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田法院分析刑事案件上升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精选5篇)

时间:2019-05-13 17:23: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罗田法院分析刑事案件上升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罗田法院分析刑事案件上升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

第一篇:罗田法院分析刑事案件上升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

罗田法院分析刑事案件上升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

作者:徐世钰 余光武 发布时间:2010-06-11 13:52:14

湖北法院网讯(作者 徐世钰 余光武 编辑 李国清)今年1-5月份,罗田法院共受理刑事案件67件86人,与去年同期48件57人相比,案件数量增长近40%,被告人人数增加50.9%。刑事案件明显上升,对人民法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对审判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主要特点:

(一)故意伤害案件比重大。共受理故意伤害案件31件,占受案总数的46.3%,比去年同期的26件增长19%,居受案数首位,并且此类案件大多是农村的村民、邻里、熟人甚至亲属之间,因土地承包、宅基地、通行、排水和债务等民间纠纷激化、升级演变而成,基本上都是初犯、偶犯。

(二)交通肇事案件增幅大。共受理交通肇事案件11件,比去年同期3件增长267%,占受理案件总数的16.4%,仅次于故意伤害类案件。交通肇事案件主要发生在乡镇道路上,并且以摩托车、农用车肇事居多。在受理的交通肇事案件中,摩托车、农用车肇事的共8件,占此类案件总数的72.7%。

(三)盗窃抢劫案件变化大。受理盗窃案件7件,占受案总数的10.4%,较上年同期12件下降42%,受案数量出现负增长。盗窃案件在犯罪主体、侵害对象上与上年同期相比有明显变化,由外地流窜盗窃摩托车为主向本地青少年入户盗窃现金为主转变;受理抢劫案件6件(去年同期为零),占受案总数的8.9%。抢劫案件主要是城镇及城乡结合部的无业、失学青少年抢劫同龄的青少年,有的还“擂肥”在校学生,有团伙化、暴力化、低龄化的倾向。抢劫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人吃喝玩乐,并非生计所迫。

(四)控告罪名涉及范围大。去年同期受理刑事案件主要涉及盗窃、故意伤害、交通肇事、强奸、猥亵等9种罪名,而今年同期新增非法经营、敲诈勒索、贩毒、过失致人死亡等罪名,控告的罪名共涉及14种。从涉案罪名看,刑事犯罪出现新的动向。

原因分析:

(一)依法打击监督的力度不断加大。为巩固“全国平安县”创建成果,深入推进“平安罗田”建设,确保社会长治久安,公安机关加大了对刑事案件的侦破力度。同时,检察机关强化法律监督,杜绝了“以罚代刑”、“以取保候审代结案”等问题,以前公安机关采取取保候审等方式解决的部分案件,现均移送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由此导致刑事案件受案数增长。

(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不够健全。山区农村人口法律知识缺乏,遇到利益纷争时,往往一时冲动,大打出手。基层综治维稳工作不够扎实,网络不够健全,作用发挥不够明显,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在一些地方缺位和失守,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不及时,一些民间纠纷由于得不到及时的排查化解,导致激化升级,引起“民转刑”案件持续多发。

(三)农村的交通安全管理存在漏洞。近年来,随着公路建设投入加大,山区农村的交通条件显著改善,但同时,车辆数量也与日俱增,特别是国家“汽车下乡”、“摩托车下乡”等扩内需政策实施后,极大地激发广大农民购买农用车、摩托车的热情。农村农用车、摩托车数量快速增长,客观上增加了事故发生的几率。一些驾驶员交通安全意识淡薄,无证驾驶、酒后驾车、超速行使,遇到 紧急情况处置不当,更加导致农用车、摩托车交通事故频发。

(四)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亟待加强。一是家庭教育缺失和偏废,一些家庭存在失管、失爱、失和、失德等“四失”问题,对未成年子女或放任自流、或漠不关心、或溺爱迁就,给子女的人格塑造和行为养成造成严重影响。二是德育为先的原则没有得到落实,一些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幸福观和是非观出现偏差,贪图安逸享乐,缺乏吃苦精神。三是文化糟粕和不良网络环境的影响,“留守儿童”、“问题少年”的社会关怀、帮教机制不健全,是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社会原因。此外,一些青少年法律意识不强、交友不慎、是非不分,经不住诱惑,意气用事,是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观因素。

对策建议:

(一)加强法律宣传教育。突出农村人口、在校学生两个重点,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活动,采取发放资料、图片展览、巡回审判、法制讲座和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道路交通安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土地承包经营法》等法律,切实增强广大农民、在校学生学法、守法、用法自觉性。公安机关应针对辖区的治安形势,及时的向群众发出预警信息,提 高群众的自我保护能力。

(二)健全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做到无缝隙、广覆盖。落实社会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制度,确保矛盾纠纷早预防、早发现、早调处。要充分发挥各级综治维稳中心的平台作用,整合资源、联动联调,实现“小纠纷、大调解”,切实把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弭在初始状态,防止矛盾激化升级。

(三)突出加强农村交通安全管理。针对乡镇道路交通肇事案件多发的实际,在强化农村驾驶员交通安全意识的同时,交管部门应克服点多、线长、面广、人少的困难,力量下沉、管理前沿,把农村道路交通管理作为重点、难点来抓,加大路面巡查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处罚各种交通违章行为,使农村交通秩序持续好转,最大限度预防、减少交通肇事案件发生,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形成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合力。首先是家庭应尽到教育、保护子女的责任,为子女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民主、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其次学校应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把法律、品德和心理学教育纳入学生课堂,让德育为先回归。三是应加大对网吧、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注重对留守儿童、问题少年的生活关怀、心理疏导、行为矫正和困难帮扶,从严打击教唆、引诱、胁迫青少年犯罪的行为,从而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合力。

(五)强化审判管理工作。一方面,通过采取与检察机关、社区矫正机构加强沟通联系,缩短审前社会调查时间,依法运用简易程序和简化审,以及加强自诉案件和解工作、强化审判流程监控等措施,提高审判效率,节省司法资源。另一方面,加强案件质量管理,强化审判员、合议庭、庭长、分管院长和审判委员会的职责,严格把好证据、事实和法律适用关,防止出现“萝卜快了不洗泥”的问题,实现刑事案件公正、效率和效果的统一。此外,应充分发挥能动司法作用,积极延伸刑事审判服务职能,认真分析、研判刑事审判工作态势,针对个案和类案中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及时提出有前瞻性、针对性的建议,帮助有关单位、部门完善内部治理,改进社会管理。

第二篇:××法院分析“涉林”纠纷案件的特点、原因并提出对策

××法院分析“涉林”纠纷案件的特点、原因并提出对策

当前,受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好及栽种树木利润高等原因影响,村组涉林行为不规范密切,造成村民之间、村民与村组、乡镇等机关涉林矛盾十分尖锐,涉林纠纷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成为法院审判工作的难点。为此,××法院以受理的涉林案件为对象,开展了认真的调查研究,分析原因,提出对策。

一、涉林纠纷案件的主要特点

1、涉林纠纷案件数量逐年增多。近几年,特别在国家减免农业税后,涉林纠纷案件呈增长态势。××法院2005年受理涉林纠纷案件6起,2006年受理18起,2007年1-4月份已受理15起,其中2006年以来受理涉林纠纷执行案件14起,涉及村民近千人。

2、涉林纠纷案件以涉林地纠纷为主。涉林案件主要分为涉林地和涉林木两种,而又以涉林地为主。涉林纠纷相对集中于道路林地和水利堤坝林地。涉林地纠纷案件主要表现在部分村组林地发包过程中未依法定程序即将土地移交他人使用;林地权属不清,界限不明,村民抢占林地、抢栽林木及阻止他人栽种林木情况严重;部分乡镇由于历史等原因无偿占用村组等集体土地不愿意归还,但村民要求归还,从而引发矛盾等。

3、基本农田植树影响农业生产引发村民之间矛盾。少数农户出外经商或打工,无能力养蚕,又不愿意将桑园转包或交于村集体,就在桑田栽树;少数农户无力种植承包地,又不愿意将承包地流转给他人经营,就在承包地里直接栽杨树。在农田中种树违反了国家保护基本农田的法规,影响了周围农田作物的生长。为此,利害方容易发生纠纷矛盾,甚至发展成暴力性事件。当事人以相邻权受到侵害等理由,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对方排除妨碍或赔偿损失。

4、电网架设及其他基本建设过程中围绕砍树补偿产生矛盾。供电及其他部门为顺利完成供电设施的架设及其他基本建设,可能会经过部分村民拥有使用权的宅基地、堤坝、田埂等,栽种其上的林木必须砍除,供电等部门一般要求村民自行砍除树木,给予其一定的补偿。但在砍树过程中,由于补偿数目或者在操作环节出现问题,纠纷矛盾时常发生。如供电等部门将补偿款统一发放到村级组织,村级组织因种种原因未及时发放给村民,村民因而不及时砍树。供电等部门即到法院申请先予执行,而村民则以未获得土地补偿款为由阻挠执行。

5、学校撤并后原土地及栽种其上的林木成为争夺对象。由于撤并等原因,一些乡级中学、部分农村小学被撤并,被撤并学校土地及栽种于其上的林木成为争夺对象。当前,争夺主体主要为提供耕田用于建校的村组村民、撤销学校的主管部门及乡镇政府。

二、涉林纠纷产生的原因分析

1、利益驱动。国家取消农业税,农民利用农田经济效益大大提高。树价不断上涨,栽树的效益好。在利益面前,农民为林地和林权经常发生矛盾和纠纷。

2、发包行为不规范。部分村组在发包林地时未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如对本集体经济组织外的人进行发包时未经村民集体讨论通过,存在暗箱操作嫌疑。特别表现在试行清财化债过程中没有经过公开招标,就将一些圩堤使用权以协议的形式抵给村组债权人。群众对村组不规范发包行为侵害其合法权益的行为反映强烈。

3、法律规定不完善。对基本农田进行保护的有关条例中的条文对基本农田从事果林业生产行为如何处罚缺乏相互协调性。如规定禁止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但在法律责任上却没有明确规定对在基本农田植树如何处罚的条款。导致农民在基本农田中植树,有关职能部门进行处罚缺乏有关依据,也是发生矛盾的原因之一。

4、普法教育不到位。林地、林权所有权有明确规定,如流域性、湖堤防属于全民所有,中沟、斗渠、林权属乡镇。但依然有村民抢占林地或抢砍、抢栽林木,职能部门对有关规定宣传不到位,部分群众并不知道以上林地、林权的归属。

5、农村基层组织作用有限。在调处涉林纠纷中,一些村组干部年龄偏大,精力有限,实际发挥作用有限。当前一些村集体经济组织经济实力不强,没有能力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村组等基层组织在经济社会生活中没有具体事权,群众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不需要村组干部解决问题,降低了村组干部的号召力、影响力。因此,本该由地方消解的纠纷大量地涌入法院。

6、涉林裁判执行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涉林案件败诉人,在履行法院裁判文书时讨价还价,法院则更多地考虑涉林纠纷案件在当地的社会影响力,执行时多做说服调解工作,但部分群众认为法院的裁判文书履行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并在实际中确实也有人得到了一定的利益,周围群众受其影响,遇到类似情况也同样处理,从而导致了涉林纠纷案件数量增多体现的地域性特点,即部分地方涉林案件较多。

三、解决涉地、涉林纠纷的对策

1、开展林地确权工作。县、镇政府应加强林地确权工作。林地和林权权属确定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能从源头上减少涉林案件纠纷的发生,是治本之策。

2、加强学校撤并后林地的协调工作。对于学校撤销后的土地归属问题,法院从化解案结事了的角度出发,尽力组织争议组织或个人进行协调,妥善处理此事,化解社会矛盾,确实无法协调解决的,应依法及时作出判决。由于这类案件体现了群体性的特点,法院可以采取就地开庭,以案讲法的形式,讲清讲明涉林法律规定,使群众知法懂法,避免部分群众不明规定,在少数人挑动下,盲目参与其不应参与的活动。

3、针对农田植树问题依法向有关部门提出司法建议。基本农田植树的规定还不完善,对于村民在基本农田植树行为应该怎样处臵,法院在依上位法作出裁判时,应及时向基本农田保护主管部门提出司法建议,建议完善相关规定。

4、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村组干部的素质,提高调解能力,充分发挥社会调解的作用,分流社会矛盾纠纷,减少法院案件数量;定期组织普法,把《土地管理法》、《村民组织法》等与农民群众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作为重点内容加强村组干部的宣传教育,引导村组干部在进行涉林行为时,规范,公开、公平和公正。

5、加大法律宣传力度。加大对土地、水利、公路等涉林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加强信访法律宣传工作,引导群众依法信访或通过诉讼渠道解决涉林问题。

6、加大法院涉林案件审理力度。不断提高案件审理质量,及时化解涉林矛盾纠纷。同时,加大涉林裁判执行力度,确保裁判确定权利义务及时得到履行,又要防止过于迁就涉林当事人,降低法院权威和裁判的威信。

第三篇:法院“执行难”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思考

法院“执行难”原因分析及

对策建议思考

“执行难”是长期困扰人民法院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不仅影响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最终实现,而且也影响着司法的公信力。

一、法院执行工作的重要意义

法院执行在整个民事诉讼程序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在负有义务的一方当事人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的义务情况下,人民法院根据民事诉讼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运用国家强制力,强制义务人履行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义务,使生效的法律文书得以实现所进行的司法活动。执行难是指审判机关的生效判决文书难于执行。“执行难”不仅造成了当事人直接损失,还造成了精神损害;对权力机关而言,其权威与尊严受到损害,同时也损害了司法公正和法院的形象;对法律的不信任会转嫁为对党和政府的失望,甚至会引发恶性暴力事件,影响社会稳定的大局。所以,执行部门在法院审判业务工作的部门中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法院执行工作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解决得不好,将直接影响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破解“执行难”,最高人民法院拟出台多项司法解释,对拒不执行法院生效法律文书的“老赖”,采取了“限制高消费”“列入失信人员名单”等严厉措施,2019年6月11日,最高法发布《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纲要(2019-2023)》,力破执行难问题。其中主要任务包括:把解决执行难纳入各地依法治省(区、市)指标体系。

二、法院执行工作情况

法院受理的执行案件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情况:一类是具备执行条件,但法院没有及时执行到位,比如在金钱债权的执行中,被执行人有可供执行的财产,但因传统执行模式下执行手段匮乏、执行措施不力、执行力量不足等,法院没有及时予以查处变现。有因被执行人以各种手段逃避、规避执行甚至抗拒执行,隐匿踪迹,或者在诉讼阶段就将存款、房产、股票等主要财产转移登记到别人名下;还有因为一些相对客观的因素,比如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法院组织拍卖、变卖,但财产无人竞买无法变现等。另外一类执行难案件情况是不具备执行条件,法院无法执行到位,可以称之为“执行不能”。当前,法院需要解决的问题应主要针对第一类案件问题,对于被执行人无履行能力且无财产供法院强制执行的“执行不能”类案件,要求法院必须实现当事人的胜诉权益不符合司法工作的规律。这类案件中涉民生的,法院主要通过司法救济等渠道逐步予以解决,但对非民生类案件,只能由权利人自行承担权益损失的风险,不能纳入“执行难”类案件而要求法院必须执行到位。且此种情况下,不能认为是法院在打“法律白条”,法院已判明是非,权益不能实现是市场固有风险的延续,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并非法院的原因所致。

“基本解决执行难”开展期间,XX县人民法院在县委、政法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法院有关执行工作会议精神,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外部形成了“党委领导、法院主办、各有关部门联动参与”的执行工作局面,在内部形成了“举全院之力、举全员之力”破解执行难的执行工作模式,以精准施策、勇于担当、敢于亮剑的作风攻坚克难,“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XX年至XX年,XX县法院共受理各类执行案件X件,执结X件,结案率X%,执行到位标的X万元,执行标的到位率X%。其中,有财产可供执行案件X件,结案X件,有财产可供执行案件法定期限内执结率X%;无财产可供执行案件X件,终本结案470件,终结本次程序(以下简称终本)合格率X%,无执行信访案件。通过开展“基本解决执行难”专项活动,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了解决,案件底数不清、执行行为不规范、案款管理混乱等现象得到了有效整治,实现了执行模式的重大变革,执行质效得到较大提升,执行外部环境明显改善。

三、造成法院执行难的成因

(一)公民法制观念淡薄。

民众崇法尚法思想仍未形成,没有在全社会普遍形成靠守法和诚信经营的价值观念。大量的债务人道德观念、法制观念淡薄,诚信观念缺失,逃债、赖债思想严重,虽然名下无任何财产可供执行,却住着他人名下的好房,开着他人名下的豪车,公然对抗执行。同时,由于全社会的法制观念不强,公民个人和有关单位都不愿配合支持当事人及司法机关调查取证,造成申请执行人举证困难,法院调查困难。部分申请执行人的法律意识淡薄、举证意识不强,认为执行工作是法院的事,这些都阻碍了执行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市场交易活动中,不少市场主体对交易活动的风险防范意识不足,总认为产生了纠纷可由法院解决,法院应负责把钱收到,实际上,相当一部分案件无法执行,是选择交易对象不慎所致,亦或后来经营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债务人丧失偿债能力。对于这种“客观不能”的案件,当事人把交易风险导致的执行不能归咎于执行不力,是不科学不客观的。

(二)社会征信体系尚未建成。

我国市场经济的信用制度还不够健全,对失信行为惩戒不足,对经济交往中的种种欺诈行为制裁不力,对欠债不还及恶意违约行为处罚不够严厉,很多“老赖”能够将这边的公司欠债关门走人,那边却新设门面堂皇经营。对欠债的“老赖”没有形成全社会协同制裁的机制。近年最高法院推行的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对惩戒失信行为起了很大的作用,但目前还只是针对贷款、乘机效果明显,其余惩戒范围还较窄。

(三)执行立法有待健全和修改。

有关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也是造成执行难、难执行的一个主要原因。酝酿多年的“执行法”至今没有出台,现在执行主要依据是《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及有关《民事诉讼法》中的规定,虽然进行了有关修改,但还是不能适应当前形势下的需要,这些规定有的无操作规则,有的制裁太轻。如被执行人的财产登记在配偶、子女名下时,没有规定如何采取措施。法院即使采取了拘留措施当事人也不在乎,认为法院只有15天的拘留权力,过了15天还是照样出来。法律规定盗窃1000元钱就可以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而被执行人欠款100万也只能最多拘留15天,根本给不了被执行人任何心里威慑力。

(四)法院执行力量不足。

近年来基层法院的收案数量因社会的发展呈逐年攀升之势,特别在管辖案件标的额新调整后,大量案件下沉到基层。就XX法院而言,全院总人数与三年前相比几乎无变化,但案件已增至一倍还多。XX年,我院执行局包括法警在内只有X名正式在岗干警,有审判资格的法官仅仅2人,须承担900余件案件的执行。且以前收到执行款后,装订好纸质卷宗工作即算完成,现在不但要有纸质卷宗,还要完成内网报结录入、全国执行网信息录入、流程节点管理系统录入、电子卷宗制作、法律文书上网等工作,执行法官的工作量远不止增加两倍,多方原因形成的绝对工作量增加,致使执行力量明显不足。

(五)执行信息化手段不足。

随着社会发展,人员流动性大,个人财产状况复杂,被执行人规避执行能力增强,执行工作对信息化手段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根据现有的执行信息化手段,本人所在基层法院可用的办法是可以利用执行案件流程节点管理系统查询被执行人财产信息,但仅限于查询部分机构的部分财产,地方协助单位机构到目前为止还不能联网查询,导致查询手段和范围受到限制,网络查控机制的建设表现滞后,不能有效提升执行效率;将被执行人纳入失信名单后可限制其乘机、乘火车软卧、贷款及办信用卡等。这几种功能对执行案件有很大帮助,但现实中这几种方法使用起来受诸多限制。

四、提升执行工作采取措施

当前,解决执行难正处于量变转换为质变的窗口期、推动切实解决执行难的机遇期。为巩固“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成果,始终保持执行力度不减、执行效率不降、执行质效提升,持续提高执行工作的司法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我们必须确定目标,乘势而进,坚持标本兼治,边治标边治本,以强力治标推动有效治本,全力抓好执行长效机制建设,力求从长远上、根本上解决执行难问题。

(一)加大执行社会宣传。

积极争取县委宣传部、县融媒体等部门的支持,通过开展巡回审判、法治“六进”、曝光失信行为等活动,持续开展有力度、上规模、大声势的执行社会宣传,为切实解决执行难营造有利社会环境。着力强化对终本案件以及执行不能的宣传,引导人民群众正确对待无财产可供执行案件,正确区分执行难和执行不能。着力宣传好广大执行干警辛苦付出、无私奉献的生动实践,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执行工作的温度和力度,向社会传递执行工作正能量。继续加大对失信惩戒、打击拒执罪的宣传力度,XX年以来,在电视台曝光失信行为3批次90余人,XX县政府网曝光1批22人,大力弘扬法治精神、诚信意识,引导社会正确认识履行生效法律文书是应尽的法律义务,推动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环境。

(二)建立更科学、规范、完善的执行信息化体制。

目前,XX县法院已经建启动了网络执行查控系统,但对于被执行人的不动产和公积金,目前还没有全国联网,还需要执行法官去到房产登记机关去调查了解,而且当执行法官送去的协助查询通知书也是不能及时的反馈给执行法官,这也为执行难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解决此项问题,及时向县委、政法委、县人大汇报,通过召开执行工作联席会议方式,逐步完善执行联动机制建设,与县政法各部门、行政执法各部门加强执行协作,努力为解决执行难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加强信息化建设,开启“互联网+执行”新模式,通过开通“总对总”“点对点”网络执行查控平台,加强网络查控能力。建立执行指挥中心实体化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执行指挥中心平台作用,实现执行查控、指挥、网拍、执行管理等事务性工作在执行指挥中心平台统一完成。

(三)加大惩戒失信被执行人的力度。

对于拒不履行和逃避法律义务的失信被执行人,应加大对其的惩治力度。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的若干规定》,对失信被执行人进行信用惩戒,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法院公告栏等其他方式予以公布,向政府相关部门、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机构、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及行业协会等通报,供相关单位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行政审批、政府扶持、融资信贷、市场准入、资质认定等方面,对失信被执行人予以信用惩戒。

(四)适时开展专项行动,集中解决执行难中的突出问题。

每年定期开展追索劳动报酬、医疗损害赔偿、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等涉民生类案件专项集中执行行动,并建立涉民生案件执行的常态化、随时性、优先性工作机制。开展涉党政机关执行积案专项清理行动并构建定期通报等长效机制。联合公安、检察机关开展打击拒执罪专项行动,从而能有效遏制被执行人或相关人员抗拒执行、阻碍执行甚至暴力抗法等不良现象。同时,强化执行信息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对社会关注、矛盾集中的重大疑难复杂执行案件,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法院开放日”活动,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共同参与“会诊”和现场执行,监督执行活动,全面提高司法公信力。

(五)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完善执行体制和工作机制。

各级法院在依托信息化建设加大集中查询财产力度、通过强化责任追究推进被执行人财产报告制度的同时,还应积极推行财产保全责任保险等措施,积极创新财产发现机制。针对XX县法院案多人少的实际,合理配置执行资源,优化办案模式,提高执行效率,将执行力量根据案件类别、工作性质分成三个的执行小组和一个内勤组,分别由员额法官、法警、书记员组成,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为执行局辅助执行人员1名,增加6名新招录聘用人员,全部充实到执行队伍,使执行庭现有人员达21人。同时加大执行经费、装备的投入力度。执行警务用车、单兵系统、执法记录仪、摄像机、数码相机及警械器具等必要装备,全部配备齐全,做到办案有车辆、取证有设备、处置有警具,为执行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物质保障。

(六)建立相应的举报奖励机制。

对于被执行人以各种手段逃避、规避执行甚至抗拒执行的行为,隐匿踪迹,或者在诉讼阶段就将存款、房产、股票等主要财产转移登记到别人名下,或者通过假离婚、假破产甚至假诉讼,转移财产、悬空债务,或者通过关联企业特殊关系无偿转移财产等,应该建立相应的举报奖励机制,努力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到执行案件中来,争取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对于人民群众举报的被执行人信息、房产和车辆等财产,经查证属实的给予相应的奖励,通过特邀人民执行员、综治网格员提供信息情报,实现对被执行人的精准查找和控制,让“老赖”无处可藏,让“老赖”的财产现出原形。

(七)建立更加科学、完善的司法救助制度。

对于交通事故、人身伤害赔偿等涉民生执行案件中,被执行人大多经济条件差,往往除了维持生计的生活必需品之外没有其他财产,无法进一步执行。对于这类执行难,无论采取什么执行措施都不可能执行到位,对于此类无财产可供执行案件,XX县法院本着化解社会矛盾、救济解困、维护社会稳定的原则,认真把握救助标准和救助条件,积极开展司法救助活动据统计,XX年以来,已经为X名申请执行人发放救助金X万元,近期拟对X名申请执行人进行救助,救助金额X万元,有效缓解申请执行人的生活困难,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化解了社会矛盾,彰显和弘扬了法治精神和人文关怀,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第四篇:××法院分析人民陪审员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法院分析人民陪审员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近日,****法院对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分析,发现该制度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法院提出了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

一、实践中人民陪审员制度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司法界对陪审制的认识方面、陪审制的建设方面及陪审员职业特点等方面重视不够、研究不够,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陪审制度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陪而不审,基本上是陪衬,发挥作用不大。目前,人民陪审员参加案件审判时,有相当一部分陪审员只把参与的程度停留在“陪”的基点上,具体审判案件时,在审判台上只是形式上的陪审,成了“陪衬”,庭审中,对询问当事人、质证、认证,完全由审判长一人进行。在具体评议案件时,也是审判长一人综述案件事实,阐述有关法律规定,拟定处理意见,陪审员只是机械地同意或否定,名义上是适用普通程序审理,实质上是普通程序形式下的审判长独任审判。

(二)缺乏对陪审员的监督机制,对陪审员错案责任追究缺乏法律依据。《人民法院组织法》第38条第二款规定:“人民陪审员在人民法院执行职务期间,是他所参加的合议庭组成人员,同审判员有同等的权利”。这些权利可以使人民陪审员依法决定案件的审判结果,但依据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原则,若

人民陪审员参与审理的案件出现了错案,则应承担相应的错案责任,由于目前错案追究制度还没有完全规范化,对陪审员造成错案如何具体追究责任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这样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影响司法公正,也违背陪审制度设立的初衷,影响了法院的形象。

(三)人民陪审员自身参与意识不强。由于种种原因,社会对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认识不足,一些人民陪审员参与意识不强,不知道自当选之日起就肩负着民众的意愿,承担着社会、历史赋予的责任,没有真正把执行陪审工作当作应当依法行使的权利和义务,对陪审工作持无所谓的态度,使人民法院的邀请常出现尴尬的局面,被委婉推辞。

(四)陪审员制度落实不平衡。从全市两级法院使用陪审员情况来看,呈现不平衡性,有的法院落实得很好;有的法院陪审员人数很少;有的甚至没有陪审员。

二、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几点建议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司法民主化、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体现,是人民群众监督法院审判工作,确保司法公正的基本途径,也是对人民群众进行法制教育、宣传法律的重要形式。《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已由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于2004年8月28日通过,并将于2005年5月1日起施行。《决定》的颁行,对于完善和改革我国审判制度将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通过调查和征求现任人民陪审员意见、听取有关方面建议等,我们认为当前需要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建立专家陪审员库。这里所指的专家,特指具有某种专业、技能特长的有识之士。对于一些复杂的、技术性、专业性特别强的案件,吸收有关专家参加审理,有助于克服法官知识的有限性和片面性,弥补法官专业知识的不足,对于推进案件的顺利进行和纠纷的合理解决,具有重大意义。这些人虽然有的对法律不一定很熟悉,但是在某些专业技能方面,有较为突出的特长,如能吸收其参与陪审,可以解决很多非法律方面的专业问题,从而对提高审判效率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对于专家陪审员,我们认为主要包括主任医师、工程师、会计师、审计师以及其他具有专业特长的人。各地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建立专家陪审员库,以满足审判工作需要。

(二)限制人民陪审员连任。《决定》第九条只规定了人民陪审员的任期为五年,没有规定能否连任。我们认为,陪审员连任制不利于体现陪审制度的公正与民主。在我国的法律中,陪审员都采用任期制,而非似国外的“一案一选”制。有的陪审员连续担任陪审员成了“陪审专业户”。这样不但不利于调动和保持其参加陪审的积极性,也有悖于设立陪审制度的初衷,不利于发挥陪审员在审判中应起的作用,也失去了人民陪审的意义,连任只能造就一批“准法官”,而无法发挥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应有功能。因此,建议最高法院在实施细则中明确

不可以连任,或任期不超过两届。

(三)确定人民陪审员的名额,限制陪审案件数量。《决定》

第七条规定:“人民陪审员的名额,由基层人民法院根据审判案件的需要,提请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确定。”我们认为名额的确定应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数量不宜过多过滥,防止本末倒臵。二是数量也不能太少,否则其作用难以发挥。最高法院的草案中曾提出,人民陪审员选任后参与合议庭审理案件,以每年每人十件为宜,但人大决定最终未采纳此意见。我们认为一人陪审过多,就会使其成为“编外职业法官”,易于与职业法官的关系过于密切,对于公正审判可能也无益处。过少,则不利于陪审员自身法律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自身作用的充分发挥。具体陪审案件多少,应结合实践确定。

(四)加强人民陪审员的管理、监督。各级法院可以根据全国人大《决定》,制定《人民陪审员管理办法》,就陪审员的管理机构、选任、培训、权利义务、参与审理案件的范围、待遇及奖惩等作出明确的规定。陪审员的管理由政工部门和审委办共同负责。在政工部门设立人民陪审员管理办公室,作为人民陪审员工作的管理机构,负责人民陪审员的换届、日常管理和培训工作,并对落实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情况进行检查、考核。为使陪审员适应工作需要,应当由人民陪审员管理办公室组织陪审员进行初任培训和定期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案件流程、审判制度、审判纪律、法官职业道德、廉政制度、法律法规等,着重提高人民陪审员的法律素质和参审能力,努力发挥其作用。应建立人民陪审员奖惩机制,落实人民陪审员待遇,并根据情况对陪审员评定等级职务,可将陪审员评定为陪审员,中级陪审员和高级陪审员,并对不同等级的陪审员在陪审费用和陪审案件的难易程度上有所区别。同时,人民陪审员作为一支法院外非固定审判队伍,同样适用《法官职业道德管理规范》和最高法院“四项制度”,对其监督应同对职业法官的监督相衔接。应当采取所在法院和同级人大双重监督制度,人民陪审员在执行审判职务过程中应当接受所在法院的监督,人大也经常性对陪审员的工作进行检查、评议。

(五)加强对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宣传,提高社会对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认识。对被任命的人民陪审员名单应登报通告,晓喻社会,以利于增强人民陪审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并采用多种形式激励人民陪审员强化职能,以调动其参与执行陪审职务的积极性,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五篇:分析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并提出预防对策

分析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

并提出预防对策

某区针对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居高不下的情况,结合该院2011年-2012年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认真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及原因,并提出预防建议。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1.“两抢一盗”侵财型犯罪案件比例高。由于未成年人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一旦沾染上抽烟、喝酒、上网等不良习好,为满足个人消费欲望,容易实施侵财性犯罪。近两年,该院共受理移送审查起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55件101人,其中“两抢一盗”案件32件74人,分别占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和人数58.19%和73.27%。

2.共同犯罪案件比例高。由于未成年人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单独作案存在力量不足的问题,加之未成年人自我控制力差等原因极易结伙作案。该院办理的这101名犯罪未成年人中共同犯罪的有94人,占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的93.07%。

3.犯罪主体文化水平低、自食其力能力不足。这101名犯罪未成年人大多数文化水平偏低,其中系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93人,占未成年犯罪总人数92.08%,因自身文化程度较低,自食其力的能力不足,为了贪图享受而走向了犯罪的道路。

4.侵害对象、作案区域相对固定。由于未成年人受身体条件的限制,多选择学生等作为其犯罪侵害的对象,以学校为中心所辐射的周边网吧,以及通往学校的道路、城郊结合部等地点作案。如该院2012年办理姚某、宋某、乔某抢劫案,三名被告人多次在晚上以翻围墙、爬窗户的方式进入某镇初级中学男生宿舍,或者在校园周边采取殴打、搜身及威胁的方法,抢劫20余名学生200余元。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一)家庭原因

1.家庭自然结构的破坏。一般而言,单亲家庭的孩子缺乏关爱和管教,容易导致未成年心理扭曲和个性畸形,在性格、情感、行为等方面出现问题,因而走向犯罪。这101名犯罪未成年人来自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父母双亡家庭的涉罪未成年人有32人,占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的31.68%。如,2012年5月,16岁的王某盗窃一案中,由于母亲过早去世,从小形成了一种自卑、自闭的心理,其父亲又常年在外打工疏于管教,因此导致其上网成瘾,当缺钱上网时便产生了偷盗的想法,进而走向了犯罪。

2.父母教养方式不当。家庭结构健全而教育方法不当,容易导致未成年人存在不良心理。如2012年1月,16岁的任某抢劫一案,任某因学习问题被父亲打了一顿,随后离家出走,在网吧上网后由于身无分文,为了找钱吃一碗面,便对一名未成年学生实施了抢劫。

(二)学校原因

1.学校政治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弱化。当前,学校 “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观仍然存在,因此在德育教育等方面的培养上还存在薄弱环节,也忽视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导致学生法律意识淡薄。

2.辍学、失学现象严重。当前,有的学校为了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对一些所谓的差等生不管不问,导致他们过早的辍学走向社会,从而结交一些不良社会人员,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101名犯罪未成年人中,系初中或小学辍学的犯罪未成年人有63人,占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的62.37%。

3.忽视青春期的教育,尤其是性教育。学校在青春期的教育和性教育上不够重视,甚至避而不谈致使未成年人学生缺乏必要的性知识、性伦理教育,由于无知或好奇误入歧途实施了犯罪。

(三)社会原因

1.网吧泛滥缺乏有效监管。遍布城乡的网吧已成为目前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一大障碍和症结,许多未成年人一旦接触上网,便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101名犯罪未成年人中,上网成瘾的有72人,占总人数的71.29%。

2.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我国目前处于市场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新的价值观念及社会规范而又尚未完全确立。未成年人极易沾染浪费、奢侈、享乐的不良风气,从而使一切向钱看、哥们义气、盲目攀比等不良思想开始对未成年人的思想意识进行腐蚀,最后导致了未成年人思想意识的恶向转变。

3.疏于对文化市场的管理。文化市场管理的松散,导致产生的黑游戏厅、黑网吧,包括影视作品、网络游戏中的枪战、飙车、砍杀等充斥着暴力、色情内容,毒害着未成年人的心理,使未成年人形成道德认知上的错位,成为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温床。

(四)自身原因

1.缺乏自我控制能力。青春期中的未成年人精力充沛,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对世界充满了求知的欲望,但由于各方面的压力,一方面他们的心理极为脆弱,另一方面又可能铤而走险。2012年5月,某区办理的一起未成年人故意杀人案,14岁的王某因与被害人李某在KTV的包间内产生了口角,便产生了极强的愤怒感和被侮辱感,情急之下便抽出随身携带的刀具向被害人砍去,并导致被害人死亡。

2.道德水准低下,法制观念淡薄。某区从办案中发现,走上犯罪道路的未成年人平时不注重自己的道德培养,道德标准低下,对自己的行为放任自流;有的未少年人认知能力不强,法制观念淡薄,以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交友不慎。未成年犯罪人多浪迹于社会,出入于网吧、游戏厅等公共娱乐场所,容易相互结识,交叉感染,进而结伙实施犯罪。因此,在未成年人共同犯罪案件中,大多为同学、同乡、朋友关系。

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家庭环境,充分发挥家庭预防的特殊作用 一是父母要提高自身素养,为孩子树好榜样。家长要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和法制观念,以正确的道德观去影响、教育子女,培养孩子逐渐学会识别和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二是父母要重视与关注孩子的课余生活及精神需求。一旦发现孩子有不良习气或不良爱好要及时制止、纠正。

(二)强化学校环境,发挥学校的重点教育作用 一是加快教育观念的转变。学校要加强对后进生、双差生、流失生的教育,防止适龄少年儿童厌学、失学、辍学,过早流入社会,尽可能地为适龄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地学习生活环境。二是大力倡导检校共建活动,扎实开展法制教育。法制教育要抓早、抓好、抓苗头,营造一个学法、知法、用法的氛围,力求将未成年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三是认真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加大开展学生心理咨询服务的力度,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活动,及时解决未成年人在学习和生活中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和困惑。四是切实抓好社会实践教育。针对部分未成年人从小骄生惯养、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性差的现状,学校应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独立生活和应付各种困难、挑战的能力。

(三)强化社会环境、减少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因素

一是加强对重点未成年人群的管理和教育。认真落实流动未成年人管理和服务、刑释解教未成年人的安臵帮教、流浪乞讨儿童帮扶救助措施,防止脱漏管现象的发生,积极帮助失足未成年人解决就学、就业问题,切实防止再犯罪。二是强化网吧等社会娱乐市场的整治,净化文化市场环境。文化、工商、公安等部门建立经常性监管措施,加强对新闻出版物、音像制品市场和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营业性娱乐场所的监管,减少引发犯罪的社会诱因,为未成年人创造文明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三是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对于那些社会危害大、犯罪情节恶劣的未成年犯,要依法打击,同时,把“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贯穿于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始终,切实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检察机关要坚持跟踪回访制度,积极协同家庭、学校等方面开展好考察、帮教工作,积极预防失足未成年人再犯罪。

(四)加强未成年人适应与自我管理教育

一是教育未成年人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引导未成年人经常学习法律知识,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的诱惑。二是教育未成年人应当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三是教育未成年人应当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未成年人要谨慎交友,对违法犯罪行为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坚持正确的观点和立场,自觉抵制黄赌毒等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下载罗田法院分析刑事案件上升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罗田法院分析刑事案件上升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