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韵律活动中材料的选择与幼儿动作随乐能力发展研究

时间:2019-05-13 02:34: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班韵律活动中材料的选择与幼儿动作随乐能力发展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班韵律活动中材料的选择与幼儿动作随乐能力发展研究》。

第一篇:中班韵律活动中材料的选择与幼儿动作随乐能力发展研究

《中班韵律活动中材料的选择与幼儿动作随乐能力发展研究》

——课题阶段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

我的课题是2010年1月申报立项的,目前正处于组织实施,研究的阶段。首先我简单说一下课题研究的背景,主要有两大原因:首先是在平时的韵律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教学材料的选择对幼儿动作随乐能力的发展有很大影响,选择好的材料,不仅能让幼儿充分感受参与韵律活动的快乐,深深地喜欢上韵律活动,还能让他们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动作的节奏感也得到稳步有效的发展。原因二:我班幼儿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从家庭环境中接受的乐感培养不够,虽然经过幼儿园小班一年的培养,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节奏感仍不强,尤其是动作节奏感不好,表现为动作不协调、节拍不稳定、变换动作不灵活等。像徐何一翔、徐思雅、谢新源、周书洋、李玥琦等多名幼儿,身体动作的随乐运动能力远远低于同龄孩子的一般水平。于是,我想以《中班韵律活动中材料的选择与幼儿动作随乐能力发展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为手段,使自己设计中班韵律活动时选择材料的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有所提高。同时,对我班幼儿的动作随乐能力进行一次强化培养,使其有个飞跃的发展。

接下来,我再说说课题具体实施的过程。这个课题是我一个人独自承担的,研究对象是全班的35名幼儿。在研究过程中,我首先利用“小舞台“这一幼儿喜欢的表演场所,收集幼儿感兴趣的第一手音乐和动作材料。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我将衣帽间布置成一个美观而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小舞台“,提供录影机和录有不同风格、类型的音乐的录音带,让幼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音乐,自由地进行动作表演。我留心观察并记下来哪些音乐最能引起他们的表演兴趣?在表演的时候他们使用了些什么动作?哪些表演是合拍的?……,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幼儿对一些旋律优美的(咏鹅、小白船)、节奏感强烈的(铃鼓舞曲、扭秧歌)以及自己熟悉的儿童影视歌曲(喜洋洋和灰太狼、和快乐在一起)都非常感兴趣。他们总是反复的、不厌其烦地跟着这些音乐“翩翩起舞”。她们动作不丰富,也谈不上美观(有单纯的上肢动作、有不膝盖颤动的上下肢的协调动作、有身体移动的比较复杂的舞蹈动作),但却是他们由心而动,发自内心做出来的,因此,都比较自然合拍。就这样,我对选择什么样的音乐和动作材料初步的心中有数了。材料选好后,我又想怎么样才能检验这些材料是否真正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动作随乐能力的发展呢?于是我把这些材料按照不同的难度和特点设计成不同风格的韵律活动,有目的、计划的对幼儿进行培养。让幼儿在我的引领、协助和完善下与材料进行互动,有针对性的发展不同的动作随乐能力。如:将《咏歌》和《小白船》设计成发展动作美感的律动,让幼儿在随乐创造性表演的过程中,发展动作的三拍子节奏感;将《扭秧歌》设计成发展幼儿上下肢协调动作节奏感的律动,让幼儿上下肢动作的协调性和节奏感有更好发展;把《请你和我跳歌舞》和《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设计成发展幼儿与小伙伴合作表演动作的节奏感,把《火车舞》和《打喷嚏的小老鼠》设计成发展幼儿快速变换动作能力的律动。同时,尝试了借助一些道具和标记(腕饰、胸饰、彩带……)来降低幼儿学习新动作的难度,更好地发展随乐性。

最后,我利用“晨间律动表演”和“小小音乐”以及“小舞台”等方式,鼓励幼儿把在集体活动中学到的新律动表演给同伴看,让他们有机会复习和巩固对新动作的掌握,让动作与音乐的匹配形成“定势”,形成更为稳固的动作节拍感。同时,我记录下来,哪些动作是幼儿练习一下就能轻松掌握的,哪些动作难度太高,对于现阶段的幼儿是不适合的,什么速度的音乐更容易让幼儿的动作合拍,从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半年的研究转眼就过去了,因为是第一次搞教研,我做了很多尝试,也走过弯路,但还是积累了一些经验。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将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材料的分类更加细化,对幼儿能力的发展更加量化,让研究朝着更加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

第二篇:中班幼儿在折纸活动中动手能力的研究

中班幼儿在折纸活动中动手能力的研究

折纸是我国民间流传很广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种游戏,是一种最经济、最简易可行的手工劳动,是幼儿园手工教学的重要内容,是锻炼孩子的手部肌肉,发展孩子的动手能力,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的重要途径。折纸活动虽然没有音乐那明快的节奏,但它手脑并用,孩子们通过折一折、玩一玩、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把各种抽象的概念和方法,贯穿于具体形象的操作之中,这既满足了幼儿好奇、好动、好试探、好模仿的心理需求,同时也使孩子们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如今,在很多幼儿园,由于孩子多,条件限制,加上折纸活动集体辅导的难度相对较大,以至很多教师不愿意或很少开展折纸活动,孩子们没有折纸的机会,更谈不上掌握一些折纸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所以当老师提供纸张时,要么孩子把纸当成投弹玩具,要么孩子把纸扯成了一大堆碎末,要么孩子的一片“老师我不会折”的喊声淹没你。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深入,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我们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关注幼儿的情绪体验,关注幼儿的有效成长。如:幼儿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是否能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在活动中是否有创造性发展,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是否体验到活动的快乐,感受自信和相互尊重等。折纸活动是幼儿十分感兴趣的活动,如何真正做到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折纸活动,并得到有效的发展呢?通过自己多年的折纸教学活动,谈些个人的实践探讨:

一、栩栩如生的纸艺作品欣赏是培养幼儿折纸兴趣的最好老师。

幼儿好奇、好探索,喜欢新鲜形象的事物:一吹就鼓的气球、展翅而飞的千纸鹤、蹦蹦跳跳的青蛙、色彩鲜艳的花朵……一张张普普通通的方形纸,经老师的双手象魔术一样,转眼间摇身一变,能变成各种各样的物体造型,呈现在孩子面前时;或借助电教手段,将一些美观、新颖的纸艺作品展示给孩子。孩子们在栩栩如生的纸艺作品欣赏的过程中,兴奋无比,跃跃欲试。他们会感觉折纸是一项十分神奇的手工活动,对折纸活动的兴趣也由然而生,更加的想自己动手去做。

二、形象生动的语言是指导幼儿参加折纸活动的有效方法。

折纸讲究一定的技能和方法,如:对边折、对角折、向反面折、找中线、四个角向中间折等;有时还强调整齐对称,如:对边折时要求边与边对整齐,对角折时要求线之间的重叠等;有的折纸作品步骤多、难度大。由于幼儿年龄小,当幼儿有足够的兴趣,满怀喜悦去操作时,会发现事实并非他想象的那么简单。面对困难,更多的孩子会失去信心。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必须将折纸活动形象化、游戏化,而其中形象生动的语言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法。

在折纸教学时,为了将枯燥、难理解的专业术语转变为生动形象、童趣化的语言,我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讲解方法。如:将“对边折”称为“脸挨脸”,“对角折”称为“头碰头”,“向中线折”称为“关门”,“沿中线打开”称为“开门”,“折成双三角后”叫做“戴帽子”,“折双正方形”成为“做豆腐”等。这些语言的运用极大的提高了孩子参与折纸活动的兴趣,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的折纸技能和方法。在折纸过程中,教师针对孩子的一些难点,同样可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指导,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用正方形纸折帆船,四个角向中心折,正反面共折三次后整个打开,再向后翻。幼儿非常难以掌握“向后翻”这一步,有的是不敢翻怕弄破,有的是不知道怎么做,这时,我就对幼儿说:“小食指当小虫,爬呀爬进洞洞里(折好的两个角),洞里真舒服,小虫伸伸懒腰,翻个身(翻一面),再把门关上。”故事性的语言,生动的讲解,幼儿一会就掌握了这一难点,帆船自然就做好了。

三、适时的鼓励是给予孩子在折纸活动中获得成功和自信的重要保证。

《纲要》中指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敏感地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由于幼儿的发展水平、能力、知识、经验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折纸活动中的表现也各不相同。怎样使每个孩子在活动中“吃饱吃好吃出味道”,获取满足感和自信心?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教师做一个细心的观察者,及时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察觉他们的需要,并给予适时的指导和帮助。当幼儿不能顺利完成作品时,老师应首先给予鼓励和赞许,再启发和引导,如:“你真棒!这些都是你自己做的吗?真了不起,老师真佩服你!那你再仔细看看,后面的该怎么做呢?你一定能行!”,然后再让孩子自己主动观察和思考,完成作品,还可以按情况给予适当帮助。当孩子确实有困难时,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进行讲解示范,让孩子掌握折叠的过程及难点问题,再完成自己的作品。而此时,教师的表扬和肯定必不可少。当幼儿已经独立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教师以欣赏的语言首先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再从不断创新的高度提出希望,促使其再创新。如在折青蛙的活动中,有的孩子能力强,顺利启发幼儿:你的青蛙做得真好!你试试,还能变成什么呢吗?在教师和幼儿合作探究下,新的作品完成了,青蛙变成了乌龟、大象,幼儿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感和自信。这样的教育方式,尊重个体,因人而异,更有利于幼儿的主动学习,有利于师生的互动。

四、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折纸活动的主要目标。在折纸活动中,仅靠教师的讲解示范和指导是远远不能满足每个幼儿的发展的。该怎样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我认为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来逐步实现幼儿自主的学习的目标。如小班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思维,再加上年龄和能力限制,在教学时尽量以教师讲解示范为主,让幼儿初步学习基本的折纸技能;中班幼儿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不断增强,教师可以让幼儿学习看简单的折纸方法示意图,如沿虚线对角折、对边折、向反面折等,逐步向自主学习过渡;大班幼儿处于抽象思维萌芽阶段,有强烈的探索欲望,但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可引导幼儿从观察步骤示意图过渡到图示示意图。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教学,孩子们掌握了一些折纸的基本技能,就可以轻松接受新的内容并可以举一反三。在我们传统的折纸活动中,一般是教师先讲解示范、指导幼儿制作、教师点评、幼儿作品欣赏等这几个环节。这样的教学方式只注重于让幼儿模仿教师完成作品,限制和阻碍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甚至还打击了部分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幼儿的想象力很丰富,思维角度也与成人不同。为了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自我表现的能力,我有目的选择一些折纸活动,只告诉幼儿要折的作品名称,而不教折纸的方法,让幼儿自己去想象、思考、动手操作,然后希望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完成作品。如大班折纸活动《美丽的花》,我提供给幼儿各色彩纸后,说:“你会用这些彩纸折什么样的花呢?看谁想得好,想得和别人不一样。”孩子们用自己手上的纸,开始自己创作。在活动中,教师及时观察,启发幼儿用已有的经验进行整合,发现幼儿的创新点,并鼓励幼儿相互学习和交流,获取新的信息和经验,通过整合、丰富和充实,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的作品,提高自己动手的兴趣。对于在折纸活动中出现茫然的幼儿,教师给予个别指导,帮幼儿克服困难,树立自信心。

五、集体团结协作,共享折纸活动的乐趣。

折纸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还能培养幼儿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如大班折纸活动《向日葵》中,葵花的花瓣是由许多的小船制作而成,如果让幼儿独立完成,花费的时间长,容易造成幼儿疲劳,失去兴趣。让幼儿集体协作不失为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另如大班折纸活动《美丽的春天》。我让幼儿讨论春天的景物:河边的桃花、草地上的花朵、水中的青蛙、乌龟、小鱼、空中的燕子、嫩绿的柳条等,然后让幼儿商讨完成作品的方法,让幼儿自主的进行分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当一幅美丽的春天图制作完成时,孩子们多么快乐,他们体验到了集体的力量,体验到了团结协作的乐趣,更增强了对折纸活动的无限兴趣。

一张小小的彩纸,折出一方充满童真童趣的世界。我会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让孩子们在折纸活动中享受无尽的快乐!

第三篇:浅谈种植活动中幼儿能力的发展

著名物理学家牛顿从“苹果为什么落到地上?”提问中引发积极的思考,锲而不舍地努力探索,最终揭示了地球万有引力的客观规律。幼儿园的孩子对新鲜事物总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脑子里经常会出现许多“为什么”,越是好奇,问题越多,这就是可贵的质疑精神。我们应注重培养幼儿的质疑精神,在探索中提出问题,引导孩子敢想、敢说、敢问。为此,开展了“种植活动中培养幼儿探究能力”的这一课题研究,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种植活动能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对于幼儿来说,自然环境能更直接的为他们的自主探索提供支持,种植活动是真实自然的,生机勃勃,变化万千。他们没有认真的、仔细的认识过黄豆,所以开始的时候我们就进行了黄豆的认识,帮助幼儿更进一步的了解它。从而萌发自主探究的兴趣,获得初步的科学经验和科学探究能力,体验发现和自主探究的快乐。

案例:小朋友和老师共同收集了各种各样的豆豆,生成了科学活动:“认识黄豆”。小朋友自己介绍带来的豆豆的名称。老师把不同的豆豆分放在盘子里,让幼儿自己观察豆豆的不同特征。文文惊讶地说:“老师,我发现黄豆有一点淡黑色,黄豆是不是有点坏了,”小宇说:“是虫子咬的小伤痕吗?”,“其实,小朋友说的黄豆的伤痕是黄豆的芽眼”,“你们再找找红豆、黑豆、绿豆有芽眼吗?”这么一说,大家开始仔细地寻找着。幼儿都被这一句话吸引了,都在认真的、努力的寻找“芽眼”。

通过这个活动,幼儿认识了黄豆,在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自己通过观察发现黄豆的秘密。在活动中幼儿的好奇心带动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幼儿能观察的很仔细,也很用心。他们还会自己动脑筋想,这个黑色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会自主的进行讨论。得不到正确的答案的时候就会请老师帮忙,以后幼儿碰到自己不认识的事物的时候也会去观察,去思考。

(二)种植活动能培养幼儿的责任感。

如今的幼儿因为平时缺乏锻炼,很多本来应该会的能力都在“退化”,然而通过照顾黄豆苗,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爱心。幼儿之间会进行交流,讨论自己种植时遇到的问题,同时他们还会比较谁的种子张的快。有些用心的幼儿,每天早上来都会用杯子给自己的豆芽浇水,让它茁壮的成长。

案例:今天我们再次去观察黄豆苗,他们已经长大了很多了。小朋友一看到豆苗,就说:老师你看我的,已经长出那么多的叶子了,已经长大了很多了。孩子们非常的开心,因为他们自己中的黄豆已经长大了,自己的劳动有了成果。在一片感叹声中,突然琪琪大声的说:“看我的黄豆叶子上全都是小洞洞。”“老师,我的也有小洞洞”。大家都问,这是怎么回事啊?我请小朋友自己观察一下,能不能找到破坏豆苗的“凶手”。翔翔大声的说:“看,叶子下面有很多的小黑虫子”。进过老师的提醒,幼儿就想办法要把虫子杀死,不能再让他破坏豆苗了。小雨说:“这种虫子应该用药水,才能把他们杀死。”大家都同意这个办法,然后我们就找来水壶,兑好药水,在浇药水时,有朋友还说:豆苗我来保护你。很关心自己的豆苗。

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对自己的苗苗是多么关心,看到幼苗长大了很开心。同时看到幼苗长了虫子,能积极的想办法来保护豆苗,这个就是他们的责任感和爱心,通过这样的方法就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并且通过遇到虫子的困难,并解决困难的事件,培养幼儿的爱心,同时也能看出种植活动使幼儿更加的团结,更有集体意识。

(三)种植活动能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见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是加强幼儿脑功能锻炼、发展幼儿智力极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农村自然资源丰富多彩,是幼儿熟悉的、容易收集的,他们对这些东西感到好奇,而种植活动就是它一个小小的索引。

案例:小朋友种下黄豆现在已经长出了两张黄豆叶子的黄豆苗了。楠楠提出:“黄豆宝宝长出了叶子住在纸杯里有点不舒服了,怎么办呀?小宇说:“我和奶奶把黄豆种在地上的”……小朋友纷纷议论着。最后商量决定把黄豆苗“搬家”,种在幼儿园的种植园里。老师教了小朋友种植的顺序,用水管小心地给黄豆苗浇水。因为小朋友还要经常来看看自己种的黄豆苗,所以,在黄豆苗旁边插上写有自己名字的小标牌。

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现黄豆生长在杯子里已经不够了,需要搬家,教师告诉他们种植的方法,放开手让幼儿自己发展。因为都是自己的豆苗,他们都很小心的进行种植,怕弄坏了自己心爱的东西。挖土、浇水这些事情在家里都是不会做的,在活动中也能看出幼儿动作的笨拙、和不知所措。这些都是幼儿的生活经验,不能舍弃。

(四)种植活动给幼儿带来收获的快乐。

随着季节的变化,同时在孩子们的细心观察照顾下,小山上的植物都成熟了,孩子们高兴地拿着工具来收获了,当孩子门抬着满满一篮子毛豆回来时别提有多高兴了,“这是我们自己种出来的毛豆,今天我们可以吃毛豆啦!然而分享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我们尝到了新鲜的毛豆,特别的好吃。在品尝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幼儿懂得谦让,懂得一起分享,而且他们还懂得珍惜,知道这个是来之不易,是他们期待、盼望了很长时间,用爱心和责任心浇灌出来的。通过这次种植活动,对幼儿一些方面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幼儿不仅仅得到了能力上的发展。我们老师也体验到了种植的乐趣,我们老师与幼儿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幼儿生活环境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条件。《纲要》十分强调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生动、活泼地发展。作为教师,我愿积极为幼儿创设环境,丰富生活,利用生活环境中的教育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

第四篇: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实践研究

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实践研究

摘要:幼儿教师要培养幼儿审美能力,重视幼儿审美个性心理特征,发展幼儿特殊的情感性的认知能力,发展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等。幼儿教师要重视幼儿审美发展的客观存在的心理现象,让幼儿产生审美的潜在发展力和心灵的需要。幼儿教师要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创造力的发展融合在美的教育中,在让幼儿获得身心愉悦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才能,提高幼儿审美享受,发展并塑造幼儿完善的人格,帮助幼儿获得全方位立体化的审美感知,积极地让幼儿在游戏和活动中,在课堂上感受美,表现美,演绎美,获得身心和谐的发展。

小清新:幼儿

审美能力

创造能力

发展

实践

幼儿教师要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经过教育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幼儿教师要通过音乐、美术等途径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遵循幼儿艺术发展的规律,牢固树立幼儿艺术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幼儿的感受能力,体验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发展幼儿的艺术才能,形成幼儿的丰富的情感和艺术的气质。怎样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呢?笔者准备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营造艺术环境,培养审美情趣,发展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

教师要善于从幼儿生活的环境中,积淀幼儿的多元文化素养,陪伴幼儿成长。在幼儿艺术欣赏的情境中,教师充分展示我国民间艺术的精华,让学生牢固享受民间艺术精华的魅力,同时,教师要让幼儿能够更快地接触并欣赏优秀的外国艺术作品,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享受艺术作品的价值,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捕捉艺术美的敏感性,让幼儿获得更美的艺术享受。

1、地方民间文化的浸染。教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当地文化的艺术魅力,设计当地文化艺术的墙壁,呈现出地方的丰富的文化,艺术魅力的载体——艺术的特色。教师通过展示全班学生的主题的作品,教师并展示教师和幼儿的艺术作品,能够展示出当地艺术作品的魅力和价值,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通过各式各样的文化介绍,名人名言荟萃等,可以让学生在当地文化中产生幼小的心灵的种子,让种子生根发芽,可以让当地的文化星火传递,生生不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当地文化,领略当地文化的艺术魅力,形成对地方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对生活对自然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2、中国民间民族艺术的陶冶。教师可以将幼儿园的教室环境布置成“中国风”的主题,分别悬挂教师和幼儿的共同的艺术作品,例如对联、扇子、剪纸、风筝、中国结等造型、图案、质地不同的民间艺术作品,可以陈列工艺品、雕刻、民族服装、建筑作品等图案或者物体,可以在台阶上展示山水画、水墨画、花鸟画、人物画等美术作品,可以展示在班级园地上中国戏剧的脸谱,让学生体会不同的造型图片等,教师并学会用排刷、石头、乌龟等材料制作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展现中国元素的剪纸艺术等,这样,通过多种多样的艺术作品,将“中国风”渲染得更加浓郁深刻丰富多彩。教师还可以精心选择并播放各种民族音乐作品,让学生伴随着音乐作品,感受到民间艺术作品的艺术氛围,并装扮着幼儿的学习、生活和娱乐活动中。

3、国外艺术价值的影响。教师可以将学生教师布置成艺术欣赏的墙面,可以呈现一些中国美术作品,和西方的名画,按照西方的艺术作品的思路,将学生布置成均衡的和谐的变化的统一的艺术作品,掌握美术欣赏的规律,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中外美术作品的比较和研究,展示毕加索、米罗等西洋画的大师的作品和国内的徐悲鸿的国画大师的作品放在一起对比和欣赏,引导幼儿充分感受油画和抽象画的西方艺术作品和中国艺术作品的韵味。让学生在充分丰富而多彩的艺术作品里,感受着中国艺术瑰宝的艺术魅力,和西方艺术作品的价值和影响。教师还可以让幼儿走进阅读作品,感受世界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童话作品的价值,让幼儿和家长在共同的作品阅读中感受到文章内在的丰富而深刻的情感,感受艺术作品的意境的美,享受艺术作品的内在的神韵和艺术魅力。

二、创造民主互动的艺术氛围,提高幼儿的审美感受能力和创造的能力

幼儿教师要着力营造师生互动的艺术氛围,强调幼儿的情感互动和学生的行为互动,重视学生艺术教育的继续和延伸,通过教师和幼儿共同创造幼儿的活动氛围,充分调动幼儿的情感,通过幼儿亲自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才能。

例如教师可以让幼儿在感受民族音乐作品的美中感受艺术氛围,教师可以创造美的环境,在墙壁上张贴民族器乐的照片,张贴节奏的图画,让学生一边延长一边游戏,以此加深对艺术作品的感受能力,获得情感的体验,通过情景下的自由研究和实践,感受活动的趣味和意义,充分领略艺术作品的艺术美。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名画,让学生和大师进行艺术的对话,通过学生与中国画大师的对话,让学生享受中国齐白石的《墨虾》、徐悲鸿的《奔马》等,充分感受到国画大师的富有生活情趣的美,通过幼儿与西方大师作品的对话,感受毕加索的《梦》、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等作品,充分感受西方大师的对话的魅力,感受到西方大师的幽默和个性的特点,感受到西方艺术作品的真实魅力,通过幼儿感受、欣赏、谈论、比较等,让幼儿的审美体验得到丰富。教师通过将名画的细致分析,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受能力,让学生能够从艺术作品的背景、动态、色调和图案中感受名画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魅力,充分感受艺术作品的审美情趣和价值。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通过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价值,例如可以将古诗抄在扇子的面上,通过世界经典作品的绘本阅读中,感受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激发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热爱。教师可以将诗歌、散文等制作成图谱等,让幼儿在阅读的区域中自由指读,自由交流,充分体验艺术作品中的意境的美,词句的美,让学生充分亲近艺术作品,感受阅读的魅力,通过向学生推荐好书的阅读,感受阅读的旅程等,实现教师和家长之间艺术作品的交流,形成教师和家长的共同的认识,让学生分享阅读的心语,让阅读走进学生的家庭,充分丰富和实现教师和家长和学生共同的艺术交流,情感的交融。

三、开发艺术资源,引导幼儿艺术体验,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师通过分析审美要素,作品的情感沟通和交流,让幼儿获得审美体验,产生情感共鸣,实现能力的提高。

教师可以让学生产生审美能力的运用,发挥想象和创造的作用,让学生配插图,展现有趣的,让人开心的艺术气息浓郁的活动,给学生绘画能力得到锻炼。教师将开发这样的美术教育的活动作为主题系列活动,让学生合作绘画《喜庆的春节》、到写生《汽车展销会》,到想象画《二十年后的办公室》,到合作绘画《春天》等活动,通过长期的持续的活动,让学生整合对审美、科学、社会交往、情感体验的热爱,实现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活动,让幼儿产生强烈的兴趣,实现主动地参与艺术创造的过程,保持积极的艺术动力,将创造活动步步引向活动的高潮。教师要给予儿童更为丰富的审美感知,让儿童诠释美术作品的情境美,实现对美术作品的感知和创造。

四、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挖掘幼儿艺术潜能,深化幼儿审美力和创造力

1、将艺术活动运用到常规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艺术活动中,感受艺术魅力,领略民间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感受艺术名画,中外名画的展示,有选择性的赏析,充分介绍给幼儿,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感受名画的能力,为幼儿审美力创造力的提高打下基础。

2、让幼儿自主选择艺术活动。

教师让幼儿自主选择艺术活动,根据自身艺术特长,开发剪纸、手工制作、折纸、陶艺、绘画等活动,让幼儿以年级为单位,开辟幼儿艺术创造的空间,让教师开发艺术活动内容,设计儿童画、想象画、装饰画、故事画、版画等,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满足幼儿活动的需求和表现的需要。

3、运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

(1)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法的交错使用,来增强幼儿对作品的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这样更直观更愉悦。教师可以运用景物游戏的方法,通过图象、录象、图谱展示等活动,让幼儿感受文学作品的价值。

(2)教师可以发挥生活物品的价值和作用,让幼儿感受艺术作品的艺术风格,享受民间艺术作品的魅力。

(3)教师可以通过主题绘画活动中穿插让学生欣赏美术作品,获得构图上的思考,帮助学生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和价值,走进艺术作品,获得能力的提高。

(4)教师可以将美术艺术活动和主题活动,游戏项目实现高度的融合。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撕贴画《各种各样的树》来探索活动《我们周围的树》等,并让学生学会制作艺术作品,例如在《春节》的活动设置的时候,教师教育学生制作春联,制作花灯等,感受教师讲解和学生活动的整合,实现教师展示和学生游戏的结合,将审美的感知和体验充分结合,让教师对艺术活动在各个环节进行渗透,让学生的艺术活动更有艺术魅力,更有艺术价值。

五、搭建艺术平台,提高幼儿审美能力,激发审美力和创造力

教师要重视艺术作品的情感启迪力,情感交流力和情感表达力的训练。当幼儿审美到达一定阶段的时候,教师要实现幼儿表达的需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幼儿自主表达,搭建创造的平台,让艺术活动带给幼儿美的体验,通过艺术活动让幼儿感受心灵美、自然美、创造美等。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室内的环境,参与美术的氛围创造,让环境创设变为动态的展示过程,并讨论活动的内容,增加参与的机会。教师可以将教室布置成各有特色的艺术体验馆,让学生布置巧巧手工作室,让学生完成自主活动,实现美术作品的创造和探索。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服装、道具,自己设计面具,自己模仿时装模特,自己设计动作造型,设计并布置创意绘画室等,教师提供绘画材料,让幼儿自由表现,实现创意,通过学生创作水彩画、简笔画、漏印画、拓印画等,保证每个学生不同的绘画水平,给学生充分展示的空间。教师还可以发挥节日的作用,让幼儿感受节日的浓郁氛围的同时,也了解民俗文化,领略在花灯之中的美好的愿望。教师要指导学生手持色彩鲜艳、造型别致的花灯进行展示,并将花灯悬挂,让学生评选,并选出各种艺术奖项的获得者,让参与的幼儿得到配色、造型、创意的训练,让幼儿获得肯定,激发创作的愿望和兴趣。

此外,教师还可以发挥多个民俗传统节日的训练,让学生参加艺术活动,让学生获得审美的训练,分享审美的经验,升华审美的情感,提高创造的能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和条件。文章来源——海内论坛:www.xiexiebang.com 参考文献:

[1]郭莉虹.创造力与幼儿美术教育[J].早期教育,2009,03:05.[2]张敏;薛雷.美术活动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J].好家长,2011,08:53-54.[3]樊 洁.优化幼儿美术创作空间 促进幼儿审美能力提高[J].新课程,2011,06:111.[4]葛丽红.浅谈在美术教育中发展幼儿创造力的方法和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1,15:155.[5]万桂芳.美术教育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方法[J].新课程,2011,06:71.[6]孙芳.浅谈美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J].大舞台,2011,02:147.

第五篇:关于幼儿绘画活动中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关于幼儿绘画活动中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说明 扬州市东花园幼儿园,是一所以幼儿美术教育为特色的现代化幼儿园。美术课题 “关于幼儿绘画活动中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经过四年共两轮的研究探索,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符合我园特色的创新性主题绘画活动。绘画教学,已经成为幼儿喜爱、家长重视的一项活动。

教师转变观念,形成创造性绘画教育观念,自觉参加教科研学习活动,认真钻研创造性绘画教育方式方法,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做好创作引导,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幼儿的积极思维,激发幼儿大胆创新的愿望。

从创造性绘画活动的内容入手,选择多种类型的绘画活动内容。绘画活动中采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有助于幼儿注意力的持续和兴趣的保持。扩大幼儿绘画活动的范围,让幼儿掌握更多的绘画技能,如水彩画、水粉画、意愿画、命题画、图案画、蜡笔画、油画、棉签画、印章画、水墨画、手指画、喷洒画、纸版画等等。调动幼儿用多种感官来欣赏、感受和充分表达自己对美的向往、喜爱和体验。

改进绘画活动的教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感知欣赏法、情感熏陶法、示范与范例法、游戏练习法、序列递进法、分层指导法、正面鼓励法,教师应根据举具体的教育实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也可将几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在创造性绘画教育实践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创设良好的环境,创造校园文化环境,促进幼儿的创造力的养成。优美的环境是激起幼儿美术联想,陶冶幼儿情操,促进幼儿艺术素质提高的物质基础。

借助社会、自然环境,带幼儿外出参观自然景物、建筑物。让幼儿从小就了解大自然、了解社会、了解周围世界、了解艺术中的美。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到田野上去,到园子里去吧!从思维源泉中开怀畅饮吧!正是这股生命的清泉将使你的学生成为睿智的研究者,富有钻研精神的求知欲望旺盛的人和诗人。”

下载中班韵律活动中材料的选择与幼儿动作随乐能力发展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班韵律活动中材料的选择与幼儿动作随乐能力发展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