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童诗欣赏中培养儿童诗性意识
在童诗欣赏中培养儿童诗性意识
【内容提要】本文阐释了何谓儿童诗性智慧并分析其消失的原因,从儿童诗歌欣赏这方面来寻找儿童诗性意识培养的生长点,期望使儿童在生活中储备这样一种诗性思维,为诗意人生打下基础。【关键词】诗性意识 儿童诗歌 欣赏
一.诗性智慧与儿童本性的契合
关于诗性智慧这一概念内涵,最早是在18世纪中期由意大利人文学家维柯所提出,他在自己的论著中强调,人类来自天性的智慧具备一种诗性特点。他认为在原始社会,即人类的童年时代,由于科学的落后,人类认识自然万物的方式大多由想象创造而来。这种智慧,更是全球各个民族所共有的一种所天生就有的智慧,其鲜明的特点即人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可以充分感知一些,并在这个过程中联想、想象。
很显然,这种诗性的智慧,与孩子们的本性发展具备契合点。在我国的古代,哲学泰斗老子强调,圣人认知观点中的智慧学说,从本质上来看和儿童世界的不断发展存在密切的管理,因此人类的教育活动往往从婴儿时期就已经开始。鲁迅也曾经指出,儿童们的心理很值得我们去敬畏,因为他们总是充满了想象。西方古典哲学大家弗洛伊德也强调,孩子们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尤其是他们在游戏、再想象的时候,就如一个思维开阔的大诗人。著名教育家大家福禄贝尔则认为,儿童可以成为我们这些大任的教师,他们不但内心单纯,而且善于想象,还从来不矫揉造作。从中外名人的这些认知观点可以看出,整个儿童群体是一个充满智慧的群体,孩子们在了解世界、观察万物的过程中,总是融进自己独特的想象、情感、生命意识,在他们的思维中,总是呈现出一种鲜明生动、具备各种色彩、充满浪漫情调、审美情趣的诗性特点。
笔者由此得到启发,儿童的诗性智慧是美好的、智慧的。其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种最初的创新创造积极性的反映,在充满想象和智慧的同时,还往往对人们的一些认识习惯敢于冲破,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提出很多问题,并上虞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儿童诗性智慧消失的因由 1.泛道德化:远离儿童的生活体验
教学一直按重视“将来时”而轻视“现在时”的框架内进行。教师大多关注教材有哪些变化,增删了哪些内容,教学视野仍然局限在“课本为中心”。因此课堂教育教学活动往往和现实以及实践严重脱节,导致教学效果缺少新颖生动,缺少一种生活情趣,这种枯燥、单调的教学形式,必然制约教育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实现。
2.伪儿童化:缺乏主体之间的交往和对话
从当前的小学教育教学来看,对于知识本位的追求仍然是很多教师人员的价值取向,因此课本、课程几乎等同于权威这个词汇,在传授知识的过程,老师们所抓住不放的,仍然是教学目标的推进。学生更多的是依附教师的权威观念和思想,生命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早已游离在课程之外。3.唯智育化:遗忘了儿童的生命价值
目前在一些教师人员甚至是管理人员的心目中,其思维仍然停留在过多的灌输理性知识、单一增进知识积淀,而对于实践价值等等往往有所忽视。课堂注重的是通过学习知识如何让儿童适应外部社会发展的要求,以至于“教学成了塑造‘单向度的人’的一种工艺流程”。
三.叩问:童诗教育的意义
为什么要借助儿童诗来进行诗性教育呢?翻开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笔者看到了这样的描述:
在第一教学阶段,应该明确创设诵读课程,将童谣、儿歌以及相对浅显的古诗词进行辅助教学,并尽力启发孩子们的想象力,让他们从中获得一种最早的情感体验感,同时增进对语言美、诗意美的理解,该极端可以背诵优秀诗(词)文50篇(段)左右。
在第二教学阶段,应将重点放在启迪孩子们了解、熟悉诗文或者词段的大致意思,增进情感和知识积累。
在第三教学阶段,主要是引导孩子们去想象诗文或者词段中所表达的生活场景,感受作品中所弥漫的情感,进而受到这些经典诗文的激励、感染和启发,树立其美好、健康的思想认识。
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探索已经证实:在儿童的初期入学阶段,幻想,求知、好奇等等都是一种普遍现象,在这个过程中,还体现出较强的记忆力,因此是孩子们积淀知识、提升学习效果最佳时段。而且他们对美好的语言还有一种天生就有的情感,这是决定孩子们了解、学习语言往往效果最好的关键所在。
立足儿童认知的普遍规律视角来讲,他们在刚刚入学时,往往是口语表达逐渐向书面表达过渡。我国的一些经典诗文尤其是儿童诗内涵极为丰富,诗意表达上新颖生动、朴素自然,最适应孩子们刚刚理解和认知事物、树立美好情趣的特点,所以老师们应该有针对性多向孩子们推荐。通过上述分析梳理可以看出,优秀儿童诗文的教育教学,是每一位教师甚至家长敬畏、尊重孩子们诗性智慧的具体体现,也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
四.童诗欣赏:呼唤儿童诗性的回归
日常教学中如何激起孩子们对语言的热爱,对文学的兴趣呢?笔者力图从儿童诗歌欣赏这方面来寻找儿童诗性教育的生长点,使儿童在生活中储备这样一种诗性思维。
1.诵读经典,沉淀儿童诗性智慧
在儿童的最初的思辨中,模糊与存疑,当然非常普遍,而解疑解惑的过程,则是开启孩子们智慧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增进知识和美好情感的积淀,积累一种“精神的、文化的、高级的生命能量”,[1]以帮助孩子拥有更多更好的未来成人精神的潜力。这种能量从哪里来,就从阅读中来,从一篇篇名家经典中来。
在学习与大自然相关的课文时,我喜欢和孩子们共读金波的儿童诗:小鹿披着花和叶的光影,一路与每一棵树“交谈着春天的消息”;森林中,“就连小雨点都会耍魔术,一掉下来就变成了蘑菇”......清新、素雅的语言让孩子们激起许多活泼的想象,产生爱与美的丰富联想。
如何让孩子们从儿童诗背后的故事和意境中,引发更多感悟和思考呢?我选取了美国谢尔·希尔弗斯坦的儿童诗:作业机/哦/作业机/你是最完美的小机器/按下小按扭/等上十多秒/印出的小作业/干净又整齐……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总会禁不住微笑起来,而且从中联想到很多很美好的东西。
2.对比阅读,丰富学习诗歌的经验 所谓的比较阅读,重点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将内容、形式临近或者相对的一组文章放到一起,在阅读中引导孩子们对比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们在比较中可以更好开拓视野、丰富联想,这样就可以提升学习效果。
如在组织学习雪野《树叶》时,就可以将那些很美的句子与王宜振创作的《树的苦恼》以及邱易东创作的《五个杈丫的小树》等等实施比较教学,孩子们在学习中就可以很好的理解、体会、想象那些非常优美的句子、那些生动自然充满情趣的场景,因此会牢牢地记住这些文章所表达的内容。
同样写树,雪野的有些哲理味,王宜振的偏重情感表达,邱易东不是写实物树,而是写精神树。通过“树”为主题的对比阅读,孩子们对树有了多种认识,在以后阅读诗歌时也能从多视角进行思考。
3.体验想象,充盈儿童诗性逻辑
著名教学家杜威认为,孩子们的世界里,不仅存在着无数的秘密、兴趣,还存在着无数的情感、同情,但是这个世界是不存在统一规律的 [2]鉴于孩子们的诗情逻辑总是巧妙地融入自身的感情色彩、丰富联系,因此,其总是充满审美情趣、诗意之美。
(1)创设情境,感受意境。
要让孩子们真正领悟儿童诗中的想象,调动学生感官,如使用多媒体课件等形象化的材料,让学生从具体可感的图片中获得灵感。当然还可充分应用音乐进行渲染,让孩子们和诗人一道产生深刻的心灵共鸣,让他们可以尽快的进入到诗作的情境之中。(2)激活文字,品悟想象。
让学生们展开想象、理解诗意,是儿童诗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如,在林宪武笔下:夜空是花园,星星们每晚都在那里散步、乘凉……读完这样的诗句,孩子们都体会到诗中之趣。但这还不够,教师还要继续追问:你还觉得夜空是什么呢?谁又会在里面呢?充分把握诗歌中留下的空白与空间,引导学生激活文字背后的画面。
4.品味语言,感受诗性的光芒
每一首诗歌是,都是表达语言的最好艺术,经典的儿童诗更是如此,其所闪烁的诗性光芒恰恰适合了儿童的特点。[3] 孩子们对儿童诗的理性解读能力较弱,也无须对写作技巧作深入分析,如果欣赏只停留在朦胧的直觉感知阶段,则无助于他们欣赏能力的提升。因而,教师要引导孩子们抓住诗作的语言特点,进行适当的知性理解和探讨。如张怀存的《我的书包》:
先是写:我把/风儿/海水/装进了书包。再继续写道:我把/花儿/早晨的阳光/装进了书包。最后的一段很美,也很感人:我把/老师的声音/同学的笑声/装进了书包,我把/妈妈的爱/自己的梦/一起装进了书包。
书包这一司空见惯的东西,诗人不但写出了新意,而且耐人寻味。在这首小诗中,在初读时往往一下子就可以点亮孩子们眼睛,在品味、思考、想象中,使孩子们的知识得打积淀。
儿童诗歌的欣赏只是儿童生命构建与发展的进程中的一朵浪花。如何让孩子们的诗性智慧经由教育的悉心呵护并得到不断的开启、丰富和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善于挖掘孩子们闪烁诗性之光的地方,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崧舟.诗意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版,49页 [2][美]约翰·杜威.学校与生活:明日之学校[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王立春.向着儿童诗的方向[N].北京:文艺报,2008-3-15 [4] 管建刚.一线教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5] 包玲玲.论现代儿童诗性的失落[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7年
第二篇:童诗欣赏与创作教学
童詩欣賞與創作教學
教學設計/葉惠貞(台灣)
一、教學理念
童詩以兒童觀點寫作,是精簡的語言,是專為小朋友量身訂做的兒童文學作品。在低年級語文教學,我喜歡讓小朋友多讀童詩,幾句詩就能讓孩子乘著想像的飛毯,進入多采多姿的童詩花園探訪。
教科書是語文教學的主軸,若能配合課文教學,讓學生多讀熟悉的兒童文學名家的作品,則是加深加廣的學習。方素珍老師是國內知名兒童文學作家,其作品亦常出現於低年級課文選文,學生對「方素珍」耳熟能詳。因此,我常挑選方老師的童詩讓學生讀賞,學生也頗有興致。
童詩的形式多精短,內容特色強調注入童趣及創意,是適合低年級學生讀寫練習的體例。欣賞童詩的同時,如果能就童詩的內容、形式加以分析引導,再延伸到童詩的仿作或創作,則學生的角色將從「讀者」提升到「創作者」,是一個更高學習層次的提升。這首<不敢認錯>,口語化的文字搭配生活化的意象,容易引起學生共鳴。
二、教材分析
<不敢認錯>
鏘--------
茶杯破了
真糟糕
拜託你不要告訴媽媽
我的橡皮筋給你
我的一塊錢給你
這枝粉蠟筆給你
這台小跑車給你
這些玻璃珠給你
妹妹
我的東西都給你了
為什麼你還告訴媽媽呢相信大家讀了這一首詩都會莞爾一笑,我們都有「不敢認錯」的時候哩!尤其是小孩,做錯事或惹了小麻煩,總是想掩蓋事情真相,就怕被責罰。
這首詩開門見山便以摹聲------「鏘」-------茶杯破了表現立體音效,令人印象深刻,俐落的切入重點,表現哥哥緊張的心情。接著發展的是哥哥想粉飾太平,把平日珍藏的東西一樣一樣拿出來賄賂妹妹,希望能堵住妹妹的口。送的東西夠多了,心想應該可以安全過關了吧!人算不如天算,沒想到妹妹還是告訴了媽媽,這下哥哥可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我們可以從詩中想像妹妹和哥哥大異其趣的表情,也能感受哥哥心情高低轉折的表現,這是本詩最大的趣味性。
這一首詩是生活詩也是敘事詩,從小朋友的生活經驗和趣味出發,口語淺顯,但簡短濃縮的文字表現豐富的想像和情意,小朋友很快就能融入欣賞,並竊竊私語:「我也曾經這樣呢!」
三、教學活動設計(1)「不敢認錯」童詩美讀與賞析:細品詩味和詩意。(2)彩繪童詩:詩的圖文轉譯。
(3)童詩改編成四格漫畫:表現文學另一種創作形式。
(4)童詩創作及發表:激發學生生活經驗,觸動寫作靈感,進行詩的創作。
四、教學過程
<1>「不敢認錯」童詩美讀與欣賞
1.詩的預測
教師先揭示題目「不敢認錯」,接著提問:「從這個題目你猜想這首詩在敘述些什麼?」預測會來思考與專注,也提起小朋友對教學內容的興趣。2.揭示童詩內容,美讀及欣賞
教師示範美讀全首詩,學生跟著美讀。「用好聽的聲音讀詩」,要能讀出詩味和詩意。3.詩的小小討論會
教師問:「讀完這首詩,你覺得這首詩帶給你什麼感覺?」教師將小朋友的 發表記錄下來。
4.詩的段落評選
教師提問:「從自然段跟意義段來看,這首詩分成幾段?你最喜歡哪一段?」
目的在於了解學生對詩的感受及喜好,並讓學生具體說明理由,以了解學生的想法。
5.改寫詩名
教師提問:「你覺得還可以為這首詩下什麼標題?」目的是訓練學生抓取主 旨,同時也是閱讀理解的策略。可以看出學生以不同觀點解讀,便會產生不同的名稱,其實敘述的都是同一件事情。
<2>彩繪童詩
請小朋友再次朗讀童詩,並請小朋友畫下詩所表現的意境。學生有不同的學習類型,其中之ㄧ是「視覺型」,這類學生擅長以圖像思考理解。讓學生用圖畫表現文章傳達的意思,也是閱讀理解策略的運用。低年級的小朋友喜歡畫圖,彩繪童詩的目的,一方面讓他們享受塗鴉的樂趣,二方面可以檢視學生是否理解文意,以圖釋文,更有「圖文並茂」的感覺。
五、童詩創作前的準備
1.事件聯想與小組分享
讀童詩若能從欣賞的角度切入,再到引發讀者的共鳴,繼而創作,則學習框架拉大。低年級學生對文字的御駕能力還不是很精準,可以先引起他們的類似經驗的情境聯想,醞釀寫詩的素材,再一步步進階到童詩的創作。
2.「不敢認錯」事件的聯想
「想一想,你有沒有『不敢認錯』的經驗?」這麼一問,學生開始哇啦哇啦說不停,因為呼應了他們的生活經驗。原本我想扣合在「自己不敢認錯的經驗」之上,但有些學生聯想到的是家人及朋友發生的事。如此觀之,學生有兩種角色可以選擇,其一是自己是主角,寫作方法上將以第一人稱呈現;其二是旁觀者,寫作方法上可能以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呈現。角色不同,觀察不同、感覺亦不同,那麼就以開放的說寫環境讓學生盡情揮灑吧!
3.我來說一說,請你聽一聽
一件事情總有「開始」、「經過」和「結束」,學生在小組中發表自己「不敢認錯」的相關經驗,只要就事情的經過情形,以順序法說清楚即可。若有說不清楚的地方,小組夥伴可以提問,以釐清事情真相。
「說是寫的準備」,學生先透過「說」,重新將事件組織整理,說到飽足了,再將口頭語轉換成書面語就容易多了。
4.童詩創作開始 學生作品賞析(略)
第三篇:学生主体性意识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论文
摘要:高中语文的教学改革,坚持以人为本,将人的个性进行弘扬。所以,在进行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将培养学生主体性意识进行加强,是新课改内在的要求。在教学中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进行增强,是培养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关键,在教学中将学生的主观能力性进行充分地发挥,同时,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但是,在我国当前高中语文的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对于高中语文学生的主体性意识的培养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学生;主体性意识;高中语文教学;创造能力;培养
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行有效地发挥,是现代化教育理念所倡导的。在高中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进行了明确,所以,我国的高中语文教学,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主体性意识上。进行个性化教育,将学生的个性发展得以有效地促进,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是新时代的教育理念所推崇的。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是高中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因此,高中的语文教学活动,应该围绕对学生的主体性意识的培养来进行展开。
一、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进行高中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教师的教学,一部分学生可能会认为缺少创新,只是将课文的内容照本宣科地进行讲解,但是,探究性教学可以将课堂的乐趣进行增加,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进行提升,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性的意识得到有效地培养。由于没有学生的参与,培养主体性的意识也只能是空谈。在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将课题自己来选定,然后,学生再以小组的形式,将本小组课题内容的讨论进行展示,使学生在进行探究性课题研究的参与时,将自己的观点充分地表达出来,学生自己在进行课题选择时,也能有可以说的话。例如,学习《再别康桥》时,教师将课文讲解完以后,可以组织学生开始探究性的学习,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将另一首徐志摩的诗歌选择来进行赏析,让学生思考本组为什么要选择这首诗歌,将这首诗歌最打动人的地方进行探究。在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时,教师应该注意,不要硬性地将一些思考的方法灌输给学生,不可以像上课一样,对学生进行强制性地要求回答一些要点,而是对学生思想的表达进行重视。
二、留足思考的时间
如果想要在语文的课堂上,对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进行有效地培养,就需要在课堂上将充足的思考时间给学生留出来,尤其是那些多数学生都感到比较难理解的课文。例如,学习《祝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进行预习时,就思考文章的中心思想,将很难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对学生预习中理解不了的要点进行了解,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然后,将文章的中心思想,让学生进行概括,在进行概括的同时,做一下对比,发现学生自己预习的理解,与教师讲解后的理解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将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掌握。教师在这一系列的讲解中都应该对学生进行观察,给学生留下充沛的思考时间,使学生充分地理解。
三、利用多元化评价体系
对于学生的表现,教师应该进行反馈和评价,有利于学生将自己学习中的问题进行发现,将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提升。但是,在进行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将考试成绩进行过度地重视,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却忽视了,会导致教学评价一元化,对学生不能合理地进行评价。所以,在高中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及时地进行教学评价,尤其是学生在表达观点时的表现,教师及时的教学评价来对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行有效地培养。例如,学习《哈姆雷特》时,学生的观点会不同,教师在将学生的观点听完时,就应该进行及时地评价。但是,评价不单纯是错或对,而是将学生全面的思考进行有效地引导,并将一些犀利而新颖的观点进行表扬,将学生主体意识和自信心进行有效地提升。
四、提升教师的审美素质
审美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就是语文教师,所以,教师的审美水平和素质,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传统语文的教学中,若教师自身对审美的理解和领悟都比较欠缺,就会对学生审美能力的获得有所阻碍。教学作用是利用文学作品的美感,向学生将美好的愿望进行传达。若教师无法用自身的能力将文化美感进行描绘,又怎么谈得上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例如,学习《背影》时,若教师在进行课文教授以前,不能将学生对父爱的思考激发起来,使学生无法与作者感情有共鸣产生,作者对父亲深沉的爱,学生是无法感受到的,也无法将自身的情感从优秀的作品中升华出来。
五、教学方法的改进
教师应该将课堂的气氛进行活跃。在课程开始以前,让学生将课程内容进行自主接触,将自己的问题和见解提出,不要用教师固定的思维将学生进行制约,使语文的教学寓教于乐,利用一些小活动或小游戏,将学生的兴趣有效地调动起来。例如,学习《茶馆》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扮演剧情中的角色,使学生对作者角色性格特征的塑造得以了解。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将幽默的语言及故事进行加入,分层教授课堂的知识,给学生进行互动的机会,从不同层面对知识进行掌握。将高中的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实际进行统一,对于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让学生明确了解。教师用亲和力将学生进行感染,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得以活跃。
教师在课堂的授课中,将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进行改变。例如,教师可以将诗歌亲自进行朗诵,使学生能够对诗歌的寓意更深入地进行了解,致使学生对教师讲授的兴趣得以有效地增加。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的意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多种实践方法,来将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进行提升。但是,这些方法需要进行不断地改进,找到能够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行有效调动的方法,让学生参与课堂,主动进行思考和探索,将学生主体性意识进行有效地提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应该将自己的角色进行改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而不是将思考要点直接告诉学生,从监督者变成引导者。
六、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教学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化,怎样将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行有效地培养,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考虑的重要问题。高中语文教学因为自主性比较强,教师应该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行加强,使学生自我理解的思考能力得以有效地提升。在进行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进行培养非常重要。但是,从当前来看,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要注意将正确的教学途径找到,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将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地激发起来,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进行科学性地培养。
参考文献:
[1]吕高桥.高中语文课堂的文学接受活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盛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哲学意识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3]曹敏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D].南京师范大学,2013.
[4]黄国华.主体性教学意识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体现[J].中学语文,2016,(06):34-35.
[5]胡耀超.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6,(05):260.
[6]邓余勇.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6,(07):55-56.
[7]李泽贤.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J].新校园,2016,(05):28.
[8]朱文荟.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J].语文天地,2015,(28):94-95.
第四篇:儿童诗教学中培养孩子优雅的品质
儿童诗教学中培养孩子优雅的品质
南泉中心小学
杨琴
诗歌绽放音韵节奏的美,创设意境的美,独特想象的美,真纯感情的美,哲理光芒的美„„儿童诗以它特有的文学魅力陶冶孩子们的道德情操,培养他们优雅的审美趣味,阅读童诗的过程是一个美育的过程。儿童诗教学中如何培养孩子优雅的品质呢?
一、把儿童诗做成最美味的心灵鸡汤。
诗是灵魂之吟,是美的流淌,而儿童诗又是诗的宠儿,以形象的丰满,语言的质朴,情节的纯粹,情感的自然而甜美地生活在诗的家庭之中。儿童诗以心灵传递心灵,以心灵影响心灵,以心灵塑造心灵,让我们一起与孩子走进儿童诗,从诗的内容与形式上挖掘美的佐料,把儿童诗做成最美味的心灵鸡汤,滋补着孩子健康向上的成长。
1、浸润在诗海,借儿童诗点亮教师的童心。要让孩子爱上儿童诗,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老师,就要首先和孩子们一起读诗、背诗,徜徉在儿童诗的天地里。
2、从诗的内容和形式中,引导孩子发现美、观察美
著名儿童诗人金波说:“儿童诗首先是美的诗。他发掘出人的心灵中丰富的普遍存在的美,去陶冶儿童稚嫩的心灵,诗是儿童感情上的营养品。”儿童诗应该让孩子们从小在美的享受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着教育,犹如雪花在不知不觉中融化于大地,变成绚丽的色彩。
儿童诗形式多样,几乎所有的文学形式,都可以用诗的形式来表现,它有抒情诗、故事诗、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科学诗、讽刺诗等等。阅读儿童诗让孩子觉得很轻松,很快乐,每天推荐阅读一首诗也无需几分钟。日积月累,却能逐渐引导他们自觉地去发现美、观察美,捕捉美、感受美,从中不断形成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信念的追求。
3、从诗的艺术表现手法上,鼓励孩子探究美、想象美 诗人于之说过:“诗的一切都应当是美的——美的形体、美的衣衫、美的语言、美的灵魂。”学生一起赏析儿童诗,引导学生从诗的构思、想象、情感、意境、修改方法等各个角度去欣赏、理解、读懂每一首诗,去发现诗中的美,探索诗中的美妙意境,让他们浸泡在优美的、灵动的、充满智慧的诗歌作品之中。
儿童诗,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儿童心灵的游戏,是潜意识的活动,是精神的自由创造。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感受儿童诗的自然之美、生活之美、科学之美,欣赏儿童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乐美、意境美,引导他们去鉴赏诗人是如何通过鲜明的艺术形式美来表现丰富的内容之美的。儿童诗是一个很美丽的园地,走进去才发现它是那么引人入胜。领着孩子们从诗的内容到形式到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上去阅读,能为孩子们增加更多的精神财富,品尝最美味的心灵鸡汤。
二、用孩子最喜欢的方式收获诗的美
当今,人们把诗歌作为教育的第一粒种子,播撒在儿童的教室、孩子的心田。真正的阅读是需要沉下心来,用心灵去感受,用想象去补充,用思考去扩展。我们鼓励孩子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尽情地陶醉在儿童诗的海洋里,让人走进诗中,让诗走进心中。
1、充分地读
首先是要广泛地读。诗歌是体现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志。北京大学著名诗人臧棣直言不讳地说:“现在我们的周围不是缺少好的诗歌,而是缺少诗歌教育,这已经与我们快速发展的时代文化相距很远了。”如今,从小学阶段开始进行儿童诗的教学已经引起文学界、教育界有识之士的重视。让孩子多读诗、多读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由此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已成为小学语文课改的共识。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儿童诗有了一定的涉及,光第一册教材就有36篇儿歌、儿童诗。作为语文老师,多向孩子推荐好的童诗,多引导孩子走进童诗世界,多和孩子一起阅读童诗。鼓励学生借阅、购买冰心、圣野、柯岩、金波等老一辈儿童文学作家的儿童诗作品。让儿童诗在学生课外书队伍里有一席之地。
其次是要深入地读。让学生明白、了解诗的意境,体会诗的巧妙之处。通过查资料,了解作者的写作意识、写作背景,进一步深刻理解诗的含义,甚至可以仿写。第10 册有《儿童诗两首》,第一首《我想》,作家高洪波以儿童的视角,抒写了儿童春天里的想象,表达了儿童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第二首《童年的水墨画》,表达了儿童世界处处皆美景。读、赏、创结合教学,引导学生鉴赏性阅读和仿写儿童诗。
再则开辟多种渠道来读。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创造读儿童诗的氛围。开设儿童诗阅读指导课,教学生学会读诗;推荐与搜索相结合,培养图书馆意识,利用网络资源,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有意识、有系统地课内外阅读结合。另外,摘抄与创作相结合,制作诗册,开辟诗歌专栏;开设交流平台,举办诗歌交流朗诵会等活动。
2、快乐地背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积累的最佳途径就是背诵,儿童诗琅琅上口,易于记忆。我们可以循序渐进地安排布置孩子们的背诵,比如从每周背一首诗,到三天背一首诗,甚至达到每天背诵一首诗。对于不同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人人享受背诗的快乐,在大量的积累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孩子的语感。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奖星、评星等鼓励手段来激发学生背诵的乐趣。
3、大胆地演
儿童诗的形式包罗万象,它以孩子独特的视角来表现生动活泼、情趣盎然、五彩缤纷的童年生活和情感世界,将美丽纷呈的现实生活和大千世界展示在孩子们的眼前。所以,儿童诗不仅可读性强,可演性也强。我们可以把很多儿童诗用用儿歌、快板的形式来说唱,既有利于儿童诗的传唱,也有利于儿童诗的背诵。
儿童诗在整个文学领域里,也许只是一条小溪。然而,它流淌着的就是鲜活的生命。因而,我们努力着让儿童诗走进课堂,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培养优雅的品质,给孩子一个诗意的童年,根植诗意的人生!
第五篇:诗歌欣赏中的有关“诗眼”的练习
诗眼练习题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1)首句点明山村的独特风味,显出山村之,无车马之喧闹。(2)次句显示山居的“深”,作者如何体验山行的趣味? 答:。(3)第三句诗人转而写 之繁忙。(4)“田家少闲月”。本诗却着一“闲”字。请赏析“闲”字的妙处:。
雨晴 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诗的前二句抓住象征春色的“ ”字,以“ ”和“ ”情景相对比,表现一种 之情。
(2)第三句明写蜜蜂、蝴蝶纷纷过墙去,实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3)第四句是“神来之笔”,你如何理解呢?谈谈你的看法:。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请欣赏首句“笼”字的妙处。
(2)次句点明了,使景物具有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但从结构上来讲主要是为了。
(3)如果说首句是写景,二句是叙事,那么三、四句则是。但诗人是不是单单谴责的“商女”呢?请谈一谈你的看法:。
夜发分宁寄杜涧叟 黄庭坚 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1)首句给全诗定下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答:。
(2)怎样理解后二句中的“醉”与“愁”?
答:。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诗的颔联表达了一种什么意境?其中的“迷”字有何妙处?与杜牧《山行》中“白云深处有人家”相比,此诗尾联妙处何在?
答:。
虞美人 秦观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心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春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1)词中所咏的幽独不凡的花实即一种象征,它象征了。(2)“不道春难管”中的“管”一字,其意思是。
吴宫怀古 陆龟蒙
香径长洲棘丛丛,奢云艳雨只悲风。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注释]①吴宫:吴王夫差昔日的寝宫。
②香径,长洲:采香径,长洲苑,昔日吴宫里的处所。
③云雨:用巫山神女的故事喻指吴王夫差与西施的风流韵事。
(1)诗人所见吴宫景象有什么特点?诗人认为夫差亡国的原因是什么?
答:。
(2)“奢云艳雨只悲风”用什么方法概括历史事实?“奢”“艳”“悲”三字用词的巧妙之处是什么?
答:。
(03·全国)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薄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尘,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学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