2 演练总结
5.3 成果运用
5.4 文件归档与备案
5.5 考核与奖惩 附则
6.1 名词解释
6.2 适用范围 总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务院应急办《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指南》和《青岛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有关要求,为加强对应急演练工作的指导,促进应急演练规范、安全、节约、有序地开展,制定本细则。
1.1 应急演练定义
应急演练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以下统称演练组织单位)组织相关单位及人员,依据有关应急预案,模拟应对突发事件的活动。
1.2 应急演练目的
(1)检验预案。通过开展应急演练,查找应急预案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完善准备。通过开展应急演练,检查应对突发事件所需应急队伍、物资、装备、技术等方面的准备情况,发现不足及时予以调整补充,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3)锻炼队伍。通过开展应急演练,增强演练组织单位、参与单位和人员等对应急预案的熟悉程度,提高其应急处置能力。
(4)磨合机制。通过开展应急演练,进一步明确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职责任务,理顺工作关系,完善应急机制。
(5)科普宣教。通过开展应急演练,普及应急知识,提高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等灾害应对能力。
1.3 应急演练原则
(1)结合实际、合理定位。紧密结合应急管理工作实际,明确演练目的,根据资源条件确定演练方式和规模。
(2)着眼实战、讲求实效。以提高应急指挥人员的指挥协调能力、应急队伍的实战能力为着眼点,重视对演练效果及组织工作的评估、考核,总结推广好经验,及时整改存在问题。
(3)精心组织、确保安全。围绕演练目的,精心策划演练内容,科学设计演练方案,周密组织演练活动,制订并严格遵守有关安全措施,确保演练参与人员及演练装备设施的安全。
(4)统筹规划、厉行节约。统筹规划应急演练活动,适当开展跨市(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演练,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努力提高应急演练效益。
1.4 应急演练分类
(1)按组织形式划分,应急演练可分为桌面演练、拉动演练和实战演练。
①桌面演练。桌面演练是指参演人员利用地图、沙盘、流程图、计算机模拟、视频会议等辅助手段,针对事先假定的演练情景,讨论和推演应急决策及现场处置的过程,从而促进相关人员掌握应急预案中所规定的职责和程序,提高指挥决策和协同配合能力。
②拉动演练。拉动演练是指演练组织单位针对事先设置的突发事件情景,采取不打招呼的方式,临时拉动参演人员,完成应急拉动响应的过程,从而检验和提高相关人员的出现场速度和质量。
③实战演练。实战演练是指参演人员利用应急处置涉及的设备和物资,针对事先设置的突发事件情景及其后续的发展情景,通过实际决策、行动和操作,完成真实应急响应的过程,从而检验和提高相关人员的临场组织指挥、队伍调动、应急处置技能和后勤保障等应急能力。
(2)按内容划分,应急演练可分为专项演练和综合演练。
①专项演练。专项演练是指只涉及应急预案中特定应急响应功能或现场处置方案中一系列应急响应功能的演练活动。注重针对一个或少数几个参与单位(岗位)的特定环节和功能进行检验。一般指部门应急预案的演练。
②综合演练。综合演练是指涉及应急预案中多项或全部应急响应功能的演练活动。注重对多个环节和功能进行检验,特别是对不同单位之间应急机制和联合应对能力的检验。一般指市专项应急预案的演练。
(3)按目的与作用划分,应急演练可分为检验性演练、示范性演练和研究性演练。
①检验性演练。检验性演练是指为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应急准备的充分性、应急机制的协调性及相关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而组织的演练。
②示范性演练。示范性演练是指为向观摩人员展示应急能力或提供示范教学,严格按照应急预案规定开展的表演性演练。
③研究性演练。研究性演练是指为研究和解决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重点、难点问题,试验新方案、新技术、新装备而组织的演练。
1.5 应急演练计划
演练组织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依据应急预案的规定和市政府应急办的要求,制订年度应急演练计划,按照“先单项后综合、先桌面后实战、循序渐进、时空有序”等原则,合理计划应急演练的频次、规模、形式、时间、地点等。各演练组织单位都要按要求提前上报年度演练计划,经市政府应急办同意后按计划组织实施。应急演练组织机构
演练应在相关预案确定的应急领导机构或指挥机构领导下组织开展。市政府应急办是我市应急演练的最高领导机构和组织机构,负责全市应急演练的计划、备案、实施等工作。各演练组织单位要成立由相关单位领导组成的演练领导小组,通常下设策划部、保障部和评估组;对于不同类型和规模的演练活动,其组织机构和职能可以适当调整。根据需要,可成立现场指挥部。
2.1 演练领导小组
演练领导小组负责应急演练活动全过程的组织领导,审批决定演练的重大事项。演练领导小组组长一般由演练组织单位或其上级单位的负责人担任;副组长一般由演练组织单位或主要协办单位负责人担任;小组其他成员一般由各演练参与单位相关负责人担任。在演练实施阶段,演练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通常分别担任演练总指挥、副总指挥。
2.2 策划部
策划部负责应急演练策划、演练方案设计、演练实施的组织协调、演练总结等工作。策划部设总策划、副总策划,下设文案组、调控组、宣传组。
(1)总策划。总策划是演练准备、实施、总结等阶段各项工作的主要组织者,一般由演练组织单位具有应急演练组织经验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经验的人员担任;副总策划协助总策划开展工作,一般由演练组织单位或参与单位的有关人员担任。
(2)文案组。在总策划的直接领导下,负责制定演练计划、设计演练方案、编写演练总结报告以及演练文档归档与备案等。其成员应具有一定的演练组织经验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经验。
(3)调控组。负责与演练涉及的相关单位以及本单位有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在演练实施过程中,负责向演练人员传送各类控制消息,引导应急演练进程按计划进行。其成员一般为演练组织单位及参与单位有一定组织演练经验人员,也可以从文案组抽调。
(4)宣传组。负责编制演练宣传方案,向社会发布演练公告、整理演练信息、组织新闻媒体和开展新闻发布等。其成员一般是演练组织单位及参与单位宣传部门的人员
2.3 保障部
保障部负责调集演练所需物资装备,购置和制作演练模型、道具、场景,准备演练场地,维持演练现场秩序,保障运输车辆,保障人员生活和安全保卫等。其成员一般是演练组织单位及参与单位后勤、财务等部门人员。
2.4 评估组
评估组负责设计演练评估方案和编写演练评估报告,对演练准备、组织、实施及其安全事项等进行评估,及时向演练领导小组提出意见、建议。其成员一般是应急管理专家、具有一定演练评估经验和突发事件处置经验专业人员。
2.5 参演队伍和人员
参演队伍包括应急预案规定的有关应急管理部门(单位)工作人员、各类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以及志愿者队伍等。
参演人员承担具体演练任务,针对模拟事件场景做出应急响应行动。有时也可使用模拟人员替代未到现场参加演练的单位人员,或模拟事故的发生过程,如释放烟雾、模拟泄漏等。应急演练准备
3.1 制定演练计划
演练计划由文案组编制,经策划部审查后报演练领导小组批准。主要内容包括:(1)确定演练目的,明确举办应急演练的原因、演练要解决的问题和期望达到的效果等。(2)分析演练需求,根据事先设定事件的风险程度,确定演练人员、需锻炼的技能、需检验的设备、需完善的应急处置流程和需进一步明确的职责等。(3)确定演练范围,根据演练需求,确定演练事件类型、等级、地域、参演机构及人数、演练方式等。(4)安排演练准备与实施的日程计划,包括各种演练文件编写与审定的期限、物资器材准备的期限、演练实施的日期等。(5)编制演练经费预算,明确演练经费筹措渠道。
3.2 设计演练方案
演练方案由文案组编写,通过评审后由演练领导小组批准,必要时还需报市政府应急办同意并备案。主要内容包括:
3.2.1 确定演练目标
演练目标是需完成的主要演练任务及其达到的效果,一般说明“由谁在什么条件下完成什么任务,依据什么标准,取得什么效果”。演练目标应简单、具体、可量化、可实现。一次演练一般有若干项演练目标,每项演练目标都要在演练方案中有相应的事件和演练活动予以实现,并在演练评估中有相应的评估项目判断该目标的实现情况。
3.2.2 设计评估标准与方法
演练评估是通过观察、体验和记录演练活动,比较演练实际效果与目标之间的差异,总结演练成效和不足的过程。每项演练目标都要设计合理的评估项目方法、标准。根据演练目标的不同,可以用选择项(如:是/否判断,多项选择)、主观评分(如:1—差、3—合格、5—优秀)、定量测量(如:响应时间、被困人数、获救人数)等方法进行评估。
为便于演练评估操作,通常事先设计好评估表格,包括演练目标、评估方法、评价标准和相关记录项等。有条件时还可以采用专业评估软件等工具。
3.2.3 编写演练方案文件
(1)演练人员手册。内容主要包括演练概述、组织机构与职责、时间、地点、参演人员及其位置、演练目的、演练事件清单、演练场景说明、演练后勤保障、安全注意事项、通信联系方式等。
(2)演练评估指南。内容主要包括演练情景概述、演练事件清单、演练目标、评估人员组织结构与职责、评估表格及相关工具、通信联系方式等。
(3)演练脚本。对于重大综合性示范演练,演练组织单位要编写演练脚本,描述演练事件场景、处置行动、执行人员、指令与对白、视频背景与字幕、解说词等。
对涉密应急预案的演练或不宜公开的演练内容,还要制订保密措施。
3.2.4 演练方案评审
对综合性较强、风险较大的应急演练,评估组要演练方案进行评审,确保演练方案科学可行。
3.3 演练动员与培训
在演练开始前要进行演练动员和培训,确保所有演练参与人员掌握演练规则、演练情景和各自在演练中的任务。对控制人员要进行岗位职责、演练过程控制和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对评估人员要进行岗位职责、演练评估方法、工具使用等方面的培训;对参演人员要进行应急预案、应急技能及个体防护装备使用等方面的培训。
3.4 发布演练公告
对可能影响公众生活、易引起公众误解和恐慌的应急演练,应提前向社会发布公告,告示演练内容、时间、地点和组织单位,并做好应对预案,避免造成负面影响。
3.5 应急演练保障
3.5.1 人员保障
演练参与人员一般包括演练领导小组、演练总指挥、总策划、文案人员、控制人员、评估人员、保障人员、参演人员、模拟人员等,有时还会有观摩人员等其他人员。在演练的准备过程中,演练组织单位和参与单位应合理安排工作,保证相关人员参与演练活动的时间;通过组织观摩学习和培训,提高演练人员素质和技能。
3.5.2 经费保障
演练组织单位每年要根据应急演练计划编制应急演练经费预算,纳入该单位的年度财政(财务)预算,并按照演练需要及时拨付经费。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演练经费专款专用、节约高效。
3.5.3 场地保障
根据演练方式和内容,经现场勘察后选择合适的演练场地。桌面演练一般可选择会议室或应急指挥中心等;拉动演练应根据演练目标要求,由演练总指挥临时确定演练场地;实战演练应选择与实际情况相似的地点,并根据需要设置指挥部、集结点、接待站、供应站、救护站、停车场等设施。演练场地应有足够的空间,良好的交通、生活、卫生和安全条件,尽量避免干扰公众生产生活。
3.5.4 物资和器材保障
根据需要,准备必要的演练材料、物资和器材,制作必要的模型设施等,主要包括:(1)信息材料:主要包括应急预案和演练方案的纸质文本、演示文档、图表、地图、软件等。(2)物资设备:主要包括各种应急抢险物资、特种装备、办公设备、录音摄像设备、信息显示设备等。(3)通信器材:主要包括固定电话、移动电话、800兆数字集群终端、对讲机、卫星电话、传真机、计算机、无线局域网、视频通信器材和其他配套器材,尽可能使用已有通信器材。(4)演练情景模型:搭建必要的模拟场景及装置设施。
3.5.5 安全保障
演练组织单位要高度重视演练组织与实施全过程的安全保障工作。大型或高风险演练活动要按规定制定专门应急预案,采取预防措施,并对关键部位和环节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进行针对性演练。根据需要为演练人员配备个体防护装备,购买商业保险。
演练现场要有必要的安保措施,必要时对演练现场进行封闭或管制,保证演练安全进行。演练出现意外情况时,演练总指挥与其他领导小组成员会商后可提前终止演练。应急演练实施
4.1 演练启动
演练正式启动前一般要举行简短仪式,由演练总指挥宣布演练开始并启动演练活动。
4.2 演练执行
4.2.1 演练指挥与行动
(1)演练总指挥负责演练实施全过程的指挥控制。当演练总指挥不兼任总策划时,一般由总指挥授权总策划对演练过程进行控制。
(2)按照演练方案要求,应急指挥机构指挥各参演队伍和人员,开展对模拟演练事件的应急处置行动,完成各项演练活动。
(3)演练控制人员应充分掌握演练方案,按总策划的要求,熟练发布控制信息,协调参演人员完成各项演练任务。
(4)参演人员根据控制消息和指令,按照演练方案规定的程序开展应急处置行动,完成各项演练活动。
(5)模拟人员按照演练方案要求,模拟未参加演练的单位或人员的行动,并做出信息反馈。
4.2.2 演练过程控制
总策划负责按演练方案控制演练过程。
(1)桌面演练过程控制
在讨论式桌面演练中,演练活动主要是围绕对所提出问题进行讨论。由总策划以口头或书面形式,部署引入一个或若干个问题。参演人员根据应急预案及有关规定,讨论应采取的行动。
在角色扮演或推演式桌面演练中,由总策划按照演练方案发出控制消息,参演人员接收到事件信息后,通过角色扮演或模拟操作,完成应急处置活动。
(2)拉动演练过程控制
在拉动演练中,要通过传递控制消息来控制演练进程。总策划按照演练方案发出控制消息,控制人员向参演单位传递指令。各参演单位有关人员按指令迅速到达演练现场,领受演练任务。
(3)实战演练过程控制
在实战演练中,要通过传递控制消息来控制演练进程。总策划按照演练方案发出控制消息,控制人员向参演人员和模拟人员传递控制消息。参演人员和模拟人员接收到信息后,按照发生真实事件时的应急处置程序,或根据应急行动方案,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置行动。
4.2.3 演练解说
在演练实施过程中,演练组织单位可以安排专人对演练过程进行解说。解说内容一般包括演练背景描述、进程讲解、案例介绍、环境渲染等。对于有演练脚本的大型综合性示范演练,可按照脚本中的解说词进行讲解。
4.2.4 演练记录
演练实施过程中,要安排专门人员,采用文字、照片和音像等手段记录演练过程。文字记录一般可由评估人员完成,主要包括演练实际开始与结束时间、演练过程控制情况、各项演练活动中参演人员的表现、意外情况及其处置等内容,尤其要详细记录可能出现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等情况。照片和音像记录可安排专业人员和宣传人员实施。
4.2.5 演练宣传报道
演练宣传组按照演练宣传方案做好宣传报道工作。认真做好信息采集、媒体组织、广播电视节目现场采编和播报等工作,扩大演练的宣传教育效果,提高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等灾害应对能力。对涉密应急演练要做好相关保密工作。
4.3 演练结束与终止
演练完毕,由总策划发出结束信号,演练总指挥宣布演练结束。演练结束后,所有人员按预定方案集合进行现场总结讲评或者组织疏散。保障部负责组织人员对演练场地进行清理和恢复。
演练实施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况,经演练领导小组决定,由演练总指挥按照事先规定的程序和指令终止演练:(1)出现真实突发事件,需要参演人员参与应急处置时,要终止演练,使参演人员迅速回归其工作岗位,履行应急处置职责;(2)出现特殊或意外情况,短时间内不能妥善处理或解决时,可提前终止演练。应急演练评估与总结
5.1 演练评估
演练评估是在全面分析演练记录及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比参演人员表现与演练目标要求,对演练活动及其组织过程做出客观评价,并编写演练评估报告的过程。演练评估可通过组织评估会议、填写演练评价表和对参演人员进行访谈等方式,也可要求参演单位提供自我评估总结材料,进一步收集演练组织实施的情况。
演练评估报告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演练执行情况、预案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应急指挥人员的指挥协调能力、参演人员的处置能力、演练所用设备装备的适用性、演练目标的实现情况、演练的成本效益分析、对完善预案的建议等。
5.2 演练总结
演练总结可分为现场总结和事后总结。
(1)现场总结。在演练的一个或所有阶段结束后,由演练总指挥、总策划、专家评估组长等在演练现场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评和总结。内容主要包括本阶段的演练目标、参演队伍及人员的表现、演练中暴露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等。
(2)事后总结。在演练结束后,由文案组根据演练记录、演练评估报告、应急预案、现场总结等材料,对演练进行系统和全面的总结,并形成演练总结报告。演练参与单位也可对本单位的演练情况进行总结。
演练总结报告的内容包括:演练目的,时间和地点,参演单位和人员,演练方案概要,发现的问题与原因,经验和教训,以及改进有关工作的建议等。
5.3 成果运用
对演练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演练单位应当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改进,包括修改完善应急预案、有针对性地加强应急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对应急物资装备有计划地更新等。
5.4 文件归档与备案
演练组织单位在演练结束后应将演练计划、演练方案、演练评估报告、演练总结报告等资料归档保存。对于由上级有关部门布置或参与组织的演练,组织单位应当将相关资料报有关部门备案。
5.5 考核与奖惩
演练组织单位要注重对演练参与单位及人员进行考核。对在演练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及个人,可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不按要求参加演练,或影响演练正常开展的,可给予相应批评。各区(市)、市直各部门、单位演练组织情况纳入市委市政府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内容。附则
6.1 名词解释
(1)演练情景。指根据应急演练的目标要求,根据突发事件发生与演变的规律,事先假设的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一般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状态特征、波及范围、周边环境、可能的后果以及随时间的演变进程等方面进行描述。
(2)应急响应功能。突发事件应急响应过程中需要完成的某些任务的集合,主要包括:接警与信息报送、指挥与调度、警报与信息公告、应急通信、公共关系、事态监测与评估、警戒与治安、人群疏散与安置、人员搜救、医疗救护、生活救助、工程抢险、紧急运输、应急资源调配等。
(3)演练参与人员。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演练领导小组:负责演练活动组织领导的临时性机构,一般包括组长、副组长、成员。
演练总指挥:负责演练实施过程的指挥控制,一般由演练领导小组组长或上级领导担任;副总指挥协助演练总指挥对演练实施过程进行控制。
总策划:负责组织演练准备与演练实施各项活动,在演练实施过程中在演练总指挥的授权下对演练过程进行控制;副总策划是总策划的助手,协助总策划开展工作。
文案人员:指负责演练计划和方案设计等文案工作的人员。
评估人员:指负责观察和记录演练进展情况,对演练进行评估的专家或专业人员。
控制人员:指根据演练方案和现场情况,通过发布控制消息和指令,引导和控制应急演练进程的人员。
参演人员:指在应急演练活动中承担具体演练任务,需针对模拟事件场景做出应急响应行动的人员。
模拟人员:指演练过程中扮演、代替某些应急响应机构和服务部门,或模拟事件受害者的人员。
后勤保障人员:指在演练过程中提供安全警戒、物资装备、生活用品等后勤保障工作的人员。
观摩人员:指观摩演练过程的其他各类人员。
(4)演练控制消息。指演练过程中向演练人员传递的事件信息,一般用于提示事件情景的出现,引导和控制演练进程。
(5)演练计划。指对拟举行演练的基本构想和准备活动的初步安排,一般包括演练的目的、方式、时间、地点、日程安排、经费预算和保障措施等。
(6)演练方案。内容一般包括演练目标、演练情景、演练实施步骤、评估标准与方法、后勤保障、安全注意事项等。
(7)演练评估。由专业人员在全面分析演练记录及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比参演人员表现与演练目标要求,对演练活动及其组织过程做出客观评价,并编写演练评估报告。
6.2 适用范围
本细则适用于全市各级、各部门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时参照执行。
第二篇:重庆市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
重庆市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
关于做好暴雨及雷电风雹天气应对工作的紧急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据市气象局报,预计8月22日凌晨到23日白天我市将有一次雷阵雨天气过程,雨量分布不均,中西部及东北部主要降水时段在22日白天到夜间,东南部主要降水时段在22日夜间到23日白天;西部、中部偏南地区、东南部及东北部部分地区过程雨量30~70毫米,局部100毫米以上;其余地区15~50毫米。雷雨时伴有阵性大风,局部山区有冰雹。
22日白天到夜间,主城区大雨转阵雨,雨量30~50毫米,日最高气温下降8~10度。
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高度重视,抓紧时间做好应对准备工作。要根据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将天气预报和相关工作要求迅速下发到乡镇、街道、村社和行业基层企事业单位。加强对强降雨可能引发诸如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道路交通设施损毁、城市低洼积涝、电力和通信设施损毁、矿山井下透水、建筑工地安全事故等灾害和次生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并适时开展蓄水。加强应急值守,做好突发事件信息和灾情的收集上报工作,有重要情况及时向市政府总值班室报告。
附:《重要天气服务快报》(2011年第55期)
二〇一一年八月二十一日
转发重庆市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关于做好暴雨及雷
电风雹天气应对工作的紧急通知
2011-08-21 21:56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据市气象局报,预计8月22日凌晨到23日白天我市将有一次雷阵雨天气过程,雨量分布不均,中西部及东北部主要降水时段在22日白天到夜间,东南部主要降水时段在22日夜间到23日白天;西部、中部偏南地区、东南部及东北部部分地区过程雨量30~70毫米,局部100毫米以上;其余地区15~50毫米。雷雨时伴有阵性大风,局部山区有冰雹。22日白天到夜间,主城区大雨转阵雨,雨量30~50毫米,日最高气温下降8~10度。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高度重视,抓紧时间做好应对准备工作。要根据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将天气预报和相关工作要求迅速下发到乡镇、街道、村社和行业基层企事业单位。加强对强降雨可能引发诸如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道路交通设施损毁、城市低洼积涝、电力和通信设施损毁、矿山井下透水、建筑工地安全事故等灾害和次生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并适时开展蓄水。加强应急值守,做好突发事件信息和灾情的收集上报工作,有重要情况及时向市政府总值班室报告。
重要天气服务快报 2011年第55期 8月21日 16:00 重庆市气象局 签发:王银民
我市部分地区有大雨到暴雨
最高气温将下降8~10度
一、天气趋势
根据最新气象资料分析,预计22日凌晨到23日白天我市将有一次雷阵雨天气过程,雨量分布不均,中西部及东北部主要降水时段在22日白天到夜间,东南部主要降水时段在22日夜间到23日白天;西部、中部偏南地区、东南部及东北部部分地区过程雨量30~70毫米,局部100毫米以上;其余地区15~50毫米。雷雨时伴有阵性大风,局部山区有冰雹。各地日最高气温将下降8~10度,高温天气将得到有效缓解。
22日白天到夜间,主城区大雨转阵雨,雨量30~50毫米;日最高气温下降8~10度。
二、重点关注
1、注意防范强降水可能引发小流域山洪、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和城乡内涝,同时注意防范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2、大力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加强蓄水。
30~70毫米 局地100毫米以上 ~50毫米
30~70毫米 局地100毫米以上
附图:重庆市2011年8月22日08时~23日20时降雨预报图
预报:何军
制作:刘婷婷
审稿:张亚萍
联系电话:89116107、89116111
第三篇:绥化市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
绥化市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
关于印发绥化市洪水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有关委、办、局:
《绥化市洪水灾害应急预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〇〇七年六月二十八日
绥化市洪水灾害应急预案
为了切实做好突发事件的防范工作,提高防御洪水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保证抗洪抢险和救灾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人员伤亡和洪水灾害的损失,保障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1、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思想,积极防御洪水灾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利保障;贯彻“安全第一、以防为主、常备不懈、全力抢险”的工作方针,努力实现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的转变;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科学调度,完善防洪基础设施,把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提高防洪综合能力,确保安全度汛,最大限度地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2、工作原则: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抗洪工作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实行统一调度,从流域或区域的大局出发,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3、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黑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条例》、《黑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法条例>细则》和《绥化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
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4、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全市范围内洪水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置。突发性洪水灾害包括:江河洪水、水库垮坝、渍涝灾害、山洪灾害等突发性因强降雨引发的水灾以及由地震、恐怖活动等引发的水库垮坝、水闸倒塌等次生衍生灾害。防范重点,一是松花江、呼兰河、通肯河等主要江河堤防;二是16座大中型水库,尤其是东方红、津河等重要的大中型水库和联丰、胜利、燎原等严重病险水库;三是前
三、后八等威胁交通干线和村屯安全的小型水库。
5、工作目标:确保主要江河堤防、大中型水库等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做到标准内洪水堤防不决口、水库不垮坝,发生超标准洪水时全力抢险救灾,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二、防洪抢险指挥体系及职责
1、防洪指挥机构
绥化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以下简称市防)负责领导全市的洪水灾害防御工作。其办事机构绥化市人民政府防讯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水务局。市防由绥化市市长任总指挥。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军分区参谋长、市建设局局长、市财政局局长、市商务局局长、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市农委主任、市水务局局长任副指挥。市公安局、市安监局、市粮食局、市水务局、市经委、市气象局、市水文局、市林业局、市电业局、市广播电视局、市石油
公司、市交通局、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省通信绥化分公司、市供销合作联社、市民政局、市粮食局、市卫生局、省农垦总局绥化分局、绥化车务段的负责人为指挥部成员。
2、职责分工
绥化市防汛指挥部负责贯彻落实国家防总和省防以及市委、市政府有关防汛工作的政策、法规和指令,组织实施全市的洪水灾害防御和灾后安置工作。
总指挥(市委副书记、市长):负责全市的洪水灾害防御工作。
副指挥(副市长):协助总指挥抓好抗洪抢险工作。
副指挥(绥化军分区副司令员):协助指挥协调、调度绥化军分区部队参加抗洪抢险和救灾工作。
副指挥(市水务局局长):负责防洪工程的建设、管理和洪水调度工作,分析防汛形势,组织专家提供防汛技术支持。
市财政局:负责筹集安排全市抗洪抢险救灾资金,及时拨付到位,并监督使用。
市发改委:负责组织协调全市防洪工程建设与水毁工程修复计划。
市农委:负责农业救灾和恢复生产工作,并及时掌握农业受灾情况。
市经委和商务局:负责协调防汛和抢险救灾所需的物资和食品,保证及时供应。
市水务局:负责防汛日常工作和洪水调度,提供抗洪抢险的技术
指导,组织落实应急度汛工程建设以及水毁工程的修复工作。
市气象局:负责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信息,做好暴雨预报工作。
绥化水文局:负责测报江河水情和洪水预报工作,及时提供水情信息。
市公安局:负责防汛时的社会治安工作,在紧急防汛期组织群众安全转移,保护防洪工程设施,保障社会稳定。
市安监局:负责监督和处理防洪抢险救灾中重大安全事故工作。市民政局:负责核查灾情和灾民的生活保障、灾后重建等工作。市建设局:负责城市防洪工作,保证汛期居民生产、生活的安全。市交通局:负责公路交通设施的安全度汛工作,为运输抢险物资、人员和撤离危险区的群众落实运输工具。
省通信公司绥化分公司:负责本系统通信工程的安全度汛和防汛通信保障工作。
市广电局:负责抗洪抢险救灾的宣传报道工作。
市卫生局:负责灾区的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工作。
绥化电业局:负责本系统电力工程的安全度汛和防汛救灾期间的电力供应工作。
市林业局:负责行洪区内林木的清障工作和落实防汛抢险用的木杆等物资,并做好林业系统的防汛工作。
市石油公司:负责防汛抢险车辆和设备的油料供应。
市供销联社:负责联系、协调、储备、供应防洪抢险物资。
市政府新闻办公室:负责采集防洪信息和新闻发布工作。
省农垦绥化分局:负责农场系统的防汛抗洪工作。
绥化车务段:负责抗洪抢险、救灾人员及物资设备的铁路运输工作。
绥化军分区、预备役团、武警支队:承担抗洪抢险和救灾的应急任务。
3、紧急状态下的抗洪抢险救灾组织及职责。在紧急状态下为了协同作战,增加合力,市防汛抗旱指挥下设8个职能小组。各小组的设置及成员单位的职责如下:
(1)资金组:负责防汛抢险所需资金和物资的筹集调拨。负责单位是市财政局,成员单位是市供销社,经委、商务局、市水务局。
(2)交通组:负责运送防汛抢险人员和物资,为紧急撤离人员及时提供所需车辆,为防汛专用车辆行驶提供方便条件。负责单位是市交通局,成员单位是绥化火车站、市公安交警支队。
(3)保障组:负责抢险队伍的后勤保障工作。负责单位是市经贸委,成员单位是绥化电业局,市石油公司、市粮食局。
⑷通讯组:负责防汛抢险期间的通信工作,确保通信网络的畅通。负责单位是市网通公司,成员单位为市移动公司、联通公司、铁通公司。
(5)安置组:负责受灾地区灾民的生活安置、救济和卫生防疫工作。负责单位是市民政局,成员单位是市卫生局。
(6)保卫组:负责受洪水威胁群众的安全转移工作和灾区的社会治安工作。负责单位是市公安局。成员单位是市林业局、市建设局和绥化农场局。
(7)兵力调度组:负责抢险期间部队兵力的调配。由绥化军分区负责。
(8)综合组:负责防汛抢险情况综合和宣传报道工作,提供雨情、水情、汛情信息。下达市防汛指挥部的防汛指令。负责单位是市水务局,成员单位为市农委、市气象局、绥化水文局和市广播电视局、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二)防汛工作责任制度
为了加强对防汛抗洪工作的领导,落实防汛工作的责任,特制定各项防汛责任制如下:
1、行政首长防汛责任制。绥化市市长、防汛抗旱指挥部总指挥对全市的防汛工作负总责。主要职责是:
⑴贯彻制定有关防汛工作的方针政策,部署全市的防汛工作。
⑵指挥督促各县(市、区)、开发区管委会和相关部门共同做好防汛工作。
⑶对洪水调度、抗洪抢险等重大事项做出决策,落实防御洪水的紧急措施。
⑷发生洪水时,亲临一线指挥,组织动员群众,调动一切力量,有效地进行抗洪抢险斗争。
2、市防领导包县(市、区)防汛责任制。市防领导分包全市的10个县(市、区)的防汛工作。主要职责是:
⑴按照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的部署,负责责任区的防汛工作。⑵督促检查所包县(市、区)做好各项防汛准备工作。⑶掌握责任区的汛情,研究对策,帮助地方解决防汛中的实际问题。
⑷加强市、县(市、区)防汛抗旱指挥部之间的联系,通过当地防汛部门,组织指挥抗洪抢险斗争。
3、市级领导及市防领导包重点工程防洪责任制。市级领导及市防领导分包全市16座大中型水库和松花江、呼兰河、通肯河等主要江河堤防的防汛抗洪工作。主要职责是:
⑴认真检查重点防洪工程,及时消除工程隐患,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⑵督促所在县(市、区)及工程管理单位搞好防洪工程建设。
⑶掌握所包工程的汛情,科学决策,科学调度洪水。
⑷发生重大汛情、险情时,亲临一线指挥,组织抗洪抢险,确保重点工程安全。
上述各项防汛责任制责任人名单见每年市防汛指挥部印发的防汛责任制。
三、预防和预警机制
1、江河洪水预警。当松花江、呼兰河、通肯河及努敏河、克音河、欧根河等主要江河和重要的小河流即将出现洪水时,绥化水文局负责做好洪水预报工作,及时向绥化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报告江河水位、流量的实测情况和洪水走势,分析洪水频率,为洪水预警提供依据。安帮河、海伦河、墨尔根河等小河流由所在乡(镇)政府向当地县(市、区)防汛指挥部报告水情。
2、水库洪水预警。当大中型水库水位超过汛限水位时,水库管理单位要向绥化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逐日报告雨量、水位、流量等水情信息。当水库出现险情时,管理单位应立即向上级防汛指挥机构报告。小型水库由所在乡(镇)向当地防汛部门报告洪水信息。
3、暴雨天气预警。当天气预报将有暴雨发生时,绥化市气象局要提前向市防汛指挥机构报告暴雨范围及雨量等相关信息。
4、洪水信息发布。根据气象、水文部门和水库管理单位提供的洪水信息,当主要江河有可能发生20年一遇以上洪水、小河流发生10年一遇以上洪水、大中型水库发生超标准洪水或因其它不可抗拒因素可能造成垮坝失事时,由绥化市防办按照管理权限向社会及有关单位发布预警信息。水库管理单位和河道管理部门也应在第一时间向洪水涉及范围的政府发出预警,为群众安全转移争取时间。
5、洪涝灾情信息。县(市、区)防办要及时向绥化市防办报告洪涝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范围、受灾人口、经济损失等受灾情况,为绥化市防汛指挥部组织抗灾救灾提供决策依据。
四、抗洪抢险预案
1、松花江防洪预案。松花江为国家主要江河,流经绥化的肇东市,堤防长度为68.03公里。近三年内,将对松花江干流肇东段堤防进行全面的整修加固。该段堤防的防洪标准,将由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当松花江涝洲站发生20年一遇以下洪水时(相应洪水位为123.37米),肇东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要组织抢险队伍,加强巡查工作,自筹防汛物资,消除险工隐患,确保堤防工程安全。当涝洲站发生20年一遇以上洪水时,绥化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的负责人要迅速上岗到位,组织指挥部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迅速赶赴抗洪第一线组织抗洪救灾。从各县(市、区)抽调人员,增加堤防的防守力量,在穿堤道口、沙基沙坝、渗漏堤段加大备土量,发现险工隐患要及时消除。不能正常运用的闸站要进行封堵,防止发生意外。并要抽调军分区兵力加强重大险工的防守,迅速加固,消除险工。市水务部门要抽调技术力量,提供技术支持。并将重大险情和洪水发生的情况及时上报省防和相邻地区,请示上级支持,警示下游提前做好抗洪准备。要以人为本,迅速转移受洪水威胁的群众。具体的人员转移、安置和救灾工作按肇东市制订的防洪预案实施。必要时弃守坝外民堤,破堤行洪,提高行洪能力,确保国堤安全。
2、呼兰河防洪预案。呼兰河是松花江主要支流,是我省重要河流,流经绥化的庆安、北林、望奎、青冈、兰西5个县(区),堤防长度为339.81公里。当呼兰河发生20年一遇以下洪水时(秦家水文站的相应水位为151.77米,兰西水文站的相应水位为125.80米),由相关5
个县(区)防汛抗旱指挥部组织抗洪抢险队伍,加强辖区内堤段的巡堤查险工作,备足抗洪抢险土方,自筹防汛物资,消除险工隐患,确保堤防安全。当发生20年一遇以上洪水时,绥化市防汛指挥部的领导成员要上岗到位,组织有关单位,开展呼兰河流域的抗洪抢险及救灾工作。水务、水文、气象部门要及时会商,分析预测雨情、水情、汛情的态势,综合考虑通肯河、努敏河、克音河等中小河流洪水和柳河、津河、幸福等中型水库洪水对呼兰河洪水的影响,提供全面准确的决策依据。加强堤防的防守力量,组织抢险队伍,加固险工弱段,消除工程隐患。必要时弃守坝外民堤,破堤行洪,提高河道行洪能力。呼兰河中、下游的兰西、望奎、北林等县(区)阻水的民堤、林木较多,要作为清障的重点。并要做好绥望大桥破路行洪的准备工作,确保行洪畅通。北林、兰西两县(区)行洪区内的村屯较多,要及时组织群众转移。具体的人员转移、安置、救灾工作按相关县(区)的防洪预案组织实施。
3、通肯河防洪预案。通肯河是呼兰河的主要支流,也是我省的主要河流,流经绥化的海伦、明水、望奎、青冈4个县(市),堤防长度为262公里。当通肯河发生20年一遇以下洪水时(联合水文站相应水位为168.00米、青冈水文站相应水位为139.86米),由相关县(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组织抗洪抢险队伍,加强辖区内堤段的巡堤查险工作,备足抢险土方,筹集防汛物资,消除险工弱段,确保堤防安全。当发生20年一遇以上洪水时,由绥化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组织通肯河流
域的抗洪抢险救灾工作。水务、气象、水文部门要及时会商,分析预测雨情、水情、汛情的态势,综合考虑海伦河、扎音河、乌龙沟等支流洪水和东方红、联丰、燎原、胜利、爱国等大中型水库泄洪对通肯河洪水的影响,特别是对联丰水库泄洪要引起高度重视。必须统筹全局,科学调度洪水。同时加强堤防的防守力量,发动群众日夜巡堤查险,集中力量加固险工弱段。尤其是明水县树人段和青冈县兴华段为薄弱堤段,要进行重点加固。要做好明海公路桥、青望公路桥破路行洪的准备工作。还要重点做好通肯河下游行洪区的清障工作,提高河道的行洪能力。通肯河堤防的实际防洪能力较低,要注意受洪水威胁群众的转移工作。具体人员的转移、安置、救灾工作按照相关县(市)的防洪预案组织实施。
4、小河流防洪预案。我市境内共有努敏河、克音河、欧根河等小河流35条,这些河流的堤防设计标准为20年一遇,但实际防洪能力不足10年一遇。当发生10年一遇以下洪水时,由相关县(市、区)防汛抗旱指挥部组织抗洪抢险救灾工作,加固堤防,消除险工弱段,确保堤防安全。当发生10年一遇以上洪水时,由绥化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组织抗洪抢险救灾工作,力保堤防安全,重点做好群众的安全转移工作,保证人民生命安全。人员转移安置和救灾工作按相关县(市、区)的防洪预案组织实施。
5、水库防洪预案。坚持防洪与灌溉相结合,汛期洪水调度与洪水资源利用相结合。大型水库的汛期调度运用,按省防批复的文件执行。
中型水库的汛期调度运用按市防批复的文件执行。小水库的调度运用按县(市、区)防汛部门的批复文件执行。当水库发生工程设计标准以下洪水时,由相关县、(市、区)防汛指挥部及水库管理单位组织抗洪抢险工作,确保水库工程安全。当水库发生超标准洪水时,由省、市、县三级防汛指挥部门共同组织抗洪抢险工作,并给予技术、资金、物资等方面的支持,力保水库安全。一旦发生不可抗拒的洪水灾害,立即组织群众安全转移。重大险情抢护和人员转移方案按相关县(市、区)的防洪应急预案执行。
6、城镇防洪预案。城镇内防汛工作由市及各县(市、区)城建部门具体负责,提前制定好城镇防汛工作方案,在汛前对排水沟进行清淤,对淤积堵塞的桥涵和下水管道进行疏通,保证排水畅通。对低洼积水严重的居民区要准备好抽水设备,对危房要搞好调查登记,做好搬迁准备,保证安全度汛。
7、山洪灾害应急预案。市水务、水文、气象、国土资源等部门密切配合,实现信息共享,提高预报水平,及时发布预报、警报。庆安、绥棱、海伦、望奎等可能遭受山洪灾害的地方,应主动采取预防和避险措施,按照当地制订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确定区域内易发生山洪灾害的地点和范围,制订安全转移方案,一旦发现危险征兆,立即向群众报警,快速转移,确保人身安全,并报本地防汛指挥机构,以便及时组织抗灾救灾。
五、应急响应
根据绥化市洪涝灾情的严重程度和范围,绥化市的应急响应行动分为三级。
1、Ⅰ级应急响应。当松花江干流肇东段发生特大洪水、呼兰河发生全流域特大洪水或大中型水库发生特大洪水时为I级响应。
对于Ⅰ级响应,绥化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总指挥主持会商,视实际情况启动防御洪水预案,作出防汛抗洪应急部署。市防密切监视汛情,做好汛情的预测预报工作,加强洪水调度,派专家组赴一线进行技术指导。每天在绥化电视台发布汛情。请示省防为灾区提供资金和物资帮助。绥化市防宣布本地区进入紧急防汛期。市防领导成员按照职责分工到分管的责任区指挥防汛抗洪工作,动员群众加强巡堤查险和堤防防守,修复险工弱段,控制险情发展。抽调军分区兵力防守重点防洪工程,进行紧急抢险加固。根据预案转移危险区群众。铁路、交通、民政、卫生等各成员单位要根据各自的防汛职责,在运输、救灾、防疫等方面全力配合,做好抗洪救灾的相关工作。市防办要增加值班人员,加强值班工作,坚持24小时值班,全程跟踪雨情、水情、险情和灾情,并及时向有关方面报告情况。
2、Ⅱ级响应。当松花江干流肇东段发生大洪水;呼兰河流域发生全流域大洪水或呼兰河、通肯河两河中有一条以上河流发生特大洪水;大中型水库发生大洪水;多个县(市、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时为Ⅱ级响应。
对于Ⅱ级响应,绥化市防副总指挥主持会商,作出相应的工作部
署。市防要加强值班值宿,密切监视汛情、险情、工情的发展变化,做好汛情的预测预报工作,对发生特大洪水的河流派专家赴一线进行技术指导,加强洪水调度。在绥化电视台不定期发布汛情通报。请示省防为发生特大洪水的河流的相关县(市、区)提供资金和物资帮助。分管灾区的市防领导成员按照职责分工到第一线指挥抗洪抢险救灾工作。绥化市防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重点支持重灾区的抗洪救灾工作。相关县(市、区)宣布进入紧急防汛汛期,组织当地群众加强巡堤查险,加固险工弱段,控制汛情发展。必要时根据预案转移危险区群众。当地防汛指挥部要加强值班值宿,及时向上级报告雨情、水情、险情、灾情和抗洪救灾等方面的情况。
3、Ⅲ级响应。当松花江、呼兰河、通肯河等重要江河发生较大洪水,堤防工程出现重大险情;大中型水库发生较大洪水并出现严重险情;多个县(市、区)发生洪涝灾害为Ⅲ级响应。
对于Ⅲ级响应,绥化市防领导成员、市水务局主管防汛工作的副局长主持会商,作出相应的工作安排,监视汛情的发展变化,加强防汛工作的指导。派出工作组,检查督促各县(市、区)抓紧落实防汛抗洪的各项准备工作。相关县(市、区)防汛指挥机构要加强防汛工作的领导,进行全面部署,完善防洪工程设施,筹集防汛资金和物资,积极开展抗洪救灾工作。并按规定,逐级上报汛情、工情、险情、灾情等防汛信息。绥化市防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积极开展工作,给灾区必要的支持。
六、应急保障
为了确保抗洪抢险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制订如下应急保障措施。
1、工程保障。在进入主汛期前,各县(市、区)要抓住有利时机,组织群众大搞防洪工程建设,消除堤防险工弱段,准备抢险土方,提高防洪工程标准。松花江堤防按照50年一遇标准,进行全面加固。呼兰河、通肯河堤防要尽快达到20年一遇以上防洪标准。努敏河、克音河等小河流堤防要达到10年一遇以上防洪标准。大中型水库要逐一进行消险加固。落实堤防、水库的建设计划,确保工程建设的资金及时到位,加快工程建设步伐,保证工程建设质量,按时完成各项防洪工程建设任务,为安全度汛提供可靠的工程保障。
2、队伍保障。各县(市、区)要在沿河和水库周围各乡镇组建防汛抗洪抢险队。各抢险队主要承担所辖区域内的抗洪抢险任务,其人员组成和调度方案由地方自行制定,并由县(市、区)防汛指挥部组织调度。当发生流域性或超标准洪水,人民生命财产受到洪水威胁时,各县(市、区)防汛指挥部门可根据需要向市防汛指挥部提出申请,请求绥化军分区、预备役团、武警部队的支援。当汛情危急时,可向省防汛指挥部门提出申请,请求部队支援抗洪抢险。由武装部队承担重点防洪工程的抗洪抢险任务。
3、物资保障。省防汛指挥部在我市设有防汛物资专储库一座。在我市重点河流和大中型水库发生超标准洪水时,如各县(市、区)自筹物资不足,经省、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协调批准,根据抗洪抢险的实际
需要可调用省储防汛物资。各县(市、区)要按照防洪抢险的需要,筹集足够数量的防汛物资。全市年计划储备防汛编织袋180万条,编织布14万平方米,无纺布4.8万平方米,木杆1400立方米,铁线100吨,块石1050立方米,砂石6000立方米、草袋1 3.0万条。各县(市、区)要按照计划落实好储备物资的单位和地点,保证数量,保证质量。重点部位的抢险物资要提前到位,以备急需。
4、制度保障。对于抗洪抢险建立如下制度。
⑴防汛会商制度。对于汛情由市水务局组织水文、气象等部门对汛情进行不定期会商,及时为防汛指挥部提供决策依据。对于抢险技术由市水务局组织水文、交通等相关部门的专家,分析会商抢险方案,为防汛指挥提供技术保障。对于重大决策由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会商,做到科学决策,统一指挥。
⑵防汛工作检查制度。防汛工作检查主要围绕组织机构、度汛方案、防洪工程、物资经费、河道清障、通信设施等方面进行。先由县(市、区)或基层单位进行自查,然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进行全面检查。
⑶洪涝灾害统计制度。由防汛办逐级上报洪涝灾情,要真实、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洪涝灾害发生的基本情况以及造成的经济损失。报表分为定期统计报表和实时统计报表两类。由县(市、区)防汛抗旱办公室上报,市防汛抗旱办公室汇总、核实后上报省防办。
⑷值班值宿制度。值班值宿人员要及时掌握汛情,包括雨情、水情、灾情和工情,加强防汛部门的上下联系,沟通防汛信息。如发生
重大汛情和灾情,要做好记录,以备查询,并及时向有关领导或上级汇报。了解堤防、水库的防守情况,特别是发生的险情及处理情况。准确及时地传达防汛调度命令及意见。熟悉辖区内的防汛基本资料,妥善处理防汛日常工作。坚守防汛岗位,按时交接班,不准漏岗。无论公出还是私事,如果不能到岗,自行安排与其他值班值宿人员串值。
⑸防汛信息发布制度。有关洪水突发事件的决策方案、汛情信息、洪涝灾害情况等,由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指定的人员统一向社会及新闻单位发布。
资金保障、医疗保障、治安保障、供电保障和交通运输保障等由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相关的成员单位另行制定。
第四篇: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青海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通知
青政办„2009‟38号
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
《青海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〇九年三月四日
青海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制定和管理,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增强各类应急预案的实效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应急预案,是指为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社会危害,规范各类紧急应对活动预先制定的方案。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应急预案编制、审批、发布、备案、修订、宣教培训和演练等相关管理工作。
第四条 应急预案管理遵循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归口管理、分级实施的原则。
第五条 应急预案制定机关或者单位应当结合应急管理实际需要,贯彻落实国务院、省人民政府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的要求。
省级总体应急预案由省人民政府制定。省级专项应急预案由省人民政府组织制定,其牵头制定机关和参与制定单位由省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事机构提出,报省人民政府批准。省级部门应急预案由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制定。
省级以下(不含省级,下同)总体应急预案由同级人民政府制定。省级以下专项应急预案由同级人民政府组织制定,其牵头制定机关和参与制定单位由同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事机构提出,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省级以下部门应急预案由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制定。
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由企事业单位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
乡镇(街道)等基层政权组织,可结合本行政区域实际,制定落实上一级政府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和其他类型应急预案的行动方案。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社区在属地政府的指导下制定相关应急行动方案。
大型会展和文化体育等重大活动的主办单位应当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要求,制定具体应急预案。
第六条 省人民政府负责省级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的监督和协调工作。省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相关的日常管理工作,并承担省级以下各级人民政府应急预案管理的具体指导和协调工作。
省级以下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的协调和监督工作,其应急管理办事机构负责相关的日常管理工作。
其他类型应急预案的日常管理工作由其制定单位负责。
第七条 各地区、各部门、各有关单位按照分级指导的原则,督促、指导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应急预案编制和管理工作,确保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
第八条 各地区、各部门、各有关单位特别是各级应急管理办事机构要充分依托和利用应急平台,提高应急预案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各类应急预案数据库。
第二章 应急预案编制
第九条 应急预案的编制应满足以下总体要求:
(一)符合国家相关法律,国家、省相关法规、标准的规定;
(二)体现“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专业处置、部门联动,条块结合、军地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工作指导方针;
(三)保持与上级和同级应急预案的紧密衔接,保持与相邻行政区域相关应急预案的衔接;
(四)适应突发事件风险状况和具备的应急能力;
(五)应对措施具体,操作性强;
(六)内容完整,简洁规范;
(七)通俗易懂,好记管用。
第十条 应急预案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一)总则,包括编制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和工作原则等;
(二)应急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包括: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地方机构或现场指挥机构、专家组等;
(三)预防与预警机制,包括应急准备措施、预警分级指标、预警发布或解除的程序和预警响应措施等;
(四)应急处置,包括应急预案启动条件、信息报告、先期处置、分级响应、指挥与协调、信息发布、应急终止等;
(五)后期处置,包括善后处置、调查与评估、恢复重建等;
(六)应急保障,包括人力资源保障、财力保障、物资保障、医疗卫生保障、交通运输保障、治安维护、通信保障、科技支撑等;
(七)监督管理,包括应急预案演练、宣教培训、责任与奖惩;
(八)附则,包括名词术语和预案解释等;
(九)附件,包括工作流程图、相关单位通信录、应急资源情况一览表、标准化格式文本等。
第十一条 应急预案编制应当按照相应的应急预案编制框架或者指南进行。
省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编制框架由省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提出,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其它应急预案编制指南由相应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制定和实施。
第十二条 应急预案制定单位根据突发事件性质、特点和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组织有关单位和人员,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小组,开展应急预案起草工作;组织有关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专家,对起草的应急预案进行评审。
第十三条 应急预案制定机关或者单位在起草过程中,应当征求相关人民政府、部门、单位和社会公众的意见。
第三章 应急预案审批
第十四条 应急预案制定单位应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对应急预案进行审核、审议、备案、报批和公布等事项。
第十五条 省级总体应急预案经征求各州(地、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及省应急管理专家意见后,报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
省级以下人民政府总体应急预案经征求相关部门、单位和专家意见后报同级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
第十六条 专项应急预案经同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初审后,报同级人民政府审定。
第十七条 专项应急预案报同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初审时,应提交下列编制说明材料:
(一)编制背景;
(二)编制原则;
(三)编制过程及主要内容等;
(四)征求意见和对反馈意见采纳情况;
(五)对分歧意见的处理结果和依据;
(六)应予以说明的其他事项。
第十八条 应急预案应当实行备案制度。
总体应急预案应当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专项应急预案应当报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部门应急预案应当报同级人民政府、同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和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中央驻青单位、省属企业、省内高校应急预案应当报省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和所在地人民政府备案。
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大型会展和文化体育等重大活动的应急预案,应当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备案。
第十九条 应急预案制定单位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有关规定,确定应急预案密级。
第二十条 应急预案制定单位应向社会公布应急预案和简明操作手册。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应按照保密要求公布应急预案简本和简明操作手册。
第四章 应急预案修订
第二十一条 应急预案制定单位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结合实际情况,按制定应急预案的程序及时修订应急预案。修订后的应急预案应按照本办法第十八条有关规定进行备案。
各类应急预案原则上每三年至少修订一次。有关法律法规对应急预案修订周期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乡镇(街道)等基层政权组织,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社区的应急行动方案原则上每两年至少修订一次
第二十二条 应急预案制定单位要建立应急预案评估制度,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或应急演练结束后,及时总结分析应急预案适用情况。
鼓励应急预案制定单位委托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开展应急预案评估工作。
第二十三条 应急预案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制定单位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适时修订。
(一)不符合本办法第九条规定;
(二)应急组织指挥体系或职责调整;
(三)相关单位或人员发生变化;
(四)应急预案制定单位认为应适时修订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四条 有关单位对生效期间的应急预案,认为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的,应及时以书面形式告知应急预案制定单位。应急预案制定单位应认真研究,及时反馈研究结果。
第二十五条 应急预案制定单位应当消除应急预案之间相互抵触、不衔接的情况。
下级专项应急预案与上一级专项应急预案相互抵触、不衔接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协调。
同级专项应急预案与部门应急预案之间相互抵触、不衔接的,由本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事机构负责协调;必要时,报请本级人民政府研究解决。
同级部门应急预案之间相互抵触、不衔接的,由本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事机构负责协调。
第五章 应急预案宣教培训和演练
第二十六条 应急预案应列入应急知识宣教培训内容,其中涉及公众生命安全保障的部分应作为重点。
第二十七条 应急预案制定单位应制作有关应急预案宣传普及材料,并向公众免费发放。
第二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应制定有关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培训大纲,定期组织有关管理人员和专业救援人员开展应急预案相关培训。
应急预案宣传、普及和培训应当深入到社区、乡村、学校、企业和其他基层单位。
第二十九条 应急预案制定机关或者单位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本办法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制度,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应急演练。
第三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制定应急演练规划,合理安排各级各类演练活动。
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原则上每两年至少演练一次。
大型活动应急预案的制定单位应在活动举办之前至少开展一次综合性演练。
乡镇(街道)等基层政权组织,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社区的应急行动方案原则上应每两年至少演练一次。
第三十一条 应急演练组织单位应当及时对应急演练进行评估,总结分析应急预案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形成应急演练评估报告,并向应急预案制定机关或者单位报送应急演练评估报告。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由省政府办公厅负责解释。第三十三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肥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肥城市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
肥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肥政办发„2010‟92号
关于印发肥城市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市高新区,市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市属以上驻肥各单位:
《肥城市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遵照执行。
二○一○年十二月十日
肥城市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目录 总则 1.1编制目的 1.2工作原则 1.3编制依据 1.4适用范围 1.5指导方针 2 启动条件 2.1自然灾害 2.2破坏性地震 2.3突发事件 2.4特殊情况
2.5市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 3 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任务 3.1市自然灾害应急综合协调机构 3.2市减灾委办公室职责 3.3市减灾委成员单位主要职责 3.4驻肥部队职责 4 应急准备 4.1资金准备 4.2物资准备 4.3通讯和信息准备 4.4救灾装备准备 4.5人力资源准备 4.6预案及演练 4.7社会动员准备 4.8宣传、培训和演习5 预警预报和信息管理 5.1灾害预警预报 5.2灾害等级划分 5.3灾害分级管理 5.4灾情报告 5.5灾情核定 6 应急响应
6.1应急响应的基本要求 6.2应急响应行动 6.3应急响应程序 6.4四级响应 6.5三级响应 6.6二级响应 6.7一级响应 6.8信息发布
6.9其他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 7 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 7.1灾后救助 7.2恢复重建
7.3灾害救助工作评价 8 附则
8.1预案更新及管理
肥城市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1总则 1.1 编制目的
提高自然灾害紧急救援能力,规范全市救灾工作,合理配置救灾资源,建立健全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迅速、高效、有序
地处理自然灾害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灾区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
1.2 工作原则
1.2.1 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1.2.2 政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1.2.3 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1.2.4 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团体的作用。
1.3 编制依据
制订本预案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 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年)》以及国家、省、泰安市有关救灾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原则。
1.4 适用范围
凡在我市范围内发生的水旱灾害,冰雹、雪、强雷电、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以及其他突发公共事件达到启动条件的,适用于本预案。
1.5 指导方针
1.5.1 救灾工作坚持“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生产自救”的方针。
1.5.2 市政府、镇政府(包括街道办事处,下同)应将抗灾救灾工作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应急预案,储备救灾资金和物资,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组织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和广大干部、群众,发挥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和预备役部队、公安干警和广大民兵等快速反应力量的突击作用,共同做好抗灾救灾工作。启动条件
出现下列任何一种情况,启动本预案。2.1 自然灾害
本市行政区域内,发生的水旱灾害,冰雹、强雷电、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1)因灾死亡3人以上(含本数);(2)紧急转移安置1000人以上;(3)倒塌房屋500间以上; 2.2 破坏性地震
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造成下列后果之一的:(1)因灾死亡1人以上(含本数);(2)紧急转移安置500人以上;(3)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200间以上。2.3 突发事件
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性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2.4 特殊情况
对敏感地区、敏感时间和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地区等特殊情况,上述标准可酌情降低。2.5 市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 3 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任务 3.1 市自然灾害应急综合协调机构
肥城市减灾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减灾委”),为全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如图1所示),负责研究制定全市救灾工作的原则、政策和规划,协调开展重大减灾活动,指导当地开展减灾工作,推进减灾交流与合作,组织、协调全市抗灾减灾工作。
市减灾委主任:分管副市长。
市减灾委副主任: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市民政局局长 市减灾委成员: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局、经济和信息化局、教育局、科技局、公安局、监察局、民政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住建局、规划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农业局、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卫生局、审计局、环保局、外侨办、统计局、林业局、安监局、粮食局、人防办、供销社、地震局、气象局、红十字会、科协、供电公司、市人武部、武警肥城中队等部门(单位)分工负责人。
市减灾委办公室主任:市民政局副局长。3.2 市减灾委办公室职责
市减灾委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其职责是:
(1)承担减灾及全市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综合协调工作;(2)配合上级工作组开展工作,协调市减灾委成员单位听取灾区关于灾情和抗灾救灾情况汇报;
(3)收集、汇总、评估、报告灾情信息、灾区需求和抗灾救灾工作情况;
(4)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对灾区的支持措施;
(5)召开会商会议,分析、评估灾区形势,提出对策;(6)协调有关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赴灾区协调、指导开展抗灾救灾工作。3.3 市减灾委成员单位主要职责
市委宣传部:组织新闻单位进行抗灾救灾工作的宣传报道。
市发展改革局:安排重大救灾基建项目,协调有关方面落实项目建设资金。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协调铁路、邮电、煤炭、电力、医药等骨干企业的抢险救灾物资运输和生产工作,协调通讯运营单位,组织灾区应急通信保障。
市教育局:收集、汇总学校校舍损毁情况;协助灾区转移被困师生,组建临时校舍,恢复正常教学秩序;指导灾后校舍恢复重建。
市科技局:组织实施有关减灾救灾科研项目。市公安局:参与灾区紧急救援;负责灾区治安管理,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灾区社会治安和交通秩序;指导做好灾区党政机关、重点要害部位、救灾物资等安全保卫工作。
市民政局:组织、协调抗灾救灾工作,组织核查灾情并统一发布;指导灾区实施灾民紧急转移安置;管理、分配救灾款物;组织、指导救灾捐赠;组织、指导灾区开展应急救助和灾后民房恢复重建;储备、调拨救灾物资;承担市减灾委办公室工作。
市财政局:安排市级自然灾害救济支出预算;会同市民政局申请上级救灾应急资金,管理、分配、拨付救灾资金;对救灾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检查。
市国土资源局:组织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对重大地质灾害进行应急调查处理;制定灾后重建用地规划和优惠政策。
市住建局:做好被毁坏的供水、供气、道路、排水等市政基础设施的抢险、排险和恢复;参与震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评估鉴定,开展震后工程灾害调查;制定和实施重建规划。
市交通运输局:修复被毁损的干线公路、桥梁、涵洞等基础设施,保障灾区干线公路畅通;协调、组织营运车辆,运送抢险救援人员、伤病员和救灾物资。
市水利局:组织、协调防汛抢险;负责水情、汛情、旱情监测,参与旱灾、洪涝灾害的灾情评估;做好灾区生活、生产用水调度,确保用水供应;负责灾后水利设施的修复。
市农业局:预测预报农作物灾害;参与农作物灾害的灾情评估;指导灾区开展农业生产自救;配合财政部门落实灾害减免政策。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开展抗震救灾宣传工作,组织、协调灾区广播、电视系统设施的恢复工作。
市卫生局:做好灾区伤病员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和 疫情监测工作;组织医疗卫生人员深入灾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宣传卫生防病知识,指导群众搞好环境卫生,实施饮用水卫生监督,努力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
市环保局:负责灾区的环境监测。
市统计局:协助分析、汇总灾情统计数据。市外侨办:协调处理抗灾救灾涉外事务。
市林业局:参与相关灾害评估;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森林火灾的治理。
市安监局:组织对自然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状况进行综合评估,提出处置建议;根据需要,组织、协调安全生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参加抢险救援;指导灾区企业做好恢复生产中的安全生产工作。
市人防办:利用人民防空指挥、通信系统,为防灾救灾提供指挥场所和指挥手段;利用人防工程以及疏散体系,为居民提供应急避难场所;利用人防专业队伍,参与城市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利用防空警报系统,发布灾害警报信号;利用人民防空宣传教育体系,普及防灾减灾知识。
市粮食局:做好灾区口粮供应工作。
市供销社:做好应急物资和生活用品的供应工作。市地震局:对地震灾害进行监测和预报,参与地震灾害 12 现场救援,组织地震现场监视;组织有关部门对次生灾害进行预测,提供震情发展趋势分析会商情况;组织地震现场灾害调查、损失评估和科学考察等工作。
市气象局:发布天气预测、预报预警及短期气候趋势预测信息,提供实时气象资料;对干旱、大风、冰雹、暴雨等气象灾害开展动态监测;参与气象灾害调查、评估;与有关部门联合对气象灾害引发的次生灾害、衍生灾害进行监测、评估。
市红十字会:参与灾区救灾和伤员救治工作,必要时开展救灾捐赠活动。
市科协:协调各类学会的减灾救灾研究工作。供电公司:指导和组织灾区抢修和恢复电力设施,保障灾区电力供应和通讯畅通。
其他部门视救灾工作需要做好相关工作。3.4 驻肥部队职责
人武部:根据工作需要组织协调驻肥部队、武警、民兵和预备役部队参加抢险救灾。必要时协助地方政府进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武警中队:负责组织武警部队实施抗灾救灾,协助当地公安部门维护救灾秩序和灾区社会治安,协助当地政府转移 13 危险地区的群众。应急准备 4.1 资金准备
市民政局会同市财政局等有关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安排市级救灾资金预算,下达泰安市救灾资金,并按照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资金分级负担的原则,督促镇政府加大救灾资金投入力度。
4.1.1 各镇政府应确保救灾经费投入,将救灾资金列入当年财政预算,并视灾情轻重及时调整,同时安排好本级救灾业务工作经费。
4.1.2 救灾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专款专用,保证快速拨付和及时兑现。
4.2 物资准备
4.2.1 有关部门根据职责范围和救灾应急实际需要,储备适量的救灾物资,并建立紧急情况下救灾物资采购和调运制度。
4.2.2 市救灾物资储备仓库,适当储备救灾应急物资,包括灾民生活所必需的救灾帐篷、衣被、净水设备(药品)等物资;街镇可根据实际需要建立。
4.2.3 建立健全紧急情况下救灾物资采购制度。建立救灾物资生产厂家名录,必要时签订救灾物资紧急购销协议。
4.2.4 建立健全救灾物资紧急调拨和运输制度。4.3 通讯和信息准备
通讯运营部门应依法保障灾害信息的畅通。自然灾害救助信息网络应以公用通讯网为基础,合理组建灾害信息专用通讯网络,确保信息畅通。
4.3.1 加强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建设覆盖市、街镇、村三级的救灾通讯网络,确保及时准确掌握重大自然灾害信息。
4.3.2 以市减灾委办公室为依托,逐步建立部门间自然灾害信息共享平台,提供信息交流服务,完善信息共享机制。
4.4 救灾装备准备
4.4.1 市有关部门应配备救灾管理工作必需的设备和装备。
4.4.2 市民政部门及街镇应配备救灾必需的设备和装备,所需费用由同级财政部门解决。
4.5 人力资源准备
4.5.1 加快各级民政系统灾害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加强人员培训。
4.5.2 建立健全与军队、公安、武警、消防、卫生等专业救援队伍的联动机制。
4.5.3 组建专家组,成员包括民政、卫生、气象、科技、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等各方面专家,建立专家会商评估机制,重点开展灾情会商、赴灾区现场评估及灾害管理的业务咨询等工作。
4.5.4 培育、发展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其作用。
4.6 预案及演练
4.6.1 镇政府重要厂矿企业应根据本地区、本单位实际,制定救灾应急预案;有关部门(单位)也应按照职责分工,结合本部门(单位)实际,制定救灾应急工作预案,确保救灾工作有序进行。
4.6.2 救灾应急预案制定后报市民政局备案。灾害多发地区应根据灾害发生特点,组织模拟演练,检验和提高应急准备、指挥和响应能力。
4.7 社会动员准备
4.7.1 建立和完善社会捐助的动员机制、运行机制、16 监督管理机制,规范突发自然灾害社会捐助工作。
4.7.2 完善社会捐助表彰制度,为开展社会捐助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8 宣传、培训和演习
4.8.1 开展社区减灾活动,利用各种媒体宣传灾害知识,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常识,增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4.8.2 每年组织一次灾害管理人员的集中培训,开展对街镇级灾害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开展对政府分管领导、各类专业紧急救援队伍、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组织的培训。
4.8.3 每年在灾害多发地区,根据灾害发生特点,组织1—2次演练,检验并提高应急准备、指挥和响应能力。预警预报和信息管理 5.1 灾害预警预报
5.1.1 在自然灾害来临之前,市气象、科技、水利、国土资源、农业、林业等部门应及时向市减灾委办公室通报灾害预警信息。
5.1.2 市减灾委办公室根据预警预报信息,结合预警地区的自然条件、人口和社会经济背景数据库,进行分析评估,及时对可能受到自然灾害威胁的相关地区和人口数量做 17 出灾情预警,做好应急准备或采取应急措施。
5.1.3 根据灾情预警,自然灾害可能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量人员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有关部门和街镇应做好应急工作。
5.2 灾害等级划分
5.2.1 自然灾害按其危害程度,划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个等级。
5.2.2 一次灾害过程造成下列后果之一的为特别重大自然灾害:
因灾死亡30人以上;
因灾紧急转移安置10万人以上; 因灾倒塌房屋1万间以上;
全市农作物绝收面积(指减产八成以上,下同)占播种面积30%以上;
全市直接经济损失3亿元以上。
5.2.3 一次灾害过程造成下列后果之一的为重大自然灾害:
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
因灾紧急转移安置1万人以上、10万人以下; 因灾倒塌房屋3000间以上、1万间以下; 全市农作物绝收面积占播种面积20%以上、30%以下; 全市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3亿元以下。5.2.4 一次灾害过程造成下列后果之一的为较大自然灾害:
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
因灾紧急转移安置1000人以上、1万人以下; 因灾倒塌房屋1000间以上、3000间以下;
全市农作物绝收面积占播种面积10%以上、20%以下; 全市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5.2.5 一次灾害过程造成损失未达到较大灾害标准的均为一般自然灾害。
5.3 灾害分级管理
自然灾害按轻重不同实行分级管理。特别重大自然灾害由省人民政府统一处置;重大自然灾害由省人民政府统一管辖;较大自然灾害由泰安市人民政府统一管辖;一般自然灾害由市人民政府管辖。
5.4 灾情报告 5.4.1 灾情报告内容
(1)灾情信息报告内容: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范围、程度,灾害后果(包括人员受灾情况、人员伤 亡数量、农作物受灾情况、房屋倒塌、损坏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等),已采取的救灾措施和灾区的需求。
(2)灾害损失情况包括以下指标:受灾人口、因灾死亡人口、因灾失踪人口、因灾伤病人口、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受淹街镇、村饮水困难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绝收面积、毁坏耕地面积;倒塌房屋、损坏房屋、直接经济损失、农业直接经济损失。
(3)因灾需救济情况包括以下指标:需口粮救济人口、需救济粮数量;已救济口粮人口、已安排口粮救济款、已安排救济粮数量;需衣被救济人口、需救济衣被数量;需恢复住房间数、需恢复住房户数。
(4)已救济情况包括以下指标:投亲靠友人口、借住房屋人口、搭建救灾帐篷和简易棚人口;己救济口粮人口、已安排口粮救济款、已安排救济粮数量;已救济衣被人口、已安排衣被救济款、已救济衣被数量;需救济伤病人口、已救济伤病人口、己安排伤病救济款;已安排恢复住房款、已恢复住房间数、已恢复住房户数。
5.4.2 灾情报告
(1)自然灾害发生后,镇政府及时向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灾情。(2)灾情初报
凡发生突发性自然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的,镇政府应在灾害发生1小时以内向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灾情;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灾害发生2小时内,对灾情进行初步汇总、核实,上报泰安市政府及有关部门。
(3)灾情续报
在自然灾害灾情稳定之前,须执行24小时零报告制度。镇政府每天8时之前将截止到前一天24时的灾情向市民政局上报,较大以上自然灾害市民政局每天9时之前向泰安市民政局报告情况。
(4)灾情核报
灾情稳定后,镇政府应在1个工作日内核定灾情,向市民政局报告;市民政局应在2个工作日内审核、汇总灾情数据,将全市汇总数据上报泰安市民政局和市政府。
5.4.3 报告灾情必须实事求是,不得隐瞒和虚报。5.5 灾情核定
5.5.1 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接到灾情报告后,应及时安排或组织对灾情进行全面调查,核定实际损失,确认灾害等级。
5.5.2 部门会商核定。市民政局应协调农业、水利、21 科技、气象、统计等部门进行综合分析、会商,核定灾情。
5.5.3 市民政局组织专家评估小组,通过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专项调查对灾情进行专家评估,核实最终灾情。
5.5.4 市民政局在灾情核定后,要建立因灾死亡人员、倒塌房屋和需政府救济人员花名册,为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和生活救助提供可靠依据。应急响应
6.1 应急响应的基本要求
6.1.1 突发性自然灾害发生后,市有关部门及灾区街镇应做出应急响应并采取应急行动。
6.1.2 一般自然灾害发生后,达到预案启动条件的,应启动救灾应急预案。
(1)召集有关部门,研究部署抗灾救灾工作。(2)组织市级有关部门紧急行动,帮助灾区开展抢险救灾。必要时请求驻肥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支援。
(3)派出工作组赴灾区指导抢险救灾工作,慰问受灾群众。
(4)向泰安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告灾情及救灾情况。(5)向灾区紧急下拨救灾应急资金和物资。6.1.3 较大以上自然灾害发生后,根据省、泰安市政府规定,市政府应启动救灾应急预案,紧急投入抗灾救灾。
6.2 应急响应行动
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急响应行动包括:
(1)灾情监测、收集、报告与评估。必要时可组织专家组深入灾区,对灾害损失及其社会影响进行评估,为救灾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2)紧急救援和转移灾民,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应急保障。保障救灾应急所需资金;为灾民提供临时住所、应急食品、饮用水、衣被等生活必需品;保障灾区交通、通讯畅通和电力供应
以及紧急救援所需的车、船等交通运输工具;为参加抢险的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预备役部队和民兵等准备必要的专用物资、器材,并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紧急救治伤病员,控制疫情发生和蔓延;维护灾区社会治安和交通秩序。
(4)预防次生、衍生灾害。
(5)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应急资金,必要时向上级人民政府请求紧急支援。
(6)视情组织救灾捐赠。
23(7)恢复重建因灾毁损的居民住房、学校校舍;修复因灾毁损的交通、通讯、水利、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
(8)向社会发布灾情及救灾工作等有关信息。6.3 应急响应程序
根据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市级设定四个响应等级。一级响应由市长统一组织、领导救灾工作;二级响应由市减灾委主任(分管副市长)组织协调救助工作;三级响应由市减灾委副主任(市民政局局长)组织协调救助工作;四级响应由市减灾委办公室主任(市民政局分管副局长)组织协调救助工作。市减灾委各成员单位根据各响应等级的需要,切实履行本部门职责。
6.4 四级响应 6.4.1 灾害损失情况
(1)本市行政区域内,发生的水旱灾害,冰雹、雪、强雷电、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造成下列后果之一的:
死亡1人以上、3人以下;
紧急转移安置200人以上、1000人以下; 倒塌房屋100间以上、500间以下。
24(2)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伤10人以上、50人以下;
紧急转移安置100人以上、500人以下; 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50间以上、200间以下。6.4.2 启动程序
按照如图2的工作流程,启动四级响应。
6.4.3 响应措施
由市减灾委办公室主任(市民政局分管副局长)组织协调灾害救助工作。
(1)灾害发生后,市减灾委办公室立即开展以下工作: 向泰安市民政局报告灾情;
及时与有关成员单位联系,沟通灾害信息; 会商有关部门落实对灾区的抗灾救灾支持; 视情况向灾区派出工作组。
(2)市减灾委办公室进入紧急应对状态,实行24小时值班。
(3)灾情发生后24小时内,派出由市减灾委办公室领导带队的民政局现场协调工作组赶赴灾区慰问灾民,核查灾情,了解救灾工作情况,了解灾区街镇的救助能力和灾区需求,指导街镇开展救灾工作。
(4)受灾街镇每日8时前上报灾情和救灾工作动态信息,及时掌握灾情动态,直至灾情稳定。
(5)申请和调拨救灾款物。
根据灾区街镇申请,市民政局制定救灾应急资金补助方案,按照拨款程序及时下拨到灾区;
如有需要,灾情发生后48小时内完成向灾区紧急调拨救灾储备物资工作;
(6)收集、评估、报告、发布灾情信息。与灾区保持密切联系,随时掌握灾情动态信息。组织开展灾情会商、评估,分析灾区形势,提出对策。接到灾害发生信息后,编发《灾情快报》,报送泰安市民政局和市委、市政府,并通报有关成员单位。
6.4.4 响应的终止
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由市减灾委办公室提出建议,市减灾委办公室副主任(市民政局分管局长)确定四级响应终止,报告市减灾委副主任(市民政局局长)。
6.5 三级响应 6.5.1 灾害损失情况
(1)本市行政区域内,发生的水旱灾害,冰雹、雪、强雷电、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造成下列后果之一的:
死亡3人以上、5人以下;
紧急转移安置1000人以上、5000人以下; 倒塌房屋500间以上、1000间以下。
(2)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死亡1人以上、3人以下;
紧急转移安置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 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200间以上、500间以下。(3)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 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4)对敏感地区、敏感时间和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地区等特殊情况,上述标准可酌情降低。
(5)市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
(6)根据灾情预警,某一地区的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量人员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
6.5.2 启动程序
按照如图3的工作流程,启动三级响应。6.5.3 响应措施
由市减灾委副主任(市民政局局长)组织协调灾害救助工作。
(1)灾害发生后,市减灾委办公室立即开展以下工作: 及时与有关成员单位联系,沟通灾害信息; 立即向泰安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告灾情; 会商有关部门落实对灾区的抗灾救灾支持; 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听取有关街镇的情况汇报; 视情况向灾区派出工作组和专家组。
(2)市减灾委办公室进入紧急应对状态,实行24小时值班。市民政局全体动员,投入救灾工作。
(3)灾情发生后24小时内,派出由市减灾委领导带队的现场协调工作组赶赴灾区,慰问灾民,核查灾情,了解救灾工作情况,了解灾区街镇的救助能力和灾区需求,指导街镇开展救灾工作。必要时可成立现场应急指挥部,指挥救灾工作。
(4)申请和调拨救灾款物。
必要时,市民政局立即会同市财政局,向泰安市民政局、财政局申请应急资金。
根据灾区街镇申请,制定救灾应急资金补助方案,按照 拨款程序及时下拨到灾区。
灾情发生后48小时内完成向灾区紧急调拨救灾储备物资工作。
(5)收集、评估、报告、发布灾情信息。与灾区保持密切联系,随时掌握灾情动态信息。组织开展灾情会商、评估,分析灾区形势,提出对策。编发《灾情快报》,报送市委、市政府,并通报有关成员单位。灾害发生48小时内编发《新灾情况》,报送泰安市民政局和市委、市政府,并同时向有关成员单位通报。
6.5.4 响应的终止
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由市减灾委办公室提出建议,市减灾委副主任(市民政局局长)确定三级响应终止,报告市减灾委主任(分管副市长)。
6.6 二级响应 6.6.1 灾害损失情况
(1)本市行政区域内,发生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造成下列后果之一的:
死亡5人以上、10人以下; 紧急转移安置5000人以上、1万人以下; 倒塌房屋1000间以上、3000间以下。
(2)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死亡3人以上、5人以下;
紧急转移安置1000人以上、5000人以下; 倒塌房屋500间以上、3000间以下。
(3)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4)对敏感地区、敏感时间和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地区等特殊情况,上述标准可酌情降低。
(5)市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
(6)根据灾情预警,某一地区的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量人员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
6.6.2 启动程序
按照如图4的工作流程,由市减灾委主任(分管副市长)决定启动二级响应。
6.6.3 响应措施
由市减灾委主任(分管副市长)组织协调灾害救助工作。(1)灾害发生后,市减灾委办公室立即开展以下工作: 及时与受灾街镇有关成员单位联系,沟通灾害信息; 立即向泰安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告灾情; 会商有关部门落实对灾区的抗灾救灾支持; 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听取有关街镇的情况汇报;
视情况向灾区派出工作组和专家组。
(2)市减灾委办公室进入紧急应对状态,实行24小时值班。市民政局全体动员,投入救灾工作。市民政局通信系统保持与泰安市民政局的畅通。
(3)灾情发生后24小时内,市减灾委领导率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赶赴灾区,慰问灾民,核查灾情,了解救灾工作情况,了解灾区街镇的救助能力和灾区需求,指导开展救灾工作。必要时可成立现场应急指挥部,指挥抗灾救灾工作。
(4)申请和调拨救灾款物。
市民政局立即会同市财政局,向泰安市民政局、财政局申请应急资金,必要时由市政府向泰安市政府申请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支持。
根据灾区街镇申请,制定救灾应急资金补助方案,按照拨款程序及时下拨到灾区。
灾情发生后48小时内完成向灾区紧急调拨救灾储备物资工作。
(5)视情组织救灾捐赠。
(6)收集、评估、报告、发布灾情信息。
每12小时与灾区街镇联系一次,随时掌握灾情动态信息。
接到灾害发生信息后迅即编发《新灾快讯》,报送市委、市政府,并通报市直有关部门。在灾情发生24小时内编发《新灾情况》,报送泰安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市委、市政府,并同时向有关成员单位通报。组织开展灾情会商、评估。
视需要不定期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通报灾情和救灾工作信息。
6.6.4 响应的终止
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由市减灾委办公室提出建议,市减灾委主任(分管副市长)确定二级响应终止。
6.7 一级响应 6.7.1 灾害损失情况
(1)本市行政区域内,发生水旱灾害,冰雹、雪、强雷电、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山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造成下列后果之一的:
死亡10人以上;
紧急转移安置1万人以上; 倒塌房屋3000间以上。
(2)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死亡5人以上;
紧急转移安置5000人以上; 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3000间以上。
(3)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4)对敏感地区、敏感时间和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地区等特殊情况,上述标准可酌情降低。
(5)市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
(6)根据灾情预警,某一地区的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量人员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
6.7.2 启动程序
按照如图5的工作流程,市减灾委办公室确认灾害等级达到响应条件后,向市减灾委主任(分管副市长)报告,由市减灾委主任(分管副市长)向市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提出启动一级响应建议,由市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组长(市长)决定进入一级响应。
6.7.3 响应措施
由市长或市减灾委主任(分管副市长)组织协调灾害救助工作。
(1)灾害发生后,市减灾委办公室立即开展以下工作:
及时与受灾街镇有关成员单位联系,沟通灾害信息; 立即向泰安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告灾情; 以市政府名义向灾区发慰问电;
与泰安市政府有关部门的现场工作组保持联系; 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听取有关街镇的情况汇报; 向灾区紧急派出工作组和专家组。
(2)市减灾委办公室进入紧急应对状态,实行24小时值班。市民政局视频通信系统保持与泰安市民政局的畅通。
(3)灾情发生12小时内,市减灾委主任或副主任率有关部门赴灾区,慰问灾民,视察灾情,同时成立现场指挥部,现场指挥抗灾救灾工作。必要时,可在灾区实施紧急状态。
(4)由市长或市减灾委主任(分管副市长)主持会商,相关成员单位参加,分析灾区形势,对灾区抗灾救灾重大事项做出决定。
(5)有关成员单位每日10时前向市减灾委办公室通报灾害信息。
(6)市民政局全体动员,成立救灾应急指挥部,全力以赴开展灾害救助工作。
(7)调拨救灾款物。
市政府向泰安市政府申请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支持,市
民政局会同市财政局立即向泰安市民政局、财政局申请应急资金;根据灾区街镇申请,制定救灾应急资金补助方案,按照拨款程序及时下拨到灾区;
灾情发生后24小时内完成向灾区紧急调拨救灾储备物资工作。
(8)收集、评估、报告、发布灾情信息
每2小时与灾区街镇联系一次,随时掌握灾情动态信息。
接到灾害发生信息后,迅即编发《新灾快讯》,报送市委、市政府,并通报市直有关部门。灾情发生24小时内编发《新灾情况》,报送泰安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市委、市政府,同时向有关成员单位通报。
组织开展灾情会商、评估。
报泰安市政府批准后,随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通报灾情和救灾工作信息。
(9)组织救灾捐赠。
向社会发布接受救灾捐赠的公告,组织开展全市救灾捐赠活动。
公布接受捐赠单位和账号,设立救灾捐赠热线电话,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救灾捐赠。
每日向社会公布灾情和灾区需求情况。
及时下拨捐赠款物,对全市救灾捐赠款物进行调剂。定期对救灾捐赠的接收和使用情况向社会公告。6.7.4 响应的终止
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由市减灾委办公室提出建议,市减灾委报请市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同意后,确定一级响应终止。
6.8 信息发布
6.8.1 信息发布坚持实事求是、及时准确的原则。6.8.2 灾情和救灾工作情况由市民政局统一审核发布,其中水旱灾害由市防指会同市民政局审核发布,地震灾情由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会同市民政局审核发布。涉及军队内容的,送军队有关部门审核。要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灾情及灾害救助信息,并根据灾情发展情况做好后续信息发布工作。
6.8.3 信息发布的内容主要包括:受灾的基本情况、抗灾救灾的动态及成效、下一步安排、需要说明的问题。
6.8.4 信息发布包括授权发布、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重点新闻网站或政府网站发布等形式。
6.8.5 地方信息发布:灾情和救灾工作情况由地方民政部门统一审核发布,其中水旱灾情由市防指会同民政部门审核发布。
6.9 其他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
其他突发事件参照自然灾害响应等级实行应急响应。7 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 7.1 灾后救助
受自然灾害影响,冬春期间灾民往往出现口粮短缺等生活困难。各级政府应在全面核实灾情的基础上,统筹安排,确保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灾民生活安排方案。对缺粮面比较大的灾区要组织对口支援,开展互助互济,通过发展生产和组织劳务输出等措施,增强抗灾自救能力。对既缺粮又缺
钱的贫困受灾群众,及时给予政府救济。在粮源充足、群众有偿还能力但暂时无钱购粮的地区,要组织好开仓借粮工作,动用地方库存粮解决受灾群众口粮。采取多种措施,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住处,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得到及时救治。
7.1.1 每年9月(1月)下旬开始调查冬令(春荒)灾民生活困难情况,建立需政府救济人口台帐。街镇民政部门在9月31日(12月31日)以前将需政府救济人口等灾民生活困难情况报市民政局。
7.1.2 市民政局不定期组织工作组赴灾区开展灾民生活困难状况评估,核实情况。
7.1.3 制定冬令(春荒)灾民生活救助工作方案。7.1.4 市民政局应根据各街镇向市政府的请示报告,结合灾情评估情况,会同市财政局下拨泰安较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和市财政配套救灾资金,专项用于帮助解决冬春灾民吃饭、穿衣、治病等基本生活困难。
7.1.5 灾民救助全面实行灾民救助卡制度。对确认的需政府救济灾民,由民政部门统一发放《灾民救助卡》,灾民凭卡领取救济粮款。救济款物的发放要在核实底数的基础上,实行村民评议、张榜公布,接受公众监督,确保公平、公正、公开。
7.1.6 向社会通报各街镇救灾款下拨进度,确保救济资金及时发放到户。
7.1.7 对有偿还能力但暂时无钱购粮的缺粮群众,开仓借粮。
7.1.8 通过开展社会捐助、对口支援、紧急采购等方式解决灾民的过冬衣被困难。
7.1.9 市发展改革、财政、农业等部门落实好以工代赈、灾害减免政策,粮食部门应确保粮食供应。
7.2 恢复重建
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应由有关部门会同受灾街镇负责组织实施,采取自建、援建和帮建相结合的方式,以受灾户自建为主。建房资金应通过政府救济、社会互助、邻里帮工帮料、以工代赈、自行借贷、政策优惠等多种途径解决。房屋规划和设计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充分考虑灾害因素。
7.2.1 开展灾情评估,组织核查灾情。灾情稳定后,市民政局立即组织灾情评估和核定,建立因灾倒塌房屋台帐,并上报房屋毁损等情况。
7.2.2 制定恢复重建工作方案。根据全市灾情和各地实际,制定恢复重建方针、目标、政策、重建进度、资金支持、优惠政策和检查落实等工作方案。
7.2.3 市民政局根据各街镇向市政府的请示报告,结合灾情评估情况,会同市财政局下拨救灾资金,专项用于灾民倒房恢复重建。
7.2.4 定期向社会通报各街镇救灾资金下拨进度和恢复重建进度。
7.2.5 向灾区派出督查组,检查、督导恢复重建工作。7.2.6 会商有关部门制定优惠政策,简化手续,减免税费,平抑物价。
7.2.7 市教育、财政、住建、交运、水利、农业、卫生、文广新等部门,以及电力、通讯等企业和金融机构做好救灾资金、物资安排,并组织做好灾区学校、卫生院等公益设施及水利、电力、交通、通讯、供排水、广播电视设施的恢复重建工作。
7.3 灾害救助工作评价
市、街镇民政部门应针对灾害救助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应急准备、应急响应、灾后救助和恢复重建等进行总结、分析、评估,总结经验,查找问题,修订、完善预案。附则
8.1 预案更新及管理
8.1.1 各镇政府应参照本预案,从实际出发,制定本地区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并报市减灾委办公室备案。
8.1.2 随着灾害救助工作的不断发展和有关政策法规的逐步确立,本预案将不断完善和修订。
8.1.3 本预案由市民政局编制,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由市民政局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